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727
釋四分律刪補隨機羯磨疏科
- 大科分(三)
- 初疏序(二)
- 初題號(二)
- 初標題
- 二撰號
- 二序文(二)
- 初正陳由序(二)
- 初通敘教源(二)
- 初明立教本意
- 二故下顯被物功深
- 二然下別明戒律(二)
- 初略歎戒德
- 二自下廣辯弘傳(二)
- 初通敘自古判教
- 二自下別明羯磨廢興(二)
- 初敘古(二)
- 初集本(二)
- 初通敘爭分以總標
- 二戒下別列諸家以彰失
- 二又下綴疏
- 初集本(二)
- 二今下明今(二)
- 初集本
- 二本下出疏(二)
- 初正明
- 二餘下示意
- 初敘古(二)
- 初通敘教源(二)
- 二略釋本題
- 初正陳由序(二)
- 初題號(二)
- 二本文○
- 三批記○
- 初疏序(二)
- ○二本文(二)
- 初標題
- 二判釋(二)
- 初立章懸判(三)
- 初敘意標示
- 二且下分章正釋(二)
- 初分章
- 二初下隨釋(二)
- 初約義別釋四緣(四)
- 初能辨教(二)
- 初牒章分位
- 二初下依位別釋(四)
- 初明教興本意(二)
- 初通明教興
- 二然下別示羯磨(三)
- 初敘僧寶功高
- 二但下列示差別
- 三至下正顯教意
- 二顯名定體(二)
- 初標分
- 二初下隨釋(四)
- 初釋名目(二)
- 初標
- 二所下釋(二)
- 初翻名(三)
- 初明正譯
- 二自下出古翻
- 三諸下示別號
- 二然下簡辨(二)
- 初明存梵所以
- 二但下示通古之意
- 初翻名(三)
- 二定體相(二)
- 初標
- 二自下釋(二)
- 初敘古分章
- 二初下依章別釋(二)
- 初明體(二)
- 初標
- 二然下釋(二)
- 初約論出體
- 二今下依律出體(二)
- 初顯體
- 二若下會名
- 二明相(三)
- 初標示
- 二初下別列(三)
- 初心念三品
- 二對首二品
- 三眾法三品
- 三僧下結數
- 初明體(二)
- 三分廣所以(二)
- 初標
- 二但下釋(二)
- 初敘立三體所以(二)
- 初敘由標示
- 二初下分位別明(三)
- 初小事
- 二中事
- 三大事(二)
- 初明大義
- 二然下辨通塞
- 二重下正分八相所以(二)
- 初總標
- 二就下別示(二)
- 初分位別釋(三)
- 初心念(二)
- 初標舉
- 二以下隨釋(三)
- 初但心念
- 二對首心念
- 三眾法心念
- 二就下對首(二)
- 初標舉
- 二初下隨釋(二)
- 初但對首
- 二眾法對首(二)
- 初正明
- 二此下料簡
- 三就下眾法(二)
- 初敘意分章
- 二初下依位別示(二)
- 初正明(三)
- 初單白
- 二白二
- 三白四
- 二然下料簡(三)
- 初明通局
- 二然下辨前後
- 三若下示離分
- 初正明(三)
- 初心念(二)
- 二問答料簡(二)
- 初明對首離合(六)
- 初對二位不同以問
- 二據事例分以答
- 三躡二懺兩分以難
- 四約對人多少以答
- 五約集僧緩急以難
- 六約事情輕重以答
- 二明大數多少(二)
- 初引相傳以問
- 二承古語以答(二)
- 初正答
- 二若下顯數(三)
- 初示本數
- 二有下引增加
- 三今下出今意
- 初明對首離合(六)
- 初分位別釋(三)
- 初敘立三體所以(二)
- 四諸部同異(二)
- 初標
- 二計下釋(二)
- 初敘意
- 二依下正明(二)
