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362-A 金光明經科註敘
夫玄義釋題名。文句分章段。法華而下。惟今經例之。斯實繇天台智者大師總持親證。故縱三輪而評古釋今。約教明觀。其文燦然。其義躍然。如神龍滴水。雨澤大千。殆非真諦。諸家可同日語者。 法師章安。筆其所說。詔彼來學。至宋 四明尊者。毅然以中興為[A1]己任。不忍世之毀觀銷經也。乃作記而申通之。拾遺棄則文義俱收。闢邪謬則事理咸正。有是哉。法性金之為可尊可貴也。法性光之為即寂即照也。法性明之為大悲益物利用無際也。十種三法。無量法門。靡不全體即真。運心皆觀。洵所謂翼祖明宗。扶偏救弊。而是經奧旨。蓋[A2]已大備。無餘蘊矣。(汰)不敏。從 桐谿和尚。授受此道。研繹有年。深知疏之與記。廣博幽玄。倘如香象截流。又何憂於望涯思退也。是以敬合諸祖成言。仰疏經王妙義。解題而約略五章。釋句而折衷眾論。初未敢妄加[A3]己見。淆溷祖說。惟後之覧者。即略知廣。繇註通經。則 佛道 祖道。在在游翔。見知聞知。重重會入。無非當體金光明。總一圓常真法性。茲科註所繇集也夫。
宗天台教觀沙門釋(受汰)槃譚書
[1]金光明經科註目次
- 自序
- 卷第一 經卷第一
- 序品第一
- 壽量品第二
- 懺悔品第三
- 讚歎品第四
- 空品第五
- 卷第二 經卷第二
- 四天品第六
- 大辯天品第七
- 功德天品第八
- 堅牢地神品第九
- 卷第三 經卷第三
- 散脂鬼神品第十
- 正論品第十一
- 善集品第十二
- 鬼神品第十三
- 授記品第十四
- 除病品第十五
- 卷第四 經卷第四
- 流水長者子品第十六
- 捨身品第十七
- 讚佛品第十八
- (附)金光明經感應記
金光明經科註卷一
[科01]金光明經卷第一
[科01]北涼三藏法師曇無讖譯
北涼。標其代。三藏者。謂經律論三。各舍義理。讖既以此法而自師。還即以此師人。故云法師。蓋就其德以稱之也。曇無讖者。梵語。此云法豐。是舉其諱。中印號為大神呪師。譯者。易義。謂以東土之言。翻彼西梵之語。明其事也。
[科02]金光明經序品第一
序義有三。一次緒。二敘述。三發起。居一部之初。冠眾說之首。次緒也。敘於方將。述於當益。敘述也。發其信心。起乎聖說。發起也。具此三義。故稱為序。品者。梵語䟦渠。此翻為品。氣類同者。聚在一段。以品是類義故也。如四法同明發起等義。節為序品。乃至同明讚佛之義。節為讚品。今雖釋序。而品義貫下。
[科03]如是。
如是者。舉所聞之法體也。佛如法相而說。阿難如聞相而傳。故言如也。佛如法相而解。阿難如海量而受。故言是也。外道阿慪稱吉。文乖其理故非如。理異其文故非是。此則文如其理故言如。理如其文故言是。三藏二諦各異故非如。理淺故非是。摩訶衍二諦相即故言如。理深故言是。三人同聞而各解故非如。證入優劣故非是。唯菩薩所聞者為如。菩薩所到者為是。離邊明中之文則非如。出二諦外有中道則非是。文字性離。即是於如。故言如。一切法即佛法。名之為是。初破邪明正。即三藏經如是。次破異明同。即通教經如是。次破淺明深。即別教經如是。次破離明中。即圓教經如是。今經既是方等通被。根性不同。作種種說。無咎。觀心解者。以圓三觀。觀於陰等修惡。全是性惡。體是三德。復名三諦。稱諦而照。觀與境冥故為如。境即正觀故為是。下去觀解。準此應知。
[科04]我聞。
我聞者。謂如是之法。阿難從佛而聞也。釋論云。阿難與聽眾。述佛遺旨。親承不謬。故言我聞。約教應有四種我聞。四種阿難(云云)。
[科05]一時。
一時。聞持和合。非異時也。又眾生感法。佛慈赴教。機應之時也。亦是諦智合一之時。
[科06]佛。
梵語佛陀。此云覺者。覺有三義。一自覺。悟生真常。了惑虗妄。二覺他。運無緣慈。度有情界。三覺行圓滿。即名妙覺。謂能覺世間。出世間。常無常。數非數等。朗然大悟。故名為佛。若約教釋。依一切智。有丈六佛。依道種智。有丈六尊特佛。依一切種智。有法身佛。三佛不得一異。非一異而一異爾。
[科01]住王舍大城耆闍崛山。
住者。佛是能住。王舍等。是所住處。斑足王與千王。共立舍城。都五山中。鬱為大國。故云王舍城。耆闍崛。此翻鷲頭。或云靈鷲。此鳥有靈。知人死時故。又多仙靈隱其中故。觀解。此之城山。正托乎事相。入心成觀。所謂五陰為舍。心王居之。亦靈即神智。是般若。鷲即萬德。即解脫。山即不動。是法身。常為心王所觀。令一切心數。同入其中。為觀所住處也。問。何不列同聞眾。答。說時有五。說處有四。耆山眾。不聞信相室說。信相室眾。不聞夢中說。夢中眾。不聞夢覺[A5]已說。眾非一座。故闕之耳。
[科02]是時如來游。
是時者。謂如來知機。堪可得道時。若慧眼得道。智與真冥時。若法眼得道。智與俗冥時。若佛眼得道。智與中冥時。佛欲履歷法性。觀知眾生。於何時得道。故言是時也。如來者。十號之初。約悲智。則智照理與諸佛等為如。慈悲與諸佛等名來。約說證。如三諦法相解名如。如三諦法相說名來。故言如來也。游者。游涉進入之義。即是以究竟智。游入法性。夫所證法性。能證果智。義立能所。體非相到。何得言游耶。良以慈悲導物。斆我而入。故言游也。若令眾生食甘露味。亦應言住。為眾生宣說。亦應言出。法華云。善入出住百千三昧。即此義耳。
[科03]於無量甚深法性。諸佛行處。
體包法界曰無量。徹到三諦曰甚深。此先明其體德。法性者。所游法也。乃顯其德之體。諸佛所軌。不遷不變之謂。三乘六道。以迷性具。無事用故。雖軌而違。如來如實照了。毗盧遮那。徧一切處。一色一香。無非中道。當體廣博。全體幽䆳。非二乘下地菩薩之所逮及。故言無量甚深法性也。諸佛行處者。上[A6]已簡顯其體高廣。今正顯佛智亦爾。佛智無量甚深。故行處亦無量甚深。行處無量甚深。故佛智亦無量甚深。舉行處函。顯能游蓋。乃云游於諸佛行處。
[科04]過諸菩薩所行清淨。
菩薩居未及之地。智之所行。未能深廣。故特簡之。亦是舉其高位。簡法性甚深也。
[科05]是金光明。
敘名之句。據前釋題。非從喻立。乃是直名深廣法性。以佛正游此之法性。便即唱云。是金光明。諸經之王。不名法性。是之一字。為指何耶。
[科06]諸經之王。
經王者。若取文為經。即三種俗諦。若取理為經。即三種真諦。若取文理合為經。即三種中道。若說餘諦。是經而非王。若說中道。是經復是王。但經王是一。隨緣設教。名字不同。華嚴云法身。方等為實相。般若稱佛母。法華為[A7]髻珠。涅槃名佛師。皆是法性異名。通為諸經作體。今此經云。無量甚深法性。又云不思議智境。又云安住一切法如性。於一切法。含受一切法。則所詮外無能詮。能詮外無所詮。文理既合。中道斯圓。於九種經中而得自在。故以法性為金光明之王。正是經復是王也。
[科07]若有聞者則能思惟(至)西無量壽北微妙聲。
微妙者。如來既敘金光明名。經王之體。此乃一經所詮祕藏。其有聞者。必思此義。故因中性德。深而難見名微。不縱不橫名妙。果中修德。亦復如是。四方四佛護持者。佛唱此言。意有所表。四方者。四門也。四佛者。四門果上覺智也。釋迦覺智。與四佛同。諸佛果智。冥於法性。法性得顯。名為法身。法身不動。名之為持。法性常故。諸佛亦常。法常。佛常。壽命亦常。常故無量。信相推迹惑本。四佛令其達本悟迹。名之為護。又四方是四諦。四佛是四諦智。諦智兩冥。持理不失。護倒不起。故名護持也。若於集諦。達即真常。名為阿閦。此翻不動也。次於苦諦。達即真樂。真樂尊重。名為寶相。次於道諦。達畢竟淨。常住慧命。名無量壽。次於滅諦。達二我空。所顯真如。是祕密藏。一音徧滿。名微妙聲。四方四佛。本是心性。即性為觀。觀符於性。成四佛名。
[科01]我今當說懺悔等法(至)滅除諸苦與無量樂。
懺悔等法者。謂境法。法性也。行法。懺悔讚歎也。導法。一切種智也。此等勝法。悉破三障。若相資為論。行資智。智顯理。理顯故能盡眾苦。苦盡故法身顯。智圓故報身顯。功德無上故應身顯。若圓論者。一切諸法。無非法界。以法界智。導法界行。以法界行。契法界境。因中三法。不縱不橫而修。果上三身。亦不縱不橫而顯。雖圓別之殊。俱能破之勝法也。
[科02]諸根不具壽命損減。
昔損他身分。今諸根殘毀。昔斷他命。今壽損減。經云。殺生因緣。得二種果報。多病短命。即其事也。
[科03]貧窮困苦諸天捨離。
初是外無依報。次是內無福德。經云。有同生同名。天龍輔佐之。功德天。發願利益之。盜人無此事也。又先富後貧者。必是龍棄天捨也。
[科04]親厚鬬訟王法所加。
親厚者。謂父母兄弟妻子六親也。經言。人護則人瞋。法護則法壞。昔侵其人。今骨肉鬬訟。昔毀他法。今王法所加。即其事也。
[科05]各各忿諍。
此應有兩句。或翻者脫落。或是略耳。內則各各忿諍。外則人人不信。昔不實欺他。今常被欺忿。昔語無實。今人無信者。
[科06]財物耗散。
昔慢財費日。今多損耗。昔乖樽節。今墮聾騃。經言。嫌恨猛風。吹罪心火。常令熾然。即其事也。上直就人道中。明犯五戒之報。若廣約五乘。明其事理持犯。害命名事殺。不害命名事不殺。析法名理殺。體法名理不殺。不與取名事盜。與取名事不盜。如佛言曰。他物莫取。名法門不盜。菩提無與者。而取菩提。是名法門盜。男女身會名事婬。不會名事不婬。法門解者。若心染法。是名為婬。心不染法。名為不婬。不見言見。見言不見。是事妄語。未得謂得。未證謂證。名法門妄語。若穀若草。昏心眩亂者。名事酒。法門解者。迷惑倒見。名之為酒。此等。人天[A8]但事。二乘加理。菩薩猶未究竟。所以根相不具。壽命減少。唯圓教人持事不殺。又持理不殺。有因緣故。唯殺唯慈。亦作事殺。亦作理殺。故能以微妙法身。垂形九道。隨其所宜。示長短命。任其所見。用缺具根而化導之。是為究竟持不殺戒。不盜。不婬。不妄。不飲。例此可知。
[科07]愁憂恐怖。
通論見思煩惱。皆有愁憂恐怖。別論愁憂屬見煩惱。恐怖屬愛煩惱。問。煩惱與報云何。答。報多約色。惑惟在心。問。煩惱與業云何。答。任運常有是煩惱。卒起決定心。發動身口。必牽來報者是業。若爾。惡星灾異。都不關心。云何是業障。此乃外相。表業將起。是業責報之相。即得是業障也。
