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 vs 白话文 对照阅读!请访问 deerpark.ai

金剛經註

No. 461-A 川老金剛經序

此一卷經如儒家論語辭有盡理無窮自佛法西來雖載於大般若經第五百七十七卷而其文義經六朝法師翻譯今之所行者廼秦羅什本也前後解注議論不一唯草堂宗密禪師所得最多觀其序云住一十七處密示階差斷二十七疑潛通血脉至有慧徹三空檀含萬行之說非深於般若未易臻此會首正將劉侯同化緣范師榮近得是本鏤板於橋庵屬予為序然世尊演說般若凡四處十六會此祇園之答善現第九會也即刊諸善人須得兔忘蹄而川老子不免畫蛇添足云

[A1]己亥結制日西隱五戒(惠藏)無盡書

金剛經啟請

若有人受持金剛經者先須志心念淨口業真言然後啟請八金剛四菩薩名號所在之處常當擁護

淨口業真言

修唎修唎摩訶修喇修修唎薩婆訶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No. 461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註卷上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川老曰法不孤起誰為安名 頌曰

摩訶大法王  無短亦無長  本來無皂白
隨處現青黃  華發看朝艶  林凋逐晚霜
疾雷何太急  迅電亦非光  九聖猶難測
龍天豈度量  古今人不識  權立號金剛

(本註六祖所述也頌著語川老所述也)

新注 此經雙喻法為名實相為體無[1]注為宗斷疑為用大乘為教相

初釋法喻名者金剛喻也般若法也金中精剛至堅至利能碎萬物此經能斷眾生疑執取以為喻故大品般若十六分中以此經名能斷分波羅蜜是梵語華言到彼岸眾生在生死海中無有窮極修此般若到涅槃彼岸蓋大乘菩薩達生死即涅槃則非度而度非到而到也經者訓法訓常梵語曰修多羅此翻契經謂契理契機故也

二辨實相體者即一實相理也經曰若人得聞是經即生實相

三明無住為宗者宗者要也經曰應無所住經中多以無住破著故以無住為宗也

四論斷疑為用者由經力用能斷妄執故以斷疑為用也

五判大乘為教相者經曰為最上乘者說故以大乘為教相也此經乃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所譯分三十二分者相傳為梁昭明太子所立元譯本無又與本論科節不同破碎經意今不取焉今註一本慈氏天親偈論取其意而不盡用其語以其語深難便初學故也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奉 詔譯

○法會因由分第一

[A2]丞相張無盡居士云非法無以談空非會無以說法萬法森然曰因一心應感曰由故首以法會因由分

如是我聞

如者指義是者定詞阿難自稱如是之法我從佛聞明不自說也故言如是我聞又我者性也性即我也內外動作皆由於性一切盡聞故稱我聞也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言一時者師資會遇齊集之時也佛者是說法之主在者欲明處所舍衛國者波斯匿王所居之國祗者太子名也樹是祗陀太子所施故言祗樹也給孤獨者須達長者之異名園者本屬須達故言給孤獨園佛者梵語唐言覺也覺義有二一者外覺觀諸法空二者內覺知心空寂不被六塵所[2]深外不見人過惡內不被邪迷所惑故名曰覺覺即是佛也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言與者佛與比丘同住金剛般若無相道場故言與也大比丘者是大阿羅漢故比丘者梵語唐言能破六賊故名比丘眾多也千二百五十人者其數也俱者同處平等法會

