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刪補隨機羯磨疏濟緣記二之一
[科01]四分律刪補隨機羯磨疏卷第二(從諸界結解篇盡沙彌十數文)
[科02]大唐沙門釋 道宣 於終南山豐德寺撰
[科03]就正宗初先以義求相從次第然後依篇隨相解釋。
[科04]宗中八篇一家生起所以界法最居首者由眾法所託依界而生故為正宗之依持義須先顯既識諸界宜敦行猷眾行元綱勿高於戒故諸受法次二而生受本既彰隨相須立濟時助道緣資是要故諸衣藥次三而生受隨相依願行[A1]已具理揚淨教住持眾別故諸說戒次四而生聞教攝修託緣方詣故諸居法次五而生同居久處恐染瑕累故諸舉法次六而生恣舉既清夏功須賞故諸施法次七而生上篇持行據體䇿修必有慢犯義須清蕩故諸懺法次八生焉。
[科05]光師所撰僧尼位分據律前後不無其致至於同法還入本條徒分設位虗費紙墨今但依篇自開通塞準律隨戒五眾同科舉相攝人義無不盡首題隨機故可知矣。
次科初示古光師羯磨前出僧法後出尼法律中戒本犍度並僧位在前尼眾在後故云據律上是縱許至下斥奪謂受結說恣等僧尼同法僧中出[A3]已自可指同彼於尼法又復列之故云還入等二明今中通謂兩眾同行塞則彼此各局準隨戒者即律戒本一一戒後並列五眾犯之同別彼則舉戒相以攝人此則隨法位而列眾仍舉首題以彰從要。
[科06]諸界結解篇第二
諸界結解篇。
篇目中如文三種人中含七故云諸界結謂心業要緣解即捨本期業。
[科07]此篇明界界別眾多隨位以攝文列三種人衣食也據律前後依緣顯相今集法者舉例次之。
釋標中初科初示總位據下次明例集律前後者人衣二界出前布薩犍度食界出後藥犍度舉例次者同是界故例即類也。
[科08]先明攝僧者良由法假人弘弘之有本若非限約何知和別故前結界用通僧體於此別住必奉六和和相顯者勿過三業所以因之令無別眾人既同依眾法斯辨資濟開通理有成務外衣內藥形別有須故次攝僧兩緣隨立各題教意在文易顯。
次科初別敘人界即明立界顯彰和別眾法之本理必居先僧體即和合也人下次合敘衣食二界先法後事故二在後又外資常用內藥有時故先衣後食各下二句即點注文。
攝僧界總義四門第四結解差別[A4]但是懸科別釋無別有文故後釋結解竟結云此即初義第四門小界中亦然準知此科通該諸界以一一界皆有結解即是差別也。
[科11]言制意者夫羯磨說戒正法住持由僧弘演方能遠被義須通遵理無限隔[A5]但以事雜據緣界約通濫縱有同和影赴難剋徒損正業不被前緣上聖知機開隨境局作法分域一開[A6]已後凡有作業非界不成故制崇和益在斯矣先開後制意可見也。
制意中初敘僧法同遵但下二明因機制教又二初明機生眾中事起緣來不一故云事雜閻浮洲境統為自然故界通濫以界廣故影赴難剋以奔馳故損廢正業以身應事如影赴形故云影赴上下次明立教望前自然本制通集故局結名開望後作業必須依界故還復成制。
釋名中初科初引教翻名正翻別住義如後釋下出二名徧見諸律故通指之[A7]但云諸本布薩界則局就本緣為號戒場則通收眾行為名並非正翻故特標簡所以下示義則知此名通該場小。
次科示名所出義同上解下引律證即五現中文。
列數中初旁出自然故指如上今下正明作法三大三小戒塲為七指上相攝即懸義中。
[科05]三定量大小者。
三位分大小。
[科06]初三大界若小隨機大者須制四分云大界廣遠僧坊極多及至說戒同集一處應十五日說者十四日先往不得受欲以明相故準此為言應強百里。
大界示量中初科初以義定四下次準文決隔日方到百里有強故下取諸文三由旬量則百二十里也欲不隔明如上[A11]已示。
[科07]五分明文云時有結無邊界者佛制極遠應三由旬由旬乃是中梵量名正音踰繕那此無正翻乃是輪王巡狩一停之舍也猶此古亭豈局里數大分為言四十里也相傳為定僧祇善見量同五分過者不成明了論中三由旬者隅角量取也。
次科為二初示極量五分因濫故制齊限躡釋由旬以定里數輪王停舍與此間古亭即今之舘驛也智論由旬有三品上品八十里中品六十里下品四十里若據俱舍止十六里準教酌中故云大分僧祇善見同三由旬如鈔所引過不成者此示制也明了下二明量法隅角量者為取四圓若四方量則四隅有餘故。
[科08]十誦云我聽一布薩和合故結界也若一𤘽盧乃至十𤘽盧若山上僧坊結界山下十𤘽盧亦得安居山下僧坊結界山上安居亦爾多論縱廣同十𤘽盧舍必使此中布薩羯磨時不生疑心設有河水大道亦得合結但定岸相然後結也尼結大界極遠一𤘽盧以恐遠險易陵辱也。
三中十誦多論竝云十𤘽盧彼宗一𤘽盧有二里止齊二十里(舊以雜藏五里釋者誤也)下約山寺上下互明但在十𤘽盧內同一法界故竝得安居恐疑高下不相攝故特此決之(舊約山嵓上下不相礙釋甚非文意)問此前太狹何以引之答或彰部異或證宜狹或顯諸部皆立分齊不可通漫或有別意學者更裁多論三段初示量同前必使不生疑者此示不廣之意二明得合河道三明僧尼不同尼界極齊二里[A12]已外不得鈔云必有難緣可用僧祇三由旬內(以界寬廣於中安居容可避難)。
[科09]問界中有村河得合結不。
問中如上多論[A13]已明得結欲引諸文故重發問。
[科10]答四分云不得隔駛流水此明制也除常有橋船梁此明開也如上多云但定岸相僧祇中但洲五處標結甚明文也。
初答中四分駛即急疾梁亦是橋小大分之僧祇但洲水中孤絕者彼明五標兩在水中三在陸地如戒塲中具引。
[科11]言村得不者四分明文除村村外攝衣有文明知攝僧不簡村也五分白衣新作堂舍為得吉利故或非人所惱故佛聽諸比丘於中布薩說戒準此知界攝也多論云凡結大界所以通聚落結者以界威力故諸惡不得便善神所護為檀越故通結聚落也準此以言良由僧德所動作業圓成善根所熏界神護衛不可輕也。
次答有三初準四分攝衣羯磨由村在界故須牒除次準五分俗舍既許布薩理必結界後據多論即明通攝所以諸惡即魔邪變怪等事準此下疏家顯示神護之意。
[科01]五百問云界內病比丘不能僧中求結一屋者僧應先解大界與結別界還結大界不持衣者不得入中亦除佛地由佛僧位殊不相攝故中國佛院列異僧表故有佛地塔地僧地限域各別此方未行何得混雜義須限約。
三別界中初科論文前示緣開仍教結法次明護衣且據作法攝衣為言若據自然則通彼此三簡佛地由下疏家伸意西土三寶地別仍斥此方混濫表即外也。
[科02]又如明了論圍輪別住者先結三四小別住訖周帀安相四邊開路即名蘭若地此外結大別住圍之如鐵圍山繞四天下準此誠文一大界內隨結五三皆得成也。
次科初引論圍輪別住即下所引十七之一蘭若翻為空處即中隔自然下舉喻顯即彰名義鐵圍應法師云梵言柘迦羅此云輪山故曰圍輪準下決判可解。
[科03]二戒場量者善見云容二十一人減則不聽此據極小為言二十出罪兼所為者故局此耳彼論又云場內不得安僧住處有慚比丘須折却唯置佛殿。
戒場中初明小量且據一眾行事備足故不聽減若兼二眾須容四十一人彼下次示廣量既制僧住顯知非狹。
三小中初示量又下對簡比前二界相反可知。
二別釋總標中各據本緣敘三次第界限制約制必集故事雜煩多眾數起故非務即目難緣非常有故下文既廣故略指之。
[科07]就初大界文又三種即本二同餘二隨結其義如位。
大界標中對注可見。
[科08]就初又二即結解也。
[科09]就初結中以是眾同之本作業之基生善滅惡之良緣住法依僧之淨地其緣具也得成遂於前言其相乖也必顛覆於後轍有人立義薄列四門叢雜交加難曉成敗得在浮沈失在現行故直敘通披文獲事且位十門一相是非二形體狀三竪標域四唱方隅五集僧法六不受欲七加法消文八法有無九顯失不十結不成。
初本二同結法中初科為二初敘界功前四句初句示攝僧次句彰成法第三句明辨事第四句顯勝處住法依僧即二同也次四句明成壞前言即初結之法後轍謂向後行事有人下二明緣相初敘古薄略其文[A15]已亡不知所立列門既少事無條緒故云叢雜也隱顯互見故云得在浮沈行事難明故云失在現行故下顯今委備搜文獲事謂撿尋諸教得所合行之事十門中初二是處三四即事五六是人自餘並法。
[科10]初定相者意在依標識體了知同別。
[科11]善見八種一山相者大如須彌小如象大若作標畔豈直指山此還不識分齊據理約邊約峯指別處所使有尺寸如明了論說二石相者大如牛許小者三十秤漫石不得應別安石作準此據山理有通別也三林相者草竹體空不堅實故極小四樹連接亦須依邊不可通指四樹相者枯朽不任極小高八寸形如針大無自生者新種亦得五路相者窮途不得通於車步短齊三四村者亦任作六蟻封相者極小高八寸者得七江相者好王治化五日一雨不以為相四月不雨常流不斷者亦得作八水相者謂自然池若入田水不以為相。
初門善見山相[A16]但是總體義須別指峰巒巖巁以為分齊如了論者即下所引一丈五尺別安石等二中漫石謂無稜角者準下決前山相不可漫指三四兩相並前簡不堪後顯體量四樹[A17]已上為林獨株為樹五中窮途不得謂極底路人絕草生失本相故任字平呼六中螻蟻運土成聚謂之蟻封七中好王正法治世雨不失時莫測水之深淺故不可用八除田水以不常故然此二相於事難顯或約堤岸或取涯畔或立別標從總為名[A18]但云江等。
[科01]四分列相則十餘種如空處露地草𧂐釘杙皆非久固不可依承一時規域作業便解得準律文若久住處擬後追訪可通律論兩有兼濟。
四分十餘委如鈔記且舉四種以明非固更有荊棘汪水糞聚等皆非久固之物一下約義通之如空露等止可暫用故云得準律也然律列樹林山巖等與論大同故云可通律論即如論中小樹蟻封豈是久固草竹窮途等何妨暫時今以意定若論暫用諸物皆通若取久永必須別選。
第二界形善見鼓與半月以物象之。
[科04]明了論中其形十七皆謂曲直重沓等略顯五三以為神解之路一長圓別住地形細長兩頭圓也逐此地相一丈五尺別立石[A19]已周帀如此依石唱之先結布薩界後結不失衣等二四角別住三水波四山五巖六半月七自性八圍輪九二繩十四廂等皆約其物體即標列名豈唯十七隨相無量知名便罷餘如彼論。
了論長圓或一丈或五尺趣舉遠近以彰立相言水波者標相屈曲狀如波焉自性即蘭若空處二繩謂兩處繩圍中間連續四廂即四向有屋中有空庭且列十種餘即一門方土比丘尼優波塞垣墻滿圓顛狂竝如鈔記具解皆下疏家總示結略指廣。
[科05]三竪標域者結界之本在此一門得在玅者諸緣竝具漫有所指尠入法儀。
三竪標中初科斯乃結法正陳本意乖此則心無所緣法無所被故知為要。
[科06]若欲竪者前識三量一者界標即唱者之所據二者界相即羯磨之所牒三者界體即作法之依地或標即體相在標外或標異體相在標內若論其相必在體外引此附事何有不成欲知和別夏限衣藥[A20]但曉此三便有界也不識標體虗指山林或約城邑不緣其事得其語矣奈無義何。
示量中初科前分三量初是周回標物二謂四圍外表羯磨牒云四方相內是也三即所圍內地循外為相則標下即體就裏為相則標與體異標體容有異同體相必不相離故云相必體外也引下次示成否在於明暗。
[科07]今竪其標若在聚落多依牆域隨約內外竝成處所若在空野多依林泉隨約標樹終識尺寸竝為相也若有戒場先竪三相周圍各別互不相接無則一重任時遠近。
竪法中初文前明標相聚蘭兩別莫不皆取分齊分明若下次明戒場有無立相多少有場三相如後自明。
問答中古解局量不許減小仍引了論山石東西證知標廣下引十誦周帀分相驗須相遠。
今解中初通十誦如下次釋了論彼尚用繩為標則知山石未必須大。
第四唱相簡人中初通律意雖下次約義決當猶同也律文凡作羯磨皆云眾中堪能者作故可取證竝下示堪能之相標即體為通標異體即別。
[科04]五分中使一比丘唱四方界相又唱除內地為安戒場故須除也今時結者內外兩相前後別唱所除之外相是空地事最顯也至文更述。
五明集僧引誡中初引論有三前定時節恐非不顯者謂別眾不足暗處難知必燈燭分明理應無損又下次明撿察恐入自然當下三明先後亦下疏家顯上時節撿察之意非數等者謂不得滿者不集無損得滿之人別則成遮。
[科07]若六種自然相中結者標狹相寬盡自然集故僧祇七樹之外異眾不犯可以準收若標寬相狹者盡標集之。
次明集中初文有二標狹則相在標外須出標集標寬則相在標內須出相集。
[科09]今解云雖在自然之外非別所收然作法文中通牒標內擬成二同唱時結時別眾在內律無所開何得非別界為法本義必深防既無正文亦須比用故僧祇避難界云三由旬內彼有比丘若呼來若出界去然後結之無問相之內外有尼界者不妨必有僧界內有比丘但不出界亦不須喚此則明文召集不可人語有依也。
三中初以義通唱相所圍結法所牒明非異處故判成別界下次引比例眾法所依故為法本僧祇難界三由旬集豈非據標尼界兩不相礙僧界義須隔出此下準判所謂依法不依人也。
六明欲法初義明其制急。
二者自然本弱僧事不行不開一結用通僧界諸務不立故此白二乃是前開欲是末緣必憑僧起界是作法強故攝之。
二中初敘僧法不許自然唯一結界事須開耳首冠諸務故云前開欲下次明欲法必須法地僧本欲末從本故勝。
三者結界本興為存限域依正兩報附此而知若開欲結終非委練故十誦云作羯磨人死餘不知相者應捨更結非欲之致可見意矣。
三中初正明為知界相此義最長常途即以處為依報人為正報今云兩報即攝三界依報則攝食攝衣知其持犯正報則攝僧作業知其和別故云附此而知故下引證文據明矣。
七中釋標可解。
文中初緣初依自然即始制統通隨身立界即次分六相初不定處聽作戒堂後復移易故云竟不定也指上教興即前制意。
[科04]文云聽隨住結者以自然通漫未是相收隨所住處立相加結有大利益一則審知說處二則分於限域三則身心不疲四則不廢正業略有弘義理故開之。
開中初敘教意下列四益竝翻自然弘即訓大通收上四。
[科05]文中盡集不受欲者上雖開結欲是別緣恐同法界故又制也。
制中開[A28]已復制故云又也。
[科06]是中舊住下第四相也初文後義。
相中分文從是中至隨有稱之是文應須下是義。
釋文中點律通漫而無唱之法式故云附事不合。
[科08]自義設下準文行事此一作業最是群宗故須鋪列使可觀採解界後法準此依用。
義設中初科初示文意諸法之本故曰群宗解下次指餘法解界後者即餘大界及戒場等竝同此也。
[科09]若欲結者還引十緣次第至八方可加唱疏者疎也疎決疑壅必不曉者披文見意未勞煩隱虗喪累世恐不委觀更重張之一量結界標體相也二量集處唯在自然三量召法鳴槌諸相四明僧集約標約界唯四人僧五明和合集者非別六明簡練須曉非數七明欲法非是所行八須標相引文告令。
次科排緣中初敘重意仍解疏義以顯須明前雖總示猶慮未曉故云恐不委觀一下次正列緣四集僧中界狹約標標狹約界餘竝如前。
[科10]四分唱人無名十誦五分列者為欲舉名牒所唱相此不稱者恐濫為別亦有牒名義亦通得莫非成僧故後云結大界也名是緣耳唱相不得羯磨文中牒故如五百問云五僧者以唱相者在四人外今不稱名即為僧故四人亦得耳。
唱法中初文為三初明諸部不同各出所計亦下次顯通意謂羯磨詞中前縱牒名後正結界所為自別牒亦不妨名下三彰濫所以謂唱相若稱羯磨必牒若止四人行事恐謂所牒非數能秉非僧故云濫別五百問論十誦同宗制必五人正防此濫今[A30]但不稱法中不牒永無疑濫故云四人亦得。
[科11]注云屈曲隨稱者以不委分齊通約山水從門直過內外起非終乖作業徒設處所廣如鈔顯至時引之委示後悟。
次科通約山水謂漫指標物從門直過謂不隨屈曲如寺正門兩邊墻闊門䦘半中外唱直過則䦘外有界容有不集別眾之非內唱直過則䦘內非界容有失欲破夏離衣之過故云內外起非事鈔雖詳大略盡此。
三中三一既無明據故準乞法例之僧別雖異先緣是同意令審悉知界分齊。
五加結法初緣能秉中初科約位定人謂夏次上下約法定用即學解優劣。
[科15]若上座者如五分說即上無人母論約夏局就德顯不可依也故十誦云上座一人補如來也必有所壞次座亦得如身子法輪大將時亦預說上二不堪誦律次三非謂誦文必兼識義也若不誦者雖不連字累紙而曉達成敗故文云堪能作也不誦文本尚簡有能何況謹誦不簡通塞。
次科初釋上座五分十誦文通老少是今所取母論局者彼云從無夏至九夏是下座十夏至十九名中座二十至四十九名上座十誦中上座眾首替補佛處末世庸鄙安可濫當必下釋次座有所壞者謂前上座神昏德缺不堪任故智論說舍利弗是第二轉法輪大將或時替佛說法說戒彌勒下生經云大智舍利弗能隨佛轉法輪佛法之大將身子華言以母身軀好子從母號故云身子上下釋誦律上二不堪句絕若下釋不誦律下準選能決上誦文必兼解義位雖四別解能必同通塞即是明昧。
[科01]若據餘律上座說戒持律羯磨者以上座昏朽秉御是難依文誡約有同佛世四分總列竝據有能應預未閑亦通學悔。
三中初示餘律即是五分持律羯磨還簡堪能上座說戒則通昏杇如來在世親臨說戒今推眾首事有同焉次明本宗總列即前四位應預未閑謂得滿者非堪能故學悔秉法如上[A32]已明。
[科02]九問集緣十答云結大界羯磨以界含大小聲教須分不可混也此一既爾餘例取通。
問答二緣通問別答餘皆例爾。
[科03]二正加中又須詳解由識此義如鏡鑒形前曉集法達九等之參差次顯緣非了眾相之成敗後解聖教照文義之通塞斯之三鏡總羯磨之宏綱必曉此蹤則後文無所復用不能頓略示有所須故詮敘耳讀須見意也。
正加中初文又二初略示前下次廣明初二句躡前集法羯磨九品階降不同故云九等(舊云始稱量終第九者非)次二句躡上緣成緣非即十緣七非後二句即敘當文文義通塞如下自明斯下通結必解此三綱紀在手則何用後文[A33]但行事所須不可頓略故復敘之至論秉御大綱[A34]已盡此矣誡令見意其意如此。
[科04]就分為二初依文相解羯磨本後重列諸門釋其疑妨。
[科05]就前又二初單白者牒事告也既非輕約義須詳述故又羯磨和決方定。
[科06]初白分五。
[科07]一大德僧聽者恐妄緣事無情同秉故初總告誡耳識也。
[科08]二此住處下牒緣告眾擬成本業也。
[科09]三若僧時到僧忍聽者法事契會謂時到也詳集同舉謂忍聽也今約心和勸聽可也前約身和勸聽聞也兩聲別召事義亦乖不解兩緣名非數也。
初解文相單白第三句初通釋法事契會等者謂能所相應稱可眾心故今下別點聽字平去兩音前後須別。
[科10]四僧今於此相內結下單牒根本勸僧同決不可遲疑也。
第四句初科可解。
[科11]前第二句緣本雙陳者住處比丘緣也唱大界相本也及至第四緣是傍疎本是親正故直舉示決通和相也。
二中躡前第二對辨雙單緣謂先敘因由本即正陳所為前是告眾義必雙標後決成和文須單舉。
[科12]列二同者結界所為非正結事當時為說戒故便結此界因牒入法律本多然戒相竝是不可怪也。
三中初示意結界本出布薩犍度因集說戒奔馳疲頓故聽別結即以二同牒入羯磨如下文云不著亦得明非羯磨所被正緣律下舉例律本羯磨多用緣起牒入法中如冶諫等故曰多然又諸戒相竝用前緣牒入戒本如盜殺等舉之可知故云竝是。
第五句如是二字指示之辭謂所白事如是而[A36]已即結上也。
[科02]就後羯磨又分為三初從大德僧聽下至誰諸長老忍明作業將決情事須和還牒白中第二緣本雙牒以告情也二今僧於此相內下至不忍者說還牒白中第四單本重告大眾勸僧和決語默表情不可久也三僧[A37]已忍下眾情陳露默顯通和故牒本情持之在事也。
次釋羯磨初解為三段初陳情告眾二審眾可否三顯眾[A38]已和言情事者情謂能秉之心事即所被之事所被自分情非情別今望能秉一切羯磨竝須心和通為情事語默表情者語則表別默則表和即文云忍者默然不忍者說說即語也眾情下二句釋僧[A39]已忍至竟字前審說默眾既無說即顯情和故為成相故下一句釋僧忍默然故持下一句釋是事如是持持謂同心秉行非輕爾也。
[科03]有人解云羯磨為二從初至結大界竟明前白委告緣本具彰今重舉陳顯成業處還牒前白勸僧和默二僧忍默然下結前兩告業成後語就前體中又分為四初大德僧聽告眾靜緣二此住處下至同說戒牒二雙告三誰諸長老忍僧於此四方相內下勸僧同和共成作業必所不忍亦須陳說四僧[A40]已忍下既[A41]已久默事決可知故單牒本成前默相。
次師中初麤分為二前體後結躡前白法對顯羯磨白是委告且使眾知羯磨勸和正顯成業結前兩告總收白羯磨也業成後語即結詞也就下次於初段復分四別牒二雙告即緣本也。
[科04]有人解為三從初至誰不忍者說總牒緣本勸僧通和語默之間足顯同別故白四法約說制三可以例知二僧[A42]已忍下至結竟字牒前忍默表業成就作法至此是竟處也豈至三說即是作竟召令忍默不忍便說尋聲即說安有法成故至竟字結前默相此義定矣三僧忍默然下不異前解。
後師中由前二師竝將僧[A43]已忍下為結成文則知皆以說字為法竟處今此分三初至說字止顯同別仍舉白四三說例知非竟二指定成處仍責前解未為盡理三同次師故略指耳。
[科05]上三消判各有指南後釋附文可依行也。
結斷中上二句通示三釋下二句別取後解各有指南言其所示皆有理也昔黃帝與蚩尤戰蚩尤作大霧迷其四方黃帝作指南車一指於南則餘方可辨遂擒蚩尤而即帝位(出崔豹古今注)言附文者示可取之意謂約義分節文相甚親比前二師則為優矣。
次列諸門初門有無但明白法第二一句有則五句無則四句若白四中白竝是五句唯單白及白二白或四或五句故須明之。
[科08]白中文五第二句者牒時有顯晦有則牒緣牒本無則略之連唱第三若僧時到至第四句方牒其二總告結白故律文中竝牒緣本故若有緣起如前結界須比丘唱若有乞辭諸受懺等第二句中並牒緣本故具五句若諸差人無因緣者但有四句如前述也。
白文中初示文相顯晦即是有無若五句白則第四句單牒根本若四句白則雙牒緣本故云牒二總告等仍指律文諸白證之若有下次出所以如前述者即指當科無則略之等文。
[科09]羯磨文中無可為論。
次羯磨中一切羯磨定具五句故無可論。
[科10]二辯通塞者文義為二。
次明通塞通謂白與羯磨前後綱要文義咸同塞謂兩間緣本隨事各異故文別義同。
[科11]如單白中第一第三第五此之三句文義通一百三十四白也依文謹誦何有虧盈。
白中初科虧盈即加減也。
[科01]第二第四此之二句文局一事義通諸務試為舉之。
次科標舉中文局一事謂結說受各不相同義通諸務謂緣本雙單諸白無異。
[科02]如結界云舊住比丘謂初緣也牒方相者謂事本也說戒白云今僧十五日亦是緣也布薩說戒亦事本也受戒白云某甲從和尚乃至清淨衣鉢具足等竝緣也今從僧乞戒即事本也如是例通緣本是一自可知也。
第二句中略舉三法餘自例知然據單白緣本可分若羯磨前白則緣本不同如結界白比丘為緣牒相為本及至羯磨人相竝緣結界是本受白亦爾從和尚等為緣乞戒為本若論羯磨從乞皆緣僧受為本隨義栽取不可一例。
[科03]至第四句中單牒根本略去前緣縱有雙者結翻非淨何以括耶故結界白云於此相內結大界豈非本所為事也說戒第四云和合說戒亦是本也受戒第四云僧與某甲受具亦是本也本義是通受說文異。
第四句中初總示據義唯單或有雙者結集翻傳治文不淨何下次別列後二句結示通局。
[科04]極知費辭意取解了達則後不看文覽事便作可謂稱量羯磨其致在於此乎。
結誥中初二句示意達下彰益仍舉律制稱量羯磨意在明解如前[A44]已釋。
羯磨中初科前後俱通共有五句中牒緣本即三中間通據下簡去單白但通二法耳。
[科06]俱通易解莫非謹誦文局義通更牒一兩。
別明中初文上二句指綱要下二句標緣本更牒一兩即下所舉結界受戒對前單白故云更也。
[科07]比見誦者受法煩拏頭踵迴互例失求和尚此猶未見疏也若見不致此辭故作法時十人通練片有差殊即須訶說豈唯戒師獨秉斯教有非不識作業不成相似比丘滿洲信矣。
次科初敘過有三煩拏即調弄音聲過拏謂牽引令長也頭踵迴互即前後顛倒過踵即足跟例失求和尚詞句脫失過謂受法中多不牒某甲從和尚求受具足戒直云今從僧等也此下斥非又二初責其不學故下示其成否十師通練則成有一不識則否無戒滿洲文出大集形服濫道故曰相似。
三中初科長老忍前即第二句後單牒本即第四句僧[A48]已忍下再單牒本諸法皆爾故云義通。
[科09]約文結界此住處比丘為緣僧今結界為本誰諸長老忍僧今結界下直明結相竟不牒於舊住此略說緣也結界既爾白二同然。
次科白二中前舉結法後二句例通。
[科10]受戒亦然誰諸長老忍前還誦白中第二緣本雙牒長老忍後單牒本云僧今與某甲受戒者默然不忍者說此一既爾白四例然。
白四中分文同上且舉受法餘準例之。
[科11]據此模軌豈有浮亂然時有煩略者但翻譯治文不淨故失剪耳。
四中初指前可準然下決通乖異言煩略者謂有羯磨第二句單牒本者如淨地之類或第四句雙牒緣本如分亡物付分羯磨是也理不當然過在翻人耳。
[科12]三增減者。
三明增減綱須揩準緣則不定但不乖義增減皆通。
[科01]有人誦語一準羯磨以律本云當隨文句勿令增減等。
引古中彼滯文相一槩不許。
[科02]今解當依義理不可從人據前通局門中文義俱通者增減不得若少一字所言無詣也文局義通中莫不牒其緣本隨時立法多增少略俱順和法何以知乎如結大界即列二同戒場小界攝僧義一豈得二別何得不列也準此增著亦得如五分結場增文同一布薩等減却二同亦得如諸界等結大界字此不可略正是業本如是例知。
明今中初指斥當依義者取中當故不從人者涉偏情故據下正明又二初示綱定言無詣者乖理趣也文下次明緣不定初敘通所以何下舉事釋成且取結界以示可否初明可增減二同之語場小不列加之不妨故引五分以為明準大界具列減亦無害反如場小文皆不列故云如諸界等結大下次明不可減未句指例令通餘法。
[科03]四成壞門者。
四明成壞綱則順成違壞緣則違通成壞。
[科04]如前文通不可改動事義相纏增損俱敗故文云勿令違法也。
綱中纏猶續也下引律文即古所執彼則通證綱緣今唯別證綱耳。
[科05]餘文局中以事條是別標舉應機梵本唐辭翻傳單複隨其意義尚寫經中如翻三衣為臥具敷具略得其相失其本體等故隨其事得應法緣雖少增減不失事義皆得成也。