- 初諸律
- 二明了論(二)
- 初舉數正名
- 二論下依論別釋(二)
- 初正釋(四)
- 初相貌羯磨
- 二單白羯磨
- 三中間羯磨
- 四白二白四羯磨
- 二又下會通
- 初正釋(四)
- 初釋名目(二)
- 三辨務成緣
- 四廣明非相
- 初明教興本意(二)
- 二所被事○
- 三弘法人○
- 四設法所○
- 初能辨教(二)
- 二對法相攝分齊○
- 初約義別釋四緣(四)
- 三上下示略結成○
- 二牒文解釋○
- 初立章懸判(三)
- ○二上下明所被事(三)
- 初結前生後
- 二緣下約事正明
- 三是下舉宗指略
- ○三次下明弘法人(二)
- 初牒名列章
- 二初下依章別釋(四)
- 初制意釋名(二)
- 初制意
- 二言下釋名(四)
- 初示正翻
- 二若下明存梵
- 三相下評古譯
- 四然下引俗類
- 二定僧體狀(二)
- 初牒名分章
- 二就下依章別釋(三)
- 初列數定體(二)
- 初列數(二)
- 初通明諸位
- 二然下別顯事和
- 二言下定體(二)
- 初標
- 二有下釋(二)
- 初五陰實法
- 二四人假用(二)
- 初古解
- 二今下今取
- 三依律約數(二)
- 初約教示體
- 二若下隨相辨異
- 四局據四人(二)
- 初古解
- 二今下今破
- 五六和德用(三)
- 初敘由
- 二故下出體(二)
- 初明三體
- 二上下示三和
- 三既下結顯
- 初列數(二)
- 二立相所由(二)
- 初標
- 二有下釋(二)
- 初總示三相
- 二就下別明眾法(二)
- 初標示四位
- 二有下正顯所以(二)
- 初初師約一意解(二)
- 初約法情往分
- 二受下約受隨以釋
- 二有下後師據體相解(二)
- 初正明(二)
- 初總示四位
- 二自下別釋後三
- 二問答
- 初正明(二)
- 初初師約一意解(二)
- 三攝用分齊(二)
- 初牒章分位
- 二就下隨位別釋(二)
- 初人(二)
- 初標分
- 二就下隨釋(二)
- 初當僧局論(二)
- 初分位
- 二初下隨釋(三)
- 初明位定
- 二明用通
- 三通局料簡(二)
- 初標章
- 二問答
- 二二下僧尼互作(二)
- 初標章
- 二僧下隨釋(二)
- 初僧秉被尼
- 二十下僧尼互作
- 初當僧局論(二)
- 二次下法(二)
- 初總示三位
- 二然下別簡二種(二)
- 初略示對首
- 二就下廣辨眾法(二)
- 初通標四位
- 二廣申問答(三)
- 初明四僧秉法通塞(五)
- 初舉通塞以問
- 二約俱通以答
- 三引除法以難
- 四約除事以答
- 五舉餘法以問
- 六約所為以答
- 七躡白和以難
- 八約相從以答
- 二明初僧除法不盡(二)
- 初問不列受日受衣(二)
- 初牒前文以問
- 二約非五以答(二)
- 初今釋
- 二有下古解(二)
- 初立義
- 二問答(二)
- 初引古(四)
- 初引捨懺以問
- 二約非類以答
- 三據乖法以難
- 四約僧成以答
- 二如下今判
- 初引古(四)
- 二問不列結界(二)
- 初敘問
- 二引釋(二)
- 初約五人解
- 二又下據四人解
- 初問不列受日受衣(二)
- 三明四位攝人盡不(二)
- 初牒前伸問
- 二約義以答(二)
- 初正答
- 二破古
- 初明四僧秉法通塞(五)
- 初人(二)
- 初列數定體(二)
- 三人法相對(二)
- 初牒章
- 二問下正釋(二)
- 初明二數差別(四)
- 初舉差別以問
- 二約相因以答
- 三躡僧體以難
