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 vs 白话文 对照阅读!请访问 deerpark.ai

維摩經疏記鈔

[4A]維摩經疏第五卷

[4B]第十五

恐從念數入道者以今師將十心數對十弟子但從義對未有正文故著恐言

皆佛自制者皆由他犯方始制立亦非無端自制也

正內眷屬者出家二眾也

律相者律教相也

或重罪方便者因簡也

採薪女者十誦律中雖有此緣亦不絕分明檢

記云

集僧唯二者大界自然

羯磨通三者單白白二白四也

六入真分判者謂令觀無生理懺耳

記云

焉力其難者以世人犯罪一向唯云觀無生懺大小事懺一向不為故也

記云

不應觀理者意云世人但云觀理除過去罪而不斷現在相續之心故云而令續行也

畢故不造新者一得前一念罪心為故第二剎那為新今觀前剎那妄想之心即是無生名為畢故由畢故故第二剎那自然而息故云不造新

又傍約十二因緣者無明行為故現在愛取有為新又識名色六入觸受五支為故愛取有為新又生老死為故釋曰由畢無明行故故不造現在愛取有新又由畢現在五果故故不造現在愛等三因新又由畢現在愛取有新不造未來生老死故言畢者[5]大觀此苦身無常生滅以入空通人幻等

記云

不作罪時者意云雖不新舊業非無應須觀照破壞無始業鄣等(云云)

無住者有住則有生無住無生也

無壞者有壞則有滅今無壞則無滅即是見罪心不生不滅也

名大懺悔者謂遍法界懺悔也

名莊嚴者只此懺心定慧具足莊嚴法身也

名破壞心識者以見心無生妄想分別心識皆滅也

前兩解釋者[A1]已分出竟

第三文者從又罪從心生下平惟於心是也

記云

小乘之中[A2]但有作法者明波離執云小乘之中但有作法無觀理性之文大士即引小乘毗尼中自有觀心懺文何但大乘獨有無生之教故問汝何心作等

記云

圓教三空者所知即真性解脫能知即實慧解脫境智和合能眾生令生無垢即方便解脫也

記云

在弘教者成論師及龍樹是也

記云

長不住等者此明相待假相又待他無心知我有心即橫待也又將今日身心待昨日身心即竪待也又將今日悔心待初作罪心以亦是竪也

隨理三假者達因成等即空是也

淨名權實樂說之辨者明淨名此中權實俱用躰法是理實智用也知病識藥等權智用也

羅云章

如賢愚經者撿十智至八解脫是有為功德二涅槃是無為功德

乃是自顯者若為諸長者子說出家功德乃是將自身中所行功德說示前人則成自顯也

記云

作多四句者謂四教教教皆具心形四句教教復約心形以論信法又復約心偏圓對形辨以亦為四句故多也

明覆戒等者若能覆戒無為不令他覺名為密行

記云

密積功德者若見佛性住三德秘藏方名密積也

不隨諸數者法身智德無為非界內外有為即無二種陰入數法豈有界內陰入法耶又云豈同十智限局之身故云不也

記云

大小名同者只是大小俱有無為名俱有密行名依真依中二體自別

記云

何以名之為真密行者問意經中但以大無為破小無為疏家何以將真密行斥小密行宣不乖經耶

答文舉如意者意云真無為及真密行其體無二所以同用珠喻餘如記中

記云

密行[1]中上品者圓為上品羅云示小乘但是下品耳

煩惱為中流者由生死有煩惱破煩惱有涅槃故

屬中依舉果成因者智者聖行二句經文皆從果釋即是令諸長者子慕智者之果而行其因故成因也

化他功德者前文依於非因非果法身之體脩於實相密行因果而成自行今還依於非因非果法身之體脩於實相密行因果而成自行今還依於非因非果而成化他功德大集明得菩薩道破煩惱魔者彼經第九云復次善男子若知苦者能壞陰魔若遠離集破煩惱魔若證滅者則壞死魔若脩道者則壞天魔此釋通於四教但依諦智四相分也

