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毗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義釋演密鈔卷第五
【疏】爾時安心不動等者行者此相現時即當安心羅字門中羅字門者一切諸法離塵染故謂上境界皆是六塵之相但是妄情所行之處復以阿字而轉觀察以其情塵本不生故當知所可見聞觸知之境悉是法界豈以法界而與法界作留難耶如是觀時即能安心不動言依於法教而淨除之者即指上方便也又或但觀羅字而淨除之謂此羅字即是塵義便當如上所現之境若上置點即成覽字此點即是大空之義謂虗空無相難可表示而以圓點識之即觀羅字同於大空一切障染自然淨除也。
【疏】金翅鳥王等者如華嚴經云譬如金翅鳥王以左右兩翅皷揚海水使其兩闢觀諸龍眾命將盡者而搏取之如來出現亦復如是大止妙觀而為兩翅鼓揚眾生大愛海水使其兩闢觀諸眾生根熟之者而度脫之由勇健心故能爾也。
【疏】薩陀波崘求法因緣者智度論云時曇無竭菩薩在眾香城薩陀波崘從遠方來不惜身命為欲聞法爾時曇無竭菩薩說法日沒起入宮中薩陀波崘菩薩作是念我為法故來不應坐臥當以二事若行若立以待法師從宮中出說法時曇無竭菩薩七歲一心入無量三昧及行般若波羅蜜方便力薩陀波崘七歲經行立住不坐不臥無有睡眠無欲恚惱心不著味但念曇無竭菩薩何時當從三昧起出而說法薩陀波崘菩薩過七歲[A1]已作是念我當為曇無竭菩薩敷說法座曇無竭當座上說法我當灑掃清淨散種種華敷七寶牀求水灑地惡魔隱蔽而不能得作是念我當刻身出血灑地令無塵坌乃至帝釋知其心念即以三千碩天曼陀華與薩陀波崘薩陀波崘受華以半散地留半待曇無竭座上說法時供養爾時曇無竭從三昧起為說般若波羅蜜薩陀波崘見曇無竭心淨悅樂乃至聞法得無量三昧(云云)如是種種因緣終不退於菩提之心又彼經云是時十方諸佛安慰薩陀波崘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我等本行菩薩道時求般若波羅蜜得是諸三昧亦如汝今所得乃至於是佛法倍應恭敬生清淨心於善知識中應生如佛想何以故為善知識守護故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時薩陀波崘菩薩白十方諸佛言何等是我善知識所應親近供養者十方諸佛告薩陀波崘言善男子曇無竭菩薩世世教化成就汝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汝善知識汝供養曇無竭菩薩若一劫二劫三劫乃至過百千劫頂戴恭敬以一切樂具三千世界中所有妙色聲香味觸盡以供養未能報須臾之恩今入漫荼羅弟子亦見十方諸佛安慰稱讚阿闍梨勸發其心也。
【疏】禪定智慧不可以福願求等者欲成佛道凡有二門一者禪定二者智慧今欲出生大悲漫荼羅故要因禪定其禪定門必須大精進力何以故欲界亂心不能得見諸法實相譬如風中燃燈不能靜鑒燈在密室必得寂明是故須禪定又雖須禪定亦非麤觀而可能得要因瑜伽又雖具瑜伽若無精進亦難證得如鑽火數息煙尚不出何況得火必須勵強不息可辨其事今欲獲禪慧必須精進故下疏云如佛所說血肉竭盡不捨精進故曰禪定等。
【疏】如佛所說至皆辨者(全是智論)彼論又云菩薩種種因緣呵懈怠心令樂著精進懈怠黑雲䨱諸明慧吞滅功德增長不善初雖小樂後則大苦譬如毒食初雖香美久則煞人等真言行者應脩精進捨諸懈怠悉地易獲也。
【疏】六根淨故等者謂此功德通於凡聖二位故法華論云凡夫人以經力故得勝根用又經云以父母所生肉眼見於三千大千世界等若論聖人六根淨故而得互用謂一根中悉能具足見色聞聲知香了味覺觸等也有解分得互用通地前今深行闍梨或自功德力證或由法威德力故曰六根淨等。
【疏】除阿闍梨恡法心者此不恡法心乃是真言行者所持之戒若是餘經律論說煞盜染妄為四波羅夷今持明藏中判屬偷蘭此則於道有礙不斷慧命故今以捨一切正法(一)捨離菩提心(二)慳恡一切法(三)作不利眾生行(四)四此犯者即得波羅夷罪此恡法心即犯第三重禁故下疏云有人雖不捨正法不離菩提心然於正法慳恡不肯觀根惠施亦犯波羅夷所以然者因如來出世方有正法乃至一句一偈無非世尊喪捨身命為其童僕然後得之是一切眾生父母遺財而今竊為[A2]己有故此秘密藏中同於盜三寶物也。
【疏】如法華中廣說者此偈即是開十方三世諸佛方便之門以佛佛道同更無餘道故引三世為證疏主欲顯此中開權顯實之義故指法華廣說彼經方便品云。
佛告舍利弗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諸有所作常為一事唯以佛之知見示悟眾生無有餘法若二若三舍利弗過去諸佛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詞而為眾生演說諸法是法皆為一佛乘故是諸眾生從佛聞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乃至未來現在亦復如是彼中文廣故不繁引。
【疏】坐於諸法寂滅等者寂滅即無相義但心自證不從他得故無諸相坐謂安處即是處於寂滅道場故法華云諸法空為座是也。
【疏】雖前品廣明等者此通妨難謂此中更無行位差別可錯其間何以前文廣三劫十地六無畏等種種差別諸相耶故今疏云雖前品廣明諸相但為莊嚴至論心處意皆如是何有異哉。
【疏】住於四性等者西印有四大姓一剎利姓二波羅門姓三薜舍四戍達[1]要非旃陀羅等言隨順有事八心者即前種子茅疱等順世八心也。
【疏】八方大風者謂稱譏毀譽利衰苦樂如前[A3]已明又方者處也即稱譽等八處之境猶如八方之風能損眾生善根華果而不能吹動淨菩提心堅固山王所以者何安住甚深之諦理故故云八方大風等。
【疏】水是流不住等者即喻行者勇猛精進及福德不斷之義言以先能安心諦理人者此舉見諦之者難得其人故次云自不可多得既爾如何可作耶次又云但使從本淨流出等言本淨者即菩提心處依之勝進故云流出依斯心水建立悲生漫荼羅也此通能悟不須見諦又此選地中從初山林多華果暨至仙人得道處一一處中皆存法喻淺深二釋思之。
【疏】除共二乘等者除是甄揀之義謂共般若通教二乘及廣慧者同得巧度一切智故說法利生悲相應故除此之餘俱名不共此則藏教愚法二乘遠離大悲自專出離皆此取之而為無聖迹處故云除共二乘等。
