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光明經科註卷三
唯然。上聲。禮對曰唯。野對曰阿。
[科04]世尊我知一切法(至)於一切法含受一切法。
智若淺深階級次第。不名為密。即一智一切智。一切智一智。非一非一切。而一而一切者。斯是妙空妙假妙中。乃名智密。若得此意。五句一句。一句五句。非一非五。而一而五。唯數唯密爾。
[科05]世尊我現見不可思議智光(至)不可思議智境。
若境可以智知。可以口說者。境則非密。不可智知。不可識識。不可以名名。不可以言說。斯是境非智外。識即是境。境離名字。及彼言說。乃名絕思絕議密境也。而約五數論密。例上可知。
[科06]世尊我於諸法正解正觀(至)正解於緣正能覺了。
若對邪明正。待邊說中。此正非正。此中非中。皆非是密。即邪而正。即邊而中。邪正中邊。趣舉其一。收法畢盡。無二無別者。乃名為密。我行正道。若境若智。從此得名。唯然世尊。自當證知。又一往前五句言知。知即意密。次五句言現見。見是眼。即身密。後五句明正解。繇正解故。言正分別。分別即口密。所以言不彰露者。是密義也。若約義別釋。初番即三觀義。知一切法。一切緣法兩句。是因緣所生法境。何者。能生為因是初句。所生為緣是第二句。能所合故。諸法得起。中論云。因緣所生法。即此義也。了一切法者。了達虗無也。中論云。我說即是空。是為從假入空觀也。知法分齊者。知空非空。用道種智。分別假名凡聖之法。而有差別。中論云。亦名為假名。是為從空入假觀也。如法安住一切法如性者。以二觀為方便。得入中道第一義諦。中論云。亦名中道義。即是中道第一義諦觀也。含受一切法者。即是中道正觀。能雙照二諦。故言含受。若三觀一異縱橫竝別者。則不名密觀。即一而三。即三而一。名為密耳。次番即三諦三解脫義。現見不可思議智光者。光是實智。如日月光。常明不息。此實智照不可思議真諦境。成圓淨解脫。不可思議智炬智行智聚者。皆是權智。如人執炬。屈曲照物。乍興乍廢。隨順機緣。或此或彼。行。因義。聚。果義。從因以向果。果興而因廢。皆是權智照不可思議俗諦。成方便淨解脫。不可思議智境者。是法如如智。此智與法如如冥。故言不可思議智境。此智照不可思議中道第一義諦。成性淨解脫。若一異縱橫竝別者。非不可思議。以不可思議。故名密也。後番即三身義。正解正觀。正解能顯體。體顯名正觀。正觀是報身也。得正分別正解於緣者。分別機緣。不待時。不過時。普應一切。即應身也。正能覺了者。無覺無不覺名為覺。非了非不了名為了。究竟清淨之覺了。即法身也。若一異縱橫者。不名為正。以非一非異。不前不後。故名正耳。正即密也。統上雖作三觀三脫三身三節解之。而十五句。一一皆是金光明海。一一互通。可以意知。若對題。則約正明法身即是金義。約觀明般若。即是光義。約不思議明解脫。即是明義。三德是微密之藏。金光是微密之教。從密教。生密解。安住密理。行於密行。以密利他。故我名密。唯然世尊。自當證知。若對五佛性。初番我知一切法者。正知一切法中。悉有安樂性。安樂性者。即正因佛性。一切緣法者。無量功德舉手低頭等善。即緣因佛性。了一切法者。般若空慧。即了因佛性。知法分齊者。即世間出世間因果不濫。境界因佛性。如法安住如性者。即是果性。究竟安住如中也。含受一切法者。還是果性。能雙照含受也。後之二番。準此以釋。
[科01]世尊以是義故名散脂大將。
[科02]世尊我散脂大將令說法者莊嚴言辭辯不斷絕。
[科03]眾味精氣從毛孔入充益身力。
[科04]心進勇銳成就不可思議(至)身受諸樂心得歡喜。
[科05]以是之故能為眾生廣說是經。
[6]若有眾生於百千佛所(至)是妙經典令不斷絕。
問。既得智聚。又攝福聚。斯乃真似二種莊嚴。合居方便及實報土。經那但云無量千劫人天受樂。答。須知十益。皆悉不離二十五有。此中乃是人天方便。人天實報。故仁王般若云。出三界外。更有眾生界者。此是外道大有經說。須知四土。若橫若竪。祇在三界一處而論。學者宜審。
