文言文 vs 白话文 对照阅读!请访问 deerpark.ai

大乘法苑義林章決擇記

法苑義林章決擇[1]記卷下本

五根章

[2]菩薩地造者

其菩薩字錯合是大字

或五大共造者

五字錯也合是色字似色大簡地大地造理亦不然彼宗說色而為唯量不名大故應勘餘本

不爾用狹不與通稱者

若不修方便及離[3]擁等者功能良狹不與通名

又不能除三際愚故者

談實天眼不能除三際之愚觀現色而能引發生死智相從可名除三際也天耳不爾如聞於察知生死等亦由耳引意識等知耳識何不得名明今義准之非勝眼故故不立之

處寬遍者

能令根等而長大故名寬遍也

相增盛者

能令根等而但增明勝利而不大也下有四者皆是增[4]與緣彼所依故者彼識依也由為識依今根明利由修習彼勝作意故[5]專觀境能令其根能審明故數數觀之長時不絕亦明利

異熟等流者

非異熟及以長養諸色等法剎那剎那前後變易等依如無想定等對法論云自性無記即此前後相生又異名為本性等流又異熟有二種一其第八識是真異熟所餘識等真異熟類為等流二第八識第二念後名等流餘法可知其長養者如五根等中有長養者第二念後即名長養等流

二養二皆具者

異熟長養名之為二此二之中各有二故名二二也

亦謂自計當其深理者

此所說義

以雜心云至在有香地者

此師意若是欲界身根有時餘之四根必隨有一不可但身物餘根論既說云有身有九明知約起上界根境上身根可許不起上之可等若談欲界可有身時即合說十不應言九彼意如此

起彼眼耳當成身等者

縱是起彼上界眼可必當成於欲界身根返顯於前不可起於上身根也雖作此解行相難見今觀文意非說上界當成身等相運而談意云[6]彼云頌文不說上界微聚及起彼眼可及成彼身根等言當成者起之義思之

表無表章

依三業道者

即貪以業[7]道唯三[8]故意[9]無表亦但三支

除染無記者

不善有覆俱名為染言增上者善中上者

獨意種二者

善及不善名之為二

十善種有十戒但七支者

此師會前據其種有十故為十善談其戒體但有七支

今三說中何者為勝雖言任用據實[1]論許意發無表勝何以故意勝身語菩薩防意意有無表故知為勝若爾對法何故不別說意有無表彼論通對三乘說故

色用差別者

總標謂有表無表者指法律儀至所攝作用者此即列彼表無表也說布施等為此業故等者此即正[2]顯處中得有無表所以布施即是處中所收說布施等名表無表故知處中有表無表也大意如此

非律儀至亦持業釋者

其不律儀亦是非律儀豈律儀即是非不律儀彼言不律儀所以[3]非律儀[4]即非不律儀得持業釋

前解為正者

前師意說佛餘善攝善法戒收因中無漏道共戒也無漏法可處中收前為正

其別解脫及處中一分者

處中通善及不善故二者一分

十七地中有漏定者

八根本地及八近並中間禪

此說道俱無漏戒外靜慮律儀故者

此即釋彼定律儀戒唯言有漏之所以也道俱無漏戒外靜慮戒[5]故定律儀俱說有漏談實定律儀亦有無漏

對法云至略不立故者

此會違非[6]令也若薩婆多無色全無定律儀也所以然者無色不防欲界之色以隔界故若大乘中遠分對治亦能防之

無漏律儀等者

若薩婆多不許無漏定律儀今者許之與道律儀而有何別道體是慧定即一現思與道相應能防於惡名道共戒與定相應防於怨等名定共戒即是一思隨相應義分二戒也以彼定道二體別故云何一思分為二也雖一思種尚分七支一現行思何妨分二此亦不然思種分七戒唯是一何故一思分為二戒種有一戒得分七支現有二能分二何失何故瑜伽五十三文不言定戒而是無漏豈以不說即不許耶彼亦不說別解脫戒而是無漏豈即不許通無漏耶誰言解脫而是無漏若爾三聚淨戒佛不捨成佛身別解脫豈是有漏若爾彼文如何會釋答五十三文通三乘說薩婆多不許定戒及解脫而是無漏故亦無妨

若表無表二業三業者

身語名二通意名三[7]謂二三而別說[8]有也為約小乘及大乘故談身語意皆有無表即但舉二三意通取七業道

不律儀色至建立色性等者

以不善戒不防善身語故故俱依現發身語色立為戒性

分義類義者

分者一一別說類者約多同類而合說之

謂止持等者

如經生等止不作名為持若不止作即名為犯如安居等若依法作名之為持若不作者即名為犯

羯耻那等家者

有曰[9]唱令家不知何[10]者名[11]為眼會

若有妄語至不重修故者

由妄語故覆藏[A1]己罪不肯懺悔重修戒也

三非時[12]僧食者

僧字賸也

若為沽酒所醉者

由為沽酒便有飲故故離沽酒

出家五眾合一所明者

七眾戒中出家相似五合明之近事近住二別說也即上四支明五眾戒

此中意說至有此增減者

七眾之中總數七支中間有具不具之者釋此所以支分同分別之定道二戒定七支故十善十種數即決定處中不定有其數品不可分別不律儀者既有二師支既不定故亦不說思之

[13]意至七支律儀者

此即問也苾芻等至非有別類等者是答詞問意可知答意者由意簡遮身三語四一種色性故唯七支妄語一種障其懺悔以過重故故不是遮綺語等三為護妄語而受之也除四餘戒悉為護四而方受之若論正遮唯四色性為防彼四餘戒皆是何故但身口七支三除妄語不是其勝故舉其勝餘劣類之更不別說故但七支且為此釋彼應詳之

然通防彼至皆三世者

如次加行及根本等次第配之以為三世

此不爾至實唯現在者

此大乘也別解脫戒不同有宗唯現在其定道戒實防現在據其義說可言防三有宗定道實防三世有何所以如義證第二

不律儀亦有七支者

文有二釋章斷任取愚情觀之初釋應勝現見世間不律儀者雖但行殺而不起於盜等六故若言無心防餘六故故為殺等即為七者如處中者而行殺等亦無心故防餘六豈可即許具有七支以此故知初說為善

非初攝受者

近事近住名初攝受可多少受出家既非初攝受故必盡形所以不得多少受等

其十善至攝初眾者

近事等名為初眾者近事亦不稱者此意難云能攝十善既許多少所攝近事近住二種何故不許同於十善多少受耶

即具等支者

其等字錯應為十字

菩薩律儀[1]具十支故者

言說菩薩而有十支除疑錯應勘之

性罪[2]護謂等者

謂字錯合是治字據其色支俱言其七通其非色即有十支

前依後說之得有頓漸者

談表無表得有漸頓如下自悉近住後受出家四支名重在近事中早[A2]已得故今時更得名之為重三支名業曾未得故久但受十戒六法名之為單後受具戒名為重也從師等受至後時不定者後近事等表與無表不同所以約必善以後時不定所以不得表無表受字應賸又自受等者謂近事等表與無表同時而發前師一向不許同時後師說有同不同不定也故與前別以自受時禮拜發言[3]發身語七[4]俱能發於無表也更思

未成殺生所生者

未得殺生所越業道

及餘不善業道者

即餘偷盜及斷獄等不善業道雖生彼家未作之時亦得不得同殺生也

[5]後若現行等者

初生彼宗發新心等即得不律儀作殺生業事方成表業由先得無表故言後也

處中表業至或作方得者

如遣使殺處分[6]得即若自作作時即得殺餘可知

餘戒[7]名得准此應知者

餘別解脫戒准定等戒俱用倍增名之為得

相即可爾等者

據其不相[8]知後說正理即非如文可悉

或通無漏心受者

即無漏心[9]得受別解脫命終時亦捨也

持律為第五者

有二解一云五人悉皆持律今言第五談羯磨人二云五人悉皆清淨言持律者是智法人[10]知法人者羯磨人也餘四人者清淨即得今觀從應正撿俱舍

六十賢部者

部者部類六十賢人者為賢部

故唯三種佛無時得者

物護得四佛無亦得若別言之其大戒等唯得法彼七八九三沙彌尼等三歸亦得

後當為名等者

此師意云言不善根為不律者從當為名

由公因中者

即遮難緣而有六種唯除闕減至僧眾等六因之中幾因所攝撿文方悉

故法師等者

此文錯也[11]勘之諸小乘部中有說和尚雖不在壇但遙推法而亦得成

若等護持福無差別者

自從他受若是自受一種護持福亦一種生慚愧[12]增佗受勝兼自他故而不犯也

從他何人不清淨耶者

[A3]但問詞而無答語准大論文清淨人方得戒應撿文

菩薩地說受菩薩戒心等者

若從他受及以自受一種名等

雖有續皆不定故者

從師乞戒禮拜之時名為表業以後之者而即非也不由以後相續之相而能發戒身語無表起身後表必須善心以後有無三性不定故不取

非發無表之業也者

雖有表業而更不發無表以圓滿故

雖聖不作者

得聖之者名為無形

虫食之時即入見道者

聖教之中有此事也若無之者說之誰信既言入見得戒不失若無其戒如何入見

比丘轉為尼得彼戒者

由受戒時諸惡法斷所以具得僧尼二戒俱為佛制持有差別故轉根時隨得彼戒然僧有犯尼戒之時亦不為犯據不制說尼准之知應思

俱舍至不可依據者

俱舍意說無[1]界等根不入見道信等五根及眼身等五命根意根男女隨一未知根者世於見道所以無根不得入見道不可依者是許無根入見[2]師語

不無戒除三漏者

若其無形而失戒者應同二形除三無漏論既不除三漏者明知有戒

斷善根同其戒先後捨者

受別解脫戒而有二心方便生得方便心受斷善方便其戒無捨生得心受正斷善時其戒方捨所以然者斷善根但斷生得善根無力能斷方便善故為此其戒捨有前後生得善心如何得戒感於果耶求三乘果名為方便求三界等皆生得收所以生得亦能受戒人言問別解脫者此文錯也

命終[A4]已至名捨者

此明第五棄同[3]分捨

然正法[4]滅者[5]重新更不得者

有云佛正法滅其戒亦捨今章意說但不新受舊戒不捨

亦起不同分心者

捨於佛法入外道中

[6]亦隱形影者

由近住中有日出捨隱[7]斷善近事之中顯斷善捨

故應有四者

加其斷善

此同於上者

同前別解脫犯重失戒

要決擇分者

此文似錯無由來也

出家亦犯重捨

以下廣明捨不善也

息謗俗為論者

談實捨戒無俗生謗故言不失

又棄戒可說上說上等者

上品犯重失菩薩戒非上品犯即不失故此亦屬第二解

心必寬漫者

漫者遍也

及別皆不失者

別餘趣生名之為別即云大[8]同分不失戒

若不受菩薩戒至以隨作生者

此意說云菩薩[A5]但受出家之戒命終亦捨何以故若菩薩戒通於五趣命終不捨出家之戒不遍諸趣隨作令受而合受之所以命終形沒等捨且為此趣應勘餘本

若生分者捨至亦得隨轉者

此文意說菩薩生分中盡轉趣餘生其出家戒而亦不捨隨彼而轉菩薩期心得多生故

准此文故者

准決擇文得許經生而戒不捨而勘別不得者餘文之中不許菩薩出家之戒經生不失而無答也[9]思答者經生捨者據別受說言不捨者約其同受上下有此答意

還得順意四乘故者

身三語一章不說述戒而便捨者不說彼人體持戒[A6]已前不律儀而亦棄捨故知還得名不律儀

義准至道理亦爾者

捨不律儀通繫非繫准據律儀亦可得有暫時多時十善等戒隨多少時皆得受故今觀文勢明不律儀何須說彼律儀律儀無許短長受故今助釋者受不律儀亦可得故許短長而受成不律儀而同於捨思之

況彼唯惡與惡行事却便捨惡者

不律儀者是最惡諸有彼形沒二形生惡行惡念更增如何言却捨惡法

得煩惱所引無表者

信所引無表信萎時捨煩惱所引無表煩惱盡時捨

若菩薩至亦不捨者

菩薩善中所攝處中律儀命終不捨菩薩意廣彼故諸菩薩像造作經所行施等皆處中也

其退菩提心第一攝者

菩薩戒二緣捨中退菩薩心即六緣中初之所攝

由此但五者

菩薩捨處中戒但有五緣無表[A][B]斷壞[C]壞捨[D]捨者即是命終具六緣者據其餘人

如鼻舌應亦爾者

說佛鼻舌佛既恒居第四靜慮明知二識上地亦有不爾佛豈無八識耶以此故知舌等既然無漏身語八地有亦有云八地以去生第四禪雖無有漏鼻舌二識然許此菩薩起欲界鼻舌二識依上界根然借六識理亦無違望其章意即不如是章中自言無漏識故借下識者是有漏故

