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349
- 維摩經疏科(二)
- 初釋經題(二)
- 初釋譯人
- 二釋經題(二)
- 初列舊註(二)
- 初釋初題(二)
- 初標
- 二釋
- 二釋次題(二)
- 初標
- 二釋
- 初釋初題(二)
- 二伸今疏(二)
- 初總標五重
- 二各釋五重(五)
- 初釋名(二)
- 初釋初題
- 二釋次題
- 二辨體
- 三明宗
- 四論用
- 五判教
- 初釋名(二)
- 初列舊註(二)
- 二釋經文(三)
- 初釋序分(三)
- 初依譯標品
- 二約義釋序
- 三正釋經文(二)
- 初通序(六)
- 初所聞法體(如是)
- 二能持人(我聞)
- 三聞持和合(一時)
- 四說教主(佛)
- 五所依處(在毘)
- 六聞持伴(四)
- 初得果聲聞(與大)
- 二菩薩眾(五)
- 初明氣類(菩薩)
- 二舉大數(三萬)
- 三歎眾德(三)
- 初略歎二德(二)
- 初歎自利德(四)
- 初為眾所尊(眾所)
- 二智行成就(大智)
- 三佛威建立(諸佛)
- 四堪能護法(為護)
- 二歎利他德(五)
- 初善能說法(能獅)
- 二名聞遍滿(名聞)
- 三作不請友(眾人)
- 四紹隆佛種(紹隆)
- 五降伏魔外(降伏)
- 初歎自利德(四)
- 二廣歎二德(二)
- 三總結二德(三)
- 初歎自利德(二)
- 初正報莊嚴(無量)
- 二依報莊嚴(無量)
- 二歎利他德(二)
- 初見聞獲益(其見)
- 二功無虗棄(諸有)
- 三結其總歎(如是)
- 初歎自利德(二)
- 初略歎二德(二)
- 四列眾名(卅四)
- 初列從觀得名三菩薩(其名)
- 二列從自在得名二菩薩(定自)
- 三列從想得名二菩薩(法相)
- 四列從嚴得名二菩薩(光嚴)
- 五列從積得名二菩薩(寶積)
- 六列從手得名四菩薩(寶手)
- 七列從心得名三菩薩(常修)
- 八列從辯得名一菩薩(辯音)
- 九列從藏得名一菩薩(虛空)
- 十列從寶得名三菩薩(執寶)
- 十一列從網得名二菩薩(寶網)
- 十二列從無緣得名一菩薩(無緣)
- 十三列從慧得名一菩薩(慧積)
- 十四列從勝得名一菩薩(寶勝)
- 十五列從天得名一菩薩(天王)
- 十六列從壞得名一菩薩(壞魔)
- 十七列從電得名一菩薩(電得)
- 十八列從王得名一菩薩(自在)
- 十九列從巧用得名一菩薩(德相)
- 二十列從說法無畏得名一菩薩(師子)
- 二十一列從音得名二菩薩(雷音)
- 二十二列從象得名二菩薩(香象)
- 二十三列從勇於二利得名二菩薩(常精)
- 二十四列從生得名一菩薩(妙生)
- 二十五列從嚴得名一菩薩(華嚴)
- 二十六列從觀音得名一菩薩(觀音)
- 二十七列從大勢得名一菩薩(得大)
- 二十八列從梵網得名一菩薩(梵網)
- 二十九列從寶杖得名一菩薩(寶杖)
- 三十列從無勝得名一菩薩(無勝)
- 三十一列從嚴土得名一菩薩(嚴土)
- 三十二列從髻得名二菩薩(金髻)
- 三十三列從慈得名一菩薩(彌勒)
- 三十四列從德得名一菩薩(文殊)
- 五結大數(如是)
- 三雜眾○
- 四修因聲聞眾○
- 二別序○
- 初通序(六)
- 二釋正宗分○
- 三釋流通分○
- 初釋序分(三)
- 初釋經題(二)
- ○三列雜眾(九)
- 初天眾(三)
- 初梵王(復有)
- 二帝釋(復有)
- 三餘天(并餘)
- 二龍眾(龍)
- 三神眾(神)
- 四夜叉眾(夜叉)
- 五乾闥婆眾(乾闥)
- 六阿修羅眾(阿修)
- 七迦樓羅眾(迦樓)
- 八緊那羅眾(緊那)
- 九摩睺羅伽眾(摩睺)
- 初天眾(三)
- ○四修因聲聞眾(二)
- 初出家二眾(比丘)
- 二在家二眾(優婆)
- ○次別序(二)
- 初現瑞(六)
- 初大眾圍繞(彼時)
- 二為眾說法(而為)
- 三佛現勝身(譬如)
- 四長者献葢(爾時)
- 五佛示神變(二)
- 初所變葢體(佛之)
- 二葢中所現(四)
- 初現世界(而此)
- 二現諸山(又此)
- 三現諸宮(及日)
- 四現佛及說法(又十)
- 六眾歎希有(爾時)
- 二讚歎(二)
- 初經家敘起(長者)
- 二長者說偈(三)
- 初總讚(三)
- 初讚色心俱勝(四)
- 初讚色勝(目淨)
- 二讚心勝(心淨)
- 三讚業勝(久積)
- 四讚慈勝(導眾)
- 二讚神變難思(既見)
- 三讚法財普施(法王)
- 初讚色心俱勝(四)
- 二別讚(三)
- 初讚頓初說法功德(二)
- 初讚內證殊勝(能善)
- 二讚說法微妙(說法)
- 二讚漸初說法功德(三)
- 初讚三寶(三)
- 初讚佛寶(始在)
- 二讚法寶(三轉)
- 三讚僧寶(天人)
- 二結成(三寶)
- 三讚美(以斯)
- 初讚三寶(三)
- 三讚漸中說法功德(四)
- 初讚佛心平等(毀譽)
- 二讚神力難思(今奉)
- 三讚應身普遍(大聖)
- 四讚說法微妙(三)
- 初一音各得解(佛以)
- 二一音隨所解(佛以)
- 三一音獲四益(佛以)
- 初讚頓初說法功德(二)
- 三彙讚(四)
- 初讚萬行功德(稽首)
- 二讚永斷生死(稽首)
- 三讚三智微妙(三)
- 初假智微妙(悉知)
- 二空智微妙(善於)
- 三中智微妙(二)
- 初讚雙遮智(不著)
- 二讚雙照智(常善)
- 四讚諦智皆空(稽首)
- 初總讚(三)
- 初現瑞(六)
- ○二正宗分(十三)
- 初釋佛國品(二)
- 初補釋品題
- 二正釋經文(二)
- 初經家敘起(爾時)
- 二機應扣發(二)
- 初長者啟請(二)
- 初述先[A3]已發心(是五)
- 二請依願修行(二)
- 初願聞佛果(願聞)
- 二願說佛因(惟願)
- 二如來許答(三)
- 初讚善許說(佛言)
- 二受教祗聽(於是)
- 三正為宣說(四)
- 初總摽淨土之因(三)
- 初全標(佛言)
- 二正釋(二)
- 初徵
- 二釋(四)
- 初橫約所化眾生取土廣狹釋(所以)
- 二竪約所調眾生染淨不同取土勝劣釋(隨所)
- 三橫竪約何國入佛智慧取土勝劣釋(隨諸)
- 四橫竪約何國起菩薩根取土勝劣釋(隨諸)
- 三重釋(三)
- 初說法(所以)
- 二喻說(三)
- 初正喻(譬如)
- 二反喻(若於)
- 三雙合(菩薩)
- 三合法(菩薩)
- 二別出淨土之行(二)
- 初三心(三)
- 初直心(二)
- 初標
- 二釋
- 二深心(二)
- 初標
- 二釋
- 三大乘心(二)
- 初標
- 二釋
- 初直心(二)
- 二九行(九)
- 初六度行(六)
- 初布施(二)
- 初標
- 二釋
- 二持戒(二)
- 初標
- 二釋
- 三忍辱(二)
- 初標
- 二釋
- 四精進(二)
- 初標
- 二釋
- 五禪定(二)
- 初標
- 二釋
- 六智慧(二)
- 初標
- 二釋
- 初布施(二)
- 二四無量心(二)
- 初標
- 二釋
- 三四攝法(二)
- 初標
- 二釋
- 四方便(二)
- 初標
- 二釋
- 五三十七道品(二)
- 初標
- 二釋
- 六[A4]迴向(二)
- 初標
- 二釋
- 七說除八難(二)
- 初標
- 二釋
- 八守戒不譏(二)
- 初標
- 二釋
- 九十善(二)
- 初標
- 二釋
- 初六度行(六)
- 初三心(三)
- 三總結因行生起(二)
- 初約十二行展轉生起(十二)
- 初直心能發行(如是)
- 二發行得深心(隨其)
- 三深心意調伏(隨其)
- 四意調如說行(隨意)
- 五說行能迴向(隨如)
