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279-A 首楞嚴經通議序
首楞嚴經者。諸佛如來大總持門祕密心印。統攝一大藏教五時三乘聖凡真妄迷悟因果攝法無遺。修證邪正之階差。輪迴顛倒之情狀。了然目前如觀掌果。可謂澈一心之源該萬法之致無尚此經之廣大悉備者。如來以一大事因緣出現世間捨此別無開導矣。故判教者局於一時一教豈非管窺蠡測哉。自入中土解者凡十餘家。如會解之外近世緇白各出手眼而弘通者非一。崇尚[A1]已極。刻意[A2]已深。而披文釋義靡不參詳精確發無餘蘊。又何俟其蛇足哉。但歷覽諸說有所未愜者獨理觀未見會通。故言句雖明而大旨未暢。是於學者未免摸象之歎。余昔居五臺冰雪中參究向上以此經印證。堅凝正心以照矚之豁然有得。及至東海枯坐三年。偶閱此經一夕於海湛空澄雪月光交之際恍然大悟。忽身心世界當下平沈如空華影落。是夜秉燭述懸鏡一卷。乃依一心三觀融會一經。謂迷悟不出一心究竟不離三觀以提大綱。但以理觀為主於文則略。如華嚴法界之設。意在得義而言可忘也。說者又以文字為障不能融入觀心猶心為缺故予久有議蘊藉胷中。及投災荒雖波流瘴海而一念不忘者二十餘年。至萬歷甲寅以投老南嶽寓靈湖之萬聖蘭若。結夏時。粵門人超逸侍予最久。甘苦疾病患難。靡不同之。予感其精誠。因入室請益懸鏡觸發先心。遂直筆成帙。較懸鏡雖多。無非廣發一心三觀之旨。而文不暇詳釋。題曰通議。蓋取春秋經世先王之法議而不辨之意。所謂議其條貫而通其大綱。是於向上一路實以為贅。其於初機之士可以飲海一滴而吞百川之味也。或曰。佛不思議法可得而議之耶。曰。不然。法本離言。而堅執邪見者非言不破。佛說優波提舍名為論議以折邪慢之幢。良以此經摧九界之邪鋒。拆聖凡之執壘。靡不畢見於廣長舌端。種種堅壁一鏃而破之。直使智竭情枯降心歸順而後[A3]已。以經盡發其情。苟不議明正令無由以淨法界之妖氛彰覺皇之大化。是可以文字目之哉。得意遺言是在金剛正眼。
萬歷丁巳端陽日憨山道人德清書於吳門之貝葉齋
No. 279-B 重刻首楞嚴經通議序
大哉教乎。如來金口誠言。祖師悲心詮解。求其妙而得入深而易悟者。無如憨山大師著釋首楞嚴經之通議也。宗趣昭然。言辭切約。不是離文顯妙。亦非滯句談玄。融性相二宗。徹一心三觀。符定宗旨。不遺纖毫。本末圓通。始終一貫。誠教苑之司南。禪宗之正眼也。(閑)始披緇雲山。遂獲夢遊殘本。玩其垂訓法教。莫不周質悚然。及至聽講楞嚴。甞閱諸家疏解。方知大師亦有發明是經者名之曰通議。於是銘心五內。未遘一觀。從斯歷十餘年。莫不念念於是書也。甲午春。雲遊台嶽。果遂前心。消熱惱於一時。鎔冰襟於頃刻。偶經觸目。喜出尋常。繇茲不耐守株。唱緣䥴梓。實有心公諸同志。未敢言濬大師之法流也。
時光緒二十年孟冬月天台嫡裔雲水山人諦閑書於申江龍華寺之藏經閣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通議卷第一
懸判
議曰。從前釋經諸師凡解當經必先懸判十門。要令學者知我如來應世四十九年所說一大藏教。從始至終而有五時五教之別。謂小始終頓圓。而有淺深次第之不同。刻指一經定屬何時何教此乃注釋之軌則。如賢首清涼[A4]已後皆祖述之莫不皆然。獨此一經前後解者凡十餘家。各據一見。所指之時前後不同。多起諍論。難決眾疑。予甞見有本別題亦名灌頂部中錄出別行。因諦觀此經非一時頓說向無的據。既見長水注疏經本別題一名中印度那蘭陀大道場經於灌頂部中錄出別行。璿師判云。佛說此經非一時頓說說必前後。是知集者約類纂為一部。以此為準的信不疑。但詳經中自名灌頂章句。則集者約類可知矣。請試言之。然灌頂部乃我中央毗盧遮那佛所說之法也以毗盧乃法身佛也。從法垂報名盧舍那。坐菩提場演大華嚴。謂之根本法輪。但被一類大根眾生。而小根之人如盲如聾。故舍那世尊入剎那際三昧雙垂兩相。現應化身示生三界名釋迦牟尼。始從兜率降王宮入胎出胎以至出家苦行八相成道。始於鹿苑說法歷方等般若法華等四十九年入大涅槃。始終不出剎那際三昧。所說一大藏教名為攝末歸本法輪。亦名引攝教。為引五性三乘攝歸一乘寂滅場地。即指華嚴為妙莊嚴海為所歸之地。猶如窮子之家。而三觀妙門乃歸家之路。所謂一路涅槃門也。今觀此經發起示墮婬室。此正阿含之時也。其徵心以破執身常見。匿王以破斷見。乃阿含之教也。其辯妄見以顯真見。破見精以顯本覺。義與深密同時也。五蘊三科會歸藏性。則同般若真空法華實相。又曆兩時之間也。七大徧周性真圓融。實與華嚴理事無礙法界相等也。及至四卷中云。一為無量無量為一。小中現大大中現小。於一毛端現寶王剎。坐微塵裏轉大法輪。此乃略顯華嚴事事無礙法界。正是所歸妙莊嚴海。是謂究竟歸寧之地也。三身一體至是乃顯。釋迦出世之本懷教化眾生必欲引攝至此而後[A5]已。是知此經無教不收無機不攝豈可局定一時哉。蓋釋迦世尊所秉盧舍那佛一實相印。是謂微密一心。而空假中三觀法門乃為破惑之利具。世尊出世即欲眾生證此一心。奈何眾生煩惱垢重不敢頓示此心。姑於阿含會上且說人天十善免墮三途。及說無常苦空無我苦集滅道四諦及十二因緣之法。令諸眾生權出三界免離生死。所證涅槃謂之偏空。執空而不能有。以小乘不達唯識道理。乃說解深密經以立九識依之而起八識變起根身器界。要了妄相皆從唯識所變其相本空。次說般若以顯真空幻有以破小乘偏空之執。此去阿含四十年矣。及至法華純談實相。直示一心以顯中道。涅槃乃明平等佛性。三乘同歸五性齊入。凡有心者皆得成佛。方盡世尊出世本懷。然涅槃尚未顯有圓融之旨。今以此經所詮理趣通途按定一代時教攝法無遺。況始從阿含終至涅槃尚係化佛所說之法。而圓融道理乃屬華嚴為報佛所說。