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 vs 白话文 对照阅读!请访问 deerpark.ai

維摩經疏記鈔

No. 345

[3]維摩經疏第四(中卷)

[4]第十二

記云

全從因訶者約修行道邊也

記云

一切並具者居士俗眾具三教機若一音異解須兼於藏故云一切也

記云

故須兼通等者以疏中約純圓釋雖純約圓仍分三教圓是正意故云兼等二教接通故云入圓

胡豆者綠豆也

記云

勸勿忘本者本者實意云只可深求其實五義引機是其正意故云本也

如水不澄清者合譬云由小乘見思風息真諦之波蹔靜波雖蹔靜水由未清量令實相之珠不現

念報佛恩者佛恩大故彌須報之

依毗曇至生空者意云由生空即是法空故不別立法空如須陀洹人既破人我五陰實法豈可不空故涅槃空

猶是法空者此證法空通於圓極何況通別邪

如實棒指者實棒指喻藏生法鏡中像棒指喻衍門二空是字不住不住有四句亦不不住不住無四句即三空文也

記云

凡諸法字者心及諸法即是所破法性是能破故云分別也又心是能執之心法是所執之法也

記云

義通權實者三為權圓為實

記云

義雜者通於四教

真殊者一俗隨三真也

記云

利中圓者別教望圓教是利中故

一切法趣我見等者謂十六知見故云等也

記云

覆淺從深者只是且從通中利根菩薩得入中道見法性者說耳故云從深若覆深從淺復通復通教當教入真故云一音通被也

不即六法者若執五陰神我是有是無等只是生死之法名為不即達六法即法性故不離也花嚴云至造者造名由附方便教說若大乘極說應云皆由心變變有二種一者同體變二者異體變譬如波水(云云)

又如濁水清水洗物喻於四教用智不同物體未曾有二(云云)勝天王云自相空者彼經第二云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如實智力空無畏空不共法空戒聚空定聚空慧聚空解脫聚空解脫知見聚空空第一義空而空相不可得不取空相不起空見自相空故菩薩行般若波羅蜜遠離諸相不見內外相離戲論相離分別相離求覓相離貪著相離境界相離攀緣相離能知所知相無二無別自相離故

即陰離陰者全是法性眾生自離圓人觀之全是法性故名為即約三教觀之其義自顯也

是體法我空者體言通三現文在圓也

法性尚無者法性如虗空體不可得故

記云

此非獨圓者意云文中不約七方便為雙非者由通三教故且置之

記云

即彼能空者小乘三空俱名能空矣

記云

行者察之者今依三慧以觀察之

消者了之者文釋從圓教意

兼衍三教部意者部雖含四部意在圓常須知之

記云

若論通相者此即通途之通通於四教故

記云

謂無為性此即不可者意云若定執此無為謂之者有則成性計只可達無即性有而不有能所並亡故云理必然也

相待之惑至所存者言惑既細者小乘三空展轉相待由計能所全是障中無明故云細也

言乃至者如以法空待於生空平等待於前二故云乃至所存等也

故平等法亦是空者此明衍門一空即具三空故云亦是空也

記云

雖因共乘者只是衍門一俗隨三真耳

六因者所作因者不碍於他相應因者心心數法同相同緣以心心法共相應故以心相應為因名相應因如親友知識和合成事共因者一切有為法各共生因以共生故更相佐助如兄弟同生互相成濟自種因者過去善法與現在善法為因現在善法與未來善法為因惡無記亦爾一切各各有自種因遍因者苦集諦下十一遍使名為遍因報因者行善惡因得善惡報名為報因

四緣者如上五因名為因緣心心數法次第無間相續而起名次第緣心心數法託緣生故名為緣緣諸法生時不生障碍名增上緣

記云

並是能成者且如受戒一法三師七證名為有力壇邊看人名為無力即能成也受戒之人即可成故一切類此法性之中無此等故

記云

隨緣應物為懷者隨偏圓機逗會也

不見有能觀之智者謂全法性是能觀法性復全是所觀之法性故云無異也

不為四邊者若外計即以四見為四邊佛教即以四門生著為四邊也又邊即中故名不動中入邊故義當為邊所動也動搖二字去呼謂自動為搖為他所動即平呼之

記云

以著二中之無者只者著塵著離於二著中專是著離離即是小乘無為之法也著塵如鐵鏁著離如金鏁矣

記云

問言不住只是去來者他人云不住只是去來了因他此釋故有此問

記云

二乘有去有住者去生死住涅槃故

衍門明義等者若圓教修三三昧如云智者見空及與不空此空不空亦名中道若見此空即見佛性即是觀無明四句不可得一空一切空不見四門分別之相非緣非真無諸所作別教從假入空證真諦名空三昧知空非空出假化物無復空相名無相三昧進隨中道無中邊相亦不求中邊名無作三昧通教觀苦集皆如幻化即空門知空無空相名無相門既無能所誰作空觀名無作門既無作者誰起願求[1]二名無願