開六道出二十五有者以六道名淺二十五有名深一一皆用三昧破之及通界外故須開出

五力者欺為信障怠為進障嗔為念障恨為定障怨為慧障謂信故不欺進故不怠念故不嗔定故不恨慧故不怨故云無有欺怠等

記云

迭生迭本者意云降魔既為本意度五道等亦互為本互能相生四邪疑者謂四教各有離疑懈怠邪念散亂愚癡等諸不善煩惱

四種覺分者此是初住[A3]已上法門也

記云

對前出家者亦是對於羅云不觀中道但云出家耳

記云

非謂發心即具戒體者意云若千里內無能受戒師於佛像前受戒者要須緣佛像以為發戒之境及自要心和合方具(云云)

記云

上品咸心者明大小乘戒皆須用心以為其體若無上品之心何能致於上品之戒(云云)

又若於師邊受者諸佛為師[2]文等菩薩為尊證記境發於誓願上求下化心成方發戒品(云云)

阿難章

九惱者一金鏘二馬麥三寒風四熱病五出血六旃遮女謗七乞食不得空鉢而還八為婆羅門害九背病三藏報身者父母生身故云報也

四時五時者虎岳岌於斷更為三十二年前明三藏見有得道名有相教十二年後齊至法華明見空得道名無相教㝡後雙林明一切眾生佛性闡提作佛名常住教宗愛師為四時三如前更於無相後常住前指法華會三歸一萬善悉向菩提名同歸教定林柔次二師四不異前更於無相之後同歸之前指淨名思益諸方等經為喪貶折抑教則是五時皆不取華嚴即以華嚴名[3]須教

猶是八十年佛者古人將般若在方等前猶同三藏佛是無常

七百阿僧祇者首楞嚴下卷堅首菩薩白佛言世尊佛壽幾何何時入滅佛告堅首東方去此三萬二千佛土國名莊嚴佛號照明莊嚴自在王十號具足今現說法如彼佛所有壽量我壽亦爾又問彼佛壽命幾何佛言汝自往問彼自當答堅首承佛神力乃至答言如釋迦壽我亦如是汝欲知者我壽七百阿僧祇劫釋迦亦爾古人用七百之壽同今法身無為故不可也何者七百之壽由是有為何名無為耶

記云

榮即是大者意云今家釋十弟子示不受彈折皆為成於枯榮之教以顯法身咸令物機得涅槃無為之益思即是行者行支屬業道也

與行合者愛惑潤行也

有餘報身至果者即是父母遺體生身煩惱雖盡果身猶在故云果也

三漏者欲漏有漏無明漏三也

記云

具足權實者亦是具足法應一身而[A4]

記云

利及二人者安慰阿難為利益婆羅門故令取乳不須恥愧不取也

第十六

菩薩品

得不思議依正者正謂法身依即寂光

悉滯無為者二乘[A5]已斷通惑證偏真無為由著所證為塵沙所障不能出假同於菩薩故云也

皆沾大利者通指衍門三教為大利也

一轉教者明如來為說即是轉教依教脩觀即是轉觀也

故開方便引接者引藏入通引通入別引別入圓也

記云

定及不定者定謂顯露五時次第不定通二不定也

記云

橫竪者橫則約行味味皆爾竪則約教方等但得生蘇而[A6]

二頓轉者此是三藏教中菩薩來至方等得入圓者則是顯露不定若在鹿菀得入圓者即秘密不定也

若生語見者位在五品外凡

或順道法愛者位在六根著相似法愛若得入者名醍醐中煞人言醍醐者五品六根皆稟醍醐之教故名醍醐煞人也

記云

待別彈斥者亦是只於此方等中彈斥名為別耳

若約行人至俱可者法謂稟教所行之法以法在人故須呵破

記云

以教望教者只以共教望不共教共名同部三乘共聞般若故不共名異部獨菩薩法故

記云

亦得有同有異者有同者有一德即三德故有異者三經各各偏舉一德

記云

鹿菀理須密者凡言秘密不定鈍根菩薩對二乘論也若顯露不定約三教利根菩薩相對論也

記云

華嚴中四者密通後三味也

記云

若爾一音至小得者似破古人以法華玄文第十明古人將一音以判一代教門但是小得未可依用(云云)