[科08]惡星灾異眾邪蠱道變怪相續臥見惡夢晝則愁惱。
業將感報。故其相前現。惡星者。別有客星也。亦是五星。二十八宿。違其度數。失其分野。若熒惑亂行。麻彗暴出。是客星也。灾異者。風雨雪霜乖候等。眾邪者。人邪。鬼邪。法邪也。蠱道者。毒鬼也。又言三毒是蠱。變怪者。詭怪也。謂禽獸醜惡形聲等。惡夢者。心靈潛密。業現其中。夢見不適意事是也。如上三障。若能內觀法性。達罪本空。均生佛於自心。起慈悲於法界。將即障是德。又何慮乎不破。故於次文。明其行法。
[科09]當淨洗浴聽是經典(至)專聽諸佛甚深行處。
前業相外彰。報對不久。內無行法。何以禳之。約其三業。作三德之行。以事表理也。洗浴臭體。擬作法身。緘脣攝耳。擬聽般若。至心清淨。擬作解脫。前令洗浴內身。後更勸淨外服。內外相成爾。前但令聽。後誡令專聽。鄭重緘口爾。前令至心。後示至心之境。成其行法爾。洗浴法身。能禳報障。攝耳緘口。能禳煩惱障。至心能禳業障(云云)。
[科01]是經威德能悉消除如是諸惡令其寂滅。
能悉消除者。明三障轉也。令其寂滅者。三德成也。三業既修金光明行。成則契於三德之理。修在名字。觀行。相似。至分真位。皆得名為轉障成德。報轉成法身。煩惱轉成般若。業轉成解脫。前寄事相。將淺表深。後明寂滅。將深結淺。經文繡密。見之者寡。
[科02]護世四王將諸官屬(至)是上善根諸佛所讚。
此中正敘流通。護世四王下。是敘其品。可解。大辯者。是敘其品。尼連。鬼母。是敘功德天品。同是女天故。地神。是敘其品。大梵。三十三天。是敘散脂品。散脂是將。梵釋是主。敘主。即得臣將也。緊那羅等。是其領。敘其領。得其管也。我今所說諸佛祕密者。是敘正論善集兩品。說世祕密。可以治國。出世祕密。可以詣道。故知敘兩品。若得聞經者。是敘鬼神品。鬼神品中。純明聽法功德。為八部所護。(云云)著淨衣服下兩行。敘授記品。三大士。十千天。淨心殷重。淨若虗空。故獲授記也。若得聽聞下。敘除病流水等品。聞名服藥。悉得病除。則是善得人身。復能修行。布施福業。是善得人道。魚聞佛名。善得天身天道。即此意也。正命。是敘捨身品。虎餐血肉。即得解脫。豈非正命也。若聞懺悔下一行。敘讚佛品。佛有三世。諸菩薩多是先佛。即過去佛也。又是未來佛也。為此菩薩所讚。即為佛所讚也。
[科03]金光明經壽量品第二
此之品題。若從信相所疑。應言壽有量。若從四佛釋疑。應言壽無量。而今不道壽有量。不道壽無量。直言壽量者。意欲圓論三佛之壽量。故不偏題。蓋佛本無身。無壽。亦無於量。隨順世間而論三身。亦隨順世間而論三壽量。如云壽者。命也。報得命根。連持不斷。名之為壽。延促期數。名之為量。此應身因緣壽量也。如云壽者。受也。境智和合。共相盛受。無分別智。盛受無分別境。無分別境。盛受無分別智。如函大而蓋亦大。故壽是受義。量者。相應也。境智相應。故言量。此報身之壽量也。如云壽者。久也。常不變易。稱之為久。量者。詮量也。常久之壽。非多數。非少數。非相應盡知。非相應不盡知。非可說。非不可說。無以名之。彊以詮量。說其長久。此法身之壽量也。初番為二。一有量量。如釋迦之壽。方八十是也。二量無量。如彌陀之壽。實是有量。人天所不能測。故言量無量也。此量無量。皆應佛所為也。第二番亦二義。佛以如如智。稱如如境。境無分別。智亦無分別。若境稱於智。智有分別。境亦有分別。此知與不知。皆報佛所明也。第三番亦二義。一者深寂不可說。二以慈悲方便。亦可得說。此可說不可說。皆法佛之法也。釋此壽量。雖作三身六義。初番祇是明義。以其明故。大小長短。延促數量。悉現明中。第二祇是光義。智境函蓋。體解相應。色大故般若亦大。以法常故諸佛亦常。第三祇是金義。常樂我淨。說滿法界。法性無所益。都無一言。法性無所損。故下文云。如深法性。即於此典金光明中。而得見我釋迦牟尼。即其義也。但信相偏疑應身之有量。四佛偏舉應佛之無量。斷其有量。迹疑既除。深達報法。經家從其生圓解以立題。故言壽量品。意取報身壽量。上冥下應。上冥法性。即非量非無量。下應機緣。能量能無量。所謂舉一蔽諸耳。問。既稱壽量。[A9]已是正宗。序分何得復入耶。答。眾經例爾。如維摩無序品。序在正說中。大品正說。在序品中。涅槃序分。入正品中。眾經皆然。何獨惑此。斯乃出集經者節品之意。為四佛斷疑。孤然而起。其文嶃絕。故引序分。安壽量中。品雖屬正。義當序分。應從義便。不得齊品分割也。
菩薩者。菩名道。薩名心。自行此道。復能化人。故言摩訶薩。依勝行。立勝位也。
[科06]名曰信相。
信相者。信家之相。在似道中。別判三十心。圓判鐵輪位。下文云。見有一人。似婆羅門。以枹擊鼓。鼓是法身。擊是機動。似位機興。知非真擊。又真似之位。地地相隨。如普賢行滿。位鄰尊極。此似則高。信相稱似道者。未敢判其高下也。
供養有二義。一財。二法。佛說百千法門。隨而修學。名法供養。觀解。一念覺了心名佛。無量功德心。資此覺心。令轉明淨。名供養佛。如膏資火。如食益身。如禪發慧。皆供養義。
[科02]種諸善根。
種善根者。法性名地。觀法性智名種子。常以觀觀名下種。久習不退名種久。五善根生名增長。此繇值佛。故得殖種。二義相成。皆菩薩之德也。
[科03]是信相菩薩作是思惟(至)壽命短促方八十年。
繇有遠近。遠繇三月唱入涅槃。近繇敘述若有聞者。則能思惟無上之義。又云繇乎本誓。擊動生疑。何因何緣者。通論三種皆名因。而此文既略。緣了相資。共能顯正。正當於因。緣了當緣。正因常恒。壽命無量。緣能顯理。境常智亦常。此因此緣。皆非八十之因緣。今方八十。是何因何緣。是故生疑也。此正未達全應是法是報。三身竝常。是圓四德。遂疑應迹。定是短促。方八十者。世壽三品。下方四十。中方八十。上方百二十。
[科04]復更念言如佛所說(至)饑餓眾生況餘飲食。
如佛所說者。教詮止行二善。感壽則長。此金口誠言。佛昔行因甚多。而今果壽極少。理教相違。不能不惑。若無此理。教為虗設。若其必然。長壽安在。有二因緣者。即是止行二善。十善中一一皆具。不殺是止善。放生是行善。不盜是止善。施食是行善。今經互舉一邊。共明止行。然止行之義甚長。如人天以五戒十善為命。三乘人以智慧為命。若遮奪此事。即是斷人天命。破壞三藏法。即殺二乘人命。毀訾事檀等。即斷六度菩薩命。非撥體空。即斷通教菩薩命。毀訾漸次。是斷別教菩薩命。誹謗圓融。是斷圓教菩薩命。亦斷佛命。唯例無遮障。乃名不殺。百味甘漿等。依報食也。身肉骨髓等。正報食也。此皆事中施食爾。經言法食。法食者。世間法味。出世法味。出世上上法味。菩薩能為一切眾生。作大施主。授以五戒十善。即人天食。說三界猛火。多所燒害。讚歎三乘。無繫解脫。即授三藏食。毀訾小乘。敗種焦芽。稱讚菩薩所行之道。即授通別食。設饑國人大王之膳。煩惱為薪。智慧為火。成涅槃食。令諸弟子。皆悉甘嗜。即授圓教食。惟盡行此法。乃名施食。如是一一法。皆具止行二善。一一善。皆具因緣。此諸因緣。感長壽果。而我世尊。行圓果滿。云何今日方八十年。[A11]己身骨髓肉血者。即指法性實相為[A12]己身也。釋論云。持戒為皮。禪定為血。智慧為骨。微妙善心為髓。為他說戒。戒能遮罪修福。是施[A13]己皮。說諸禪定。神通變化。是施[A14]己血。說無著妙慧。亡泯清淨。其所說法。皆到智地。是施[A15]己骨。檀忍等應是肉也。說甚深法性。諸佛行處。不一不異。絕思絕議。微妙中道者。是施[A16]己髓。將此充足饑餓眾生。況餘飲食。餘飲食者。即是人天二乘。戒皮定血慧骨真諦之髓爾。如來往昔。隨他意語施權。隨自意語施實。皆是長壽因緣。云何今日方八十也。
[科05]大士如是至心念佛思是義時。
至心者。徹到心源。盡心實際之謂。觀心既然。觀佛亦爾。故言念佛。正念不殺施食。與法性虗空等。如此之壽。不應短促。是為結前。繇作此觀。機動瑞興。故言開後。文句中亦科為現相之繇。
[科06]其室自然廣博嚴事(至)諸根不具即得具足。
別相有十者。一其室廣博。二其地寶嚴。三妙香氛氳。四高座涌出。五佛坐華座。六放大光明。七雨諸天華。八作天伎樂。九皆受天樂。十根缺者具。此之十相。約相表德。作橫竪消文。一竪表十地義便。二橫表初地義便。其室廣博。竪論表初歡喜。此地初開。過於凡聖。故以廣博表之。橫論表初地智也。以五陰為室。嚴事即假智。廣博即空智。自然即中智。三智一心中具足故歡喜。天紺琉璃等者。竪論表離垢地。此地對戒。戒是諸行基壇。諸行莊嚴於戒。故以間錯表之。橫論表初地所照境。天紺琉璃。瑩淨明徹。表真諦境。雜廁間錯。種種莊嚴。表俗諦境。猶如如來所居淨土。至聖所居。極尊之地。表中道第一義諦境。香氣。竪論表明地。其地對忍。唯辱而忍增。如煙多則香盛。故以香表之。橫論表初地慈悲功德。稱性與拔。竪高橫廣。故言過諸天香。徧滿一切陰入界中。無不溥覆。四高座。竪論表𦦨地。其地對精進。精進督出眾行。故以高座表之。橫論表初地四德。是祕密藏。佛住其中。如高座可坐也。佛坐其上。竪論表難勝地。其地對禪。禪有神通轉變大力。故以佛表之。橫論有四如來。表初地覺四法智。智與法冥。如佛坐座也。光明。竪論表現前地。其地對般若。般若洞照。故以光明表之。橫論表初地自行化他。此土他土。無不畢照也。天華。竪論表遠行地。其地對方便。方便善巧。觸處嚴淨。故以天華表之。橫論表初地四辯。華雨於空。如辯詮於理也。作樂。竪論表不動地。其地對力。力能利安一切。如伎悅物。故以作伎表之。橫論表初地四攝。四攝攝物。如樂樂他也。受樂。竪論表善慧地。其地對願。願滿則心喜。故以受樂表之。橫論表初地法喜。法喜澄神。如受天樂。根具。竪論表法雲地。其地對智。因中眾行。智慧為首。智導諸行。隨階而圓。故以根具表之。橫論表初地諸根互用。耳見眼聞。一根具足諸根用也。初地既爾。地地皆然。將橫入竪無竪不橫。復次十相。前五表自行因果。後五表化他能所。即與法華十妙意同。
[科01]舉要言之一切世間所有利益未曾有事悉具出現。
前文廣意略。此文略意廣。一切者。該十法界也。世間者。包三世間也。未曾有者。因中所無也。悉具現者。因圓理顯也。舉要者。實相是要。實相既圓。三千世間。俱空假中。何法不滿。故知正表十地因成一果。究竟具足。
