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註妙法蓮華經卷第十
玅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
觀音圓通善應諸方之所普門宏闡不動真際之場慈運無緣若春功之及物悲心未愍猶谷響以傳聲智炬照幽若皎月懸於霄漢慧雲含潤似彩霞映於洞天機感相符境智冥合譬彼摩尼之寶亦喻藥樹之王三毒四倒以皆融七難二求而悉備現三十二應之瑞相示一十九說之秘言隨他意則運彼權謀照自心則冥通實際應隨高下迹任方圓顧智境以彌明類霜蟾而向滿惟斷德之究顯比月魄以將灰此界娑婆愍羣機而普化他方安養俟補處以來儀今此人法合題故稱觀世音普門品。
△二釋經文二初問答二聞品得益初文又二初前問答二後問答初文又二初菩薩問四初時節(爾時)二標人(無盡)三敬儀(即從)。
爾時無盡意菩薩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
爾時者爾言即也即是說東方妙音弘經[A1]已訖次說西方觀音弘經之時或大眾[A2]已聞妙音弘經歡喜[A3]已竟宜聞觀音發心生善之時或時眾疑於妙音若為利益上來說法破眾疑情[A4]已竟時眾有疑觀音之德正破此疑之時或時眾機在妙音聞即得道如二土菩薩得道[A5]已竟八萬四千悟理之時須聞觀音由茲多義故言爾時然諸佛如來不虗說法有四悉檀因緣爾乃為說正是敷演四悉之時耳無盡意者非盡非無盡為對小乘明盡故言無盡小乘明盡為對盡智無生智滅色取空之盡故名無盡又云何無盡所謂空不可盡假不可盡中不可盡故名無盡大品云即色是空非色滅空空故無盡大集云東方過十恒沙國微塵世界國名不眴佛號普賢純諸菩薩無二乘名但修念佛三昧不滅不生不出不住心行平等猶如虗空是為念佛即見佛時即具六波羅蜜得無生忍所謂不取色即檀除色相即尸觀色盡即羼提觀色寂滅即毗梨耶不行色即禪不戲論色即般若於是身子問云誰為汝作字名無盡意答一切諸法因緣果報無盡一切諸法不可盡初發無上菩提心[A6]已不可盡譬如虗空不可窮盡為一切智發菩提心豈可盡乎諸佛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十力無畏等無盡因如是等發心故不可盡眾生性無盡教化眾生無盡知一切法性無盡故無盡是名菩薩發心無盡又檀波羅蜜無盡乃至方便無盡凡八十無盡八十無盡悉能含受一切佛法從是得名名無盡意也又淨名云何謂為盡謂不盡有為何謂無盡謂不住無為又華嚴有十無盡法門如此等經皆就假名分別一切諸法因緣果報以明無盡意又勝鬘云如來色無盡智慧亦復然一切法常住又大品云一切法趣意是趣不過意為法界意則非盡非無盡如是無盡例如非常非無常是乃為常又淨名云法若盡若不盡皆是無盡相無盡相即是空空則無有盡與不盡故知非盡非無盡是真無盡義又大品云癡如虗空不可盡乃至老死如虗空不可盡色不可盡乃至識不可盡如此等經皆約中道之理以名無盡通達空假中三諦不可盡故名無盡意菩薩也菩薩者梵云摩訶菩提質[1]多薩埵此云大道心眾生言眾生者始心行者為煩惱所生二乘為五分法身所生六度菩薩為福德所生別圓為中道所生故大品云如來身者不從一因一緣生如來身菩薩為眾行所生故言眾生又發心求佛故言為大道利益一切以法道成他或言成眾生是故名菩薩即從座起等者此明敬儀有三意一起二[2]祖三合掌起者禮云請益起請業起今菩薩於佛備其二義故言起也觀解者菩薩常修遠離行故言起亦是契諸法空空即是座於此空無所染著故言起也又菩薩安住空理理本無起為愍眾生故乘機利益故言起又中道之寂非起非不起而能起不起無起之起起即實相亦起眾生實相故言起耳[3]褊袒右肩者外國以袒為敬露右者示執奉為便表弟子事師充役之儀是故以袒為恭也此方以袒為慢然古有須賈肉袒謝過於張儀露兩胛也此方亦不一向是慢也觀解者覆露表於空假二諦又表權實以實不可說如覆左表有冥益權於化便如露右表有顯益也合掌者有二意初釋合掌次釋向佛此方以拱手為恭外國以合掌為敬手本二邊今合為一表不敢散誕專至一心一心相當故以此表敬觀解者昔權實不合而今得合又五指表五陰仁王云法性色受想行識此即實智真身亦有五陰應化因緣亦有五陰眾生性德之理亦有五陰眾生生死果報亦有五陰聖人為化眾生示有應身五陰是則權實陰殊若眾生法性理顯聖人亦息化歸真權實不二合掌表於返本歸源入非權非實事理契合者也向佛者表萬善之因向萬德之果亦是行人分證權實合向於究竟權實合故言向佛也。
△四正問三初稱歎二標所問人(觀世)三正問(以何)。
世尊觀世音菩薩以何因緣名觀世音。
正問者此下有兩番問答初問觀音後問普門大經云汝具二莊嚴故能問是義我具二莊嚴故能答是義今無盡意具二莊嚴欲顯觀音二種莊嚴所以諮發如來如來究竟具二莊嚴故當答此義釋論云問有多種有不解問有試問有赴機問今即赴機問也世尊者稱歎尊號也十號具出釋論今用彼釋此觀音者標所問人也以何因緣者因緣甚多略言境智因緣耳若就眾生則以善惡兩機為因聖人靈智慈悲為緣若就聖人以觀智慈悲為因眾生機感為緣。
△二佛答三初總答二別答三勸持初文又二初明機四初標人數。
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
十法界機其數無量今言百千萬億者葢通途就同業為語也何者如一地獄界大略是同其間優劣復有何量如一獄復有百千萬億品格之殊一一品格復有百千萬億罪人是罪業正同所以同受一品罪苦若將此意廣歷餓鬼畜生修羅人天皆亦如是故知此數是標同業之意也所以舉多數者欲明百千萬億種業遭苦稱名一時有機一時能應皆得解脫何況一人一業一機獨來而不能救此舉境眾機多以顯觀深應大。
△二遭苦。
受諸苦惱。
此語成上義上百千是業同此言諸苦惱一苦惱是一業者凡有百千萬億故知有諸百千萬億上明數同下明業別若以此意歷十法界萬機之徒不可說不可說也今言受苦者正是現遭苦厄也此苦由於結業果多故因亦多此即總答文略而意廣徧該十界不止人道而[A7]已於後別答中文廣而意狹別舉人間七難而[A8]已故此處總答也。
△三聞名四稱號(一心)。
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
聞是觀音者由上明遭苦此明生善善惡合為機此即明文聞有四義如別記若能如是通達四種聞義即是聞慧心無所依無住無著即是思慧一心稱名即是修慧此文雖窄三慧意顯一心稱名者有事有理若用心存念念念相續餘心不間故名一心或可如請觀音中繫念數息十息不亂名為一念或可無量息不雜異想心想雖長亦名一心一心歸憑更無二意故名事一心也稱名者或可略稱如此文或廣稱如下文南無者歸命之辭皆是事一心耳理一心者達此心性自他共無因俱不可得無心無念空慧相應此乃無一亦無心也知聲相空呼響不實能稱所稱皆不可得是名無稱即理一心也。
△二明應二初明應相二明解脫(皆得)。
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
所言應者應有多種若三教之應應不一時圓教觀音一時圓應是故眾機厄急應速一時聞即稱是機速也稱即應是應速也皆得解脫即蒙應也皆者非但顯於多機眾益亦是顯於圓徧之應也問十法界眾生無量機既無量云何一時令得解脫答譬如父母念子心重多智多財具大勢力眾子在難即能拔之菩薩亦爾無緣慈悲重權實二智深聖財無量神通力大十界雖多應有餘裕安樂行云忍辱大力智慧寶藏以大慈悲如法化世即此意也又如毒龍罪報尚能以一眼徧視一切視之皆死何況菩薩種智圓明耶又如磁石亦類明鏡又如入王三昧力一時十番利益一切問一心稱名皆得解脫今見稱唱累年不蒙寸效何也答經云一心稱名有事一理一若二途無取何能感聖譬如臨鏡背視對谷閉口何能致影響耶。
△二別答三初口機二意機三身機初文又二初明七難七初火難四初持名。
若有持是觀世音菩薩名者。
若有持是者凡言若有設有或有皆是不定之辭然此火難卒暴須預憶持若憶持者必無此難設脫有者皆是放捨所持背善從惡稱之為設此如慈童女因緣若能至意修孝不遭火輪違母絕髮受地獄苦此是秉孝不純廣出因緣行人持名本不應遭難緣差忽忘。
△二遭苦。
設入大火。
△三應。
火不能燒。
若能憶先所持即得免難火難既重機亦須深所以先持後脫其義可見。
△四結。
由是菩薩威神力故。
由是菩薩威神力故者是結火難也又舉事證晉世謝敷宇慶緒會稽山陰人也少有高操篤信大法平居寫楞嚴經撰觀音應驗傳至齊時有陸果者又續之其傳云竺長舒於晉元康中於洛陽為延火所及草屋下風豈有免理一心稱名斯須風迴火轉將鄰所居其火遽滅鄉民淺信謂為自爾因風燥日擲火焚之三擲三滅眾方懺謝又沙門法力於魯郡起精舍於上谷乞得一車麻於空野遇火法力疲極小臥比覺火勢[A9]已及因舉聲稱觀未得稱世音應聲火滅又沙門法智為白衣時獨行大澤猛火四面一時俱集自知必死乃合面於地禮至心稱觀音號怪火不至舉頭視之一澤之草至若纖微皆[A10]已煨燼唯法智所踞之地火不能燒從是感悟棄俗出家此皆傳記又觀解者火有多種有果報火業火煩惱火等果報火至初禪業火通三界煩惱火通三乘人又果報火始乎地獄上至初禪皆悉有之如阿鼻鬲子八萬四千內外洞徹上下交炎餓鬼支節烟起舉體焦然畜生燠煑湯炭修羅亦有火難人中焚燒現見事也若至劫盡須彌洞然諸天宮殿悉皆煨燼初禪[A11]已降無免火災凡一十五有眾生百千萬億諸業苦惱若能持是觀音名者火不能燒何但就閻浮提人作解耶惡業火者隨有改惡修善之處若五戒十善多為惡業所難故經云燒諸善根無過瞋恚雖生有頂頭上火然如術婆伽欲火所燒光明云憂愁盛火今來燒我能破善業退上墮下皆名為火若能稱名得離惡業故請觀音云破梵行人作十惡業蕩除糞穢令得清淨斯由菩薩威神力也煩惱火者若聲聞人厭惡生死見三界因果猶如火宅四倒結業烟炎俱起輪轉墮落為火所燒生死蔓莚晝夜不息勤求方便競共推排爭出火宅稱觀世音機成感應乘於羊車速出火宅入有餘無餘涅槃即得解脫又支佛暨六度通別圓教變易土中利鈍根性凡有九番行人修道之時並為五住煩惱惑火之所燒害各修方便方便未成火難恒逼稱觀世音方便即成便得解脫一一當其法門細作機感之義問菩薩住何法門而能如是耶答菩薩法門無量不出別圓兩觀本起慈悲故能十番垂應何者菩薩元初發菩提心見果報火燒諸眾生即起慈悲誓當度脫受持禁戒亦起慈悲救諸業火修無漏觀白骨流光發火光三昧故八勝處中有火勝處十一切處中有火一切處皆起慈悲當為眾生滅煩惱火又觀諸火悉是因緣生法體之即空又從火空而觀火假分別因緣又觀火中見火實相如是次第節節皆有慈悲誓當利物今住補處力用無窮以本誓力熏諸眾生未曾捨離隨有機感即能垂應若事火起稱名求救即對本時果上慈悲拔苦與樂若惡業火起即用持戒修定中慈悲若煩惱火起即用無漏入空入假入中等慈悲節節相關若眾機競起一時牽感慈悲徧應皆得解脫如華嚴第四十云善財詣進求國見方便命婆羅門修習苦行求一切智有大刀山四面火聚從刀山上自投於火語善財云能入此者是菩薩行善財生疑言是邪法梵語善財莫作此念此是金剛大智人欲竭愛海自在天云此菩薩五熱炙身令我滅邪見離我心諸魔又云菩薩炙身時我等宮殿猶如聚墨我即發菩提心乃至他化自在天於煩惱中得自在法門乃至龍鬼阿鼻皆發菩提心捨本惡念善財聞空中語[A12]已即時悔過登刀山入大火聚然未至得於菩薩安住三昧入火得菩薩寂靜安樂照明三昧此火山者名為無盡法門若入此門能知諸法故舉彼經火法門如此證成觀音火法門慈悲救苦十番利益次明菩薩本修圓觀所起慈悲者但觀一火具十法界一切諸法入火字門於一火門雖無分別明識一切果報火業火煩惱火等明了通達無緣慈悲徧覆一切是為火門入王三昧若法界火起菩薩以本地誓願普應眾生如磁石吸鐵雖無分別而分別說者以十五三昧救果報火用二十四三昧救修因火二十五三昧通救二乘通教六度別圓等入空煩惱火還用二十五三昧救別教出假火還用二十五三昧圓救圓教人入中煩惱火雖應入諸火不為諸火所燒大集云譬如虗空火災起時所不能燒菩薩亦如是以不思議慈悲普應一切皆得解脫也常途釋七難止解得救人中苦而失二十四有及變易中苦止得如幻三昧少分全失二十四三昧廣大之用也。
△二水難三初遭水二稱名(稱其)三蒙應(即得)。
若為大水所漂稱其名號即得淺處。