由是觀之。豈可局定一時哉。若就法界海慧照之。則釋迦說法四十九年始終不出剎那際三昧。此乃劫念齊收。無時之時實無先後。若就應化門頭機有生熟。從淺至深不無次第。以一心法門佛佛同證。三觀乃悟心之要。以歷五時隨機不同。故散出一代時教。各對當機三根普收。行布亦異。故結集者慮恐末世修行之士智識狹劣。而教海汪洋難究指歸。故推報化二佛所說從本垂末攝末歸本二種法輪。總於一代教中[A6]拈出一心。特顯眾生從悟至迷以極七趣昇沈之情狀。會歸三觀按破二執以顯從迷至悟所證淺深五十五位之階差。通會長途始終一貫攝歸一心。從凡至聖直入果海不涉枝岐。使修行之士一覽無餘。如懸鏡智於目前。了歸家之道路。所謂一路涅槃門。豈可局定一時哉。苟不以理融通印契佛心。即刻定一時於法奚益。故弘通者貴在得本而不貴乎泥迹也。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一名中印度那蘭陀大道場經於灌頂部錄出別行
議曰。此別目也。印度具云印特伽。此云月邦。印度有五。此當其一。西域之大國也。那蘭陀此云施無厭。即龍名也。西域記云。菴沒羅國有池池中有龍名施無厭。寺近彼池故以為名。大道場者西域諸寺獨此最大。五天竺國王同共崇奉。集性相二宗大德沙門居之。佛法多積於此。昔玄奘初至西域先至此寺從戒賢論師習唯識宗即其處也。灌頂部者華嚴界中有五方佛所說之法各有一部。中央毗盧遮那佛為主所說之法名灌頂部。顯此經通為報佛所說故以此名。既標那蘭陀大道場經則集者可知。按長水疏存此題亦云此經非一時說。
中天竺沙門般剌密諦於廣州制止道場譯
議曰。此譯人名也。天竺亦名乾竺。亦名身毒。亦名印度。西域國名。梵音楚夏耳。般[A8]剌密諦此云極量。譯師名也。此經西域國王最所寶重。嚴禁不許出境。般[A9]剌三藏欲傳震旦。屢竊而來。皆被獲迴。必不能得。後以微妙細㲲書之。乃破臂藏於皮中。遂航海而達廣州。唐神龍元年乙丑五月二十三日。適遇宰相房融知南銓在廣。安三藏於制止寺翻譯而筆授之。此經來之難也。既而翻譯纔畢。以三藏潛來。彼國邊境被責。三藏為解此難遂回。及房公入奏又遇中宗初嗣國方多事未暇宣布。時神秀禪師入內道場見而抄寫遂流北地。大通在內親遇奏經又寫歸荊州度門寺。有魏北館陶沙門慧振常慕此經於度門寺得之。後慤師於故相房融家得其譯本因而遂傳。此經流通之難也。昔天台智者大師作止觀成遇一梵師以止觀示之。梵師曰。此與西域首楞嚴經三觀大旨相同。大師日夜西望拜求願見而未及見。是見此經之難也。今幸古今解者十餘家義疏闡幽發明殆盡。方今緇白入此法門者不少。而學者槩視為等閒。豈知佛法之難遇哉。
烏萇國沙門彌伽釋迦譯語
議曰。烏萇此云苑。國名也。彌伽釋迦此云能降伏。翻梵為華故云譯語。
菩薩戒弟子前正議大夫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清河房融筆授
議曰。菩薩戒弟子者乃宰官而受菩薩大乘戒者也。戒經云。欲受國王位時乃至百官受位時應先受菩薩戒。一切鬼神救護王身百官之身也。
此經十卷準常有三分。
- ○謂一序分序說法之因由故
- ○二正宗分正示一經之宗體故
- ○三流通分冀流傳於終古故
入經先列序分。
[□@(?╳)]初通序。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室羅筏城祗桓精舍。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無漏大阿羅漢。佛子住持。善超諸有。能於國土成就威儀。從佛轉輪妙堪遺囑。嚴淨毗尼弘範三界。應身無量度脫眾生。拔濟未來越諸塵累。其名曰。大智舍利弗(此云鶖子)摩訶目犍連(此云采菽氏)摩訶拘絺羅(此云大膝)富樓那彌多羅尼子(此云滿慈子)須菩提(此云空生)優波尼沙陀(此云塵性空)等。而為上首。復有無量辟支無學。并其初心同來佛所。
議曰。此通序法會之由也。世尊說法之常儀。乃佛遺制。諸經通有故為通序。所言六種成就及歎德列眾弟子氏族準常多解此不重出。
[□@(?╳)]二別序。
屬諸比丘休夏自恣。十方菩薩咨決心疑。欽奉慈嚴將求密義。即時如來敷座宴安。為諸會中宣示深奧。法筵清眾得未曾有。迦陵仙音徧十方界。恆沙菩薩來聚道場。文殊師利而為上首。時波斯匿王為其父王諱日營齋。請佛宮掖。自迎如來。廣設珍羞無上妙味。兼復親延諸大菩薩。城中復有長者居士同時飯僧。佇佛來應。佛敕文殊分領菩薩及阿羅漢應諸齋主。唯有阿難先受別請。遠遊未還不遑僧次。既無上座及阿闍黎。途中獨歸。其日無供。即時阿難執持應器。於所遊城次第循乞。心中初求最後檀越以為齋主。無問淨穢剎利尊姓及旃陀羅。方行等慈不擇微賤。發意圓成一切眾生無量功德。阿難[A10]已知如來世尊訶須菩提及大迦葉。為阿羅漢心不均平。欽仰如來。開闡無遮。度諸疑謗。經彼城隍。徐步郭門。嚴整威儀。肅恭齋法。爾時阿難因乞食次經歷婬室。遭大幻術摩登伽女。以娑毗迦羅先梵天呪攝入婬席。婬躬撫摩將毀戒體。如來知彼婬術所加。齋畢旋歸。王及大臣長者居士俱來隨佛願聞法要。於時世尊頂放百寶無畏光明。光中出生千葉寶蓮。有佛化身結跏趺坐宣說神呪。敕文殊師利將呪往護。惡呪銷滅。提獎阿難及摩登伽歸來佛所。
