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疏卷下
時諸大眾聞月光王歎十四王無量功德藏得大法利即於座中有十恒河沙天王十恒河沙梵王十[A1]恒河沙鬼神王乃至三趣得無生法忍八部阿須輪王現轉鬼身天上受道三生入正位者或四生五生乃至十生得入正位證聖人性得一切無量報。
文三一天及三趣得益二八部得益三得道賖促初中言無生忍者通教三地[A2]已上別教初地[A3]已上圓教初住[A4]已上矣問云何惡道得無生忍答大經云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必當成佛今遇佛善知識故得道也又戒乘緩急前[A5]已具明以三品戒緩生惡道大乘急故以惡道身見佛聞法八部下二八部得益也三生入正位者下三得道賖促由根有利鈍悟有淺深也正位二義一人空別教十解圓十信得二法空別教初地圓教初住得聞法[A6]已後一生乃至十生得正位也例如法華中損生(云云)月光偈贊竟。
大章第三如來述成文二初讚能說後讚所說初文二先正讚後述讚今初。
佛告諸得道果實大眾善男子是月光王[A7]已於過去十千劫中龍光王佛法中為四住開士我為八住菩薩今於我前大師子吼。
文二一告眾而告實得道果者以權行自知月光本迹實則不知故告之也善男子是月光下二發迹昔於龍光所為第四住炎慧開士我為第八等觀菩薩我今成佛則月光為法雲菩薩何以知然師子吼者名決定說若非十地不能堪也又淨名歎十地菩薩云能師子吼名聞十方也。
二述讚。
如是如是如汝所解得真義說不可思議不可度量惟佛與佛乃知斯事。
先讚勝解王所說教稱所詮理教理相稱故再言如是自九地[A8]已下心口不能思不能議也次明解般若云唯佛與佛乃知斯事經有作以佛非也唯汝解此乃同佛地不為菩薩發問如是也。
第二讚所說法文三初正讚二勸修後大眾供養初文三初釋不可思議次釋不可度量後釋唯佛乃知初更三一略說次假徵二藏後廣釋今初。
善男子其所說十四般若波羅蜜三忍地地上中下三十忍一切行藏一切佛藏不可思議。
文四一標數謂十四般若也三忍下二配位三忍謂伏忍三品十信十止十堅心也地地上中下三十忍者從初地至十地各有上中下十地成三十忍也一切行藏下三藏攝一切行藏謂十三忍一切佛藏即上品寂滅此二攝諸功德故名藏不可思議者四結不可思議也。
二假徵二藏。
何以故。
即徵行佛二藏也。
三依義廣釋文三初就佛明不可思議二合釋二藏明不可思議後雙結二藏明不可思議今初。
一切諸佛是中生是中滅是中化無生無滅無化無自無他第一無二非化非不化非無無相無來去如虗空故。
文二先就化身明無生滅二逐難重釋今初文二一立二蕩今初法身無相為物故形王宮生雙林滅以生滅化眾生也而無生下二蕩其用彌廣其體彌寂故無生滅化也無自他下逐難重釋先法後喻今初彼我兩亡故無自他境智俱絕故無二中道最上故第一即動是寂故非化即寂是動故非不化非無無相者釋其潛疑恐人聞無生死化等即謂無有出世無相之法故釋其疑云非無無相無去來等但求去來不可得故云無去來耳如虗空者二舉喻也。
二合釋二藏明不可思議文二先釋後結釋中二初人法相對辨不思議後境智相對辨不思議初中更二一明人空二明法空今初。
一切眾生無生滅無縛解非因非果非不因果煩惱我人知見受者我所者一切苦受行空故。
文二初以三義辨眾生空後就眾名辨我人空今初也言三義者一無生滅二無縛解三非因果非不因果眾生義無所得離苦故無生無滅離集故無縛無脫離集則非因離苦則非果雖非因果而因果宛然故云非不因果又大品云色空受想行識空以五陰空故將何受生故無生既無生何有滅故無滅無縛無解者大論五十一云五眾無縛無脫若畢竟空無有作者誰縛誰解凡夫人法虗假不可得故非縛聖人畢竟不可得故非解乃至菩薩住是道中諸煩惱不牽墮凡夫中故言不縛不以諸無漏法破煩惱故言不解具如彼說衛世師計我為作者名因僧佉計我為受者名果今我既空故非因果真諦則無俗諦則有故言非不因果煩惱我人下二就我眾名以辨我人空文二一正明我空二明我所空今初有五一我二人三知者四見者五受者我所者下次明我所空一切苦受者苦受名苦苦樂受名壞苦捨受名行苦此三者皆有為行同是我所等法故言一切苦受行空故也。
二明法空。
一切法集幻化五陰無合無散法同法性寂然空故。
一切法集者謂因緣共成此名假也幻化五陰者五陰無實此為法假也無合無散者此受假也因緣共生故無散因緣即空故無合也法同法性者一切諸法皆同真如之性以其本來寂然空故。
二境智相對辨不思議二初辨境空後釋智空今初。
法境界空空無相不轉不顛倒不順幻化無三寶無聖人六道如虗空故。
文二先法後喻法中言法境界空者明總空謂一切法無不是空者空無相下二明別空文三初明法空言空者是空定無相者是無相定不轉者以苦集染法不可轉為無漏淨法又實相門中無相不相故云空無相相不能動故云不轉離惑故無顛倒離解故名不順知諸法空故名幻化無三寶者二雙顯人法二空無聖人六道者三明人空如虗空者二舉況也。
二釋智空。
般若無知無見不行不緣不因不受不得一切照相故[1]行道相斯行道相如虗空故法相如是何可有心得無心得。
文三法喻合今初知無故言無知見無故言無見不行生滅法不染無明緣又觀緣並寂故云不行不緣不從因生故云不因無法可受故云不受不得一切照相故者豈是無心不知無因不見但以理觀照不可得故也斯行道相下二舉況法相如是下三合心境俱空何可有心得心境俱假何可無心得。
二結。
是以般若功德不可眾生中行而行不可五陰法中行而行不可境中行而行不可解中行而行。
上四義文即為四不可眾生中行結人空不可法中行結法空不可境中行結境空不可解中行結智空也。
第三雙結二藏不可思議。
是故般若不可思議而一切諸菩薩於中行故亦不可思議一切諸如來於幻化無住法中化亦不可思議。
文二初依智總結而一切諸下二約人別結文二初明菩薩不行而行不思議一切諸如來下二明諸佛無化而化不思議。
第二釋上不可度量。
善男子此功德藏假使無量恒河沙第十二灌頂開士說是功德百千億分中如王所說如海一滴。
十地菩薩所說如海一渧月光所說如大海又如王所說如海一渧十地所說如大海[解01]問何意王說勝菩薩答王本無地云何可知。
第三釋上唯佛能知。
我今略述分義功德有大利益一切眾生亦為過去來今無量諸如來之所述可三賢十聖讚歎無量是月光王分義功德。
月光之德無量略述即盡故言分義。
第二勸脩文三初正歎勸脩二徵後廣釋今初。
善男子是十四法門三世一切眾生一切三乘一切諸佛之所脩習未來諸佛亦復如是若一切諸佛菩薩不由此門得薩婆若者無有是處。
先明凡聖自脩也若一切下正勸脩也。
二徵。
何以故。
三廣釋。
一切諸佛及菩薩無異路故是故一切諸善男子若有人聞諸忍法門信忍止忍堅忍善覺忍離達忍明慧忍𦦨慧忍勝慧忍法現忍遠達忍等覺忍慧光忍灌頂忍圓覺忍者是人超過百劫千劫無量恒河沙生生苦難入此法門現身得報。
文三一標正路前言門者以無滯故今言路者以能通故是故一切下二乘正路當依十四忍修學也是人超過下三舉果歎勝有二利益一離苦二得樂。
第三大眾供養。
時諸眾中十億同名虗空藏海菩薩歡喜法樂各各散華於虗空中變成無量華臺上有無量大眾說十四正行十八梵六欲天王亦散寶華各坐虗空臺上說十四正行受持讀誦解其理義無量諸鬼神現身脩行般若波羅蜜。
文三先菩薩供養功德次天供養後鬼神脩行從勝至劣也上來答第一第二問自利利他行竟。
大章第二答所化眾生之相文三一牒前問次正答後得益今初。
佛告大王汝先言云何眾生相可化。
重牒前問何相眾生可化也。
二正答文二一略二廣今初。
若以幻化身見幻化者是菩薩真行化眾生。