[科02]爾時信相菩薩見是諸佛(至)恭敬合掌向諸世尊。
既因心疑。覩瑞見佛。必知聞法。故歡喜。
夫疑情不可久處。是故騰疑。念如來相好光明。神力說法。一切功德。依壽而住。其壽既促。眾法奚為。故皆不疑。[A18]但念壽短。以此覆心。故默騰求決也。而不發言者。四佛適現。威尊敬重。故爾默然。疑既覆心。不得不念。
[科04]爾時四佛以正徧知(至)思量如來壽命短促。
疑蓋覆心。聞法不解。故先止之。若信相實疑。宜須折止。若是起教。因其訓人。汝今不應下。正止疑。有三不應。一八十之壽。是法界全體。起應物大用。故不應以定短致疑。二釋尊所證法性海深。不應以長短心慮測度。三以信能入。以智能度。汝信智未具。豈度量所思。此三不應是約三身而成止意。
[科05]何以故善男子(至)知其齊限唯除如來。
此正釋三不應之意。舉八眾不能量者。釋法性不應也。義攝菩薩。若凡若聖。悉不能思筭也。惟除如來者。釋智度不應也。若如如來。是則能知。既未如如來。那忽能知。以如來有無量常智。能知無量常法。智性既冥。大用可解。是釋三不應也。
[科06]時四如來將欲宣暢(至)信相菩薩摩訶薩室。
餘經或先集眾。後現瑞。此經先現瑞。後集眾。前後互出爾。信相一人。利益者少。有緣若集。所益處多。是故集眾。眾有四種。一發起。信相樹神等。二當機。聞即得道者。三影響。從十方遠來者是。四結緣。當座雖未得道。作後世因緣。如流水為魚說法。今日得悟。即其事也。齊此判屬序分者。文云。將欲宣暢。大眾雲集。豈非序之明證邪。序分竟。
[科07]爾時四佛於大眾中(至)所得壽量而作頌曰。
一切諸水可知幾滴(至)無有能計釋尊壽命。
此中正是常宗斷疑。且作三意消文。一對四諦。二對四念處。三對四德。若論果壽。宜對四德。果不孤起。故念處明因。因果有本。故對四諦。一切諸水。對集諦。水體潤生。如集能資長。沒溺凡聖。亘界內外也。諸須彌山。對苦諦。山體結搆。盤峙水上。如苦報積聚。為集作果。繫縛界內外色心也。大地微塵。對道諦。地能容載水陸兩途。如通別道。到此彼岸。虗空分界。對滅諦。空體盡淨。如滅諦滅無二十五有。及滅化城涅槃也。四諦理。即法身。四諦智。即報身。從體起用。即應身。信相[A19]但見應短。不見應長。四佛舉四喻。喻其應長。應迹尚難思筭。況復報法。對四念處者。一切諸水。對受念處。受能含納。如海多容。須彌山。對身念處。色相與質礙相類。大地對想行念處。想取行行。如地容載。空界對心念處。心但有名。如空無相。若觀四念處。是長壽因。若四念處得道。是長壽果。處即法性。是法身。念即觀智。智冥於法。是報身。法報非常非無常。而能起用。為常為無常。信相但見無常。不能見常。四佛舉喻。明其用常。用既叵窮。體誠難量。對四德者。水潤生榮對常德。山能高出對我德。碎地為塵對淨德。空無苦受對樂德。四德是果上所剋。果與理冥。冥於非常非無常等。能起常無常等用。信相但見無常無樂。不見常樂。四佛舉喻。顯四德之用。非思筭所知。體本報法。杳然慮外。統上舉應迹以彰報法。要使信相聞說。非但疑除惑斷。增信生解。言巧意深。為若此也。
[科01]不可計劫億百千萬佛壽如是無量無邊。
四佛引四譬者。乃是舉量以況無量。量物尚非思筭所知。無量之法。寧可圖度。億百千萬。此舉數法以明無數。
[科02]以是因緣故說二緣(至)無量無邊亦無齊限。
若作因緣者。因親緣疎。命是正報。不殺為因。食是依報。施之為緣。以此因緣。得壽命長。若作二緣者。不殺是止善。施食是行善。如是二緣。資助法性菩提之因。乃會妙常。此正以長釋短。斷其無常之疑。無常疑斷。常住壽明。
此疑去信生也。聞壽命無量者。解迹用能常能無常。能常其壽無量。能無常。其壽八十。則前疑自去矣。深心信解者。即於應用。而悟報法本體。非量非無量也。踊躍者。登位也。歡喜者。信生也。別在初地。圓在初住。若作普賢似位釋者。鄰真接極。而生歡喜也。
[科05]說是如來壽量品時(至)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據新經三周意。即是第三當機上根初悟也。
[科06]時四如來忽然不現。
佛本為信相等一類機緣。不現而現。緣[A20]己利益。則不還而還。息化歸本。故言忽然不現。
[科07]金光明經懺悔品第三
懺悔二字。乃雙舉二音。梵語懺摩。華言悔過。今釋為四意。一釋名。二示處。三明法。四顯位。第一釋名者。懺者。鑑也。披陳三業。不敢隱諱。令他委鑑。身被鑑而顏恧。口被鑑而脣蹙。心被鑑而意伏。故懺名鑑也。悔者。廢也。內懷鄙恥。悔造眾非。悔身則三廢。悔口則四廢。悔心則十廢。故悔名廢也。又懺者。首也。悔者。伏也。不逆為伏。順從為首。又懺名白法。悔名黑法。白法須尚。黑法須捨。又懺名修來。悔名改往。又懺名披陳眾失。悔名斷相續心。又懺者名慚。悔者名愧。慚則慚天。愧則愧人。故名懺悔。第二示處者。處是懺之所依。謂一實相。無別實相。即罪相是。文云。我今為是作歸依處。正甚深無量金光明法性也。法性祇是諦理。諦理祇是妙境。諸佛所師。寂滅真如祕密之藏。十方眾聖。安住其中。如普賢觀。是名大懺悔。約中道為處也。名莊嚴懺悔。約俗諦為處也。名無罪相懺悔。約空為處也。若三種差別。此是歷別論處。即一而三。即三而一。乃稱圓妙。得此處者。標心進行。罪無不滅。德無不顯。故須識懺悔處也。第三明法者。乃有三種。一作法懺。謂身口所作。一依法度。二取相懺。謂定心運想。相起為期。三無生懺。謂了我心自空。罪福無主。觀業實相。見罪本源。法界圓融。真如清淨。法雖三種。行在一時。無生是正。二為助緣。正助合行。如膏益明。證理彌速。今文具有。著淨潔衣。專聽是經。又七日七夜。朝暮淨心等。即作法也。於其坐處。得見彌勒文殊普賢。即取相也。五陰舍宅。觀悉空寂。本無有生。亦無和合。即無生也。一往初破報障。次破業障。三破煩惱障。故明懺悔法也。第四顯位者。其位甚長。其義極廣。凡夫鄙濁。三障日深。二乘捨離。但除界內。菩薩分破。即至等覺。猶未究竟。故知位位橫論。各有三障煩惱頭數。結業流類。苦報等差。皆須懺悔。故復顯位也。如上四義。正欲行人一一了知。如法進修。滅除諸惡。故專以懺悔當品。顯經力用耳。
[科01]爾時信相菩薩即於其夜夢見金鼓其狀姝大。
夢者是入如夢三昧也。示能觀智。法性即金鼓。金鼓體圓空鳴。即是三德。姝者。勝義。深義。大者。廣義。無量義。如上文游於無量甚深法性。委論應言圓姝大。空姝大。嗚姝大。一一甚深無量。此即夢中所覩法身。觀一而見三佛也。
[科02]其明普照喻如日光。
光是智慧。智與法性體冥。克成大果。體圓空鳴姝大。光圓空鳴亦姝大。此即夢中所覩報身佛。一佛而三也。
[科03]復於光中得見十方(至)眷屬圍繞而為說法。
光從鼓出。徧照十方。用從體起。應周法界。與機緣同事也。座是所安之理。法也。智稱此理。故佛坐其上。報也。大眾圍繞。所應之機。應也。此即夢中所覩應佛。即一而論三也。三佛既具三義。乃顯法法具三。略則十種。廣則一切。莫不可尊可重。寂而常照。能多利益。是故此經。名金光明。思之思之。
鼓是法身。擊是機智。婆羅門是淨行。似是鄰真。鄰真之人。以似解淨智。和合法身。甘露相應。能以妙音。徧三千界。滅苦生樂。斯乃法界大用。起教利益眾生。故有懺法耳。
夢者。橫論入觀為夜夢。出觀如過夜至旦。竪論三十心惑障未遣如夢。登地斷惑。如過夜至旦。出王舍城者。表出因位。往耆闍山者。表向果地。山是佛居。信相在城。故出此往彼。表從因趣果。
頂禮是身敬。瞻仰是意敬。說夢是口敬。禮畢右繞表戀慕。
即長行中三身意。入觀所觀之境也。
[科14]見婆羅門擊是金鼓其鼓音中說如是偈。
上文所表三身。雖是佛法。既與心法。及眾生法。無差別故。故為信相心性之境。今於夢中。自覩其觀智之機。扣擊法身。起應機用。說懺悔偈。斯乃信相同於如來。起經力用。
[科15]是大金鼓所出妙音(至)能除眾生諸惱所逼。
前二行滅果。諸有者。三有也。後一行滅因。諸惱。三惑也。
[科16]斷眾怖畏令得無懼(至)定及助道猶如大海。
前二行。出世間果。斷眾怖者。離五怖。謂惡道怖。惡名怖。死怖。不活怖。大眾威德怖。得無所畏者。有四。一一切智無畏。二漏盡無畏。三說障道無畏。四說盡苦道無畏。後一行。出世間因。定是正道。助道即事度等對治行也。
[科17]是鼓所出如是妙音(至)貪瞋癡等悉令寂滅。
前一行半。自行備。後二行半。化他備。
[科18]若有眾生處在地獄(至)亦聞無上微妙之言。
以戒緩故。處於地獄。以乘急故。聞金鼓聲。
[科19]是金鼓中所出妙音(至)皆悉能令成就具足。
先少得。後多得(云云)。
[科01]若有眾生墮大地獄(至)所出之音悉能滅除。
釋此六義。皆從三塗。漸至人天。二乘。菩薩等。一一皆有破惡生善之力。
[科02]一切諸苦無依無歸無有救護我為是等作歸依處。
夫法身具三德。即是一體三寶。法性是法寶。寂而常照是佛寶。徧一切處是僧寶。自凡夫二乘雖不知。亦不出法性。總之一切菩薩。何甞不以此為歸依。若得有所依。則本立道生。三智三行三身三脫。一切道法。任運而顯。我為等者。眾生性德。全是果佛真如我也。
[科03]是諸世尊今當證知(至)現在世雄兩足之尊。
內本雖立。外無佛加。不得成就。若蒙擁護。斷惡生善。辦在斯須。如萌芽得雨。扶疎豐鬱。是故請佛也。
[科04]我本所作惡不善業今者懺悔。
總懺者。總懺三障也。本者。煩惱是二障本也。惡者。報障也。不善者。業障也。三障障三身三佛三寶。三障若轉。諸三法門悉明。故總懺也。
[科05]諸十力前不識諸佛及父母恩不解善法造作眾惡。
十力者。一是處非處力。三業力。三定力。四根力。五欲力。六性力。七至處道力。八宿命力。九天眼力。十漏盡力。此十通名力者。即諸佛所得如實智用。通達一切。了了分明。無能壞。無能勝。故名力也。大菩薩亦分得此力。但比佛小劣。故沒不受名。乃直名佛為十力也。此之十力。法佛本具。報佛證之。應佛用之。眾生色心依正因果。舉體即是三佛十力。但獨頭無明。癡倒殊甚。不能觸處。了達法身。公於佛前。造作眾罪。如牛羊不識天子。如鳥雀不識檠像。於前造過。愚癡不識法身。亦復如是。父母恩者。方便是父。智度是母。此二法門。能生法身。而不了獨頭相應。全是二智。是不知報佛也。不解善法者。善法是助道之行。能資智顯理。而不解者。是不識應佛。三佛既皆不知。豈非無明過患。此別懺煩惱障也。