- 六𢌞向有方便(隨回)
- 七方便成眾生(隨力)
- 八成眾佛土淨(隨佛)
- 九土淨說法淨(隨佛)
- 十法淨智慧淨(隨說)
- 十一智淨其心淨(隨智)
- 十二心淨功德淨(隨其)
- 二以心淨則佛土淨總結(是故)
- 初約十二行展轉生起(十二)
- 四因疑現土顯淨(二)
- 初承佛興疑(爾時)
- 二佛知釋疑(四)
- 初如來正告(二)
- 初喻說(二)
- 初如來問(佛知)
- 二身子答(對曰)
- 二法說(二)
- 初過歸眾生(舍利)
- 二責歸身子(舍利)
- 初喻說(二)
- 二梵王助顯(三)
- 初梵王見淨(爾時)
- 二身子見穢(舍利)
- 三淨歸佛智(螺髻)
- 三神力現淨(五)
- 初按指現淨(於是)
- 二勅令試觀(佛告)
- 三身子頒旨(舍利)
- 四明了開示(三)
- 初法說(佛語)
- 二喻顯(譬如)
- 三合法(如是)
- 五眾會獲益(當佛)
- 四佛攝神力(二)
- 初正明(佛攝)
- 二獲益(二)
- 初遠塵離垢(求聲)
- 二漏盡意解(八千)
- 初如來正告(二)
- 初總摽淨土之因(三)
- 初長者啟請(二)
- 二釋方便品○
- 三釋弟子品○
- 四釋菩薩品○
- 五釋問疾品○
- 六釋不思議品○
- 七釋觀眾生品○
- 八釋佛道品○
- 九釋入不二法門品○
- 十釋香積佛品○
- 十一釋菩薩行品○
- 十二釋見阿閦佛品○
- 十三釋供養品○
- 初釋佛國品(二)
- ○二釋方便品(二)
- 初釋品題(法華)
- 二釋經文(二)
- 初序人名(爾時)
- 二序功德(二)
- 初序內證十德(四)
- 初敘道體(三)
- 初供佛多([A5]已曾)
- 二植善深(深植)
- 三證位高(得無)
- 二敘道用(四)
- 初道用器度(辨才)
- 二道用方便(善於)
- 三道用志遂(大願)
- 四道用正旨(明了)
- 三敘道量(久於)
- 四敘敬服(諸佛)
- 初敘道體(三)
- 二序外現善權(二)
- 初隨緣善權(三)
- 初示現長者(欲度)
- 二以道勝人(二)
- 初正明(四)
- 初以六度攝(資財)
- 二以世相攝(雖多)
- 三以世道攝(雖明)
- 四以尊貴攝(十一)
- 初長者中尊(若在)
- 二居士中尊(若在)
- 三剎利中尊(若在)
- 四淨行中尊(若在)
- 五大臣中尊(若在)
- 六王子中尊(若在)
- 七內官中尊(若在)
- 八庶民中尊(若在)
- 九梵天中尊(若在)
- 十帝釋中尊(若在)
- 十一護世中尊(若在)
- 二結成(長者)
- 初正明(四)
- 三總來意(長者)
- 二廣大善權(三)
- 初示身有疾(其以)
- 二因疾致問(以其)
- 三因問說法(二)
- 初總標(其往)
- 二別明(四)
- 初說當厭此身(二)
- 初總示身之過患(諸仁)
- 二別示身之過患(二)
- 初示身為苦本(為苦)
- 二示身之虗偽(三)
- 初約十喻求身不可得(是身)
- 二廣釋四大無我(是身)
- 三以六義示身過患(六)
- 初示身不淨(是身)
- 二示身虗偽(是身)
- 三示身為災(是身)
- 四示身有老(是身)
- 五示身無定(是身)
- 六示身怨毒(是身)
- 二說當樂佛身(二)
- 初標(諸仁)
- 二釋(二)
- 初示所生之果(所以)
- 二示能生之因(三)
- 初總明(從無)
- 二別明(十二)
- 初從五分功德生(從戒)
- 二從四無量心生(從慈)
- 三從五波羅密生(從布)
- 四從方便生(從方)
- 五從六通生(從六)
- 六從三明生(從三)
- 七從道品生(從三)
- 八從止觀生(從止)
- 九從十力等生(從十)
- 十從斷惡生善生(從斷)
- 十一從真實生(從真)
- 十二從不放逸生(從不)
- 三總結(從如)
- 三結歸宗病本(諸仁)
- 四聞法獲益(如是)
- 初說當厭此身(二)
- 初隨緣善權(三)
- 初序內證十德(四)
- ○三釋弟子品(二)
- 初釋品題(弟子)
- 二釋經文(二)
- 初長者心念(爾時)
- 二如來遣問(三)
- 初遣諸弟子(二)
- 初廣敘十人(十)
- 初遣舍利弗(三)
- 初如來勅遣(佛知)
- 二尊者固辭(二)
- 初總辭不堪(舍利)
- 二別釋所以(二)
- 初敘其折事(所以)
- 二敘其折辭(三)
- 初總折(時維)
- 二別釋(六)
- 初示以不現(夫宴)
- 二示非現而現(不起)
- 三示非捨而捨(不捨)
- 四示非住而住(心不)
- 五示不動而修(於諸)
- 六示不斷而斷(不斷)
- 三總結(若能)
- 三結成不堪(時我)
- 二遣目犍連(二)
- 初如來勅遣(佛告)
- 二尊者固辭(三)
- 初總辭不堪(目連)
- 二釋其所以(三)
- 初敘其折事(所以)
- 二敘其折辭(二)
- 初總折(時維)
- 二別釋(二)
- 初指所說法體(夫說)
- 二明法離諸過(四)
- 初正明離過(二)
- 初約所離明離(法無)
- 二約能離明離(四)
- 初明法無諸相(法事)
- 二明法體真實(法同)
- 三復明無相(法無)
- 四直言無相(法離)
- 二明法不可說(唯大)
- 三明無說而說(二)
- 初法說(夫說)
- 二喻說(譬如)
- 四示說法之要(二)
- 初鑒機運悲(當了)
- 二念報佛恩(念報)
- 初正明離過(二)
- 三聞法獲益(維摩)
- 三結成不堪(我無)
- 三遣大迦葉○
- 四遣須菩提○
- 五遣富樓那○
- 六遣迦旃延○
- 七遣阿那律○
- 八遣優婆離○
- 九遣羅睺羅○
- 十遣阿難陀○
- 初遣舍利弗(三)
- 二略敘五百(如是)
- 初廣敘十人(十)
- 二遣諸菩薩○
- 三遣文殊菩薩○
- 初遣諸弟子(二)
- ○三遣大迦葉(二)
- 初如來勅遣(佛告)
- 二尊者固辭(四)
- 初總辭不堪(迦葉)
- 二釋其所以(二)
- 初敘其折事(所以)
- 二敘其折辭(二)
- 初總折不等(時摩)
- 二別明平等(四)
- 初示以乞方(四)
- 初示等心行乞(迦葉)
- 二示不受而受(為不)
- 三示不受之方(二)
- 初示總相(以空)
- 二別示相(所見)
- 四示以受之方(三)
- 初示即邪而正(迦葉)
- 二示以邪相入正(以邪)
- 三示以回為徵田(以一)
- 二結成功德(四)
- 初約所破能成中道功德(如是)
- 二約所修結成中道功德(非入)
- 三約所住結成中道功德(非住)
- 四約福田結成中道功德(其有)
- 三結成佛果(是為)
- 四結成不空(迦葉)
- 初示以乞方(四)
- 三結成[A6]己益(時我)
- 四結成不堪(是故)
- ○四遣須菩提(二)
- 初如來勅遣(佛告)
- 二尊者固辭(三)
- 初總辭不堪(須菩)
- 二釋其所以(三)
- 初敘其折事(所以)
- 二敘其折辭(二)
- 初總折示其平等(謂我)
- 二別折示其平等(三)
- 初示平等(三)
- 初約即逆而顯示(二)
- 初約法而示(二)
- 初約三道三德示(若須)
- 二約凡夫聖人示(三)
- 初約諦示(不見)
- 二約人示(非得)
- 三約結成(雖成)
- 二結成食等(乃可)
- 初約法而示(二)
- 二約即逆而逆示(二)
- 初約法而示(二)
- 初蕩其佛法二見(若須)
- 二隨其六師而墮(彼外)
- 二結成食等(乃可)
- 初約法而示(二)
- 三約即逆住逆示(二)
- 初約法而示(七)
- 初以邪見正見槩其平等(若須)
- 二以有難無難槩其平等(住於)
- 三以煩惱菩提槩其平等(住於)
- 四以正定不定槩其平等(汝得)
- 五以福田惡道槩其平等(其施)
- 六以波旬佛道槩其平等(為與)