能化所化皆因緣生故俱是幻化能如是者真是行化眾生淨名云譬如幻士為幻人說法也。
二廣答文二初明所化如幻後明能化如幻初文二先釋後結初中六假為六別第一釋法假文二一正明法假二明凡聖境差初文更二一明本識能生色心。
眾生識初一念識異木石生得善生得惡惡為無量惡識本善為無量善識本初一念金剛終一念於中生不可說不可說識成眾生色心。
[解02]本識者即正因佛性不同木石非有非無不知不忘如水溼性火熱性黃石金性等但隨境界而有差殊得善境生善得惡境生惡乃至成地獄等身但最初一念乃至金剛於其中間生不可說善惡身心大經云如雪山藥唯是一味隨其流處有種種名其味真正停留在山藥菓叢林不能覆沒也問諸眾生等有本際不若言有者何故中阿含云眾生本際不可得者答略為二說一理中不可說煩惱與身有前後二事說即有一念識生之文。
二明色心成陰界等文二初成五陰。
眾生根本色名色葢心名識葢想葢受葢行葢葢者陰覆為用身名積聚。
初一點赤白名色葢業行力故識托其中名識葢即是開心為四葢葢即陰也陰者陰覆為義葢亦如是身名積聚者三十六物共成此身也。
二明成十二處。
大王此一色法生無量色眼所得為色耳所得為聲鼻所得為香舌得為味身得為觸堅持名地水名潤火名熱輕動名風生五識處名根如是一色一心有不可思議色心。
文三初明一色生無量色謂五塵四大等生五識處名根者二明能成五根謂四大所造能生五識故名為根也如是一色下三總結一色生五塵五根四大不明法入色也一心動十二入中能生意根於十八界中能生六識及與空界釋中略不說也。
二明凡聖境差。
大王凡夫六識麤故得假名青黃方圓等無量假色法聖人六識淨故得實法色香味觸一切實色法。
文二先明凡境並假次明聖境真實初文可見聖人六識下次明聖境假名雖一見則不同凡夫妄見執著聖人滅無常色獲得常色別圓之意也。
第二明受假。
眾生者世諦之名也若有若無但生眾生憶念名為世諦世諦假誑幻化故有乃至六道幻化眾生見幻化幻化見幻化婆羅門剎利毗舍首陀神我等色心名為幻諦。
文四一約二諦二明有無三約六道四約四姓今初也上明五陰是法假計有眾生即受假也世諦則有真諦則無也若有若無下二明有無外道以實有為有豁達為無此六十二見之本也但生眾生憶念下釋有所以凡夫妄計謂有受者聖人見受猶幻化此皆以聖對凡也乃至六道下三約六道明受假也幻化見幻化下四約四姓所言見者照[解01]真幻化人化實幻者真幻即別教人也此就能化所化明受假也。
三釋名假文二一明佛前無名二明佛為立名今初。
幻諦法無佛出世前無名字無義名幻法幻化無名字無體相無三界名字無善惡果報六道名字。
文三一明無義名為佛未出世無大聖不說名是假也幻法幻化下二明無名體肇云名無得物之功物無當名之實也無三界下三明無三界六道也。
二明佛為立名。
大王是故佛佛出現於世為眾生故說作三界六道名字是名無量名字如空法四大法心法色法。
文二一佛立名具知識假也是名無量下二結名非一也。
四明相續。
相續假法非一非異一亦不續異亦不續非一非異故名續諦。
文三一標宗一亦不續下二釋一亦不續以其一故異亦不續以其別故非一非異下三順結此如芽莖不可言一異也。
五釋相待假。
相待假法一切名相待亦名不定相待如五色等法有無一切等法一切法皆緣成假成眾生。
文中有二意一切相待是[解02]相避待中論云若法有待成是法還成待如五色等法即是相對待相對如眼見色耳聞聲等若長短相待者此是相形待也一切法皆緣成假五陰等法為緣假成眾生也。
六釋因生假。
俱時因果異時因果三世善惡。
如五果三因是俱時因果過去二因現在五果是異時因果又[解03]緣見是俱時觀因是異時又梁椽成舍是俱時十二時為日是異時又燈及明是俱時闇與明是異時也。
二結假文。
一切幻化是幻諦眾生。
即先結所化如幻也。
第二明能化如幻。
大王若菩薩如上所見眾生幻化皆[A9]已假誑如空中華十住菩薩諸佛五眼如幻諦而見菩薩化眾生為若此。
以菩薩見眾生不實猶如病眼見空華眾生不知故為宣說皆是假菩薩之力用也。
第三時眾得益。
時諸有無量天子及諸大眾得伏忍者得空無生忍乃至一地十地不可說德行。
文二一明得忍謂地前地上乃至一地下二明地上德行。
佛說護國般若波羅蜜經二諦品第四
上內護中文有三別今二諦品即是第三明二護所依言二諦者是佛教之大宗有實有幻有別入通圓入通別教圓入別圓教等七種廣如法華玄義(云云)但以凡夫見淺名俗聖人見深名真審實故名諦又上觀空品明實智方便智皆空而護諸未達事須行化化必有由所謂二諦故於此明也。
品文二一問答二勸持初文三一明二諦不二二明說法不二三明法門不二初文二先問次答今初。
爾時波斯匿王言第一義諦中有世諦否若言無者智不應二若言有者智不應一一二之義其事云何。
[解01]問中有三初雙標爾時下將欲設難故作兩徵二若言無者下雙難有人云若言無者凡夫智不應有二謂真俗二諦也若言有者聖人智不應一一即第一義也今謂若言有者不應言有無皆空若言無者不應二見差別一二之義下三雙結也。
二答文三一正答二引證三釋成今初。
佛告大王汝於過去七佛[A10]已問一義二義汝今無聽我今無說無聽無說即為一義二義故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如法脩行。
文三初嘆月光往因可解汝今無聽下二正答聽說皆空即不二聽說宛然即不一故諦聽下三誡聽勸脩三慧也。
第二引證。
頌有八行半分為三別初三行正伸二諦次三行釋義正是答問後二行半結成上義今初。
七佛偈如是。
無相第一義無自無佗作因緣本自有無自無佗作法性本無性第一義空如諸有本有法三假集假有無無諦實無寂滅第一空諸法因緣有有無義如是。
文三初一行明別教二諦上半明真諦即有空下半明俗諦即空有大論云十二因緣是誰所作佛言非佛非菩薩乃至非一切聖人作故云無自無佗作也法性本無性下二一行明通教二諦上半明真下半明俗三假者法受名也無無諦實無下三一行明圓教二諦無別俗是一無無別真是一無故云無無諦也上二句明真次句明俗下句總結。
第二正答難明不一不二。
有無本自二譬若牛二角照解見無二二諦常不即解心見不二求二不可得非謂二諦一非二何可得於解常自一於諦常自二通達此無二真入第一義。
文三初一行智理相對遣一異上半明一二下半明不一不二(云云)解心是不二下二一行智理相對以遣執上半明解心求二不可得下半明遣著所謂解者見二諦皆空便著此空二尚叵得非二何可得也於解常自一下三一行理智相對讚入真義也。
第三結成上義。
世諦幻化起譬如虗空華如影三手無因緣故誑有幻化見幻化眾生名幻諦幻師見幻法諦實則皆無名為諸佛觀菩薩觀亦然。
初一行明世諦有無三喻一舉空華二舉影三舉三手皆無實雖無實而不無也幻化見幻化下二一行明聖見有無也名為諸佛觀下半行三結正觀也。
第三釋成文二先明二義後明一義今初。
大王菩薩摩訶薩於一義中常照二諦化眾生。
照俗化凡夫照真化二乘。
二明一義文三初能所相對明一義。
佛及眾生一而無二何以故以眾生空故得置菩提空以菩提空故得置眾生空。
有三謂標徵釋今初標也何以故二徵也以眾生下釋也以眾生空得置菩提空釋佛能化也以菩提空故得置眾生空釋所化也又眾生空是人空菩提空是法空也。
二境智相對明一義。
以一切法空故空空何以故般若無相二諦虗空般若空於無明乃至薩婆若無自相無他相故五眼成就時見無所見行亦不受不行亦不受非行非不行亦不受乃至一切法亦不受。