緣中初科初標事別梵下次示理通且舉三衣以明差互猶為正經則驗緣中改作無過經中即指戒本若作離衣六年羯磨或梵或華隨牒通得又如說戒布薩互牒皆成故下結示通成但取應事不局文言。
[科06]故諸部羯磨文義通者竝無異辭文局義通部別乖各意可見也如此開張舉例自委。
次科諸部羯磨綱同緣別可驗牒緣隨機不局。
五釋疑初問僧是告眾長老囑別故問通之答中初正答法雖僧秉有一不和則不成就故云成否在別也或下次會異。
[科09]問如欲辭稱事不成結界稱事云說戒者故知餘法若作不成答與欲前總說事則局故今結大界者後稱事故不似欲中與羯磨欲故律云僧今結界同一住處說等。
次問中引前欲法例難結界不當稱事既局說戒不通餘事答中初敘欲法在前總赴一切僧事故云前總今下次明結法結後方稱與欲全異緣因說戒故牒二同據本結法實通一切。
[科10]所以列二同者答凡結界意人法須一故文云同一住處攝人依處同一說戒攝人依法也。
三中初科問答即顯二同舉處舉法用攝人和。
[科11]問何故但云同說戒不云同羯磨者。
次科問中和法有二不當偏牒。
[科12]答未有說戒不有羯磨但舉說戒即義通也。
答中初解意明說戒必兼羯磨舉一含二不須重舉。
又有解云同一住處三業是依無別眾也同一說戒命行見具無乖法也表六和具顯本結也羯磨別緣通為不一說戒所及僧別同持為成本和故云說戒。
次解中初分二同各攝三和命行即利與戒也羯磨下對校出沒羯磨為別人所為兼不一說戒通僧別專為成和合所以牒不牒也。
有人云說戒明異界詳集也故律中界外戒場聞疑俱召也若逃叛者俱有罪失故云同一說戒若作羯磨唯同界同無異界同以諸界僧不假羯磨若猶須集用結何為終為煩慮也。
三中即約通別兩集明著不著說戒法中界外場上見客比丘或聞或疑不求不喚說戒得成有罪此制能別也逃叛有罪此制所別也。
有人言結大界中不牒二同亦成作業由因說戒故結隨牒如小界戒場不言二同亦得成就大界要牒方得成者餘不稱者悉應不成。
四中元因說戒故牒入法不因羯磨故不牒耳非正結事不牒通成如下引二界為例此難可知。
[科01]問內有諸界相即列多應須改更何得依誦答不須云云以除內地約身而論皆是界外古人有言以相望相相有內外以體望相相在界外則可知矣。
四問謂大界中或有戒場別界昔人須於結法緣中牒除某處今家不爾故問示之答中初斥古煩約下示今義但云於此四方相內[A49]已簡他地鈔中加云內外相內若準今文不加為定古下引證相相對望則有內外兩別體相對望則內外兩相俱在體外耳。
四分律刪補隨機羯磨疏濟緣記二之一
四分律刪補隨機羯磨疏濟緣記二之二
[科02]八法起有無者。
[科03]有人言無也然以造業發生無作與行者心俱謂於心邊有得可得故有業也今此結界非別所為能作是情所為非情何有法起誰領繫者故知但是約界集處如律本中界現前者作羯磨有制限者是也謂是作法之處簡異自然乃至衣鉢藥地但曾作法得無罪累非有法起。
第八門初師解中初句判定然下申所以又二初敘有情有法無作是所得心為能得故云有得可得今下正明無情無法初立理如下引據即五現文[A50]但作制限顯知無法乃下例通持衣受鉢加藥淨地等義並同也。
[科04]有人言定有法起故經論中以作因緣發生無作若作善事發善無作屬善行陰作惡亦爾若無記者不發無作地是無記非情所收然諸結處非心不起地是依報何得不從隨心業力有法依地故徧標內皆有業力。
次師中初義判故下準教立義善生經云世間之法有因則有果如因水鏡則有面像又成論云因心生罪福等涅槃婆沙雜心並有明文廣如鈔引文中初通明業相善惡有記並能發業由是造作故屬行陰無記非業一往且對善惡為言不無別業如別所明地下正明有無有二義一者標結由心心必發業如呪加物物必成用二者依正二報皆心所成體既相關理須發業。
[科05]如上五分多論所陳以界威力善神所護能令非人不惱道俗。
引證中初科指文如上即前定量中。
[科06]又如即時中國結界必須三反先豎標結令知限齊束約惡神不得出故又作法解放之在外然後更結方始永固近僧傳此常法不改若無法力誰能攝持。
次科梵僧所傳中梵現行故云即時初結為一反次解為二反後結為三反反猶徧也束約惡神者壇經云惡鬼被圍極苦惱故佛令解之近下示所聞唐時多有梵僧到此彼土以為常法今時重結葢準此文有不從者寡陋故也若下反質前義。
三善見中初段結[A52]已失相或失牓示或失標相而處猶可辨地是土輪土輪下是金輪金輪下即水輪水輪下即風輪今此結法徹齊金輪至水輪際言其極也地土既壞[A53]已無限制坑中起閣猶名同界顯是法持那云無也問無作何以不徹水輪答水相虗浮界須際畔要期結地金屬地收水非所期故法不到。
[科01]若有石山上廣下狹於上結界巖下比丘不妨上法以界是色法依山而下隨其曲直沒入地際水輪方住故也。
次段嵓下比丘由非同界故相不妨界取標限分齊故是色法(有節法字在下於文非便)由是色法故須附物既至地際顯是業力。
[科02]又云若戒場上大樹上有比丘喚下作法準此依根在界內故是別非數也若枝著界外地者不犯界外覆內例亦反同故十誦云若結界時樹上比丘眾數滿者不召亦得準此而言樹著界外地也比丘當時在下枝上故不喚亦得餘如鈔說。
三中初引論文準下次約義決戒場樹上本是界外而令喚集故約根判界外覆內根依在外不犯枝著內地則別故云反同故下會通十誦此彰內地有法明矣後指如鈔見結界篇。
[科03]九明失不相就文分二。
[科04]初明決失謂棄捨也故十誦云諸比丘捨僧坊去作念不還是名界失文殊問經下至有一優婆塞宿是名不失準此不守即失界也智論亦言一宿無僧是名棄捨伽藍十誦中若聚落屬賊一切界外隨意結之乃至舍利弗共佛遊行遇宿空精舍佛言由棄故一切界外應結界說戒。
第九門明失中初科初示失相故下引示有四初十誦中作念不還即棄捨也二文殊問經有人不失準無即失三智論可解四十誦中兩段初以伽藍在聚聚為賊奪比丘捨去故一切處並同界外通為自然也後還得之聽隨意結乃下次即身子侍佛同宿空藍正值半月佛知棄失故令結之。
[科05]準上以言皆言失者無人守故善見水蕩計僧並散豈人水下宿守界也今通解云作永捨意所以言失雖非作法僧義絕故作還反意義無失也故四分云治故伽藍不失淨地明知界在餘如鈔解。
次科初引相違今下次以義釋作意去還故失不失下引本律證成不失淨地尚存明知界在問泛爾出去無捨還意或寺遺火或僧死盡為失界否答但無決捨永下還心義非失法。
[科06]泛明不失略列六種。
次明不失標中泛猶通也。
[科07]一善惡互解不失如律云惡比丘解淨地令餘得不淨觸不成等。
別釋中初科初標示如下引例惡心解淨地觸淨食佛並判不成解者觸者得罪例今大界解亦不成故知不失。
二僧尼互解不失見論云於尼界上得結僧界尼界不失尼結反上五百問云不得相叉。
二中見論僧尼互結既成反結例解不成可見五百問中彼明尼與大僧共行受懺尼須結界與大僧界相不得又互恐出僧界不成同法引此亦明互結不妨。
三異同見互結不失如律中由諍見故兩無別眾同界各說佛判俱成兩無犯也。
三中引律即拘睒彌國僧諍不和同處各說須各結界驗成互結。
四邪正互結十誦云僧破如法者得結界伽論云僧[A54]已壞法語者成捨非法語者反上可通。
四中邪僧即調達之黨十誦如法者即正見僧既簡邪僧不與同法則知邪正各結皆成伽論法語非法語即邪正二僧正僧捨正邪既不成邪僧捨邪正亦不足故云反上(此上二種但明互結反解可知)。
五中邊不相領互結解不相妨各自足數兩不相通。
五中既不相足互結互成互解不成。
六失界相及空本界掘至水輪。
六中失相掘地即前善見空本界即前四分。
[科08]如上所引具分六位顯不失相。
結文可解鈔中有五無此三四兩種仍開失相空本為二。
[科09]十明不成相反上諸門皆不成也四分相接錯涉隔水無濟不捨重結標相不顯緣非單複隨一現者皆不成也。
第十門初對前反顯即上七門並是作法成緣反則不成次引律示相且列四種相接錯涉無中隔也隔水無濟闕橋船也不捨重結乖本制也標相不顯迷分齊也緣非單複總括七非如前所列。
[科01]此一羯磨眾同之本隨相顯之是非略盡餘者準例故重累言終緣四攝校練得不人法處事深須體之如鏡屬物無容私隱冀諸臨御同響大猷故律文云如此比丘利益多人令法久住必反斯趣妄動非蹤彼我同陷長輪諸有故文云遮法毗尼多人不益作諸苦業以滅正法可不誡哉。
三結示中初結前十門門門之下各有是非如前[A55]已示餘準例者下諸結法例皆倣此不復更出故於此處不免重累此示前文須繁之意終下次申誡約初明如法之益人法處事對前十門攝別歸總故云四攝冀即是望響猶曉也猷法也下引律證利他住法為益大矣必下次明非法之害反斯趣者乖四攝也彼我陷者示所損也復引文證遮即是障損人滅法為害大矣。
第二解法緣起中先結廣者後欲狹先結狹者後欲廣故云廣狹後起張改也。
解法中釋文兩科易解一切界外即前十誦中語。
釋注中初釋一法兩通二界即有場無場也故一下次舉結法例解。
[科07]此即初義第四門也上明人法二同結解文竟。
三結指中義門第四即結解差別下諸結解並以釋中正結解法歸前義攝。
次法食二同注解中初文謂兩寺相鄰一寺有食不行說戒一寺說戒而闕飲食今欲各解合結彼此相濟法以濟心食以濟形形即是色心色二法道所由成故為道具也。
[科11]計結之始還用人法前結文中列同說同利者約緣故入法耳如上同住同說也不列同住字豈得別眾乎必常途前法理是正本後若法食俱豐律聽解為二別。
次用法中初文初明結法還用人法前結謂同上[A56]但云四方相內結大界耳二同是緣去留皆得必常途前法謂單牒前結除去二同也後下次明解法。
[科12]有人用人法二同結之亦是一途處分必如緣牒唱豈不會本意乎。
次科此師全用前法還牒住說二同彼恐不牒同住容可別眾故亦下是縱以同住通含義攝同利故必下是奪謂必牒同說同利豈不知結界本意不容別眾耶。
三法同食別當法中據文無法且約說戒由是眾法之本攝僧之要說戒不行則餘可知矣。
[科15]文又列唯食同此僧制也本非結界因前同別故有事來。
次單食中初利此僧制者示法用也因前同別者句義相從也。
[科01]以正法各明未勞相請利養處局故須周給由四方僧資屬處[A57]已定不作僧法理無輒分要須通和方得出界用濟窮苦如僧得施本通四方作法遮約文收現在四方常住物在利通還作僧法方聽僧用故文中為守住處也若不羯磨輒持出界若與僧別同是盜收故僧祇中通結一界彼此共用四方牀褥意可見也餘如戒本疏盜法中。
次科初敘法食同別由下次明作法和僧又二初明須法之意文舉得施事義頗同僧物雖通分須作法仍指緣起既令守處證知送彼繼續常住還聽僧用若下二明無法之過僧別同盜者與別可知然送與僧彼此常住[A58]但無和法輒移成重準結知事同情之者彼知受用理亦同科鈔引伽論言犯吉者且結違法據文須重故引僧祇證知局處餘下指廣學者自尋。
[科02]大段第二結戒場法約位為二初場後界。
[科03]初中就文為三一謂制開意二內外先後三結解法。
[科04]初中文云須十人眾起乃至作齊限此開結也由大界廣遠僧眾煩多縱有受懺數集難尅然僧和作業非別能成機會不開未為赴感故因前事便開結之。
二戒場法初明結場制意中初點文由下敘意尅猶遂也無緣大慈有感必赴故開結也。
[科05]釋名如何戒者通收止行場者揀擇精麤似世諸場莫非聚結異品收拾勝利結開喻此諸部或名戒壇中國寺別置之如此郊壇之相每有作法登階就位也。
釋名正釋中戒收正行者以通諸法非專受戒而得名故場揀精麤者揀麤選精或約擇處或約選物似世場者以喻為名世場則聚積珍奇之貨以收多利戒場則舉行羯磨之法而積大功諸部下示異名僧祇五百問皆云壇上師僧等問場壇何別答封土曰壇除地曰場言場則通收所結之地言壇則別指封土之處善見云外國戒場多在露地如世祭壇郊祀之所謂國家郊外祀天立壇謂之圓丘登階就位軌度如戒壇經。
[科06]問夫立場名謂在作法多者若爾大界可不通作何故不名場耶。
問答中問詞欲顯場界得名所以。
[科07]有人言大界本為住結不專滅惡生善故不與場名小界雖暫生善既無方限又非久固作法故沒名不彰。
初解中但敘大小二界即顯戒場專為作法獨受斯號。
[科08]有人言元結大界其實通法[A59]但作兩難故不名場戒場不爾隨集逐成無有乖難所以名也故十五法必在大界謂受日受捨德衣解界結解衣食界乞鉢捨中四法為十二也說恣亡衣此三本制大界難開戒場自餘羯磨並集場中作數非難故標處勝也或可各據一位不可雙顯彼[A60]已云大此得場名故也。
次解有二初約作法難易解前敘大界後明戒場反上兩難隨集遂成即集僧易也無有乖難和合易也十五法中受日受捨德衣三法並依本安居處場非住處故解界還依本結之處不通遙解故結解衣食四法二結本依大界二解不可異處乞鉢捨懺以須罰鉢入厨故戒場非分四法如集法中上之十二縱有難緣不開場上下三兩通別在後列除此十五餘一百十九並通場上況兼別法其通可知或下次約立名彰異解彼此各立無別所以。
[科09]文云母論大界圍下明內外先後也即第二門義。
第二門初科牒文母論明內外五分辨先後。
[科10]由大界集難成和叵具故開結之若在界外本非煩務未為勞也善見母論明文在內故四分云眾中有四人眾起又云此住處比丘為僧唱相若是外者則無住處。
內外中初立義善下引證母論四分即如文注善見云應先結戒場後結大界若先結大界當捨[A61]已更前結之文明先後仍見內外。
先後中初科五分文同善見兼明兩義。
[科02]今時有人依光師羯磨先結大界者律文雖有先後由緣起故不即因此明結法式理如五分不可依人。
斥古中初科初示非律下點執彼謂律文先結大界後開戒塲據本緣起以立次第理下決正壇經云雖預開空域終是非法之地是也。
[科03]母論文云直結小界外無大界者不得受具若忘結淨廚還解大界後解小界先結淨地次結小界後結大界祇律雖云在外此制前也五百問云後結戒塲而受者如卑公云恐無所獲然本不知同於未制賴有此路得通僥倖即可謂非分遇福也。
引證中初科母論結小無大乘本制故彼第八云差人先結淨地次結眾僧房(即小界也)後結大界此則了論圍輪別住也若忘先結淨地解[A64]已次第結之此證戒塲理必先結僧祇在外同上五分初緣五百問是卑摩羅叉口訣謂於中受戒恐無所獲以本結非法則後受涉疑故云恐也本不知者未見教制非故違故通僥倖者許有得故非分遇福即僥倖義也。
[科04]問淨地加結須作法界如上自然何得忘立答如論所述似順十誦故彼文云大界內不許淨地先有捨之今若作結先結一小界就結淨厨又別結戒塲後於兩界外俱分內外相[A65]已通結大界如明了論圍輪別住若不如此自然地中終無結理容有處分非所明矣。
次科以前母論先結淨厨似在自然故問決之答中初約義釋以十誦中制斷淨地故先結別界於中結淨自然分隔即彰僧界不結淨厨故云順十誦也若下結示必然雖處分淨通在自然而論明作法故非所明。
[科05]三正加法文中分三作者竪三標下初列子注義張相位作是言下唱也羯磨者下正明結也。
三結解者亦即前義第四門也分文云義張相位即立三標分三相也。
[科06]初中且舉大界一塲故列三相三體必更緣須諸界亦隨界立體可以準知盡自然集不云標者以塲多小不越自然必更寬廣終妨後法理不開也然律文中場中相覓卒不能得據此復寬宜從制也。
隨釋中初科初明三相緣須諸界謂眾院別房皆通別結隨有更立不止三重盡下次釋集僧標相兩集今[A66]但依相故須顯意下引律文場界太寬令從本制即前所引說戒法中比丘在場或求不得明非狹矣。
[科07]文中小界相者對外大界為言異下三小界也。
二中戒場三小體別名濫故特點之必牒戒場義亦通得相中且約場面向南為言注云曲斜隨稱者以戒場界不必循壇隨依堂舍故有屈曲。
三結法牒緣中問答並以結大界法對挍不同初問答中餘法被別故開戒場說戒攝僧制必大界難開場上非是常儀。
[科10]問場與大界兩是別住應具二同何得無者答場興本為作業不在安僧故無住處住既非有故說亦無大界不爾元對別說別利故彰二同戒場無有所對故俱無也。
次問正明不安同住因兼同說故具舉之答中初敘戒場不牒有二義一非安僧二無所對下明大界牒意相反可知。
[科01]問所以說恣二法須場僧集餘法不須者答此二攝取僧法位居行淨之人故制界之內外普同遵故羯磨餘法所被多途無局於時多緣別務若制通集還復相勞徒有前開終無後益故作法時異界有人不兩相集所以文中無同說戒。
三問據前緣集[A67]已明今欲更申教意雖重而別對尋可見答中初明說恣羯磨下次明餘法所被多途反上專被行淨故無局時者反上時限定故多緣別務反上唯攝僧故所以下準通別兩集復決前義大界有通集故牒二同戒場唯別集故無同說既無同說因無同住故不牒二同義益顯矣。
[科02]有人云縱作法時安二同得如五分結戒場文共住共布薩共得施也。
次別解中即前羯磨增減中義五分明據顯知無在彼有三同下加得施即是利同四分同說通攝見利不復別標也。
解法斥古用大界法中初文光本[A68]已亡今藏中諦本猶存此法疑是光師集用諦本隨大小者小即戒場但云解界明知兩通。
[科05]然則大界結有二同及解之時牒同作法戒場結無同字明知唯解大界不在戒場義不然也。
二中大界牒二同結解相應若用解場解不應結故不可用。
[科06]有人云場結初無二同理可得無故亦成也。
三中此師意謂結場不牒二同乃是文無理有故云理可得無今牒同解義亦無妨。
[科07]今解不然結解相類大界結解俱有二同小界結解俱無二同故得成也場結無同後解方有解不類結此不成也。
四中即舉大小結解相類以判場界雖解不成法須言教豈以結法理有解時輒牒耶。
[科08]有人用三小界解此亦非義三小俱無其相一席作法如何類耶。
次斥用三小中有二不便一不立相二非久固故亦不類。
[科09]今比諸界反結成解雖非律文有比量故。
顯今中初文比諸界者大小衣食莫不皆然足為準據故云比量。
釋法中初問以文違前答故須決破住多種者有永暫故四儀之住明非長久今此所牒止是暫時下文引結況解因知結法亦暫時耳。
[科12]問結場既竟須結通界文何明解答立法須也可即依文任時行藏義不連誦餘並準此。
次問結後明解立法次第諸界皆然故此總決通界即通圍大界答中文雖次列舉用在時耳行藏即用不用也。
[科13]後結通圍大界法中分三初標緣起二相三結。
[科14]初中不得合河結者以水難不恒卒增障集機緣既阻僧義不成徒張拯溺之名終喪乘權之實既無津渡結不成也僧祇中水中有洲五處據標結兩邊水內取三由旬恐持欲渡飄出界故三陸地上隨時大小。
後結大界緣中初科正釋為二初示制意既障僧集無由應事故機緣阻也復乖和合故僧義不成也是則如來乘權制法拯濟沉溺但有虗名終無實效故云徒張等津渡即船橋梁僧祇下次引開成五處據標結者彼因摩頭羅國藂林精舍隔河東岸有仙人聚落精舍時二處比丘共結為一布薩界乃至若河中有洲應五處作羯磨(謂五處立標通為一界隨處作法一切盡集)一摩頭精舍二水中三洲上四水中五仙人聚落精舍(此即兩在水中三在陸地也)如陸地道兩邊各二十五肘(謂三處陸地兩邊立標量也二十五肘計四丈五尺)水中亦爾(廣量與上陸地齊也)一時夏水泛漲比丘受欲來應羯磨為水漂出界殆死得出白諸比丘乞廣結界即於上下水三由旬作標結界(即移水中兩標令遠也)。
[科01]問水陸二界互相攝不答如上說竟自然界中兩不相攝僧祇得者據作法言之。
問答中欲顯作法自然攝不攝異故問通之答中初指自然即前緣成明六相中僧下次通作法。
[科02]不得二界相接者以界體限約各分位局今若連接終非別住故制之也如上相去一肘無有正文約同二繩得分便罷故文云應留中間即空地也。
次科初示制意如下次明分隔不定濶狹前引古師局執一肘故復點古非引文顯正。
二明相中初科初通標或下別列有五一場中遙唱隨界各結二大界通唱通結遙加戒場三四兩種兩相互缺五雖具唱相有差訛皆下總結異界相攝即前二內外通濫即後三或可二句通該五過戒場大界中隔自然故云三界。
次科初敘正制可下次教依文先結戒場既下後結大界分標集眾各唱各結事既合教故無不成。
[科05]律無結法集法行用必準誦之在文委曲可如目見也餘如上二同中。
三結法中初明用法律中既無別立故令準用無場結法此不重出但指同前故云在文可見鈔加內字準此不須餘下指略即前疏家解釋等文也。
[科06]三明結小界法義分為五一教興所由二集僧遠近三無有標相四結解同異五顯張是非。
[科07]初中夫機教相因同諸藥病凡情易結聖意開之故此三小興唯在難文列僧不和合或不同意者並是人難不合作法故開別結以副情願意可見也。
三小界教興中初文初敘應機設教同藥病者言相應也凡情易結謂生滯礙不和同也文下次引緣證人難即同法人情事乖違副即應也。
[科08]問如拘睒彌亦不同和如何同界別說開也答此不同彼彼則事見兩乖便非僧義故開別說此見同事別於事不和得成訶別故開別結。
問中拘睒彌比丘鬪諍二十年眾不和合同界各說佛判並成今此亦然何須別結答中事謂所作事或忍不忍見即所執計有同不同見乖則失於六和事乖則礙於眾法彼兼事見此唯局事故不同也相傳[A71]但云惡比丘為難據此所明足知虗謬。
第二集僧明今意中初定結處文如注列受戒作法乃起諍之處界外疾結還即蘭若故知三小不開城邑說戒下次明集僧又二初示界相說恣兩緣因在道路遂開各結言下道者在道之下即以蘭望道故云異處雖當部等者前集僧中四處六相並出他部雖四分無文而小界有義故特示之道是一界即道行也下是蘭若亦是一界準有道蘭二自然相必下二明依集隨當時者或道或蘭各有分齊但道通蘭聚此局蘭處即如本緣無村曠野是也。
引古中初解即準自恣結法中文。
[科02]有人言此非正量不可承準須依律文不同意未出界疾疾結之明知恐同自然故以界為限既有緣難不比常途宣用善見七盤陀集之彼文中云不同意與此一也。
次解初斥前須下次示義依律文者即如注引若隨坐處不慮他呵何須疾結驗知約界既下引量具如上釋舉論會同義須準用即顯有難蘭若唯被三小此文明矣。
三無標相初釋為二初敘二界須相有三一久固二無難三閑緩此下次明小界不立反上三義且舉暫時如文制也。
二若竪標相不可遮訶隨人即結不和不至故受戒云界外訶不成訶者明以集身為標相體。
二中初二句示立相之過次二句顯不立之益以界隨身不和之人不可至故引證可解。
三者文云疾疾結之恐遮人出界也立相容遮終非結意餘如文解。
三中準文立義若立標相事容遲緩遮人即至結法不成下指文解即第五門。
[科05]四結解同異者又上總門第四義也大界結時竪相解時牒二捨之則解不類結如上三小結解相應者一現作非未來二暫時非久固三無相為遮訶故小界與人處相相應也結者成解餘人不得若起迷方無由重捨故佛制不應不解而去誠有深致。
四結解中初標指前後諸界皆有結解一科屬前第四義門故一一提示大下對明同異初敘異前以大界結解皆牒二同故云相類此望解時不牒標相且云不類欲彰小界無相所以故躡以問之一下釋通初列示三義反前大界故下結顯異相人處相者處即界體下引制解益彰無相。
第五初指三緣注中受戒一種界內不和潛出界外文不顯處義必空野說恣二種並因道路無村曠野非村蘭若語少異耳注云類諸難開謂如諸戒命梵緣開非難擅行無非正犯。
[科08]二皆無相下顯標處也並指身以為標體相在身外。
二標處中注中三引文證並結法牒緣如後自釋。
[科09]三今有立相方院下明非法也即第五門義。
[科10]大小二界緣難有無標相寬狹終不徒立文中羯磨不成者以法事相違也界以標相為體大界無難作法具儀先唱標域後依加結乖不成也小界怱急不明立相恐訶人至納在相中隨集約身一時唱結有乖斯法理是壞緣。
三明非法通明中初標示二界不同如注對顯文下牒釋初通示界下別釋前明大界須相不立則非後示小界無相立則乖法。
次四過中初過為二初明違教權猶擅也如下引類為他持欲難緣出界開不失法儉開八事內宿內煑惡觸殘宿僧俗二食水陸兩果不作餘食法(此四竝開不作餘食耳)由有儉緣不作不犯忘不持衣歸護不及或水陸道斷並開無罪九等即三根中各分三品上根守制專持不犯中下不堪故須曲被依法用者緣至則開緣盡還制開制隨時則彰如來是一切智人也故下引證即迦葉答富那羅之語如鈔記引義下誡斥自賢曰矜。
[科01]言輒立相者古師傳用自恣圓坐五德在中說戒直立開無眾具故僧祇云行住坐臥悉成布薩十誦亦然及作受戒相如熨斗柄是中問遮。
二中初科自恣對跪須坐說戒隨聞故立二律所明四儀通得古謂說恣宜不立相受戒問難事須立相故云如熨斗柄也(講者但云古師三小立相濫矣)。
[科02]今有人結隨在何處臨時指擬方隅為相然後誦結義則不然三小相同體以身集為界如何於外更立標相必其擅置故引訶人令訶法壞大乖律文終非開意誠不可也。
次科初牒非義下躡斥初責其妄判三小同為遮訶不當有異那得小受獨立相耶必下顯過一則法壞二乃違文。
[科03]故受戒文云疾疾一處集知無異外一是也說戒文云爾許比丘集知數人外無界二是也自恣文云齊坐結之知坐處外非界三是也受中又云界外不訶四是飜是成非數可知矣。
三中初別引四段並彰無外如注所引飜下總結若立外相違上諸文則成四非。
[科04]問以身為標外無界內問難受法如何得成文云界外不成受故答義須殷鑒不可氷情問難前緣可自依律界外問也及論請師乞受必須呼來入界十人融通開間納取一足入內尚預法儀何況俱也如斯行事內準佛教外約凡訶僧有授法之功前無虗受之願可也。
初問中律云受戒人不得在空隱沒離見聞處及在界外古師執此以立外相故引為難答中初斥執計問下教行事律云有受戒者將至界外脫衣看稽留受戒因制問難此即明在界外上引不成文者準下決云此通白四之時耳一下舉類即如十誦一人中間木上坐足四邊作法故云尚預法儀如下結益。
[科05]問訶人若來倚我身界豈不別耶。
次問若據今師[A75]已無身外之界欲破古解故假設為問。
古解中彼由立相故作兩通初結若來即成訶別結[A77]已或至縱訶不成引例可見。
[科07]今解前後皆成結齊身坐正為絕訶豈得前閉後開義不可也律無開語何得輒通如所開遮不勞身界既結無外明不容訶故文云得訶人者謂善比丘在同住地餘無有文不可用也。
