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經玄義文句會本卷下
大般涅槃經玄義卷下。
隋天台沙門灌頂撰。
古來復約三性明涅槃體言佛地一向是善性一向非惡性無記性亦有亦無(云云)。
初云無記性亦有亦無者無凡夫無記名亦無有白淨無記名亦有。
△次光宅中。
光宅云常住佛果有兩種無記一知解無記二果報無記如棋書射御闡提亦有故非是善佛地亦有故非是惡即是無記性也果報者如生死苦無常報既非是惡只是無記涅槃[6]地常樂我淨亦非是善直是無記。
佛地亦有者有[7]基書工巧等無記。
[1]開善莊嚴竝言佛無無記唯一善性知解無記有多釋莊嚴云是善性開善云通三性在闡提是惡在佛是善在餘人是無記言果報者生死中多有異具故果報可是無記佛果報何以是無記佛果唯一習果無復報法豈得類此是無記以習善既滿併成習果也。
[2]夫三性者若有若無只是世俗尚不是真何得用此釋涅槃體。
△五結中。
此皆數論之極說安處佛體如野人[3]暴背獻至尊耳。
云如野人者如野老曝背以為玅法欲以此法而獻天子不知天子用此何為。
△二正釋為二先斥非次不能下正釋。
初二先明名體相稱不可思說。
今明涅槃體者上來釋名論無無一切方便論絕絕能絕所名下玅理寧可思議。
△次德王下引證斥非。
德王云大般涅槃非色非聲云何而言可得見聞古來諸師云何以色為涅槃體又經云夫涅槃者不從因生體非是果古來諸師云何以佛果釋涅槃體又涅槃之體無定無果古來諸師云何謂涅槃體定是一法當知其體非色非聲非因非果非一非異非諸聲聞緣覺所知亦非十住能了了見。
[4]以須是言云何以佛果等者然今師則通因之果為涅槃體不同古人一向在果非一非異者即二而三故非一即三而一故非異即非三非一而三而一故非三乘所知。
△次正釋為三一標列章門次初論下示章所依三淨性下正釋。
初如文。
△次所依中。
初論性淨總指一部次論法身指哀歎次論一諦指聖行次論不生指德王次論正性指師子吼迦葉等不可備引斑駁略周耳。
云一諦指聖行者先作聖行明一實諦迦葉等取陳如品初正觀之文唯正觀性文是。
△三正釋文自為五初性淨章為四初標列次方便淨下正釋二此三下融通四今欲下離總以示別。
性淨者淨有三種一方便淨二圓淨三性淨。
初如文。
△次正釋文自為三初方便淨。
方便淨者嘔和善巧權能逗物住首楞嚴建于大義或一閻浮提或一四天下或一大千界或十方土隨諸眾生應可調伏種種示現無生而生王宮七步無滅而滅倚臥雙林是以晨朝放光大聲徧告正覺世尊將欲涅槃若有所疑今速可問為最後問所以三界躃踊八部悲號獻供填空流血灑地高幢翳諸日月廣葢徧覆大千如經廣說乃至下者作九法界身非生現生非滅現滅不前不後一時等現然於寂滅無所損減於諸生死無染無累故名方便淨涅槃也。
在初釋者由證性淨有此無方勝用故在前釋言漚和善巧者方便淨家般若無生無滅等即方便淨家性淨是則一淨皆具三淨也。
△次圓淨中。
圓淨者因圓果滿畢竟成就原其初基以大涅槃心行如來行持戒不殺擁護正法廣宣流布利益眾生迴向大乘感得金剛堅固之體法身常身圓滿具足獲大涅槃修道得故安住於此祕密藏中復能頒宣廣說一切悉有佛性施與一切常命色力安無閡辯雖破煩惱亦無所破雖圓智慧亦無能圓雖施眾生不得眾生及以施相是名圓淨涅槃也。
法身常身即圓淨家性淨雖施眾生是圓淨家方便淨。
△三[6]淨性淨中。
性淨者非修非得非作業非與業本自有之非適今也沖湛寂靜不生不滅雖在波濁波濁不能昏動猶如仰觀虗空月形五翳不能翳雖復隨流苦酢其味真正停留在山雖沒膚中膿血之所不染故名性淨涅槃也。
云非作業者修行之[7]目名為作業非與業者因成尅果名為與業沖湛寂靜者即性淨家般若雖在波濁者即性淨家解脫。
△三融通中。
此三涅槃不可相離即三而一不可相混即一而三雖復一三即非一三雖非一三而復一三會之彌分派之彌合橫之彌高竪之彌闊微玅莫測不可思議。
云會之彌分者性淨自當其體圓淨自當其宗方便淨自當其用三法無[1]監名曰彌分派之彌合者雖三無濫同一法性體無三差故名彌合橫之彌高者一一皆徹實相之底故曰彌高竪之彌闊者一一徧攝法界之法名為彌闊。
△四離總以示別中。
今欲分別令易解故總唱涅槃即是其名專據性淨以當其體指於圓淨即是其宗方便善巧以為其用作此分別即是其教雖復分別都是一法所謂大乘大般涅槃若得此意無俟多言其未解者更重復說耳。
云所謂大乘大般涅槃者大乘是圓因涅槃是圓果即一佛性因果也。
△二約法身德為四一標列次法身下正釋三如是下融通四今欲下對五章。
二約法身德者德有三種一法身德二般若德三解脫德。
初如文。
△次正釋文自為三初法身中。
法[2]身者即是金剛堅固之體非色即色非色非非色而名為真善玅色真故非色善故即色玅故非色非非色又真即是空善即是假玅即是中例一切法亦復如是以是義故名為佛法名佛法界攝一切法名法身藏名法身德也。
云金剛堅固體者此即極果法身受堅固之名又真即空等者三身即三諦故更約三諦釋例一切法者正報既然依報例爾。
△次般若德中。
般若德者即是無上調御一切種智名大涅槃明淨之鏡此鏡一照一切照照中故是鏡照真故是淨照俗故是明明故則像亮假顯淨故瑕盡真顯鏡故體圓中顯三智一心中得故言明[3]淨鏡攝一切法故稱調御是佛智藏名般若德也。
云明故則像亮者只由般若明故其像則現故云像亮淨故瑕盡三惑究竟盡方名瑕盡。
△三解脫德中。
解脫德者即是如來自在解脫其性廣博無縛無脫是廣博義體縛即脫是遠離義調伏眾生是無創疣義如是解脫攝一切法亦名解脫藏亦名解脫德。
其性廣博者即解脫家法身以解脫是稱體之用故云廣博是遠離義者即解脫家般若以解脫稱般若故。
△三融通中。
如是三德不可相離文云法身亦非乃至解脫亦非如是三德不可相混文云三點具足無有缺減當知雖一而三雖三而一雖復三一而非三一雖非三一而三而一不可思議攝一切法攝一切人文云我及諸子四部之眾悉皆入中微玅難思為若此。
先明不離謂即三而一次明不混謂即一而三又云攝一切人者以法在人故。
△四對五章中。
今欲分別令易解故總唱祕藏以當其名法身攝一切法不縱不橫以當其體般若攝一切法如一面三目以當其宗解脫攝一切法如三點伊以當其用如此敷演即是其教非[A2]但經體義明餘義亦顯(云云)。
云如此敷演者依開權顯實常住祕藏名體宗用敷演方是醍醐教相餘義亦顯者非[A3]但體具五義[4]屬於名具五義皆屬於名宗用各五亦復如是教相具足為顯教相五義互融方成今教故云餘義亦顯。
△三約一諦為四先斥非顯正次有[5]有四下正釋三非離下開顯融通四強欲下對五章。
三約一諦者世人解諦或境或智或教非無此義今用理釋諦理當即境正境正即智教皆正以理釋諦其義為𠃔。
初云或境等者境是所照智為能照教為能詮故俱名諦然諸經中非無此義然從理釋諦義易明故不依彼。
△次正釋為二初標章。
有四種四諦。
△次釋文自為四初生滅為二初正釋次若論下示相指廣。
一生滅四諦集是能生苦是所生能生生所生所生還生能生苦集迴轉生死無[A4]已道名能壞滅是所壞所壞亦壞能壞能壞亦壞所壞更互生滅故稱生滅四諦。
