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如是經義卷下
○究竟無我分第十七
究竟佛法本無我體。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至)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
何以故須菩提(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滅度眾生[A2]已了。不見是我滅度者。無四相也。葢人有四相。即見有眾生可度。仍有能度眾生心。謂涅槃可證可求。反是煩惱根本。菩薩心常空寂。澹然虗靜。本無四相。所以無四相者。何也。萬法皆從心生。究其實。真性中。蕩蕩空空。一法不立。一塵不染。何曾有法以發此菩提心。是故人能自然發生其心者。即當化度。而非菩薩之實能度也。傳頌曰。空生重請問。無心為自身。欲發菩提者。當了現前因。行悲疑似妄。用智最言真。度生權立我。證理即無人。川禪師云。少他一分又爭得。頌曰。獨坐翛然一室空。更無南北與西東。雖然不借陽和力。爭奈桃花一樣紅。
須菩提於意云何(至)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言。不[A3]但眾生實無法名菩提心。汝試云。我於師處。有法得之名為無上正等正覺不。須菩提深解無相之理。謂若有般若了悟心在。即是有法。尚有所得之心。故言不也。其言契合于佛心。故佛稱如是如是。深然之也。川禪師云。若不同牀睡。怎知紙被穿。頌曰。打皷弄琵琶。相逢兩會家。君行楊柳岸。我宿渡頭沙。江上晚來初雨。過數峰滄翠接天霞。
須菩提若有法如來得(至)如來者即諸法如義。
授記者。命之了悟真性以成佛也。來世。猶言後日。梵語釋迦。華言能仁。謂心性無邊。能含容廣度一切也。牟尼。華言寂默。謂心體清淨。動靜不干也。佛言。若于法有所得。是為執相。即有心在。便同凡夫。然燈焉得與我授記。惟其無得。心上無纖毫停留。自性清淨。故方授記于來世得成佛也。其故謂何。以如來之所以得名者。即能了諸法空相。得如如之義。一切諸法。本來清淨。由取捨分別。所以濁亂。不得自如。心若清淨。自然如中天杲日。歷歷分明。于諸法上。都無取舍分別。真性徧虗空世界。如常自如。故謂之如。既空諸法。自然有感即通。故謂之來。非性中原有法也。但于六塵中不生分別。而本體湛然。不染不著。曾無變異。如空不動。圓通瑩徹。歷劫長存。是名諸法如義。使謂實有所得。纔可成佛。何以稱名為如來。慈受禪師云。一顆靈丹大似拳。服來平地便升仙。塵緣若有絲毫在。蹉過蓬萊路八千。龍牙和尚云。深念門前樹能為澹泊棲。來者無心喚。去者不慕歸。若人心似樹。與道不相違。傅云。人與法相待。二相本來如。法空人是妄。人空法亦祛。人法兩無實。受記可非虗。一切皆如幻。誰言得有無。又云。法性非因果如理不從因。謂得然燈記。甯知是舊身。川禪師云。貧似范丹氣如項羽。頌曰。上無片瓦。下無立錐。日往月來。不如是誰。噫。又云。住。住。動著則三十棒。頌曰上是天兮下是地。男是男兮女是女。牧童撞著看牛兒。大家齊唱囉囉哩。是何曲調。萬年歡。
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至)於是中無實無虗。
凡言得者。皆自外來。真性豈外來之物。若有人言。佛得無上正等正覺之真性。是為妄語。當知佛所得菩提果。原是本來真性。正覺之法。本非性中所有。何處可執著萬行悉備。恒沙德用。何處不發現。故無實無虗。人惟當心悟此法。何可言有所得哉。川禪師云。當嫌千口少。貧怨一身多。頌曰。生涯如夢若浮雲。活計都無絕六親。留得一雙清白眼。笑看無限往來人。