善者如前者

同次前表業欲及四禪五地所攝有云有漏身語表得許[A7]已上三定[11]而起說十八梵佛邊受戒不可起初禪散心發表有漏善繫地強故上不起下有漏定亦然又彼定中不發身語若起下[12]無記如何受戒故知但是自地散[13]善發[14]表業[15]故而受戒也彼有思故故知有漏身語表通上三定[16]故命終等得起下染唯借識但異地[1]意言相[2]行因緣言定[3]不起下善心等者唯第六識第五識得起不識行依上根上識不得依下根也更有超禪等可容上起不定心地捨[A8]

此別解至定是無漏者

此意說云若是色界迴心菩薩別脫戒為菩薩時依於色界而是有漏至佛位時捨前有漏決定得其無漏別脫有云此約菩薩無漏心受以上三定有漏不能發身語表故言定無漏此義不然既許四禪凡夫得受菩薩律儀豈可不發身語表業得戒無表以此故知迴心之者不得言定無漏心受

十八梵者

有云十八天中梵王非餘少梵王且作此釋未為決定

別受別脫除諸一切聖者者

若是聖者即能別受出家別脫凡夫即不然既簡凡夫唯不得受出家戒明知亦得受菩薩戒如何說言三定唯依無漏心受

上界至由此不得者

釋色界凡夫不得別受出家律儀又釋者色界迴心必不生下故須於上受出家凡雖迴心求大菩提還下生故不定受談實容受於理何傷思之

既許欲天至得別脫者

住梵行者有聖教文得別脫戒雖未見文舉梵行例

但非彼性者

雖受五八俱名妙行相似解脫非真解脫以彼非是受戒器故言有別脫但據相似

非菩薩戒者

此意既云非畜生五八但是相似非實別脫若菩薩戒彼受得非如五八是相似也

地獄無由至可攝於彼者

地獄唯得菩薩戒攝然雜受處今解或可純受處得亦何妨哉佛等力故云純受者據餘時說

瑜伽[4]俱遮意至不遮畜生等

此論意云畜生等趣既非所遮何故不得受近事戒俱字疑錯

根依發起犯戒煩惱者

根者三[5]不善根此根為依而能發起犯戒煩惱種子初未至定能對治之有云根字錯合為總字總依犯戒煩惱種子立所對治

法爾靜慮皆能伏者

[6]但是靜慮此能伏者[A9]但是靜慮即能伏於犯戒非也

唯是色界有此為未可者

若色界有定律儀理為不可若其有宗定戒色界有色故唯在色

有唯脩道等者

前言六地是常途義章家欲明下三無色而亦得有所以更言有[7]義而為徵起今觀文勢復無有義二字理亦應好言不[8]次故

非想地者至明斷義者

明字應合是得字說彼非想但是遠分得斷義也非是斷對治名為斷也得斷義字向屬於非想若明斷義向屬下者理即相違色界等身非得斷義[9]違分所以然者要斷下惑方生於上身既生欲界惑[A10]已斷如何上二界身得斷義耶故知身但得遠謂此所以不得屬下

三界身一切容起者

此文總也上二界身但起遠分依欲界身可通起也思之可知

意表等及無漏者

即是前明處中之中許處中戒而有無漏師義起者下明諸趣起諸律儀故言故者即據舉也

三界別說者

說字錯也合是脫字三界別脫者是菩薩戒何以故攝善法戒即三界漏與無漏一切善法皆是菩薩攝善別脫善言說者有何所以次言定道及無漏者通三乘說三界別脫說唯菩薩戒更思

皆是能至四大所造者

即以無漏等律儀色此是造彼欲界[10]怨身語能造四大之所造

[11]所以亦界[A11]已名造者

此義錯賸無用故

小乘必有至知相無故為殺者

小乘說鬼神見彼仙人身語現其瞋色[12]勤說故而方行殺所以上有表發無表

大乘意表至發殺生無者

無者無身語表

若不爾至云何成者

若仙人意業亦有依身語表故便違二十論可知

今解至非彼論意者

不用身業者說仙人不以身殺國人也能殺具者即是仙人現其瞋時身色改[13]變感動語發怨聲此等皆是殺家之具此殺具不所發色故意無表亦得色名彼論本意不說意業依表而發言由先至鬼成者會彼論意彼論意云但由意行成[14]殺鬼非親行殺故說意業不有身語等表據本成罪鬼然鬼神等未殺之時仙人業道亦復未得要殺方得

扇據半擇迦者

初重後輕

外道賊住者

外道詐為比丘名外道賊住若受戒時緣不具等雖受而不得戒處比丘中同布薩等名賊住准可知

若別異住者

犯四根本無藏心而即發露名破戒而不得根本之罪由無露故[1]汗別住終身懺悔故與不共而別明也有曰是異喜住盜心受戒也此亦不可

不共住者

犯根本罪若不即發露之者

若王所惡者

王酬家

若有至不宜業者

不宜業者違王教法

若他劫引者被他所得者

設成盜[2]巳後轉與餘人餘人得者名他所得有云劫引者是劫成引明他得者成盜將雖作一解然欲多別不及前解

若從五戒一者

第一即受名五戒

但遮其遮戒者

賸初遮字受十戒時但品得其遮戒餘四[3]共從

若損至即頓等者

三支四支不別相望初戒之時即得名為頓也望名斬者據相望也

又尼[4]五戒等者

五字錯合是具字此難意云受具戒時四支先得捨具戒時但為捨三為四亦捨

總捨七支等者

雖言別受[A12]但增其[5A]更不別[5B]何故捨時即捨七也言捨三七支全捨四支據捨[5C]明而說非捨彼體也十戒[6]時得故捨十捨若爾捨六法時何故即言捨四體六法受[7]持更無別法但持前四如七受業故六法捨捨四體具戒依於大僧所受而別作法與彼十戒作法不同為此但捨四體之用法師助一釋云受大戒時可得四體不同六法作法別故六法十戒但依尼受不可發具戒要依大僧之受從師乞戒更復作之何故不別得四體耶故知別得理亦無失若其別得捨具戒時捨體也

解云至種子能感者

如何道理種子能感異熟耶資有漏業名之為感也現行上尚不能招種何能感談實現行亦能感彼然業未熟果不即生故熏成種後時招果若爾現行既能招何須種子感現行[8]雖生[A13]剎那滅故熏種子[9]後生於果若但現行現行滅[A14]已後果起闕俱[10]有之因[A15]已滅故為此言種感也定道種子定道類故假名定道非如餘人將此種子實為定道戒體也

若不生者

身語不生也

若如前說即是身業為重者

此意說云仙人意嫌是意業重能殺國人若准初解許有表業既由有表國人方死即是表業何云意重

解即亦色也者

從彼鬼神所發雨石仙人無表而得色名依他所發假名自色

持七受之[11]業者

捨論文

然十業體是思者

業道無表二有何別業體實思無表色者是唯是假立防惡色故假名無表色又無表者種上功能業思實體又未受戒但不殺生唯得一種自性業道若受戒[A16]已更別得彼無表之戒又處中善雖不由受亦有無表據其體用亦與業道而不即一戒體但是種上功能為假實耶是假若爾假法如無如何經言戒能感果而復言持名非色心實種能感以種體從用名戒感也而言持者亦據體說言非色心說彼功能思體是業體能感者但是其業何實戒耶但是[12]一種約其義用[13]立名字異戒既種上差別功能第八緣不不緣若爾種上廣大功能如何即緣廣大是實戒是假故故緣其實不緣其假也一種功能假實何別廣大依種親起不約防外名實戒體其色外防身語是故名假如提塘等亦遮故思之

如何得言至無表色耶者

其答意者假所發雨石之色以立其名亦復何失

生今亦者

二字錯合是在字

並先從師者

師下脫受字

歸敬章(卷第四本)

故我稽首大沙門者

頌云稽首故非身敬若爾雜集序云敬禮如何即通身語二彼論釋中自言身語業實性論中而無釋處且依有文作如是判據實相似

轉愛果者

[14]心名愛果由於善心轉動愛果而禮敬也

俱舍至之通稱者

俱舍但以身心不名為稽首稽首即是身業別名亦是三業之通稱也俱舍且約別名而說據實通三

隨其所應亦通種子者

今是身語二種無表依思種立名種為體

身語二業至聲處者

次明佛位歸敬自性亦得在於色聲二處佛位既有身語業等無表與色故通[1]四處今現文意身語二業無表色等故此總是釋名種子之所以應思

語業禮者

所有違妨如三輪章及彼記會故不更釋

二歸依境廣等者

狹境敬禮歸依可差寬境敬禮歸依何別歸依寬敬禮不定故名二差非是寬敬即是歸依歸依三寶所以寬之敬禮雖三尊而非是寬也亦復全別

四支七支等者

言言支者語業四支約語表業但說於四身表於語義准可知不言三支合而言七

七歸依義勝至而兼是者

[2]現理者法寶意說歸[3]敬必具三寶敬禮禮賢而又得成非要具也

證淨是信等者

今觀此文意設遮於下難會歸敬之境即是三寶證淨之境亦是三寶何不對辨為此故言[4]信業別也

法隨法行者

隨聞慧法行修思慧此法隨與彼法隨第二聽聞何殊法行中思與彼第三作意何別由二三而為因故而能生起法隨法行總而言之前三為因第四為果果即三慧

一者諸根不[5]調者

由根不調故須歸依練根器

依不成依者

所歸者無恐怖故更不說求所歸依也若爾僧寶又是所歸依收豈不求依更無怖勝鬘經云但說如來名歸依

七地[A17]已前在因位故者

言因位者釋身語二有漏所以言七地者釋彼意通無漏所以八地[A18]已上唯無漏故若是地前唯有漏故所以七地言通

一界處者

據其實體體唯思故五蘊中言色行二種體表合說

由形惡者

即欲界能變惡身恐怖生類亦生類

十二受歸依者

從於師受三歸依

[6]十一眾中所謂大師等者

言大師等即善十一之眾

四食章

前解不然等者

談初師釋與後師解意有別故名為不然非是破前名為不然非要等下出前意

然准諸文[7]行解勝者

准論但言攝益喜等不言八識

能會境思名意會思者

意相應思能思於境令合會故意會思有有能令境思此思能令意於境中思惟也自聞思與所思二行何別思但思量彼境心所即能令心造作等故二別也不然今者正取意相應思而為食體何須說言思令思惟自聞[8]理猶未盡應撿彼文

能攝益識者

遍八識也有云但對自三識也但初益自識變壞時益更用[9]欲徧益餘等也有云觀大意[A19]但於變壞時益本識方益諸根非是自三識也應撿彼論方悉今謂不相增邊長養由段食等令識明利如何言但資本識

