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圓覺脩多羅了義經直解卷下
於是。威德自在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帀。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大悲世尊。廣為我等。分別如是隨順覺性。令諸菩薩覺心光明承佛圓音。不因脩習。而得善利。
此慶聞讚謝也。以聞佛圓音。所流大智教光。灌大眾心。神力所加。照破無明。各各自心光明頓現。此所以不因脩習而得善利也。下請入門方便。
世尊。譬如大城外有四門。隨方來者。非止一路。一切菩薩。莊嚴佛國。及成菩提。非一方便。惟願世尊。廣為我等。宣說一切方便漸次并脩行人總有幾種。令此會菩薩及末世眾生求大乘者速得開悟。遊戲如來大寂滅海。
此問行也。由上但聞所證之差別。未聞能證之行。故今特請入門之方便也。城喻圓覺。門喻所入之路。方便正是入證之行。即楞嚴之最初方便。所謂隨方取便。乃下手之工夫也。漸次者。以初圓照二字。為成佛因地故。初云知是空華即無輪轉。知幻即離不作方便。乃圓脩頓悟故。不假方便。乃上上根人之行。今為中下故請漸次。意在開三觀門。即下單復圓脩二十五輪。皆漸次也。
作是語[A1]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此敘求法懇誠。
爾時世尊。告威德自在菩薩言。善哉善哉。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問於如來如是方便。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讚許誡聽。
於是。威德自在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此欣承法音。冥心佇聽也。
正示。
善男子。無上妙覺。徧諸十方。出生如來與一切法。同體平等。於諸脩行。實無有二。
此示法性圓滿本無迷悟平等無二。但契一真。不假多行。故云於諸脩行實無有二。
方便隨順。其數無量。圓攝所歸。循性差別。當有三種。
此正入證之門也。然覺性徧滿一切諸法。則法法皆為入證之門。但隨機圓攝。不無其要。故但有三門。然此三門。即楞嚴三觀。謂空假中也。且二經列三名同一。梵語謂奢摩他三摩鉢提禪那。古釋奢摩他。此翻云止。以寂靜為相。義當空觀。三摩鉢提此翻云等至。亦名等持。以幻化為相。義當假觀。禪那此翻云靜慮。雙離靜幻。以寂滅為相。下義當中觀。然脩證必須三觀者。以如來藏心具三諦理。謂空。不空。空不空。此以三觀。各照一諦。圓攝一心。故曰圓照。以一心圓照則為頓。三觀次第各照故為漸。其實本無三一次第之差也。後文自明。
初奢摩他。
善男子。若諸菩薩。悟淨圓覺。
此標行本。乃悟後稱性脩。非迷中脩也。謂菩薩脩行。先要了悟本有淨圓真心。依此不生不滅真心。安立觀行。淨治歷劫無明習氣。以此為脩。唯約稱性為脩耳。
以淨覺心。取靜為行。由澄諸念。覺識煩動。靜慧發生。身心客塵從此永滅。
此示空觀行相也。發覺初心以靜為首。以未悟時一向妄想動亂。今既悟此心。即以所悟覺心。發起觀照。返觀不動之心體。故云取靜為行。由此妄想消歇。則見阿賴耶中習氣生滅之相。故云由澄諸念覺識煩動。久久觀察。則自心光明。忽然發現。故云靜慧發生。心光一發。則頓見身心幻妄本來不有。故如客塵。如此則內脫身心。故云永滅。此最初工夫。一念頓證無生也。
便能內發寂靜輕安。由寂靜故。十方世界諸如來心。於中顯現。如鏡中像。
此示入觀之效也。以圓覺妙心。向以幻妄身心無明遮障。今身心既脫。則無明重擔歇滅。故云內發寂靜輕安。到此十方廓然。則本有法身挺露。故云。諸如來心顯現。如鏡中像。所謂諸佛法身入我性。我心還共如來合。乃妙契法身。此正楞嚴返流全一。六用不行。十方國土皎然清淨。譬如琉璃內懸明月。乃至一切如來。密圓淨妙。皆現其中。當圓教頓破無明之相也。
此方便者。名奢摩他。
結名也。奢摩他。此翻云止。寂靜義。在因名止。在果名定。義當空觀。
次三摩鉢提。
善男子。若諸菩薩。悟淨圓覺。
以所悟淨圓覺心。而為行本。
以淨覺心。知覺心性及與根塵皆因幻化。即起諸幻。以除幻者。變化諸幻。而開幻眾。由起幻故。便能內發大悲輕安。