如 古人道喚作如如早是變了也且道變向甚麼處去咄不得亂走畢竟作麼生道火不曾燒却口 頌曰

如  靜夜長天一月孤
是  水不離波波是水
鏡水塵風不到時  應現無瑕照天地
看看

我 淨躶躶赤洒洒沒可把 頌曰

我  認得分明成兩箇
不動纖毫合本然  知音自有松風和

聞 切忌隨佗去 頌曰

猿啼嶺上唳林間  斷雲風捲水激長湍
最愛晚秋霜午夜  一聲新鴈覺天寒

一 相隨來也 頌曰

一  破二成三從此出
乾坤混沌未分前  以是一生參學畢

時 如魚飲水冷暖自知 頌曰

時  清風明月鎮相隨
桃紅李白薔薇紫  問著東君自不知

佛 無面目說是非漢 頌曰

小名悉達長號釋迦  度人無數攝伏群邪
若言佗是佛  自[A3]己却成魔
祗把一枚無孔笛  為君吹起大平歌

在 客來須看也不得放過隨後便打 頌曰

獨坐一爐香  金文誦兩行
可憐車馬客  門外任佗忙

舍衛(至)人俱 獨掌不浪鳴 頌曰

巍巍堂堂  萬法中王  三十二相
百千種光  聖凡瞻仰  外道歸降
莫謂慈容難得見  不離祗園大道場

新注 如是者指一經所聞法體也我聞者阿難謂如是之法我從佛而聞也一時者即如來說法機應和合時也佛者覺也佛是教主尊極名佛舍衛者國名也華言豐德祗樹給孤獨園者祗陀太子施樹給孤長者買園共立精舍請佛而住此說法處也與大比丘眾者聞法之侶也比丘者梵語也華言乞士上乞法以資慧命下乞食以資色身又折[A4]己慢幢生彼福德千二百五十人俱者此諸弟子凡佛說法之處常隨侍也[A5]已上如是等六事冠於諸經之首謂之通序如來臨滅度時阿難問佛一切經前當安何語佛言當安如是我聞等語非但我法如是三世諸佛皆如是

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鉢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

爾時者當此之時是今辰時齊時欲至也著衣持鉢者為顯教示跡故也入者為自城外而入也舍衛大城者名舍衛國豐德城也即波斯匿王所居之城故言舍衛大城也言乞食者表如來能下心於一切眾生也

次第乞[A6]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鉢洗足[A7]已敷座而坐

次第者不擇貧富平等以化也乞[A8]已者如多乞不過七家七家數滿更不至餘家也還至本處者佛意制諸比丘除請召外不得輙向白衣舍故云爾洗足者如來示現順同凡夫故言洗足又大乘法不獨以洗手足為淨蓋言洗手足不若淨心一念心淨則罪垢悉除矣如來欲說法時常儀敷栴檀座故言敷座而坐也

爾時(至)而坐 惺惺著 頌曰

飯食訖兮洗足[A9]已  敷座坐來誰共委
向下文長知不知  看看平地波濤起

新注 此別敘也亦名發起序以乞食為發起者蓋佛欲說無住相施故先乞食以表之然佛以禪悅法喜為食而行乞者示同凡僧耳爾時者當是時也世尊者世間所尊十號之一也食時者辰時也著衣者服僧伽梨衣也持鉢者持應量器也次第乞者佛心平等不擇貧富也本處者給孤園也洗足者天竺跣足而食故食訖而洗足也敷座而坐者敷坐具而跏趺也

○善現起請分第二

從空起慧請答雙彰故受之以善現起請分

時長老須菩提

何名長老德尊年高故名長老須菩提是梵語唐言解空也

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隨眾生所坐故云即從座起弟子請益先行五種儀一者從座而起二者端整衣服三者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四者合掌瞻仰尊顏目不暫捨五者一心恭敬以伸問辭

希有世尊

希有略說三義第一希有能捨金輪王位第二希有身長丈六紫磨金容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三界無比第三希有性能含吐八萬四千法三身圓備以具上三義故云希有也世尊者智慧超過三界無有能及者德高更無有上一切咸恭敬故曰世尊

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屬諸菩薩

護念者如來以般若波羅蜜法護念諸菩薩付屬者如來以般若波羅蜜法付屬須菩提諸大菩薩言善護念者令諸學人以般若智護念自身心不令妄起憎愛染外六塵墮生死苦海於自心中念念常正不令邪起自性如來自善護念言善付屬者前念清淨付屬後念後念清淨無有間斷究竟解脫如來委曲誨示眾生及在會之眾當常行此故云善付屬也菩薩者梵語唐言道心眾生亦云覺有情道心者常行恭敬乃至蠢動含靈普敬愛之無輕慢心故名菩薩

時長老(至)諸菩薩 如來不措一言須菩提便興讚嘆具眼勝流試著眼看 頌曰

隔墻見角便知是牛  隔山見煙便知是火
獨坐巍巍天上天下  南北東西鑽龜打瓦

新注 長老須菩提乃此經發起之人稱長老者以其德長年老也梵語須菩提華言空生亦名善現從座起至恭敬乃請法之敬義希有者讚佛之辭也善護念者為護念現在根熟菩薩與智慧力令其成熟自行與教化力令其攝受眾生也善付屬者為付屬未來根未熟菩薩[A10]已得大乘者令其不捨未得大乘者令其勝進也護念付屬即希有事也佛德之大無過眾生然雖注意於般若度生必待請問故善現觀相知意即首稱歎希有而後請問也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