初云道名能壞者道有能壞苦集之功滅從苦集滅處得名故云滅是所壞也又云更互生滅者有苦集時則無道滅有道滅時則無苦集又有道時無滅有[1]道滅時無道故云更互。
△次示相中。
若論其相逼迫生長能除所除等是也如經。
逼迫是苦相生長是集相能除是道相所除是滅相。
△二無生中二先釋次示相。
二無生四諦者推苦集之本本自不生不生故則無苦集既無所壞亦無能壞故稱無生四諦論其相者解苦無苦而有真諦集道滅亦如是如經。
初云推苦集者能推即是道諦次示相中云解苦無苦者能解即道諦。
△三無量。
三無量四諦者分別校計苦集滅道有無量相非諸聲聞緣覺所知如經。
△四無作。
四一實四諦者解苦無苦而有於實乃至解滅無滅而有於實實者非苦非苦因非苦盡非苦對而是一實乃至滅亦如是是名一實四諦具如經。
竝如文。
△三開顯中。
非離生滅四諦別有一實四諦即達生滅而是一實四諦無生無量亦復如是一中有無量無量中有一不可思議不可說示。
云一中有無量者實中有權故無量中一者權中有實故不可思議者即當雙非雙照故云不可思議等。
△四對五章中。
強欲分別令易解故總唱一實四諦即是名也取一滅諦即是其體故勝鬘云一依者即一滅諦也道諦以當其宗取道諦所治以當其用調御心喜說此真諦即名為教雖差別說只是一無差別法耳。
云一依者一是所依也心喜說真諦者開小乘之真入佛性之真以心方喜自法華前顯露教中兼帶之說佛意未暢故非永喜。
[2](此中遺一章)。
闕第四無生一章如德王品中廣說故今不論。
△五約正性為五一標列次正釋三當知下融通四強欲下對五章五若人下結前生後。
五約正性者性有五種謂正性因性因因性果性果果性。
初如文。
△次釋中。
正性者非因非因因非果非果果是名正性因性者十二因緣因因性者十二因緣所生智慧果性者三藐三菩提果果性者大般涅槃今且約一事論之五陰下所以即正因佛性五陰即因性觀五陰生智慧是因因性此智慧增成是果性智慧所滅是果果性於陰既然餘一切法亦爾。
云且約一事者置十二因緣且約五陰一法[3]身五陰下所以者只此迷陰具於果地正性法身之體名陰下所以五陰即因性者由觀為因性因因性由因成因名曰因因餘一切法者謂十二入十八界依報皆爾。
△三融通中。
當知五性亦非條別即一而五即五而一一而不混五五而不離一不可思議不可說示。
云即一者一只是果地一涅槃佛性。
△四對五章中。
強欲分別令易解故指果果性為名指正性為體指因因性果性為宗指因性為用作此分別五性為教雖復分別只是一法更無差別。
指果果性為名者大般涅槃即今經名指因性為用者由觀陰成因感果果上通起十界陰用引令入實故指因性為今經用。
△大章第三釋宗為三初略非古次宗者下正釋三總此下對五章。
第三明涅槃宗者有人言宗體不異是義不然何者若論至理二即不二不二即二此則宜然若論名事不二不可為二二不可為不二既立宗體寧得是同。
初又二先略非次何者下釋所以於中云此則宜然者隨順機宜[2]云作此說名事者然於果體從名從事而立也。
△次正釋文為二初釋次宗有下明宗義初又二先標立宗意。
宗者要也修行喉襟莫過因果。
△次此經下正釋又二初正釋次問明下[3]答以顯同。
初又三先標章次正釋三但此下結歸了旨。
此經明因略有三種。
初如文。
△次正釋文自為三初明以圓接通又二初正釋次問答下釋疑。
初又三先引經示宗相次劣三下釋所以三又云下明開顯絕待人法無二。
一破無常修常如哀歎品以常樂我斥諸比丘無常苦無我虗偽不真宜應捨離今當為汝說勝三修此是破無常修於常能得常果顯於非常非無常煩惱為薪智慧為火以是因緣成涅槃食令諸弟子悉皆甘嗜。
初如文。
△次釋中。
劣三修是煩惱薪勝三修是智慧火非常非無常是涅槃食四眾安住祕密藏中即是甘嗜。
云是煩惱薪者塵沙無明是薪也。
[4]又云如來體之是故為常體者履也履而行之法常故佛亦常亦是法非常非無常故佛亦非常非無常也。
△次釋疑為二先問。
問初為純陀直說一常次明常住二字次斥諸比丘云勝三修何意增減。
△次答[5]云為三先正答破意次昔說下答用二所由三說比丘下答順機得宜。
答皆是今昔相對昔說四非常總是一無常今論四德總是一常舉總常破總無常耳。
昔說生死無常而復流動今以常破生死以住破流動故舉二字以破二耳。
前二如文。
△三得宜中。
諸比丘置事緣理但修三想今舉勝理破劣理但用三修(云云)。
二者以大涅槃心修從淺至深次第行學如聖行中專行五行初謂戒定慧居家如牢獄梵行若虗空從頭至足其中唯有髮毛爪齒大小腸胃觀察八苦五盛陰等次解苦無苦而有真諦次分別挍計苦集滅道無量無邊次非苦非集非道非滅而有實諦廣說如經。
居家等戒行也從頭至下定行也觀察下慧行也。
△次尅果中。
[8]當知從淺至深成因克果顯非因非果始終莫不以常為宗。
△四引證中二。
德王[9]品中亦如是初觀四大如篋五陰如害六塵如賊愛如怨詐煩惱如河八正如筏運手動足截流而去得到彼岸戒定如動足智慧如運手涅槃是彼岸師子吼中亦如是初從少欲知足乃至住大涅槃又善修戒不見戒因戒果戒一戒二等是名善修定慧等亦復如是原始要終皆宗常住以常為宗明矣。
三者如聖行[2]中云復有一行是如來行所謂大乘大般涅槃大乘即是修因涅槃即是得果大乘為因何所不運大涅槃果何所不克一切無閡人一道出生死莫復過此大略可知不復委說。
如文。
△三結歸又二初結示開顯分齊次雖三下結歸常宗。
初文中。
但此文中處處論行或修十想或知根知欲種種不同不出三種初破無常而修常即是以圓接小接通意也次以大涅槃心修無常次修於常即是從漸入頓次第別意也後即無常而修於常即圓頓人也。
云以圓接小者此約開名接不同法華前接也又云次第別意者此是涅槃中解圓行漸之人非全同別。
△次明宗義為二初標列。
宗有三義一宗本二宗要三宗助。
△次正釋中文自為三初宗本。
宗本者諸行皆以大涅槃心為本本立道生如無綱目不立無皮毛靡附涅槃心為本故其宗得立也。
如文。
△次宗要中。
宗要者行之宗要要在於常行會於常能顯非常非無常如七曜之環北辰似萬川之注東海行以常為要亦復如是。
云北辰者而北辰不動注東海者同一鹹味故以鹹味而喻於常。
△三宗助中。
宗助者助名氣力也常宗得成賴於資助或人助或教助或行助或道助由助得力故言宗助。
云或人助者謂善知識或教助者能詮教也或行助者謂修行[5]云助圓行也或道助者修三教道品助顯圓常廣如止觀助道中明。
[6]總此三宗是釋名專論宗本即體意專明宗要即宗意專明宗助即用意分別此三異餘法門即教意。
△大章第四釋涅槃用為三先標列次解釋三[7]問答下釋論。
第四釋涅槃用者為三一本用二當用三自在起用。
初如文。
△次釋自為三初釋本用為三初敘舊次有人下述他難三今當下正釋。
初敘又二初正敘三師。
本用者先出舊解靈味小亮云生死之中本有真神之性如弊帛裹黃金像墮在深泥天眼者捉取淨洗開裹黃金像宛然真神佛體萬德咸具而為煩惱所覆若能斷惑佛體自現力士頟珠貧女寶藏井中七寶闇室缾盆等喻亦復如是此皆本有有此功用也新安述小山瑤解云眾生心神不斷正因佛性附此眾生而未具萬德必當有成佛之理取必成之理為本有用也開善莊嚴云正因佛性一法無二理但約本有始有兩[8]時若本有神[9]助有當果之理若能修行金心謝種覺起名為始有始有之理本[A9]已有之。