遭水是有苦稱名是善得淺處是應問何意言為大水所漂答小水不成難或嬉戲故入水亦不成難欲論其難故言大水所漂至若觀音重難尚救況輕難耶引證者應驗傳云昔海鹽縣有溺水者同伴俱沒此人稱觀音偶得一石困倦如眠夢見兩人乘船喚入開眼果見有船人送達岸轉盻船人即不復見此人後為沙門彌大精進有劉澄者隨費淹為廣州牧行達宮停遭風澄母及兩尼聲聲不絕唱觀世音[1]勿見兩人挾船遂得安隱澄妻在別船及餘船皆不濟又道冏三人乘氷度孟津垂半一人前陷一人次沒冏則進退氷上必死不疑遂一心稱觀世音忽覺脚如蹋板夜遇赤光徑得至岸皆蒙聖力約觀解者果報水至二禪惡業水通三界煩惱水通大小乘如地獄鑊湯沸屎鹹海灰河流漂沒溺餓鬼道中亦有填河塞海畜生淹沒衝波致患阿修羅亦有水難人中可知水災及二禪汎瀁無岸是時若不稱名尚不致淺處何況永免耶惡業水者凡諸惡破壞善業者悉名惡業波浪愛欲因緣之所毀壞澍入三惡道中忘失正念放捨浮囊見思羅剎退善入惡者即是水漂何必洪濤巨浪耶若能一心稱名即得淺處煩惱水者如經云煩惱大河能[A13]漂香象緣覺觀愛欲之水增長二十五有稠林潦水波蕩惱亂我心暴風巨浪有河洄澓沒溺眾生無明所盲而不能出涅槃彼岸何由可登又二乘人修三十七品之機運手動足截有生死險岸前途遙遠一心稱名若發見諦三果皆名淺處以無學為彼岸次支佛侵習為淺處通教正習盡為彼岸別教斷四住為淺處斷無明為彼岸次明圓教六根清淨為淺處入銅輪為彼岸若變易中分破分證是淺處無明究盡方稱彼岸復次初果免見流三果免欲流四果免有流乃至圓教方免無明流菩薩所以徧應水難者皆是本修別圓二觀慈悲今日成就王三昧力何者菩薩修別觀時見眾生漂果報水起誓拯濟菩薩修戒定時以善治惡於諸禪定水光三昧水勝處水一切處皆起慈悲以善改惡又從水假入空發真無漏從空出假達水因緣入水中道見水實相節節法門皆起慈悲熏諸眾生今成王三昧寂而常照若眾生為報水所漂稱名為機對事慈悲救果報水戒定慈悲救惡業水三觀慈悲救煩惱水一切一時皆得解脫如華嚴三十八明善財至海門國海雲比丘為說普眼經云十二年來常觀此海漸漸轉深大身居止珍寶聚集如是觀[A14]已則見海底生大蓮華無量天龍八部莊嚴華上有佛相好無邊即申右手摩於我頂為說普賢經千二百歲一日所受阿僧祇品無量無邊若以海水為墨須彌聚筆書寫此經不能得盡當知水法門該攝一切法亦如大品阿字門具足一切義觀音於水法門久[A15]已通達故能徧應一切水難復次本修圓觀法門無緣慈悲徧應一切者觀水字門十法界法趣于水字是趣不過然水字尚不可得云何當有趣不趣耶當知十法界趣水是俗諦水尚不可得即真諦云何當有趣不趣即雙非二邊顯中道第一義諦如此觀水字十法界三諦之法即起無緣慈悲徧熏三諦十法界眾生故能圓應一切若分別觀者以十六三昧救果報水以二十四三昧救惡業水以二十五三昧救二乘通別圓入空有流等水以二十五三昧救圓教入中無明流水一切一時俱得解脫。
△三羅剎難二初明難五初舉數二難由(假使)三遭苦(飄墮)四明機(其中)五明應(是諸)二結名(以是)。
若有百千萬億眾生為求金銀瑠璃硨磲瑪瑙珊瑚琥珀真珠等寶入於大海假使黑風吹其船舫飄墮羅剎鬼國其中若有乃至一人稱觀世音菩薩名者是諸人等皆得解脫羅剎之難以是因緣名觀世音。
若有百千等此但舉百千總數不定判多少明入海求珍結伴無定數雖無定數終不可獨往故舉百千萬億大數也賢愚云田殖百倍商估千倍仕宦萬倍入海吉還得無量倍故云入海金銀瑠璃等[A16]已如向釋假使黑風者難之由也若開風為正難者下文不應云皆得解脫羅剎之難驗非正難矣由者何但風風災難切故風是墮難之由也七寶是正寶珠是偽寶又如意珠寶最上今言等者謂等上等下諸寶也樓炭云巨海有七種似寶一百二十種真珠寶復次黑風者請觀音云黑風洄波仁王般若云有六色風謂黑赤青天地火耳受陰經明五風阿含亦云有黑風風加以黑怖之甚也羅剎者是食人鬼人屍若臭能咒養之令鮮復有噉精氣鬼凡人心中有七渧甜水和養精神鬼噉一渧令頭痛三渧悶絕七渧盡即死一人稱名餘伴悉脫者同憂戚休否是共雖口不同唱心助一覓福故俱獲濟是均若後值賊則同聲者陸地心多不并決須稱號令使齊是故與水難為異也問何意就此結觀音名耶答此正就一人稱名而賴兼羣黨明慈力廣被救護平等而以顯觀音之名也又約事證應驗傳云外國百餘人從師子國汎海向扶南忽遇惡風墮鬼國時羅剎便欲盡食之舉舶驚怖俱稱觀音眾中有一小乘沙門不信觀音不肯稱名鬼便索此沙門沙門狼狽學稱亦得免脫觀釋者不但明世界中風黑業亦名風華嚴云嫌恨猛風吹罪心火常令熾然吹諸行商人墮落惡道失人道善寶及無漏聖財復次始從地獄上至三禪其間皆有果報風難如僧護經明地獄種種形相疾風猛浪沒溺破壞餓鬼所噉若鬼道中寒風裂骨身碎碑䃀畜生飛走之類傾巢覆卵何可勝言修羅亦有風難若風災起時諸山擊搏上至三禪諸天宮殿碎為微塵當此之時誰能救濟唯當一心稱觀世音爾時此菩薩以王三昧力或以手障或以口吸無量方便令得解脫次明若修諸善惡業風吹壞五戒十善船舫墮三途鬼國及愛見境中大經云羅剎婦女隨所生子而悉食之食子既盡復食其夫急須稱念觀世音此菩薩以慈悲力能令解脫次明二乘人採聖財寶為煩惱風吹慧行船行行舫墮見愛境為見愛羅剎所害若能稱觀世音得脫見愛二輪永免二十五有黑業也次明支佛六度行通別圓變易等入煩惱海採一切智寶八倒暴風所吹飄諸行船墮二邊鬼國用正觀心體達諸法不生不滅入實際中即得解脫鬼義合前後章故不重說然法界風難無量一時圓應者皆由別圓慈悲所熏菩薩本修別觀見事中風即起慈悲修戒定慧見惡業風即起慈悲修三觀時節節慈悲令入風實相王三昧中以事慈悲救果報風以戒定慈悲救惡業風三觀慈悲救煩惱風故能十番拔難若作圓觀論機應者但觀風字門具照十法界三諦宛然通達無礙慈悲徧覆若分別說王三昧者以十七三昧救果報風以二十四三昧救修因風以二十五三昧救二乘通別圓從假入空煩惱風以二十五三昧救別教出假無知風以二十五三昧救圓教入中無明風變易可解如是徧救法界一切一時皆得解脫。
△四刀杖難三初遭難二稱名(稱觀)三蒙應(彼所)。
若復有人臨當被害稱觀世音菩薩名者彼所執刀杖尋段段壞而得解脫。
言刀杖段段壞者此明人執殺具一折一來隨來隨斷彌顯力大耳又約事證應驗傳云晉太元中彭城有一人被枉為賊斯人本供觀音金像帶在髻中後伏法刀下但聞金聲刀三斫而頭終無異後解髻看像像有三痕由是得放又蜀有一人常檀函盛像安髻中值姚萇宼蜀此人與萇相遇萇以刃斫之聞頂有聲退後看像果見有痕其人悲感寧傷我身反損聖容從是益加精進又晉太元高簡[A17]滎陽京人犯法臨刑一心歸命鉗鎻不復見處下刀刀折絞之寸斷遂賣妻子及自身起五層塔在京縣約觀釋者非但世間殺具名為刀杖眾生惡業亦能傷善業身命煩惱六塵三毒等皆名刀箭故地獄即有刀山挂骨劒樹傷身鋸解層膾狼籍痛楚餓鬼更相斬[A18]刺互相殘害畜生自有雌雄牙角自相觸突又被剉切㓟剝修羅晝夜征戰龍王降雨變成刀刃人中前履白刃却怖難誅復有橫屍塞外復有䘖刀束市天共修羅戰時五情失守皆有刀杖怖畏失命之苦若能稱觀音若赴形所刀尋斷壞若赴戰陣立之等力令得安和次明修諸善因為三毒刀箭惡業破壞善心割斷戒皮定肉慧骨微妙心髓法身慧命退失墮落失人天道乃至正命登難崩易萬劫不復起怖畏心稱觀世音即蒙救護三毒不傷清升受樂即菩薩力也又聲聞厭患生死即時觀三界見思劇於刀箭故大經云寧以終身近旃陀羅不能暫時親近五陰愛詐親善六拔刀賊趣向正路如為怨逐大論云譬如臨陣白刃間結賊未滅害未除如共毒蛇同室居如入被縛將去殺爾時云何安可眠如此怖畏何由得脫應須一心稱觀世音三業至到機成感徹則能裂生死[A19]券度恩愛河不為煩惱刀杖所害欲主魔王無如之何次明支佛及六度行通別圓變易等五住刀箭傷法身損慧命若能稱名即蒙聖應免離通別刀杖脫二死地豈非法身慈力耶復次明刀杖機應徧法界者良由本修別圓觀時見諸鋒刃傷毀即起慈悲我當救護修善遮惡時於善惡業復起慈悲若觀刀杖是因緣生法修三觀時復起慈悲行願填滿今住王三昧中無量神力以本事慈悲對果報刀箭修善慈悲救惡業刀箭修三觀慈悲救煩惱刀箭刀杖是質礙法屬地字門攝菩薩於質礙地門通達明了如華嚴四十明彌多羅童女於師子奮迅城師子幢王宮中處明淨寶藏法堂不可思議莊校此堂一瑠璃柱一金剛壁一摩尼鏡諸寶諸鈴諸樹諸形像諸瓔珞中住是一切質礙具內悉見一切如來從初發心行菩薩道乃至成正覺入滅皆於中現無不明了如於淨水見月影像此法門名般若普莊嚴法門善財入此地法門時能得不可說陀羅尼大慈大悲陀羅尼能作佛事陀羅尼於一切法無不具足當知地字門普應一切令得解脫復次圓觀觀地大質礙之法攝一切十法界三諦宛然明了在地字門中圓起慈悲徧於法界寂而常照無機不應若欲分別說之令易解者以十三昧救果報刀杖以二十四三昧救三毒刀杖以二十五三昧救入空煩惱刀杖以二十五三昧救出假無知刀杖以二十五三昧救入中無明刀杖一切一時皆得解脫。
△五鬼難四初標處二遭難(滿中)三稱名(聞其)四蒙應(是諸)。
若三千大千國土滿中夜义羅剎欲來惱人聞其稱觀世音菩薩名者是諸惡鬼尚不能以惡眼視之況復加害。
言三千大千國土滿中者此假設之詞也若言滿中復更從何處來知是假言爾問上水火何不假設滿大千答鬼有心識相延故滿假設為便水火無心假說為難然鬼所以畏者以觀音有威有恩故也若非懷恩即是畏威所以聞名尚不能加惡眼豈容興害心害心惡眼二俱歇也約觀解者若果報論鬼難者地獄道亦應有弊惡大力鬼惱諸罪人鬼道中力大者惱於小鬼畜生道鬼亦噉畜生人中可知諸天既領鬼何容為鬼所惱如阿含云有大力鬼忽坐帝釋牀帝釋大瞋鬼光明轉盛帝釋發慈心鬼光明即滅尋便離去然天主既為鬼所惱何況四王修羅道耶如是等處鬼難怖畏稱觀世音即不能加害次明修因者自有惡業名為鬼自有鬼動三毒如阿含云婬亦有鬼鬼入人心使人婬佚無度或鬼使瞋使邪當知鬼亦破善也三毒當體是鬼者如婬破梵行瞋破慈悲貪鬼惱不盜戒嗜鬼惱不飲戒乃至十善諸禪亦如是皆為惡業鬼毀損人天動不動業若能稱名即不加害次明煩惱鬼者見心為男鬼愛心為女鬼若論此鬼即得滿大千非復假設之言何以故見使歷三界有八十八愛歷三界合有九十八豈不徧滿此鬼欲來惱二乘人乃至六度通別圓等行人故大經云惟願世尊善良呪師當為我等除無明鬼又云愚癡羅剎止住其中豈非煩惱鬼耶若稱名誦念觀智成就能令見愛塵勞隨意所轉不能為害次別圓本觀慈悲機應者別觀菩薩初發心時見諸惡鬼惱亂世間無能救解如訖拏迦羅等惱毗舍離是故菩薩興起慈悲為作擁護若修諸善為惡所壞亦起慈悲令善成就若觀此鬼及以業鬼皆是因緣生法從假入空出假入中皆節節慈悲誓願於諸煩惱深達實相成王三昧以於誓願熏法界眾生若遭鬼難能徧法界救護以事中慈悲救果報上鬼以修善慈悲救惡業鬼以三觀慈悲救愛見無明等鬼悉令諸鬼堪任乘御不能為惡眼視之如華嚴四十三迦毗盧婆城娑婆陀夜天於日沒後見處虗空見其身上有一切星現一毛孔中現所化眾生或生天上或得二乘或修菩薩行種種方便皆悉見聞爾時夜天告善財言我於惡眾生發大慈心於不善眾生發大悲心於聲聞緣覺發安立一切智道心我見眾生遠離正道趣於邪徑著諸顛倒虗妄迷惑受眾苦惱我見此[A20]已無量方便除諸邪惑安立正見故知法身菩薩以夜叉鬼身能作如此安立眾生觀音菩薩於此鬼神法門豈不通達普應一切令得無害若圓觀識種是愛見鬼門一切法趣此識種鬼法門十法界三諦具足無緣慈悲普被一切即是鬼門王三昧力徧應法界若分別說者以十三昧救事鬼以二十四三昧救惡業鬼以二十五三昧救二乘通別圓入空鬼乃至入中道一切一時俱不加害。
△六枷鎻難四初標罪二遭難(杻械)三稱名(稱觀)四蒙應(皆悉)。
設復有人若有罪若無罪杻械枷鏁檢繫其身稱觀世音菩薩名者皆悉斷壞即得解脫。
言若有罪無罪者或是推檢未定或可判入徒流若判未判俱被禁節此明聖心普等本救其囚執不論有罪無罪也杻械等者在手名杻在脚名械在頸名枷連身名鎻此則三木一鐵之名也繫名繫礙檢是封檢繫未必檢檢必被繫繫而具檢憂怖亦深稱菩薩名皆悉斷壞解脫者鳥死聲哀人死言善若能稱觀音者重關自開鐵木斷壞又引事證應驗傳云有葢護山陽人也繫獄應死三日三夜稱菩薩名心無間息即眼見觀音放光照之鎻脫門開尋光而去行二十里光方息矣約觀釋者地獄體是囹圄鬼及畜生亦有籠繫修羅亦被五縛然北方及天上自在應無此難降斯[A21]已還無免幽厄若能稱名皆得斷壞次明修因者眾生惡業即名枷鎻諸業雖有力不遂不作者若有造業果終不失故云不失法如券若人修習諸善被惡業覆如大山映覆於心使善敗壞更增惡業惡業即招果縛無由可解若欲脫此業者因時可救急稱觀音能令三惡業壞故經云妻子為鎻械錢財為牢獄王法為獄籍遮礙行人不得修道望現在是果報縛望過去是業也次約二乘暨六度通別圓等大槩準上可以意得也華嚴三十九云善住比丘於虗空中大作佛事若作圓觀觀空種因緣性相本末究竟等則一切十法界悉趣空門識亦如是起無緣慈悲熏諸眾生十法界有機即能一切一時皆得解脫。