- 四約不同以答
- 二明過減差別(三)
- 初舉差別以問
- 二據本宗以答(三)
- 初乖別有無解
- 二聖教順違解
- 三若下點他部不同
- 初明二數差別(四)
- 四廣顯是非
- 初制意釋名(二)
- ○四上下明設法所(二)
- 初結前生後
- 二三下就位正釋(三)
- 初通標
- 二作下別釋(二)
- 初作法
- 二自下自然(二)
- 初正明
- 二問答(二)
- 初問受欲不通
- 二問捨墮不合
- 三自下指廣
- ○二上下對法相攝分齊(二)
- 初結前生後
- 二就下分章解釋(二)
- 初分章
- 二言下隨釋(二)
- 初條貫其相(四)
- 初條法
- 二條事
- 三條僧
- 四條界
- 二次下引法通塞(二)
- 初牒章敘由
- 二先下分位正釋(二)
- 初以九法條餘三緣(九)
- 初但心念(二)
- 初標示
- 二列釋(三)(如文)
- 二對首心念(二)
- 初標示
- 二列釋(三)(如文)
- 三眾法心念(二)
- 初標示
- 二列釋(三)(如文)
- 四但對首(二)
- 初標示
- 二對下列釋(三)
- 初對事
- 二對人(二)
- 初正示
- 二釋疑
- 三對界
- 五眾法對首(二)
- 初標示
- 二對下別釋(三)
- 初對事
- 二對人(二)
- 初簡辨
- 二問答
- 三對界
- 六小眾對首(二)
- 初標簡
- 二事下列示
- 七單白羯磨(二)
- 初標示
- 二事下列釋(三)(如文)
- 八白二羯磨(二)
- 初標示
- 二對下列釋(三)
- 初對事
- 二對人(二)
- 初正示
- 二問答(二)
- 初舉自恣以問
- 二引還衣轉難
- 三對界
- 九白四羯磨(二)
- 初標示
- 二對下列釋(三)(如文)
- 初但心念(二)
- 二上下就四緣各明通塞(二)
- 初結前標後
- 二就下分位以明(四)
- 初明法(三)
- 初心念法
- 二對首法
- 三眾法
- 二明事
- 三明人
- 四明界
- 初明法(三)
- 初以九法條餘三緣(九)
- 初條貫其相(四)
- ○三上下示略結成
- ○二牒文解釋(三)
- 初集法緣成篇為序分(二)
- 初篇目
- 二本文(二)
- 初科判
- 二就下牒釋(二)
- 初分文
- 二言下正釋(二)
- 初標釋篇目(二)
- 初釋題
- 二注下釋注(二)
- 初集法
- 二然下緣成
- 二就下科文隨解(二)
- 初明集法(三)
- 初眾法羯磨(二)
- 初科分
- 二言下隨釋(二)
- 初前舉大數(二)
- 初釋標
- 二有下釋注
- 二就下隨法顯相(四)
- 初分文
- 二單下牒釋(三)
- 初單白(二)
- 初釋標(二)
- 初釋總數
- 二至下示隱顯
- 二初下釋注(二)
- 初解前諸法(三十)(如文)
- 二計下釋後略文
- 初釋標(二)
- 二白二(二)
- 初總舉
- 二初下牒釋(四十一)(如文)
- 三白四(二)
- 初總舉
- 二初下牒釋(二十八)(如文)
- 初單白(二)
- 三有下通簡
- 四上下結示
- 初前舉大數(二)
- 二對首羯磨(二)
- 初科分
- 二初下牒釋(二)
- 初總舉位數(二)
- 初釋標(二)
- 初釋名(二)
- 初正釋名義
- 二然下舉例總分
- 二位下顯數
- 初釋名(二)
- 二文下釋注(三)
- 初受戒文
- 二說戒文
- 三十誦文
- 初釋標(二)
- 二義下依位顯相(二)
- 初釋總分(二)
- 初示分意
- 二初下釋二法(二)(如文)
- 二就下釋別相(二)
- 初但對首(三)