[科08]南無寶華功德海(至)智慧功德成就大辯天。
南無此云歸命。佛說一切眾經。初皆歸敬。而譯人略之。諸論初亦先歸敬。此文是說竟歸依三寶。佛法可知。功德大辯。即菩薩理和僧也。
[科09]金光明經正論品第十一
正論者。正名為聖。聖有二種。一世聖。謂輪王也。易曰。備物致用。立功成器。以為天下利。莫大乎聖人。管子曰。聖人若天然。無私覆也。若地然。無私載也。此皆言世間聖人。二出世聖。謂三乘果人。斷惑證理名聖也。論名覈實。亦有二種。一覈事實。則世間正論。可以治國。二覈理實。則出世正論。可以詣道。此品是先王舊法。先王傳力尊相。力尊相傳信相。信相又傳其子。其子又傳後世。世世正聖。世世善實。即是先王之法言。亦是世界悉檀立名。名正論品。王行此法。法律相應。陰陽以之調。日月以之順。百穀以之豐。萬民以之樂。社稷以之安。治化以之美。即是民用和睦。上下無怨。亦是為人悉檀立名。名正論品。王用此法。外敵不敢謀。內姦不敢驚。妖星不敢現。惡虹不敢行。暴風不敢動。疾雨不敢零。是則禍亂不作。灾害不生。亦是對治悉檀立名。名正論品。此之世善。本金光明。從金光明。出此正論。善用此正論。天宮天身。以之光明。天力天威。以之增長。天心為之倍樂。天之法味。為之倍加深遠。即是先王之至德要道。亦是第一義悉檀立名。名正論品也。此文是流通中第二意明人王弘經。感通冥聖。天王佐助。善政興隆。
[科10]爾時佛告地神堅牢(至)為信相太子說是偈言。
受灌頂位者。華嚴三十九云。轉輪聖王所生太子。母是正后。身相具足。其轉輪王。令此太子坐白象寶妙金之座。張大網縵。建大法幢。然香散華奏諸音樂。取四大海水。置金瓶內。王執此瓶。灌太子頂。是時即名受王職位。墮在灌頂剎利之數。即能具足行十善道。亦得名為轉輪聖王。
[科11]我今當說諸王正論為利眾生斷諸疑惑。
[科12]一切人王諸天天王應當歡喜合掌諦聽。
[科13]諸王和合集金剛山。
[科14]護世四鎮起問梵王(至)云何是人得名為天。
[科15]云何人王復名天子。
[科16]生在人中處王宮殿。
[科17]正法治世而名為天。
[科19]汝今雖以此義問我(至)敷揚宣暢第一勝論。
[科20]因集業故生於人中王領國土故稱人王。
故稱人王者。[A3]諡法曰。德象天地稱帝。仁義所生稱王。白虎通曰。王者。往也。天下所歸往也。
[科21]處在胎中諸天守護(至)能令眾生多生天上。
答天舉三義者。未入胎入胎。分德力加是也。以護胎故。稱為天子。答第二問也。以分德故。有其天德。故稱為天。答第一問也。神力所加。修善遮惡。後必生天。因中說果。故稱為天。答第三第四正法治世名為天問也。答半名為天三義竟。
[科01]半名人王亦名執樂(至)現受果報諸天所護。
答有三義。故稱半為王。一名執樂者。樂繇於王。王執此樂使天下和平。五日一風。十日一雨。老者擊壤。小騎竹馬。誰不歸德。故執樂者名王。二者遮惡。為民除害。天不亢旱。地不洪流。草不折傷。民無疾癘者。誰不歸德。故遮惡名王。三父母者。誨示禍福。導語善惡。制禮作樂。而民知禁。誰不歸德。故父母名之為王。能為民下作父母。故諸天護之。名為天子。以遮惡不起諸天分德。名之為天。以執樂故。因中說果。復名為天。非但半名人王義成。半名為天三義亦顯。
[科02]若有惡事縱而不問(至)壞國土者不應縱捨。
三十三天。各為瞋恨。是天不護。不護故非天子。是諸天王。各相謂言。是天不分德。不分德故。不得名天。捨遠善法。增長惡法。則無天因。寧得因中說果歎人為天也。生大愁苦者。無執樂義。疾疫流徧。無遮惡義。縱惡不顧善。無父母義。是以不得名天。不得名王。
[科03]當正治罪是故諸天(至)善能攝護安樂眾生。