依止方便者

思為依止是起愛根等亦方便

如是三種至由體增盛者

由三食故得增盛識言通八有云[10]其者可也

及緣現在者

觸食也

未來生故者

思食也

亦緣過去者

雙說觸思通緣過去

此義且依順觸思故略而不論者

觸思緣現及未來世而是順故云說現未略而不言緣過去也

能與後後為增盛因者

令彼合識而得生言意根等無間滅意

四者前三之所依止者

即第八識由此任持根大種等而得安住

依彼而轉者

彼即第八識

能集後有業煩惱識者

即業煩惱所招當來異熟識也

由此四種各有通別等者

數能資氣力觸長[11]樂愛等思資欲貪等識令根等[12]識而安住也名為別通即能招當來果等又有通者如上下思之可知

[1]欲令根義明增明淨者

四食各別名為本也此四名得[2]義明淨故

謂變壞故有變壞者

此等四文如次四食初言變[3]礙非是食彼言變者正是食故總結之一一之中有是有非

四有種法至四食者

由此四食各別能資長氣力四方能資諸根大也

又由追求三食等者

一二未來所有食若前先不初相從而追求觸思者據展轉求三食也求食即意起喜樂即觸食思量二行相難見

生業煩惱生後有識等者

由求三食以為因故有業後有識生

四是諸行至因緣等者

諸行多分以識而為[4]住因緣此徧者言識

嬰兒等類亦能知故者

雖不能知觸思識等體用行相然亦思量觸對對諦境故名為可知

日日分易資養等者

此日日資身也若闕身即羸損

無無生而住故者

無有[5]眾而無有生而得住也故章云生生即生相

由緣未盡善等者

即是前生能滅生之善由有此善有情得住

謂於是處說由命住者

即無色界天名為是處不曾求食又不食有求食故而有[6]難作對於彼說依命住

若爾何故至處寬遍耶者

此未詳也今助釋者意云若其不損即名長養者有處寬遍長養一切以是不損害也

根由其識所資長養者

根望於識有五義勝如何令識能長養[7]相耶彼約聞聲見色時根有力勝今據為食故識[8]若勝[9]即由第八任持根故

雖具五處全非是食者

界繫別故若無漏者據有漏故

然由聖力至可為食故者

此意說云聖定等力[10]及思成等力為食之時但取香味觸三為食不取其色而食故此即法處以為食也

有義不然至非法處者

此師意說聖者定力變魚米等為增上緣[11]漏第八據彼自變為魚米等受用之時但用自八所變之者實香味等而不用彼法處等色也所以然者有情三識而能用法處色故

此亦不然至三處名食者

此意說云但能資養即名為食非要三識緣故名食上有情類食段食勝正為食時三識[12]量是緣若得三時未為食故此亦如是道理皆[13]所以然者定等所變是上界法如何得資欲界有情界隨增過又無漏者破於有故如何食緣之定通等力即不決定故得以上而為下食雖然終有致別非有失又解尅實言之但以彼色而為其[14]自第八識變業果色而受用之如義燈中廣問答辨

有漏者是善性攝者

此即是許七地以前變魚米等得實用七地以前有漏尚行故有漏心亦能變也

若無漏者至漏者至彼損有故者

為食之時但唯食自第八所變有漏之者不食無漏如何得言破於有耶由以無漏為疎緣故畢竟能令有情終得斷於有漏

此義便狹者

對法及彼在下離欲之人攝論無及故不攝彼下離欲者

答有二定至資下三耶者

眼耳身意名四識也既言下識思識觸定隨

問下資上耶至思妙理故者

上字錯合為下字

約方便別義者

此方字錯應撿餘本

[15]界不思食故有求不得

集種子識得有增長者

前三者此明由三為門起業或識支種子為後有因名識食

智順益捨故者

簡非遍境故也

然唯約與未生諸法作生緣理者

由此食為因食得長養諸種子彼六識等准勝果故以現在食不資落漏謝故

但由法假者

更非有受者

無漏又爾者

但持無漏故

初解遍六識者

但由外聞法初資名愛後資名樂十業防[16]色支說有文言記心如是等者但是方便非本心樂道

六十二見章(卷第四末)

由習異見異親近故者

與師[1]見異名為見異與師別為發名異親近

本劫本見者

前際也

末劫末見者

後際也有云本是成劫末是壞劫者不然總名中云五為前際五為後際即阿含云本劫末劫明知是前後際也

二十句等者

即色為我等是

阿含經有至非可全憑者

此意說云此六十二見遍計三界無色界亦有[2]色故亦非[3]所宗此經既是大眾部不可全依彼經所說定果可爾業果即非

[4]上中下清淨差別者

淨色也靜慮異名

第二觀生者

唯觀生彼不觀死此也應撿疏論

若有說言至即有違天眼者

前三者除[5]後一也瑜伽第四名為天眼即婆娑第三名為天眼所以違也

常論者

瑜伽論中解常論更名為常論

或見梵王隨意成立者

見彼梵王大種常或見心無常或見自身及眾具梵王自隨意成立也

同彼忍者

梵王也

或住梵世者

[6]出彼在親聞梵語也

或是展轉聞者

即生此間傳聞他說或可在梵世亦傳聞說

皆依靜慮者

第二即聞梵王說云何依靜慮耶昔在即上中梵王說令在人間得定却緣[A20]已前聞者亦無違也或可現在梵王說未來前故亦名前際

出心以前所有諸位者

通自心心所法及餘法也

諸法如我者

此諸法者身外諸法舉自之身例於諸法而亦無也何故不憶出心以前出心以前正在無心無心何憶何故不憶無心以前諸有心位外道宿住極唯憶八十為在無心經五百劫故不應能憶無心[A21]已前宿住亦得緣於色法在無心位心法雖無礙色法在何不緣色執無因耶凡宿住觀要於心方觀色出心前心法既無如何觀色

若依緣斷邊際求世邊時者

壞時論於盡劫名斷邊際盡邊以為分限名有邊也作此見解報故名求世邊

出觀方便者

出現成劫也方便者以此出現而名方便[7]觀邊無邊今是旦舉劫等又是方便

[8]三種妄想者

雖列四今談其體第四但是第三故而是無別體

一不善清淨者

外道也

二善清淨者

唯佛也唯入俗定者外道定也

或為異記者

善說不善等名為異記

或撥實有者

撥實法以為無等或有云應據動

或許非有者

外人解云其有法而乃問言此法豈不是無耶而隨問言是非有名淨[9]名有此言三並外思欲名答也通解四行相

又以聖者至不矯亂天

有答不亂天故[10]名亂天非佛法說彼是不亂天乍觀欲似以答不亂天故以從能問故佛法亦名不亂天思之

隨於處所者

隨世何方域之處也

[11]案未開者

於同淨天而未解也

性雖有識者

雖有解性有本言隨憶也

答成邪見者

見不正故名之為邪非要五見中邪見

不答成妄語者

雖不分明說我愛有[12]證能[13]𦁏含自說有證今總不答前說有證者便說妄語

如是三種假託餘事者

假託即同餘事行相各各有別即壞[14]畏等是

無色界下三地亦通於彼者

如大眾部若說無色亦有色者我有色句亦攝無色下三無色何故除有頂彼非有想非無想中故思之

第七者

大論第七

二執我種種想謂在下地者

第四禪下三天及欲界也欲界可知初禪為見覺樂等別二三禪等見大水災有怖不怖差別心故如法華抄

一我純有樂至謂下三靜慮者

三唯樂受

我有麤色至我斷滅者

欲界人[1]起惡道中以極苦故不作斷滅故如法華抄

欲界諸天者

人天趣別故別開也

三色界諸天者

章於[2]無色界合為一無色翻色

不定自他至一切皆得[A22]

若計自身若此若此他身及此今說以為滅悉皆得故

我解脫心得自在者

由我解脫故心自在也

觀得自在者

於所變境而得自在名觀得自在有云心得自在者謂止觀兩行互未詳所以也

此說勝妙略無人中婆娑說有者

此一段文疑錯

具足住者

證得現法樂住也

何故無有二天者

三十三天與四王天

及仙趣耶者

亦有於仙而沒得之天執不沒者以為常何故不立為一分耶此等難及廣聊簡法皆如義燈

八解脫章

內未伏除見者色想者

自內身見有好惡貪等未盡未除離當地惑及依六行得空識等即得名八解脫不有云離當地染非八解脫八解脫者要解脫處思惟勝行也六行者外道可然佛弟子但依諦觀修解脫

見者色想安立現前者

見者是能見能見者所觀色相安立現前見者色相何安立現前耶有云雖離色染[3]仍有定障見有好惡故此色相當情安立今助釋者[A23]已離染為令障更轉遠所以安立色相現前而觀之也

由前三解脫引勝處等者

為是八解脫方修勝處為將少多即引勝處為二釋一云得於二解脫[A24]引前四處次起第三清淨解脫解脫起[A25]已引[4]前四處四處起[A26]已解修餘解脫二云定得八解脫[A27]隨其所應引其勝處且依解後釋若爾第二解脫而[A28]已得於內無色初二勝處如何復云內有色耶內安立色名為有色非未離染名有色故對法云解脫[5]名造修勝處名起加行遍處即成滿故三種次第別也若如前解解脫勝處修有雜亂更思

或見者無色想安立現前者

由初習業未能任運故須安立無色現前設不安立但依靜慮觀作少多等何失有云由要先安立無色想伏除見者色想始依靜慮作解脫以彼先除[6]定故更遠防故瑜伽對法皆不作少多等也准何言之第二既云餘如前說故知爾也初解脫等但作光明觀如何如前證少多耶攝少多境而為光明取彼如前所攝少多故無失也更思有云見者色想安立現前未得無色定但依諦觀伏除見者色想或依真觀初二解脫但觀欲何故但於第二言[A29]已離欲色據實是齊但初據二果及外道等合單作者故不離色[A30]有云佛弟子[A31]但依諦觀得根本諸定不依六行不同外道如聞佛說法即得初果豈說六行得近分也有云初解若初俱未得無色定俱依諦觀伏斷色染

又不思惟彼想者

不思惟彼初光明相而為相也

今此第二內有色有根等色者

此會違也有餘文言內有色者有根等色也

世間正智者

修六行智亦名正智

前無間道至方得至解脫名者

欲入滅定還作無間解脫道也

即外色之觀及有色之觀外色者

初釋大乘後及有色等釋小乘攝大乘初觀觀外色故

諸色之觀及內無色之觀外色者

大小乘兼釋思[7]惟分別

一向意解思惟淨妙者隨轉理門者

隨小乘俱舍等說唯作清淨名一意解

定等諸所依法等者

彼同時心心所等也即此定等名之為處定等非一名諸所依即是彼能依功德虗空之所依故名所依法言能依行者所緣虗空等者舉彼能依顯所依也能依行者即功德等便思

餘無所有無別境界者

無所有外更無境也

[A32]已上境無所有少者

觀彼識外名觀[A33]已上有云空無邊處者緣無邊為境若厭色生彼皆無色故即緣彼空故若厭色行非要緣空對治色也如滅定[A34]但厭心令滅非要空也故但厭色無所有心唯但思惟下識處外無餘法故名解脫為亦緣於自他四諦非擇等法為解脫耶緣於自他四諦等下然解脫障所知障收若也不解自他之名亦是障攝若也解名除一分障若欲解名必須思惟識所處為境[1]戒之外[2]色心等無名無所有不爾如何名無所有有頂解脫亦引此知而言無色不緣下者不緣下界又餘不能作解脫者不能緣之非一切也更思答此難但厭色作何行解故緣空及識更不緣下地若無所有即緣下識於識上無彼空境等故名無有微細若爾此與識處何別識處但觀唯有識更不觀所餘

故漸入真觀方斷空障者

此釋緣如以觀光明及少多[A35]已方入真觀斷於定障定障斷[A36]已既證真如所以此觀得緣如也言緣如者出瑜伽論

以攝受相者

即是展轉相攝受

為斷此二障者

無色二也

異生聖者至然有差別者

聖之中通[3]離染得淨異生一向是加行得應更撿彼文

除變化障得自在故者

於色解脫起諸神通得自在也此說聖者異生不然

不說異生不作初三者

論既不說異生不作明知異生得作也

由此返顯至故通內外有者

此會意論既不言唯聖者得聖之弟子不得明知異生而又得也所有言外者異生名外或外者外道彼論但言多生貪味非是一向不許彼得文無遮故應撿彼論

即於淨色至變化相違者

於淨執不淨執為定實故障展轉相待解言變化加行功用者於淨色變化不淨加行功用行而不能成或功用者於淨色加功用行而執著也不淨准之後解好

惑苦二法者

是定障中義說或聞在定障中無有也

第六解脫至之令遠者

此通對以下為境斷定障也應撿彼論

後成滿時至得後起者

此證意者通於二界得起成滿之者色界遍處既為其因明知必有解脫之果也如初業者要慧為因方能得定分成[A37]已後即定為因慧為果也

不作[4]淨觀不唯在欲者

作淨[5]無色色亦得有云又遠作欲顯色淨觀也今解者設觀色界顯等色[6]失更問

離欲得者

但離欲[A38]已而即得之更修行方便得若離染得依斷者說何故前言伏除見者色想望義有別約斷伏入隨有別亦不相違[A39]已得解脫至觀自境作何行相遂作[7]先等解行俱更增勝

二執章

思誕提底者

此無相當故不翻之但此四字助彼[8]薩字自為偽也

依本我無境者

依本執心妄為我執我境而無體也

故法我見亦同生我者

同上[9]所說我見行相生也

除染淨意者

有覆名染淨等攝無覆無記及以善等

二十七賢聖章(卷第五本)