【疏】遮文荼等者此是夜叉趣攝能以呪術𥜒禱害於世人世人亦有行此法者法華經云若吉遮若人吉遮即其是也。
【疏】朽木謂不欲等者謂於善等法中都無欣樂設起欣樂懈墮不勤為過斯甚難可[2]近成故喻朽木言不欲者欲者於所樂境希望為性勤依為業而今返此故以為名言懈怠者於善惡品修斷事中懶墮為性能障精進增染為業以此二法久遠[A4]已來於諸煩惱有所偏習難可棄除是故不堪樹立眾藝軌匠成就於三學設爾攝入漫荼以如是過習含藏在心地之中故雖一心行道魔事易興要須簡去也。
【疏】乃至灌頂地中等者即菩薩第十地因滿之位斷業相細惑況彼蛙虫之類上疏云補處菩薩擇去心中無明父母極細之垢義與此同若准相教於此位中斷俱生煩惱種子乃見淨心之地故名蛙等。
【疏】言宿直等者宿謂二十八宿即東方角亢氐房心尾箕北方斗牛女虗危室壁西方奎婁胃昂畢觜參南方井鬼柳星張翼軫此等諸宿各隨所直之日或善或惡及所好不同故須依息增降敬相應擇定今言二十七者月行二十七日經一周天曆二十七宿滿一百八足故也言作十二房者或可言宮則十二宮分也言每次有九足者足即度也。
【疏】五種牛味者乳酪生酥熟酥醍醐也或是乳酪酥糞液也。
【疏】皆是法界幖幟者切韻幖者頭上幟也幟即旗幟頭上置幟要識其主也謂軍旅既行旗為前導則識其主也法界幖幟亦復如是諸佛如來於一切大會漫荼羅中建此無上菩提幖幟能令八部等類善根性者觀此種種像類則知法界之主親近修行故曰皆是法界幖幟也。
【疏】順種種悉檀者今疏意在菩提心嘉會之辰者即順第一義諦悉檀也或因見佛說法或覩神變或於菩薩餘聲聞緣覺而發道心者即順為人悉檀也或以華香等供養如上福田心得歡喜便即發願希求佛果者即順世界悉檀也或如是時中菩提心有寂靜力乃至有威猛力者即順對治悉檀也佛以此四方便建立菩提若能順趣則功不唐捐亦不生障礙也。
【疏】中間與時昇降等者謂前菩提心即阿字菩提行即長阿字成菩提即暗字般涅槃即惡字於此中間利他方便勝劣不同皆是長噁字依此方便辦事之時而有昇降不同或有依諸佛為門而趣求者名之為昇或依菩薩諸天為門而趣求者名之為降雖作此說而實不二也或自果之因俱名中間言與時者與即共義謂月行躔次以日為時月隨時則有晦明遲速之異人歷劫則有巧拙進怠之殊既其昇降成差乃況行位不等此約趣果方便之力也言當知[A5]已攝等者謂此五字即是五輪百字之主故能攝也。
【疏】初日分等者初日即是阿字菩提心後日分即是暗字成菩提問前說阿字次說長阿字第三說暗字此中何故不說長阿之行直說暗字成菩提耶答前約從因得果是故別開今約因行合論故但為二或但存阿或但留暗隨應俱得下有證處。
【疏】阿利沙偈者梵語阿利沙秦言古聖主即自利利他殊勝功德古仙聖道也一切諸佛無不依此而住又云阿利沙第一最上極高不退不却不沒具足功德無所減少是名阿利沙住處智論第五十三云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衍所謂四無所畏何等四佛作誠言我是一切正智人若有沙門婆羅門若天若魔若梵若復餘眾如實難言是法不知乃至不見是微畏相以是故我得安穩得無所畏安住聖主處又第二十八論問曰何故佛至誠言安立阿利沙住處答曰自功德具足亦令眾生得安樂利益若佛自得安樂住處不能利益眾生不名阿利沙住處乃至一切疑悔邪見能除却故一切甚深問難悉能解釋故名安立阿利沙住處如是等因緣功德力故至誠言我安立阿利沙住處眾中師子吼(云云)今行者欲於此地為弟子故建漫荼羅如釋迦聖主住處我欲安住是故警覺地神亦是作誠實言安立古聖主住處是故此偈名為阿利沙也。
【疏】汝天女者謂地神是即金光明經善女天也。
【疏】號為寂業師子者偈中云釋師子救世具足應云釋迦師子救世偈以五字成句故略去迦字但存釋字此釋迦言尋常翻譯或但云能或云能人今云寂業者蓋依字門而立其名謂前梵本偈中云赦吃也(二合)者赦即是奢字門奢者一切法寂義也吃也者上吃字是迦字門為連合也字取聲便故遂作吃音迦者詮一切法造作義造作即業也由此故云寂業師子也。
【疏】然要其宗極等者要者取也謂以字門解釋此偈取其宗本至極正在我字之中問既取正在我字不知何者是其我字答即偈末痕字是也問既取偈末痕字是我字何故不釋痕字却釋怛文字耶答蓋密意耳其密者何疏主為顯以末收本故標正在我字之言復彰依本起末是故先明怛文之字問怛文之字[A6]已如疏辨未審痕字其義云何答痕者我義若深釋時體是賀字賀者詮於因義謂此偈正為警覺地神要護是地離於魔障即是因緣事相之法阿利沙離因緣故又於賀字之上安置一點此點表大空義即是因緣本來不生遠離眾相若證此大空即知我[A7]已是空地神亦空魔軍亦空既三事俱空何得以痕字本不生我警發怛文字本不生地神降伏年字本不生魔軍耶又此我字或恐悞書應是多字多字之義疏文自見故曰然要其宗極等。
【疏】先[A8]已三昧至供養等者謂譯主阿闍梨教誨真言行者若欲作此淨地法時先當以三昧耶真言法界真言金剛自性真言加持自[A9]己之身要須依法則能遠離諸障方可建立大悲漫荼羅言皆如供養法中所說者即指此經第七卷也。
【疏】用羅字門等者行者如前想加持[A10]已然後想羅字門即塵垢義又於羅字安點即成囕字由觀囕字故自淨內心之地即證大空離諸垢障故供養儀偈云羅字色解白空點以嚴之如彼髻明珠置之於頂上等此中文略行者如是作[A11]已又於觀行心中先起風輪形如半月以訶字門加持(阿字悞書)想賀字在半月風輪中故供養云最初中下位思惟彼風輪訶字所安住黑光焰流布次想水輪以縛字加持謂想縛字在圓輪中次想金剛地輪以阿字置方輪中如是次第而加持之即是世界初成之相須得一緣不亂審諦觀想心境相應明了不謬耳。
【疏】以淨菩提心種種功德等者前淺釋中阿闍梨以塗香華等而為供養今深釋時阿闍梨即以淨菩提心所生種種功德迴向一切智智而為供養此以淨菩提心種種功德迴向一切智智等一十五字三度用之行相可知也。
【疏】即是一八不定之相等者此則雙囑諸法與實相也一則法常無性八即從眾緣生以諸有為法既無自性即一實理也以諸法既從緣生乃有生滅斷常去來一異即有為也一不定一能成八故八不定八即是一故既其一八不定即能越諸戲論也。
【疏】若一切等者此則反成若作十緣生句中虗空句觀時一切有為之法皆如虗空諸法實相亦如虗空既有為實相皆如虗空豈得逃避此處虗空貪求彼處虗空耶。