當正治罪。即父母義。諸天護持。即天子義。以滅惡法。即魁膾義。魁膾名典軍。遮制惡鬼。鬼畏典軍。不敢亂行也。修習善法。即執樂義。應各為說。即示因果義。諸天即分德義。還以六義消文。皆可尋。問。金光明是正論本。其意云何。天者。法性金也。法性作依止。故言天護。分德者。即光也。報身與法性冥。即是分德也。神力所加者。即明也。又父母者。即金也。法性為父母故。遮惡。即光也。執樂。即明也。以此為本。能正論爾。如半名人王。半名為天。為世間正論。半名出世間正論。本末相關。即此意也。
[科04]金光明經善集品第十二
此轉輪王。集眾善法。如海導師。善海無涯。六度則攝。六度又廣。二度略攝。謂檀與智。提如意珠。捨四大地。滿中珍寶。以用布施。即集檀行也。合掌而立。請寶冥尊者。宣揚顯說是金光明。即集智行也。檀智既然。餘法亦爾。從行得名。故稱善集品也。此六度不同。是世界集善。修於五度。是為人集善。修於智度。是對治集善。皆波羅密。是第一義集善。從此四集得名。故言善集品。
治政之勢者。謂化之勢分。極於海際。
廁。雜也。填。塞也。繒。帛之總名也。曼陀羅。此云適意。曼殊沙。此云柔軟。舊小大白。小大赤。不鼓。鼓。擊也。
[科10]是時大王為聞法故(至)以用布施供養三寶。
熈怡。悅樂也。璝。美石。次玉。琦。玉名。珥璫。釋名云。穿耳施珠曰璫。珥。蒼頡云。珠在耳也。
就此品指歸三法。善集波羅密。是金。集般若。是光。集五度。是明。此就善集。約智行及果。對于三法。在一窟中。金也。面如滿月。光也。讀誦是經。明也。此就寶冥。約依正對於三法。在窟中。是金。許為王說。是光。王提如意珠。雨四天下珍寶。是明。此就二人。約寶冥依正。與王雨寶。對於三法。然依正自他人物。如此分對者。以祇一法性。則物物皆金光明海。心心是三德祕藏。即而不離。方得名為經王耳。
[科13]金光明經鬼神品第十三
鬼字訓歸。又云畏也。報多怖畏。又云威也。能令他畏其威也。神者。能也。大力者。能移山填海。小力者。能隱顯變化。若依俗釋。鄭玄云。聖人之精氣謂之神。賢智之精氣謂之鬼。禮記曰。明則有禮樂。幽則有鬼神。此品是第三一切天龍鬼神。天地靈祇。咸皆發誓。溥徧弘宣。以勸流通。
[科01]佛告功德天若有善男子(至)三世諸佛甚深行處。
佛從慈悲中起。受供養者。蓋應佛也。佛從如中起覺智。智與如合者。報佛也。一切法。悉是諸佛行處者。法佛也。作如此解者。三佛歷別。若修事之供養。供養亦別。謂四事供養。資持應佛。萬行功德。資成報佛。稱理之智。顯發法佛。資成顯發。皆供養義。
[科02]是人應當必定至心(至)至心聽是微妙經典。
聽經是法之供養。諸供養中。最為第一。第一供養者。供養一切佛。佛說文字。是應佛。能詮是報佛。所詮是法佛。能供養文字。即供養三佛。亦是供養三世佛。諸佛從此生故。
若入是經者。一言于經。即有三種。謂教行理。能了此三。是妙三法。名入是經。若不然者。安得入經即入法性。所入法性。無量甚深。三義具足。名金光明稱此安住。名之為如。即見釋迦三身妙體。須論觀行相似分真。入經見佛。
[科05]隨所至處若百由旬(至)一切惡事消滅無餘。
百由旬滿中盛火從中過者。為法亡軀也。蠱道者。四天上遣神。名彌栗頭虔伽陀。漢言善品。主蠱毒也。
閻摩羅王。或閻摩羅社。此云雙王。閻摩雙也。羅社。王也。兄及妹皆作地獄主。兄治男事。妹治女事。故曰雙王。又苦樂竝受。亦名為雙。那羅延。此云鉤鏁力士。摩醯首羅。餘經翻為大自在。灌頂經翻為威靈帝。摩尼䟦陀。翻威伏行。富那䟦陀。翻集至成。金毗羅。翻威如王。賓頭盧伽。翻立不動。車鉢羅婆。翻忍得脫。曇摩䟦羅。翻學帝王。摩竭婆羅。翻除曲心。繡利密多。翻有功勳。勒那翅奢。翻調和平。劍摩舍帝。翻伏眾根。奢羅密帝。翻獨處快。醯摩䟦陀。翻舍主。薩多琦梨。翻大力天。難陀翻喜。䟦難陀翻賢喜。兄弟二龍。風雨應時。能令人喜。賢謂性。又賢善故。波利羅睺。翻勇猛進。毗摩質多。翻高遠。睒摩利子。翻英雄德。波訶梨子。翻威武猛。佉羅騫䭾。翻吼如雷。鳩羅檀提。翻戰無敵。