是故如來說一切法(至)是故名一切法。
法惟無所得。是故如來說世間一切諸法。將謂為實。向甚處摸索。若以為虗。何處不分明。但能色相俱空。不著不染。從此脫離。皆可稱為佛法。然性體本空。所謂一切法者。其實非有一切法也。人不得不假此以修行。故虗名之為一切法耳。川禪師云。明明百草頭。明明祖師意。頌曰。會造逡巡酒。能開頃刻花。琴彈碧玉調。爐煉白丹砂。幾多伎倆從何得。須信風流出當家。又云。上大人。邱乙[A4]己。頌曰。是法非法不是法。死水藏龍活鱍鱍。是心非心不是心。逼塞虗空古到今。祇者是。絕追尋。無限野雲風捲盡。一輪孤月照天心。
○馬祖云。一切眾生。從無量劫來。不出法性三昧。長在法性中著衣吃飯。言談祇對。六根運用。一切施為。盡是法性。不解返源。所以隨名逐相。迷情妄起。造種種業。若能一念迴光返照。全體聖心。何處不是佛法。
須菩提譬如人身長大(至)即為非大身是名大身。
佛言。譬如人之一身。雖長且大。意謂人若心不菩提。此身空自長大。以顯一切眾生法身不二。無有限量。須菩提與佛一心。嘗聞佛說此語。故不待譬喻完。即答云。如來說人身長大。是法身無相。廣大無邊。若色身有相。內無智慧。即為非大身。故非真實有大身。但虗名之耳。知大身之非身。則知一切法者。誰是一切法。豈可謂其實有所得。又豈可謂實能滅度眾生耶。川禪師云。喚作一物即不中頌曰。天產英靈六尺軀能文能武善經書。一朝識破娘生面。方信閒名滿五湖。
須菩提菩薩亦如是(至)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
豈惟佛哉。即菩薩亦不可知有滅度。菩薩到處皆行方便。不可以有心為之。夫色身長大。爭奈有生滅。有限量。即非大身。二乘之人。有煩惱妄想。不能除滅。即同凡夫。滅色取空。不了色性。即非菩薩。若造作此言。我當化度眾生。未免有心。不知色性自空。非色滅空。如病眼人。見空中花。無有是處。何以名為菩薩。其故謂何。葢心迷即眾生。心悟即成佛。一切空寂。本來不生。不見有生死。不見有涅槃。不見有善惡。不見有聖凡。不見一切法。正見之時。了無可見。故滅度而實無有滅度之法。所以得名為菩薩。惟其實無有法。是故佛於無可說中。說一切法。皆是真空無相。絕無有我人眾生壽者四相。夫法本無相。安得以滅度為[A5]己功乎。傳云名因共業變。萬象即微生。若悟真空色。翛然獨有名。川禪師云。喚牛即牛。呼馬即馬。頌曰。借婆衫子拜婆門。禮數周旋[A6]已十分。竹影掃堦塵不動。月輪穿海水無痕。
須菩提若菩薩作是言(至)即非莊嚴是名莊嚴。
自認滅度。心不清淨可知。設有有心要求清淨。說我當莊嚴佛土。即便著相。不可稱為菩薩。何也佛土者。自心淨土也。本來清淨。無相可以莊嚴。惟有妙莊嚴之理。存乎其中。故所說莊嚴佛土者。非實有莊嚴也。但虗名而[A7]已。豈有菩薩而猶著於相耶。
須菩提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知有我即非菩薩。究竟何以名菩薩。必把我一身看得十分透徹。知身非我有。法非我得。人與法雙忘。纔是真正名為菩薩。楞伽經云。二無我。謂人無我。法無我。人無我者。謂人無本體。因業而生。法無我者。謂法無本體。因事而立。若作富貴之業。則生于富貴中。作貧賤之業。則生于貧賤中。是人無本體也。如因欲渡水。則為舟楫之法。因欲陸行。則為車輿之法。是法無本體也。一切法因事而立。皆為假合。假合即是虗妄。若信此理而悟解之。是真菩薩。菩薩不可執一我相況如來菩提之心。誰謂有法以發之。川禪師云。寒即普天寒。熱即普天熱。頌曰。有我原無我。寒時燒軟火。無心似有心。半夜拾金針。無心無我分明道。不知道者是何人。呵呵。