記云

理為本宗者內實慧契於法性故名復宗前諸文上應文文之後皆云復宗但是略耳

記云

雖同他有者以方便慧同眾生有即是以無所受而受諸受則是自常同理復令他契理也

記云

俱有生死者廣疏云法性無可愛果及涅槃之好無不可愛果及生死之醜也可愛果是人天果不可愛果四趣果也

記云

應修門故者只是修行門耳

無離文字說解脫相者實慧解脫也文字性離即真性解脫也解脫即諸法方便解脫也

記云

今那云四四理如幻者意云前但云一俗如幻今那云四理亦如幻耶

記云

況十六門至利鈍者有門入鈍空門入利餘二門傳傳相形以論利鈍衍門三教傳傳相形亦爾三悉入鈍第一義入利也

說法有滯者不知根緣即是有滯

記云

被俗之慈悲者但是眾生緣慈悲耳

記云

花嚴人法處者彼經云菩薩不為一人發菩提心乃為法界眾生等不為一人學一法等處謂國立亦爾

釋迦葉章

記云

寄大因果者訶意云汝應為究竟不食故而行乞食行乞是因也

記云

乞食門者行乞須用無緣慈悲心也

或因智大等者准法花疏具七大義一捨大謂捨家業金色婦身披無價寶衣裁為僧伽梨四疊奉佛二受大謂受佛大衣三行大謂頭陀逾老不捨等四印可大謂吾有四神三昧等五信大謂於千二百四大弟子中大五山寺主作閻浮提知事上座六結集大謂集三藏四阿含等七住持大謂頭陀為四眾依止荷負佛法令得久住等今文三大初及僧事即位大次即行大第三因心慈悲即印可大辟支此云因緣迦羅此云覺也

智勝根利者以根利故於一座中頓斷三界見思於無漏心中次第無間先用十六心斷見一百六十二心斷九地思惑以一品思惑皆用一無碍道斷解脫道證故都成一百七十八心故

一約半字事理者法花疏中半滿二教皆先約事釋次約理釋今如彼解

恐人謬作觀行消經者夫消經勢教正觀傍故斥不許一向耳

乖於佛旨者佛意但令稱機有益即是頭陀之行不論貧富難易故也

捨道法者謂一等出觀隨於散心捨滅諦之理

何不普乞一呵乞食心非者初要心只擬向於貧里故非也

昔心所契者[1]破苦斷集隨道證滅滅即所證契也

苦集道三者[A1]已破竟如何乞食更云為破苦集等耶故云事果乖心

本有滅諦者迦葉但得偏真滅理未得本有三德之理為此義故

置不能普次第心中應行者只是剎那剎那心中行耳

次第行等者大論第八十七問次第行等有何差別答有云行名布施學名持戒道名智慧又行名持戒學名禪定道名智慧又行名正語正業正命學名正精進正念正定道名正見正思惟

由本垂迹者菩薩依本實相之理隨事次第行乞名此次乞為垂迹也

食因[A2]已亡者煩惱為食因若煩惱未盡食亦不亡煩惱亡盡故食亦亡也

有食有命等者由食故命存命存故身安身安故道立

一切自住者謂因緣和合所成之法因不知緣緣不知因故云自住也

記云

二者無空分別者責其無真諦空心分別良由捨定出散故也

記云

今以事理者只是不能即事見理耳

記云

猶見不殊凡俗者只是同凡見青黃等見

記云

盲非盡理者意云譯人著如盲之言從成語質若例如響如應云所見如幻炎方為盡理

記云

如盲語局者但所見色與盲等故成局也既云不見三聚故云通也又如盲唯在於肉眼不見具舉五眼故云通也

大品至不見三聚者彼經第廿一云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若佛以五眼觀不見眾生生死中可度者今世尊云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分別眾生有三聚正定邪定不定須菩提我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初不得眾生三聚以眾生無法相我以除其妄著世間法故大論第八十四釋曰若無法無眾生云何說有三聚眾生佛答我觀眾生一聚不可得云何有三但為知破顛倒者名正定必不能破者是耶定得因緣能破不得不能破是名不定皆以世俗法故說非最第一義

