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 vs 白话文 对照阅读!请访问 deerpark.ai

阿彌陀經義疏聞持記

佛說阿彌陀經義疏聞持記卷中

[科12]【疏】第二正宗分大分三段從初至俱會一處先讚二報莊嚴令生忻慕二不可以少下正示專念持名教修行法三如我今者下後引諸佛同讚勸信受持科分三節曲盡一經有智試觀思過半矣

【記】大科正宗總判中觀今科節一經旨趣皎在目前故曰過半易云智者觀其彖則思過半矣

[科13]【疏】初中又二初總標依[1]

[科14]爾時佛告長老舍利弗

[科15]【疏】上二句指對告人眾集即告故云爾時

【記】隨釋對告中初釋爾時

[科16]【疏】身子大權智慧第一知言解意深契佛懷故諸經便多令對語

【記】身下二明多告

[科17]【疏】彌勒下生經云大智舍利弗能隨佛轉法輪佛法之大將

【記】彌下三權智能

[科18]【疏】乃知身子才辨超倫及至此經殊無一詞申疑請問從始至末盡是如來呼以告之即向所謂示同不知義見于此

【記】乃下四顯示權言大權者法身大士覆本垂跡響影嘉會即內秘外現也是淨覺前釋諸大尊者方等聞經亦約權意探點今文對告身子頗符今疏十大弟子各具一德身子智慧最為第一餘文可解孤山云不告菩薩而告聲聞者意令小乘初心忻樂求生迴小入大身子[A1]已證上果在方等時菩提心死自謂將入無餘究竟滅度大乘望之不生變易而此二途並不求生淨土今告者寄高訓下耳今謂說此經所被之機若但小乘初心不通後位則顯淨土教門未曰圓頓一不可也又復身子果或菩提心死則應鹿苑便入無餘依界既到方等義當大乘機發豈是心死二不可也又謂二途并不求生對告乃是寄高訓下者今問身子正當對告之時為解不解若言解者豈是寄高若不解者對告何為豈得頑然都無所曉三不可也應知身子菩提大心決定不死冥密在懷故至方等被受彈訶但以從初發心怱怱取證唯期小果未甞聞有他方淨土佛意欲令聞大乘法心生忻慕修菩薩行淨佛國土教化眾生遠希佛道是故特地呼名對告是故淨覺疏云告舍利弗者應有四悉檀意一是左面弟子大小法集多居其首故二由智慧第一四眾八部岡不欽仰故三為令四果聞佛淨土自鄙絕分故四復欲小乘未取證者迴心向大故此說故與孤山懸遠不若今疏釋義最優學者公心試與評論

[科01]【疏】從是[A2]已下即所告事上四句標依報

【記】所告事中先節經文分依正兩報初依報中

[科02]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

[科03]【疏】淨土多種如別所論

【記】言淨土多種者淨土之名通事通理理如圓覺云地獄天宮皆為淨土仁王云唯佛一人居淨土等事如光明云願我來世得此殊異功德淨土淨名云而常修淨土教化諸眾生等而況西方復有河沙淨土如別委論見觀經疏

[科04]【疏】今此所標同居淨土

【記】今此的指法藏因地發願修成同居土也

[科05]【疏】如世國方向遠近二皆是定

【記】如下釋經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等文舉世國為例方向即經從是西方也遠近即經過十萬億也二皆定者即方向遠近也

[科06]【疏】對此極苦故名極樂亦名安樂亦號安養

【記】極苦極樂如下別釋自明

[科07]【疏】十萬億剎凡情疑遠然彈指屈臂剎那可到

【記】十下決世人疑初四句總示不遠一下四句別示二義

[科08]【疏】一以十方淨穢同一心故二以心念迅速不思議故

【記】初義約心體包容良以十方微塵剎土皆我心性攝無不周虗空尚在心中十方豈存性外次義約心念速疾世間萬法不出四大地水火風須假色香味觸四微所成地大具足四微其體最重水火第減其體漸輕風但有觸其體稍輕唯有心法不假四微全無色質所以其體速疾於風雖百年之久舉心即在目前縱萬里之遙動念不離足下故心論云心念疾於風是也

[科09]【疏】十疑論云但使眾生淨業成者臨終在定之心即是淨土受生之心動念即是生淨土時為此觀經云彌陀淨土去此不遠

[科10]【疏】又心業力不思議一念即生不須愁遠等

【記】十下引文雙證雖則平生修行淨業最要唯在臨終一念眾生所以流浪生死只為臨終無定力故如經中說心識二性躁動不停隨所作業而墮諸有若使一念在定心則不散生死塵勞悉皆消殞淨土境界應念現前乘此正念即得往生故知淨土不離我心為下論自引經下並論文證前次義