【疏】如言三月等者即是行者觀自心上而作圓明於圓明中想作三重於三重上旋環布置三十四字即是三轉法輪之義豈可唯作九旬之解耶。
【疏】又自犯三昧耶者阿闍梨三昧耶戒中第三戒不得慳恡一切法雖不得慳恡而不得差根授道如經云差根授道為人天冤法華經云鈍根小智人著相憍慢者不能信是法當來世惡人聞佛說一乘迷惑不信受破法墮惡道是故自損損他故犯第四三昧耶戒。
【疏】嚴身方便等者謂阿闍梨造漫荼羅時多為頻那也迦等之所侵難遂以金剛甲冑莊嚴自身等令魔不敢近故也是法如供養中說臨時取來。
【疏】加持五寶等者五寶謂金銀真珠螺貝赤珠有說上三同下二是水晶玉五穀者謂稻穀大麥小麥小荳胡麻五藥謂乹朽迦哩藥勿哩何底藥娑訶藥娑訶提婆藥稅多擬里迦藥即是茯苓朱砂雄黃仁參赤箭有說是蓽𦭞赤箭人參茯苓茴香也經南無三曼多至莎訶者此一密言除歸命外都成六句第一無勝或云無等等三昧句謂此漫荼羅王出過一切語言譬喻無有一法可為倫疋故名無等等梵語三迷此譯云等上帶阿聲即云無等第二虗空平等句謂此心地畢竟清淨等同虗空故以為名第三平等隨現句謂此心地等虗空故能遍一切眾生界平等普現隨類之身故以為名第四本性清淨句今以香水灑地為除穢故謂以性淨之戒香和合性淨之悲水遍灑法界眾生性淨之心地故以為名第五法界極淨句謂法界即是阿字本不生故猶如虗空性離塵染故名極淨句也第六警覺自誓句謂一切如來以此密言作師子吼警覺一切同入此中故名警覺又一切如來本行菩薩道時見是義故作師子吼發此誠言其有眾生誦我誠言不虧法則則當如其所願皆充滿之今阿闍梨[A12]已隨如來三昧耶教誦此密言唯願如來不違本誓令我道場具足嚴淨故以為名。
【疏】彼真言曰等者彼者指經也問經文譯梵從唐何故此中皆置梵字答疏文為取字門義故以其梵字字義句義勢變多[1]瑞若只從唐失義味故是以疏置梵字指事而明也。
【疏】今皆以普遍心等者即指能歸之心如所歸之境也然此遍義就一如來不分而遍法界亦遍塵道客塵之處及彼空塵所含重重帝網剎土各別調伏無盡生界復有分身而遍之者如是一佛一切諸佛亦如是遍此則所歸之境其能歸者亦以一身遍於前境或想多身如是而遍普歸命[A13]已然後誦此真言欲令此諸佛不越本誓故不越本誓者即此真言末句莎訶是也。
【疏】餘諸字門皆為等者迦佉等三十二字門對此阿字故名為餘皆為莊嚴等者以此阿字即是菩提心之本源猶如種子由依種子則能生長大悲萬行之華及方便究竟之界如是華果皆屬菩提心故云皆為莊嚴此字故也言今所造大悲等者今所造立大悲漫荼羅之王雖涉外事皆為成此阿字菩提心地也。
【疏】於一切法都無染著等者釋真言三迷字也三者本體是沙字也迷者本體是麼字也娑者是諸法都無染著之義此娑字無染之義即名蓮華三昧蓮華體性香潔塵莫能染住是三昧故自然麼字諸法空相亦不可得即是諸佛大空之智是故娑字是定麼字是慧定慧均等故云三迷此是依字門解釋也。
【疏】此等注為未決等者謂此娑字有注為漏淺義有注為等隨義若於等隨義上[A14]已生決定於淺漏義上而未決成由未定故不可去其淺漏唯留等隨是故兩存其字也言良者善也謂兩存其字即為善矣言皆悉如如者釋成多字義也謂多者詮一切法如如之義故言伽者大空三昧者此伽字即是真言句中揭字此中釋義故異於經中也又解梵語三麼多奴揭帝此云等隨謂阿字金剛地普遍情根故名為等又阿字本尊身應諸生類故名曰隨依此等遍心地畫作隨類悲壇故曰等隨復次[A15]已下別明字義謂娑是漏義淺義麼是我義意義二字通指故曰此等言未決者以此二字各有兩義情難去取是故雙存娑麼之文故注歎云良善也所以稱美者以娑麼二字連下多字如如義俱名為等。
【疏】復次法界等者謂法界眾生界心界由入阿字門故而成相即如是展轉心界即是第五本性淨句乃至即是第二句中最初阿字門為真言之體是故以諸餘字門嚴成阿字菩提心本源也。
【疏】決於東方大勤勇等者勤勇印名即作三角形上闊下尖即是十方三世一切如來大勤勇印也亦名諸佛心印處謂住處彼位是大勤勇住處下處字皆同言東南等者真陀摩尼亦是印名謂大日東南維是置真陀摩尼寶處言東北等者大日東北是虗空眼印處置佛母位次文易知備如下說疏轉作大日如來身者行者於白檀中心先觀作寶蓮華臺寶王宮殿寶王謂真陀摩尼也又於殿中敷置寶座座上置白蓮臺然後於白蓮臺上觀想阿字轉此阿字為大日之身故云轉作等。
【疏】而以無垢眼觀之者非用肉眼而能得見應以法眼而觀察之謂想羅字安二眼中名無垢眼何以知然謂羅字者詮一切法離塵義故念誦儀云羅字名無垢應觀為兩日故云以無垢等言此中深秘之趣可以意得者謂此經甚深秘密理趣但以方隅示之難以累書學者以意類例釋之易可知耳且如先治地中說地中瓦礫荊棘髑髏等非情之物蜣蜋蜈蚣等有情之物其間深密之趣但是百六十心垢污雜淨心行者建立內心大悲漫荼羅淨治心地之時須得擇去故云深秘等。
【疏】當轉阿為縛等者行者前觀華臺上阿字作金剛色於首中置百光遍照王(即大日如來也)今將以塗香華等如法供養須轉阿字大日之身而作縛字薩埵之身然後奉供等。
【疏】餘如瞿醯等者梵語瞿醯此云念誦即持念誦儀也此未見本。
【疏】此意云等者今此三句真言之意如彼[A16]已下引古成今謂如彼時釋迦牟尼坐於金剛道場得一切如來所共加持魔不能干今此亦爾故云此意云等。
【疏】第二院四菩薩者第二院中東方妙吉祥菩薩南方除一切蓋障菩薩西方虗空藏菩薩北方地藏菩薩具如下經文。
【疏】三輪化導者輪有三故化謂教化導謂示導佛以三輪教化示導諸眾生故一神變輪神體是智修所成果威用難測名之為神能變現故名之為變有摧伏鎮遏二利用名之為輪神即是變神變即輪並持業釋又云神是能變變是所變變之神故依主釋也即此釋體有摧伏義名之為輪神變即輪或云所變之境有不測義名之為神是所變故復名為變神所變名為神變所言輪者是能變智從境為名神變之輪也二記心輪心是他心即所記也記謂識別乃是自心即能記也心之記故能記之智有摧伏義名之為輪記心即輪雖亦能記他心所等心是主故俱名記心也三教誡輪教謂教授令人脩善誡謂識勗令人斷惡兩義各異合立一名相違釋也又一言之中便具二義亦教亦誡同依釋也前解意者對二人說謂有一人未脩諸善不作諸惡未脩善故教授令脩不作惡故無可誡勗此即名為教而非誡復有一人善惡俱作[A17]已作善故不須教授[A18]已作惡故要須誡勗此即名為誡而非教所以說言教誡兩異合立一名後解意者對一人說如有一人未脩其善復作諸惡故須雙說輪有二義一即教誡上有摧伏義名之為輪教誡即輪二發語智有摧伏義名之為輪教誡之輪也。
