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摩訶衍論贊玄疏卷第五
[A1]已說(至)應審觀察。
言本願(至)相續義故。
釋曰後依門釋相有六一本願無盡門有二初解義門梵語僧那此云誓願阿世耶者此云意樂初總指陳諸佛清淨誓願意樂廣大無際由承大願發起五海故判科名大願無盡一興十方微塵數慈悲心海二修十方微塵數圓滿因海三攝十方微塵數眾生根海四立十方微塵數廣大願海五成十方微塵數自在果海後出所以由稱實知一切眾生同一無異如[A2]己身故。
如本(至)如[A3]己身故故。
釋曰後合本論諸波羅蜜即配因海從盡欲下至於未來義當果海餘文易見不繁具指。
[A4]已說(至)不著門。
釋曰二離相不著門有二初結指。
言離相(至)平等故。
釋曰後開示於解義中牒門總指出意別明又合本論中以釋配本論義亦明顯。
[A5]已說(至)平等門。
釋曰三能所平等門有二初結指。
言能所(至)不假他力。
釋曰後解釋有三初明論義人法[A6]已下標釋平等以一體下遣拂顯性平等標三一人法平等二體用平等三智理平等謂法身下釋三平等一法應化身即屬其人二種淨理名實實理二染淨理名假假理即屬其法人法一體無差別故二自性本身是體枝末應化是用體用一體無差別故三智理一體無差別故以一體下拂彼二一亦無無耳令絕跡故以此義下顯性德故。
甚深(至)同同同相。
釋曰次引教證有四一徵同異相。
佛言(至)非觀偽法。
釋曰二釋同異相異異異相答是無明無明具含惑業苦故由三多別言三異字同同同相答是明法明法含前三種平等由三平等言三同字真妄二法如牛兩角相待假立非互消鍊融歸一體此但隨根權宜施設如實真妄兩法俱空空亦復絕此就上根了達同異二種本來一味不見對待虗偽法故。
於此(至)應覺知耶。
釋曰三請問後句。
爾時(至)廣說故。
釋曰四對答空絕我諸經說異是無明同是明法為度愚夫權假而說今為文殊就真實說非觀偽法同異歸同(同謂一體)同同歸空(體性亦拂)空空歸絕(亦無空耳)。
如本(至)一切處故。
釋曰後合本論以本配釋逆次而具三種平等初三句是智第四句是理智理平等上四句是體次三句是用體用平等前七句是人後二句是法人法平等等字貫前三平等故。
[A7]已說(至)現應門。
釋曰四無相現應門有二初結指。
言無相(至)一切角故。
釋曰後解釋有三初明法喻因法身性空故無像能現於眾像猶兔角體虗故無角善生於諸角故肇公云法身無像應物以形般若無知對緣而照萬根頓赴而不撓其神千難殊對而不干其慮動若行雲止若谷神豈有心於彼此而情繫於動靜者哉既無心於動靜亦無像於去來去來不以像故無器而不形動靜不以心故無感而不應也。
謂法身佛(至)無他身故。
釋曰次辨真應有二初真身無相法身如來一一非一寂寂非寂心言罔及滅斷皆亡唯是自然作自然故準聖法記無下唯字阿謂自然真佛應佛法身智身如次配上二自然故下之徵釋證上可知。
而諸(至)無有關故。
釋曰後應根現相根見佛現生聞佛說但自心中獲得益故唯影無本於今可了華嚴經云諸佛無有法佛於何有說但隨其自心謂說如是法法身體中無有關者以眾生見見自心中隨緣本覺不思議業相亦見自心性淨本覺緣熏習鏡身亦見自心自用大中應化佛身故於法身無關而[A8]已如見既爾於聞亦然。
如本(至)說為用故。
釋曰後合本論。
[A9]已說(至)差別門。
釋曰五隨見麤細門有二初結指分門。
初門(至)分分轉故。
釋曰後隨門辨相有三初報應用差別有二初應身用相門又二初解義門凡小不了諸法唯心依妄事識見應化佛謂從外來執色大小不能通達身無分齊。
如本(至)不能盡知故。
釋曰後合本論良以凡小不知自[A10]己轉識心中法身現故謂有別佛從外來耳。
次門(至)無分齊故。
釋曰後報身用相門有二初解義門從發心住至金剛心一切賢聖了達諸法唯心理故依彼業識發始覺智見報身佛作唯心解實知依正無有分齊。
如本(至)不失故。
釋曰後合本論。
自此(至)說為報故。
釋曰次報應相差別有二初具樂相名報無漏行熏即始覺熏不思議熏即本覺熏。
所言(至)說為應故。
釋曰後非受樂名應。
自此(至)此義云何。
釋曰後重明前所說有三初指徵。
若三賢似(至)真如位故。
釋曰次解釋有三初三賢分見有二初解義門三賢位人以信真故分見報身了知色相無有去來但自心現不離真如仍帶分別不同地上。
如本(至)法身位故。
釋曰後合本論。
若得(至)之究竟故。
釋曰次十地轉勝初地[A11]已去所見身土位位增強地地轉勝至金剛心見究竟故。
若佛(至)無二故。
釋曰後佛果離絕有二初解義門由佛果位業識無故始覺無依沒同本覺能所見空是知諸佛真如平等法身平等既無彼此對待之殊何有色相互相見故境慮悉亡真智斯顯遮伽梨娑那提衣此云玉光耀羅衣帝釋服用莊嚴之衣鍵尸多陀摩宮此云安樂變轉宮此衣及宮俱屬理性但隨義便巧立其名攝持眾德覆護智身居處安常栖神寂靜自性無二本智獨存故。
如本(至)迭相見故。
釋曰後合本論迭猶遞也互無見故。
何故(至)隨麤細故。
釋曰後問答因何應身依事識見復何報身依業識見欲顯所依事識即麤業識即細依麤識覺唯見應身所見佛身隨麤轉故依細識覺則見報身所見佛身隨細轉故。
[A12]已說(至)說相可見。
釋曰六問答決疑門有二初結指分門。
問者(至)發起此問。
釋曰後依門辨相有二初問又二初解義門問法身真體絕離色像非心所測豈口能宣何故無相現應章說法身無相能現色相若許法身出多色相則不可言法身離像。
如本(至)色相故。
釋曰後合本。
論自此[A13]已下即決此疑。
釋曰此答有二初標。
言法身(至)不二故。
釋曰後釋有五一法身現色門法身為所依色相是能依真心色相法爾平等既無二體又唯一心無相現相復有何違。
言顯示(至)智身故。
釋曰二智身形相門智性如金色相如黃以金攝黃唯名金器以智攝色故名智身。
言顯示(至)法身故。
釋曰三法身形相門以色攝智將此翻前法合喻況如文可知此前三門各出意者第一法身即是體大色相用大用依體出故無二也第二智身即是相大色像用大以相收用色歸智故第三法身諸法通名以色攝智舉用收相智歸色故不云色身言法身者名義該通攝一切故以此三門三大無礙無相現相有色離色復何相違。
言廣大(至)不相妨故。
釋曰四廣大無際門明前所說法智二身所現色相謂諸世界菩薩報身無量莊嚴周徧五界具足五用無分無礙不亂不妨故。
言不可(至)用義故。
釋曰五不可思議門指前業用深妙尊勝非是凡小所能知故以是真如自在用故。
如是(至)以之為別。
釋曰後料揀餘義有三初二門三大異。
是故(至)不相捨離故。
釋曰次一經二義證先說真如門各別立故後說生滅門得並立故。
餘種種相(至)自當理明。
釋曰後餘相指別明即指下文第論七末以何義故四門結中皆悉通名隨順法性為欲顯示法性虗空乃至廣大圓滿無分際故。
[A14]已說(至)破異門。
釋曰後門自入門破異門有二初結指。
本曰(至)真如門故。
釋曰後開示有二初唱本。
論曰(至)與本量等。
釋曰後作釋有三初法說有二初解義門有四一入門遣執初略徵釋後躡徵釋謂有眾生執彼所入一法界心以是本故亦廣亦大又計能入真妄二門以是末故亦狹亦小故以此論對治此執門亦所入與本量等意云既真如門亦是所入與其本法廣大量等非是狹小云何妄執法廣門狹問其真如門由是所入可與本等則破前執且生滅門既非所入云何亦說與本量等答非為生滅亦為所入方與本等良由所入是體能入是用體用相依不可定異故說生滅亦與本等云何妄執法廣門狹若爾何故前論七異之中說生滅門與本別耶答前論為顯能作本法一向純淨所作之門具通染淨純雜有殊言與本別非謂門法大小不同說與本別故今釋論敘異執中真妄二門亦狹亦小雙舉二門齊生異執故對治中汎爾而言門亦所入與本量等以無言揀生滅一門非是所入不與本等或可以用合體與其本等故生滅門亦是所入又或生滅全入真如既真如門與法無異應知生滅與法不別故此二門皆屬所入由是論指門亦所入與本量等或斯論意偏顯真門是所入故學者應知。
復次(至)差別相。