[科11]【疏】下三句標正報

[科12]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

[科13]【疏】但言化主必兼徒眾簡非過未故云現在

【記】次正報中即經其土有佛下三句餘文可解

[科14]【疏】舍利下二別釋依正又二從初至莊嚴釋依報舍利弗於汝意下次明正報初中又二初略釋名義又舍利下廣明勝相

△初中

[科15]舍利弗彼土何故名為極樂

[科16]【疏】上三句徵問

[科17]【疏】下四句釋通

[科18]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

[科01]【疏】無眾苦者對顯娑婆令生忻厭

[科02]【疏】三界六道總名苦果

【記】別釋依報明娑婆苦中初二句總標苦果

[科03]【疏】於中復有八苦五苦三苦

【記】於下別示三名

[科04]【疏】生老病死貧困愛別怨會求不得為八苦也

【記】生下細釋三相八苦者諸出不同且據現文於義自顯

[科05]【疏】殺盜婬妄飲酒五種惡業並是苦因必招苦果名五苦也

【記】五苦者大本名為五惡五痛五燒由毀五戒結成惡業現受惡報後墮地獄

[科06]【疏】苦苦壞苦行苦名三苦也

【記】三苦者從違順中庸三境而生三受苦受生苦苦樂受生壞苦不苦不樂受生行苦

[科07]【疏】諸經論中略示名數

【記】諸下指略

[科08]【疏】諦論忍土一切皆苦無一可樂火宅牢獄未足為喻

[科09]【疏】彌陀淨土

【記】總示淨土樂中初科初句總標境

[科10]【疏】境界殊絕

【記】下五句第列五相一莊嚴勝【疏】聖賢同會

【記】二主伴勝【疏】聞法悟道

【記】三法道勝【疏】壽命永劫

【記】四壽命勝【疏】不退菩提

【記】五證果勝

[科11]【疏】更有餘樂不能過此秪無諸苦[A3]已為可樂況具諸勝事其樂何窮故云極也

【記】更下諸句結顯良由彼土依正二報妙色妙聲皆是法藏無作之功德之所莊嚴稱性契理本無有極今言極者無極也對顯此土三苦四苦五苦八苦種種眾苦沒在其中罔有邊際亦名極也

[科12]【疏】大本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所受快樂不如漏盡比丘不取正覺

【記】引示中初引本願正示次引玄義勸修漏盡比丘即四果阿羅漢諸漏[A4]已盡無復煩惱也

[科13]【疏】善導云願生彼國必須勵心克[A5]己畢命為期上在一形似如小苦前念命終後念即生長時永劫受無為法樂[1]直至成佛不逕生死豈不快哉

[科14]【疏】次廣明中依報國土耳目所對不出聲色

【記】次廣明總示中初四句總標聲色

[科15]【疏】據經後結成就莊嚴止有三處即為三段初欄網樹池唯是妙色莊嚴二金地華樂則兼色聲莊嚴三鳴禽風樹止是法音莊嚴

【記】據下依經科節

[科16]【疏】故今科約與昔全殊請考經文無宜執舊

【記】故下明今異古孤山云示相為五一欄網行樹二池水樓閣三金地天華四奇妙雜鳥五風樹法音由茲五種莊嚴故名但受諸樂淨覺云莊嚴之相有二一莊嚴事境二演暢法音初又三一欄楯羅網等二水池樓閣等三天樂金池等並由不考經中結文致茲疎謬信知今疏超邁古今聞義不能徙孔子憂之

[科17]【疏】就初莊嚴分二初至香潔即列相舍利下二結示列相又二初至極樂舉欄網行樹以顯名又舍利下二引池閣寶蓮以示相

△初中

[科18]舍利弗極樂國土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皆是四寶周帀圍繞是故彼國名為極樂