[2]立眼清淨等者肉天見十界麤細慧見二乘法界即畢竟空法見菩薩法界即不思議假佛見佛法界拔四趣與人拔人與天拔天與二乘二乘與菩薩菩薩與圓極(云云)

雙遊真俗者中道雙照即俗而真即真而俗故曰雙遊也

不見趣者謂不見俗與非趣者謂不見中(云云)

佛說八解者身子依佛教語得八解在身應用為食何意出觀而念世間雜欲之食以證迦葉亦如身子

是故被訶耶正雙遊者自行則達耶相即正相化他則以正入耶令耶即正故曰雙遊

魔禪鬼定者從魔加鬼加得定故也

猶是正禪者以根本四禪佛弟子亦證故云正也

耶不妨正者中道雙照邪正二邊即三諦三昧雙遊二諦者即寂而照名真法喜即照而寂名真禪悅故曰雙遊

以一食者食體也施一切者食用也謂施十法界眾生十方法界國土中賢聖也言供養者想此食體即是法界能運之心體同虗空供養遍法界別相三寶名為即真而俗達此三寶一一塵坐色一一毛孔互融互入無非遮那三德秘藏即是供養一體三寶名為即俗而真又理觀者達此食色香味等即是法界名理法寶能達之心亦即法界性同虗空名理佛寶境智和合名理僧寶此一體三寶上宜別相下契機理則是供養諸佛及賢聖復得名為即真而俗故花嚴舊疏云一平楞相收即是一一無非法界故二廣狹相收即是大小相入互融此與雙遊義合大體只是即理而事而理良由此食體即法界故

爾無上食因者菩薩乞食能為眾生作無上道因也

則彼此俱損者廣疏云若譏迦葉心局謂往貧而乞貧人心重不癈自業即彼此有利名為俱益也若往富而祈彼心既輕往乞癈業彼此皆為損也

漸入佛慧者此探取法花意說所以始從鹿苑終至法花名漸入也

斯有家名者只此俗家有此名聞大士辨才乃爾也經云不復勸人至支佛行者驗此[A3]冥得生蘇之益雖未顯取而常讚歎大乘之法

第十三

兼脩慈心者一切羅漢皆脩四無量心獨有善吉慈云最廣故得別受慈心名也

未足動習者以斷正使故但云習只是不能動其無諍空心而[A4]

苦加析挫者以計空大所以淨名作悲敬二田析之故云苦加

記云

此即得者冥成生蘇之益故云得也

初問多依通圓者以幻有即空即中經文顯現故知是幻通圓可也

間其真偽者真即地住[A5]已上偽只是真諦之空

若是聖人者地住[A6]已上為聖人也

記云

破立皆遍一切諸法者大乘破則遍破不問善吉偏破於有立則遍立有因緣故

四悉者四門四理皆可得說不同善吉偏存於空二約理者即是食法法界界即五陰也只由觀食見味法界故名食等由食等故故陰界入法等也

大論喻剎那三相者論第四十一云有為性三相生住滅無為性亦三相不生不住不滅有為性尚空何況有為法無為性尚空何況無為法以是種種因緣性不可得名為性空

俱滅者此約一期報身故云俱滅

不壞於身而隨一相者界內一壞隨一不壞隨俱隨真諦故界外二教亦爾俱隨於中道故

雙遊明闇者一約事者以依佛慧觀極重麤惡其癡愛之闇全體即是中道法界非明非闇之明以全是故方曰雙遊二約理者觀一念癡愛之心三千之闇達此三千即空即中故曰雙遊三者因果能如是觀即是因時雙遊證果滿[A7]示同凡夫癡愛令盡無明因成契果即是果時雙遊也