問曰三輪當六通中何通耶。
答神變輪者即神境通記心輪者即他心通教誡輪者即當漏盡通既爾前解輪義或是語體何當漏盡豈彼語體名為通耶釋云是通發故是通之境故亦為名今說三輪者摧未信者令生淨信[A19]已信者令脩行[A20]已修行者令得果故謂於諸法無所罣礙猶如日輪普照一切三乘根器隨其所宜演說正法無所執著此說圓滿普照無限由神變故能現種種神通境界令他於[A21]己生極尊重由記說故能觀有情心行差別由教誡故如所悟入為說正法於所修行能正教誡又為三輪正是淨於三密方便由神變故淨於身密由記心故淨於意密由教誡故淨於語密或可隨一輪能淨於三密等謂阿闍梨安寢之時先思惟華臺復又思惟阿字之門即於夢中見無量諸佛菩薩示作佛事隨種種應度眾生即以三輪教化示導又十輪經說如轉輪王所有輪寶王將遊適前導而行能摧不賓鎮[A22]已伏故三輪亦爾未信等者令生信故先[A23]已信者令決定故。
【疏】則於蓮華三昧者上疏云謂菩提心於一切法都無染著即名蓮華三昧也。
【疏】直信等者謂其心質直信向不疑言無有能怖畏者兼具智也雖有直信不生疑謗智若不具聞說三種秘密方便不肯進修或雖進修遇諸相違境界及長遠之時而生怖畏無如是怖畏相者即堪攝受耳。
【疏】深慧以嚴身等者無邊諸佛之法猶如虗空非二乘淺劣之器乃能堪任要具大乘深勝之慧用自莊嚴則能受持如法華經云無智人中莫說此經若有利根智慧明了多聞強識求佛道者如是之人乃可為說。
【疏】如智度尸波羅蜜等者疏釋此句經文分作兩節下節釋不慳即持智度檀波羅蜜可相扶順今此正釋忍辱何故却指智度尸波羅蜜中廣說豈得相成耶蓋取一度即具餘度故不相違又由具忍辱波羅蜜故即能持是不慳恡戒又智論云持戒生忍為持心故持戒無忍墮三惡趣又忍為大力能牢固戒令不動搖又戒無量也云何具持唯當忍辱眾戒自得又忍為戒杖扶人至道故(云云)[A24]已上義引尸羅中文既爾持戒生六度豈不生檀耶不慳之義亦應指尸羅答互顯其義理應指彼也其忍有二門應如彼論。
【疏】此是要之願等者此要字去聲形與名要言義意不同者謂要之願梵語薩羅縛(二合)(引)奢與之願梵語嚩嚧要者心之所祈也與者隨他願能滿故如下疏云如來十世界微塵數內證功德一一皆成金剛印此則自利果德要之願滿也從此自證身復起加持身此則利他行德與之願彰也故此類行相有異。
【疏】夫雷雨等者易曰天地解而雷雨作雷雨作而百果草木皆甲坼解者散也二月天地陰氣解散之時雷雨作作施也言先萌者萬物須雷而解資雨而潤雷雨雖即是一而甲坼者萌有先後不可以卉木藥草性分有殊遂令一味之雨而成差別不可以眾生性類不同遂令大悲藏漫荼羅發生亦成限量耶法合易知。
【疏】以三種秘密方便等者謂以身語意三種器具方便攢擊抨搖眾生身中佛性之乳經歷資加見修無學五味而成妙覺醍醐若深釋者即以[1]三者即以三密方便攢搖眾生身中菩提之乳經歷阿阿暗惡噁五字之味而成一切如來妙覺醍醐是故名為漫荼羅之義也。
【疏】且十世界微塵數者十數表圓以彰無盡以法界難思不可備舉故置且言今此圓壇總該五部約於名相略述三種所為形色手印及種智字今初如一悲生漫荼羅中胎大日如來八葉鬚蘃三院三部聖賢通該法界五部皆盡數廣難名且將十世界微塵以數之一一遍歷如一菩薩為其中尊大日如來却在上方位中餘諸眷屬互為主伴如是乃有十世界微塵悲生漫荼羅此則平漫乃至同類異類世界塵道客塵之處及彼塵中所含重重無盡剎塵世界聖賢亦具有主伴如形色漫荼既爾手印種智漫荼亦然歷歷星布互不相妨自在圓明重重無盡如帝網境故瑜伽指歸云金剛頂經都十萬頌具五部四種漫荼羅四印具三十七尊一一部具三十七乃至一尊成三十七亦具四漫荼羅四印互相涉入如帝釋網珠光明交暎展轉無限等問此是法界圓妙都會漫荼羅如何闕於因主果伴之義耶答若以果為伴者乖儀戒故不成[2]檀法故既爾何故如來自說十方諸佛禮初發心菩薩足豈果相不得為伴耶答意趣別故非壇位故施設不同不可一准也又如華嚴說法儀中闕於因主果伴豈不圓耶若約緣起主伴更互亦通。
【疏】如華嚴入法界等者故彼經云爾時善財童子蒙文殊教[A25]已次遇德雲比丘乃至云善男子我唯得此憶念一切諸佛境界智慧光明法門豈能了知諸大菩薩無邊智海清淨行門所謂智光普照念佛門等次至海雲比丘言我唯知此普眼法門如諸菩薩深入一切菩薩行海一切眾生言詞海而我云何能知能說彼功德行次下善知識例如是說但各各於一法界門而言通達於餘法門各不能知今此如來昔行菩薩道時普門親近諸善知識亦復如是故勤行者當如是知也。
【疏】阿德藏者即阿耨多羅等無量功德之藏也謂經云如來於無量劫積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之所加持是故具無量德如是一一功德皆到極無等比等故云阿德藏也又阿字含藏如來內證之德名阿德藏。
【疏】此中發菩提心義如入法界等者彼云譬如迦陵頻伽鳥在卵㲉中有大勢力一切諸鳥所不能及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於生死㲉發菩提心所有大悲功德勢力聲聞緣覺無能及者又如金翅鳥王子初始生時目則明利飛則勁捷一切諸鳥雖久成長無能及者菩薩亦爾發菩提心為佛王子智慧清淨大悲勇猛一切二乘雖百千劫久脩道行所不能及乃至云譬如有人善入大海一切水[3]強無能為害假使入於摩竭魚口亦不為彼之所吞噬菩薩亦爾發菩提心入生死海諸業煩惱不能為害假使入於二乘實際中亦不為其之所留難等。
【疏】無餘等者此約善根成熟之記餘即未盡之義今盡言之名為無餘如佛現前記彼某時某處證覺號某如來名無餘記言有餘者如來有所未盡之意如言汝於未來其佛為汝授記不盡其意名有餘記。
【疏】復次等者此約聞經勝利之記謂今世後世聞法華經者當得作佛如佛自意而盡言之名無餘記若言眾生悉有佛性應盡與記為激發一類斷善之人但記善根相續之者名有餘記又解前段約佛明義謂今佛與記不假餘佛名無餘起若言未來餘佛與汝授記名有餘記後段約法明義謂今世後世聞法華經而與授記非聞餘經名無餘記若於後時因聞餘經而得授記名有餘記如法華云當於如來餘深法中示教利喜即其義也。
【疏】且據惡世弘經等者如有難云經中自說非為一眾生故如來成正等覺亦非二非多為憐愍無餘記及有餘記諸眾生故如來成等正覺今復限立人數豈不相違耶故通釋云且據濁惡世中弘宣此經方便淺行一途事相之迹故云一期法事劑至十人耳。