[科19]【疏】上七句示相下二句結名

【記】隨釋列相中欄楯者縱曰欄橫曰楯切韻云堦際釣欄也

[科20]【疏】言行樹者周迴七重一一樹高八千由旬行行相當不參差故其樹枝葉上下七層皆垂珠網狀同佛塔

【記】行樹中初約義釋

[科21]【疏】觀經云妙真珠網彌覆樹上一一樹上有七重網一一網間有五百億妙華宮殿

【記】次引經證

[科22]【疏】一重樹下一重欄楯故亦七重

【記】一重下顯樹欄楯重數

[科23]【疏】網是珠瓔復依樹上

【記】網下點珠網所依

[科24]【疏】則知皆是下二句止顯樹欄之體耳

【記】則下點樹欄體

[科25]【疏】一金二銀三瑠璃四玻𭹳是為四寶

【記】次顯四寶局在樹欄四寶中

[A6]△初正示

[科26]【疏】若準觀經七寶華葉無不具足又大本中根莖枝葉七寶間錯

【記】若準下杖異

[科01]【疏】此中略舉委在他文

【記】此下顯略

[科02]【疏】周帀圍繞有云凡佛菩薩居處皆然非謂一國土止有七重耳

【記】圍繞中有云者文見大本與新譯經

[科03]【疏】結名可解下諸莊嚴例順此結

【記】結名中例順此結者謂下二處莊嚴文後例須結云是故彼國名為極樂但在文略故此點之

[科04]【疏】二池閣中分四初明池水二池畔階道三階上樓閣四池中蓮華

△初中

[科05]又舍利弗極樂國土有七寶池八功德水充滿其中池底純以金沙布地

[科06]【疏】七寶池者彼有八池七寶所成

【記】池閣隨釋池水中初示池數

[科07]【疏】池中之水亦七寶色名八功德一澄清二清冷三甘美四輕軟五潤澤六安和七除飢渴八長養諸根

【記】次示池體

[科08]【疏】每一池心有如意珠王水從中出流注池中

【記】每下示水源

[科09]【疏】金沙布地者觀經云渠下皆以雜色金剛以為底沙

【記】金下示池底並見觀經

[科10]【疏】二中

[科11]四邊階道金銀琉璃玻𭹳合成

[科12]【疏】階砌亦即四寶

[科13]【疏】三明樓閣乃列七寶

[科14]上有樓閣亦以金銀琉璃玻𭹳硨磲赤珠瑪瑙而嚴飾之

[科15]【疏】觀經云眾寶國土一一界上有五百億寶樓

【記】樓閣中經文但云上有樓閣故引觀經示數

[科16]【疏】瑠璃梵語此翻不遠去波羅奈城不遠有山出此寶故

【記】琉璃具云吠瑠璃【疏】玻𭹳亦云頗胝迦此翻水玉或云水精

【記】玻𭹳正云窣坡致迦其狀少似此方水精然有赤白二色不同【疏】硨磲下並華言如車之磲磲謂車輞

【記】車渠梵云牟娑洛拉婆此云青白色寶尚書大傳云太貝如大車之渠輞即輪外之本【疏】赤珠者佛地論云赤蟲所出珠體赤故

【記】赤珠梵云鉢摩羅伽此云赤光珠智論云真珠出魚腹中竹中蛇腦中不唯蚌胎也【疏】碼碯應法師云此寶色赤如馬腦焉

【記】馬腦梵云摩婆羅伽隷新經云阿濕摩揭拉婆此云藏杵或翻胎藏取此寶堅實為名

[科17]【疏】大本云設我得佛自地至空宮殿樓閣池流華樹皆以無量雜寶百千種香而共合成嚴飾奇妙超諸天人等

【記】今經止云七寶復引大本無量雜寶驗非局也

[科18]【疏】四示蓮華

[科19]池中蓮華大如車輪青色青光黃色黃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潔

[科20]【疏】有五一形量二顯色三光𦦨四香氣五潔淨對文可見

[科21]【疏】若準觀經一一池中有六十億七寶蓮華一一蓮華團圓正等十二由旬

【記】蓮華示異中初正示異

[科22]【疏】既言七寶非止四色

【記】有二一者七寶四色異

[科23]【疏】十二由旬非止車輪

【記】二者十二由旬車輪異

[科24]【疏】然車有大小難為定準此間極大不過數尺可依輪王車輪為量

【記】然下定車輪初約義定

[科25]【疏】十住毗婆沙云轉輪聖王千輻金輪種種珍寶莊嚴其輞瑠璃為轂周圓十五里準此未及半由旬亦約小者耳

【記】十下引文示轂車內橫木也書云三十輻共一轂即輻輳之處

[科26]【疏】所以二經不同者慈恩云華有大小彼據極大此約最小

【記】推所以中初句標示不同慈下和會彼此慈恩謂觀經十二由旬據大者且欲對簡二經不同然淨土極大非止此數

[科27]【疏】今準大本池中蓮華或一由旬乃至百千由旬

【記】復引大本百千由旬驗知不定此云大本乃吳國支謙譯大阿彌陀經兩卷對今小本也

[科01]【疏】則知大小不同經中但是隨宜趣舉

【記】則下點示經意

[科02]【疏】不必以此較經優劣

【記】不下暗斥古非孤山將二經蓮華大小分定散善遂劣此經而優觀經故也(云云)

[科03]【疏】二結示中

[科04]舍利弗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科05]【疏】如是者指上多種殊妙之相

【記】結示中初釋如是指上多種者即前欄網行樹池閣寶蓮等

[科06]【疏】皆是彌陀菩提願行從因至果歷劫熏修之所成就故云功德莊嚴

【記】皆下次釋功德莊嚴

[科07]【疏】故觀經云如此妙華是本法藏比丘願力所成自餘皆爾豈唯華座乎四十八願結云彼佛於大眾中建此願[A7]已一向專志莊嚴妙土等

【記】觀經但云妙華疏主意欲類通復引大本轉證既云莊嚴妙土何所不該豈唯華座乎

[科08]【疏】下結諸文並同此釋

【記】下結並同此釋者謂下凡結功德莊嚴皆是彌陀願力所成不復再釋預此點之

[科09]【疏】第二莊嚴二初列相舍利下二結示初中有三一天樂二金地三天華

△初

[科10]又舍利弗彼佛國土常作天樂

[科11]【疏】常作天樂者準觀經作樂有三水觀中云百億華幢無量樂器以為莊嚴八種清風皷此樂器等又樓觀云其樓閣中有無量諸天作天妓樂又有樂器懸處虗空不皷自鳴等

[科12]【疏】準下經云風吹樹網如百千種樂故知彼土天樂非一

【記】第二莊嚴天樂中欲顯天樂非一故引觀經示相

[科13]黃金為地

[科14]【疏】[1]黃金為地者準觀經彼國皆瑠璃地以黃金繩雜廁間錯兼以七寶界其分齊今言黃金乃地面莊嚴耳

【記】金地中彼國純以琉璃為地今言黃金者乃召地面莊嚴非地體也

[科15]【疏】三天華又三初六時雨華其土下二盛華供養即以下三供[A8]已還國

△初中

【記】雨華中雨字去呼字書云自上而下曰雨

[科16]晝夜六時而雨曼陀羅華

[科17]【疏】彼國光明常照既無日月則無晝夜順此方機且言六時

[科18]【疏】準大本中彼以蓮開鳥鳴為曉蓮合鳥棲為夜

【記】蓮開鳥鳴等者慈恩云華開金沼化生為天曙之情鳥宿瓊林菩薩作時昏之想

[科19]【疏】曼陀羅此翻適意言其美也又翻白華取其色也

[科20]【疏】二中

[科21]其土眾生常以清旦各以衣裓盛眾妙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

[科22]【疏】其土眾生通目九品衣裓真諦云外國盛華器也

【記】供養中衣裓古釋亦云衣襟

[科23]【疏】纔生彼國即獲六通日往他方為聞法故

[科24]【疏】觀經云應時即能飛行徧至十方歷事諸佛又遊歷十方供養諸佛於諸佛前聞甚深法等

【記】即獲通者大本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得神足於一念頃下至不能超過百千那由他國者不取正覺若據下品下生十二大劫在蓮華中豈能即飛行耶疏云通目九品且約大途為言事佛增福聞法增慧成就二嚴故也