- 七以三寶三途槩其平等(謗諸)
- 二結成食等(若汝)
- 初約法而示(七)
- 初約即逆而顯示(二)
- 二茫然不知(時我)
- 三慰令弗懼(二)
- 初以言慰(維摩)
- 二示其所以(二)
- 初問答(二)
- 初問(於意)
- 二答(我言)
- 二正示(二)
- 初示(維摩)
- 二釋(四)
- 初示言說即幻(所以)
- 二示知幻故無懼(至於)
- 三示文字即解脫(何以)
- 四結解脫即諸法(解脫)
- 初問答(二)
- 初示平等(三)
- 三聞法獲益(維摩)
- 三結成不堪(故我)
- ○五遣滿慈(二)
- 初如來敕遣(佛告)
- 二尊者固辭(三)
- 初總辭不堪(富樓)
- 二釋其所以(三)
- 初敘其折事(所以)
- 二敘其折辭(二)
- 初先呵滿慈(二)
- 初呵不入定觀機(時維)
- 二呵差機說法(六)
- 初呵以小投大(無以)
- 二呵以視大同小(當知)
- 三呵以小傷大(汝不)
- 四誨大弗示小(欲行)
- 五呵弗以小教(無以)
- 六智淺差機(富樓)
- 二後為說法(二)
- 初入定加被(二)
- 初得識宿命(時維)
- 二豁悟本心(即時)
- 二因為說法(維摩)
- 初入定加被(二)
- 初先呵滿慈(二)
- 三聞法獲益(於阿)
- 三結成不堪(我念)
- ○六遣迦旃延(二)
- 初如來勅遣(佛告)
- 二尊者固辭(三)
- 初總辭不堪(迦旃)
- 二釋其所以(三)
- 初敘其折事(所以)
- 二敘其折辭(二)
- 初總呵生滅心行(時維)
- 二別示實相之法(五)
- 初示真無常義(迦旃)
- 二示真苦義(吾受)
- 三示真空義(諸法)
- 四示真無我義(於我)
- 五示真寂滅義(法本)
- 三聞法獲益(說是)
- 三結成不堪(故我)
- ○七遣那律(二)
- 初如來勅遣(佛告)
- 二尊者固辭(三)
- 初總辭不堪(阿那)
- 二釋其所以(三)
- 初敘其折事(所以)
- 二敘其折辭(二)
- 初折其兩端(三)
- 初正質兩端(時維)
- 二示兩端義(假使)
- 三被折默然(世尊)
- 二示以中道(二)
- 初梵王啟問(彼諸)
- 二大士開示(維摩)
- 初折其兩端(三)
- 三聞法獲益(於是)
- 三結成不堪(故我)
- ○八遣優波離(二)
- 初如來勅遣(佛告)
- 二尊者固辭(三)
- 初總辭不堪(優波)
- 二釋其所以(三)
- 初敘其折事
- 二敘其折辭(七)
- 初誨當直除滅(時維)
- 二示罪性本空(三)
- 初約罪示(所以)
- 二約心示(如佛)
- 三約法示(諸法)
- 三直以已示(如優)
- 四示其垢淨(唯優)
- 五示其垢本(二)
- 初示生滅不住(三)
- 初法說(優波)
- 二喻說(如幻)
- 三合法(諸法)
- 二示妄見而有(諸法)
- 初示生滅不住(三)
- 六結成律行(其知)
- 七為彼所𠷣(於是)
- 三聞法獲益(時二)
- 三結成不堪(故我)
- ○九羅睺羅(二)
- 初如來勅遣(佛告)
- 二尊者固辭(三)
- 初總辭不堪(阿難)
- 二釋其所以(三)
- 初敘其折事(所以)
- 二敘其折辭(四)
- 初示無有為之利(三)
- 初呵不應談利(時維)
- 二示無利無德(所以)
- 三結有利有為(有為)
- 二示有無為之利(二)
- 初總示無為無有相之利(夫出)
- 二別示無為有無相之利(二)
- 初先示其無為之体(羅睺)
- 二復示其無為之用(九)
- 初示所破所證(離六)
- 二示智聖受行(智者)
- 三示所降所度(降伏)
- 四示所淨所得(淨五)
- 五示不惱離惡(不惱)
- 六示摧伏超越(摧諸)
- 七示所出無出(出淤)
- 八示內懷外護(內懷)
- 九示所隨所離(隨禪)
- 三結成是真出家(若能)
- 四勸請長者出家(三)
- 初大士以佛世難值勸(於是)
- 二長者子以父母不聽辭(諸長)
- 三大士以發心即出家勸(維摩)
- 初示無有為之利(三)
- 三聞法獲益(爾時)
- 三結成不堪(故我)
- ○十遣阿難(二)
- 初如來敕遣(佛告)
- 二尊者固辭(三)
- 初總辭不堪(阿難)
- 二釋其所以(二)
- 初敘其折事(所以)
- 二敘其折辭(三)
- 初大士誨勅(五)
- 初誨如來無病(維摩)
- 二誨默往弗謗(默往)
- 三誨以劣况勝(阿難)
- 四誨行矣遮謗(行矣)
- 五誨佛身超勝(當知)
- 二尊者慚媿(二)
- 初尊者懷慚(時我)
- 二空聲告論(即聞)
- 三結其慧辨(世尊)
- 初大士誨勅(五)
- 三結成不堪(故我)
- ○二遣諸菩薩(二)
- 初釋品題(菩薩)
- 二釋經文(二)
- 初廣敘四大菩薩(四)
- 初遣彌勒菩薩(二)
- 初如來勅遣(於是)
- 二菩薩固辭(三)
- 初總辭不堪(彌勒)
- 二釋其所以(三)
- 初敘其折事(所以)
- 二敘其折辭(二)
- 初破其分別之心(三)
- 初先問其事(時維)
- 二正事破斥(三)
- 初約生破(三)
- 初牒定生位(為用)
- 二約位而破(若過)
- 三引佛說證(如佛)
- 二約無生破(二)
- 初牒定其位(若以)
- 二約義而破(無以)
- 三約真如破(二)
- 初結前生後(云何)
- 二正約如破(二)
- 初約真如生滅破(二)
- 初徵(為從)
- 二破(若以)
- 二約真如理性破(二)
- 初示一切皆如(一切)
- 二示皆應得記(二)
- 初立(若彌)
- 二釋(二)
- 初約煩惱即菩提釋(若彌)
- [A7]二約生死即涅槃釋(若彌)
- 初約真如生滅破(二)
- 初約生破(三)
- 三結斥弗誘(是故)
- 二示無分別之道(二)
- 初結前生後(彌勒)
- 二示無分別(二)
- 初示無分別之本(所以)
- 二示無分別之行(廿五)
- 初寂滅行(寂滅)
- 二不觀行(不觀)
- 三不行行(不行)
- 四斷行(斷是)
- 五離行(離是)
- 六障行(障是)
- 七不入行(不入)
- 八順行(順是)
- 九住行(住是)
- 十至行(至是)
- 十一不二行(不二)
- 十二等行(等是)
- 十三無為行(無為)
- 十四知行(知是)
- 十五不會行(不會)
- 十六不合行(不合)
- 十七無處行(無處)
- 十八假名行(假名)
- 十九如化行(如化)
- 二十無亂意行(無亂)
- 二十一善寂行(善寂)
- 二十二無取行(無取)
- 二十三無異行(無異)
- 二十四無比行(無比)
- 二十五微妙行(微妙)
- 初破其分別之心(三)
- 三聞法獲益(世尊)
- 三結成不堪(故我)
- 二遣光嚴童子○
- 三遣持世菩薩○
- 四遣善德長者子○
- 初遣彌勒菩薩(二)
- 二略敘諸大菩薩(如是)
- 初廣敘四大菩薩(四)
- ○二遣光嚴童子(二)
- 初如來勅遣(佛告)
- 二菩薩固辭(三)
- 初總辭不堪(光嚴)
- 二釋其所以(三)
- 初敘其折事(所以)
- 二敘其折辭(二)
- 初以處所問
- 二以理行答(二)
- 初正答(十八)
- 初以發覺四心示(答曰)
- 二以彼岸六行示(布施)
- 三以四無量心示(慈是)
- 四以自利二法示(神通)
- 五以利人二法示(方便)
- 六以正修二法示(多聞)
- 七以助道法品示(三千)
- 八以四諦聖行示(諦是)
- 九以因緣聖行示(緣起)
- 十以煩惱示(諸煩)
- 十一以眾生示(眾生)
- 十二以一切法示(一切)
- 十三以降魔示(降魔)
- 十四以三界示(三界)
- 十五以說法示(獅子)
- 十六以果行示(力無)
- 十七以三明示(三明)
- 十八以一念知一切法示(一念)
- 二結成(如是)
