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陀略解圓中鈔卷下
舍利弗。於汝意云何。彼佛何故。號阿彌陀。
△二解義。
○審其解否。次為釋通。
△二釋義二。初分科。
○二釋義二。初名含二義二。初光明無量。
△二釋經二。初名含二義二。初光明無量二。初列經。
舍利弗。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為阿彌陀。
△二釋義三。初引大本明光明無量。
【疏】大本云。阿彌陀佛。威德。光明。最尊第一。諸佛光明。所不能及。
【鈔】此猶略引。若具引者。阿彌陀佛光明。明麗快甚。絕殊無極。勝于日月之明千萬倍。而為諸佛光明之王。故號無量壽佛。亦號無量光佛。無邊光佛。無礙光佛。無對光佛。炎王光佛。清淨光佛。歡喜光佛。智慧光佛。不斷光佛。難思光佛。難稱光佛。超日月光佛。其光明所照。無央數天下。幽冥之處。皆常大明。諸天人民。禽獸蜎飛蝡動之類。見此光明。莫不喜悅。而生慈心。其婬泆瞋怒愚痴者。見此光明。莫不遷善。地獄餓鬼畜生。考掠痛苦之處。見此光明。無復苦惱。命終之後。皆得解脫。不獨我今。稱讚阿彌陀佛光明。十方無央數佛。菩薩緣覺聲聞之眾。悉皆稱讚。亦復如是。若有眾生。聞此光明。威神功德。日夜歸命。稱讚不[A1]已。隨其志願。必生其剎。復為諸菩薩聲聞。所共稱讚。當亦如是。我說阿彌陀佛。光明威神。巍巍殊妙。晝夜一劫。尚未能盡。令為汝等略言之耳。
△次引觀經明光明之用。
【疏】觀經云。徧照十方。念佛眾生。攝取不捨。
【鈔】彼經具云。無量壽佛。有八萬四千相。一一相中。有八萬四千隨形好。一一好中。復有八萬四千光明。一一光明。徧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疏云。若為佛慈悲所護。終得離苦。永得安樂釋論云。譬如魚子。母若不念。子則爛壞。眾生亦爾。佛若不念。善根則壞。
△三設問答。釋或者之疑。
【疏】或問光明無量。我何不見。答。杲日麗天。瞽夫不覩。是盲者咎。眾生障重。如處覆盆之下。非日光之不普也。
【鈔】杲日下。喻佛光本自周徧。瞽夫下。喻眾生無目不覩。眾生下。合下二句。非日光下。合上一句。蓋佛有三身。光明亦然。若法報身之與光。則無處而不周。無時而不在。應佛身之與光。則隨其機之所在。而示光現之。然此三佛身之與光。皆須機感而後得見。如觀經云。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此言法報二身。無所而不遍也。又云。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佛如來。正遍知海。從心想生。此則正言三身。皆須機感而見。機若熟時。不惟得見于應。亦得見于法身報身也。
△二壽命無量二。初標科。
○二壽命無量。
△二釋經二。初列經。
又舍利弗。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故名阿彌陀。
△二釋義二。初引大本明壽無量。
【疏】阿僧祇。此云無數。大本云。彼佛壽命。不可稱計。假使十方世界眾生。皆成聲聞緣覺。竭其智力。於百千劫。悉共推算。不能窮盡。
【鈔】大本具云。佛告阿逸多言。汝欲知阿彌陀佛。壽命無極否。阿逸多對言。誠欲聞知。佛言。明聽。悉令十方。無央數世界。諸天人民。以至蜎飛蝡動之類。皆得為人。又皆作緣覺聲聞。共坐禪一心。合其智慧。為一智慧。以計數彼佛壽命。幾千億萬劫。無有能知者。
△次引大本明本願所致。
【疏】法藏本願云。設我得佛。國中人民。壽命無能限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鈔】此大本第十四願文具云。我作佛時。我剎中人壽命。皆無央數劫。無有能計知其數者。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二道成十劫二。初標科。
○二道成十劫。
△二釋經二。初列經。
舍利弗。阿彌陀佛。成佛[A2]已來。於今十劫。
△二釋義三。初會通前文。
【疏】前總告云。今現在說法。此示[A3]已成佛之劫數也。
△次會通二經。
【疏】大本云成佛[A4]已來。凡歷十劫。唐譯云。經十大劫。皆是一期。赴機之說。
△三會通勝應。
【疏】然勝應身。彌亘三際。充徧十方。其可以劫數。測量其久近耶。
【鈔】佛之應身。有勝劣兩相。劣則示同凡夫如釋迦丈六劣應之身。壽八十年。同于灰斷若如華嚴勝應之身。壽則不可思議。以其即應即報故。故華嚴之佛。亦稱為報。乃他受用報身也。彌陀劣應。同於人民。以云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故。然而雖云無量。既有觀音。稱為補處。豈非劣應亦有量乎。但是即劣而勝。非同濁世。歸于泥洹。以彌陀機息。應轉。觀音機興應起。義當補處故也。
△二眷屬莊嚴二。初分科。
○二眷屬莊嚴三。初弟子無量。
△二釋經三。初弟子無量二。初列經。
又舍利弗。彼佛有無量無邊。聲聞弟子。皆阿羅漢。非是算數之所能知。諸菩薩眾。亦復如是。舍利弗。彼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二釋義七。初釋聲聞眾。
【疏】聞四諦聲教悟道。故名聲聞。
【鈔】教門有聞聲而悟道者。觀音所修。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是也。此圓頓乘。非小乘比有聲聞而悟道者。揀異獨覺。觀物變易。自悟無生。今則自不能悟。必假聞佛說四諦聲教而後知三界。苦諦之果。斷見思。集諦之因。慕涅槃。滅諦之果。修戒定慧。道諦出世之因。以是之故。名曰聲聞。
△次揀異三果。
【疏】皆阿羅漢者。揀非前三果也。
【鈔】聲聞者。賢聖之通稱也。故七賢四果。皆曰聲聞。經云。皆阿羅漢者。專就果言。故曰揀異三果。
△三明無緣覺。
【疏】不言緣覺者。攝在聲聞數中。
【鈔】聲聞緣覺。修法雖異。同破見思。同出三界。同證偏真。故可攝在。聲聞教中。
△四明無二乘。
【疏】天親論云。二乘種不生。今言回心向大。故得生。以慣習小故權證二乘不久證大也。
【鈔】天親下引論文。牒成難辭也。今言回心下。引觀經疏。釋其疑惑也。即天親菩薩所造。無量壽經論。有十七成就。至第十六大義門成就中偈云。大乘善心男。等無譏嫌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長行釋云。故淨土果報。離二種譏嫌過。一者體譏體有三。一二乘人。二女人。三諸根不具足人。無此三種過。故名離譏嫌也。彼土果報。非[A5]但無體。三名亦無。故觀經疏設問云。彼往生論。二乘不得生。此經中輩小乘得生。答正處小乘不生。要由垂終發大乘種。爾乃得生。經說現生。論舉本始。又問何故復證小果。釋曰。雖復垂終發大心。先多學小。至彼聞苦空無常。發其本解。先證小果。得小果[A6]已。於小不住。必還入大。今解文中。取意為答其義甚明。
△五菩薩無量。
【疏】而不獨聲聞無量。菩薩亦無量也。
【鈔】須知彼土。正為攝諸菩薩。欲先增長。善根功德者往生。第無機不攝。故不拒凡夫。及與二乘。令其生彼。莫不發廣大心。修圓頓行。登菩薩位。正顯極樂法門。廣大圓滿也。
△六判教傍正。
【疏】聲聞通兩教二乘。菩薩通四教。正意在圓教。
【鈔】聲聞通兩教。二乘者。藏教析色觀空。通教體色觀空之機也。菩薩通四教者。藏教事六度。通教理六度。別教恒沙法門。圓教無作妙行之機也。此皆約此土。求生之人。具四教機。生于彼土。各順本習。而為大為小。為偏為圓。覩四教之佛。聞四教之法。或權證小果。或實證大乘。非久之閒。皆入圓位。故其正意。的在圓教。如萬流歸海。同一醎味也。