[科25]【疏】十萬億者趣舉大數

[26]【疏】三中

[科27]即以食時還到本國飲食經行

[科28]【疏】食時謂中前也

【記】食時中初定時節三世諸佛皆中前食不過午故

[科29]【疏】大本云彼國宮殿衣服飲食猶第六天自然之物若欲食時七寶鉢器自然在前百味飲食自然盈滿雖有此食實無食者但見色聞香意以為食自然飽足事[A9]已化去時至復現等

【記】大下明自然第六他化自在天一切受用不假施為從他化現故以為名

[科01]【疏】寄歸傳云五天道俗多作經行直來直去唯遵一路如織之經故曰經行

[科02]【疏】四分律云經行有五益一堪遠行二能思惟三少病四消食五得定久住

【記】經行中初引傳示相次引律明益方誌云佛經行石基長五十步高七尺足之所履皆蓮華文又義淨云五天之地道俗多作經行故鷲山覺樹之下鹿苑王城之內及餘聖跡皆有佛經行基闊可二肘長十四五肘高二肘餘累磚作之上以石作蓮華開勢高二寸闊一尺計有十四五表聖足跡也如祇桓寺有經行院是也

[科03]舍利弗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科04]【疏】結示同前

【記】結示中同前有二一者彌陀願行歷劫熏修之所成就故云功德莊嚴乃至引經並同前釋二者皆須結云是故彼國名為極樂也

[科05]【疏】第三莊嚴亦二初列相舍利下結示初列相中復有二種初至所作眾鳥演聖法舍利下二風樹出妙音初中又二初正示舍利下釋疑

△正示有三先列眾禽

[科06]復次舍利弗彼國常有種種奇妙雜色之鳥白鵠孔鸚鵡舍利迦陵頻伽共命之鳥

[科07]【疏】略舉六種前三易識

【記】第三莊嚴列眾禽中白孤山引相經云體尚潔故其色白聲聞天故其頂赤食於水故其啄長軒於前故後指短捿於陸故足鬲而尾凋翔於雲故毛豐而肉疎大喉以吐故脩頸以納新故生天壽不可量孔大好翅鳥聞雷則舞得露則鳴巢萬尋之高食再熟之稻鸚鵡山海經云黃山有鳥如鴞青羽赤啄人舌能言郭璞注云有白色者

[科08]【疏】舍利此云春鸎或云鶖鷺

[科09]【疏】迦陵頻伽此翻妙聲在㲉中鳴[A10]已超眾鳥

【記】迦陵頻伽翻妙聲即經云迦陵頻伽聲也㲉苦候反鳥生子須哺曰㲉自食曰鶵

[科10]【疏】共命者兩首一身報同識異故法華中翻為命命鳥是也

【記】勝天王云生生涅槃云耆婆耆婆皆此鳥也

[科11]【疏】準觀經更有百寶色鳧鴈鴛鴦等

【記】準下指略

[科12]【疏】是諸下次明演法

[科13]是諸眾鳥晝夜六時出和雅音其音演暢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如是等法

[科14]【疏】和雅謂聲音感人演暢謂說法無滯

[科15]【疏】五根者一信二精進三念四定五慧能生聖道故總名根

[科16]【疏】即此五法能排業惑故名為力

【記】演法中根力五法不異但能生曰根排障曰力一信正道助道二行正助道勤求不息三念正助道更無他念四攝心正助相應不散五觀察正明了了分明

[科17]【疏】七菩提分即七覺支一擇法二精進三喜四除五定六捨七念無學實覺七事能到故名為分

【記】七覺中一觀諸法時簡別不謬二修道法時一心常在正法中行三得法喜樂心不顛倒四斷除諸見虗偽煩惱五遠離念著永不追憶六發諸禪走不起妄想七定慧均平心不沉沒無學即四果以無漏觀契此七事故曰實覺證真諦理故曰能到

[科18]【疏】八正道分者一正見二正思惟三正語四正業五正命六正精進七正念八正定

【記】八正中修無漏觀見諦分明曰正見見四諦時籌量覺知曰思惟遠離四種邪命口業曰正語除身一切邪業曰正業通除三業中五種邪命曰正命勤修涅槃正道曰精進念念常與正助[1]逆法相應曰正念以無漏慧相應入定曰正定

[科19]【疏】前二慧學中三戒學後三定學即是離明三學

【記】前下約義收束三學八正開合異爾

[科01]【疏】初果[A11]已去見真諦理皆名正道亦名聖道

【記】初下約人結名

[科02]【疏】餘如法界次第委明

[科03]【疏】准觀經云常讚念佛念法念僧或說苦空無常無我諸波羅蜜故云如是等法

【記】餘下指廣顯略淨覺云於七科道品則缺前三或云如是等法等前三位不同今疏

[科04]【疏】其土下後顯益物

[科05]其土眾生聞是音[A12]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

[科06]【疏】念佛知佛恩重念法知法功深念僧知僧德大

【記】顯益中初正明第列三種三寶初即化相六十萬億那由他身佛寶也從因至果為眾生故修菩提道所以恩重佛菩薩等所說法音法寶也隨機設化滅惡生善開示覺藏所以功深聲聞弟子一生補處僧寶也上求下化歷劫修行將臻佛境所以德大此指淨土現在說法一[1]朔施化終皈[2]家滅故屬化相也

