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 vs 白话文 对照阅读!请访问 deerpark.ai

大乘法苑義林章決擇記

No. 883-A 法苑義林章決擇記序引

原夫性相義門至唐大備也及乎弉師之門出大乘基富瑜伽之寶林開唯識之淵府經無不講疏無不成遂㩲寄百本之名今章其一直通於三性幽關妙發八識蘊奧蓋百法其炳焉然文簡略義深䆳未易通曉是以濮陽製此記粗提綱紀廣舉要領且假設賓主起於問答難通通之所以目此記也予今年夏得諸洛陽書肆不堪躍之至艸艸謄寫未加點校第惜此書魚魯甚多得此失彼庶幾他日得善本考訂之云

因云本鈔所牒與現流章稍有不同蓋周師所釋依初成本南都稱之云唐本者是也惜今不現行

大乘法苑義林章決擇記目錄

  • 卷上本
    • 總料簡章
    • 五心章
  • 卷上末
    • 唯識章
    • 諸乘章
    • 諸藏章
    • 十二分教章
    • 斷障章
    • 二諦章
    • 大種色章
  • 卷下本
    • 五根章
    • 表無表章
    • 歸敬章
    • 四食章
    • 六十二見章
    • 八解脫章
    • 二執章
    • 二十七賢聖章
    • 三科章
    • 極微章
  • 卷下末
    • 勝定果色章
    • 十因章
    • 五果章
    • 法處色變章
    • 三寶章
    • 破魔章
    • 三慧章
    • 三輪章
    • 三身章

大乘法苑義林章決擇記目錄(尾)

No. 883

大乘法苑義林章決擇記卷上本

總料簡章

總辨諸教業宗體名者

教業宗體名之五字如次是下所列五門時利差別有利之業名為業也餘四可知

故世友說非如來語皆[1]為轉法輪者

此世友菩薩說婆沙論於此論中所說非如來語皆轉法輪

詮八正道教至[2][3]輪境者

此宗何故不取此教以為其因而以為境見道[A1]已前有漏之智名為因故彼宗不取以為法輪言教為因即濫彼智所以彼說教為輪境苦諦等法即是教也

大眾部等說者

此等[4]部法輪與大乘何別亦有別彼部等說一切佛語皆正輪體大乘所說唯八聖道名正法輪餘非正故與彼別如文自悉

唯八聖道是正法輪等者

謂正見正思惟正勤正念似世輪輻正語正業正命似轂正定似輞

有取識為王者

取是煩惱之總名煩惱體漏即有漏識名為有取

三轉法輪[5]於至是正法輪者

此引彼文證除八聖道所有佛教並名法輪助正雖別總得名輪即法華經觀十二支亦名法輪又法華言轉四諦輪四諦豈總名八聖道故所引證得通助正若爾何故結云故八聖道是正法輪此意結云由觀四諦無漏慧眼等正能斷惑故八聖道名正法輪非總結前無垢稱等

佛轉三周至甚深法輪等者

謂見無學[6]三位名曰三周如其次第示相配見道勸修配修道作證配無學又觀於四聖諦境生聖慧眼等者其聖慧眼是總三世餘三別配三世可知云何名為十二行相而配三周謂觀四諦四諦之下皆能生聖慧眼智明覺且如苦諦之下眼智明覺配前三周即成十二餘三諦下各配三周總成四十八行相也又示相等三配於四諦亦成十二言示相者此是苦乃至此是道餘勸修作證可知

此生此處此時者

生簡過未即生時也處謂此處時彼處時也與前異也

自證諦理不信他言者

謂解前難引證之文如入見道自證諦理知非染故不信他也又解有隨法行有隨信行隨法行者自尋教法即便信解隨信行者要信他言教方能信解今言自證諦理即隨法行二解俱得

能知圓寂知非恩故者

如真見道能證[7]智圓寂平等平等無恩無報名不知恩

永棄後業名為斷密者

業力難知名之為密斷此業[A2]已更無生處名無容處

猶如食吐者

如有病人患吐為藥而食之時但希除病不食其味受資具等亦復如是但欲資身而求聖道不生貪著如維摩經為不食故所以受食

然瑜伽論至一向澄淨者

謂諸菩薩一深植正信二深植清淨三一向澄淨四依如來了義經典前三配前資糧加行及以見道即其一信分三種別加行之位信轉強勝與清淨名資糧不爾[A3]但名正信

婬欲即是道者

婬欲貪愛義愛彼十二分教名之為道論言彼法起愛恚等著皆名法執如何今說貪為道耶法執名寬於諸法中以名屬義以義屬名此作此分別而生愛著即法執收令彼惡道不生分別而以相屬故非法執

謂契經應頌記別等者

意明此三經名不了義也

又說殟波陀慳[8]貝戎尼等者

殟波陀慳者此云生起義戎戒尼者此云離間語此據正翻也今密將生起義自慳足密以離間語詮常勝空此密意有何所以若生善法便能得慳之足言離間者非是兩相離間但能離彼惡即是常勝空也

設有聖教至名非了義者

此據第一法印非法印門外道之教諸法是常不言諸行無常外道涅槃[9]時止息亦非寂靜外道執我不云諸法無我違三法印故外道教名不了義

詮常非常門中言諸小乘教名不了義者

小乘中豈無法身常佛何非了義小乘戒定等為法身偏以王宮雙樹為報身以猨猴鹿馬為化身故此三身皆無常

然是有上是未了義者

意云佛初說四諦輪雖是希希然亦有上是以後所說法輪更勝於前上謂勝也故四諦輪是未了義

依種種門辨本性義者

言本性義深難解故以種種門辨之言隱密

除契經等餘自說等語具[1]廣者

此據言略語廣門契經等三部言略故名不了義餘之九部自說等語廣即是了義

佛得自在都不起心者

佛自在故於一時中頓說三時法都不起心而分別言我說此教不說彼教但為感不同故也如唯有聲聞種姓者唯聞聲聞之教不聞緣覺菩薩之教非佛其時不說菩薩教也譬如天樂末尼此等無分別[2]自有情各自隨識而自感得

或有恐怖或歡喜者

謂不隨意即生恐怖若順心者即生歡喜

三獸渡河淺深成別者

二乘證理即齊如何淺深成別獨覺伏定障多顯理明淨故云深

莫問聲聞菩薩等者

此說漸者與次前漸如何別耶亦有別前據說法[3]而五時教中有其次第名之為漸此約修行各自乘中從初修行乃至於果名為淺深名為漸

頓者如來至頓說一切法者

今時此師說頓者與自前說一時教同如來於一時中說一切法頓能得被三種根機故言一時頓說一切法

所執法無我[4]後由餘教入者

言法無我是人無我之餘也能入二空殊[5]勝名為半滿

即提謂等五戒本行經[6]是者

此本行經非是佛本行經也此經但說持五戒之行得人天果[7]本行經

三十年中至同行空教者

此有二釋一云人天中定有三乘根性此人聞此空教而[8]不能行此名曰三乘同行空教二云此教雖是空教亦可通被三乘以彼根性各各別故若爾即與解深密相違深密經言初時有教唯為發趣聲聞乘者第二時空教唯為發趣[9]入大乘者第三時教普為發趣一切乘者若言空教三乘同行即應第二空教名普為發趣一[10]切者此意難解不難前[11]前前前非必劉虬[12]本言同行空教者故知只是劉虬自言無典據

菩提流支法師唯立一時教者

所引經中有五別譬如天皷此攝諸文談其本一名為一時如華嚴維摩者依教說一名為一時教自說言於一音故無量義者據相無異名為一時法華約一雨故名為一時優婆塞經證理是一名為一時此據正義作如此釋非是流支作此言也彼但言一時不說差別故有異也

若唯被大如勝鬘經者

如勝鬘說有四機不同如何說唯被於大為菩薩說有四機而行[13]化利或非為聲聞說彼經也權實准知

[14]遺教經唯被小者

准大周十四卷經目錄此經乃是大乘所收一何乖返夫論大小約對機理今遺教中唯明四諦但對聲聞如何得言是大乘耶故章為正

豈無一會至入大乘者者

此意難云既有一會頓發三乘一會漸入大乘發心既復不同如何總名一時

又舍利弗至正等覺心者

此華嚴會其舍利弗[A4]已發大心何故乃言法華會中方發大心有三解一云舍利弗之中有是聲聞有是菩薩華嚴會者乃是菩薩舍利弗非聲聞也一云華嚴會中化舍利弗非實聲聞也一云在華嚴會舍利[15]弗即是法華會者在華嚴會但發信向無道心生至法華會方始趣向故無違也今依後解為正若依第一解既是菩薩華嚴即是頓如何破他

勝鬘經說至不定性故者

[16]攝論文中既引勝鬘云引攝一類不定性故明知勝鬘非是頓教前破覺愛即言勝鬘唯被大今引攝論復勝鬘亦說漸悟豈不前後自相矛楯耶前據勝鬘會無聲聞今據一乘而能可被[1]言不定性亦不相違

定說五時至後當敘非者

上來且破頓訖彼漸教與劉虬義意相似故指如後破五時雖不分明次第義意如劉虬撿之可悉

不定依至以明半滿者

經中自云為聲聞人而說半字為菩薩人而說滿字如何今言不約逗機遮正為機不障兼也

四大本淨至五[2]戒本淨者

不執五蘊為我名為我淨若是爾者五蘊本淨者不執四大為我應四無我五蘊唯內四大通外[3]於執我故所以不說四無我雖作此解然撿彼疏及經文[4]無我[5]即無過失

五戒本淨者

准覺愛章為吾我而自釋云言吾我淨者即我空也五字謬矣今改從正

柔順者

柔是調順是隨順也如唯識論[6]愛自他配位次未見聖教釋柔[7]之名

滅三界苦得不起法忍者

提謂既得不起法忍受變易生更不[8]被三界分段苦果之身又無生忍通在初地及八地今提謂者應是八地所以然者以得記是章家作此釋

五百價人至名曰[A5]齊成者

[A6]齊謂[A7]齊等五百價人俱得授記齊得成佛名曰齊成或曰蜜成由施蜜得成佛故五百價人得初果時佛皆授記而得成佛明法華[A8]已前有授聲聞記意如何得言法華會時方與聲聞而授記耶此中總也但言與記不言五百中無不得記復無等言亦不違也

雖作此破至未名法輪者

言覺愛雖作此破劉虬義亦難知以不名轉法輪故由[9]來分[10]明下乃是助覺愛敘語未同所觀諦未於鹿苑轉四諦輪[A9][11]三乘各各自緣四諦不可名為轉法輪也即鹿苑中轉四諦輪[A10]已後方始三乘同觀四諦

次第二時至唯說有教者

雖言第二即深密第一時教何故今破解深密意為不定性初正說有兼亦說彼非空非有及於空教今此即舉總判為有故為不可臨文應悉

又提謂普曜至[A11]已說大乘者

准大周目錄而言小乘既明菩薩所行之行[12]辨佛記事說為大乘於理為勝復更撿本經

又成道竟至唯說有教者

謂十地經第二七日即說明於十地菩薩之位即是大乘云何得唯說有

彌沙塞至增愛敬故者

律及經中皆不說法入定七日及自受法樂令眾知見於如來所生增敬故

十二由經者

此是經之名字

依依他起至生無自性性者

唯自然生舉方隅言理實而談亦別說言無遍計執梵天王[13]計餘外道類准此可知

生無自性性者

上之性字是遍計性下之性字三性體

及即依此至無自性性者

此有二義依他起形遍計故名勝義此即四重勝義四重世俗有漏無漏二種依他皆得名勝義無性此勝義上無遍計故名勝義無性真法界名為勝義今依他上無彼遍計勝義之性故言勝義無性言一分者勝義之言含依他圓成今說依他勝義故言一分圓成勝義言一分者准此而知