【疏】所云無量門等者所云者標指經中真言乘道無量門等兼復釋成漫荼羅之名義也。
【疏】夫漫荼羅等者漫荼羅是蘊聚積集諸佛如來真實功德之處故以為名言輪圓輻輳者以喻顯法輪即車輪圓謂圓滿轂輻輞等相圓滿故輻輳者歸會也謂眾輻歸會於轂也老子云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注云古者用三十輻法月數也共一轂者中有空故眾輻共輳之此況治身者除情去欲使五藏空虗神乃歸之治國者寡能總眾扶弱持強也今借喻此漫荼羅三重法界門罔不歸輳於大日心王使三乘五性一切眾生普門進趣皆輳中胎大空之處故曰輪圓輻輳也。
【疏】然志學等者謂此行人於漫荼羅中隨得一法即是普入一切諸總持門既爾豈不違上文引入法界品善知識各各於一法門通達無際然亦互不相知答前約漸修此約頓悟又前是行布此文圓證亦可前一一德藏皆到極無等比無過上味互不相知即各遍法界今此文如從一門見王即是遍入千門萬戶同遍法界又前約異門故互不相知此約當門得互相見故不相違也。
【疏】阿闍梨雖不得等者縱奪釋成具支結緣灌頂之意若作具支不得差根誤授若論結緣不遮運心廣給故先縱云阿闍梨雖不得差根誤授為作具支灌頂譬如珍妙飲食不可置之穢器輪王妙樂不可授薄福之人故疏奪云然繫珠毒皷之緣豈當[A26]已乎豈者不可也[A27]已者休也不可休置矣言繫珠者法華經云譬如有人至親友家醉酒而臥乃至以無價寶珠繫其衣裏是人醉臥都不覺知醒後必當獲益也涅槃毒皷之緣如前[A28]已引。
【疏】又對二乘等者彰戒之勝能也故第一疏云如聲聞淨戒要白四羯磨眾緣具足方始得生又須方便守護如防利[1]刻一期壽盡戒亦隨亡此戒不爾世世生處恒與俱生不抅限量也。
【疏】服汝不死甘露者謂天之甘露人若飲者即得不死甘露俗典謂之美露也蓋神靈之精仁瑞之澤其凝如脂其甘如飴一名甘露一名天酒禮斗威儀曰人君乘土而王其政太平則甘露降又鶡冠子曰聖人之德天及太清地及太寧人神及萬靈則甘露降矣此則喻也法上言時即法藥也謂真言灌頂[A29]已獲得如來五種之智永不退轉名為不死又或以一切如來金剛智水加持灌頂法華經云如甘露見灌即其是也。
【疏】優曇等者優曇鉢羅合昏樹也阿說他木櫨木也常途言兜羅樹者即孤生櫨也言桑穀者此之二木如前[A30]已辨。
【疏】十種方便學處者即不煞盜等菩薩十無盡戒此中是方便學處攝言三世無礙者三世諸佛皆由此道故得至菩提故以為名凡結緣者許令預聞言其種四根本者此言似倒即四種重戒謂彼偈云佛子汝從今不惜身命故常不應捨法(一)捨離菩提心(二)慳恡一切法(三)不利眾生行(四)言及三昧耶一偈者偈云佛說三昧耶汝善住戒者如護自身命護戒亦如是此偈唯具支灌頂乃可得聞仍耳語誡之不令傍人聞也。
【疏】大我謂諸如來等者涅槃經第二十三卷云涅槃無我大自在故名為大我云何名為大自在耶有八自在則名為我何等為八一者能示一身以為多身等名為大我二者示一塵身滿於三千大千世界等故名為大我三者能以滿此三千大千世界之身輕舉飛空等故名為大我四者以自在故而得自在乃至常住一土而令他土一切悉見等故名為大我五者根自在故如來一根亦能見色聞聲等故名為大我六者自在故得一切法如來之心亦無得想等故名為大我七者說自在故如來說一偈之義經無量劫義亦無盡等故名為大我八者如來遍滿一切諸處猶如虗空虗空之性不可得見等故名為大我如是大我名大涅槃。
【疏】成辦大事等者即法華經云諸佛如來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言會意言之者為法華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名一大事因緣今會彼意故言成辦於大事耳。
【疏】離緣業生等者謂離因緣造作而生除二乘菩薩餘諸眾生皆不離此又二乘雖觀是空但證生空未得法空雖得名為離緣業生然猶未得名大空生菩薩具證二空名大空生故曰離緣業生等。
【疏】宣說金剛句等者謂阿闍梨以種種之香華燈塗等供養[A31]已復以金剛偈讚稱歎諸尊金剛句偈者准經第七卷供養儀式云又以持金剛殊勝之諷詠供養佛菩薩當得速成就即說執金剛阿利沙偈曰無等無所動平等堅固法悲愍流轉者攘奪眾苦患乃至不染一切趣三界無所依此讚有一十頌名金剛諷詠言後如法發遣者彼云次當啟白聖眾說是偈言現前諸如來救世諸菩薩不斷大乘教到殊勝位者唯願聖天眾決定證知我各當隨所安後復垂哀赴。
【疏】幢謂旗幟等者釋名曰幢者童也(童獨也)其貌童童然即軍中獨出之謂也旗者期也言與眾期於下也今言簱幟者謂加簱幟而嚴飾之故下第五疏云幢竿上皆置偃月月下置簱幟像取繪帛裁令正方可隅角破之以為兩幟各附幢竿之外上銳下垂上置如意寶故曰寶幢言麾導眾人者麾者招也導即引也謂招麾引導眾軍無不從命故也。
【疏】或如瞿醯等者或者不定准金剛頂念誦法說弟子夢中境界顛倒應取牛五種味相和淨灑[A32]已加金剛密語二十一遍與之令服乃至云令其圓滿寂灾等即可召入也。
【疏】大心義如前等者即指初卷疏中彼云此人心能為大事乃至必能說法破一切眾生大邪見大愛大我心等諸煩惱故名為大心也。
【疏】爾時一切等者謂如實知薀阿賴耶本不生故於一切法無所執受亦無含藏爾時一切心分別意思量識了別等如是妄想皆悉不行故名清淨即離一切妄想也。
【疏】此二句久離簡略者簡謂簡當簡要略謂少略久離二字應是文離字形相近舊本多帶草書恐抄寫者悞耳。
【疏】亦是重明授記之意者前偈云汝今能志求當成就如來[A33]已是授得大菩提記今此又云是乘殊勝願汝當住斯道故云亦是重明授記之意也。
【疏】如佛為諸聲聞等者即十二年中為無事僧略說其戒引文不足若具引者戒經云善護於口言自淨其志意身莫作諸惡此三業道淨能得如是行是大仙人道乃至十二年後所制廣戒皆為淨除三業過患今此梵律亦爾乃至塵沙戒善皆為淨其三業成就三密也。
【疏】經緯相成者竪曰經橫曰緯相具也如世羅錦經緯橫竪共相織絡而得成就見網亦爾戲論諸見重䨱交絡共相織成故曰經緯相成也又此相字去聲讀之相者助也如經綸天地相國助民故云相成也如常言經相即其是也。
【疏】如第五篇戒等者謂篇類有五一波羅夷小乘云不可懺大乘云他勝處二僧伽婆尸沙此云眾殘三波逸提此云墮四提捨尼此云可呵五突吉羅此云惡作今當第五突吉羅也毗尼云調伏犍度云藏此毗尼藏一切威儀行法苟有所虧皆於第五突吉羅篇中而結於犯是故犯法攝在此篇也法合易知。