此示假觀行相也。心性識也。謂依所悟淨圓覺心。發起智照。照彼識與根塵。本來不有。皆因無明之所變現。雖有而性常自空。故云皆因幻化。然幻化指枝末無明也。既了自[A2]己識及根塵悉如幻化。則例觀一切眾生。一一如幻故。云即起諸幻以除幻者。諸幻謂幻智。此幻者。推根本無明。謂依如幻始覺之智。頓破根本無明。變化等者。謂除滅無明。自然而有不思議業用。故云變化諸幻。而開幻眾。廣作度生佛事。現十界身。普應一切。此出真涉假之行相也。由起幻等者。謂[A3]已證真如。從真如起利生事業。而以同體大悲。廣化眾生。不取眾生之相。故云大悲輕安。
一切菩薩。從此起行。漸次增進。彼觀幻者。非同幻故。非同幻觀。皆是幻故。幻相永滅。
此示觀行增進之相也。以證性未圓無明未淨。漸漸深入。故云漸次。以對待未忘。先遣所觀之境。猶存能觀之智。故云彼觀幻者非同幻故。觀幻者。觀即能觀之智。幻者即所觀之境。真智獨存。故不同彼幻。然所觀既妄。能觀亦泯。若存能觀。猶未離幻。故云非同幻觀。皆是幻故。能所雙忘。境智俱絕。唯一真心。故云幻相永離。
是諸菩薩所圓妙行。如土長苗。
此喻增進之相也。謂菩薩觀行。境智雙忘。一真獨立。則法身真地。智種靈苗漸漸增長。土喻法身真地。本覺真如如種子。觀智增明如苗長。
此方便者。名三摩鉢提。
此結觀名也。梵語三摩鉢提。此云等至。等持之中。能至聖位故。
三禪那。
善男子。若諸菩薩。悟淨圓覺。
此標行本。
以淨覺心。不取幻化及諸淨相。了知身心皆為罣礙。無知覺明。不依諸礙。永得超過礙無礙境。受用世界及與身心。相在塵域。如器中鍠聲出於外。煩惱涅槃。不相留礙。
此正示中觀行相也。謂依所悟淨圓覺心。建立觀行。直觀中道一心。外忘其境故云不取幻化。內忘其智。不取靜相。境智俱忘。身心寂滅。皆無障礙。故云了知。知覺明。乃根本無明也。謂對待既忘。能所不立。則無明淨盡。故云無知覺明。境智俱空。故云不依諸礙。以離境故超礙。離智故超無礙。畢竟寂滅。故云永得超過。鍠乃鐘鼓之聲。言雖有體質。而不礙聲之遠達。正取器微聲大。以明即礙處能達無礙。意謂向心境未忘。則身心世界為礙。今既了悟法身。即此幻妄身心世界不礙法身。故云受用世界及與身心相在塵域如器中鍠聲出於外。以喻法身出礙也。煩惱約生死法。謂身心世界也。涅槃約理智。唯一真心故。生死涅槃。不相留礙也。
便能內發寂滅輕安。妙覺隨順。寂滅境界。自他身心所不能及。眾生壽命皆為浮想。
此示觀行成益之相也。以生滅既滅。寂滅現前。三德圓證。涅槃常樂。故云寂靜輕安。心心隨順妙覺寂滅。故云自他身心所不能及。眾生壽命皆為浮想。此則二障永斷。二死永忘。所謂究竟一心之極證也。
此方便者。名為禪那。
此結名也。
善男子。此三法門。皆是圓覺親近隨順。十方如來因此成佛。十方菩薩種種方便一切同異。皆依如是三種事業。若得圓證。即成圓覺。
此總結方便之漸次也。謂此三法門。皆是隨順親近圓覺之方便。即如來之因地。諸菩薩之萬行。或漸次。或偏圓。皆依如是三種事業。或單複圓脩。若一念圓證。即成圓覺。
善男子。假使有人。脩於聖道。教化成就百千萬億阿羅漢辟支佛果。不如有人聞此圓覺無礙法門。一剎那頃。順脩習。
此結行顯勝也。偏圓脩習日劫相倍故。教多多二乘。不若暫聞此法。以是成佛正因故。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次以偈重宣。
總頌標立三種觀行。
此頌三種行相。
此總頌結名。
於是。辨音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帀。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初進問威儀。
大悲世尊。如是法門。甚為希有。
慶讚。
世尊。此諸方便。一切菩薩。於圓覺門。有幾脩習。
此正陳問意也。謂前佛說三觀。未審菩薩所脩。為一人具三。為三人各一。為同時。為次第。故請開示。以便脩習也。
願為大眾及末世眾生。方便開示。令悟實相。
此問所為也。
作是語[A4]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三展䖍誠。
爾時世尊。告辨音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大眾及末世眾生。問於如來如是脩習。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誡聽許說。