勝義無性者

無我法性也初勝義也又解於依他上無圓成實義故云勝義無自性[14]是即無之義又釋若約勝義釋依他[A12]但是因緣假有故非有實自性故云勝義無自性性非謂依他中無圓成實勝義故名勝義無性

毗溼縛藥者

梵言此意說云於諸藥中而置於此有功能[15]藥言有功能如是若以了義經藥置於不了義經中義即顯了餘喻准知

婆羅泥斯者[16]何名仙人墮處者

婆沙說有諸仙人以乘神通過鹿薗王諸綵女五百仙人得見綵女遂失神通墮於薗中故名墮處

有上有容者

更有過故名為有上而義有餘理猶未盡名曰有容

鄔婆尼殺曇分者

相傳云名因緣也或云[17]因果數名

一百五十千聲聞永盡諸漏者

此與次前得法眼淨有何別耶亦有別言得法眼淨者乃於遠塵初果即得此約羅漢故有不同

謂轉照持者

第一時皆名轉法輪從前未有初轉勸故第二時名照法輪說空教時照破有故第三時名持法輪者離空離有[1]一向任持故

若以偏圓機宜漸次者

謂以三乘之中各[2]有機宜皆如來說各自漸次自果圓證名曰偏圓初二三果等皆有偏圓機次

四阿笈摩等是初時教者

謂四阿含是

須菩提等回心趣大者

聞大般若既[A13]已回心何故法華復云會三歸一善現自言於菩薩法心不希樂今言回心因聞般若悔修於小為趣大因名回趣也非趣大[A14]已名回趣也窮子偈中須菩提等我自思惟欲出小之方便撿彼應知

言有而有亦可言無等者

若執依他而是實有亦名為無又言有者是言詮有言而有者即尋其而執有也如執唯識是實有者亦是遍計下言無等者亦准此知

迷情四[3]句者

[4]迷四句一言有者增益謗遍計是增說為有二言無者損減謗依他圓成亦說[5]欲無三亦有亦無相違謗不可一法雙說有無猶如水火不同體故四非有非無成戲論謗准第三句可知悟情四句者言無約遍計說言有據依他圓成亦有亦無合說第四句可知

約理及機漸入道者

理為道理機謂機器

約其多分等者

約多分言言華嚴經被頓悟據少分說亦被於漸言法華唯被漸者亦據多分初時說教具被三乘中說空教亦具頓漸[6]三准知約多分言得有如是約少分言初說有次說空後雙說

有八世界微塵數眾生等者

此中眾生能發心者是頓悟大乘人也故知法華不可唯漸此微塵數眾生豈聲聞人耶

若據眾生至頓漸之教者

若有一機初悟生空後悟法空教被於彼名為漸教若有一機頓悟二空教被於彼即名頓教時亦准此要望機理方名頓漸

若不約機理至頓漸不成者

或立一時至五時等名時增減不約[7]理教[8]時頓漸不成

故唯識至及定性故者

此即釋成一教被機得為頓漸唯識說阿陀那之教不為凡愚演之不遮定性聲聞[9]者教[10]不被此不定性等即得為頓漸教也言定性者定性聲聞論自說愚即趣寂如何今取趣寂耶趣寂之中有愚不愚遮愚法之趣寂者不遮不[11]愚者若不爾者愚不愚二類何別疏解愚即趣寂亦同於此若言定性是大乘定性者理為不可所以然者陀那等教本為彼說事極成[12]處所說不遮等耶此亦不然定性大乘亦是正也何故如是意明一教有漸頓定性大乘即是頓故

此依證果至即有四時者

今立三時但約得聖不約人天若說人天即有四時教

其二乘至略不說者

此釋人天時也何故得知人天乘是聲聞方便信解品云以冷水灑面等即其事也

詮宗各異等者

雨眾即是數論宗攝如何二計而有差別數論宗中有十八部之計不同如小乘等或可二宗取義有別雨眾偏談有宗數論舉勝顯理是同互舉也

由起五覺知有我者

謂我見色我聞聲等是

五諸法皆常者

此宗[A15]但應是全常計若偏一分常如何得言皆或相從說若不成爾者十八部異論攝外道不盡此一分常何宗所攝

六諸因宿作者

由現在時能引苦行即捨宿業不更常屈由今作以為因故害彼宿業不令感果文言吐者棄捨之義以其宿業有多種故故現在行能修治故

[13]間丈夫等者

執有丈夫能與一切為因與大自在天等相似

諍競劫起等者

成劫之末住劫之初名為諍競也又彼意說此之大地名福場欲以吐檀由依此場為祀祠故故能所害及助伴等能生天等[14]

不死矯亂等者

有不死淨天若能善答他之問者死得生彼不死淨天如下自知

七斷滅者

欲界人天為二色界為一無色為四除地獄等者彼等是麤更容可餘七餘[15][16]必應自悉

十三因果皆空者

非彼宗中總無因果但言不由善根[17]善等名無因果又言愛養等者此師執云我身不由父母等之所愛養

十五妄計清淨宗等者

謂此外道得宿命智曾見有人[1]溺河水牛食於草狗食不淨等以宿命智觀見此等死後皆得生天遂於水中死為上真專[2]持以為戒定

薄蝕者

韋昭曰氣往迫之曰薄虧毀曰蝕釋名云日月即虧曰蝕稍毀[3]很也如虫食草木[4]

體毗履十一者

體毗履者此云上座

一說部者

一切諸法但有假名而無實體名一說部從其所計以立其名

說出世部者

此師云世間之法可破壞故皆非實有出世間法不可破壞是實非假從此立名名說出世

道與煩惱容俱現前者

此有二釋一現無間種解脫道[5]故無間道與種得俱二道與未斷煩惱種類俱非正斷之義[6]是故言俱道俱煩惱依何而住或依色根明闇有殊不得依道廣如宗輪說

三說假部宗說苦非蘊[7]

苦義非蘊義名苦非蘊[8]之中不攝苦受名苦非蘊又此師計一切諸法有實有假處攝者緣積[9]聚是假[10]蘊中攝者[11]我積聚故便是實有處雖是緣等計今是實從多分言為假無失

十二處非真實者

蘊據義積得名實諸處雖復言緣然但義積何得名假又心無為並是實故依緣多分[12]假故[13]數多分為[14]亦無有失界與蘊處義既不同為假為實撿宗輪論

說一切菩薩不脫惡趣者

此之三部所計菩薩煩惱未能斷盡故不脫惡趣

五說一切有宗等者

名謂非色四蘊無[15]如何名色攝一切法雖有四蘊名名不攝無為寄名顯詮無為亦得在名中攝

謂諸菩薩猶是異生者

此計菩薩唯是有漏故是異生

七犢子部等者

犢子可知言法上者此師計云我部所行一切諸法更無過者名法上部言賢胄者[16]子胤之義上古有仙大賢德此是賢人之苗裔故言賢胄部言正量者揩定之義此部主所行每能正揩定名正量部密林山者謂此部主所居之山樹林茂密名密林山部

[17]十二心頃說名行向等者

謂初斷欲界惑[18]法智類智觀上二界斷上二界惑[A16]下智欲惑斷盡未盡竝更重印[19]更起苦智忍上二界惑一時合斷[20]更起苦法智此有三心四諦成其十二總名為四道諦之後更起一心[21]名住果[22]有此二種一云此心唯印道諦一云[23]道印四諦何故先起法智不起法忍部計如是不可責

八化地部至一時觀者

不以次第歷觀諸諦名一時觀如何四諦一時能觀[24]苦相說四諦之下有苦無常等共相觀此共相名遍觀

有世間正見者

[25]決斷之智世間之見亦能決斷故有世間正見

善非有因者

如彼論明又如大乘勝義不善雖有[26]攝善而於勝義總名不善

預流有退者

此師意云此預流初得此果始斷分別俱生一分未能[27]所以有退若薩婆多後三[28]住退預流不退堅固故此等言退[29]但法樂不退[30]

九法藏部宗等者

謂計我部能含一切法名法藏部又言佛在僧攝者有經言佛為上首故知佛在僧[31]此宗佛既在僧如何得有三寶佛為僧中上首故開之名為佛寶佛為上首亦有三寶具事[32]故知[33]攝僧

十飲光部者

上古有仙身有金光弊於日即名飲光

十一經量者

此部以經為其定量名經量部

有根邊蘊者

是麤意識也其一味蘊即是細意識是牒宗計

邊主者

此師何故說勝義為空世俗為有彼勝義空順般若教世俗[1]有者隨世間故若不爾者即違世間聖教二種過失

雖一切法體或有或無者

四勝義中前二勝義諦三科四諦攝不相應第三勝義生法二空此等名無若爾何名勝義不相應法形遍計故得勝義名法二空勝之義故亦名勝義第四勝義無遍計故亦為無此通餘三科有可知

虗妄分別有等者

八識心心所名分別有於八識中無我法二名二都無八識中有圓成[2]實名唯有空彼圓成中亦有八識名亦有此有者分別無者遍計及有者圓成[3]故字貫通有無及有之上思之可解

數論教體者

本即自性如似大乘攝相歸性末即聲者亦如大乘性用別論又彼宗中不立名等故[A17]但以聲而為教體勝論准此

滅壞之時即歸本者

即歸本故名為滅壞非滅無滅

其勝論師至聲為教體者

數論聲量依於自性教體分二[4]勝論聲[5]依於實教何但一數論聲量本體自性故教分二勝論聲德雖依於實體非實攝故教但一勝論同異既是聲性教體何不兼同異耶教必能詮不取同異

其明論等者

明論聲常云何常耶有兩釋一云恒揩定故名之為常非體常住名為常也二云體常住故名為常也若爾云何而不恒聞但緣闕故隱而不聞非體滅[A18]若爾[A19]已起聲之體何所止散處盡也下聲論計常聲准此後釋為勝

以尋伺等至此音無常者

此師音響與聲何差別音響者如無情之聲不能詮[6]聲能詮表故二有別由此音響[7]形能詮之聲

其聲生論等者

所詮之法體既成多新生能詮隨彼所詮亦合是多如何計一彼說云聲若生[A20]已總成為一如似眾流歸渤海[A21]已總名為海計一之師既言一切法上共一常聲如何於此法中[8]更分常之計此偏說一切內聲之上共一常聲猶如真如寬狹雖得不同許一常不別

大眾部教體者

佛一切時不說名等如何[9]復言以名句等而為教體言佛不說名句等者[A22]但如來不起思惟名不說也又言以無漏體[10]實有聲名句等[11]為體者據任運說如天皷等亦不相違

[12]說教體者

如文自顯[13]繹名等同前聲是真實如說假部非一切假此師亦爾此解非正

說一切有部說教體者

謂彼部中自有二計一唯取名句一唯取[14]有漏聲小乘師難般若經言汝授持無記名等得[15]期大果般若[16]論答云汝法無記我法是善准此問答彼宗即以無記名以為[17]體性如何言善彼部救云二十部內知汝於誰獨言我故以善聲為體亦不違又彼亦難即是婆娑以名而為體者非是此師故世親言汝唯無記若爾此問即無違妨