記云

理性相即者理性三千與空假中相即也

記云

豈可存其事中明[1]闍者破他釋觀真無闇煩惱無明也

記云

事理相即者覩三千即空中故也

記云

恒住事中觀理者觀理明處全有無明亦曰雙遊

記云

亦無所滅者理性不除也故於事中明闇脩三千即空即中三觀照理本有三千故也

記云

事明闇者三教惑智名為事中明暗以惑智體不相即故俱屬事又此之惑智全是事境三千也

記云

是則事闇非闇者唯觀空中故

理明非明者全無明是

記云

明闇理同者體相即故

不得出家受戒者小乘明定慧由戒而生若無戒者決不得果

記云

此更舉果而斥果者舉大涅槃果斥小果也

即無有作諦理者既無諦理則成無果也

上說無作為何謂也者廣疏云若言不見有作四諦

即無四諦之可見者上來一一別說無作四聖諦若不見四諦何得有此之說故言非不見諦意云恐須菩提內心遮云若破有作豈全無有作四諦耶淨名即折云汝若不信無作四諦上來[A8]已一一歷別說無作四諦以示汝竟何得而更不信故云為何謂也

記云

尅如下文者下文專用圓也

記云

反以此見而還外道者論主意云汝所計有正是破一切法汝正當大可畏處如何愛我為大可畏耶

記云

遍立一切者雖然破小入大留小逗後亦名為立也

記云

一心中具者明善吉所得[A9]但是中外之法所以不能於自所得即見四理在一心故

記云

無斯證用者善吉既不證四不可說理則無四悉赴機之用

經云非得果者今師將此句釋前句也何者既無見論即無得果也

既有見愛者有見故同外有愛故同魔即以界外凡鄣等折之經云須菩提不見佛不聞法者前敬田約法大小名同而意異意異者意在界外方名敬田今悲亦是名同而義別義別者別在界外悲田故也

又須菩提不見佛下破令同外道弟子從富蘭那下破令外道

是汝之師類同外道者亦是俱不見中其類同也

說於眾生至苦樂者計云五陰雖生滅受於苦樂而神不生不滅國大雖有成壞而神不滅故曰自然

任運時熟者或計經二萬劫三萬四五等萬計八萬是最極也

定不可改者外人信有由業亦緣計業定不可破致成邪耳

與耶相似者以外人由四計故不見偏真二乘雖有四門通入偏真不見中真不見名等故云似也

此即破因者只是不計有因名為破耳

計耶因者者計眾法和合成身名為耶因(云云)

皆有定數者由未冥了義之說所以各計同於外人

餘時不得道者計云佛在世時人即得道佛去世後正像之中無人得道故云餘時也

精徹入者者借此老子之言以成西國發一切智之相

進退難責者進同界外外道退同界內外道也

二可思惟離清淨法者以見惑[1]達理而起不名為離思惑附體而生親障於體以障體故不見於體故云離清淨法

若合中道者今正用玄文七重二諦五重三諦中第五重第六重別教二諦三諦及圓接別以破善吉也為此文正約別圓而為哥詞故不論別圓接通耳

記云

賊義仍存者界內賊雖破界外賊仍存也

記云

別教教道猶不免障者別人住破內難行破外難具用折體及無量故則成有難無難望於登地地前俱名為難以未見中二觀仍拙是則登地及圓方名無難文中云巧用正觀者正是圓教菩薩也

記云

又前二事理者雖破界內事八難良由不能住於內外八難體達即中而能無難以此望圓俱名難也

善吉具二者廣疏云一者凡夫住事八難不得無難二者二乘住理八難不得無難善吉非唯住理八難不得無難亦於事八難不得無難據理亦應有於界外八難

今言具二者只緣不能體斷見中望於圓人俱名難也

唯圓菩薩脩中道觀者廣疏云圓菩薩脩中道正觀住事理八難皆得無難

大論至怨鳥者論三十云譬如空澤有樹名奢摩黎枝觚廣大眾鳥集宿一鴒後至住一枝上枝觚即時為之而折澤神問言鵰鷲皆皆能持住何至小鳥便不自勝樹神答云此鳥從我怨家樹來食彼尼俱類樹子來栖我上或當放糞子墮地者惡樹復生為害必大是故懷憂寧捨一枝不全者大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於諸外道天魔諸使及惡業等無如是畏如畏二乘於菩薩邊亦如彼鳥壞敗大乘心永滅佛乘心論中以大斥小故對二乘心正當界外惡道難也