釋曰二顯理絕相有為全真無差別故。
復次(至)平等門故。
釋曰三等空契實五陰所空智見能空能所皆空入真門故。
復次(至)真如門實故。
如本(至)終不可得故。
釋曰後合本論從妄入真行相云何令推五陰色之與心舉外六塵彰內六根畢竟無念又空六識為其行者通觀蘊處界等終不可得空無所有能推智心了無形相十方諦求終不可得能所皆空自然入實故。
以何(至)西方喻念。
釋曰次喻合有三初總徵問。
為欲(至)破世間闇。
釋曰次別解釋有二初喻覺欲顯本覺出現智光破生死闇故以東方況於本覺如日發光破世闇故。
無明(至)清淨明故。
釋曰後喻念欲顯無明出生染法隱淨慧明故以西方況於無明如日沒闇覆淨明故。
如本(至)不動故。
釋曰後合本論所迷東方喻於本覺所執西方喻於無明能迷之人以況眾生由其迷故計東為西實非東方轉為西耳蓋因情迷謂東為西由其不覺執心作念實非覺心變為妄耳良以生迷謂心為念法合喻明於慈可見。
自此(至)真如門故故。
釋曰後得益謂令眾生了知真心無能所起即成修習真如隨順隨順因圓即成真如得入果滿說念[A17]已離融歸一心隨順既無得入何有。
[A18]已說(至)正解門。
釋曰次對治邪執門有二初結指。
本曰(至)不入實智故。
釋曰後開示有二初唱本。
論曰(至)是名為四。
釋曰後作釋有二初分門。
言顯示(至)作根本故。
釋曰後辨相有四一根本總相門有三初解義門恒沙邪道一切定執皆以我見為根本故人我見者執有主宰法我見者執法實故問五種人見於真計執云何說為人我見耶答古師二釋一凡夫初學有人我者起此妄執名人我見二如來藏中而有二義一本覺佛性即當人義於上妄執故名人執二理實佛性當所觀法今取初義說為人執。
是故(至)為依而轉故。
釋曰次引教證一切虗妄定執邪道皆以我見為依而轉譬如一切林樹草木皆以山岳為依而轉。
如本(至)法我見故。
釋曰後合本論邪謂邪道執謂定執。
[A19]已說(至)對治門。
釋曰二人見對治門有三初總結指。
言顯示(至)無大要故。
釋曰次別開解對治人見正化二凡令除謬執生正解故準本趣中通為三聚八因中第二唯被邪定龍樹三文出沒異者謂本趣中明造論意普使異生二乘菩薩除執著故由此彼文通為三聚八因中第二唯邪定者良以三聚散在八因各逐法門說其所被彼文正起對治邪執以為異生七執增盛且隱於餘偏明此一故唯邪定此文而明邪不定者蓋以謬執過失增故以正定聚極輕微故由此唯二如是三文各據一理互影偏彰俱無違故五種人見不廣釋者文相明故無大要故欲粗知者今應略辨初二於空遂生謬執佛說真空為除滯有而迷本意則謂豁然無物之空後三於有復起倒知佛說妙有為遣實有而迷本意則謂確實情有之有於人五種各具三文初執緣次執相對治一者[A20]已下妄執事空以為法體以不知下迷佛破有執色為身故說法身寂寞如空便計法身全同虗空云何[A21]已下正治妄執情有理無心離妄動真心周徧如斯性智豈同虗空二者[A22]已下妄執法體唯是空無以不知下迷佛破有執諸法實故說諸法本空離相便計真如涅槃亦空云何[A23]已下正治妄執三者[A24]已下妄執性德全同色心以不解下由迷佛說體具萬德便計本覺有色心相云何[A25]已下正治妄執德本依真因染示現豈有色心自相差別四者[A26]已下妄執法性本有世染以不解下由迷佛說依真有染便計自體具有染法云何[A27]已下正治妄執淨德本有妄染本無妄從法爾不與藏性而共相應若如來下反破可知五者[A28]已下妄執染淨有始有終以不解下由迷佛說即是計執真先妄後眾生有始涅槃有終還作眾生云何[A29]已下正治妄執藏性離始則顯生死無始藏性離終則顯涅槃無終五種人執應如是知。
如本(至)後際故故。
釋曰後合本論。
[A30]已說(至)對治門。
釋曰三法見對治門有三初總結指。
言顯示(至)不須重釋。
釋曰次別開解二乘異生有二法執一計生死二計涅槃皆為實有遂怖生死致取涅槃為治此執即說五蘊本性無生元是涅槃何起忻猒畏苦求樂。
如本(至)涅槃故故。
釋曰後合本論。
[A31]已說(至)俱非絕離門。
釋曰如俱非絕離門有三初總結指。
言顯示(至)無所達故。
釋曰次別開解由除二執即證二空通達諸法言斷心滅言斷既斷唯照唯寂心滅[A32]已滅唯慮唯止不見別法名無所達又照寂俱亡名為斷斷慮止咸絕名為滅滅又人法執除名為斷斷照除心絕名為照寂(照亦絕故)人法空泯名為滅滅慮空心息名為慮止(慮亦息故)照慮皆亡無所達故。
如本(至)不入實智故故。
釋曰後合本論生滅門中相待之法無相可說故知諸法一切皆非而有言說是佛方便假言引導本意令生離妄歸真以念諸法令心生滅畢竟不能入實智故。
釋曰後分別發趣道相門有二初結指。
本曰(至)法身不現故。
釋曰後開示有二初唱本。
論曰(至)說相可觀。
釋曰後作釋有二初分門指觀。
言總標(至)趣入義故。
釋曰後依門示相有二初總標門又二初解義門復二初隨相道諸佛所有願海因海果海所化徒海菩薩隨應稱願稱因稱果稱徒隨次修行不超不過皆趣入故通取此門發趣道相即解立義分中通達軌則門故。
復次(至)如如行故。
釋曰後離相道一切諸佛隨修遣修隨相違相故於位地都無趣向一切菩薩於彼無有趣向法中稱如行故此依生滅說離相故又前段文明生滅門三世菩薩依佛次位趣向入故今此段文明真如門一切菩薩依佛絕相稱如行故所以本論不顯說者舉生滅修彰真如故。
如本(至)義故故。
釋曰後合本論。
[A34]已說(至)應審思擇。
釋曰後別釋門有二初結指標觀。
就第一(至)證發心故。
釋曰後依文辨相有三初三種發心分剖門有二初開門合本論。
就初門中(至)是名為三。
釋曰後依門解義有二初明信成就發心門有三初分門有二初總辨三門。
第一(至)應觀審觀察。
釋曰後別指前一於信成就發心一門總標廣說兩重解釋。
就第一(至)是名為四。
釋曰次辨相有三初開問總標門次答釋廣說門二合分二初初重二門有二初開問又二初標意趣總問四者一問能修之人二問所修之行三問得成之信四問勝進之相。
如本(至)堪能發心故。
釋曰後合本論。
[A35]已說(至)是名為六。
釋曰後廣答有二初結指分門。
言顯示(至)眾生故。
釋曰後依門辨相有二初別解二門又二初次第答釋門有六一修行假者門準因緣分唯取上品十信眾生以為所化此中通取三品十信為所化者因從正說此通兼正故。
言自然(至)善根力故。
釋曰二本有熏習門。
言顯示(至)信心故。
釋曰三修行功德門。
言信心(至)差別相故。
釋曰四言成時量門有三初牒門總指。
即此門中(至)十五異說。
釋曰次引教別辨有四一指門徵起。
一者(至)初發心住。
釋曰二正引經文分十五段一因緣無[1]主經。
二者(至)定金剛地。
釋曰二無量大乘經十愛樂心即十信心以信真理深忻幸故十信心者準瓔珞云信想菩薩略行十心所謂信心進心念心慧心定心戒心迴向心護法心捨心願心。
三者(至)決定不退。
釋曰三慧明總持經。
四者(至)無所闕失。
釋曰四法門名字經。
五者(至)信品成就。
釋曰五清淨三昧經難角地者即不定聚未如三賢得不退故具如前解。
六者(至)六十劫量。
釋曰六金剛總持經。
七者(至)平坦無草。
釋曰七智慧光明經父母天地地者十信善根與後賢聖為父為母作天作地下言地者即信位故。
八者(至)具足圓滿。
釋曰八實相本際經。
九者(至)具足成立。
釋曰九圓滿因海經。
十者(至)唯三萬劫。
釋曰十菩提因緣經。
十一(至)其思極樂。
釋曰十一方便善巧經。
十二(至)具足建立。
釋曰十二光明徧照經種子地者以十信心為後賢聖因種子故。
十三(至)真實信心。
釋曰十三授記平等經信心性空十對遣拂言亡慮絕為真實信。
十四(至)圓滿信地。
釋曰十四如來藏識經以信為門收攝諸法無有一法而非十信乃至邪定不離信故。
十五(至)信成就處。
釋曰十五菩薩瓔珞經。
是名十五異說契經。
釋曰三結數指說。
如是(至)應審思擇。
釋曰四問答說異如上諸經所說差別有極極近謂一剎那有極極遠謂三僧祇或從性說長短俱非或從相說延促不定白以應根施設異故致使垂教有多端耳。