【疏】所謂無等等菩提心者謂阿闍梨觀自身是執金剛由作金剛薩埵加行故自心即同金剛薩埵心金剛薩埵心即是無等等菩提心言無等等者謂凡夫二乘不能等故名為無等今阿闍梨心而與彼等故名無等等又上疏云一切法中無可譬喻名為無等亦無過上名無等等故云所謂無等等菩提心也。
【疏】皆應依供養次第等者謂此經一部七卷第七卷是六卷中行事供養之法故疏不解今指彼中也言辟除去垢者去垢當用無動明王真言辟除亦爾故彼頌云次應供養華香等去垢[1]示以無動尊辟除作淨皆如是加持以本真言王言淨以法界心字者如上作真言淨[A34]已猶未得名真淨更以法界心字淨之即名畢竟清淨之瓶彼偈云羅字色鮮白空點以嚴之如彼髻明珠置之於頂上彼真言曰。
南麼三曼多沒䭾喃囕
真言同法界無量眾罪除一切觸穢處當加此字門等。
【疏】今此經中通用等者一切所要通用辦事真言而加持謂是降三世真言也言又兼廣略者廣者六句略者一句也。
【疏】和合嚩字門等者謂此嚩字即當五輪中第二水輪故此取之。
【疏】三變淨土者即靈山說法華經時十方諸佛蒙光所照各告眾菩薩我今應往娑婆世界釋迦如來所并供養多寶佛塔時娑婆世界即變清淨瑠璃為地等又釋迦牟尼雖變此土恐十方所來諸佛難所容受欲容受所分身諸佛故八方各更變二百萬億那由他國皆令清淨無有三惡道及阿脩羅等時釋迦牟尼佛為諸佛當來坐故復於八方各更變二百萬億那由他國亦如前無諸三惡道等故名三變也。
【經】東方以為首至終竟於北方者師在東南西北而立資於東北西南而立以線當臍對持右旋約量一周訖復云第二安立界至復周於勝方即是絣量外界師資旋轉次第如前但經中右後二字准西方俗法面東而治東為初方南為右方西為後方北為勝方也經云阿闍梨次迴者師先在西北方今結角約量故從此右旋至西南方故經云依於涅哩底其資先在東北但迴面與師相向故言受學對持者持訖資還右旋至西北方故言轉依於風方也其師先在西南從此右旋至東南方故云而居於火方次絣量經云復修如是法其資先在南北從此右旋至西南師先在東南從此右旋至東北故經云弟子在西南師居伊舍尼其資從西南右旋至東南師從東北右旋至西北故云學者依火方師位於風方也此則四周四角界道[A35]已竟。
【疏】當五種寶聚之心者即漫荼羅中心也謂初治地了後知其方分即穿漫荼羅中心深一肘許用辦事真言加持五寶安置其中也。
【疏】從大日如來等者前外漫荼羅今是內心漫荼羅凡作外法亦觀內心即是此經瑜伽之意也學者思之。
【疏】阿闍梨越之越者此越之越三字應剩也。
【疏】通門西向各有因緣者謂此漫荼羅西向各是一種發菩提心因緣之都會也意令行者面東而入東方亦名初方表初發菩提心故云通門西向等或為息灾增益敬愛降伏四種因緣隨方開門可以意得。
【疏】如是十六法等者謂四智四行八種善知識并各持金剛慧印故成十六法也其八種金剛慧印至下秘密八印品中正說其相。
【疏】鬚蘃是一切等者謂蓮華葉間一切鬚蘃即是一切三昧等即表如來內證功德攝在蓮華葉間三重身印無不從此流出故也三昧陀羅尼門名數無量言十八空者一內空謂眼耳鼻舌身意由此六處悉從緣生而不牢固無實我法故名為空也外空者謂色聲香味觸法從種種因緣生無有堅實由因緣滅故色等亦滅故名為空內外空者謂內六根處外六塵處皆從緣生因緣無故內外法空無有自性故名為空又云此等諸法為諸眾生迷惑顛倒著內六情故行者破是顛倒名為內空外空內外空亦復如是空空者先以法空破內外法復以此空破前空故猶如服藥能破病病[A36]已得破藥亦應出若藥不出則復是病以空滅諸煩惱病恐空復為患是故以空捨空是名空空大空者謂即東西南北四維上下十方相空是為大空問曰十方空何名為大空答云東方無邊故名為大亦遍一切色有故名為大等第一義空者謂諸法中第一即是涅槃又第一義名諸法實相不破不壞故是諸法實相亦空故有為空無為空者有為空謂三界五陰十二處十八界等有二因故空一者無我無我所及常相不變異相不可得故空二者有為法因緣和合生無自性故空無為空謂不藉因緣生故不生不住不異不滅猶如虗空故名為空畢竟空者謂破於諸法更無有遺餘不空之法是名畢竟空譬如漏盡阿羅漢名畢竟清淨於十方三世中無有一法定實可得故名畢竟空若少有遺餘不名畢竟空無始空者謂世間若眾生若法皆無有始如今生從前世因緣有前世復從前有如是展轉無有眾生之始法亦如是問曰無始是實不應破何以故若眾生及法有始者即墮邊見亦墮無因今以空破於無始則還墮始見答曰今以無始空破無始見又不墮有始見譬如救人於火不應著深水中今破是無始亦不應著有始中是則行中道今以無始破有始無始即復為患復以無始空破是無始是名無始空散空者散謂別離相猶如世間之車以輻輞轅轂眾合為車若離散時不名為車五陰亦爾和合因緣故名為人若別離則人不可得若爾應只破於人不破於色答曰色等亦破何以故和合微塵藉諸因緣假名為色若離散時則無有色問曰色薀可爾餘四薀如何名散答曰四薀亦是假名生老住無常觀故散而為空性空者謂諸法性常空故性空有二一者總性謂無常苦空無我無生無滅無去無來等二別性謂如火熱性水濕性心為識性等如是諸性皆空性不可得故是名性空自相空者謂一切諸法有二相一總相如無常等二別相如地堅為相火熱為相等問曰無[A37]已說性今說其相性相何異答曰有云其實無異有云性相小異性言其體相言可識如釋子受持禁戒是其性剃髮染衣等是其相若爾何不但說相空而說自相空耶釋曰若說相空不說法體空若說自相空即法體亦空就相而說故名自相空一切法空者所謂五蘊十二處十八界法色無色法有漏無漏法有為無為法內外有無法等隨門攝一切法是法皆空問曰前說性空相空等[A38]已空盡一切諸法今更說一切法空何異於前答曰望義有別故與前殊今謂諸法無定相可得故名為空如金銀銅等與火緣合故即捨其自相遂變為水相如水得寒成氷轉為地相等如慧為知相入諸法實相則無所覺知自捨知相以如是等種種無有定相若有定相可使不空既諸法無有定相是故說一切法空不可得空者謂諸法實無不可得故如佛自言我從初發心乃至成佛及十方佛於諸法求實不可得是名不可得空復次行者得此空故於三毒五蓋諸纏乃至十惡結等都不可得故名為不可得空由行者行此行故得戒定慧四果七覺八聖乃至十地諸功德法問曰上言一切諸法不可得故今何言得耶答曰是法雖得皆助不可得空故亦名不可得空聖人雖得諸功德入涅槃等不以為得凡夫以為得故如師子有所作不自以為奇餘眾生見以為希有等無法空有法空無法有法空者謂無法名法[A39]已滅是滅無故名無法空有法空者諸法因緣和合生故有法實性無故名有法空無法有法空者取無法有法相不可得是為無法有法空又云過去未來法空是名無法空現在及無為法空是名有法空若過去未來法及現在無為法是二俱空故名為無法有法空又云謂無為法無生住滅是名有法空如是等空名為無法有法空也(云云)。