議曰。此別序發啟此經之由致也。休夏自恣乃佛律制。比丘當初夏時即結制名為護生。亦名坐臘。九旬禁足。無由見佛。夏滿之日同詣佛所。自有過失恣任僧舉。佛為作法懺悔。名為羯摩。又云。於坐夏中各為臘人隨身。若有何根犯戒即壞其根則不算臘。若全不犯者乃成一臘。如世俗之一歲。故出家以臘不以年。而此經以休夏自恣為開端者。以盧舍那佛說梵網經金剛寶戒命釋迦化佛宣布十方。是知釋迦四十九年單演戒法。意在出家修行出生死法以戒為基本也。問曰。此經理開藏性。行依大定。教屬頓圓。而以阿難示墮婬室淺近之事發之者何耶。答曰。此如來說法有深意也。經云佛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所謂一大事乃一真法界如來藏清淨真心。此心乃諸佛眾生均賦而同稟者也。以眾生迷之故如來特因此出世開示眾生令其悟入。故此實最大一事也。然眾生既稟此心所以常寢生死久溺輪迴永劫不得出離者皆由愛欲牽纏故也。以其生死界中獨與真為對者亦唯此一事為大耳。是為生死根本也。故曰賴有一矣。若使二同普天之人無能為道者。今欲返妄歸真必須先拔生死根本。故梵網戒經以斷殺為先。此經以斷婬為首。以此患最深。非大定不足以破之。故阿難示墮婬室以發端。及歸來見佛先以大定為請也。而開口便言欲氣麤濁。向下世尊歷歷數其過患。至於三種相續則曰想愛同結愛不能離則諸世間父母子孫相生不斷經百千劫長在纏縛。唯婬殺盜三為根本。又曰愛鏡中頭無故狂走。又曰稱汝多聞何不能免摩登伽難。待神呪力婬火頓滅愛河乾枯令汝解脫。又曰汝雖憶持如來祕密妙嚴不如一日修無漏業遠離世間憎愛二苦。又曰摩伽耶輸同悟宿因貪愛為苦。及安立道場首即告曰六道眾生其心不婬則不隨其生死相續。婬心不除塵不可出。縱有禪定必落魔道。若不斷婬修禪定者如蒸砂作飯百劫難成。婬身修行縱得妙悟皆歸婬根。根本成婬三途難出。必使婬機身心永斷。至坐道場則曰心滅貪婬持佛淨戒。至於證果之初則曰除其助因刳其正性違其現業。又曰當觀婬欲猶如毒蛇。又曰永斷婬心。先則執身不行。次則執心不起。又曰心無貪婬。於外六塵不多流逸。塵既不緣根無所偶身心快然。是人即得無生法忍。從是漸修安立聖位。欲習初乾則與如來法流水接等。由是觀之。則世出世間生與無生盡在婬心斷與不斷耳。至若七趣由情想以取升沈。三途因婬習而招劇苦。及夫修禪之士以性欲而壞定心破法王而成魔屬。毒哉此欲生死牢關。長羈三界之囹圄永壞涅槃之安宅者無尚此矣。苟非密嚴利器付之勇猛丈夫又何以拔之哉。由此欲習最極幽深。故世尊先放頂光以照之。無為化佛祕密心呪以破之。文殊大智以拔之。斯則往救之由以示全經大定之體矣。由是觀之。因愛欲為生死之根。大定為成佛之本。意謂非大覺不足以破大夢。非大法不足以除大患。斯實真妄兩途覿體無二者矣。故於正示觀相文中偈云如世巧幻師幻作諸男女。雖見諸根動要以一機抽。息機歸寂然諸幻成無性。又曰靜極光通達寂照含虗空。却來觀世間猶如夢中事。摩登伽在夢誰能留汝形。諦觀全經的指唯此一事。故知發啟之由則見吾佛說之本意也。
○二正宗分大科分二。
[□@(?╳)]初大開修證之門(從此起至第八卷中問結經名止)。
[□@(?╳)]二曲示迷悟差別(從精研七趣詳辨魔陰終止)。
初開修證門中通分四科。
△初開三種如來藏以顯三觀之體(此從初卷起至四卷中尚留觀聽止)。
△二示三觀之相(從請入華屋起至第七卷中作如是願止)。
△三顯三觀之用(從問四十四心起至第八卷中名邪觀止)。
△四結三觀之名(文殊問結名止)。
[A11]已上四科通屬大開修證之門。
[○@●]初開空如來藏示空觀之體(文有三卷分為二科)。
[□@◇]初約生滅門中決擇真妄以顯本覺真心(經至二卷半)。
[□@◇]二約不生不滅會妄歸真以顯真空藏性(從會五蘊起至三卷終) 初中二。
[○@◇]初當機請行。
阿難見佛。頂禮悲泣。恨無始來一向多聞未全道力。殷勤啟請十方如來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禪那最初方便。於時復有恆沙菩薩及諸十方大阿羅漢辟支佛等。俱願樂聞。退坐默然。承受聖旨。
議曰。此阿難因誤墮而請行也。意謂妙奢摩他三摩禪那乃十方如來得成菩提之妙門。阿難從佛以來一向聞之熟矣。但以非[A12]己智分。故一向徒益多聞。不肯依之造修。所以未全道力。今因魔力所攝。乃知多聞無功。且自知愛習深厚。此非大法不足以斷之。必仗三觀之力庶可消其欲漏。今將發憤造修。但不知最初下手工夫從何而入。故問最初方便。向後佛示妙行借二十五聖發揮。意顯門門皆可還源。處處盡成解脫。但初心入處只觀解結當心便是下手之處。不必別指何者為最初方便。即觀音耳根正應此方之機耳。
[○@◇]二世尊曲示分四。
[△@△]初正破五蘊八識以明人空。
[△@△]二例破二種世界以明法空。
[△@△]三顯本覺離緣以示真如出纏。
[△@△]四拂迹入玄以顯真如絕待。
初明人空分四。
[□@○]先徵心破色受二蘊明前五識無體分六。
[?︽]初審發心。
佛告阿難。汝我同氣情均天倫。當初發心於我法中見何勝相頓捨世間深重恩愛。阿難白佛。我見如來三十二相勝妙殊絕。形體映徹猶如瑠璃。常自思惟。此相非是欲愛所生。何以故。欲氣麤濁。腥臊交遘。膿血[1]離亂。不能發生勝淨妙明紫金光聚。是以渴仰從佛剃落。
[?︽]二斥妄本。
佛言。善哉阿難。汝等當知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汝今欲研無上菩提真發明性。應當直心詶我所問。十方如來同一道故出離生死皆以直心。心言直故如是乃至終始地位中間永無諸委曲相。
[?︽]三詰妄元。
阿難。我今問汝。當汝發心。緣於如來三十二相。將何所見。誰為愛樂。阿難白佛言。世尊。如是愛樂用我心目。由目觀見如來勝相心生愛樂。故我發心願捨生死。
[?︽]四審妄處。
佛告阿難。如汝所說真所愛樂因於心目。若不識知心目所在則不能得降伏塵勞。譬如國王為賊所侵發兵討除。是兵要當知賊所在。使汝流轉心目為咎。吾今問汝。唯心與目今何所在。