今此(至)成就故故。
釋曰後依經合本。
言顯示(至)是名為三。
釋曰五發心因緣門有二初略釋科分。
言勸請(至)令發心故。
釋曰後依科辨相有三初勸請因緣諸佛菩薩演教勸化十信行人令入發心不退位故。
言救度(至)能自發心故。
釋曰次救度因緣十信行者見諸眾生不集勝因長淪苦海欲垂救度悉使超昇遂自發心置他樂處。
言護法(至)能自發心故。
釋曰後護法因緣十信行人因見佛法欲破滅時不惜身命護令久住因此發心入不退故。
言顯示(至)是名為十。
釋曰六得益位勝門有二初解義門指信成就得解行者正明發心[A36]已去方具十名無退順字名配解即十住行即十行隨義理說通指三賢總稱解行十向亦具勝解行故[A37]已得預入聖胎位故初住入胎登地出胎中[2]問住胎故。
如本(至)因相應故。
釋曰後合本論揀邪名正對緣稱因正因二字即是因熏相應二字即是緣熏緣順於因故名相應。
[A38]已說(至)是名為二。
釋曰後舉劣顯勝門有二初結指分門。
言舉劣(至)種子故。
釋曰後依門辨相有二初舉劣顯劣門言舉劣者以善既微薄惑又深厚故言顯劣者雖值大乘不興悲願唯起凡小善種子故。
言舉勝(至)若退故。
釋曰後舉勝顯勝門有二初解義合本言舉勝者謂善既深厚惑又微薄求學大乘勝妙法門言顯勝者其人根性但未決定值順則進遇逆便退故。
若不(至)之種子故。
釋曰後隨問還答心既不定何名勝人謂雖不定然望所求大菩提果得勝名故或望勝妙過凡小故。
自此(至)之大意焉。
釋曰後總明餘義有二初標門明本論中會十四經說信成就無定時故。
所謂(至)亦有發心故。
釋曰後顯相有三初信成時無定極遠則歷三祇極近則經一念中間不定隨根異故本論唯說未經萬劫遇緣發心影取更有過於萬劫方發心故。
自此(至)云何為四。
釋曰次發心因緣相有二初指徵四種。
一者(至)發其心故。
釋曰後解釋四相有四一見佛因緣。
二者(至)發其心故。
釋曰二供僧因緣。
三者(至)令發心故。
釋曰三慚愧因緣或見或聞二乘法劣因斯求勝發大心故。
四者(至)是名為四。
釋曰四隨兼因緣學他發心欲思齊故末句通結不繁科指。
自此(至)立不定稱。
釋曰後解不定結前有三初述意徵起。
所謂(至)東西轉故。
釋曰次正辨行相值善師友順緣向善遇惡師友逆緣造惡猶如輕毛隨風轉故。
如本(至)二乘地故。
釋曰後屬歸本論。
[A39]已說(至)二種門。
釋曰後後重二門有二初結指。
言復次(至)總問焉歟。
釋曰後解釋有二初開問前重唯明信位行相若得成就決定發心後重復明信既成就要須發心發何等心。
自此(至)是名為三。
釋曰後廣答有四一標門總示。
於此(至)皆通二故。
皆悉(至)應審思擇。
釋曰三指文勸思如言直心是標正念[A42]已下是釋餘二準知不繁具指。
言正智(至)法故故。
釋曰四依文辨相有三初正智方便門直心是智即與地上根本正智作遠因緣方便即是加行之義。
言福德(至)行故故。
釋曰次福德具足門深心是願即與後位萬行功德而為依止住持因緣。
言安樂(至)若故故。
釋曰後安樂成就門。
[A43]已說(至)是名為二。
釋曰後問答決疑門有二初結指分門。
言前後(至)應審思擇。
釋曰後隨門解義有二初前後相違難問門上文既說清淨本覺離念離相證空證如一相一味名身名覺準此何不唯念真如下文復說二者深心樂集一切諸善行故何須更假求學善行前後相違云何通會。
[A44]已說(至)是名為四。
釋曰後開通會釋消難門有二初結指分門。
言寶王大摩尼寶故。
釋曰後依科辨相有七一決斷彼難門有三初譬喻善巧門有四一寶珠喻喻示一寶義有九門一寶即珠體二處在黃石三色唯深黃四形當正方五量滿一丈六諸石皆具七住次三種八小大咸周九因寶石黃喻說文明法合可解。
言性(至)體性明淨故。
釋曰二性淨喻。
言垢(至)之垢故。
釋曰三垢染喻。
言人(至)得淨故。
釋曰四人眾喻本論唯明貧窮懈怠不求寶人釋論復云并及精進樂求寶人本釋二論互影顯故。
[A45]已說(至)安立門。
釋曰次合說契當門有二初結指。
寶喻(至)似彼石故。
釋曰後解釋有四一合寶喻以前喻中九門配後法中九段義既齊均不繁且出。
[A46]已說(至)離垢故。
釋曰二合淨喻。
[A47]已說(至)性德故。
釋曰三合染喻。
[A48]已說(至)眾生故。
釋曰四合人喻。
[A49]已說(至)生解門。
釋曰後法說生解門有二初結指。
於此(至)不須別釋。
釋曰後解釋有二初指勸除繁。
如本(至)為對治故。
釋曰後屬當本論。
[A50]已說(至)得益門。
釋曰二行者得益門有二初結指。
謂若(至)法故故。
釋曰後解釋由彼行人斷惡修善獲得理實照闇除疑故。
[A51]已說(至)方便門。
釋曰三善巧方便門有四一結指。
就此(至)有四種故。
釋曰二開屬。
就第一門(至)是名為二。
釋曰三別釋有四一修行根本門有二初分門。
言般若(至)不住生死故。
釋曰後辨相有三初釋二門有二初般若無住門慧觀諸法本來寂滅元是涅槃豈住生死。
言大悲(至)不住涅槃故。
釋曰後大悲無住門悲觀諸法業果不空哀攝群生不住涅槃。
以隨順(至)不住道行。
釋曰次示緣結所以悲智雙行不住生佛二界者由順法性不住染淨故及結悲智成不住道行故。
修行(至)方便焉。
釋曰後縱奪結修行雖眾功德誠多最勝最尊唯悲唯智不住道行為根本故。
[A52]已說(至)不生門。
釋曰二惡業不生門有二初結指。
此門(至)不令增長故。
釋曰後解釋有二初顯相為示行者無量惡業常生慚愧[A53]已作未作不令增故。
以隨順(至)總結其緣。
釋曰後結緣所以此位能止惡者蓋順法性離諸過故。
[A54]已說(至)增長門。
釋曰三善根增長門有二初結指。
此門(至)不退故。
釋曰後解釋有二初顯相此示行者略行五行一供養二禮拜三讚歎四隨喜五勸請若取前門又具懺悔上至說十下至說二其數增減者隨時廣略爾受敬二字應作四句愛而非敬如母於子等敬而非愛如僕於主等亦愛亦敬如行人等非愛非敬如怨家等淳厚二字亦為四句淳而非厚暫時傾䖍厚而非淳雖久不精亦淳亦厚仰重盡終非淳非厚少時無奉由發愛敬意又啟淳厚心感三寶護持致十善不退。
以隨順(至)總結其緣。
釋曰後結緣。
[A55]已說(至)平等門。
釋曰四誓願平等門有二初結指。
此門(至)涅槃故。
釋曰後解釋有二初顯相此示行者發起願海修習因海攝取根海成就果海故。
以隨順(至)總結其緣。
釋曰後結緣。
自此(至)寂滅故故。
釋曰四顯勝謂以少文通結前四順性廣大能令行者意樂圓滿故成勝相前文所指餘種種相至結總持決擇分中理當自明即是此也總少持多名結總持。
[A56]已說(至)功德門。
釋曰四發心功德門有三初總結指。
此文(至)安樂故。
釋曰次別徵釋此明初住起廣大心相似觀智見法身故願力自在由願力故緣物興悲由悲心故出現八相隨時處等令根益故。
如本(至)涅槃故。
釋曰後合本論明說初住能示八相餘住行向理極成故。
[A57]已說(至)是名為二。
釋曰五上下顯異門有二初結指分門。
言揀異(至)相應故。
釋曰後依門辨相有二初揀異地上門初住菩薩不名法身前業未離[1]徵垢猶俱故異地上。
言揀異(至)自在力故故。
釋曰後揀異具縛門初住菩薩無業果縛以大願力自在受生非同[A58]已前仍有業繫苦相身故初住菩薩既揀上下餘住行向義必然矣。
[A59]已說(至)云何為五。
釋曰六通經決疑門有二初結指標徵。
一者(至)應如是觀。
釋曰次引經明義有五一文殊經有二初引經問地前地上此五十心何退何定答唯十聖位金剛智地性無轉變[A60]已入真證為不退分前四十心頗梨珠地色隨物現未得證智總名退分。
今此(至)退分故。
釋曰後辨義。
二者(至)節退相焉。
釋曰二大悲經有二初引經明舉四處名為退分各彼中間名不退分意顯初信乍求出離欲免沉淪擬進却迴故名退分二心[A61]已去定當不退又於初住始入賢位後於初地創入聖階擬進却返故名退分二住地去定當不退後金剛心將成大果難進趣故名為退分既登果道定不退故。