今斥中初斥非理若依立相初結結後並成訶別何得輒判律下次斥違文既下示今意既不立相了無倚身來訶之義故下引文證可驗古師妄判無取。
[科08]三處留久固者以因難生權開加結難非常有結寧永固必又開久用大界為故文中即解而去者一為餘人迷相雖解不成二為恐後結界能遮作法三為臨機一教非為重集違斯專制故乖正法也。
三中初敘非久所以用大界為言無所濟也故下準制解責非次列三義二中以界不重結留則遮後違下結斥專制謂擅行也。
[科09]四妄通餘法者開為前緣非緣不可妄承行用違拒處多致令受者懷疑良由本界非制故文云非制而制者即非難而開也是制便斷者不於場界也多人不益謂戒不具足無行可依也。
四妄通餘法謂[A78]已後續用也違拒多者自陷陷他違制壞法也致令等者彰不成也故下引證律文通斥非法今引別對小界第配三句舉事可明無行可依謂闕行體也。
[科10]明彼四是練此四非等鏡鑒而弗遺何疑滯於聖化矣。
結誥中明彼四是即今所立一須難緣二不立相三須即解四唯一席練此四非自昔相承翻成四過或無難輒結或立相開訶或留而不解或通於後法達此是非如鏡鑒物則於佛教無疑滯矣遺漏也。
[科01]羯磨文如常者諸本連寫曾不揣量顯晦在時行藏適世即今場界二所作法尚須邀延說恣之與受儀難緣希聞故略必臨事或有準誦自成故未煩出也。
四指法中文脫標數故多妄節今詳前科明非方畢故以指法即為第四初斥古本彼文皆出三小結解之法顯下示今略顯晦行藏即隨機義下舉場界以數況稀邀延謂集結遲留事難成也場界尚然況三小乎必下指廣律說戒法中具出結法故令準誦後世素師不體此意復出羯磨備引諸法故知隨機之義獨見今宗餘如鈔記。
[科02]大段第二結解衣界先列義門後就文釋。
次攝衣界初列義門即懸科文相至後釋文隨文即點。
次就文釋標舉結方方即是法。
[科05]前中有三種伽藍下即初門義也界與藍等及界小藍不須結者以衣界自然約藍院起隨有周帀猶開勢分今大界與周院標齊未結衣界院外攝衣若加結竟入院方會何須結也或界在勢分內者亦不須之轉非開故何況界小於院依界結之院內不免失衣用此度之俱不須也。
初門初標義門界下二牒釋不結有三初明藍界俱等結則失於勢分或下二明藍狹界寬但齊勢分結則無益何況下三明藍寬界狹結則院內失衣用下總結度音鐸量也。
[科06]文云若界大於藍者即第二門義也由界寬院狹未結攝衣界內院外全夏失衣由結衣界隨僧界內衣夏兩會豈非益耶如下緣說十誦云若作不離衣羯磨竟齊牆壁籬柵來僧尼乃至學戒沙彌沙彌尼不離三衣五衣也。
二中初標示由下正釋此明界寬即出勢分外者不結則益夏損衣結之則衣夏齊益指下緣說即緣起也下引十誦且證衣界隨僧界義準齊墻壁似藍界俱等本不須結或可藍外別有籬墻等思之文略式叉故云乃至三衣五衣且舉僧尼所畜式叉三眾同制二衣耳。
[科07]文中有立無村結下即第三門義也。
三結法中此門所明羯磨詞中除村村外古今集法或去或留故曲辨示。
[科08]有人言有村須除無村不須何得雷同俱須除也如律文中無事有法非法不成無村加有義同此也。
古解中初解初立義有則須牒無則不須雷聲普徧故曰雷同言其不簡也語出曲禮如下引證即瞻波文彼明無覆藏罪與覆藏法如無病加藥佛判不成故取為例也。
[科09]有人言有村結者現除懸不結後村移出不合攝衣無村結者現結懸除村來不攝村去還會。
次解不問有無皆須牒除但懸不結義未盡理與今少異故下斥之現除懸不結者以先有村故現牒除所除之處即非衣界既為村礙無由預加故懸不結現結懸除者由本無村可容徧結恐後村來於中同護故先牒除。
[科10]今解不然既依界結徧標內地同有攝衣不由村來衣界便解不由村在衣界不徧但村是男女所居多生染謗性與比丘行有譏故制令除之。
今義中初科初明結法不由村聚在無但下次明牒除本為攝護通塞了此二途則古今自異。
[科11]故律中初結衣界中有村不言除村村中置衣後為緣礙方始除村此除別緣不除村體何以知然多論前解無村不除後遂解云羯磨法爾莫問有無皆須除之村在不得村去攝衣。
次科初引當律本不制除後緣礙者因比丘寄衣村中往會形露懷慚故制此下準判別緣即指染礙何下次引論轉證彼有二解即諸論師意見各異如上所引二師不同即各據彼一解耳但次師未善論意與今不同村在不得以現除故村去還攝以懸結故。
[科01]問本既無村而云除者豈非無病有藥何成羯磨答此攝衣界在同住地所言除者除衣障礙不除村體故無男女任意著衣豈在院宇本無不結村來必須豈非煩重又若不除便起疑念謂結衣界後村來入衣則不失故先結除如前結界具列二同可即有說文中須述不妨前結為成後同衣界亦爾為釋後除可以類解。
釋疑中初問以前古師執此為例故問決之答中初釋通在同住地此明結依大界必須相應既除障礙懸除於後則是有病作法理成豈下躡古彰過有二一則煩重二乃起疑如下舉例結顯兩成。
[科02]問有村結[A79]已不得會衣與本無村何須著除無村無結村來障衣與有結同何須著除答為釋疑故未結之前院內界外不免失衣由諸界故今既結竟車樹界滅疑謂村界亦隨不生為釋此疑故二俱除村有五義如論故除一聚落界散亂不定衣界是定故二為除誹謗故三為除鬬諍故四為護梵行故五為除嫌疑令清淨故餘界無情故不須除。
次問有二初有村障衣結須牒除無村通護著除何益此明無村不須牒也二問無村不結之處不曾牒除村來亦障比於有村結者牒則無功此顯有村亦不須除也與猶比也答中初釋通院內界外內外字倒傳文誤也未結則院外自然樹車各立故有失衣結[A80]已則作法勢強諸餘即滅唯村自攝故必須除村下次釋偏除所以五義中初是難護餘並招譏村聚則移徙不常衣界須分齊可準故云定不定也四中第四護[A81]己餘三護他上明村界須除餘下次簡餘界不須以樹車等無情染故。
[科03]四結徧不者。
四中前列章云約界通局徧即是通不即是局詞異義同。
[科04]有人言結不徧界故文云除村村外界既有所除明知不徧矣。
古師初科即前所計懸不結者。
[科05]十誦云除聚落及聚落界結取空地及住處村及勢分衣界不生故善見云村外界者中人擲石以還是也人即解云十誦結時現除懸結以文云結取空地者即村外勢分也及住處者謂村體也後村移出更不須結四分無預結文故現除懸不結也。
次科十誦四句即彼羯磨中牒除文也上二句同今四分後二句彼部所加村下釋上二句村即聚落勢分即聚落界也文既牒除故界不生仍引善見示上勢分即十三步人下次出他解彼謂十誦四句上二句是現除下二句是懸結(舊云文脫合云懸不結者非)四分止有二句現除文無下二句預結文故云懸不結也。
[科06]今解不然既除聚落明有所除結取空地者僧坊外地及住處者謂僧坊也此內攝衣餘是所除故不徧也。
今解中初文初釋牒除謂文中除聚但是一向簡除豈得所除之處復加結耶結下次釋加結以界寬藍狹方結攝衣故藍外界限名為空地藍內僧坊名為住處則知彼文同今四分那云異耶。
[科07]僧祇中舍衛一布薩界有九僧坊不結衣界隨方別攝後祇桓比丘詣開眼林坐禪或於彼宿恐失衣故佛令從祇桓及九精舍同結不失衣法令得安樂住亦除聚落及聚落界。
次科僧祇九精舍彼云佛告諸比丘從今日祇桓至開眼林(以林標號)東方精舍西方精舍東林精舍西林精舍王園精舍受籌塔婆(以塔標號)還林精舍盡同作不失衣法彼律亦[A82]但除聚同今宗耳。
[科08]問無村結時既徧大界可稱同住有村不徧應不得稱答衣界假於僧界故稱本住未必相可俱徧攝衣或可徧界攝衣村礙故隔從本故通從緣故局有二釋文如上通也。
問答中初問既牒同住即須徧界有村不徧應除二同答中初引古解即前懸不結師義未必相可言其不徧可猶稱也或下次示今義既稱同住體必相可據界本通從緣不徧故云局也有下指前十誦古今兩解。
[科01]問結淨亦假僧界義非自然何不稱者答僧衣兩攝雖不相可莫不用攝人衣同處若論淨地元結攝食障人故不稱於本住又若稱者恐成相可徧有內宿不如不結。
次問衣食兩界能依義同稱不稱別故問分之答中初明衣界須稱雖不相可者約緣為言若下次明淨地不稱有二釋一攝食障人二恐徧界有過世人見此便謂通結淨地須除二同然不知前牒二同正彰通結下除堂殿別簡分齊明非相可豈得妄除今此所通自明本宗別結不須稱耳聞聲即用曾不考尋恐後妄傳寄此點示。
[科02]若依僧祇聚落蘭若通結後因舍衛失火蘭若畏燒衣故急奔赴城中為人所訶因制蘭若不通聚落四分所結城外僧坊若聚落內是彼廢教或是兩通既除村界明非廢也。
四會異宗中初引僧祇聚蘭通結者即前九精舍涉聚蘭故蘭若畏燒衣者謂蘭若比丘也彼云時舍衛城中失火城中諸人運物出城諸比丘多於城中寄衣畏火燒故急走向城為人訶者彼言諸不信佛者呵言我等火逼出城避難是沙門等向城而走如蛾趣火有何急事等因制等者彼云佛言從今[A83]已去不聽練若通結聚落應練若處通結練若聚落處通結聚落乃至如前互結得越毗尼罪次引四分會通兩部初約相廢釋城外僧坊者律因比丘見蘭若好窟聽結衣界故羯磨除村即通聚落乃是僧祇廢教或下次約兩通釋既制除簡即不相通正合彼宗故非所廢僧祇後結亦制除村如前可見。
[科03]文中若先無村結下至五分咸有斯意者明結隨界滿村緣故除文極明委。
五除結中初科點文示意可見。
[科04]五分云若本無村結不失衣界竟村後入者不須更結先[A84]已結故若本有村結衣界[A85]已村移出界即此空處有不失衣界若聚落小後轉大者隨村及處皆非衣界若村先大結衣界[A86]已後漸小者隨有空地盡是衣界準此通前約緣不徧據法從本說名為徧。
二中初引文前明無村現結懸除若本下次明有村現除懸結復分三相初移村出界二展小為大三縮大為小有無廣狹隨緣不定驗知除村但除緣礙耳準下次準決前義皆有誠據。
正加標緣中頭陀翻抖藪世間有二一器世間二有情世間三界六道同歸苦果知苦斷集故云猒世等駛疾也文不開橋梁準前僧界故云義通(律中明開橋梁注中不引且云無耳)。
[科07]就結文中若本有村現除懸結依上五分攝村下地故不同古人懸不結也古人云四分無文結住及空此非解也所以如上若本無村現結懸除準五分中後村來入不得安衣。
次依法結解即前義門第四門也結法中初科即釋羯磨結除兩句初有村結法村下之地通為衣界故云攝也重舉古非並如前示次無村結法指文可知。
[科08]故知僧坊淨人男女別院並非衣界非時入者囑授同村亦即食家同宿屏露如是類知若單士女則非村攝但是染情之障礙耳故文云村者男女所居也。
次別示中初文淨人居處並是所除故非衣界非時入聚食家強坐與女同宿屏坐露坐此等諸戒皆約村聚並見九十因明僧坊男女別院通諸犯相不獨障衣也單士女者謂無住處或雖有處村相不成並歸染情兩礙下引律文證須居處方為村攝(舊云單士女者有男無女有女無男者非)問今僧坊中淨人居處或單有男或獨有女為成村否答但使俗居通歸村攝若無村處既是染情必須男女或單有女若論獨男則非礙攝。
[科01]善見云若施不失衣界內僧村中比丘不得者此據緣相明攝不言法通僧界也。
二中善見施主施物局處此即懸不結者所執之文故引決之緣相明攝謂有村礙故攝衣界不攝村中非謂結法有不徧也。
[科02]餘有自然護衣義文在戒本疏就彼開之。
三中以自然衣界合在彼明此論作法故通指之。
釋牓示中初示意僧下引證彼制僧界故云知說戒等等取集僧護夏也例今衣界要知離護。
解法中次科初牒釋倫即次也十下引示前引頓捨僧界所依是本衣界能依為末界雖頓失亂其次序違制犯吉又下後引漸捨為下二句顯示注意準前篇首[A88]已明次第此中復注故云重釋若今行事當依次解。
四分律刪補隨機羯磨疏濟緣記二之二
四分律刪補隨機羯磨疏濟緣記二之三
[科06]大段第三結解食界義文為二初義又二結護分之。
第三攝食界分科中初分義文次於義中又分結護結有六門兼上義文護有五門唯是義說。
[科07]就結淨中六意分門一制意辨名二列數定體三分自他四院有周缺五法有作不六解結差別。
結淨分門中四是懸義二六釋文。
[科08]初制意者良由在生資報三品殊途故使適化立教非一然則上報堅強風骨雅正知量投乞便濟形苦林谷是託四海為寄如斯之徒未假儲貯中人[A89]已下形報疎微制令分衛終喪溝壑若不開濟容墜道業如緣中因病致死故開結之初雖約緣終備三等欲使通濟病苦不限康羸道存為本斯教興也。
初門制意中初通敘機教三品即上中下三根適悅也然下別敘教興又二初明上根依制報堅強者宿善致故風骨正者舉動有儀故知量投乞內有志節故便濟形苦少欲知足故林谷是託慕閑靜故四海為寄不為物累故具斯諸德乃名上行次明中下須開初敘報劣反前諸義不堪上行病瘁而死故喪溝壑也若下次明開益若不開許或望崖而退或中道而廢故云墜道業也下引本緣頗彰教益初下示通被一通三根二通健病問既稟此教豈號上行答或時病緣義通兼濟。
[科09]釋名者飲食繁雜能生染穢同住看守體乖儀節名為不淨既加結[A90]已隨局處所宿畜既除非咎不起故名為淨此從緣也非對穢言淨具四儀故方名為淨一由斯貯畜增貪長慢名汙淨心二外道俗流生譏致謗名汙淨信三既同宿煑能生多罪名汙淨戒四現結集因來受苦報食噉不淨永離香潔名汙淨果。
釋名中三初通釋前明不淨生染穢者謂有宿畜等過乖儀節者謂非比丘所宜次明淨義相反可知此下簡濫言從緣者望離過也非對穢者斥妄解也有謂簡餘穢處而名淨故具下別顯以上淨名通含四義汙心是惑汙戒即業汙果是苦三並自汙二即汙他今既結[A91]已翻成四淨。
[科01]今通引部別對明開制。
次對明開制以諸經律開制互現故須辨示會通教意。
初明廢中初科僧祇元開淨地䊩汁流外䊩音翻字合從水汰米汁也十誦初制界外由有倉厨故遭譏毀審知儲畜本非道儀既下次明永斷乞多食少謂求乞者多食不足故。
[科03]有人依此文相普不須結竝為他物淨故。
次斥異中初文既依上文祇合永廢乃為他物深乖教旨。
[科04]今解不然十誦制斷僧坊無復食厨為靜外譏若開他淨終負外責一不可也若是他淨則無宿煑今彼律中唱言兩罪二不可也即四分文云待明乞食此中都無作食處則相同十誦如何二開楞伽經偈若有僧伽藍寺舍煙不斷常作種種食故為人造作是名不淨食如實修行者不應食此食。
今破中初文初破自違所據有二不可即下次引經律證非四分既無食處義同制斷那得妄云他物開耶楞伽偈文初三句指過次二句示名由為比丘而造故名不淨下二句制斷準下經文如何界中尚容他物。
[科05]今準大小兩乘了教明文僧坊無厨不許結淨如涅槃云聲聞僧者無所積聚大小麥豆若諸弟子時世譏饉乞求難得無人供須為住正法方開受畜必施檀越四法依止是正教也反此經文義非所許況復楞伽十誦明斷不開佛在祇桓尚無厨帳阿難煑藥在僧坊外可以尋之故涅槃聖行華嚴正願乞食自資全無積貯諸律初受必準四依如何終老乃捨元行雖開僧常或是前廢不可師心順情開也。
次廣斥中初通示若大小相望小乘是不了義教大乘即了義教今望淨地大小皆斷通為了教但在小則前開後廢在大則一向不立此為異耳如下別引涅槃即四依品文初三句即引前段彼具云聲聞僧者無所積聚所謂奴婢僕使庫藏穀米鹽䜴胡麻大小諸豆若自手作食自磨自舂種種非法故若有說言如來聽畜非法之物舌則卷縮若諸下即引後段時世等四句即是開緣必具此緣方開受畜雖開受畜要須淨施篤信檀越四法依止即依法不依人等法四依也楞伽十誦文見前科祇桓無厨事出僧祇阿難為佛溫飯在祇桓門邊所謂煑藥也涅槃聖行即聖行品彼明菩薩聞是經[A93]已遠離八不淨物出家求道堅持佛戒是佛菩薩所行故名聖行乃至云不畜穀米麥豆生熟食具常受一食不曾再食若行乞食及僧中食當知止足常為諸天世人恭敬供養等華嚴正願淨行偈云若得食時當願眾生為法供養志存佛道若不得食當願眾生遠離一切諸不善法諸律受戒竝制先說四重四依令遵上行元即初也雖下遮妨律開僧常明有淨地然是廢前後不可用不下正斥。
[科06]問如上諸教皆不開結今結前廢如何會通。
次問答顯開問中諸教既廢今何復行。
[科07]答曲逐時機不堪本制便隨開者不無其致有人言諸部不同何有會也大乘則上達可行小乘則分河而飲故知部別且用當宗如鈔序中小持律也必力堪濟通用何疑。
答中初約機宜釋逐猶順也對上根則制益開損對中下則制損開益故云不無致也有下次引據宗釋初示諸律異大下次明大小異上達即大根性者西竺大小乘人分河飲水言其不可同也故下結示用當宗則不取諸律小持律則不用諸經指鈔序者彼十門中第四門後明六師持律第一唯執四分不取外宗今存淨地正宗此見但在彼則專守不通在今則隨時取捨雖同而異學者須知必下復示兼通不必一向也問前引四分都無食處即同他律此復開結何以相違答他部一向制斷當律或去或留立教適機義見于此問諸律永斷與大何殊答小教令行淨命為絕譏訶大乘乞食自資專存利物據制雖同約行須別。
[科01]五分中近寺住者施屋與僧作食合藥不得言是僧屋準此他物淨也。
次引文中初文前師望判例為他物特引此文顯知自別若言僧屋即非他物餘如後說。
[科02]母論佛見比丘諍昨日食因制殘宿食及大界內食無淨厨者一切不得食準上結界中界內別結通團大界則不相容既非同住且得相順此得從文失制意也。
次科母論初引制文有二一制殘宿二制內宿則知界中須結淨地同四分也準下次點前文即結場中先結小界作淨地[A94]已外結大界欲彰大界中不容淨地以順十誦制斷之文雖順而違故云既非等引此亦彰彼論不廢淨地。
[科03]有人準律論文但是大界雖無院宇與食同住隨犯宿者。
三斥異古解古準律論者律中淨地須依大界又上母論亦在大界不約院宇即犯內宿前師隨處竝為他物此師無院同界制犯前則太緩此又大急莫非任情故須引破。
[科04]今解言界者是院周界豈局作法縱結攝僧無僧坊院不成儲畜譏過則無院雖周成不結攝僧亦是宿攝能生過故所以律云持食露地賊所持去因開寺內若約界成不應四淨半有籬障非唯自然義通作法。
今解中初科為三初立義是院周界謂律論云界乃是院相周帀之界至於成宿[A95]但取院相故云豈局作法準文三句初院周界者即院界俱有成犯可知縱結下即有界無院縱畜無過與古不同院雖下即有院無界攝相義強故有宿過所下引證既因露地開移寺內結作淨地可驗露處無過明矣若下反質律有四淨若不約院則缺不周但有三耳又復不周通於兩界故知不爾。
[科05]問有界無院不集別眾無界有院如何犯宿答僧食兩異何得例也由方相合儲過譏生故有罪也法事取和不從譏過故有斯異。
釋妨中問舉別眾例難無界不當犯宿答中初總示由下別釋兩途各異在文可見。
次列數定體分科中總即前標別則後列結解二法總中分二即文注也。
[科07]一者檀越淨文中由是他物貪儲不生故直開也義分為三初處所是他物食具是自許既是俗家我固絕起二處是僧坊食具俗有律云聽作檀越食令淨人掌舉不應自受所須隨索之三處食俱他如今俗設噉會者是也。
檀越淨中初科初敘意義下顯相初云食具即通器物生熟之者許猶有也固即是執二中不自受者恐成[A97]己物故三中一時齋供謂之噉會。
[科08]此之三淨必是真他不容倚傍濫託檀越若道寺是俗造即云他淨一切僧坊俱非道有於中盜損望俗推繩乃至佛法咸無福也財物無在隨施成主何得仍舊為檀越淨。
次科初明委實若下次斥妄計律中盜損僧物不望俗結又施入三寶俗皆獲福今若屬俗事皆反之財下三結責。
[科09]有人言不結有罪若結難護又言由有倚傍勝不結者。
三中初文彼謂結與不結二皆不可倚傍他物且得無罪故勝不結。
[科10]今解不然佛制智明不唯暗塞親知是非罔冐聖儀非唯反增愚暗更遭不學諸罪於彼宿煑終結根本何有脫也若言護難可以難而不結世中五欲盛啟五情橫割斷之得行佛教豈唯食飲口腹之累用涉言哉。
二中初斥倚傍佛制智明言其制法顯了也不唯暗塞言其不當罔冐也然彼自謂倚傍為他物淨故云親知是非等反增愚暗即癡業也不學更兼無知故云諸罪此二枝條并下根本竝制罪也若下次斥難護佛所立教勉力奉持豈得畏難輙自除削仍舉五欲責其任情絕欲則能奉教畏教即是順欲況飲食四塵發欲之甚過患灼然不言可見啟發也累即是患。
[科01]疏者立言寧結減罪何以知耶由結淨地通無內煑一有益也善者懼罪雖宿有淨惡者慢犯雖觸無染二有益也結防兩失俱離無瑕如何妄指自貽伊責。
三中初通示何下別釋一無內煑對下內宿約人不定故云通無二無宿觸持戒為善雖宿有淨謂結淨[A98]已大界無內宿也破戒為惡雖觸無染亦謂大界無宿觸也以未結時善者避犯不敢與宿惡者慢犯與宿成觸今既結[A99]已二皆成淨結下雙結上二句示今益下二句責古非貽贈伊是也。
[科02]二院相不周淨者由體同空露藏畜心微故也。
二不周中初科心隨境轉罪自心生所以處露心微罪無可結也。
[科03]文列三相言半有者二方障也言多無者一方有障言都無者事同空野籬障既爾標四例然約文附事則有十八處據籬為言若二合至於六合或更互參則多相也通而為論無非是開可以類解。
次科初釋三相注中籬障二物合明障謂版壁帷帳之類籬下指例謂垣墻等皆具三相約下結數籬障為二并下四種為六一中有三則十八矣(舊記合籬障為一但有十五取檀越淨中三為十八謬矣)上約單歷據下次約合論以籬為頭歷下五種二合至六合有四十五句二合有五(如云籬垣籬墻等並以半有多無都無三種歷之則一有三為十五句)三合有四(十二句)四合有三(九句)五合有二(六句)六合有一(三句謂每一句諸物相間不定故)或更互參者如以障為頭二合至五合有三十句以垣為頭二合至四合有十八句以墻為頭二合至三合有九句壍唯二合有三句總一百五句通前單歷則一百二十三句數之可見通下總結。
[科04]三處分淨者以初成故未曾經宿壅結未多隨人處分即以名也在文易顯。
三處分中初文所以不經宿者住處嚴淨事簡省故又復制法有限齊故經宿反上則有白二法也。
[科05]僧祇云新作住處佛塔在東厨在西南僧居二中行來之處又西南也營事比丘以繩量度作諸淨地不得過時善見云應捉柱云此處為僧作淨屋如是三說乃至一柱作法亦成若[A100]已成者召本主語令知淨地隨語作成若聚落老宿召來遣作若教亦得。
次科僧祇初定方所西土僧寺門皆東向故塔廟在前厨在後角僧在兩間行來處即大小便處彼多東風故厨廁皆在西南吹氣於後而廁在廚後故云又也營事下正明處分不過時者限明相也善見初明剏造則捉柱作法若下次明[A101]已成則召主指授若無本主則召父宿恐彼不解故令教作此約新屋準下僧祇亦通癈寺。
[科06]四者僧作白二結由住來經久不可處分必須和通依法結之。
四中初科一是伽藍非是他物二須院相非是不周三如文敘故須白二結之。
[科07]據如母論先自然中集僧結淨準僧祇中非羯磨地不得行僧事餘廣如結塲界中。
二中母論自然如前[A102]已決僧祇文證必在作法。
三中迷謬淨處即是失相非不曾結今人準此無論曾結不結例解妨疑若此謂疑則何有非疑處乎結依處分且據久廢為言下引僧祇示其年限必癈未久還須白二三四兩門比前可見。
第五總分中初二無法竝通兩界又初通俗住二局僧居。
別釋有六初義易解。
二近遠異處分別人加故不得經宿羯磨眾法隨事遠近僧祇支尼梵志為佛造僧坊佛令波離先往為僧作淨厨若過時者名僧住處不名淨也五分佛令先指其處為淨地置食於中若未羯磨比丘不得入中至明相出言羯磨者即處分之通名也。
二中初分異僧下引示彼明佛於鴦求多羅國遊行爾時支尼耶螺髻梵志聞世尊來作僧房淨厨遣人請佛等餘如疏中梵志即淨行居土之通名并下五分竝制不得過時證前局近五分羯磨語濫故下決之(準此五分亦召別法為羯磨不唯十誦四分)三四及初竝是簡人二即是事五處六法總歸四緣。
五中通諸界即自然作法。
六解法異處分口法解羯磨唯白二。
六中處分口法解但云此處不作淨屋。
第六門結中初科初示開緣由命難者即本緣起律因看病入城求粥城門未開遂致餓死言二緣者即須邊房又兼靜處以下申教意道寄清修者謂修道託處必在清曠之所不宜與食同處俗下舉況語出孟子[A105]但借彼語而意自別(彼云君子之於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厨)奄蒙庸僕混於賤類也制下結顯欲遠僧處故兼僻靜。
[科05]律中應唱房名即是相也今時行事直依羯磨單白四句自唱自結得在依文失於緣唱欲依軌儀白中加第二句牒其緣本理得成也今隨文故略而不出恐諸局教或致餘言此是結集缺文或是覺明漏誦又可竺念遺筆比諸結法義有虧緒可不鏡乎。
次顯相中初科初點文今下斥異初敘計彼不別立唱相羯磨緣中牒之故云自唱自結得下次今斥又三初指過律本結法白唯四句故依文為得然既不立唱相則第二句中不牒緣本故緣唱為失欲下教加改今立唱相既有前緣故須加句今下示今文初明不加之意局教謂守文之徒餘言即是譏誚此下決文缺所以初推結集過或波離初集或法正分宗次推翻傳過覺明即佛陀耶舍誦本西來此方竺佛念對翻筆受諸結界法白並五句獨此缺之故有虧緒謂失於條緒也。
[科06]文列五眾房者豈僧中院居尼三眾是彼三眾為僧造房擬自供養仍本造者為名如毗舍佉母云住我房者當與福饒可以類也。
次科僧寺義無尼居故約房主通之仍引事類亦見本律毗舍佉母造房施僧仍自供給既云我房明屬本主當與福饒謂受供施以福益我也。
[科07]五分列相言通結者故彼文中通僧坊作除僧住處以界內果樹將熟不長若不早結恐有內宿故也又云不得羯磨机架上重屋上乘上作淨犯吉羅亦不得淨地取土置不淨地而云是淨依本地起有淨不淨本土若移無淨不淨僧祇或於一邊二三邊隔道兩邊以為淨地餘為不淨皆謂任時量處得淨其心隨其心淨器食亦淨如不知果食在界內等即此不知是淨心故開成緣淨。
三中初示結法通僧坊者牒二同故除僧住者下別簡故以下示開意又下明非法又二初明作法而所加非處亦下次明移土而不重解結不淨地即大界中後引僧祇以明結意二三邊約相鄰隔道兩邊即相對皆下示名如下引證後自廣之。
[科01]文中在院外遙結者即解義門第六作法差別。
三加結中初標亦是卷初第四結解差別也。