此翻為跡者

如尋象跡所見跡處即[18]見其象若尋其句即見其義梵云幡陀此翻為足短長聲殊跡足有別又云故當中道所說名[19]中道詮法上自性邊句亦爾

文是所依義是能依者

約能所依義為所依文是能依據能所詮文為能詮義為所詮文為所依義為能依今依能所詮

隨墮八時者

今者通論一切教體華嚴八會名為八時者豈非[20]有違日夜時是遍諸教華嚴八會時得名八時義便而說非以華嚴[21]繹諸教也又薦福三藏和上云樂欲時二說不同會如演秘若要樂欲教方起者且天授聞佛何是自欲如來責答由自貪愛以為尊勝每於佛所起陵蔑心故聞佛責[22]生不由樂欲起耶餘准此釋

直非直說者

略有三釋一約教明長行名直頌名非直二據十二分說最初契經名為直說據初略說未委細明餘十一部說子細具陳說名為非直三從所詮名詮自性稱為直說句詮差別言非直說

彼增上生等者

有云菩薩所現本性之教為增上緣而生聞者心上所現影像之教此影像從增上緣言菩薩之說約實自變今觀此釋理稍難解所以者何若菩薩說問答及喻不相順彼論云何菩薩說經答云彼增上[1]緣生若其菩薩實不說法可言增上證前聞者自識聚集以為教體菩薩既說云何證前自識聚集又以喻中言如夢得呪亦不相似夢中天等實不說呪今者菩薩而實說法[2]與不說別何得為喻若言菩薩不說法者云何得言菩薩所現本性之教為增上緣[A23]不說何有本教然此師談無性師佛說法也今助釋者談實菩薩實不說法聞者[3]自言菩薩為說約此故言增上生也即與同喻不相違更思

若爾云何至故作[4]是說者

此無性自[5]假云若佛不說法云何菩薩能說法也此即阿毗達磨經中攝大乘品即菩薩說彼自云薄伽梵前[A24]已能善入大乘菩薩為顯大乘體大故說攝大乘品故知菩薩亦[6]約說無性自答云彼增上生故作是說意云亦是增上非是菩薩真實說法佛不說法略有二致一云法是戲論[7]者不說法[8]為如來唯有無漏大定智悲實無聲等所以不說[9]菩薩有漏未離戲論非唯大定智悲如何不說法耶不許說經說論無失

譬如天等至得論呪等者

謂有婆羅門事天等自求聰明[10]以專心恭敬夢中見天與呪論等彼天實非將呪論等而與此人但為增上彼人夢中自得呪論

若離識者佛如何說者

此無性為經部等執心外佛之名以為教體故今難云佛如何說令他得解云何[11]不解佛現名等非聽者識之所現起如非所緣云何親能生聞者解[12]言為教體

有漏心現至以為教體者

如來既不說法聞者如何有似無漏佛有無漏大定智悲故得言似准此亦得言似無漏不可言聲名句文又解設無所似聲名句文聞者識上亦得似彼猶如似我既無所[13]似故又解佛增上力令聞法者謂佛實說故似現也

理行果法同佛寶故者

同彼佛寶有本[14]佛不說者無有實[15]我而為能說[16]世親云我不說汝亦不聞約此義邊名為不說更有別釋如唯識抄

無垢稱言等者

定經其法非是所求明非說法

如聖教說至教體亦成[17]等者

此中所明聚集之義七心十二[18][19]合離而作[20]言三心依[21]七心無二心依十二作思惟可知准十二心連前而說無字合有七心聚集[A25]但言二心且舉當[22]體字生二心不言前者若爾行字三心亦爾如何許是七心有理實行字據十二心又復不違然無七心十二心兩種別明故此總中含七十二於理無違

又一剎那至必意識生[23]等者

證卒爾後必有尋求又五同時雖有意識今言無間意識生者尋求識生

新新[24]解等者

新新聞說而生解也一一字別名為新新非要隔越多時聞故名新新

既於初字有卒爾者

[25]餘三一一而聞其聲以初有故復更不立思之此明聚集唯約其心下明聚集[26]即名字句聲等耶互相影顯而令學者生巧智

故大般若等者

謂大般若經中有理趣分猶如瑜伽攝釋分也於此文中說一切有情皆如來藏明此意證攝相歸性

譬如海水等者

如波依水相異體同同滋潤故如色等法而望於如體相俱異何得為喻有二釋且取不離一邊為喻若約體相可為喻者如草木等依於地[27]相雖異波中濕性不異於海色等相[28]若異色中如性而亦不異無障礙處真如性也後釋為勝

一切諸法至然不離如[29]等者

一切諸法猶如波浪四緣會者猶水風成其體相即同於水言四緣者謂因緣增上等緣如此等法皆不離如

性用別論至十處界等者

此有二義既言色蘊攝十處界此即根境而各別論[A26]但言攝十不攝餘二此即色心而別說也所以而言[30]五蘊即是性用別論中收又有二釋一云五根[1]境各各別處即是別論一云色者心家之用今色蘊攝十處[2]今不言於識即是性用別論

一真如二無相者

此之二種如何別耶

又有四重等者

[3]諸現行[4]出法體也

升攝波葉瑜經等者

經中所明有升攝波葉喻事名升攝經一切經中別無此經今助釋者或西方有未流至此或復西方而今散滅不流至此談實別有

佛皆教置如是我聞等者

言如是聞[A27]已親從佛聞若言佛不說法如何得如是我聞既是得聞明知佛說

推功歸本仍言應化非說法等者

此中意云推功歸本法身說法應化非說推功歸本無法可說意在於是

金剛般若至我法是記者

此論破外人難云若持名句文以為教體者此名句文既唯無記如何受持無記名等而得無量百千功德耶天親答云我法是善汝唯無記此意欲證云聲名句文俱是教體

佛地論說至二[5]

字之與聲俱非能詮是能[6]詮依故又下所引經唯聲名等體者此並能詮語之體是聲名等[7]反證是善而成善故可知

若十地菩薩至唯是有漏者

自所發聲第八變故是第八相[8]故是有漏二乘有漏理即無疑菩薩唯有漏於理難悉十地菩薩妙觀等智能變化身為他說法化身所發聲名句文豈非無漏化有即質離質不同即質有漏理亦應悉離質之者由妙觀等擊發自第八[9]亦起化身化身聲等故亦有漏故佛地論云平等性智擊發圓鏡起化身故非妙觀等變為化身何故菩薩變金酪等即是無漏第[10]變作所變化身即是[11]無漏第八變作所變化身即是第八有漏佛意難知聖教自說不可徵詰也能說之心既是無漏第六意識如何所說亦以第八有漏聲等而為體[12]彼絃管聲由心而發雖非即心又內外異然成音韻得有詮表故無漏識發有漏聲理亦何違或為增上緣擊第八識而起於聲不違唯識雖第八識不緣名等由意識故今於聲上而有名等屈曲之相理亦無違如彼聲等有屈曲相一切[13]說法皆亦爾也准此相例妙觀亦變化聲等而是無漏

[14]言有漏者

且佛地論約第八說若爾如何會佛地文今且言者佛地本言第八變不障妙觀亦能變也道理甚難應用因論菩薩無漏第六識通果等類自第八識亦變彼不杖自六變以為本質而又變之然他受用第六所變之者論實變通果等亦但說彼第六變者以其本心以第六變令他用故以此知妙觀變身於理應好更思

[15]若一切二乘至皆唯無漏者

二乘無漏後得之智功用既微何得聽法若能聽法羊鹿車體何故不許但許聽法而不說彼功用有多故羊鹿車而無體

然同所[16]教至無漏三寶等者

菩薩說經既是有漏應非法寶由佛加[17]被故亦名法寶若爾無性云我亦如是何故難我無法本質不例我許佛說汝即不許復同菩薩佛即有別

依前第四至義用殊故者

謂即第四相別論出體之者唯取如來能說法者等何以故是根本故如來識上聲與名等假實異故名義用殊也若是菩薩等名能說者此論中不取非根本故

即一一法各各有四種體等者

此之四種釋一切法思之可知

故說名等非小乘義者

此名句字等彼非不立依聲上屈曲義說名等薰習聚集此蓋大乘宗非彼知見聞

聚集顯現者

總有五[18]第一翻中字一名一第二翻中字三名四第三翻中字六名十第四翻中字十名二十第五翻中字十五名三十五相續為[19]第一翻身及多身合說思之

論雖二說今取三字名多名身多者

梵云阿耨瑟多掣陀即八字成句等者

此阿耨瑟多掣陀用八字[1]句非此句非此即八个字也依梵但有六个字故此方言八字[2]偏句

此中且依至不可為難者

不可難前所作之法[3]或有聚集得為教故前難云如何說者識上聚集等者[4]句故不可為難[5]顯結前難理

字名句聲都合總有五十二聚集者

字名及句即五十一更有五聲即五十六何故今言五十一體雖有五聲意在名等聚集[6]顯聲不詮義故不說之所以但有五十一也又解合五為一[7]并有句[8]合五十二恐文錯也或有本言五十者亦是錯也或復除彼句之與聲且約字[9]名結數也

及諸聽法者亦在因中者

問佛豈聽法

若是佛說至亦聚集生者

凡夫等有薰習可於識上連帶解生佛無薰習如何聚集顯現耶佛智如鏡任運自現一切文義不假熏習連帶方生

攝論若說至即圓成實者

此文意證無漏之智皆圓成實四清淨者謂常樂我淨或可自性清淨謂真如等離垢清淨謂真如離垢故得此[10]道清淨即菩提分法波羅蜜等[11]此境清淨大乘教由此教清淨緣故[12]法自性法界等流性故非依他起如是四法總攝一切清淨盡也應撿彼文

談古德說等者

古之所釋與今所釋名目雖別義即無差別何故非之雖偶相當而無憑據或於一法名就義釋乃至亦名相違[13]為無明[14]准故今非之也古之所釋當今何釋當體彰名六釋不攝如言質礙而名為色不成六釋就義[15]自當持業釋從能依者亦[16]可持業或是有財所依立名即當依主從數可知相應為號即當隣近[17]應可知

皆依別論者

西方相傳別有[18]三論釋此釋名六合釋論殺三摩婆者梵具云殺婆以文略故但言殺也

以義釋之等者

此中意說西方但以言六合釋今准義解亦可得言六離合釋

初持業釋亦名同依[19]釋者

同依釋二法同依一體持業釋一業依一體此二不同如何體一有二法俱是業[20]是體所持亦名持業

其體大法至名持業釋者

大是其體乘是其用名為大乘如言藏識先說於用後說於體何故今言大乘先體後用[A28]但體能持用之義即名持業不名先後此未必然若爾何名同依應更解云如說經為大乘大乘體即是經大之與乘同依此經名同依也

此以本經至論名為攝者

大乘之名既非論言攝大乘論何非依主論能攝彼大乘綱要即能攝論名攝大乘故是持業

唯識之成名成唯識者

雖釋[21]唯識等先言唯識後合言成准西方說云識唯成今順方言云成唯識故今言識唯成也由此道理乘之大性亦依此釋

如論名中至阿毗達磨集者

阿毗達磨以為所依依主釋亦有何過理實亦得俱舍[22]頌攝彼勝義依彼故[23]故立對法俱舍名攝彼勝義者有財釋依彼者即依主釋即指法亦無妨矣若爾依主有財二種何別[A29]己依他而立自稱名為依主以他屬[A30]己用標自名即有財釋又有財全取他以標名依主釋者自他兩義立號更撿俱舍疏又全取他名名全分有財釋自他兼取名一分有財