○一體同觀分等十八
萬法歸一。更無異觀。
須菩提於意云何(至)如是世尊如來有佛眼。
前說無我。是說無妄心非并說無覺性也。故言佛有覺性。而先舉清淨五眼問之。化身觀見于世間。開化眾生。見色身起滅。內外空寂。謂之肉眼。見自真性。是法平等。普照大千。謂之天眼。見自性中般若。智燭常明。照徹眾生性靈深淺。謂之慧眼。見諸色相。心不動搖。了諸法空。遍充三界。謂之法眼。見前際無煩惱可斷。中際無自性可守。後際無佛可求。三際清淨。本性常覺。破諸空妄。謂之佛眼。凡夫與如來。同具此五眼。但為物欲所蔽。不能常明。如來真空無我。性體湛然清淨。自無纖毫障翳。傅頌云。天眼通非閡。肉眼閡非通。法眼唯觀俗。慧眼直緣空。佛眼如千日。照異體還同。圓明法界內。無處不含容。川禪師云。盡在眉毛下。頌曰。如來有五眼。張三祇一雙。一般分皂白的的別青黃。其間些子爻訛處。六月炎天下雪霜。
須菩提於意云何(至)若干種心如來悉知。
有一世界。必有一佛設化。故曰佛世界。佛以恒河之沙。喻世界之廣。更舉無窮之沙。喻眾生種種妄念。若干種心如來悉知者。眼耳鼻舌身意。凡起心動念處。即是國土。于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種差別之心。心數雖多。總名妄心。既覺是妄。故云悉知。如來惟具足五眼。是覺性常具足矣。故能無不悉知其心。川禪師云。曾為浪子偏憐客。慣愛貪杯識醉人。頌曰。眼觀東南。意在西北。將謂猴白。更謂猴黑。一切眾生一切心。盡逐無窮聲與色喝。
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至)未來心不可得。
諸心即若干種心。吾心本一。何得有若干種心。如來所以能悉知者。何也。以諸心總是妄心。但因其從心而起。不得不名之為心。原非真實之心也。所以識其非心者何也。此心太空。毫無所累。說不得他有過去現在未來心。所以說若干種心。皆是非心。而如來無不知之也。要知三心只一心。本來無有。因事而起。事過即滅。如言語時。是現在。未出口。謂之未來。一出口。即為過去。又如人思食之時。則欲食之心為未來。得食之時。則欲食之心為現在。食畢放箸。則欲食之心為過去。不甚相遠。傅頌曰。依他一念起。俱為妄所行。便分六十二。九百亂縱橫。過去滅無滅。當來生不生。常能作此觀。真妄坦然平。圓悟禪師頌曰。欲識平常道。天真任自然。行船宜舉棹。走馬即加鞭。若遇饑來飯。還應困即眠。盡從緣所得。所得亦非緣。川禪師云。病多諳藥性。頌曰。一波纔動萬波隨。似蟻循環豈了期。咄。今日與君都割斷。出身方號丈夫兒。又云。低聲。低聲直得鼻孔裏出氣。頌曰。三際求心心不見。兩眼依前對兩眼。不須遺劍刻舟尋。雪月風花常見面。
○法界通化分第十九
佛法充滿世界。無不通達感化。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有人滿(至)如來說得福德多。
總是說心無相。以是因緣得福者。以布施的緣。故得福。是有漏有礙之寶。非清淨無為功德。葢福田心造。佛言。若心中果實有此福德。則福德非外來。何以言得。惟是本無一物。本無此福德藏在心中。故如來不止言得。而更言多。若有菩薩。以盧舍那身中七寶菩提。持齋禮讚。從其心燈。化生功德。不生不滅。堅如金剛。乘香花雲。入無邊界。起光明臺。供十方一切諸佛。此無為功德。見性之施。化為菩薩。頌曰。廣將七寶持為施。如來不說福德多。若用心燈充供養。威光遍照滿婆娑。
○離色離相分第二十
色相皆妄。離之即見性。
須菩提於意云何(至)是名具足色身。