△七結歸化主。
【疏】然樂邦殊勝。海眾無邊。皆是彌陀。願力成就也。
【鈔】極樂國土。非獨依報莊嚴清淨殊勝。即眾生生者。大異娑婆。正以此方世界。人雖萬殊。判其品類。大約惟三。曰善曰惡。曰出世閒。惡淪四趣。固不暇言。即善昇人天。福盡還墮。惟出世閒。可以長揖三界。一去不來。第因豎出。登陟良難。蓋塵境粗強誠為險處。須彌失足。墮落何疑。總不如極樂法門。橫出三界。平夷坦直。皆可向歸。十方國土。求生者多。得生彼國。海眾亦廣。所謂夕孕金華。列宿猶慚于海滴。晨遊玉沼。世燈強喻于河沙。十方爰來四生利往彌陀願力。庸可思議。
△二生者不退二。初標科。
○二生者不退。
△二釋經二。初列經。
又舍利弗極樂國土眾生生者。皆是阿鞞䟦致。
△二釋義二。初釋不退。
【疏】阿鞞䟦致。此云不退轉。下文云。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則知生彼國者。雖下品凡夫。直至成佛。更無退墮。
【鈔】若約教明不退轉位有三。謂位行念也。今云不退轉者。無論入此三位。即博地凡夫。生彼國者。雖未斷惑。亦不退轉。如十疑論云。彼國五因緣。故不退。一彌陀願力攝持。二佛光常照。三水鳥樹林。常演說法。四純諸菩薩為友。五壽命永劫。
△次引證大本。
【疏】大本云。其有眾生。生彼國者。皆悉具足。三十二相。諸根明利。乃至成佛。不受惡趣神通自在。常識宿命。於此世界。有六十七億。不退菩薩。往生彼國。
【鈔】所引大本文有兩段。初是一生補處分中節文。次是菩薩往生分中節文。須者往閱。
△三補處甚多二。初標科。
○三補處甚多。
△二釋經二。初列經。
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其數甚多。非是算數。所能知之。但可以無量無邊。阿僧祇說。
△解釋義三。初通釋其位。
【疏】一生補處。即等覺也。亦名最後身。謂次當作佛。惟餘一生。
【鈔】等覺者。與果佛妙覺將等。猶此方之亞聖也。最後身者。煩惱究竟。生分[A7]已盡。惟此一生在。更不受變易後有也。故曰次當作佛。惟餘一生。
△次的指其人。
【疏】若此土彌勒是也。彼土則觀音。次補佛處。勢至又補觀音處。
【鈔】此土彌勒。補釋迦處。至於成佛。仍號彌勒。若觀音次補彌陀之處則改號普光功德山王如來。勢至次補觀音之處。則改號善住功德寶王如來。或問曰。彌勒補處。今居兜率。觀音補處。亦居內院否。對曰。此方穢土。故凡補處。先居兜率。將成佛時。要當下生。示為凡夫。脩而後得。彼邦淨土。但如天王世子。位居儲君。以待彌陀應謝。即登佛位。何須現迹。示居天宮。
△三引大本證。
【疏】大本云。彼國菩薩。皆得究竟一生補處。除其本願。為眾生故。以弘誓鎧。而自莊嚴。其數甚多。不可稱計。故云阿僧祇也。
【鈔】大本具云。諸往生者。皆具足三十二相。究竟深入妙法要義。諸根明利。其初鈍根者。成就二忍。利根者。得不可計無生法忍。皆當一生遂補佛處。所以者何。彼佛剎中。皆住於正定之聚。無諸邪聚。及不定之聚。復無三種過失。一者心無虗妄。二者位無退轉。三者善無唐捐。所以生於彼者。有進無退。直至成佛。惟有宿願。速度眾生。則以弘誓功德而自莊嚴。入他方生死界中。作師子吼。說法度脫。爾時阿彌陀佛。以威神力。令彼教化。一切眾生。皆發信心。乃至成佛。於其中閒。不受惡趣。神通自在。常識宿命。雖生五濁惡世。形迹與同。其清淨快樂。無異本剎。
△二修證行法二。初分科。
○二修證行法四。初信願二。初發願求生。
△二釋經四。初信願二。初發願求生二。初列經。
舍利弗。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
△二釋義二。初釋相。
【疏】願能導行。如牛挽車。要須御者。則能有所至。淨佛國土由願引成。
【鈔】願能導行。法也。如牛挽車。喻也。牛車喻行。御者喻願淨佛國土下合也。御車達到。即是寶所。淨佛國土。即其事也。淨土有因。其引因者。莫先乎願。故願為行首。
△次引證二。初引天親。
【疏】天親論云。菩薩所修善根。不為自身。欲拔一切眾生苦故攝取眾生。同生彼國。
【鈔】引天親論者。明淨土之願。雖曰願生彼國。其實不為自求。欲學佛慈悲。拔苦與樂。論云。欲拔生苦。即悲義。拔苦攝生彼國。即慈義與樂。是則今願。應該四弘。
△次引四明。
【疏】四明云。但為戒福不精。無往生願。故在穢土。聞法入真。須懼娑婆不常值佛。塵境麤強。誠為險處致多退失。故須外加事懺。內勤理觀。加願要制。必於寶剎。速證無生。
【鈔】引妙宗鈔文。雖專在自利。而意亦利人。文兼行願。同前如牛御車。要在御者。然其行中。又須正助兼行。故曰外加事懺。內勤理觀。必於寶剎速證無生。
△二聖賢聚會二。初牒科。
○二聖賢聚會。
△二釋經二。初列經。
所以者何。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
△二釋義二。初釋諸上善人二。初泛指三品。
【疏】諸上善人者。指前聲聞菩薩一生補處也。
【鈔】諸上善人。大略三品。一聲聞眾。二諸位菩薩。三等覺菩薩。
△次的指勝者。
【疏】慈覺云。娑婆國土。觀音勢至。徒仰嘉名。極樂世界彼二上人親為勝友。如染香人。身有香氣。
【鈔】娑婆下。言此土勝友難逢。此指正象末法可也。若如來在世。西印土人。亦與恒會。極樂下。言彼方菩薩易見。不特易見。且親為勝友如染香下。舉經喻之。如染香人。身雖非香。以染香故。而身有香氣喻生淨土者。雖未入位以念佛故。而菩薩與居。
△二釋俱會一處。
【疏】以不退菩提。故同佛所證。謂同法性身。同常寂光土。故云俱會一處。
【鈔】一處者。非徒曰與諸上善人。俱會事相之一處葢俱會所證理性之一處也。即能居之法性身。所居之寂光土。方名真一處也。
△二修行二。初分科。
○二修行二。初反顯餘善不生。
△二釋經二。初反顯餘善不生。二初列經。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二釋義四。初釋少善根。
【疏】靈芝云。欲顯持名功勝。先斥餘福為少善根施戒禪誦。一切福業。若無正信回向願求。皆為少善非往生因。
【鈔】解中有簡有收。簡之則若無信願回向。皆為少善根福德因緣。非往生之正因收之則若有信。願回向。皆為多善根福德因緣。是往生之助行。
△次釋多善根。
【疏】若依此經。執持名號。發願往生方名多善根也。
【鈔】此經往生正因。的在一心持名。發願回向。如是善根。其功也多。其根也深。決得往生永為佛種。
△三明正與助。
【疏】善因名正行。謂執持名號。一心不亂。福德約助行。
【鈔】佛之大道。非正無以為行門。非助無以為資粮。更加發願要制。方能速證無生。
△四引證助行。
【疏】觀經云。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如此三事。名為淨業。皆往生之助行也。
【鈔】觀經疏云。第一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敬上接下。慈心行也。修十善業是其止行。身除三邪。口離四過。意斷三惡也。妙宗鈔云。此經正被頓修之機。雖修佛行。父母師長豈不孝事。輪王十善。豈不止行[A8]但能修之心。一一稱性。何妨所修慈孝。之善共於凡夫。觀經疏云第二。三歸者。佛法僧。在家戒亦即是十戒。具足眾戒者。道俗備受。微細不犯。威儀者。三千悉皆不缺也。妙宗鈔云。圓頓行者。豈違小乘。出家之式。三歸眾戒。威儀等事。但受持之心。合於一體依於畢竟而所行之法。共於二乘。觀經疏云。第三發菩提心是願。起意趨向。名為發心。菩提是道佛。果圓通。說為菩提讀誦大乘。明修解也。行能運通。說之為乘。餘二不及。是言大也。妙宗鈔云。依無作境。起無緣誓。名發菩提心。實相。不二而二。立因果殊。二而不二。始終理一。信此因果。方名為深。讀誦大乘。修三智解。運圓乘行。以此解行。教其行者。名為勸進。此三種業。得前前者。不得後後。得後後者。必得前前。故今行人。能修前二前二不能。修於大乘。故云餘二不及。是言大乘。皆往生之助行也。