言一弊諸者詩雖三百諷[A7]刺於王意令王以正法治國故論語云曰思斯無邪歸於正也今經[A8]但用一圓彈呵何方四教機不等同入圓矣

記云

入自益位者入初住為自益位也

得生三土者二同居為一方便實報為三也

記云

般若同異者約二乘及鈍菩薩名為熟蘇利根菩薩處處得入故也

至後三味者廣䟽云[A9]但未證入者至大品法花涅槃耳

大同小異者廣䟽云大同故說大品入即說方等入也小異者亦是方生大熟耳

記云

明大小共者且約三共位三乘判也

昔呵之妙者意在入[1]故云妙也三祇六度至䟦致地且指第三僧祇滿是位不退為䟦致地也通教亦且指位不退別教十行為行不退圓教即指念不退也

無容佛自說教者明佛欲說教須得菩薩輔佐方可記說

法事有傍正者諸菩薩正用權傍用實淨名正用實傍用權也

今沒圓存三者圓為能呵三為所呵故若圓不得意亦須破(云云)

眾生緣至眾生相者以依根本禪脩得此慈但拔四趣苦與人天怨親中人等樂故名有漏也

或有漏或無漏者以大乘望之小乘無漏猶是有漏或無漏者當小乘涅槃是也又緣眾生五陰法空屬有漏緣二乘涅槃名無漏也

唯圓然能與前三者同體權實之慈故具前三又若據展轉具前圓亦道理具[2]三由為兜率至之行者問彌勒但為諸天子說不退行下文淨名何故但呵彌勒自身得菩提記此則與被呵之由破相違耶答如記中今私助一釋文正申此意

六地齊功者三乘至此地功齊也

支佛與菩薩功齊以聲聞不進後位初先總定者此猶彌勒內心實領解之世尊與我授四教一生之記故根彈呵彌勒若云無生之理有何說示但眾生有四悉因緣而為說記則不致被彈呵故先定之

記云

二即人天者從人生天為二生又從天生人亦名二生

記云

易濫實故意云別教著於斷一品無明等言則濫圓教斷無明故著示言令人知是權而[A10]

又言有教無人者別初地即初住故

答觀名離濫者通教雖云即色是空與圓即事而中似等通則與大小共故不須云顯示者亦是指示補處菩薩亦須更斷一品無明耳

餘亦有者通藏亦得云示者皆是圓人遙垂迹示為也

華嚴至未來成佛相新經云爾時善財童子恭敬右繞彌勒菩薩摩訶薩[A11]而白之言唯願大聖開樓閣門令我得入時彌勒菩薩前詣樓閣彈指出聲其門即開命善財入善財心喜[A12]已還閇見其樓閣廣博無量同於虗空阿僧祇寶以為其地乃至或見彌勒菩薩初發無上菩提心時如是名字如是種族如是善友之所開悟乃至如是壽命經爾許時親近供養悉皆明見或見彌勒最物證得慈心三昧從是[A13]已來號為慈氏乃至見得忍或見住地或見成就清淨國土或見護持如來正教為大法師得無生忍其時某處某如來所受於無上菩提記(云云)