色身者。皮肉形軀也。具足者。無少欠缺也。佛恐眾生不悟佛心無相。即心可以成佛。[A8]但見此具足色身便為如來。故復問之。不知此乃是幻身。究竟還歸烏有。佛全不在此。故云即非具足色身。明禪師云。養就家欄水牯牛。自歸自去有來由。如今穩坐深雲裏。秦不管兮漢不收。川禪師云。官不容針。私通車馬。頌曰。請君仰面看虗空。廓落無邊不見蹤。若解轉身些子力。頭頭物物總相逢。
○僧問趙州。狗子有佛性麼。州云。無。進云。蠢動含靈皆有佛性。為什麼狗子無佛性。州云。為他有業識在。夫有業識之人。種種著于有。起諸妄想者。名顛倒知見。種種著于空。都無所悟者。名斷滅知見。宿有善根之人。無此二病。洞曉空趣。此名真正知見。若悟此理。乃可隨時著衣吃飯。長養聖胎。任運過時。更有何事。
須菩提於意云何(至)是名諸相具足。
具足色身。佛猶與人同。三十二相。獨如來有之。若執此求如來。祇見化身。不知如來離色離相。以淨行。則具足三十二。以智慧。則具足八萬四千。其實覺性猶虗空。故再辨之。傳頌曰。八十隨形好。相分三十二。應物萬般形。理中非一異。人法兩俱遣。色心齊一棄。所以證菩提。實由諸相離。
○四祖謂牛頭融禪師云。百千妙門。同歸方寸。恒沙功德。總在心源。一切定門。一切慧門。一切行門。悉皆具足。神通妙用。只在你心。業障煩惱。本來空寂。一切果報。性相平等。大道虗曠絕思絕慮。如是之法。無欠無餘。與佛無殊。更無別法。但只令心自在。莫懷妄想。亦莫歡欣。莫起貪嗔。莫生憂慮。蕩蕩無礙。任意縱橫。不作諸善。不作諸惡。行住坐臥。觸目遇緣。皆是佛之妙用。
○非說所說分第二十一
法無可說。所說者。非性之真。
須菩提汝勿謂如來是念(至)不能解我所說故。
如來不在身相。人猶易曉。然佛法是如來所說。恐人復執此以求如來。故曰汝勿以如來曾作此說法念也。何也。非法無以談空。非人無以說法。此謂不同生滅之心。故有法可說。如來雖說法。未嘗執取一樣法。若以有生滅心而為說法。是教一切人不能得見自性。即為謗毀如來。不能解悟我所說如來無相之義。我故曰莫作是念。川禪師云。是即是。大藏小藏。從甚處得來。頌曰。有說皆為謗。無言亦不容。為君通一線。日出嶺東紅。
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本來無法。特為眾生去除外妄。不得[A9]已而說法。然不過隨感隨應。實無有一定法可說。但虗名為說法而[A10]已。若眾生既悟。并法亦無可用。安得謂如來實有所說法耶。傅云。相寂名亦遣。心融境亦亡。去來終莫見。語默永無妨。智入圓成理。身同法性常。證真還了俗。不廢是津梁。川禪師云。兔角杖。龜毛拂。頌曰。多年石馬放毫光。鐵牛哮吼入長江。虗空一喝無踪跡。不覺潛身北斗藏。且道是說法。不是說法。
○顏丙曰。終日吃飯。不曾咬著一粒米。終日著衣。不曾掛著一莖絲。所以我佛橫說豎說。四十九年。未嘗道著一字。唯同道方知。若言如來有所說。即為謗佛。不能解會我所說。直饒說得天花亂墜。也落在第二著。若能坐斷十方。打成一片。非言語可到。是名真說法也。所以道。地壁瓦礫。說禪浩浩。前輩頌曰。也大奇。也大奇。無情說法不思議。若將耳聽終難會。眼處聞聲方得知。
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至)說非眾生是名眾生。
言慧命者。以須菩提具智慧性故稱之。即如稱長老一般。無法可說。後世眾生便難信解。故須菩提問生信心不。佛言。人無定品。皆具真一之性。與佛同源。詎可以眾生目之。因彼背真逐妄。自昧其靈。又不可以不是眾生目之。豈謂生信心者。後世遂無其人。何也。眾生之為眾生。特因未悟而名之耳。若悟了。亦即是佛。如來何嘗說他是真實眾生。不過虗名之而[A11]已。智者禪師頌曰。不言無所說。所說妙難窮。有說皆為謗。至道處其中。多言無所解。默爾得三空。智覺剎那頃。無生無始終。川禪師云。火熱風動。水濕地堅。頌曰。指鹿豈能成駿馬。言烏誰謂是翔鸞。雖然不許纖毫異。馬字驢名幾百般。