△二正示持名方法二。初牒科。
○二正示持名方法。
△二釋經二。初列經。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
△二釋義五。初釋執持之義。
【疏】孤山曰。執謂執受。持謂任持。信力故。執受在心。念力故。任持不忘。
【鈔】執持者。執而後持。亦名受持。故解曰執謂執受。然則聞而不信。不足以為執受。又曰持謂任持。加人有力。堪任持物。是則信而不念。不足以為任持。故曰信力故執受在心。念力故任持不忘。
△次釋若字之義。
【疏】若者。不定之辭。利根一日一念。鈍根或至七七日行成縱未破惑。定為往生之因。
【鈔】經文既云若矣。又增數至於七日。是則往生之因。要在持名階於一心不亂。而人根利鈍。日數限乎七等。若利根者。一日成乎一念。鈍根至於七日。而解中又增云七七者。此或約極鈍根者為言。或約行門逾增勝者而說。然則持名一心不亂者。因也。得一念者。約行成而為言也。縱未破惑。定為往生之因者。此言一念之力。有伏惑之功也。葢言若能伏惑。臨終正念。自然現前。往生淨土必矣。
△三釋一心不亂二。初總標。
【疏】一心不亂有事有理。
△二分釋二。初事一心。
【疏】事一心者。行者。繫緣憶念阿彌陀佛。相好光明。無分散意。念念無閒。名事一心。
【鈔】繫緣憶念者。觀也阿彌陀佛等。境也。無分散意。念念無閒者。念力勇猛。能排雜念。使內心不起。外境無侵也。下文雖明理中一心。要須先假持事中一心。以為其本。理中不過用解力而融之通之。使無滯事相。以為殊勝之因。苟微乎此。曷能成就一念伏惑之功耶。
△次釋理一心二。初明一心三觀。
【疏】理一心者。了達能念之心。所念之佛。皆無自性。雖本來空寂。而感應道交。如鏡像水月。任運顯益當處皆空。全體即假。二邊叵得。中道不存。三諦圓融。絕思絕義。名理一心。
【鈔】了達下明即空義。言能念所念。皆無自性者。此約四性。而體達無生也。應云亦無他性。共性無因性。文之略也。此中宜以能念之心本空。為無自性。所念彌陀本空。為無他性。感應道交。如境像水月為無共性。任運顯益。為無無因性。此乃攝後歸前以明無有四性也。次雖本來空寂下。明即假也。上二句約法明假。下二句約喻明假。乃以形之與水喻感。鏡之與月喻應。鏡月本無心。而自然現乎影像。形水亦無意。而法爾感乎鏡月。功至往生。任運顯益也。當處皆空者。有即空也。全體即假者。空即有也有即空。則有即非有。空即有則空即非空非空非有。則中道昭然。即空即有。則中道亦亡。故曰二邊叵得。中道不存。如是。則所觀之境。三諦圓融。能觀之心。絕思絕議。事理二門。[A9]已如解中略示。若欲更明其旨。則又有橫豎二種不同。橫論三觀。則能念屬乎三觀。所念屬乎三諦。如正稱名時。了能稱心。非內非外。無形無狀。即空觀。雖非內外形狀。而此能念之心。歷歷分明。即假觀。而此能念。非離假而有空。亦非離空而有假。雙遮雙照。即中觀。所稱佛名。及以音聲。如谷中響。如水中月。了不可得即真諦。雖不可得而佛號音聲。宛然在口。顯然在耳。即俗諦。而此所念。亦非離真而有俗。亦非離俗而有真。俱存俱忘。即中諦。此橫論三觀三諦也。若豎論者。祗以一心不亂。萬緣俱寂者為空觀。以所念六字聖號。朗朗分明者為假觀能念雖空。而念者宛然。所念雖假。而谷響不實。如是則即空不空。而空即假。即假非假。而假即空。雙遮雙照。境觀雙忘。所謂境為妙假觀為空。境觀雙忘即是中。忘照何嘗有先後。一心融絕了無蹤。若然者。求生淨土之人。但以一心不亂。而執持名號。祇執持名號。而一心不亂。無邊妙義。咸在其中。不思議觀。非離當體。可謂全性起修。全修在性也。又須了知經中之意。一心不亂。欲使因果名目相應也。執持名號。欲使生佛感應道交也。因果名目相應者。極樂稱為淨土。惟其心淨。而後佛土淨。[A10]但心淨土淨。其義甚通。圓伏五住。圓破三惑。皆名心淨。而此心淨。感佛土淨。則圓該四土。今是同居淨土。只須一日至於七日。執持名號一心不亂。以為心淨往生之因。二生佛感應道交者。彌陀妙應。既是果人。復有宿誓令我持名。是故必須執持名號以為心淨往生之因。故一心不亂。與執持名號。二義相須。闕一不可故此經宗。須以四句料簡。一是一心非持名。即尋常修禪。與夫一心修諸眾行。又無回向發願。悉非往生正因。二是持名非一心。即散心持名。雖是佛乘緣種。亦非往生正因。三非一心非持名。即悠悠凡夫。作諸善事。亦非往生之因。四是一心是持名。方是此經所說往生正因。若約此經。說在方等。收四教機。以判一心。則有四種行人不同。一藏教人。心佛實有。惟約事相。判心不亂。以此為因。加之信願。臨終果熟。即得往生。今之凡夫。未通至理。惟關閉六情。不出不入。而一心持名。或用心推究。種種剖析。皆藏教人一心持名也。二通教人。善能了達若心若佛。如幻如化。佛本是無。心亦何有。聲如谷響。佛如鏡像。如此體解。當處無生。此通教人一心持名也。三別教人。先能達空。亦能達假。以我空心。而造假佛。非惟佛有。不妨心有。然以空心。而念假佛。空既不空。假亦不假。非假非空。見於中道。此別教人一心持名也。四圓教人。能達淨土唯心。彌陀本性。即真俗中。觀中空假。有念無念。無非法性。無佛有佛。皆是真如。終日有念。終日無念。以無念念。相有相相。無生而生。生而無生。此圓教人一心持名也。此約方等時。義釋如是。若約法華。開權顯實者。應會前教。悉歸圓頓。以藏教人。關閉六情。制心不亂。為我圓教。事中一心。通教如幻。為我圓教。即空一心。別教出俗。為我圓教。即假一心。圓本相即。不須和會。以法華妙。具二妙故。前圓教一心。為法華相待論妙。今統會歸。為法華絕待論妙。是故圓家行人。[A11]已聞妙法。深悟圓理。以起圓宗。如此力用。圓融無礙。了事乃即理之事。理乃即事之理。是以一心持名時。事一心。可也。理一心。可也。事理相即一心可也。念念無非法界。心心皆即真常。如是念佛。功德最大。能伏五住煩惱。能破一心。三惑。能淨四種淨土。能見三身彌陀。是為不思議念。是為無功用念。永明所謂有禪有淨土。猶如戴角虎。今世為人師。來生作佛祖。此偈正為圓頓人。一心持名者說也。
△次明性具宗旨。
【疏】須了達法界唯心。心外無境。彌陀相好。元是自心。十萬億剎。不踰當念。以性具諸法故。不從他得。
【鈔】法界有三義。一性具。即三千十界也。一性體。即清淨本然。一真如法界也。一曰性量。即一真法界。豎窮橫遍之界量也。三種法界之性。皆惟眾生根塵相對。一念分別識心。是故離心無境離境無心。以是之故彌陀相好。乃我本性之彌陀十萬億剎乃吾唯心之淨土。故曰元是自心。不踰當念。是故結云。以性具故。不從他得。
△四釋本經稱名。
【疏】又復當知。彌陀[A12]已證究竟第一義諦。一稱嘉號。萬德齊彰。罪銷塵劫。福等虗空。何況一日至七日耶。良由法藏本願。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既承彼佛因中願力。果上光明。執持名號。功德無量臨終見佛。決定無疑。
【鈔】前釋事中一念。乃約憶念彼佛相好光明而說。似濫觀經觀佛為念。用心雖同。揀境則異。今則的指執持名號。而為所緣之境。故曰一稱嘉號。萬德齊彰。文中乃釋或者之伏疑。疑者云。佛有萬德。應觀三身。云何但稱名號。即得往生。故殷勤示之曰。又復應知等云云。文約兩義以釋其疑。一者名實相稱。二者法藏本願。一名實相稱者。四明云。圓極之果。所有名字。一一不虗究竟成就。葢其所召皆真極故。故大經云。世諦但有名無實義第一義諦有名有實義。佛是究竟第一義諦故。又今彌陀既[A13]已證乎究竟第一義諦。故一稱嘉號。萬德齊彰。彌陀萬德慧日。既以俱體齊彰。眾生黑暗罪瑕。自然當念消乎塵劫。罪性本空。虗而不實者既銷。則稱名功德福等虗空者自生。一稱佛名。功德尚然況一日至七日。一心不亂。執持名號。則無罪而不滅。無福而不生。臨命終時。往生淨土。斷斷乎不唐捐矣。良由下。第二示法藏本願云云。葢諸佛本願毫無虗假。以彌陀因中。發四十八願[A14]已。即便經歷曠劫。修行以填願海願海既滿。無量法財。一時發現。是故今取極樂世界攝受有情。而娑婆眾生。[A15]已信是事。仍發往生之願。以投願海。復修稱名之行。以增行山萬流歸海。同一醎味須彌攝物。共一帝青。自然而然原非勉強。是故解文末後。合二義以結斷疑根云。既承彼佛因中願力。果土光明。執持名號。劫德無量。臨終見佛。決定無疑。