斷六七品即半生在者

但斷七品有半生在而言六者[10]斷六故應義第七所斷半[1A]六故[1B]六字賸

初預流向者

前十五心名之為向何故文中更不出應撿餘章

八智十六行者

十六心中八智為體忍從於智[A40]但名八智四諦之下各四類行相乃名十六行前十五心三諦四行皆悉是向如何總說以為果耶唯道類智初果正修餘之七智初果之時而是得修正修得修總以為體故言八智道四行相而是正修三諦四行並是得修亦同智說不出第二果者[12]第二果或易故不說或是脫也其第三果及第四果頓修八智十六行准初果說分別之惑初果[A41]已除第三果等不斷彼故何故取彼八十一無為為體果總無為所以得有八十一也此等皆依小乘應撿俱舍等

轉至前三果等者

談實此二四果皆有利鈍別故然唯依於初果建立若四[13]皆立成雜亂故今言前三果皆有者道理稍難所以然者若據有體四果皆有不唯前三若約建立唯初果不依中二故不可應撿瑜伽第三[14]抄及俱舍等

第三果中為身證者

據其別也[15]通而言之四皆有故羅漢之中第六[16]不動見至餘五信解

成就彼對治者

成三四六對治

問上之三亦應入斷者

答此問者初之三品初入修道智猛利即斷中之三品修道再起不入斷盡又中下三倍離欲故不須初三非倍故入即斷又初三品麤易故入中三細斷入不頓斷應撿俱舍大乘無文而解者通大乘無失

皆於初禪身至而斷受生者

此半超不同全超直生非想及五淨居不同遍沒地地皆生隨於何地而受生故得半名今此三種依上[1]依初禪身死上生而建立之故此三種皆言初禪死生上

答四果說者

此答意云為立四果故說羅漢羅漢若無四果不定

答約種姓別立六有別者

[2]三有別應撿俱舍等

問向中何故不取見道無為者

此舉見道而等取修無為亦然向亦無故答此意者無為進向義不勝故不取如解向中[A42]已為此釋故今不[3]為答

以彼經生至無由生欲界者

此是答二解合在必無命終下錄錯無命終之所以也怖生死故不生上界欲界惑盡不於欲生為此所以必不命終如廣章說錄誤失安在問中

又多障難者

放逸處故唯梵王所居放逸名障

何界所攝者

此文說錯應勘本

有果而非向至不進斷位是者

此前問意今約得是果亦為向之者而以為問不據唯果及唯是向而作問端初果第四唯果非向初向唯向故今答中於此而答不爾者何所以而不取之應撿廣章

如何而斷欲界第八品等者

此脫七字此中問意八九未斷有果生在可名一間既斷第八唯第九[4]下而無半生何名一間答此意者據小生說名為一間亦無妨也

二性煩雜故者

二性難辨[5]故不作而般涅槃又生死厭者性也唯有一性無極離厭故得涅槃略而言之名無厭也不作此釋道理難知

略有五義

如廣章說

三科章

五蘊通二性者

唯識第八說五蘊等通三性收今唯言二豈不相違今談蘊等體遍計無體[6]故不說之界准此

[7]除一合我至合識為一者

執一開色為十理即章違合識為一如何能遣一合之執為執色身為一合我開為十但書心法非見不執一合不別開非不開除彼一合也此門依彼般若經中破一合相以為廢詮

又釋樂色多至開心為七者

此等文錯應撿俱舍

好惡等三據性是假者

所之性者非體性性用性性也而言好惡等[8]無故惡體由能發生好惡心故假名好惡所依之體而是實俱生二體是俱生故不說假味性是假[9]香應知[10]苦味性假設故也

定自在生實者

定所生起色是實

定境色是假者

即假想[11]所觀之[12]色名定境也

如梵王起論者

即彼梵王不矯答梵眾謟於馬勝所發語者皆有覆攝把馬勝手引迎馬勝有覆身業上無不善有覆心發名為有覆身語表實非有覆

二十四不相應隨應者

等隨彼所依以明性也

法中定引果者

即定果也由定引故名為定引也

遍計並威儀者

即遍計心妄為色境名遍計色即遍計心於所計境作威儀解名為威儀

九變化五界中者

界字錯也合為蘊字又唯取色界者緣字[13]又錯又合為蘊字下自分別十八界故若爾下言識中唯第六等如何今云唯色蘊談所變化唯色蘊故心所等非所變化之第六說能化若爾眼耳二識何名能變化眼耳二種實非能化以眼耳二有二通故名為變化

五塵全者

有云據實所變皆能法處收但以境對根言五境

扶根四塵扶根塵非業感者

各自性收

非別有自性無記者

談離異熟無記更不別有自性無記異熟生寬攝得於彼

無間以辨緣者

依等無間以辨緣也

極微章

瑜伽亦說至中間盡滅者

更云不至明無實微若有實微應云至也

翻解此至微至邊際者

非至極微邊名際也但七極微之處名之為邊

便能清淨廣大修習等者

[1]根諸色心無一念執著之心故能廣大修清淨行

五勝利者

一以與二空為方便故二又與[2]至破辨色故三又能斷薩迦耶見等四憍慢伏故五煩惱纏除諸相

[3]諸空觀至先至極微者

欲修法空觀要先折色等

後入空故者

後字錯也應為得字由斷煩惱得空也

斷集諦辨苦者

為因名集為果名苦一諦體義分不同小乘此二定別

法苑義林章決擇記卷下本

法苑義林章決擇[4]記卷下末

勝定果色章

心自住轉者

由自在心而乃得起起者生義

微細性者

談此定色是微細也

空量地處者

毛端量許空色端量許地[5]合而言之空量地也

豈二乘等者亦不能變者

准彼顯揚二乘聖者亦不能變也

無色界天許雨淚故者

牒前阿含證其凡夫而得變也但言天雨不說凡夫如何證知凡夫亦得起但言天雨不言唯聖不障凡夫故得通也

顯非出世智之所行者

說無分別智名出世間智[6]非攝後得智若不爾者何所以言非出世定之所行

隨所修勝定果色勝解者

隨此修勝果色之勝解所以一切如實成辨文中[7]臨宗也

說初勝處者

八勝處中初勝處也

若勝者至所攝色者

作此勝處有其勝劣等之行智相今舉等勝總意證之既依勝處觀聲香等作八解脫亦復觀之後起神通變於境雖解脫等因故亦變五境

定前加行因劣故不能變[8]起者

彼定前加行但變色三界不變香味所以然者彼定地無香味故加行心不思變即加行心名為因

設復變之無彼實用者

彼變色等亦無實用何即變之雖無實用以此定地有此三故故可變之不用香等

不可說言至有實用故者

此並牒難詞也思之

根為識依至具五境故者

並是釋難也思之可知言似根但是色等五攝者以無根用但五塵中收

然從緣彼至發故者

緣彼觸處大變起影像[A43]定之大種方變造為此疎緣亦定是色觸大種造

一者觸處業等者

等取心心所也

此唯定果意者

賸此唯定果四字勘餘本

或五識境者

定果色通變五塵故五識緣也

或通不繫者

無漏既許通十八界[9]觸大種故通不繫

隨定前因者

定前以初期心先變大種後造色也即是前心名之為因

此大通造三識之境者

第八第六五識為一名三識

亦許定力先起定果者

起定果者定果色也言本識等境大後造生故者等者等取五六識此意說由於彼定色故第八等境還[10]復自大種變所造而為境

或此文說至後造生故者

依初文者依觸處說由定繫彼大種起[A44]已造色方依彼能繫名勝定色

雖定[1]亦變至大種所造者

此意說云定四大種變自親能生定果色時要託觸處以為本質法處四大方變定色今從本質說初能造

定大種劣不說依起者

定四大種當[2]身不說依觸大起說定果色親依觸大生

然非本大親變能生者

觸處本質名本大也

顯揚意說至非定中者

依此說言非實大生者非是觸大種親生名非實生非說定中大種不親生故名非定生

若初大種至非親造故者

三識名准前應望果色相依名造非是親造

若後大造至非疎遠者

法處大種望定果色俱時親造

若依初造至能造無漏者

約大種約疎相依名之為造所以下大能造上[3]思之可知

或以自處能造他處者

此有二釋一云即如經云耳根門入正受根門三[A45]昧起等即以耳根大種造眼處門中定果色等思之二云觀此觸處大種起通變起他身定彼色此不及初釋

此依依處大種所造者

[4]初文中據依法處大方造色

如依此處至豈無大造者

入定之時不杖觸處以為本質又彼定前加行之心不作期願先變大種後變造色然彼定中得起定果此定果色豈無大造

即隨所依至第三依處者

出能造大也凡入定時各有所依床座等物故以此物大種而為造定果色此異前二故名第三非唯床座名為第三俱言前二為能造者皆第三攝

[5]唯故觀處者

此初方便但是發起觀行心處不起定色若不爾者方便義同何故復三即不能發今助救云方便以創初故故心[6]猛利餘三非創故不為例又初近分得有見道豈近分同許不起見道耶

更除中間者

以隨[7]恐處故此義不好所以然者有聖教說梵王來於佛邊聽法[8]謟至其界際佛語彼自應非本起心令變定色為自所依方乃得故以此故知此亦不可

無漏不論者

無漏非繫不得論一[9]共三界差別故名不論如來所變亦唯無漏何故即說通三界耶尅實性論佛約示現亦不相違

善及無記者

今此定果為定散耶若是定者何名無記定唯善故若非定[10]是法處收不可名散亦說此為三摩哂多故此義極難義且相傳釋非全是定亦非全散為此得名三摩哂多及無記如睡初起未醒時不名全心無不名全睡此亦如是思之

又菩薩一向善者

設為嬉戲亦為利益故唯善也

定力但是任運生故者

但於定中心欲所起而即非之不同於通要加行思後方變作

或是根本及果所變者

定是根本通是果也定果故

根本境定力所起

是根本家所緣之[11]

若解脫境等者

通是解脫通所變境是解脫所觀之境

然通能引根之與塵者

通勝定劣故通根

十因章(卷第五末)

隨之說名隨說因者

但言隨說可是依主言隨說因即是持業今言因者且總相說

若待能受有所受者

與前何別前所受為先後能受為先先後[12]難殊所受一種通一切

餘有通故者

即所受也能受餘故

若疎緣相攝者

依瑜伽尋伺地意除其種子是因攝種子是彼生起因收如唯識第八

依引中等者

取上品但中上不引下

後界狹性寬者

唯引當界名為狹通善惡性招異熟故名之為寬

諸雜染法清淨法家相違者

不相違因雜染者相違因合而言也言加行者依生等事明前因[A46]已更依生住說此二故名之加行

有依主釋亦持業也者

[13]但唯依主亦得持業思之可知

若清淨之隨說因體通三性者

以不善心說無漏法即是不善為清淨因餘准可知總而言故

若據觀察至有漏性者

其攝受因攝六依處妙觀察智與染第七為無間緣第七為果觀察為因據此義邊故果得通有漏三性且舉末那餘准思之

既言於勝品亦至三性者

雖作此釋道理稍難有漏三性望於無漏無漏可得名之為上漏無漏別善惡等殊何名同類故為不可

若清淨法[1]之定異至果是無為者

約究竟說[A47]竟言意一切有漏為無漏之因皆是無為之因法

若能同辨至通三性也者

謂從觀待通至差別並名同事即妙觀等與第七識為等無間名辨[A48]末那與攝義亦相似

若總而言之何妨亦通三性者

[2]問言之不善有覆總合而說故可通三

雜染法之隨說因者

雜染既攝有漏三性下何故說無記十因雜染義寬無記義有別故別明之

因果差別等者

雖俱是受約因果別所以能受[3]待受也差別應思者即是苦受待樂受等雖總名受苦樂等別

若據表業至於理何失者

若約表邊何妨果因俱通善等之首等舉其表色

少有雜染牽引因等者

此中意說據業[4]牽引邊有少分雜染牽引因體與果性可別也非一切故故言少有

若雜染之攝受至法性同前者

同前清淨之攝受因唯清淨此之攝受果亦唯雜染

言引發至果性同前者

與之攝受相似思之可知

亦可無此釋者

說三性之因並能與彼勝三性果而為其因論言得與勝為因故今不許者不約三性應得為因論中但勝因類故不言異類

若據因有漏善至無為耶者

有漏善者取六行道此六行道既能斷惑何妨雜染因果得通無為大乘六行不得雖繫[A49]但得非擇如何今言證離繫雖實六行不證離繫由此為因得後能證故據遠說或此中談薩婆多彼詐六行得離繫故雖然彼宗不說有十因