善男子者平坦心也亦是正定心也能成就一切功德所往無礙也善女人者是正慧心也由正慧心能出生一切有為無為功德也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

須菩提問一切發菩提心人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須菩提見一切眾生躁擾不停猶如隙塵搖動之心起如飄風念念相續無有間歇問欲修行如何降伏

世尊(至)其心 這一問從甚處來 頌曰

你喜我不喜  君悲我不悲
鴈思飛[1]寒北  燕憶舊巢歸
秋月春華無限意  箇中只許自家知

新注 此發問之端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華言無上正等正覺也問意以如來護念付屬現在未來菩薩令成佛果是菩薩雖發道心誓度眾生求成佛道未知其心云何安住大乘云何降伏妄心使至佛果不退失耶也

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

是佛讚嘆須菩提善得我心善得我意也

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佛欲說法常先戒勅令諸聽者一心靜默吾當為說

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阿之言無耨多羅之言上三之言正藐之言徧菩提之言知無者無諸垢染上者三界無能比正者正見也徧者一切智也智者知一切有情皆有佛性但能修行盡得成佛三者即是無上清淨般若波羅蜜也是以一切善男子善女人若欲修行應知無上菩提道應知無上清淨般若波羅蜜多法以此降伏其心也

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唯然者應諾之辭願樂者願佛廣說令中下根機盡得開悟樂者樂聞深法欲聞者渴仰慈誨也

佛言(至)欲聞 住住事因丁囑生 頌曰

七手八脚神頭鬼面  棒打不開刀割不斷
閻浮踔躑幾千迴  頭頭不離空王殿

新注 善現既讚嘆請問妙稱佛心故印可云善哉善哉當為汝說也而又誡絇云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善現即會佛意故唯然應之願聞是法然一經之大要不過善現所問安住大乘降伏妄心如來所答修行之法亦不出乎理事二行破執斷疑而[A11]已具見下文

○大乘正宗分第三

宗絕正邪乘無大小隨三根而化度簡異說而獨尊故受之以大乘正宗分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

前念清淨後念清淨名為菩薩念念不退雖在塵勞心常清淨名摩訶薩[1]文慈悲喜捨種種方便化度眾生名為菩薩能化所化心無取著是名摩訶薩恭敬一切眾生即是降伏自心處真者不變如者不異遇諸境界心無變異名曰真如亦云外不假曰真內不虗曰如念念無差即是降伏其心也不虗一本作不亂

新注 善現雙問安住降伏如來但答降伏其心者善降伏妄心安住大乘則接安住矣

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

新注 人與旁生具有四生諸天地獄中陰惟是化生鬼通胎化二生皆屬欲界

若有色(色界天)若無色(無色界天)若有想(識處天)若無想(無處有處天)若非有想非無想(非想非非想處天)我皆令入無餘涅槃

卵生者迷性也胎生者習性也濕生者隨邪性也化生者見趣性也迷故造諸業習故常流轉隨邪心不定見趣多淪墜起心修心妄見是非內不契無相之理名為有色內心守直不行恭敬供養但言直心是佛不修福慧名為無色不了中道眼見耳聞心想思惟愛著法相口說佛行心不依行名為有想迷人坐禪一向除妄不學慈悲喜捨智慧方便猶如木石無有作用名為無想不著二法想故名若非有想求理心在故名若非無想煩惱萬差皆是垢心身形無數總名眾生如來大悲普化皆令得入無餘涅槃云多淪墜一作墮阿鼻也

而滅度之

如來指示三界九地眾生各有涅槃妙心令自悟入無餘無餘者無習氣煩惱也涅槃者圓滿清淨義滅盡一切習氣令永不生方契此也度者渡生死大海也佛心平等普願與一切眾生同入圓滿清淨無餘涅槃同渡生死大海同諸佛所證也有人雖悟雖修作有所得心者却生我相名為法我除盡法我方名滅度也