法身四十一品者應知華嚴雖列四十一位不云位位皆破無明餘經列位亦爾今從義判之何者初住既破無明二住[A14]已去豈不破耶

記云

迹中圓說者意云若但說前三不能表得實本若見說圓融之法方知[A15]已證妙覺實本故以說圓而表本也

此約體用本迹界內事理無生者通惑究竟盡五分滿果為事無生真理究竟顯名理無生也

別教因是界內外理無生者次第證五諦理故

果是界外事理無生者中理滿為理無生無明究竟盡極果究竟滿為事無生也

制立有果者圓真緣合脩別則緣脩顯真脩兼復地住二位高下不同故云異也

得澠者有部中業入過去同至未來身死得謝未來報起如一業成以大得得於業法又以小得得於大得第二剎那以三大得得前二得及以業法初念之時俱成法故又三小得得前三大并初剎那九法成就第三念廿七法論云初念作現在成第二念作過去成若有法俱第二念去前前之念轉成法後法後念大小得得若無作者初第一念亦但有法俱亦如前作中第二念說言法俱者法後得同時而起一無作法及大小得即則第二念中九法俱生并初念三成十二法所以第二念中有三大得及三小得得初三得法同時復有三法俱起故第二念九法俱生并初念三成十二法所以第二念中六得得於過去名過去成又有二得得現在法名現在成故云初念無作現在成第二念無作二世成凡云大小得者皆以大得得於本法復以小得得於大得還以大得得於小得故大小得更互相得乃至得遍虗空過去實法善滅者計意者五陰實法過去之善隨陰而立以陰滅故善則隨滅故不約過去授記又云得報不失者計云陰及善法雖滅而假名我不滅由不滅故得至現在亦不約此我而授記也

若約現在取過去等者此約三世皆先縱之次難在文可見

心念念滅者善在於心故云隨等

此破三世無者三世本無何故計有也

記云

約有門用破空門者彌勒依曇無德空門計現在得授未來記故約薩婆多有門三相不可得破之

記云

出三相耳者出前三教權

記云

相耳假名菩薩者名字位菩薩也

前三非真者既未見現結業猶在依轉生死未得自在等

寄破此三者廣䟽云寄意破稟三教菩薩也

此三種記皆非決定者且順四悉與記耳

見地名觀歡喜地者此約借別名名通菩薩位語略應位位

並出通義法身自行者只是自脩菩薩位語略應位位並出通義

法身自行者只是自脩證得法身名為自行耳

諸師至多疑者疑今家用切[葸-十+夕][葸-十+夕]引於別圓二教

一斷一切斷等

憶想者只悕望授記名為憶想麤障六根淨人[A16]已斷見思故無麤也

皆以無為法者以一大無為法而作本也

二種無生者偏圓二種也

第十七卷

理無受記可然者彌勒伏難云若理與一切眾生共有不得記者可然眾生雖有理而無行我今依理起行得記如何更難故云何妨等也

惑闇漸滅者等覺一分微烟惑耳

若通別教至事同者並緣脩智斷為無生行也

既默然受定者即是默然許可也何者意云問我如生如滅皆得如疏說一約通教者下出其相也

若如無生滅不成智斷者者先且縱之豈得下難破

記云

事理即是智境者事謂智斷境即是如也

記云

今以事約行者事謂四句以權無生之行

非兩十番者意云若更約嚴嚴四門門門三假假假四句則成多番圓教真脩至難存者意云[A17]但破不立圓義無用所以今家約理約事破其執心執心若破依圓真脩為授圓記是則圓義存也若有執心則圓義不存圓若不立通別之義亦不存也由圓立故通別可立故也

不思議之妙智者淨名玄照三教菩薩之執而設難也

深求其意者經中但是眾生等一言而[A18]例上下文須約三教作並故云也

三是順竝者謂將生等三順並彌勒名為順並退將彌勒一人並前三名為逆並

若通若並者通謂申通得記之理如前若觀其如下文並難為並也

記云

依尚可記者只是一成一切成也

四還約彌勒如反並者廣疏云彌勒如無生滅得受記賢聖如不生不滅不得受記賢聖如不得受記者彌勒如那獨受記若不得記即如有異若異則非如若不異那得一得記一不記得況諸賢聖不得記者彌勒亦不得記次彌勒如反並一切法次反並眾生皆爾但別圓兩教皆約中道真如作並為異也