[科06]自恃種姓及諸財寶盛年放逸作諸惡行。
略言三種。一以姓傲他。二以財忽物。三以壯年陵彼。雖報有此三。不應自恣。堪以助道。若縱恣者。為修道障。此約事釋報障也。約法門解。出家人以慧為姓。繇慧得道。故如姓貴。定為財。定能資慧。故如財寶。戒為年。戒能制犯。故如盛年。染此三法。自尊卑他。皆名於報起障。障故須懺。
[科07]心念不善口作惡業隨心所作不見其過。
亦是教他作惡也。從身口意。是自作惡也。
忿。怒也。求五欲。則忿他不與。有五欲。則忿他見侵。
[科10]親近非聖因生慳嫉貧窮因緣姦諂作惡。
外道自以為聖。故佛弟子指為非聖。吝財曰慳。妬賢曰嫉。私詐曰姦。曲媚曰諂。繇貧窮故。而作詐媚。
[科11]繫屬於他常有怖畏不得自在而造諸惡。
[科12]貪欲恚癡擾動其心渴愛所逼造作眾惡。
[科13]依因衣食及以女色(至)如是眾罪今悉懺悔。
[科14]或不恭敬佛法聖眾如是眾罪今悉懺悔。
[科15]或不恭敬緣覺菩薩如是眾罪今悉懺悔。
言無佛世敬田者。以辟支佛。出無佛世故。菩薩歷劫形服不拘。故無佛世。隨機化物。
慢。對他心舉。驕。繇染自法。造業因緣甚多。不可具列。故總而懺之。若欲細釋。從人道為始。二乘通別菩薩等行。一一作之。例應可解。通惑所造。名有漏業。別惑所造。名無漏業。大悲不思議等。種種之業。故等覺來。皆須懺也。五十校計經云。上至等覺。皆須懺悔。即其義也。
[科01]我今供養無量無邊三千大千世界諸佛。
我今等者。此乃即法以明財供。良繇了達所奉之供。體是法界。出生無盡。一一周徧。故一切剎一切佛前。皆有六塵妙供養事。不獨廣徧。亦乃常存。盡未來時。施作佛事。不然。何能以有限之財。徧供無量無邊大千諸佛。
夫眾生等。性欲亦等。善巧度一。眾多亦然。不計劬勞。積功累德。功成大覺。即智德滿。盡一切苦。即斷德滿。
千劫者。假多以顯懺力大耳。涉時既多。造罪復重。若了逆罪。即金光明。全所具理。為能觀觀。繇此顯出法性金等。轉障成德。何罪不滅。此乃名為正為說懺。
珍寶者。十地因可貴。脚足者。十地是果家之基本。故言脚足。又十度是十地之脚足。於餘功德。非為不修。隨力隨分。正以檀為初地之足。檀足若滿。得入初地。乃至智度足滿。得入十地。故十度為十地脚足也。
[科10]成佛無上功德光明(至)十力世尊我當成就。
初句總明果滿。餘是別明果滿。功德光明者。果上二種莊嚴也。令眾生度海者。果上轉法輪也。法藏須論八萬四千。皆祕密故。名為甚深。功德乃是六度萬行所成就者。略言萬德。廣則無量。一切種智。即中道智。中必雙照。令三圓極。禪謂達禪。達根本等。皆法界故。定謂楞嚴。本性健相。二是大乘事理二定。於一切法皆明靜故。汎舉百千。根謂五根。力謂五力。此五能生善法。名之為根。能排五障。名之為力。覺謂七覺分。有能到極果覺知之分。道謂八正道。能離偏邪。通至涅槃。此等修雖在因。證皆果德。陀羅尼。翻遮持。遮一切惡。持一切善。此乃自行始終之相。
百劫者。受報之時也。所作眾惡。即想行陰苦。貧窮困乏。即色陰苦。愁熱驚懼。心常怯劣。即識陰苦。蹔無歡樂。即受陰苦。五陰即報。報有所作。作即是障。
業垢者。業名動作。煩惱心動。成於垢染。亦可煩惱從夙業生。故名業垢。
[科15]唯願現在諸佛世尊以大悲水洗除令淨。
同體之悲。方稱為大。此悲為水。洗無不淨。
問。過現須懺。未來未有。云何言懺。答。今舉現事例之。如在家人。畫度生方。起無量惡念。事雖未有。次第必更。忽然發心。捨家修道。前所念事。併與緣差。未來之業。亦應如此。雖非現有。時到必然。今若懺悔。索然清淨。
[科01]身業三種口業有四(至)十種惡業一切懺悔。
橫開現世三業為十惡。可解。
[科02]遠離十惡修行十善(至)今於佛前誠心懺悔。
遠離者。惡斷也。修行者。善生也。不得止就三塗人天而解。應須因位。至於極果。節節論於十惡十善。十住者。初心因位也。逮十力者。究竟果滿也。
[科03]若此國土及餘世界(至)願於來世證無上道。
眾生頑故。愛著於有。不能升出。今懺此罪。故云回向。此土他方。凡所作善。皆施眾生。共向佛果。如聲入角。則能遠聞。方便力大。與虗空等。
[科04]若在諸有六趣險難(至)三有險難及三毒難。
初四句。是報障難。諸有者。二十五有。報得之身。造作眾惡。豈非報障。生死險難。有二解。若取其因。即是業障。若取其果。即是報障。種種婬欲。即煩惱障。心輕躁者。復是報障。輕躁是覺觀。覺觀是尋伺陰心。故屬報法。近惡友者。惡友能污染人三業。此屬業障。如移廐屠邊。孟鄰哭貨。朱赤墨黑。即其義也。三毒。是煩惱障。
[科05]遇無難難值好時難(至)如是諸難今悉懺悔。
此有二義。一若不修善。障難不興。若欲修善。障難即起。善非是障。惡來遮善。名善為難。二者諸善是難。善能障道。豈非難耶。今就後義解。遇無難難者。自謂無惡。不肯修善。如二乘入空。生滅度想。生安隱想。不復進求菩提。即其義也。值好時難者。如劫初時。在鬱單越時。一向受樂。都不修道。豈非值好時難。修功德難者。多作有為。求可意果。如一比丘。專行福德。不修禁戒。墮白象中。七寶絡身。金盂盛糞。又妙莊嚴王本事等。豈非修功德難。值佛亦難者。如旃遮婆羅門女。善星調達等。皆是值佛而難。例此應云聞法起謗。值僧起破。皆是難也。
[科06]諸佛世尊我所依止是故我今敬禮佛海。
標諸佛者。橫則十方。竪則三世。事即報應。理即法身。言略而意廣。標章之巧妙也。我所依止者。依止法性。一體三佛也。佛海者。四眼入佛眼。十智入如實智。皆失本名字。但名佛眼佛智。如物投石蜜。如流會海。無不甘鹹者。法性三佛。攝一切法。故名佛海也。
[科07]金色晃耀猶如須彌是故我今頂禮㝡勝。
略歎者。諸相好中略歎金色。釋論以即時鐵比即時金。即時金比海金。海金比龍金。龍金比閻浮洲金。閻浮洲金比四天王金。如是傳傳比第六天金。第六天金比佛身金色。第六天金如鐵。然金色身。是眾相所依處。唯見金色。故知是總歎眾相好也。猶如須彌者。須彌為四寶所成。況佛身具四德。故知總況也。
[科08]其色無上如天真金(至)佛日大悲滅一切闇。
此廣歎佛色無上。無上者。我德也。
[科09]善淨無垢離諸塵翳(至)莊嚴其身視之無厭。
此廣歎佛色無垢。無垢者。淨德也。
[科10]功德巍巍明網顯耀(至)如是種種莊嚴佛日。
此廣歎佛色安住。安住者。常德也。頗黎。此云水玉。
[科11]三有之中生死大海(至)是故我今稽首敬禮。
此廣歎佛色能除苦毒。即樂德也。潦。行水。
[科12]如大海水其量難知(至)虗空邊際亦不可得。
此四句喻。即況四德。海無增減故常。地體無垢是淨。山形高出如我。虗空無礙故樂。以佛功德海。思所不能知。言所不能盡。故一一難知。
一切有心不能得知。即是絕思。思既[A26]已絕。口何所宣。即絕言也。
[科15]大地諸山尚可知量(至)諸佛功德無能知者。
問。寄言絕言。皆離思說。同耶。異耶。答。四德祕密。本離心緣。今之稱歎。為令眾生。入祕藏故。故寄言絕言。皆彰離念。寄言用四。喻於四德。喻既莫數。顯德忘緣。絕言中四。不可為喻。亦顯四德。忘於緣慮。故知二文。皆絕思說。
[科01]相好莊嚴名稱讚歎如是功德令眾皆得。
相者。結一切相。好者。結一切好。莊嚴者。一一相一一好中。皆具眾德。以為莊嚴也。
[科02]我以善業諸因緣故來世不久成於佛道。
大覺圓明。故屬意業。
陰。死。天子。多約於身。煩惱屬意。今從多分。
[科05]住壽無量不思議劫充足眾生甘露法味。
非無緣慈。住壽不爾。
[科06]我當具足六波羅蜜猶如過佛之所成就。
六度成就。此約真因破於六蔽。從斷正論。是智德故。故名有為。
[科07]斷諸煩惱除一切苦悉滅貪欲及恚癡等。
此約真位。垂形九道。調伏眾生。任運不與惑苦相應。是斷德故。故名無為。
[科08]我當憶念宿命之事(至)聞說微妙無上之法。
[科09]我因善業常值諸佛遠離諸惡修諸善業。
[科10]一切世界所有眾生無量苦惱我當悉滅。
[科11]若有眾生諸根毀壞不具足者悉令具足。
[科12]十方世界所有病苦(至)還得勢力平復如本。
[科13]若犯王法臨當刑戮(至)願使一切悉得解脫。
[科14]若有眾生饑渴所惱(至)眾生受者歡喜快樂。
上文大悲拔苦。根不具者令具。今大慈與樂。視聽聰明。暢悅快樂。諸根語同。與拔小異。然須論十番。所謂果報。修因。聲聞。支佛。四教菩薩。方便。實報。今樹王拔此十種人苦。珠王合與十種人樂。
人緣不同。或值佛難不除。或難除不值佛。今願其亦除亦值。
人因不同。或多財而卑賤。或尊貴而貧窮。因不具足。今令其亦貴亦富。女有五礙。願其五礙苦。
[科26]金光明經讚歎品第四
述德為讚。褒揚為歎。釋論云。美其功德名為讚。讚之不足。又稱揚之。名為歎也。凡有四意。一從能讚人得名。前品明信相思疑佛壽。四尊盡降其室。一心信解。夜夢金鼓出聲。且向耆山說夢。今品佛述其昔為龍尊。面讚法王。願我當來。夜夢晝說。說斯人本事。令眾歡喜。故言讚歎品。此世界釋。二從生善得名。夫善不孤運。生必託緣。緣中勝者。無過於佛。龍尊讚佛。能生妙善。從生善得名。故言讚歎品。此為人釋。三從滅惡得名。罪之尤者。無過毀佛。若翻滅斯罪。應須讚歎。讚歎治於毀訾。從能治得名。故言讚歎品。此對治釋。四從所讚人得名。即是去來現在。三世諸佛。諸佛極尊。甚深無量。稱揚顯說。故名讚歎品。此第一義釋。雖則從四悉檀立名。正是生善之用。
[科27]爾時佛告地神堅牢(至)讚歎去來現在諸佛。
對告地神者。主此大地。菩薩行行。皆寄其上。壽命長久。見去來今事。證義事強。如瑞應云。積功累德誰為證。佛時指地是知我。今說往昔金龍尊事。所以對告地神也。又對善女天者。男天陽表權。女天陰表實。實智能生眾善。善生宜對善女。證往故宜對堅牢。(云云)今論生善之用。故對告善女。金龍尊者。此王往昔修金光明法門。依法性理。故言金。能以智慧。讚三世佛。辯如雲雨。故言龍。能為眾生。作大利益。為物所仰。故言尊。從行得名。故言金龍尊也。