記云

難處謂北州

難時佛前後也難根諸根不具也難智世智也住之者住於八難也體之者達於八難即得無難也化之者入難化他也

聞迦羅女琴者亦如大樹緊那羅經云大樹緊那王與無量兒及無量乾無量諸天奏八萬四千淨妙樂音來至佛所絃歌一動聲振大千須彌山王蹭沒低昂一切聲聞皆從座起猶如舞戲天冠菩薩問迦葉言少欲知足頭還陀第一乃於今日猶如小兒奏別圓樂而二乘不側

發小乘之業者此約供養

小乘人[A10]已復聞小乘法者若但供養而不聞法但得人天福復不成小業

記云

俱相帶累者我生惑惑潤我故云俱也

四謗者增減相違戲論四也只是小乘執於四門不能通理即名戲論而[A11]

自述迷惑者明須菩提不解衍門敬田之言不解界外悲田之義故云也

記云

總相不知者只不知是何法未能分別故云總相不知

記云

涅槃會上聲聞者涅槃中二乘之人雖取小果而皆知常即取即行故不問此

記云

但是從理者此約即空而釋故云從理也經云如來所作化人也即是幻化之人

而以此詰者意云既從法身起其應化之人詰於善吉能詰之人既是於化汝既解空何故𢣷此化人悲敬二田而詰耶故云化事即空

此用通教幻化者且順經文幻化即空邊判初後並用衍三折之法眼云在通教者亦且一往約聞幻化邊結屬通耳

言意在此者緣此結得道文但云得法眼淨所以從前[A12]已來且約通為能呵故云意在此也

第十四

或是機便者今居第五但是隨前機宜耳

記云

寧生別善者指衍三教也

即自性清淨心者一本理清淨心為第一義二者本時結大緣依於本有清淨心也

討本者討謂順理也假云為第一義故須生善為第一道故破惡為第一義故須發樂欲之心文第一義為三悉本故云討也

記云

生俗諦善者且約得三悉益故屬俗諦也

記云

亦應云見者意云亦應云障通無見以不見他心等故

今不云者見屬於知故不云也

七別教菩薩者此間下根出假十行菩薩方能知相故廣疏云即是從空入假定發道種智破法鄣無知善於知見得無罣碍能知物根非是任運普照之定八圓教菩薩約真出假位知他根緣也

大乘器世間者表寂光土也

處身子教二弟子者檢記云根定過去者若現在習欲成聖於未來現在亦得名根又未來不受樂欲之名為望今現在亦得性名無樂欲稱

記云

大道亦小所行者三百由旬即五百路

一者不停者但證偏真須入圓中故云不停日光則三諦圓照故云停住

三破闇小者[A13]但破見思而[A14]日光遍破三惑故

四夜自照者二乘於塵沙無明夜但自度故餘可見

記云

人天不名報障者亦與而言之易得聞法故

記云

寄海寄人者無始及今下至一毫之善以弘願導之由如一滴水寄海若無願導如寄於人若受人天報其善則盡生公善不受報之言須此二意㼼蕳

記云

知根圓照者知根能破塵沙圓照能破無明也

記云

即是帶理者只是依體起四用耳

記云

大經四恒者方不謗涅槃經矣

記云

尚獲輕報者未見本傳但相傳云[療-(日/小)+土]兩報

記云

捨衣大提者大論中明五比丘亦聞訖般若皆捨大衣供養佛(云云)

甚可愧懼者自惟不識衍門三法故愧恥淨名彈呵故懼

釋旃延章

須陀耶沙彌者撿十仙如涅槃三十五六明之

種種譬喻解釋者譬喻既多亦種種解釋如方便品云是身無常無強無力無堅速杇之法無常行也為苦為惱眾病所集苦行也是身如聚沫十譬空行也是身無生為如地等無我行也

今取此四者四行是能趣寂滅是所趣故但云四隨

用一行者入見道有二種行一者利是見行見行有二種若著我者留無我行若著我所即留空行二者鈍是愛行愛行亦二一者慢多留無常行二者懈怠多留於苦行或總相說五者謂境觀俱總或境別觀總或境總觀別以四觀通觀四境名境觀俱總

境別觀總者於一一境四觀觀之

境總觀別者以一一觀總觀四境三二類知

記云

且從一世三界之心者以一世之中計於五陰陰陰皆計有無等單複具足等故成橫也又不望過未故屬橫也

記云

見轉者如止觀破遍中有見被破轉入無見等皆以五義而窮之(云云)