二結並者應知此文即以彌勒為初順並眾生等三名為順並又將賢聖等三反並彌勒名為反並也以須順中逆逆中有順故也

答二但論體別等者亦是將異複踈上句耳如生公云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以下句複踈上二句也

故云是則複踈兩端空有齊照文略不出者廣疏云經文不出此須義作

若一切法不得受記者廣疏云一切眾生不得受記彌勒亦不得受記(云云)

當脩相好者以相好是菩薩之器故

觀令脩如令淨舍執病既去者執權智斷病既去也

記云

立中有破者智即是立令云不觀則是反釋顯於立中有破故也

破中立者不觀即是斷德名即破也此之不觀則是大觀故名為立則是順釋亦此一句有兩向義又云二十五句皆破偏而立於圓即是破中立也若消記文應用前釋若通說二十五句大體則依後釋

若智不住四教者破圓語見故云四也

諸句皆爾法塵對內意根者方便教入以法塵為所緣意根為能緣有能有所即是二法圓觀中道故無二也

不見眾生心行者方便教不能任運見[A19]但是作意方見也

入會於理者方便教智來入境方會於理耳

離於元品習者須約四十二燈之喻所以初住能破㝡初無明也

言不與合者全無明是法性法性外更無法故

去取甚難者應去權教取實教去無明取真如去語見取實證言取者權全是實無明全是真如方名為取實證亦爾又分別經中智斷甚難也

無比是菩提者此明絕待以結成也

光嚴章

一色光者若據八色光明唯意地所得則屬於心今云色者據從骨人所放也

瑠璃光菩薩者此是東方菩薩聞釋迦牟尼佛說涅槃不生生等及不至至等不聞聞等欲來此土故先放光令此眾見佛問文殊此是何光文殊答佛是第一義光佛言不應作如此說應以世俗而為解說

非色之色者瑠璃光菩薩所放令一切眾生見故云非色之色也

智慧者令一切眾生見者破其暗惑故云非心說心也

答如日鏡者良由緣能顯眼(云云)

住鳩摩羅伽地者第八住名童真住也

心無染愛者謂不染三惑也

不的在後身者人雖在等覺法在初心下通觀行中通初住以為初心也

圓教事迹所明道場者亦是圓人起應迹示

初成妙慧道場者判令入實也

圓教虗空蓮花為座者者只寄別教成道處而說以圓佛成道亦無別處故云猶是

非初非後者非初者初心但破一品無明未是極

不離初者初由觀入理也

非後者後以初為本

不離後者至後方極

記云

但附理者只是且附道理而立非為盡理也

一往約觀者三教皆以念處為初心當分果頭為後心也

記云

任運上求下化者菩提心即真位上求下化也

及緣脩報者三教皆是緣脩也

即是得願具足者以行慎願一分始滿名為具足

眾行之首者以四等導諸行故云首也

心無取捨者心冥法性即是遍法界捨也

是能化法者只此六通是能化法也

由脫成通者以解脫是體神通是用故云次明也

破恒沙無知者真化他位能破他同體塵沙無知也

記云

悉破八者廣䟽云能除八倒謂常無常等八也

界內四諦至有為者無量苦集道皆名有為也

無量滅諦者存教道故

若不見眾生定性者謂不見眾生定是九界生死也

說四因果者集因苦果道因滅果四教皆爾故云也

十種智力如華嚴者彼第十四卷初云爾時智首菩薩問文殊師利菩薩言佛子菩薩云何得處非處智力過未現在業報智力根勝劣智力種種界智力種種解智力一切至處道智力禪解脫三昧染智力宿住念智力無障礙天眼智力斷諸習智力若常脩此觀者自行也教化眾生下化他也