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

如是者指前法也滅度者大解脫也大解脫者煩惱及習氣一切諸業障滅盡更無有餘是名大解脫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元各自有一切煩惱貪嗔惡業若不斷除終不得解脫故言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一切迷人悟得自性始知佛不見自相不有自智何曾度眾生祗為凡夫不見自本心不識佛意執著諸法相不達無為之理我人不除是名眾生若離此病實無眾生得滅度者故言妄心無處即菩提生死涅槃本平等何滅度之有

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眾生佛性無有異緣有四相不入無餘涅槃有四相即是眾生無四相即是佛迷即佛是眾生悟即是眾生是佛迷人恃有財寶學問族姓輕慢一切人名我相雖行仁義禮智信而意高自負不行普敬言我解行仁義禮智信不合敬爾名人相好事歸[A12]己惡事施於人名眾生相對境取捨分別名壽者相是謂凡夫四相修行人亦有四相心有能所輕慢眾生名我相恃持戒輕破戒者名人相厭三塗苦願生諸天是眾生相心愛長年而勤修福業諸執不忘是壽者相有四相即是眾生無四相即是佛也

佛告(至)菩薩 頂天立地鼻直眼橫 頌曰

堂堂大道赫赫分明  人人本具箇箇圓成
祗因差一念  現出萬般形

新注 此一段是菩薩所修理觀具乎四心謂廣大心勝心常心不顛倒心慈氏頌曰廣大第一常其心不顛倒第一即勝心也經云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者所懷之境此廣大心也云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者此勝心也無餘涅槃即如來究竟彼岸也云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了生佛一如此常心也云無我人眾生壽者此不顛倒心也若有四相謂之四倒若一眾生不令滅度及見眾生實滅度者則未能了達本源遂有我人眾生壽者四相不名菩薩我者於五薀中妄計有我我所人者妄計我生人中異於餘趣眾生者妄計五蘊和合而生壽者妄計我受一期果報即若長若短壽命也此皆顛倒妄想亦名四見菩薩能用般若妙智照了性空本無四相名降伏其心否則非菩薩也

○妙行無住分第四

得宗而行不住於相故受之以妙行無住分

復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

凡夫布施祗求身相端嚴五欲快樂故報盡却墮三塗世尊大慈教行無相布施者不求身相端嚴五欲快樂但令內破慳心外利益一切眾生如是相應名不住色布施

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

應如是無相心布施者為無能施之心不見有施之物不分別受施之人是名不住相布施也

新注 此一段理觀兼事行也不住是理觀布施是事行於法者六塵諸法也布者普也施者捨也菩薩所修六度梵行以布施為初度攝後五度蓋施有三種資生施無畏施法施也資生施者施以財物資佗生也無畏施者持戒不惱無冤忍辱不報有冤法施者精進不倦說法禪定不差機說法智慧不顛倒說法然一切布施不過六塵所謂六塵如床敷臥具飲食湯藥之類是也世人行施心希果報是為著相菩薩行施了達三輪體空故能不住於相三輪者謂施者受者及所施物也佛告善現應如是不住於相而行施者蓋欲菩薩降伏妄心也

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菩薩行施無所希求其所獲福德如十方虗空不可較量言復次者連前起後之辭一說布者普也施者散也能普散盡心中妄念習氣煩惱四相泯絕無所蘊積是真布施又說布施者由不住六塵境界又不有漏分別惟當返歸清淨了萬法空寂若不了此意惟增諸業故須內除貪愛外行布施內外相應獲福無量見人作惡不見其過自性不生分別是名離相依教修行心無能所即是善法修行人心有能所不名善法能所心不滅修未得解脫念念常行般若智其福無量無邊依如是修行感得一切人天恭敬供養是名為福德常行不住相布施普敬一切倉生其功德無有邊際不可稱計

須菩提於意云何東方虗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

緣不住相布施所得功德不可稱量佛以東方虗空為譬喻故問須菩提東方虗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者須菩提言東方虗空不可思量也

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虗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

佛言虗空無有邊際不可度量菩薩無住相布施所得功德亦如虗空不可度量無邊際也世界中大者莫過虗空一切性中大者莫過佛性何以故凡有形相者不得名為大虗空無形相故得名為大一切諸性皆有限量不得名為大佛性無有限量故名為大此虗空中無東西南北若見東西南北亦是住相不得解脫佛性本無我人眾生壽者若有此四相可見即是眾生性不名佛性亦所謂住相布施也雖於妄心中說有東西南北在理則何有所謂東西不真南北苟異自性本來空寂混融無所分別故如來深讚不生分別也