[科02]攝僧界法同處結成攝食界法遙結乃就何以知之故文云今於此四方相內結故淨地云僧今結某處也所以然者僧界衣界攝人同法同處食界不爾攝食障僧若人食同處加結之時相中不便故遙唱結。
次遙結中初文初示僧食不同何下引文別證竝羯磨緣所下各推所以初明僧界同處仍兼攝衣以同僧故次明食界遙結。
次科初反前義苦猶害也故下次約宿觸結解對顯不同縱下決前所執。
[科04]問結淨地中不竪方相者答古人不尋文也如上[A107]已明須知分齊護宿煑過何得不也古人有言以食望僧是攝是障謂僧食兩望也淨地結意攝食障僧恐相染汙又云以僧望僧非攝非障謂僧住望淨地也作眾法時同須赴集唯攝宿煑不攝別眾可不然也。
次不竪相中初問由古不立故假問通之答中初斥古如下顯今指如上者即顯相中古下引證此則別有一師立句簡辨二界同異今此取證各攝分齊文為兩段前段初二句引古謂下今釋謂以淨地望大界則各攝不通也又下第二段初二句引古謂下今釋謂以大界望淨地則攝僧義一也。
[科05]文中結東廂厨院者若準律文[A108]但言某處如僧祇中則在西南今準方土所尚無施不可祇桓諸寺門竝東開中梵尚日初方故門在東為上又多東風吹氣散也此土言方亦以東始尚於陽氣以定北辰為中故東為厨也故智論云隨俗無過不可以晝為夜也。
三釋東廂中初示諸部不同四分不定僧祗如前今下次明隨方安立初二句通示祇桓下別釋初釋西土尚東一為尚日二則當風寺門東向故厨在西南二明此土尚東四方四時皆以東為始以北為終以定北辰者爾雅釋天云北極謂之北辰郭璞曰北極天之中以正四時然則極中也辰時也以其居天之中故曰北極以正四時故曰北辰然此土寺門多是南向尚於正陽故厨廁宜在東北亦以多南風故也故下引證彼明佛法不免從俗[A109]但不從彼見且如晝夜是世俗定法豈得不隨耶。
問答中初問宿煑義別須問分之答中內宿隨人兩處俱犯內煑隨處唯局大界。
[科07]問結竟不得宿與不結何殊如何開者答未結通界犯結竟局僧住故有益也。
次問淨地不免內宿結有何益。
[科08]問既不得同宿亦不得看煑答看煑非罪緣同宿是本制故異也。
三問謂暫入看煑亦應不得。
[科09]問結竟無宿煑得開惡觸及自煑不答亦緣異也宿煑停貯過也餘二造作過也造作非儀相淨法所不防。
四問欲分四罪差別答文皆易見。
五問初領前若下正難說淨對畜長加法對造房即與處分也答中初二句正答立法益物不可一例下二句結歎佛號知機良由於此。
[科11]就解文中雖非律文而開解故準說無苦。
二解法中據律有開無法翻結為解故云準說。
[科12]大門第二義明護淨五門別之初翻染法二護守法三罪通局四相覆墮五淨生種。
第二護淨此下五門大同事鈔科釋引用廣在資持此中隨文略點而[A112]已。
[科01]初中四位一緣不淨二緣淨三體不淨四體淨。
[科02]初一須翻餘三不須如遇緣觸宿染穢由生律制儉開乞求易得私順通文便自宿煑縱實依難遇豐須閇因循不絕是緣不淨或可時沾緣淨扶持器具之例後須息心仍事不歇或縱心把捉謂無罪累知而故為竝須翻也。
初門緣不淨中初科五種初遇緣觸宿二律下無緣輙開三縱下因開不制四或下緣罷不息五或下愚教慢犯。
[科03]五分有諸木器常用行食肥膩不淨以瓦石揩洗破壞僧器者應沸湯灰汁洗之。
次科五分如上觸[A113]已須洗翻之。
[科04]僧祇云銅器淨洗用木器受膩棄之不入者削用餘有米麫醬醋之屬隨用少許於六眾中展轉博之後得本物即名為淨物不定主隨屬故得。
[科05]二緣淨者如僧祇中忘悞觸捉僧家麨食或遇時緣船車載物得在上住。
緣淨中初科僧祇二緣皆非意故。
[科06]又如十誦淨人執持釜器泛物得為扶佐不許傾側。
十誦佐助事止須息。
[科07]四分中惡心觸食令諸得罪不觸自淨或器在雨中聽覆葢等及時世飢餓人相食者開內宿內煑自煑惡觸僧俗二食水陸兩果不作餘食此為八事義兼不受殘宿二罪壞生一種文開內噉為命難故不開外損為靜世譏濫故不顯若值豐年乞求易得猶順開者如法治之。
四分三節初惡心觸佛判觸者得罪不觸者成淨二或下覆器觸律云若酥油瓶不覆無淨人者自手捉葢懸置其上即緣淨也三及下儉開八事又四初敘緣開下列八事上四相別二食兩果同開不作餘食總有五事所以分者由本緣起四物別來故此下示罪相惡觸內宿則兼不受殘宿既開自煑義兼壞生文開內噉謂果菜為食不開外損即斬壞草木文中若列恐謂俱開故云濫不顯也若下明還制順開成犯即屬前科。
[科08]斯等廣文如鈔備列緣會須開緣靜即閇前雖宿觸開故無染不須翻也。
二中指鈔文見四藥約緣開閇大同於此前下決上緣淨無染不翻。
[科09]前門不應為而為此門應為而不為兩乖法網雙獲一罪。
三中上列諸緣涉於兩門故須簡辨如儉開緣既遇豐年不應宿觸而反為之即不應為而為也先雖開聽今須還制而反不依即應為而不為也前是作犯此即止犯雖復兩乖同歸宿觸故云一罪。
體不淨中初引十誦身雖出家經營為活故號治生道人以所得財求福設會持戒比丘不得受用罪過屠宰者彼云屠兒止害一生販賣一切皆害故造像不禮施僧不受以下出制意本下示體穢若下明死[A117]已入僧。
[科11]四者體淨如十誦中比丘食竟以食不淨鉢與淨人彼洗竟還置僧器中由一心與故名之為淨又與沙彌擔食後沙彌得[A118]已還與比丘以先不共要隨施取食五分中自食殘者施淨人[A119]已明還施者如法受之皆謂決心棄捨無再畜心故得。
體淨中初科十誦初明決與淨食不淨鉢者謂[A120]已用食者又下次明互易淨彼隨施取食下有反此不得一句謂若先共要即非體淨五分明還施者謂淨人不食明早還施比丘得受皆下通決上文。
[科01]如本新淨器物柴水衣帛本非飲噉觸宿非罪水是大開何得有染。
次新器中初科諸物器分新故餘則不論明了論水名大開量不須受故。
次引示中初科僧祇不受膩者即是新器不得更然護自煑故受[A123]已重煑同溫食故。
[科03]今多有人好心然火致觸僧器皆是自煑律開然火乃是未下米前又是淨器故也今時竝膩膩是食餘有觸煑者津塵通染故不許。
二中初敘非具有二過一則惡觸二則自煑律下顯過律即僧祇雖開然火而非觸煑今則反之違教有罪。
[科04]如上僧祇知水器等無膩體淨僧器新淨有觸無翻以異別人故觸獲罪體無膩染翻何所翻。
三中初準前文僧下決新器以下二句釋上有觸體下二句翻上無翻。
[科05]有人言僧祇律中船在水中車駕牛時比丘雖觸無罪體淨今解不然此由牛水緣來故開緣去便染不同水器當體是淨無緣來也。
斥非中僧祇彼云若船上載穀覆以蘆席比丘坐上不得問名字若大車上載諸穀上覆者得坐同上古謂體淨今判緣淨如上所列牛水緣來者彼文云若風波漂船在岸一切不淨繩篙不離水名淨又云怱即車翻離牛者一切不淨若牛繩尾未離車名淨準知古判不足取也。
二掌護法內宿中二律經明皆開不犯竝約無心通之。
[科08]內煑自煑無文開護由煑緣時長不可奢縱故永閇也唯除荒儉口法盡形餘無通處。
二中初明永制二煑緣長無容忽忘唯下次明緣開儉緣如上及加口法盡形一藥[A124]已外不開。
[科09]惡觸一種如前緣淨諸律通開必非難緣寧死無犯由輙觸捉失聖儀故如五百問中昔有持戒知事比丘性以急故指挃僧器令收掌之後墮噉糞鬼中云云如彼又智論僧護諸經盛明業相云云。
三中初示緣開必下次明制約初出制意失聖儀者鈔云為現大人相故三世三聖竝不自作等如下引誡五百問云云者彼又云五百餘年不見漿水正欲趣廁護廁鬼神打不得近等智論云若沙門福田食以不淨手觸或先噉或以不淨物著中死入沸屎地獄僧護經彼因僧護比丘遊海邊見諸地獄多是迦葉佛時比丘觸汙眾食不給客僧等罪故受此報文有一卷須者看之又護淨經云由有宿提等眾僧食不淨後墮臭屎池中等。
[科10]三明通塞者藥罪分二。
三明通塞復開兩門初分四藥對四罪有無後隨一罪中用四位簡辨[A125]但有罪為通無罪為塞用此尋文昭然可見。
初時藥中資報強者氣味殊越故貪貯甚者日別常須故。
[科13]餘之三藥不加法者事同時藥。
餘三藥中初科同時藥者具四罪故。
[科01]若加法者惡觸一罪開於非時及七日藥若越其限則非教也。
次科非時七日中惡觸開限內[A126]已外則不開。
[科02]古師云七日加法開內宿煑此無文也僧祇七日寄僧淨地則有宿煑明矣。
宿煑中初引古判欲彰自任故責無文下引僧祇既安淨地驗知古非文明七日非時無宿內煑同閇。
[科03]自煑一罪義亦不開若變生者則失受不淨何得後加若不變生重煑非犯猶如淨地無內煑也。
自煑中初義判若下釋所以自煑一罪唯局變生失受成觸義無再加熟物非犯引類可知。
後盡形中有二意一顯四罪通開二證前二不許若下遮疑恐謂未加亦通開故僧祇薑湯不開自煑與上相違故加義決。
[科05]此聖言量不可輕也生涯漸迫日月逝矣徒恣口腹死終不隨可為心師於此見矣余常覩行德諸僧康徤之時清舉高世及乎疾苦知何不噉保命如斯終歸後世無識之儔未曾隱括排斥教網希貪口腹為之陷溺如是長劫誠可悲矣。
結斥中二初指教以勸生涯迫者死將近也日月逝者年光速也死不隨者弃其所養也可為心師者勸其自勵也余下指事以斥初敘其乖謬保下歎其愚暗無下責其毀教耻躬不逮輕貶律乘謂為小教不披聖教故未隱括陷溺長劫無出期也。
[科06]二明過中先緣後法。
次明罪中分緣法者緣即四過成犯之緣相法即以罪對四法之通塞。
[科07]初約緣明且據內宿四分文不了。
初緣標示中四分[A128]但列罪名而不明人位差別故云不了。
[科08]如十誦云共三種人同食宿不應食食得吉羅初共比丘謂與同宿也二比丘僧者謂一具戒者同宿則通一切皆被染也如四分殘食戒云今日受[A129]已至明日一切沙門釋子受大戒者皆不清淨此通僧也或釋疑故如衣不淨犯起別人謂食同此也衣有別屬食味是通故一切染則通餘也三共與學沙彌者由行違體順相同故染也尼中有四加式叉尼同宿同罪也。
十誦內宿中初科初總示初下別列共比丘者即約別人自染[A130]己食也二比丘僧中二初約通染釋謂宿約別人犯通僧故下引殘宿類顯通僧或下次約釋疑釋衣別食通恐濫須出三與學沙彌即學悔也尼中三竝同僧唯加式叉。
次科初引文若下義決上文但云僧坊後制須通淨地據文似淨地中達教不犯故云約相等。
後三罪中初明內熟熟即煑也文下次明自煑指上三人即比丘僧及學悔也言下三明惡觸有二一直爾自捉二捉令人受。
[科11]多論共宿三種若受食[A134]已作[A135]已有想不共同宿經宿吉羅食則犯墮若自捉食名惡捉捉時吉羅作[A136]已有想經宿亦吉羅若食不受不捉作[A137]已有想經宿吉羅食亦吉羅此內宿也若食作[A138]已有想縱不共宿經宿吉羅者以心貯畜故犯四分無文義豈通許。
多論中初通示三種初位準彼合云共宿不共宿今文寫脫共宿犯吉即內宿罪不共亦吉如下自明犯墮即是殘宿以先受故二中經宿吉者即內宿罪三中亦然初受二捉三不受不捉歷句次第在文可見(古記以後段別釋文為第三者非)若下別釋初位雖非同處[A139]己想不殊。
[科01]後對法分別者約位有四處時人食也。
[科02]先以內宿約處明者不通他物及不周地由徧坊界俱是開故餘二淨地若僧坊無人亦無宿也有人不開於淨地二淨有人不免內宿就時要經明相就人在三據知故犯律云遠來持食狗銜在界內風吹果墮皆無人知是食淨也就食二種長足則犯未足則無以生相相連運運動故自散種子後生非罪不可言宿。
後對法中四罪各以處時人食四位簡之內宿對處他物不周二竝無過餘二淨中內宿約人故僧坊有物無人不犯淨地食處有人不開二淨即處分白二也就人在三如上三種據知犯者罪隨心故引律三緣證上須知遠來持食即客比丘入界覓淨地未得明相忽現又律云時有狗從淨地銜食至不淨地諸比丘白佛佛言淨諸鳥獸銜亦爾風吹果墮如下自引食取長足種子[A140]已變未熟非犯。
[科03]二明內煑就處不通四淨以法加簡故開煑二作法外僧坊院中便有惡也就時通晝夜就人通七眾就食通生熟竝可類知。
內煑中就處他物不周通界竝無處分白二須簡內外故云二作法外等惡即罪也時人及食三竝通者皆有犯故通七眾者據能煑為言若論所犯局上三人。
[科04]三明自煑就處通坊淨以乖儀式譏過同故就時通晝夜就人則局僧中三位尼則有四就食但局生熟則開重煑也。
自煑中處時兩通竝有犯故人食各局以下眾通造受熟食許重溫。
[科05]問律開式叉尼為尼造食又過受等今云何閉答如上所論據行儀也有沙彌尼理須令作必無開造如儉開緣。
問中上云尼有四人式叉在中違律故問答中據行儀者即本制法有人不許無人故開。
[科06]四明惡觸就處通坊淨就時通晝夜。
惡觸中處時可解。
[科07]就人為論具戒有三一不受而捉如上十誦多論所除二膩勢相連如十誦中手巾裹鉢日須一洗由食膩塵能染後淨三任運失受何者是耶時藥過中受法自壞餘之三藥不加法者類同時藥義加口法各越所期本觸名觸。
約人成觸中初科一中指上律論即前緣中除即簡也二中膩染後淨即汙觸也三中四藥過中三藥過期皆有失受惡觸義加義合作若本觸名觸謂本開觸之物今乃成觸也。
[科08]淨人有一謂膩染觸由失受故自執令授前食汙手又觸餘淨故唯此也若如法授事同新受洗手加者此淨人手不須洗穢。
淨人一中初明非法前食汙手即前殘食汙淨人手若下次明如法謂不自執直令淨人授之比丘洗手再受淨人不須洗穢以如法故。
[科09]又就比丘是觸非犯一為受而觸如行羮飯等二遇緣失受如多論中淨人來觸更加法等三破戒故捉律云不觸者淨四持戒悞觸如上緣淨。
次不成中初科四緣二中觸失更加再受而觸也三中即諸比丘相嫌故觸之緣四指緣淨即上僧祇忘悞觸捉等。
[科10]重張四句一觸而非惡如律中忘不受果持行方憶見淨人時如法而受二惡而非觸如文欲令他得不淨食故於沙彌邊觸食等止坐觸者不觸得噉三亦觸亦惡即怠墮奉持隨造者是四非觸非惡清淨食也。
次歷句中初句忘故不惡纔見淨人即應置地從彼受之二中即上破戒故觸也沙彌受食故往觸之坐即坐罪三四可知。
[科01]上約人竟今就食論通其生熟故律中自種菜生以變動故無宿觸也。
食中初明通犯故下別示生物不犯之義雖曾手種變故非觸。
[科02]四相覆墮者若非淨地有諸果菜未長足者運運變易未可論罪隨取及時將入淨厨服用無過縱就捉觸但名壞相由色變故不名惡捉以本生故坊淨兩處互生互覆依其本地有淨不淨不依所覆說淨不淨。
四相覆墮初科初明大界生物縱捉觸者謂未離地時坊下次明二界互覆竝依根判故云依本地等律云時有樹根在不淨地枝覆淨地果墮淨地諸比丘不知為淨不淨佛言若無人觸自墮者淨又云樹在淨地果墮不淨地比丘不知為淨不淨佛言淨。
[科03]問何故律中作意墮者說為不淨。
問中律云若風吹雨打獼猴諸鳥觸墮者佛言若不作意欲使墮者淨反顯作意則是不淨若云約根何以律據作意判耶。
[科04]答此謂非淨地果長足既久作意欲墮有貯畜心便成內宿故說不淨若不作意則無心畜長足自墮不成同宿。
答中初科一是大界二又長足畜心故犯無畜無過。
[科05]律中風吹鳥墮聽食無罪五分云非比丘所為見果落非淨地使淨人拾聚經宿白佛因制不知地非淨聽食若知不得食又不得樹上得果試看生熟便獲罪也。
次科四分如前五分非淨地即大界約知不知判淨非淨又下亦五分文試看獲罪者準鈔即是惡觸此據[A141]已熟為言必未長足準前但名壞相則非惡捉。
[科06]五淨果菜法分三制意處人作法也。
[科07]初制意中明了論疏云諸外道等謂草木中有命根想律中亦爾若不制者則為輕訶令彼獲罪又與白衣無別不生恭敬故便結斯戒又外道法中有火刀兩淨自傷鳥啄爪壞則無佛制淨法高勝於彼皆生深敬故有斯益。
五淨生種制意中了論初為遮謗又下次異白衣彼無淨法故又下三異外道彼有兩淨佛制五法故有斯益通結三意。
[科08]二明處人不同義張四句初人果俱淨地大善如法二人果俱非淨地成淨不得食以內煑故不妨及餘眾三果在不淨地淨者在淨地若以刀火爪作淨成淨不可食爪刀雖非內煑以非處故四果在淨地淨者在不淨地成淨得食後之二句依十誦文也。
次處人中初二句可解三中三淨俱不得食刀爪非煑故下通之四中人雖非處果非內煑故得食之後下指所出前之二句諸律皆然。
三淨法四分中十種是總標五種淨種淨根是別示根種各五即為十矣淨種五者一火二刀三瘡四鳥啄五不中種(謂不堪為種也)淨根五者一皮剝二㓟皮三腐四破五瘀燥(或黮瘀或乾燥)。
僧祇初通示若下簡辨有四句初句食核墮者即壞生故若下即第二句以火淨通壞相種故不論罪俱下即第三句二俱不淨雙結可知要下即第四句二俱淨也下指事鈔四藥廣之。
[科01]五分有十種淨法大同四分加水洗法律中水洗連根菜即是淨者如初生蓼蘿等未有節故且從根種如洗有節方從火淨。
五分初指同加下示異本律十法之外亦有此法即水洗為淨下簡蓼蘿即蘿勒蓼似今蘭香猶有節者即是節種故加火淨。
[科02]母論中說水所漂者塵所坌者此竝相滅不可壞種也。
母論水塵壞相終須火淨。
離合中初科初引文別不成者謂不同器不相及也甘蔗有葉以相隔故須逐莖淨無葉相及故得合淨準下義決相即莖葉種即結實由為葉隔種須別淨。
[科04]明了論中有四句一自加行淨者非言自作成法然自作有益如果子一聚若未淨者但食皮肉一一吉羅食核一一提若以火觸聚中一子止得一吉羅餘皆成淨也以成淨故無一一吉一一提豈非利益乃至爪淨例同此也二他加行淨三自他淨共淨人作故四非自他者物若自傷等是此四種淨不但約一物成於彼聚中若一被淨所餘皆淨。
了論四句中初總示一下別列初句比丘自作故云自加行淨止得一吉即自煑罪若[A144]但刀爪[A145]但是壞相若據自煑本不合食鈔引十誦除火觸者準是開法義非常途二他加行即淨人為淨易故不明三四可解此下通結非但一物成者謂不獨觸者成淨隨物多少一切皆淨。
疏解中初釋通淨一子一相子即是種餘皆例者上文且舉桃李為言自餘諸物皆可例說作下次出淨法本意既但名淨但是作法表心而[A148]已欲彰沙門動有儀法如上制意杜絕譏訶簡異外俗故也。
四分律刪補隨機羯磨疏濟緣記二之三
四分律刪補隨機羯磨疏濟緣記二之四
釋受法篇。
篇目中若據本文始於三歸終至尼受法有多種如疏總括不出四位故云諸戒受謂所受之心因法即能授之儀式如疏自解。
[科07]就篇分二謂標列也。
[科08]初又分二即標釋也。
[科09]戒法有幾而言諸者約人則七眾不同約體則四位階級故二眾大受為一位同奉具戒無願也二眾沙彌為一位同奉未具有願也兩部在家為一位同奉五支之戒也淨行信心為一位同奉九支齋戒也由體同故根轉戒存報殊儀異就緣類別故曰諸也。
本文標題釋諸字中初科初牒問約下釋通又二初總示人即受人體謂法體故下列別四位每一位中各兼男女餘三則人法齊等第二則兼收式叉七眾備矣初云無願[A150]已獲具足無願求故問道定二戒豈不忻求答今此且望別脫中極定道心戒不假緣受隨功自感故非所論問準善戒經比丘具戒為菩薩方便豈非有願答心雖企求教有分齊且據當教故云無願二明沙彌有願反上可知三在家五戒不斷正婬但名婆塞簡下八戒未彰淨號四九支者若據諸教皆名八關剋實有九故云九支由下通結上二句明體同故合根轉戒存通該四位男女互轉不復重受可驗體同下二句明緣異故離文列受法一一位中各有不同至下自見。
[科01]問式叉別位理有異持何不在者答今據體論如上分四式叉增其學法據本但唯十戒如何知之以轉根驗還同沙彌也。
初問中以前四位獨遺式叉故須問決重加六法出過小眾故云異持答中初指前通答式下顯同小眾既云增學明不發體鈔云六法是其學宗戒體更不重發還約轉根證同小眾。
[科02]問體同沙彌自有常學何須增法有違缺戒答由於女報性涉虗羸即授具足恐有輕犯故增戒法加輔靈神必事陵踐隨法更學。
次問中常學即十戒也六法制行二年中間有犯還復從初故云有違缺戒答中初敘報劣故下次明制法輔助也靈神即心識下云六法練心恐輕犯故二年練身恐有胎故。
[科03]所言戒者謂禁約止善為宗雖有作用終須謹攝有越常規無非制約故云止也有人言防非禁惡為戒者非無一相然佛有戒未必防非戒通善惡不可偏解餘如別顯。
次釋戒中初示今義禁約言通止善名局以局簡通即知善戒由止成善故云止善雖有等者會通作持依法離過還歸止攝則知止善通收二持有下斥古解初引古非無一相但得止義故然下正斥上二句斥防非戒必防非人何有犯故知須假行人隨中嚴奉始可離非故云未必也次二句斥禁惡屠獵所持亦名為戒今云禁惡但局善戒故云偏解下句指廣即事鈔中卷戒疏初卷也。
[科04]所言法者法謂楷模凡所準酌咸有緣相故也。
三中初示義凡下指文下諸事法散在教文今師詳括布列成儀緣謂成緣相即法相。
[科05]所言篇者謂章句分齊之名自古無紙用竹編簡韋連束之隨章為束即號為篇故字體猶存竹也後漢蔡倫方擣樹皮為紙初也。
四中初釋名自下指事簡即竹片韋即皮繩擣皮為紙起自後漢故云初也。
[科06]所言第者謂是居處王侯之宅從此得名篇次在此故云第也。
五中俗中第宅第鋪皆取居處次第之義。
[科07]所言三者從文其實次二約義乃是三前。
六中從文次二謂從初集法來即當第三約義三前謂從正宗來即當第二。
[科08]不覺順世間言故得勒茲消判餘前後文可從此例也。
示意中初點前言不覺者明非意也順世間言者隨俗諦也勒約也餘下指例前後九篇宜同此釋。
[科09]所言戒法理通下釋成俗受也古來集法多削在家便製疏云律制內眾不被外部今據律文通收清信禁束三業為道階梯理須明練是非通塞成敗何以知耶如來設教類同空界隨立一相攝修皆盡五戒被俗之法五體通道之規持犯相扶難遮齊則由斯弘義事必書紳恐涉生常故前標釋可通鑒也。
釋注中初略判古下二委釋初引古今下敘今又三初明所據三歸五八竝見受戒犍度為道階梯十具漸次故律被內眾兼明導俗故今集法據此為量何下次推教意同空界者虗空有二義一無邊義喻周徧也二包含義喻攝機也且舉五戒顯上一相廣攝之義被俗法者約相局也通道規者據體通也善生經云此戒甚難能為沙彌大比丘菩薩戒而作根本是也但婬分邪正罪無篇聚至於大重小輕方便趣果義則不別故云持犯相扶字或作符注引善生具問遮難與道不異故云齊則由下三明須立弘即訓大書紳出論語彼云子張書諸紳(謂凡聞師教則書於紳帶示不敢忘也)恐涉等者出注意也。
[科01]就篇分二謂道俗也。
[科02]就初俗中位分三別初受三歸二受五戒三受八戒。
[科03]初三歸中諸師冥目誦習授之討論經論大有弘致既為師匠義須通博使受成濟彼我無虗背此師心多符妄習故為分途啟疎戶牖披文見意是為得也。
次科俗法三歸敘引中初文初指非心無所曉冥目誦文恐遺忘故討下次責昧教經論即下引多論等既背聖教每事師心心即妄習符猶順也故下示文意分途即下諸門戶牖即門下之義。
[科04]古人有言文疏之作當從三易一章句易讀二文字易識三辭義易達則為尚也今世筆者反成三難章句蹇澀牽引梗舌一難也多專俗習不涉本文蒼雅篇統目所未矚弁辨甄蠲文理全別不羞多列令人心惑二難也援引事義翳文略指相似餘辭未能顯別自非對讀更須解出三難也故摘瑕累意存通教豈事藏密方稱能也餘如常引經即其倫。
次科初引古三易沈隱候云(沈約字休文封隱候)文章當從三易易見事一也易識字二也易讀誦三也(出顏氏家訓今疏倒列之也)今下斥世三難牽引謂句長梗猶礙也俗習謂世俗相傳無典據也蒼頡篇爾雅玉篇字統四皆古賢字書彼皆未見并皮變反乃古製皮冠辨與辨同謂罪人相訟古疏竝作辨字用之甄字訓簡蠲字訓除彼亦一混而用翳文謂不顯所出略指謂引詞不備相似餘詞等謂隱而難見若欲解者須用本文對讀不然又須注解故下顯示今意初二句示離過次二句明異古後二句顯從要上句明不廣破下句標今所法謂同經論直顯其義也。
[科05]何以然乎故薩婆多云三歸五戒乃至別脫由佛出故開立此法但輪王梵王說世間法惠利眾生故十善四弘劫初便有未能清昇超越世境法王出世不為世善要斷煩惱遠出界繫故明戒善令依具修定慧等行集生有本此其意也故律云為調三毒令盡故制增戒學也母論云有五種三歸一翻邪二五戒三八戒四十戒五具戒唯具戒者不行於今餘四通有。
三中初句徵上直顯之意故下引文以示歸戒功勝不可隱略論文初舉歸戒所出文略十戒故云乃至別脫即具戒也但下比校優劣初明世教之劣輪王是人主十善化人梵王是天主以四弘化人即慈悲喜捨四無量心不待佛出故劫初即有報在人天故未超世教法王下次明歸戒之勝莫非斷集脫苦修道證滅也四分三毒盡集因斷也母論三歸該通五法足彰功勝獨後一種八年制斷故不行耳。
[科06]上來敘引其致今初翻邪義須分之初明業體二歸依本意三約境寬狹四境通真偽五作法不同六對趣分別準多論中隨義分六。
義門分章結前標後分章為六準多論者竝是論文時參解釋但彼無科約今疏以義分之耳。
[科07]初中多論曰言三歸者以何為性。
初門引問中性即是體。
[科08]有論者言教無教性此就所發教之業從體明性故若淳重心有無教也無教者此明業體一發續現不假緣辨無由教示方有成用即體任運能酬來世故云無教今時經論多云無作義例同也。
初解中三初正定體教無教性彼論續云受三歸時胡跪合掌(身也)口說三歸(口也)是身口教若淳重心有身口無教此就等者疏家斷也教為能發由教發得無教故云所發教之業即以無教為性也無教者下二釋名一發謂初念續現即第二念教猶使也謂非教使之然任運自然酬因感報故也(世云無由教示於人者非也)今下會異即善生成論雜心等也餘如戒業章中。
[科01]又云三業為性謂從初發業者為名故云互跪合掌口說三歸是身口教因具而發能存於有故名為性。
次師中初示體三業即是前教謂下今判故下引證但云身口意在二中因下示立所以具即身口有即來報。
[科02]又云善五陰為性者色身恭敬識想受中緣法翹注竝由善本便生善行無貪等三攝御斯法能生後有故因得名也由諸眾生依法受歸隨其心力有善業起扶助形命若輕浮心體是無記不發無作。
三師中初示體色身恭敬即兼口說三心緣法此明初受故為善本行心攝御隨起奉持五陰備矣因以名焉斯法即三歸功德由下釋所以依法受歸即初受也隨心力者即隨持也此師亦據能發明體雖兼色陰發必由心故下準論證成心起。