文三謂標徵釋也今初以一切法者謂境智二此皆空故言空空何以故者二徵也般若無相下釋中文二初正釋一義可解次般若空於無明下二逐難重釋何者一切空相事顯可知般若之空有何差別故今釋云從於無明至於佛果以明別也文二初約迷悟次位明空相可解二五眼成就時下約佛果顯空相文二初明無見而見肉天等四眼在佛名佛五眼也行亦不受下二明無行而行方離五非。
第三染淨相對明一義。
菩薩未成佛時以菩提為煩惱菩薩成佛時以煩惱為菩提何以故於第一義而不二故諸佛如來乃至一切法如故。
文中三謂標徵釋初標可見何以故徵也於第一義而不二下三釋也生死菩提其如明暗雖二空不二也。
第二明說法不二文二先問次答今初。
白佛言云何十方諸如來一切菩薩不離文字而行[解01]諸法相。
問意云若諸空如如即無文字何故聖人以此教化。
二答文二一明說空二明脩空今初。
大王法輪者法本如重誦如受記如不誦偈如無問而自說如戒經如譬喻如法界如本事如方廣如未曾有如論義如是名味句音聲果文字記句一切如若取文字者不行空也。
[解02]文三一明名空言法輪者凡有二種一行二教法本者脩多羅經也重誦者祗夜經也受記者和伽那經也不誦偈者伽陀經也無問而自說者優陀那經也戒經者尼陀那經也譬喻者阿婆陀那經也法界者伊帝目多伽經也大經云戒經本事者闍多伽經也方廣者毗佛略經也未曾有者阿浮陀達摩經也論議者優婆提舍經也此十二皆空即如也是名味句下二明教空以此土音聲為佛事文字性離故皆如也若取文字者下三明不行空[1]行空則非王觀也。
第二明脩空文三初辨脩習。
大王如如文字脩諸佛智母一切眾生性根本智母即為薩婆若體諸佛未成佛以當佛為智母未得為性[A11]已得薩婆若。
文二初明因位因教生智教為智母又空如文字文字如空故云如如因此如如能生佛智故云智母也一切眾生下二明果位在眾生身為佛性在佛身名一切種智未成佛時當必得成當能成故名當為母未得道時名佛性[A12]已得道時名一切種智也。
二逐難重釋。
[解03]三乘般若不生不滅自性常住一切眾生以此為覺性故若菩薩無受無文字離文字非非文字脩無脩為脩為脩文字者得般若真性般若波羅蜜。
謂前云佛智母又云性根本智母恐人難解故今重釋文二一理性釋二行性釋理即如如智母今初理性釋前根本智母也若菩薩無下二行性釋如如智母也若菩薩無文字而學無脩而脩即得真智般若也。
三結脩成。
大王若菩薩護佛護化眾生護十地行為若此。
第三明法門不二先問後答今初。
白佛言無量品眾生根亦無量行亦無量法門為一為二為無量耶。
問中三初是問根也行亦無量二問行也法門為一下三問法門也又問意云眾生根性志懷不同所說觀門為一為二。
二答文三一略答二廣答後結答。
大王一切法觀門非一非二乃有無量一切法亦非有相非非無相。
文二初明觀門後明所觀法今初文可解也乃有無下二明所觀法非有相相不實故非無相離空過故。
二廣答。
若菩薩見眾生見一見二即不見一不見二一二者第一義諦也大王若有若無者即世諦也以三諦攝一切法空諦色諦心諦故我說一切法不出三諦我人知見五受陰空乃至一切法空。
文三初約二諦顯若菩薩觀眾生下二是俗諦不見一二是真諦即俗即空故言不二是第一義諦若有若無即諸見本名世諦也以三諦下二約三諦顯諸法有人言空即真也色即五根心即六識今云一切法者則理事俱該空則始從虗空乃至般若亦有真俗色則始從實色乃至真色亦有真俗心則始從生滅乃至無作亦有真俗攝法實廣也五種三諦如法華玄義說我人知見下三約三假顯法我人知見是名假五陰是受假一切法是法假也。
三結答。
眾生品品根行不同故非一非二法門。
問答竟。
大章第二勸持文二一歎教二舉名勸持今初。
大王七佛說摩訶般若波羅蜜我今說般若波羅蜜無二無別汝等大眾受持讀誦解說是經功德有無量不可說不可說諸佛一一佛教化無量不可說眾生一一眾生皆得成佛是佛復教化無量不可說眾生皆得成佛是上三佛說般若波羅蜜經八萬億偈於一偈中復分為千分於一分中說一分句義不可窮盡況復於此經中起一念信是諸眾生超百劫千劫十地等功德何況受持讀誦解說者功德即十方諸佛等無有異當知是人即是如來得佛不久時諸大眾聞說是經十億人得三空忍百萬億人得大空忍十地性。
文為五一明說同七佛可解汝等大眾下二舉益勸持也況復於此下第三明勝信能信此經成就三智即超通教十地功德何況受持下四明得入圓教初住成佛能百佛世界化眾生也時諸大眾下五明得益也。
二舉名勸持。
大王此經名為仁王問般若波羅蜜經汝等受持般若波羅蜜經是經復有無量功德名為護國土功德亦名一切國王法藥服行無不大用護舍宅功德亦護一切眾生身即此般若波羅蜜是護國土如城壍牆壁刀劒鉾楯汝應受持般若波羅蜜亦復如是。
文二先舉名可解亦名一切下二明用可見。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護國品第五
正說有四初三品明內護竟今護國品是第二明外護也國土有二一世間二乘凡夫二出世間十信至十地賊有二一外劫盜等二內煩惱結使護亦有二一外即百[1]步鬼神二內所謂智慧若內若外悉是諸佛菩薩神力能護人之國土故名護國品約觀觀生滅法護同居土觀無生滅法護有餘土觀無量法護果報土觀無作法護寂光土又百[*]步鬼神護依報國脩行般若護正報國又鬼神護護命等。
品文為三一誡聽勸持二廣釋三明眾得益今初。
爾時佛告大王汝等善聽吾今正說護國土法用汝當受持般若波羅蜜。
可解。
二廣釋文三一廣釋護法二引古證今三結示勸持初文三一護國二護福三護難初文四一護時二護法三護體四顯所護難今初。
當國土欲亂破壞劫燒賊來破國時。
以無難時王心不怖有難方怖故明時也[解01]亦以實害為燒未必火灾之時。
二明護法文三初明福田次明供養後明說時今初。
當請百佛像百菩薩像百羅漢像百比丘眾四大眾七眾共聽請百法師講般若波羅蜜。
文三一請賢聖以實身難見故置形像以表敬儀百比丘眾下二明聽眾天龍人鬼為四眾又當機結緣發起影響等四眾也七眾者出家五眾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式叉摩那在家二眾清信士女也請百法師下三請師講說也。
二明供養。
百師子吼高座前然百燈燒百和香百種色華以用供養三寶三衣什物供養法師小飯中食亦復以時。
文三一供養方法有三謂燈華香也三衣下二供養法師什物者三衣三鉢四坐具五剃刀六刀子七漉水囊八鉢袋九針筒十也小飯下三供養飯食也。
三明說時。
大王一日二時講經。
第三明能護(即是護體也)。
汝國土中有百部鬼神是一一部復有百部樂聞是經此諸鬼神護汝國土。
外國有金眼仙人義經中說根本鬼神有十各開十為百一大神二童子神三母神四梵神五鴈頭神六龍神七脩羅八沙神九夜叉神十羅神也。
第四明所護難。
大王國土亂時先鬼神亂鬼神亂故萬民亂賊來劫國百姓亡喪君臣太子王子百官共生是非天地恠異二十八宿星道日月失時失度多有賊起大王若火難水難風難一切諸難亦應講此經法用如上說。
文三一明鬼人難有八一鬼亂二民亂三賊來四百姓亡喪五君臣是非六天地恠異七星辰失度八日月失度二十八宿者大集攝受品云東方七星角亢底房星尾箕南方七宿井鬼柳星張翼軫西方七宿奎婁胃卯畢嘴參北方七宿斗牛女虗危室壁也大王若火難下二三灾難也一切諸難下三對難明護。
二明護福。
大王不但護國亦有護福求富貴官位七寶如意行來求男女求慧解名聞求六天果報人中九品果報亦講此經法用如上說。
問富貴者應得辦百座貧賤者云何答若準此文即以講為正。
三明護諸難。
大王不但護福亦禳眾難若疾病苦難杻械枷鎻檢繫其身破四重罪作五逆因作八難罪行六道事一切無量苦難亦講此經法用如上說。
四重者婬盜殺妄五逆者殺父殺母破僧殺阿羅漢出佛身血八難者一地獄二畜生三餓鬼四長壽天五邊地六諸根不具七邪見八不見佛。