- 初正答(十八)
- 三聞法獲益(說是)
- 三結成不堪(故我)
- ○三遣持世菩薩(二)
- 初如來勅遣(佛告)
- 二持世固辭(三)
- 初總辭不堪(持世)
- 二釋其所以(二)
- 初示其折事(六)
- 初魔來禮敬(所以)
- 二持世錯謂(我意)
- 三戒弗自恣(而語)
- 四為其說法(當觀)
- 五魔以女施(即語)
- 六持世弗受(我言)
- 二示其折辭(十一)
- 初示悟持世(所言)
- 二降伏波旬(即語)
- 三魔王驚懼(魔即)
- 四諸天勸與(即聞)
- 五為女說法(四)
- 初發無上道意(爾時)
- 二合樂法樂(總言)
- 三女問法樂(天女)
- 四大士為說(十八)
- 初樂三寶(答言)
- 二樂離五欲(樂離)
- 三樂離欲本(樂離)
- 四樂護道意(樂豐)
- 五樂益眾生(樂饒)
- 六樂敬養師(樂敬)
- 七樂修六度(樂廣)
- 八樂廣道心(樂廣)
- 九樂降眾魔(樂降)
- 十樂淨佛國土(樂淨)
- 十一樂成就相好(樂成)
- 十二樂莊嚴道場(樂莊)
- 十三樂聞法不畏(樂聞)
- 十四樂三脫時(樂三)
- 十五樂近同學(樂近)
- 十六樂將護親近(樂將)
- 十七樂心喜清淨(樂心)
- 十八樂修道品(樂修)
- 六魔欲女還(於是)
- 七諸女不從(諸女)
- 八魔反乞之(魔言)
- 九居士還(維摩)
- 十女請開示(二)
- 初請(於是)
- 二示(三)
- 初譬說(維摩)
- 二合法(如是)
- 三結歸(汝等)
- 十一女隨魔還(爾時)
- 初示其折事(六)
- 三結成不堪(世尊)
- ○四遣善德長者(二)
- 初如來勅遣(佛告)
- 二長者固辭(三)
- 初總辭不堪(善德)
- 二釋其所以(四)
- 初敘其折事(所以)
- 二敘其折辭(二)
- 初總奪其事(時維)
- 二以頓奪漸(二)
- 初問(我言)
- 二答(二)
- 初總明果上頓施(法施)
- 二別明由因起果(三)
- 初問(曰何)
- 二示(廿二)
- 初起四無量心之因(謵以)
- 二起六波羅密之因(以攝)
- 三起三解脫門之因(教化)
- 四起方便之因(護持)
- 五起四攝之因(以度)
- 六起除慢法之因(以敬)
- 七起三堅法之因(此身)
- 八起思念法之因(於六)
- 九起質直之因(於六)
- 十起淨命之因(正行)
- 十一起淨歡喜之因(心淨)
- 十二起調伏之因(不憎)
- 十三起於深心之因(以出)
- 十四起多聞之因(以如)
- 十五起空閒處之因(以無)
- 十六起於宴坐之因(趣向)
- 十七起修行之因(解中)
- 十八起福德之因(以具)
- 十九起於智業之因(知一)
- 二十起於慧業之因(知一)
- 廿一起一切善業之因(斷一)
- 廿二起助佛道法之因(以得)
- 三結(如是)
- 三聞法獲益(世尊)
- 四因益行施(二)
- 初先行財施(我時)
- 二轉為法施(四)
- 初行不思議施(維摩)
- 二現不思議應(一切)
- 三重明等施(時維)
- 四受者獲益(域中)
- 三結成不堪(故我)
- ○五遣文殊菩薩(二)
- 初釋品題(文殊)
- 二釋經文(四)
- 初如來勅遣(文殊)
- 二菩薩謙辭(二)
- 初謙難酬對(文殊)
- 二歎其功德(深達)
- 三菩薩承命(三)
- 初正敘承命(雖然)
- 二敘其威儀(五)
- 初大眾念徃(於是)
- 二菩薩來儀(於是)
- 三大士預式(爾時)
- 四菩薩入見(文殊)
- 五主賓款酬(二)
- 初大士美其來儀(時維)
- 二菩薩以理酬對(文殊)
- 三問答(五)
- 初正問其疾(三)
- 初先騰[A8]己辭(且置)
- 二方致佛問(世尊)
- 三自伸其問(二)
- 初凡致三問(居士)
- 二凡致三答(三)
- 初答病之久近(維摩)
- 二答病當何滅(三)
- 初法說(二)
- 初標(以一)
- 二釋(所以)
- 二譬說(譬如)
- 三合法(菩薩)
- 初法說(二)
- 三答病之因起(又言)
- 二問室空無侍(二)
- 初發二問(文殊)
- 二以二答(二)
- 初答室空問(二)
- 初正答其問(維摩)
- 二因答反問(二)
- 初三問答明果德之空(三)
- 初一問答以何為空(二)
- 初問(又問)
- 二答(答曰)
- 二一問答空何用空(二)
- 初問(又問)
- 二答(答曰)
- 三一問答空可分別(二)
- 初問(又問)
- 二答(答曰)
- 初一問答以何為空(二)
- 二三問答明因人之空(三)
- 初一問答空當何求(二)
- 初問
- 二答
- 二一問答見當何求(二)
- 初問
- 二答
- 三一問答解脫何求(二)
- 初問
- 二答
- 初一問答空當何求(二)
- 初三問答明果德之空(三)
- 二答無空問(二)
- 初正答(又仁)
- 二徵釋(所以)
- 初答室空問(二)
- 三問此疾相因(三)
- 初問所疾何相(二)
- 初問(文殊)
- 二答(維摩)
- 二問此病何合(二)
- 初問(又問)
- 二答(答曰)
- 三問何大之病(二)
- 初問(又曰)
- 二答(二)
- 初明即大離大(答曰)
- 二明眾病我病(而眾)
- 初問所疾何相(二)
- 四問云何慰論(三)
- 五問云何調伏(二)
- 初問(文殊)
- 二答(三)
- 初約從假入空明調伏(二)
- 初破人假入空(三)
- 初推誰受病者(維摩)
- 二釋身亦無主(所以)
- 三示不應生着(又此)
- 二破法假入空(二)
- 初令當起法想(二)
- 初結前生後(既知)
- 二正明法想(二)
- 初明因法起滅(應作)
- 二明各不相知(又此)
- 二令當滅法想(二)
- 初顛倒應離(彼有)
- 二正明滅法(五)
- 初明離法(云何)
- 二明離我我所(云何)
- 三二空平等(云何)
- 四此二皆空(以何)
- 五當除空病(得是)
- 初令當起法想(二)
- 初破人假入空(三)
- 二約從空出假明調伏(九)
- 初令無受而受(是有)
- 二令不滅取證(未具)
- 三令愍苦生悲(設身)
- 四令除病不除法(但除)
- 五令斷本教道(二)
- 初標起(為斷)
- 二轉釋(四)
- 初轉釋病本(何謂)
- 二轉釋攀緣(何所)
- 三轉釋斷攀緣(云何)
- 四轉釋無所得(□□)
- 六發明功過(三)
- 初法說(二)
- 初結成功德(文殊)
- 二否無利慧(若不)
- 二譬說(譬如)
- 三合法(如是)
- 初法說(二)
- 七令念病非真(彼有)
- 八令弗起愛見(四)
- 初正明(作是)
- 二顯是(所以)
- 三出非(愛見)
- 四明功(若能)
- 九揀擇是非(二)
- 初[A11]但明其是(所生)
- 二證成是非(如佛)
- 三約從空假入中道(二)
- 初双即空假明調伏(三)
- 初結前生後(是故)
- 二徵起縛解(何謂)
- 三釋明縛解(三)
- 初正釋(二)
- 初先明縛解(貪著)
- 二釋明慧便(二)
- 初先標二義(又無)
- 二釋明二義(二)
- 初明方便為首釋(二)
- 初明無方便慧縛(何謂)
- 二明有方便慧解(何謂)
- 二以慧為首釋(二)
- 初明無慧方便縛(何名)
- 二明有慧方便解(何謂)
- 初明方便為首釋(二)
- 二結成(文殊)
- 三重釋(二)
- 初第一釋(又復)
- 二第二釋(又復)
- 初正釋(二)
- 二双非空假明調伏(二)
- 初双約空有結前生後(二)
- 初標(文殊)
- 二釋(所以)
- 二双非空假正明中道之行(卅二)
- 初約調伏不調伏以明中道(是故)
- 二約生死涅槃以明中道(在於)
- 三約離凡夫聖賢以明中道(非凡)
- 四約離垢淨行以明中道(非垢)