[科01]我今尊重敬禮讚歎(至)諸佛清淨微妙寂滅。
總讚者。竪總三世。橫總十方。三世十方。心意識境。是總事。寂滅是涅槃義。既稱微妙。是大滅度。則彰三德。非縱非橫。名祕密藏。是總理。總理是總法身。總事是總報應二身。總讚三身。亦是總讚三德三寶等。種種三法門。如是諸佛。總皆清淨。清淨者。即是總讚之辭也。非但清淨。亦常樂我。(云云)此剋果明德也。
[科02]色中上色金光照耀(至)右旋潤澤如淨琉璃。
夫相好本莊嚴佛身。佛身多種。父母生身。尊特身。法性身。身既不同。相好亦異。如林微尼園。舉手攀樹。化右脇生。天地大動。阿夷甚驚。披㲲而相。相相炳明。決定成佛。悲不能聲。此是生身佛相也。如釋論說巍巍堂堂。譬如須彌。映臨大海。所有大相小相。亦巍巍堂堂。不同常身常光常相。此即尊特佛身相也。法性身佛者。非是凡夫二乘下地之所能見。唯應度者亦令得見。此即無身之身。無相之相。一切智為頭。第一義髻。八萬四千法門髮。大悲眼。中道白毫。無漏鼻。十八空舌。四十不共齒。四弘誓肩。三三昧腰。如來藏腹。權實智手。定慧足。如是等相。莊嚴法性身也。然相體不同。相用亦異。如足下安平相。一切魔邪。無能傾動者。一切有無。無能動者。一切邊無能動者。如頂肉髻相。法不禮人。亦不禮聖。亦不禮分中。初後既爾。中三十相。論用可知。相用不同。相業亦異。如釋論修百福德。成於一相。三千二百福德。成三十二相。此即生身種相義也。若以空慧導諸相業。一一業悉與空相應。諸相應中。空相應㝡為第一。此是尊特佛種相義也。若以實相慧導成諸業。一一業無非實相法界。此是法性身佛種相義。如此三身三相。若業若用。不得縱橫竝別。若一異者。則不清淨。非微妙寂滅。以不縱橫竝別。故是絕言。言歎所不及也。今經正歎尊特身相。上兼法性。下攝生身。處中而明。實繇龍尊智巧。如法相解。如法相讚。故大相小相。相間而讚爾。三十二為大。八十種好為小。一一相好。皆是法界全體顯現。據其總讚。諸佛清淨。微妙寂滅。以總顯別。一一相好。皆祕密藏。今初句。是讚第十四金光微妙。故云上色。次一句。讚第十五身光。三一行。讚二十八梵音深遠。四一行。讚小相中第七十九髮色青珠。五一行。讚二十二四十齒具足。六一行。讚二十九眼。七一行。讚二十七舌大薄。覆面至髮際。八一行。讚三十一眉間白毫相。此八中。一是小相。七是大相。
[科03]眉細脩揚形如月初(至)微妙柔軟當於面門。
初一行。讚第三眉如月初。次一行。讚第二鼻高好。孔不現。修揚者。脩長也。揚舉也。即是眉高而長也。面門。口也。
[科04]如來勝相次第㝡上。
既云次第㝡上。即徧讚三十二也。
[科05]得味真正無與等者(至)聚集功德莊嚴佛身。
初二句。讚二十六咽中津液。得味中上味。二一一下。讚十三毛向上青色。柔軟右旋。三脩臂下四句。讚第九立手摩膝相。四圓光一尋下四句。讚第十五身光面各一丈。此言一尋。是約佛說也。手既摩膝。即當面各一丈也。此既常光。驗知諸相。皆是常相。云讚尊特者。以不須身大相多。但是業識。依中理見。即名尊特。除此四大相外。或歎放光。㧞苦與樂。行業之因。功德之果。悉如文可知。
[科06]臂𦟛纖圓如象王鼻。
即第十四指長纖圓也。𦟛丑凶反。均也。直也。又音容。
[科07]手足柔輭敬愛無厭。
即第四手足柔軟。勝餘身分。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具如法界次第。龍尊智巧。雖略而周。
[科08]去來諸佛數如微塵(至)百千功德讚詠歌歎。
諸佛法身平等。一心一慧。應化亦然。特舉一佛一相。以為讚端。徧類諸佛。亦復如是。文殊問般若云。念一佛功德。與十方諸佛等。即其義也。身口清淨有二解。一云所讚者三業清淨。我今悉禮。二云能讚者清淨。以好華香是身淨。奉獻是意淨。歌詠是口淨。(云云)。
而有三番者。或應擬三身絕言也。一人百頭。頭有百口。口有百舌。住壽千劫。讚生身佛相好功德。不能得盡。一人千頭。頭有千口。口有千舌。住壽萬劫。讚尊特身佛相好功德。不能得盡。大地及天。毛滴其水。一切有心。不能知法性身相好功德。是故絕言絕心歎。
[科03]我今以禮讚歎諸佛(至)與諸眾生證無上道。
一迴事向理。即實際。二迴自向他。即眾生際。三迴因向果。即菩提際。今闕實際。菩提兼之。謂無上道。本性無上故也。
不修六度。不㧞眾生。土無繇淨。當知四修。及㧞四相。令於當世。見我三身。
[科06]奉貢金鼓讚佛因緣(至)常生我家同共受記。
以鼓必具圓空鳴義。今讚如來一體三身。名為金鼓讚佛因緣。以此因緣。趣向果地。名為奉貢。不論事相金鼓形也。
此之二願。皆明滅惡生善二益。在文可見。
[科09]信相當知爾時國王(至)今汝二子銀相等是。
結會古今。如文。
[科10]金光明經空品第五
夫空者。破相為義。應有四種。謂滅色入空。即色是空。滅邊入空。即邊是空。此經通三乘懺悔。應須四種空。而今品但標空者。專是即邊而空也。何故爾。經云無量餘經。[A28]已廣說空。是故此中。略而解說。知唯圓空耳。又空者。空有。空無。空有者。空二十五之塊有。空二乘之灰無。兩邊清淨。名之為空。直作此說。惑者迷名濫理。不能超悟。今作六句分別。空破非有非無。非有非無破空。空修非有非無。非有非無修空。空即非有非無。非有非無即空。空破非有非無者。所謂凡邪。非有非無見。二乘偏住。非有非無證。別教教道。執非有非無門。悉為空品空所破也。凡邪之見多種。一單四見。謂有。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二複四見。謂有有。有無。無有。無無。亦有亦無有。亦有亦無無。非有非無有。非有非無無。三具足四見。謂於一句中具有四句。四四十六句。故名具足也。雖單複具足。皆苦集浩然。雖計為非有非無。實是妄見。故為空品空所破也。二乘偏住。非有非無證者。斷常見故言非有。斷斷見故言非無。有無二見滅無餘。三界見思永[A29]已盡。生滅度想。生安隱想。梵行[A30]已立。所作[A31]已辦。不受後有。保此而[A32]已。不復進求三菩提。但二乘發真。斷常見。斷斷見。其門不同。或從有門入。如阿毗曇。或從無門入。如成實論。或從亦有亦無門入。如昆勒。或從非有非無門入。如那陀迦旃延經。離斷離常。名聖中道。四門俱斷斷常。名同中道。實是保偏取證。故為空品空所破也。別教教道。執非有非無門者。佛為鈍根菩薩。方便權巧。作四門說中道。如彼筏喻。不得意者。四門成諍。故涅槃云。真善妙有。大般涅槃空。佛性亦色非色。非色非非色。若各執一門。則於如來有諍訟心。不見中道。執此教門。猶為空品空所破也。非有非無破空者。還是凡邪之空見。二乘之空證。教道之空門。墮在二邊。故為中道非有非無所破也。相修者。見空。證空。教道空。應修中道非有非無也。非有非無見。非有非無證。非有非無教門。應修中道空也。相即者。破二邊空。即是中道非有非無。中道非有非無。即是破二邊空。無二無別。般若是一法。佛說種種名。空即非有非無。而不以非有非無為名者。為略說故。故言空品也。得此三雙六句。庶不至迷名失義耳。若原來意。懺品破惡。讚品生善。倘其不了此空。懺非無生。破惡不盡。讚非稱性。生善不深。善不深故。豈成智德。惡不盡故。豈成斷德。鈍根之者。於前未悟。故於今品。圓譚空慧。導前懺歎。令成二用。亦是導成用宗體等。前常果顯體。滅惡生善。非不明空。利者[A33]已解。為鈍根故。起大悲心。更明五陰生法。本性空寂。導成上義。故有此品之來耳。
無量餘經者。指廣而明略。亦是標略以顯廣。若指般若。則此經非方等攝。若不指般若。諸經不廣明空義。此復云何。答。經有前後分。前分有次。後分不定。結集者以後分明義。氣類若同。向前集之。所謂攝後歸前。不乖次第也。此經屬方等後分。指般若為廣說。於義無妨。略而解說者。佛有略廣二門。或名義俱廣。如十八空等。或名義俱略。如一獨空。或名廣義略。如法性實相等眾多名。共名一義。或名略義廣。如生法二空之名。而義太廣。迄從凡夫。至於極佛。皆名眾生。論云。眾生無上者。佛是。從凡夫五陰。極至佛地。亦稱色解脫。受想行識解脫。論云。法無上者。涅槃是。今言略說生法二空。下文云。五陰舍宅。觀悉空寂。善女當觀。何處有人。及以眾生。即其義也。眾生根鈍者。根緣不同。約聞持。則廣說得悟。名利。略說得悟。名鈍。約義持。則一聞得悟。是略是利。再聞得悟。是廣是鈍。今正就聞持邊。不能於廣聞得悟。故言根鈍不能廣知也。無量空義者。二乘真諦。不具色心。是有量空義。菩薩中道。具足妙色妙心。出生不竭。融攝無遺。是無量空義。此經名法性實相。即是無量空義也。異妙方便者。即是悉檀方便。巧作上來辨果明因。滅惡生善。種種分別等是也。起大悲心。一類眾生。著有病重。故大悲亦重我今演說者。演名為廣。與略相違。上論生法二空。是名略。今論生法二義。故言演耳。知眾生意者。知此一機。樂略。宜略。對略。悟略。故言知意也。敘欲說空意竟。
[科02]是為虗偽猶如空聚。
攬陰成身。計有我人眾生壽命。身見得生。若體其生名虗偽。則求身叵得。身見不起。餘知見亦寂。故約假身為生空之境。又檢此身。原繇一念妄想。託父母遺體。假名之始也。此赤白二渧。色陰也。覺苦樂受陰也。想此苦樂。想陰也。具三性。行陰也。識於中住。識陰也。又精血是地大。溼是水大。煖是火大。氣命是風大。四大圍空。是空種。心依此住。是識種。此實法之始也。觀此身與名。依妄偽法。豈可為真。故言虗偽。空聚者。身名積聚。如水上泡。圍空而起。泡名亦起。起即有滅。泡名亦滅。無明業力。託父母體。即陰泡起。陰泡起。即身名起。陰泡滅。即身名滅。故言空聚也。
[科03]六入村落結賊所止一切自住各不相知。
六入。六根也。能生於識。名之為根。塵之所趣。名之為入。亦為識之所入。故名六入也。識依根住。故名為村。塵從此入。起諸結縛。能害慧命。故言結賊所止。眼見耳聞。鼻嗅舌嘗。身觸意緣。各有所伺。不得相濫。故言各不相知。
[科04]眼根受色耳分別聲(至)諸塵境界不行他緣。