○無法可得分第二十二
真性全空故無法可得。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至)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既明無法可說。遂悟佛所得菩提之道。內覺身心空。外覺境緣空。破諸色相。勿令執著。無有秋毫之障。微塵之染。故以為無所得。佛言如是如是者。深許其言之當也。無有法加一少字。絲毫亦不有也。言我於此理。亦無少法可得。菩提亦是虗名。草堂清和尚云。擊石乃出火。火光終不然。碧潭深萬丈。直下見青天。川禪師云。求人不如求[A12]己。頌曰。滴水生冰信有之。綠楊芳草色依依。春花秋月無窮事。不妨閒聽鷓鴣啼。
○祺禪師云。念念釋迦出世。步步彌勒下生。分別現文殊之心。運用動普賢之行。門門而皆出甘露。味味而盡是醍醐。不出旃檀之林。長處華藏之境。若如此也。行住坐臥。觸目遇緣。雖應用千差。且湛然清淨。
○淨心行善分第二十三
以清淨心行諸善法。
復次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至)三藐三菩提。
法即是菩提心。佛與眾生。皆具此性。無增無減。均平相等。無有高下。然實無形也。特強名為無上正等正覺。黃蘗禪師云。若觀佛作清淨光明解脫之相。觀眾生作垢濁暗昧生死之相。作此解者。歷恒河沙劫。終不能得阿耨菩提。又云。心若平等。不分高下。即與眾生諸佛。世界山河。有相無相。徧十方界。一切平等。無彼我相。此本源清淨心。常自圓滿。光明徧照也。傅頌曰。水陸同真際。飛行體一如。法中何彼此。理上豈親疎。自他分別遣。高下執情除。了斯平等性。咸共入無餘。
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至)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所以名為無上正等正覺者。以真性中本無我人眾生壽者四相。乃從妄緣中現。而真性則平等。不可使他或得或失。若以無四相之心。修行一切無我真空的善法。於一切事。無染無著。於一切境。不動不搖。於一切法。無取無捨。於一切時。常行方便。隨順眾生。令皆歡喜。而為說法。令悟菩提真性。勿使虧欠。則覺性便不失墜。未有不得也。然所謂善法者。本來無此善法。但假此名。直教一切善惡凡聖無取捨愛憎之心。平常無事。故云即非善法。以開悟眾生。本不是住於相。川禪師云。山高水深。日生月落。頌曰。僧是僧兮俗是俗。喜則笑兮悲則哭。若能於此善參禪。六六從來三十六。又云。面上夾竹桃花。肚裏侵天荊棘。頌曰。是惡非惡。從善非善。將逐符行。兵隨印轉。有時獨上妙高峯。却來端坐閻王殿。見盡人間祇點頭。大悲手眼多。方便。
○福智無比分第二十四
持經者福智最多。無可比並。
須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上言性中無善法。恐人以經文為空言。不知受持故此又較量施寶福德。以大千世界中。所有須彌山王。上至忉利天。下至崑崙際。若有將七寶如此之高。持用布施。其獲福雖百千萬億分。僅為住相布施。終無解脫之時。總不如受持讀誦此經。乃至四句偈等所得無住相淨妙功德之一。可見佛。若不設經救。一切眾生無由入悟。憑何修行。得到佛地。傅頌曰。施寶如沙數。惟成有漏因。不如無我觀。了妄乃名真。欲證無生忍。要假離貪嗔。人法知無我。逍遙出六塵。川禪師云。千錐劄地。不如鈍鍬一捺。頌曰。麒麟鸞鳳不成羣。尺璧寸珠那入市。逐風之馬不並馳。倚天長劍□□比。乾坤不覆載。劫火不能壞。凜凜威光混太虗。天上人間總不如。噫。