[科09]於諸眾生增命色力(至)如上所說無量功德。
優鉢羅華下四句。四色蓮華。優鉢羅是青。波頭摩是赤。拘物頭是黃。分陀利是白。
[科10]金光明經授記品第十四
授者。與也。記者。記成道事也。亦名授莂。亦名受決。授劫國數量名為莂。審實不虗名為決。從佛所與名為授。從其所得名為受。此中授三大士。一萬諸天。當來成佛事。從佛所與。故言授記。首楞嚴三昧經。佛告堅意。記有四種。一者未發心記。或有流轉六道。生於人間。好樂佛。法。過百千萬億劫當發心。過百千萬億阿僧祇劫行菩薩道。乃至供養佛化眾生。皆經若干。當得菩提。二適發心與記。是人久劫種諸善根。好樂大法。有慈悲心。發心即住不退地故。故發心與記。三密記。有菩薩未得記而行六度。功德滿足。天龍八部。皆作是念。此菩薩幾時當得菩提。劫國弟子眾數如何。佛斷此疑。即與授記。舉眾皆知。此菩薩獨不知。四無生忍記。於大眾中。顯露與記也。今是適發心記。及無生記也。此流通中第四意。舉昔金龍尊王。讚佛發願。十千枯魚。聞法熏修。行經之因。今得記莂。將來作佛。以成圓極之果。證驗今日。若親弘經。若為外護。不久得記。成佛不虗。以勸流通也。
世界轉名淨幢。應論四句。一名轉土不轉。轉名淨幢是也。二土轉名不轉。如往古釋迦取土名娑婆。今釋迦亦名娑婆。三名土俱轉。如觀音補彌陀處。四名土俱不轉。如今銀光補金幢光照佛處。世界名字。如本不異。
既云於是世界。而無別名。即是還名娑婆。此乃土轉名不轉一句。當如向所釋。
[科04]爾時道場菩提樹神(至)為我解說斷我疑網。
疑者。夫移山填海。非一日之功。菩提極果。積行方尅。忉利暫下。無久聽之勞。不聞往昔有難思之行。行淺記深。是故疑惑。如餘菩薩者。六度菩薩。引錐指地。無非捨身命處。戒忍禪智。滿三僧祇。若通教菩薩。從假入空。非止一世修行。從空入假。動逾塵劫。若別教菩薩。直行一行。動經無量阿僧祇劫。況復徧行眾行。量不可數。尚不獲記。少時聞經。而得斯決。時眾咸疑。故樹神發問也。
[科05]爾時佛告樹神(至)聞此三大菩薩受於記莂。
現行者。捨天宮樂。故來聽經。聞三大士獲菩提記。我昔本誓。與其法食。三事和合。故與其記也。此意證成鬼神品。初以妙供養。供養三世諸佛。及欲得知諸佛行處。決定至心聽此經典。雖有其旨。未見其人。今十千天子。即其人也。聞記當果。果必有因。因金光明生殷重心。起功德身。心無垢累。起般若身。猶如虗空。起於法身。一心中聽。三德圓成。復有無量功德。說不可盡。此不得記。記與誰乎。證經功德。意在于此。以隨相修。指今現行。行隨實相而修也。有妙善根。指於遠緣。遠緣實相而種善根也。
[科06]亦以過去本昔發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誓願因緣者。流水品云。未來之世。當施法食也。此文對下二品而為廣略。略是此中少文。除病流水兩品是廣答。
[科07]金光明經除病品第十五
此正廣答遠緣。繇醫王救疾。故言除病品。然須了知不獨除於果報病苦。義令該收惡業煩惱十種之病。故下文云。治諸眾生所有病苦。悉令除差。
[科09]於像法中有王(至)方便巧知四大增損。
[科10]善女天爾時持水長者家中(至)書數筭計無不通達。
[科11]是時國內天降疫病(至)為諸苦惱之所逼切。
[科12]善女天爾時流水長者子(至)為是眾生生大悲心。
衰邁者。衰。損也。捐也。邁。歸往也。謂壯力[A9]已往也。八十曰耄。謂惛忘。亦亂也。顫。四支動也。掉。振也。几杖者。坐則凭。行則執杖。
身火不滅者。食飽熱病暫息。食消熱復更生。故言身火不滅也。
[科17]云何當知治風及熱水過肺病及以等分。
水過肺病者。水多則損肺。即是痰病也。