議曰。阿難見佛首以三觀為請。佛即不答。且先詰問發心出家捨愛之由。此似神醫治病先審病根所在而後方施藥石也。阿難答以由見如來三十二相勝妙殊絕心生渴仰愛樂從佛剃落。即此一語便見病根。何耶。以見色相而生愛慕者正是妄想之心也。故曰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此阿難見佛但愛色相而未見法身。用妄想心以愛捨愛豈真出家耶。此其愛習種子潛發現行。既愛如來安得不愛摩登耶。此乃因地發心不真果招紆曲。所以今日遭此婬室之難耳。且此妄想之心不獨阿難。即一切眾生無始以來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阿難以此生死之心從佛安得而不墮耶。汝今欲研無上菩提以求真發明性殆非妄想可入。應當直心詶我所問。維摩經云直心是道場。起信論云。信成就發心略有三種。一者直心正念真如法故。二者深心樂集一切善行故。三者大悲心欲拔一切眾生苦故。今如來先教阿難直心詶問。以心直則不欺。不欺則可詣真矣。因而再審阿難當初發心緣見如來三十二相將何所見誰為愛樂此似神醫按定病根可施必瘳之藥耳。阿難直心以答。乃曰由目觀見心生愛樂。此正出病原。故如來告曰。若果愛樂因於心目。此正生死之本也。故曰使汝流轉心目為咎。如國被賊侵發兵討除必須知賊所在。今汝六為賊媒自劫家寶者皆依心目為主使也。所謂擒賊擒王。今知心目為法身之害。必須知其所依之處乃可掃除蕩滅以絕害源。故曰唯心與目今何所在。在即處也。故經即言無有是處。問破妄明文世尊但標指心目而科云所破五蘊八識者何也。答成佛之要乃一心三觀。所破之妄唯五蘊八識。一大藏中諸大乘教顯此而[A13]已。以眾生所迷但執妄心居在身內。然身即有執受身。乃五識所依之根。實六賊所依之處。為色受二蘊。心即妄想為六識想蘊。見乃八識之見分即七識行蘊。此指八識見精為根為識蘊。故心目二妄該盡五蘊八識。經文昭然。但義旨幽潛。一向解者發明未透。學者麤浮未易入耳。起信論宗百部大乘乃立真如生滅二門。且從生滅門入真如門。論云。推求五陰色之與心六塵境界畢竟無念。以心無形相十方求之終不可得。此大教之綱宗也。苟不知所宗但見文字纏繞義無歸宿矣。以此印定經文理自昭著。
阿難白佛言。世尊。一切世間十種異生同將識心居在身內。縱觀如來青蓮華眼亦在佛面。我今觀此浮根四塵祇在我面。如是識心實居身內。佛告阿難。汝今現坐如來講堂。觀祗陀林今何所在。世尊此大重閣清淨講堂在給孤園。今祗陀林實在堂外。阿難。汝今堂中先何所見。世尊。我在堂中先見如來。次觀大眾。如是外望方矚林園。阿難。汝矚林園因何有見。世尊。此大講堂戶牖開豁。故我在堂得遠瞻見。
[?︽]五正示定體。
爾時世尊在大眾中。舒金色臂摩阿難頂告示阿難及諸大眾。有三摩提名大佛頂首楞嚴王。具足萬行十方如來一門超出妙莊嚴路。汝今諦聽。阿難頂禮。伏受慈旨。
[?︽]六正破妄處無體。
佛告阿難。如汝所言。身在講堂。戶牖開豁。遠矚林園。亦有眾生在此堂中。不見如來見堂外者。阿難答言。世尊。在堂不見如來能見林泉無有是處。阿難。汝亦如是。汝之心靈一切明了。若汝現前所明了心實在身內。爾時先合了知內身。頗有眾生先見身中後觀外物。縱不能見心肝脾胃。爪生髮長筋轉脈搖誠合明了如何不知。必不內知云何知外。是故應知汝言覺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內無有是處。阿難稽首而白佛言。我聞如來如是法音。悟知我心實居身外。所以者何。譬如燈光然於室中。是燈必能先照室內。從其室門後及庭際。一切眾生不見身中獨見身外。亦如燈光居在室外不能照室。是義必明將無所惑。同佛了義得無妄耶。佛告阿難。是諸比丘適來從我室羅筏城。循乞摶食。歸祗陀林。我[A14]已宿齋。汝觀比丘一人食時諸人飽不。阿難答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是諸比丘雖阿羅漢軀命不同。云何一人能令眾飽。佛告阿難。若汝覺了知見之心實在身外。身心相外自不相干。則心所知身不能覺。覺在身際心不能知。我今示汝兜羅綿手。汝眼見時心分別不。阿難答言。如是。世尊。佛告阿難。若相知者云何在外。是故應知汝言覺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外無有是處。阿難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言。不見內故不居身內。身心相知不相離故不在身外。我今思惟知在一處。佛言。處今何在。阿難言。此了知心既不知內而能見外。如我思忖潛伏根裏。猶如有人取瑠璃椀合其兩眼。雖有物合而不留礙。彼根隨見隨即分別。然我覺了能知之心不見內者為在根故。分明矚外無障礙者潛根內故。佛告阿難。如汝所言。潛根內者猶如瑠璃。彼人當以瑠璃籠眼當見山河見瑠璃不。如是。世尊。是人當以瑠璃籠眼實見瑠璃。佛告阿難。汝心若同瑠璃合者當見山河何不見眼。若見眼者眼即同境不得成隨。若不能見云何說言此知了心潛在根內如瑠璃合。是故應知汝言覺了能知之心潛伏根裏如瑠璃合無有是處。阿難白佛言。世尊。我今又作如是思惟。是眾生身腑藏在中。竅穴居外。有藏則暗。有竅則明。今我對佛。開眼見明名為見外。閉眼見暗名為見內。是義云何。佛告阿難。汝當閉眼見暗之時。此暗境界為與眼對。為不對眼。若與眼對暗在眼前云何成內。若成內者居暗室中無日月燈。此室暗中皆汝焦腑。若不對者云何成見。若離外見內對所成。合眼見暗名為身中。開眼見明何不見面。若不見面內對不成。見面若成。此了知心及與眼根乃在虗空。何成在內。