○化無所化分第二十五
雖化度眾生。心無化度。
須菩提於意云何(至)如來即有我人眾生壽者。
如來設立經教。雖曰以度眾生為事。然未嘗有度眾生之心。故誡云。汝等勿謂也。眾生具無盡煩惱妄想。於一切善惡凡聖等見。取捨分別。迷情蓋覆菩提之性。業障深重。佛一出世。教令覺悟。降六賊。斷三毒。除人我。令能回光返照。即見自性。更不停留纖毫凝滯。聞經徹悟。自然歸於化度。不過還其本有智慧心而[A13]已。實無有眾生如來度者。若言眾生是如來化度。則如來便有我人等四相之私矣。傅頌曰。夜夜抱佛眠。朝朝還共起。起坐鎮相隨。語默同居止。纖毫不相離。如身影相似。欲識佛去處。只這語聲是。川禪師云。春蘭秋菊。各自馨香。頌曰。生下東西七步行。人人鼻直兩眉橫。哆唎悲喜皆相似。那時誰更問尊堂。還□記在麼。
○園悟禪師云。赤肉團上。人人古佛家風。毗盧頂門。處處祖師巴鼻。若也恁麼返照。凝然一段光明。非色非心。非內非外。行棒也打他不著。行喝也驚他不得。直得淨躶躶。赤洒洒。是箇無生法忍。不退轉輪。截斷兩頭。歸家穩坐。正當恁麼時。不須他處覔。祇此是西方。
須菩提如來說有我者(至)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如來既無我人等相。何又云我。須知假名稱我。對所度眾生。隨世說我。而自性中。當體空寂。原不著有我相。惟凡夫妄認之以為有我。其實三世諸佛。皆無所有。惟有自心既明。因果無差。乃知心外無法。非有我也。就是所稱為凡夫者。欲離生死而求涅槃。欲捨煩惱而求滅度。執著一邊。不了中道。究竟皆不著□□可成佛。豈真有實凡夫哉。但虗名耳。凡夫自能成□。雖謂之自度可也。如來曾何功耶。智者禪師頌曰。□生修因果。果熟自然圓。法船自然度。何必要□。□□似捕魚者。得魚忘却筌。若道如來度。從來度□□。□禪師云。前念眾生後念佛。佛與眾生是何物。頌曰。□見三頭六臂。却能拈匙放筯。有時酒醉罵人。忽爾□香作禮。手把破沙盆。身披羅錦綺。做模打樣□□□。驀鼻牽來祇是你。嗄。
○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
清淨法身。非屬相貌。
須菩提於意云何(至)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
身相不可觀如來。須菩提前[A14]已言過不也。何故此處言如是如是。亦謂此相為如來所獨具也。不知觀如來者。但當契清淨本來心。若以三十二相觀如來。則執相之見猶未除。故言轉輪聖王。亦有三十二□。□泥形相。彼將亦是如來矣。豈若是乎。轉輪聖王□□四天王。管察世閒善惡。正五九月。照南閻浮提。□□十月。照西瞿耶尼。三七十一月。照北鬱單越。四□□二月。照東拂婆提。常如輪之轉。故名轉輪聖王。□□云。臨池喚影終無益。觀鏡攀花未是奇。□□□□□實相。相忘心滅却依誰。川禪師曰。錯。頌曰。泥塑□□兼綵畫。堆青抹綠更裝金。若將此是如來相。笑□□無觀世音。又云有相身中無相身。金香爐下□□□。頭頭盡是吾家物。何必靈山問世尊。如王秉劍。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至)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我。謂佛性也。乃真性之佛。無形無相。不可以形色見。亦不可以音聲求。世尊因見須菩提。疑信相半。故於爾時說偈言曰。如來只在自心。法體清淨。猶若虗空。無有染礙。不落一切塵境。視之不見。言其有色相不可。聽之不聞。言其有音聲不可。若欲以此二者。求見我。是不見正覺常住之真佛性。不能返觀內照。即性而修。此等人舍正路而不由。不能見如來於方□□聞。蓋因其不反求本心也。川禪師云。直饒不□□□聲求。亦未見如來在。且道如何得見。不審不審。□□。見色聞聲世本常。一重雪上一重霜。君今要見□□面。走入摩耶腹內藏。噫。此□三十年後。