[科07]【疏】又念佛願速證誠念法願勤修學念僧願親參預

【記】二即理體出纏破障究竟修顯契此妙理故曰理體眾生雖具全體在迷今欲起修故證成修學參預

[科08]【疏】又念自心佛體自覺了念自心法軌生聖道念自心僧隨緣和合

【記】三即一體於一法界義立三名佛以覺了為義現前一心本具覺體名之為佛法以軌則為義即此覺體能軌凡聖名之為法僧以和合為義即此覺體於一切處和合無二名之為僧即一而三即三而一不離當念皆曰自心然此三種初即外境次即修成三即本具從淺至深因事達理權巧方便無非益物所以文缺住持三寶者蓋由彼土阿彌陀佛現在說法未甞入滅是故不論

[科09]【疏】三寶多種隨機淺深

【記】三下結示初二句明對機有異

[科10]【疏】當知此界心垢常思五欲彼方心淨專念三寶晨夕所存更無他意兩土昇沈於茲可見

【記】當下諸句顯所感不同

[科11]【疏】次釋疑中二段初至有實遮其疑情是諸下二決所疑事

△初中三節先遮疑情

[科12]舍利弗汝勿謂此鳥實是罪報所生

[科13]【疏】濁世禽畜罪業所招極樂淨土何緣有此

【記】釋疑中初科初遮疑者點經勿謂兩字也遮止身子勿起此疑

[科14]【疏】所以下次伸意

[科15]所以者何彼佛國土無三惡趣

[科16]【疏】彼國唯有人天兩道

[科17]【疏】法藏願云設我得佛國有地獄餓鬼畜生者不取正覺

【記】次伸意者申通彼土無實之意經文初句徵起下二句釋此疏文以有顯無引願為證

[科18]【疏】舍利下三舉況

[科19]舍利弗其佛國土尚無三惡道之名何況有實

[科20]【疏】大本云彼國無有三塗苦難之名但有自然快樂之音是故其國名曰安樂

【記】三舉況者以名況實名有召物之功物有應名之實名既叵得實自何有復以大本以證無名

[科21]【疏】二決疑中

[科22]是諸眾鳥皆是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

[科23]【疏】彌陀變化者準觀經即池水中如意珠王涌出金光其光化為百寶色鳥和鳴哀雅當知眾鳥即是彌陀化身

【記】決疑中經文初句躡前眾鳥既無名實那有眾鳥此即騰疑也皆下正決經云彌陀變成疏文準此因決觀經以顯珠光化百色鳥莫非彌陀化現

[科24]【疏】欲使法音徧布遠近顯知非是罪報所生也

【記】欲下出變化意

[科25]【疏】二風樹妙音分二初示相

[科01]舍利弗彼佛國土微風吹動諸寶行樹及寶羅網出微妙音譬如千種樂同時俱作

[科02]【疏】即前樹網風動成音其音美妙如眾樂焉

[科03]【疏】聞是下顯益同前

【記】風樹妙音示相顯益在文可見

[科04]聞是音[A13]已皆自然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科05]舍利弗其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科06]【疏】結示可解

[科07]【疏】第二明正報中分二初至十劫化主名號舍利下二徒眾莊嚴

△初中復二初徵問

【記】正報總示中復二者即徵問與釋通也並如經文

[科08]舍利弗於汝意云何彼佛何故號阿彌陀

[科09]【疏】汝意云何審其解否

[科10]【疏】既無所對故為釋通阿彌陀此翻無量一者光明二者壽命無量是通光壽為別

【記】阿下總示華梵梵語兼含總該光壽華言兩別光壽乃分

[科11]【疏】初光明無量者

[科12]舍利弗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為阿彌陀

[科13]【疏】佛光有二一者常光二者現起光

【記】別釋光明初科始終一如凡聖皆覩故曰常光隨機隱顯有無不定故曰現起

[科14]【疏】今此乃是彌陀常光

【記】文中先定光體

[科15]【疏】大木云無量壽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諸佛光明所不能及是故號為無量光佛[1]等乃至我說彼佛光明晝夜一劫尚不能盡等又佛觀云身諸毛孔演出光明如須彌山彼佛圓光如百億三千大千世界又云彼佛有八萬四千相一一相有八萬四千好一一好有八萬四千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

【記】次引文證

[科16]【疏】當知我輩處佛光中都不覺知佛光常攝略無厭棄

[科17]【疏】猶如盲人居日輪下又如溷蟲樂在穢處

【記】傷感中初舉二喻一喻盲人不見二喻溷蟲樂著

[科18]【疏】撫膺自責實可悲痛

【記】撫下二句正傷感

[科19]【疏】二壽命無量又二初明主伴壽量舍利下二示果成劫數

△初中

[科20]又舍利弗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故名阿彌陀

[科21]【疏】佛壽有二法報二佛一向無量應佛皆具長短二量

【記】壽命中初科言法報無量者法佛壽量非報得命根連持強指不遷不變為壽非長非短無延無促強指法界虗空為量報佛壽量以如如智照如如境境智相冥是故壽量與法身等應佛應同萬物為身連持為壽長短為量釋迦八十唱滅即應短量有量之有量也彌陀即應長量實有期限人天莫數即有量之無量也逐物隨緣皆有二量