十二入者。開色為五根五塵。并法入少分。開心為意入。及法入少分。少分者。法入攝二種法。一者心法。除心王。但取相應諸心數也。二者非心法。即過去未來色法。及心不相應諸行。及三無為法也。塵入於根。根入於塵。互相涉入。通名為入。根生識強。別名為根。塵污義強。別名為塵。當一根塵。互相涉入。故言各各自緣。他根不入此塵。此塵不入他根。故言不行他緣也。
[科05]心如幻化馳騁六情六賊所害愚不知避。
假令眼耳不對於塵。心亦追緣過去。預念未來。故言馳騁。猶奔走也。正一室坐馳天下。以愚癡故。不知根塵空險。故為賊害。如大經云。譬如有王。以四毒蛇。盛之一篋。令人瞻養。若令一蛇生瞋恚。我當準法戮之都市。其人怖畏。捨篋逃走。王時復遣五旃陀羅。拔刀隨後。一人藏刀。詐為親害。其人不信。投一聚落。欲自隱匿。既入聚中。不見人物。即便坐地。聞空中聲云。今夜當有六大賊來。其人恐怖。復捨而去。路值一河。其水漂急。即取草木為筏。截流而去。既達彼岸。安隱無患。菩薩亦爾。聞涅槃經觀身如篋。四大如蛇。五旃陀羅即是五陰。詐親即貪愛。空聚即六入。六賊即外六塵。河即煩惱筏即道品。到於常樂涅槃彼岸。
[科01]心常依止六根境界(至)隨行色聲香味觸法。
識常在根。故言六根。識常在塵。故言境界。若謂識不在根塵。那忽即對即覺。以即覺故。故常在根塵。
[科02]心處六情如鳥投網(至)隨逐諸塵無有蹔捨。
識之於根。乍出乍入。如鳥在網。出入間關。啄一捨一。周而復始。無蹔休息。識在根網。亦復如是。或在於耳。或在於眼。去還無定。雖復無定。而得論常在(云云)。
[科03]身空虗偽不可長養。
長養。即十六中長養見也。妄計我能養育於他。又是計我為父母養育。此見既空。餘見亦空。即是結上生空境也。
[科04]無有諍訟亦無正主。
若計有四大。則有相違。如四蛇相陵。四國相拒。可有諍訟。今觀四大空。不能得空便。故言無有諍訟。亦無正主者。遺教云。此五根者。心為其主。此明託胎之始。心在諸根之初。名之為主。其實不能控制諸根。根大相違。心為受惱。身病時心亦隨病。寧得是主耶。或時更互論主。如地具四微則鈍。為水所制。水但三微。為火所制。火但二微。為風所制。風有一微。為心所制。心無有微。故得為主。復為四大所惱。主義不成。故言無正主。
[科05]從諸因緣和合而有無有堅實。
從諸因緣者。苦是世間果。集是世間因。此之因果皆因緣生。今之所辨。雖涉苦果。其意乃明集之因緣。繇不了生法二空。無明內惑為因。從此觸處染著。染愛於外為緣。無明潤愛。集業得起。故言從諸因緣。和合而有。以業起故。則有一念託胎。招於苦果。此一念託胎。繇無明愛。能生既妄。所生亦妄。討其本末。能所都虗。既皆不覺。豈是真實。故云無有堅實也。
[科06]妄想故起業力機關假偽空聚地水火風合集成立。
繇妄想不了。一念託胎。五陰得起。業力機關。正法喻竝顯。世間機關本偶。必假人動轉。方能動作去來。而此陰果形質。須繇業因感集。始能於中領取造作。是知善惡業。是機關主。色陰。是機關具。受想行陰。正動作去來。識陰是看人。以自娛樂耳。假偽空聚者。亦是識陰依六入而住。故言空聚。四大所造。故言成立也。
[科07]隨時增減共相殘害(至)火風二蛇性輕土升。
竪論增減者。如涅槃十時別異。從歌羅邏時名增。壯時名盛。老時名減。橫論增減者。火增水減。水增火減。風地亦爾。又念念生滅。生是增。滅是減。又新諸根生故增。故諸根滅故減。又下文云。隨其時節。共相殘害。春風。夏火。秋地。冬水。增減。(云云)譬如四蛇。初在篋時名生。四蛇力敵名壯。互相強弱名病。蛇鬬困。蹔息不動。謂為調適。息[A35]已復鬬。蛇羸如老。蛇絕為死。如是增減。此是果身。如此繇乎集業四分。等如地。瞋如火。欲如水。癡如風。此四分互相違。瑞應云。貪欲致老。瞋恚致病。愚癡致死。例云等分致生。集業相噬。致四大增損。(云云)同處一篋者。此明篋同性異。經舉四蛇以喻四大。意彰四分有毒害義。一分具足二萬一千。四分有八萬四千煩惱。無量劫來。法身慧命。喪壞繇此。與蛇有螫毒。為害義同。大經以假身為篋。身持四大。如篋貯蛇。篋壞則蛇去。身滅則大亡。又用業力為篋。業持四大。業謝則大散。如鳥在籠。處處求出。心鳥亦然。外馳六塵。未嘗一念繫在身篋。其性各異者。二上升是陽。二下沉是陰。何故相違。猶其性別。性別那能和合成身。諸方亦二者。四大對四方。風東。火南。地西。水北。又對四時。風春。火夏。地秋。水冬。東與南屬陽而上升。西與北屬陰而下沈。故言二上二下。諸方亦二。若相對論者。東上西沉。南升北降。若論四維者。東方帶兩維。一維陽上。一維陰下。餘三方亦如是。或言一根中具四大。二上二下。(云云)悉滅無餘者。謂言風火向上。地水向下。比至上推不得於風火。下檢不見於地水。故言悉滅無餘也。苦果升沉碩異。繇於集業。善惡天乖(云云)。
[科01]心識二性躁動不停(至)隨所作業而墮諸有。
釋論云。心意識。一法異名。對數名為心。能生名為意。分別名為識。又言有異。前起為心。次起為意。後了別為識。故云心識。二性者。心意識三。俱有善惡性異。此指隨緣染習之性。非真理不變之性也。躁動者。二義。一如心前起時。亦與數俱。意識後起。亦與數俱。故言躁動。一如四大壞時。善惡業爭牽。不知從誰。有此世雖行善。先世惡業熟。既與時合。即受惡報。此名熟牽。有人雖行惡。臨終之時。善心猛盛。即隨善上升。此名強牽。如此熟牽強牽。彌顯躁動。下例釋可知。
[科02]水火風種散滅壞時(至)捐棄塚間如朽敗木。
此明業謝棄苦器也。氣命盡是風去。故言散。煖盡是火去。故言滅。水盡則身爛。故言大小不淨。盈流於外。地散滅是骨肉離解。故言如朽敗木。大小不淨者。身為大。四支為小。足支為大。手支為小。手為大。指為小。如是轉轉作大小。皆悉臭穢。不淨盈流。此名助道。若正觀降伏煩惱。煩惱不伏。當修不淨。助破欲心。此不淨觀亦具生法二空。大經云。諦觀白骨。一一支節。何者是我。八色流光。亦復無我。我不可得。即是生空。鍊骨人八色。不見四大。無有於實。即是法空。此就助道明於生法。終成正道爾。
[科03]善女當觀。
善女者。菩提樹神也。諸佛說法。必有對揚。寄一以酬眾。故告其人也。又時眾機緣。宜在善女。若聞對告。宿善發生。又男天表方便。女天表智度。欲說智度。破於愚著。故告女天也。又佛在道樹得道。欲說此道。故對告樹神也。此是表四悉檀。對告非無因緣也。當觀者。勸一以例諸。一切菩薩。必須修於智度。無不繇此者。故言當觀也。
[科04]諸法如是。
諸法者。指上四諦十二因緣。若假若實。二空之境。名目雖略。攝法則徧。故言諸法也。如是者。正明總觀也。約義有三。謂如事。如理。如非事非理。如事者。如助道假想。不淨流溢也。如理者。如生法二空無法也。如非事非理者。如法性法身也。以三法不一異。故言如是。三法亦一異。故言諸法。
[科05]何處有人及以眾生本性空寂無明故有。
何處有人者。點出理觀也。何處者。若色處有人。則不須四陰。若色處無人。四處亦無人。五處都無人。故言何處有人。又果處既人。無無明行因處亦無人。因果合亦無人。離因離果。亦無人。故言何處有人也。人既無。眾生十六知見等皆無。故言及以眾生也。本性空寂者。點出非事非理觀也。本性無事。亦復無空。空本空事。既[A36]已無事。空何所空。無事故事寂。無空故空寂。本性如此。非今始然。故言本性空寂也。無明故有者。點出事觀也。若其空而復空。那得此事。既有事。即有空。既有空。即有非事非理。此之三種。悉繇無明故有。若知無明本性空寂。尚無無明。那得事理非事非理。畢竟清淨。故稱空慧也。但我見深重。為覺道大障。若攬他遺體而計我者。此我疎鈍。若執法塵而計我者。此我密利。略則十使。廣則二十種身見。謂即陰計五。離陰計五。我中有五陰。陰中有五我。是為二十。若破此見。而其內心。猶計有我。復當反觀即智是我。離智有我。我中有智。智中有我。亦須破二十身見。然破時。通上三句。皆通用之。若即事而理。何處有人。即陰。離陰。陰中無人。人中無陰。二十種見破。故言何處有人。能觀之智。智即是人。離智有人。人中有智。智中有人。此計亦破。故言何處有人。若作非事非理。本性空寂觀者。本性空寂。本無即陰。離陰陰人。人陰既無。如此計破。故言何處有人。能觀之智。本性亦寂。故言何處有人。若作助道不淨觀時。若觀惡心取境。即是污穢五陰。若善心慚愧。即是方便隱沒五陰。是見皆依色。色即不淨。以不淨故。無人無我。故言何處有人。能觀觀智。亦復如是。故言何處有人。
[科06]如是諸大一一不實。
如是諸大者。標四大法也。一一不實者。正明空觀也。若四大各守其性者。地守堅性。不應動。不應煖。水守濕性。不應冰。不應波。火守熱性。不應貞。不應𦦨。風守動性。不應持。不應觸壁而止。一大既有三性。非都堅。非都濕。非都熱。非都動。失本性故。則是不實。不實故空。請觀音云。地無堅性。水性不住。火從緣生。風性無礙。一一皆入如實之際。即其義也。
[科01]本自不生性無和合以是因緣我說諸大從本不實。
本自不生者。即法本性。不生不滅。非空非假觀也。體其元不生。中無和合。末亦不空。元無四大。四大何得而生。元既不生。中那和合。四大既不和合。寧得五陰和合。大陰既不和合。那得法空。本自不生不滅。非是觀智令其不生不滅。即事而理。此之謂也。以是因緣者。觀與理冥。達即空即假即中。
[科02]和合而有。
和合而有。即法而假也。既本體不實。那得大陰。此繇無明業因。託今遺體之果。故有四大五陰。即是迷惑因果而有。此法有故。體有非有。亦非有非非有。即空即假。非空非假。三觀明文在經。寧不信耶。
此即與釋論誰老死義同。故知是生空境。
[科07]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愁惱。
此即與釋論是老死義同。故知是法空境。例應有三。謂行即空假中。乃至老死即空假中。特是文略。得意可知。然十二因緣。經論不同。或三世。或果報。或一念。今經不論此等。但以假名無明為生空境行識色心等為法空境。如捉火燼。闇中舞之。圓輪相續。團團不斷。火者實法也。輪者假名也。眾生長夜。著於假名。舞燼不息。迷於陰入。薪火不息。十二因緣。何繇可盡。若知輪依於火。止手則無輪。火賴於薪。除薪則無火。輪火雙無。生法二空也。