△次引證於中自四。
引如來性貧女額珠闇室等證本有。
引師子迦葉明乳中無酪但酪從乳生故言有酪酪非本有必假醪暖種植胡麻[10]答言有油油須擣壓乃可得耳。
初二如文。
△第三文中。
又引佛性三世眾生未來當有清淨莊嚴之身此證當有雙取二文意與瑤師不異。
云雙取二文者只是現有正因佛性當有清淨莊嚴名為雙取。
△四[11]別木石。
又引木石之流無有成佛之理則非本有之用眾生必應作佛今猶是因因是本有果是始有本有有始有之理即是功用義也。
可見。
△次難中三初正難三家。
有人難初義若言眾生身中[A10]已有佛果此則因中有果過食中[A11]已有糞童女[A12]已有兒若[A13]已具佛果何故住煩惱中坐不肯出邪何故不放光動地故文云若言有者何故默然正破此執耳次難第二有得佛之理此理若常為相續常為凝然常若相續常何謂本有佛果之理若凝然常則因中有果過同於前難第三家若言本有具始有亦應本有常住復有無常本有只得是常不得無常者本有只本有那得有始有。
△次又若下縱竝。
又若本有有始有亦應無常有於常無常不得有於常本有那得有始有又本有有始有則了因有生因若了因了本有是常生因生始有是無常不得相有者今本有那得有始有邪。
△三鷸蚌下結失。
鷸蚌相扼更互是非由來久矣。
悉如文。
△三正釋。
今當宣明此義若定執本有當有非三藏通教之宗乃是別圓四門意本有是有門當有是無門雙取是亦有亦無門雙遣是非有非無門別家偏據不融門理兩失為圓家所破何者若執本有之用譬之樹木工匠揆則[1]任曲者梁用直者桁用長者矟用短者箭用本有之用亦復如是佛即破之草木生時無梁箭用工匠所裁因緣獲用若裁曲為直曲無梁用展直為曲直無桁用割長為籌長無矟用折短為薪短無箭用何得苦執本有之用經云三世有法無有是處何得苦執本有當有當本不立勝用安在邪若專難破復失適緣何者理非本非當非亦本當非非本當有四利益或言本有即是常用或言當有即是無常用或亦當亦本即常無常雙用或非當非本即雙非不用之用本有常用攝一切法何得無三門用三門亦攝一切法何得無本有常用文云大般涅槃是諸佛法界即其義也是為圓教赴緣論此四[2]用大獲利益不同舊義(云云)。
文為九初明定執成門次本有下示成門相三[3]列家下明偏據之失四佛即下引佛破偏五[4]法云下引經破執六若專下明若苦破者失適宜之益七有四下明[5]稱獲利八本有下明門功能九是為下結益初云今當宣明者只是今當顯示此義耳。
△二當有用為四先敘古次有人下難三今明下正釋四舊論下明照境不同。
初文自引三師不同。
二當有用者先[6A]出舊解[6B]解有三一云理出萬惑之外須除惑都盡乃可見之譬十重紙裹柱雖除九重終不見柱併盡乃見二引漸備經明一切智慧皆漸漸滿不何一期併悟也三云真諦可漸知佛果可頓得何者即俗而真更非遠物所以真可分知佛果超在惑外不即生死故不可漸知。
初云紙重者紙密可喻無明稠密次師可解三云真諦可漸知者謂漸破俗諦即分分見真諦故云可漸知。
△次難自為三初難漸見。
有人難初義若理不可漸見惑豈可漸除既不見理由何除惑。
如文。
△難次師。
若言理可漸見夫理若是分可作分知理既圓通若為漸解若初見稱後見與後無異不名漸見若初不稱後不名頓見(云云)。
云夫理若是分者他作此難亦不全當何者若從初即徹觀真如則全不可分若從[7]或落智增為言則須云分以有四十二位不同故凡釋此義須知有全有分方稱經論大旨。
△難第三師為二先非其旨。
若言見真者須漸得佛須頓是義不然。
△次[8]別聖言破。
釋論云若如法觀佛般若與涅槃是三則一相華嚴云虗妄多分別生死涅槃異迷惑聖賢法不識無上道真與涅槃既其不異云何真漸果頓邪。
於中三先論次經三真與下結失初[1]別論者證初心即頓觀何論至果方名於頓故不可也次引華嚴云若分別生死涅槃異者是迷賢聖法人若云真諦與佛果異過亦同之。
△三正釋又二先重敘失。
今明諸解更相馳逐水動珠昏然理非遠近見理之智寧得漸頓智若漸頓寧得稱理如方入圓殊不相應。
△次如理下正釋於中又三先明理智冥一體非頓漸。
如理而解解如於理不見相而見無所得即是得耳。
△(此處恐有脫文今敢補曰二有因下示眾生因緣用是漸頓)。
有因緣故亦得漸頓。
△(今更補曰三此中下正釋又二初標列二漸)漸下釋。
此中應有四句漸漸漸頓頓漸頓頓。
漸漸尚非漸頓況復頓漸漸頓尚非頓漸況復頓頓法華玄廣說頓漸者無差別中差別耳頓頓者差別中無差別耳三種修三種見明宗中意是也漸頓修漸頓見者是不定觀意也。
初云三種修等者前宗文中初破無常而修常即是以圓接通次從漸入頓次第別意後即無常而修於常即圓頓人是。
△次文中。
漸更不同又開四句漸修漸見漸修頓見漸修頓漸見漸修非頓漸見。
云漸修漸見者且取三教之證人是漸修頓見者得入初住等人是漸修頓漸見者住前為漸見入住名頓見漸修非頓漸見者證頓漸時頓無頓相漸無漸相亦是理體不當頓漸見也。
[5]見此一句意餘三句亦可解。
次頓修漸見四句亦爾漸[6]修漸頓見四句亦爾非頓漸修四句亦爾。
△四舊論下照境為四先標不同次問起為解釋之由三[9]彭城不敘不同相四今明下正釋。
舊論照境之用不同。
初如文。
△次問中。
云佛智若為照之者問意云佛為逐去來照邪不逐去來照邪。
△三敘不同相總有七[12]處一一皆先敘次破如文可見。
冶城嵩云佛智乃無大期死滅猶有念念流動逐境去來此人臨終舌爛口中浪語之過現驗也。
二藥師解佛智體是常住用是無常逐境去來此解亦違經經云若正見者當說如來定是無為那忽體是無為用是有為。
三光宅云若無常之智照常住境而不逐境是常今常住之智照無常之境豈應逐境無常此亦不可。
△四明九世中。
云今遂來現在者意云剎那心起未來之境現於現在心中名當現在者剎那[A15]已息者名未過去故於現在皆悉照之。
△五作逆照中。
五作逆照義云如來道[1]迎上覺時初一念併逆照萬境從初流來至後成佛併皆照竟後萬境自有去來我都不更新照如天子初登極時併付制法後人犯者隨輕重治不更復制也此亦不可佛智照境何嘗暫息忽言初照後都不照縱令如此終不與境相稱。
云逆照者只是預照耳。
△六開善中。
云百時者取機長短時也。
△七靈味。
七靈味更借虗空為喻萬物在空空不生滅物自去來此亦不然佛智靈知豈同頑空。
如文。
△四今明下正釋又三初正釋次又開善下重敘解佛智三今難下[3]破文中。
今明三藏教中二諦不相即故二智各照所以諸解喧喧若此若通教中二諦相即二智二而不二尚無此諍況復三諦即一諦一諦即三諦三智即一智一智即三智一照即一切照一切照即一照非一非一切不可思議寧復有此微淺問答邪。
又開善解佛智照真與真冥無復智境之異智體與真境都復不殊。
△次約位下明約位則有四句差別。
約位分別凡夫不冥不會因中聖人會而不冥佛果亦冥亦會。
於中云因中聖人會而不冥者應即破云既會何以不冥邪(云云)。
△次解又二先明智體異。
第二解云佛智是靈知真諦是無知二體既殊豈可併有知同無知但會之既極詺之為冥豈得有冥異會。
△次慧印下引證二相。
慧印三昧經云冥不冥寂不寂肇論亦有用冥體寂之語。
△三今家破於中為三初縱難。
今難佛之真智既其冥真與真不異佛之俗智亦應冥俗與俗不異佛雖知幻而非幻人。