第二引古證今文二先引天證護國次引人證護身今初。
大王昔日有王釋提桓因為頂生王來上天欲滅其國時帝釋天王即如七佛法用敷百高座請百法師講般若波羅蜜頂生即退如滅罪經中說。
賢愚經云於過去世有大國王名善住時頂上歘生一胞其形如繭撤亦不痛後轉轉大便得童子甚為端正頭髮紺青身紫金色即召(相師占)有德必為聖王統領四域因立名字頂生年遂長大其德遂著父王既崩諸王臣等願付國位頂生答言吾有福應為王者要令四王乃帝釋來相迎爾乃登位立誓[A13]已竟四天王下各持寶瓶盛滿香水以灌其頂時天帝釋復持寶冠來與葢之於閻浮提五欲自恣經八萬四千歲時夜叉神從地涌出請遊東洲經八億歲復請西洲經十四億歲上四天王天經十四億歲意中復念昇忉利天五百仙人扶車共飛天上遙覩王城城有千二百門諸天怖畏悉閉諸門以著重關頂生兵眾直趣不礙吹貝扣彈千二百門一時自開帝釋尋出與共相見自請入宮與共分座天上受欲頂生復出吹貝扣彈惡心既發因而墮落後患惡病即便命終爾時帝釋者迦葉佛是也言頂生者今我身是也若依此經爾時天帝如七佛法敷百高座請百法師講誦此經頂生即退也。
二引人王證護身文二一明難事二明能護難今初。
大王昔有天羅國王有一太子欲登王位一名班足太子為外道羅陀師受教應取千王頭以祭家神自登其位[A14]已得九百九十九王少一王即北行萬里即得一王名普明王。
賢愚經云昔波羅摩達王得四種兵入山遊獵逢牸師子與王從欲師子得胎日月滿足生一男兒遍身似人班足似母師子含子來歸王所王取為子立名班足是王常供一仙人恒奉淨食仙人一日不來王所即有天神化作仙人即入王宮求魚肉食舊仙凌辰依時還來王奉肉食仙人嗔恠因起誡誓令王後當十二年中恒食人肉仙人語竟還往山中是後厨監竟不辦順出外不見肉見死小兒急取其肉作食奉王王食甚美即問由來厨人具答王言自今以後當用此肉厨人常捕小兒殺以為食日日供王國人失兒處處趣覓乃見厨人捕佗小兒捉縛厨人國人告王王言我教國人皆言是大賊伺王池浴伏兵捉王王既被捉即告國人願見一恕後更不殺國人不許王即起願願我生來所脩諸善迴令今日返成羅剎飛行食人語[A15]已即隱空中唱言自今以後當食汝等所愛妻子人聞急走多有羅剎附著相從徒眾漸多所害轉廣後諸羅剎言我等為從今王敕令當為我等輩捉取千王設一大會班足言好一一往取[A16]已得九百九十九王唯少一王不得作會諸王各言我等今日無所歸告若當捕得須陀素王有大方便能救我[1]今作是計[A17]已白班足言王欲作會須陀素王有大名德若得彼王來會當圓滿時羅剎王即急往取時須陀素王出城向園入池欲洗浴見乞人從王王言且待洗還施與王始入池羅剎王從空隱下捉須陀素而愁悲泣班足王言聞汝名德第一丈夫云何悲啼須陀王言我不愛身命朝出見乞許施值王得來不行以是悲耳願王放我七日布施道人班足許王還七日布施道人時婆羅門為王說偈同此經王聞歡喜即立太子代位相別就死班足王言汝今就死何以歡喜須陀答曰大王恩廣放我七日布施道人聞微玅法心自開解我願即滿班足問言汝聞何法須陀即為宣說妙法并更為說殺生罪報班足聞[A18]已即放須陀及諸王等各還本國時須陀王者今我身是班足王者殃掘摩羅是也。
二明能護難文三一請脩福二聽許三正明護難今初。
其普明王白班足王言願聽一日飯食沙門頂禮三寶。
可解。
二聽許。
其班足王許之一日。
三正明護難文二初長行依教請護二說偈加護今初。
時普明王即依過去七佛法請百法師敷百高座一日二時講般若波羅蜜八千億偈竟。
二說偈加護文二一說偈二護益初偈八行為四初說無常理。
其第一法師為王即說偈言劫燒終訖乾坤洞然須彌巨海都為灰颺天龍福盡於中凋喪二儀尚殞國有何常。
乾訓天天行健健不息也坤訓順也坤順四時二儀即天地也。
二說苦理。
生老病死輪轉無際事與願違憂悲為害欲深禍重瘡疣無外三界皆苦國有何賴。
欲是集禍是苦苦集是瘡疣即是自身與心豈在外也。
三說空理。
有本自無因緣成諸盛者必衰實者必虗眾生蠢蠢都如幻居聲響俱空國土亦如。
四說無我理。
識神無形假乘四蛇無明[A19]寶象以為樂車形無常主神無常家形神尚離豈有國耶。
二明聞者護益。
爾時法師說此偈[A20]已時普明王眷屬得法眼空王自證得虗空等定聞法悟解還至天羅國班足王所眾中即告九百九十九王言就命時到人人皆應誦過去七佛仁王問般若波羅蜜經中偈句時班足王問諸王言皆誦何法普明王即以上偈答王王聞是法得空三昧九百九十九王亦聞法[A21]已皆證三空門是時班足王極大歡喜告諸王言我為外道邪師所誤非君等過汝可還本國各各請法師講般若波羅蜜名味句時班足王以國付弟出家為道證無生法忍。
文三初聞法益法眼空即是人空也虗空等定即法空也聞法悟解下二明王轉教時班足王問下三諸王悟道文二先明得道後明放捨初文二先明班足得道九百九十九下次諸王得道時班足王極大下二放捨諸王文三一放捨各各下二勸脩時班足王以下三入道也。
第三結示勸持。
如十王經中說五千國王常誦是經現世生報大王十六大國王脩護國之法應亦如是汝當受持天上人中六道眾生皆應受持七佛名味句未來世中有無量小國王欲[1]讚國土亦復爾者應請法師說般若波羅蜜。
文二初結示次大王下勸持三初勸月光天上人中下二勸六道也未來世中下三勸諸小王也。
第三時眾得益。
爾時釋迦牟尼佛說般若波羅蜜時眾中五百億人得入初地復有六欲諸天子八十萬人得性空地復有十八梵得無生忍得無生法樂忍復有先[A22]已學菩薩者證一地二地三地乃至十地復有八部阿須輪王得一三昧門得二三昧門得轉鬼身天上正受在此會者皆得自性信乃至無量空信吾今略說天等功德不可具盡。
[解01]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散華品第六
大章第三報恩供養故有散華品華表因散佛表行因至果也。
品文三一散華供養二現通利益三歎教勸持初文三一聞經勸持二散華供養後諸王發願今初。
爾時十六大國王聞佛說十萬億偈般若波羅蜜歡喜無量。
文三初聞經人可解聞佛所說下二所聞法此經三處說偈不同一二諦品中說八百萬億偈二護國品末說八千億偈今散華品說十萬億偈初二諦品即合說三時教次護國品別引過去佛說今此品中明今佛說阿難觀機略結如此歡喜無量者三結歡喜也。
二散華供養文三初行華二般若華三玅覺華此三表別教地位初行華表三賢位次般若華表十地位後妙覺華表佛地位今初。
即散百萬億行華於虗空中變為一座十方諸佛共坐一座說般若波羅蜜無量大眾共坐一座持金羅華散釋迦牟尼佛上成萬輪華葢葢大眾上。
[4]文四一者王散華於虗空中下二華變為座十方諸佛下三化佛說法無量大眾下四化眾散華。
第二散般若華。
復散八萬四千般若波羅蜜華於虗空中變成白雲臺臺中光明王佛共無量大眾說般若波羅蜜臺中大眾持雷吼華散釋迦牟尼佛及諸大眾。
文四初明散華於虗空中下二華變為臺臺中光明下三化佛說法臺中大眾下四化眾散華。
第三散玅覺華。
復散妙覺華於虗空中變作金剛城城中師子吼王佛共十方佛大菩薩論第一義諦時城中菩薩持光明華散釋迦牟尼佛上成一華臺臺中十方佛及諸天人散天華於釋迦牟尼佛上虗空中成紫雲葢覆三千大千世界葢中天人散恒河沙華如雲而下。
文四一散華於虗空中下二華變為城城即涅槃也城中師子吼下三化佛說法即圓教中菩薩於別中說法也時城中菩薩下四化菩薩散華。
第三諸王發願。
時諸國王散華供養[A23]已願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常說般若波羅蜜願一切受持者比丘比丘尼信男信女所求如意常行般若波羅蜜佛告大王如是如是如王所說般若波羅蜜應說應受是諸佛母諸菩薩母神通生處。