△七怨賊難四初標處二遭難三明機四蒙應初文又二初明處二明難(滿中) 二遭難四初立主(有一)二有從(將諸)三懷寶(齎持)四涉險(經過) 三明機四初明一人安慰(其中)二勸稱名(汝等)三歎德(是菩)四眾人俱稱(眾商) 四蒙應(稱其)。
若三千大千國土滿中怨賊有一商主將諸商人齎持重寶經過險路其中一人作是唱言諸善男子勿得恐怖汝等應當一心稱觀世音菩薩名號是菩薩能以無畏施於眾生汝等若稱名者於此怨賊當得解脫眾商人聞俱發聲言南無觀世音菩薩稱其名故即得解脫。
三千大千者示其處也滿中怨賊者明難也滿中者亦是假設之辭也國曠賊多聖力能救則顯功之至也怨賊則重難之稱也賊本求財怨本奪命今怨為賊必財命兩圖若過去流血名怨現在奪財名賊如此怨賊徧滿大千尚能護之輕者豈不能救商者量也即四民之一主者斯人擇識貴賤善解財利商量得宜堪為商人之主故漢書云通財鬻貨曰商此之謂也矣既有其主必有所將之徒故云諸商人也既歷險涉遠其所齎者必是難得之貨故云重寶言險路者或可曠絕幽隘名為險路或值怨賊衝出之處名為險路勿得恐怖者明安慰也次勸稱名者設其上䇿也三所以歎德者㢡令定膽而使心晏如也四眾人俱稱者方知此菩薩決定能施無畏決果依憑俱時稱唱機應即得解脫又約事證應驗傳云釋慧達於晉隆安二年於北隴上荷鉏堀藥于時羗餓而捕人食之達為羗所得收閉在一柵中擇肥者先食於是達急一心稱名誦經羗食餘人稍盡唯達并一小兒次擬明日于時達竟夜稱誦不[A22]已猶冀一感向曉羗來欲取忽見一虎從草透出咆哮震吼諸羗散走虎因囓柵作一穴而去達將小兒走叛得免又有裴安起者從虜叛還南至河邊不能得過望見追騎在後死至須臾於是稱觀世音遽見一白狼安起於是逶抱一擲便過南岸即失狼所追騎隔岸歎惋不[A23]已約觀釋者若果報論怨賊者從地獄至第六天皆有鬪諍如阿含云忉利戰不如修羅索援至第六天如此怨會稱名得脫復次修善之時惡多是怨猶如氷炭若能稱名惡退善業成就如闇滅明生次明煩惱為怨賊者一切煩惱是出世法怨也商主是三師羯磨受戒人是商人無作戒是重寶五塵是怨賊或法師是商主徒眾是商人理教是重寶兩遇魔事是怨賊或心王是商主心數是商人正觀之智是重寶覺觀為怨賊或般若是商主五度萬行是商人法性實相是重寶六蔽是怨賊將茲意歷諸教義自在作悉成稱名即得解脫也。
△二結口機。
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摩訶薩威神之力巍巍如是。
無盡意下即結口機今言觀音勢力既大加護亦廣豈止七難而[A24]已當知徧法界皆能得救護故言巍巍巍巍者重明高累之辭也明觀音之力出分段之外竪應二土故言重明載沐神應故言高累以是義故故言巍巍如是也。
△二明意機二初正明意機。
若有眾生多於淫欲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欲若多瞋恚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瞋若多愚癡當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癡。
此一科約三毒為三章章各有三一明有苦二默念此兩即是明機三明離即是明其應三也通稱毒者以貪瞋癡侵害行人喻之如毒多於者以多況少也多尚得離少可知矣大論云女人違戒垢謗法餘殃不擇禽獸不避高墻廣壍之難不計名聞德行破家亡國滅族傾宗禍延其身如術婆伽禍延其國如周敗褒似淨住及禪經明多欲人有欲蟲男蟲淚出而青白女蟲吐血而紅赤又言有欲鬼嬈動其心令生倒惑大經云若習近貪欲是報熟時此舉多欲相也若少欲人蟲鬼潛伏無狂醉過是少欲相瞋恚多者令世人不喜見如渴馬護水如射師子母遺教云劫功德賊無過瞋恚華嚴云一念瞋起障百法明門菩薩以瞋乖慈障道事重大集云一念起瞋一切魔鬼得便涅槃云習近瞋恚若例淫恚亦應有鬼如奈女經瞋則蝎蟲是名多瞋相與上相違是少瞋相愚癡多者邪畫諸見撥無因果謗毀大乘例前亦應有蟲鬼三毒過患如此欲離此過至心存念觀音即得免離問離煩惱須智慧但念豈得離耶答經稱常念即是正念體達煩惱性無所有住貪欲際即是實際絕四句無能無所念性清淨也如此正念非是智慧更何處覔智慧此慧不離煩惱其誰能離耶如華嚴四十二明險難國寶莊嚴城婆須蜜多女說離欲際法門一切眾生隨類見我我皆為其女像若見我者得歡喜三昧共我語者得無礙妙音三昧執我手者得詣諸佛剎三昧同我宿者得解脫光明三昧目視我者得寂靜三昧見我嚬呻得壞散外道法門阿梨宜我者得攝一切眾生三昧阿眾鞞我者得諸功德密藏住是離欲法門廣作利益此豈非逆順欲法門導利群品耶又四十一滿幢城滿足王於正殿行王法其犯法者斬截燒煑劈裂屠膾瞋目訶責苦楚治罪善財生疑王斷事[A25]已執善財手入其宮中見不可思議境界不可譬喻語善財云我知幻化法門化作眾生而苦治之以調一切令見聞者發菩提心此豈非瞋法門如前所引方便命婆羅門五熱炙身即是癡法門然此應明別圓兩觀觀三毒慈悲機感準例可解。
△二結意機。
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等大威神力多所饒益是故眾生常應心念。
△三明身機二初求願二初求男三初立願。
若有女人設欲求男。
問世人無孝絕嗣有子則父母俱欣經中何意獨標女人求男耶答女人以無子為苦何者脫或無子則夫之所棄並婦所輕傍人所笑又婦有七失六猶可忍無子最劇七者謂容惡性妬不能事公姑貪食無子拙然無子既苦是故標女人求男也。
△二修行。
禮拜供養觀世音菩薩。
△三德業。
便生福德智慧之男。
德業者士有百行智居其首若但智而無福則位卑而財貧觸途壈坎若智與福合則彌相扶顯福則財位高升慧則名聞博遠故言便生福德智慧之男。
△二求女二初立願。
設欲求女。
△二德業。
便生端正有相之女宿植德本眾人愛敬。
然求女文中但有願與德業不明修行者何也當知行同禮拜故不重論願德既殊故須各辨女人端正七德之初但端正無相者或早孤少寡相貌不佳今明貌與相相扶彌顯其德端正則招寵愛相則招於祿敬故文云眾人愛敬宿植德本者菩薩聖力甚大無所不與能使先世有福慧者託生也縱先世不植善緣亦能令其於中陰中修福此義出中陰經。
△二結歎。
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力若有眾生恭敬禮拜觀世音菩薩福不唐捐。
無盡意下結歎也若有禮拜福不唐捐者此則應隨高下迹任方圓或有禱而不克者葢機緣障業所隔爾譬彼大明歷天而瞽夫不覩又有問云上文令離欲去貪今何云欲求男女皆得隨願莫相戾乎答大士權宜隨機攝物先以欲鈎牽後令入佛道斯之謂矣。
△三勸持三初勸持。
是故眾生皆應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
言勸持者上說觀音得名因緣其力廣大既不辨形質相對止述名論德若欲歸崇宜奉持名號故舉持名為勸也。
△二格量四初格量木二問(於汝)三答(無盡)四正格量(佛言)。
無盡意若有人受持六十二億恒河沙菩薩名字復盡形供養飲食衣服臥具醫藥於汝意云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功德多不無盡意言甚多世尊佛言若復有人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乃至一時禮拜供養是二人福正等無異於百千萬億劫不可窮盡。
格量本者葢舉四多而為本也四者一謂受持名號多二謂六十二億此舉福田多三謂盡其形壽此舉時節多四謂四事具足此舉種子多問答之義如文可解第四正格量者還舉四少以格四多而功德正等也四者謂持名福田時節種子四俱少也問何得以少敵多耶答佛眼稱量不增不減雖四多重倍而功德正齊如此格量則秋毫無謬復次須知一多之性初不可得以無有二相也當知一則非一多則非多同入如實際實際正等無異一中解無量故說六十二億無量中解一故說觀音展轉生非實者則是一無一實一從無量生故多無多實多從一生故其理正均故言不異智者無所畏者照其事理既明不生疑畏故言正等也法華論云畢竟決定知法故法即法性真如法身是故六十二億佛名與觀音名功德無差別也又約觀解者二觀發中道二觀實不等而言等者以中道等故故言為等如乞人等彼難勝如來故言等也。
△三結歎。
無盡意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得如是無量無邊福德之利。
一時稱名福不可盡如大品云一華散空乃至畢苦其福不盡即其義也。
△二後問答二初問三初問身。
無盡意菩薩白佛言世尊觀世音菩薩云何遊此娑婆世界。
此第二問答從無盡意白佛言云何遊娑婆下前問何緣得名即佛答眾生三業顯機為境菩薩法身靈智冥應以境智因緣名觀世音此義[A26]已竟今問云何遊此娑婆世界佛答以普門示現三業顯應應眾生冥機等十義也初問次答問即為三云何遊是問身業。
△二問口。
云何而為眾生說法。
云何說是問口業。
△三問意。
方便之力其事云何。
方便之力是問意業此是聖人三業無謀而徧應一切亦名三不失謂三輪不思議化也亦名三不護三不護者此明觀音住不思議圓普法門實不作意計校籌量次第經營方施此應既無分別亦無前後任運成就譬如明鏡隨對即現一時等應故言三業不護也三無失者眾生根機不同淺深有異觀音雖不作念逗機逗機無失契當前人冥會事理故言不失三輪不思議化者若示現為佛身亦示佛心佛口乃至示執金剛神身亦示金剛心口雖普現色身屈曲利物於法身智慧無所損減淨名云善能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然不動而動此乃不思議化故也問意業云何可示答聖意無能測者若欲示之乃至崐蟲亦能得知。
△二答三初別答二總答三勸供養初文又八初明聖身。
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國土眾生應以佛身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即現佛身而為說法應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即現辟支佛身而為說法應以聲聞身得度者即現聲聞身而為說法。
此別答也還答三問應以之言是答其方便之力意業問也何故爾者意地觀機見其所宜宜示何身宜說何法隨而化之故知應以是答意業也現身是答身業說法是答口業故知具答三問也又但作二答而可兼得於三論其現身不止色陰而[A27]已是知必具五陰即兼答意也然口亦依身即兼答口若說法者不止如樹木無心欲知智在說巧運四悉檀方便即兼口以答意也二釋俱明答三問也然從別答中凡現三十三身十九說法束為十界之身而文中闕二界者或指上妙音品云菩薩身或恐翻宣者脫落或依古本正法華文或云觀音即是菩薩身何須更現然菩薩一界或權或實種種應化義不可闕又無地獄界身者或指上品或言苦重不可度或言其形破壞人見驚畏故不現耳今明別釋雖無總答中有文云以種種形遊諸國土何得言無耶又請觀音云或遊戲地獄大悲代受苦或言秖代受苦不論說法若依方等婆藪教化即有說法釋論云菩薩化地獄多作佛身獄卒見不敢遮以此而推應有地獄界身說法也若爾十法界身則為具足然應由機感教藉緣興若小機則示三藏佛身說法若大機應以舍那佛身說法是故降神母胎即示兩相若頓機所感即見舍那與百千菩薩圍繞處胎說法十方眾聖皆在胎中至若出胎光明徧滿寂滅道場成盧舍那佛轉一實諦及無量四諦等法輪譬如日出高山前照即見佛性而得度也故涅槃云雪山有草名曰忍辱牛若食者即得醍醐此之謂也若小機感佛正念託胎出生王宮六年苦行樹下坐草成老比丘佛於鹿野苑轉生滅四諦法輪拘鄰五人初得甘露悟小乘道既非醍醐未名得度故云但離虗妄名為解脫其實未得一切解脫未堪大教如聾如啞於其無益於大教中止有冥薰之力取譬如乳方便說三轉乳名酪問應以佛身者此是應佛耶化佛耶答聖人逗物具有二義若一時欻有者名化也應同始終者名應也問何不以真佛為眾生說法而以應耶答佛身多種若應化非真佛亦非說法人其真佛者據妙覺法身究竟極地毗盧遮那乃名真佛真佛淵遠不可說示云何能解如妙音所作文殊不知況下地凡夫為示真身耶如為牛羊彈琴不如作蚊虻之聲菩薩身得度者或上地下地三藏通別圓等輔佛不同若佛於實報作佛觀音即為實報菩薩形或作方便菩薩形或作同居菩薩形赴利鈍兩緣也赴利緣者如華嚴中法慧金剛藏等赴鈍緣者如彌勒等若佛轉五味法輪法門興廢輔佛菩薩亦節節興廢若權若實廣利眾生支佛身者此如文殊二萬億劫作支佛化眾生現身說法聲聞身者或作三藏或作通教聲聞或作隨五味轉聲聞內秘外現莊嚴四枯四榮引導眾生次引華嚴中諸菩薩比丘入法界所見住不思議法門者成此義也次引大經四種觀十二因緣觀別圓本地慈悲不取不捨今作四種聖人普應一切問佛云何度佛答等覺菩薩作佛身度初地佛何意不得如人亦能度人。