言定異至體通善惡二性者

此中文錯果法二字應重言若有為者若字賸也應撿勘餘本

言相違因至唯善性也者

無為以為諸法之依如何說言是雜染法相違因也由無漏道證真如[A50]雜染便斷據此義邊說彼真如為相違因不爾稍難異生性是聖相違何故不有雜染即因清淨准此今說不得雜染即是雜染家因異生性者是聖相違不是雜染相違因也清淨准知若爾何故釋名中云相違即因前言即因[5]約其性但總說故可言即因今者約性所以不同相違因

果即種通一切者

因唯有漏可通三性果通一切有漏無漏有為無為等[6]俱所障者皆有名果故故名寬也餘准可知

果上實無記者

佛之上實無無記

為極成者

為善極成

通有漏無漏者

因果合說

以果顯形待水等者

水中顯形者是影像色也

以八取外麥等者

記者說也論中據[7]假且說外麥等據實因種上無記如名言種子亦是無記即因

第四廢立至有六別者

如義燈中煩略明之

五果章

總中者

總談五果名之為總

於中依總立者

以彼別法本依總故云依於總得士用名

六行所住等者

住字錯也應合是得由作斷[A51]惑不得離繫故增上收

勝者名士用等者

簡非勝招致也

果眾[8]唯尅今無五果者

唯字疑錯意說果[A52]雖眾多尅體只合五也

此依聖教至通無為處者

大乘聖教無文說無為得增上士用二果處也若准小乘我即許得之

無記望善惡法者

[9]滅異熟也

以顯無為至一二果者

一者無為離繫二者有為增上異熟據相而分別也

法處色變章

就此論說五者

此對法也此章本依對法論作

一影像者

或託質所變起故或自心上變現之者

二所作成就者

變定果有實用也

三無見者

此定果色是法[1]七處色色者非眼見故若爾如何此界凡夫見佛身等及梵王等言得見者由他定通之所引故今談不見尅體而說故唯識云定通等力即不決定測法師云定通等色非眼見引此文證而言見者但是為緣起業界色從緣也

非實大生者

無別大種而生此色或隨所依或杖質大種生也

六計屬心相者

此章通等屬能變心也

七世間者

以是事故名為世間遍無漏云但辨有漏又云世間定果辨能因也

自他地境者

所變定色通自他緣梵王等自變所依自受用故名為自境引他[2]為得見名他境

熏種為因後生根境者

由獨意識相境熏種子故此種為因[3]復生根境若不爾者獨散意成種也意識與五[4]因緣之時不緣根故又意為因不說緣彼龜毛兔角所起遍計熏種子後生實現也

以因從果者

所生根名之為果

以影隨質者

遍計影像從所緣質有云如空華龜毛等是遍計色既無果可生不可從果是何所攝無本質攝此為法處攝此說果攝與見同種法現生隨色蘊攝故於法處不可云也

若假若實至異於餘類者

此談顯揚定果十二與法處中餘四別意或與餘根塵等多別意也[5]有云諸於差別下屬下唯立三種等中

理應法處唯有三種者

章主聊簡立為三也

五蘊等說者至此云何然

難五蘊論思之可知

影暗

翻前光明

上下見別至及空一顯者

[6A]觀者名空[7][6B]觀之者名向也

界色攝六種色者

界者空界色也明暗光影空一極迴

一因[8]中計所變五[9]根五塵者

賸彼一字意識所變根皆遍計攝

定境色等者

此言定者即散心定即是等持若等引定是第五自在中收如何說在遍計中耶見無用等言通彼根塵定轉也有云除無漏位以因中遍定心影像無實用者並名遍此色體者此釋不然下許定中而有假色若假皆遍計收定中更有何假法而言通假耶

一者總義者

略聚眾色而總之

今此色者至持業為勝者

言即色者簡彼通色彼通色[10]故持業勝

色既通名初後解勝者

今者既意明極迴色初持業釋極過即色色在於極[11]第二釋者迴色之極逈色即是色處逈色極但是法處法處極持逈色不該談故為不好於三釋者逈之極色色談於極故為勝也

逈色者

總者逈中攝彼光明暗影故得總名

處所寬廣復能為依者

處所寬者義同總也依逈色有光明等

恐濫虗空者

恐濫虗空無為也

又逈色通至但稱極逈者

此舉例答如以逈色[12]為空界准上釋名然但名逈不以通空即名極空今者極逈亦復如是雖復通空不以通空即名極空為此[13]但名極逈色也

散合二名即成兩釋者

[14]散依主釋合持業釋名為二釋有云准此合釋但一依主謂受之所引色故等者今觀合釋但是持業依主者即不可也

又別解脫至亦名受所引者

以彼隨心從不隨心有云或以是無表因故說彼別緣得名者此不可也與下釋何別

亦亦兩解者

亦是散合成其二解此散即持業合即依主

猶如變化者

此定果色如變化也

彼果者

此定果色是彼定前加行心果由加行先期欲變後方變也

彼境者

定果色定所行境

解脫勝處至實用都無者

此即皆是[1]假心中變多等由此假相能起[2]遍往來無礙

佛智具能現諸影故者

諸佛亦有假影像也如緣龜毛等所有影像[3]知外道所執我等佛不緣不名遍智若緣於彼影像即實此等影種豈可生彼龜毛現行耶故知假也

然由聖者至極殊勝故者

令他所見以有形像名為成實極殊勝也非是令他有受用故名為殊勝

瑜伽唯說至略而不說者

此會初引瑜伽彼文但言威德定色而是實色故略不說餘假想也

由三品心至後是實色者

下中品起影色上品起者名成熟色初即影像後成熟

若與能緣體雖離者

五識緣境依本質能緣既與本質相離如何得有合中知耶約相分合中知八識皆是合中知攝若隔相分名離中知識杖質皆離中知進退俱過若言境親近識之者為合中知者既俱言離何得有親應尋善釋

諸非實色至無用者

即緣龜毛等所有相分與能緣見同種生

或與質同種生者

即極微等

別從種生

定果善實色

依此二理者

即次前三或有色用假實二[4]

集量論說疎所緣緣等者

此論說云但疎所緣皆有本質

論說極微有十五故者

欲界十色處無色界定果五塵以定[5]報同故合為五應撿彼論

次影逈至色無別處所者

此極逈依空界色上下分成影過及空一顯無色無別處故不可取無色界也

然從緣彼種類影逈者

色界定色種類

說彼大造者

所發定色即以種類色之大種造也[6]前者本質至名[7]教以為本質者前即所說隨有本質及無本質總以名教為本質

許識行相至定有本質者

此意說云若質為所緣相分為行相若相分為所緣見分為行相若唯影像如何相分名為行相若唯本質如何見分名為行相既說見相分通名行相故俱有質影二也思之

折緣諸色因名教者

本質如前者若緣諸色若折諸色并杖名教而為質皆有本質同前師說

劫盡常假者

假字錯也合為隱字如外道計劫壞之時父母[8]而常微各各散隱而不減無

離說行相至通一切心

[A53]但行相通見誰言一切心心所法皆相分為行相耶

正智緣如行一[9]故者

見分行也

若緣如智至有真如者

若根本智亦有相分相分通隔更說於誰能親證如既不親證誰智如有

又諸菩薩至依何本質者

此意證云此位雖有影像威儀而無本質明影像非皆有即此菩薩定前加行願入定[A54]十方佛土現種種身說種種法以為佛事由此加行入定後而能隨願種種皆成

不爾至諸威儀者

若不同前說爾者八地上位常定無別定加行[10]繫發如何念念能入滅定既許念念能入滅定明知不要據彼第六[11]威儀定心威儀方起又經言念念入者談彼菩薩堪能如是非是念念恒在滅定若恒滅定一僧祇中所有煩惱等豈不斷除稍難思之第八杖彼第六相分以為本質而緣持也

又梵王等至為本質耶者

此意說云正聽法時能變之識而[A55]已滅位又定等識非時時現此身形兩影像既無本質何依得有此既得有明非影像皆依質生餘細思之

性境不隨心者

一意之法處色性境等當何境攝如義燈第一

三寶章(卷第六本)

又云至一切三寶者

此並彼論釋詞意思可知

安慧意同天親者

同天親師俱舍論中歸敬頌中諸一切言

諸會諸聖眾者

[12]是雜集歸敬頌文

住道者

十地菩薩名為住道[13]即辟支迦亦名住道緣覺之中而無前三果及向故故名住道

彼由記說變現力故者

善說諸法名為記說起諸神通名為變現

依彼經至名為命道者

辨二差別由持戒後為他說聖道等法名為示道但持戒等不為他說聖道等法即名命道言具六支者即次云軏則所行清淨等是如是無表說

於汗道中等者

由無初三應汗中求有見者而奉事

乃至弃捨者

師也有白法香氣者即戒種斷戒種子[A56]但用捨之種子在也

寂靜根者

菩薩名也而能寂靜諸根過故

因聖所修等者

因中聖者名因聖二利行者[1]唯取無漏[2]真三寶故

二轉依果是果法寶者

果法佛寶何殊佛果通取五聚諸法及[3]似假者法寶但取所依真理及彼所依別別無漏之法故二別也

能依德義者

道所依法上有此能依佛位僧位亦取此位並名佛僧

麟角獨覺天趣亦然者

此麟角獨出天趣之中[4]無出家僧是僧種類總得名僧雖取事和有理無諍同於菩薩故言亦然思之

如上二界至四果者

言二果者即初二果言四果者總談四種以欲六天得有四有總說也今助釋者二前同前四者第四欲界六天舉初二果顯有[5]學果[A57]但說第四影第三不爾何須言二四

不同[6]有宗至生罪福者

薩婆多說五蘊假者非是佛僧取彼所有無漏法名佛僧體彼宗意說佛僧五蘊俱有漏故即此五蘊為無漏法之所依故故損益時成其罪福

先受歸取三乘皆取者

[7]納受人通取三乘皆為所歸又云見道[A58]已上乃至八種亦爾等並明所歸聲聞有五獨覺三種如乘章說菩薩八種撿文可悉

[8]對詮辨實者

此意說云將詮對實實者真如[9][10]非四諦是詮實非詮故

依詮顯旨者

依於言詮明於旨者一體三寶可滅諦攝

准下住持三寶亦苦集攝者

[11]釋破也

謂聲法處者

聲處法處也言五蘊者聲等蘊與行同時心王心所即四蘊攝住持法中無理果故但明教行

於三聚法平等開覺者

善及不善並無記

法名不覺者

問非自覺亦不覺他故名不覺

從多論議者

多者眾多也依多義故以立僧名非要言[12]邊作幾字也

如辨法事至而自白耶者

此意說云律中說言四人為僧談辨法事言四人也得僧名者即是三人能白之者非是僧也非辨法事[A59]但有三人即得名僧又如受日雖四人法事不成一說羯磨一受四人餘者二人不成僧事以此故知所和三人而得僧體

辨法事故非所和體者

即能羯磨自事[13]三人非是所和僧體攝也

所證無[14]異者

師資所證法無差別

能證因果者

資因師果

六種人等者

能信所信合成六種所信法寶雖非是人人之所證亦得人稱

捨煩惱苦所緣境業等

正智能捨也等所捨知所觀境不為所緣即教理非以煩惱為所緣境思之

應以餘相隨念等者

此意說云具佛寶[15]非是法寶僧寶亦爾

能覺所覺等者

談此真[16]如理能覺性即名佛寶所覺之性即法寶収隨分覺性即名僧寶

為異彼徒者

但唯言僧即濫外道今言佛僧簡別外道故

佛據易損至通為二乘者

化身易損今說五逆通對二乘若說法報成於逆者非二乘知所以不說

隨類化至亦成逆者

為傍生類等縱殺非逆若其菩薩同出家類殺成逆罪

[17]何不至分三者

云何性[18]等理一分三[A60]竟依求等果一分三[A61]竟之時唯即一果據意方便分得圓滿得分三乘果此約不定性人說好

或寶雖可重至寶一分三一者

此意說言寶亦得言一寶三乘三寶三乘[19]一一寶中皆有三乘名一寶第二以佛寶通應二乘即一佛寶而有三乘法僧寶亦爾雖作此釋答難不[20]一乘三寶[21]但具一分而有三寶何故一寶三乘即寶寶中有三乘故名一寶三分解者乘得然立於一乘故立一分而有三寶寶中無文唯立一寶寶不同乘