時節有二。一俗法四時。謂春夏秋冬。冬為歲末。春為歲始。而初言夏者。或作趣作此言。或可答問正是於夏。三三而說者。一時三月。謂孟仲季。四時即十二月也。若依佛說法。一歲三時。謂冬春夏。夏為歲末。冬為歲始。何故爾。為破保常。秋時萬物結實。人計為常為樂。為破此著。故去秋時。為開後安居。立迦提月。安居本名坐夏。八月半內[A11]已還。若是秋時。便是坐秋。為此義故。故廢秋時爾。佛法三時。亦是三三說也。若二二說。足滿六時者。依俗法四時。時本二月。土寄四季各十八日。本之二月。只是陰陽二月。一時唯有陰陽二月。合成六時。正月二月是木王時。四月五月是火王時。七月八月是金王時。十月十一月是水王時。臘月三月是陽土寄王。六月九月是陰土寄王。欲論本月。亦二二說。若論土寄王。亦二二說。故言足滿六時也。若依佛法解二二說者。佛法有三時。時有四月。各有初分後分。從臘月十六日至二月十五日。此初分春時。從二月十六日至四月十五日。此二月是春後分。從四月十六至六月十五日。此二月是夏時初分。從六月十六至八月十五。此是夏後分。從八月十六至十月十五。此二月是冬時初分。從十月十六至臘月十五。此二月是冬後分。故言若二二說。足滿六時也。又云正月三月是陽月。二月四月是陰月。五月七月是陽月。六月八月是陰月。九月十一月是陽月。十月臘月是陰月。故言若二二說。足滿六時。此還依俗法。以奇偶之數。分陰陽也。三三本攝。依俗法者。正月是春分本月。攝後兩月。悉屬春分。四月為夏本月。攝後兩月。悉屬夏分。七月為秋本月。攝後兩月。悉屬秋分。十月為冬本月。攝後兩月。悉屬冬分。三三本攝也。又云正月二月正是春時。木於中王。土寄三月。攝屬春時。四月五月正是夏時。火於中王。土寄六月。攝屬夏時。七月八月正是秋時。金于中王。土寄九月。攝屬秋時。十月十一月正是冬時。水於中王。土寄臘月。攝屬冬時。土寄四季。正時為本。各三月。竝攝於土。故言三三本攝。主攝於客。客是土也。依佛法言三三本攝者。本時各三月。既廢秋時。以秋之三月各配入三時。時則四月。論本則三。論攝則一。故言三三本攝也。問。四時各有三月。此是四三本攝。云何三三本攝。答。三為一數。以三而數。故言三三為本爾。隨是時節消息者。時如上說。或四或三或二或攝等。種種不同。隨時以意消息。斟酌去取。若依佛法無秋時。而言秋時發病。此云何釋。從八月半[A12]已還。隨俗名秋。而夏時攝。八月下半[A13]已去。隨俗名秋。冬時攝。隨時消息者。二法之間而斟酌也。代謝增損者。春動肝病。肝屬木。木春王。則可治。春動脾病。脾屬土。木尅土。此難治。夏動心病。心屬火。火夏王。此可治。夏動肺病。肺屬金。火尅金。此難治。夏末冬初。於秋分中動肺病。肺屬金。金秋王。此可治。若動肝病。金尅於木。此難治。冬動腎病。腎屬水。水冬王。此可治。若動心病。水尅於火。此則難治。論四大增損。大略如此。
[科01]有善醫師隨順四時(至)隨病飲食及以湯藥。
犯觸有六。一多坐。二多眠。此二多致痰。宜多行徛散之。三多行。四多徛。五多語。生風病。宜多眠治之。六多淫。生一切病。即等分病也。若火少痰多。若火多即熱壯。若風多吹火成熱病。若風多吹痰成冷病。三事若等。無病。飲食得病者。亦有六。一過量食。二少食不足而止。三過飢時食。四逆時食。未饑強與食也。五妨食。如食肉飲生乳。使人癩。六不曾食而強食。如南人飲漿。北人飲蜜。苦菜和蜜。令不結男。豬膏煎白鷺肉。令人癩。若患熱而飲酒食小麥生牛肉。令人失明。吐血痢血。若病痰而飲甜肥醎酸。令人𠲿鼻多汁。又㿃痢也。六大者。是六腑。大腸。小腸。膽。胃。三焦。兩膀胱也。
[科02]多風病者夏則發動(至)其肺病者春則增劇。