記云

令正法久住者明數論而廣分別名義及廣分別三界見思品數者為伏外道令正法久住世耳

記云

迷悟者四念處是悟四倒是迷

義當有無兩門者四念是能治為空門四倒破故名為有門二毒亦爾故疏云說有即知無世四種五義者只是四教皆具五義

少有少無者只是空有縱容此望非有無非所以此門名鈍也

記云

青目全破者破前單有單空也

記云

或沒大義者謂沒衍門四榮之義但用藏五義

記云

或先大名者說摩訶衍門二乘自取證故

記云

先小名者此即通中鈍根菩薩先共二乘學後亦同二乘證故別教住行俱用小故同通也

記云

半有佛意者利菩薩見中也

經云無以生滅心行說實相法者淨名訶意云迦旃延生生即無生等何以唯作生滅之說耶何者此之生滅即是實相故涅槃經云生生不可說乃至不生不生不可說(云云)

一往通教八地者二往唯至果方名有教無人以因位皆是有教有人故也

麤細生滅無常者以藏人折一期報陰無常為麤剎那念念生滅無常為細也

即無性者文略亦應云即無相以衍中性相一□同時故知文略

以有還無者只是破有歸無耳

凡夫妄見流動者謂橫計常樂我淨故

問上說等者問意者大士既訶旃延生滅四枯不成枯竟應結云是常樂我淨等也榮之義何以還只結成通真四枯是則只成以枯斥枯有何利益答意者但破柮入巧結成通真於真任運見中成榮故也

二鳥雙遊者今文不得同雙照以為雙遊此觀生滅即空即中是則於無常見常無常宛然不滅故曰雙遊觀常即無常以二法體本自相冥而二法宛然相即不溫涅槃經意與此義同故曰雙遊

出沒未顯者沒且用通真枯以斥若從出意真本通中即成榮故且順經文判屬通耳

那律章解

飯王子者長阿含經云尸休羅王有四子一淨飯王二子長悉達二難陀二白飯王二子長阿難次調達三斛飯王二子長摩訶男次那律四甘露味飯王二子[1]彼彼次䟦提

藏佛全頭者通教佛全身見即是全身天眼也

經云幾何阿那律者此不迴梵[2]應云阿那律天眼所見幾何

記云

又容知者云容知此界佛世界界皆有一佛而不云彼佛界中有支佛又於自界亦不見有佛唯見自心住以支佛出無佛世故

所言五種四禪者廣疏云乃是脩根本觀練薰脩五四禪亦只是根本四禪耳

總相見者但見大千所有青黃赤白等不能一一分別麤細好醜等是通非明未得無[3]偏故但見眾生死此生彼不能知眾生從某業而生某業而死等故

云非明天眼開闢者只是要須天眼開闢肉眼肉眼方能見遠也

具煩惱性者肉眼也知秘藏即肉眼有佛眼見也

十智者苦集滅道法比世智他心無生盡智

數緣盡者只是擇滅異名耳以斷思議惑品多故得數緣名也

即中見色者亦應云即色見中是佛慧眼也

首楞嚴等者等取恒沙三昧及大下中百八三昧以諸三昧一一皆稱為王三昧故云諸大也非二諦之相者異出假菩薩也

記云

約地前後者別地前為偏登地為圓也

理真事廣者依中道理故名真不以二相見諸佛土故云事廣


校注

[0386003] 釋唐湛然述維摩經疏記卷中 [0386004] 補入第十二之一行 [0387001] 二疑故 [0388001] 破疑知次同 [0388002] 立疑五 [0389001] 闍記作暗下同 [0390001] 達疑違或迷 [0392001] 彼彼疑波波 [0392002] 夫疑文 [0392003] 偏疑漏
[A1] 已【CB】巳【卍續】
[A2] 已【CB】巳【卍續】
[A3] 已【CB】巳【卍續】
[A4] 已【CB】巳【卍續】
[A5] 已【CB】巳【卍續】
[A6] 已【CB】巳【卍續】
[A7] 已【CB】巳【卍續】
[A8] 已【CB】巳【卍續】
[A9] 但【CB】伹【卍續】
[A10] 已【CB】巳【卍續】
[A11] 已【CB】巳【卍續】
[A12] 已【CB】巳【卍續】
[A13] 但【CB】伹【卍續】
[A14] 已【CB】巳【卍續】
下一卷
版權宣告 捐款贊助 流通分享

掃描此二維碼分享

將本經典保存在此設備中,在無網絡時仍可閱讀,並在首頁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