今此(至)無邊際故。
釋曰後辨義。
三者(至)無退失理。
釋曰三證得經有二初引經。
今此(至)金剛位故。
釋曰後辨義。
四者(至)自然住心。
釋曰四五明經有二初引經。
今此(至)無闕事故。
釋曰後辨義十住位中果德[A62]已滿有二義解一云終教初住成佛如梵行品初發心時即得菩提二云圓教亦說初住即得成佛如晉經云以是發心即是佛故清涼判云前則終教見性齊故後則圓教約法圓融故知十住果德[A63]已滿順論取前亦不退故。
五者(至)名為退分。
釋曰五瓔珞經有二初引經此說十住前六退分入第七住方獲不退。
今此(至)勇猛心故。
釋曰後辨義。
今此(至)應審觀察。
釋曰後辨此決疑有二初指勸觀。
如本(至)勇猛故故。
釋曰後合本論。
[A64]已說(至)功德門。
釋曰七讚歎功德門有二初結指。
此門(至)發心功德。
釋曰後解釋有二初顯行相又二初總徵釋下即二乘初住菩薩於二乘地不怖墮故上即佛果初住菩薩於佛果地不怖求故。
如本(至)不怯弱故。
釋曰後合本論。
以信知(至)之因緣故。
釋曰後結因緣。
從上(至)決擇分[A65]已焉。
釋曰後總結。
自此(至)不須重釋。
釋曰後總指不解餘義門謂有其餘解行發心及證發心并大段中問答決疑因論生論四門義相以文顯故不須重釋或為顯示舉初影後欲使準知復增後學思惟力故所以不釋今遵釋旨以判本文略示大綱無繁曲說次解行發心門即有二門初總標歎勝門後別示勝相門言初門者前位信滿入發心住今從第二住心[A66]已去歷位修至十向滿心總屬解行比前發心轉殊勝故如本解行發心者當知轉勝。
[A67]已說初門後說第二門此有二門初顯示時勝門後顯示行勝門言初門者從初住心入劫修行至迴向終初劫將滿隣初地故勝未入劫修行時故如本以是菩薩從初正信以來於第一阿僧祇劫將欲滿故言後門者先總後別於彼總別皆具解行言深解現前及以知法性等即先明解言所修離相及隨順修行等即後明行如本於真如淨法中乃至般若波羅蜜故。
[A68]已說解行發心門後說證得發心門即有三門初顯發心體門次明示心相門後成滿功德門第一門中復有三門初標釋地依門次明示行體門後顯說勝用門言初門者即明十地唯以正智證真如故如本證發心者乃至所謂真如故言第二門者根本正智所證真如由依動轉生滅之識詺所證如說為境果或此轉識三細一數舉彼中轉攝初後故但由本智依彼三細生滅妄識故說所證以為境界實論本智正證真如能所兩亡何有境界唯有理智一相平等法身體故如本以依轉識乃至名為法身故言第三門者此有四門一攝法上首門一隨根延促門三實行不殊門四應根殊行門言初門者謂此聖者能於一念普至十方無窮剎中供佛請法利生依義故如本是菩薩於一念頃乃至不依文字故第二門者又能示現不次歷地少時成佛化軟根故復能示現多無數劫當得成佛導懈慢故隨根能示無邊勝用離言念故如本或示超地乃至不可思議故第三門者入地聖者實具四等因等行等證等時等故如本而實菩薩乃至皆經三阿僧祗劫故第四門者又能示現隨處隨根隨欲隨性行差別故如本但隨眾生乃至亦有差別故。
[A69]已說顯發心體門次說明示心相門又此聖者發三種心一者根本智無分別心二者後得智有方便心三者所依細業識心此第三心本後所依亦有轉現舉細影耳實非此心是聖所發為是二智所依微細生滅之染不能同佛一向純淨故合所依為發心相如本又是菩薩乃至微細起滅故。
[A70]已說明示心相門後說成滿功德門總明菩薩因位窮時現報利益功德成滿異佛位故果位彰時後報利益寄色究竟處即於彼身示成菩提受佛位故別明菩薩起究竟覺契合本覺一念相應頓斷無明成就種智自然而有應化大用周徧十方利群品故如本又是菩薩功德成滿乃至利益眾生故。
[A71]已說三種發心分剖門次說發起問答決疑門此有二門初興疑致問門後以理正答門初門者謂有空處皆有世界有世界處皆有眾生有眾生處皆有心行如是境界分齊難知若無無明則無心想云何能知名為種智如本問曰虗空無邊故乃至名一切種知故後門者謂由內盡妄想心故能外廣知一切境界境雖無邊不出一心既證心源何不能了真心之境離於妄念故盡妄念方始能知眾生具妄見境有限妄不稱性故不能了佛無妄見無所不見契一心源為法實性既諸妄法並在本覺佛心之上是能依相以體照相有何不知是故如來以同體智起勝方便開示法義攝化眾生名為種智如本答曰一切境界乃至一切種智故。
[A72]已說問答決疑門後說因論生論問答門(正難種智微業用故名因論生論門焉)此有二門初發起難問門後決擇通答門初門者謂如前說佛有自然難思議業現應化身徧十方界利樂眾生眾生見身乃至聞法無不獲益何故眾生皆多不見如本問曰若諸佛有自然業乃至多不能見故後門者謂佛法身徧眾生心本無作意現不現時但依根有厭求感緣即現非佛法身自有出沒生心如鏡鏡若有垢則不現像心若有垢即不現佛如本答曰諸佛如來乃至法身不現故。
釋曰四修行信心分有二初結指分門。
能治(至)具相云何。
釋曰後依門辨相有七一能治所治門有三初牒徵。
本曰(至)信心分。
釋曰次唱本上句所治所化之境下句能治能化之教。
論曰(至)之教法故。
釋曰後作釋有三初能所對明於所化境謂能對治懈怠及不信故。
所化(至)正定聚故。
釋曰次所化分齊。
言契當者(至)通利益故。
釋曰後辨二契當為化邪定未信之人說信心分令起信故為化不定[A74]已信之人說修行分令起行故或後信修通利邪定不定聚故信而能修修具信故。
[A75]已說(至)分剖門。
釋曰二信心品類門有二初結指。
本曰(至)如實行故。
釋曰後開示有二初唱本。
論曰(至)是名為三。
釋曰後作釋有二初分門。
言直問(至)信心故。
釋曰後辨相有三初問信心。
言直門(至)修行故。
釋曰次問修行。
就第三門(至)廣答門。
釋曰後答信心有二初分門。
言總答門(至)有四種故。
釋曰後釋相有三初總答。
言總問門(至)為四故。
釋曰次總問。
就第三門(至)是名為四。
釋曰後廣答有二初分門。
言信本(至)法故故。
釋曰後辨相有四一信本達彼諸法會歸一實以信真如為根本故所信之境法界無窮能信之心功德稱性。
言信佛(至)智故故。
釋曰二信佛欣求淨德發起善根一念信心終成佛道。
言信法(至)波羅蜜故故。
釋曰三信法希求妙法信重大乘出生三世諸佛獲得一切種智。
言信僧(至)如實行故故。
釋曰四信僧欲階聖位信敬眾僧當得菩提紹隆佛種。
[A76]已說(至)善巧門。
釋曰三修行善巧門有二初結指。
本曰(至)無量三昧。
釋曰後辨相有二初唱本。
論曰(至)是名為五。
釋曰後作釋有二初分門。
言總標(至)此信故。
釋曰後廣示有五一答前所問門以前問云云何修行故此答云修行有五能成此信。
言通達(至)為五故。
釋曰二總問所說門。
言略答(至)止觀門故。
釋曰三略答門數門有二初述義合本。
何故(至)法如是故。
釋曰後徵釋次第稱根說行從易至難自淺至深法應爾故華嚴大疏相應大論九門決擇恐繁不引。
次就(至)應審思擇。
釋曰四略問廣答門有二初合門勸思。
第一(至)謂開問故。
釋曰後依門釋相有五一施門有二初略問又二初牒指。
後後諸門應如是知。
釋曰後例餘。
就廣(至)教法施。
釋曰後廣答有二初科分。
言財物施(至)所願惜故。
釋曰後解釋有三初財物施有二初解義門又二初明無恡隨時隨處內財外財若有求者畢無恡故。
何等(至)是名為二。
釋曰後顯物類有二初總指二相。
就內物中(至)內財物。
釋曰後別明二相有二初內財施心識無形云何行施謂示顯密巧方便故令彼智慧得增長故。
就外物中(至)外財物。
釋曰後外財施妻子奴僕愛無畢守衣嚴宮舍殞不隨身幸遇求者於何不惠捨妻奴等問答損益相應大論廣顯示故。
如本(至)歡喜故。
釋曰後合本論。
[A77]已說(至)隨應施。
釋曰次隨應施有二初結指。
云何(至)與無畏故。
釋曰後解釋五根[A78]已壞有苦與救五根將失有難與拔遇病施安逢愚教智凡有來求隨應施彼。
[A79]已說(至)教法施。
釋曰後教法施有二初結指。
云何(至)菩提故故。