第十八

煩惱生死苦報者只是能遮二死因果也

三聞持者由前內心無漏失故能持十方佛法也

總別不二者只是亦總亦別善德即是非總非別皆在初心故也

皆破因中者且約偏說皆須互具

[A20]已得聖道者阿含經云得那含別圓中得首楞嚴三昧

但觀行覺知者菩薩但觀無常等以伏煩惱等

寄此脩道者以不斷煩惱及陰入法而行六度教化眾生即是寄於煩惱及陰而脩道也

不能伏者只是不能調伏而[A21]

緣脩照寂者寂在初地方證

證無盡燈者位在初住

善來者為法而來故名善來

當觀五欲者婆沙云於諸惱中無常為㝡故令觀無常也

不杖惠施者此之三堅一一皆具止作二行不杖是止行惠施是作行止煞是止行放生是作行真心治慳是止行布施是作行也

天報不久者忉利天但壽千歲能得幾時

無所恡惜者即是財堅也

華報者三祇之內得五事具足一不生惡道二不生邊地三常離女身四諸根完具五得宿命智即是華報

別教善法財者由地前萬行至登地時得一分財堅是解脫分具

記云

解脫法財者財屬萬行故也

強賊又入者若據女施亦是軟賊今施違於沙門之法故屬強也

謙恠者無以此非法等是恠此非我宜是謙謙謂敬也

達色源際者謂達色如即故云也

化魔菩薩者此菩薩常以化魔為事故云也

因機助化者明此菩薩知諸魔女有堪聞法之機是故空聲助淨名化諸魔也

遮那聲者即是從法身起一切聲應一切色應一樂歸

三寶者經中似別相三寶今須從一體而釋

即得法樂者道諦法樂也

為苦所苦者若不脩無作念處等觀何能破二死之苦也

因緣具足者自內心善為因外明師為緣又自行為因化化為緣又機為因應為緣(云云)

別是遍歷萬行者須將六度一一入此文中如云為廣菩提心而脩六度降魔等皆爾

勝增道長者勸諸天女上求下化常令增長日有其新故也

記云

即此別示是通示者一切諸行無非淨土行也

賓主者主如釋迦應賓如眾生感也

非時即二乘者既未至寶所何以取化城之證也

過其上者者圓教發隨善心過前三教上也又過於無恚礙心上也

真實知等者如止觀禪境中釋喜支中說脩云如實知大知心動至心喜是憙支今文剩真字又今但云喜心不同彼文以喜動契於心故名法樂故云心也

去取難解者此誡後人若不得

今家明四教意者消諸經文皆不通暢應看其經部用幾種道亦等(云云)