- 五約遏魔降魔以明中道(雖遏)
- 六約離時非時以明中道(求一)
- 七約離不生不入以明中道(雖觀)
- 八約離緣起邪見以明中道(雖觀)
- 九約攝生愛見以明中道(雖攝)
- 十約離遠不離盡以明中道(雖樂)
- 十一約即三界法性以明中道(雖行)
- 十二約即行空而殖中德以明中道(雖行)
- 十三約即無相而度生以明中道(雖行)
- 十四約即無作而受生以明中道(雖行)
- 十五約即無起而行善以明中道(雖行)
- 十六約即行度而知生心數以明中道(雖行)
- 十七約六通不盡漏以明中道(雖行)
- 十八約行四心不生𣑽天以明中道(雖行)
- 十九約行禪而不隨禪以明中道(雖行)
- 二十約四念處即即而離以明中道(雖行)
- 廿一約正勤不捨身心精進以明中道(雖行)
- 廿二約如意足自在神通以明中道(雖行)
- 廿三約五根分別眾生以明中道(雖行)
- 廿四約五力求佛力以明中道(雖行)
- 廿五約覺支佛智以明中道(雖行)
- 廿六約八正道行佛道以明中道(雖行)
- 廿七約止觀不墮寂滅以明中道(雖行)
- 廿八約諸法不生相好莊嚴以明中道(雖行)
- 廿九約現二乘不捨佛法以明中道(雖現)
- 三十約究竟應身以明中道(雖隨)
- 卅一約空寂現土以明中道(雖觀)
- 卅二約帶果行因以明中道(雖得)
- 初双約空有結前生後(二)
- 初双即空假明調伏(三)
- 初約從假入空明調伏(二)
- 初正問其疾(三)
- 四聞法獲益(說是)
- ○六釋不思議品(二)
- 初釋品題(不思)
- 二經文(四)
- 初略寄借座明不思議(三)
- 初欲座興念(爾時)
- 二知意呵斥(五)
- 初維摩泛問(長者)
- 二身子實答(舍利)
- 三正事呵斥(五)
- 初以為法不貪軀命斥(維摩)
- 二以求法非有三科三界斥(夫求)
- 三以求法不着三寶求斥(唯舍)
- 四以求法不着四諦求斥(夫求)
- 五以法身正義斥(唯舍)
- 四約成正意(是古)
- 五聞法獲益(說是)
- 三借座與坐(十三)
- 初維摩問何處座好(爾時)
- 二文殊答座好之處(文殊)
- 三維摩現通借座(於是)
- 四燈王佛遣座與之(即時)
- 五座室大小相容(諸菩)
- 六維摩詰命各就座(爾時)
- 七諸菩薩變形就座(其得)
- 八餘眾皆不能昇(諸新)
- 九問身子何不就座(爾時)
- 十命身子禮佛可昇(維摩)
- 十一依命禮佛得昇(於是)
- 十二身子讚歎希有(舍利)
- 十三維摩詰示不可思議(維摩)
- 二廣舉眾事明不思議(十二)
- 初須彌納芥(四)
- 初牒解脫之本(若菩)
- 二示不思議相(以須)
- 三明機見不同(而四)
- 四結成法門(是名)
- 二毛入大海(又以)
- 三斷界遠擲(又舍)
- 四演日為劫(又舍)
- 五促劫為日(或有)
- 六以佛土示眾(又舍)
- 七擎上不動(又菩)
- 八毛見供具(又舍)
- 九毛見日月(又十)
- 十口吸諸風(又舍)
- 十一腹內劫燒(又十)
- 十二取土過界(又以)
- 初須彌納芥(四)
- 三廣舉現身明不可思議(三)
- 初神通現身(又舍)
- 二變聲演法(又十)
- 三總結不思議力(舍利)
- 四總結智慧方便之門(四)
- 初迦葉讚歎自鄙(五)
- 初讚法門希有(是時)
- 二鄙小乘絕分(我等)
- 三顯聲聞應泣(一切)
- 四顯菩薩自在(一切)
- 五顯魔無如何(若有)
- 二天子聞讚發心(大迦)
- 三大士歎顯菩薩(三)
- 初明菩薩多作魔王(爾時)
- 二明菩薩多現惡乞(又迦)
- 三明菩薩方便本心(二)
- 初明有威德力(所以)
- 二歎是為難事(二)
- 初法說(如是)
- 二譬說(譬如)
- 四結成解脫法門(是名)
- 初迦葉讚歎自鄙(五)
- 初略寄借座明不思議(三)
- ○七釋觀眾生品(二)
- 初釋品題(觀眾)
- 二釋經文(二)
- 初正明觀生(四)
- 初明所觀眾生(二)
- 初文殊以云何觀眾生問(爾時)
- 二維摩以二十九喻答(維摩)
- 二明能被四心(四)
- 初慈無量心(二)
- 初文殊以云何行慈問(文殊)
- 二維摩以為先說斯法答(二)
- 初正明(二)
- 初總舉真實慈(維摩)
- 二別開三十慈(行寂)
- 二結成(菩薩)
- 初正明(二)
- 二悲無量心(二)
- 初問(何謂)
- 二答(答曰)
- 三喜無量心(二)
- 初問(何謂)
- 二答(答曰)
- 四捨無量心(二)
- 初問(何謂)
- 二答(答曰)
- 初慈無量心(二)
- 三明所依功德(六)
- 初明生死有畏當何所依(二)
- 初問(文殊)
- 二答(維摩)
- 二明如來功德當依住(二)
- 初問(文殊)
- 二答(答曰)
- 三明欲度眾生當何所除(二)
- 初問(又問)
- 二答(答曰)
- 四明欲除煩惱當何所行(二)
- 初問(又問)
- 二答(答曰)
- 五明云何行於正念(二)
- 初問(又問)
- 二答(答曰)
- 六明何法不生不滅(二)
- 初問(又問)
- 二答(答曰)
- 初明生死有畏當何所依(二)
- 四明善不善根本(二)
- 初答明(六)
- 初一問答善不善孰為本(又問)
- 二一問答身孰為本(又問)
- 三一問答貪孰為本(又問)
- 四一問答虗妄分別孰為本(又問)
- 五一問答顛倒想孰為本(又問)
- 六一問答無住孰為本(又問)
- 二結成(文殊)
- 初答明(六)
- 初明所觀眾生(二)
- 二兼明餘義○
- 初正明觀生(四)
- ○二兼明餘義(二)
- 初天女現身(五)
- 初現身散花(時維)
- 二花着不着(花至)
- 三弟子去花(一切)
- 四天問何故(爾時)
- 五天女說法(五)
- 初示花無分別非不如法(天曰)
- 二示仁者自生分別故不如法(仁者)
- 三示若無分別是則如法(若於)
- 四指一切菩薩不着為證(觀諸)
- 五指畏生死故五欲得便(二)
- 初譬喻(譬如)
- 二合法(如是)
- 二因事問答(二)
- 初天女彰其弁才(六)
- 初一問答明真解脫義(二)
- 初且往復泛問(四)
- 初問止此久如(舍利)
- 二答以耆年解脫(答曰)
- 三問止此久耶(舍利)
- 四反問解脫亦久(天曰)
- 二正示以解脫(二)
- 初身子顯小乘解脫(二)
- 初以無言示解脫(舍利)
- 二以言語釋無言(二)
- 初天女問(天曰)
- 二身子答(答曰)
- 二天女示大乘解脫(二)
- 初示文字解脫(三)
- 初竪義(天曰)
- 二徵釋(所以)
- 三結成(是故)
- 二示諸法解脫(三)
- 初天女示以要義(所以)
- 二身子因疑興問(舍利)
- 三天女示其所以(天曰)
- 初示文字解脫(三)
- 初身子顯小乘解脫(二)
- 初且往復泛問(四)
- 二一問答明無得無證(二)
- 初身子問何得何證(舍利)
- 二天女答無得無證(二)
- 初竪義(天曰)
- 二徵釋(所以)
- 三一問答明三乘何所志求(二)
- 初身子問(舍利)
- 二天女答(二)
- 初明隨機化現(天曰)
- 二明唯求佛乘(五)
- 初立薝蔔花譬況其所以(舍利)
- 二以方丈室合其功德(如是)
- 三示大乘機惟樂佛香(舍利)
- 四舉十二年但聞佛香(舍利)
- 五示此丈室八未曾有法(三)
- 初總標(舍利)
- 二別出(八)
- 初金色光照(何等)
- 二不為垢惱(此室)
- 三大乘來會(此室)
- 四常說六度(此室)
- 五常奏法樂(此室)
- 六寶藏周濟(此室)
- 七諸佛說法(此室)
- 八現諸淨土(此室)
- 三結成(舍利)
- 四一問答明諸法無有定相(三)
- 初身子問天[A12]女何不轉女成男(舍利)
- 二天女答求女相本不可得(二)