[科22]【疏】今此淨土彌陀應身示其長量

【記】今下判定

[科23]【疏】大本云彼佛壽命長久不可稱計假使十方無量眾生皆成聲聞緣覺都共集會竭其智力百千萬劫悉共推算計不能窮盡

【記】大下引釋初釋化主

[科24]【疏】又云聲聞菩薩天人之眾壽命長短亦復如是故云及人民也

【記】次釋人民

[科25]【疏】阿僧祇此云無數或云阿僧祇耶翻無央數

[科26]【疏】二示劫數

[科27]舍利弗阿彌陀佛成佛以來於今十劫

[科28]【疏】言十劫者

【記】劫數中初依經標起

[科29]【疏】準法華大通智勝佛時彌陀乃是十六王子之一數釋迦既經塵劫彌陀豈得不然

【記】準下會同塵劫

[科30]【疏】楞嚴勢至章云我於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光十二如來相繼一劫準大本中即阿彌陀也

【記】楞下會同名號二經既言塵點恒沙何故今經止云十劫

[科01]【疏】今經大本皆言十劫乃是一期赴機之說不足疑矣

【記】今下酌意決疑今疏據經化主名號徵問釋通唯約光壽孤山乃立四義一光明二壽命三大小弟子四者補處等淨覺斥云今取前二不取後二以經中唯光明壽命之下結云故名阿彌陀後二但說聖眾莊嚴化主之事況新譯云其土世尊名無量壽及無量光乃至徵釋二名非不顯了與今疏同

[科02]【疏】二徒眾莊嚴分二初至祗劫說正示聖眾舍利下二結勸往生初中又二初至莊嚴通列兩眾又舍利下別顯行功初中又二初正列舍利下結示

△初中

[科03]又舍利弗彼佛有無量無邊聲聞弟子皆阿羅漢非是算數之所能知諸菩薩眾亦復如是

[科04]【疏】聲聞弟子即中三品諸菩薩眾即上三品總攝

[科05]初心不退補處(眾總三乘獨無緣覺應以斷證同聲聞攝)

[科06]【疏】故大本云彼國聲聞菩薩其數難量不可稱說神智洞達威力自在等

【記】故下引證徒眾正列中初正釋疏據經列故約中上二品收之所以不列下三品者或是經家趣舉又恐釋壽命中[A14]已有人民之語故此略之孤山則云今列二眾是其輔佐人爾

[科07]【疏】往生論說二乘不生蓋是定性取涅槃者今此謂曾發大心求佛菩提示修小行法華獲記真聲聞涅槃知常出家菩薩之類也

【記】往下決疑言聲聞者聞四諦聲教而悟道故真聲聞者如舍利弗等皆受應身之記不捨聲聞之形乃體轉名不轉也涅槃知常者涅槃座中捃拾殘機三乘俱會初後皆知常住佛性外儀雖則削髮染衣內心[A15]已修菩薩大行淨土聲聞乃此流類

[科08]【疏】次結示中

[科09]舍利弗彼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科10]【疏】此亦彌陀所化來生彼國修因證果威神說法為國莊嚴義同前釋

【記】結示中菩薩聲聞人民等眾皆是彌陀因地教化結緣成熟至成佛時來生其國而為莊嚴

[科11]【疏】二別顯中

【記】不退中初句標起

[科12]又舍利弗極樂國土眾生生者皆是阿毗䟦致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其數甚多非是算數所能知之但可以無量無邊阿僧祗劫說

[科13]【疏】眾生生者通九品收

【記】次二句點經

[科14]【疏】阿䟦致此云不退轉下云是諸人等皆得不退阿耨菩提

【記】阿下翻名不退有三如前[A16]已示

[科15]【疏】則知生彼國者下至凡夫直至成佛更無退墮

【記】則下結顯不退之名攝位最長下至凡夫則指初生近果直至成佛始自初住終至妙覺但取到彼無流轉三界受生畢竟成佛皆名不退是故疏云通收九品迭論淺深不無優劣

[科16]【疏】十疑論云彼國有五因緣故不退一彌陀願力攝持二佛光常照三水鳥樹林常說法四純諸菩薩為友無諸惡緣五壽命永劫餘廣如彼

【記】十下引緣如彼見第六疑

[科17]【疏】一生補處即等覺菩薩

【記】補處中等覺尚有一品無明未破故曰一生此品無明微細難斷唯是等覺後心以金剛智方能斷之即補妙覺之處也

[科18]【疏】如觀音勢至等

【記】如下引類

[科19]【疏】眾類既多非算所及止可但言阿僧祗耳

【記】眾下點經

[科20]【疏】問得忍補處祗合垂形五道入三塗處救苦眾生何以長居淨土

【記】問答中初約菩薩利他為問

[科21]【疏】答隨其志願攝化有殊

【記】次約志願不同以答孤山疏云菩薩法應度眾生何以但求樂國答大論四十三自有此問龍樹答云菩薩有二種一者慈悲多為眾生二者多集諸佛功德樂多集功德者至一乘清淨無量壽國好多為眾生者至無佛法僧處贊歎三寶等疏躡論意以決世疑初二句總答