文二先王發願可知佛告大王下二如來述成諸佛母即實相般若菩薩母即觀照般若神通即文字般若文字能發智慧智慧生即神通發也金剛云一切諸佛及諸佛法皆從般若經生也。
第二佛現神變令眾得益文二先現變後得益今初。
時佛為王現五不思議神變一華入無量華無量華入一華一佛土入無量佛土無量佛土入一佛土無量佛土入一毛孔土一毛孔土入無量毛孔土無量須彌無量大海入芥子中一佛身入無量眾生身無量眾生身入一佛身入六道身入地水火風身佛身不可思議眾生身不可思議世界不可思議。
文三先標章舉數陰陽不測謂之神轉易常相謂之變心不能思口不能說佛之神力也一華入無量華下二別敘一華二佛土三須彌四佛身五入四大文相可見問山大芥小云何能入答有人言佛之神力故入又有人言山芥二如如故相入又有人言三界唯心心喻芥子山喻三界心能造界故名入有人云山芥皆無法無性故空空故相入今謂若以空釋一空一切空山乃芥俱空空故能相入一假一切假山芥俱假假故論相入一中一切中山芥俱中中故論相入空除見思即般若假除無知即解脫中除無明即法身即一而三即三而一如天三目不縱不橫名不思議佛身不可思議下三結讚。
二時眾得益。
佛現神足時十方諸天人得佛華三昧十恒河沙菩薩現身成佛三恒河沙八部王成菩薩道十千女人現身得神通三昧。
文中四益一得佛華定即華藏法界定十恒河下二得成佛益也三恒河沙下三得成菩薩益也十千下四得神通三昧也。
第三歎教勸脩。
善男子是般若波羅蜜有三世利益過去[A24]已說現在今說未來當說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如法脩行。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受持品第七
大章第四示弘經相貌言受持者大論云信力故聞而奉行為受念力故久久不失為持此品中正明十三法師受持般若又令他人受持故名受持品。
品文三初問答須受持二勸諸王受持後時眾得益初文二一月光請二如來答今初。
爾時[1]日光王心念口言見釋迦牟尼佛現無量神力亦見千華臺上寶滿佛是一切佛化身主復見千華葉世界上佛其中諸佛各各說般若波羅蜜白佛言如是無量般若波羅蜜不可說不可解不可以識識云何諸善男子於此經中明了覺解如法為一切眾生開空法道。
文二一疑念二正請疑念中三佛一見釋迦現身即法身二現寶滿即報身三見千華上佛即化身問何以知然答普賢觀云釋迦牟尼佛名毗盧遮那華嚴云亦名釋迦亦名舍那大經云我今此身即是法身盧舍那此云淨滿淨即寶也問梵網云舍那為本今何言釋迦為本答梵網明迹本此經明本迹本迹雖殊不思議一也問此經於法華寶塔品何異答有同有異同者同明釋迦為本異者此經帶方便法華正直捨方便也白佛言如是下第二正問文二先讚不可以口說智解識識此法門也云何諸下二請也空者即般若智慧也由此智慧能得神通變化一切眾生不知請佛開發也。
二如來答。
答意但以菩薩上求下化為言解說方得此道開空甚多略說三種若色即是空開一切智空即是色開道種智色空不二開一切種智色若不空則見思惑空若不色即無知惑不得中道則無明惑三皆是門如是三觀即三智開大略如是也文三初總標次別釋後總結今初。
大牟尼言有脩行十三觀門諸善男子為大法王從習忍至金剛頂皆為法師依持建立汝等大眾應如佛供養而供養之應持百萬億天華天香而以奉上。
文三一標文可見從習忍下二別敘依謂依止持謂攝持言此法師為眾生依止建立正法也汝等大眾下三勸供養。
二別釋(十三法師即為爾別)今初第一習種性法師文為五別一標位二辨差三行業四舉劣明勝五入位時節今初。
善男子其法師者是習種性菩薩。
習種性標位也。
二辨差。
若在家婆蹉優婆蹉若出家比丘比丘尼。
婆蹉即優婆塞也優婆蹉即優婆夷也。
三明行業。
脩行十善自觀[A25]己身地水火風空識分分不淨復觀十四根所謂五情五受男女意命等根有無量罪過故即發無上善根心常脩三界一切念念皆不淨故得不淨忍觀門住在佛家脩六和敬所謂三業同戒同見同學行八萬四千波羅蜜道。
文三初脩十善行謂十善即十信心也自觀[A26]己身下二脩不淨行初觀六大次觀諸根後觀三界五情即五識五受即苦樂憂喜捨也住在佛家行六和敬也。
四舉劣況勝文二先舉劣次況勝今初。
善男子習忍以前行十善菩薩有退有進譬如輕毛隨風東西是諸菩薩亦復如是[1]雖以十千劫行十正道發三菩提心乃當入習忍位亦常學三伏忍法而不可字名是不定人。
文二先釋劣位法喻合可知雖以十千劫下二通伏難文二初徵伏難三伏忍法云何向言有退有進而不可名字下二釋通有三而不可名字故有退。
二顯勝位。
是定人者入生空位聖人性故必不起五逆六重二十八輕佛法經書作反逆罪言非佛說無有是處。
文二初明得者謂十住菩薩初證生空理得聖人性故名為定異前十信不定以十信未解純脩假入空觀也必不起五逆下二明離過文四一不起五逆二不作大重三不作二十八輕四不謗佛法經典初文可見六重者如優婆塞戒經第四卷受戒品說一殺二盜三婬四妄語五沽酒六說出家在家四眾過失二十八輕者亦如優婆塞經說一不供養父母師長二專飲酒三不能瞻病苦四不能多少捨施五見四眾不起承迎禮拜六見四眾毀戒心生憍慢七每月不能受持八戒供養三寶八四十里中有講不聽九受招提僧臥具牀座十疑水有虫故飲十一險處獨行十二獨宿尼寺十三為財命打罵奴婢等十四以殘食施四眾十五畜猫狸十六畜象馬等一切畜生不作淨施未受戒者十七儲畜長衣鉢等十八為身田作十九市賣斗秤不平二十非時行欲二十一不輸王稅二十二犯國戒二十三得新菓菜不奉三寶二十四僧若不聽說法而輙自作二十五道路上在一切出家人前行二十六僧中時食偏為師長二十七養蠶二十八行逢病人不住瞻視付囑所在而便捨去佛法經書下四不謗佛法經典言非佛說也。
五入位時節。
能以一阿僧祇劫脩伏道忍行始得入[解02]僧伽臨位。
日月歲數所不能知故云阿僧祇僧伽陀位此云離著也。
第二明性種性法師。
復次性種性行十慧觀滅十顛倒乃我人知見分分假偽但有名但有受但有法不可得無定相無自他相故脩護空觀亦常行百萬波羅蜜念念不去心以二阿僧祇劫行十正道法住波羅陀位。
文三初標位初學名習習[A27]已成性故名性種性也行十慧觀下二辨差十慧觀者四念處四三善根七三世觀十如教化品中說滅十顛倒者四念除四倒三善除三毒三世觀除三世定執也我人知見是法上假立而非實也無定相者我法無定住處相無自他相者我自無體相上亦無也以二阿僧下三入位時節波羅陀位者此云守護十行菩薩其行堅牢不失自性以能從空入假不為假染能守自行故。
第三明十回向菩薩。
復次道種性住堅忍中觀一切法無生無住無滅所謂五受三界二諦無自他相如實性不可得故而常入第十第一義諦心心寂滅而受生三界何以故業習果報未壞盡故順道生復以三阿僧祇劫脩八萬億波羅蜜當得平等聖人地故住阿毗䟦致正位。
文三一標位以其脩中道正觀故云道種性也住堅忍中下二辨差文二先明觀差別觀受五陰得五分法身觀三界得三空觀二諦得無常無生二忍第十第一義諦即無生中道空也而受生三界下二受報殊勝文三初標可解何以故二徵[A28]己心寂滅云何受生也業習果報下三釋由未登初地不斷無明所薰見愛猶在故得生也復以三阿僧下三入位時節爾許時脩方得初地雙照二諦故云平等聖人也此地不退故云䟦致正者即證初地此因中說果也。
第四法師文五初標位。
復次善覺摩訶薩。
文可見。
二辨脩行差別文二初明二智為相後顯二智同異初文二先標章次別釋今初。
住平等忍脩行四攝念念不去心。