○無斷無滅分第二十七
性體具足。不生斷滅。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二節。說具足相。論清淨法身。不可以相貌取□□其詞而語須菩提曰。此性。如來與眾生皆有。本無少欠。故名具足相。不可以色見聲求。然溺於無相。又恐淪於空寂。蓋性含萬法。應用徧知。去來自由。無所罣礙。原非一味空寂。惟以此具足之性。有正覺。故得證菩提果。若作是念。謂如來不以具足性得菩提果。未免入於槁情滅念。何以為如來。故又正其詞而謂之曰。莫作是念。智者禪師頌曰。相相非有相。具足相無憑。法法生妙法。空空體不同。斷滅不斷滅。知覺悟深宗。若無人我念。方知是至公。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至)於法不說斷滅相。
此二節。佛恐眾生執於無法沉迷空寂。□□□□□□□其詞而語須菩提曰。□作有相觀。即□□□□。若作無相觀。亦是一邊見。人豈可泥於相。[A15]但說□□盡當斷絕消滅。此便非清淨心。何可作是念。其□□何。蓋既悟之後。法亦歸空。未悟之前。必當依□□□修行。於法不可有斷滅相。譬如渡水。渡後固□□□楫。未渡之前。非舟楫何由以濟。故又正其辭而語之也。川禪師云。翦不齊兮理還亂。拽起頭來割不斷。頌曰。不知誰解巧安排。揑聚依然又放開。莫謂如來成斷滅。一聲還續一聲來。
○不受不貪分第二十八
不受福德。無所貪著。
須菩提若菩薩以滿恒河沙等(至)是故說不受福德。
通達一切法。無能所心。是名為忍。說箇忍字□□□制之意。初住菩薩如此。後來得成無我地位。却□□兩空。不必強制。故曰。無我□成於忍。佛□□□□□修行之法。未免有我施彼□之相。若□□□□□□不生。無我得成於忍。所得福德。更勝於前菩□□□七寶布施等福所能比。何也。不受福德故□□□□受。蓋受則有貪戀之意。如眼對色。謂之見□□□□之聞。見聞是根。聲色是塵。凡夫被妄心所覆□□□轉。即有生滅。故塵起即心起。塵滅即心滅。不知所□生滅心。皆是妄念。菩薩了悟真性。活潑潑地。洞然同於太虗。色聲未對之時。我性常見常聞。未曾暫滅。色聲相對之時。我性未嘗暫生。所作福德不為自[A16]己受享世間福利。全為利益一切眾生。積福□□□□□[A17]已。故不應有所貪戀住著也。以此□□□□□□□其不受。豈同於布施著相者。□□□□□□□□□有為相。三生却被吞。七寶多行□□□□□□□□諸有欲。旋豈愛情恩。苦□無貪相。應到□□□□□師云。耳聽如聾。口說如啞。頌曰。馬下人因□□□。□高有下有疏親。一朝馬死人歸去。親者如□□□□。只是舊時人。改却舊時行履處。又云。裙無腰□□□。□曰。似水如雲一夢身。不□□外更□□。□□□□□他物。分付黃梅路上人。□□道歌□□□□□□天福。猶如仰箭射虗空。勢力盡。箭還墜。招得□□□如意。蓋言人天福報。便是三生業緣。少有□□□□得受福力。不明其本。愈冀□添。以此世福。□□□□臨命終時。福盡業在。列□惡道。受種種□□□□□來生不如意也。
○威儀寂靜分第二十九
四歲□□□□□□□□□動於相。