如攝決擇等者

若本地分五識意識各自立名其決擇分乃合為號如因明頌但是一句非標[24]今名取及歸德為證[25]以相違釋者也然諸聖教相違名者時非時經不增不減經等是也義思可知

如說有尋及有伺等者

如言念住體即是慧全隱[A31]己稱從他立名今者尋伺及相應法名尋伺地相應之法名為尋伺地鄰近可成全從他故[26]伺如何名隣近釋尋伺名為尋伺地者持業釋也今言隣近相應法[27]如欲界及初靜慮心及心所總得名為有尋有伺有伺無尋亦准此知

意業等者

思是業體隱思之名從相應意以立稱也亦通依主即唯[1]意識立意相應故隣近[2]動作意故依主釋

五心章

不串習者

[3]曾受境設雖曾受未得解者皆名不串

未知何境至起決定者

既言未知善惡[4]次起尋求決定理應知善知惡若爾應名染淨心何名決定此但知[5]染淨而心未起染淨故亦無失

境有新舊至可具足故者

由於三界生前後別總合而言具足四心初生界時有卒爾故約剎那說但有三心於境無疑名為決定是無記性名為染淨是前類故即名等流第七亦爾

二念義合說有四心者

初無漏一念分三前三後一合成四心

或第二時[6]至心等流故者

此約初念即具四心是前有漏等流故漏無漏別何名等流同緣於事[7]觀亦同名等流也初地[8]入心唯緣於理有漏無漏不同何名為流約修道中第六法空後得之智能引第七緣於事故據容有說非是一切或復初念尚微劣故不名淨識第二念[9][A32]已方名淨識所以初念是前有漏之等流也此即說心體類相似稍難思之又今助釋[10]章意說云無漏第七至第二念二念中自具四心不須兩念合方成四言初念即有此四心者第二中初起之者名為初念言等流是初[11]一念之等流今創隨境者第二念心創起緣境亦得名初非是於前總未緣境適起名初望義別也思之

卒爾一念決定未生者

此意說云卒爾過去決定未來五與意俱現在前時若非尋求是何心攝

因中五無第四染淨者

唯尋求等即合有[12]且約一邊此義非正[13]下文正義具有五心此師意說第六染淨唯一剎那由此不能引五染淨尋求等相續不為例

八地[A33]已上至成染淨者

舉極成處證[A34]已前位

於一中容至易識[14]境者

此意說中容易脫之境可唯二[15]

何因不許至數數尋求者

此前師證有尋求尋求不了數數尋求立理也次引唯識云任運決定不假尋求者此證得有決定染淨等流也說相續故

說卒爾通多念起者

數數觀境不涉[16]五識不與欲俱故唯卒爾得許多念瑜伽所說如何彼言一念據間斷境然理難悉

尋求未知者

此說未知[A35]已成許多尋求也言雖知未起染淨心者雖知謂決定也未起染淨[17][A36]已成證有多也

多念相續以難生故者

謂五識染淨必由他引故曰難生生既許難滅應非易故多相續也恐明餘識故次釋云此依五識

亂不亂至復有三心者

何故不有自亂他不亂句與第三名字有異義無別所以合說今助一釋立亦無傷又為五句一他亂自不亂二自亂他不亂三自他俱亂四自他俱不亂五自[18]他心不亂等思准可知[19]知自心相望為句得成四否

自他俱不亂者

[20]說五識自他五心皆不相亂不說意識以必有故

三自亂心不亂者

境名為自又言或起尋求者觀前眾色未能熟故又云或起決定由前尋求尋求解[A37]已他境現前引識別緣所以不得起於決定[21]復起也故有二差

初多境現有後少境現故者

後等流[A38]但有一二等[22]

等流心多者

初卒爾心據境名多後等流心多心相續名多

若在果位至皆得俱[23]起者

[24]有佛無尋求[25]餘有之者約識而言皆得俱起菩薩准知

非所餘識者

非一切識有卒爾[A39]已即有尋求第七八雖有卒爾無尋求故即第七八等名之為餘

成唯識說至故但有四者

此據緣理名為任運於藥病等八地[A40]已上猶未善故可起尋求

三乘通論無漏具五者

菩薩有四二乘無漏後得聽法有尋[1]思作此說然理實者唯依大乘亦得具五七地[A41]已前[2]識得聽法亦有尋求八地[A42]已上未善藥病亦有尋求

義別說有者

非於一境得有五心尋求決定兩相違故於剎那滅多境決定不決定別合而言之可有五或云但總了境義分尋求[3]境以解故名決定也

中容無亂境者

謂如眼識境非強盛無四識間雜生名中容無亂非遮第六許續生故

及得自在一切多善者

[4]第八唯無記第七不定非總是善故言多

既許[5]識至為無間生等者

[6]說自他識能互相引自他心無間而生非自他識為無間緣名為無間

本質[7]境至非世境[8]轉者

今言行相非謂見相當情執我之相名非世故

緣非世者

即是無為彼緣龜毛亦名非世本無體故

瑜伽論說至多分緣故者

前言獨頭緣三世者約長時言此瑜伽文據剎那說但緣前念五識境故

堅執比度既許五俱者

[9]執諸處有許此義非是前師許執五俱

五俱意至及非量[10]攝者

與五同時緣十八界同緣五境現量所收[11]於眼等比量所攝非稱境知非量所攝即一剎那意通三量量謂能緣識之功能如一眼識尚有多能此亦何失然由其境明昧等致差令意識有三量起設五識中五識俱起意識雖[12]五緣於[13]當可名現量若唯意識緣餘塵為現比量為二釋一餘四塵等非與餘之四識同緣皆比量得二者餘四亦現量得[14]與眼等一現量識依眼根門明取境故且依初釋或云據無我觀名一剎那緣十八界此理不然一違章文二無我觀[A43]但緣於一無我為境云何得言緣十八界言一剎那緣十八界[15]據何等教

剎那論之緣過去境者

[16]行之事[17]雖究有為之法剎那過去今約緣此名緣過去言緣現者據究竟也獨頭意識如何得有緣現在義[18]未復有何別不作過未行解之心直於所緣而作行解名現在作過未解等更思

極小有一非圓滿故者

但言於一非具五心緣境不足

一一心中亦緣三界者

既五一一緣三界故三界有

別識類者

[19]其論識通三界五心依彼闕具不定思之可知此五心以何為體未見教文出此體性然理言之即八[20]識總聚心心所法而為其體諸心心所初隨於境總有卒爾俱於境即有決定隨於何性得有染淨等流可知若有於欲名為尋求若欲同[21]殊尋求可成餘所非欲如何依總立五心耶總聚但得有欲即成五心差別非一一皆令有欲思之又此五心通三界有不可唯依尋伺等立

法苑義林章決擇記卷上本

法苑義林章決擇記卷上末

唯識章(卷第一末)

依他圓成至理有情無者

情體是有如何說無妄計之情不稱依圓二境名情體無也

名事互為客者

初頌尋思後頌如實兩種俱體[22]非自者不定相屬名之為客此不實理當可思察名應尋思名義俱有自性差別名之為二當推可知觀前名義無有體故名假有但其識名為唯量觀無其境名為無義義自性義差別名之為三[1]有此三有此三境之能了別[2]名有分別三境既是無能取識亦復無有故云彼無故此無也非是識體而總是無但無所執實能取也准下當知名亦有三何故唯言義既言三義既攝三名義之言境名亦境故

許心似二現者

見二分言如是似貪等者有兩解無別心所知以心王轉為貪信名似貪等[3]若有心所貪等亦變相見分故似貪等

所遣二覺皆依他起者

繩蛇二種能緣心故名為二覺此染依他是可斷法名遣

所執實蛇實繩者

如次我法二執所攝繩喻依他法是遍計如何以繩為[4]蛇因繩起我籍法生不了依他從緣所起即是法執故須遣之若知此繩從麻而有是虗假法不須遣之

此即一重所觀體者

能觀所觀兩種不同上[A44]已所明言即一重同此五所觀有何差別從麤至細有差別也初唯除遍計二濫境亦除三可知大段十門亦鈎鏁立思所行相

由緣總法者

真如名總

如是皆同不可得者

尋思實智二種俱觀境各有實名同不可得或由作尋思實智二種之觀名義屬而不可得相屬名同

似文似義意言推求等者

即能所詮名為文義識變此二名之為似即此文義及大乘法等為所觀境以為方便而能引得唯識觀也

攝大乘云入所知相者

即入唯識觀也言謂多聞熏習無漏種增此無漏種非阿賴耶攝又言種增不言尋思俱時能觀之智亦是無漏若不唯種增許能觀智亦是無漏即尋思不名加行

一因二果者

有漏名因因中無漏總名為果

所生起至道修道等者

意引勝解證其因觀餘見道等同文故來或可乍觀此文似證於因而細尋而是通說因果由聞大乘教法等而修資粮等位故言生起勝解行也

證俗事識唯後得智者

加行真[5]俱不能證

若總言唯識通能所觀等者

此中四重聊簡從寬向狹思之可知

此非義說者

言正證唯識唯修者而論不約義說若據義說可言三慧

或依所執及隨有為者

但隨無為以一相唯識有為可知言二執者釋依執

識表之中此二決定者

識中遮表表有遮無遮即簡持表即決定表有之中俗事真理決定互有

綵畵為主者

主即是師為類心王

為令捨識而依於智說唯識言者

此實智與唯識得名不同

又不離依主稱者

此有二義一諸法不離唯識二識是主故言唯識不言餘

般若經中明簡擇性名為般若者

此如何得通能所般若五種觀照等能文字等所

有說唯至不與乘名者

古人意說宅外之者名之為果衣裓及門並為因衣裓机案二乘因行若正解三車亦是因行若爾何故說在於門外以教為門或出分段故言門外此不退菩薩言乘寶乘直至道場

彰異出纏者

出纏名法身顯異出纏故名為藏

出乘者

出生義能入乘者攝入如來此唯勝[6]故有出入二義此說真如與四乘[7]為依故說一乘出四乘也[8]二歸一故言入也

二無我亦通能所觀者

能觀智亦名二無我法故或云以能觀智作彼無我解行轉妄名無我如十六行所觀俱名為苦故無漏智觀於苦諦亦名為苦若能觀智與解行故即名通能即三性應亦通能此既不然彼如何爾以是理觀故不通俗