若在虗空自非汝體。即應如來今見汝面亦是汝身。汝眼[A15]已知身合非覺。必汝執言身眼兩覺應有二知。即汝一身應成兩佛。是故應知汝言見暗名見內者無有是處。阿難言。我常聞佛開示四眾。由心生故種種法生。由法生故種種心生。我今思惟。即思惟體實我心性。隨所合處心則隨有。亦非內外中間三處。佛告阿難。汝今說言。由法生故種種心生。隨所合處心隨有者。是心無體則無所合。若無有體而能合者則十九界因七塵合。是義不然。若有體者如汝以手自挃其體。汝所知心為復內出。為從外入。若復內出還見身中。若從外來先合見面。阿難言。見是其眼。心知非眼。為見非義佛言。若眼能見。汝在室中門能見不。則諸[A16]已死尚有眼存應皆見物。若見物者云何名死。阿難。又汝覺了能知之心。若必有體。為復一體。為有多體。今在汝身為復徧體。為不徧體。若一體者則汝以手挃一支時四支應覺。若咸覺者挃應無在。若挃有所則汝一體自不能成。若多體者則成多人。何體為汝。若徧體者同前所挃。若不徧者當汝觸頭亦觸其足。頭有所覺。足應無知。今汝不然。是故應知隨所合處心則隨有無有是處。阿難白佛言。世尊。我亦聞佛與文殊等諸法王子談實相時。世尊亦言心不在內。亦不在外。如我思惟。內無所見。外不相知。內無知故在內不成。身心相知在外非義。今相知故。復內無見。當在中間。佛言。汝言中間。中必不迷。非無所在。今汝推中中何為在。為復在處。為當在身。若在身者在邊非中。在中同內。若在處者為有所表。為無所表。無表同無。表則無定。何以故。如人以表表為中時。東看則西。南觀成北。表體既混心應雜亂。阿難言。我所說中非此二種。如世尊言眼色為緣生於眼識。眼有分別色塵無知。識生其中則為心在。佛言。汝心若在根塵之中。此之心體為復兼二。為不兼二。若兼二者物體雜亂。物非體知。成敵兩立云何為中。兼二不成非知不知。即無體性。中何為相。是故應知當在中間無有是處。阿難白佛言。世尊。我昔見佛與大目連須菩提富樓那舍利弗四大弟子共轉法輪。常言覺知分別心性既不在內。亦不在外。不在中間。俱無所在。一切無著名之為心。則我無著名為心不。佛告阿難。汝言覺知分別心性俱無在者。世間虗空水陸飛行諸所物象名為一切。汝不著者為在為無。無則同於龜毛兔角。云何不著。有不著者不可名無。無相則無。非無則相。相有則在。云何無著。是故應知一切無著名覺知心無有是處。
議曰。佛問阿難心目所在。阿難先答心在身內。此乃一切眾生尋常所執無一不在身內者。以妄心妄執色身為所依之處。此正賊之所在也。然阿難端請三觀而如來先徵心目者來意深長。從來解者漫云七處徵心。殊不知佛意所主。但見佛許大定。竟不識三觀所歸。此從來經旨所以通途難明也。請試言之。原夫一真法界不生不滅常住真心。諸佛眾生同稟此心。本源無二者也。良以眾生無始無明一念不覺而有生滅。即此生滅與不生滅和合變此真心成阿賴耶識而為眾生生死之根本。此識具有三分。一者業相。乃根本無明。即識之自證分。二者轉相。乃轉根本智而為妄見即識之見分。此見乃前七識之根。三者現相。即識之相分。乃因無明不覺覆蔽真心遂將靈明無相寂滅之真空變為頑然無知之虗空。故下經云迷妄有虗空。此頑空體中無明凝結遂變而為四大之妄色以為空中之世界。故云依空立世界。由妄見而對四大之妄色相待既久遂摶取四大之外色少分執為[A17]己有。而妄見吸攬居中色心和合執受無知之色以為我遂成五蘊之眾生。故云想澄成國土知覺乃眾生。此正眾生由之而起也。自此眾生但執五蘊身心為我。豈更知廣大真心哉。所謂一迷為心汝定惑為色身之內也。今此阿難執心在內。正以色身之內妄想之心為真心。所以只見形貌可愛。而不達色心本空也。依此五蘊妄分六根。六根對境復取四大所造五塵為我所受用而起六識妄生分別。起惑造業。職此之由。生死輪迴。實從妄認五蘊身心為我。妄執為常。今將返妄歸真必先破其五蘊之我執也。以其此執歷劫根深。非大定不足以破之。故如來將宣大定先審心目所在。據阿難所執心在身內即賊所據之處。便可進而擊破之。以由阿難向執為我。今一旦打破。恐其驚怖。故摩頂安慰而告之曰。有三摩提名大佛頂首楞嚴王。具足萬行。十方如來一門超出妙莊嚴路。是知從此徵心辯見以去直至二種妄見通破眾生我法二執以顯本覺真心。皆借大定之力也。以先破五蘊假我眾生妄執為常者。今七處徵心之文名雖徵心其實潛破色受二蘊耳。以妄想一向執受四大為我以為心在身內。是執色身為心所依之處也。由執心在身內則內求之而不得。執心在外則外索之而不得。因而展轉七處推求竟不可得。足知妄身不有而執受以為我者皆虗妄矣。由是觀之。七處徵心之文實破色蘊而受蘊亦隨破之矣。從此漸進而破想行識三蘊明文具在後文。此實通途大旨。智者請深觀之。不然。何以世尊徵心之初先許大定。而後竟無結指之文。豈如來說法為漫談耶。
[□@○]二斥妄心破想蘊以明六識無體分四。
[?︽]初當機重請定門。
爾時阿難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我是如來最小之弟。蒙佛慈愛。雖今出家猶恃憍憐。所以多聞未得無漏。不能折伏娑毗羅呪。為彼所轉溺於婬舍。當由不知真際所詣。惟願世尊大慈哀愍。開示我等奢摩他路。令諸闡提隳彌戾車。作是語[A18]已五體投地。及諸大眾傾渴翹佇。欽聞示誨。
[?︽]二世尊光示定體。
爾時世尊從其面門放種種光。其光晃耀如百千日。普佛世界六種震動。如是十方微塵國土一時開現。佛之威神令諸世界合成一界。其世界中所有一切諸大菩薩皆住本國合掌承聽。