△次若爾下斥失。
若爾佛雖知俗不可冥俗佛雖冥真不可同真不應作如此冥真冥俗義。
△三冥真下判失。
冥真不出二乘冥俗不出凡夫境界云何得是佛智用邪(云云)。
△三當有起[6]用徧法界。
三[7]自在起用用徧法界廣不可委文云譬如大地一切草木為眾生用我法亦爾當知勝用無量無邊。
△次開章別釋於中二先標列章次解。
且約三種一不可思議用二二鳥雙遊用二善惡邪正雙攝用。
不可思議用者。
初如文。
△二敘中總有七家一一釋中皆敘彼解次今家非破。
舊釋有七一云令他見須彌入芥子其實不入唯應度者乃能見之此解不可若不入者何謂神通。
二解實入但佛神力蹙大令小開小令大此亦不可若爾乃以大容小何謂以小容大。
三解不知入與不入既是不可思議那可定判入與不入此亦不可佛果上地皆是不可思議盡應不可解餘者盡言可解至此一義獨言不知邪。
四若有則相妨小大皆空故相容此亦不可若其皆[1]可何所論入亦無大小也。
前四師竝如文。
△第五師。
五大中有小性小中有大性以芥子之大性容須彌之小性此亦不可若執定性過同外道又似毗曇又還是大容於小何謂以小容大。
云大中有小性者有自性[2]色破中云過同外道者同仙人四性計也又似毗曇者毗曇計三世有法也。
△六地論解。
六地論解大無大相不無無相之大小無小相不無無相之小以無相之小容無相之大無相之大還入無相之小此亦不可大小本是相既言無相那有大小若有大小應是有相若定無相還同空也。
可見。
△七興皇。
七興皇云諸法本無大小因緣假名相待假說大為小假說小為大說大為小小是大小說小為大大是小大故得相容此亦不可大不自大待小為大小不自小待大為小此墮他性義自性大小尚不能相容他性大小那[3]得相容。
今明小不自小亦不由大故小大不自大亦不由小故大因緣故小大亦不離大離[6]小不在內外兩中間亦不常自有不可思議大亦如是通達此理故即事而真唯應度者見不思議須彌之高廣入於不思議芥子之微小是名以不思議之大入於不思議之小住首楞嚴能建大義如經廣說(云云)。
初云今明至因緣者謂有大有小皆由因緣雖從因緣即是法性故能相入如止觀第五破徧初廣說。
△三邪正用為三先明邪正雙用。
所謂四趣是邪人天為正又三界是邪二乘為正又二乘偏邪菩薩為正(云云)邪正兩用亦徧法界。
△次四趣下明善惡雙用。
四趣是惡人天是善又三界悉是惡二乘是善又二乘是惡菩薩為善此用亦徧法界。
△三三界下明無常常雙用。
三界皆悉無常二乘是三無為常又二乘是無常菩薩是常常無常用亦徧法界其門略義廣也。
△(此處必有脫文今敢補曰第二常無常下明二鳥雙遊用)。
[9]常無常雙用者俱亡二邊如鳥喻品中說即是一時雙用也前後倒瀉即是異時偏用宜一時即竝用宜前後即單用不必一種用自在故善惡雙用如迦葉品中說善星至惡尚能攝受令得出家況復善者寧當不攝或雙用或前後(云云)。
俱亡二邊者謂二用俱契非常非無常者曰俱亡也。
△第三善惡下明善惡邪正俱攝用。
三邪正善惡俱攝者陳如品中說邪即外道正即陳如弘廣邪即諸魔正即阿難平等皆攝巧施玅用遊諸世間作大利益若見此意即是自在之用善巧四隨稱機利益住首楞嚴種種示現不動法性其見聞者無不蒙益此義可知不俟多說(云云)。
△大段第三問答釋疑者。
問此一章五意云何答例前可解若總論三用即釋名意若專本用即是體意若專當用即是宗意若專自在用即是用意若分別三用即教意。
初疑云此章為具五章不釋云例亦有之若專本用者理性本有此用若專當用者望本名當即是現在有從因至果之用故對宗也若專自在用者即是果上起用未來永永不窮彌滿法界所以自在之用對今經用。
△大章第五釋教相者然澤明亦敘五時教差別第一時教為小乘解深密云唯[1]為為發趣聲聞乘者說第二時教為大乘解深密云唯為發趣大乘者說第三時教為三乘解深密云普為發趣一切乘者說第四時教為一乘四衢等與一牛車故三乘同歸一佛乘故第五時教名為一性五性同歸一佛性故次明五時教法季月第一時佛成道後六月說也如來二月八日成道八月八日方轉法輪婆沙論等皆云迦栗底迦月白半八日為五比丘轉法輪迦栗底迦月者八月是第二時真諦記云如來成道七秊方說般若經說一切法空無自性如來藏經佛成道後十秊說也大集十六秊說仁王經云前二十九秊說摩訶般若三十七秊正月八日說仁王般若第三時真諦三藏記云佛成道後三十八秊說解節經即解深密是第四時一乘教法華是佛[2]道教三十餘秊說第五時此大涅槃經是所說佛性正因得佛常果因最是[3]除果最是遠猶難信故所以後說然引真諦記未可全依若判五時皆據經文自說秊數時代以定五時次第若言七秊即說般若者猶屬密教般若通前之文如淨[4]名釋菩薩品初所述若云第三時是解深密者彼將般若為第二所以解深密為第三非但今家破此說起信論疏初亦破此說又於五時中皆棄華嚴如法華玄中廣破古人所立五時之義然今略引以示同異不暇破之釋教相為二初標列章。
第五釋教相者為二一增數二經來緣起。
△次解釋文自二初明增數[5]人又二先列。
增數者謂一乳二字三修四教五味也。
△次解釋文自為五初文又二先示乳相非一次乳名下解釋。
所言乳者此名則通外道言教亦稱為乳文云是時舊醫純用乳藥二乘言教亦稱為乳阿含云舍利弗是所生母目連是乳母二人說法生養四眾後文亦云聲聞緣覺佛性如乳菩薩教行亦稱為乳故云手出香色乳施令得飽滿佛教亦稱為乳故目連騰請云譬如犢子其生未久若不得乳必死無疑又云醫占王病定須服乳。
乳名既通若為分別舊醫偷教竊取乳名不解其義而為相續悅意轉動薄皮所誑起四顛倒毒亂心中多所傷害即邪教也。
云而為相續者計為常也悅意樂也轉動義也薄皮淨也多所傷害者害於二諦三諦真常四德也。
△次二乘乳中。
二乘乳者佛以方便合三種藥謂鹹苦酢二乘之人用此方便為於四眾治彼邪乳如以楔出楔此以四非常教名為乳也。
云四非常者只是無常苦[7]空無我不淨四也。
△三菩薩乳中。
菩薩乳者以大慈大悲隨諸眾生應以何法而得度脫隨而說之或說方便法或說真實法或治邪常或治無常稱彼機緣令得飽滿是名菩薩教乳也。
云或說真實者十行菩薩雖未親證無作實理而能說之。
△四佛乳。
佛教乳者究竟真實如經其犢調善不馳不住不處高原亦不下濕不食酒糟麥䴰滑草不與特牛同共一群故其乳多德最為第一正顯涅槃之教是最上乳也。
如文。
[8]又外道教如驢乳亨之成糞從其教者墮落三途二乘教如羊鹿乳亨之成酪從其教者升出生死菩薩教如下品牛乳亭之成酥從其教者革凡成聖亦革聖成無上道佛教如上品牛乳從佛教者即得安住祕密藏中當知涅槃教乳最上最玅。
△次釋疑為二先問次答。
初問者。
問何故於一乳中多種分別。
乳只是一何以強作多種分別有何據邪。
△次答為三先示經意通。
答此經意爾如本有一偈四出證義明無差別差別等例作此說之無咎。
△次有德王下引例。
又德王中不聞聞不生生等皆作四句今亦例爾。
△三邪名下結酬。
邪乳名乳乳二乘名乳不乳菩薩名不乳乳佛是非乳非不乳意高例盡子何須惑。
云邪名乳乳者不[1]俓而酪故名乳乳二乘名乳不乳者乳堪為酪解色即空等菩薩名不乳乳者以能非空出假故佛是雙非者常真法界故意高者乳極在佛故云意高例盡者引德王例四乳義徧何所疑邪。