平等忍者即標實智雙照有無而不染也四攝等標方便智也。
二別釋文二先釋實相智後釋方便智今初。
入無相捨滅三界貪煩惱於第一義諦而不二為法性無為緣理而滅一切相故為智緣滅無相無為住初忍時未來無量生死不由智緣而滅故非智緣滅無相無為無自佗相無無無相故。
文三一總舉二別釋後明離相今初文可見於第一義諦下二別釋文三一法性無為亦名虗空無為緣理而滅下二擇滅無為佛真智滅一切結無相無為住初忍時下三非擇滅無為謂無相等法也無相無為下三明離有無二相。
二顯方便智。
無量方便皆現前觀實相方便者於第一義諦不沈不出不轉不顛倒遍學方便者非證非不證而一切學迴向方便者非住果非不住果而向薩婆若魔自在方便者於非道而行佛道四魔所不動一乘方便者於不二相通達眾生一切行故變化方便者以願力自在生一切淨佛國土。
文二初標可解實相方便者下二釋有六種方便今初明實相方便次遍學方便次迴向方便次自在方便次一乘方便次變化方便(云云)。
第二釋二智同異。
如是善男子是初覺智於有無相而不二是實智照巧用不證不沈不出不到是方便觀譬如水之與波不一不異乃至一切行波羅蜜禪定陀羅尼不一不二故而一一行成就。
文三初結上異相者先明實智相初覺中道故云初覺智也巧用不證下是方便智相也譬如下二舉喻顯非明不一不二而一一行成就者三明行成就以得即空即假即中一行無量行無量行一行故云成就也。
第三明時節。
以四阿僧祇劫行行故入此功德藏門。
證初地施成就故云入功德藏門也。
第四明生淨土。
無三界業習生故畢故不造新以願力故變化生一切淨土。
即方便有餘及實報等土也。
第五登位。
常脩捨觀故登鳩摩羅伽位以四大寶藏常授與人。
以脩捨故得施度滿鳩摩羅伽此云勝怨以離三界及二乘恐也四寶藏者有人云三藏及雜藏也今但依勝鬘經一者無價藏菩薩乘也二者上價藏緣覺乘也三者中價藏聲聞乘也四者下價藏人天乘也又亦四攝為四藏也。
第五法師。
復次德慧菩薩以四無量心滅三有嗔等煩惱住中忍中行一切功德故以五阿僧祇劫行大慈觀心心常現在前入無相闍陀波羅化一切眾生。
文三一標位者謂尸羅清淨與慧俱生住於三德故名德慧也以四無量心下二辨觀差別文三初顯地別行為欲對治嗔等煩惱故脩四等滅三有嗔下二明除障依薩婆多宗嗔惟欲界依成實宗嗔通三界依法華譬喻品中上亦有嗔也住中忍中下三位分齊[1]順忍中品也以五阿僧下三入位時節闍陀波羅此云滿足亦名無畏尸羅圓滿故。
第六法師。
復次明慧道人常以無相忍中行三明觀知三世法無來無去無住處心心寂滅盡三界癡煩惱得三明一切功德觀故常以六阿僧祇劫集無量明波羅蜜故入伽羅陀位無相行受持一切法。
文三初標位也得忍成就故名明慧常以無相下二辨觀文三一明地別行知三世空為三明觀也盡三界癡煩惱者二明除障也得三明下三明位滿足常以六阿僧下三明入位時節伽羅陀者此云度邊度度等邊也。
第七法師。
復次爾𦦨聖覺達菩薩脩行順法忍逆五見流集無量功德住須陀洹位常以天眼天耳宿命他心身通於念念中滅三界一切見亦以七阿僧祇劫行五神通恒河沙波羅蜜常不離心。
文三一標言爾𦦨者此云智母謂此地中能生禪智故云智母也脩行順法忍下二明地別行文三一標住位言須陀洹者借小名大五見即五利[2]便也常以天眼下二起通未具漏盡故但言五也於念念中下三滅障謂此位配初果故滅五見又亦是[解01]別入通意也亦以七阿下三入位時節。
第八法師。
復次勝達菩薩於順道忍以四無畏觀那由佗諦內道論外道論藥方工巧呪術故我見一切智人滅三界疑等煩惱故我相[A29]已盡知地地有所出故名出道有所不出故名障道逆三界疑脩集無量功德故即入斯陀含位復集行八阿僧祇劫中行諸陀羅尼門故常行無畏觀不去心。
文三初標位深脩禪定故得神通達色心法故名勝達於順道忍下二明地中別行文三初明得無畏觀通達五相即一切智無畏滅三界疑等煩惱即漏盡無畏知地地有所出等即說盡苦道無畏有所不出等即說鄣道無畏也逆三界疑者二除障也脩習無量功德下三入位分齊亦是借小說大復集行入阿僧祇下三脩行分齊。
第九法師。
復次常現真實住順忍中作中道觀盡三界集因集業一切煩惱故觀非有非無一相無相而無二證阿那含位後是九阿僧祇劫習照明中道故樂力生一切佛國土。
文三初標位中道真明般若實故常現真實住順忍中下二別行一切煩惱為集因苦等名集業此地中並盡也諸法本空故非有建立諸法故非無無有俱實故一相實相亦如故無相復於九阿僧下三入位時節樂力即願力也。
第十法師。
復次玄達菩薩十阿僧祇劫中脩無生法樂忍滅三界習因業果住後身中無量功德皆成就無生智盡智五分法身皆滿足住第十地阿羅漢梵天位常行三空門觀百千萬三昧具足弘化法藏。
文三初標位玄遠也達通也此位得無生忍無功用心故云玄達也十阿僧下二入位時分滅三界習煩惱也住第十地者即十三法師下第十法師地非謂十地菩薩也常行三空門中三辨觀差別行三空觀弘佛三法藏故也。
第十一法師。
復次等覺者住無生忍中觀心心寂滅而無相相無身身無知知而用心乘於羣方之方惔怕住於無住方住在有常脩空處空常萬化雙照一切法故知是處非是處乃至一切智十力觀故而[3]能摩訶羅伽位化一切國土眾生千阿僧祇劫行十力法心心相應常入見佛三昧。
文三初標位此地中真俗雙照名等覺者亦非第十一地之等覺也住無生下二明觀差別文三一明有無觀又二先配位也觀心心下二正辨有無觀文三初別釋文二先明寂而常用心心寂滅者念念空也即明寂義雖無相而相雖無身而身雖無知而知此明用義而用心下二明用而常寂在有常脩空下二合釋有無在有脩空釋上用而常寂處空常萬化釋上寂而常用雙照一切法故者三雙結也知是處非是處下二明十力觀但明後一餘行略之而登摩訶羅伽位化一切國土眾生第三登位差別摩訶羅伽此云大得或云龍象等千阿僧下三明脩行時節。
第十二法師。
復次慧光神變者住上上無生忍滅心心相法眼見一切法三昧色空見以大願力常生一切淨土萬阿僧祇劫集無量佛光三昧而能現百萬恒河沙諸佛神力住婆伽梵位亦常入佛華三昧。
文三初標位以此地菩薩得無礙智化諸眾生現諸神通名為慧光神變也住上上下二明觀差別文四今初配位滅心心相者二明滅心滅意等名滅心滅心數名滅相法眼見下三明見境法眼見[解01]一切法即別明三眼色空見即總明三眼者佛法慧也慧眼見色空法眼見色假佛眼見中道空假不二而二二而不二雙照即不二而二雙亡即二而不二舉三眼對色二境見之一字總明三見之差別也見色空即空諦見色假即有諦雙照即第一義諦[解02]此三約教有五一別入通以幻色為有見空為真非有非空為第一義二圓入通三諦同前加一切法趣三別教以幻有即空為俗不空為真不有不空為中道四圓入別中加一切法趣五圓教三諦皆云一切法趣也問菩薩地云何言佛眼答法華云開佛知見即別教初地圓教初住發三種智一正因理心發用中道觀開一切種智二了因智心發用即空觀開一切智三緣因善心發用即假觀開道種智初地尚得況九地耶此但分得非具得也以大願力下四生淨土萬阿僧下三明入位時節薄伽梵此云世尊非真佛世尊是補處世尊也。
第十三法師文四一標位二明證時分三對位辨別四明入定位今初。
復次觀佛菩薩。
觀佛菩薩者若開玅覺此是等覺猶名菩薩來至此地保為究竟乃是未極更須觀察別佛猶有三十二品無明智去圓佛尚遠故云觀也通佛即有四十二品無明此更遠矣。
二明證時分。
住寂滅忍者從始發心至今經百萬阿僧祇劫脩百萬阿僧祇劫功德故證一切法解脫住金剛臺。
文四一配位第五寂滅忍自有二別一下二上今第十地即是寂滅忍下品也從如發心下二經時多少謂從習種性至灌頂忍經百萬阿僧祇劫也脩百萬下三辨脩證證一切法下四明登位一切法解脫者真脫也金剛臺即金剛三昧。
三[解03]對位辨別文五一伏斷差別。