復次(至)思量 若要天下行無過一藝強 頌曰

蜀川十樣錦  添華色轉鮮
欲知端的意  北斗向南看
虗空不礙絲頭念  所以彰名大覺仙

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應者唯也但唯如上所說之教住無相布施即是菩薩也

須菩提(至)教住 可知禮也 頌曰

虗空境界豈思量  大道情幽理事長
但得五湖風月在  春來依舊百華香

新注 此段恐人疑云既離相施則無福報故佛告離相之施其福轉多良由不住相施施契性空性空無邊施福無邊故舉十方虗空以為喻也論云其義有三一徧一切處二寬廣高大三究竟不窮[A13]已上答降伏安住問竟

○如理實見分第五

行行皆如謂之實見故受之以如理實見分

新注一斷求佛行施住相疑 此疑從前之不住相布施來一經始終二十七疑此第一斷疑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

色身即有相法身即無相色身者四大和合父母所生肉眼所見法身者無有形段非有青黃赤白無一切相貌非肉眼能見慧眼乃能見之凡夫但見色身如來不見法身如來法身量等虗空是故佛問須菩提可以身相見如來不須菩提知凡夫但見色身如來不見法身如來故言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

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相

色身是相法身是性一切善惡盡由法身不由色身法身若作惡色身不生善處法身作善色身不墮惡處凡夫唯見色身不見法身不能行無住相布施不能於一切處行平等行不能普敬一切眾生見法身者即能行無住相布施即能普敬一切眾生即能修般若波羅蜜行方信一切眾生同一真性本來清淨無有垢穢具足恒[1]河妙用

須菩(至)身相 且道只今行住坐臥是甚麼相休瞌睡 頌曰

身在海中休覓水  日行山嶺莫尋山
鸚吟燕語皆相似  莫問前三與後三

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虗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如來欲顯法身說一切諸相皆虗妄若見是一切諸相虗妄不實即見如來無相之理也

佛告(至)如來 山是山水是水佛在甚麼處 頌曰

有相有求俱是妄  無形無見墮偏枯
堂堂密密何曾問  一道寒光爍大虗

新注 前段說無住相施降伏其心是成佛之因也恐善現疑佛果是有為身相故佛問云可以身相見如來不善現悟佛問意乃答不可以身相見然有相者應身也無相者法身也法身是體應身是用若知用從體起應即是法也所以無相故論云如來所說相即非相若能了達此意則一切世間之相無非真如無為佛體故佛印可善現云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正信希有分第六

見而信之善根深固故受之以正信希有分

新注 二斷因果俱深無信疑 此疑從前兩段經文而來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

須菩提問此法甚深難信難解末世凡夫智慧微劣云何信入佛答在次下

新注 論云無住行施因深也無相見佛果深也因果之法既深疑末世在迷鈍根眾生不如是能生信心

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

須菩(至)為實 金佛不渡爐木佛不渡火泥佛不渡水 頌曰

三佛威儀總不真  眼中瞳子面前人
若能信得家中寶  啼鳥山華一樣春

新注 佛答末世自有具福慧人聞此般若能生實信言後五百歲者大集經中云有五箇五百歲今乃最後五百歲時也持戒戒也修福定也生信慧也三學俱備能生實信

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A14]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

於我滅後後五百歲若復有人能持大乘無相戒不妄取諸相不造生死業一切時中心常空寂不被諸相所縛即是無所住心於如來深法心能信入此人所有言說真實可信何以故此人不於一劫二劫三四五劫而種善根[A15]已於無量千萬億劫種諸善根是故如來說我滅後後五百歲有能離相修行者當知是人不於一二三四五佛種諸善根何名種諸善根略述次下所謂於諸佛所一心供養隨順教法於諸菩薩善知識師僧父母耆年宿德尊長之處常行恭敬承順教命不違其意是名種諸善根於一切貧苦眾生起慈愍心不生輕厭有所須求隨力惠施是名種諸善根於一切惡類自行和柔忍辱歡喜逢迎不逆其意令彼發歡喜心息剛戾心是名種諸善根於六道眾生不加殺害不欺不賤不毀不辱不騎不箠不食其肉常行饒益是名種諸善根信心者信般若波羅蜜能除一切煩惱信般若波羅蜜能成就一切出世功德信般若波羅蜜能出生一切諸佛信自身中佛性本來清淨無有染污與諸佛性平等無二信六道眾生本來無相信一切眾生盡能成佛是名清淨信心也