【疏】如來師子奮迅至因緣者謂如來坐於道場菩提樹下以大威猛降伏四魔成等正覺但為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佛知見者即一切遍知印也故云如來師子奮迅等。
【疏】佛母義如般若經佛母品者彼品云須菩提白佛言如世尊所說般若波羅蜜能生諸佛能示世間相世尊般若波羅蜜云何能生諸佛云何能示世間相云何諸佛從般若波羅蜜生云何諸佛說世間相佛告須菩提是深般若波羅蜜中生佛十力乃至十八不共法一切種智須菩提得是諸法故名為佛等又論第七云佛告須菩提般若波羅蜜是諸佛母依止是法住乃至何以故是般若出生一切諸佛等故。
【疏】畢竟淨句至以為衣者謂此尊以畢竟淨真言句而為外飾飾者莊嚴也真言句者下普通真言藏品嚴字是也嚴者本體是仰字仰者大空義即是真金如如實相之體又於此仰字之上加以空點 轉聲為嚴字此之空點遠離眾相純一鮮白約彼教門外飾故曰縞索以為衣也。
【疏】如下字輪等者即下字輪品作五種輪該攝一切字謂第一輪是菩提心輪於其輪中右旋布置短聲迦佉等一切字母於輪中心置短聲阿(上)娑(上)嚩(上)三字乃至第五方便輪中如前布置長聲脚却虗等一切字母而於中心置長聲惡素嚩三字以此五種三字統攝五種字輪白淨分明使無差互故云如下字輪等。
【疏】其被服幖幟等者被服謂瓔珞嚴身幖幟謂天女之狀等皆表孕育種種功德是故與此明王安立菩提種子明妃含藏出生之義皆相應也。
【疏】從此最白淨等者謂此白淨處三昧名為蓮華部從此出生普眼故普眼者一切觀音也謂觀音發心因觀音即期是也。
【疏】皆兼權實二用者謂如金剛其性堅利堅即物不能壞實也利則能摧他物權也即自利利他根本後得之妙用故云兼權實二用也。
【疏】此是出生金剛等者謂前部主是慧此三昧是定慧依此生故稱母也。
【疏】乃至一身具百千手等者即千手眼四十二臂十六臂乃至八臂青頸等是此等皆是金剛部眷屬也。
【疏】盡欲煞害一切眾生者一切眾生皆依無明但害無明輪迴自息故起信云無明住地諸染根本是生滅因外妄境界動起識浪是生滅緣依是二義以顯因緣諸識生滅相集而生故名眾生今此明王承如來命持以慧力斷彼因緣故曰盡欲煞害一切眾生也。
【疏】羂索是菩提心中等者四攝是法羂索是喻諸佛菩薩以四攝法攝取眾生無空過者世間羂索索取諸獸少有所失故以為喻又此羂索復名不空世間羂索索取獸時或中不中四攝羂索攝取眾生無不中者故不空羂索經序云擲羂取獸或時索空茲教動[1]搖罔由不中故云不空羂索。
【疏】是故持五股等者謂此五股金剛之印表五如來之智寶冠表萬德莊嚴前以羂索[A40]已彰不空今此亦爾是故疏云為此五智之所滌滅皆至果地萬德莊嚴非唯偏證三乘通教但空而[A41]已抑亦表於佛性中道之理也。
【疏】此中第二是隱密等者謂釋迦眷屬為第三院者即在第三外院也今言第二者謂第一先安置中胎第一院[A42]已第二次於外第三院安置釋迦眷屬名為第二非第二院也諸菩薩在悲智之間上求下化者表在三院之間即第二院也今言釋迦第二菩薩第三即是從果至因說之也若約上求下化安置次第即名第二故云隱密語耳下有說處。
【疏】此白蓮華等者白蓮座即是第一院中胎法界蓮華之藏也謂彼偈云內心妙白蓮胎藏正均等為顯真應無礙權實不二故云此白蓮華即是中胎淨法界藏也。
【疏】如觀佛三昧等經廣說者彼經說觀佛毫相謂初生童子出家苦行降魔毫相不同今辨成佛毫相彼經云佛告父王云何名菩薩降魔時白毫相光時魔波旬遙以天眼觀閻浮提見釋師子棄國如唾坐道樹下身骨枯槁形體羸瘠唯有金色其眼陷黑如井底星骨節相柱[2]失蟠[3]籠文波旬喜曰瞿曇體羸餘命無幾宜往敗之瞋目大怒興種種兵欲壞菩薩菩薩以白毫光擬令魔眷屬身心安樂譬如比丘入第三禪魔乃還宮白毫隨從直至六天於其中間無數天子天女見白毛孔通中皆空團圓可愛如梵王幢其空間有百千萬恒河沙微塵諸寶蓮華一一蓮華無量無邊諸妙白色以為其臺臺上有化菩薩放白毫光亦復如是乃至佛滅度後諸四部眾若能暫時捨離散亂繫心正觀菩薩降魔白毫相者滅無量劫黑業惡障能於現世見佛影像又爾時道場地化似金剛滿八十里其色正白不可具見此相現時菩薩眉間白毫相光端潔正直矗然東向長一丈五尺有十楞現等又佛告父王及勅阿難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傳語後世諸弟子等若我滅後諸比丘等若問是事此白毫相菩薩本昔脩何行得汝當答言佛白毫相從無量劫捨心不慳乃至從三十七助菩提法十力無畏等諸妙功德得此白毫若我滅後佛諸弟子捨離諸惡去憒閙相樂少語法不務多事晝夜六時能一時中分為少分少分之中能須臾間念佛白毫令心了了無謬亂想注意不息念白毫者若見相好若不得見如是等人除却九十六億那由他恒河沙微塵數劫生死之罪等彼中廣說疏主指此經意者此佛毫相即漫荼羅法界門故若入此門得見中胎藏者即是入一切法界門如從一門見王即是遍入千門萬戶又彼經十卷次第觀佛三十二相并餘隨好皆是漫荼羅中所出秘要法界門真言者宜聞之耳。
【疏】其五種如來等者五種色中但列四者略也兼下三佛頂中赤色如第十二疏五佛頂中具赤色也。
【疏】撿劾生來等者撿劾(胡得切)即推窮罪人也。
【疏】毗尼所謂觀淨居等者此明五淨居所被之服也謂今制比丘所著三衣內衣者三世諸佛結戒有同不同於五篇戒中不必盡同此著泥洹僧袈裟三世諸佛一切盡同故薩波多毗尼中眾學初因六群比丘參差著泥洹僧問曰五篇戒中佛何以正制著泥洹僧著三衣觀去來現佛及淨居天耶答曰佛結五篇戒皆應觀三世諸佛及淨居天乃至此戒於餘篇是輕者將來弟子不生重心是故如來以佛眼觀去來諸佛及淨居天而結也使來世眾生不生慢罪今此所引正要淨居所著之服故曰毗尼所謂等。
【疏】凡此等諸大天神等者通釋妨難也謂此第二院漫荼羅是釋迦眷屬且釋迦如來成道最初降去諸魔及諸外道諸惡鬼神何故今時漫荼中列為眷屬耶疏自通釋可知。
【疏】能以常寂之光者常寂者無相也此菩薩左持青蓮華青蓮表離染左持表定故名不染諸法三昧又於此三昧心無所住故於蓮華之上復出金剛智印是故三昧常寂也智印常照也寂而常照故曰能以常寂之光遍照法界也。