△二明二字為二先標列。
二字者世亦二字出世亦二字上上出世亦二字今文亦二字二字既通復須分別。
△次[2]二世下解釋文自為二初文為三初引經示能詮法异次文云下釋所以三謝靈下出異解。
世二字者如瑞應云太子乘羊車詣師學書師教二字謂梵佉婁此二字應詮世間禮樂醫方技藝治政之法故是世間二字也。
初云梵佉婁者如普曜第三現[3]盡品云菩薩乘羊車將詣書師適入書堂欲見其師名選[4]支見菩薩威神光曜不能堪忍即躃墮地兜術天上有一天子名曰清淨即前牽手令從地起置於座上在大[5]眾爾時菩薩與諸釋[6]僮俱住手執金筆栴檀書眾寶明珠成其書[7]林侍者送之問師選[8]支今師何書而相教乎其師答曰以梵佉留而相教耳[9]天地異書菩薩答曰其异書者有六[10]十今師何言[11]正有二種師問其六十四皆何所名乎太子答曰(云云)。
[12]又云梵字應如金光明中說出欲論明修梵法歎梵[13]執故是出欲論也佉婁字應是無量勝論明十善法歎釋天報善能攻惡故言勝論總而言之世間二字也。
[14]謝靈運云梵佉婁是人名其撮諸廣字為略如此間倉雅之類從人立名故言梵佉婁雖復廣略還是世間之二字。
△二出世二字為四初明出世二字相。
出世二字者嬰兒行云婆和二字所謂有為無為為二字也若出世與出世上上共為二字者即是半滿為二字也眾經同以鹿苑說為半字摩訶衍所說為滿字小大相對共為二字。
△次又諸下敘謬釋。
又諸師釋此滿字不同地人云涅槃六行俱明是滿字法華是大乘非滿字由是無常此都非義不須論難(云云)。
△三興皇下明興皇破。
興皇嘲諸師作五滿半邊滿竪滿𧂐足滿共滿具足滿今不委論(云云)。
如下文字[15]亦初說。
△四今明正釋為二先標列。
今明半滿二字更為五意一直是半二對半滿三帶半滿四廢半滿五開半滿。
△次如[16]塵下正釋又三初正解釋次今之下結歸部旨三又結下重結判。
如鹿苑無常此直半無滿若方等之流說無常逗小又彈小襃大此正對半明滿若大品通三人共學是帶半明滿若法華正直捨方便是廢半明滿亦有開權顯實即開半明滿若此經斥劣辨勝即廢半明滿一切眾生悉有佛性須䟦陀羅得羅漢果即開半明滿而復對破生死流動明於常住二字常破生死住破流動此亦是廢半明滿一切諸法中悉有安樂性又是開半明滿故知二字雖通不可一槩。
初云對半明滿者於鹿苑得小果者來至方等復有當座得小果者竝聞彈呵以大破小即是大小相對竝明名為對半明滿帶半明滿者傍挾通教二乘小非正意所以名帶須䟦等者聞於佛性蹔取小證即當開權。
△三明三修為二先標列。
三三修者有邪三修劣三修勝三修。
△次邪三下解釋為二初正釋次又邪下結判。
初自為三。
邪三修謂世間顛倒隨邪師教見相似相續謂為常適意可悅謂為樂轉動運為謂是我愚惑所覆如執掣電如蛾如蠶追求無厭如渴飲鹹唐無毫益亦是厭下麤苦障攀上勝玅出故名邪三修。
劣三修者依半教破於邪執無常醎味破其執澹無樂苦味破其執甜無我酢味破其執辢三界皆無常諸有悉非樂一切空無我無我所能破欲染色無色染無明掉慢疑如諸迹中象迹為最於諸想中無常為最如經廣說是名劣三修。
勝三修者依佛勝教破於劣修謂常樂我法身常恒無有變易遊諸覺華歡娛受樂具八自在無能遏絕如是修者入祕密藏名勝三修。
[1]又邪修是世伊劣修是故伊勝修是新伊大涅槃理即非新非故伊今經即是新伊勝修最尊最上之教也。
如文。
△四明四教為三初標大意以指廣次三藏下正釋三菩薩下結歸。
四四教者此該佛一化名相理趣別有疏本(云云)。
初云別有疏本者如淨名疏廣玄十卷四[2]門義六卷四悉兩卷三觀二卷應以彼廣以釋今略。
△次釋文自為四初三藏中。
三藏教者謂戒定慧藏為彼嬰兒梯隥出苦畏憚長遠止息化城即小乘法也菩薩以大涅槃心修即成聖行如經浮囊白骨八苦等觀即其文義也。
云為彼嬰兒者經中具明四教嬰兒今但出三藏以示小行次云浮囊戒學也白骨定學也[3]八慧學也。
△次通教中。
通教者三乘共學近遠俱通若能前進亦可得去即摩訶衍法也菩薩以大涅槃心修即成聖行如經解苦無苦而有真諦乃至解道無道而有真諦即其文義也。
三乘共學近遠者鈍則近通化城利則遠通寶所故云若能前進亦可得去即其人也。
△三別教。
別教者別在菩薩不與二乘人共所行事理非彼境界即獨菩薩法也若以大涅槃心修即成聖行如經苦有無量相分別校計有無量種非諸聲聞緣覺所知乃至道亦如是即其文義也。
可解。
△四圓教中。
圓教者即事而理一教一切教一切教一教非一非一切不可思議隨佛自意是佛境界非諸二乘下地所知如經非苦非諦有實乃至非道非諦有實是名一實諦即其文義也。
云即事而理者達五陰即常住又達別真俗即常住理故云即也又一教一切教者開一切權教等。
△三結歸為五初結漸圓次復有下結初心即頓三今經下結判四若類下辨異名五若例下例釋。
菩薩大涅槃心修即是圓心圓心為本行於眾行從淺至深屆極而止如放金剛到際則住當知聖行之一意即是漸頓之教亦名漸圓教此乃文中一種耳。
初云屆極而止者極在玅覺也。
[4]復有一行是如來行所謂大乘大般涅槃者即發軫仍頓仍圓一切諸法悉入其中眾流悉鹹無非性海漸圓與頓圓更無別異歷次第門故言漸耳。
[5]今經乃具二文從勝受名即是圓頓之教於諸教中最為尊上也。
[6]若類通異名者即是四藏三藏是聲聞藏通是雜藏別是菩薩藏圓是佛藏上能攝下佛藏第一也。
△五例釋中。
若[7]例四句三藏是聞聞通是聞不聞別是不聞聞圓是不聞不聞乃至生生等例可解。
云圓是不聞不聞者分段不生是一不聞變易不生是一不聞又智德不生是一不聞斷德不生是一不聞故云不聞不聞。
△五明[8]味為四先明說譬意次若初下釋法譬相生以顯五味之相三夫眾生下結示同體之權智布教五時利物之道四五味下指廣兼對五章。
初又二先述意。
五五味者即五種牛味正譬說教次第不應以淺深意取若謂初淺後深是義不然。
△次文云下引證又二初證四味不淺次證醍醐不深。
文云醫占王病定須服乳又云如得乳麋更無所須無所須者即真解脫真解脫者即大涅槃此豈淺邪文云如水乳雜臥至一月終不成酪若以一滴頗求樹汁投之於中即便成酪眾生佛性亦復如是若本有者何故待緣如此酪譬不可淺也文云譬如甜酥八味具足是大涅槃亦復如是當知此酥其況深矣。
初云其況深矣者醍醐之酥故不可淺。
[1]文云阿羅漢辟支佛猶如醍醐如此醍醐不可言深。
△次釋法譬相生為二初非定執。
若初味定淺後味定深妨文害義。
△次若作下釋自有五文。
若作次第意釋者則無過咎牛者譬佛大覺朗然圓明成就如血變為乳具足在牛從牛出乳譬佛初說也即寂滅道場從法界體流出法界法教諸菩薩如日初出先照高山故言從牛出乳也。
次從乳出酪者為小機不堪如聾如瘂隱其無量神德示丈六身覆如來藏但說三藏以貧所樂法隨宜方便令[2]章凡成聖故華嚴大後次說三藏之小如從乳後即有於酪也。
次從酪出生酥者譬三藏之後以大訶小挫其取證敗種壞根無生無用先與後奪如亨酪作生酥也。
次從生酥出熟酥者譬方等之後委業領財使諸聲聞轉教教菩薩也。
次從熟酥出醍醐者譬般若[A17]已後付財定性與記作佛故文云八千聲聞於法華中得記作佛見如來性如秋收冬藏更無所作無所作者即究竟也。
竝可解。
△三結示為三初結五時[3]巧畢次今經下明開顯功畢三種種下結歎。