議曰。即此一光全示定體也。由前世尊徵問阿難心目所在。阿難妄指心在身內。此一切眾生之通病也。[A19]已蒙如來追徵。阿難執定此身是實。故謂心在身內。由是展轉七處推窮。了不可得。此則明知所執色身本不有矣。阿難未悟。故此責躬重請開示奢摩他路。殊不知如來先許大定然後徵心。意要阿難直下頓悟四大本空五蘊非有。即是大定全體現前矣。若阿難果是伶俐漢一狀領過則可截斷葛藤喝散大眾而楞嚴一會從此散揚矣。由其懵懂不知故勞我世尊多方開示。然而阿難所以不悟者皆由執此生死妄想誤為真實故也。故此[A20]已下示二根本名破想蘊。將破妄想而如來先從面門放種種光者。古德所謂有一無位真人在汝等面門放光動地。奈何諸人自昧。所以日用但認妄想。六根隔越。六塵障礙。今佛放此一光照破根塵識界一一本真故云普佛世界。光明頓現翻破無明故云六種震動。根塵門頭了無障礙故云合成一界。如此照用現前則不勞動步即澄道場故光中菩薩皆住本國合掌聽法。且此一光佛即密示大定全體矣。向下破妄顯真。而所顯者此一段光明境界而[A21]已。若人了此光相又何別求佛法哉。阿難不悟故須次第一一開示。由破妄之初阿難重請奢摩他路。如來先以光相密詶也。
[?︽]三總示顛倒根本。
佛告阿難。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業種自然。如惡叉聚。諸修行人不能得成無上菩提。乃至別成聲聞緣覺。及成外道諸天魔王及魔眷屬。皆由不知二種根本錯亂修習。猶如煑沙欲成嘉饌。縱經塵劫終不能得。云何二種。阿難。一者無始生死根本。則汝今者與諸眾生用攀緣心為自性者。二者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則汝今者識精元明能生諸緣緣所遺者。由諸眾生遺此本明。雖終日行而不自覺枉入諸趣。
議曰。如來將演大定必先示以生死之本。故曰一切眾生無始以來。種種顛倒由惑業也。惑乃發業潤生二種無明。因此無明造種種業故名業種。既有此業而苦果隨之。故惑業苦三必同條如惡叉聚。惡叉毒樹名。生子必三同一蒂。故以喻之。此惑正是大定之所破者故先示之。由此惑故諸修行人不能得成無上菩提。乃至別成二乘外道諸天魔王。正為惑之所使。由不知真妄二種根本。故錯亂修習耳。二根本者。一者眾生所迷生死根本。即汝今者用攀緣妄想心為自性者是也。二者諸佛所證菩提涅盤元清淨體。即汝今者識精元明能生諸緣以認諸緣而遺失者是也。由諸眾生失此本明。故枉受生死。識精乃八識之體。元明乃本覺妙明真心。由諸眾生迷此本妙明心。變為識精而起妄想。意將先破妄想。次破識精。而本覺真心乃顯。皆仗大定之功。故破妄之初揭而示之。以下破妄顯真正示奢摩他乃歸真之路。其所破者二顛倒耳。
[?︽]四正示顛倒分三。
◎初詰顛倒之心分五。
[□@(?(○/(○*○)))]初驗詰妄心。
阿難。汝今欲知奢摩他路願出生死。今復問汝。即時如來舉金色臂。屈五輪指。語阿難言。汝今見不。阿難言見。佛言。汝何所見。阿難言。我見如來舉臂屈指。為光明拳。耀我心目佛言。汝將誰見。阿難言。我與大眾同將眼見。佛告阿難。汝今答我如來屈指為光明拳耀汝心目。汝目可見。以何為心當我拳耀。阿難言。如來現今徵心所在。而我以心推窮尋逐。即能推者我將為心。
[□@(?(○/(○*○)))]二斥妄想非真。
佛言。咄。阿難。此非汝心。阿難矍然避座合掌起立白佛。此非我心當名何等。佛告阿難。此是前塵虗妄相想。惑汝真性。由汝無始至於今生。認賊為子。失汝元常。故受輪轉。
議曰。此正破妄心以明第一顛倒也。如來將破妄心先審欲知奢摩他路者。意顯從此[A22]已去即顯大定之體也。奢摩他乃空觀之名。而如來藏清淨真心本無一法此即空觀之體也。且此觀體更無別法。但以妄心妄見分別緣塵故隱而不現。今若心見既破緣塵本空真心乃顯。若了緣生無性即是真心。故向下阿難執妄心妄見分別緣塵以問。如來但據空藏定體以答。故此以去皆示奢摩他路。故先揭示以破妄心。如來初審阿難出家之因。而答以由目見如來心生愛樂遂從出家。如來明告之曰使汝流轉心目為咎。是的示阿難妄心妄見也。及先徵心而七處求之皆不可得。名雖徵心要知妄身非所依處足顯身本空矣。阿難未悟重請定門。如來妙辯先破妄心次破妄見。故今舉拳以問阿難。汝目可見。以何為心。要顯妄心本空。故重詰之。阿難仍指能推窮者我將為心。是執妄想生死之心為真實也。如來因而大斥之曰咄此非汝心。如來說法四十九年。今唯向阿難施此一喝。如金剛王寶劍。實能勦絕命根。可惜阿難不悟。又費婆心。以阿難從來但認此為真心。故今被喝乃矍然向佛。若此非我心當名何等。如來明告之曰此心正是分別前塵虗妄浮想乃六識攀緣之心耳所謂妄有緣氣於中積聚假名為心迷惑汝之真性者豈可以為真心乎。由汝無始以來認此為心如認賊為子。故失本元常住真心。所以輪轉生死耳。
[□@(?(○/(○*○)))]三詰六識無體。
阿難白佛言。世尊。我佛寵弟。心愛佛故令我出家。我心何獨供養如來。乃至徧歷恆沙國土承事諸佛及善知識。發大勇猛行諸一切難行法事皆用此心。縱令謗法永退善根亦因此心。若此發明不是心者。我乃無心同諸土木。離此覺知更無所有。云何如來說此非心。我實驚怖。兼此大眾無不疑惑。惟垂大悲開示未悟。爾時世尊開示阿難及諸大眾。欲令心入無生法忍。於師子座摩阿難頂而告之言。如來常說諸法所生唯心所現。一切因果世界微塵因心成體。阿難。若諸世界一切所有。其中乃至草葉縷結。詰其根元咸有體性。縱令虗空亦有名貌。何況清淨妙淨明心性一切心而自無體。若汝執悋分別覺觀所了知性必為心者。此心即應離諸一切色香味觸諸塵事業別有全性。如汝今者承聽我法此則因聲而有分別。
[□@(?(○/(○*○)))]四帶顯七識非真。
縱滅一切見聞覺知內守幽間猶為法塵分別影事。我非敕汝執為非心。但汝於心微細揣摩。若離前塵有分別性即真汝心。若分別性離塵無體斯則前塵分別影事。塵非常住。若變滅時此心則同龜毛兔角。則汝法身同於斷滅。其誰修證無生法忍。即時阿難與諸大眾默然自失。