新注 若論實信之由從多佛所[A16]已種善根聞此大乘之法則能生信至於一念少時生信亦從佛所種諸善根而然也

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

當知(至)福德 種瓜得瓜種菓得菓 頌曰

一佛二佛千萬佛  各各眼橫兼鼻直
昔年親種善根來  今日依前得渠力
須菩提須菩提
着衣喫飯尋常事  何須特地却生疑

新注 信心生一念諸佛悉皆知凡有眾生聞是章句乃至一念淨信佛智佛眼無不知見所以得福無量

何以故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

若有人於如來滅後發般若波羅蜜心行般若波羅蜜行修習悟解得佛深意者諸佛無不知之若有人聞上乘法一心受持即能行般若波羅蜜無相無著之行了無我人眾生壽者四相無我者無色受想行識也無人者了四大不實終歸地水火風也無眾生者無生滅心也無壽者我身本無寧有壽者四相既亡即法眼明徹不著有無遠離二邊自心如來自悟自覺永離塵勞妄念自然得福無邊無法相者離名絕相不拘文字也亦無非法相者不得言無般若波羅蜜法若言無般若波羅蜜法者即是謗法

新注 此順釋生信得福之故若有四相生信不深得法不廣其福德無量者為無四相也無法相者相執空也亦無非法相者性執空也

何以故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即為著我人眾

何以故(至)人眾 圓同大虗無欠無餘 頌曰

法相非法相  開拳復成掌
浮雲散碧空  萬里天一樣

生壽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

取此三相竝著邪見盡是迷人不悟經意故修行人不得愛著如來三十二相不得言我解般若波羅蜜法亦不得言不得般若波羅蜜行而得成佛新注 此一節是返顯違經非福

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

生壽者(至)取非法 金不博金水不洗水 頌曰

得樹攀枝未足奇  懸崖撒手丈夫兒
水寒夜冷魚難覔  留得空船載月歸

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法者是般若波羅蜜法非法者生天等法般若波羅蜜法能令一切眾生過生死大海既得過[A17]已尚不應住何況生天等法而得樂著

以是義(至)非法 水至成渠 頌曰

終日忙忙那事無妨  不求解脫不樂天堂
但能一念歸無念  高步毗盧頂上行

新注 我人眾生壽者四相該乎生法二執生即眾生假名也法乃五陰實法也亦名我所此二執中各有性相二執此二執非性相二空妙觀不能破也故龍樹云於生於法破性破相謂於假名中破性相二執於實法中亦破性相二執也不應取法者忘能觀之智也不應取非法者忘所觀之境也所觀如病觀智如藥境智俱泯如病去藥忘也言如筏喻者筏乃渡河之具到岸則不用之借喻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無得無說分第七

無得之得是名真得無說之說是名真說故受之以無得無說分

新注三斷無相云何得說疑 此疑從前第一疑中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而來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

新注 向說不可以身相見佛佛非有為恐有疑云何故釋迦樹下得道諸會說法耶

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

阿耨多羅非從外得但心無我所即是也祗緣對病設藥隨機宜為說何有定法乎如來說無上正法心本無得亦不言不得但為眾生所見不同如來應彼根性種種方便開誘化導俾其離諸執著指示一切眾生妄心生滅不停逐境界動於前念瞥起後念應覺覺既不住見亦不存若爾豈有定法為如來可說也阿者心無妄念耨多羅者心無驕慢三者心常在正定藐者心常在正慧三菩提者心常空寂一念凡心頓除即見佛性

須菩(至)可說 寒則言寒熱則言熱 頌曰

雲起南山雨北山  驢名馬字幾多般
請看浩渺無(性情)水  幾處隨方幾處圓

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

恐人執著如來所說文字章句不悟無相之理妄生知解故言不可取如來為化種種眾生應機隨量所有言說亦何有定乎學人不解如來深意但誦如來所說教法不了本心終不成佛故言不可說口誦心不行即非法口誦心行了無所得即非非法