善男子從習忍至頂三昧皆名為伏一切煩惱而無相信滅一切煩惱生解脫智照第一義諦。
從習至頂三昧先明伏忍也而無相信下明斷滅一切煩惱即大涅槃也生解脫即解脫智照即般若第一義即法身位。
二信見異。
不名為見所謂見者是薩婆若是故我從昔以來常說惟佛所知見覺頂三昧以下至於習忍所不知不見不覺。
先明不見也所謂見者是薩婆若次明見也是故我從昔以來下引證也。
三漸頓差別。
惟佛頓解不名為信漸漸伏者。
四常無常異。
慧雖起滅以能無生無滅此心若滅則累無不滅無生無滅。
無生則累無不遣無滅則德無不圓無生則斷德無滅則智德也。
五等無等異。
入理盡金剛三昧同真際等法性而未能等無等等譬如有人登大高臺下觀一切無不斯了住理盡三昧亦復如是。
文中法喻合可解。
四明入定位。
常脩一切行滿功德藏入婆伽度位亦復常住佛慧三昧。
此中一切行滿智慧滿名功德藏婆伽度位此云世尊亦復常住佛慧三昧者必應受脩義言亦復在別利物故云常住。
第三結歎。
善男子如是諸菩薩皆能一切十方諸如來國土中化眾生正說正義受持讀誦解達實相如我今日等無有異。
明其施化與佛無異一問答須受持[A30]已竟。
第二勸諸王受持文四一讚用勸持二讚名付勸持三釋勸所由四稱名付囑初文二一略歎二廣歎今初。
佛告波斯匿王我當滅度後法滅盡時受持般若波羅蜜大作佛事一切國土安立萬姓快樂皆由此般若波羅蜜是故付囑諸國王不付囑比丘比丘尼清信男清信女何以故無王力故故不付囑汝當受持讀誦解其義理。
文四一舉滅勸持一切國土下二明般若之力是故付囑下三釋付囑所以以無王威力故故不付囑也汝當受持下四別付月光也。
二廣歎勸持文二初標除難福生二問答分別今初。
大王吾今所化百億須彌百億日月一切須彌有四天下其南閻浮提有十六大國五百中國十千小國其國土中有七災難一切國王為是難故講讀般若波羅蜜七難即滅七福即生萬姓安樂帝王歡喜。
文可解。
二問答分別。
[解01]云何為難日月失度時節反逆或赤日出黑日出二三四五日出或日蝕無光或日輪一重二三四五重輪現當變恠時讀說此經為一難也二十八宿失度金星彗星輪星鬼星火星水星風星刀星南斗北斗五鎮大星一切國主星三公星百官星如是等星各各變現亦講說此經為二難也大火燒國萬姓燒盡或鬼火龍火天火山神火人火樹木火賊火如是變恠亦讀說此經為三難也大水漂沒百姓時節反逆冬雨夏雪冬時雷電霹靂六月雨氷霜雹雨赤水黑水青水雨土山石山雨砂礫石江河逆流浮山流石如是變時亦讀說此經為四難也大風吹殺萬姓國土山河樹木一時滅沒非時大風黑風赤風青風天風地風火風如是變時亦讀說此經為五難也天地國土亢陽炎火洞然百艸亢旱五穀不登土地赫然萬姓滅盡如是變時亦讀說此經為六難也四方賊來侵國內外賊起火賊水賊風賊鬼賊百姓荒亂刀兵劫起如是恠時亦讀誦此經為七難也。
先問可解日月失度下二答七難為七第一日月失度難謂時節變易多饑饉數量變易多刀兵色相變易多疫病也二十八下二星宿失度難也大火燒國下三災火難也大水漂沒下四雨水變易難也大風吹殺萬姓下五惡風難也天地國土下六亢陽難也四方賊來下七惡賊難也並如文可見。
第二讚名勸持文二先讚名勝後勸供養今初。
大王是般若波羅蜜是諸佛菩薩一切眾生心識之神本也一切國王之父母也亦名神符亦名辟鬼珠亦名如意珠亦名護國珠亦名天地鏡亦名龍寶神王。
辨三般若心識之本即實相般若王之父母即觀照般若以能生王慧解心故下六名即文字般若也。
二勸供養。
佛告大王應作九色幡長九丈九色華高二丈千支燈高五丈九玉箱九玉巾亦作七寶案以經置上若王行時常施其前足一百步是經常放千光明令千里內七難不起罪過不生若王住時作七寶帳帳中七寶高座以經卷置上日日供養散華燒香如事父母如事帝釋。
文二先示供養法後別明行住供養初中皆言九者九表眾生苦幡者標顯行得勝明九苦之內建解脫勝幡也九色華表九苦眾生行般若因也青黃赤白黑五塵華地水火風四大華也二丈表二諦千燈表十善功德各以般若展轉相資成千智慧高五丈明照五道也九玉箱表九苦居清淨為法器九玉巾表九苦居眾生得般若巾案者平喻實相般若以經置上者文字能令實理顯也七寶者表七方便人皆為人寶也若王行時下二別明行住供養先明行供養若王住時下是明住供養也。
第三釋勸所由。
大王我今五眼明見三世一切國王皆由過去侍五百佛得為帝王主是為一切聖人羅漢而為來生彼國作大利益若王福盡時一切聖人皆為捨去若一切聖人去時七難必起大王若未來世國王受持三寶者我使五大力菩薩往護其國一金剛吼菩薩手持千寶相輪往護彼國二龍王吼菩薩手持金輪燈往護彼國三無畏十力吼菩薩手持金剛杵往護彼國四雷電吼菩薩手持一寶羅網往護彼國五無量力吼菩薩手持五十劒輪往護彼國五大士五千大神王於汝國中大作利益當立像形而供養之。
文二初明王福盡文可解大王若未來世下二明來世利益文三一舉數可解一金剛吼菩薩下二別釋可見是五大士下三結釋也。
四稱名付囑。
大王吾今三寶付囑汝等一切諸王憍薩羅國毗舍離國舍衛國摩竭提國波羅奈國迦夷羅衛國鳩尸那國鳩睒彌國鳩留國罽賓國伽羅乾國乾陀衛國沙陀國僧伽陀國揵拏掘闍國波提國如是一切國受持般若波羅蜜。
文三初總明付囑可解憍薩羅國下二稱名如是一切下三結勸二勸諸王受持[A31]已竟。
第三時眾得益文五一脩羅益。
時諸大眾阿須輪王聞佛說未來世七可畏身毛為豎呼聲大叫而言願不生彼國。
二人王益。
時十六大國王即以國事付弟出家脩道觀四大四色勝出相四大四色不用識空入行相三十忍初地相第一義諦九地相是為大王捨凡夫身入六住身捨七報身入八法身證一切行般若波羅密。
益中初明八勝處地水火風能造四大青黃赤白所造出離貪欲故名勝出四大下次明十一切處地水火風青黃赤白空處識處所緣覺廣無處不入故也三十忍是初地方便名初地相第一義諦即初地初地是九地相故攝論頌云如竹破初節餘節速能破得初地真智諸地疾當成捨凡身得六住身捨七地分段報身得八地變易法身故智論云七捨生身肉身此通教益也。
三天益。
十八梵天阿須輪王得三乘觀同無生境復散華供養空華法性華聖人華順華無生華法樂華金剛華緣觀中道華三十七品華而散佛上及九百億大菩薩眾。
脩羅及天皆同益也空華表人空法性華表法空此顯伏忍聖人華表信忍順華表順忍無生華表無生忍四辨自在說法即法樂華下品寂滅忍也金剛三昧能斷結使即上品寂滅忍。
四大眾益。
其餘一切眾證道迹果散心空華心樹華六波羅蜜華玅覺華而散佛上及一切眾。
心空華者定於三學之中名為心學心樹華者觀十二因緣生也六度華者十地行也妙覺華果行也。
五菩薩益。
十千菩薩念來世眾生即證妙覺三昧圓明三昧金剛三昧世諦三昧真諦三昧第一義諦三昧此三諦三昧是一切三昧王三昧亦得無量三昧七財三昧二十五有三昧一切行三昧復有十億菩薩登金剛頂現成正覺。
文二先明十千益可解次復有十億下明成佛益此中成別教佛也大科正說分[A32]已竟。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囑累品第八
大章第三流通分囑謂付囑累謂憑累將此法付囑國王憑其宣演故云囑累品又付國王若有災難憑此救度故云囑累又付囑此經令累代流行故名囑累品問何不如大品付囑聲聞法華付囑菩薩而乃付囑國王耶答此佛隨病設藥以王國有災厄弘宣得益故付囑又百事大供養深廣自非王力誰所能辦故付囑也又王若不信法即不行行法在王故付之也。
品文二先付囑誡勅後依教奉持初更二先略二廣今初。
佛告波斯匿王我誡勅汝。
誡謂誡勸勅謂教勅。
二廣文二初明付囑二明誡勅初更二先付時後正明付人法今初。
吾滅度後八十年八百年八千年中無佛無法無僧無信男信女時。