- 初舉數
- 二一下牒釋(五)
- 初至第八衣鉢受捨法
- 九至十八捨請等諸法
- 十九至二十二懺諸罪法
- 二十三四自他露罪法
- 二十五至三十諸白告等法
- 三數下點數
- 二眾法對首(二)
- 初標示
- 二一下牒釋
- 初但對首(三)
- 初釋總分(二)
- 初總舉位數(二)
- 三心念羯磨(二)
- 初科分
- 二初下牒釋(二)
- 初標舉(二)
- 初釋標(二)
- 初釋名
- 二略下顯數
- 二義下解注(二)
- 初示分意
- 二[A1]但下釋三法(三)(如文)
- 初釋標(二)
- 二就下列相(三)
- 初但心念
- 二對首心念
- 三眾法心念
- 初標舉(二)
- 初眾法羯磨(二)
- 二[A2]已下辨緣成○
- 初明集法(三)
- 初標釋篇目(二)
- 二諸界結解下八篇為正宗分○
- 三雜法住持篇為流通分○
- 初集法緣成篇為序分(二)
- ○二[A3]已下辨緣成(二)
- 初結前標後
- 二就下分章解釋(二)
- 初科分
- 二初下牒釋(二)
- 初明成(二)
- 初分位
- 二僧下隨釋(三)
- 初僧法(二)
- 初敘意分文
- 二初下牒文解釋(二)
- 初前舉僧位(二)
- 初釋四位(二)
- 初正明
- 二問答
- 二況下釋過減(二)
- 初過
- 二若下減
- 初釋四位(二)
- 二就下廣顯緣具(二)
- 初列名示意
- 二初下牒文解釋(二)
- 初牒緣別釋(十)
- 初稱量前事(二)
- 初釋標
- 二注下釋注(二)
- 初分文
- 二初下牒釋(二)
- 初先引文證(二)
- 初釋母論
- 二下下釋本律(二)
- 初比丘
- 二白衣
- 三羯磨
- 四犯
- 五事
- 二次下後隨義開(三)
- 初分文
- 二初下隨釋(二)
- 初釋三種(三)
- 初人
- 二法
- 三事
- 二或下釋作法差別(三)
- 初具單(二)
- 初略示
- 二有下委釋(二)
- 初引古解
- 二明今解
- 二離合
- 三結勸
- 初具單(二)
- 初釋三種(三)
- 初先引文證(二)
- 二法起託處○
- 三集僧方法○
- 四僧集約界○
- 五應法和合○
- 六簡眾是非○
- 七說欲清淨○
- 八正陳本意○
- 九問發事端○
- 十答所成法○
- 初稱量前事(二)
- 二就緣通簡○
- 初牒緣別釋(十)
- 初前舉僧位(二)
- 二眾多人法○
- 三一人法○
- 初僧法(二)
- 二又下辨壞○
- 初明成(二)
- ○二法起託處(二)
- 初牒名
- 二先下釋注(二)
- 初文據義證
- 二言下顯相通局
- ○三集僧方法(二)
- 初標示
- 二所下牒釋(七)
- 初敷座
- 二犍槌
- 三如下打人
- 四言下打法
- 五阿下長打
- 六威下杵數
- 七論下互易
- 三今下斥濫
- ○四僧集約界(二)
- 初標示
- 二文下牒釋(二)
- 初分示
- 二初下牒釋(二)
- 初作法界(二)
- 初通示
- 二小下別釋(三)
- 初小界
- 二若下無場大界(二)
- 初正明
- 二釋妨
- 三若下有場大界(二)
- 初正明
- 二問答(二)
- 初問大界(二)
- 初問
- 二答(二)
- 初今解
- 二古解
- 二問戒場
- 初問大界(二)
- 二就下自然界(三)
- 初釋總標
- 二聚下釋別相(四)
- 初聚落(二)
- 初釋標
- 二初下釋相(二)
- 初不可分別(二)
- 初示相
- 二昔下斥非(二)
- 初錯筭步限(二)
- 初斥錯筭
- 二有下斥妄執
- 三中下結示分齊