△五訂此經訛脫三。初出古本。
【疏】靈芝疏載襄揚石本。於一心不亂下。有云。專持名號。以稱名故諸罪銷滅。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緣。
△次訂訛脫。
【疏】彼石經本。六朝人書。竊疑今本。相傳訛脫。
【鈔】解中既云。今傳訛脫。凡讀習者。應依古本而增正之。
△三況顯持名。
【疏】況我彌陀。以名接物。耳聞口誦。無邊聖德。攬入識心。永為佛種。頓除億劫重罪。獲證無上菩提。信知非少善根。實謂多功德也。
【鈔】凡諸佛應身接物。有乎四益。一以形益。現身是也。二以光益。放光是也。三以聲益。說法是也。四以通益。現神足是也。惟阿彌陀。四益之外。更加之以名接物。以其有本時所發誓願故也。餘之四接。其攝機也狹。惟以名接物。其攝機也廣。既彌陀以名而接物。故眾生得以耳聞而口誦。豈惟一稱嘉號。而萬德齊彰。且又無邊聖德攬入識心。永為佛種。除罪證道不可思議。其善根功德。豈小小哉。竊原淨土法門。其所開示一也。惟所修之方。厥門雖多。要其所歸。不出二種。一曰正修。二曰助行。於正修中。其法有二。一觀想。二持名。專心作觀。則文載觀經。專心持名。則文載此經。若觀想與持名。兩者並行。則文載般舟三昧經。今欲明其義。則有五種不同。一名實不同。名即佛界假名。實則佛界五陰。與夫國土。觀五陰實法。則觀經所示佛菩薩。三輩往生等九觀。觀依報國土。則觀經所示日氷地樹等六觀。若般舟經所示。但觀佛身。正報實法而[A16]已。今經所示。但持假名。故曰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是則依此經修。但以稱佛名號。六字音聲。而為所緣之境。無以觀佛相好。以濫經宗。所謂一稱嘉號。萬德齊彰。舉假名而全收實法。故知此經所示。乃提綱挈領之法門也。二緩急不同。如觀經所示十六妙觀。始修日觀。必待成就。然後改觀。觀水觀氷等。緩緩而進。辦在一生。此經所示持名方法。極其長期。在于七日。其次或六或五。乃至一日執持名號。一心不亂。并觀經下輩往生。大彌陀經臨終十念。即得往生。故知此經所示。乃以急勝緩之法門也。三難易不同。觀經修觀。以凡夫之人。心想嬴劣。故先示日觀西向。以攝其心。待心靜細。然後觀水觀冰。乃至像觀成就。然後觀佛真身。此必久修成熟之機乃可行之。今經所示初心凡夫。但是有口能稱。有信能念。皆可修之。故知此經所示。乃至簡至易之法門也。四純閒不同。十六觀門。初心修者。跏趺入定。然後可觀。出定歷緣。非其境界。若執持名號。不[A17]間閒忙。不拘動靜。行住坐臥。皆可修之。故知此經所示。乃至捷至徑之法門也。五攝機不同。若依觀經所修。惟被上根。故所修之機狹而不廣。稱名之法。不擇賢愚不揀男女。若貧若富若貴若賤皆可修之。故知此經所示。乃攝機極廣之法門也。是則此經所明境觀。只須惟約執持名號為所觀。境若事若理。悉以此而解說修行。不必更約觀佛相好而雜附之。
△三感果二。初分科。
○三感果二。初感聖迎接。
△二釋經二。初感聖迎接二。初列經。
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
△二釋義四。初隨品所感。
【疏】靈芝云。聖眾現前。亦有多種。或真佛化佛。觀音勢至隨其品位。委在觀經。
【鈔】真佛者彌陀之應身也。此有二種。一勝應。二劣應。化身。則從應身。又變化其身。而來接引。準例觀音勢至亦有真之與化。隨其此方。念佛功行。破惑伏惑。以感何身而接引之。
△次破斥謬解二。初序謬。
【疏】或謂臨終見佛。以為魔者。或云自心業現。實無他佛來者。
【鈔】世間禪門淺悟。教苑謬承。多作此說。
△二斥過。
【疏】斯葢不知生佛。一體。感應道交。自障障他。為過非淺。
【鈔】凡是見佛須論感應。若平居參禪。或修空觀。既宗掃蕩。佛亦不立。苟有所見。悉為魔境。或功用顯著。心佛自現。亦須觀空。弗生著相。今既念佛。求生極樂。臨終見佛。此因妙感。復由生佛。本是一體。感應道交。法爾如是。若不明此。妄論邪談。不惟自障。兼亦障人。於此法門。大成罪過。
△三引證。
【疏】法藏本願云。眾生發願。欲生我國。臨命終時。假令不與大眾圍繞。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
【鈔】彌陀。夙昔既有弘願。眾生又能依願求生。此正生佛天性相關。感應道交。不可思議。
△二正念往生二。初牒科。
○二正念往生。
△二釋經二。初列經。
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二釋義二。初明佛力攝持。
【疏】乘彌陀願力攝持。不為平昔妄想攀緣。傾動其心。正念現前。故云心不顛倒。
【鈔】娑婆眾生。雖能念佛。浩浩見思。實未伏斷。而能垂終心不顛倒者。原非自力。而能主持。乃全仗彌陀。乘大願船而來拔濟。雖非正念。而能正念。故得心不顛倒。即得往生。
△次明自他兼濟。
【疏】因前念佛。罪滅障除。淨業內熏。慈光外攝。離苦得樂。一剎那閒。故云即得往生等。
【鈔】經云。至心念佛一聲。能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夫生死。未來所受之報障也。重罪。往昔所造之業障也。業從心造。過去世時之煩惱障也。八十億劫。言過去所起煩惱。所造惡業。極長之時分也。如是長時三障。一稱佛名。而能頓滅者。此由行人念佛智慧之日。合佛慈悲智慧之日。二慧日光。重重相照。故無煩惱之暗而不燭。無罪業之幽而不照。亦無生死之縛而不解。離苦得樂。即得往生豈虗謬哉。是則雖由慈光外攝。而又全憑念力至心。寄語行者。尋常稱名。七日之期。而功始一日一日之期。而功始一時。一時之期。而功始一念。果能一念至心。而滅除眾罪。則一時一時之功。當何如哉。一日七日之功。又何如哉。成山之功。始於初簣。求生淨土者。尚勉之哉。故普智大師引涅槃經云。譬如少火。能然一切草木。如少金剛。能壞須彌山。所以觀經下品中說。火車相現。尚得往生。皆由慙愧之心。信力堅固。方能滅惡。若觀世人。為善心輕。為惡心重。誠恐善未敵惡。何以得生淨土。請以現事驗之。對佛像。則不如接大賓之恭謹。學經法。則不如求財利之勤劬。毀他。則氣粗語滑。讚彼。則氣緩語澁。或以惡之。則覆善揚惡。好之。則掩短美長。凡此用心方沉惡趣欲以少善消多惡。而求生者難矣哉。
△四結勸二。初牒科。
○四結勸。
△二釋經二。初列經。
舍利弗。我見是利。故說此言。若有眾生。聞是說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二釋義。
【疏】淨業功勛。願為最要。是故如來再三勸勉。
【鈔】淨業之宗。雖具三要。願為船舵。又居其先。信行有所要制。直捷往生無疑。
△三諸佛稱讚二。初牒科。
○三諸佛稱讚三。初釋迦稱讚。
△二釋經三。初釋迦稱讚二。初列經。
舍利弗。如我今者。讚嘆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利。
△二釋義三。初釋稱讚所指。
【疏】牒前稱讚依正莊嚴願行功德。利益無量以例六方諸佛。悉亦如是稱讚。勉令生信。
【鈔】前所稱讚依正莊嚴。指所詮之體也。願之與行。指所詮之宗也。功之與德。指所詮之力用也。如是利益無量無邊。尚不可以心思。況可以言議。金口叮嚀。勉令生信。讀是經者。可不修之。