時辨音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佇聽。
善男子。一切如來。圓覺清淨。本無脩習及脩習者。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依於未覺幻力脩習。爾時便有二十五種清淨定輪。
此總答問意也。圓覺淨性。眾生本具。不假脩習。但今在迷中。以幻脩幻。唯以幻力故。有二十五種之不同。蓋三觀一心。元無別異。第各隨人。意要偏重。所習展轉。而為二十五輪。非定有二十五種也。然二十五種不出三觀。單複圓脩而分差別。初單脩三觀。
若諸菩薩。唯取極靜。由靜力故。永斷煩惱。究竟成就。不起於座。便入涅槃。此菩薩者。名單脩奢摩他。
此單脩空觀也。然三諦本唯一境故。三觀本乎一心。圓融該攝。舉一即具三。言三體即一。所謂正偏帶兼故。雖單脩一觀。必兼餘二。雖不明說。義即全具。今言唯取極靜。是以觀空為主。由靜力故。永斷煩惱。則義該於假。以煩惱幻化以靜力斷之。若究竟成就。圓證一心。則攝中也。故不起於座。便入涅槃。此單以圓脩空觀而入也。能作如是觀。義方滿足。標名應有悟淨圓覺四字。譯人略耳。
若諸菩薩。唯觀如幻。以佛力故。變化世界種種作用。備行菩薩清淨妙行。於陀羅尼。不失寂念及諸靜慧。此菩薩者。名單脩三摩鉢提。
此單脩假觀也。佛力者。謂自性本具真如佛性內熏之力故。發起種種變化作用。備脩妙行。此依幻行。於陀羅尼。不失寂念。則全體起用。兼攝一心中道寂滅之體。而起空慧。照破無明。是以假攝中空也。
若諸菩薩。唯滅諸幻。不取作用。獨斷煩惱。煩惱斷盡。便證實相。此菩薩者。名單脩禪那。
此單脩禪那中觀也。唯滅諸幻。獨斷煩惱。乃攝假入中。煩惱斷盡。便登實相。乃攝空入中。正遮照同時。以顯中也。以唯滅斷盡則雙遮。獨斷便證則雙照。此上單脩三觀也。下複脩二十一輪。每觀領七。故二十一。初空觀頷七。先複二觀二。
初先空後假。
若諸菩薩。先取至靜。以靜慧心。照諸幻者。便於是中。起菩薩行。此菩薩者。名先脩奢摩他後脩三摩鉢提。
次先空後中。
若諸菩薩。以靜慧故。證至靜性。便斷煩惱。永出生死。此菩薩者。名先脩奢摩他後脩禪那。
即體之智。故云靜慧。還照寂體。故云證至靜性。便斷煩惱。永出生死。因亡果喪。圓證一心。故為中道。
次複三觀二。
初先空。次假。後中。
若諸菩薩。以寂靜慧。復現幻力種種變現。度諸眾生。後斷煩惱。而入寂滅。此菩薩者。名先脩奢摩他次脩三摩鉢提後脩禪那。
次先空次中後假。
若諸菩薩。以至靜力。斷煩惱[A5]已。後起菩薩清淨妙行。度諸眾生。此菩薩者。名先脩奢摩他中脩禪那後脩三摩鉢提。
次齊脩三觀有三。
初先靜齊寂幻。
若諸菩薩。以至靜力。心斷煩惱。復度眾生。建立世界。此菩薩者。名先脩奢摩他齊脩三摩鉢提禪那。
次先齊靜幻後寂。
若諸菩薩。以至靜力。資發變化。後斷煩惱。此菩薩者。名齊脩奢摩他三摩鉢提後脩禪那。
後齊靜寂後幻。
若諸菩薩。以至靜力。用資寂滅。後起作用。變化世界。此菩薩者。名齊脩奢摩他禪那後脩三摩鉢提。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種種隨順。而取至靜。此菩薩者。名先脩三摩鉢提後脩奢摩他。
次先幻後寂。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種種境界。而取寂滅。此菩薩者。名先脩三摩鉢提。後脩禪那。
上複二。
後複三。
初先幻次靜後寂。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而作佛事。安住寂靜。而斷煩惱。此菩薩者。名先脩三摩鉢提中脩奢摩他後脩禪那。
次先幻次寂後靜。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無礙作用。斷煩惱故。安住至靜。此菩薩者。名先脩三摩鉢提中脩禪那後脩奢摩他。
後齊三觀三。
初先幻靜寂。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方便作用。至靜寂滅。二俱隨順。此菩薩者。名先修三摩鉢提齊脩奢摩他禪那。
次齊幻靜後寂。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種種起用。資於至靜。後斷煩惱。此菩薩者。名齊脩三摩鉢提奢摩他後脩禪那。