第二歸意中初文初句示境所歸下顯義如人下舉喻眾生下合法上三句合上獲罪於王下二句合上投向地國魔有四種天陰惱死未歸三寶皆繫屬焉。
次科四念為我境者是佛所教可依住故即身不淨受是苦心無常法無我四皆如實而觀故云念處五欲為他境者是魔所住故佛則以心師法魔則捨法任心魔是略梵據字本體從手從石世謂鬼趣相傳加鬼篇韻有之知非古也翻名釋義在文易解。
[科06]彼論又云如昔有鴿為鷹所逐移入佛影泰然安樂在身子影戰怖如初乃至如來習氣盡故久修慈悲能為物護。
次科引緣意彰唯佛是可歸故準論初在舍利弗影後入佛影故云移也今文互倒取其意耳乃至者彼云所以爾者佛有大慈悲舍利弗無故佛習氣盡舍利弗未盡故佛阿僧祇劫修菩薩行舍利弗六十劫修苦行故文但舉佛三勝對之可見。
[科07]問如上所列審能護者提婆出家本歸三寶何造三逆入阿鼻中答夫言救者救於可救惡深罪定是以叵救。
引問中初問上二句躡前提下正難提婆達多此翻天熱生時諸天心熱故三逆者出佛身血破和合僧打殺蓮華色尼即殺阿羅漢(舊將教闍王殺逆為三者非)生入阿鼻一劫受苦是則三歸不能護之也答中以其難救故所不救。
[科08]問若罪叵救無罪未須何須能救答調達初歸三寶心不真實常求名利自號為佛有競化過雖有神力息機不救故經有說解心能改志性未回終名拔濟如此之人不名闡提又如闍王造逆入獄以歸深信阿鼻罪滅轉在黑繩如在人中七日受盡又調達雖在阿鼻以本歸心受苦亦微有時暫息故知三寶所歸無虗。
次問有罪不救無罪不須救義安在答中初約不救釋息機謂不施用也故下次約能救釋又二初約開解釋解心改者了知正道故志未回猶行邪行故阿闡提此云無信又下二約轉業釋阿闍世此云未生怨囚殺父母造二逆業後於佛所懺悔受歸轉阿鼻一劫之長為黑繩七日之短(俱舍疏云先以黑繩拼量支體後方斬鋸故以為號)調達亦爾雖不能易處亦由歸佛力故苦微有間如報恩經中佛令阿難往獄問之調達云我在此得三禪樂然此小教且據實論若約大乘莫非權行經云示現三毒及邪見等是也。
第三門初寬狹者釋迦境狹三世境寬小教明三世以六佛為過去釋迦為現在彌勒為未來十方現在教所不論若歸一境餘則無心故不名歸。
[科03]若爾有諸天等於七佛中各自稱言某佛為師我為弟子者答言不爾諸天別語何足為定亦稱一佛為師亦有言歸三世佛者直以一佛為證何妨意表實通三世故毗沙門說歸依三世佛也。
問答中論云若爾諸天自說我是迦葉佛弟子拘留孫佛弟子如是七佛中各稱等答中初通示別語即各稱也亦下別釋雖皆稱一而通局有異故非一定下引毗沙證成通意。
[科04]四約境真偽者。
第四境真偽者法身佛滅理法第一義僧名真境也色身佛經教法凡夫僧名偽境也。
[科05]論自問曰何以所歸名歸依佛此釋三寶名義也因又答云歸依者迴轉也即歸一切智無學功德也。
明佛中初科初引問此下疏家點示也答中初釋名義眾生無始背捨三寶今迴昔心轉向聖境故若約大乘一體三寶反照自心即名迴轉如別所論即下示所歸戒定熏修因成果滿五分法身名一切智無學功德問此中歸佛而云無學者答無學之名義通大小然小教談佛與二乘人斷證同故如鹿苑初度五人名六羅漢若爾與下第[1]十義僧何異答斷證雖同三乘位別二乘實證佛是權方。
[科06]又問為歸色身為歸法身答歸於法身不以色身為佛故。
次問答中依法身體現起色身若歸色身則逐末忘本若歸法身則本末俱得故云不以等也。
[科07]問何以出色身血得逆罪耶答以色身是法身器故法身所依故害色身得逆罪故智論云如泥銅等體無記也非感罪福以成法身相隨前敬慢有罪福也。
三問以出佛身血約損色身而結罪故答中初約義釋法身無相假色以彰如物在器傷器則損物故下引證彼明形像可為今例。
[科08]又問何所歸者名歸法耶答歸於斷欲無欲滅諦涅槃是也。
法中初問答中三果見思通名為欲斷欲即學人無欲即無學由斷故無無即滅諦出世之果滅即涅槃寂滅之理此所歸法體也。
[科09]又問為歸自身盡處他身盡處耶答自他盡處俱可歸也。
[科10]盡處者謂滅諦體即三諦所無之處是也由諸眾生聞佛正教依觀修行集因既傾苦果便喪誠由正道之所對治病除藥滅即盡諦也若藥不除又是其病如筏喻者可以情求故取自他法所成德即三諦所無方為正法不但言說為法既是非情知何用功。
牒釋中初文為三初總示法體滅諦盡諦翻傳異耳二由下別敘修證初明苦集二諦所謂知苦斷集集因即三毒四住苦果即三界六道誠下次明道滅二諦所謂修道證滅正道即三學八正病即苦集藥即道諦盡如病差三若下重遣法見又三初舉喻金剛般若云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若通喻四諦苦集如此岸滅如彼岸道喻船筏不捨船筏非至岸矣故曰可以情求故下二顯體法所成德法即八正苦集病亡修道藥遣二執[A154]己破空理現前即三諦無處是聖所證不下三遮妄滅理體寂故是非情非口議心緣所及故云知何用功。
[科01]上明自身盡處即初果受歸謂傾三結三隨結轉也今時下凡所受歸者俱是他身所盡處。
次揀凡聖中初明聖人歸自以自證故三結即三諦下各有結惑結惑既破三諦乃亡轉歸滅理故云三隨結轉今下次明凡夫歸他由自未得故歸他證。
三中初句勸學不下斥非鸚鵡能言鳥也但學人語不知其義往往親矚言多見也。
[科03]問為歸俗諦僧為歸第一義諦僧耶答不以俗諦為僧以雜煩惱故要以第一義諦僧。
三僧中初問內外兩凡薄地凡夫名俗諦僧初果[A156]已去名第一義僧由證第一義諦無生滅理從所證為名論云聲聞學無學功德是則通收四果四向也答文可解。
[科04]若爾佛與提謂受歸之時不應言未來有僧汝當歸依今解以俗諦為第一所依處故言未來僧又欲尊重俗諦僧故言未來有實而言之真諦僧者常在世故。
再難中引佛為提謂長者授歸之詞既言未來即世俗僧違上答也解中有二初約所依釋以真依俗故舉俗召真又下次約尊重釋恐謂未來無真實僧於世俗僧輙生輕慢真僧常在何限未來。
第五善見總別二受隨意準行。
[科07]多論云受三歸者先稱法後稱佛者不成若無所曉知說不次第者自不得罪成受三歸若有所解故倒說者得罪不成。
多論彼先問云佛以法為師於三寶中何不以法為初答法雖是佛師而法非佛不弘是以佛在初餘如疏引無知失次迷心故成有解故倒故心不成。
[科08]問佛亦是法法亦是佛僧亦是法正是一法有何差別答雖有一義相有差別以三寶而言無師大智一切功德是佛寶盡諦涅槃無為是法寶聲聞學無學功德智慧是僧寶。
次問中準戒疏三寶有四一體理體化相住持然一體局大乘理體通大小且就教限理體無別以為問端三寶互望佛僧無體同歸一法則無三別欲明互倒何意不得答中初標示一即據體別乃約相以下別釋佛僧能證法即所證能中師資位分故三恒別佛云無師大智對下僧寶從佛所聞專自利故法云無為簡異佛僧皆修證故所以二寶皆稱功德彼論又云以法而言無師無學法為佛寶非學非無學法為法寶聲聞學無學法為僧寶。
[科09]又問稱於佛法不稱僧者乃至互少得成歸不答不成受也。
三問答中乃至互少謂[A157]但稱佛而不稱法或稱法僧而不稱佛。
[科10]若爾五分何為有一語二語豈非漸耶等此是教法初興制後不得乍得重受更增法故。
次科五分有一語二語受具故引為難答中初興後廢故後不得乍得猶言寧可謂寧可從後重增不宜從初減少也。
[科11]善見云若師教言佛弟子不正而言弗者成受三歸若俱弗則不成受若師教言佛弟子答言爾或不出聲或語不具皆不成歸或言音不同如傖吳兩俗不相解者應教其義如是不殺弟子答言解而能持亦得受戒。
三中初約音訛明成否弟子言弗師正資謬故得成受若俱弗者師質俱謬故受不成若師下次約異音辨成否第列四異後言音不同即方俗異語教使解義既得受戒例亦成歸傖仕衡反字書云吳人謂中國為傖中國即指京都今之北人與南吳音異也。
[科01]多問得從三師各受一歸不答不得。
四問多即多論三師各受答不得者人法俱異故。
[科02]又問得一年半年受不答得隨日多少受三歸也。
五問彼宗五八局時三歸通故。
[科03]又問從師受歸乃至五日三歸限滿故是師不答一從受法終身是師如報恩經損葉之喻。
六問恐疑限滿師義絕故答中指經喻者彼云受具戒時失十戒五戒否答不失但失名失次第不失戒也乃至始終常是一戒隨時受名譬如樹葉春夏則青秋黃冬白隨時異故樹葉則異而始終是一葉今借彼喻此以有歸無歸雖殊而始終是師耳。
第六對趣正明中修羅徧在五道故但云五趣(舊云除地獄者非)除重報者別簡下趣以人天二趣自可受故文舉輕獄鬼畜類知除不解者通簡五趣以人天不解亦不成故。
[科06]多論云龍受三歸為優婆塞又云龍畜生攝以業障故無所曉知無受戒法雖經中說受八齋法但得善心功德不得齋也四分龍受三歸及賈人等皆翻邪歸非得戒也成實云餘道眾生得戒律儀經說諸龍亦受一日戒故善見中諸龍及神得三歸五戒也。
次科多論初明唯許受歸又下次明不聽受戒無所曉者畜類多愚不堪持奉準下得歸亦取知解雖經等者即善生中龍受八戒論家防難以意釋之齋即八戒然是成論所據即如下引四分佛初成道賈客獻蜜初受三歸次為龍受今正明龍畜因引之耳下引二論歸戒皆開善見神者即是鬼趣。
[科07]義準多論據無知者人猶不得何況鬼畜如餘得者謂有知解律中制罪尚結偷蘭以能變化知解人語可以類也。
三中義準總判諸文初判多論如下次釋成見二論律中殺畜提盜妄竝吉若有知解通結偷蘭由能奉持故開得戒。
[科08]二就文中初標後受。
[科09]初中受三歸者[A158]但得法被身為佛弟子無戒可持文中多論[A159]已下顯本從魔歸心正覺具列三寶體者以妄作者多故偏列云知真歸也又引善見者釋成作法不易依緣而受亦不難也。
次解中標文三段初示立法分齊次釋多論歸正覺者對上從魔且明佛寶正覺即華言也妄作多者人師授法不知體相故三寶多種唯明理體故云偏列簡住持化相故曰真歸如上義門真偈中說又下三釋善見難易成否在於明昧故須師學始可授人。
[科11]後三結者囑授叮嚀令持在懷不濫承奉故經云歸依於佛者真名優婆塞終不更歸依其餘諸天神。
次科初示結意故下引證西土外道多事天神今既向佛故云不歸等。
[科12]下釋有歸無戒者為除世疑受五戒者但依前誦止是翻邪無戒可得又引母論的處灼然不容晦惑彼我無益也。
三中初釋除疑有人用此授人五戒故特決之又下次釋引證初二句點文有加無加用分歸戒即此誠文是準的之處灼明也下二句誡斥晦暗也。
[科01]二明受五戒法義分為五一戒德高勝二簡器堪能三作法延促四發戒時節五約相顯持。
第二五戒列義門中五義懸科文相如下配之。
[科04]文列經施不及持戒者明戒德高勝即初門義也。
釋注標指中注引經云亦善生文。
[科05]所以然者初受戒時[A166]已行三施盡眾生界故財有量不及此也盡形不盜者[A167]已施法界有情之財言不殺者[A168]已施法界有情無畏即用戒法行[A169]己化他即名法施徧眾生界財為局狹集散之法能開煩惑惱害之門戒法清澄故絕斯事。
牒釋中初科初總示以初受時立誓斷惡徧生境故財法無畏是為三施盡下二別列不盜不妄取即是施財不殺無侵惱即施無畏此二自行令他倣之即法施也財施濟彼困窮無畏令他安樂此二即慈悲也法施使彼開悟即智慧也三者既備其勝可知財下通結初句示財施局狹一不具三施二不徧生境集下明財施生過集則不免貪求散則寧無取捨得者則喜不得則嗔能開煩惱故不及戒。
[科06]又云由戒故施淨者智論云若不持戒得財施者多貪不淨以利求利惡求多求故使來世受不淨果如牛羊猪狗衣食麤惡若持戒者既絕惡求清淨行絕乃至佛果故云六波羅蜜在心不在事等。
次科引論前明破戒行施之損以利求利謂販賣治生惡求謂邪利活命多求即貪婪無厭惡因惡果報應必然文列牛羊等且舉餘報若下次明持戒行施之益清淨則離上諸過佛果則反上惡果故下引證還即論文施戒忍進禪智為六波羅蜜翻到彼岸修此六法能至佛果故若心不淨雖行六事非波羅蜜故云在心不在事然此為破垢心之人非謂廢除事行今人不修戒施妄以此語文飾[A170]己非一何謬哉。
[科07]二當於受前問下至應隨為受來簡人相即義門第二也。
[科08]文列善生簡人中還約性重者為問也故彼經中問戒相者以法行務意存始終不取受具致有隨缺觀其志力察其智愚量功進法不徒虗受故文云雖隨言能當須久處六月供養出家智者審知可教待限滿[A171]已和僧為受由能所知量願行齊具依法而受不負眾生目驗不堪強令受戒致使毀汙二俱沈溺可謂虗妄善惡其蹤叵追誡之哉。
次科釋善生中兩段初釋問難注中四種乃性重中極重之者白衣有犯障戒不發不列大妄非彼犯故見病棄去可攝殺中故下次釋問相注中先歎戒功次示戒相後問欲受何戒即問戒相也今釋後段初明分受所以受具謂具受五條也隨缺謂受[A172]已毀犯也故下次明簡練此約出家欲受十戒當先試練即如多論先以五戒調伏身心信樂漸增方受十戒是也供養即是給侍眾僧出家智者即和尚師僧和僧受者即法同單白由下三正彰問意前敘如法之益能所即指師資願行即目受隨負違也目下後彰非法之損任情非法善惡兩兼故云虗妄事無實跡故不可追。
次成論中初引文若十三難通障道戒五逆賊汙七難不障俗戒故特簡之文中初明制出家意以出家人必取聖道故若下次明通在家意且令誘接住善道故施慈等者布施修慈皆世福故準下次義決雖通五戒必約懺淨為言有過不懺如注所簡故云不合二教即世教與佛制也恐疑懺淨容可出家故約深重釋通教意。
[科01]文列阿含等下明行淨納法也但無始無明是生死本若理若事順違俱罪故須前懺使心清淨方堪聖法。
次行淨納法中先懺後受經論並然故注云阿含等妄起不覺謂之無始無明業苦所依故為生死之本動念違理作惡違事澄心順理修善順事違罪可知順有罪者以凡心學道本惑尚存造理則取捨未忘行事則我人難拔所以順違二俱有罪義須懺淨以應淨法故云故須等。
[科02]問前翻邪三歸直爾即授此五戒歸如何簡略者答翻邪背邪初心難拔欻然迴向宜即引歸若更覆疎容還舊跡五戒不爾先以歸正心性調柔堪思我倒故須簡略方入道門以五體有虧三乘無託仍隨分受皆是任時能接機布教可準知也故智論涅槃皆明懺法從死生際至涅槃際隨時為述。
問答中前受歸法不制簡能與此不同故須問決簡謂簡取略即略去答中初答三疎不簡覆疎謂反覆疎理舊跡即邪道五下次答五戒須簡初彰異一曾受歸法不慮退還二為入道門須簡淨器五戒是聖道之基有虧則三乘無託恐有輕犯故須簡略仍下準例以體淨者猶須量能聽隨分受明知慮犯故制簡之故云可準知也故下引證經論明受皆先懺悔驗須簡擇不容濫預無始有識名生死際究竟果滿名涅槃際略舉始末以攝中間所有過惡一時盡悔此即悔詞然非一定故令隨述。
第二法中初科受緣漸頓中初文初引彼計不具分受謂不受五而受一二則不發戒體縱引經者論家防難即下善生明分五受彼謂受時具發五戒但由隨中持有多少故有一分少分等如下躡斥謂若許受體具五隨行不具而名少分即應比丘具受分持得名少分比丘耶當知全分定約受體耳融通也。
[科05]成論云有人言五戒木叉唯頓無漸此事如何論答隨受一二三皆得律儀善生所列一分二分少分多分滿分是也準斯明漸五師受一得戒不疑如薄俱羅唯受不殺例也。
次成論中初牒前義以為問端頓謂具受漸即分受答中正答律儀即戒體善下引證分即支義五法一體總中彰別故名為分準下義決以前三歸不許互缺異師別受竝判不成恐謂同彼故準決之薄俱羅此翻善容以彼好容儀故婆羅門種天竺國人昔毗婆尸佛時曾作貧人持一訶棃勒果施病比丘服訖病愈以此因緣九十一劫天上人中受福快樂今生婆羅門家其母早亡後母惡之嘗就母求餅被投於餅爐父見救之火不能死又嘗從母求肉被投釜內湯不能死又嘗牽母衣被推於河中大魚吞之會父買魚剖腹了無所損水不能死後求佛出家得阿羅漢年一百六十歲未曾有病葢從昔嘗持一不殺戒故受斯報準知分受理無所疑。
[科06]若準多論不得重受依成實四分俱開重受故末利夫人第二第三重受五戒即其證也。
次重受中亦以兩宗對明得不多宗五戒其必盡形故[A174]但一受義無重加成宗不爾任時長短隨受隨增末利此翻為奈由昔施奈得今果故二三重受事見本律。
[科07]又如多雜二論解云五戒一受佛制定故必須盡形八戒必一日夜不可乖也如成實中亦隨日受乃至盡形故十誦中或日或夜受五戒等竝獲善也。
三延促中初合引二論以同宗故五戒盡形不可促八戒日夜不可延故云佛制定也(舊解制定謂不可受一二者義見前科不可濫此)次引成論二戒延促任意皆得故云隨日也仍引十誦用彼證此即皮革中文或日或夜者有受日不受夜有受夜不受日則知五戒不局盡形如後八戒中具引。
[科01]就文作法又分為二初三歸誓發戒之緣後三歸結是囑非體。
次釋作法分文中前誓是緣正發戒體後結為囑意使堅持。
[科02]初文將欲受戒初須說緣境寬狹令受者志遠見相明白如具法中說。
指緣境中以前四戒竝徧有情上發唯酒一戒亦徧無情發竝同具戒先須開導志遠謂立誓要期見相謂識知境量。
次釋詞句稱名中初點文如下次明自他本律智論皆聽自誓多論俱舍竝制從他雖云兩得準下八戒無師故開有則不許故指如後。
[科05]二歸依佛下明迴向境界有人說云歸依佛無上尊歸依法離欲尊歸依僧諸眾尊隨德歎美乃是加敬任緣亦得。
二歸境中初釋文有下示異三歸加語見雜心論今時又云兩足尊眾中等無非歎德去留皆許。
[科06]三舉日夜者顯期時節也。
三中特彰日夜明通延促也。
[科07]四一戒五戒者明隨力所持少滿等戒此正是本誓立意防割之願也優婆塞者此方傳於西梵音耳諸經不同取聲偽僻正從本音云鄔波塞迦唐翻善宿也故成論云此人善能離破戒宿古錄以為清信士者清是離過之名信為入道之本士即男子通稱取意得矣在言少異。
四中初總示少滿謂少分滿分此正本誓顯餘竝旁緣也優下次別釋翻名有二初明正翻前正梵名後引成論釋義宿謂住止之處即喻惡因果也(舊云舉夜攝日者非)有作優波或云婆私或無迦字皆偽僻耳古下次引義翻取意雖得對梵有差故云少異。
[科08]五如來下略舉三號結歸正本也。
五中初科佛具十號文[A175]但舉三故云略也如來正覺世尊是為三號正覺即佛華梵異耳結歸正本恐濫邪緣。
[科09]問前歸三寶後更舉者答以三寶名通九十六道後須顯正非同前濫故重別列。
問中正列三歸後重舉佛遮疑故問答文可解九十六者外道通數。
[科10]言如來者乘如實道來成佛也至真者體悟無邪也等正覺者道同三世也此實我歸餘非敬也。
牒釋中初釋如來乘謂能證智如實道即所證理悟理起修從因至果故云來成佛也若金剛般若云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此乃就理為言當知理無去來修有始末故須兩會不可偏求次釋正覺真簡邪偽等簡偏小。
[科11]言三授者前受既輕三加誓願不同律文一說便獲竝由機有利鈍故使受緣多少可以知矣。
釋三授中前受輕者謂心浮薄即鈍根者律文一說謂最初開化利根之者竝下會通可知。
[科12]告令戒體者令知得時節不比由來說後戒相方云受戒也依此文中開第四門義。
次發戒時節中初科初示意不下遮非多論云有言三歸竟說一不殺戒爾時得戒以勢分相著本意受五故有言說五戒竟得戒恐有執此故特揀之彼論自云諸說中受三歸[A176]已得者此是定義即今所取也依下點義門。
引論中初科多論問答初定發體必在三歸所以下次明說相結歸別有所為下例二戒仍舉具戒通證說相四墮彼宗謂夷為墮故論釋云犯四重者由與魔鬪墮在負處故(有改為四重者非)又彼說前二篇是戒分故四分唯說四重據根本故。
次科初引論釋以三歸少緣少力故須羯磨方發具戒多緣力者論云三師十僧白四羯磨等是也此下疏判如上所解且據八年[A179]已後為言。
第三明相告令中初文隨戒分五一一戒下五句竝同唯境為別三云能防本者釋下戒字結屬人者釋是汝字。
[科04]約此問答從他受也律中云世尊我今歸依佛法僧盡形不殺乃至不飲酒此令自誓八戒既開此應得也觀時進不義非抑塞接俗之化隨機而舉可也。
料簡中初科初指上從他律下次明自誓成論八戒亦通自誓文如後引觀下示通意。
[科05]多論中四是實戒一是遮戒所以同結戒者由酒是放逸本能犯四戒迦葉佛時有優婆塞飲酒故婬他婦盜殺雞人問答云吾不作也又能作四逆唯不破僧又得亂報失一切善業由多緣故與性戒罪同例智論酒有三十五失。
次科初總分實即性惡所下別釋以遮戒無量唯酒同結故特示之初徵由下次釋有四意初意引緣婬他婦是邪行盜雞殺人答吾不作即妄語又能下即次意不破僧者以立邪三寶須自作佛若飲酒者人不信故又得下即第三意論云雖非宿業有狂亂報失下即第四意論云廢失正業坐禪誦經佐助眾事故由多下總結智論三十五失現財空竭眾病之門鬪諍之本倮露無耻醜名惡聲覆沒智慧所得散失伏匿盡說事業不成醉為愁本(醉中多失醒後憂愁)自力轉少身色漸壞不知敬父不知敬母不敬沙門(異道沙門)不敬婆羅門不敬尊長不知敬佛不知敬法不知敬僧朋黨惡人疎遠賢善作破戒人無有慚愧不守六情縱色放逸人所憎惡眾所擯棄行不善法棄捨善法人不信用遠離涅槃種狂癡緣死墮惡道當來狂騃([A180]已上三十五句每句一種有云三十六者非)。
三中初徵意佛下次釋通四業俱斷重者標之此據本宗成論為言若多論中[A182]但發身三口一具戒方斷七支。
[科07]餘相廣文如鈔中。
次指略中文見導俗篇注指善生六重者彼云一殺二盜三邪婬四大妄五不說四眾所有罪過六不得沽酒二十八輕者一不供養父母師長二躭樂飲酒三不瞻視病四見乞者不與五見四眾尊長不承迎禮拜六見四眾毀戒心生憍慢七不持六齋八四十里內有講法處不往聽九受招提僧臥具牀座十飲蟲水十一險難處無伴行十二獨宿尼寺十三為財命打罵奴僕十四以殘食施四眾十五畜猫狸十六畜養畜獸不淨施未受戒者(俗人作淨施)十七不畜三衣鉢錫杖十八作田不求淨水陸種處(為自給故)十九市易販賣斗秤不平二十於非處非時行欲(非處即餘道非時即六齋受戒懷妊等時)二十一商估不輸官稅二十二犯國制二十三得穀果不先奉三寶二十四僧不聽說法贊歎輙自作二十五在五眾前行二十六僧中付食與師選擇美好過分二十七養蠶二十八行路見病者捨去竝得失意罪。
[科08]三明受八戒法初以義分後對文釋初義分五一釋名簡法二要期立志三功益之美四受法差降五顯其戒相。
三八戒分文中義門有五前三唯義後二兼文即上對文釋也。
[科01]初名云戒云齋云關者眾名乃異莫不攝淨歸心也言八戒者八即所防之境戒則能治之業言八齋者齋謂齊也齊一其心或言清也靜攝其慮如世閑室亦號齋也言關齋者即禁閉非逸靜定身心也。
釋名中初科初總示三名或處單稱或處連呼云八關齋戒竝如經律呼召不同息緣離過善法內增故云攝淨歸心也言下次別釋初釋戒義所防是過能治即行次釋齋義有二齊取專注心無差別清取離過絕諸雜想世中齋館亦取閑靜之意三釋關義從喻為名如世門關防姧止宼即禁閉義也。
[科02]有人言尋名定義容有別也齋者過中不食為體戒者防非止惡為義此得其語未詳其趣過中不食乃就緣防何關齋體據從多論前八為戒第九是齋即離非時以為齋體者約義用故便得名也故論說言劫初之時此之六日諸惡鬼神大有勢力吸人精氣故有智人教令不食因靜節故精氣得全至佛出世猶行此法故於不食重加八戒。
次科初引異說彼有二過一者齋則別在非時戒乃局收餘戒而不知齋戒名通二者過中既為齋體餘戒竝是義用而不知諸戒各具體用此下次示今斥過中不食八中之一體是遮戒節食清身惡緣可離故云緣防豈得妄判通為齋體據下三引彼所執雖是論文而不體意約義用者論取靜節以為齋義因本節食而加八法故為齋體仍引智論昔緣為證據本令全不食佛教[A183]但離非時雖依世法須知自異。
[科03]多論云受八戒人在七眾中何眾所攝雖無終身戒而有日夜戒應名優婆塞若得名者又無終身戒若言非者又有日夜戒止得為中間人也即七眾之外更有木叉八戒是也以義推之位五戒上。
簡法中論文初標問雖下答通彼宗五戒定須盡形名終身戒八戒唯一日夜故名日夜戒若下轉難止下重釋望非終身不當與名望有日夜不可無名在可否之間故云中間人也五十具戒位通七眾竝須盡形所以日夜不在其數若爾受八戒者究竟何名答如受法云淨行優婆塞豈非名耶上據多宗五八局時故在七眾之外若取成宗通收俗眾非七外矣。
第二要期明緣難中初放逸成否前明不成據論受齋必在清旦然期心放恣前亦不成況中後乎色聲飲食即是欲塵若無心者非因受齋而故放恣前後皆得若將下次明遇難成否如王賊繫閉等緣心通事礙中後開成。
[科06]善生云若諸貴人常勅作惡若欲受齋先遮斷[A186]已後方成就若不遮者則不成也成實云有人依官舊法或為強力令害眾生謂無罪者亦得殺罪以緣具故準善生經受善戒者必斷惡戒由受猪羊雞狗貓貍等事竝惡律儀能失善戒故。
次斷惡中初引善生明成否貴人即王大臣常勅作惡謂行殺戮鞭捶等事次引成論以遮疑依官舊法如宰官秉政依國典刑或為官所使刑戮於人癡人多謂自無有罪下準善生同惡律儀竝須禁斷猪羊家畜即屠者戒貓貍野獸即獵師戒受惡戒者既失善戒故受善者必先斷惡。
三功益中多論舉事校勝閻浮王即轉輪王彼云於閻浮提中一切人民金銀財寶於中自在彼國一錢重十六分故經論中多舉為比。
[科09]善生云除五逆罪餘罪皆滅或前教殺於後受齋正受便殺以戒力故雖復一時不得殺罪據此以論成大懺也由於一期誓心清淨行同無著故能割斷諸業罪也。
善生中對罪顯功初明能滅往業五逆業重故獨簡之或下次明能敵現罪初引文問前云若不遮惡受則不成今何教殺而得受者答前云常勅作惡同於惡戒惡強善弱故禁善不生此暫作惡惡弱善強故得戒罪滅此據不立任運犯者為言若據律文教他任運則罪戒俱得據下示意一期非盡形也心淨離正婬也行同無著者下依俱舍列相云如諸佛不殺生等若八齋經則云如阿羅漢不殺等則知無著之名通三乘也。
智論對五戒顯勝初立喻勳即功勳葢謂掩覆他人之功五下合法良下出所以欲為生死本絕欲則超生故唯約婬以分勝劣時少則不及盡形行多則加彼三戒仍斷正婬。
[科02]成實云天王福報亦所不及帝釋說偈佛止之曰若漏盡人應說此偈六齋神之日奉持於八戒此人獲福德則為與我等。