何以(至)非法 是甚麼 頌曰

凭麼也不得  不恁麼也不得
廓落太虗空  鳥飛無影迹
撥轉機輪却倒迴  南北東西任往來

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三乘根性所解不同見有深淺故言差別佛說無為法者即是無住無住即是無相無相即無起無起即無滅蕩然空寂照用齊皎鑒覺無礙乃真是解脫佛性佛即是覺覺即是觀照觀照即是智慧智慧即是般若波羅蜜多又本云聖賢說法具一切智萬法在性隨問差別令人心開各自見性

所以(至)差別 毫釐有差天地懸隔 頌曰

正人說邪法  邪法悉歸正
邪人說正法  正法悉皆邪
江北成枳江南橘  春來都放一般華

新注 真如法體離有無相離言說相豈可以耳聞心得耶當知樹下得道諸會說法但應身耳其報身法身無得無說然應即法報說即無說是故不可以有取不可以無取也善現解佛問意即答以無道可證無法可說何以故下又自徵釋由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言非法者不可以有取言非非法者不可以無取由不可取故不可說然如來垂應有證有說者蓋得非有非無之體也一切賢聖者三世十方佛菩薩也以用也無為乃自證之理真諦也差別乃化他用俗諦也諸佛說法不離二諦吾佛亦然

○依法出生分第八

無得無說怖於沉空一切諸佛皆從此經出故受之以依法出生分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

三千大千世界七寶持用布施福德雖多於性上一無利益依摩訶般若波羅蜜多修行令自性不墮諸利是名福德性心有能所即非福德性能所心滅是名福德性心依佛教行同佛行是名福德性不依佛教不能踐履佛行即非福德性

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佗人說其福勝彼

十二部教大意盡在四句中何以知其然以諸經中讚嘆四句偈即是摩訶般若波羅蜜多以摩訶般若為諸佛母三世諸佛皆依此經修行方得成佛般若心經云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從師所學曰受解義修行曰持自解自行是自利為人演說是利佗功德廣大無有邊際

須菩(至)勝彼 事向無心得 頌曰

寶滿三千及大千  福緣不可離人天
若知福德元無性  買得風光不用錢

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

此經者非指此一卷之文也要顯佛性從體起用妙利無窮般若者即慧也智以方便為功慧以決斷為用即一切時中覺照心是一切諸佛及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覺照生故云此經出也

何以故(至)經出 且道此經從甚處出須彌頂上大海波心 頌曰

佛祖垂慈實者權  言言不離此經宣
此經出處還相委  便向雲中駕鐵船
切忌錯會

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所說一切文字章句如標如指標指者影響之義依標取物依指觀月月不是指指不是物但依經取法經不是法經文則肉眼可見法則慧眼能見若無慧眼者但見其文不見其法若不見法即不解佛意不解佛意則誦經不成佛道

須菩(至)佛法 能持蜜菓子換汝苦葫蘆 頌曰

佛法非法能縱能奪  有放有收有生有殺
眉間常放白毫光  癡人猶待問菩薩

新注 此乃較量持說功德佛乃發問假如人以大千世界七寶為施其福多不善現會意答云甚多蓋此福德離福德自性故言多也然世間布施福報乃有漏因果受持此經為人演說能趣菩提所以其福勝彼言乃至四句偈者舉少以況多耳其故何哉蓋諸佛之身及所證之法無不從是般若而生般若稱為佛母者良有故也然猶恐於此取著故告云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一相無相分第九

果雖有四相本無二故受之以一相無相分

新注四斷聲聞得果是取疑 此疑從第三疑中不可取說而來

須菩提於意云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

須陀洹者梵語唐言逆流逆生死流不染六塵一向修無漏業得麤重煩惱不生決定不受地獄畜生修羅異類之身名須陀洹果若了無相法即無得果之心㣲有得果之心即不名須陀洹故言不也

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

流者聖流也須陀洹人也離麤重煩惱故得入聖流而無所入無得果之心也須陀洹者乃修行人初果也

新注 梵語須陀洹華言入流此聲聞所證初果也[A18]已斷見惑離四趣生預入聖人之流故云入流言無所入者是不著於所入之流又不著於六塵境界故言不也也

須菩提於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

斯陀含者梵語唐言一往來捨三界結縛三界結盡故名斯陀含斯陀含名一往來往來從天上却到人間生從人間却生天上竟遂出生死三界業盡名斯陀含果大乘斯陀含者目觀諸境心有一生滅無第二生滅故名一往來前念起妄後念即止前念有著後念即離故實無往來