釋曰後解釋一切求法普為除疑增智修因出苦入樂如貪名利且失慈悲常行二利必證三身。
[A80]已說(至)是名為四。
釋曰二戒門有二初結指分門。
言建立(至)邪見故。
釋曰後依門辨相有四一戒相標宗門遠離二字貫下三處謂貪嗔邪見故成十戒嫉欺詐謟相從說故。
言成就(至)寂靜故。
釋曰二戒品勝處門別勸出家寂處居故。
言具足(至)禁戒故。
釋曰三戒行不輕門以佛禁戒乃名師母訓匠軌範生功德故小罪生怖者如戒經云勿輕小罪以謂無殃水滴雖微漸盈大器故勸深防師母戒故。
言守護(至)過罪故故。
釋曰四不令誹謗門防護嫌疑如重禁故。
[A81]已說(至)是名為二。
釋曰三忍門有二初結指分門。
言顯示(至)不壞報故。
釋曰後依門釋相有二初略忍伏我門。
言顯示(至)法故故。
釋曰後廣忍無我門論解八法勒成四對如次即是利樂衰苦毀嫌稱譽義勢倣同相合辨故此八種法行相異者財榮潤[A82]己損耗侵𣣋故名利衰遇過而談遇德而歎故名毀譽依實德讚依實過論名為稱嫌逼迫侵形心神適悅名為苦樂如是八法亦名八風四順四逆亦名八賊四耎四強行者持心不令動故。
[A83]已說(至)精進門。
釋曰四進門有二初結指分門。
言通示(至)怯弱故。
釋曰後依門辨相有二初通顯。
就別(至)精進門。
釋曰後別釋有二初分門。
言無障(至)速離眾苦故。
釋曰後示相有二初無障門如能精進為出離因若復懈怠是沉淪本。
言有障(至)增長故故。
釋曰後有障門多劫餘業今生現前為惡縱心修行作障諸魔外道惡鬼凶神事務牽纏病苦侵逼其心勇進起行對治禮懺慇懃請隨諦敬迴向大覺增長善根故。
[A84]已說(至)是名為四。
釋曰五止觀門有二初結指分門。
言總標(至)觀義故故。
釋曰後依門示相有四一標釋止輪門此中止息緣變之識遮護散亂之思唯住一味真如靜性不令其心出緣餘境標陀云主阿羅云伴以定為主以慧為伴令緣真故謂加行慧為伴根本定為主預修加行隨順根本故或於止定同時有慧[A85]但定增勝慧為伴耳奢摩他者此云止也。
言總標(至)觀義故故。
釋曰二標釋觀輪門此中通達親疎因緣之門善知自共生滅之相以觀為主以定為伴令緣事故前後俱時準前可釋毗跤舍那此云觀也。
言略釋(至)雙現前故故。
釋曰三略釋隨順門定慧互藉止觀相應息慮冥真雙現前故。
就廣釋(至)是名為四。
釋曰四廣釋止輪門有二初分門。
就第一(至)大因緣。
釋曰後釋相有四一止輪因緣門又四一總顯緣數。
言住處(至)難成就故。
釋曰二別釋緣相有十五門一靜處意絕攀緣處離憒閙是非既息止觀必成。
言獨一(至)互動煩故。
釋曰二獨一初習未久要近明師經鍊既成故容獨一。
言所居(至)有覺輪故。
釋曰三方善有覺輪者覺是尋伺亦即惡慧輪具摧伏損壞定心故云覺輪亦可東方西方有覺有惑能摧散亂名為輪故謂東方日出表本覺明西方日沒況無明闇觀真治妄不亦然乎向東背西良有表也。
言衣服(至)不能入故。
釋曰四衣服修道出家須被壞色觀心入定要用法衣應是彼虫怖三色故。
言飲食(至)無有定故。
釋曰五飲食[A86]乾練伽摩伊陀耶者此云合集即是糯等所成粘食婆尼羅者此云散離即是粳等所成散食如無合集當用散離有仙性故者如昌𮑱苟𣏌久服長生薯蕷蘿蔔多飡白髮以茲所食雖是非情能令身心有損益故受用時節自至日中[A87]已前不定俱許用故若過中食以非時故不得定故。
言結界(至)不能入故。
釋曰六結界此中有三述相徵起正陳呪句顯示功業俱盧舍者此云淨穢中間謂如竪布五百弓量又云一牛吼量謂二里半。
言舍宅(至)皆悉開閇。
釋曰七造舍結齊茅舍尚索合儀屏息禪房要須如法。
言言語(至)心識出故。
釋曰八不語聲能亂定語最牽心隨處隨時唯寂唯默。
言坐像(至)是名為五。
釋曰九造坐言坐像者即禪牀也以世掎机撼搖縱性故若坐禪牀安詳斂心故。
言坐其(至)是名為十。
釋曰十坐中兩膝末中即全跏坐世人所坐多諸戲論非大人相跏趺坐者生諸功德是成佛儀[(同-(一/口)+巳)*或](音其)[出*(同-(一/口)+巳)](音戲)意因曲斜之義。
言出入(至)不出入故。
釋曰十一時節辰容就粥午許結[1]齊除此二時不出入故。
言知識(至)以為友故。
釋曰十二知友癡禪毀作蓋守屋愚正定觀心要親道友。
言印知(至)以之為別。
釋曰十三印知像前持呪乃現字輪觀察其形便知邪正。
言植善(至)是名為二。
釋曰十四植樹松木節橾欲令行者堅貞石榴辟邪悉使惡魔遠離。
言字輪(至)當付此輪。
釋曰十五字輪以此字輪服於冐臆由是因果大恩師故亦為賢聖大恩海故𭍱(音氷)。
如是(至)如是而[A88]已。
釋曰三縱奪顯意。
如本(至)靜處故。
釋曰四合歸本論。
[A89]已說(至)云何為七。
釋曰二修行止輪門有二初結指標徵。
一者(至)觀察故。
釋曰後依門釋相存心門中端坐正意唯向真空寂靜理中令心住故不著身門身本不有色相元無既悟自性即空不著氣息等故不著心門了知慮心性無有故見等諸想悉皆除故能除心相亦除遣故自此[A90]已下別出身心空無所以蓋以諸法本來無相本非生滅何有身心實不空耶勿謂心空還縱空心外緣空境以心及境不可得故第四門中以第三門仍有總空身心無相能遣之心此第四門亦除遣故以至無遣是此門故第五門中恐有馳散動亂之心即當攝束令住一性第六門中顯盡法界一切諸法唯是一心俱無外境然此一心亦無自相不可得故第七門中指前所說如是定心於時於處不離不捨故。
[A91]已說(至)得益門。
釋曰三止輪得益門有二初結指。
謂若(至)不退故。
釋曰後解釋準因緣分明止觀門被凡小根修定慧行良有益也謂今修止所獲之利而有四種一者得入理定二者深伏煩惱三者增長信心四者速成不退。
[A92]已說(至)不入意。
釋曰四揀入不入門有二初結指科分。
言入(至)入趣意焉。
釋曰後依科辨相有二初得入意趣。
言不入意(至)不入意焉。
釋曰後不入意趣有二初解義門。
如本(至)所不能入故。
釋曰後合本論。
[A93]已說(至)是名為二。
釋曰五讚歎三昧門有二初結指分門。
言體大(至)三昧故。
釋曰後依門剖釋有二初體大無邊門修此定人了知法界生佛同體一相無二由是此定亦名一行真如三昧行猶相也相猶體也。
言眷屬(至)三昧故。
釋曰後眷屬無盡門真如三昧以為根本而能出生無邊三昧作眷屬故。
釋曰四魔事對治門有二初結指。
本曰(至)外道見故。
釋曰後開示有二初唱本。
論曰(至)是名為五。
釋曰後作釋有二初總科。
言眾生(至)闕四事故。
釋曰後別示有二初略示總持門有五一眾生勝劣門有三初總指具闕。
云何(至)終無離障。
釋曰次別明具闕。
今此文中(至)無善根力故。
釋曰後取闕合本。
[A95]已說(至)假人門。
釋曰二障礙假人門有二初結指。
作障(至)是名為四。
釋曰後解釋有三初所治人有四一縱奪收束。
所言(至)故名邪道。
釋曰通辨主屬有二初列數類後明障亂二文合也。
魔及外道(至)且略不釋。
釋曰三決擇四類有二初不釋二因由。
鬼及神事(至)綱要略說。
釋曰後略明二行相有二初總提綱領。
言十鬼者(至)是名為十。
釋曰後別辨名義有二初鬼有五一顯名字。
如是(至)是名為用。
釋曰二釋十用。
如是(至)如第一稱。
釋曰三辨三因四明總障五會用名此三合也。
十五神者(至)是名十五。
釋曰後神有三初顯名字。
此十五神(至)作應時境。
釋曰次明別用。
如是(至)惱亂行者。
釋曰後辨通障。
魔事及外道(至)應如是知。
釋曰四科揀差別諸魔令作惡外道令捨善鬼能障身神能障心名隨所能差別如是。
如是(至)俱非對治。
釋曰次能治法有三初徵列。
言隨順(至)隨轉對治。
釋曰次別示有四一隨轉對治了其過患皆本覺德作此對治咸從如化由迷正理遂起倒心見有增微德分大水亦如前說有名數量無名數量二功德故。
言相逆(至)相違對治。
釋曰二逆違對治汝現謂正我判為邪日出霜消明生闇滅。
言俱行(至)對冶相。
釋曰三俱行對治前則慈心觀德次以智心觀失今則慈智均平故令逆順一味德障俱治兩邊不滯。
言俱非(至)對治相。