- 初法說(天曰)
- 二譬說(三)
- 初以幻法變化問於身子(譬如)
- 二以幻法無定答於天女(舍利)
- 三以諸法無定合於幻師(天曰)
- 三天女變轉以問身子(六)
- 初身子何以不轉女身(即時)
- 二答不知何轉變為女身(舍利)
- 三示若能轉此女身人亦當轉(天曰)
- 四示佛說諸法非男非女(如舍)
- 五還攝神變問女何在(即時)
- 六示一切諸法無在無不在(天曰)
- 五一問答明無沒何生(四)
- 初問此沒何生(舍利)
- 二答佛化所生(天曰)
- 三問非沒生耶(曰佛)
- 四答眾生猶然(天曰)
- 六一問答明大道不可得(九)
- 初身子問久如當得道(舍利)
- 二天女答汝還為凡夫我當得道(天曰)
- 三身子答我還為凡夫無有是理(舍利)
- 四天女答我得道果亦復如是(天曰)
- 五身子問諸佛得道皆何謂(舍利)
- 六天女答世俗文字有去來今(天曰)
- 七天女反問汝得無生道耶(天曰)
- 八身子答無所得而得(曰無)
- 九天女答諸佛菩提亦復如是(天曰)
- 初一問答明真解脫義(二)
- 二維摩讚其功德(爾時)
- 初天女彰其弁才(六)
- 初天女現身(五)
- ○八釋佛道品(二)
- 初釋品題(佛道)
- 二釋經文(三)
- 初明云何通達佛道(二)
- 初文殊問(爾時)
- 二維摩答(三)
- 初總答(維摩)
- 二別答(二)
- 初問行於非道(又問)
- 二答行於非道(十六)
- 初約三惡之果報示(三)
- 初地獄道(答曰)
- 二畜生道(至于)
- 三餓鬼道(至于)
- 二約色無色界示(行色)
- 三約三惡之因示(示行)
- 四約六蔽示(示行)
- 五約謟憍示(示行)
- 六約憍慢示(示行)
- 七約諸煩惱示(示行)
- 八約魔道示(示入)
- 九約二乘示(示入)
- 十約辟支佛示(示入)
- 十一約貧窮下賤示(示入)
- 十二約資生眷屬示(示入)
- 十三約訥鈍示(觀於)
- 十四約邪濟示(示入)
- 十五約遍入諸道示(現遍)
- 十六約般涅槃示(現於)
- 初約三惡之果報示(三)
- 三總結(文殊)
- 二明云何為如來種(二)
- 初維摩問(於是)
- 二文殊答(三)
- 初約有為明種(二)
- 初歷法明種(五)
- 初總指苦道即法身(文殊)
- 二指惑道即般若(無明)
- 三重指苦道即法身(六入)
- 四重指惑道般若(七識)
- 五指業道即解脫(十不)
- 二舉要明種(以要)
- 初歷法明種(五)
- 二斥無為明種(二)
- 初問起(曰何)
- 二釋明(二)
- 初斥無為之過(答曰)
- 二双譬無為有為(三)
- 初重法譬明有為無為功過(二)
- 初譬喻(譬如)
- 二合法(如是)
- 二重法譬明有為無為功過(二)
- 初譬喻(又如)
- 二合法(如是)
- 三重法譬獨顯有為之功(二)
- 初譬喻(譬如)
- 二合法(如是)
- 初重法譬明有為無為功過(二)
- 三二乘自鄙絕分(三)
- 初法說(爾時)
- 二譬說(譬如)
- 三合法(二)
- 初約二乘單合(如是)
- 二約聖凡双合(二)
- 初立義(是故)
- 二釋成(所以)
- 初約有為明種(二)
- 三明法門攝屬(二)
- 初普現色身菩薩問起(爾時)
- 二維摩居士答出(四)
- 初歷事明法(二)
- 初具足大體(十八)
- 初答父母(智度)
- 二答[A13]己身(一切)
- 三答妻子(法喜)
- 四答房舍(畢竟)
- 五答弟子(弟子)
- 六答知識(道品)
- 七答法侶(諸度)
- 八答妓女(四攝)
- 九答園林(總持)
- 十答浴池(八解)
- 十一答象馬(象馬)
- 十二答相好(具足)
- 十三答服飾(慚媿)
- 十四答資財(富有)
- 十五答安寢(四禪)
- 十六答飲食(甘露)
- 十七答澡浴(淨心)
- 十八答塗香(戒品)
- 二示現大用(十四)
- 初能摧滅煩惱(摧滅)
- 二能降伏魔冤(降伏)
- 三能無生示生(雖知)
- 四能現諸國土(悉現)
- 五能供養諸佛(供養)
- 六能常修淨土(雖知)
- 七能隨類現形(諸有)
- 八能覺魔示魔(覺知)
- 九能示老病死(或示)
- 十能示三災(二)
- 初示大三災(三)
- 初略現火災(或現)
- 二眾求菩薩(無數)
- 三種種化導(四)
- 初以技藝化(經書)
- 二化以眾道(世間)
- 三化以諸天(或作)
- 四以四大化(或時)
- 二示小三災(三)
- 初救疾疫災(劫中)
- 二救饑饉災(劫中)
- 三救刀兵災(二)
- 初以慈悲息諍(劫中)
- 二以等力安和(若有)
- 初示大三災(三)
- 十一能濟三途(一切)
- 十二能令憒亂(示愛)
- 十三能示欲鈎(或現)
- 十四雜明諸化(六)
- 初同事祐眾(或為)
- 二寶藏濟貧(諸有)
- 三消伏憍慢(我心)
- 四施以無畏(其有)
- 五離欲仙人(或現)
- 六僮僕供事(或須)
- 初具足大體(十八)
- 二指法無量(如是)
- 三諸佛所讚(口令)
- 四結指勸修(誰聞)
- 初歷事明法(二)
- 初明云何通達佛道(二)
- ○九釋入不二法品(二)
- 初釋品題(入不)
- 二釋經文(四)
- 初諸菩薩說入不二法門(二)
- 初維摩居士問(爾時)
- 二三十一菩薩答(卅一)
- 初約生滅二法說入不二法門(會中)
- 二約我我所說入不二法門(德守)
- 三約受不受二法說入不二法門(不眴)
- 四約垢淨二法說入不二法門(德頂)
- 五約是動是念二法說入不二法門(善宿)
- 六約相無相二法說入不二法門(普眼)
- 七約聲聞菩薩二法說入不二法門(妙臂)
- 八約善不善二法說入不二法門(弗沙)
- 九約罪垢二法說入不二法門(師子)
- 十約漏無漏二法說入不二法門(師子)
- 十一約為無為二法說入不二法門(淨解)
- 十二約世出間二法說入不二法門(那羅)
- 十三約生死涅槃二法說入不二法門(善意)
- 十四約盡不盡二法說入不二法門(現見)
- 十五約我無我二法說入不二法門(普守)
- 十六約明無明二法說入不二法門(電天)
- 十七約色空二法說入不二法門(喜見)
- 十八約異種空種二法說入不二法門(明相)
- 十九約眼色二法說入不二法門(妙意)
- 二十約布施𢌞向二法說入不二法門(無盡)
- 廿一約空無相無作二法說入不二法門(深慧)
- 廿二約三寶二法說入不二法門(寂根)
- 廿三約身身滅二法說入不二法門(心無)
- 廿四約身口意二法說入不二法門(上善)
- 廿五約罪福二法說入不二法門(福田)
- 廿六約彼我二法說入不二法門(華嚴)
- 廿七約有所得二法說入不二法門(德藏)
- 廿八約明暗二法說入不二法門(月上)
- 廿九約樂涅槃不樂世間二法說入不二法門(寶印)
- 三十約邪正二法說入不二法門(珠頂)
- 卅一約實不實二法說入不二法門(樂實)
- 二文殊菩薩說入不二法門(二)
- 初諸菩薩以入不二法門問(如是)
- 二文殊菩薩以言遣言答(文殊)
- 三維摩詰說入不二法門(三)
- 初文殊以入不二法門問(於是)
- 二居士以無言遣言答(時維)
- 三文殊菩薩讚歎其美(文殊)
- 四五千菩薩聞法獲益(說是)
- 初諸菩薩說入不二法門(二)
- ○十釋香積佛品(二)
- 初釋品題(香積)
- 二釋經文(十五)
- 初乞食香積(六)
- 初身子念食(於是)
- 二知念呵許(二)
- 初呵(時維)
- 二許(若欲)
- 三神力示眾(八)
- 初現其國土(時維)
- 二顯其香氣(香氣)
- 三顯惟菩薩(彼土)
- 四土惟香作(其界)
- 五香食周遍(其食)
- 六正共坐食(時彼)
- 七供自諸天(有諸)