三解脫門者

即能觀智離繫縛故名為解脫不論其境故唯能觀解脫即門通入淨土之所由故

四嗢拕南至通能所者

談二四中有通能所非彼一一皆通能所如菩提寂靜第一義諦並唯所觀餘准此知

悉壇者

此翻為宗

亦名五忍等者

前之四忍各有三品配十三住應撿配之

大眾部等至皆能離染者

此等小乘既不作唯識觀何故敘之此汎敘之彼無此觀或彼能斷惑智是唯識故亦此門攝

古德或說七識修道等者

撿古八識章等

三智通真至解依論者

即四智中除事智

因果二位真識亦爾者

真識即真如亦是所觀

以總緣遍法者

真如名遍法以總緣此真如之心行解作彼真如之體遍法故故是共相相本雖不作此之共相由有彼解故共相收又釋而知總緣於真如遍屬喜用

諸法別知故者

一一諸法而別知故故非共相加行得[1]安觀真如遍一切法即言共相根

然體非共相至可名共相者

此談真如與法不離復無二故名共根本智之觀亦於一一諸法而證如何故即言別相加行後得緣法時行解亦遍故言共相根本智觀雖於一一別證真如而心不作遍行相故所以名別

辨中邊等者

言識似義謂境也有情謂五根也此說第八變及相我謂第七恒執我故了謂六識

或因果俱至異熟識者

如何異熟亦通果耶變異而熟故亦通果

攝大乘中至略隱不說者

據實勝解地亦能伏除作唯識觀不作時多

但說四位者

除加行位說餘四也

攝論唯識至故伏除者

此證解地亦能伏惑

直往迂迴地前皆同者

道同有漏尋伺觀也

迂迴之人至不能伏除者

雖起生空本後二智以不斷惑俱言遊觀何故迂迴之人尋思等觀唯是有漏非無漏耶未證法空不可實證唯識故有漏心作尋思等故以唯識觀

一本二至唯有漏者

十五界是漏故故佛身無

第六不定者

大圓平等並真俗雙緣第六隨其[2]學雙皆得故云不定

或亦通真者

或可得變影緣言不緣者據不親證不爾如何名遍智也

相修者

修之行相為相修

漸微忽者

境相漸微忽然入見轉成無漏或云忽者轉也

種修有漏[3]五識可起者

八地前至初地種修五識聞所成慧之地能可起七八二識無三慧故所以不修

體用俱僧者

新熏得種名為體增本有用增

有依下地至得修通上者

如在下地依第四禪而入見道下四地見種子為修不修若計修者便違對法對法第九云又道生時立自習氣道名得修既不熏種何名立種若不許修云何得言修得得通下下修修道為難亦爾略為二種一者且依有漏道說得上定必得下故二者通無漏雖地有別見道類同安立上地見道種時令下見道種子勝名修下也彼修道種亦為二種一者不修而道別故彼未得故言修下者而據彼同類等說二者且修無漏類等且初種前相修中見道以前有漏聞熏修無漏種無漏種子雖未新得亦名為修今明修體亦種子意乃言立自習氣[4]種修云言種通新熏得修唯新得而說然有多妨後細思擇

得緣上境等者

顯由上聞下定等因修得者得之修未得不修

下修上者必是曾得者

若未曾得彼上定者下地無力能修於上若曾得上[A45]已失之者下可復能令上新熏種增不爾何要言曾得耶或亦增本有新熏類故說未曾得必是者由數修習欲入上定剎那心令彼上地本種因增本第二剎那即起彼定若不爾者彼上地定因何得起[5]全遠心不爾

初業者

[A46]但得初定未得餘定者

及漸隣近修習者說者

如色界人先修初定後以欲界以修聞思等此於下界修習二修初禪唯得修業法言不修者約隣近修習者說故二[A47]已上即[6]是不修先未曾故思

及漸隣近者

如以初地漸隣近第二定等

近未生果故者

謂未得彼上根本地現行定果

八地[A48]已上至二性能觀者

彼地眼等雖是有漏今明能觀彼非能觀故不簡

[A49]已滅除至唯識之相者

見道前帶相之觀由聞熏習相似而起名為種類此相不起不成斷成成也或見道前所作唯識觀是真種類

長時多分者

第一法通此四位思惟二性名日長時世第一少時亦有悟圓[1]所以二性名多分也

短時少分者

世第一法名為短時忍位名為少分

毗鉢舍那至得有是事者

地前菩薩任業受生彼有三界業故得生無色若非菩薩彼界何人能以一心緣一切法故知三界俱可得起此唯識觀並據後起

八地以上至得菩提故者

據決定說七地以前受變易生而不定故言通三界思之可知

不經生者至依身而起者

由未經生者不怖生死故通於色界身起七地以前頓悟菩薩受變易生而未定故得依二界故今兼說非唯漸悟又釋言七地以前據漸悟說不經生迴心向大何妨得至七地不受變易不爾者頓悟前[A50]已明今何須說

悲願自在隨受生故者

釋二果人不同登地菩薩受生故

亦不因修許轉生故者

見道以前菩薩任業而生得生無色界今與彼異不生無色因修者任運也

[A51]已得無漏者

謂前三果人彼業力多故者釋地前菩薩

或亦許生至厭下染故者

此釋意云地前菩薩有三界惑得生無色二果亦爾何不得生若爾託勝所依而證菩提既生無色如何受佛大菩提耶為有此難故今說言非此生上厭下染故意說非此無色生上厭下染故斷而不生為此還生第四定也雖有此理不及前釋

若經生者至發心及後者

此經生者怖生死故故於欲界初得後得

若經生者及第四果等者

此言經生非得不[A52]更可色界經生也復未得故先經生

顯揚等說至非深厭故者

此會意云若其三乘入自現觀時唯依欲界人中慧解極猛利故能斷生執若其漸悟人色界亦得若爾者不還無學色界回心更不下生豈可不作唯識觀耶現觀滅定聖教但言欲界初得現觀既許上界初得滅定應然法師解云色界亦初得[2]色界初得者還據各自[3]若色界回心亦色界初得也若不還人等色界不得自滅定者後生色界亦說不得若其回心即便得彼大乘滅定有人云不還及無學人而生上者必於[4]欲界[A53]已得滅定所以滅定初唯在欲不同現觀此亦不然彼不還等九次第定悉總得耶

色界無思慧者

以稍斂心即入定故云[5]有思有耳根故云得有聞

無色亦無聞者

無色思同於色無色無根欲無聞也

若定若生者

得彼定未生彼生者生彼

以無色界心了三界法者

以無色心了欲界聲是非聞慧何故得言無色無聞彼唯定心得聞法等復無相故故不名聞八地[A54]已去彼唯是定差別三慧此何不然據義分可得有聞前據實論故言無也或又不得義說有聞八地菩薩唯依界色有耳根可義說有無色無根不可相例二解任情取捨章約無根言無根言無聞故

斷惑九者

除有頂故遊觀十者色六無色四皆有遊觀故

謂前五地者

通前五地者獨頭貪等至第五地此害伴隨眠而以斷訖如何經云前五地中不俱生者名害伴至五地中伴[A55]已害應今曰四地不俱生者名為害伴地之內有入出三種之心今言五地害伴除者據住出心說所以五地得有害伴思之可知

微細現行至不現行故者

俱彼地惑約伏不伏以別行不行

楞伽俱生至煩惱不生者

楞伽初斷我見[A56]故貪等不生[6]除密約四者即虗空藏三昧也得此三昧苞含萬德欲以虗空含藏一切

依二隨眠究竟斷者

害伴羸劣二隨眠也

第六心至信不退者

根力義者能生難屈既言不退何力能加行中方始建立在此位不謗因果等名信不退力尚微劣不得隨力之名如法華抄廣釋

分別我見麤不[1]

俱名為麤由伏此二名出三界如頌應知文意說此第四住既言法無所著故知伏我見由伏此故能出三界據且伏除此二種子者即闡提及外道著我故

第三所知障者

即聲聞畏苦障此及緣覺捨心皆所知障也

緣覺捨心者

捨彼慈心入於寂滅[2]化他故故得障名還用[3]長苦簡異聲聞且立別稱

或初二煩惱至金剛斷者

約所依煩惱說

法空必帶生空者

法必帶生如何得者三心見道應但二得別有法空觀故[4]見實但二唯識等據其加行行而作三作三種也

唯識觀至順前句分別者

唯識定是生空生空未必唯識故可順前不可順後

法空對唯識亦復如是者

法空必唯識唯識未必有法空謂生空唯識此章道理而知約當段後一一撿所行文而妄陳

諸乘章

摩訶衍者

摩訶言大衍者名乘

故知詮順至教大乘者

能詮教若根本教若方便教二皆名為順大乘也行等言順又准此知

謂九智至無生智者

類兩智名為總四諦各一名之為別並前為六四諦智者[5]亂即法類以總標言法類二智四諦所以更不分別世俗盡無生並前為九何故十中除他心智略為二釋一非明證故二八智無漏俗智有漏唯他心智通漏無漏離九外無所以不說更撿智論上下及俱舍

設有不定性稱退故非因者

說退不定性曾修捨大復退求小所修大行亦非是彼小果方便

一先得順決擇分善證得者

先得聲聞順決擇也

二先[A57]已得證得證得者

曾得聲聞果

三先未得證得證得者

未得決擇及彼果修獨覺者為初練根時節長故即利根前之兩種練根時小故成鈍根決擇修者更不練根得至果者問亦練根撿義燈

第八小分者

即第二意云法華會上諸聲聞等是不定性

亦有小分依於聲故者

緣彼風樹水等之聲而悟道也或云將至果時亦遠尋思彼教起證

人天淺近非究竟運者

此定性人而不能運出於三界名非究竟非是此人復可成聖令住人天名非究竟或可此說不定性人以究竟故不別明隨在三界之所攝故前解應善

經論一乘實為不定者

不定說彼直往入大名為一乘迂迴入者即名大乘

此乃斷滅[A58]已後小乘曲見等者

如佛世諸小乘等咸言王宮是最後身執丈六身以為真佛又發智等佛世住亦三十四念成佛此即佛在為有斯執也何得言佛滅後小乘曲見又佛自說捨無常色獲得常色餘蘊亦爾據此一邊能執之者說破於大亦何失耶彼本意昔學大者執大為極今破於彼名為破三今佛在世無大乘人執化身以為極者理實佛在小乘亦執化身為極然廣建立差別今佛滅後據增相談之亦無失通應撿發智阿含等經有明三十四念文

三輪八難等者

諸本言四念言三者應撿菩薩藏

勝鬘會因會果者

謂六處大乘說者會行也四智不究竟者會果

涅槃經說等者

涅槃經亦說一乘既佛性為一乘等後撿會

諸藏章

佛日滅耶者

西域等言迦葉登山擊槌聲徧三千等聖憍梵[A59]已知何故今問佛滅度耶且為二釋一身自知問二部說不同不勞相會大人過去者舍利弗等俱名大人無失

我失離欲大師和上者

離欲大師者佛也和上亦滅者舍利弗也我今失此二大師也

滅結漏盡者

自思久來奉事於佛今日一旦而被引出遂乃悲感結恨眾漏乃盡

儀似山頂者

須彌山頂也

無滅者

阿那律也由因揭燈令不滅故從因為名

說智無明燈者

慧是彼無明之燈依主釋

天魔外道等者

此天魔等由佛加故亦說宿因

問十二緣此各異者

[1]問答此[2]章十二因緣十二一一別相而智燈故名各異入或云各入三藏名為異入此恐不然各入何異雜藏應撿彼[A60]