- 二彼下妄用他文(二)
- 初指古妄引
- 二今下顯今不同
- 初錯筭步限(二)
- 二可分別
- 初不可分別(二)
- 二蘭若(二)
- 初總標
- 二若下別釋(二)
- 初無難
- 二有難
- 三道行
- 四水界
- 初聚落(二)
- 三文下釋後結
- 初作法界(二)
- ○五應法和合(三)
- 初標示立意
- 二文下牒注解釋(二)
- 初三和(三)
- 初身和
- 二心和
- 三口和
- 二反下三別
- 初三和(三)
- 三有下破古不立
- ○六簡眾是非(二)
- 初標指
- 二律下牒釋(二)
- 初牒文顯意(三)
- 初敘略示廣
- 二所下明廣所以
- 三而下顯餘不滿
- 二舉下舉相列名(二)
- 初總標
- 二初下別釋(四)
- 初得滿不得訶
- 二不得滿得訶
- 三不得滿不得訶(二)
- 初標分
- 二四下隨釋(二)
- 初略示大數(二)
- 初正示
- 二今下破執(二)
- 初引被所執
- 二今下立理以破
- 二文下依文隨解(二)
- 初不足諸相(三)
- 初本宗三十二人(二)
- 初前二十八人(二)
- 初列釋(二)
- 初二十二人體不足(二)
- 初正明(四)
- 初尼等四人
- 二十三難人
- 三三舉人
- 四二擯人
- 二問答(二)
- 初敘問
- 二引釋(二)
- 初引古師取當體
- 二又下次師約須自言
- 初正明(四)
- 二十下別住等六人緣不足(六)
- 十九別住人
- 二十戒場上人
- 二十一神足人
- 二十二隱沒人
- 二十三離見聞人
- 二十四所為人
- 初二十二人體不足(二)
- 二通下結數
- 初列釋(二)
- 二律下後四人(二)
- 初牒文釋
- 二若下伸問難(二)
- 初問
- 二答(二)
- 初答通
- 二有下斥古(二)
- 初引彼所計
- 二若下斥非顯理
- 初前二十八人(二)
- 二餘下他部二十八人(二)
- 初標
- 二十下牒釋(四)
- 初十誦十五人(二)
- 初標數
- 二一下列釋(二)
- 初明前十人(二)
- 初正明(二)
- 初前三人(三)
- 初列示
- 二若下徵釋
- 三又下簡濫
- 二四下後七人
- 初前三人(三)
- 二凡下結示
- 初正明(二)
- 二又下解後五人(二)
- 初通列五相
- 二此下別示白衣(二)
- 初對簡
- 二有下斥非
- 初明前十人(二)
- 二伽論三人(二)
- 初通列三種
- 二今下別釋癡鈍(三)
- 初總舉
- 二誦下別示
- 三觀下通結
- 三僧祇九人(二)
- 初前五人
- 二又下後四人
- 四五分一人
- 初十誦十五人(二)
- 三上下義加二人(二)
- 初明義加
- 二文下釋引證
- 初本宗三十二人(二)
- 二文下足列四句(三)
- 初迷意通標
- 二初下別示兩對(二)
- 初以足數對別眾(四)(如文)
- 二上下以不足對別眾(二)
- 初躡前標後
- 二初下列示四句(四)(如文)
- 三就下料簡定不定
- 初不足諸相(三)
- 初略示大數(二)
- 四得滿得訶(三)
- 初標示
- 二今下牒釋(五)(如文)
- 三具下總結
- 初牒文顯意(三)
- ○七說欲清淨(三)
- 初牒前生起
- 二先下開章解釋(二)
- 初立義門分判
- 二義下就文科釋(二)
- 初分文
- 二初下正釋(三)
- 初與欲(二)
- 初分文
- 二初下牒釋(三)
- 初制意(三)
- 初標舉
- 二言下列示(三)
- 初明制意
- 二釋欲名
- 三出欲體
- 三文下牒釋
- 二文下緣開(二)
- 初標分