四月五月是風生時。六月七月是風起時。八月九月是風滅時。六月七月是熱生時。八月九月是熱起時。十月至正月是熱滅時。八月九月等分生時。十月十一月是等分起時。十二月正月是等分滅時。十月至正月是痰生時。二月三月是痰起時。四月至七月是痰滅時。痰是水病。肺也。夏日動風者。夏日毛孔開通。外風得入。內風動也。熱病秋動者。毛孔閉塞。熱伏於內。不得行。故成病。等分冬動者。春時動水。肺病不差。至夏復動風。風病不差。至秋復動熱。熱病不差。至冬俱動一切病故也。二月三月是痰起損肺。肺病動也。
[科03]有風病者夏則應服(至)肺病春服肥膩辛熱。
風病夏服肥膩鹹酸熱食者。夏月毛孔開通。具以肥膩潤塞之。令風不得入。醎酸性熱能消水。令體堅實。治於風虗。熱食流汗。引風令出。又治虗冷。風不得進。冷甜是酥乳等能治熱也。等分冬服甜醋等除風也。肺病服肥膩塞毛孔。令水不得入。熱能焦水宣通。故能治肺病也。
[科01]飽食後則發肺病(至)如是四大隨三時發。
飽食發肺病。食既多則腸胃盈滿。故發肺病。食消發熱者。如食沃潤。則熱病伏。食消無潤。熱病起也消[A14]已虗疎。風氣入體。故發風也。但舉病發者。以病顯藥。當用妙藥治也。
[科02]風病羸損補以酥膩(至)籌量隨病飲食湯藥。
風疎補酥膩鹹除風。甜除熱。肺帶風水。宜吐也。
此品事醫。意含法藥。除病不一。非可卒陳。今約觀心。略申其意。三毒等分。是內病。數息。不淨。慈心。因緣。是法藥。宜聞法藥得悟者。信行人病差也。作觀研心得悟者。法行人病差也。眼是春時。舌是夏時。鼻是秋時。耳是冬時。身是四季。攝屬諸時。妙好五欲增貪病。麤惡五欲損貪病。妙好五欲損瞋病。麤惡五欲增瞋病。平平五欲增癡病。違順五欲損癡病。總三種五欲增覺觀病。偏動三種五欲損覺觀病。是為增損之相也。犯觸者。違情犯瞋。順情犯貪。不違不順犯癡。總三犯覺觀。慢時即發瞋。求須時即發貪。僻解時即發癡。放逸時即發覺觀。慈心治瞋。不淨治貪。因緣治癡。數息治覺觀。前說五欲三受。俱從外境。為四分照發之緣。復舉慢等內心惡習。為四分觀發之因。皆所觀境。即是病相。慈心等四觀。正明能觀四種法藥。所謂對病施藥。服藥則病除耳。仍須了知語似三藏停心之法。意則不然。何者。以四分名。通界內外。數息等四。四教行人。無不修證。今約此論。彌顯除病結緣之意。
金光明經卷第三
金光明經科註卷第三
校注
[0565k25] ○五以威武安請說者二初品題 [0566k01] 二經文四初發誓護持二先經家敘 [0566k02] 二正發誓 [0566k03] 二述有能護之德三初標 [0566k04] 次正述初五句述智次五句述境次五句述正智即能觀三智境即所觀三諦正即顯境智非邪能所互融邪正不二三番稱世尊知是三種意也神既名密述名顯德應譚密義昔從密本垂于密迹今從密迹顯乎密本散脂本迹既彰驗彼四王諸天皆是從本而垂迹化文為三初述智密 [0566k05] 二述境密 [0566k06] 三述正密 [0567k01] 三結 [0567k02] 三發誓以智辯充益說者二先益能化三初益口業 [0567k03] 二益身業 [0567k04] 四益意業 [0567k05] 二益所化三初未種令種 [0567k06] 二已種令熟 [0567k07] 三已熟令脫 [0567k08] 四歸敬三寶 [0567k09] ○二明人王往日通經二初明世間正見感動天地二初品題 [0567k10] 二經文二初長行說事本 [0567k11] 二偈頌四初眾集三初佛敘尊相欲說 [0567k12] 二佛敘尊相誡聽 [0567k13] 三明說論處所 [0567k14] 二發問四一問云何呼人為天 [0567k15] 二問非天所生而名天子 [0567k16] 三問處王宮殿何故名天 [0567k17] 四問人王治世那得名天 [0567k18] 三結問開答 [0567k19] 四梵天答初略答四初許答 [0567k20] 二略舉昔因今果答問王義 [0567k21] 三舉三義答問天義 [0568k01] 四舉三義重答問王義 [0568k02] 二廣答二初廣明非法失於六義 [0568k03] 