皆得法願具足者自行化他皆至圓極方名願足

一油少炷小者前譬前二教又前三為油少別存教道亦屬油少

善得章

三乘至第一義理者通教即色是空且名善得

即二而不二者財法為二財即法法即財方名為不二

是檀是度者從通教去皆先斥前教

次正釋當教通教云是檀檀者財施也是度者財即空也別教中能分別位在十行

前呵後勸者前呵云不當如汝所設後勸云當為法施之會文是也

記云

今欲雙明者財即是法也

經論多明者少說圓教財即是法故云多

記云

既無崖者法即界之法故云無崖也

慈悲至勳脩者意令於一一行法上皆以慈悲誓願福智導於財以施眾生令一切眾生冥得法施之益為值佛聞法得度之因

一切同沾者意云非但七日內受者得益遍法界眾生皆同此益何以故爾財即法界故眾生亦是法界故得同沾也

但非圓普者謂前三教慈悲偏理行誓願福德智慧皆偏置成法非圓事非普也

記云

三教心不能即者以圓望之前三屬俗故也

出沒者約觀為出約教為沒又通方便教為出或唯在圓為沒也

記云

九界若非者九界若非佛法界者耳

記云

卷權歸實者卷前三界而歸佛界也

記云

以財引法者意云若無財引前人無受法之緣令達財施即見一心百界千如空假中只此三千空假中五字攝一切佛法大師觀心及釋義之妙專在於此人少知之

一如法施者圓教主二

如法受者圓教四門機也

一時供養者一色一香施眾生時達於所受之人具百界千如即空假中以法隨人遍益於彼故云等供

而能雙照者六道有邊聖是空邊也

煞活於人者煞前三教人活於圓人又煞煞明人活法性人也

上文云寂滅是菩提者明寂滅是諸法之本故皆居首

又與大涅槃樂者謂菩提涅槃其體無二故以涅槃而釋菩提也

若觀三事見虗空佛性等者所施眾生即是正因能施之心即是了因財物即是緣因故云即攝三智等

記云

為欲相成者雖云獨顯而復一一相成何者慈無六度不成無緣餘例爾離於二邊者慳施是二邊也

以離身心相者前三教或有身精進心不精進心精進身不精進名之為相

且據內懷者且約自行說耳

記云

令成圓行者圓三脫一即具三今且從別對耳

起方便力者方便有力故云也

起除慢法者除法界上慢也

念擅能捨一切法者捨三教緣脩一切法也

六和者一戒和敬菩提通達實相知罪不可得為欲安立眾生於實相理戒方便巧同一切持諸戒品無有乖諍亦知眾生同此戒善不斷不常未來必得菩提大果是以敬之如佛二同見和敬菩薩通達實相不得諸法不知不見為欲安立眾生於實相正見方便巧同一切種種如見無有乖諍亦知眾生同此知見分別增開解必得種智圓明是以敬之如佛三同行和敬菩薩通達實相無念無行為欲安立眾生於實相正行方便巧同一切脩種種行無有乖諍亦知眾生同此諸行漸漸積功德皆當成佛道是以敬之如佛四身慈和敬菩薩住無緣平等大慈以脩其身慈善根力能不起滅定現諸威儀與一切樂故身與九道和同亦知前所得樂眾生悉有佛性未來必定當得金剛之身故敬之如佛五口和敬菩薩以無緣平等大慈以脩其口慈善根力不起滅定普出一切音聲言語與一切樂故口與九道和同亦知前所得樂眾生悉有佛性未來必定當得無上口業是以敬之如佛六意和敬菩薩心常在無緣慈三昧以脩於意慈善根力能不起慈定現諸心意與眾生樂故意與九道和同亦知前所得意樂眾生悉有佛性如來藏未來必定當得無上之心是故敬之如佛

不憎惡人者憎即是惡惡字入呼如䟽釋空閑處者只是蘭若耳

方便起諸空閑者四悉因緣說四理也

以具相好等者並屬緣因善也

記云

或云因果者慧因智果或俱在因或俱在果如止觀第三記引論釋

忌前權實者三教隨情二智也

但欲深進者初住[A22]已上位也

記云

寄法華說者皆云四不可說者即當用法華開權意也

成法施之會者又復應知若約說為法施者若說圓法被於前人名為顯益若說前三教法被前人者但得冥成調熟種緣耳以財布施亦爾

徹照無染者善得聞法施[A23]徹見三諦之理更不染於事施之善

果上四德者以瓔珞在於佛上故表果上四德也

經云等于大悲意云雖知眾生猶如虗空與如來無二而眾生全是無明而常大悲薰心拔其無明之苦與大涅槃之樂故云等也

不求緣脩之報者不求三教佛果之報也

經云㝡下乞人者達此乞人及一切眾生身心由如虗空如來無二別所以福田無二(云云)

第十九

問疾品

記云

前二處文者前方便品初分為二初半品歎德正明形益方便二從現身有疾下正明聲益方便方便又四一為國王及臣民等二為發起弟子品三為發起菩薩品四為發起問疾品意乃有四經文大判總為二段一從此下說菩薩品有兩品半是室外說法明彈呵折伏二從問疾品去有六是室內說法明引接攝受即其文也