夫眾生不見佛性智手指撝或作大說或作小說或訶責說或教化說或定天性說眾生若見佛性則靜乎雙樹指撝畢矣息教二河法流竭矣如牛出乳極至醍醐諸佛布教極於見性。
初云二河者煩惱涅槃二河也。
[4]今經是最後之說喻彼醍醐一切諸藥悉入其中。
於橫廣在四味之上歎其竪高故此經處處歎教不可思議只是歎於上玅之乳常住二字最後新伊極圓之教醍醐玅味耳。
△三結歎中。
種種名目只是一法一法者只是佛師諸菩薩母佛菩薩辯所不能宣凡夫千舌豈解揄揚二乘百盲安能舞手者哉。
云菩薩母者[5]佛能生諸菩薩故儛者摩也。
[6]五味義具在法華玄中說又從增一至五總諸說者即釋名意若專五所以是體意若專五所以設諸名相是宗意若專對破是用意若分別其相是教意準前可知不復委釋(云云)。
他人云第四釋經時代者撿目錄總有一十四品皆是涅槃之枝分也第一後漢桓帝建和秊中有月支國沙門支[7]樓迦讖於洛陽譯出一本名般泥洹經兩卷成部第二桓帝元嘉秊中有安息國沙門安世高本為太子捨國出家[8]壞道遊方弘化為務振錫來儀屆干洛邑譯出[9]本名小般泥洹一卷成部第三曹魏武帝黃初秊中西域沙門安法賢譯一本名大般涅槃經兩卷失其翻處有錄可憑第四東吳黃武秊中有月支國居士姓支名[10]道謙字恭明初至洛陽後遊江左譯出一本名小般泥洹兩卷成部第五東晉安帝[11]建武秊中有迦毗羅國沙門佛陀䟦[12]陀此云覺賢初至長安後隱廬山住道場寺譯一本名方等泥洹兩卷成部第六東晉義[13]監六秊有晉州沙門法顯往遊西竺還到楊都譯一本名大般涅槃六卷第七西晉武帝太始秊中有月支國沙門曇摩[14]剎羅晉云法護初至燉煌次遊京邑後之江左譯出一本名大般泥洹經兩卷第八北凉[15]阻渠蒙遜割據河西都姑臧縣玄始秊中有天竺三藏曇無讖唐言法豐六歲出家日誦萬言初學小乘五明諸論後會遇白頭禪師誨以大乘十旬交諍拒而不從謂禪師曰頗有經本可得見否禪師[1]逐授大般涅槃經因而信受三藏玅善呪術時人號為大神呪師初齎涅槃梵本上軼并菩薩戒大集大雲金光明等諸經梵本在夜恐失枕之而臥夜有神人[2]拽讖墮地如是至三空中聲曰此是金剛解脫諸佛祕藏[3]何急枕眠讖藏何忽枕眠讖驚愧謝遂[4]縣梵本掛之高樹果有羣賊夜來盜經盡力共擎竟不能舉晨曉三藏自持而行眾賊同觀謂之為聖愧而悔焉乃至姑臧被河西王阻渠蒙遜慇懃告留請住翻譯大般涅槃梵本即從初十卷至大眾品覺知經少因屈三藏至千闐國求得中分十卷譯至嬰兒行品又覺經少更遣使往于闐國求得餘欠譯之乃足名大般涅槃經四十卷成部第九宋元嘉秊中有雍州沙門智猛躬往西[5]城詢求正法齎諸梵夾到西凉州譯出一本名泥洹經二十卷成部第十宋文帝[6]建元秊中有天竺沙門求那䟦陀羅宋云功德賢於荊州[7]新寺譯一本名泥越經一卷第十一北齊天[8]保元秊西國沙門佛陀[9]那舍秦言覺明於相州譯一本名大悲經五卷成部第十二名字功德經并哀歎經與方等泥洹經同本異譯耳第十三隋開皇秊中[10]崛多笈多譯出一本名四童子經三卷成部第十四大唐麟德秊有南天竺國沙門若[11]天邪䟦陀共唐國僧會寧於日南波鄰國譯出兩卷名闍維經儀鳳秊初交州都督梁難敵進經入京儀鳳三秊大慈恩寺主靈會於東宮進狀請經外傳因許流行至大周天冊萬歲元秊奉勅編經入於目錄今所講者於前所譯十四中當其第八北凉所譯四十卷成部。
△二經來緣起文為二先標列。
二經來緣起又二一經緣起二疏緣起。
△次釋文自為二初釋經緣起為二先標列。
經緣起者有雙卷六卷大本。
△次雙卷者下釋為六初明小緣感次六下明大緣感三又云下辨同異四昔道猛下述天本翻譯時代五初三人下明應驗以顯無緣慈悲解脫之力六經者下指廣。
[12]雙卷明八十入滅不辨常住葢小緣所感三藏教也六卷與大本皆明常住俱是大緣所感同座異聞例如大小品耳。
△三同異中。
又云小本是法顯於天竺鈔初分翻為六卷大本上帙是道猛齎來斯乃廣略二文耳世猶惑焉若是異聞那忽問詞答旨兩本皆同若是鈔者只應存略那忽前後大本則如來說偷狗六卷迦葉問偷狗大本偈說三歸六卷長行說三歸解云問詞答旨所同處少不同處多昔鈔梵文尚無前後秦人翻譯逐意[13]奚互於二義無妨也。
云道猛齎來者時人咸云大品是曇無讖譯欠此道猛一節文。
△四時代中。
昔道猛亡身天竺唯齎五品還謂壽命金剛身名字功德如來性大眾問等品到西凉州值沮渠蒙遜割據隴[14]後自號玄始其號三秊請曇無羅讖共猛譯五品得二十卷遜恨文義不圓再遣使外國更得八品謂病行聖行梵行嬰兒行德王師子吼迦葉陳如等品又翻二十卷合成四十軸傳於北方玄始五秊乃得究訖是時姚萇復號弘始弘始非玄始玄始五秊即晉恭帝元熈元秊次入宋武劉裕得四秊次入宋文帝文帝尚斯典勅道場寺慧觀鳥衣等慧嚴此二高明名葢淨眾康樂縣令謝靈運抗世逸羣一人而[A18]已更共治定開壽命足序純陀哀歎開如來性足四相四依邪正四諦四倒文字鳥喻月喻菩薩凡十二品足前合二十五品製三十六卷則一萬餘偈讖云經義[A19]已足其文未盡餘有三品謂付囑燒身分舍利二萬言未來秦地耳小亮云是羅什足品出來關中不聞涅槃恐其言為謬經錄稱謝靈運足品相承信用。
云遜恨文義不圓者如前第八帝中廣說言康樂縣者屬栝州舊有此縣謝公往住此縣令意翫山水唯命人開路路訖官[A20]已滿更不至彼。
△五應驗中。
初三人欲[1]刪略百句解脫俱夢黑神威猛責數剛切汝[2]以凡庸改聖人言義其過大矣若不止者以金剛杵[3]碎之如塵因不敢刪略但去質存華如啼泣面目腫改為戀慕增悲慟如嗚[4]啑我口改為如愛子法故其文璀璨皆此例焉。
云三人者嚴觀謝公三人也又改王糞問為王隱處改共耶輸為納耶輸改蚊子尿為蚊子水改手扡脚蹈為運手動足如是等文數十餘處後有傳學之人東晉大德沙門道生法師即什公學徒上首時屬晉未宋初傳化江左講諸經論未見涅槃大部懸說眾生悉有佛性時有智勝法師講顯公所譯六卷泥洹經說一闡提定不成佛[5]定宋朝大德盛宗此義聞生所說咸有佛性眾共嗔嫌智與生公數論此義智屢被屈進狀奏聞徹于宋主表云後生小僧全無學識輒事𮌎臆乖越經宗若流傳誤後學者今以表奏請儐入山宋主依奏讁居蘇州唐丘寺時有五十碩學名僧從生入山諮受深要其後有清河沙門雀慧觀豫州沙門華慧嚴俱什公學徒上首當時在京[A21]已逢大經從彼北凉流入咸奏幸得見聞如貧獲寶遂罄衣鉢繕寫此經齎往江東志在傳化宋朝道俗眾共[6]被尋乃云眾生悉有佛性咸歎生公玅釋幽旨善會圓宗即以表陳請生通錫宋主驚歎發使迎生旋至都城披經本略敘疏義五十餘紙其義宏深其文精邃唯釋盤根錯節難解之文於此經大宗開奧藏自後講者稱為關中疏撰既畢眾請宣揚開經之朝宋城道俗五千餘人咸集講會生昇座[A22]已便令都講偏唱經文四十餘段說一闡提悉有佛性於是便立一切眾生至一闡提有佛性義教令眾論議意無一人申論場者便辭眾曰良以此經大本至道生由斯忍死來久令事得符契言無謬誤不惑眾僧即奉辭願善流布言訖於高座奄從物化時人號生為忍死菩薩矣其有傳集者其數非一如疏所引。
[7]經者通名也如法華疏說序品第一者亦如彼(云云)。
△疏緣起中。
二疏緣起者余以童秊給侍攝靜攝靜授大涅槃誦將欲半走雖不敏願聞旨趣。
給者走也僕也如伍相傳云下走身是遊人即其例也。