△二明天身。
應以梵王身得度者即現梵王身而為說法應以帝釋身得度者即現帝釋身而為說法應以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現自在天身而為說法應以大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現大自在天身而為說法應以天大將軍身得度者即現天大將軍身而為說法應以毗沙門身得度者即現毗沙門身而為說法。
梵王梵即色天主名為尸棄此云頂髻瓔珞明四禪皆有王此言梵者應是初禪頂猶有覺觀語法得為千界之主觀音修白色三昧不取不捨不取故不隨禪生不捨故應為梵王說出欲論四句現身以權引實帝釋者是地居天主具云釋迦提桓因陀羅釋迦言能提桓只是提婆提婆即是天因陀羅名主能作天主菩薩修難伏三昧不取不捨說種種勝論四句現身以權引實自在天者是欲界頂具云婆舍䟦提此云他化自在假他所作以成[A28]己樂即是魔王也淨名云多是住不思議解脫菩薩住赤色三昧不取不捨應為魔王令諸魔界即是佛界四句現身以權引實大自在者即色界頂魔醯首羅也樓炭稱為阿迦尼吒華嚴稱為色究竟或有人以為第六天而諸經論多稱大自在是色界頂釋論云過淨居天有十住菩薩號大自在為大千界主十住經云大自在天光明勝一切眾生涅槃獻供大自在天最勝故非第六天明矣釋論云摩醯首羅此稱大自在騎白牛八臂三眼是諸天將未知此是同名為即指王為將天大將軍者如金光明中即以散脂為大將大經云八徤提天中力士釋論稱魔醯首羅如前又稱鳩摩伽此云童子騎孔雀擎雞持鐸捉赤幡又韋紐此稱徧聞四臂捉貝持輪騎金翅鳥皆是諸天大將未知此大將軍定是何等四句相對毗沙門者此云多聞居須彌北面即護世四王之一。
△三明人身。
應以小王身得度者即現小王身而為說法應以長者身得度者即現長者身而為說法應以居士身得度者即現居士身而為說法應以宰官身得度者即現宰官身而為說法應以婆羅門身得度者即現婆羅門身而為說法。
小王身者或云天王為大人王為小就人王中四種轉輪王自有大小如非四輪者名粟散王自有小大中國名大附庸名小傳傳相望今言小者小尚為之何況其大此亦有四句何獨為福業受報入此同居土具足化他共修功德慈心利物是為王也長者身者應釋十長人之德內合法門居士者多積財貨居業豐盈以此為名也或曰自有居道居山居財之士耳宰官者宰主也官管也以功勳德業為義如三台以勳業輔相於王者是也又郡邑亦稱宰官者此則寬猛相濟威德更興政民牧吏使法條章俾夫上下肅如也婆羅門者此名淨行劫初種族即西域四姓之一山野自閒隱逸肥遁葢竺乾仙人之通稱耳。
△四明四眾。
應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身得度者即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身而為說法。
比明四眾委如前釋。
△五明婦女。
應以長者居士宰官婆羅門婦女身得度者即現婦女身而為說法。
文中不云小王婦女者以王家禁固不得散遊化物為難故不作耳若如妙音即云於王後宮變為女像。
△六明童真。
應以童男童女身得度者即現童男童女身而為說法。
如華嚴童子算沙嬉戲也。
△七明八部。
應以天龍夜叉乾闥婆阿脩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身得度者即皆現之而為說法。
如上[A29]已列大威德天竟今更舉者或可是星宿掌握人間者也龍者是鱗蟲之長其類有四種一守天宮殿持令不落今人間屋上或作龍者像之爾二興雲致雨滋益人間三地龍決江開瀆四伏藏守轉輪王大福人藏也夜叉此云捷疾自有三處謂海島空中天上傳傳相持不得食人佛初成道及說法傳唱至天即此鬼也乾闥婆此云香陰帝釋之樂神居須彌南金剛窟中天欲作樂其心即動什法師云在寶山中住身有異相即上奏樂也阿修羅或有千頭二千手或萬頭二萬手或三頭六手此云無酒一持不飲或男醜女端在眾相山中住或言居海底風輪持水如雲彼居其下上文云居在海邊有大力口呵日月日月為之失光掌搏須彌須彌為之跛哦具如前釋迦樓羅此云金翅翅頭金色因以名之此鳥與龍約汝遶須彌令斷我搏海見泥我不如則輸子為汝給使汝不如則輸子與我食噉須彌以天力所持不斷則龍輸子為金翅所噉緊那羅者天帝絲竹樂神小不如乾闥婆其形似人而頭有角亦呼為疑神又名人非人摩睺羅伽者什法師云是地龍肇法師云是大蟒腹行也人非人者非向之緊那羅乃是總結八部各有所將之眾耳然此八部皆能變本形在座聽法也。
△八明金剛。
應以執金剛神得度者即現執金剛神而為說法。
金剛非八部之數以彼手執此寶而護持佛法也或言在欲色天中教化諸天即大權神也經云是吾之兄問上界身可化下下界身云何化上答菩薩所為應以得度乃應之爾。
△二總答。
無盡意是觀世音菩薩成就如是功德以種種形遊諸國土度脫眾生。
此從成就如是功德者是總答也此則結別開總成就如是功德是結別也以種種形遊諸國土是總答也遊諸國土橫則周徧十方豎則貫通三土隨機應現何止三十三身託化逐緣豈局在娑婆世界以種種形總明示現身廣遊諸國土總明所化處廣度脫眾生總明得益者廣言雖略上義極廣前故稱為總答也善財入法界其文雖廣義未必該十法界地人見文廣判為圓宗見法華文略判為不真宗若尋此意無不真之義也。
△三勸供養二初勸供二初稱美二出意(是故)。
是故汝等應當一心供養觀世音菩薩是觀世音菩薩摩訶薩於怖畏急難之中能施無畏是故此娑婆世界皆號之為施無畏者。
此勸供文不無深意佛答前問先總後別末即勸受持而眾生仰荷冥益但可持名秉字而[A30]已故前開三段始終開合於義相稱佛答後問前別後總末勸供養眾生既荷顯益見色聞聲故勸供養此則開合始終相稱而總別前後者葢互舉爾問後勸供養受旨奉瓔珞前勸持名何得無耶答默念持名故不彰文供養事顯須脫瓔珞又欲成冥顯義前是顯機更持名默念即成冥機後是冥機復更供養即成顯機則合二義具足問亦應更成二應耶答二機既具必知有應故不更說且初勸供養中有二意先稱美功德如文次出供養之意意者正由能施眾生無畏從德受名又眾生於畏得脫為作此名然德既無量名亦應多不可說不可說也。
△二奉旨六初奉命。
無盡意菩薩白佛言世尊我今當供養觀世音菩薩即解頸眾寶珠瓔珞價直百千兩金而以與之作是言仁者受此法施珍寶瓔珞。
眾寶瓔珞者以眾寶間珠共為嚴飾也若依瓔珞經從初住是銅寶瓔珞乃至等覺是摩尼珠瓔珞今無盡意位高那忽止直百千兩金答此略言百姓萬民爾實不啻堪此也若就觀解者頸表中道一實之理以眾多無著法門莊嚴實相如瓔珞在頸也解者表菩薩為常捨行故一切願行功德乃至佛智菩提涅槃亦不住不著無依無倚故言解也大集云戒定慧陀羅尼以為瓔珞莊嚴法身也百千是十萬此表一地有萬功德是則十地成乎十萬也法施者正以財通於法名財即是法財即因緣生法即空即假即中三諦一心一切具足於法平等於財亦等如此施者即是法施。
△二不受。
時觀世音菩薩不肯受之。
不肯受者若約事解以無盡意奉命供養我未奉命那忽輙受亦是事須遜讓也觀解者不受三昧廣大之用故無所受。
△三重奉。
無盡意復白觀世音菩薩言仁者愍我等故受此瓔珞。
重白愍我者或可請上愍下或可地位相齊故相愍或可我為四眾故施仁愍四眾故受以無所受而受諸受。
△四佛勸。
爾時佛告觀世音菩薩當愍此無盡意菩薩及四眾天龍夜叉乾闥婆阿脩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故受是瓔珞。
佛勸愍者即是愍一切眾生及四眾也正以菩薩為物故施為物故受。
△五受施。
即時觀世音菩薩愍諸四眾及於天龍人非人等受其瓔珞分作二分一分奉釋迦牟尼佛一分奉多寶佛塔。
二分者表事理二因奉二佛者表二因趣二果也當知理圓即法佛事圓即報佛二佛表二果也。
△六結德。
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自在神力遊於娑婆世界。
爾時無盡意菩薩以偈問曰。
△次偈頌三初一行雙頌二問二初歎德。
世尊妙相具。
四明云此文後重頌什公不譯諸師皆謂梵本中有荊溪云此亦未測什公深意續高僧傳云偈是闍那掘多所譯智者出時此偈未行故無所解荊谿亦於輔行記中引還著於本人之文故知具釋理亦無妨近者天竺寺式法師分節其文對於長行二種問答宛如符契今依彼科略消此偈世尊妙相具者誠由萬德之所莊嚴是故歎相即是美德。
△二雙問二初含上二問。
我今重問彼。
我今重問彼者此一句含上二問也何則長行先問得名因緣次問三業遊化之相今既重頌豈闕後問故知句中問彼兩字兼含次問也。
△二別頌初問。
佛子何因緣名為觀世音。
佛子何因緣名觀世音此兩句別頌初問文甚顯著。
△二雙頌二答二初經家敘。
具足妙相尊偈答無盡意。
此二句是經家緝綴之語合當直說今為偈者或集經者乘便頌之或是掘多以偈翻之貫散無在。
△二正頌佛答二初加頌總歎願行。
汝聽觀音行善應諸方所弘誓深如海歷劫不思議侍多千億佛發大清淨願。
汝聽二字敕令審諦觀音行者即一心三智觀彼類音令無量苦一時解脫即是[A31]已成利他也善應者不動真心垂形三土方名善應也諸方者處處現往故曰諸方此二句總歎所克真應二身次則總論能成行願初明始心四弘願廣後示行行經劫難量以誓深故長時不退以時長故值佛唯多隨佛作為方名侍佛修諸佛行也一一佛所皆發淨願後心別願也若不爾者安得真智徧拔眾苦安能應身普度一切。
△二別頌二答二初頌總答觀音得名二初頌總答。
我為汝略說聞名及見身心念不空過能滅諸有苦。
此一行頌總答也舉要言之故云略說聞名故稱口業機也見身故禮身業機也心念正當意業機也上明冥應今云見身二應具也亦可見於妙智之身不虧冥應長行總答機但稱名而別答中機具三業至今重頌總中三業別但心念綺文互現頌之巧也。
△二頌別答二初別頌七難十二初火難。
假使興害意推落大火坑念彼觀音力火坑變成池。
此一行頌第一火難也大槩如前疏釋下去諸難皆可例知問上長行中求離三毒常念觀音疏云常念乃是正念體達煩惱即是實際無能無所今偈那云念彼觀音彼此既分豈忘能所答圓妙之教不可情求文似相違義歸一揆即於無差而說差故豈有差別異無差耶今文言彼義當兩向若就佛說則以觀音為彼即是師弟而分彼此若就眾生說則以眾生為彼此乃感應而分彼此當知師弟感應妙教詮之皆是法界一一圓融也眾生乃感心中彼佛諸佛還應心內彼生此教行人或遭苦難念彼觀音豈謂能念異所念耶以知皆是法界故也達彼觀音即念而具既知即念有何能所故彼此雖分能所俱絕是故偈文雖云念彼與上正念全不相違問求脫苦難心念觀音一切機緣俱能感聖今釋念彼何但約圓豈果報等機全不能感答王三昧力救一一難皆論十番始離惡報終入寂光十界眾機誰不蒙益疏釋前答此義備彰頌開七難而為十二各合具明十番感應但以部意正在醍醐是故長行佛示意機唯令常念常念必須絕於破立今聞重頌念彼觀音必合疑云前令絕所今教念彼豈不相違故須約圓釋此伏難彼此即念能所豈存學者應知觀音應物雖無所遺今宗示人唯在妙觀是故前疏釋乎意機全廢餘途一向圓解至今重頌念彼觀音豈可異前自從淺解違大師意勸今學人若說若行勿離圓觀一苦一樂常念觀音既成妙機何爽圓應。