[科08]眾苦行業不可思議生死無際輪轉不息。
眾苦行業指上生法。當體妙故。不可思議。若生若法。皆非空有。如是體達。名為中觀。此觀不見生死輪轉。有際有息。即法界故無際。皆常住故不息。
[科09]本無有生亦無和合。
上句是生空。下句是法空也。
[科10]不善思惟心行所造。
前不善思惟。致今名色。今不善思惟。復有未來老死。(云云)斯乃舉病必對於藥。假觀彰矣。更為鈍根。說空觀相。若假名自生。不須實法。若繇法生。非假名生。若假實合生。應有二假。若離假實。則無是處今之假名。但有名字。名不在內外兩中間。亦不常自有。以不可得故。是名觀假名空。觀實法空者。若名色自生。不應待業。若業能生。羅漢有業。何故不生。若業果共生。各有名共。各無寧共。若無因緣生。則無是處。既不得生。亦不得不生。亦不得亦生亦不生。亦不得非生非不生。亦不得滅。亦不得不滅。亦不得亦滅亦不滅。亦不得非滅非不滅。無滅無生。名為無生。無生故假名壞。假壞故則六十二見壞。見壞故實亦壞。既不然火。是則無煙。日中舞燼。是亦無輪。是略示空觀相。假觀。中觀。具如止觀破法。行者應知。
[科11]我斷一切諸見纏等(至)證無上道微妙功德。
一切諸見者。六十二見。八十八使等。故言一切。此是生空觀成也。以智慧刀者譬智慧利用。上譬斷見。下譬斷煩惱。纏者。別名十纏。即瞋。覆。睡眠。戲。掉。無慚。無愧。慳。嫉煩惱網者。通明十使。網有羅罩之失。舍有覆闇之過。達陰空寂。闇障不能蓋。裂網破壞。網罥不能礙。此是法空觀成也。二乘所斷。是通見纏。菩薩所斷。是別見纏。而言佛斷見纏者。若通若別。究竟盡在於佛也。證無上道者。生法二空。正道滿也。微妙功德者。生法二空。助道滿也。
[科12]開甘露門示甘露器(至)令諸眾生食甘露味。
甘露是諸天不死之神藥。食者命長。身安。力大。體光。譬諸佛斷德。住大涅槃。真常樂我淨用。知是斷德滿也。然此義意。復欲通對華嚴諸位。開對十住。示對十行。入對十向。處對十地。食味對妙覺。佛地果圓。斷德[A37]已滿。慈悲力大。能為眾生。開於十住。示十行。入十向。處十地。食甘露味。功用具足。斷德化他。二義俱成也。又對般若四智。開對道慧。示對道種慧。入對一切智。處對一切種智。食味對佛住大涅槃。以大悲令眾生。得此四智。於果地斷德。義亦無妨。又對法華開示悟入佛之知見。良繇佛德圓滿。能以大事因緣。出現於世。開示眾生佛知見也。於斷德義亦顯。又涅槃云。常樂我淨。於果斷㝡便。如前釋(云云)。
[科01]吹大法螺擊大法鼓然大法炬雨勝法雨。
舉四譬者聞法之益。實自無量。略舉四譬。別有所擬。吹螺是改號。譬佛說小乘法。改凡夫苦忍之凡性。入聖人之正性。說大乘法。改凡聖之偏性。入中道之圓性。通七地。別初地。圓初住。皆是改號之位。從偏以入中也。擊大法鼓者。擊鼓誡進。肅眾前驅。此譬佛說法。督進深行。小乘位在修道。通在八地。別在十行。圓在初住。此諸位。以聞法力。咸進真修道也。然大法炬者。炬能自照。亦能照他。譬佛說法。令自他雙益。如千年闇室。一燈能了。又如一燈然百千燈。聞法之力。自他俱益。亦復如是。通八地。別十向。圓亦在初住。皆是道觀雙流。自他俱益之位也。雨勝法雨者。雨能成熟。農夫加功。扶疎益寡。時澤一降。華果敷榮。喻如眾行雖復勤修。發趣事弱。聞佛說法。增道損生。任運成熟。自然流入薩婆若海。此竝在雙流位中。義如上說。皆言大者。說大法也。通途解釋。明大非小位爾。
[科02]我今摧伏一切怨結竪立第一微妙法幢。
怨結者。四住是二乘怨結。五住是菩薩怨結。魔為煩惱主。伐樹去根。化物須降主。若不降魔。化道不暢。降魔之法。須用神通。譬如勝怨。乃可為勇。非法王不壞。法王勝者。是時化道得立爾。竪法幢者法幢三昧也。高出眾行。為眾行之望。如兵望麾也。三德不縱不橫。故言微妙。
[科03]度諸眾生於生死海永斷三惡無量苦惱。
此是初弘誓。永斷三惡。即三惡道也。須約十番論度論斷。
[科04]煩惱熾然燒諸眾生無有救護無所依止。
此是第二弘誓。須明五住。燒十界生。
[科05]我以甘露清涼美味充足是輩令離焦熱。
此是第三弘誓。當分而論。四種甘露。跨節而譚唯一圓常。
[科06]於無量劫遵修諸行(至)金銀琉璃種種異物。
此是第四弘誓。無量劫者。積功高也。遵修諸行者。攝法廣也。此中指檀為四諦。檀對於慳。慳貪自蔽是集。集業招果是苦。檀能破慳是道。慳滅是滅。不獨行檀具於四諦。五度皆然。五不依諦。則不動不出。何度之有。復須知今依無作諦。又論云。若菩薩行檀度。能生六度。是時名檀度滿。云何布施生檀度。有下中上。若以飲食麤物軟心布施名下。能以衣服寶物布施名中。若以頭目血肉國財妻子布施名上。云何施生尸度。菩薩思惟。眾生不知布施。後世貧窮。故行惡。若行布施。後世有福。無所乏短。則能持戒。云何生忍度。菩薩施時。受者惡罵。若大求索。若不時索。或不應索而索。是時菩薩思惟。我今布施。欲求佛道。亦無有人。使我布施。我自為故。云何生瞋。如是思惟[A38]已。而行忍辱。云何生進度。菩薩布施時。常行精進。欲行二施。勤求財法。以求足之。云何生禪度。菩薩施時。能除慳貪。而行一心。漸除五蓋。是名禪度。又心依布施。入於初禪。乃至滅定。云何生智度。菩薩施時。知有果報。而不疑惑。能破邪見無明。又分別淨不淨施。得報不同。是名生智。故云檀義攝六也。餘之五度。亦互相攝。非今文意。故且論檀。六之首故。攝生便故。捨身命財。與後際等。俱不壞常住。名波羅蜜。竪高橫廣。故言遵修諸行也仍須了知既譚果後行檀利物。行人豈不即聞而修耶。
金光明經卷第一
金光明經科註卷第一
校注
[0539001] 目錄新作 [0539k01] ○今釋此經為二初釋題二初經題 [0540k01] 二譯人 [0540k02] 二釋文三從如是我聞入壽量訖天龍集信相菩薩室為序段從爾時四佛下訖空品正說段從四王品下訖經盡流通段序者序將有利益正者正當機辯道流通者流名下注通名不壅欲使正法之水從今罤注當聖教以筌不壅于來世今初序分二初品題 [0540k03] 二經文三從如是下是次緒從是時如來下是敘述從其室自然廣博嚴事下是發起今束為二初次緒序即通序也亦名破邪序對破外道阿傴故亦名證信序令聞者不疑故文為五初所聞法體 [0540k04] 二能持人 [0540k05] 三聞持和合 [0540k06] 四說教主 [0541k01] 五說經處 [0541k02] 二敘述序亦名別序從是時如來下是入定別次從是金光明下是敘述別次從壽量品下是懷疑別次從大士如是下是瑞應別次從信相見佛下是騰疑念別次從四佛告下是止疑別次從欲色界天下是集眾別共為七初入定序三初能游人 [0541k03] 二所游法 [0541k04] 三結 [0541k05] 二敘述序二初敘四義四初敘名 [0541k06] 二敘體 [0541k07] 三敘宗 [0542k01] 四敘用四初明能破勝法 [0542k02] 二明所破惡罪從諸根不具下破報障次愁憂一句破煩惱障次惡星灾異下破業障一往釋長三障由破五戒破五戒是業障受三塗人天等身是報障煩惱為根本是煩惱障為三初破報障五初殺生報 [0542k03] 二倫盜報 [0542k04] 三婬慾報 [0542k05] 四妄語報 [0542k06] 五飲酒報 [0542k07] 二破煩惱障 [0542k08] 三破業障 [0542k09] 三舉行法勸修 [0543k01] 四結成 [0543k02] 二敘教相 [0543k03] 三懷疑序二初品題 [0543k04] 二經文二一出人四初出處 [0543k05] 二明位 [0543k06] 三出名 [0544k01] 四歎德二初外供養佛 [0544k02] 二內種善根 [0544k03] 二明疑二初生疑之繇 [0544k04] 二正生疑 [0544k05] 四現瑞序二初結前開後 [0544k06] 二正現相相者表發密報四佛當臨此室為爾斷疑表發增進常因感得常果也別相為十表十地因成也總相為一表因成一果也又別相表地地各各增益總相表一地具諸地功德也文二初別現相 [0545k01] 二總現相 [0545k02] 五默念騰疑序二一見相歡喜 [0545k03] 二默念陳疑 [0545k04] 六止疑序二一正止疑 [0545k05] 二釋止疑 [0545k06] 七集眾序 [0545k07] ○二從爾時四佛下正說分初從此訖品明常宗顯體次懺品別論滅惡通亦生善次歎品別論生善通亦有滅惡次空品導成俱是用也共為四○初常宗顯體四一四佛說偈二初經家敘二四佛喻說四初立譬 [0546k01] 二合譬 [0546k02] 三斷疑 [0546k03] 四結成 [0546k04] 二信相歡喜 [0546k05] 三當機得道 [0546k06] 四四佛還本 [0546k07] ○二正明滅惡用兼生善二初品題 [0547k01] 二經文二初夢中見聞二初夢見金鼓三一正見鼓 [0547k02] 二見鼓光 [0547k03] 三見光中佛 [0547k04] 二夢擊鼓聲三初見擊鼓 [0547k05] 二出大音聲 [0547k06] 三聲所詮辨 [0547k07] 二覺已說見聞四初往佛所 [0547k08] 二與緣俱 [0547k09] 三伸敬 [0547k10] 四述夢二初經家敘 [0547k11] 二正述夢二初總明夢二初明見金鼓三初見鼓形狀 [0547k12] 二見鼓光明 [0547k13] 三見光中佛 [0547k14] 二明見擊鼓 [0547k15] 二別明夢二初明金鼓有滅惡生善之力六初滅世間因果苦 [0547k16] 二生出世間因果樂 [0547k17] 三能令眾生自他俱備 [0547k18] 四能滅報障兼得宿命 [0547k19] 五能令眾生得諸法門 [0548k01] 六能破眾生八難流轉 [0548k02] 二明教詔懺悔之法先教自說罪過懺悔次明供養諸佛自行化他修懺悔次明稱歎修懺悔次明發願修懺悔後結成懺悔生起者眾生邪倒障理不識法性愚痴障解不識因果惡業障行不識善法聖人慈悲因大士之夢示其懺悔示其道理示其因果示其善行故論自懺荷佛恩深故伸供養供養不洩其誠故歌咏稱歎供歎是行須願指歸行願既圓結成讚美也共為五初教自說罪過懺悔三初法身是依憑 [0548k03] 二請佛覆護 [0548k04] 三正明懺悔二初總明懺悔 [0548k05] 二別明懺悔即別懺三障也文為三初懺煩惱障 [0548k06] 二懺報障 [0548k07] 三懺業障文為十二初懺由心口造惡業 [0548k08] 二懺內外因緣造惡業 [0548k09] 三懺五欲因緣造惡業 [0548k10] 四懺信受邪師造惡業 [0548k11] 五懺隨惡主造惡業 [0548k12] 六懺愛心所使造惡業 [0548k13] 七懺衣食女色造惡業 [0548k14] 八懺於佛世敬田造惡業 [0548k15] 九懺於無佛世敬田造惡業 [0548k16] 十爾於正法造惡業 [0548k17] 十一懺於恩田造惡業 [0548k18] 十二懺一切處造惡業 [0549k01] 二明供養諸佛所以供養者我本痴盲蒙示懺悔此恩深重故興供養分二初明財供養二明法供養先明化他法供養隨順如來慈悲法門利濟含識後明自行法供養隨順如來智慧法門修十地功德諸供養中法供養為最共為二初化他法供養二初化他令修行四 [0549k02] 初明化始以大悲拔苦 [0549k03] 二勸真因十地之行 [0549k04] 三勸真果菩提覺 [0549k05] 四勸精進督使成行 [0549k06] 二化他令脩懺三初欲說懺 [0549k07] 二正為說 [0549k08] 三說懺已 [0549k09] 二明自行修法供養先自修行後自修懺前自懺竟今那復重譬如金師從初習學至于皓首互燒互打器成方息修行譬智燒修懺譬斷打智斷極乃止重說無咎前是自行今是法供養門為異也分二初自修行三初標章二脩因 [0549k10] 三成果 [0549k11] 二自修懺二初請佛 [0549k12] 二明懺五初懺報障二初出報相 [0549k13] 二請除滅 [0549k14] 二懺煩惱障二初出相 [0549k15] 二乞清淨 [0549k16] 三懺業障三初竪論三世造業 [0550k01] 二橫明現起十惡 [0550k02] 三求懺過去業 [0550k03] 四明回向 [0550k04] 五懺善惡二難二初指惡為難 [0550k05] 二指善為難 [0550k06] 三稱歎論次第前財法供養是身意身意未洩未備今更口歎若作法門者前是自他修行脩懺而能資益佛之壽命名供養法門今是稱歎佛之三身而能成就行人觀法名念佛三昧法門文為三初標歎 [0550k07] 二正歎二初寄言歎二初略歎略况 [0550k08] 二廣歎廣况二初廣歎四初歎我德 [0550k09] 二歎淨德 [0550k10] 三歎常德 [0550k11] 四歎樂德 [0550k12] 二廣况二初正况 [0550k13] 二令譬 [0550k14] 二絕言歎二初正絕言歎 [0550k15] 二牒喻帖合 [0551k01] 三結歎 [0551k02] 四發願行若無願如牛無御不能有所至故以願持行亦是懺悔退轉之罪也文二初明發願二初自發願二初願果滿四初意輪滿 [0551k03] 二口輪滿 [0551k04] 三身輪滿 [0551k05] 四慈悲滿 [0551k06] 二願因圓四初有為功德圓 [0551k07] 二無為功德圓 [0551k08] 三宿命念佛圓 [0551k09] 四願值佛圓 [0551k10] 二為他發願二初願作藥樹王身大悲拔苦四一總拔眾苦 [0551k11] 二拔根缺苦 [0551k12] 三拔病苦 [0551k13] 四拔王難苦 [0551k14] 二願作寶珠王身大慈與樂三初與世間果樂 [0551k15] 二與出世因樂二初令修行外緣具二初值三寶 [0551k16] 二離八難 [0551k17] 二令修行內因具二初生尊貴家 [0551k18] 二多饒財寶 [0551k19] 三結成自他誓願二初結自 [0551k20] 二結他 [0551k21] 二約願隨喜隨喜者慶他修善也亦是懺悔嫉妬之罪也文二初隨喜他 [0551k22] 二隨喜自 [0551k23] 五結成三初結成斷惡 [0551k24] 二結成生善 [0551k25] 三結值佛多 [0551k26] ○三正明生善用兼滅惡二初品題 [0551k27] 二經文二初長行 [0552k01] 二偈頌三初讚三世佛五初總讚 [0552k02] 二歷相別讚六初讚七大相海 [0552k03] 二讚兩小相海 [0552k04] 三徧讚大相海 [0552k05] 四又讚四大相海 [0552k06] 五又讚一小相海 [0552k07] 六復讚一大相海 [0552k08] 三徧類讚 [0553k01] 四絕言讚二初絕言讚 [0553k02] 二絕心讚 [0553k03] 五回向 [0553k04] 二龍尊發願五初夜夢晝說願 [0553k05] 二為他取淨土願 [0553k06] 三同求記莂願 [0553k07] 四下化願 [0553k08] 五上求願 [0553k09] 三結會二世事 [0553k10] ○四導成滅惡生善用二初品題 [0554k01] 二經文二初敘欲說空 [0554k02] 二正說空有生法二空境及生法二空觀無境觀不立無觀境不顯下文云不可思議智境不可思議智照新本云如如法如如智即其義也文二初明境有實法有假想觀五陰無法觀十六無人空觀詣理故名實法身雖未死虗假臭穢故名假想亦名慧行行行亦名正道助道為二先名實法境二初約苦果論境三初明生空境 [0554k03] 二明法空境三初明六根 [0554k04] 二明十二入 [0554k05] 三明十八界更開心為八開色為十隔別不濫名之為界文為三初明識徧諸根 [0555k01] 二明識常在塵 [0555k02] 三明識常去還 [0555k03] 三結成二空境二初結生空境 [0555k04] 二結法空境 [0555k05] 二約集因論境三初集起相二初假名起之因緣 [0555k06] 二寶法起之因緣 [0555k07] 二明集相吞噬 [0556k01] 三集善惡境 [0556k02] 二明假想境 [0556k03] 二明生法二空觀二初修因二空觀二初約苦集明二空觀二初生空三初對告勸發 [0556k04] 二指上境 [0556k05] 三正作觀 [0556k06] 二法空上生空得悟即解於法為未悟故更說耳文三初即法而空 [0557k01] 二即法而中 [0557k02] 三即法而假 [0557k03] 二約因緣明二空觀二初出境相二初生空境四初中觀境 [0557k04] 二假觀境 [0557k05] 三空觀境 [0557k06] 四結成 [0557k07] 二法空境 [0557k08] 二出觀相三初中觀 [0557k09] 二空觀 [0557k10] 三假觀 [0557k11] 二果上生法二空用明觀成證果文二初自行成二初智德滿 [0557k12] 二斷德滿 [0558k01] 二化他成二初轉法輪化他二初說法 [0558k02] 二神通 [0558k03] 二四弘誓願化他雖復成果本願未休故言四弘益物亦名四諦益物四弘是誓願之心四諦是所緣之境若誓非無緣慈悲境非無作四諦豈能廣度永度文四初令度苦諦 [0558k04] 二令斷集諦 [0558k05] 三令證滅諦 [0558k06] 四令安道諦【經文資訊】《卍新續藏》第 20 冊 No. 362 金光明經科註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2-02-27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卍新續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CBETA 掃瞄辨識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此金光明。甚深無量。諸佛行處。過諸菩薩所行清淨。大師釋題。例作五重玄義。金光明為名。法性為體。三身常果為宗。滅惡生善為用。方等生酥為教相。第一名者。有通有別。經之一字。除律論外。俱得其名。所謂通也。金光明。不共他部。獨在此經。乃云別也。應知三字別題。是法非譬。何以知然。經敘如來游於法性定中。而便唱云。是金光明。諸經之王。蓋直指所游法性。名金光明。不云法性如金光明也。創首標名。彌為可用。故法性可尊可貴。當體名金。寂而常照。當體名光。大悲益物。當體稱明。此之三種。舉一即三。全三是一。非三非一。而三而一。不縱不橫。絕思絕議。是祕密藏。佛所游處。甚深是光之德。窮法性底故。無量是明之德。達法性邊故。此二不二。是金之德。法性究竟尊貴義故。玄義云。依文立題。方為親切。則此洵是法非譬明矣。經者。訓法訓常。十界同遵。三世不易之謂。有翻無翻。各具五義。廣如法華玄。(云云)釋名竟。法性為體者。體謂主質。依義則以法身為體。依文則以法性為體。今以佛所游入法性為體。無量功德共莊嚴之。種種眾行而歸趣之。言說問答而詮辯之。類眾星之環北辰。如萬流之宗東海。蓋以法是軌則。性乃不變。不變故常一。此常一法性。諸佛軌則。故以法性為此經之體。三身常果為宗者。宗即要義。法性常體。非果不克。釋迦是果人。壽量是果法。果人克果法。冥乎法性。法性非常非無常。能常能無常。三身亦爾。果能顯體。故以是為此經之宗。滅惡生善為用者。用謂力用。懺悔是滅惡。讚歎是生善。空品是導成。下去例然。將此勝用。莊嚴果智。智備體顯。故即以為此經之用。方等生酥為教相者。教者聖人被下之言。相者分別同異。若五味明義。則第三生酥攝。若四藏明義。則雜藏攝。若四教明義。則此經體幻即顯中空。全非三藏析法拙度。三乘同懺。復非別圓不共之法。正是通教三乘。共稟不生滅法。利根菩薩。知常達性。是通教中。帶別明圓。故以方等生酥為此經之教相。[A4]已上玄義五重。皆是經中所詮之旨。大師預取解釋首題者。欲令受持讀誦之人。即於一題。了一經大旨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