【疏】所以觀佛長子等者釋經句而觀佛長子也文殊師利若約果明即是佛母今依因說名佛長子此光網童子持萬德莊嚴表於福德在文殊之左面向文殊表福智相嚴故云所以觀佛長子者意在此也。
【疏】阿闍梨所傳等者上來顯示但示其綱領恐臨事之者必難措手是以出此圖位耳此第一院法界諸尊從上第二十一行如來大勤勇為中心但著左右上下與前所列相應用之今但列名所有尊形色相手印等向下密印品及轉字輪漫荼羅行品真言藏品更互顯示何以故蓋密意耳又第二院第十一行文殊師利為中心第三院第四十一行釋迦牟尼位為中心又第一院四角畫是如來大勤勇者悞爾應作▽三角畫之准上第二十二紙畫一切遍智印作三角形其銳下向即是十方三世一切如來大勤勇印也又如來眼准上疏云於大勤勇北至北維置虗空眼即是遮那佛母也末行有如來眼者應重錯也。
【疏】所有諸尊住處等者圖中但標賢劫菩薩之位此亦泛言皆置賢劫菩薩不彰名數今依金剛頂瑜伽念誦法云應布彩色畫賢劫等菩薩或抄彼等十六名字第一畫彌勒次畫不空見次畫能捨一切惡趣次畫摧一切黑闇憂惱次香象次勇猛次虗空藏次智幢次無量光次月光次賢護次光網次金剛藏次無盡意次辨積次普賢是名賢劫十六大菩薩問此十六何故名為賢劫菩薩謂此屬賢劫中次釋迦牟尼相續成佛故以為名所有位處如圖。
【疏】六面尊形相等者准曼殊室利閻曼德迦忿怒經云應當建三角壇於中畫大威德明王身作玄雲色遍身生火焰執持諸色器仗身安三字謂頂安唵字口安噁字心安吽字成就尊身[A43]已於其像下置諸捨覩嚕并安名字又畫彼像黑色六足六首六臂所以淨六趣滿六度成六通也又一譯云大乘方廣曼殊室利華嚴本教閻曼德迦忿怒儀軌品第三十彼頌云閻曼德迦像六面六手足黑色肚如狼持髑髏鬘怒虎皮以為裙持種種器仗眼赤暴怒形三目為幖幟竪髮熾火焰夏雨玄雲色其狀如劫燒應畫乘水牛等。
【疏】若作契印等者此名如來頂印密印品云以定慧手五輪內向為拳建立火輪以二風輪置傍屈二虗空相並是也向下諸印並如密印品中所說。
【疏】然此真言法要倍復過者謂前世尊示現普門漫荼羅時金剛手一一諦觀皆不見其根本亦無住處悉是華臺實相之身爾時深自慶幸生難遭想如靈瑞華此復過之由是疏主引法華經釋成倍復難遇之所以言此是如來秘藏長夜守護至况末代乎者如法華經云此經是諸佛秘要之藏不可分布妄授與人乃至如來現在猶多怨嫉(五千之輩增上慢人)況滅度後乎。
【疏】故非鈍根薄福等者即法華經薄德少福人眾苦所逼迫鈍根小智人著相憍慢者如是人等非能遭遇法華尚爾況此經乎。
【疏】如娑竭羅龍王等者譬如娑竭羅龍王竪遍六天橫亘四域興種種雲震種種雷耀種種電降種種雨而於一切施設不同龍於本宮不動不搖真言行者亦復如是於漫荼羅中作種種密印誦種種真言觀種種本尊雖從三密因緣施設不同而以四不生句觀之不異實際不生不滅故曰如娑竭羅等。
【疏】赤是寶幢等者謂赤色即是寶幢如來之色寶幢是莊嚴菩提心義何以故既發菩提心於法明道中降伏魔怨除一切蓋障故赤色是降伏色屬於東方也言黃是娑羅樹王色者謂以菩提心種子長養大悲萬行成等正覺之時萬德開敷名為華開敷王佛言皆到金剛實際者娑羅此云堅固又無行可增故曰皆到金剛實際此屬南方是增益色也言青是無量壽色等者謂以皆到金剛實際以眾生無盡故如來大悲方便現此漫荼羅亦無終盡故名無量壽又此是一切[A44]如來受用之身華既開敷必得成果佛佛受用其果果即是不思議現法之樂故名受用身又復以此果而為其種展轉令他受用無量名無量壽如淨虗空者釋成青色也具含萬像者不思議法樂也此屬西方青是敬愛色一切皆忻往故言黑是皷音等者謂如末尼天皷都無形相亦無住處而能演說法音警悟眾生故以為名又既得大果豈唯自受用之乃為一切而演說也猶如天皷無思成事故次無量壽以明上來次第亦如是言所以乘普門等者皆釋黑色之所以也此屬北方黑者是攝召色無不召攝至涅槃故也。
【疏】七覺者即七覺分一念覺分由繫念故令諸善法皆不妄失故二擇法覺分覺自相故三精進覺分由此勢力能到所到故四喜覺分由心勇悅身調適故五除覺分由輕安故能除麤重六定覺分由依止定得轉依故七捨覺分由行捨平等故能除貪憂等釋名出體等如餘處說。
【疏】巧慧等者謂有巧便之慧能以息灾作增益降伏敬愛乃至能以敬愛作息灾增益降伏等相入無礙而無盡等。
【疏】寂滅真言等者寂滅者一切諸法本來不生之義本不生義者阿字之體也此阿字通與一切真言而為體故既觸處皆是阿字故云寂滅真言中等。
【疏】第一重伊等者謂三重漫荼羅於第一重安置諸內眷屬以此伊字三點成故中間一點即大日如來部眷屬右邊一點即觀自在蓮華部眷屬左邊一點即執金剛金剛部眷屬此三點皆是蓮華臺上遮那如來內德言次造第二重四菩薩等者四謂文殊除蓋障地藏虗空藏四菩薩此是大眷屬故大品云欲為諸佛內眷屬欲為諸佛大眷屬即斯是也言次及第三重等者即釋迦眷屬也。
【疏】五種根力者即信精進念定慧也信者謂於實德能深忍樂欲心淨為性餘四即於茲所得策勤而行明記不忘專緣一境揀擇是非此五通能生起世間法而為增上故名為根又此五法增長名力所謂魔梵惑等不能屈伏故又能損減不信等障故如智論云能破煩惱得無生忍名為力也。
大毗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義釋演密鈔卷第五
校注
[0574001] 要疑羅 [0574002] 近疑匠 [0577001] 瑞疑端 [0579001] 三等四字一本無 [0579002] 檀疑壇 [0579003] 強疑族 [0580001] 刻疑㓨 [0581001] 示一作亦 [0584001] 搖異作施 [0584002] 失疑如 [0584003] 籠疑龍【經文資訊】《卍新續藏》第 23 冊 No. 439 大日經義釋演密鈔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1-11-13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卍新續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CBETA 掃瞄辨識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