此三皆見道斷者

斷此即言疑惑二邊見取是也著苦樂名為二邊

畏欲界者

由欲界而修定者也畏三界者而於慧得離三界

攝持義是藏義者

初釋攝義此釋雙攝所詮之義及能詮法俱名[3]知故

或相違釋者

此釋意云非兩別合而言之名相違釋菩薩之名而不同彼行行有情名同有情非相違也思之

十一面經言至依主釋者

即菩薩名不同彼行行有情凡菩薩言有此相違依主二義故今明之

[4]見所集成界者

界者因也由彼見等而集成因也

犯罪故者作不善等等起者

由不善心等起身語業還淨故者懺悔也出離故者依前大眾而出罪也或云出離者依持

本母字者

阿伊二字也西方說是諸字母今者佛教母有二一教本母即佛經是二義本母論議藏是一切義母依此經尋[5]餘故即論議十一分中義故說俱舍云佛教名教母論議名義母今取義母

除疑隨惑是素[A61]呾纜者

藏詮定疑正障隨惑之中掉舉散亂亦正障定偏言隨惑

略有九緣者

三藏之中各有三緣合成九非一藏為九

名攝歸彼者

由迦旃延集佛經中所說法所以彼論攝迦旃延造或有云由旃迦延諸佛說故二解不定出三師意談旃迦延造彼論非集佛說

豈沙經即詮戒至生詮戒定者

毗奈耶藏能生詮戒定又戒亦生定

得戒別者

得菩薩戒不得聲聞名之為別

十二分教章

總者即攝十二部者

餘者十一皆契經故故通十二也

若唯一句至難可別者

少有二句雖不滿頌說與長行而易簡別一易即濫所以指明

諸置答者

雖有言然非答彼所問之事故名無答

香積佛國二種俱無者

今助一釋二種俱有既許依香立名為句字依香問答亦何爽理也若不許香積佛土應不說法

黑遮子母者

毗舍佉母從子立稱

名曰[6]界經者

此界經等而是總名世所說總立此名號界者因義如彼甘露能潤渴法類同於鏡能照一切分別生法二種空如法華抄未見聖教明文

二空理正之者

方也苞福慧者廣也

應重說之者

長行未了應[7]合重說頌依於彼得重說名頌非應頌故

餘處不攝名為別相者

即是希法之別相也據實餘相互不相攝盡一一得為餘分別相且舉希法

三周總說凡有十二行者

以數同引以為證

此依聲聞有廣教故者

言廣勝於略者依聲聞明方廣也若依菩薩極高大等名為方廣

無希法至唯菩薩藏者

希法是彼方廣眷屬皆准此知

以菩薩聲聞至對餘聊簡者

前以六對十二中且以經翻對律論二而以聊簡

[8]前文至毗奈耶者

前對六中對法等文據一邊說說菩薩聲聞經藏中不攝緣起等毗奈那長伎可悉

阿毗達磨至義皆通有者

十二分中研覈之名對法故遍十二

此以別中流出於總者

此即釋涅槃十二名別修多羅等名總始從如是等釋總所以

又從總中流出於總者

即方廣分由有兩義名為總一大乘十二顯小乘十總名廣各含其十二也十二分中廣教理處皆悉名方廣故方廣之名通十二意取前釋

又有釋至別互流出者

此釋於理亦好

理有不正至九分教名者

釋前九部次第所以

理有正方者

教行寬廣者釋[1]後三所以也

斷障章(卷第二末)

見疑及見處疑處者

見疑者現行也處者因義見疑種子如十力中處非處是所以道理之義所以即因也

無餘涅槃既是擇滅者

身智等亡名得無餘無餘既名擇滅明知即業果是所斷故

故知二障執及煩惱者

執者通我法二

若趣極果至非加行智者

謂初果後趣求無學可得六行以為加行而伏諸惑所以然者漸斷三界俱生煩惱得有欣上厭下之義若取初果不趣無學不得六行而伏於惑所以然者見道頓斷三界見惑有頂一地無上可欣所以六行非為加行而伏於惑所以修道得有六行即是四道之中加行所攝見道[A62]已前不以六行為加行智無欣厭故據實修道超中二果亦得六行為加行智但言無學約極果說一來但斷欲[A63]界六品未除上[A64]欣厭既無何得六行以為加行[A65]但上品為六行非要得斷上地惑[A66]已方名欣厭故一來得以六行為加行也超中二果取無學果三界修惑一時頓斷如何得有六行依證無學果耶此超果人不以六行伏三界有頂一地無上欣欲[A67]但依修道可以六行伏惑取極非言一切故亦無妨

曾習故等者

如唯識第十初廣明故不錄也

但依第四末後行心者

此即許有心所宗初念名識第二名受第三名想第四名行但是一心義分有四行是造作故通三性名為斷道

由根鈍故至各別起者

由鈍根故不能起此無間道等合為三道所以四道各別而起有云要無間解脫方能斷惑起加行勝進不能斷不能道合為一故三道之行相別也此釋不然談彼鈍根四道別起不說彼合撿第十唯識應知

或二皆通者

漏伏通體及業果無漏雙斷業果及體

有義三慧至遠離方斷者

此師意說聞思修三皆為加行聞思是遠不能伏修是近加行故能伏惑七作意中了相勝解二是聞思遠離一種而是修慧對法既言了相勝解不能斷惑遠離能斷故知三慧斷有別也斷有漏慧伏故名斷若約小乘有漏道能斷惑如義燈說

有義至據實初伏者

七種作意伏九品惑初三作意伏初二品第四作意伏中三品後三作意伏後三品對法談彼初二作意未能伏盡三品惑故名不斷惑非二作意不斷彼初二品世間如義燈說

若為諦觀至不欣厭故者

七作意中前六作意亦為欣厭欲入見道非為欣厭故不取彼以為加行同前可知

加行能伏者

無漏無間故者斷見道前有漏加行能伏惑者是彼見道無漏無間約隣次說也

有漏道中至修慧加行者

此意說云見道以前遠有漏位未廣折伏為此未得正加行之位更陶練[A68]已得為加行或本言各或本言廣廣言應正更勘餘[A69]

後時亦得無漏加行者

約見道後

然加行智自有四道者

菩薩無漏加行道中自有四道如唯識第十論並疏

四道之中自通三智者

總言四道得通三智非是加行四道之中而有三智三智即是根本後得及加行也

八地[A70]已上至而有四道者

根本後得智中四道八地[A71]已上加行智闕若爾如何有加行道約義說有其加行智約體言無

何妨聞思亦能斷伏者

既得義說有聞思二何妨義說聞思斷惑

又非典據者

此論中義將與諸教而有相違名非典據非是非聖所談名非典據[2]此論錯食為執筆而有誤也

大乘至能斷諸惑等者

大乘無文作四念處而斷於惑法念名通以理而言[3]得者法念而斷於惑小乘宗中總緣四諦名法念處觀於苦實以為苦今者大乘觀於苦等非苦非不苦不定執一名之為總與彼不同

故空無我至故不相違者

空等緣總既能斷惑故法念總緣斷惑無失

不爾唯苦成相違者

不非總緣名為法念不同小乘等緣於苦等實為苦等故成相違大乘通以安立非安立不作總緣闕非安立也

信通無漏邊斷事惑者

何故但唯辨信邊二其戒現觀即八道中戒支所攝又在地前無戒根力無濫不簡四不壞信即是無漏加行位中信為根本為在兩處故言通無漏意雙取故瑜伽唯識取後得智名之邊智故言斷惑簡有漏智以為邊也對法意取有漏世俗名邊智者順有宗也下觀當更分別

然正伏惑等者

大乘以空為近行能伏於惑無願無相為遠加行若小乘人觀四諦理三種皆為加行伏與大乘別遠近合得言通三行或言二乘觀於四諦以空行伏

大乘之中諸文說異者

斷下諸說是並諸論等說

八行為無相無漏故者

道諦四行能作無相觀故名無相今觀意唯約有漏名之為相道是無漏故無相收

道四通三者

通空無相及無願三也

二性之體不決定故者

無願無相依他圓成隨次二性為此隨四諦也

三門三性理實皆通者

應撿第八生法二空三解脫門空四諦之中苦下別空四諦總緣空此之四空有何差別我法二空能觀我法言我法故通觀三性依他圓成皆有生法二理故空解脫門我法三性悉通觀故苦下別空能觀苦下無無我觀我空觀我所總四諦空通觀四諦無我之行二空上復觀四諦總空何別總空總觀不分生法二空別觀故亦別也或云空行但空我所不攝無我二空之門通觀亦攝二種解脫空門是遠加行二空即是近加行故故世第一現前立少物謂為識性即此為近加行也彼不名二空故與空門皆別或可同空門即二空故空解脫門為遠加行即為樂可前三門中正以空為近加行故然立二空亦斷所詮如不若正安立但是智解此智相別且依能詮由智上未證真如未涅槃故若許此相即詮談旨依如二種空理智解亦且相分起未觀證故攝證門真亦彼第四俗攝現前少物此空有當情別相分為但一相上二解生耶但一相上二解故若爾此名無分別何得二解起據當時亦作無分別解由此無分別即成分別至後即[1]解無所得方變無分別故

初劫菩薩至不用為勝者

初習業者可以六行而生於上久習業者又不用六行而生上也

聲聞利根至八十八結者

既許一行斷諸惑盡為更作餘十五行不許餘更不斷惑為觀行故要須具作有薩婆多超中二果趣第四果非想[A72]已下所有諸惑世間道中總[A73]已斷證起有漏得次欲起彼無漏得故此亦相似二十部中不知何部計定非有宗八十八者據小乘宗三界四諦分別煩惱有八十八苦下具十集滅各七道除二見上之二界諦諦之下更除一嗔思之可知

以真形妄至不說有品者

由形真故而得妄名妄體是無品也[2]非真無品品妄形於彼亦名無品

三劫念念斷等者

此師除惑而有品類不別多少但總說念念斷也

今者不然者

古諸師言九品不分何滅及於何除故為不可

身見邊見至唯第九品者

唯識疏有二解地地之中有九品檢彼應知

一者八十一至及異生者

亦然伏彼八十一品煩惱障

或說無品者

望熏習稍難思之

說第二執者

八識倒數第八為一第七為二或唯識論第六識執為第一第七識執為第二也然未見文

仁王經言至色麤心細者

前之兩位俱通現種斷所知障亦名煩惱後之二位唯說其第六意識中現不起故第七識少分略而不論或初二位雖實斷種且說現行不取其種文生惑亦然者此有二種一生者現行前之四位皆約種說今言現行亦同於種[3]同位斷位二生者煩惱前之四位但明所知今說煩惱亦同於彼愚情觀之煩惱為勝所以然者後之二位無現行故或云四種俱習氣收約麤細分應撿彼經及疏又言階降者釋分所以

亦能永斷所知障少分者

斷定障生而能伏彼畢竟得非擇滅者名為永斷非斷彼種

餘至有頂九地不定者

通欲界言除欲界外餘之八地隨斷幾多數斷不定此名不還

斷取二果者

初及第四燈第二廣辨

然菩薩伏得定得果者

得彼定者名為得定生彼處故名為得果此解脫分初業之者而以六行欣生彼地或由定任業而生非欣生

障與業果斷在別道者

無間斷障解脫斷業果據實無間[A74]已斷業果約防故言在解解應撿唯識第三疏

伏在八地者

說六識也

捨先所習餘定入餘乘定等者

捨勝就劣名之為障捨劣取勝非是障故

生分別所依緣事者

由初三故生彼所依所緣體事餘二准知

理通見斷者

文雖說修約理通見

八不淨地惑九淨地惑者

七地[A75]已前名不淨地六識二障許現起故後之三地名為淨地六識二障永伏不行第七所知隨時有起少略不論若爾第七何殊第七依名言唯是修若二種名不言修義宗爾故若不爾者更以何地名淨不淨制言餘七通見道修道者總說前七非彼一一識皆通見修故無妨也