後齊幻寂後靜。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資於寂滅。後住清淨無作靜慮。此菩薩者。名齊脩三摩鉢提禪那後脩奢摩他。
三寂觀領七。
複二有二。
先寂後靜。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而起至靜。住於清淨。此菩薩者。名先脩禪那。後脩奢摩他。
次先寂後幻。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而起作用。於一切境。寂用隨順。此菩薩者。名先脩禪那後脩三摩鉢提。
次複三有二。
初先寂次靜後幻。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種種自性。安於靜慮。而起變化。此菩薩者。名先脩禪那中脩奢摩他後脩三摩鉢提。
次先寂次幻後靜。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無作自性。起於作用。清淨境界。歸於靜慮。此菩薩者。名先脩禪那中脩三摩鉢提後脩奢摩他。
後齊三有三。
初先寂齊靜幻。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種種清淨。而住靜慮。起於變化。此菩薩者。名先脩禪那齊脩奢摩他三摩鉢提。
次齊寂靜後幻。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資於至靜。而起變化。此菩薩者。名齊脩禪那奢摩他後脩三摩鉢提。
後齊寂幻後靜。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資於變化。而起至靜清明境慧。此菩薩者。名齊脩禪那三摩鉢提後脩奢摩他。
後圓脩三觀。
若諸菩薩。以圓覺慧。圓合一切。於諸性相。無離覺性。此菩薩者。名為圓脩三種自性清淨隨順。
此圓脩三觀。乃三觀一心。一念具足。即初云圓照清淨覺相。圓覺圓合。即圓照一切。則該十法界。於諸性相。無離覺性。即清淨覺相。諸佛本起因地。唯一心圓照法界。以為妙行故。二十五輪。究竟歸極於此。意顯此一觀以為圓脩。其二十四。皆隨根耳。
善男子。是名菩薩二十五輪。一切菩薩脩行如是。若諸菩薩及末世眾生。依此輪者。當持梵行寂靜思惟。求哀懺悔。經三七日。於二十五輪各安標記。至心求哀。隨手結取。依結開示便知頓漸。一念疑悔即不成就。
此總結勸脩也。當持梵行者。所謂因戒生定。即楞嚴三種漸次。乃入禪之基本也。寂靜思惟懺悔。即觀罪性空。所謂若欲懺悔者。端坐念實相也。求哀結標。以驗根之頓漸。乃請諸聖神力加持。起決定信耳。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二十五輪。皆菩薩因行。頌言十方如來。意約所趣之果。此正如來因地法行也。頓覺人。則不須漸次法。不隨順者。乃闡提不信之人。則漸亦不能入矣。
此頌結勸也。
於是。淨諸業障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帀。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問法威儀。
大悲世尊為我等輩。廣說如是不思議事一切如來因地行相。令諸大眾得未曾有。覩見調御歷恒沙劫勤苦境界一切功用。猶如一念。我等菩薩。深自慶慰。
此慶所聞也。謂從一心。建諸定輪。乃諸如來因地行相勤苦境界。一念具見。故深自慶也。
世尊。若此覺性本性清淨。因何染污。使諸眾生迷悶不入。
此正問也。上章佛說一切如來圓覺清淨本無脩習。然清淨則本來無染。今因何有染污更假脩耶。
唯願如來。廣為我等。開悟法性。今此大眾。及末世眾生。作將來眼。
此請意也。
說是語[A7]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求法懇誠。
爾時世尊。告淨諸業障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大眾及末世眾生。咨問如來如是方便。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讚許。