△二水難。
或漂流巨海龍魚諸鬼難念彼觀音力波浪不能沒。
此三行初一行頌水難又引事證昔有沙門慧慶欲渡江之廬山適乘小船于時暴風忽起船在波心狀若騫騰殆欲沈覆慶則極誠稱念觀音冀垂憐愍斯須人見慧慶迎飈截流似有數人牽挽其船徑到旁岸彼船餘人俱時獲濟此等感驗欲見其緣廣出古德傳記其類頗多舉一例諸不能繁引然菩薩不思議之應譬若虗谷明鏡呼之必響對之即鑑決無疑矣。
△三加頌墮須彌峰。
或在須彌峰為人所推墮念彼觀音力如日虗空住。
次一行加頌墮須彌峰。
△四加頌墮金剛山。
或被惡人逐墮落金剛山念彼觀音力不能損一毛。
後一行加頌墮金剛山上文中加頌墮須彌峰與金剛山之二行與下文呪咀毒藥等頌者葢舉艱危至酷之處欲彰菩薩威神力大感應功深能提難提能救難救舉重況輕以難顯易之意也何者至若須彌金剛此是崇高危嶮難侔之處設或有人於此墮落若念觀音尚蒙嘉應令彼依空一毛不損況其他乎然凡情可料聖意難知宜以意通文無以文害意則下文呪藥還著本人自無疑矣不可妄恣臆斷僭改經文亦不可云聖人慈悲豈應救一殺一。
△五超頌怨賊難。
或值怨賊繞各執刀加害念彼觀音力咸即起慈心。
此三行初一行超頌怨賊難又引事證秦尚書徐義為賊兵所得埋其雙足編髮于樹擬加極楚而後戮之至夜徐義默念觀音雨淚哀告奮動身手足髮俱解潛然逃遁隱叢草中追騎雲飛火炬星陳竟無見者。
△六追頌刀杖難。
或遭王難苦臨刑欲壽終念彼觀音力刀尋段段壞。
次一行頌刀杖難又吳國有陸暉者緣事禁獄將赴極刑分甘必死至心猶想平時家中所供觀音必能相濟日夕瞻望續就法時刀三斫三折用是聞于朝遂愍而赦之於後一日偶見聖像項有三痕悲號感歎謝過罔極。
△七追頌幽執難。
或囚禁枷鏁手足被杻械念彼觀音力釋然得解脫。
後一行頌幽執難晉有竇傳者因事枷鎻禁錮在獄尅日擬殺彼則極誠稱念觀音頃刻不忘忽於一夜覺所被枷鎻如人擊遽然分解從是逃去因獲免難事見應驗傳。
△八加頌呪咀難。
呪詛諸毒藥所欲害身者念彼觀音力還著於本人。
此一行加頌呪咀難也還著本人者凡呪毒藥乃用鬼法欲害於人前人邪念方受其害若能正念還著本人所言還著本人者此欲彰菩薩難能之功感驗之力也且世之君子尚能惻隱利將兼人冤親一貫彼我雙亡豈有出世聖人具無緣慈不謀而應仁育法界子視羣生何其救殺不均而反蠹物賢者宜以理裁無專事斷自誤誤人深不可也如譬喻經中有清信士初持五戒從時衰老多有廢忘爾時山中有渴梵志後其乞飲田家事忙不暇看之遂恨而去然彼梵志能起尸使鬼召得殺鬼勅曰彼辱於我可往殺之爾時山中有羅漢知之往詣田家語言汝於今夜可早然燈勤三自歸口誦守口身莫犯偈慈念眾生方得安隱主人如教通曉念佛誦戒其鬼至曉求其微尤無能得害然鬼神之法人令其殺即便欲殺但彼有不可殺之德法當却殺其使鬼者是故其鬼乃恚欲害梵志羅漢知而蔽之令鬼不見田家悟道梵志得活輔行引此云正是觀音經中還著於本人之文也。
△九追頌羅剎難。
或遇惡羅剎毒龍諸鬼等念彼觀音力時悉不敢害。
此四行初一行追頌羅利難次一行加頌惡獸難三一行加頌蛇蝎難四一行加頌雷雨難足前七難而為十二皆須具約報業煩惱六道四教一一釋之若論所表不出六種至若須彌金剛亦是地種雷雨屬水蛇獸哭咀同是有情皆表識種菩薩因中於此六種修別圓觀今住六種如實之際故徧法界救諸苦難皆令得住六種本際斯是觀音證惡法性於惡自在方能任運徧赴諸難以要言之一切依正皆是菩薩妙色妙心一切眾生於聖色心而自為難求救三業亦即觀音是故機成即應當以此義念念觀之何患不同觀音利物。
△十加頌惡獸難。
若惡獸圍繞利牙爪可怖念彼觀音力疾走無邊方。
惡獸圍者如釋曇無竭平居常讀誦普門品稱菩薩號於後一日偶行僻道忽逢羣象其性狂暴殆欲逼觸竭念觀音遽有師子從林躍出群象驚怖俱時迸走因獲免難。
△十一加頌蛇蝎難。
蚖蛇及蝮蝎氣毒煙火然念彼觀音力尋聲自迴去。
蚖蛇蝮蝎一切有毒能螫人者臨當被害若念觀音無不免也舉一例諸當準知矣。
△十二加頌雷雨難。
雲雷鼓掣電降雹澍大雨念彼觀音力應時得消散。
△二總頌三毒二求。
眾生被困厄無量苦逼身觀音玅智力能救世間苦。
此一行總頌三毒二求也一切眾生多於界內貪瞋邪見及以界外三毒之惑外則無於報德男女內則乏於定慧男女致招二種生死困厄是故名為無量苦逼若能正助為機即感真身妙智之力救於二種世間之苦疏解長行三毒二求義該一切對今重頌更無所遺。
△二頌次答普門示現二初頌示現二初超頌總答。
具足神通力廣修智方便十方諸國土無剎不現身。
此一行超頌總答也然上長行先別後總以總結別今頌先總後別開總出別前後互顯矣所以長行總答云以種種形遊諸國土度脫眾生今頌却論能應之由由神通力及智方便若非千如全體之用不名具足神通力也通雖性具復由廣修妙智方便照性發通故得普門示現自在十方無外三土非他不離一心徧應諸剎。
△二追頌別答三初頌身業普應。
種種諸惡趣地獄鬼畜生生老病死苦以漸悉令滅。
種種下追頌別答上長行中別列諸身身皆三業今頌別示三業業皆徧周重頌之巧也此一行是則頌身業普應文中合明十界今但示三途以下況上也又種種惡趣通指九界九界望佛皆名為惡次別舉三途極惡故也九界二死皆有四相漸令除滅歸於常寂。
△二頌意業普觀二初明本觀慈悲。
真觀清淨觀廣大智慧觀悲觀及慈觀常願常瞻仰。
此二行者初一行明本觀慈悲也此一行中有五觀字皆去聲呼具明三觀及以慈悲真觀空也清淨觀假也假從空得無見思染故名清淨又空唯自淨假令他淨故名清淨又不思議假三觀具足離三惑染故名清淨廣大智慧中也雙遮雙照無偏無待即平等大慧也此之三觀或次第修或不次修無不皆以慈悲合運而其慈悲皆稱觀者其意有二一者慈悲是觀如四無量心名四種禪禪即觀也觀音乃以無緣慈悲觀察眾生名慈悲觀二者慈悲之法必用三觀良以三觀能成眾行用三觀拔苦故名悲觀用三觀與樂故名慈觀故上文云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豈非悲心用於三觀雖有二解體是一也當知菩薩從初至于鄰極三觀慈悲未始離念故令眾生常願修此常仰茲觀疏解長行冥顯二應因中合有本觀慈悲後譯重頌果有其文信智者言冥符佛意。
△二明智光徧照。
無垢清淨光慧日破諸闇能伏災風火普明照世間。
無垢淨光下一行此明智光徧照三觀慈悲因中立誓也智光徧照果上益物鑒機也無垢淨光則照窮正性察其本末若其不破三惑諸闇二死風火何能普益二世間之機然火災至初禪喻同居生死風災至三禪喻實報生死水災至二禪喻方便生死舉二不言水者中可例知。
△三頌口業普說二初頌二輪為化本。
悲體戒雷震慈意妙大雲。
此一行頌口業普說為二初兩句頌二輪為化本應知說雖在口必假身意為授法本初句者為法現形本期救苦故說法身名為悲體此身先用戒德驚人如天震雷物無肅不次句者菩薩以慈為心無緣而被名之為妙物無不覆譬若大雲二輪既施然可授法。
△二正頌口輪說法。
澍甘露法雨滅除煩惱焰。
澍甘露法雨者此頌口輪說法也甘露者智者云諸天不死之神藥也所宣至理解必無生若匪無生焉能不死矣然本性常法非說那知於慈雲中澍大法雨眾生受者三惑𦦨滅以茲三普為入道門故當別頌普門義也。
△二加頌顯機。
諍訟經官處怖畏軍陣中念彼觀音力眾怨悉退散。
此一行加頌顯機也然長行顯應以被冥機疏以施瓔彰顯機義今逢重頌有顯機文益見天台冥契聖旨事係訟庭身臨戰陣心憂刑罰命慮兵殘今昔冤仇此時合會一心致感眾難皆祛如前疏釋七難通於三障即諍訟等義該諸有及以三乘思之可見眾怨退散者又引事證昔有沙門道汪在梁州道中遭兵賊所圍欲劫衣資汪與弟子數人同心竭志共念觀音俄頃忽覺黑雲四垂覆蔽道汪及諸弟子羣賊自見雲霧之中有一神人被金鎻甲橫操大戟身長數丈徐行雲端如履平地羣賊畏憚悉皆迸走汪與其徒遂免斯難。
△三雙頌二勸二初頌勸受持二初明境智深妙以勸常念。
妙音觀世音梵音海潮音勝彼世間音是故須常念。
此二行頌勸受持有二初一行明境智深妙以勸常念初三句有五音字皆是眾生稱唱言音以由菩薩妙智觀故皆成妙境三智照故音成三境雙遮空有即成妙音雙照空有即成世音世即二世間也不別而別此二音字中智境也梵是四等慈悲喜捨四觀照之即成俗諦故名梵音稱俗照機若熟若脫時節不差名海潮音此二音字假智境也畢竟空智出九界情照眾生音超二世相是故名為勝世間音此一音字空智境也言雖次第觀在一心智外無音音外無智境智冥一思慮頓忘是故須常念者即正勸持念也此之類音雖是眾生口業所發以大聖三智照成三諦即是三身故勸行者念此三身言常念者如疏解云即是正念非破非立無能無所三諦俱照三觀俱亡不次不偏名常名正若其然者名為妙機。
△二明感應難測以勸勿疑。
念念勿生疑觀世音淨聖於苦惱死厄能為作依怙。
念念勿生疑者此明感應難測以勸勿疑上文先舉境智次勸常念今先勸勿疑次陳感應葢左右互顯耳言念念者相續繫念也念即觀音深妙智境雖達常住未免遷流即於遷流照常境智是則念念不離觀音也如南岳示眾偈云實心繫實境實緣次第生實實迭相注自然入實理言實緣者剎那念也次第而起一一皆是實觀之緣如是繫念唯慎生疑疑兕若生理境斯障故明聖德以勸息疑縱久修不成求之未應須知淨聖冥資不虗於二死中如父如母可依可怙念念持護感應必彰然疑有三所謂疑人疑法疑自今但舉人其二可息勸令常念復誡生疑疑去念成勸持意足。
△二頌勸供養。
具一切功德慈眼視眾生福聚海無量是故應頂禮。
此頌勸供養先舉功德方勸頂禮初句總示一切功德次二句別彰慈眼及以福聚慈為善本福收萬行結示普門勸修供養禮既屬身身必具口非意不行頂禮[A32]已成三業供養。
△二歎聞品功德二初持地歎功德。
爾時持地菩薩即從座起前白佛言世尊若有眾生聞是觀世音菩薩品自在之業普門示現神通力者當知是人功德不少。
持地者寶雲經云菩薩有十法名持地三昧如世間地一廣大二眾生依三無好惡四受大雨五生草木六種子所依七出生眾寶八生眾藥九風不能動十師子吼亦不能驚菩薩亦爾妙樂引此云經一一合今謂以八教判方應今經聞是觀音者是聞上冥益一段問答也普門品者是聞顯益一段問答也自在業者若凡夫之業為愛所潤有漏因緣不得自在觀音為調伏十法界示此三業慈悲力潤隨感受生不為煩惱之所惑累故言自在業也亦復為中道第一義諦所攝於二諦中而得自在即是普門示現神通力矣聞者能得觀行真似微妙功德故云不少也。
△二聞品獲益。
佛說是普門品時眾中八萬四千眾生皆發無等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皆發無等等者二乘雖出三界猶有上法非是無等佛是極地故言無等以發求佛心故言無等等等者等於佛也又約心心中具足八萬四千法門若發實相心即是等於八萬四千法門亦是八萬四千波羅蜜亦是八萬四千塵勞門為如來種故經云發心畢竟二不別如是二心前心難今發初心等於後心初心難發故言是無等等於後心名無等等此即四悉檀意明發心也然發心凡有三一名字發即五品弟子二相似發即是六根清淨三分真發即初住[A33]已上此發心是真發心也。
△四陀羅尼品二初申品目。
妙法蓮華經陀羅尼品第二十六
此品明總持陀羅尼者翻總持總持令惡不起總持令善不失又翻能遮能持能持善遮惡故眾經開遮不同或專用治病如那達居士或專護法如今文或用滅罪如方等或通用治病滅罪護經如請觀音或大明呪無上明呪無等等明呪則非治病非滅罪非護經也若通方者亦應兼之若別論者幸須依經勿乖教諸師或說呪是鬼神主名稱其王名則部落敬主不敢為非故能降伏一切魍魎或云呪者如軍中之密號唱號相應無所呵問若不相應即執治罪若不順呪者頭破七分若順呪者則無過失或云呪者密默治惡惡自休息譬如微賤從此國逃彼國詐稱王子彼國以公主妻之多瞋難事有一明人從其國來主往說之其人語主彼瞋時當說偈云偈云無親詣他國欺誑一切人麤食是常事何勞復作瞋說是偈時默然瞋歇後不復瞋主及餘人但聞斯偈皆不知意呪亦如是密默遮惡餘無知者或云呪者是諸佛密語如王索先陀婆一切群下無有能識唯有智臣乃能知之呪亦如是秖是一法徧有諸力病愈罪除善生道合為此義故皆存本音譯人不翻意在此也然惡世弘經喜多惱難以呪護之使道流通也先陀婆者事見大經彼云鹽水器馬一名四實智臣善知洗時奉水食時奉鹽飲時奉器遊時奉馬王皆預云先陀婆來喻意可見世有天機高妙領在言前號先陀客者此是謂矣。
△二釋經文四初問持經功德。