第七入根本者

舉修七作意皆通根本有解云有漏依初近分說前六唯近分第七根本若無漏者七種俱根本定也

又有隨眠離隨眠心者

離隨眠者即能治道此說亦斷而不和合同在現在

平等者

能所治一生一滅[1]而均等故

[A76]如十地中斷惑法觀者

舉例證也雖帶生觀不斷生故或此亦如彼

自相亦與一切共相不一異者

即色等諸自相與無常等共不一異也

一一別證者

明內名彼法性也

即可通為二觀能斷者

通總別緣觀也據證住一一行也詮謂唯識無我等觀證謂[2]於一一法真理皆可知故

由脩此二者

謂止觀二也

次章得作意障等者

由遠離麤重等今所得法而不得故思之可知

二諦章

各三假行者

如下增減中釋不煩錄故

云何第四亦名安立者

此二空行不同前三相可擬宜得[3]非立稱然假施設亦名非立望義即別思惟可知

或世之俗者

世者是總俗者即總法之上顯現所行之義或云世謂可壞義俗者謂法體或世謂假世俗謂法體

世俗之諦者

世俗之法體諦者即是法體上實義或世俗謂四通名諦者四之別名行相難知四俱世俗何故諦者即是別名

廢詮談旨非境界故者

此意說云然性是勝非妄為境方得勝名同前三勝諦

妙出眾法者

第四真諦亦是超出眾法名豈非濫前言出超望前三俗後言超出對前三真故亦無過

勝義之諦者

由前世俗[A77]主釋

或無實體或體實無者

䛴互而言無亦無別義

及所依處者

即以四諦名為所依

二乘自說者

彼宗之中自談之也

多為三義觀故者

即三科觀

十六善巧者

中邊有十瑜伽有六合言十六非是別有十六善巧

將非佛妄語耶者

前言世諦中有第一諦今者說無以成妄語

云何縛世者

本言縛者非也合是傅也

雜心云至是說第一義者

應撿彼論釋斯頌也

問曰至與前何別者

前破性宗也思之取別

如毗曇說至成實等者

並應撿彼論

諸小乘計至所有二諦者

此難意云今此四宗漢地謂立四類宗中初是有宗次是經部餘之十八部四宗不收豈可世尊懸為漢地二種小乘明其二諦不明餘之十八部耶佛所說教通諸域故不應唯大唐而釋

體用離合者

語相二用合名一用

唯非真中後二者

除勝義勝義及二空也

二聖諦者

即是四真四俗諦也聖者本總名聖諦

單重二觀者

前之七諦單四諦觀後七諦者重四諦觀應知應斷應證如次重觀前之愛味等故或云前三單觀後之四種名為重觀重觀四諦

菩薩四諦第三俗[1]等者

雖菩薩作[2]然安立而作四故故第二第三收文云第四俗收等者雖作四諦依於言詮而顯於旨不違二空二空不同二乘觀苦等法定空為於苦觀之非不苦所以亦得第四俗收

說有極善至有何別者

舉事而答極善定至相縳猶在於決擇分縳未遣若能治心[A78]已下立理思之可知

於勝法中世間所成等者

即世間勝義舉此等餘或可四勝義中三亦得名世間成今觀文意不及初解

四大種章(卷第三本)

[3]名及生智二[4]事所收者

三中除名為此四大非能詮故言正智者智所緣故名正智也今可說[5]之名所詮故應名中攝五法之中有為無漏唯只正智無漏四大若非正智何法所收故約所緣名為正智有漏之中有相等故不約詮云名收也名既不攝何得舉耶分別如如決定不攝故不舉之名在亦攝故舉簡之

一為所依故者

共所造所依也

體性廣故者

四體寬遍一切法也

形相大故者

四體相狀而寬大也

別名可解者

地即大種持業為名餘者准知

外穀麥等望牙等者

牙色約次因等約潤[6]未分生引也即等麥中所有四大望自麥色亦為穀等因麥色亦有所造色故餘者准知

三攝受因至攝受故者

非是士夫之士用即俱無間等士用也

四引發因者

即能造[7]所造色也或同時或異時引俱得

引彼同類及自性故者

乃能造所造俱是色故名同類能造彼所造觸故名引自性同名觸故前通五廣後望別約有云但是無記性非是同能造也以與所造別故自性即是引自同願能也此理然今說能造與所造為因能造引能造豈得言與所造為因耶

霜雹等而為因者

故知霜中有四大與彼黃葉所造為因相違之因

亦通相名造義者

即取觀待為因

有觀待色又為以因者

據相觀所造以為能造因

律不律儀至為此二故者

即律儀等無表之色與彼所招異熟等中所有四大而為因也此即無表潤位分別生引也

以霜等中大同聚色望所攝故者

與霜四大同一聚中所有造色與彼所生黃色四大為因

除引發至異類色故者

能造為異類

能作因差別亦者

能作因寬依能作因成六因

攝大乘論依緣明六因者

緣上脫因彼論依因緣明六因故

種望現行至而共辨因者

心所法名為能作今說心種名為能作因能作之因依主釋[8]同字錯應是得字

俱有因亦爾者

同彼能作亦取種子俱有法之因正現行法名俱有故

相應因至為應者

亦同能作若是有宗此三種因並持業釋

能招他果名異熟因者

[9]又種子別也

能與煩惱至五門起者

貪等煩惱名為遍計遍五門者釋行名今說貪種名遍計亦依主釋今此攝論所明六因與常途別此唯約種別六因也

唯識等說種望現非大造者

今明造義種子望現更非造義今不依攝[10]論六因明於造義

二同類因者

能造所造俱是色故

論下至非現唯者

唯識下云種望種子為同類因據一邊說非現相不名同類故能所得有此因

非是同得一果義故者

不同小乘同得一果名俱有因具如彼說大小四相為俱有因同得一果今者但與俱法為因非必要須同得果也

此說同世非別世等者

縱牽引因正造作用必同世也以前但有此義

有漏無漏至如別章說者

此等皆約疎相望說九所色即是有漏造無漏也善等性相起為造准此應知十二處相造如律儀色是法處色以此為因能感當來異熟之體異熟之中所有處思准可知斷以所防色四大種造表色異界相造思准可知

又二解等者

前者但舉總別之名而未釋故今尚釋之總別體

等至唯上能長三界者

能長無色定果也

若雜起者得有故者

三性雜起非是業報不名異熟不由食等之所長養不名長養此三性心得有自類前後變多名自變異除前二解脫名為自性所以得是許所攝若不爾者此雜起心何所攝耶

雙位四大者

謂明雙中有此四大能造雙音

法處諸色至有後三等流

名准異熟復有三也如青等色變為黃等名為變易其法處色亦有此義故有後三有云無異熟變異意取變壞名為變異者此不必然文中但言除異熟

內外聚中隨應或有三二等者

此意說云內外中或具三造或二造一造等也異熟等三也

五十四說至說名為造者

但大種處所造色即以此大種名為能造非定相屬

非法色中至定屬義者

不同小乘能造所造別亦類定相屬

離輪光明大種香等皆不可得者

此文錯也賸字或脫孤行兩字意說此離輪光及孤行香能造大種不可得也又說此離輪光能造種及香味等俱不可得舉香味等

即以發處四大所造者

即本質香名所發處造本質香[1]又造孤行香離輪光准此應知

極略極迴至及離質造者

極逈離質極略即質

遍計亦爾者

即所緣大造[2]造也

無色及佛等者

俱以欲界所防惡色能造造也

[3]如末尼者

唯地六也五於濕或四大俱者前謂熟樹處加[4]於搖故有四火焰燈燭者唯火大也

無塵風者

只風大也

雪者

水二大也

外器有聲時者

即外五塵也簡內五塵故云外也

或有身根並色等四者

總說五根扶塵四大四根隨一若爾應亦總難檢彼文

或有唯六至並身等五者

眼等四根隨有於一身根及彼扶根四塵名身五兼前為六

如上造色身增地為六者

此即能所二造合明身者身根言香兼攝色味觸三地為因於依身增勝故別舉之但言為[5]亦非無所餘

加水火風為九者

除眼等根為十者眼等隨一

離輪光至其多少者

此離輪光能所有五所發四大以為能造所造但色一也

六十四至無有彼法者

有能造大[6]衣有所造若無所造能造亦無是能所相屬也因文便故略引彼文令起問答或證能所二造非定相屬

若約界攝至廣如彼說者

約彼三界而分別也有云此意同有宗性四大也若細分為因各同具四大且如一色動即有風濕即有水熱即有火所依望者即是地故由本有因果形動等時有風等然未詳也應檢文

一純生二至純滅雜生者

此義未詳有云能造滅彼所造雜生非業滅也仍猶未悉撿彼文

如一味團更相涉入等者

即藥[7]瓦等如[8]來藥能造所造一一皆悉如來許大更相遍故為此[A79]但只如來許大亦更不增

非如泥團等者

非如多泥團等一處聚珠又不爾非一泥團自不相遍

同成一界者

界者珠界非是等十八界之界也約十八界不可言一

或眼身香味觸至同在一處者

約界體而言也眼身香味觸色十八界中六界也者約體也是依因勝故故偏說之前之為十為九者亦是界體合說之也意同他俱舍一聚之中能造所雖復有多並能為因所為其果以同類故名一因果稍難撿彼文

以心通境故爾者

境由心變由心通遍不相礙故所緣同處不障

由境生心能者

識託境生由境同處不相離故心上故得不礙縛

如和雜不相離等者

同處和雜二有何別同處但是能所造色同一處所合為一體和雜據此同處之色依根得可別撿彼論

又至不相離等者

且如香能造大與所造香同一處住名為同類香能造大望於味觸等名為異類

問至非長養者

此問意云增長義邊名為長養即此異熟長增亦時應名長養

答至故非有彼者

此答意云現在增長名為長養由此長養能攝持故能令異熟相續永絕長養永絕長養同外墎異熟如內城為此異熟不長養現見從小至於大如何異熟不名長養現見以小至於大者我先業力非是現緣能令大長養唯依現緣長故