△次明秦譯之簡。
【疏】唐譯具有十方。此惟六方。略去四維耳。
【鈔】歷代譯經。惟什師順此方之機而十一略之。無論其他。即此經十方佛讚。而略去其四。人皆傳誦似有不期然而使之然者。亦可謂得契理契機 妙也。
△三指科判之失。
【疏】孤山疏。此後即屬流通。今謂諸佛稱讚。是本經題一經要旨。合歸正說。
【鈔】孤山判屬流通者。意謂六方佛讚。是使流通故也。不知此讚是本經題目。豈有經義屬於正宗。而經題又屬流通耶。
△二諸佛同讚二。初牒科。
○二諸佛同讚六。初東方二。初現相表彰。
△二釋經二。初東方二。初現相表彰二。初列經。
東方亦有阿閦鞞佛。須彌相佛。大須彌佛。須彌光佛。妙音佛。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
△二釋義四。初釋佛名五。初釋阿閦鞞佛。
【疏】阿閦鞞佛。此云不動。法身常住。無遷變故。
【鈔】論佛三身。悉無遷變。以報身契法證一性故。應身從體起用。全用在體故。今但云法身者。以讓此身非修成故也。
△次釋須彌相佛。
【疏】須彌此云妙高。佛相如之。妙則三德圓融。高則逈出因位。
【鈔】三德圓融。簡異偏證。逈出因位。簡異分真。乃圓頓妙覺果佛。若曰佛相如之。乃所現勝應。被高山王機。說華嚴等經之佛。亦可名為報身。
△三釋大須彌佛。
【疏】大須彌者。佛德高大。如須彌盧。超過眾山。
【鈔】高則位齊究竟。廣則德備法界。超過因位。稱大須彌。
△四釋須彌光佛。
【疏】須彌光者。光如須彌。映蔽眾山。
【鈔】報智光明。豎高橫遍。因位偏乘悉皆映蔽。
△五釋妙音佛。
【疏】妙音者。音聲美妙。說法稱機。
【鈔】音聲雖美。不能說法固非妙也。雖能說法。若不稱機。亦非妙也。
△次釋恒河沙。
【疏】恒河。亦云殑伽河。在天竺無熱池側。廣四十里。其沙至細。興水同流。言其多也。
【鈔】無熱池。即梵語阿耨達也。有四口。從東南角白象口所出之水。流入恒河。沙細如麵。佛常於此河之側說法。凡指數多。必以此河之沙為喻。令易曉故。
△三釋廣長舌相。
【疏】出廣長舌。表無虗妄。無量劫來。口離四過。故感此相。
【鈔】凡人之舌。隨其報相。各有廣長。若此方貴人。舌䑛至鼻然能可長可短。則以之為貴。苟長而不能縮。短而不能伸。此必生前好演是非為短長之說。故感今生如此之報以驗世人不妄語者。必得其所。惟佛世尊。多劫實語。故舌相廣長。超異常人。然有常相。現相不同。若常相者。縮之雖常在口。伸之則能覆面。上至髮際。此曾令外道生信。所示如此也。若夫現相。又有大小不同。略舉二經。法華言高而不言廣。故曰上至梵世。此經言廣而不言高。故曰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要知二經。大小相齊。但文互略。故各舉一邊。悉是表無虗妄。現此以敦聞者之信耳。又義。法華明豎出三界。故但言高。此經明橫出三界。故但言廣若即豎而橫。即橫而豎。文雖互略。義必相齊。
△四釋三千大千。
【疏】三千大千世界。俱舍頌云。四大洲日月。須彌盧欲天。梵世各一千。名一小千界。此小千千倍。說名為中千。此千倍大千。皆同一成壞。謂萬億四天下。總為一佛土也。
【鈔】前文[A18]已釋。須者往尋。
△二發言勸信二。初牒科。
○二發言勸信。
△二釋經二。初列經。
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二釋義二。初釋令生深信。
【疏】決定不虗。故言誠實。十方世界恒沙諸佛。異口同音。說此法門。令生深信。
【鈔】十方諸佛。說誠實言者。謂淨土法門。非但我釋迦如來。於此經中。以決定不虗之言。而為大眾宣說即十方諸佛。亦異口同音。說如是決定可信誠實之法也。此段經義。昔慈恩法師。謂觀此經勢。葢他方諸佛。告自國聽眾。釋迦轉引彼佛意言。證彼西方。令此會眾生信敬也。而靈芝法師所說。又自不同謂正當釋迦說此經時。十方諸佛同時勸讚。令信是經。余謂準前。既云亦有。要當以慈恩為正也。
△次釋是本經題。
【疏】稱讚下十六字。是本經題。上八字。言極樂依正莊嚴。行願因果。下八字。言六方稱讚。下文釋云。聞是經受持者。及聞諸佛名者。皆為諸佛護念。不退菩提。
【鈔】準慈恩師意。則下八字。總是釋迦與諸佛。皆說淨土法門。而此唯心淨土。本性彌陀之旨。皆為諸佛之所護念。越溪澄師云此經有四不可思議。一者依報。雖是同居。而體是寂光。二者正報。雖是應身。即法即報。三者修因。四者感果。七日持名即感聖果。因果不二。皆是不可思議功德。
△二南方二。初牒科。
○二南方二。初現相表彰。
△二釋經二。初現表彰二。初列經。
舍利弗。南方世界。有日月燈佛。名聞光佛。大𦦨肩佛。須彌燈佛。無量精進佛。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
△二釋義五。初釋日月燈佛。
【疏】日月燈光。表佛三智。
【鈔】三智之中。一切種智。最為尊勝。取喻如日。無幽不燭而寰宇居尊。道種智。出假利物導利羣萌。取喻如月。長養萬物。各得華茂。一切智。破見思惑。於空得證。取喻如燈。能除室暗。使獲智明。
△次釋名聞光佛。
【疏】名聞光者。名聞十方。如光徧照。
【鈔】三德智光。遍照十方。有名稱之實。故有名稱之聞。
△三釋大𦦨肩佛。
【疏】大𦦨肩者。肩表二智。𦦨喻照理。
【鈔】左肩表實智。右肩表權智。二智之燄。能照權實之理。喻如𦦨肩。
△四釋須彌燈佛。
【疏】須彌燈者。須彌高出眾山。燈表化他之用。
【鈔】高出眾山。表自證之體。備乎四德。高出因位。化他之用。即用即體。利無不妙。
△五釋無量精進佛。
【疏】無量精進者。方便度生。未嘗休息。眾生無量。悲智亦然。
【鈔】眾生無量。言數多也。未嘗休息。言時長也。如來之悲智方便。度盡眾生。不雜不退。故名無量精進。
△二發言勸信二。初牒科。
○二發言勸信。
△二列經。
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三西方二。初牒科。
○三西方二。初現相表彰。
△二釋經二。初現相表彰二。初列經。
舍利弗。西方世界。有無量壽佛。無量相佛。無量幢佛。大光佛。大明佛。寶相佛。淨光佛。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
△二釋義七。初釋無量壽佛。
【疏】無量壽佛者。靈芝云。同名甚多。決非法藏所成之彌陀也。慈恩云。設若彌陀自讚。於理何妨。謂稱讚此法門。令生深信。非自伐其善也。
【鈔】靈芝謂決非極樂彌陀者。以其十方諸佛。各於本國稱讚。說此彌陀一經。令眾生聞者。生信受持。發往生願。若彌陀自讚者。豈令極樂眾生。又求生別有極樂淨土乎。況自伐其善者。祇可誡乎下凡。若如來者。自稱我是如來應供等。勉令聞者。咸來聽法。成乎三慧。豈自伐之言乎。
△次釋無量相佛。
【疏】無量相者。相好無量也。
【鈔】相好無量者。如盧舍那。具足十華藏海微塵相好。阿彌陀佛。具足八萬四千相好光明。龍女之讚釋迦。微妙淨法身。具相三十二。以八十種好。用莊嚴法身。皆可名為相好無量也。
△三釋無量幢佛。
【疏】無量幢者。功德無量超勝如幢也。
【鈔】幢有二義。一高出。有超勝義。二八方。有摧邪義今取高出。故釋云超勝。
△四釋大光佛。
【疏】大光者。廣大光明。暎蔽一切也。
【鈔】智慧光明極其廣大。映蔽凡小。及以因人。
△五釋大明佛。
【疏】大明者佛智大明。無惑不破也。
【鈔】佛證三智。皆有大明。能破三惑。及以二死既能自破。亦能破他。
△六釋寶相佛。
【疏】寶相者相好殊特如寶可貴也。
【鈔】世閒之寶。莫貴於善。如來之寶。莫貴相好。可尊可重故喻於寶。
△七釋淨光佛。
【疏】淨光者。淨表法身。光表報應也。
【鈔】分字而釋。故名以義表。若合釋者。光表三身。淨表三身。證極清淨超諸因位。金光明經云。如來遊於無量甚深法性超諸菩薩所行清淨是也。