爾時藥王菩薩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白佛言世尊若善男子善女人有能受持法華經者若讀誦通利若書寫經卷得幾所福。
此是藥王菩薩問佛持經功德言幾所者即是幾許也。
△二答功德甚多四初立格量本。
佛告藥王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供養八百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等諸佛。
此答中有四意一佛告藥王止恒河等者即格量本也次於汝意云何止寧為多不者即問也三甚多世尊者即答也四佛言止功德甚多者即格出功德。
△二舉問多不。
於汝意云何其所得福寧為多不。
△三實答甚多。
甚多世尊。
△四格出功德。
佛言若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是經乃至受持一四句偈讀誦解義如說修行功德甚多。
△三請以呪守護五初藥王四初請。
爾時藥王菩薩白佛言世尊我今當與說法者陀羅尼呪以守護之。
此四文意且初請者即諮白懇告之意葢求如來印可也初爾時藥王白佛止以守護之是初意也次正說呪即次意也三世尊是陀羅尼止則為侵毀是諸佛[A34]已是歎意也四時釋迦止多所饒益即佛印可也。
△二說。
即說呪曰。
安爾(一)曼爾(二)摩禰(三)摩摩禰(四)旨𨽻(五)遮梨第(六)賖(詩遮切)咩(莫者切)(七)賖履多瑋(八)羶(尸連切)帝(九)目帝(十)目多履(十一)娑履(十二)阿瑋娑履(十三)桑履(十四)娑履(十五)叉裔(十六)阿叉裔(十七)阿耆膩(十八)羶帝(十九)賖履(二十)陀羅尼(二十一)阿盧伽婆沙(蘇柰切)簱蔗毗叉膩(二十二)禰毗剃(二十三)阿便哆邏禰履剃(二十四)阿亶(多罕切)哆波𨽻輸地(二十五)甌究𨽻(二十六)牟究𨽻(二十七)阿羅𨽻(二十八)波羅𨽻(二十九)首迦差(初几切)(三十)阿三磨三履(三十一)佛陀毗吉利袠(音姪)帝(三十二)達磨波利差(猜離切)帝(三十三)僧伽涅瞿沙禰(三十四)婆舍婆舍輸地(三十五)曼哆邏(三十六)曼哆邏叉夜多(三十七)郵(音尤)樓哆(三十八)郵樓哆憍舍略(來加切)(三十九)惡义邏(四十)惡叉治多治(四十一)阿婆盧(四十二)阿摩若(荏蔗反)那多夜(四十三)
△三歎。
世尊是陀羅尼神呪六十二億恒河沙等諸佛所說若有侵毀此法師者則為侵毀是諸佛[A35]已。
△四印。
時釋迦牟尼佛讚藥王菩薩言善哉善哉藥王汝愍念擁護此法師故說是陀羅尼於諸眾生多所饒益。
△二勇施三初請。
爾時勇施菩薩白佛言世尊我亦為擁護讀誦受持法華經者說陀羅尼若此法師得是陀羅尼若夜叉若羅剎若富單那若吉蔗若鳩槃荼若餓鬼等伺求其短無能得便。
此文三意一爾時勇施止無能得便是初請也次正說呪即次意也三世尊止則為侵毀是諸佛[A36]已即歎意也夜叉者翻捷疾鬼羅剎翻食人鬼此二部是北方多聞天王之大將也富單那是熱病鬼或云臭餓鬼吉蔗是起屍鬼鳩槃荼[A37]已如上釋若餓鬼者不出三品九類所謂得失得棄大癭臭毛勢力等至若勢力鬼者以其過去生中罪福不精善惡雜糅所以感報亦殊因是天與災祥之職人興禍福之心或居傑閣茂林或寄荒亭古廟依草附木作[A38]祟興妖恒起妄心覬人邪祀如是徒黨欲惱法師神呪威加初不得便上下諸文準此可知。
△二說。
即於佛前而說呪曰。
座(誓螺切)𨽻(一)摩訶痤𨽻(二)郁枳(音詆)(三)目枳(四)阿𨽻(五)阿羅婆第(六)涅𨽻第(七)涅𨽻多婆第(八)伊緻(猪履切)抳(女紙切)(九)韋緻抳(十)旨緻抳(十一)涅𨽻墀抳(十二)涅梨墀婆底(十三)
△三歎。
世尊是陀羅尼神呪恒河沙等諸佛所說亦皆隨喜若有侵毀此法師者則為侵毀是諸佛[A39]已。
三毗沙門三初請。
爾時毗沙門天王護世者白佛言世尊我亦為愍念眾生擁護此法師故說是陀羅尼。
此亦三意一毗沙門止說是陀羅尼初請也次正說呪即次意也三世尊以是神呪止無諸衰患即歎意也毗沙門此云多聞或云種種聞即四王之一居須彌北面領二鬼謂夜叉羅剎也常敕諸鬼不令惱人故稱護世。
△二說。
即說呪曰。
阿梨(一)那梨(二)㝹那梨(三)阿那盧(四)那履(五)拘那履(六)
△三歎。
世尊以是神呪擁護法師我亦自當擁護持是經者令百由旬內無諸衰患。
令百由旬內者由旬自有三品上八十里中六十下四十如世之驛程也今以四十里為約是則令彼四千里內無諸衰患惡魔不祥近持經者此葢是神呪冥熏之功仍託多聞護持之力。
△四持國三初請。
爾時持國天王在此會中與千萬億那由他乾闥婆眾恭敬圍繞前詣佛所合掌白佛言世尊我亦以陀羅尼神呪擁護持法華經者。
此亦三意一爾時持國天王止持法華經者初請也正說呪即次意也三世尊是陀羅尼止則為侵毀是諸佛[A40]已者即歎意也梵云提頭賴吒此翻持國亦曰安民謂護持世界安樂人民與夫護世其義同也居須彌東面黃金山領二鬼一富單那二乾闥婆那由他者此云百萬億梵土之數名也既云千萬億是知其數甚夥。
△二說。
即說呪曰。
阿伽禰(一)伽禰(二)瞿利(三)乾(音虔)陀利(四)旃陀利(五)摩蹬(音鄧)耆(六)常求利(七)浮樓莎抳(八)頞(音遏)底(九)
△三歎。
世尊是陀羅尼神呪四十二億諸佛所說若有毀侵此法師者則為毀侵是諸佛[A41]已。
△五十女五初列名。
爾時有羅剎女等一名藍婆二名毗藍婆三名曲齒四名華齒五名黑齒六名多髮七名無厭足八名持瓔珞九名皐帝十名奪一切眾生精氣是十羅剎女與鬼子母并其子及眷屬俱詣佛所。
此文有五意始一名藍婆止并其子及眷屬俱詣佛所是初列名也次同聲白佛言止說呪文盡請說也三寧上我頭上止偈盡歎也四諸羅剎女止消眾毒藥誓護也五佛告諸女去盡文是如來印可而讚歎也羅剎女者是食人鬼如向[A42]已辨若具足應云羅剎[A43]娑又云囉叉[A44]娑若羅剎女則名羅叉[A45]斯乃惡鬼之通名也此翻可畏或云暴惡然此鬼類多是女鬼以其感報恒噉血肉及人精氣草木英華食子既盡復食其夫穢惡業報有如此者然於其間不無權實有大力者蒙佛付囑居常擁護如來教法孔雀明王云有大卑舍支女名曰一髻是大羅剎婦居大海岸聞血氣香於一日夜行八萬踰繕那於菩薩處胎時初生時及生[A46]已此羅剎婦常為衛護此其證也今文十女之名不出二意謂從體用而得之也前之三雙從顏貌體質而建名此如藍婆黑齒多髮曲齒是也次四者從運用掌職而立號何者七者名無厭足謂噉食血肉恒起貪婪無有滿足也九名皐帝者此是彼類之上首能以勢力君於諸鬼故下文如來印可付囑云皐帝汝等及眷屬應當擁護如是法師是以得知皐帝是能王所以如來獨稱其上首信不疑矣然指皐帝則等於餘九及眷屬者以此十女各有所將之眾也八名持瓔珞十名奪一切眾生精氣者此從用得名於意可見。
△二請說。
同聲白佛言世尊我等亦欲擁護讀誦受持法華經者除其衰患若有伺求法師短者令不得便。
即於佛前而說呪曰。
伊提履(一)伊提泯(二)伊提履(三)阿提履(四)伊提履(五)泥履(六)泥履(七)泥履(八)泥履(九)泥履(十)樓醯(呼雞切)(十一)樓醯(十二)樓醯(十三)樓醯(十四)多醯(十六)多醯(十七)兜醯(十八)㝹醯(十九)
△三歎。
寧上我頭上莫惱於法師若夜叉若羅剎若餓鬼若富單那若吉蔗若毗陀羅若犍駄若烏摩勒伽若阿䟦摩羅若夜叉吉蔗若人吉蔗若熱病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至七日若常熱病若男形若女形若童男形若童女形乃至夢中亦復莫惱即於佛前而說偈言。
毗陀羅者是赤色鬼犍䭾或云犍陀羅是黃色鬼烏摩勒伽黑色鬼阿䟦摩羅是青色鬼若夜叉吉蔗若人吉蔗是起屍鬼如向[A47]已明今加夜叉及人者以人及夜叉趣中俱有此鬼所以云也如此等鬼或變男形而奇或化女質而美託入夢鄉增人邪念故世有染病或夢鬼交即其事也今則彼自發願加以如來敕付殷勤誓當衛護不敢為非益顯圓頓上乘力用難思也。
若不順我呪惱亂說法者頭破作七分如阿梨樹枝如殺父母罪亦如[A48]壓油殃斗秤欺誑人調達破僧罪犯此法師者當獲如是殃。
頭破作七分如阿梨樹枝者天台云阿梨樹者其枝墮地破為七片此謂自然而破也不空三藏譯孔雀云頭破作七分猶如蘭香蕱復斥舊譯為非謂西國元無此樹然羅什豈可迷此讀者各徇現文無以彼此相惑斯皆事相於理何咎如殺父母及破僧者逆罪之三也壓油殃者凡外國造油必擣麻俾生蟲然後合雜而壓之規多汁而益肥其罪尤甚斗秤欺誑者謂入用大斗出使小升於秤亦然而詐偽欺人其罪不淺調達者或云提婆達多此云天授或云天熱天熱者以其生時人天心熱也報恩經云提婆達多無量劫來常欲害佛至佛成道則出佛身血破和合僧即其事也。
△四誓護。
諸羅剎女說此偈[A49]已白佛言世尊我等亦當身自擁護受持讀誦修行是經者令得安隱離諸衰患消眾毒藥。
△五印可。
佛告諸羅剎女善哉善哉汝等但能擁護受持法華名者福不可量何況擁護具足受持供養經卷華香瓔珞抹香塗香燒香幡葢伎樂然種種燈蘇燈油燈諸香油燈蘇摩那華油燈瞻蔔華油燈婆師迦華油燈優鉢羅華油燈如是等百千種供養者臯帝汝等及眷屬應當擁護如是法師。
△四聞品得益。
說是陀羅尼品時六萬八千人得無生法忍。
△五妙莊嚴王品二初申品目。
妙法蓮華經妙莊嚴王本事品第二十七
此品明外護誓願然妙莊嚴王本事因緣出于他經昔佛末法有四比丘於法華經極生殷重雖卷舒秘教甘露未霑日夜翹誠晷刻無忘歎云苟非其人地非其處世間紛愀靜散相乖直爾求閒尚須厭棄況崇道乎於是結契山林志欣佛慧幽居日積衣糧單罄有待多煩無時不乏一餐喀喀廢萬里之行十旬九飯屈雲霄之志可得言哉其一人云吾等四窮尚不存身法將安寄君三人者但以命奉道莫慮朝中我一人者捨此身力誓給所須於是振錫門閭以求供繼自春至冬周而復始如僕奉大家甘苦無喜慍三人得展其誠功圓事辦一世之益當無量生其一人者數涉人間屢逢聲色坯器未火難可護持遇逢王出車馬駢闐旌旗噏赫生心動念愛彼光榮功德熏修隨業受報人間天上常得為王福雖不貲亦有限也三人得道會而議云我免籠樊功由此王其躭果報增長有為從此死[A50]已不復為王方沈火坑良難可救幸其未苦正可開化其一人云此王著欲而復邪見若非愛鉤無由可拔一人可為端正婦二作聦明兒兒婦之言必當從順如宜設化果獲改邪婦者妙音菩薩是昔二子者今藥王藥上二菩薩是昔時王者今華德菩薩是所以白毫東召陞紫臺而西引神呪護經使流通而大益說四聖之前緣故名妙莊嚴王本事品又妙莊嚴者妙法功德莊嚴諸根也此王往日於妙法有緣道熏時熟諸根應淨生雖未獲其理必臻靈瑞感通喜名早立例如善吉雖未無諍[A51]已號空生故下文云得清淨功德莊嚴三昧以是義故名妙莊嚴前品說呪護今文說人護人護尚爾呪護彌良普勸流通也。
△二釋經文六初明事本二雙標能所三能化方便四所化得益五結會古今六聞品悟道今初。
爾時佛告諸大眾乃往古世過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有佛名雲雷音宿王華智多陀阿伽度阿羅訶三藐三佛陀國名光明莊嚴劫名喜見。
此科明其事本如文可解多陀阿伽度秦言如來阿羅訶秦言應供三藐三佛陀秦言正徧知即如來十號之三也向上[A52]已釋。
△二雙標能所。
彼佛法中有王名妙莊嚴其王夫人名曰淨德有二子一名淨藏二名淨眼是二子有大神力福德智慧久修菩薩所行之道所謂檀波羅蜜尸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毗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方便波羅蜜慈悲喜捨乃至三十七品助道法皆悉明了通達又得菩薩淨三昧日星宿三昧淨光三昧淨色三昧淨照明三昧長莊嚴三昧大威德藏三昧於此三昧亦悉通達。