[□@(?(○/(○*○)))]五總責顛倒。
佛告阿難。世間一切諸修學人現前雖成九次第定。不得漏盡成阿羅漢。皆由執此生死妄想誤為真實。是故汝今雖得多聞不成聖果。
議曰。阿難一向誤執妄想六識攀緣之心為真心。今被佛呵遂驚怖自失。乃以無心同諸土木為問。世尊真慈欲令阿難大眾心入無生。恐其失措。乃摩頂撫慰。略示其真而告之曰。汝何自疑無心同土木耶。如來常說諸法所生唯心所現。一切世間依正因果因心成體。此真心也。汝何不悟。且世界所有至微之物皆有體性。縱令虗空亦有名貌。何況清淨妙淨明心為一切心之性而自無體耶。真心有體而汝不悟。但執分別妄想以為真心。豈不謬耶。若汝執吝此分別心為真心者。若果是真心即當離諸六塵別有全體乃是真心。今離塵無體非妄而何。且如汝今承聽我法此則因聲而有分別。若我無聲則汝心亦無。此正緣塵分別之心。乃第六識分別妄想之心。塵亡而心亦滅矣。此句正破想蘊無體以顯六識虗妄。下句帶顯七識非真。意謂不但六識分別妄想非真。縱汝滅却一切見聞覺知六用不行內守幽閒猶為法塵分別影事。此正七識執自內我為意識之根。正是生死根本。又豈可以認為真乎。佛意將破行蘊滅第七識故預以此句為張本。然我非斥汝所執者定非心也。但是妄想非真心耳。故令微細揣摩。離塵有體即可許是汝真心。若離塵無體塵滅而心亦隨滅同於龜毛兔角矣。如此則法身同於斷滅。其誰修證無生耶。阿難被破妄想不真則失其固有而了無歸宿故默然自失。世尊總斥其非曰諸修行人雖成九次第定不得成阿羅漢者皆由執此妄想誤為真實。是故汝雖多聞不成聖果者職此之由也。阿羅漢但滅六識得出三界。以此印定足知是破想蘊。
前破妄心。後破妄見。
◎二詰顛倒之見分三。
[□@(?(○/(○*○)))]初當機重請。
阿難聞[A23]已。重復悲淚。五體投地。長跪合掌而白佛言。自我從佛發心出家恃佛威神。常自思惟無勞我修將謂如來惠我三昧。不知身心本不相代失我本心。雖身出家心不入道。譬如窮子捨父逃逝。今日乃知雖有多聞若不修行與不聞等。如人說食終不能飽。世尊。我等今者二障所纏。良由不知寂常心性。惟願如來哀愍窮露。發妙明心開我道眼。
[□@(?(○/(○*○)))]二光示一真。
即時如來從胷卍字涌出寶光。其光晃昱有百千色。十方微塵普佛世界一時周徧。徧灌十方所有寶剎諸如來頂。旋至阿難及諸大眾。告阿難言。吾今為汝建大法幢。亦令十方一切眾生獲妙微密性淨明心得清淨眼。
議曰。下破妄見也。阿難蒙佛一往開示。[A24]已信緣塵分別之心離塵無體。足知一向所執之心非真心矣。以此而推則前見佛之見亦非真也。故請發妙明心開我道眼。然以道眼印證足知此下破妄見也。然此妄見乃意識執外根身為我名分別我法二執為分別見。意根執內。八識見分為我為俱生我法二執名俱生見。以根識相依總屬妄想故云二障所纏。如來破妄之初先從胷卍字涌百寶光者。表此妄想原是如來藏心大智慧光。今迷之而為妄想故轉此智光而為妄見。今將破妄故先放此光照徹十方一時周徧以為前相。且此一段光明聖凡共有。故灌十方佛頂旋至阿難及諸大眾。要悟真心真見了此一段光明便是。以迷此智光轉成妄心妄見。今欲轉心見成此光明本自具足。唯在轉變之間耳。若悟此真光頓獲妙淨明心得清淨眼。心是皆真。此實如來建大法幢也。下文會見歸心者。以阿難一向執知是心見是眼。不知眼非是見。故佛會見歸心。以破小乘執見是眼。為下辯見之本。
[□@(?(○/(○*○)))]三會見歸心。
阿難。汝先答我見光明拳。此拳光明因何所有。云何成拳。汝將誰見。阿難言。由佛全體閻浮檀金赩知寶山清淨所生故有光明。我實眼觀。五輪指端屈握示人故有拳相。佛告阿難。如來今日實言告汝。諸有智者要以譬喻而得開悟。阿難。譬如我拳。若無我手不成我拳。若無汝眼不成汝見。以汝眼根例我拳理。其義均不。阿難言。唯然世尊。既無我眼不成我見。以我眼根例如來拳。事義相類。佛告阿難。汝言相類是義不然。何以故。如無手人拳畢竟滅。彼無眼者非見全無。所以者何。汝試於途詢問盲人汝何所見。彼諸盲人必來答汝。我今眼前唯見黑暗更無他矚。以是義觀。前塵自暗見何虧損。阿難言。諸盲眼前唯覩黑暗。云何成見。佛告阿難。諸盲無眼唯觀黑暗。與有眼人處於暗室。二黑有別為無有別。如是世尊。此暗中人與彼羣盲二黑較量曾無有異。阿難。若無眼人全見前黑。忽得眼光。還於前塵見種種色名眼見者。彼暗中人全見前黑。忽獲燈光。亦於前塵見種種色應名燈見。若燈見者燈能有見自不名燈。又則燈觀何關汝事。是故當知燈能顯色。如是見者是眼非燈。眼能顯色。如是見性是心非眼。
議曰。將破妄見如來舉拳驗見者。以小乘不知八識三分。祇知六識。一向但執根識相生。故以眼能見。而不知此見在心也。此所謂愚者難分識與根耳。如來將欲會見歸心。故舉金拳以驗。問曰汝將誰見。阿難答言我將眼見。此正執見在眼也。如來就拳以例眼根。我若無手則不成拳。汝若無眼豈無見耶。故引盲人是無眼也。所見黑暗豈非見耶。其盲人與暗室中人所見黑暗無二則知見不在眼明矣。若盲人忽得眼光名眼見者。則暗室中人忽得燈光應名燈見矣。豈有是理哉。以燈但能顯色而[A25]已。其見在人。是知眼根但能顯色而[A26]已。而此見性是心非眼。此乃會見歸心。下正明顛倒破生死心。驗明六識妄執五蘊身心為我。計常無常。起顛倒見。謂凡夫妄執五蘊身心為常。以無常計常。二乘不了身心本是真常。妄計為無常。故云顛倒。正屬阿含教義。敢如此解者後結顛倒文云則知汝身與諸如來清淨法身比類發明。如來之身名正徧知。汝等之身號性顛倒。故知前文乃約身見所起妄想分別心也。
◎三示顛倒之人分二。
[□@(?(○/(○*○)))]初請。