釋曰四俱非對治竟住繁興心絕思慮欲為障亂其可得乎。
如是(至)略去而[A96]已。
釋曰後指略。
如本(至)所惑亂故。
釋曰後合本論。
[A97]已說(至)二者是別。
釋曰三所作業用門有二初結指分門。
總相(至)亂行者心故。
釋曰後依門辨相有二初釋總。
今當(至)男女故。
釋曰後明別有二初異類鬼神多現四惡趣形令怖畏故魔多現作端正天形亂行者心外道多現男女人形退其志故。
言等相者(至)亂行者心故。
釋曰後同相男修現男女修現女在家出家亦現同相欲令行者見其同類生樂著時亂其心故。
[A98]已說(至)行法門。
釋曰四對治行法門五因治得益門二合有二初結指。
謂有(至)心攝法界。
釋曰後辨相有三初別釋對治有二初當念唯心是上大科對治行法門也。
無量(至)中中離相。
釋曰後境界即滅是上大科因治之力得益門也。
一切(至)伏謬執故。
釋曰次總須對論風風永止境寂離相波波盡住心澄無得由此摧邪及伏執故。
如本(至)修不為惱故。
釋曰後以不通證。
[A99]已說(至)說相應觀。
釋曰後廣示散剖門有二初結指科分。
就第一門(至)是名為三。
釋曰後依門解釋有八一現相門有三初明所治有二初所現三像。
若外道人(至)神力故。
釋曰後能成六門有二初列釋六門。
言造像者其相云何。
釋曰後別造三像有二初總徵。
且作(至)當如何耶。
釋曰後別釋有三初造天人像有六一造像門有二初明九處呪有三初總徵。
謂頭面(至)成立此處。
釋曰次通指。
謂若(至)更轉明利。
釋曰後別示有九一造眼有三初標所為次明呪辭後顯功業三文合也造耳等八皆有三文下不重釋準斯例判。
若為(至)更轉明利。
釋曰二造耳。
若為(至)更轉明利。
釋曰三造鼻。
若為(至)更轉明利。
釋曰四造舌。
若為(至)方作面像。
釋曰五造身。
若為(至)指圓爪具。
釋曰六造手。
若為(至)指圓爪具。
釋曰七造足。
若為(至)好女相好。
釋曰八造頭九造面二合明也此明外道欲亂行人造天人像信有威靈亦如經律異相中說南天竺國有一𦘕師北天竺國有一木師木師造女𦘕師描身互謂是實事可類也。
若種種根(至)無所不了。
釋曰後辨心輪呪有承前標兼述行相并顯呪句及明功業如文可見。
[A100]已說(至)禱祀門。
釋曰二禱祀門有二初結指。
為成(至)為門之要。
釋曰後解釋有四合也。
[A101]已說(至)神呪門。
釋曰三神呪門有二初結指。
以前(至)更須神呪。
釋曰後辨釋有二初承前徵。
所謂(至)立神呪門。
釋曰後須呪答有三初顯二事。
若為(至)周徧莊嚴。
釋曰次明二相明二初莊嚴亦有徵為明呪顯功。
若為(至)自在往來。
釋曰後往來亦具三也。
今以此事為門之要。
釋曰後結此要。
[A102]已說(至)立誦經門。
釋曰四誦經門亦二合也。
[A103]已說(至)立阿呼門。
釋曰五阿呼門亦二合也。
[A104]已說(至)立勸請門。
釋曰六勸請門亦二合也。
[A105]已說(至)形相門。
釋曰次造菩薩像有二初結指。
就此(至)誦經門。
釋曰後示相有二初明六通別。
別相(至)云何。
釋曰後決二別相有二初造像門又二初問答徵起。
若為(至)具足成立。
釋曰後廣明行相有二初造根有九一造頭具為呪業餘八準此。
若為(至)具足成立。
釋曰二造面。
若為(至)具足成立。
釋曰三造眼。
若為(至)具足成立。
釋曰四造耳。
若為(至)具足成立。
釋曰五造鼻。
若為(至)具足成立。
釋曰六造舌。
若為(至)具足成立。
釋曰七造身。
若為(至)具足成立。
釋曰八造手。
若為(至)具足成立。
釋曰九造足此明外道為亂行者別用神呪造菩薩像。
造作(至)無所不了。
釋曰後造心。
[A106]已說(至)等故。
釋曰後誦經門二文合也。
[A107]已說(至)形相門。
釋曰後造如來像有二初結指。
就此(至)所餘五門。
釋曰後辨相有二初略顯通別。
造像(至)名別而[A108]已。
釋曰後廣明別相有二初根心合辨。
所加句(至)叉婆尼。
釋曰後呪句別明有二初造根加句二文合也。
付心(至)無所不了。
釋曰後造心別呪三文合也。
[A109]已說所治次說能治。
釋曰次顯能治有二初結指。
若清妙(至)難可了知故。
釋曰後剖釋有二初別治三像有三初對治天人像有二初邪正雜亂問二文合也。
解釋(至)是名為六。
釋曰後六門除遣答有二初總開六門。
言呪知(至)以之為別。
釋曰後別示六相有六一根壞不壞門有二初呪知真偽。
誦呪(至)誦內呪故。
釋曰後開示呪句有二初徵釋二意。
誦外呪時(至)以之為。
別釋曰後決擇二相有二初外呪。
言內呪者(至)皆無所有。
釋曰後內呪有二初徵釋釋中亦具所為呪業。
所餘(至)略去不釋。
釋曰後略餘。
[A110]已說(至)以之為別。
釋曰二圓珠有無門二文合也。
[A111]已說(至)以之為別。
釋曰三光入不入門亦二合也。
[A112]已說(至)以之為別。
釋曰四髮結不結門亦二合也。
[A113]已說(至)以之為治。
釋曰五雙背無著門亦二合也若實若虗皆是自[A114]己妄心分量顯現境界行者爾時不取真偽皆非實故以之為治。
[A115]已說(至)以之為治。
釋曰六俱取不著門亦二合也。
[A116]已說(至)無著門。
釋曰次對治菩薩像有二初結指分門。
言誦呪門(至)略而不說。
釋曰後依科辨相有二初了知邪正門有三初徵起次呪心後略餘三文合也。
[A117]已說(至)無執著故。
釋曰後觀察無著門二文合也。
[A118]已說(至)名如前說。
釋曰後對治如來像有二初結生徵指亦具二門即前了知邪正門及觀察無著門。
言神呪門(至)應審思惟。
釋曰後辨呪勸思。
謂有(至)誦何等呪。
釋曰後通治諸障有三初誦何呪。
謂有神呪是通非別。
釋曰次指通呪。
所謂(至)不能惱亂故。
釋曰後引經示有三初問答讚勝次具陳呪句後別歎功能三文合也。
如本(至)具足故。
釋曰後合本論。
[A119]已說(至)是名為三。
釋曰二亂識門有二初結指分門。
如是(至)行者信故。
釋曰後依門剖釋有二初三人異說論言多說不遮少分有互說故各說自得貴亂行者生信樂故。
所說(至)相續作一焉。
釋曰後三法別明有三初陀羅尼門有二初辨行相有二初天像邪呪三文合也天像行者兩身光明合為一光故名相續。
爾時(至)終不為惱。
釋曰後行人正呪三文合也。
如本若說陀羅尼故。
釋曰後合本論。
[A120]已說(至)修行因門。
釋曰次修行因門有二初結指。
修行(至)智慧故。
釋曰後開示有三初縱奪顯說次徵釋邪利後屬當本論三文合也。
[A121]已說(至)果滿德門。
釋曰後果滿德門有二初結指。
圓滿(至)是真涅槃故。
釋曰後開示亦三合也。
[A122]已說(至)或人門。
釋曰三或人門有二初結指。
如是(至)云何。
釋曰後開示有二初徵。
所謂(至)未來之事故。
釋曰後釋有二初令達過未二文合也外邪密令行者得智能知過去未來二世境界極遠能知八萬劫事極近善達經一生事惑亂行人令彼自信得過未智亦惑世人宗奉行者獲聖智也。
言現達智(至)智故。
釋曰後令達現在二文合也如對多人說彼心中所思善惡吉凶之事記別不差而其行者不知邪入謂是正智豈非惑也。
[A123]已說(至)縛纏門。
釋曰四縛纏門有二初結指。
謂外道人(至)名利之事故。
釋曰後辨釋二文合也認為內德縱辨恃才不了外魔馳名染利為彼纏縛不得解脫。
[A124]已說(至)生亂門。
釋曰五生亂門有二初結指。
所謂(至)牽纏故。
釋曰後辨釋二文合也善根徵劣魔變多端但行心失常皆外邪所致。
[A125]已說(至)非真門。
釋曰六非真門有二初結指。
謂外道人(至)變異故。
釋曰後辨釋二文合也外邪使人得相似定始自一日乃至七日適悅身心令無餒渴或飲食失則或面色更移若起著心皆墮邪道。
[A126]已說(至)離邪門。
釋曰七難邪門有二初結指。
言勸請(至)業障故。
釋曰後辨釋二文合也筞心修智離染除愚不涉邪途自合正念。