- 二初下隨釋(二)
- 初緣如非
- 二定開制
- 三三下作法成壞(二)
- 初標分
- 二初下隨釋(三)
- 初顯法
- 二二下是非
- 三就下正作(三)
- 初明出法
- 二文下解詞句(二)
- 初總分
- 二所下別釋(三)
- 初不稱緣
- 二如法事
- 三欲清淨
- 三一下釋注文(二)
- 初一說
- 二文下憶忘
- 初制意(三)
- 二受欲○
- 三說欲○
- 初與欲(二)
- 三上下結示○
- ○二受欲(二)
- 初標分
- 二初下隨釋(二)
- 初受巳是非(二)
- 初諸部人數(二)
- 初本宗(二)
- 初失相(二)
- 初標示失處
- 二初下牒文隨釋(二)
- 初房內失相(二)
- 初指處明失
- 二文下正釋諸相(三)
- 初七人緣隔失(七)
- 初命過
- 二出界
- 三罷道
- 四外道眾
- 五別部眾
- 六戒場上
- 七明相出(二)
- 初正釋
- 二問答
- 二自下十八人自言失
- 三離上二人相乖失(二)
- 初約處明失(二)
- 初約三處示相
- 二有下引四種分對
- 二問答辨相(二)
- 初雙問
- 二別答(二)
- 初答約人
- 二若下答俱互(三)
- 初總舉
- 二一下別列(四)(如文)
- 三上下通結
- 初約處明失(二)
- 初七人緣隔失(七)
- 二文下二處指略
- 初房內失相(二)
- 二既下重與(二)
- 初正釋
- 二自下問答
- 初失相(二)
- 二問下他部(二)
- 初敘問生起(二)
- 初敘問
- 二引釋(二)
- 初約相濫釋
- 二約略無釋
- 二今下正取諸文(四)
- 初敘由
- 二僧下牒釋(三)
- 初僧祗十人
- 二十誦三人
- 三五分八人
- 三見下合數
- 四如下結誥
- 初敘問生起(二)
- 初本宗(二)
- 二引下明成不相(三)
- 初牒文正釋
- 二如下斥古兩分
- 三十下引文重示
- 初諸部人數(二)
- 二轉欲之法(二)
- 初分文
- 二若下牒釋(二)
- 初緣
- 二文下法
- 初受巳是非(二)
- ○三說欲(二)
- 初標分
- 二初下隨釋(二)
- 初說欲儀(二)
- 初為他傳法(三)
- 初簡人
- 二正下詞句
- 三文下改轉
- 二若下有緣自說法
- 初為他傳法(三)
- 二文下顯雜相(三)
- 初標指
- 二睡下牒釋(四)
- 初睡眠定忘(二)
- 初牒釋
- 二通妨
- 二文下故不說
- 三就下重病緣(三)
- 初對簡(二)
- 初正簡
- 二釋疑
- 二文下牒釋
- 三五下引示
- 初對簡(二)
- 四文下逢難外來(二)
- 初牒釋
- 二若下義決
- 初睡眠定忘(二)
- 三問下料簡(二)
- 初問事訖不來
- 二問僧中立說(二)
- 初問答
- 二引難(二)
- 初難
- 二答(二)
- 初正答前難
- 二然下通明儀相(二)
- 初約相成和
- 二若下簡所為差別
- 初說欲儀(二)
- ○三上下結示
- ○八正陳本意(二)
- 初牒章
- 二初下隨釋(二)
- 初總標
- 二就下別相(二)
- 初僧緣(二)
- 初創立法處(二)
- 初正釋
- 二問答(二)
- 初問結界無欲
- 二問稱量相濫
- 二常集眾具
- 初創立法處(二)
- 二就下私緣(二)
- 初造情治法(二)
- 初牒釋
- 二徵名
- 二順情許請(二)
- 初牒釋
- 二徵名
- 初造情治法(二)
- 初僧緣(二)
- ○九問發事端(二)
- 初標章
- 二所下隨釋(二)
- 初明問詞
- 二事下敘通問
- ○十答所成法(二)