阿難雖復得聞是言。與諸大眾口[A27]已默然心未開悟。猶冀如來慈音宣示。合掌清心佇佛悲誨。
爾時世尊舒兜羅緜網相光手開五輪指。誨勅阿難及諸大眾。我初成道。於鹿園中。為阿若多五比丘等及汝四眾。言一切眾生不成菩提及阿羅漢。皆由客塵煩惱所誤。汝等當時因何開悟今成聖果。時憍陳那起立白佛。我今長老。於大眾中獨得解名。因悟客塵二字成果。世尊。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宿食事畢。俶裝前途。不遑安住。若實主人自無[A30]攸往。如是思惟不住名客。住名主人。以不住者名為客義。又如新霽。清[A31]暘升天。光入隙中。發明空中諸有塵相。塵質搖動。虗空寂然。如是思惟澄寂名空。搖動名塵。以搖動者。名為塵義。佛言如是。
議曰。此破凡夫顛倒見以示迷也。破見之初[1]陡以客塵問之者。由凡夫妄執五蘊身心為常故起常見。如來借客塵以破之。蓋客投旅亭食宿便行。若真主人自無攸往。此譬眾生旅泊三界生死無常也。安可計為常乎。清[A32]暘升天塵動而空體寂然。此譬生滅無常也。如此無常安可妄計為常乎。此正凡夫顛倒也。
[△@○]二示二乘顛倒分二。
[?╳]初示迷。
即時如來於大眾中屈五輪指。屈[A33]已復開。開[A34]已又屈。謂阿難言汝今何見。阿難言。我見如來百寶輪掌眾中開合。佛告阿難。汝見我手眾中開合。為是我手有開有合。為復汝見有開有合。阿難言。世尊寶手眾中開合。我見如來手自開合。非我見性有開有合。佛言。誰動誰靜。阿難言。佛手不住。而我見性尚無有靜誰為無住。佛言如是。如來於是從輪掌中飛一寶光在阿難右。即時阿難迴首右[2]盼。又放一光在阿難左。阿難又則迴首左[*]盼。佛告阿難。汝頭今日因何搖動。阿難言。我見如來出妙寶光來我左右。故左右觀頭自搖動。阿難。汝[*]盼佛光左右動頭。為汝頭動。為復見動。世尊。我頭自動。而我見性尚無有止誰為搖動。佛言如是。
議曰。此破二乘顛倒見以示迷也。如來屈指飛光驗見不動。以二乘妄計五蘊身心為無常故生厭離。以不了眾生如故。故如來將破妄見先屈指飛光以驗。阿難既知頭動而見不動則知身境本不動矣。又何計為無常耶。此[A35]已密示真常矣。客塵飛光皆印如是者謂阿難所對不謬也。
[?╳]次詰責。
於是如來普告大眾。若復眾生以搖動者名之為塵。以不住者名之為客。汝觀阿難頭自動搖。見無所動。又汝觀我手自開合見無舒卷。云何汝今以動為身。以動為境。從始洎終念念生滅。遺失真性。顛倒行事。性心失真。認物為[A36]己。輪迴是中自取流轉。
議曰。此總責二妄以驅凡聖之計也。意謂眾生既知搖動名塵則生滅不常明矣。奚可計此生滅為常乎。二乘若知頭動而見性不動則本自真常明矣。奚可計為無常乎。既知常無常義云何汝等以動為身以動為境。此二句經言含兩意真妄齊驅。意謂即此無常之身境凡夫豈可認以為常耶。此責凡夫也。即此幻妄身境本是真常。幻化空身即法身二乘豈可認為無常耶。意責二乘也。由此妄計所以從始洎終念念生滅遺失真性顛倒行事。本有心性而失之。爾乃認物為[A37]己。所以輪迴顛倒之中自取流轉。斯乃總責顛倒也。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通議卷第一
校注
[0537001] 離經作維 [0543001] 陡疑徒 [0543002] 盼經作盻下同【經文資訊】《卍新續藏》第 12 冊 No. 279 楞嚴經通議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1-09-1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卍新續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LINDEN 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議曰。此經題目經中世尊自說有五種名。今此一題存隱可知。然此題雖一十九字。而獨重在首楞嚴三字而[A7]已。其上一十六字皆約義也。釋首楞嚴此云一切事究竟堅固。大定之總名也。乃一心之異稱。有法有義。且此定體總之而為一心。別之而為三觀。然此三觀皆依一心而立。起信論云。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所謂如來藏清淨真心也。依此心體有三種名。一空如來藏。二不空如來藏。三空不空如來藏。謂此心體本來清淨一法不立是故名空。具有恆沙稱性功德故名不空。三空不空者即此二體但是一心。寂照同時。寂故名空。照故不空。存泯無礙。名空不空。依此義故建立三觀。由此三觀還證一心。故云大定之總名也。是謂之法。上十六字乃其義者謂此一心具有體相用三大義故。一者體大。二者相大。三者用大。題稱大佛頂等乃示三大義也。所言大者謂此心體廣博包含極法界量大而無外體絕名言強名大也。佛頂者乃約喻以明相大也。謂佛乃至極之聖頂乃最尊無上之頂。佛相好中名為無見頂相。故曰初生親捧持諦觀不見頂。以此至極無相之頂以喻廣大無外之心。無相而不可以見見。故為相大也。如來密因等者以明用大。謂一切諸佛乘此一心以躋極果。究竟無餘。故云了義。一切菩薩乘此一心到如來地。故云萬行。以此一心具上三義。故為大定之總名。向下阿難約義而請三觀。佛答直指一心。是知全經所演修證因果總之不出三觀究竟不離一心。若以此心而照萬法則法法全真。故云一切事究竟堅固。若了一題則全經之旨思過半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