△二發言勸信二。初牒科。
○二發言勸信。
△二列經。
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四北方二。初牒科。
○四北方二。初現相表彰。
△二釋經二。初現相表彰二。初列經。
舍利弗。北方世界。有𦦨肩佛最勝音佛。難沮佛。日生佛。網明佛。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
△二釋義五。初釋𦦨肩佛。
【疏】𦦨肩者。雙照真俗。如肩發𦦨。
【鈔】兩肩表權實二智。今兩肩發𦦨。表二智𦦨光。照真俗二理也。
△次釋最勝音佛。
【疏】最勝音者。梵音深妙。超勝一切。
【鈔】佛凡說法。以八音四辨而宣暢之。所詮之理。最為深妙。一切因人。所不能比。故言最勝。
△三釋難沮佛。
【疏】難沮者。法身堅固。不可沮壞。
【鈔】佛具三身。舉一即三。法身既其堅固。報應亦必同之。要之皆不可沮壞也。
△四釋日生佛。
【疏】日生者。如日初昇。無幽不燭。
【鈔】佛日行空。皆能燭幽。惟初生日。燭幽義顯。故偏言之。
△五釋網明佛。
【疏】網明者。智明如網遍覆十界。
【鈔】佛之智慧光明。猶如因陀羅網。既互照莊嚴之不盡。亦徧覆十方之無餘可表慈悲蔭祐十界。
△二發言勸信二。初牒科。
○二發言勸信。
△二列經。
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五下方二。初牒科。
○五下方二。初現相表彰。
△二釋經二。初現相表彰二。初列經。
舍利弗。下方世界有師子佛。名聞佛。名光佛達磨佛。法幢佛。持法佛。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
△二釋義六。初釋師子佛。
【疏】師子如師子王摧伏羣獸。
【鈔】師子為百獸中王。身力威猛。吼音雄震。力能伏獸。聲能裂腦。喻佛從意輪現身通。口輪說大法。眾生莫不歸依。邪魔悉皆摧伏。
△次釋名聞佛。
【疏】名聞者。名稱普聞無量世界。
【鈔】佛有無量德。應有無量名。皆有稱名之實。一一不虗。一一諸名。聞於無量世界。莫不使聞者仰名飡德。而獲利益。
△三釋名光佛。
【疏】名光者。名如日光。遍照一切。
【鈔】即智光而為名光。智隨名遍。而光依智照。
△四釋達磨佛。
【疏】達磨翻法。所證法身。軌持萬化。
【鈔】陽春到處。萬物遂生。法身遍處。萬物咸軌。隨緣不失規矩。真如不變難思。
△五釋法幢佛。
【疏】法幢。法性如幢。高出羣有。
【鈔】法性高出者。乃出纏之法性也。諸佛眾生。共而不共者以此。
△六釋持法佛。
【疏】持法。以中道實智。持二邊法。
【鈔】空有不能持中實者。下不能御上也。中實而能持二邊者。勝能統劣也。既不失中道。亦不失二邊。
△二發言勸信二。初牒科。
○二發言勸信。
△二列經。
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六上方二。初牒科。
○六上方二。初現相表彰。
△二釋經二。初現相表彰二。初列經。
舍利弗。上方世界。有梵音佛。宿王佛。香上佛。香光佛。大𦦨肩佛。雜色寶華嚴身佛。娑羅樹王佛。寶華德佛。見一切義佛。如須彌山佛。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
△二釋義十。初釋梵音佛。
【疏】梵音者。梵即淨也。法音淨妙。聞者適悅也。
【鈔】佛以[A19]已證清淨妙法。八音四辨。悅懷而說契理契機。無不適悅。
△次釋宿王佛。
【疏】宿王。如月照夜。星宿中王。
【鈔】三乘聖眾。猶如星宿。佛清淨月。如宿中王。以清淨法。蔭諸煩熱。
△二釋香上佛。
【疏】香上。眾德如香。超諸因位。
【鈔】佛有五分身香。能總一切萬德。人所不能及。故以香上稱之。
△四釋香光佛。
【疏】香光。五分法香。如光破暗。
【鈔】佛名香光莊嚴者。以有五分法身之香。徧照法界。破諸眾生不淨之暗故也。
△五釋大𦦨肩佛。
【疏】大𦦨肩。大智發光。雙照二諦。
【鈔】諸法實相。不出真俗。故能照智。祇惟權實。故以兩肩發𦦨。以表彰智境難思。
△六釋寶華嚴身佛。
【疏】寶華嚴身者。萬行因華。如寶莊嚴。法性之身。
【鈔】佛身以諸相為眾寶莊嚴者。正表果德。以萬行因華而莊嚴之也。既以是而嚴身。復以是而為號欲令眾生覩相。莫不志願思齊。
△七釋娑羅樹王佛。
【疏】娑羅。此云堅固。喻法身無變易故。
【鈔】西天以娑羅為樹中王。震旦國惟峨眉王屋天台有之。樹有五德。一婆娑蔭覆。二密幄鱗砌。三冬夏不凋。四樹身堅固。五花色香美。以是之故。稱樹中王。可喻如來大慈普被。萬德具足。常住寂滅。究竟堅固。相好莊嚴。解中取堅固之義。以喻法身。為其能統眾德故也。
△八釋寶華德佛。
【疏】四德如寶如花開敷。
【鈔】佛之所寶。莫貴四德。芬芳煒燁。如花開敷。
△九釋見一切義佛。
【疏】見一切義。洞達諸法甚深義故。
【鈔】諸法十界也。義趣者三諦也。惟佛與佛。乃能究盡。故稱見一切義佛。
△十釋如須彌山佛。
【疏】如須彌山者。如妙高山。眾聖中尊。
【鈔】須彌山四寶所成。故稱為妙。表出眾山。故稱為高。喻佛究竟常樂我淨。一切因人莫能過之。
△二發言勸信二。初牒科。
○二發言勸信。
△二釋經二。初列經。
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三徵釋經題二。初分科。
○三徵釋經題二。初徵。
△二釋經二。初徵二。初列經。
舍利弗。於汝意云何。何故名為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二釋義。
【疏】佛自徵起。下文釋之。
△二釋二。初牒科。
○二釋。
△二釋經二。初列經。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經受持者。及聞諸佛名者。是諸善男子。善女人皆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二釋義四。初約三經釋。
【疏】聞是經者。教經也。受持者。行經也。不退菩提。菩提是本有性德。理經也。三經即是三德秘藏圓該一切。舒之則彌綸法界。卷之則攝在一經。故使受持之人。恒沙如來護念。不退菩提也。
【鈔】聞是下。釋成三經。三經下。會歸三德。理經即法身德。行經即般若德。教經即解脫德。圓該一切者。明三德無所而不具也。舒之則彌綸法界者。一即一切也。卷之則攝在一經者。一切即一也。能如是了。則彌陀一經。充滿法界可也。十方法界。皆具此經可也。又須了達教行理經。舉一即三。餘二易知。今[A20]但明行經。如執持名號。一心不亂。行經般若德也。所持名號。萬德全彰理經法身德也。念念滅除生死重罪。教經解脫德也。受持之人。如來護念。其所護念不在茲乎。
△次約附文釋。
【疏】靈芝云。聞是經受持者。牒前依正莊嚴。修證因果之文。及聞諸佛名者。牒前六方稱讚之文也。護謂覆護。不使魔嬈。念謂憶念。不令退失。唐譯云聞是經[A21]已。深生信解。必為十方十殑伽沙諸佛世尊之所攝受。
【鈔】在文可知。
△三約果號釋。
【疏】阿耨多羅。此云無上。三藐。此云正等。三菩提。此云正覺。佛之果號。
△四約功用釋。
【疏】靈芝云。博地凡夫。業惑纏縛。流轉五道。百千萬劫。忽聞淨土。志願求生。一日稱名。即超彼國。諸佛護念。直趣菩提。可謂萬劫難逢。千生一遇。
【鈔】萬劫難逢。千生一遇。亦有泛的不同。如雖聞大法。獲種善根。未必即能頓超生死。以其輪迴難出。大道難成故也。今所說法。信受奉行。一日之功。超三僧祇。諸佛護念。的在是乎。
△三流通分二。初牒科。
○三流通分二。初佛勸信受二。初勸信。
△二釋經二。初佛勸信受二。初勸信二。初列經。
是故舍利弗。汝等皆當信受我語。及諸佛所說。
△二釋義。