- 初標章
- 二有下隨釋(二)
- 初明答文
- 二文下釋簡辨(三)
- 初事有先後
- 二云下法緣通別(二)
- 初明受懺(二)
- 初正釋
- 二斥異(二)
- 初引異計
- 二今下示通解
- 二結下釋結捨
- 初明受懺(二)
- 三下下誡勸
- ○二此下就緣通簡(二)
- 初標示分章
- 二初下隨章別釋(五)
- 初相攝(二)
- 初約四緣統隨
- 二問第四所歸
- 二有無(二)
- 初標章
- 二有下正釋(二)
- 初引古
- 二今下申今(二)
- 初對明眾法
- 二豈下例通別法(二)
- 初敘意
- 二但下別舉(二)
- 初對首
- 二心念
- 三先後(二)
- 初標分
- 二諸下隨釋(二)
- 初法先後
- 二事先後
- 四成壞(二)
- 初牒章
- 二第下正釋(四)
- 初五緣闕壞
- 二第下三緣闕成
- 三初下第一必具
- 四八下第八隨事
- 五廢立(二)
- 初牒章
- 二諸下正釋(二)
- 初引諸本得失(二)
- 初總標
- 二和下別列(二)
- 初并部師
- 二如下相部師
- 二上下明今家所立
- 初引諸本得失(二)
- 初相攝(二)
- ○二眾多人法(二)
- 初標分略示
- 二對下牒注解釋(二)
- 初法通塞(三)
- 初但對首
- 二就下眾法對首
- 三義下小眾對首
- 二下下誡勸
- 初法通塞(三)
- ○三一人法(二)
- 初標示
- 二但下牒釋(二)
- 初法通塞
- 二又下囑累
- ○二又下辨壞(二)
- 初結前生後
- 二就下牒文解釋(二)
- 初分文
- 二初下隨釋(三)
- 初僧法(二)
- 初分文
- 二就下隨釋(二)
- 初依律本(二)
- 初約義說(二)
- 初敘意分章
- 二初下隨章牒釋(四)
- 初列數釋名體(二)
- 初標分
- 二言下正釋(三)
- 初列數
- 二釋名
- 三定體(二)
- 初標分
- 二初下隨釋(三)
- 初約文
- 二約事(二)
- 初正明(二)
- 初標舉
- 二如下分配
- 三所下顯意
- 二推釋
- 初正明(二)
- 三約業(三)
- 初準論示體
- 二如下別配性業
- 三故下結示如非
- 二分總別(二)
- 初牒章
- 二若下正釋(二)
- 初據名體明唯別
- 二若下約名分總別
- 三體有無(二)
- 初牒章示意
- 二有下廣引眾釋(二)
- 初引他釋(四)
- 初約文名體有無
- 二就義名體皆具
- 三約如非以辨
- 四據呵不呵以分(二)
- 初正明
- 二簡濫
- 二上下顯今義
- 初引他釋(四)
- 四攝是非相(二)
- 初牒章
- 二然下隨釋(二)
- 初敘意分章
- 二就下依章解釋(五)
- 初人是非(二)
- 初標分
- 二約下隨釋(二)
- 初人非(二)
- 初分文
- 二言下隨釋(二)
- 初體非
- 二相非(二)
- 初總示
- 二一下列釋(四)
- 初身心別
- 二口別
- 三身別
- 四三業別(二)
- 初總示
- 二如下別釋(二)
- 初約狂睡等釋
- 二或下約異見釋
- 二就下人如(二)
- 初總舉
- 二初下列釋(二)
- 初體是
- 二相如(二)
- 初正明
- 二問答(二)
- 初間相如可足
- 二問足別輕重(三)
- 初總問
- 二別答(二)
- 初答足數
- 二答別眾
- 三分下結顯
- 初人非(二)
- 二法是非(二)
- 初總舉
- 二一下別釋(二)
- 初法是(二)
- 初標
- 二言下釋(二)
- 初體是
- 二相是
- 二法非(二)
- 初標舉