法苑義林章決擇記卷上末


校注

[0171001] 一無為字 [0171002] 名上一有亦字 [0171003] 輪上有法字 [0171004] 一無部字 [0171005] 一無於字 [0171006] 三上一有此之二字 [0171007] 智疑知 [0171008] 貝一作俱次同 [0171009] 時上一有暫字 [0172001] 廣下一有故字 [0172002] 自一作因 [0172003] 一無而字 [0172004] 後一作復 [0172005] 一無勝字 [0172006] 是下一有等字 [0172007] 本上一有名字 [0172008] 一無不字 [0172009] 入一作修 [0172010] 切下一有乘字 [0172011] 前一作解次同 [0172012] 本作不 [0172013] 化一作他 [0172014] 此牒文與現本異 [0172015] 弗下一有者字 [0172016] 一無攝字 [0173001] 言一作其 [0173002] 戒一作我次同 [0173003] 一無於字 [0173004] 一無無字 [0173005] 即作亦 [0173006] 愛一作受 [0173007] 之疑順 [0173008] 被一作得 [0173009] 來一作未 [0173010] 無明字 [0173011] 來一作前 [0173012] 辨一作并 [0173013] 計一作生 [0173014] 是即一作即是互 [0173015] 藥一作故 [0173016] 何一作河一作國 [0173017] 因果一作西國 [0174001] 一向一作可 [0174002] 有一作自 [0174003] 句下一有等字 [0174004] 無迷等三字 [0174005] 欲無一作無故 [0174006] 三一作二 [0174007] 理上一有機字 [0174008] 無時字 [0174009] 者疑此 [0174010] 不一作亦 [0174011] 愚下一有法字 [0174012] 處一作此 [0174013] 現本無世間二字 [0174014] 一無故字 [0174015] 數一作類 [0174016] 必下有如字 [0174017] 一無善字 [0175001] 溺下一有在字 [0175002] 持下一有牛等二字 [0175003] 很一作復 [0175004] 等作葉 [0175005] 斷一作攝 [0175006] 一無者字 [0175007] 等下一有者字 [0175008] 之上一有非蘊二字 [0175009] 聚下一有故字 [0175010] 蘊上有其字 [0175011] 我一作義 [0175012] 假故一作故假 [0175013] 數一作故一作從 [0175014] 諸作假 [0175015] 為下一有非蘊二字 [0175016] 冑下一有者字 [0175017] 十上一字又字 [0175018] 法上有苦字 [0175019] 更一作定 [0175020] 更等作是故苦等各 [0175021] 名上一有說字 [0175022] 內等作此有二釋 [0175023] 道一作總 [0175024] 苦一作共 [0175025] 決一作伏 [0175026] 攝一作漏 [0175027] 之上一有斷字 [0175028] 住一作位 [0175029] 但下一有退字 [0175030] 果上有實字 [0175031] 此一作彼 [0175032] 理下疑脫和字 [0175033] 攝僧一作僧攝 [0176001] 有上一有為字 [0176002] 實下一有故字 [0176003] 三疑下或一 [0176004] 勝上一有此字 [0176005] 依上一有亦字 [0176006] 聲上一有常字 [0176007] 形一作顯 [0176008] 更下一有立字 [0176009] 復一作彼 [0176010] 實上一有是字 [0176011] 為下一有其教二字 [0176012] 說上一有一字 [0176013] 繹作釋 [0176014] 有上一有善字 [0176015] 其一作斯 [0176016] 論下疑脫師字 [0176017] 體一作教 [0176018] 見一作覓 [0176019] 也下一有者字 [0176020] 有違一作局 [0176021] 繹一作釋 [0176022] 生一作王俱未詳疑經 [0177001] 一無緣字 [0177002] 與上一有說字 [0177003] 自一作為 [0177004] 是一作此 [0177005] 假下有問字 [0177006] 約一作能 [0177007] 者疑故 [0177008] 為疑云 [0177009] 菩上一有問字 [0177010] 以一作呪 [0177011] 不一作可 [0177012] 言一作豈 [0177013] 似一作以 [0177014] 質下一有故字 [0177015] 我疑義 [0177016] 世親一作經 [0177017] 一無等字 [0177018] 一無心字 [0177019] 合離而作作合而作法 [0177020] 行上有依字 [0177021] 無七心二字 [0177022] 體字一作字體 [0177023] 等一作故 [0177024] 解等一作起 [0177025] 一無餘字 [0177026] 即一作而 [0177027] 一無是字 [0177028] 若一作雖 [0177029] 一無等字下同 [0177030] 五一作色 [0178001] 一無境字 [0178002] 今疑界 [0178003] 諸一作論 [0178004] 無出字 [0178005] 善一作無 [0178006] 無詮字 [0178007] 反一作及 [0178008] 一無分字 [0178009] 亦一作變 [0178010] 八一作六 [0178011] 古案無漏等十四字衍文重出 [0178012] 一無彼字 [0178013] 說一作諸 [0178014] 章等一本連續前段為正 [0178015] 若等五字一作二乘菩薩 [0178016] 教一作敬 [0178017] 一無被字 [0178018] 翻疑番下同 [0178019] 數一作類 [0179001] 句非此一作成 [0179002] 偏一作成 [0179003] 一無義字 [0179004] 句一作是 [0179005] 顯一本在下理上 [0179006] 顯下有義字 [0179007] 念并有一作合亦并 [0179008] 合作有 [0179009] 名下一有句字 [0179010] 一無道字 [0179011] 一無此字 [0179012] 法自性一作偏計所執 [0179013] 為一作等 [0179014] 准下有據字 [0179015] 自一作為目 [0179016] 可一作當 [0179017] 應一作違 [0179018] 三一作立 [0179019] 一無釋字 [0179020] 用下一有是同依也四字 [0179021] 唯一作眼 [0179022] 頌下一有說字 [0179023] 故一作此 [0179024] 法下一有名字 [0179025] 以一作顯 [0179026] 伺下一有地字 [0179027] 具一作即 [0180001] 一無意字 [0180002] 釋下一有又通依主四字 [0180003] 曾一作更次同 [0180004] 次一作不 [0180005] 染上一有境字 [0180006] 至心一作心至 [0180007] 觀一作現心品 [0180008] *人心作於七或作出心(*印ノ字ハ本文ト異ナル[○@編] [0180009] 已下一有去字 [0180010] 一無章字 [0180011] 一一作二 [0180012] 之一作四 [0180013] 下上一有次字 [0180014] 境下一有說字 [0180015] 別一作故 [0180016] 五識一作已成 [0180017] 已成一作五識 [0180018] 他一作亂 [0180019] 知一作思 [0180020] 說一作謂 [0180021] 復下疑有脫字 [0180022] 心一作思 [0180023] 起一作有次同 [0180024] 無有字 [0180025] 無等字 [0181001] 思一作伺思下有故字 [0181002] 識一作後 [0181003] 境以解一作以解境 [0181004] 一無第字 [0181005] 識上一有一字 [0181006] 說作謂 [0181007] 境一作現在 [0181008] 無轉字 [0181009] 執一作汎 [0181010] 一無攝字 [0181011] 於上一有緣字 [0181012] 五下一有同字 [0181013] 當下有境字 [0181014] 與一作如 [0181015] 一無者字 [0181016] 行之一作剎那 [0181017] 雖究一作緒究竟 [0181018] 未下一有來字 [0181019] 其一作真一作應 [0181020] 一無識字 [0181021] 殊一作境 [0181022] 非一作假 [0182001] 一無有此三三字 [0182002] 義一作識 [0182003] 若疑別 [0182004] 蛇蛇一作喻耶 [0182005] 俱一作修 [0182006] 鬘一作解 [0182007] 一無為等六字 [0182008] 二一作入 [0183001] 安一作妄疑亦 [0183002] 學一作意 [0183003] 現本無五等四字此處疑有脫悞 [0183004] 種一作相 [0183005] 一無全等五字 [0183006] 是一作道 [0184001] 一無成字 [0184002] 色一作欲 [0184003] 現作說 [0184004] 欲一作色 [0184005] 一無有字 [0184006] 除上疑有脫文 [0185001] 共下入者不共者不共無明我見不共十二字見 [0185002] 化他一作進地 [0185003] 長一作畏 [0185004] 見疑是 [0185005] 亂一作雖 [0186001] 問答二字疑衍 [0186002] 章或作事或作本章今云疑意 [0186003] 知疑藏 [0186004] 見上疑脫習邪解脫之四字 [0186005] 餘上疑脫生或知 [0186006] 界現本作契 [0186007] 合疑今 [0186008] 前現本作初 [0187001] 後一作彼 [0187002] 此等下疑有錯簡 [0187003] 得者二字恐倒置 [0188001] 解一作觸 [0188002] 非字惡衍 [0188003] 同一作因 [0189001] 而均一作低昂 [0189002] 於一作等 [0189003] 一無非立稱然假五字 [0190001] 等一作攝 [0190002] 然作非 [0190003] 現本無名字 [0190004] 事作法所以 [0190005] 之一作義 [0190006] 未下疑脫潤字 [0190007] 一無所造二字 [0190008] 同一作因 [0190009] 又一作亦 [0190010] 一無論字 [0191001] 又一作大 [0191002] 造一作之 [0191003] 如下現本有石字 [0191004] 於*濕一作搖涅(*印ノ字ハ本文ト異ナル[○@編] [0191005] 亦疑六 [0191006] 衣字諸本共爾今云疑亦或種字 [0191007] 瓦一作風 [0191008] 三箇來一作菜或棗
[A1] 已【CB】巳【卍續】
[A2] 已【CB】巳【卍續】
[A3] 但【CB】伹【卍續】
[A4] 已【CB】巳【卍續】
[A5] 齊【CB】齋【卍續】
[A6] 齊【CB】齋【卍續】
[A7] 齊【CB】齋【卍續】
[A8] 已【CB】巳【卍續】
[A9] 已【CB】巳【卍續】
[A10] 已【CB】巳【卍續】
[A11] 已【CB】巳【卍續】
[A12] 但【CB】伹【卍續】
[A13] 已【CB】巳【卍續】
[A14] 已【CB】巳【卍續】
[A15] 但【CB】伹【卍續】
[A16] 已【CB】巳【卍續】
[A17] 但【CB】伹【卍續】
[A18] 已【CB】巳【卍續】
[A19] 已【CB】巳【卍續】
[A20] 已【CB】巳【卍續】
[A21] 已【CB】巳【卍續】
[A22] 但【CB】伹【卍續】
[A23] 已【CB】巳【卍續】
[A24] 已【CB】巳【卍續】
[A25] 但【CB】伹【卍續】
[A26] 但【CB】伹【卍續】
[A27] 已【CB】巳【卍續】
[A28] 但【CB】伹【卍續】
[A29] 己【CB】巳【卍續】
[A30] 己【CB】巳【卍續】
[A31] 己【CB】巳【卍續】
[A32] 已【CB】巳【卍續】
[A33] 已【CB】巳【卍續】
[A34] 已【CB】巳【卍續】
[A35] 已【CB】巳【卍續】
[A36] 已【CB】巳【卍續】
[A37] 已【CB】巳【卍續】
[A38] 但【CB】伹【卍續】
[A39] 已【CB】巳【卍續】
[A40] 已【CB】巳【卍續】
[A41] 已【CB】巳【卍續】
[A42] 已【CB】巳【卍續】
[A43] 但【CB】伹【卍續】
[A44] 已【CB】巳【卍續】
[A45] 已【CB】巳【卍續】
[A46] 但【CB】伹【卍續】
[A47] 已【CB】巳【卍續】
[A48] 已【CB】巳【卍續】
[A49] 已【CB】巳【卍續】
[A50] 已【CB】巳【卍續】
[A51] 已【CB】巳【卍續】
[A52] 已【CB】巳【卍續】
[A53] 已【CB】巳【卍續】
[A54] 已【CB】巳【卍續】
[A55] 已【CB】巳【卍續】
[A56] 已【CB】巳【卍續】
[A57] 已【CB】巳【卍續】
[A58] 已【CB】巳【卍續】
[A59] 已【CB】巳【卍續】
[A60] 傳【CB】傅【卍續】
[A61] 呾【CB】咀【卍續】
[A62] 已【CB】巳【卍續】
[A63] 界【CB】男【卍續】
[A64] 惑【CB】感【卍續】
[A65] 但【CB】伹【卍續】
[A66] 已【CB】巳【卍續】
[A67] 但【CB】伹【卍續】
[A68] 已【CB】巳【卍續】
[A69] 本【CB】木【卍續】
[A70] 已【CB】巳【卍續】
[A71] 已【CB】巳【卍續】
[A72] 已【CB】巳【卍續】
[A73] 已【CB】巳【卍續】
[A74] 已【CB】巳【卍續】
[A75] 已【CB】巳【卍續】
[A76] 如【CB】加【卍續】
[A77] 主【CB】士【卍續】
[A78] 已【CB】巳【卍續】
[A79] 但【CB】伹【卍續】
下一卷
版權宣告 捐款贊助 流通分享

掃描此二維碼分享

將本經典保存在此設備中,在無網絡時仍可閱讀,並在首頁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