二廣明正治得於六義 [0568k04] 二明出世正見感動賢聖二初品題 [0568k05] 二經文二初對告樹神 [0568k06] 二佛以偈說二初通明因地行檀 [0568k07] 二別明善集二施謂四天下寶施財也請說此經令無量眾聞金光明施法也此別為六初明事本 [0568k08] 二明聖王請法 [0568k09] 三明尊者宣揚 [0568k10] 四明輪王行施 [0568k11] 五結會古今 [0568k12] 六引因果證勸 [0568k13] ○三明聽經者薩埵守護二初品題 [0569k01] 二經文二初長行二先舉事別 [0569k02] 二圓供養 [0569k03] 二偈頌二初經家敘 [0569k04] 二正頌六初頌上長行秪能聽經即是舉圓妙以勸修 [0569k05] 二舉聽經即能禳灾以勸修 [0569k06] 三舉聽經能致靈瑞以勸修 [0569k07] 四舉聽經有威德力以勸修 [0569k08] 五舉聽經能致天龍鬼神以勸修 [0569k09] 六舉聽經能令國土安樂以勸修 [0569k10] ○四證聽經之功德不虗二初品題 [0569k11] 二經文二初與記二初與 [0570k01] 三大士記又二一同緣者集二正與記 [0570k02] 二與十千天子記二初聞經生解 [0570k03] 二正與記 [0570k04] 二疑記二初疑問 [0570k05] 二佛答二初舉現行 [0570k06] 二舉遠緣 [0570k07] ○五引昔證今護持非謬二初品題 [0570k08] 二經文通取後流水品文為五一緣本二遠緣三近緣四結緣五會緣今初 [0570k09] ○二遠緣六初明父 [0570k10] 二生子 [0570k11] 三國人遇病 [0570k12] 四其子請三初見人遇病 [0570k13] 二思惟 [0570k14] 三啟問二初經家敘 [0570k15] 二正問四初問四大增損 [0570k16] 二問飲食犯觸 [0570k17] 三問治病醫方 [0570k18] 四問病動時節 [0570k19] 五父為說四初答四大增損二初佛敘父醫欲答 [0570k20] 二正答時節 [0571k01] 二答犯觸 [0571k02] 三答病起時節 [0571k03] 四答治病方法三初未病藥防 [0572k01] 二正以藥治 [0572k02] 三病退藥補 [0572k03] 六知已徧治二初病輕聞說即差 [0572k04] 二病重服藥方除【經文資訊】《卍新續藏》第 20 冊 No. 362 金光明經科註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2-02-27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卍新續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CBETA 掃瞄辨識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具存梵音。應言散脂修摩。此翻為密。密有四義。謂名密。行密。智密。理密。此順四悉檀義。皆約三法。不縱不橫。非偏小凡下所知。是故為密。蓋北方天王大將。餘三方各有。東方名樂欲。南方名檀帝。西方名善現。各有五百眷屬。管領二十八部。孔雀經云。一方有四部。六方則二十四部。四維各一部。合為二十八部。又說者云。一方有五部。地水火風空。四方有二十部。足四王所領八部。是為二十八部。巡遊世間。賞善罰惡。皆為散脂所管。聞經歡喜。發誓護于說者。從能護人受名。故名散脂。又雖三天王各有神將。散脂為首。故獨標名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