新注 梵語斯陀含華一往來此聲聞第二果也蓋欲界有九品思惑前六品[A19]已斷後三品未斷更須欲界一度受生故云一來言實無往來者謂不著於往來之相

須菩提於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來是故名阿那含

阿那含梵語唐言不還亦名出欲出欲者外不見可欲之境內無欲心可行定不向欲界受生故名不來而實無來亦名不還以欲習永盡決定不來受生是故名阿那含

須菩(至)那含 諸行無常一切皆苦 頌曰

三位聲聞[A20]已出塵  往來求靜有疎親
明明四果元無果  幻化空身即法身

新注 梵語阿那含華言不來此聲聞第三果也斷欲界思惑盡不來欲界受生故曰不來言實無不來者謂不著不來之相也

須菩提於意云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

諸漏[A21]已盡無復煩惱名阿羅漢阿羅漢者煩惱永盡與物無諍若作得果之心即是有諍

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

阿羅漢梵語唐言無諍無煩惱可斷無貪瞋可離性無違順心境俱空內外常寂若有得果之心即同凡夫故言不也

新注 梵語阿羅漢華言無學此聲聞第四果也此位斷三界煩惱俱盡究竟真理無法可學故名無學言實無有法名阿羅漢者謂不著於無學果位若著於此即著四相也此一段明四果離著論云向說無佛果可成無佛法可說云何四果各取所證而說恐起此疑故佛約此而問善現皆答以離著深會佛之意也

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

何名無諍三昧謂阿羅漢心無生滅去來唯有本覺常照故名無諍三昧三昧梵語此云正受亦云正見遠離九十(六五)種邪見是名正見然空中亦有明暗諍性中有邪正諍念念常正無一念邪心即是無諍三昧修此三昧人中最為第一若有一念得果心即不名無諍三昧

須菩(至)羅漢 把定則雲橫谷口放行也月落寒潭 頌曰

喚馬何曾馬  呼牛未必牛
兩頭都放下  中道一時休
六門迸出遼天鶻  獨步乾坤總不收

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即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阿蘭那梵語唐言無諍行無諍即是清淨行清淨行者為除去有所得心也若存有所得心即是有諍有諍即非清淨道常得無所得心即是無諍行也

世尊(至)那行 認著依前還不是 頌曰

蚌腹隱明珠  石中藏碧玉
有麝自然香  何用臨風立
活計看來恰似無  應用頭頭皆具足

新注 此乃善現引自[A22]己所證離著令人生信也然善現所證之果不過無學而世尊特稱其為第一者以無諍故也梵語阿蘭那華言無諍無諍者謂離二障一者惑障二者智障離智則不著於法離惑則不著於非法言實無所行者謂不著於所行之行也


校注

[0536001] 注疑住 [0536002] 深當作染 [0538001] 寒疑塞 [0539001] 文疑又 [0541001] 河疑沙
[A1] 己【CB】巳【卍續】
[A2] 丞【CB】亟【卍續】
[A3] 己【CB】巳【卍續】
[A4] 己【CB】巳【卍續】
[A5] 已【CB】巳【卍續】
[A6] 已【CB】巳【卍續】
[A7] 已【CB】巳【卍續】
[A8] 已【CB】巳【卍續】
[A9] 已【CB】巳【卍續】
[A10] 已【CB】巳【卍續】
[A11] 已【CB】巳【卍續】
[A12] 己【CB】巳【卍續】
[A13] 已【CB】巳【卍續】
[A14] 已【CB】巳【卍續】
[A15] 已【CB】巳【卍續】
[A16] 已【CB】巳【卍續】
[A17] 已【CB】巳【卍續】
[A18] 已【CB】巳【卍續】
[A19] 已【CB】巳【卍續】
[A20] 已【CB】巳【卍續】
[A21] 已【CB】巳【卍續】
[A22] 己【CB】巳【卍續】
下一卷
版權宣告 捐款贊助 流通分享

掃描此二維碼分享

將本經典保存在此設備中,在無網絡時仍可閱讀,並在首頁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