- 八眾皆目見(此之)
- 四問誰致食(四)
- 初維摩發問(時維)
- 二文殊威置(以文)
- 三維摩訶恥(維摩)
- 四文殊騰誡(文殊)
- 五徑直顯化(四)
- 初化作菩薩(於是)
- 二告勅當徃(而告)
- 三示其致辭(汝往)
- 四當述所願(願得)
- 六菩薩承命(三)
- 初菩薩去儀(時化)
- 二述所致辭(又聞)
- 三述其所願(願得)
- 二彼眾問佛(彼諸)
- 三彼佛答眾(三)
- 初答第二問(佛告)
- 二答第三問(佛號)
- 三答第一問(三)
- 初彼佛正答(彼有)
- 二彼眾更問(彼菩)
- 三佛為答之(佛言)
- 四彼佛與飯(於是)
- 五菩薩偕來(四)
- 初菩薩欲徃(時彼)
- 二許可誡飭(三)
- 初誡攝身香(佛言)
- 二誡捨本形(又當)
- 三誡不輕礙(又汝)
- 三同至丈室(時化)
- 四化座與坐(時維)
- 六菩薩授食(時化)
- 七飯香遠聞(飯香)
- 八聞香俱來(二)
- 初毘耶眾集(二)
- 初月葢偕眾(時毘)
- 二喜勝敬禮(見其)
- 二天神皆來(諸地)
- 初毘耶眾集(二)
- 九維摩命食(二)
- 初命食(時維)
- 二誡飭(大悲)
- 十聲聞念少(有異)
- 十一誡其少智(二)
- 初正誡(化菩)
- 二徵釋(所以)
- 十二眾食不儩(於是)
- 十三受[1]〔益〕獲益(二)
- 初食[A14]已安樂(其諸)
- 二毛孔出香(又諸)
- 十四彼此問法(六)
- 初此菩薩問法(二)
- 初維摩問(爾時)
- 二菩薩答(彼菩)
- 二彼菩薩問法(二)
- 初菩薩問(彼諸)
- 二維摩答(三)
- 初總指今佛說法
- 二別示今佛說法(言是)
- 三總結(三)
- 初法(以難)
- 二喻(譬如)
- 三結(如是)
- 三彼菩薩讚美(二)
- 初讚如來(彼諸)
- 二讚菩薩(斯諸)
- 四維摩顯勝(二)
- 初總說此土菩薩功德多(維摩)
- 二別釋此土菩薩十事勝(二)
- 初標(所以)
- 二釋(何等)
- 五彼土菩薩重問(彼菩)
- 六維摩詰為說法(二)
- 初總示八法(維摩)
- 二別示八法(何等)
- 初此菩薩問法(二)
- 十五聞品獲益(維摩)
- 初乞食香積(六)
- ○十一釋菩薩行品(二)
- 初釋品題(菩薩)
- 二釋經文(三)
- 初先歷事故(六)
- 初俱歸佛所(四)
- 初園菴現相(三)
- 初園地莊嚴(是時)
- 二慶喜問故(阿難)
- 三佛答所以(佛告)
- 二丈室來儀(二)
- 初維摩偕文殊見佛(於是)
- 二文殊答維摩徃矣(文殊)
- 三神力擎眾(維摩)
- 四廣眾俱往(三)
- 初維摩威儀(稽首)
- 二菩薩威儀(其諸)
- 三道俗威儀(諸大)
- 初園菴現相(三)
- 二世尊慰問(於是)
- 三佛顯難思(四)
- 初問身子見不(佛語)
- 二答唯然[A15]已見(唯然)
- 三問於意云何(於汝)
- 四答不可思議(世尊)
- 四園眾聞香(五)
- 初慶喜問佛(爾時)
- 二佛答毛孔(佛告)
- 三身子復語(於是)
- 四問所從來(阿難)
- 五答其所致(曰是)
- 五明香久如(四)
- 初慶喜啟問(阿難)
- 二維摩答之(維摩)
- 三慶喜復問(阿難)
- 四維摩復答(二)
- 初明分段勢力(曰此)
- 二明入道勢力(三)
- 初法(二)
- 初小乘入道(又阿)
- 二大乘入道(若未)
- 二譬(譬如)
- 三合(此飯)
- 初法(二)
- 六明佛事廣多(二)
- 初慶喜略以香飯而為生起(阿難)
- 二如來廣說諸法而作佛事(二)
- 初明諸佛說法不可思議(七)
- 初先為印可(佛言)
- 二廣為宣記(三)
- 初明有諸指示而作佛事(二)
- 初明以諸法而作佛事(二)
- 初正明(阿難)
- 二結成(眾生)
- 二明以諸譬喻而作佛事(有以)
- 初明以諸法而作佛事(二)
- 二明有諸言說而作佛事(有以)
- 三明無諸說示而作佛事(或有)
- 初明有諸指示而作佛事(二)
- 三無非佛事(如是)
- 四明其所以(阿難)
- 五結成法門(是名)
- 六誡其憂喜(菩薩)
- 七顯慧平等(八)
- 初明慧無若干(二)
- 初譬喻(阿難)
- 二合法(如是)
- 二明法皆同等(阿難)
- 三明因實建名(三)
- 初正遍知(是故)
- 二如來(名為)
- 三覺(名為)
- 四明名稱難思(阿難)
- 五明多聞難持(正使)
- 六顯辨才難思(如是)
- 七慶喜自退多聞(阿難)
- 八如來誡弗退意(佛告)
- 初明慧無若干(二)
- 二明菩薩神通不思議(二)
- 初誡弗限菩薩(且止)
- 二顯維摩神通(阿難)
- 初明諸佛說法不可思議(七)
- 初俱歸佛所(四)
- 二正說行門(二)
- 初菩薩讚請(二)
- 初悔責讚善(爾時)
- 二請法還土(唯然)
- 二如來說法(三)
- 初總告(佛告)
- 二別釋(二)
- 初釋名(二)
- 初釋盡不盡名(何謂)
- 二以為無為釋成(如菩)
- 二釋義(二)
- 初約二法開釋(二)
- 初釋不盡有為(三)
- 初標(何謂)
- 二釋(三)
- 初建立根本(謂不)
- 二發弘誓願(深發)
- 三以行填願(十九)
- 初明填初願行(教化)
- 二明填三願行(於四)
- 三明填初願行(故入)
- 四明填二願行(於諸)
- 五明填三願行(在諸)
- 六明填初願行(見毀)
- 七明填三願行(諸波)
- 八明填四願行(以諸)
- 九明填二願行(除一)
- 十明填初願行(生死)
- 十一明填四願行(聞佛)
- 十二明填二願行(以智)
- 十三明填初願行(荷負)
- 十四明填二願行(以大)
- 十五明填三願行(常求)
- 十六明填初願行(起神)
- 十七明填三願行(勸請)
- 十八明填四願行(得佛)
- 十九明填三願行(修行)
- 三結(行如)
- 二釋不住無為(三)
- 初徵(何謂)
- 二釋(十)
- 初不住空無相無作無起(謂修)
- 二不住無常苦無我寂滅(觀法)
- 三不住遠離(觀於)
- 四不住無所歸(觀於)
- 五不住無生(觀於)
- 六不住無漏(觀於)
- 七不住無所行(觀於)
- 八不住空無(觀於)
- 九不住正法位(觀正)
- 十不住觀諸法虛妄無牢等(觀諸)
- 三結(修此)
- 初釋不盡有為(三)
- 二約二法合釋(四)
- 初約福德智慧一双釋(又具)
- 二約大慈本願一双釋(大慈)
- 三約集藥授藥一双釋(集法)
- 四約知病滅病一双釋
- 初約二法開釋(二)
- 初釋名(二)
- 三總結(諸正)
- 初菩薩讚請(二)
- 三興供讚歎(二)
- 初供讚(爾時)
- 二還國(忽然)
- 初先歷事故(六)
- ○十二釋見阿閦佛品(二)
- 初釋品題(見阿)
- 二釋經文(五)
- 初明觀佛方法(二)
- 初如來問以何等觀(爾時)
- 二維摩答以觀佛之法(二)
- 初總竪大義(維摩)
- 二別明觀法(三)
- 初正明觀法(四十一)
- 初以非三際觀(我觀)
- 二以非五陰觀(不觀)
- 三以非四大觀(非四)
- 四以非六入觀(六入)
- 五以非三界觀(不在)
- 六以三脫觀(順三)
- 七以一異觀(不二)
- 八以自他觀(不自)
- 九以無相取相觀(非無)
- 十以此岸彼岸觀(不此)
- 十一以寂不觀(觀於)
- 十二以彼此觀(不此)
- 十三以智識觀(不可)
- 十四以晦明觀(無晦)
- 十五以名相觀(無名)
- 十六以強弱觀(無強)
- 十七以淨穢觀(非淨)
- 十八以在方離方觀(不在)
- 十九以有為無為觀(非有)
- 二十以無示說觀(無示)
- 二十一以蔽度觀(不[旭-日+百])