此段科為標能所者一人是所化三人是能化俱出其名別顯二子福慧六度四弘餘經指此為十波羅蜜橫法門也三十七助道豎法門也餘經為正道行行為助道今經指十度為正呼此是助道也則禪度中具有三昧道品中節節有三昧更標七三昧者廣顯法門耳三十七品助道法者略則戒定慧之三學廣則三十七品助道法言三十七者初四念處一觀身不淨(色蘊)二觀受是苦(受蘊)三觀心無常(識蘊)四觀法無我(想行蘊此五法諸經云五陰)次四正勤一未生惡令不生二[A53]已生惡令滅三未生善令生四[A54]已生善令增長三四如意足(欲念進慧)四五根(信進念定慧)五五力(同五根名)六七覺支(念擇進喜輕安定捨)七八正道(正見正思惟正語正精進正定正業正念正命)[A55]已上七科總有三十七門故稱品也以其皆可資助進趣悟入正道故云品也。
△三能化方便三初時至。
爾時彼佛欲引導妙莊嚴王及愍念眾生故說是法華經。
時至者彼佛出世常宣正法於王緣弱則非其時若說法華則其時矣故云引導等也。
△二論議四初子白母時至。
時淨藏淨眼二子到其母所合十指爪掌白言願母往詣雲雷音宿王華智佛所我等亦當待從親近供養禮拜所以者何此佛於一切天人眾中說法華經宜應聽受。
此一科有四意一時淨藏淨眼二子止宜應聽受是二子白母之時也。
△二母讓令其化父。
母告子言汝父信受外道深著婆羅門法汝等應往白父與共俱去。
次母告子言止與共俱去是母令二子化父也。
△三子怨生邪見家。
淨藏淨眼合十指爪掌白母我等是法王子而生此邪見家。
三淨藏淨眼合十指爪掌止而生此邪見是怨訴不合生邪見家也。
△四母責令憂念父。
母告子言汝等當憂念汝父為現神變若得見者心必清淨或聽我等往至佛所。
四母告子言止或聽我等至佛所是母責二子令憂念其父也。
△三現化。
於是二子念其父故踊在虗空高七多羅樹現種種神變於虗空中行住坐臥身上出水身下出火身下出水身上出火或現大身滿虗空中而復現小小復現大於空中滅忽然在地入地如水履水如地現如是等種種神變令其父王心淨信解。
現化應十八變即是彼之二子現於十八神變而化其父十八神變者一右脇出水二左脇出火三左出水四右出火又於身之上下各出水火為四并前為八種九履水如地十履地如水十一從空中沒而復在地十二又從地沒而現空中又於空中行住坐臥而為四種并前成一十六也十七或現於大身滿虗空中十八大復現小是則名為十八神變父王覩二子神異所以心淨信解棄邪歸正。
△四所化得益十初信子伏師。
時父見子神力如是心大歡喜得未曾有合掌向子言汝等師為是誰誰之弟子二子白言大王彼雲雷音宿王華智佛今在七寶菩提樹下法座上坐於一切世間天人眾中廣說法華經是我等師我是弟子父語子言我今亦欲見汝等師可共俱往。
時父下即所化得益有十意今先釋其四一時父見子神力如是止我今亦欲見汝等師可共俱往初信子而伏其師也於是父王自覩邪變或一或二狹而具陋見子所作歎未曾有即信其子而伏其師問師是誰我亦願見。
△二父[A56]已信白母。
於是二子從空中下到其母所合掌白母父王今[A57]已信解堪任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我等為父[A58]已作佛事願母見聽於彼佛所出家修道爾時二子欲重宣其意以偈白母。
願母放我等出家作沙門諸佛甚難值我等隨佛學如優曇鉢華值佛復難是脫諸難亦難願聽我出家母即告言聽汝出家所以者何佛難值故。
於是二子白父母言善哉父母願時往詣雲雷音宿王華智佛所親覲供養所以者何佛難得值如優曇鉢羅華又如一眼之龜值浮木孔而我等宿福深厚生值佛法是故父母當聽我等令得出家所以者何諸佛難值時亦難遇。
三於是二子白父母言止諸佛難值時亦難遇即是重催父母也疏云今正其時佛難值故即是催逼之意如優曇鉢羅華者梵語也此云靈瑞或云瑞應以此華三千年一放放則金輪王出是皆取其難值之意一眼之龜值浮木者阿含云佛告諸比丘如大海中有一盲龜壽無量劫百年一出其頭海中有一浮木秪有一孔漂流海內逐浪東西盲龜一出擬值此孔穿頭向中其木西浮龜或東出圍繞亦爾雖復差違尚或相值凡夫漂流五趣之海復得人身難甚於此莊嚴論云有一小兒聞佛說此人身難得如彼盲龜值浮木孔小兒嬉戲穴版為孔置池水中以頭試出雖百千帀竟不能值以是而知值之實不易矣。
△四化功[A61]已著。
彼時妙莊嚴王後宮八萬四千人皆悉堪任受持是法華經淨眼菩薩於法華三昧久[A62]已通達淨藏菩薩[A63]已於無量百千萬億劫通達離諸惡趣三昧欲令一切眾生離諸惡趣故其王夫人得諸佛集三昧能知諸佛祕密之藏二子如是以方便力善化其父令心信解好樂佛法。
四彼時妙莊嚴王後宮八萬止令心信解好樂佛法者是化功[A64]已著法華三昧者攝一切法歸一實相[A65]已如向說離惡趣者一往以三途為惡趣具論則二十五有皆乖真起妄悉是惡趣今皆離之即二十五三昧破二十五有也。
△五俱詣佛所五初正俱詣佛所二聞法(爾時)三供養(爾時)四見瑞(於虗)五歡喜(爾時)。
於是妙莊嚴王與群臣眷屬俱淨德夫人與後宮彩女眷屬俱其王二子與四萬二千人俱一時共詣佛所到[A66]已頭面禮足繞佛三帀却住一面爾時彼佛為王說法示教利喜王大歡悅爾時妙莊嚴王及其夫人解頸真珠瓔珞價直百千以散佛上於虗空中化成四柱寶臺臺中有大寶牀敷百千萬天衣其上有佛結跏趺坐放大光明爾時妙莊嚴王作是念佛身希有端嚴殊特成就第一微妙之色。
此一科有五意一妙莊嚴王止却住一面正俱詣佛所次爾時彼佛為王說法止王大歡悅此聞法也三爾時妙莊嚴王及其夫人止以散佛上者即供養也四於虗空中止放大光明此見瑞也五爾時妙莊嚴王作是念止微妙之色此歡喜也此歡喜葢有二歡喜何則如前聞法中既云王大歡悅豈非歡喜耶以理推之應於聞法見瑞兩科中各分二意方符文旨各分二者於聞法中初聞法次歡喜見瑞準知。
△六佛與授記。
時雲雷音宿王華智佛告四眾言汝等見是妙莊嚴王於我前合掌立不此王於我法中作比丘精勤修習助佛道法當得作佛號娑羅樹王國名大光劫名大高王其娑羅樹王佛有無量菩薩眾及無量聲聞其國平正功德如是。
此一段科疏但謂佛與授記今私節之有五初時雲雷音止於我前合掌立不者即召眾指證也次此王於我法止作佛號娑羅樹王者明修因感果也次國名大光止大高王者記劫國名號也三其娑羅樹王止無量聲聞者示其弟子之數也四其國平正者顯土淨之相也五功德如是者總結也問聲聞既無量何名淨土耶答此例如安樂世界但不躭空住寂設有何妨況經中有其國平正之言則淨土顯矣若其穢土則丘[1]陸坑坎高下不平。
△七出家修行。
而白佛言世尊此我二子[A71]已作佛事以神通變化轉我邪心令得安住於佛法中得見世尊此二子者是我善知識為欲發起宿世善根饒益我故來生我家。
此亦私作三意節之初白佛言止轉我邪心者自述捨邪向正也次令得安住止得見世尊者自陳心有所詣也三此二子止來生我家正稱歎二子。
△九佛述行高。
爾時雲雷音宿王華智佛告妙莊嚴王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言若善男子善女人種善根故世世得善知識其善知識能作佛事示教利喜令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大王當知善知識者是大因緣所謂化導令得見佛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大王汝見此二子不此二子[A72]已曾供養六十五百千萬億那由他恒河沙諸佛親近恭敬於諸佛所受持法華經愍念邪見眾生令住正見。
此亦私作二意節之一爾時雲雷音止三菩提心者佛歎知識功能也次大王汝見二子止令住正見者佛述二子本地行高也初文自為三一佛告妙莊嚴王止如汝所言者如來印可也次若善男子止得善知識者明感應因緣也三其善知識止三菩提心者正歎知識功能也次文為三大王汝見此二子不者此是如來徵問作敘述之由也次此二子[A73]已曾供養止授持法華經者明本地行因廣愽也三愍念邪見令住正見者明導邪迷使其從本垂迹也佛讚善知識大有義能作佛事此外護善知識也示教利喜者此則教授善知識也所謂化導令得見佛者此則同行善知識也令入菩提此則實相善知識也雜阿含云善知識者若貞良妻即外護義又善知識者如宗親財即同行義又云善知識如商主導即教授義又云善知識如子臥父懷即實際義。
△十歎佛自誓。
妙莊嚴王即從虗空中下而白佛言世尊如來甚希有以功德智慧故頂上肉髻光明顯照其眼長廣而紺青色眉間毫相白如珂月齒白齊密常有光明唇色赤好如頻婆果爾時妙莊嚴王讚歎佛如是等無量百千萬億功德[A74]已於如來前一心合掌復白佛言世尊未曾有也如來之法具足成就不可思議微妙功德教戒所行安穩快善我從今日不復自隨心行不生邪見憍慢瞋恚諸惡之心說是語[A75]已禮佛而出。
此歎佛自誓也於如來三十二相隨舉其五謂肉髻白毫眼根暨脣齒等大槩如前[A76]已釋從一心合掌下即自誓也葢嚴王捨邪歸正而自革故知非所以仰對紺容重發深誓一心合掌者謂去憍慢邪見妄想昏沈惟秉一心也。
△五結會古今二初結會。
佛告大眾於意云何妙莊嚴王豈異人乎今華德菩薩是其淨德夫人今佛前光照莊嚴相菩薩是哀愍妙莊嚴王及諸眷屬故於彼中生其二子者今藥王菩薩藥上菩薩是。
結會之文其意甚顯葢菩薩以同事攝而誘之兒婦之言安得不信化有由矣其二子者今藥王藥上菩薩是故楞嚴云藥王藥上二法王子即從座起而白佛言我無始劫為世良醫口中甞此娑婆世界草木金石名數凡有十萬八千如是悉知苦酢鹹淡甘辛等味并諸和合俱生變易是冷是熱有毒無毒悉能徧知承事如來了知味性非空非有非即身心非離身心分別味因從是開悟蒙佛如來印我昆秊藥王藥上二菩薩名今於會中為法王子因味覺明位登菩薩佛問圓通如我所證味因為上。
△二結歎。
是藥王藥上菩薩成就如此諸大功德[A77]已於無量百千萬億諸佛所植眾德本成就不可思議諸善功德若有人識是二菩薩名字者一切世間諸天人民亦應禮拜。
此結歎藥王藥上二菩薩也天人亦應禮拜者聲論云槃那𥧌或云槃淡華言禮也地持論云凡五輪著地始成禮也長阿含云二肘兩膝頭面著地謂之五輪亦云五體投地凡禮拜者必先並足正身合掌俯首以手攝衣先以右手按地次下左膝乃以二肘著地舒兩掌過額彰接足之狀以頭頓地方為一拜智論云禮有三品一口稱南無是下禮三屈膝是中禮三五輪著地是上禮白虎通云人所以拜者何也葢表情見意居節卑體尊事之也又拜之言服也至若俗中兩拜者法陰陽也釋氏三拜表三業也西域記云竺國致敬之儀有九等一發言慰問二俯首示敬三舉手高揖四合掌平拱五屈膝六長跪七手膝踞地八五輪俱屈九五體投地凡斯九等極唯一拜。
△六聞品悟道。
佛說是妙莊嚴王本事品時八萬四千人遠塵離垢於諸法中得法眼淨。
此品末結聞經得道人稱八萬四千者表八萬四千塵勞也故云遠塵離垢即是離無明垢穢法眼圓明位登地住開秘藏顯真如之謂也復次八萬四千塵勞者流轉眾生皆具八萬四千煩惱佛欲斷之故設八萬四千法門析伏對治智論云般若波羅蜜能除八萬四千病根本四病此八萬四千塵勞皆因四病而起一貪二瞋三癡四即三毒等分四病各有二萬一千以不淨觀除貪欲二萬一千以慈悲觀除瞋恚二萬一千以因緣觀除愚癡二萬一千總用上藥除等分病二萬一千譬如寶珠能除黑闇般若能除煩惱是也記云聞品益中法眼淨者有云初果也嚴王夫人及與八萬皆持此經皆當作佛豈聞品者得小果耶名同義殊善須斟酌[A78]已如前說註者亦云所見清淨不云小乘初果位也。
△三普賢菩薩勸發品二初申品目。
妙法蓮華經普賢菩薩勸發品第二十八
大論及觀經皆名徧吉此經稱普賢皆漢語梵音邲輪颰陀此云普賢悲華經云我誓於穢惡世界行菩薩道使得嚴淨我行要當勝諸菩薩寶藏佛言以是因緣今改汝字名為普賢今論等覺之位居於眾伏之頂伏道周徧故名為普斷道纔盡所較無幾鄰終際極故名為賢勸發者戀法之辭也遙在彼國具聞此經始末既周欲令自行化他永永無[A79]已故自東自西而來勸發具四悉檀意文云我為供養法華經故自現其身若見我身甚大歡喜此世界悉檀也以見我故轉復精進即得三昧及陀羅尼此為人悉檀也得是陀羅尼故無有非人能破壞者亦復不為女人之所惑亂此對治悉檀也三千世界微塵菩薩具普賢道此第一義悉檀也如此明文即四悉檀而來勸發也。
△二釋經文四初經家敘發來二勸發三述發四發益初文又三初上供。
爾時普賢菩薩以自在神通力威德名聞與大菩薩無量無邊不可稱數從東方來所經諸國普皆震動雨寶蓮華作無量百千萬億種種伎樂。
此文三意自在者理一也神通者行一也威德者人一也名聞者教一也又自在者常也神通者樂也威德者我也名聞者淨也言說如此即一而四德無不備自在義焉淨力故雨華樂力故奏伎神通力故動地自在力故隨意而雨隨去隨雨隨動隨奏譬如大龍飛行不息身邊雲雨流起無窮普賢及眷屬以菩薩身用四德力來勸四一所經歷處自行上供其事如此。