【疏】叮嚀告誡。勉令生信。我及十方諸佛所說。
△二顯益二。初分科。
○二顯益二。初由因克果二。初正示二。初修因。
△二釋經二。初由因克果二。初正示二。初修因二。初列經。
舍利弗。若有人[A22]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欲生阿彌陀佛國者。
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彼國土若[A24]已生。若今生。若當生。
△二解義。
【疏】是諸下。唐譯云。一切定於無上菩提。得不退轉於彼下。唐譯云。一切定生無量壽佛極樂世界。清淨國土。是故皆應深心信解。發願往生。勿行放逸。
【鈔】是諸人等。指前三時發願之人。皆得不退菩提者。非是他人祇是於彼國土[A25]已發願者。則若[A26]已生。今發願者。則若今生。當發願者。則若當生。然願非虗設。發必導往。行非浪施修必因信。三者圓滿。必得往生。若得往生。決不退轉。
△二結勸二。初牒科。
○二結勸。
△二釋經二。初列經。
是故舍利弗。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二釋義二。初明揀機。
【疏】孤山曰。若有信者。應當發願。則揀出無信之人。
【鈔】採佛法寶。須假信手。苟無手人。徒入寶山。
△次明他力。
【疏】夫求生淨土者。是假他力。彌陀願攝。釋迦勸讚。諸佛護念。三者備矣。苟有信心。往生極易。如渡大海。既得巨航。仍有良導。加以順風。必能速到彼岸矣。若其不肯登舟。遲留險道者。誰之過歟。
【鈔】假他力者。乃取多分為言。以念佛三昧於功用但稱名。於期限方七日。苟不多假他力。云何即得往生。他力有三。一彌陀願攝。喻如巨航二釋迦勸讚喻如良導三諸佛護念。喻如順風。惟其如此。是以速到。慈航[A27]已備。而不肯登舟。甘心於羅剎鬼國。嗜片時之五欲。知必墮落而不之恤。亦愚也哉。
△二舉難況易二。初牒科。
○二舉難況易二。初我讚諸佛。
△二釋經二。初我讚諸佛二。初列經。
舍利弗。如我今者。稱讚諸佛不可思議功德。
△二釋義三。初明二譯不同而同。
【疏】此明諸佛互讚唐譯但云。稱揚讚歎無量壽佛。今言稱讚諸佛者以佛佛體同故。
△次引經證不同而同。
【疏】華嚴云。一切諸佛身。唯是一法身。一身一智慧。力無畏亦然。
△三結二譯不同而同。
【疏】是故稱讚彌陀。即是讚諸佛也。
【鈔】華嚴云。一切諸佛。各有自受用身。及以化境。則彼此各各不明也。唯是一法身等。則同也此即三德三身等。種種三法莫不皆同豈非稱讚阿彌陀即是稱讚諸佛乎。
△二諸佛讚我二。初牒科。
○二諸佛讚我二。初述彼讚詞。
△二釋經二。初述彼讚詞二。初經。
彼諸佛等。亦稱讚我不可思議功德。而作是言。釋迦牟尼佛。能為甚難希有之事。能於娑婆國土。五濁惡世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中。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諸眾生。說是一切世閒難信之法。
△二釋義二。初泛明諸佛同讚。
【疏】彼諸佛等。亦稱讚我。則彌陀亦同諸佛稱讚釋迦也。
【鈔】彼此雖各相讚。而其所讚正自不同。如釋迦之讚彌陀。則[A28]以能大慈與樂。取土攝受。彌陀之讚釋迦。則[A29]以能大悲拔苦。現土折伏雖有互用。實亦互益故拔苦正欲與樂。興樂正欲拔苦慈悲兼濟。與拔並施。若嚴父之與慈母。道並行而不相悖也。
△次述彼諸佛讚詞三。初明因德立稱。
【疏】釋迦。此云能仁。牟尼。此云寂默能仁則大慈應物。寂默則大智冥理。
【鈔】大智冥理。自證之體也。大慈應物化他之用也。今正言應用。如來應於五濁惡世。是以號為能仁。
△次明稱名之德。
【疏】能為甚難希有之事者下文自釋。一於五濁得菩提。二為眾生說難信之法。
【鈔】釋迦之所以稱能仁者。葢有二能焉。一於難得菩提之土。而得此菩提。是故號為寂默。葢能於非寂非默之境。而得寂默菩提。此一能也。二於剛強濁惡不解之土。而說此妙法。是故號為能仁。葢能於尠信尠解之人。而說難信之法。是故號為能仁。此二能也。
△三釋所化之國二。初釋娑婆。
【疏】梵語娑婆。此云堪忍。以眾生堪能忍受三毒諸煩惱故。
【鈔】三毒者。貪瞋痴也。總該五利使五鈍使。見惑八十八使。思惑八十一品也。皆稱煩惱者。煩如煩熱。惱即惱亂。不得須臾清涼自在。亦可謂之極苦矣然而恬然忍受。不特不以之為苦。猶且以之為樂。此其所以稱堪忍也。
△次釋五濁二。初總釋。
【疏】五濁者。楞嚴云。譬如清水。投之沙土。土失留礙水亡清潔。汩然渾濁。由此五濁。理水亡清。
【鈔】清水。喻真空之理。沙土。喻見思。并所召果色一理一惑。相織妄成。由是水失清淨。惑失留礙。故曰由此五濁。理水亡清。名之為濁。但此經五濁。興楞嚴粗細不同。事理咸異。若會而歸之。又不同而同也。
△次別釋五。初劫濁。
【疏】劫者。梵語劫波。此云時分。從減劫人壽二萬歲時。即入劫濁。四濁增劇。聚在此時。瞋恚增劇刀兵起。貪欲增劇饑饉起。愚痴增劇疾疫起。三災起故。煩惱倍隆。諸見轉熾。眾濁交湊如水奔昏。
【鈔】劫名時分。以世界為體。世界有成住壞空。為四大時分。每一時分。有二十番增減之久。今是住劫減劫之末。減劫之初。人壽有八萬歲。過一百年減一歲。減至二萬歲。即入劫濁。濁未增盛。自爾[A30]已後眾生三毒。日增月盛。至釋迦時人壽百歲。故曰四濁增劇。聚在此時。刀兵等者。小三災也。生當此時。災起不常。職由人心三毒所感。然猶未至太劇。至減人壽十歲之時。此小三災方名極隆。世界眾生。將無噍類謂之子德減父德。子年減父年。然後人心厭苦。漸能遷善。由是又過百年。增壽一歲。壽逾增而善逾進。增至八萬歲而後止。謂之子德增父德。子年倍父年。如是凡經二十番。然後入於壞劫。則水火風大三災。次第發現。復經如是二十番時。方入空劫。空二十番時。世界復成亦二十番時。方入住劫。當釋迦時。正住劫第九番減劫之時。故曰能於五濁惡世等。
△次釋見濁。
【疏】見者。身見。邊見。戒取。見取。邪見。五利使。乃至六十二見等也。
【鈔】身見者。謂於五陰中妄計有身。強立主宰。恒起我見。執我我所。是名身見。邊見者。謂計我身。或斷或常。執斷非常。執常非斷。但執一邊。是名邊見。戒取者。謂於非戒之中。謬以為戒。強執勝妙。希取進行。是名戒取。見取者。謂於非真妙法中。謬計涅槃。心生取著。妄計所得為勝。是名見取邪見者謂邪心取理。顛倒妄見。不信因果。斷諸善根。作闡提行。是名邪見。出涅槃經。六十二見者。謂外道之人。於色受想行識五陰法中。每一陰起四種見。謂計色大我小。我在色中。我大色小。色在我中。離色是我。即色是我。色陰既爾。餘四亦然。成二十見。約過去。現在未來三世論之。成六十見。加斷常二見為根。本。共六十二。出涅槃經。五利使者。利即快利之義謂此五種妄惑。動念即生。造次恒有。使即驅使之義。謂諸眾生。為此五種妄惑。驅逐心神。流轉三界。無有出期。故名使也。
△三釋煩惱濁。
【疏】煩惱者。貪。瞋。痴。慢。疑。五鈍使。乃至百八煩惱等。是也。
【鈔】貪。即引取無厭也。謂諸眾生。貪著世閒色欲財。寶。恣縱心情而無厭足。瞋即忿怒。謂諸眾生於違情境上起諸瞋恚。惱亂自他。痴即迷惑不了。謂諸眾生。以迷心緣境。於一切法。不能明了。慢即自恃輕他。謂諸眾生。自恃種姓富貴。有德有才。輕慢於他。疑即猶豫不決。謂諸眾生。迷心乖理。不能通達法相。五鈍使者鈍即遲鈍。謂此五種妄惑。既非動念即生。亦非造次恒有。故言鈍也。百八煩惱者。昏煩之法。惱亂心神。故名煩惱。謂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對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各有好惡平等三種不同。則成十八煩惱。又於其中起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復有十八。共三十六種。更約過去現在未來三世。各有三十六種。總成百八煩惱也。