成論天王即帝釋是三十三天主故據論帝釋先說偈佛方止之文中引倒偈云六齋神之日謂天神下降日也則為與我等帝釋自謂受持八戒福與[A188]己同佛呵止之若漏盡人可說此偈則與三乘聖人無漏福等帝釋天福所不及也。
次就文釋標緣中初科點文示義注引善生大同阿含文略不牒。
[科05]言八日十四日十五日者即黑白兩月俱有三日如智論中四天太子帝釋下如鈔說也。
釋中初科智論白月三日初八四王使者下十四四王太子下十五四王自下黑月亦爾觀察世間善惡奏聞帝釋而非帝釋下也指如事鈔見導俗篇。
[科06]多論五眾通授者皆是弘法之人成智二論開自受者非謂常途故彼文云若無人時得心念受明緣開也。
次科多論定從他受彼云夫受齋法必從他受於何人邊受五眾邊受成智二論竝開自受文約無師義兼緣礙。
[科07]俱舍云欲受齋者清旦從他受下坐隨後說布薩護故論解言要日初出受之若先作意齋日必受食[A189]已亦得從他受者由觀他因緣不起犯戒心故應互跪合掌若無敬心善法不生故除病時開隨施戒人語者師資道成授受有儀非輕法故。
三中初引論文有四清旦是定時從他即假境下坐是具儀(注作下心字誤)隨說即作法布薩翻淨住即是戒義明了論云在身口名戒在心名護是也故下次引論解次第四節各顯教意當自分之。
[科08]又云一日夜者以五種三歸文相叢雜故須簡定義無混亂故準多宗必一日夜不通過減縱引十誦皮革所見本居諸人晝夜互受苦樂兩果竝云不能全受八戒五戒或於半日夜者以俱舍論解但得善行可愛果不得戒也依文成實隨力多少者接俗之教不可約之如上說也。
四中又云即牒注也注標論云即是多論初出彼宗之局初示意故下引據彼論云以佛本聽一日一夜齋法以有定限不可違也縱下通妨初引難彼論自難云若爾如皮革中說等即十誦皮革犍度說億耳沙彌在曠野行見諸餓鬼皆是鄉黨本居之人或日受樂夜受苦或日受苦夜受樂竝云等者億耳問故諸鬼答也半日夜者謂曾受五八或受日不受夜或受夜不受日豈非五八不局時耶以下次引釋多論自通曰本生因緣不可定又曰迦旋延欲度億耳故作變現感悟其心非是實事此釋理迂故引俱舍通之謂彼受樂止是泛善既不全受故不得戒善行是因可愛即樂果依下次準成宗二戒竝通時日多少前文[A190]已示故此指之。
[科09]正受法中受結為二。
正受中初科受結二者前三歸是受正納體故後三歸是結重囑累故。
[科10]初文可解言淨行者以所期時奉持九支同諸佛戒故云淨也何以不言如來正覺者五戒初離邪緣故以正隔之今於五上重增勝行復何須也。
次科初句指略即上三歸前[A191]已釋故言下牒釋以同佛戒故名淨行私釋對前五戒未斷正婬故加簡之何下示異由五戒後具列三號今文既闕故此通之若爾不受五戒直受八戒非是重增理須加唱若謂五戒初離邪緣故須簡正何以十戒又復著耶私釋作法加簡非正受詞前除後加義應通得文中且據一往釋耳。
[科01]三明相中文分為二初列相示二阿含下明願引也所以須二者行足願目事緣相假雖奉勝行無願引心則令此業隨緣墜地故經論中盛弘此意至時長引證非徒。
三明相中初科為二初正分文所下次出所以行足願目舉事喻法以顯相須行願二法經論廣明不可具述囑令長引徒虗也。
[科02]前相中如俱舍論分別者即義門末也故彼文云戒分三位前四名戒分離性惡故次一名為無放逸分若善受戒由飲酒故擾動諸學處故後三名修分若不受下二分有何過由飲酒故即便忘失是事非事念也離莊嚴者謂非舊莊嚴也若常所用莊嚴不生極醉亂心也若用高勝臥處及歌舞音樂隨行一事破戒不遠也若依時食離先所習非時食也憶持八戒即起厭離隨助之心若無第八此二不生也。
列相總示中初科初標指由八戒相諸出不同文依俱舍故須標定即前義門第五顯戒相也故下引論判釋初通分三分諸學處即前後諸戒修分謂約事䇿修助成性重故若下次別顯後二初反徵由下顯過又二初明第二分酒能亂性不辨是非容犯諸戒故離下次明第三分次第三戒各顯過失非舊莊嚴謂華瓔等俗中常習是舊莊嚴今竝離之[A192]但存常所服用故云非也高牀長慢樂音動情皆近破戒依時食者即不過中憶八戒者無他念故即滅惡也起猒離者不樂世緣即生善也若不節食飽腹嗜味故二心不生也。
[科03]有離非時食餘為八戒以開觀歌舞及莊嚴為二此本論不同增一中不過時食為第六合前嚴身及觀樂也若依多論齋以過中不食為體八事照明故成齋體共相支持名八支齋故言八齋不言九也若[A193]已受齋鞭打眾生雖即日不行待明當作皆齋不淨以要言之若身口作非威儀事即名不淨若心起貪瞋害覺雖不破齋齋不清淨若不修六念等亦名不淨。
次科初云有離等即是多論謂非時之外展七為八則有九支開歌舞莊嚴者對下增一合為一故此本論者即文中所列是依俱舍以合高牀觀樂為一故云不同增一中列數則同離合列次與今全異多論列數如前文中但出離開之意謂一日節食以八事檢束方顯清心奉齋之行故云照明等支持猶佐助也上示名體若[A194]已下次明持奉有三初身口犯待明當作即要期業若心下二明意犯違情故嗔惱他為害(論本作害有改為癡非也)上二皆作犯若不下三明止犯以受戒者當須逐日念佛法僧及天戒施故。
[科05]第三婬戒者以自他俱遠故有人云邪婬者此五戒相由制他開自故八戒云邪者誤也。
第三中初正釋五戒斷他妻八戒二俱斷有下次指誤今世有授五戒反除邪字愚教人也。
[科06]第五戒相有人加辛肴者正文無此既受淨身焉噉羶臭理不可也。
第五中斥非加辛肴者如云不飲酒及辛肴等即五辛俗饌理自不噉明不須加也。
[科07]第六華瓔油塗者中梵以為美飾此方所重衣服裝挍脂粉塗面以為修身如論離舊莊嚴義須準的。
第六中初科西梵華油通於男女此方脂粉唯是女流皆舊莊嚴依論離之故云須準的也。
[科01]西梵露首徒跣為恭之極其猶此土有罪之人東華所貴在修整巾履衣裳以為重敬有人行事去取於中然劍履不登於殿為致敬也亦須改從正法唯人不可依也及說相時士女既絕華瓔塗身當須改語云離舊嚴身具等亦通收彼此也。
次科初示兩土異儀有下斥世人妄判彼謂東西敬儀俱成太過取東華則違於聖教依西梵則此土非宜但略如巾履不至過甚故云去取於中然下正斥此方俗禮帶劒著履不得登王者之殿則微同跣露故令改正須具五法如後所引及下教受時改語還依論文通收彼此即華梵也。
[科02]第七離高勝牀及觀聽倡伎者合二散慢緣為一戒也。
七中總示云散慢者觀聽是散高牀為慢。
[科03]阿含中八種牀金銀牙角等嚴飾故勝佛及師僧父母從人故勝俱不合昇也有餘文中高廣牀者約相辨離高即八指以上廣謂方三肘者不可俱有單高亦制文列高者即簡尺六[A200]已下開用又言勝者即列八種不必高大如用師父所机褥即是長慢故特制也。
別釋中初科初引文示阿含八牀金銀牙角為四佛師父母為四從人為勝但取尊長受用不必嚴飾昇登也有餘文者四分諸律皆名高廣大牀高一尺六廣五尺四此是制量過此量數則為高廣文列下次牒文釋初釋高義即前諸律須約分齊文不言廣準理不開又下次釋勝義即上阿含不必局量机亦牀類褥謂敷坐之物亦不許也。
[科04]又作倡伎樂者倡謂俳優以人為戲弄也樂謂金石八音之所奏也伎通男女即奏樂者。
次科牒釋中俳優有云排遣人憂字義全乖依文但是戲劇人之通名耳金石絲竹匏土革木謂之八音奏進也。
[科05]有本去人加口因隨字喚以為唱者唱謂導引之辭全非樂務有人即召倡字以為唱者此不識字知何不道倡音為昌與唱全別字義俱乖不可通濫脫在有識俗士傳授戒訓文字紕繆未成師誘故須遠慎也。
次科初改斥字音曲導引謂之為唱有下次斥音誤知何不道徵起下文脫下三勸慎紕正作𧧺匹夷反亦謬也先令學知則臨事無謬故云遠慎。
[科06]第八戒中不言齋者中梵但有斷食之方義當此域齋齊之訓引誠義也故國家每祀天地神祇令諸祭官清身入齋宅其閑室不行杖捶訶叱之事酒脯之費不擇晨昏故翻經者取其一分清身之義用以譯之云關齋也。
八中初出文意謂離非時即誠實義故下示齋名初引俗中齋名即取清閑專一之義有散齋有內齋如別所辨宅居也取一分者明非全同也。
二明願中初文初總示由下別釋初釋自利戒法唯人得受故惡趣為戒難聞思修慧須生善道值佛聞法具根正信故八難為聞思障如遮難中自明他下次釋他利行大道心即菩薩行方便是二乘權教一乘即佛道實教豈唯八戒一宗立教皆用此意學者宜知三會者彌勒下生經云初會說法九十六億人得阿羅漢第二會九十四億人得阿羅漢第三會九十二億人得阿羅漢補釋迦處故云近也。
[科08]下引事證者由願為前導行即後隨若鳥具翅而陵虗如車具輪而致遠缺一不濟也。
釋注願行相須一不可缺鳥翅車輪法喻可見注云因引證者即上經文而多古字傳寫誤也。
四分律刪補隨機羯磨疏濟緣記二之四
四分律刪補隨機羯磨疏濟緣記二之五
次明道眾標舉宗致總舉中次列七門統明出家始終行相學者至此當須自撿若唯徒說於[A202]己何益說食數寶目擊多矣。
[科03]一明出家功由菩薩者。
初門標云菩薩者即指釋迦因行為言。
[科04]如華嚴偈若有不識出家法樂著生死不求脫是故菩薩捨國財為之出家求寂靜五欲所縛不離家欲令眾生解脫故以此文證眾生無始纏著家屬無思解脫故大士引出於世。
釋中初科華嚴二偈前偈為不識故立法示之後偈為著欲故方便引之初偈上二句示不識之過下二句明立法之相捨國財者菩薩在家為王太子次紹王位國城財寶一切自在欲明難捨猶須捨之況餘凡庶不足戀矣寂靜即涅槃果後偈初句示著欲下三句明方便文略下二句具云示現不樂處五欲是故出家求解脫以下疏家結顯推功歸佛。
次就機中初科初明鈍根此據等者斷上文也郁伽長者經穢居品云居家菩薩當知在家穢汙之事常念作故名為居家斷諸善根本是名居家乃至居家如羅網如毒蛇如火燒身等涅槃云居家迫窄猶如牢獄一切煩惱由之而生出家寬曠猶如虗空一切善法由之增長若在居家不得盡壽淨修梵行我今應當剃除鬚髮出家學道有下次明利根心希拔俗等謂居塵不染者固即是定淨名即維摩經梵云維摩詰此翻淨名彼因諸長者子問云我聞佛言父母不聽不得出家維摩詰言汝等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即是出家即是具足爾時三十二長者子即發菩提心等以佛令剃染受具本為發大道心既[A204]已發心何須出受故云即是此言乃被上達圓機末俗凡流無宜倚濫。
[科06]就分四句既出從道志求解脫心形俱出也雖形附道而心沉世形出心沒也如淨名說心出形沒也躭滯五欲縛著居家俱不出也。
次文初後二俱句中間二互句初句從道是形出求脫即心出若以兩根對四句者初句兼收利鈍鈍者因形而發心利者起心而從事第三句唯利二四兩句則非所論。
[科07]然世濁惑深厭苦求樂初雖欣出終墜欲海不修行業故徒行也。
三引誡中初科初示時機謂厭在家營趁之苦求出家供給之樂即涅槃云為衣食而出家者初下次明退墮詩云靡不有初鮮克有終即斯類矣徒行謂出家無益也。
[科08]如智論云六情根完具智鑒亦明利而不求道法唐受身智慧禽獸皆亦知欲樂以自恣而不知方便為道修善事既[A205]已得人身宜勉自利益不知修道行與彼亦何異龍樹引誡為極言也聞而不行猶是不聞今重引告何得不用。
次科論文三偈初偈上二句明報勝下二句嗟不學六情根者情即是識謂根識無缺也智能鑒物故云智鑒唐虗也身對初句智慧對次句次一偈舉況畜是癡報但知欲樂即經所謂但念水草餘無所知也後一偈中上半合初偈下半合次偈龍下結告勸依必應此偈出在他經故云引誡以畜況人為誡深切故云極言。
[科09]道行何耶一切無染者是也良由眾生無始封著是此是彼是得是失因之起染纏縛有獄故世鈍者多著財色少有利者多貪名見四科束之尠不收盡終歸死去何事迷乎。
三中初示道行以偈文未顯故特徵示用開心路一切之言通收善惡塵境染惡則增業染善則成障能於日用所行所學觸境無染無染之智即是般若背塵合覺絕縛入道必始於此深可體究慎勿誦文良下反釋所以又三初示染本封著是貪愛此彼得失即分別由斯二種輪迴不息能離此者即名道行非別有道故下云道在虗通達累為本是也故下次舉世情財收八穢色乃荒婬名謂虗聲見即妄執上二常流所著故為鈍下二學者所求故為利此且一往分之然有具四或復互輕不必一定尠猶無也終下重誡凡在同徒用斯自照有一于是未脫輪迴且聽教參玄為人軌範反乃積財荒色諍見沽名跡混世塵不思出要形出心沒何所利乎。
第二門釋中初科初示立意約謂約絕若下次遣滯著謂不知方便住於閑靜故以金鎖以喻法縛引下三點權道。
[科03]如華手經有四法轉身即在善來比丘蓮華化生現增壽命一者自樂出家亦勸助人令欣出家二求法無倦亦勸他人三自行和忍亦勸他行四習行方便深發大願隨有功利至時付引。
次科華手經轉身即生報也善來比丘謂值佛得戒者蓮華化生即生佛淨土者現增壽命即現報也下列四法前三並自行勸他後一即化他行願正取初法餘三連引隨下囑令廣述引付謂引以付他。
[科04]又如出家功德經若能放人出家受戒功德無邊譬如四天下滿中羅漢百年供養不如有人為涅槃故於一日夜出家受戒謂猶前施雖多有竭是欲界繫為法出家非三界業故說過前又云縱起寶塔至忉利天亦劣出家功德者一時欣出雖未可數然其積微是高勝本前供無學功德未多後以供佛情謂大勝然終事供淪歷下地判非靜業何有相勝。
次功德經初歎德譬下次引喻有二初供聖喻前引經謂下出意有漏有竭無漏無窮優劣可見又下二寶塔喻前引經忉利天在須彌頂一下示意初明勝劣前下顯重喻佛僧雖異事供不殊二皆非勝下地即欲界靜業即禪定尚非上二界之定業況無漏聖業乎。
[科05]智論云出家人疾得解脫如華色尼說廣緣如鈔至時引證。
智論彼引蓮華色比丘尼本生經云佛在世時此尼得羅漢果後化諸婦人出家女云我等持戒為難恐破戒墮獄尼云墮者從墮久有出期我昔曾為戲女因著袈裟至迦葉佛時乃得出家由破戒故墮獄今值釋迦佛却得出家解脫以此證知若都不出家寧獲聖果下指如鈔即沙彌篇。
第三門引經亦即出家功德經諸惡集身等謂業深廣故喻如海癩病墮獄即現生兩報。
第四示罪本中初正示言事縛者即上四科因之生罪故為罪本如下引示寶積諸見即人法兩執利養謂所須四事律緣即舍利弗請佛制戒佛言我自知時未得利養過漏未起後須提那等皆由利養豐盈向道心薄遂生過漏故知名利毀戒之緣欲脫死生深須遠離。
次造惡中初科初傷時眾業能生苦故云苦本出家脫苦今既造業故云翻種下業即三途因故下次引文示即是寶積前[A208]已標名故此略之求他覆[A209]己於心為患故喻癕瘡向下三正垂誡初勸知果斷因向謂語告內猶入也佛下次明違教造業不信能喪善根功德故如燒焉。
次科十誦中初引文以下顯意前明白衣生天後明出家入獄一反道法二妄受施三令他習學白衣無此故昇沉異焉。
[科02]四分中為說利養難消六十比丘得無學也六十比丘熱血從面孔而出六十比丘畏佛語故便退還俗。
四分六十得果即清淨者六十流血謂毀犯者六十退道即初入者。
[科03]餘如涅槃為利出家驅逐淨行等廣亦如鈔。
涅槃中彼云我涅槃後濁惡世時多有為飢餓故發心出家名為禿人見有持戒威儀具足清淨比丘護持正法驅逐令出若殺若害若論罪行且列五種所謂貪欲瞋恚愛親求利慳嫉也下指如鈔並沙彌篇。
第五釋中初文出家求脫經律通言牒以釋之示其行本有為總目三界纏縛且論二惑下引五分證知求脫乃名出家。
次行相中初科初敘持戒昧道言虗通者道之體也言達累者道之用也餘為非道者是此非彼也內多瞋者怒他不從[A214]己欲也此下結示行果凡夫具十使貪瞋癡慢疑五鈍使也身見邊見邪見戒取見取五利使也今此執戒為勝即二種結使煩惱耳既無禪觀未脫欲有故是下業。
[科07]若修世禪緣色緣心雖經上界終還生死未有出期如鬱頭藍上極非想還沉阿鼻後作飛貍佛記無出。
次科世禪即四禪四空定也緣色故生色界緣心故生無色界外鬱頭緣者具云鬱頭藍弗坐得非非想定甞於林下水際修之為魚鳥所喧發起瞋毒欲害魚鳥以定力故生無色界非非想天以瞋害故彼天壽終墮飛貍中能飛空搦禽入水取魚以食之。
[科08]若修多聞講誦經典不為解脫竝增欲有未成無漏。
三中多聞講誦多為名聞利養馳騁見解是非相勝皆是下業學者聞之宜乎自省。
[科09]若營世事供養三寶塔寺等相心無欣道最是我所或淪下趣由善造時自愛憎他行諂行誑雜惑成樹故受鬼趣相似果報以心非實生在惡道以福事成故受勝處。
四中初明行果由下次推心因以強勝故自愛憎他以追求故行諂行誑此等不一故云雜惑積集既眾故喻如樹惡道是總報勝處即別報。
[科10]如智論云世間法者孝順父母供養沙門布施持戒四禪四空念佛法僧九想等是也又成實云智者不應持戒多聞禪定等少利事中自以為足以貪著故忘失大利謂有解脫也。
三引證中智論孝順至布施竝是營福持戒可知四禪等竝是世禪唯缺多聞見下成論念佛法僧即六念修九想即不淨觀初作脹想二青瘀相三壞想四血塗漫想五膿爛想六噉想七散想八骨想九燒想成論中以貪著故并下謂有解脫二句竝疏主加釋言解脫者即下三聖行也愚者見此便謂持戒多聞皆不足為然而不知徒行無詣故為世福若真求脫無非聖道但心有通塞事豈替廢耶。
第六釋中初科初敘難行所以今下次勸勵力須修即用上文智論偈意。
[科02]然聖道行經說乃多竝隨機緣故藥無準要而言之不過三種。
次科標中敘廣攝廣歸要止有三種。
[科03]一者小乘人行觀事生滅知無我人善惡等性二小菩薩行觀事是空知無我人善惡等相三大菩薩行觀事是心意言分別故攝論云從願樂位至究竟位名觀中緣意言分別為境。
列示中三種觀法並云觀事者事即觀境統收諸法文中且舉我人善惡故云等也初則見相如實觀性本空次則見相如幻空華水月當相即空不待觀性後則觀一切法唯心所變心外無法初觀生滅滅[A215]已見空次觀幻化生處見空後觀唯心生滅幻化無非心變以心生法生心滅法滅生滅有相相如幻化二乘小聖見之為空然而不知生滅去來本如來藏故大菩薩但了唯心圓修三觀不偏性相故名中道意言分別者謂觀一切諸法皆由心思口議分別前事故有差別萬法皆歸思議思議不出自心攝末歸本故云唯心下引攝論即攝大乘論願樂位通收加行三賢也究竟位別指最後妙覺行雖淺深皆觀唯識即是中道故云觀中緣謂能觀意言分別即所觀故云境也。
[科04]離行無別餘法至時廣引行法二十卷中除疑捨障入道方便隨機有取。
三中初句結示離行無別法者謂上三行收括盡故至下指廣行法者舊云即道整禪師所撰凡聖行法其文[A216]已亡不復見矣。
第七總示中初結前通下起後一切聖人通收大小三乘極果雖志有遠近證有淺深而所修道行皆遵三學故云並由斯路。
[科07]若據二乘戒緣身口犯則問心執則障道是世善故違則障道不逸三塗。
小乘戒學中戒緣身口此句通該空有兩宗緣由也犯則問心此句局在四分空宗執障道者是利使故違障道者是惡因故。
[科08]定約名色緣修生滅為理故佛性論云二乘之人約虗妄觀無常等相以為真如故知澄心緣行隨心分心但見生滅何有諦用。
次定學中初示定相名色即是所觀五陰四陰屬心心無形相但有名字故云名色故智論云一切諸法中但有名與色若欲如實觀但當觀名色準此竝通大小觀境今文且就小教為言謂觀此五陰緣會故生緣散即滅生滅從緣了無自體無體故空空即是理故云緣修生滅為理也故下引證論明大小兩乘真如差別文見第四如疏略引彼又續云此虗妄觀唯因中有果地則無是故此如(小乘真如)因中則成果地則壞(以住空故)菩薩如者離於虗妄約真性以觀真故如(大乘真如)此如於因果中二處無異故唯成不壞是故二乘如者逐其定滅去而不來菩薩如者因果恒有去來不異捨因到果故稱如去從果出用故曰如來(上並論文)故下結示了達五蘊專緣行心隨見起滅住於寂滅故無諦用不同大士證真起用故也。
[科09]今學語者謂以四諦八正為道得其語也行心須緣故語業命是其道戒念定方便義約禪靜正思及見此為慧觀四儀緣籌唯在慧解慧心一動隨念追覺初思後見見是道明。
三慧學中初科初斥其逐語而不知修故下示其道相即以八正配屬三學口語身業活命此三屬戒攝念入定由於方便方便即是正精進此三屬定念與方便非正禪定今以意收故云義約思是思擇即破惑之智故曰初思見是見解即證理之慧故云後見四儀等者謂隨事觀察推功歸慧。
[科10]斯據法忍故非凡地然分有解亦稱見也故成實云得世上正見不生惡道者即相似無漏分斷三塗通說得也。
次科初結前所配法忍即初果即知入聖可名正道然下次正顯通凡分有解者謂內凡四善根中世第一人分見空理下引成論證成分見世上謂將入聖位凡中最上謂世第一也望真無漏故云相似望盡見障故云分斷。
[科01]據其戒定義約為言正斂身心但緣慧理無心緣罪身口不起故道戒三從此得名緣理觀度凝想無漏約心不散義名為禪故道定三從此有也本唯慧觀滯漏是障思擇障本畢竟無依由斯行起發生無作即名此業為道有也。
三中前敘戒定初二句通標以斷證之時正用慧學相兼非正故云義約正下別釋心既緣理則攝斂身口自然無惡澄凝念慮任運不散約此二義以為戒定本下後正顯慧學滯漏是惑思擇即慧畢竟無依即真空理發生無作即無漏功德道分所獲故云道有。
[科02]若據大乘戒分三品約義收緣不異諸律何以明之如殺一戒具兼三位息諸殺緣攝律儀也常行慧命即攝善法也護前命故即攝眾生此一既爾餘者例然非無一二遮戒如地持等寶璧開制戒異凡小。
大乘戒學中初科初標示三品即是三聚出瓔珞經一攝律儀戒律儀禁惡即斷惡也二攝善法戒即修善也三攝眾生戒亦名饒益有情戒即度生也小乘則隨緣別制大教則依心總結故以三戒通攝一切故名為聚是故斷惡則無惡不斷修善則無善不修攝生則無生不度且舉大略餘廣如後約下二對小乘以明同異初性戒明義同且舉殺戒餘並例作如婬息諸染緣常修梵行不汙前生如盜則離侵損緣常行惠施不惱前生如妄則離虛妄緣常行實語不誑前生下至眾學條條類說無非三聚若準智論聲聞戒但有斷惡一聚既不度生不習方便無餘二聚今用大意決於小宗約義明同莫不齊具非下次明遮戒或異地持云若菩薩有檀越以金銀等寶物奉施菩薩以瞋恨心違逆不受即名為犯由捨眾生故小乘則制畜捉故云開制異也且略舉之必欲通知須將善戒梵網對下六聚則同異可見。
[科03]然菩薩有二謂在家出家出家菩薩形位同諸聲聞智論中文殊彌勒在比丘中依夏坐也故涅槃中白四所受息世譏嫌性重無別浮囊多少即譬五篇度生死海雖乞不與又如攝論菩薩得無分別智一切塵不顯現由勝智方便具行殺生等事有利益故自無染過縱有利益有過不行此明大乘之人出家戒也在家菩薩如淨名說。
次科初通標出下次別釋前明出家菩薩有三初明形位同他方諸佛多有聲聞菩薩二種僧不相參混其菩薩僧不局形體唯釋迦佛但有聲聞僧不立菩薩僧故諸大菩薩影響施化皆須剃染稟戒所以形位同聲聞也此據一類機緣所見然菩薩作用不必常爾故下二明受隨同息世譏嫌即諸遮戒性重無別謂性遮等持也浮囊多少者彼明人欲渡海而須浮囊有羅剎問乞初全乞不與次乞一半三乞掌許四乞指許五乞微塵許喻三毒欲犯五篇而皆不與即喻堅持也又下三明急護同無分別智謂觀諸法如實平等故無分別唯一真體外塵本無故塵不顯現亦名如理智初地[A217]已上始得用之方便即權巧殺生等者即十惡也有利益者謂利他也自無染者謂自利也具此二利雖行無犯互有所缺亦不行之故云縱有等今時愚人不量位地不知權行作惡無耻妄引為例自誤誤他難可救也後明在家菩薩指淨名經彼云雖為白衣奉持沙門清淨戒行雖處居家不著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現有眷屬常樂遠離乃至入諸婬舍示欲過等。
[科04]至論定慧非復所聞止可誦語心行非路又可悲也。
次定慧中謂眾生心體本來明靜妄起昏動遂致流浪若達唯心無別餘法當知昏動體即明靜定慧寂照同出異名此理幽遠末世機劣非彼所聞縱聞不行言之何益故略不明但悲歎而[A218]已如淨心觀歸敬儀等亦略明之自可尋也。
[科05]上以據事其標題義釋如前可為心用。
結告中初句結上七科其下指令遵用標題即本文總標義釋即標下子注七分行法學此乃知出家來致次第修捨始末有歸今時但知削染不識何為形雖出家行同塵俗徒生徒死即斯人矣。
[科01]二明就文依位分者初明乞度即畜眾法簡師有攝護之勤二度沙彌法下正辯度人即資有奉遵之志。
次隨相解中分文可解。
[科02]此通僧尼竝須具有故一處列至時改號依本直陳義無不得如光師本分別位者終是重引如前離煩故也。
次科初示今本如下次斥他文卷首敘生起中[A219]已示故指如前。
三乞度人標緣分文中託緣過者過即是緣託緣制教不徒設也。
[科05]愚癡不知教授者自須飲乳無義養他故律訶也。
初釋緣起正釋中初科舉喻嬰兒不當為父愚教不宜畜人此亦本律佛訶比丘之詞彼因二歲比丘持一歲弟子往佛所佛訶責云身未斷乳應受人教云何教人乎。
[科06]不案威儀者行立坐臥身行口言各非法式故也。
二中以威儀語通四儀言行皆不依律故也。
[科07]著衣不齊整者或作象鼻樹葉襵皺高下也。
三中謂著內衣三衣也象鼻垂前一角樹葉謂垂前兩角如多羅樹葉襵皺謂襵已安緣如今裙類高下謂下垂過肘高過脚膊餘如事鈔眾學中。
[科08]乞食非法者謂擇富去貧離難從易棄惡取好皆非次第越威儀也五分佛未立二師故威儀改常自手取食不從人受就他手中抄撥而取手捻鉢緣不擎受食斯之妄法往往盛行可通改也。
四中初牒釋擇富去貧是分別過離難從易是懈怠過棄惡取好即貪嗜過五下引緣自手取食一向不受也就手抄取受而乖法也捻緣不擎非受儀也斯下誡勸。
[科09]處處受不淨鉢食者謂起諸邪命不淨殘宿穢染不洗器也皆不信鎔銅灌咽之苦故其相多也。
五中初牒釋不淨鉢食律云處處受不淨食或受不淨鉢食邪命是體不淨不淨殘宿更收內宿惡觸竝緣不淨此釋上不淨食也穢染不洗即器具不淨此釋上不淨鉢也皆下示意不信來苦故噉不淨鎔銅灌咽略舉一相鐵丸火炭獄報何窮。
[科10]於大小食上閙亂者由不奉法心無求道縱放身口假食而發俗士常法尚云食不語寢不言儼若思安定辭傲不可長欲不可縱志不可滿道高俗表如何反也。
六中初出起過之由不奉法等推其內心也假食發者形於外事也俗下舉儒況釋竝曲禮文戒寢食時不當言語儼然若有所思身不妄動也安定詞口不妄言也傲長則禍欲縱則失志滿則溢戒令自節然後為君子也道高俗表超世人也如何反者責其不當也。