[A127]已說(至)令了門。
釋曰八令了門有二初結指。
所謂(至)外道見故。
釋曰後辨釋二文合也真如三昧十方諸佛證窮我見禪那一切外道尊奉觀心見性宜修一行之禪捨妄冥真勿味世間之定。
[A128]已說(至)功德門。
釋曰五讚歎三昧門有二初結指。
本曰(至)之所驚動。
釋曰後辨相有三初唱本。
論曰(至)是散說門。
釋曰後作釋有二初分門。
言總標門(至)利益故。
釋曰後解釋有二初總標。
散說門中(至)別說門。
釋曰後散說有二初科分。
言總問門(至)為十故。
釋曰後決擇有二初總問。
就別說門(至)而所成就。
釋曰後別說有三初德由真成。
云何(至)之所驚動故。
釋曰次徵起別釋。
如其(至)應審思擇。
釋曰後指次勸修。
釋曰六兩輪具闕門有二初結指。
本曰(至)菩提之道。
釋曰後開示有二初唱本。
論曰(至)是名為六。
釋曰後作釋有二初科分。
就第一門(至)六何為四。
釋曰後開解有六一闕觀止失門有二初標舉徵起。
一者(至)觀俱轉。
釋曰後示相結勸梵語釋健訶尸此云氣盛瓦爐如世窯室人入昏迷無觀修止心定沉沒阿那毗提此云風病中風之人必不勇健闕觀修止心懈怠故婆多訶彌尸此云無根人天然無根不味於境無觀修止安希集善第四失中如壞根人值難壞根於欲何利闕觀修止心無悲故。
[A130]已說(至)是名為三。
釋曰二修行觀輪門有二初結指分門。
就初(至)行苦。
釋曰後依門剖釋有三初苦相觀有三初總開二苦。
言壞苦(至)壞苦而[A131]已。
釋曰後別顯二相有二初壞苦有三初所觀破壞此一壞苦有二義解一云五有為中貪嗔癡等是不清淨信進慚等是善清淨或淨破染或染破淨所觀善惡互壞名苦非樂受壞方名壞苦此解本論於世間中偏取有為染淨相形釋壞苦義二云世間有二一具足世間即生滅門攝覺不覺義收有為無為故前十異名世間門雖包九法然此偏取四種無為及四覺故亦可本覺圓滿功德由是名為具足世間二妄想世間即五有為正解本論有為之法此二世間互相破壞行者觀之故為壞苦。
若修(至)須臾變壞故。
釋曰次能觀成益後屬當本論二文合也一自作一指生滅門所人一心也甚深之法唯從能作立其名故觀成契本一自作一耳。
言行苦(至)以是故苦故。
釋曰後行苦二文合也行者應觀心行遷變微細生滅極生猒怖俱舍頌曰如以一睫毛置掌人不覺若置眼睛上為損極不安愚夫如手掌不覺行苦睫智者如眼睛緣極生猒怖。
[A132]已說(至)云何為三。
釋曰次無常觀有二初結指標徵。
一者(至)忽爾而起故。
釋曰後依科釋相觀過現未如夢電雲暫有還無纔生即滅。
[A133]已說(至)無一可樂故。
釋曰後不淨觀二文合也從頭至足無一可觀行廁漏囊𦘕瓶虫舍舉身不淨徧體無馨穢惡交流於何可樂。
[A134]已說(至)是名為二。
釋曰三緣生立願門有二初結指分門。
言緣(至)甚為可愍故。
釋曰後依科釋相有二初緣生思惟門又二初解義門後合本論二文合也之者至也謂環巡三界輪轉四生乍死乍生時來時往故曰又之。
言建立(至)第一義樂故。
釋曰後誓願徧布門亦二合也。
[A135]已說(至)不離門。
釋曰四兩輪不離門有三初總結指。
所謂(至)圓滿果故。
釋曰次別解釋有三初述要由布願雲須霔行雨華嚴經云如龍布密雲必當霔大雨菩薩發大願決定修諸行。
若為(至)令無偏故。
釋曰次徵釋。
具兩輪相(至)分明顯示。
釋曰後引證有三初徵指啟請。
爾時(至)無上大覺地。
釋曰次雄尊為演此有數段不欲繁唱但用科消足知義相以頌喻中初譬喻字及無有字貫下四用又頌合中初之三句通合闕一第四一句貫下四用後有七句順返釋成。
今此經文為明何義。
釋曰後龍樹重明有三初徵。
謂為(至)俱轉故。
釋曰次釋有五一動寂無礙境有動寂心分止觀於寂境中止觀俱行於動境中止觀雙運故寂中有動乃動中有寂故清涼云定慧雖多不出二種一事二理制之一處無事不辨事定門也(遺教經意)能觀心性契理不動理定門也(涅槃經意)明達法相事觀也善了無生理觀也諸經論中或單說事定或單明理定二觀亦爾或敵體理事止觀相對或以事觀對於理定如起信論止一切相乃至心不可得為止而觀因緣生滅為觀或以理觀對於事定如下經云一心不動入諸禪了境無生名般若是也或俱通二如下文云禪定持心常一緣智慧了境同三昧是也或二俱泯非定非散或即觀之定但名為定如觀心性名止定是也或即定之觀但名為觀如以無分別智觀名般若是也若說雙運謂即寂之照是也所以局見之者隨矚一文互相非撥偏修之者隨入一門皆有尅證然非圓暢今當事觀對於理定此是菩薩微妙行門觸目對境常所行用希心玄趣幸願留神故斯具引宜遵妙勸此中所明觀多就動就有就事止多就寂就無就理詳之可見。
復次(至)俱轉故。
釋曰二有空齊照。
復次(至)俱轉故。
釋曰三事理雙明。
復次(至)無有觀故。
釋曰四相待無性。
復次(至)無差別故。
釋曰五互即亡差即體而用自智即用而體自寂法界寂然為止寂而常照為觀。
如其次第應審思擇。
釋曰後勸前之三義心境歷然自淺之深從易至難後之二義攝境從心相待二空互融一體誘[禾*夜]行人有次第故。
如本(至)不可得故。
釋曰後合本論即當前引清涼跡指或以事觀對於理定如文可見。
[A136]已說(至)所治門。
釋曰五兩輪所治門有二初結指。
若有(至)怯弱之見故。
釋曰後辨相有二初止輪所治由止達空能治凡夫著有由止見性能治二乘樂空。
若有(至)不修善根故。
釋曰後觀輪所治由觀化物能治二乘捨悲由觀修善能治凡夫無進。
[A137]已說(至)俱轉門。
釋曰六兩輪俱轉門有二初結指。
所謂(至)善提之道故。
釋曰後辨相二輪之內若隨闕一不證菩提為大過故故涅槃云定多慧少不見佛性慧多定少見性不了定慧等學明見佛性是知徧是徧慧是愚是狂若闕一門無明邪見此二雙運成兩足尊。
[A138]已說(至)不退門。
釋曰七勸劣向勝門有二初結指。
本曰(至)住正定故。
釋曰後辨相有二初唱本。
論曰(至)是名為七。
釋曰後作釋有二初科分。
言顯示(至)眾生故。
釋曰後決擇有七一假人門十信[A139]已得信進念慧四心下品不勝進人。
言歸依(至)初學是法故。
釋曰二學法門十信下品初學諸佛地前地上大乘法故。
言厭惡(至)為欲退故。
釋曰三退信門有三初總解釋十信下品雖聞深法由根下劣怖而欲退。
云何(至)發退意耳。
釋曰次別辨明一者怖處謂世界麤惡人情險詖違逆境多出離心少二者怖緣依正既亂聖賢不臨縱遇出興慮難從化。
如本(至)意欲退者故。
釋曰後合本。
論言如來(至)因緣故。
釋曰四殊勝門有三初總解釋次別辨明後合本論三文合也。
言承力(至)淨土故。
釋曰五妙處門。
言得善(至)惡道故。
釋曰六不退門。
言引經(至)住正定故故。
釋曰七證說門。
[A140]已說(至)利益分。
釋曰五勸修利益分有二初結指。
本曰(至)應勤修學。
釋曰後辨相有二初唱本。
論曰(至)是名為八。
釋曰後作釋有二初分門。
言舉前(至)我[A141]已總說故。
釋曰後開示有八二總結門以一總字總結八種摩訶衍者此有二解一準因緣分八因第一總相二字謂以總字唯屬前重八種所入摩訶衍法相之一字即餘二十四種門法故此總字但結初重八種摩訶衍以其根本攝枝末故二準立義分龍樹解總字此一總言於兩處中是總體故所謂望止及下臨故上目前重下即後重各取所入是總體故此中八種摩訶衍法具收前後兩重本法前後兩重俱名八故又此兩重能作之體俱名為本兩重八門俱名為末以本攝末故無所遺宜記此語後亦用故。
言舉益(至)無上之道故。
釋曰二令修門欲成行因以嚴佛果當於此論受持其文思惟其義修行其行圓證其覺十法行中略陳三故。
言顯(至)所授記故。
釋曰三功德門上蒙諸佛授記下感菩薩護持本論略無釋論影出。
言此類(至)不可為喻故。
釋曰四示勝門。
言舉(至)不可思量。
釋曰五讚揚門有三初總相解。
若假使(至)能稱歎之。
釋曰次別義釋有二初舉勝況劣勝謂諸佛劣屬凡少本論舉諸佛莫讚釋論添菩薩難宣意顯因果迭稱豈說功德少分。
一日(至)不可說故。