於是負笈天台心欣藍染登山甫爾仍逢出谷不惟菲薄奉從帝庭師既香塗[8]二宮光曜七眾道俗參請門堂交絡雖欽渴甘露如俟河清詎可得乎嘗面請斯典降旨垂許有期無日逮金陵土崩師徒雨散後會匡嶺復屬虔劉爰西向江陵仍遭霧露勅徵師江浦頂疾滯豫章始舉[9]颿南湖[A23]已聞東[10]還台嶽秋至佛隴冬逢入滅歎伊余之法障奚可勝言。
匡嶺在江州廬山豫章即洪州。
昔五百羣盲七迴追佛祇洹一狗聽兩鐘鳴。
昔五百羣盲者賢愚經第六云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狐獨園爾時毗舍離國有五百盲人乞匃自活時聞人言如來出世甚奇甚特其有眾生覩見之者𤸇殘百病皆蒙除癒盲視聾聽瘂語僂申拘癖手足狂亂得正貧施衣食愁憂苦厄悉解[11]勉時諸盲人聞此語[A24]已還共議言我曹罪[12]積若當遇佛必見救濟便問人言世尊今者為在何國人報之曰在舍衛國聞此語[A25]已共於路側[13]早言求哀誰有慈悲愍我等者願見將導到舍衛國至於佛所[14][吃-乙+彖]倩經時無有應者[15]五百人復共議曰空手倩人人無應者今共行乞[16]各今得金錢一枚以用雇人[17]是得達彼各各行乞經于數時人獲一錢凡有五百[18]左右喚人誰將我等到舍衛[19]國金錢五百雇其勞苦時有一人來共相可相可[A26]已定以錢與之勅[20]語盲人展轉相牽自在前導將至薩竭國棄諸盲人置於澤中是時盲人不知所在為是何國互相[21]投手經行他田傷破苗穀時有長者值來行田見五百人踐[22]踰苗[23]稼瞋憤怒盛勅與痛手[24]與見求哀具宣上事長[25]者令一使人將詣舍衛適達彼國又聞世尊[A27]已復還來[26]得摩竭提國是時使人復還將來向摩竭國時諸盲人欽仰於佛係心欲見肉眼雖閉心眼[A28]已[1]觀歡喜發中不覺疲勞[A29]已至摩竭復聞世尊[A30]已還舍衛如是追逐凡經七[2]反爾時如來觀諸盲人善根[A31]已熟敬信[3]能固於舍衛國便住待之使將盲人漸到佛前佛光觸身驚喜無量[4]是時兩目即得[5]關明乃見如來四眾圍繞身色光晃[6][A32]炟如紫金山感戴殊[7]得喜不自勝前詣佛所五體投地為佛作[8]禮異口同音共白佛言唯願垂矜聽在道次時佛告曰善來比丘鬚髮自墮法衣在身重為說法得阿羅漢。
唯[9]疆唯沈無見無得。
堰者仆也謂盲唯仆無見唯沈者如犳唯沈無得。
入山出谷浮[10]墜泝江希聞斯典竟不獲聞日既隱於重崖盲龜眠於海底馮光想木[11]詎可得乎余乃掃墓植樹更[12]伏灰場口誦石偈思愆畢世事不由[A33]己迫不得止戴函負封西考闕庭私去公還經途八載日嚴諍論追入咸陽值桃林水奔而夜亡其伴又被讒為巫收往幽薊乘氷濟北馬陷身存臨危履薄生行死地悼慄兢兢寧可盡言昔裹糧千里擔簦於東南負罪三讒驅馳於西北若聽若思二塗俱喪。
載函者送浮名疏入上都也日嚴諍論說者云造異論咸陽縣名在西京薊(古詣反)簦(長柄笠也)。
情不能[A34]已尋諸舊疏將疏勘經不與文會怏怏終日恒若病諸效群盲之觸象學獨夢之談刀以大業十秊十月十日廬于天台之南管窺智者義意輒為解釋運丁隋末寇盜縱橫海閙山喧無處紙筆匿影沃洲陰林席箭推度聖文衣殫糧盡虧其次第於是懷挾鄙志託命遂安草本略通放筆仍病縣令鄧氏呼講淨名曳疾應之事不兼舉寄疏他舍他舍被燒廓然蕩盡冥持此本得免灰颺重寄柵城海寇衝突玉石俱罄蕭亮提挾復獲安存所謂焦不能燒賊不能得再蒙靈異重厲微誠更往遂安披尋補削復值軍火食息無寧乃卜安洲安洲者微瀾四繞絕人獸之蹤峰連偉括兼二山之美左臨水鏡澄徹鑒心右帶蕖池紅葩悅目修竹冷風勝白牙團扇萋蒨翠草加戴氏重席雲霞鏤糅於松桂五彩羞其繪圖猨麏和韻於蟬蛙八音陋其絃管雅有高致豐趣冥倫仍蒔粟拾薪勤兼曉夜暨染筆[A35]已來凡歷五載何秊不遭軍火何月不見干戈菜食水齎氷牀雪被孤居獨處夢抽思[13]乙詞既野質意[14]不會文其玄義一卷釋文十二卷用紙七百張有崖易[15]迨空海難徧盲寱偏知敢稱圓識特是不負本懷遽茲石火卷舒常住之卷酬報乎身手讚歎解脫之法仰謝於心口麤耘毒草微養藥王螳𧑃螢熠非能抗曜也。
沃州山名在剡縣遂安山名亦在剡安洲者在台州安縣麏(獸名居筠反說文也)熠(大白為立反也)丁當也乙辰也。
大般涅槃經玄義卷下。
大般涅槃玄義抄一卷。
大般涅槃經玄義文句會本卷下
音釋
(渠之切與碁同)。
闡提(梵語具云一闡提此云信不具闡齒善切)。
暴背(暴步木切曬也背補昧切脊也)。
駁(北角切斑駁不純也)。
嘔和(梵語具云漚和俱舍羅此云方便嘔烏候切)。
筏(房越切桴也)。
醪(郎刀切)。
鷸蚌(鷸以律切鳥名蚌部項切蛤也)。
扼(乙革切持也)。
桁(何庚切屋橫木曰桁)。
矟(色角切矛屬)。
詺(彌正切辨別物名也)。
楔(先結切櫼也櫼音尖)。
䴬(羊即切麥䴬也)。
嘲(陟交切言相調也)。
撝(吁為切)。
揄(容朱切)。
齎(𤖆西切持也)。
沮渠(沮子余切沮渠本匈奴官名以官為氏也)。
萇(仲良切)。
啑(作答切)。
璀璨(璀取猥切璨[16]〔蒼〕切璀璨玉光也)。
笈(極嘩切篋也)。
颿(符咸切與帆同)。
怏(倚兩切情不滿足也)。
颺(余章切風所飛颺也)。
蔳(倉甸切草盛貌)。
鏤糅(鏤郎豆切㓮刻也糅女又切雜糅也)。
麏(俱偏切麞也)。
螳𧑃(螳徒郎切螳蜋也𧑃牛刀切謂螳蜋足也)。
螢燿(燿戈入切螢燿謂螢火之光也)。
校注
[0025005] 不經恐應作下結 [0025006] 一無地字 [0025007] 基當作棋 [0026001] △三明佛唯善性 [0026002] △四判失 [0026003] 暴一作曝 [0026004] 此處恐有脫誤 [0026005] 種一作重 [0026006] 淨字恐剩 [0026007] 目恐應作因 [0027001] 監恐當作鑑 [0027002] 身下一有德字 [0027003] 和無淨字 [0027004] 屬於二字恐應作皆屬於體四字 [0027005] 恐剩一有字 [0028001] 道字恐剩 [0028002] 此五字諸本大書 [0028003] 身恐應作耳 [0029001] △五結前生後 [0029002] 云恐應作而 [0029003] 答上恐脫問字 [0029004] △三明開顯絕待人法無二 [0029005] 云恐應作文 [0029006] 不恐當作心 [0029007] 出一作於 [0029008] △三結判 [0029009] 一無品字 [0030001] 二別字恐當作引 [0030002] 一無中字 [0030003] △二結歸常宗 [0030004] △二問答以顯同 [0030005] 云恐應作而 [0030006] △三對五章 [0030007] 問答下釋論恐應作問此下釋疑 [0030008] 時下要有異字 [0030009] 助一作明要作時 [0030010] 答和要俱作合 [0030011] 別恐應作引 [0031001] 任下要有用字 [0031002] 用一作門 [0031003] 列恐應作別 [0031004] 法恐應作經 [0031005] 稱下恐脫機字 [0031006A] 一無出字 [0031006B] 一無解字 [0031007] 或恐應作惑 [0031008] 別恐當作引 [0032001] 別恐應作引 [0032002] 頓上恐脫一頓字 [0032003] 後恐應作漸 [0032004] 四下恐脫一四字 [0032005] △三餘三句例 [0032006] 修漸頓恐當作頓修漸 [0032007] △四結廣以斥偏 [0032008] △五證用遍法界 [0032009] 彭城不恐應作冶城下 [0032010] 萬一要作莫 [0032011] 同下一有云云二字 [0032012] 處恐應作家 [0032013] 知要作智 [0033001] 迎一作成 [0033002] 臺要作堂 [0033003] 破下恐脫初字 [0033004] 即常時三字恐剩 [0033005] 教上恐脫答字 [0033006] 用字下恐脫二初標示用五字 [0033007] 自在一要俱作常有 [0033008] 覩恐應作謂常二字 [0033009] 年恐應作于 [0034001] 可諸本皆作空 [0034002] 色恐應作也 [0034003] 得諸本作能 [0034004] 雨恐應作而 [0034005] 性恐合作往 [0034006] 小下一有故小二字 [0034007] △二明不思議周徧 [0034008] 例和要俱作列 [0034009] 常上和有二字 [0035001] 為字恐剩 [0035002] 道上恐脫成字 [0035003] 除或是長字 [0035004] 名下恐脫疏字 [0035005] 人恐應作文 [0035006] [夭/一/口]恐當作何 [0035007] 空恐剩 [0035008] △次判 [0036001] 俓而疑應作堪為 [0036002] 二世應作世二 [0036003] 盡合作書 [0036004] 支見菩薩經作友時見 [0036005] 眾下經有前字 [0036006] 僮作童 [0036007] 林經作牀 [0036008] 支作友 [0036009] 天地作無他 [0036010] 經十下有四字 [0036011] 正作止一經本作正 [0036012] △次釋所以 [0036013] 執諸本作報 [0036014] △三出異解 [0036015] 亦恐應作品 [0036016] 塵合作鹿 [0036017] △次結歸部旨 [0036018] △三結判 [0037001] △次結判 [0037002] 門恐應作教 [0037003] 八下恐脫苦字 [0037004] △次結初心即頓 [0037005] △三結判 [0037006] △四辨異名 [0037007] 例要作列 [0037008] 味上恐脫五字 [0038001] △次證醍醐不深 [0038002] 章和要俱作革 [0038003] 巧恐應作功 [0038004] △次明開顯功畢 [0038005] 佛恐應作法 [0038006] △四指廣兼對五章 [0038007] 樓諸文作婁但周錄作樓 [0038008] 壞恐應作懷 [0038009] 本上恐脫一字 [0038010] 道恐剩 [0038011] 建武恐誤周錄云義熙十三年譯 [0038012] 陀下恐脫羅字 [0038013] 監恐合作熙內典錄云六年周錄云十三年 [0038014] 剎羅恐合作羅察 [0038015] 阻合作沮下同 [0039001] 逐恐應作遂 [0039002] 拽準內典錄等合作牽 [0039003] 何急枕眠讖藏六字恐衍 [0039004] 縣恐或應作以 [0039005] 城恐應作域 [0039006] 建元內典錄周錄俱作孝建文帝合作孝武帝 [0039007] 新內典錄釋教錄作辛周錄作新隋錄云般泥洹經 [0039008] 保隋錄並作統周錄作保 [0039009] 那合作耶 [0039010] 周錄作崛多笈多釋教錄作闍那崛多隋錄作闍那笈多 [0039011] 天邪跋陀釋教錄作那跋陀羅周錄無羅字隣二錄俱作陵 [0039012] △次明大緣感 [0039013] 奚要作㨙 [0039014] 後要作右 [0040001] 刪一作削下亦同 [0040002] 一無以字 [0040003] 和要俱無碎字 [0040004] 啑一作唼 [0040005] 定恐衍 [0040006] 被恐應作披 [0040007] △六指廣 [0040008] 二要作三 [0040009] 颿諸本作飄 [0040010] 還一作旋 [0040011] 勉經作免 [0040012] 積下經有苦毒特兼四字 [0040013] 早經作卑 [0040014] [吃-乙+彖]經作喚 [0040015] 五上有時字 [0040016] 各今經作人各令 [0040017] 是經作足 [0040018] 左上有合錢已竟四字 [0040019] 國作者 [0040020] 語經作諸 [0040021] 投經作捉 [0040022] 踰經作蹋 [0040023] 稼下有傷壞甚多四字 [0040024] 與見作乞兒 [0040025] 者下有愍之二字 [0040026] 得經作向 [0041001] 觀經作覩 [0041002] 反經作返 [0041003] 能經作純 [0041004] 是經作即 [0041005] 關經作開 [0041006] 𤇅作昱 [0041007] 得經作澤 [0041008] 禮下經有畢訖二字 [0041009] 疆一作僵 [0041010] 墜一作湖 [0041011] 詎一作誰 [0041012] 伏要作服 [0041013] 乙和作一 [0041014] 不一作豈 [0041015] 迨一作殆 [0041016] 蒼下恐脫晏字【經文資訊】《卍新續藏》第 36 冊 No. 656 涅槃經玄義文句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19-09-1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卍新續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CBETA 掃瞄辨識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三約三性為五先明三性有無次光宅下明佛唯二性三開善下明佛唯善性四夫三性下判失五此皆[5]不經屬小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