僧本非多等者

真如即是僧所依本

佛非二乘故無三一者

此意說云不得說三聲聞等佛故二乘中不別立有三身一身

何因隨念加六加三者

念佛法僧六者加施戒[1]念三令其親近念六令其行進修

破魔章

既分二死等者

於列名之中雖[2]復不列然前分段變易事有死蘊

惡魔波旬號名雙舉者

魔者是號波旬是名上言惡者對善之稱非魔稱

神光用潔名自在名天者

此中文錯應言自在光潔神用名天勘餘本

或兼死觸觸於末摩者

死觸即是末摩為體四大觸之便死

變易正死將死二位者

此亦與彼分段相似

唯說蘊惑以為魔軍者

此以惑蘊為此十魔飢渴及欲等名之為蘊三毒等類即是惑收

天魏弊阿難心等者

釋但立三不立天魔之所以也舉事明之

情立一魔者

情謂有情

唯業一種不立為魔者

分段變易二俱有業中煩惱業望因及果而體是劣故不立之變易業事無疑

一情分假實者

分段天魔是實情收變易天魔假情收

所知障品至故說後四者

此煩惱所知障品不立蘊天魔等但立四倒為魔所以由彼二乘起無常無樂無我等倒障大涅槃常樂等四德故亦名魔然所知障不能別感異熟果也言說二乘起障四倒約涅槃者此中文錯應云障涅槃四德位或應云障四德涅槃約字應是德字

別障相似者

二四之中皆有蘊死[3]六或四故名相似

由智證真彼方滅故者

我生[A62]已盡等四智方成

又具破四者

分段變易二四俱破

阿彌陀佛既有魔王等者

此釋變易天魔所以通十地有名[A63]已上諸位又云若住菩薩者通取住十地菩薩今觀文意住第七地名為住思之

三慧章(卷第六末)

有說此三至或七八識者

此師意說以果第八緣於教理故通三慧第七亦然因中無漏第七亦得緣教理故不正義也

若能引意至生得善者

後師牒前義言亦應能引至唯五識俱生者後師舉例以難前師若爾至違聖教者後師牒前辯違教思之可知

若親聞聲方名聞者者

後師牒前師前師之意云親聞名義教法之聲方成聞慧五識既不親緣於彼故非聞慧云意慧應非者後師難[4]前師前師意云意識[5]卒爾聞聲之時思未起尋求[6]尋求以後其慧方生此慧既[7]滅不親聞聲應同五識不名聞慧有尋求時聲之無故云若聞聲至五亦應有者後師[8]舉前師義例成自義前師意云[9]後之慧雖不聞聲由意聞聲引成於慧慧名聞也後師例[10]五識亦爾雖不親聞名義之教由彼聞慧第六引成五聞斯有何失故後師解為正

故耳識俱至亦是聞慧者

縱與耳識同時明了意亦得是聞言意別者別字應錯合是識字瑜伽論云聞謂比量與耳俱意既是現量何得有聞瑜伽且據獨意而明今此通說道理稍難

由此聞慧至亦通五識者

聞慧自性唯意識[A64]但約所引等得通五識如分別惑自性意[A65]但據意引邊亦通五識

非七識俱至行相深故者

在無漏位雖行相深是修慧慧亦無思有漏可知

佛無思慧非第八識俱者

無漏第八行相雖深佛位無思故八不有漏可知

思謂思數至隣近釋者

談隣近釋全取他名今言思慧名鄰近者自他俱取理即有濫鄰近依主二有何別以是故知第二釋言依主釋者而為勝也如宿住智亦用此判

念三藏教及師友教者

餘也涅槃會之義非但解三藏教名為聞慧解師主教朋友教亦名聞慧

於命牛等至食艸所成者

人以食成命牛以艸成於命命名所成

又於依止等者

句等即是依止

雖彼亦說至非彼文故者

此會違也且素怛纜所詮之義非思素怛纜能詮教文故云非彼文故亦無違

在佛身中至[1]然皆證解者

[2]文即是第二義也於中難意思惟可知

餘為福相劣故合說者

此依六度分為二類餘五度福

彼地無故彼無色界無決釋分

決釋分為見道加行無色以慧劣不得能為勝見道加行初無漏根許在資糧加行二位唯識七云有勝見道[3]傍修得故許無色界有三無漏根如何加行無色無耶三根義寬加行即狹但言無色得有三根非是一切皆須彼有資糧未知彼界心有加行未知彼界即無未知亦何爽理又如見道前十五心有所未知可當知故名未知而不得名為加行故未知根寬加行狹也或無色以亦能少分作彼加行加行方便非正彼位彼位唯依色界思之

[4]目連至非聞慧者

雖以欲界耳根為緣[5]是修慧非唯聞慧

何故中間說無聞慧者

此難唯在五地中也又云不許上三未至地無者此難或在七地中也總意難云有何所以中間地無未至相似何故上三即不許有

有漏無漏異[6A]心名出者

此師意說出無漏定後起有漏定名出無漏定在有漏定出有漏定翻此應知若其凡夫入初禪定[7]餘禪三[6B]名出初禪餘皆准此今且依下起上[6C]心為問若得初禪起欲界[6D]亦名為出第二師要生彼起聞慧者七地以前諸菩薩等身欲界起上定聽佛說法豈說下界起上聞慧耶依上[8][6E]心聽法者實是意識相應修慧義分為聞慧非是實起上地聞也今明起實聞慧也又起出[9][6F][10]聽法者非出定[6G]故亦不可以此故知不起者勝

彼說厭苦等者

彼勝鬘經說心法智而厭於苦求涅槃也

斷諸住地者

斷五住地也

三皆通二者

或勝義或世俗皆有四重合而[11]言之合世三俗三慧理即無疑勝義之中無漏即各別無漏義分或可依四重而說勝義之唯無漏義說一一通[12]

觀至境等者

觀此二十二根功能善能立之所以等二觀業根根字應錯合是報字觀意可知三觀羅漢隨眠者觀察羅漢為有隨眠為無隨眠也四觀心樂禪樂等者觀此心禪[13]兩樂差別五觀聖自在通達者觀此三其神通差別此之五種並是所觀

彼經自說至道因故者

引此文意證通三慧言隨信者聞思二慧信增上者即是修慧依明信者即此明信為三慧依隨順法智者無分別智自性清淨者即是真如彼為煩惱染[A66]汙而得究[A67]竟者彼者真如觀真如得離煩惱且作此釋理恐未詳應撿彼經及疏

通有漏無漏二慧者

[14]漏無漏名之為二

因集生緣等者

此十六俱舍論中及對法論廣易多解之今且依文略釋因者為苦等因集煩惱生者能生諸法緣為諸漏等緣滅者能滅諸惑靜者體離散亂妙者起勝為離諸惑行道者遊履通生之義由無漏道通生諸聖如者稱實之義如其意實理稱而知之行出等者應撿俱舍

菩薩昔在至而為此觀者

准何得知在菩提樹道樹[A68]已雖復亦作而不定故菩提樹下唯欲起見道故艸須化攝定處言得理[A69]已後方作淨觀故道樹下見道之前但化染二更緣生

前五神[15]

之中前五通也

空八智攝者

通四諦十智之中除彼世俗及他心智中間八智緣前空無願[16]六者法智類智苦智集智道智無生智無生[17]緣諦為境至無學位苦便不生名為無生有為之法不可願求所以六智名無願也無相五智者法智類智滅智道智及其空智法類二智而是總故故通無相空智而滅諦為境有漏之者名為有相所以道諦亦無相收然有處說空智緣苦苦果無故無生緣滅之無生故諸教不定且作此釋為未定

評曰至是生得慧者

[1]諸宗意說受持三藏但是劣慧非是殊勝故生得收

成八千功德者

八字錯應是六字應撿餘本

不爾三地至自在愚者

此意證有別修法義等四之總持[2][A70]已後方斷此障上下細披義可知異

由此定非四十心等者

既言獲常六根等明知不是四十等也

是決擇至此說聞思等者

談決擇分體而是[3]修慧在此位中為佛法及[4]說法但是殊勝自在聞慧非是修慧未能在定而[5]法故

如實義者至非憂根俱者

內初之中五有聞[6]熏而是正義如何今者如實義者不許聞慧苦根[7]不障聞慧與五俱有然憂苦受非聞慧並義相違故苦受雖不聞慧相應不廢聞慧意識俱有何妨不與苦受俱起種類五有

唯依色地聞有種類故者

既漏[8]唯在上二界有色界之中有散聞慧是無漏者之種類故故無漏慧實體是修聞教等是義分聞慧

若無學身至通無學者

此說羅漢而有二說一云唯無漏法名為無學一云無學身有漏善等順無學收今取後義聞慧順無學故亦名無學何故不以義分聞慧言通無學說相從聲聞不能無漏心中聽法思量後得有不廣不得義分故但相從名無學也通緣三種聞思修也

三輪章

漏盡智通至唯是無漏者

說漏盡智唯是無漏故故二智攝

漏盡身起至十智為性者

是漏盡身之所起故名為無漏非體全是故通十智十智之中世俗有漏他心三智通漏無漏下之兩義意同此也以漏盡通即三輪教誡輪攝餘二准此通漏無漏

三皆世間者

今為二釋一者世間者即[9]後智二者長讀作通有漏非三智世間字該下

作用狹故者

亦能聽法者境何故名狹望於色界仍是狹故不與通名

答由遍計至三輪清淨者

此中總意遍計所執而無自性故三世無希望等總談三世離遍計故三輪淨非三輪別配三世

亦名三種神變[10]據教者

此總標也

修所成果者

三種聞果

今者大乘至教誡攝者

以四道理教示於彼不名示道等俱舍意者六通之中神境通他心通及以宿住名三乘道所以然者示現神通及說法以宿世等事多令彼證知而生信故得示道名天眼等通自性遠見所照境等然他心不智不肯依信所以不得示道之稱

記之說者

記者他心即言說即此言說名記說輪

說之記者

記如前今即以記復論三輪皆悉是通所攝記即是通故後說勝說非通故

屬耳聽者

此意說云既能於[A71]己生尊重心故亦於[A72]己所說之法能屬耳聽於字疑依也勘餘本

能知說法音聲義故者

天耳也

以知他心等者

他心通

依於此義至用故者

談亦通是語淨之所以也

聞彼聲教或說法音聲者

聞聲者[A73]但聞他聲或說法音者聞他說法之音聲也或可聞自聲及自說法聲亦無有失

雖天眼通至略而不說者

此說天眼不是語業之所以也由彼天眼見未來等彼意識生死智通緣於未來為此所引知未來法是意業淨能引天眼略而不說談實天眼見於色[A74]已而說於法亦合是彼語業淨收思之

又為示現至三業化者

神通記心教誠如次配之准前十地論及歸敬章並皆說記心而是語業何故今說為意業由他心智等記知他心[A75]已言語今彼語業而得清淨名為語業語業非自能記於他今意業名記心者談彼意業親能記望義別也

六至令發心故者

發心為第三即同瑜伽十二種方便之中增上[11]皆有者今除悉恒處中住處令其證入[A76]已證入者令成熟成熟即是此間發心[12]此亦不然何故成熟名發心今觀文意發心即是令彼增皆處中亦發心若爾何故名第三或可發心而有多義雖復成熟亦名發心撿十二方便

以一記一者

以一剎那他心之智記一有情

以一記多者

以一他心智記多有情

即令離欲等者

遮心等

唯以一界者

一三千界也

即是彼所有俗智者

彼自受用身所有俗智

上下應思者

下非一地獄上但作者欲色二界何故不化無色界通依色界色界劣於無色界故故不作彼若爾世尊如何能化世尊自在故不相例

小山等類者

[1]胎生也依小山住即名小山依大山等亦爾即胎生人雞胤相似

若異生者可能化之者

大乘故緣覺種姓聲聞可有化得之義四善根前可有化義四善根[A77]已即不可化餘可知之

三身章(卷第七本)