△二下化。
又與無數諸天龍夜义乾闥婆阿脩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大眾圍繞各現威德神通之力。
次從又與諸天龍下所經歷處下化利益隨他所宜現八部像略用二力隨所堪任其事如此。
△三修敬。
到娑婆世界耆闍崛山中頭面禮釋迦牟尼佛右繞七帀。
三到娑婆下示修敬也身旋面禮如文。
△二勸發二初請問勸發二初請問。
白佛言世尊我於寶威德上王佛國遙聞此娑婆世界說法華經與無量無邊百千萬億諸菩薩眾共來聽受惟願世尊當為說之若善男子善女人於如來滅後云何能得是法華經。
此請問者遙聞經竟戀法無[A80]已遠來之志志在勸發是故更請正說而勸發自行更請流通勸發化他如來若許二途再演光光無極是故雙請也。
△二佛答三初總。
佛告普賢菩薩若善男子善女人成就四法於如來滅後當得是法華經。
△二別。
一者為諸佛護念二者植眾德本三者入正定聚四者發救一切眾生之心。
別列四法名如文其既雙請所以如來巧答略舉四以蔽諸何者四法之要該括正通何者佛雖無偏若能遠惡從善反迷還正開權知見顯佛知見者則稱可聖心諸佛護念若佛知見開則般若照明是植眾德本亦是入正定聚不亂不味不取不捨亦是發救眾生當知此四與開權顯實名異體同無二無別又佛護念者是開佛知見植眾德者是示佛知見發救眾生是悟佛知見入正定聚是入佛知見迹門之要此四收矣又迹則有本從本開示悟入故有迹中開示悟入今開迹即顯本本迹無二無別以四法答其請正於義明矣以四法答請流通流通之方唯三唯四發救眾生是入如來室入正定聚佛所護念是著如來衣植眾德本是坐如來座是弘宣之要即四而三發救眾生是誓願安樂行入正定聚是意安樂行植眾德本是口安樂行護念是身安樂行當知後四即前四也一答詶其兩請舉四冠罩一經法華之重演斯經之再宣遠來之勸發其義如此。
△三結。
善男子善女人如是成就四法於如來滅後必得是經。
於如來滅後必得是經舊云能行四法於未來世當手得是經今謂不爾上文云諸法實相義[A81]已為汝等說又云咸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此葢法華之正體能行四法必得此解名解為經此結其請正之問若能運此解行傳與他人他人得斯信解成初依人能得真解成第二第三第四依人此結其請流通之問。
△二誓願勸發二初護人六初攘其外難二初總攘其難。
爾時普賢菩薩白佛言世尊於後五百歲濁惡世中其有受持是經典者我當守護除其衰患令得安穩使無伺求得其便者。
此文二段初總攘其難攘除也却也文言使無伺求得其便者是也。
△二別攘其難。
若魔若魔子若魔女若魔民若為魔所著者若夜叉若羅剎若鳩槃荼若毗舍闍若吉蔗若富單那若韋陀羅等諸惱人者皆不得便。
次從若魔下別攘其難文舉十二非人是也。
△二教其內法三初行立讀誦。
是人若行若立讀誦此經我爾時乘六牙白象王與大菩薩眾俱詣其所而自現身供養守護安慰其心亦為供養法華經故。
此教內法也凡有三番教訓初行立讀誦乘六牙白象安慰其心。
△二坐思惟。
是人若坐思惟此經爾時我復乘白象王現其人前其人若於法華經有所忘失一句一偈我當教之與共讀誦還令通利爾時受持讀誦法華經者得見我身甚大歡喜轉復精進以見我故即得三昧及陀羅尼名為旋陀羅尼百千萬億旋陀羅尼法音方便陀羅尼得如是等陀羅尼。
次坐思惟復乘六牙教示其經與其三昧旋陀羅尼者旋假入空也百千旋者旋空出假也方便者二為方便道得入中道第一義諦也。
△三三七一心精進。
世尊若後世後五百歲濁惡世中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求索者受持者讀誦者書寫者欲修習是法華經於三七日中應一心精進滿三七日[A82]已我當乘六牙白象與無量菩薩而自圍繞以一切眾生所喜見身現其人前而為說法示教利喜亦復與其陀羅尼呪得是陀羅尼故無有非人能破壞者亦不為女人之所惑亂我身亦自常護是人惟願世尊聽我說此陀羅尼即於佛前而說呪曰。
三世尊若後世後五百歲下三七一心精進復乘六牙示教利喜也說呪如文又引事證昔釋法志於餘杭山卓庵誦法華經歷歲既久感驗屢彰甞有一雉遇師展卷則伏翼諦聽前後三載初無懈歇動輙類人一日偶世緣將謝師拊之曰汝雖羽族夙植善本而能聽經苟脫業身必生人趣明辰遽殞尋塟菴側既而託識於山下豪姓王氏家誕育修目疎眉容貌異常家人珍惜但三歲不能語以此為苦王氏一日設食命志志方踵門此子遽曰我師來也舉家驚駭携以示志志拊之曰此我雉兒遂命解衣周視腋下尚有雉毛三莖各陳所自二俱欣躍王氏曰俟登九歲乃捨入座下執巾缾可乎志許之如期入山即為薙除法名曇翼雖居妙齡有邁往之操遂梯山航海徧參知識初依廬山遠法師明悟大乘續入京扣羅什尊者參譯經義益增辨敏遂東裴徊遊會稽因觀秦望山林麓茂密即誅茅為菴日誦法華以為常課殆僅一紀偶一日時將曛暮見一婦人容儀美麗身被彩服手携竹籃內有白豕暨大蒜兩莖正立師前方且泣曰妾因[A83]采薇入山道逢猛虎奔遁至此日既夕矣前之無託癡意告師暫投一宵不知可乎師稱涉嫌堅却不從女則雨淚哀鳴師乃憐之讓以草牀遂蒙頂壁觀至三鼓女號呼疾作其聲悲緊師訪之曰汝何所苦答以腹疾𤻴痛其痛難忍覬師慈悲與之按抑師曰吾大戒師僧摩挲婦人破毀禁戒此何理也雖然不忍坐視遂以淨巾裹杖遙為按抑斯須告云[A84]已不須矣翌日凌晨女出庭際以彩服化祥雲豕變白象蒜化雙蓮女曰我普賢也故來相試汝不久預我眷屬矣言訖乘象騰空而去天華地振鄉落人民覩未曾有遂錄實聞州縣續奏朝廷蒙賜法華寺額今天衣是也。
阿檀地(一)檀陀婆地(二)檀陀婆帝(三)檀陀鳩賖隷(四)檀陀脩陀隷(五)脩陀隷(六)脩陀羅婆底(七)佛䭾波羶禰(八)薩婆陀羅尼阿婆多尼(九)薩婆婆沙阿婆多尼(十)脩阿婆多尼(十一)僧伽婆履叉尼(十二)僧伽涅伽陀尼(十三)阿僧祇(十四)僧伽波伽地(十五)帝隷阿惰僧伽兜略(盧遮切)阿羅帝波羅帝(十六)薩婆僧伽三摩地伽蘭地(十七)薩婆達磨脩波利剎帝(十八)薩婆薩埵樓駄憍舍略阿㝹伽地(十九)辛阿毗吉利地帝(二十)
△三覆以神力。
世尊若有菩薩得聞是陀羅尼者當知普賢神通之力若法華經行閻浮提有受持者應作此念皆是普賢威神之力。
覆以神力者是知若聞若持莫非普賢神力致之也。
△四示勝因。
若有受持讀誦正憶念解其義趣如說修行當知是人行普賢行於無量無邊諸佛所深種善根為諸如來手摩其頭。
若能為五種法師流通法華即於三世佛所為種為熟為脫也此人同未來諸佛得脫故言同普賢行此人[A85]已於先佛植善故言深種善根此人為現佛所熟故信手摩其頭。
△五示近果。
若但書寫是人命終當生忉利天上是時八萬四千天女作眾伎樂而來迎之其人即著七寶冠於[A86]采女中娛樂快樂何況受持讀誦正憶念解其義趣如說修行若有人受持讀誦解其義趣是人命終為千佛授手令不恐怖不墮惡趣即往兜率天上彌勒菩薩所彌勒菩薩有三十二相大菩薩眾所共圍繞有百千萬億天女眷屬而於中生有如是等功德利益。
但能書寫近在忉利具五法師次在兜率。
△六總結。
是故智者應當一心自書若使人書受持讀誦正憶念如說修行。
△二護法。
世尊我今以神通力故守護是經於如來滅後閻浮提內廣令流布使不斷絕。
此誓願護法也。
△三述發三初超述護法。
爾時釋迦牟尼佛讚言善哉善哉普賢汝能護助是經令多所眾生安樂利益汝[A87]已成就不可思議功德深大慈悲從久遠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意而能作是神通之願守護是經我當以神通力守護能受持普賢菩薩名者。
第三述發者即是如來舉勝述成其劣增進行者勇銳弘宣今先述護法云汝能如是外多利益內積慈悲又久遠[A88]已來作如此護我亦以佛之神力守護是法況復汝耶。
△二追述護人五初述示身教法。
普賢若有受持讀誦正憶念修習書寫是法華經者當知是人則見釋迦牟尼佛如從佛口聞此經典當知是人供養釋迦牟尼佛當知是人佛讚善哉當知是人為釋迦牟尼佛手摩其頭當知是人為釋迦牟尼佛衣之所覆。
自此以下述其護人雖不次第述成意足當知是人則見釋迦牟尼佛者述其示身教法也其尚見我萬德果身況汝因中六牙白象其尚從佛口具足聞經況汝所教忘失章句其尚為佛口讚手摩佛衣所覆況汝因人陀羅尼覆耶。
△二超述舉勝因。
如是之人不復貪著世樂不好外道經書手筆亦復不喜親近其人及諸惡者若屠兒若畜豬羊雞狗若獵師若衒賣女色是人心意質直有正憶念有福德力是人不為三毒所惱亦不為嫉妬我慢邪慢增上慢所惱是人少欲知足能修普賢之行。
此廣舉因中無諸過惡少欲知足修普賢行即是述勝因也我慢者恃我陵物也邪慢者妄自尊大也增上慢者未得謂得也至若廣明七慢具在上文少欲知足者涅槃經云不求不取名為少欲得少之時心無悔恨名為知足。
△三超述示近果。
普賢若如來滅後後五百歲若有人見受持讀誦法華經者應作是念此人不久當詣道場破諸魔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轉法輪擊法鼓吹法螺雨法雨當坐天人大眾中師子法座上普賢若於後世受持讀誦是經典者是人不復貪著衣服臥具飲食資生之物所願不虗亦於現世得其福報。
此述近果也其人當詣道場必成遠果況近果耶亦於現世得其近果不但生天。
△四追述攘外難。
若有人輕毀之言汝狂人耳空作是行終無所獲如是罪報當世世無眼若有供養讚歎之者當於今世得現果報若復見受持是經典者出其過惡若實若不實此人現世得白癩病若輕笑之者當世世牙齒疎缺醜脣平鼻手脚繚戾眼目角睞身體臭穢惡瘡膿血水腹短氣諸惡重病。
此述其能攘外難也如來廣示毀者之罪令知過必改不相惱亂非但持經者得其難滅抑亦乃欲毀者福生既無毀無難則彼此安樂曠濟無偏慈之至也引事證有廬山僧號祖可字正平姓蘇氏西蜀廣漢伯固之子養直之弟幼瞻家學預江西詩社與當時賢士為莫逆交其聲藉甚有瀑泉集版行可平時身雖出家而留心風月每以騷雅為事偶一日猛省曰眉宇向秋自壯迄今專於吟詠皆是綺語忽若死魔索戰將何排敵遽扣一耆宿曰且藏乘秘典何者為勝宿曰法華君於群經此為最勝何則如來自稱諸經之王固可信矣可依教歷覽既而乃曰雖徧閱終軸所可取者止有香風吹萎華更雨新好者一聯頗協下意可以習氣凝厚其於貝書無自而入輕發此言即時感迦摩羅疾舉身焦爛世謂大風疾是矣其臭初不可近自是逾三十年方殞故叢林迄今以癩可目之經云若見受持是經者出其過惡若實若不實此人現世得白癩病此其騐也可不龜鑑哉。
△五述信者功德。
是故普賢若見受持是經典者當起遠迎當如敬佛。
此述其結信者功德也當如敬佛者其敬至矣。
△四發益二初聞品益。
說是普賢勸發品時恒河沙等無量無邊菩薩得百千萬億旋陀羅尼三千大千世界微塵等諸菩薩具普賢道。
此結聞品益也旋陀羅尼是初地位具普賢道是十地位。
△二聞經益。
佛說是經時普賢等諸菩薩舍利弗等諸聲聞及諸天龍人非人等一切大會皆大歡喜受持佛語作禮而去。
此聞經益也歡喜如前說問此中云何猶稱聲聞答乃是經家存其本位耳又經家稱其是大乘聲聞以佛道聲令一切聞則斯義彌顯也總上第八卷文畢。
妙法蓮華經卷第十(終)
校注
[0826001] 多或作帝 [0826002] 祖應作袒 [0826003] 褊應作偏 [0828001] 勿與忽同 [0847001] 陸疑陵【經文資訊】《卍新續藏》第 30 冊 No. 605 法華經科註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1-05-06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卍新續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CBETA 掃瞄辨識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三觀音品二初申品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