- 二十二以來去出入觀(不來)
- 二十三以言語道斷觀(一切)
- 二十四以福田不福田觀(非福)
- 二十五以應供不應供觀(非悲)
- 二十六以取捨觀(非取)
- 二十七以有相無相觀(非有)
- 二十八以同真際等法性觀(同真)
- 二十九以大小觀(非大)
- 三十以見聞觀(非見)
- 三十一以覺知觀(非覺)
- 三十二以眾結縛觀(離眾)
- 三十三以諸智眾生觀(等諸)
- 三十四以諸法分別觀(於諸)
- 三十五以得失觀(一切)
- 三十六以濁惱觀(無濁)
- 三十七以作起觀(無作)
- 三十八以生滅觀(無生)
- 三十九以畏憂喜厭觀(無畏)
- 四十以[A16]己當今有觀(無[A17]己)
- 四十一以一切言說顯示觀(不可)
- 二承上結成(世尊)
- 三顯觀正邪(以斯)
- 初正明觀法(四十一)
- 二明無沒無生(二)
- 初問何沒何生(爾時)
- 二答無沒無生(三)
- 初法(二)
- 初以汝得問明(二)
- 初問(維摩)
- 二答(舍利)
- 二結成無沒(若諸)
- 初以汝得問明(二)
- 二譬(二)
- 初問(於意)
- 二答(舍利)
- 三合(四)
- 初引佛說合(二)
- 初問(汝豈)
- 二答(答言)
- 二以此反詰(若一)
- 三示沒生妄(舍利)
- 四示沒生事(菩薩)
- 初引佛說合(二)
- 初法(二)
- 三明示沒示生(三)
- 初如來示維摩沒生(是時)
- 二身子讚歎希有(舍利)
- 三維摩示非妄合(三)
- 初立日光譬(二)
- 初問(維摩)
- 二答(答言)
- 二明日光用(二)
- 初問(維摩)
- 二答(答曰)
- 三明菩薩亦然(維摩)
- 初立日光譬(二)
- 四明顯妙喜國(十四)
- 初大眾渴仰欲見(是時)
- 二佛命維摩為現(佛知)
- 三維摩心念攝取(於是)
- 四維摩現通持來(作是)
- 五彼土菩薩求救(彼得)
- 六無動如來告知(無動)
- 七無通菩薩罔措(未得)
- 八此彼二土如本無異(妙喜)
- 九吾佛告眾觀否(爾時)
- 十佛令學佛之道(佛言)
- 十一經敘見土獲益(現此)
- 十二眾願皆得徃生(皆願)
- 十三佛記當生彼國(釋迦)
- 十四益[A18]已還復本處(時妙)
- 五願得土獲通(二)
- 初佛問身子見否(佛告)
- 二身子得土(二)
- 初願得土得通(唯然)
- 二顯聞持功德(二)
- 初顯現今善利(世尊)
- 二顯現未善利(八)
- 初聞經善利(其諸)
- 二三慧善利(況復)
- 三手得善利(若有)
- 四解修善利(其有)
- 五供養善利(其有)
- 六書持善利(其有)
- 七隨喜善利(若聞)
- 八信說善利(若能)
- 初明觀佛方法(二)
- ○十三釋法供養品(二)
- 初釋品題
- 二釋經文(二)
- 初明法之供養(二)
- 初天帝發起(四)
- 初讚所說經(爾時)
- 二聞者必得(如我)
- 三況出修行(何況)
- 四供養護持(世尊)
- 二如來宣說(五)
- 初明喜天帝(佛言)
- 二明經力用(此經)
- 三受持福勝(是故)
- 四較量功德(四)
- 初舉所較福(天帝)
- 二問其多不(天帝)
- 三天答其多(釋提)
- 四受持功多(佛告)
- 五引古證成(四)
- 初所植福田(佛告)
- 二能植之人(天帝)
- 三財法供養(二)
- 初明財供(二)
- 初輪王供養(爾時)
- 二千子供養(過五)
- 二明法供(二)
- 初月葢思惟供養最勝
- 二空聲告以法供最勝(五)
- 初天聲告與(以佛)
- 二反問法供(即問)
- 三命徃問佛(天曰)
- 四行詣白佛(即時)
- 五佛明告之(二)
- 初示甚深經義(十二)
- 初示佛說深經(佛言)
- 二讚微妙難見(一切)
- 三奪思惟分別(非但)
- 四為法持攝印(菩薩)
- 五明深法力用(至不)
- 六明功德廣大(善分)
- 七顯生善滅惡(入大)
- 八顯順緣無相(順因)
- 九顯有大功能(四)
- 初能令坐於道場(能令)
- 二能令入佛法藏(能令)
- 三能㧞毀禁眾生(能救)
- 四能怖畏魔外(諸魔)
- 十顯聖賢共歎(諸佛)
- 十一顯背苦示樂(背生)
- 十二顯諸佛所說(十方)
- 二如說修行(二)
- 初總示(又於)
- 二別明(十三)
- 初隨緣離邪得果(隨順)
- 二因緣果報無違(而於)
- 三常能無違四依(四)
- 初依義(依於)
- 二依智(依於)
- 三依了義(依了)
- 四依法(依於)
- 四順法無入無歸(隨順)
- 五修行因緣遷滅(隨順)
- 六聞法獲益(佛告)
- 七解衣供養(即解)
- 八願行法供(白佛)
- 九佛為授記(佛知)
- 十出家證果(天帝)
- 十一滅後流通(白佛)
- 十二所化者眾(月葢)
- 十三結[1]〔果〕古今(三)
- 初寶葢因果(天帝)
- 二千子因果(其王)
- 三月葢因果(月葢)
- 初示甚深經義(十二)
- 初明財供(二)
- 四結成法供(如是)
- 初天帝發起(四)
- 二結最上第一
- 初明法之供養(二)
△第二正宗分竟。
- ○第三流通分即十四囑累品(二)
- 初釋品題
- 二釋經文(三)
- 初如來囑累(三)
- 初直以法付(於是)
- 二令廣宣布(三)
- 初命無令斷絕(如是)
- 二釋當有大機(所以)
- 三明必多信樂(如此)
- 三揀機遠惡(三)
- 初令當知二相(二)
- 初標(彌勒)
- 二釋(何謂)
- 二告復有二相(二)
- 初標(彌勒)
- 二釋(何等)
- 三告復有二相(二)
- 初標(彌勒)
- 二釋(何等)
- 初令當知二相(二)
- 二會眾流通(四)
- 初彌勒流通(五)
- 初遵命遠惡(彌勒)
- 二遵命奉持(奉持)
- 三與其念力(若未)
- 四皆我建立(世尊)
- 五佛助爾喜(佛言)
- 二菩薩流通(於是)
- 三天王擁護(爾時)
- 四慶喜流通(四)
- 初佛令廣宣流布(是時)
- 二慶喜奉命流通(阿難)
- 三請問何名此經(世尊)
- 四佛說此經名字(佛言)
- 初彌勒流通(五)
- 三會眾信受(佛說)
- 初如來囑累(三)
維摩經疏科(畢)
校注
[0760001] 益疑食 [0766001] 果疑成[A1] 已【CB】,巳【卍續】
[A2] 己【CB】,巳【卍續】
[A3] 已【CB】,巳【卍續】
[A4] 迴【CB】,迥【卍續】
[A5] 已【CB】,巳【卍續】
[A6] 己【CB】,巳【卍續】
[A7] 二約【CB】,約二【卍續】
[A8] 己【CB】,已【卍續】
[A9] 己【CB】,已【卍續】
[A10] 己【CB】,已【卍續】
[A11] 但【CB】,伹【卍續】(cf. X19n0348_p0669b05)
[A12] 女【CB】,[-]【卍續】
[A13] 己【CB】,已【卍續】
[A14] 已【CB】,巳【卍續】
[A15] 已【CB】,巳【卍續】
[A16] 己【CB】,巳【卍續】
[A17] 己【CB】,巳【卍續】
[A18] 已【CB】,巳【卍續】
【經文資訊】《卍新續藏》第 19 冊 No. 349 維摩經疏科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1-09-27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卍新續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CBETA 掃瞄辨識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