八十年者佛去百年內五人住持一迦葉二阿難三末田地三人見佛在世相次住持經六十年法行不滅次商那和脩優婆毱多此二人不見佛相次住持經四十年威儀法滅故於此時言無佛法僧也言八百年者正法年內二十師住持佛法並是聖人法不滅第六百年馬鳴菩薩第七百年龍樹皆是菩薩法亦不滅八百年中邪宗極盛故於此時付囑國王提婆菩薩聲王鼓申法是也八千年者像法盡末法時眾生信邪故法滅。
二明付人法。
此經三寶付囑諸國王四部弟子受持讀誦解義為三界眾生開空慧道脩七賢行十善行化一切眾生。
文二初付法可解為三界眾生下二付人也今教三行一空行二七賢行三十善行空即聖行七賢即七方便十善即凡行從深至淺也。
第二誡勅文七一誡諸滅法過二誡壞四眾行三誡禁不依法四誡自毀五誡使役六誡自咎七誡謬信今第一誡諸滅法過文三初明滅法人次辨滅法過後結成過今初。
後五濁世比丘比丘尼四部弟子天龍八部一切神王國王大臣太子王子自恃高貴滅破吾法。
文二先明滅法時即五濁也一命濁二劫濁三煩惱濁四見濁五眾生濁文殊問經云十歲眾生乃至千歲有短長為命濁饑饉疫病刀兵為劫濁多有貪嗔癡名煩惱濁邪見戒取見取邊見為見濁不孝不義譏師長等是眾生濁比丘下二滅法人也。
二辨滅法過。
明作制法制我弟子比丘比丘尼不聽出家行道亦復不聽造作佛像形佛塔形立統官制眾安籍記僧比丘地立白衣高座兵奴為比丘受別請法知識比丘共為一心親善比丘為作齋會求福如外道法都非吾法。
文中先明制四正後明立四邪制四正者一不聽出家二不聽行道三不聽造像四不聽造塔立四邪者一立統制眾二比丘地立白衣高座三兵奴為比丘四受別請也。
三結成過。
當知爾時正法將滅不久。
二誡壞四眾行。
大王壞亂吾道是汝等作自恃威力制我四部弟子百姓疾病無不苦難是破國因緣說五濁罪過窮劫不盡。
為王不行正法則佛道壞也。
三誡禁不依法。
大王法末世時有諸比丘四部弟子國王多作非法之行橫與佛法眾僧作大非法作諸罪過非法非律繫縛比丘如獄囚法當爾之時法滅不久。
四誡自毀文三初自段二起惡後招報今初。
大王我滅度後未來世中四部弟子諸小國王太子王子乃是住持護三寶者轉更滅破三寶如師子身中虫自食師子非外道也。
文二先法後喻今初文可見如師子下二明喻也此喻如蓮華面經佛告阿難譬如師子命終身死若空若地若水若陸所有眾生不敢食肉惟師子身生諸虫還自食師子之肉阿難我佛法中非餘破壞是比丘破我三大阿僧祇法彼經但喻出家此經通喻道俗。
二起惡。
多壞我佛法得大罪過正教衰薄民無正行以漸為惡其壽日減至於百歲。
三招報。
人壞佛教無復孝子六親不和天神不祐疾疫惡鬼日來侵害災恠首尾連禍縱橫死入地獄餓鬼畜生若出為人兵奴果報如影如響如人夜書火滅字存三界果報亦復如是。
文中法喻合可見六親謂父母兄弟夫妻喻有三初二喻現報後一喻生報後報也。
五誡使役。
大王未來世中一切國王太子王子四部弟子橫與佛弟子書記制戒如白衣法如兵奴法若我弟子比丘比丘尼立籍為官所使都非我弟子是兵奴法立統官攝僧典主僧籍大小僧統共相攝縛如獄囚法兵奴之法當爾之時佛法不久。
六誡自咎。
大王未來世中諸小國王四部弟子自作此罪破國因緣身自受之非佛法僧。
七誡謬信。
大王未來世中流通此經七佛法器十方諸佛常所行道諸惡比丘多求名利於國王太子王子前自說破佛法因緣破國因緣其王不別信聽此語橫作法制不依佛戒是為破佛破國因緣當爾之時正法不久。
文中為四初示善不壞正教曰流開空法道曰通能盛福智曰器也諸惡比丘下二示惡也其王不別下三謬信也是為破佛下四示過。
第二大眾奉持文二先奉持次奉行今初。
爾時十六大國王聞佛七誡所說未來世事悲啼涕出聲動三千日月五星二十八宿失光不現時諸王等各各至心受持佛語不制四部弟子出家當如佛教爾時大眾十八梵天王六欲諸天子歎言當爾之時世間空虗是無佛世。
文二先傷感二嗟歎初文二先正明傷感時諸國王下二受持也爾時大眾下二嗟歎傷此時也。
二奉行。
爾時無量大眾中百億菩薩彌勒師子月等百億舍利弗須菩提等五百億十八梵六欲諸天三界六道阿須輪王聞佛說護佛因緣護國因緣歡喜無量為佛作禮受持般若波羅蜜。
文五先列大眾聞佛所說下二明聞佛法義歡喜無量者三明歡喜也為佛作禮者四禮佛也受持般若波羅蜜者五奉行也。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疏卷下(終)
性漖海極督刻
興課較對
興理錄藁
校注
[0171001] 行道相三字疑衍 [0172j01] 菩薩勝王可知唯王勝菩薩可疑耳故問 [0172j02] 愚謂初一念識是賴耶自證分即三細中業相 [0173j01] 記云謂真幻化人即別教菩薩能化人化實幻者即上六道凡夫是也 [0173j02] 記云言相避待者猶言不兩立之義如論云云 [0173j03] 緣見是俱時者記云見音現謂觀現在境是俱時若苦因即異時 [0174j01] 愚謂若言無者是真與俗岐而為二而智不應二也若言有者是真與俗合而為一而智不應一也 [0175j01] 記云經行諸法下疑脫一空字疏若諸空如疑脫一法字 [0175j02] 記云疏以經名釋十二部者據埋應先標梵語釋以華言今則反是從經便也 [0175001] 行空二字疑剩 [0175j03] 記云于文中有脫誤者今為正之謂菩薩內心能無受著則外無文字可得是為無受無文字無文字者非無文字文字性離為離文字止觀所謂達文非文非文非不文尚何文字之有故曰離文字為非文字文多一非字脩無脩者以說例行則脩而無脩脩無脩者文屬下句誤作脩文字者致難曉爾 [0176001] 步部音通歟次同 [0176j01] 記云有以實害為燒者但是實被其害是為燒義 [0178001] 今疑命今字亦通 [0179001] 讚經作護 [0179002] 十三昧經誤作一三昧 [0179003] 三三昧經誤二三昧 [0179j01] 唐釋名不思議品 [0179004] 數目舊多參差今訂正 [0180001] 日經作月 [0181j01] 記云雖以十千劫下頗似難隨應照下文釋之可也是諸菩薩雖經爾許劫行行不為不久然未滿初僧祇劫然雖當入滿位而非已入亦常學伏忍法而非久脩伏道故不可名字是為不定人 [0181j02] 僧伽臨僧伽陀未知孰是 [0183001] 順忍誤當是信忍也 [0183002] 便疑使 [0183j01] 記云別入通意者謂以別斷見 [0183003] 登誤作能(能誤作豋ナラン。[○@編]) [0184j01] 記云一切下疏作總別義釋三眼經作三昧誤也 [0184j02] 五三諦義具如法華玄 [0184j03] 對位辨別者對玅覺位以辨差別也此即唯佛一人能盡源之意 [0185j01] 云何下少一七字【經文資訊】《卍新續藏》第 26 冊 No. 513 仁王經合疏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0-12-04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卍新續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CBETA 掃瞄辨識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第三辨大眾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