△四釋眾生濁。
【疏】眾生者。攬五陰見慢果報。立此假名。
【鈔】眾者眾也。攬五陰實法。立眾生假名。而言見慢果報者。約由因感果為義。見慢。即過去利鈍二使之因。果報。即現在五陰之果。
△五釋命濁。
【疏】命者。剎那生滅。摧年促壽。
【鈔】釋。迦現世。人壽八十。雖名曰短。較年猶長。復以年而較月。以月而較日。漸漸相較。至于剎那。一念有六十剎那。剎那有六十生滅。所謂豈惟年變。兼又月遷。以至喻云如火成灰。念念銷殞。殞亡不息。決知此身。終從變滅。葢世人之壽為八相所遷所謂小四相。遷大四相。故曰剎那生滅摧年促壽。
△四結皆由悲願。
【疏】悲華經云。吾以大悲本願力故。處此濁惡不淨國土。
【鈔】濁惡國土。眾生悲苦。正與釋迦悲願相應。所謂下合六道眾生。同一悲仰。若夫淨土眾生仰樂。正與彌陀慈願相應。所謂上合十方諸佛。同一慈力。然而釋迦之悲非不兼慈。彌陀之慈非不兼悲。今對二土淨穢。故偏言一邊耳。
△五結難信之法。
【疏】夫念佛三昧。不揀賢愚。不擇貴賤。不論久近。不分善惡。唯取決定信心。臨終惡相。十念往生。此乃具縛凡愚。屠沽下類。剎那超越。成佛之法。可謂一切世閒甚難信也。
【鈔】夫佛法大海。一味平等。固於賢愚貴賤。無所分別。若言臨終惡相。十念往生。惟淨土一門。方有是事。一切世閒實為難信。可謂大乘中之大乘。了義中之了義也。
△二顯示不虗二。初牒科。
○二顯示不虗。
△二釋經二。初列經。
舍利弗。當知我於五濁惡世。行此難事。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一切世閒說此難信之法。是為甚難。
△二釋義二。初明釋迦具足二難。
【疏】孤山曰。五濁界中。行難行之行。而得菩提。其事[A31]已難。復說此難信之法。二事兼行是甚難也。諸佛讚我。豈虗言哉。
【鈔】諸佛同讚釋迦者。謂具二難故。一者於難成道之國而能成道。二於難生信之人而說此法。對顯諸佛。則成二易矣。
△次顯二土修行難易。
【疏】慈雲云。五濁得道為難。淨土修行則易。
【鈔】慈雲大師云。娑婆得道有十難。一不常值佛。二不聞說法。三惡友牽纏四羣魔惱亂。五輪迴不息。六難逃惡趣。七塵緣障道。八壽命短促。九修行退失。十塵劫難成。淨土修行有十易。一常得見佛。二常聞法音。三聖賢集會。四遠離魔事。五不受輪迴。六永離惡趣。七勝緣助道。八壽命無量。九入正定聚。十一生行滿。難易之狀。明言如此。可不捨難而取易乎。
△二眾喜奉行二。初牒科。
○二眾喜奉行。
△二釋經二。初列經。
佛說此經[A32]已。舍利弗。及諸比丘一切世閒天人阿修羅等。聞佛所說。歡喜信受。作禮而去。
△二釋義五。初約機收簡。
【疏】一切世閒。總收四眾十界。別舉三善道者。多受化之機故也。天謂梵釋欲色等天。阿修羅。此云非天。富貴同天而多謟誑。無天行故。等者。等於八部鬼神。同聞眾也。
【鈔】解中明經所敘。聞法之機。有收有簡。一切世閒。則總收四眾十界。四眾固是常聞法者。十界則兼收四趣。謂所收機若是之廣也。天人修羅。則簡去餘趣。惟舉三善道也。謂所受化之機。若此之多也。此且就一往約餘經者為言。若極樂法門。如大本中說。臨終地獄相現。以至蜎飛蠕動。皆以願力攝之。令生彼國。則所攝之機。誠宜四眾十界。無所而不收也。
△次明益所以。
【疏】孤山曰。聞所未聞。故歡喜信受。重法尊師。故作禮而去。
△三獲益淺深。
【疏】言歡喜者義該深淺。或得歡喜益。或證理入歡喜地。
【鈔】得歡喜益者。約世界悉檀判也。入歡喜地者。約第一義悉檀判也。
△四引證深益。
【疏】故大本結益。無量眾生發菩提心。那由他人得法眼淨。
【鈔】發菩提心。位在大乘。得入理益得法眼淨。位在小乘。得入理益。經又云。信受奉行。則又獲為人悉檀生善之益。惟闕對治悉檀破惡之益。既有三益。應亦該之。
△五流通永永。
【疏】宣布十方。垂於萬世。盡未來際。利樂無窮。
【鈔】流通之法。大要兩種。一自行。二化他自行又有兩種。一如說修行。即七日持名。一心不亂。二讀誦經文。隨文解義。昔梁朝有道珍法師。嘗於廬山念佛作水觀。忽夢江水瀰滿。眾人乘船。言往西方珍言。道珍一生修西方業。可附我而去。船上人云法師雖講經甚大。未誦彌陀經。并往生呪。未浴僧。淨業未圓。不得往也。珍於是感泣。夢覺後。乃廢講業專誦此經。及往生呪。并營僧浴。至垂終夜。異光明耀峯頂。如列數千炬。神人持珍臺而至。請師往生故知流通願生不可以不讀誦也。二化他者。即純以此經為人演說。勸他念佛。願生極樂。或書寫解釋。莫非其行。以此化他功德。回向淨土。發願往生昔四明昝學諭。常以擘窠圖印施。勸人念佛。有計公桃源鐵工也。年將七十。兩目喪明。初受一圖。念滿三十六萬聲。念至四圖。兩目瞭然。如是三載。念滿十七圖。一日念佛。忽然氣絕。半日復甦。曰我見佛菩薩。令分六圖與昝學諭。是勸導之首。分一圖與李二公。此是表圖之人。囑其子往謝學諭。言訖。沐浴西向坐逝。以此而觀。勸人念佛亦。往生之行況昝學諭既能勸人。豈不能自念。自利兼人。功德倍隆往生土。品位必高。
彌陀略解圓中鈔卷下(終)
附刻
拔一切業障根本往生淨土神呪
捺摩阿彌多婆夜 哆他伽哆夜(二)哆地夜他(三)阿彌利都(四)婆毗(五)阿彌利哆(六)悉躭婆毗(七)阿彌利哆(八)毗伽蘭帝(九)阿彌利哆(十)毗伽蘭哆(十一)伽彌膩(十二)伽伽那(十三)枳多迦利(十四)娑婆訶(十五)
祐師云。呪是梵語。此方之人。持誦不經師授。訛謬實多。此呪載養字函。書者節句差誤。後人沿襲。遂失其正。龍舒淨土文。樂邦文類等。不原所以。執之為是。而反以正為誤。聞義不從。謬之甚矣。請以楞嚴呪等比對可知。今依正本刊印。普勸誦持。使密語流行。不失其正也。
○余謂祐師。既凖楞嚴呪節正句逗。則第四句。應同第六句四字為句。移第五句都字歸上為阿彌利都。第五句但婆毗二字為句。又師所撰淨土指歸中。亦載此呪。謂哆字雖音多曷切。不可作入聲重呼。當與帶字同音。此亦深有所以。葢哆字若依篇韻。應讀作侈。今多曷切讀作帶者。乃梵音彈舌之聲。葢為東華無彈舌聲字。故譯人凡遇彈舌聲。即以此方字加之以口。但遇有口字。悉須彈舌。今哆字加口(而讀作帶。便成彈舌之聲故也)。
刻圓中鈔䟦
佛說阿彌陀佛一經。其猶富貴人家。家常之飯譜。堂室之物帳。衣服之欵記。苑囿之花疏。不過直紀其事。以付當家兒。使其守之弗失。用之不窮。又何必贅以註脚。疣以鈔釋。第慮少年子弟。厭膏粱而莫辨菽麥。侈錦繡而罔識桑麻。是以長者之側。臣佐吏民。註記券疏者。得握筆而進矣。吳門蘧庵法師之略解。余首登講席時。以之發軔。經三十餘年。恍焉若新。然解雖稱略。于中多涉教門關鑰。乃為初學鈔出圓中[A33]已證。惟心淨土。本性彌陀者。必以是為蒭狗。若失方問徑於清泰者。不無少裨云。四明延慶法子圓復。募刻流通。余嘉其有自益公人之志。故復為之䟦。
皇明天啟五年冬傳天台無盡燈僧書
校注
【經文資訊】《卍新續藏》第 22 冊 No. 423 阿彌陀經略解圓中鈔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0-03-24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卍新續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CBETA 掃瞄辨識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二正報二。初分科。
○二正報二。初教主名號二。初徵名。
△二釋經二。初教主名號二。初徵名二。初列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