記云

權謀耶者單權謀屬於三教是故問起

今歎圓至之果者此歎得名三德之果文[A24]滿足云深達實相等即三脩之文

得見淨剎者以淨名神力令時眾皆見無動佛國妙喜世界眾既見[A25]咸皆發願脩無動行願生彼國等

大眾虗心得渴仰者明此中大眾有未曾親見大士身親聞說法但見諸王士庶弟子等稱述往昔被彈之事耳

見聞大士神智者神即神通現不思議之事也智即辨才無滯說不思議解脫之法

記云

復見大士施多權變者謂毛孔納海等意云非但言說印定成經神變之事亦須印定起發

阿難者如菩薩行品經初云是時佛說法於菴羅薗乃至阿難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緣有此瑞應是處忽然廣博嚴事等

四愜眾情者諸菩薩非不愜於眾情或三二五不能遍愜故不堪也

此亦一往者以位高人多約高而歎

但是一往者皆望後擇所以前文但成一往

龍種如來者悲花經云北方歡喜世界作佛號歡喜摩尼藏寶積佛又楞嚴經云過無量阿僧祇劫有佛號龍種上尊王佛

答事等從多者明文殊淨名同是古佛金粟龍尊及居補處之極故云事等

從多者二人並弘於圓故云從多

鴦掘從少者既云多弘於圓必是少弘於偏由少施偏致為鴦掘呵折故云從少以諸菩薩多弘於偏少弘於圓所以不得為例

為淨名稱歎者經云善來文殊師利等是也

記云

義通於實者實亦身隨緣動發者隨四分緣又隨三界緣也

四大增損者只是四大互相害身

四苦增加者四大增加重疾頓弊

通弱別強者還約人類[A26]已下作之

記云

但是附文者文亦是教而[A27]

因亦不定者若天中起於四趣之心而牽於下即是順後受業也

因亦不定者謂輕繫地獄或起善心或起惡心等得出當界等故名不定

取偏真者只是智住偏真為取自體

不成實疾者[A28]已證法性雖有無明任運而破不圓分段實有故云不成也

一切法趣地者[A29]已破無明證法性理地即法界故其如教何者如大經妙色文是也意云唯妙覺不為所遷等覺[A30]已下皆為遷

記云

古來不知此文難會者不知界外由有[1]變  


校注

[0392004A] 插入維等四字 [0392004B] 插入第十五之一行 [0392005] 大疑人 [0393001] 中下記有之字 [0393002] 文疑父 [0393003] 須疑頓 [0394001] 國疑圓 [0394002] 三疑之 [0399001] 變下佚失
[A1] 已【CB】巳【卍續】
[A2] 但【CB】伹【卍續】
[A3] 已【CB】巳【卍續】
[A4] 已【CB】巳【卍續】
[A5] 已【CB】巳【卍續】
[A6] 已【CB】巳【卍續】
[A7] 刺【CB】剌【卍續】
[A8] 但【CB】伹【卍續】
[A9] 但【CB】伹【卍續】
[A10] 已【CB】巳【卍續】
[A11] 已【CB】巳【卍續】
[A12] 已【CB】巳【卍續】
[A13] 已【CB】巳【卍續】
[A14] 已【CB】巳【卍續】
[A15] 已【CB】巳【卍續】
[A16] 已【CB】巳【卍續】
[A17] 但【CB】伹【卍續】
[A18] 已【CB】巳【卍續】
[A19] 但【CB】伹【卍續】
[A20] 已【CB】巳【卍續】
[A21] 已【CB】巳【卍續】
[A22] 已【CB】巳【卍續】
[A23] 已【CB】巳【卍續】
[A24] 已【CB】巳【卍續】
[A25] 已【CB】巳【卍續】
[A26] 已【CB】巳【卍續】
[A27] 已【CB】巳【卍續】
[A28] 已【CB】巳【卍續】
[A29] 已【CB】巳【卍續】
[A30] 已【CB】巳【卍續】
上一卷
版權宣告 捐款贊助 流通分享

掃描此二維碼分享

將本經典保存在此設備中,在無網絡時仍可閱讀,並在首頁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