須菩提若有人言(至)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釋。來去坐臥本。文分明不釋□□□□□□□□□虗。作同字看所處所也。無所從□□□□□□□□無所去猶言無處所去□□□□□□□□□□□□□□□□□□□□詳確惟□□□□□□□□□□□□□□□□□□□□□□□□□□□□□□□□□□□□□□□□□□□□□□□□□□□□□□□□□□□□□□□□□□□□□□□□□□。
○一合理相分第三十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至)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
○知見不生分第三十一
須菩提若人言佛說我見(至)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應化非真分第三十二
須菩提若有人以滿無量(至)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如是經義卷下(終)
No. 501-A
金剛般若一經。乃捨法證性之妙道。無住生心之極功。義理深微。未易明了。雖有諸家註釋。各是其是。使後之學者。無所適從。心都子曰。亡羊由於路歧。失道由於多方。有以哉。(休)幼時聞諸長老云。惟如是經義一書。所解直捷痛快。三根普被。堪為斯世津梁。於是徧搜諸方。五十年未獲。今秋道山師得殘本於普陀。惜字簍中。携來雲林。(休)閒假之暫。閱見其文理洞徹。玄微般若。於是乎。顯真末世金錍也。蓋般若靈光。頭頭披露。眾生埋沒[A18]已久。此解能開發道眼。故龍天珍惜秘藏。不肯磨滅。特默授與饑窘之士。如是妙法。如是慧燈。若不刊刻流通。則湮沒竟無傳矣。恨歲久冊頁剝落。後缺三分。遂至拱璧不完。茲板而出之。如天下大道場。及各庵院。有珍藏如是經義者。請加刻其三分。以補足之。庶香飯醍醐。同霑法味。化城稚子。共悟無生。功德果報。又豈心思口議所可髣髴比量也哉。
祈懺弟子(昉休)謹啟。
校注
【經文資訊】《卍新續藏》第 25 冊 No. 501 金剛經如是經義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19-09-1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卍新續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CBETA 掃瞄辨識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上說修行人。不可思議。須菩提。遂轉憶初問安住降伏。未免猶著思議。故再問之。佛言。菩提之心。人人皆有。等為物欲所蔽。時生妄想貪嗔取舍。一切不善心。人欲還其本有。當生這箇菩提心。猶如虗空無染無雜。大日輪照四天下。日升之時。明徧天下。虗空不曾明。日沒之時。暗徧天下。虗空不曾暗。明暗之境。自相凌奪。虗空之性。廓然不變。自然發生。不礙真性。與安住降伏。著實用功者不同。一切眾生。原無不善心。因貪財色。恩愛情重。方有此心。性頑鈍者。總在夢中。有利根者。一撥即轉。故我應度一切眾生。不過以無我心。將忍辱以降伏。令邪惡不生。不起能度之一念。亦不見所度之眾生。故我即度脫眾生成佛[A1]已盡。而實無有一眾生。是我滅度者也。川禪師云。有時因月好。不覺過滄洲。頌曰。若問云何住。非中及有無。頭無纖草葢。足不履閻浮。細似鱗虗柝。輕如蝶舞初。眾生滅盡知無滅。此是隨流大丈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