釋曰後以少況多不可思議不可思議者議即言說疑剩二議合加中故應云不可思中不可思故於意既足在句亦文耳。
如本(至)無有邊際故。
釋曰後合本論。
言舉(至)受大苦惱故。
釋曰六令怖門有三初明謗過如般若經廣說誹謗大乘經罪徧歷十方大地獄中受大苦故。
是故(至)勸請行者。
釋曰次牒結勸。
自此(至)三寶之種故。
釋曰後重示失。
言殊勝(至)具因海故。
釋曰七離謗門有三初聖賢因海橫竪時處因果聖賢皆以摩訶衍法而為根本果具因海因圓果滿故。
如是(至)本覺佛故。
釋曰次誹謗罪深伐一如來伐一菩薩罪尚難陳況伐一切諸佛菩薩罪何可量況更斷絕自本覺佛據障深厚隱覆說故。
如本(至)得成淨信故。
釋曰後合歸本論三世菩薩悉皆依此摩訶衍法成就淨信如是勝法何得謗耶。
是故(至)應審思擇。
釋曰八勸人門。
[A142]已說(至)徧布門。
釋曰後結前迴向分有二初結指。
本曰(至)普利一切眾生界。
釋曰後開解有二初唱本。
論曰(至)應審觀察。
釋曰後作釋有二初分門指勸。
諸佛(至)此義云何。
釋曰後分析裁門有三初總結門有二初攝前所說門有二初通解總徵於上論中立義所說三十三釋今此一句通括攝故末句總徵。
言諸佛(至)其德勝故。
釋曰後牒文別釋有三初二字明不二分二初牒本釋論舉諸佛意彰不二良由不二離根離教難思難議故此以人顯法以劣顯勝舉諸佛猶劣彰不二獨勝論置形言意在於此。
大本(至)劣故。
釋曰次引經證圓圓海者有三義解一云兩重八種所入之法第一義諦圓滿因海當上圓字此不二法無德不具既深復廣名為圓海與八所入為所依故從法得稱圓之圓海名圓圓海云云諸佛證果[A143]已圓滿故當上圓字不二圓海法爾成就彼諸佛故從人得稱名圓圓海一云圓離門法根教別相圓與門法根教為依果海自體立圓圓名斯則圓之又圓其猶玄之又玄此圓圓海成就諸佛獨尊勝故然彼諸佛不能成就圓圓果海諸佛劣故雖是果佛仍屬因分若對果海還成劣故。
若爾(至)是故無過。
釋曰後會違妨若說諸佛不能成就圓圓海爾何故華嚴說舍那佛攝三世間而為身心以三世間無法不攝彼佛豈不攝圓圓海若許佛攝寧不成就答舍那雖攝三種世間然是因分攝為身心彼三世間如四法界十玄六相俱屬因分故廬遮那攝三世間以彼同是因分法故然非諸佛能攝果分以彼佛劣不能攝勝圓圓海故美哉龍樹善決前疑舉攝不攝答之妙矣。
言甚深(至)應審思擇。
釋曰次二字辨所入兩重能入[A144]已得名深兩重所入勝如能入故名甚深上立義分解軌則門通舉諸佛三世菩薩無不乘此三十二種甚深安車入佛地故彼中能入名甚深者蓋從所入名甚深故。
言廣大義(至)名字焉。
釋曰後三字解能入能為自法作名義者有二義解一兩重能入真俗各自與所入法作廣大義即與所入作名義故門中廣大非是法中大乘二字之大義故一云兩重能入真俗自體從能依義立廣大名斯則自門自體能依廣大二種名義還與所依自門自性作名義故。
[A145]已說(至)字相門。
釋曰後能說自相門有二初結指。
言我今(至)此焉歟。
釋曰後解釋有二初牒本釋此中總字持種種說指立義分者下總字即與此同意以一字目彼兩重所入總體以本攝末兩重能入不出本外故一總言通持多說能說自相正曰總字總言含攝無所遺矣又以帶言顯離言故。
何故(至)如意論故。
釋曰後伸問答顯大乘論何義不具似如意珠隨意皆雨。
[A146]已說(至)令廣門。
釋曰次令廣門有二初結指。
言迴此(至)應如是觀。
釋曰後解釋有二初明行相此有牒釋彼列問答如文可見但以本論如法性言分為三處如謂真如法謂一心性謂本覺出常情故。
如是(至)亦如是故。
釋曰後辨利益所舉三喻次配三法如地平等如海廣大如空明了或復三喻通顯三法以小成大展狹為廣等無差故。
[A147]已說(至)普利門。
釋曰後普利門有二初結指。
言普利(至)眾生界故。
釋曰後解釋以前平等廣大明了圓滿功德施眾生界成正覺故。
歡喜(至)眾海中。
釋曰四示勸流通有四一述聖勸生又四一顯位勸根十地初一名歡喜地初獲聖性具證二空能益自他生大喜故又歷大位復經大劫修於大行求證大果名為大士自言至心誘勸佛子令大眾海發敬信故。
我[A148]已超(至)始入無。
釋曰二彰自入地菩薩自言今我現身[A149]已出十信毛頭凡夫又出三賢不退凡夫三角即當三賢位人能與惑風角其力故或得不退如麟角故經過加行能生見道七覺華位修四善根出三賢位入十聖地初無數劫[A150]已經歷滿第二僧祇纔始入無謂絕二相具證二空名始入無亦可此中迴文不盡應以無字置二字下就此方言始入第二無數劫就西言始入第二阿僧祇。
如宜(至)人我之名。
釋曰三捧文滌障論主正勸內外佛子宜用左右手捧展本釋文如臨明鏡即覩形容窺自七識之面見帶六欲之塵內觀法執之穢形外視人我之垢體宜將法水洗滌塵勞令用教風吹竭欲海。
汝等(至)具出生。
釋曰四尅果滿德汝等佛子依勸遵行三身菩提如伊三點四德涅槃如池四口圓現具出不亦宜乎。
我從(至)具足說。
釋曰二讚論含經有三初覩廣在略龍樹大士上從天界下入龍宮所窺聖教總一百億其於了義盡向本論立義分收。
有善男子(至)不能盡。
釋曰次捧誦功奇若有男女自手捧執此本論卷如自捧執百億本經或復自口誦斯本論立義分文如自口誦百億本經所得功德諸佛聖賢出塵數舌經恒沙劫說不可盡。
何況(至)之所詮。
釋曰後思修德勝若但手捧或復口誦所得功德尚說不盡何況觀察思惟深義所獲功德不思議中不思議故。
有善男子(至)不能盡。
釋曰三起謗𠎝深有四一謗罪難宣。
是人(至)不能救。
釋曰二諸佛莫救。
是故(至)應修行。
釋曰三洪慈再勸。
實不可生(至)大乘教。
釋曰四大悲重止。
當願此勸(至)不說剎。
釋曰四冀勸周布上句窮時下句周處顯悲願之廣大徧劫剎之彌綸然夫大士挺生垂良規而激勸群靈稟命究奧義以遵依蓋仁君弘外護之心致墜典有中興之力復承睿覽尤尚斯文斫詳三諦之幽宗洞徹兩重之妙旨博學逈齊於龍樹深源獨測於馬鳴御解彌高愚徒有賴法悟宿殖善本今遇明時疏寶𠕋之玄微誠慚懵昧仰玉宸之印決幸慶流通敬仗勝緣冀延景祚普攝四生四眾咸歸一體一心差別泯絕於因門平等冥同於果海頌曰。
釋摩訶衍論贊玄疏卷第五(終)
呼到切減也敗也。
𣣋力齊切欺𣣋。
𠆴如昭切不靜又猥也擾也。
閙同上。
穤奴過切俗稬字。
稬乃喚切[委*占]也又乃臥秫名。
穤同上俗。
粘女廉切與黏同。
菖尺良切菖蒲也。
薯音署薯蕷藥。
蕷音預薯蕷。
撼胡感切搖也。
掎居綺切牽一脚說文云偏引也。
[1]□骨許容切齊也亦作㐫骨。
描因孝斯。
餧奴罪切飢也魚敗曰餧。
餒同上。
炉可之撿。
窯餘招切燒瓦竈也。
䀹子葉切目旁毛也。
睫同上。
睛子盈切目珠子又七并切。
廁測吏切圊溷也雜也次也側也。
敵大的切對也。
[禾*夜]半益切持臂又[禾*夜]庭也正門之旁小門也。
詖彼寄切倭諂也辨論也慧也。
懵牟乳切心亂心迷也。
校注
[0909001] 論卷第七 [0910001] 主疑生 [0910002] 問疑間 [0913001] 徵疑微 [0915001] 論卷第八 [0918001] 齊疑齋 [0918002] 論卷第九 [0923001] 論卷第十 [0928001] □疑𦙄【經文資訊】《卍新續藏》第 45 冊 No. 772 釋摩訶衍論贊玄疏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0-07-1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卍新續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CBETA 掃瞄辨識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釋曰後辨用大有二初結指舉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