[科01]【疏】或遊戲十方或往來三界宣揚法化利樂群生

【記】或下別示

[科02]【疏】準大本云十方恒沙佛國無量菩薩悉生彼國恭敬供養聽受經法宣布道化又云於此世界有六十七億不退菩薩往生彼國又復授記十方菩薩皆當往生廣如下卷

【記】準下別顯

[科03]【疏】二結勸中初正勸

[科04]舍利弗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

[科05]【疏】眾生聞者通指末代聞上所說

[科06]【疏】勸令發願願必引行行必感果

【記】結勸中菩薩修行以願為本若無願力萬行徒施所以經中勸令發願

[科07]【疏】所以下伸意

[科08]所以者何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

[科09]【疏】如是者指前所列三乘聖眾皆是善人

【記】伸意可解

[科10]【疏】欲明此界三惡充滿皆不善聚是可厭耳

【記】欲下反顯

佛說阿彌陀經義疏聞持記卷中


校注

[0520k12] 第二正宗分二初總判 [0520k13] 二別釋三段初讚二報莊嚴令生欣慕二初總標依正二初節文 [0520001] 正下一有二舍利下別釋依正初中十字 [0520k14] 二隨釋二初對告人二初經文 [0520k15] 二疏文四初釋爾時 [0520k16] 二明多告 [0520k17] 三明權智能 [0520k18] 四顯示權 [0521k01] 二所告事二初節文 [0521k02] 二隨釋二初標依報二初經文 [0521k03] 二疏文二初略釋淨土二初指廣 [0521k04] 二略的示 [0521k05] 二正釋經文三初釋初二句 [0521k06] 二釋後二句 [0521k07] 三決世人疑二初總示不遠 [0521k08] 二別示二義二初正明二義 [0521k09] 二引文雙證二初證初義 [0521k10] 二證後義 [0521k11] 二標正報三初科文 [0521k12] 二經文 [0521k13] 三疏釋 [0521k14] 二別釋依正二初總判 [0521k15] 二別釋二初釋依報二初略釋名義二初徵問二初經文 [0521k16] 二疏文 [0521k17] 二釋通三初科文 [0521k18] 二經文 [0522k01] 三疏文三初明意 [0522k02] 二明娑婆苦四初總標苦果 [0522k03] 二別示三名二初標舉 [0522k04] 二隨釋三初舉八苦 [0522k05] 二舉五苦 [0522k06] 三舉三苦 [0522k07] 三指略 [0522k08] 四總結 [0522k09] 三明淨土樂三初總標境 [0522k10] 二別列相二初正列五相 [0522k11] 二結顯 [0522k12] 三引證二初引大本正示 [0522k13] 二引玄義勸修 [0522001] 直一作乃 [0522k14] 二廣明勝相二初總示三初總標聲色 [0522k15] 二依經科節 [0522k16] 三明今異古 [0522k17] 二別釋三段初妙色莊嚴二初節文 [0522k18] 二隨釋二初示相二初舉欄網行樹以顯名二初經文 [0522k19] 二疏文二初二節文 [0522k20] 二隨釋二初示相三初交釋五初約義釋 [0522k21] 二引經證 [0522k22] 三顯樹欄重數 [0522k23] 四點珠網所依 [0522k24] 五點樹欄體 [0522k25] 二顯四寶三初正示 [0522k26] 二杖四異 [0523k01] 三顯略 [0523k02] 三釋圍繞 [0523k03] 二結名 [0523k04] 二引池閣寶蓮以示相中二初節文 [0523k05] 二隨釋四初明池水二初經文 [0523k06] 二疏文四初示池數 [0523k07] 二示池體 [0523k08] 三示水源 [0523k09] 四示池底 [0523k10] 二池畔階道三初科文 [0523k11] 二經文 [0523k12] 三釋文 [0523k13] 三階上樓閣三初節文 [0523k14] 二經文 [0523k15] 三釋文二初示樓閣數 [0523k16] 二釋七寶名義二初正釋 [0523k17] 二驗非局七寶 [0523k18] 四池中蓮華三初標科 [0523k19] 二經文 [0523k20] 三疏文二初略點經文 [0523k21] 二因明蓮華示異三初引經示二異二初引經文 [0523k22] 二示二異二初七寶四色異 [0523k23] 二由旬車輪異 [0523k24] 二會相違二初定車輪二初約義定 [0523k25] 二引文示 [0523k26] 二推所以三初和會彼此 [0523k27] 二驗知不定 [0524k01] 三點示經意 [0524k02] 三暗斥古非 [0524k03] 二結示三初科文 [0524k04] 初經文 [0524k05] 三疏文二初釋如是 [0524k06] 二釋功德莊嚴三初正釋 [0524k07] 二引二經證 [0524k08] 三令准例 [0524k09] 二妙色聲莊嚴二初節文 [0524k10] 二隨釋二初列相三初天樂二初經文 [0524k11] 二疏文二初引觀經列三種樂 [0524k12] 二引下文示非一 [0524k13] 二金地二初經文 [0524k14] 二疏文 [0524001] 黃上一有二字 [0524k15] 三天華二初節文 [0524k16] 二隨釋三初六時雨華二初經文 [0524k17] 二疏文二初釋晝夜六時二初正釋 [0524k18] 二引證 [0524k19] 二釋所雨華名 [0524k20] 二盛華供佛三初科文 [0524k21] 二經文 [0524k22] 三疏文四初略點經文 [0524k23] 二明供養意 [0524k24] 三引經示相 [0524k25] 四舉佛土數 [0524k26] 三供已還國三初科文 [0524k27] 二經文 [0524k28] 三疏文二初釋飲食二初定時節 [0524k29] 二明自然食 [0525k01] 二釋經行二初引傳示相 [0525k02] 二引律示益 [0525k03] 二結示二初經文 [0525k04] 二疏文 [0525k05] 三妙音莊嚴二初總示 [0525k06] 二別釋二初列相二初眾鳥演法二初正示三初列眾禽二初經文 [0525k07] 二疏文二初釋鳥名四初明不釋前三由 [0525k08] 二釋舍利 [0525k09] 三釋頻伽 [0525k10] 四釋共命 [0525k11] 二引經指略 [0525k12] 二明演法三初科文 [0525k13] 二經文 [0525k14] 三疏文二初能說妙音 [0525k15] 二所說妙法三初釋今所列法四初五根 [0525k16] 二五力 [0525k17] 三七覺支 [0525k18] 四八正道三初列數 [0525001] 逆疑道 [0525k19] 二約義收束 [0526k01] 三約人結名 [0526k02] 二指廣 [0526k03] 三顯略文 [0526k04] 三顯益物三初科文 [0526k05] 二經文 [0526k06] 三疏文二初正明三寶二初釋念相三初念外境 [0526001] 朔疑朝 [0526002] 家疑寂 [0526k07] 二願修成 [0526k08] 三觀性具 [0526k09] 二明三寶有異 [0526k10] 二回明兩土勝劣 [0526k11] 二決疑二初節文 [0526k12] 二隨釋二初遮疑情三初遮疑情二初經文 [0526k13] 二疏文 [0526k14] 二伸章二初科文 [0526k15] 二經文 [0526k16] 三疏文二初以有顯無 [0526k17] 二引願為證 [0526k18] 三舉況三初科文 [0526k19] 二經文 [0526k20] 三疏引經證無名 [0526k21] 二決疑三初科文 [0526k22] 二經文 [0526k23] 三疏文二初依觀經示反化源 [0526k24] 二出反化意 [0526k25] 二風樹妙音二初節文 [0527k01] 二隨釋二初示相二初經文 [0527k02] 二疏文 [0527k03] 二顯益二初科文 [0527k04] 二經文 [0527k05] 二結示二初經文 [0527k06] 二疏文 [0527k07] 二明正報二初總示 [0527k08] 二隨釋二初化主名二初徵問二初經文 [0527k09] 二疏文 [0527k10] 二釋通二初標列 [0527k11] 二隨釋二初明光明無量三初科文 [0527k12] 二經文 [0527k13] 三釋文二初釋光明二初總明 [0527k14] 二別明二先定體 [0527k15] 次引證 [0527001] 一無等字 [0527k16] 二承意自責三初示佛光常照 [0527k17] 二舉不知喻 [0527k18] 三正示傷感 [0527k19] 二明壽命無量二初節文 [0527k20] 二隨釋二初主伴壽量二初經文 [0527k21] 二疏文二初釋壽命二初總舉三身壽 [0527k22] 二釋今佛壽二初正判定 [0527k23] 二引文證二初釋化主 [0527k24] 二釋徒眾 [0527k25] 二釋阿僧祇 [0527k26] 二示成果劫數三初科文 [0527k27] 二經文 [0527k28] 三疏釋四初依經標起 [0527k29] 二會同塵劫 [0527k30] 三會同名號 [0528k01] 四酌意決疑 [0528k02] 二徒眾莊嚴二初總示 [0528k03] 二隨釋二初正示聖眾二初通列兩眾二初正列二初經文 [0528k04] 二疏文三初正釋二初釋聲聞菩薩 [0528k05] 二明無緣覺由 [0528k06] 二引證 [0528k07] 三決疑 [0528k08] 二結示三初科文 [0528k09] 二經文 [0528k10] 三疏釋 [0528k11] 二別顯行功三初科文 [0528k12] 二經文 [0528k13] 三疏釋二初釋不退三初能證人 [0528k14] 二所證位二初翻名釋義 [0528k15] 二結顯 [0528k16] 三引論示不退緣 [0528k17] 二釋補處二初正釋中三初明位 [0528k18] 二引類 [0528k19] 三點經 [0528k20] 二決疑二初約菩薩利他問 [0528k21] 二約志願不同答二初總答 [0529k01] 二別示二初正明不同相 [0529k02] 二引證 [0529k03] 二結勸往生二初正勸三初節文 [0529k04] 二經文 [0529k05] 三疏釋二初舉修行人 [0529k06] 二示勸願由 [0529k07] 二伸意三初科文 [0529k08] 二經文 [0529k09] 三疏文二初正明彼善人多 [0529k10] 二反顯此惡人多
[A1] 已【CB】巳【卍續】
[A2] 已【CB】巳【卍續】
[A3] 已【CB】巳【卍續】
[A4] 已【CB】巳【卍續】
[A5] 己【CB】巳【卍續】
[A6] △【CB】○【卍續】
[A7] 已【CB】巳【卍續】
[A8] 已【CB】巳【卍續】
[A9] 已【CB】巳【卍續】
[A10] 已【CB】巳【卍續】
[A11] 已【CB】巳【卍續】
[A12] 已【CB】巳【卍續】
[A13] 已【CB】巳【卍續】
[A14] 已【CB】巳【卍續】
[A15] 已【CB】巳【卍續】
[A16] 已【CB】巳【卍續】
上一卷 下一卷
版權宣告 捐款贊助 流通分享

掃描此二維碼分享

將本經典保存在此設備中,在無網絡時仍可閱讀,並在首頁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