[科11]問諸過之長勿高十惡如何不述乃舉衣食兩緣者答十不善業外惡易除身口內貪儀相難顯要託衣食其過方明故因制也又十惡文制道俗知非貪染乖儀初未言過然口腹之累沈溺者多形骸之重在生為急制戒為道義須橫割反此悠悠未成其相也。
問答中初問可見答中有二初約內外難易釋制內以治外先難而後易又下次約麤細釋道俗知非此明麤顯故通制二眾初未言過此彰微細故偏制道眾然下出須制所以沈溺多者偏生過故在生急者常受用故若不割斷入道徒為故云未成相也。
[科12]二就制中託犯為緣因白制者覩壞方補聖說非虗事假僧量理當告白也。
次制畜中初示託緣如補衣法事下次明制白不許自專。
乞法具儀釋偏袒中初顯意示執作者卑[A220]己敬他如僕侍故短右袂出論語彼云褻裘長短右袂謂私居之裘當裾長而袂短袒裼銜絏出孟子裼音錫衣也絏謂馬韁言袒衣而執韁亦僕從之儀也今下斥非以偏袒本是袒露而非衣名彼時偏袖輒號偏袒今時兩袖亦名褊衫又復訛矣西梵祇支覆肩竝同袈裟之相故云但有方服。
[科03]二脫革屣除慢相也西梵南番多履此物靳皮為底上施綱系有人以靴屨當之義通事別或召為革師者誤也沙解反之是也。
脫屣中初示意西下二顯相靳居焮反固也綱系即皮帶靴謂皮靴屨即革履或下三正名然今字書所綺反之明通兩音但未見平呼故知是謬。
禮足中初科初明所敬通大小者不問夏次有前後也縱下次釋疑以師敬資反於常理然而在眾[A222]但論僧別。
[科05]然律中相懺大者於小則具四儀除禮足也小者於大方具五法今此在僧別非大小無問長幼皆須禮足。
二中初引律制相懺謂互相對首今下次示今不同僧德尊勝別人望之不論夏次故云別非大小。
[科06]如鈔中具列多種此云禮足宜先上座隨時多少任力行也故十誦云頭面一一禮僧足也。
三中初句指廣事鈔引四分云手執兩足口云和南等故云多種此下點文先從上座次第別禮然恐僧多義通總別故令任力下引十誦一一別禮意在恭勤也。
[科07]四右膝著地者身既翹仰表敬之極應須右膝右足及以左足三輪距地曲身前請是本儀也今乃右骽鋪地不如不設也。
跪膝中初科初示意應下顯相膝葢足心三處皆圓故竝名輪距至也今下斥非骽吐猥反不如不設非敬儀故。
[科08]余見梵僧有加敬者褰裙露膝用親於地而設禮訖或有長跪膝及足指用以距地翹翹顒望如對嚴尊此可嘉也誡行注想心無暫移自餘不經長慢獲罪。
次科初引所見長跪謂兩膝著地本制尼女亦通僧故足指距地通及足心非唯指也翹翹即高舉之貌嚴尊即君父師此可嘉者言其可法也誡下勸依上二句示制跪所以下二句責非法之過不經謂無典據言獲罪者在制則違教輕吉於化則結業招報。
[科09]五合掌者表心專一無二緣也有經律中云叉手者則十指交也或云合十指爪掌者四分但云合掌未見指開為附世情多開掌而合指也必指掌齊合心定無緣是本儀也。
合掌中初示立意無二緣者緣即想念有下辨相又二初示異叉手似今擎拳之類或云等者出法華玅莊嚴品四下出律意手指必合不在言之但標一端云合掌耳。
[科10]問佛法威儀義遵上下焉有師來乞法而弟子端拱受禮此不可也答律據從緣禮有從俗僧無別僧即假成用師今乞法為別而陳弟子秉法據僧能辨在緣既別理須禮僧事休餘務則反依敬世中常事何得懷疑。
重徵中初問以事乖常恐懷疑故答中初二句通示律據緣者如下釋也禮從俗者曲禮云禮從宜使從俗謂雖是禮須合時之所宜為使他邦當隨彼之風俗皆謂事不可常守也僧下正釋四人別假聚成僧用故無別僧也下明師資所為各異不比常時事[A223]已明決故不在疑。
[科11]文中列受具餘有剃髮及受十戒齊須乞法以無德者妄為師故四分簡和尚德中具有兼也諸欲受時先須乞請多不自量任僧籌議。
乞法中初明例通剃髮受十戒即畜沙彌文略畜依止四下指證即如注引受戒中文本簡受具兼通餘二故云具兼諸下勸依總上多事故云諸也。
與法釋緣中初科初敘度人之本雖下次通律意法能資神故親食[A224]但養形故疎所以文列前後也。
[科03]就簡德中律分三位簡小取大十夏已上簡愚取智解通持犯簡墮取勤不具此三文中令止具兼統攝義須和與。
次科初釋不堪次列三位缺一須止簡墮取勤下脫一句準鈔合云能勤教授具下次釋堪能備上三德總收餘行故云具兼統攝。
問答中恐謂前乞後不須故容德退者出其重意若爾德苟不退須重乞否答退與不退非簡不知須僧量可例皆乞法。
[科05]大段第二正度人中文分為二初明僧受後明尼法。
[科06]初文又二度沙彌法標起也與剃髮下隨相辨位。
初標言沙彌者西梵天音東夏人翻為息慈也有人言息惡行慈為行之始也有人言初拔世表多緣慈。
[科07]戀故息小慈用懷大哀救拔一切也。
二正度法僧受沙彌標緣中初科初翻名有下釋義有二初師約止作釋次師單就止惡解慈戀即是情愛用懷大哀等乃言外之意耳。
[科08]文列羅睺為初者如未曾有經九歲出家也西方沙彌每至夏末多以香華於空奉散以羅睺報身盡法猶有故也。
次釋注中初科初引經文以示年幼羅睺羅此翻障蔽是佛之子以障佛出家如羅睺之障日月也西下次舉現事可驗最初法猶存者謂法身常在也。
文列僧祇約年為位者以出家之人要修道業為本老小非務何勤苦於三學也故涅槃云誦經坐禪勸助眾事老無三味有四山臨。
二中初示簡意老謂過七十小即未七歲故下引經但證老者經列三事即是道業年老力衰故竝無味將死不久如四山來逼成論云行者見死有大力勢如大石山從四方來無逃避處。
又云為說苦事者以世網苦辛多厭求樂初雖慈許終有退敗故經論中有現世苦未來樂者出家人也晝夜鞭心常收正念不覺妄緣尋悔訶責故智論中菩薩日三夜三每行三事謂懺悔隨喜勸請也三千云必行坐禪等三不爾徒生徒死即遺教曰中夜誦經以自消息餘時須依律文常爾一心念除諸葢。
三中初示須說之意世網苦辛謂工商士農經營求趁不容自安人多厭之求安閑樂故反說苦事知其志願初慈許者謂師輒受也終退敗者謂資疲厭也故經下二引苦事之相初通示指經論者多所出故在家欲樂是苦因出家苦行是樂因事似相反理實相應言鞭心者心如鈍驢常須鞭䇿可得前進常收正念不隨塵也不覺尋悔縱之不久也故下引證智論日夜各分初中後分以為六時三千經中坐禪等三同上涅槃近故略之徒空也夜準遺教三時無廢晝依本律四儀常攝。
文云一食者佛教之中一食為本託緣開二不是長途至今西域統五天竺常行一食希見東華寺別兩頓。
四中初明本制託下示緣開因病開粥故至下引據希下斥非今時比丘見便進噉豈止兩頓律崩法壞一至於此悲夫。
一住者一坐跏趺周時方起自非味重何以致斯五中周時謂盡一日味重謂禪定樂。
一眠者中夜之時暫爾倚臥分星月次尋起緣念。
六中倚臥謂倚身而[A226]已分星月次不使長久故。
多學者慧心常運不許浮散也。
七中慧心常運即遺教云常自省察不令有失是也。
[科01]餘如鈔中沙彌別行。
三指廣如鈔不復繁錄學者自尋。
[科02]二就位分初形同法即剃髮後法同法謂授十戒。
次辨位分示中剃髮披衣形同大僧十戒稟制法同具戒。
[科03]初中又二緣法分也。
[科04]緣中因巧師兒比丘輒度有不知者後覓即得因生譏謗為成問對無虧故令通告如五分先不相識者七日試之餘有出家儀式具如事鈔不可兩繁至時量引文中列通別二知者具兼二緣不和別語為成問答若通和白為表僧義。
形同釋緣中初示本緣巧師即工巧之匠入寺求覔有不知者問答有差生譏故制令通告者總下通別二知五分制試意在遮譏下指事鈔亦沙彌篇文下次釋白告通知謂作白法別知即房房語具兼二緣即僧和不和此句總標不下別釋各顯教意。
[科05]此中欲求者即和尚為剃頂髮也律中剃髮闍梨者為剃四邊不在羯磨中。
次釋法白文中初科白云彼某甲者即所度之人欲求某甲謂能度和尚恐人濫用疏特簡之竊原剃髮本須和尚但恐煩累故令闍梨先落四邊唯留頂髻和尚自落以彰親度後世妄傳四邊斷下八地煩惱頂上斷有頂一地煩惱以具難斷故令和尚除之仍先剃為九髻以應其數訛風一扇愚蔽相習微具智眼豈不省非。
二中以文牒二名所為難定昔指和尚今定沙彌是非可見也。
[科07]有人言尼須乞畜眾僧無制者此未讀文下結僧罪事行同也。
三中以畜眾法出尼犍度故生異執既結僧罪可驗通行。
[科08]五分先與五戒者佛法大海漸漸深故如多論云先以五戒調伏身心信樂漸增方受十戒也。
釋注中初科五分以喻顯意律鈔續云不同外道一往頓受下引多論釋漸深義。
[科09]四分文中彼剃髮與出家人同者且據形同耳計在家法不應道務然律上下非以剃髮為出家以法分俗方絕彼此故沙彌戒歸方云出家也。
次科初舉律文此出大小持犍度恐人執此便謂同出家人不當受在家五戒形雖剃染體未納法故義斷云據形同耳計下次以義決初二句敘疑以彼五戒非出家法故然下決破律上下者謂前後文除此大小持文餘無文故以法分俗謂須十戒方名出家彼此即俗與道故下引證十戒三歸云我今隨佛出家某甲為和尚又如形同單白但云剃髮法同白中始云求出家驗知受十戒者方名出家[A228]已前剃髮體是俗人不妨得受在家五戒方符五分多論漸深之義問今剃髮[A229]已不名出家耶答形同出家體猶是俗受法約體不論形故問既剃髮[A230]已可名優婆塞耶答體是婆塞於義何傷如足數中形同之人尚名白衣今名婆塞不足怪也若爾何故涅槃經云雖未受十戒亦墮僧數答形同僧耳何事猶疑問四分律中何以求出家者直受十戒耶答彼土士女多有在俗受五戒者故略之耳文既不顯故引五分多論必須次受問今若不受五戒為有何過答準如多論失次第故尼鈔注云僧得小罪餘如下漸頓受捨中世有欲癈壇下五戒故此辨之餘廣如別。
[科01]次授法同中緣相法三。
[科02]初緣中行事之時須具儀法故列二座謂和尚闍梨律中出家闍梨謂授十戒者應對和尚授者傍教如善見文發緣問遮例須舉者以發具戒藉此為本深須練也義須二師隨機約略開示戒相悟入法體不但闇誦致迷得不自他陷也。
次法同緣中初明受儀如善見者即指注文發下次明開導發緣謂發戒緣境亦問遮難難同僧中遮除年歲衣鉢但問十三深須練者謂令受者明識也開示在二師悟入在受者戒相法體竝依境量以彰深廣下誡為師不可輕易。
[科03]二正受法體結為二。
二法中分文體結二者前三歸是正受法體後三歸即結前付囑。
釋體中初科分句牒釋三中唯言隨佛故云別指四中彼此等者示須牒意。
[科05]問五十二受具列如來中間八戒何不別顯答可知也。
問答中云可知者以五戒是革俗之初十戒乃入道之始恐迷邪正特須簡別自餘[A232]已曉故不須之此義易知故不委示。
[科06]三明相中文分三位初列十相謂依法受體次列五德明位堪物養後列十數顯慧解思擇。
三相中分文為三初正戒相次彰具德位堪物養為世福田故後知法數慧解思擇辨別邪正故。
[科07]就前相中據論業體具受七支如律文中大小持說約緣明十說境同僧故律隨戒竝結吉羅但對受列相不可具陳且列易犯前誨示耳後諸行相依師誨示如比丘中且示四重如是例也。
戒相通數中初科初明體具大小持者即犍度名彼明沙彌大僧持奉行同既發七支則徧該萬境不同有部但發四支唯獨具戒發七支耳隨戒即僧尼戒本戒戒下文結三眾罪可證同僧[A233]但唯結一品與僧尼為異但下次明列十所以下舉具戒說相為例事義頗同。
[科08]問具受列四非具乃多者有師解云計如比丘亦應多說如十誦中為說下篇四分略故[A234]但明四重有人言沙彌前五猶是本俗今所受者[A235]但增後戒愚小易陵故示相也比丘受後且示四重性是障道餘所不知有文委告沙彌闕文故列後五。
問答中問意可解答有二解初約義同釋十誦說下篇者即僧殘也猶是戒分壞眾同故四分略者初篇永死次篇可救待學自知故亦不說有下次約不同釋太僧可尋律部不在多列沙彌止問二師未許學律特須委示故云闕文也。
[科09]此之十相與八戒同但增後一捉持金寶。
別相中初科八戒離開成九故但加一。
[科10]文列生像者古人云世中戲具似人畜形者不許捉也如律所制不持樂器亦是比擬然僧祇中生色金也似色銀也似即像銀之異名矣梵唐兩舉令俱解致即金為色俱是唐言本梵說銀同此似像之目耳。
次科初出古解彼逐言相謂是眾生形像故如下示今釋初縱古善見云人施樂器不得捉得賣然下顯今初引據生色謂生有瑩彩似色謂似近於金似即像者會字義也梵下釋今文生像是翻梵金銀即唐言意令通曉所以雙標即下會通二律名義無別。
次五德中標云如文即指注也。
[科13]初德發心懷道者創發蒙俗情厭諸有唯欣出要常懷佩也佩謂帶持之者也有傳為背誤也。
牒釋初德中二句初釋上句唯下釋下句佩下正字義。
二德毀形應法者道俗路乖反形易性故割其所重服彼所輕明志絕奢靡與世違也。
二中初通示故下別釋上二句釋反形下二句釋易性奢則華侈靡謂美麗。
三德割愛懷捨者以無始所親慈戀難斷終歸死別然不早悟今近割俗緣遠成濟度且從道業兩捨親疎也故善見云瓦鉢貫肩以四海為家居知誰可愛憎也。
三中初敘情愛世俗貪生不知有死故不早悟今下釋永割兩捨親疎謂無適莫適字音嫡故下引證。
四德委命遵道者明奉崇三學死而有[A236]已也。
四中奉崇三學釋下遵道死而有[A237]已釋上委命。
五德志大度人者奉行極教兼濟於他。
五中大乘窮理盡性謂之極教。
[科01]斯德始終通於五眾俱堪物養人天師範故使誦持無輕受體及形服也。
總結中言始終者非唯初受時也通五眾者非獨沙彌位也能消信施故堪物養有所取法故可師範故使等者示須說意。
[科02]次三十數如文所列。
十數中對破外計以別邪正西竺外道總有六師一富蘭那迦葉(說諸法不生不滅)二末伽梨拘賖梨子(說諸法自然無有因緣)三刪闍夜毗羅胝子(說眾生過八萬劫任運得道不假修行)四阿耆多翅舍欽婆羅(說眾生有苦應修拔髮熏鼻等苦行自然解脫)五迦羅鳩䭾迦旋延(說諸法亦生亦滅)六犍陀若提子(說一切業定如人死還為人)一師下各有十五弟子各執所見今此略引十種以配十數耳。
[科03]一者眾生依食者為破自餓為道者或䬸風服氣餌藥存生是邪道也佛法不爾身假食資欲有段食根塵觸食卵生多思食上界識食或有兼者如別所陳食取濟形道取濟神故假形食緣修道行至論道也要修離著為本不識道元乃以斷食為道。
依食中初科初標示或下出外計餌仍吏反食也佛下示正法初示三界皆依食住段食謂四塵所成有形段故起世經云閻浮提人以飯麨豆肉等名麤段食亦名摶食即取[A238]摶聚亦段義也觸食謂根塵相觸資益諸根如戒本中食家有寶即觸食家是也卵生多思食者起世經云若有眾生意思資潤諸根增長如魚鼈蝦蟆等上界識食謂無色天資益延久唯識持報起世成論竝云無色眾生皆識所持或有兼者謂欲有諸趣亦有識食起世成論竝云中陰地獄入滅盡定皆名識食又瑜伽論謂第八識因餘三食勢力所資便能任持諸根大造(即四大也)令不滅壞有長益義即以第八梨耶為體(彼是大乘論故)若經部中取前五識獨頭意識為體(謂成實小論以六識為體)準此以論則識食一種通該三界六道不唯上界也又思食卵生且取一相須知欲色兩界通有四食唯無色界局有識食耳不可廣示故指如別食下次明須食所以離著即道元也。
[科04]彼賊住者本非正師偷形入法謂無願為故以識之餘九例爾。
次科本非正師即邪徒也謂無願為言偷形者但為飲食而於正法無心願樂以法推求可驗邪正律令為說其意若此識猶別也。
[科05]二名色者為破自然為道彼計如犢生[A239]已自然飲乳棘尖烏黑火上水下風輕地重皆無其因佛法不然內報外報皆有本因諸眾生有皆因名色心不可見止可名談初始識支故轉為名假染持識即染為色故哥羅邏時凝滑不淨中含心故展轉增長三十八轉九月便生託彼胎藏何得自然也。
二中初標示彼下出外計且列數端例餘皆爾佛下正破彼計無因故以十二因緣破之亦名十二支無明行過去因也識名色六入觸受現在果也愛取有未來因也生與老死未來果也內外即是依正初通示心下委釋識支投染遂為名色支染即男女赤白不淨哥羅邏時謂初受胎時亦名羯邏藍此云雜穢七日一轉三十八箇七日成二百六十六日五大四小故成九月[A240]已前與母同氣[A241]已後四日與母別氣故至十月然後趣生。
[科01]三痛痒想即受異名古人翻經未通字義假事為目痛者苦受痒者樂受想者捨受此破為計梵天因者以劫初成梵天創下因有人物諸眾生等便計彼天以為父母此生瞋喜還因彼天佛法不爾生憎愛者實由本陰何于天也以初一念緣色心名之為識了達染淨名之為想領納違順名之為受由三想故便生三受由三受故便有三行故長淪歷無有解脫也。
三中初標示古譯名為痛痒想今翻謂之苦樂捨此下出計彼土多事梵天葢尊其始以為父母佛下正破本陰即五陰中受陰受有三別故名三受前由識想後起三行即善惡無記業因感苦樂憕懵果報因果相續故云長淪等。
[科02]四者約諦為破無因外道也如外艸木自生死耳人亦同之佛法不爾苦集二法世俗因果滅道二諦出世因果諸眾生等知苦無諦不思惟故終不厭離諸出聖人解苦有諦廣如涅槃盛開釋也。
四中初標示如下出計外艸木者即用無情類顯有情佛下對破世出世間皆由因果諦是審諦如實觀察凡愚無諦故受輪轉聖人有諦故能出離指涅槃者彼云善男子所言苦者不名聖諦何以故若言苦是聖諦者一切牛羊驢馬及地獄眾生應有聖諦此明眾生無諦之義廣如第七卷中問無因與前自然何異答前計現法皆無因由此即撥無三世因果故不同也。
[科03]五約陰論為破執神我外道如彼計身中有神我諦身中宰主如麻米等統御心識佛法廣破我在何處為在色中為在識中計此身中但有五陰隨陰計我則有五種如是離合次第求之覓我無從便悟妄執得無我理分成無漏相似聖人。
五中初標示如下出計或有計云我大色小色在我中或計色大我小我在色中(即如文中如麻米等)受想行識竝有二計歷之可見佛下對破為在等者且舉二陰略受想行此即離求應云為總在五陰中此名合求得無我理即是我空亦名人空生空真如也分成相似即是內凡世第一人。
[科04]六約識論為破一識之道如有一室而具六窻獼猴徧出無識之人謂有六猴其實一也人亦如是根門乃六一識通行佛法不爾識隨根起若是一識豈眠根中而聞聲耶故知非也。
六中初標如下出計彼謂識神居于身中窻猴為喻似多而一佛下正破佛法明識根境相對妄起六識互不相通豈得一體若爾佛法亦談一識與外見何殊答彼認隨塵生滅事識佛教梨耶尚非二乘境界況外道乎。
[科05]七約覺意為破不修外道以得五通逆順觀中八萬劫外冥然不委即謂冥寞以為冥諦涅槃之所任運至窮終歸果剋何須修也如轉縷丸於高山縷盡丸止佛法不爾要須方便增修乃剋如七覺支擇簡正理方能至詣何有不修。
七中初標五通者如意天眼天耳他心宿命逆觀過去八萬劫前順觀未來八萬劫後冥不知處以為臻極意謂凡人八萬劫盡自至涅槃不假修證縷丸為喻其意可見佛下正破七覺支一擇法覺支(智慧善能簡別真偽故)二精進覺支(精進修道善能覺了不謬行無益苦行故)三喜覺支(心得法喜覺了此喜不依顛倒而生故)四除覺支(斷除諸見煩惱時覺了除諸虗偽故)五捨覺支(若捨所見念著之境覺了所捨虗偽不實故)六定覺支(發諸禪時覺了諸禪虗假不生見愛妄想故)七念覺支(修出世道時覺了定慧均平若心沈沒當念用前三支察之若心浮動當念用後三支攝之)而此七覺通是運智擇法進修。
[科06]八約正道為破邪因者彼得通者見雞狗牛鹿今報[A242]已盡遠業將起生彼色天不思遠因謂即報是便効彼畜噉草為戒乃至修世八禪用為涅槃邪進邪慧例皆爾也佛法不爾乞食等四為聖道緣竝濟形也正語等八為正道因竝濟心神觀用籌度深見倒想便得出也。
八中初標彼下出計此由不達三世因果故生此見由雞狗等宿有天業強牽為畜畜報既盡即生天上彼謂諸畜噉草不淨遂得生天便即効彼以立為戒修四禪定以無想天為涅槃修四空定以非想為涅槃投嵓赴火等為邪進橫生計校為邪慧此即八邪道也佛下顯正乞食等者即行四依資形為緣正語等八如前[A243]已示濟心為因便得出者出三有也。
[科01]九約居止者為破妄計涅槃為道者彼以非想及以有頂竝心沈沒麤心不覺謂會大理大識妄也夫涅槃者寂寥虗曠非復色心此乃眾生所居何名絕有之法也。
九中初標彼下出計非想即色界無想天有頂即無色界非有無想天大識妄者自謂識妄不知是妄夫下顯正寂寥故非心虗曠故非色色天有色無色有心竝非涅槃故。
[科02]十約諸入者破色空為道也彼增修定緣色住心以色滅欲有以空滅色有謂空至極更不重修佛法不爾須尋本際但是自心運用多少實唯一識本無前境但是妄倒自立是非我見不除還受生死故智論云外道能生禪定船度欲色界海無色界海深廣難可得度由不破我心故。
十中初標彼下出計增修定者初則緣色住心即以定業以滅欲有亂業此定既成次又觀空即用無色定業以滅色有定業至此為極謂為涅槃佛下顯正彼既緣色緣空以為至極此即用十一切處定以破之此之十境亦緣色空但是發定之處非至極也一青一切處(謂取少青色觀緣使徧一切處皆青)二黃一切處三赤一切處四白一切處(竝例上釋之但改色為異)五地一切處(取少地色觀之使一切處皆地色)六水一切處七火一切處八風一切處(此三例上竝取水火風色徧也)九空一切處(謂觀虗空使一切處皆空)十識一切處(謂觀識處使一切處皆有識也)十皆言一切處者即從所觀境徧滿為名今名入者謂從此以發定也尋本際者推於心也多少謂初觀少色後使多偏實唯一識攝境歸心也但是等者彰外計之過引證可知。
[科03]上略隨解令寄心有在必至臨機更廣義類令深知解不在語也。
結誥中初結前必下識令廣示。
[科04]自餘持說受淨衣藥眾具相同大僧罪據經位由奉願行未是具修且就吉羅悔以隨戒廣如事鈔故不委也。
三指略中初明作持行同持說受淨者謂沙彌制二縵衣并一鉢自餘衣藥鉢竝須淨施受故須持淨故須說罪下示止持行別悔以隨戒謂通五篇皆吉悔故下指如鈔竝見沙彌篇。
四分律刪補隨機羯磨疏濟緣記二之五
校注
[0148k01] ○第二卷分二初題目 [0148k02] 二撰號 [0148k03] ○第二諸界結解下八篇為正宗分分二初標分 [0148k04] 二隨釋二初明相從次第二初正敘次第 [0148k05] 二簡異古本 [0148k06] 二依篇解釋二初正釋二總結正宗初中又八初諸界結解篇第二分二初篇目 [0148k07] 二本文二初釋標題二初明位次 [0148k08] 二敘所以 [0148k09] 二解別相三初攝僧界二攝衣界三攝食界初中又二初標分 [0148k10] 二隨釋二初總義二初分章 [0148k11] 二隨釋四初制結意 [0149k01] 二列數釋名二初牒章 [0149k02] 二正釋二初釋名二初翻名示義 [0149k03] 二會釋今文 [0149k04] 二列數 [0149k05] 三位分大小二初標章 [0149k06] 二正釋三初大界量三初示界量三初示本宗極量 [0149k07] 二據諸文會同 [0149k08] 三引律論彰異 [0149k09] 二顯村河二初合問 [0149k10] 二別答二初答合河 [0149k11] 二答合村 [0150k01] 三明別界二初引病緣明開結 [0150k02] 二準圍輪明多界 [0150k03] 二戒場量 [0150k04] 三三小量 [0150k05] 四結解差別〔懸科解文〕 [0150k06] 二別釋二初釋總標 [0150k07] 二釋別相三○初大界二初釋標 [0150k08] 二釋相三○初人法二同三○初分文 [0150k09] ○二牒釋二初結法三○初敘意分門 [0150k10] ○二隨文牒釋十初相是非二初牒章顯意 [0150k11] 二引文正明二初引善見示相 [0151k01] 二引本律會通 [0151k02] 二形體狀二初牒章略示 [0151k03] 二引論顯相二初善見論 [0151k04] 二明了論 [0151k05] 三竪標域二初牒章指要 [0151k06] 二示量顯法二初分三量 [0151k07] 二明竪法二初正明 [0151k08] 二問答二初問 [0151k09] 二答二初引古解 [0152k01] 二示今解 [0152k02] 四唱方隅二初標章 [0152k03] 二正示二初簡唱人 [0152k04] 二示唱法 [0152k05] 五集僧法二初標章 [0152k06] 二正釋二初引誡遮非 [0152k07] 二示相明集三初伸正解 [0152k08] 二引古釋 [0152k09] 三顯今通 [0152k10] 六不受欲二初標示 [0152k11] 二正釋三如文 [0152k12] 七加法消文二初牒章分門 [0153k01] 二隨文牒釋二初釋標 [0153k02] 二釋文二初標示 [0153k03] 二列釋五初緣 [0153k04] 二開 [0153k05] 三制 [0153k06] 四相二初分文 [0153k07] 二隨釋二初釋引文 [0153k08] 二明義設二初標示 [0153k09] 二隨釋二初排緣 [0153k10] 二唱法三初不牒名 [0153k11] 二示屈曲 [0153k12] 三明徧數 [0153k13] 五結二初標分 [0153k14] 二隨釋二初緣二初明能秉四位三初約義總分 [0153k15] 二就文牒解 [0154k01] 二示餘律不問 [0154k02] 二示問答二緣 [0154k03] 二正加二初標章敘意 [0154k04] 二分門正釋二初分門 [0154k05] 二隨釋二初依文相解二初分文 [0154k06] 二隨釋二初白文二初總舉 [0154k07] 二別釋五初初句 [0154k08] 二第二句 [0154k09] 三第三句 [0154k10] 四第四句三初總示 [0154k11] 二對簡 [0154k12] 三別釋 [0155k01] 五第五句 [0155k02] 二羯磨二初列示三釋三初初師解 [0155k03] 二次師解 [0155k04] 三後師解 [0155k05] 二結斷可不 [0155k06] 二重列諸門二初標分 [0155k07] 二隨釋五初有無二初標章 [0155k08] 二正釋二初白文 [0155k09] 二羯磨 [0155k10] 二通塞二初標示 [0155k11] 二隨釋一初白文二初文義俱通 [0156k01] 二文局義通三初總舉 [0156k02] 二別釋二初第二緣本雙陳 [0156k03] 二第四單牒根本 [0156k04] 三結誥 [0156k05] 二羯磨二初通示綱緣 [0156k06] 二別明緣本四初標示 [0156k07] 二斥訛 [0156k08] 三配釋二初義通 [0156k09] 二文局二初白二當法 [0156k10] 二白四受戒 [0156k11] 四結誥 [0156k12] 三增減二初標章 [0157k01] 二正釋二初引古不通增減 [0157k02] 二明今有得不得 [0157k03] 四成敗二初標章 [0157k04] 二正釋二初明綱 [0157k05] 二次示緣二初約唐梵以明 [0157k06] 二舉他部例三 [0157k07] 五釋疑二初標章 [0157k08] 二正釋四初問法中召別 [0157k09] 二問稱事成局 [0157k10] 三問列二同所以二初問答 [0157k11] 二難不牒羯磨二初問 [0157k12] 二答四如文 [0158k01] 四問多相不改 [0158k02] 八法有無二初牒章 [0158k03] 二正釋二初初師定無法 [0158k04] 二次師定有三初立義 [0158k05] 二引證三初指前文 [0158k06] 二舉現事 [0158k07] 三引善見三初引相壞明不失 [0159k01] 二引隨處明非無 [0159k02] 三明樹集彰兩異 [0159k03] 九顯失不二初標分 [0159k04] 二隨釋二初失二初引教明失 [0159k05] 二會釋相違 [0159k06] 二不失三初總標 [0159k07] 二別釋六如文 [0159k08] 三結示 [0159k09] 七結不成 [0160k01] ○三標示伸誠 [0160k02] ○二解法二初標舉分文 [0160k03] 二隨文牒釋二初緣起 [0160k04] 二解法二初釋文二初牒釋二同 [0160k05] 二明不立相 [0160k06] 二解注 [0160001] 二一作一 [0160k07] ○三結指 [0160k08] ○二法食二同二初標位 [0160k09] 二隨釋二初標舉 [0160k10] 二注解二初釋緣起 [0160002] 法一作方 [0160k11] 二明用法二初示今通解 [0160k12] 二點古局意 [0160k13] ○三法同食別二初標分 [0160k14] 二牒釋二初當法緣起 [0160k15] 二單食同法二初明出法 [0161k01] 二顯須和 [0161k02] ○二戒場二初標舉分文 [0161k03] 二隨文別釋二初明戒場法二後明大界法初中又二初牒章科判 [0161k04] 二隨文解釋三初制開意二初制意 [0161k05] 二釋名二初正釋 [0161k06] 二問答二初立問 [0161k07] 二引釋二初初師解 [0161k08] 二次師解 [0161k09] 二內外先後二初標指 [0161k10] 二隨釋二初內外 [0162k01] 二先後二初引示 [0162k02] 二斥古二初約義正斥 [0162k03] 二引文質非二初引示諸文 [0162k04] 二決通論意 [0162k05] 三結解法二初牒章分文 [0162k06] 二隨文牒釋三初相位 [0162k07] 二唱相 [0162k08] 三結法二初標分 [0162k09] 二牒釋二初結二初明牒緣三初問不言說戒 [0162k10] 二問不牒二同 [0163k01] 三明說恣通集 [0163k02] 二引別解 [0163k03] 二解二初標示 [0163k04] 二正釋二初斥古濫用二初斥用大界法四初引古 [0163k05] 二今破 [0163k06] 三重救 [0163k07] 四再責 [0163k08] 二斥用三小法 [0163k09] 二顯今所出二初示意 [0163k10] 二牒釋二初分文 [0163k11] 二釋法二初問文牒住處 [0163k12] 二問隨結明解 [0163k13] ○二後明大界二初標分 [0163k14] 二隨釋三初緣二初不得合河二初正釋 [0164k01] 二問答 [0164k02] 二不得相接 [0164k03] 二相二初列斥諸非 [0164k04] 二顯今正式 [0164k05] 三結 [0164k06] ○三三小界二初標分 [0164k07] 二隨釋五初教興所由二初正明 [0164k08] 二問答 [0164k09] 二集僧遠近二初標章 [0164k10] 二正釋二初明今釋 [0165k01] 二引古解二初約身坐處 [0165k02] 二準律約量 [0165k03] 三無有標相二初標章 [0165k04] 二正釋三如文 [0165k05] 四結解同異 [0165k06] 五顯張是非二初牒章分文 [0165k07] 二隨文別釋四初指緣 [0165k08] 二釋標處 [0165k09] 三明非法二初標指 [0165k10] 二正釋二初通明非法 [0165k11] 二別解四過三初釋舉 [0165k12] 二列牒四初非是開緣 [0166k01] 二輙立相四初引古所傳 [0166k02] 二斥世承用 [0166k03] 三據文翻破 [0166k04] 四問答釋疑二初問受持行事 [0166k05] 二問訶人倚身二初立問 [0166k06] 二答釋二初古解 [0166k07] 二今斥 [0166k08] 三處留久固 [0166k09] 四妄通餘法 [0166k10] 三結誥 [0167k01] 四指羯磨 [0167k02] ○二攝衣界二初牒章分科 [0167k03] 二隨科牒解二初列義門 [0167k04] 二就文釋二初分文 [0167k05] 二隨釋二初標舉結方五初須結得不 [0167k06] 二教興本意 [0167k07] 三結之方法二初標示 [0167k08] 二牒釋二初古解二初約隨有無解 [0167k09] 二約牒除解 [0167k10] 二今義三初立理 [0167k11] 二引據 [0168k01] 三釋疑二初問無村牒除乖法 [0168k02] 二問有無著除非要 [0168k03] 四結界通局二初標章 [0168k04] 二正釋二初古解約體明不徧二初標古所立 [0168k05] 二引彼誤解 [0168k06] 二今解約緣明不徧四初通十誦 [0168k07] 二引文證 [0168k08] 三伸問答二初問衣界二同須不 [0169k01] 二問淨地不稱之意 [0169k02] 四會異宗 [0169k03] 五除結前後二初點注 [0169k04] 二引證 [0169k05] 二牒緣加事二初牒章科判 [0169k06] 二依科別釋二初標緣顯示 [0169k07] 二依法結解二初結二初釋結法二初正釋除結 [0169k08] 二別示餘義三初明村相 [0170k01] 二通論文 [0170k02] 三指自然 [0170k03] 二釋牓示 [0170k04] 二解二初標章分示 [0170k05] 二牒釋標文 [0170k06] ○三攝食界二初牒章分科 [0170k07] 二隨文別釋二初結淨二護淨初中又二初分門 [0170k08] 二隨釋六初制意辨名二初制意立名二初制意 [0170k09] 二辨名 [0171k01] 二對明開制二初標舉 [0171k02] 二正釋二初引教明廢二初引二律 [0171k03] 二斥異解二初引古所立 [0171k04] 二示今廣破二初躡彼執略破 [0171k05] 二準諸教廣斥 [0171k06] 二問答顯開二初問 [0171k07] 二答三初約義答 [0172k01] 二引文示二初引他物文 [0172k02] 二引開結文 [0172k03] 三斥異解二初古解 [0172k04] 二今解二初正解 [0172k05] 二釋妨 [0172k06] 二列數定體三初牒章分科 [0172k07] 二依文別釋四初檀越淨三初示名體 [0172k08] 二遮倚濫 [0172k09] 三斥妄解三初引古 [0172k10] 二斥非 [0173k01] 三彰益 [0173k02] 二不周淨二初標示開意 [0173k03] 二牒釋諸相 [0173k04] 三處分淨二初標意示名 [0173k05] 二約處顯法 [0173k06] 四白二淨三初標制意 [0173k07] 二定結處 [0173k08] 三釋疑有 [0173k09] 三通結 [0173k10] 三分自他 [0173k11] 四院有周缺 [0173k12] 五法有作不二初總分四種有無 [0174k01] 二別明二作異同二初總舉 [0174k02] 二別釋六如文 [0174k03] 六結解差別二初分文 [0174k04] 二隨釋二初結三初標緣 [0174k05] 二顯相三初釋唱相 [0174k06] 二釋五眾房 [0174k07] 三釋五分通結 [0175k01] 三加結三初標指 [0175k02] 二牒釋三初院外遙結二初對僧界顯異 [0175k03] 二明同處亦成 [0175k04] 二問不竪標相 [0175k05] 三東廂廚院 [0175k06] 三問答五初問結竟不開內宿 [0175k07] 二問制宿還同不結 [0175k08] 三問看者例宿應制 [0175k09] 四問觸煮準應無犯 [0175k10] 五問長房例須不合 [0175k11] 二解 [0175k12] 二護淨二初牒章分科 [0176k01] 二隨科別釋五初翻染法二初標列 [0176k02] 二隨釋四初緣不淨二初明觸染緣 [0176k03] 二示翻淨法二初五分 [0176k04] 二僧祇 [0176k05] 二緣淨三初引示三初僧祇 [0176k06] 二十誦 [0176k07] 三四分 [0176k08] 二結顯 [0176k09] 二對簡 [0176k10] 三體不淨 [0176k11] 四體淨二初明舊食器 [0177k01] 二新器物三初通列 [0177k02] 二引示三初引文 [0177k03] 二指濫 [0177k04] 三重判 [0177k05] 三斥非 [0177k06] 二守護法二初標章 [0177k07] 二正釋三初內宿 [0177k08] 二內煮自煮 [0177k09] 三惡觸 [0177k10] 三罪通局二初牒章分位 [0177k11] 二隨位別釋二初藥二初標示 [0177k12] 二列釋二初時藥 [0177k13] 二餘三藥二初通明不加法 [0178k01] 二別示加法二初正示二初明非時旨三初惡觸 [0178k02] 二宿煮 [0178k03] 三自煮 [0178k04] 二引盡形反證 [0178k05] 二結斥 [0178k06] 二罪二初標分 [0178k07] 二隨釋二初緣二初標示 [0178k08] 二引明二初引十誦通明四緣二初明內宿二初約人顯相 [0178k09] 二引文示犯 [0178k10] 二辨後三 [0178k11] 二引論別簡宿過 [0179k01] 二法二初牒章總舉 [0179k02] 二分位別釋四初內宿 [0179k03] 二內煮 [0179k04] 三自煮二初正明 [0179k05] 二問答 [0179k06] 四惡觸三初標處時 [0179k07] 二約人二初成觸二初具戒有三 [0179k08] 二淨人唯一 [0179k09] 二不成觸二初正示四緣 [0179k10] 二歷句料簡 [0180k01] 三就食 [0180k02] 四相覆墮二初正明 [0180k03] 二問答二初問 [0180k04] 二答二初釋通 [0180k05] 二引證 [0180k06] 五淨生種二初牒章分文 [0180k07] 二隨文別釋二初制意 [0180k08] 二處人 [0180k09] 三淨法二初標示 [0180k10] 二正釋二初列多種法四初四分 [0180k11] 二僧祇 [0181k01] 三五分 [0181k02] 四母論 [0181k03] 二明離合法二初僧祇 [0181k04] 二了論二初引論四句 [0181k05] 二引疏別釋 [0181k06] ○諸戒受法篇第三分二初篇目 [0181k07] 二本文二初分文 [0181k08] 二牒釋二初標題二初分示 [0181k09] 二隨釋二初釋標二初牒釋六初釋諸二初正明 [0182k01] 二問答二初問不列式叉 [0182k02] 二約增法轉難 [0182k03] 二釋戒 [0182k04] 三釋法 [0182k05] 四釋篇 [0182k06] 五釋第 [0182k07] 六釋三 [0182k08] 二顯意 [0182k09] 二釋注 [0183k01] 二列法二初分位 [0183k02] 二隨二初俗人受法二○初標分 [0183k03] 二隨釋三初受三歸法二初敘引三初敘非示意 [0183k04] 二斥古撰述 [0183k05] 三引文彰勝 [0183k06] 二正明二初義門懸解二初標舉分章 [0183k07] 二隨章別釋六初明業體二初引問 [0183k08] 二引解三初數無教為體 [0184k01] 二約三業為體 [0184k02] 三善五陰為體 [0184k03] 二歸依本意二初標章 [0184k04] 二引釋三初明歸意二初引論 [0184k05] 二隨釋 [0184k06] 二引昔緣 [0184k07] 三引問答二初問提婆有歸無護 [0184k08] 二問不救設歸無益 [0185k01] 三約境寬狹二初標章 [0185k02] 二引釋二初定寬狹 [0185k03] 二伸問難 [0185k04] 四境通真偽二初標章 [0185k05] 二引釋三初佛三初問所歸名義 [0185001] 十疑一 [0185k06] 二問正歸何身 [0185k07] 三問出血得罪 [0185k08] 二法二初問所歸法體 [0185k09] 二問自他盡處二初引問答 [0185k10] 二牒釋三初釋盡處 [0186k01] 二揀聖凡 [0186k02] 三結誥 [0186k03] 三僧二初問所歸 [0186k04] 二再難 [0186k05] 五作法不同二初標意 [0186k06] 二正釋二初善見 [0186k07] 二多論六初明倒說成不 [0186k08] 二問一體何分 [0186k09] 三問互减成不三初問答 [0186k10] 二轉難 [0186k11] 三引示 [0187k01] 四問異師別受 [0187k02] 五問受特長短 [0187k03] 六問為師遠近 [0187k04] 六對趣分別二初標章 [0187k05] 二正釋三初正明 [0187k06] 二引示 [0187k07] 三義決 [0187k08] 二牒文正釋二初牒章分文 [0187k09] 二隨文解釋二初釋標文 [0187k10] 二釋授法三初釋成法處 [0187k11] 二釋三結 [0187k12] 三釋成無戒 [0188k01] 二受五戒法二初標列義門 [0188k02] 二隨文釋義二初分文 [0188k03] 二別釋三初標二初釋文 [0188k04] 二注解二初戒德高勝二初標指 [0188k05] 二牒釋二初持戒勝行 [0188k06] 二因戒以成施 [0188k07] 二簡器堪能三初標指 [0188k08] 二牒釋二初審問量能二初釋善生問遮難 [0188k09] 二引成論簡輕重 [0189k01] 二行成納法 [0189k02] 三問答 [0189k03] 二法二初作法延促二初標指 [0189k04] 二正釋二初受緣差別三初漸頓二初外宗局頓 [0189k05] 二成宗通漸頓 [0189k06] 二重受 [0189k07] 三延促 [0190k01] 二作法詞句二初分文 [0190k02] 二牒釋三初指緣境 [0190k03] 二釋詞句二初總示 [0190k04] 二列釋五初稱名 [0190k05] 二歸境 [0190k06] 三時節 [0190k07] 四多少 [0190k08] 五三號三初總示 [0190k09] 二問答 [0190k10] 三牒釋 [0190k11] 三釋三授 [0190k12] 二發戒時節二初牒文標指 [0190k13] 二引論正釋二初正宗時節 [0191k01] 二因明具戒 [0191k02] 三相二初標指分文 [0191k03] 二牒文解釋三初就相告令二初正釋戒條 [0191k04] 二料簡論相三初例通自誓 [0191k05] 二辨遮性 [0191k06] 三明七支 [0191k07] 二指略餘文 [0191k08] 三受八戒法二初標分 [0192k01] 二隨釋二初前三約義辨三初釋名簡法二初釋名二初顯正解 [0192k02] 二斥異說 [0192k03] 二簡法 [0192k04] 二要期立志二初標 [0192k05] 二釋二初明緣難 [0192k06] 二明斷惡 [0192k07] 三功益美二初標 [0192k08] 二釋四初多論 [0192k09] 二善生經 [0193k01] 三智論 [0193k02] 四成論 [0193k03] 二後二對文釋二初分文 [0193k04] 二牒釋三初標緣二初標指 [0193k05] 二正釋四初受齋日 [0193k06] 二授法人 [0193k07] 三受儀 [0193k08] 四日限 [0193k09] 二受法二初分文 [0193k10] 二隨釋 [0194k01] 三明相二初標分 [0194k02] 二別釋二初列相示二初總示二初引論分位 [0194k03] 二明離令不同 [0194k04] 二別釋六初初戒 [0194k05] 二第三 [0194k06] 三第五 [0194k07] 四第六二初二方修飾 [0195k01] 二辨兩土體儀 [0195k02] 五第七二初總示 [0195k03] 二別釋二初釋高牀 [0195k04] 二明倡伎二初牒釋 [0195k05] 二點示 [0195k06] 六第八 [0195k07] 二明願引二初釋文 [0195k08] 二點法 [0196k01] ○二次明道眾受戒法二初牒章分科 [0196k02] 二隨科別釋二初標舉宗致三初總舉 [0196k03] 二別釋七初出家元緣二初標 [0196k04] 二釋三初引教正明 [0196k05] 二就機對辨二初明利鈍不同 [0196k06] 二歷四句以簡 [0196k07] 三引誡勤修三初斥濁世不修 [0196k08] 二引聖論極誡 [0196k09] 三示所修行相 [0197k01] 二有益超世二初標 [0197k02] 二釋二初明立法本意 [0197k03] 二引諸教明功三初華手經 [0197k04] 二出家功德經 [0197k05] 三智度論 [0197k06] 三障出有損二初標 [0197k07] 二釋 [0197k08] 四行凡罪行二初標 [0197k09] 二釋二初明罪本 [0197k10] 二明造惡二初指世垂誡 [0198k01] 二引教轉證三初十誦律 [0198k02] 二四分律 [0198k03] 三涅槃經 [0198k04] 五行凡福行二初標 [0198k05] 二釋三初出家之本 [0198k06] 二明凡福行相四初明持戒 [0198k07] 二修禪 [0198k08] 三多聞 [0198k09] 四營事 [0198k10] 三引二論通證 [0198k11] 六行聖道行二初標 [0199k01] 二釋二初敘難勸修 [0199k02] 二列示行相三初標舉 [0199k03] 二列釋 [0199k04] 三結指 [0199k05] 七大小乘相決同異二初標 [0199k06] 二釋二初總示 [0199k07] 二別釋二初小乘三學三初戒 [0199k08] 二定 [0199k09] 三慧三初明修證 [0199k10] 二示通凡 [0200k01] 三辨三學 [0200k02] 二大乘三學二初戒二初約法明同異 [0200k03] 二就人簡同異 [0200k04] 二定慧 [0200k05] 三結誥 [0201k01] 二隨相辨之三初牒章分文 [0201k02] 二示通兩位 [0201k03] 三隨章牒釋二初乞度人法二初標分 [0201k04] 二牒釋三初標緣二初分文 [0201k05] 二隨釋二初釋緣起二初正釋六初愚癡 [0201k06] 二威儀 [0201k07] 三著衣 [0201k08] 四乞食 [0201k09] 五受鉢 [0201k10] 六閙亂 [0201k11] 二問答 [0201k12] 二釋制畜 [0202k01] 二乞法二初明具儀三初總舉 [0202k02] 二牒釋五初偏袒 [0202k03] 二脫屣 [0202k04] 三禮僧三初大小通禮 [0202k05] 二對別簡異 [0202k06] 三正示禮儀 [0202k07] 四跪膝二初示法斥非 [0202k08] 二引事顯正 [0202k09] 五合掌 [0202k10] 三重徵 [0202k11] 二點乞法 [0203k01] 三與法二初分示 [0203k02] 二別釋二初釋緣二初觀察可不 [0203k03] 三簡德如非 [0203k04] 二問答 [0203k05] 二正度人法二初牒章分位 [0203k06] 二依位別釋二初明僧受二明尼受初二○初度沙彌二初分示 [0203k07] 二隨釋二初釋標緣起三初標名 [0203k08] 二釋注解七如文 [0204k01] 三指廣 [0204k02] 二隨相辨位二初總分 [0204k03] 二隨釋二初形同二初分文 [0204k04] 二牒釋二初釋緣 [0204k05] 二釋法二初釋白文三初牒文釋 [0204k06] 二辨所為 [0204k07] 三明通局 [0204k08] 二釋後注二初牒文正釋 [0204k09] 二通會本宗 [0205k01] 二法同二初標章分文 [0205k02] 二隨文解釋三初緣 [0205k03] 二法二初分文 [0205k04] 二釋體二初正明 [0205k05] 二問答 [0205k06] 三相三初分文 [0205k07] 二隨釋三初戒相二初釋通數二初正明 [0205k08] 二問答 [0205k09] 二釋別相三初指同標異 [0205k10] 二答釋第十 [0205k11] 三釋總結 [0205k12] 二五德三初標示 [0205k13] 二牒釋五如文 [0206k01] 三結誥 [0206k02] 三十數三初總舉 [0206k03] 二別釋十初衣食住二初正釋 [0206k04] 二示總意 [0206k05] 二名色 [0207k01] 三痛痒想 [0207k02] 四四諦 [0207k03] 五五蘊 [0207k04] 六六入 [0207k05] 七七覺意 [0207k06] 八八正道 [0208k01] 九九眾生居 [0208k02] 十一切入 [0208k03] 三結誥 [0208k04] 三指略【經文資訊】《卍新續藏》第 41 冊 No. 728 四分律刪補隨機羯磨疏濟緣記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19-09-1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卍新續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CBETA 掃瞄辨識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正宗分相從次第中初科今師集法安布篇次簡異他本故云一家文列八段自二[A2]已下並有躡前生起之意初敘第一既下敘第二猷法元大也受下敘第三受隨下敘第四聞下敘第五同下敘第六舉法即自恣也恣下敘第七上下敘第八上篇總躡前七通而相望初篇為本後七皆末前七據持後一約犯又二三與八是自行餘皆眾法又三與七是資緣餘並正行第五兩兼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