法身空理等者

理等空無名之為空彼宗俗諦而許是有何故今者總說為空若說為空者真諦何別談其法體真俗二諦悉皆不是空真諦離妄達無名空俗諦妄執有名[2]今言空者談其體也

此無不然等者

此並章主而以理斥

應同彼經至皆是法身者

此難意云若言鏡智有為德本名為法身應同金光明是有為德依名為法身而不得言同於真如名自性身

有依他心者

從緣而起名依他心

隨類種種身相為變化身者

隨五趣類所現之身名種種身若言化身隨五趣身而即不爾若言化身隨類所現亦[3]爾也

顯法爾增令他受用者

令他受用者令他受用法樂增也[4]依此身能現法樂而增勝

及隨行界者

界者因義隨苦行而現身也

不待過時[5]等者

若其眾生宜見佛者佛不待請亦不過時而即為現

說深密法至名之為細者

談真理非空非有非生滅等名為深法稱之細也不終十二分教等類差別施設法身下言麤者返此而言

及由此說當得法身者

依十二分教說云修行證得法身十二即是法身因也

二勝義佛至或實體故者

報佛之中攝他自身隨十地意名隨勝心現他受用名現細相自受用體名之為實或兼法身勝義佛中通其假故故言或也若報之中不兼他受即不得言隨其勝現細相等自受不為菩薩現故

數數出現者

他受變化非自受用自受用非數數現

前二義中至分為應化者

即初解名前二義此雙聊簡前二釋中合法報二[6]應化[7]為一云所以也[8]思之[9]取別

一思惟分別至化身者

執無我相而以為是障也何故障於化身觀於生類為現化身今總為無更何施化故為障也

能取所取雜染相現者

至能引所引雜染之心故障報身報身無或是雜字作離相亦是執也

三成就相至未眠相故者

未眠成就之相緣如真智而無相故障法身

煩惱障淨至能現法身者

據於增勝別障三身有云取煩惱所招業名業障今助一釋通取二障所發之業

二者煩惱障品能障涅槃者

此約無性故違光明第六據增而說亦不相違餘身准此

[10]四福相至得法身餘施等果者

即福相身是施等智慧之餘也由此福智能至法身名為至得此三四身皆是報身撿能斷疏

餘定餘善等者

此文脫小應勘餘章及能斷疏

由於化身至法身因故者

言化身者即初化身言教者即言說身菩薩於此化身教故以二為因撿能斷疏

即前應身者

即前句云非應身者所非之身即是第二應身攝也故即取彼所非之身名即前身

所現佛身依定而起者

諸佛無非在定之時何故此身偏言依定為四善根以前生類或示王宮後成正覺或隨餘類為此與依定之名今者此身不作餘類及示王宮但從所逗即現佛身所以獨定之稱

謂為地上至種種身者

種種雜類之身

菩薩所現種種者者

由佛現種種身意令菩薩亦學佛現種種身隨利物初地能現異類身故能令菩薩現身名他受用佛

無著佛

於諸世間而無著故

彼名現等覺佛者

無著名現等覺同故此即彼

願佛者

因中發願今時成故故名願或今果位願而現亦名願佛

業報佛者

因義造作義就一義以信為因造作成故為業報佛

五涅槃佛示涅槃故者

果者現成正覺涅槃者示入涅槃疑錯[1]餘本

九性佛善決定故者

善性決定

七地中得不思議身等

此地中喻之能即空方便智發起有中殊勝行而能化物第六地等雖能空有二種雙行未能以空發有廣利於物

應物化身理亦有十者

應十地[2]小脫而化報身理合有十種非是化身名為化

德用既異名亦應別者

有本云德用無異無字悞也

唯所證理等者

舉所證理證智而有十別也有言唯所證者唯字悞也

十地之稱即報身名者

十地之稱即是十種報身之名依能證智分十地故有本云十地之攝者攝定是稱字

弟子一意故現一相者

弟子意願[A78]但言見佛佛形一相名一意也何故佛地四句之中亦應亦化云為地上現種種身器豈不相違此他受用一佛對弟子故[3]恒現二相此身不滅然更別起種種之身為令弟子起種種類身故今言一相據彼恒身弟子樂者前言種種約別起者亦不相違前四句種種身與諸初而有何別俱現種種故彼存佛身別化種種時佛形即滅故故有別今者何故十佛以後更明三佛身所明增減不次因前具明十種彼報乘前便故兼辯三身

入所知相者

即後三性名為所知

多聞熏習是出世心種子者

此無漏種一阿僧祇藉彼有漏聞熏習故彼能生現故說彼種名多聞熏習非彼種是多聞熏

若諸習氣至遍計相麤重者

此難意云習氣總持一切種盡即此習氣復名遍行麤重明智種中而[4]無無漏不得名麤重故

決擇分善修道斷者

初言斷者[5]總之中決擇分善當修道斷意證決擇通有漏故且舉顯相據實亦得通見修斷如北洲等見道[A79]已後不重生故名為見斷即不生斷也此亦應爾

然得建立至道諦攝故者

談彼二德無漏種也言道諦者釋彼無漏之所以

都無現行文新熏種子者

都無有教文說現行新熏生種或可文字合是更字撿餘本

至修道位至生中現行者

此道中品種子為是本有為不是耶若是本有者種即有多如何說言本唯一品劣滅勝生若非本有依何而有不是本來有中品種子下品種子生見現行現行現成見下品種同一剎那即此現種落滅[A80]已種[A81]引起後念種子後念種子名為中品此中品種生修道也如第十六心現行種一時滅所引後種名中品[A82]種子也或於無學亦准知之

無所依者

無有漏第八也

前之同類至後同類果者

約後不能引於同品不障引於勝品之果引於何同類以性同故不約品也

如是地地下中上者

還唯一品同前見道[6]三行相

法爾種子皆有三品者

無學三品法爾而有准此地地三品不同種子法爾而有亦自別

前中下種至故名轉齊者

前中下品既不相續何名轉齊如修道位中品種子生中現行熏成種[A83]已見道下種後念所引種子起時又成中品與修道齊下品之[7]者即後滅修望無學亦復如是言齊勝者說轉成者應斷不續者說彼本中者捨無常色自類之中品下品說[8]齊二中何勝轉齊者勝一三道之種各別不雜二三僧祇劫所修無漏轉成上品以為佛故若轉滅者三大劫中所修無漏臨至佛果悉皆捨棄理為不可轉齊之家亦復不違經論所說捨劣無漏

令有漏善感十王果者

正感十王之業地前時造

聞似法義理者

由不親證但識心似法似義之理現也

知法[A84]已等者

由前變化似法似義故而能了知諸法色更勘知字

能證智起至受用身因者

即能證知所現相好而熏成種及重成種後漸增勝為報身因

所證理明者

由所證理得明淨故故為法身

於無量煩惱至亦無疑故者

於彼在纏及於出纏二藏中皆[1]見疑者以此為因得二身

唯獨諸佛法福成第一體者

以此教法獨諸佛法有外道等無所以持者福德能成第一體也

餘謂受報至生因故者

釋頌餘言報化二身莊嚴相好皆生因生

雖十法行至略不說餘者

此中總意十種總能為三身因總受持自利演說利他勝故偏說此中又錯地字應是他字上脫利字也[2]受處十行者處者在也持說處在十八中勝

非諸種子不聞緣者

為不取種子而為了因一不能聞故二不緣故唯取現行現行能聞教受持演說為因也不同生因生據親生故取種子

先菩薩位至後方下生者

先在菩薩十地滿位欲成正覺先作一身在都史多天變身往彼自在宮中自在宮中成正覺[A85]已知足化身即下閻浮亦成正覺法爾菩薩要如是也然未見文

成道離三魔者

煩惱蘊三種魔也

降魔伏一者

天魔也

離之別立者

攝論以其出家與彼苦行成道別故故別離出家也言示厭俗者釋其所以

經依出家至合建立者

經約出家本為修行故攝彼論出家

行道證果至故離別者

經據行道證果降魔三種有別故離出降魔

說在人中除成佛身者

人本有身即成佛故所以除之但言三也

二最後身三坐道場等者

餘經論言最後道場皆唯在佛

無分別智觀其真理者

菩薩等無分別智證真理時名見佛身

[3]深除者

有本除字為微字者煩惱體總盡何得言微

若望化身一因二果者

俱前位種名云一因正果殘果名為二果豈可化身不由金剛定前無漏種引而不取彼為引因談實化身初起之時亦由彼引以後類所現之身俱依現在種子為因金剛前時亦[A86]已無故今據長時多分說也

他受用變化通共不共者

望所化生所現之身名共不共若多有情屬一佛者此化身名為不共若一有情屬多佛者其所現身名之為共即百千佛共化一生百千佛身共在一處而似一身不相障礙談實各別如眾燈明遍似一身名之為共

正智正為法身了因餘二助等者

此中二智望彼三身因果通說若唯約因者且如初地前證真如理名為法身後得未起如何後得名之助也若唯果者果無加行如何為化助因以此故知因果通說

[4]行應得故者

由行其行應證也有本化字

菩提心者

欲願也

界圓滿因者

界者果也

說此三因各感三身者

即一一因能招三身

無著釋至欲願等者

乍觀此文為言釋此云何住等問詞尅實釋彼經答詞如是住等

彼經宗至亦受用因者

彼經宗說此三種為法身因然彼經中亦說福智二相法身此三亦可為報身因也若不爾者經中福智二相法身以何為因

[5]方便能起作利益無盡者

中言說他受化身起方便利益有情以三為因亦復無失然文錯應勘餘本

然親得者法身即非者

報化二身於四因中通親非親法唯非親故別簡中

嚴淨佛土皆三身因者

即無垢稱經說六波羅蜜四攝法等皆淨土因此因亦即三身因也如彼疏說

是故處處如如方便者

化身處處轉於法輪即是證真如之方便也或可化身是如如方便因也

與智冥合者

智字錯也合是理字或是真字或與字上脫理字也勘餘本也

此顯等流者

即報身也法身流故即此法身金光明經亦名法身故得等流分或相續故名為等流

受法身聖財最增勝故者

此會意云自受用身受用聖財最勝故名為自利也他受用身令他受用聖財勝故受用財等故從自受用亦利他攝思之

然能證因至假說差別者

從能證因假說法身為差別也

不由依止無差別故者

但由意樂及於業因無差別故得無異名不據依止無差別故名為無異

無量依止差別轉故者

此解不得約依止說無異所以

初地自見百千界一盧舍那者

十地所見皆名盧舍那今言盧舍那者即是梵網經言我今盧舍那也然准彼經言盧舍那是二地菩薩所見言千世界等應撿彼文

法苑義林章決擇記下末(終)