- 二一下列釋(五)
- 初增減非
- 二例作非
- 三累罪非
- 四雜倒非
- 五說不明非
- 初法是(二)
- 三事是非(二)
- 初標分
- 二就下隨釋(二)
- 初事是(二)
- 初標
- 二初下釋(二)
- 初體是
- 二相是
- 二事非(二)
- 初標
- 二言下釋(二)
- 初體非
- 二相非
- 初事是(二)
- 四違順(二)
- 初標分
- 二初下隨釋(二)
- 初明順
- 二後下辨違
- 五通雜(二)
- 初標章
- 二初下正釋(二)
- 初歷句
- 二以下述意
- 初人是非(二)
- 初列數釋名體(二)
- 二就文解○
- 初約義說(二)
- 二約義立○
- 初依律本(二)
- 二對首法○
- 三心念法○
- 初僧法(二)
- ○二上下就文解(二)
- 初標示
- 二初下隨釋(二)
- 初分文
- 二一下牒釋(五)
- 初第一(二)
- 初總示
- 二一下隨釋(二)
- 初人非(二)
- 初正釋
- 二十下引證
- 二文下法非
- 三若下事非
- 初人非(二)
- 二第二(二)
- 初標
- 二白下注(二)
- 初非法
- 二應下別眾(二)
- 初略示
- 二昔下斥古
- 三三四
- 四五六
- 五第七(二)
- 初標示
- 二今下正釋(二)
- 初約義以釋
- 二母下引文以明(四)
- 初母論
- 二五分
- 三四分
- 四僧祇
- 初第一(二)
- ○二約義立(二)
- 初標章
- 二文下牒釋(三)
- 初總意(二)
- 初牒注釋
- 二今下示離合
- 二一下非相(二)
- 初正釋非相(二)
- 初牒釋三單(三)
- 初人非
- 二法非
- 三事非
- 二餘下略示雙具
- 初牒釋三單(三)
- 二因下因明解法(二)
- 初標示
- 二謂下列釋(二)
- 初無心領(二)
- 初標示
- 二言下正釋(三)
- 初十三有情
- 二就下六種非情
- 三又下二種無解
- 二有心領
- 初無心領(二)
- 初正釋非相(二)
- 三文下結勸
- 初總意(二)
- ○二對首(二)
- 初總標
- 二於下別釋(二)
- 初但對首(二)
- 初總標
- 二初下非相(二)
- 初委釋三單(三)
- 初人非(三)
- 初犯重(二)
- 初正明
- 二問答
- 二有下兩人
- 三或下僧俗
- 初犯重(二)
- 二法非
- 三事非
- 初人非(三)
- 二餘下略示雙具
- 初委釋三單(三)
- 二眾法對首(二)
- 初廣釋三單(三)
- 初人非(三)
- 初別眾
- 二人下非應
- 三呵下呵止
- 二法非
- 三事非(三)
- 初犯過如律
- 二非制不合
- 三非疑過分
- 初人非(三)
- 二餘下略指雙具
- 初廣釋三單(三)
- 初但對首(二)
- ○三心念(二)
- 初總舉
- 二懺下別釋(二)
- 初但心念
- 二餘下餘二心念
釋四分律刪補隨機羯磨疏科卷一
【經文資訊】《卍新續藏》第 41 冊 No. 727 四分律刪補隨機羯磨疏科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1-09-27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卍新續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CBETA 掃瞄辨識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