校注

[0192001] 記一作鈔或抄 [0192002] 菩薩地三字現本作大 [0192003] 擁一作權 [0192004] 明一作盛 [0192005] 專一作導 [0192006] 一無彼云頌三字 [0192007] 一無道字 [0192008] 詮要所引無故字 [0192009] 一無無字 [0193001] 一無論字 [0193002] 顯字數本作㘿今依詮要一所引改 [0193003] 一無非字 [0193004] 即上一有豈字 [0193005] 外字疑衍 [0193006] 令下疑有脫字 [0193007] 謂一作須 [0193008] 有也一作者 [0193009] 唱令一作能合 [0193010] 者下疑有脫字 [0193011] 為眼會一作倡令家 [0193012] 僧現本作飲下同 [0193013] 意現本作其 [0194001] 具現本作制 [0194002] 護謂二字現本作治 [0194003] 一無發字 [0194004] 俱作復 [0194005] 此牒釋一在次上從師等受等下段 [0194006] 得即疑即得 [0194007] 名得一作得名 [0194008] 知一作如 [0194009] 得受疑受得 [0194010] 無知法二字 [0194011] 勘一作助 [0194012] 增一作僧 [0195001] 界疑男 [0195002] 師語一作諦說 [0195003] 分一作不 [0195004] 滅一作减 [0195005] 重作意 [0195006] 亦隱等四字現本作隱顯影彰 [0195007] 形一作戒 [0195008] 大疑不 [0195009] 思一作恩或愚 [0195010A] 表疑剩 [0195010B] 斷疑剩 [0195010C] 壞疑剩 [0195010D] 捨疑剩 [0195011] 而一作齊 [0195012] 一無無記二字 [0195013] 善一作地 [0195014] 無表字 [0195015] 故作戒 [0195016] 故一作及 [0196001] 意一作語 [0196002] 行因作引問 [0196003] 不作作 [0196004] 俱現本作但 [0196005] 不一作界 [0196006] 但【CB】伹【卍續】(CBETA 按依原書校注「但」字及其文義修訂之 [0196007] 義一作幾次同 [0196008] 次一作決 [0196009] 違一作趣或遣今案恐遠 [0196010] 怨字疑造惡 [0196011] 一無所以二字 [0196012] 勤說一作觀請 [0196013] 變感一作發色 [0196014] 殺一作改 [0197001] 汗一作然有 [0197002] 已一作將成 [0197003] 共一作失 [0197004] 五下現本有百字興正云百字疑後人所加 [0197005A] 明疑時 [0197005B] 明疑時 [0197005C] 明疑時 [0197006] 一無時字 [0197007] 持一作時 [0197008] 雖下一有能字 [0197009] 後作復 [0197010] 有下一有現行二字 [0197011] 業一作樂 [0197012] 一一作二 [0197013] 立作作 [0197014] 心字疑衍一作行亦作業 [0198001] 四一作両 [0198002] 一無現字 [0198003] 敬一作依 [0198004] 信一作何 [0198005] 調現本作掉 [0198006] 十一現本作大 [0198007] 行字現本作第二 [0198008] 取疑於 [0198009] 欲一作顯或煩 [0198010] 其下疑有脫文 [0198011] 樂疑養 [0198012] 識字恐衍 [0199001] 此牒釋與現本異義同 [0199002] 義一作識 [0199003] *碍一作壤 [0199004] 住一作位 [0199005] 眾一作緣 [0199006] 難作疑作難 [0199007] 相一作根 [0199008] 若一作養 [0199009] 即作根 [0199010] 及等四字疑變魚成米 [0199011] 漏一作情 [0199012] 量一作豈 [0199013] 難一作顯 [0199014] 質一作資 [0199015] 此牒文與現本相異恐有脫文 [0199016] 色一作也(*印ノ字ハ本文ト異ナル[○@編] [0200001] 見字疑衍 [0200002] 色一作變或出 [0200003] 所宗作意云 [0200004] 上中下現本作下中上 [0200005] 後一作前 [0200006] 出疑於 [0200007] 一無觀等十四字 [0200008] 三現本作四各可有意 [0200009] 名等下疑有脫悞 [0200010] 一無名等三字 [0200011] 案未開現本作覺未開悟 [0200012] 證一作說 [0200013] 𦁏作淹 [0200014] 畏一作思 [0201001] 起疑趣 [0201002] 無字疑衍 [0201003] 仍一作尚 [0201004] 前一作後或彼 [0201005] 名一作若 [0201006] 定一作是 [0201007] 惟分別三字一作准可知 [0202001] 戒一作形 [0202002] 色作也 [0202003] 離一作雜 [0202004] 淨觀現本作不淨 [0202005] 無一作光 [0202006] 失一作共 [0202007] 先一作光 [0202008] 薩一作二十 [0202009] 所一作取或處 [0202010] 斷六一作斯品 [0202011A] 六疑剩或六字品草悞歟 [0202011B] 名疑剩 [0202012] 一無第二果三字 [0202013] 皆一作智 [0202014] 抄一作帙或折 [0202015] 通一作別 [0202016] 不動作堪達 [0203001] 流一作滿 [0203002] 三一作六 [0203003] 為一作善 [0203004] 下一作品 [0203005] 一無故等二十七字 [0203006] 故下一有今字 [0203007] 已下數處牒文往往與現本異盖是記主據別行章本者歟故其釋義照現本章不免小異 [0203008] 無故惡體疑惡體無故 [0203009] 香一作者 [0203010] 苦作若 [0203011] 所觀一作定想 [0203012] 色作名 [0203013] 又疑亦 [0204001] 根諸疑諸根 [0204002] 至破二字未詳 [0204003] 諸字現文作法 [0204004] 記一作抄 [0204005] 合一作今 [0204006] 非上一有中字 [0204007] 臨一作濫 [0204008] 起現章作化 [0204009] 觸一作單或尊 [0204010] 復一作彼 [0205001] 亦現本作之 [0205002] 身一作自 [0205003] 等一作色 [0205004] 初一作即 [0205005] 已下牒文不存現本 [0205006] 猛一作增 [0205007] 恐一作留 [0205008] *諂一作諸(*印ノ字ハ本文ト異ナル[○@編] [0205009] 共一作失 [0205010] 一無故字 [0205011] 境一作義 [0205012] 難疑雖 [0205013] 但【CB】伹【卍續】*但一作俱(*印ノ字ハ本文ト異ナル[○@編])(CBETA 按依原書校注「但」字及其文義修訂之 [0206001] 之一作即 [0206002] 問疑而 [0206003] 待一作縛 [0206004] 一無牽字 [0206005] 約一作斷 [0206006] 俱一作謂 [0206007] 假一作形 [0206008] 唯尅今無現本作難尅合立 [0206009] 滅一作感 [0207001] 七處疑處七 [0207002] 為得見一作令見得 [0207003] 復一作後 [0207004] 因一作同 [0207005] 有等十五字恐記主據別本故成此釋 [0207006A] 觀疑視 [0207007] 一下疑顯 [0207006B] 觀疑視 [0207008] 一無中字 [0207009] 根下疑脫塵字 [0207010] 故一作彼 [0207011] 第二等下文對見數本文言區區不一途 [0207012] 為一作通 [0207013] 但一作俱 [0207014] 散依主等下一云散者依主釋也合者即持業體同故云合依主多分體別故云散 [0208001] 假一作依 [0208002] 遍往作通住 [0208003] 知一作智 [0208004] 理一作種 [0208005] 報疑散 [0208006] 前者下疑有寫謬 [0208007] 教一作散 [0208008] 一無而字 [0208009] 故上一有緣字 [0208010] 擊上疑脫不字 [0208011] 一無威儀二字 [0208012] 是下一有天親二字 [0208013] 即辟一作斷除 [0209001] 唯一作准 [0209002] 一無真字 [0209003] 似一作以 [0209004] 無一作天 [0209005] 一無學字 [0209006] 有現本作餘 [0209007] 納一作初 [0209008] 對現本作廢 [0209009] 實一作少 [0209010] 無非字 [0209011] 釋破一作人彼 [0209012] 邊作幾三字一作遍儀義 [0209013] 三一作之 [0209014] 異無現本作量 [0209015] 相一作僧 [0209016] 一無如字 [0209017] 何不現文作不遮何性 [0209018] 等一作不 [0209019] 一一一作二 [0209020] 爾一作名 [0209021] 但作俱 [0210001] 天疑忍 [0210002] 復一作後 [0210003] 六一作取 [0210004] 一無前師二字 [0210005] 卒作反 [0210006] 一無尋求二字 [0210007] 滅作後 [0210008] 一無舉及師義三字 [0210009] 後之作淨云 [0210010] 云一作之 [0211001] 然一作能 [0211002] 文即作又解 [0211003] 傍一作諦或增 [0211004] 目下現文有犍字 [0211005] 是一作只 [0211006A] 心一作以 [0211007] 一無餘字 [0211006B] 心一作以 [0211006C] 心一作以 [0211006D] 心一作以 [0211008] 地一作起 [0211006E] 心一作以 [0211009] 一無世字 [0211006F] 心一作以 [0211010] 一無聽字 [0211006G] 心一作以 [0211011] 一無言之合三字 [0211012] 一無二字 [0211013] 兩一作喜 [0211014] 漏無漏三字一作攝 [0211015] 通下脫者六通三字 [0211016] 六下疑脫智攝二字 [0211017] 緣上一有智字 [0212001] 諸疑有 [0212002] 地上一有三字 [0212003] 修一作非 [0212004] 說一作記 [0212005] 法上一有聞字 [0212006] 薰一作惠 [0212007] 應上一有相字 [0212008] 唯一作准 [0212009] 後下一有得字 [0212010] 據教現文作教授 [0212011] 皆一作背 [0212012] 此上一有成熟二字 [0213001] 胎一作卵 [0213002] 本疑有 [0213003] 爾也一作名之 [0213004] 依一作復 [0213005] 等者一作而上修因等以 [0213006] 應一作身 [0213007] 為一作二 [0213008] 思作得 [0213009] 取作以 [0213010] 四現文作三 [0214001] 餘上疑脫撿 [0214002] 小一作十 [0214003] 恆現二字一作非現一相 [0214004] 無下一有漏字 [0214005] 總下一有國王斷王四字 [0214006] 三一作之 [0214007] 者一作有向 [0214008] 齊下疑脫轉滅二字 [0215001] 見一作是今案無字艸悞 [0215002] 受處十行現文作據十行勝 [0215003] 深除一作染除現章作深妙 [0215004] 行現本作所 [0215005] 方等現本作方能起化利益無盡
[A1] 己【CB】巳【卍續】
[A2] 已【CB】巳【卍續】
[A3] 但【CB】伹【卍續】
[A4] 已【CB】巳【卍續】
[A5] 但【CB】伹【卍續】
[A6] 已【CB】巳【卍續】
[A7] 已【CB】巳【卍續】
[A8] 證【CB】燈【卍續】
[A9] 但【CB】伹【卍續】
[A10] 已【CB】巳【卍續】
[A11] 已【CB】巳【卍續】
[A12] 但【CB】伹【卍續】
[A13] 剎【CB】利【卍續】
[A14] 已【CB】巳【卍續】
[A15] 已【CB】巳【卍續】
[A16] 已【CB】巳【卍續】
[A17] 已【CB】巳【卍續】
[A18] 已【CB】巳【卍續】
[A19] 但【CB】伹【卍續】
[A20] 已【CB】巳【卍續】
[A21] 已【CB】巳【卍續】
[A22] 者【CB】耆【卍續】
[A23] 已【CB】巳【卍續】
[A24] 已【CB】巳【卍續】
[A25] 已【CB】巳【卍續】
[A26] 已【CB】巳【卍續】
[A27] 已【CB】巳【卍續】
[A28] 已【CB】巳【卍續】
[A29] 已【CB】巳【卍續】
[A30] 已【CB】巳【卍續】
[A31] 但【CB】伹【卍續】
[A32] 已【CB】巳【卍續】
[A33] 已【CB】巳【卍續】
[A34] 但【CB】伹【卍續】
[A35] 已【CB】巳【卍續】
[A36] 已【CB】巳【卍續】
[A37] 已【CB】巳【卍續】
[A38] 已【CB】巳【卍續】
[A39] 已【CB】巳【卍續】
[A40] 但【CB】伹【卍續】
[A41] 已【CB】巳【卍續】
[A42] 已【CB】巳【卍續】
[A43] 已【CB】巳【卍續】
[A44] 已【CB】巳【卍續】
[A45] 昧【CB】味【卍續】
[A46] 已【CB】巳【卍續】
[A47] 竟【CB】意【卍續】
[A48] 末【CB】未【卍續】
[A49] 但【CB】伹【卍續】
[A50] 已【CB】巳【卍續】
[A51] 惑【CB】感【卍續】
[A52] 雖【CB】難【卍續】
[A53] 但【CB】伹【卍續】
[A54] 已【CB】巳【卍續】
[A55] 已【CB】巳【卍續】
[A56] 但【CB】伹【卍續】
[A57] 但【CB】伹【卍續】
[A58] 已【CB】巳【卍續】
[A59] 但【CB】伹【卍續】
[A60] 竟【CB】意【卍續】
[A61] 竟【CB】意【卍續】
[A62] 已【CB】巳【卍續】
[A63] 已【CB】巳【卍續】
[A64] 但【CB】伹【卍續】
[A65] 但【CB】伹【卍續】
[A66] 汙【CB】汗【卍續】
[A67] 竟【CB】意【卍續】
[A68] 已【CB】巳【卍續】
[A69] 已【CB】巳【卍續】
[A70] 已【CB】巳【卍續】
[A71] 己【CB】巳【卍續】
[A72] 己【CB】巳【卍續】
[A73] 但【CB】伹【卍續】
[A74] 已【CB】巳【卍續】
[A75] 已【CB】巳【卍續】
[A76] 已【CB】巳【卍續】
[A77] 已【CB】巳【卍續】
[A78] 但【CB】伹【卍續】
[A79] 已【CB】巳【卍續】
[A80] 已【CB】巳【卍續】
[A81] 已【CB】巳【卍續】
[A82] 種【CB】緣【卍續】
[A83] 已【CB】巳【卍續】
[A84] 已【CB】巳【卍續】
[A85] 已【CB】巳【卍續】
[A86] 已【CB】巳【卍續】
上一卷
版權宣告 捐款贊助 流通分享

掃描此二維碼分享

將本經典保存在此設備中,在無網絡時仍可閱讀,並在首頁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