時淨諸業障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默佇。
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來。妄想執有我人眾生及與壽命。認四顛倒實為我體。由此更生憎愛二境。於虗妄體重執虗妄。二妄相依生妄業道。有妄業故妄見流轉。厭流轉者妄見涅槃。
此正答染污所以也。一切眾生從無始來妄想執有我人等者。正初所云。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者也。由諸眾生最初不覺迷本法身故。妄認五蘊幻妄身心。為實我體。故名我相。計我展轉趣於餘趣。故名人相。計我盛[1]哀苦樂變異相續。為眾生相。計有一期命根不斷。為壽者相。以不達無我。執妄為真。故云顛倒。然執虗妄為我。[A8]已是顛倒。且於此妄我。起憎愛之心。故云重執虗妄。此起惑也。心境二妄相依造種種業。故云生妄業道。此造業也。故有妄業。必受苦報流轉生死。此苦果也。惑業苦三。皆因妄認我執。以取三界輪迴。故云流轉。此分段生死也。若二乘人。厭生死苦。斷煩惱集。出三界外。復妄見涅槃。以取變易生死之苦。皆由執我之故也。故云由此更生等。然此四相。有迷識迷智麤細之分。麤者迷識。乃凡夫妄認五蘊為我。妄生憎愛。乃金剛經前半所明者。是也。細者迷智。乃一切聖賢。妄有證得。能所未忘。即此經所說。乃金剛經後半所明者。是也。此中麤細二種我執。正屬俱生。此經眾生意該九界。此中先舉凡夫之四相。以顯三乘之四相。以凡夫四相由憎愛而有。三乘四相由證取而有。以證取發於愛根種子故。凡聖雙舉。
由此不能入清淨覺。非覺違拒諸能入者。有諸能入。非覺入故。是故動念及與息念。皆歸迷悶。
此正答不能入覺之所以也。由上所說妄執我故。染污真性。由此不能入清淨覺。蓋非覺性違拒不容入也。以執我能入覺故。云有諸能入。非覺入覺耳。若以覺入覺。則如空合空。又何拒之有。以我執未忘故。凡夫動念二乘息念皆歸迷悶。
下重徵釋迷悶之本。
何以故。由有無始本起無明為[A9]己主宰。
此徵釋迷悶之根本也。本起無明。謂最初一念不覺生相無明也。法身無我。由一念無明。迷本法身。成陀那識。為我相根本。自此皆是無明用事。故云為[A10]己主宰。我者主宰義。謂從無始至今。一向皆是無明主宰。是為我相。自等覺[A11]已還。未破生相無明。異熟未空。皆屬我相。然此我相。與諸教所說不同。後文自明。
一切眾生生無慧目。身心等性皆是無明。譬如有人不自斷命。
此重釋無始無明至今難斷之所以也。謂全體無明。變成五蘊身心。然此根本無明。非根本智照不能破。以諸眾生從來未逢知識開發慧眼照破。豈有無明能斷無明之理耶。故云譬如有人不自斷命。
是故當知。有愛我者。我與隨順。非隨順者便生憎怨。為憎愛心養無明故相續求道皆不成就。
此序無明相續長劫之所以也。謂此無明相續長劫而難斷者。以有憎愛二惑以滋養之也。以執我故則偏愛我。若有愛我者。則更增長我之愛見。若違我者必生憎怨。然憎怨亦從愛起。以不順其愛故憎怨耳。以此憎愛。資熏無明種子。發起現行故。劫劫生生愛憎未斷。故無明日厚。所以相續長劫生死耳。今以愛憎之心。而求佛道。豈有成道之理耶。故云皆不就。
下示相。
善男子。云何我相。謂諸眾生心所證者。
此正示我相之體也。此我等四相。舊解都分麤細。今詳佛意。指無始無明。為[A12]己主宰。是為我體。是則四相單約生相無明。今以觀照研窮對待未忘。展轉有四。原非麤細之分也。何以明之。謂妙性圓明本無能所。良由最初一念障此妙性。失其本明。故名無明。自爾以來。一向皆是無明為[A13]己主宰。而為我體。今以始覺觀照。欲證圓覺。未能圓合。中間。皆因根本無明而為障礙。故對待未忘。即此所對所證者。乃是無明。非覺性也。故云心所證者乃我相也。按此始起無明為我。豈有麤細之分耶。永嘉一念中五陰。正此意耳。智者請深觀之。下以喻明。
善男子。譬如有人百骸調適。忽忘我身。四肢絃緩。攝養乖方。微加針艾則知有我。是故證取方現我體。
此以喻明我相也。謂眾生向以無明用事不知有我任運而[A14]已故。如人調適忘身。今以觀照研窮方顯無明之體故。如人針艾知有我身也。以觀心所取證者。乃是無明非覺性也。故云取證方現我體前佛明言。無始無明為[A15]己主宰。乃的指根本無明為我。豈可以麤惑目之耶。
下結指。
善男子。其心乃至證於如來畢竟了知清淨涅槃。皆是我相。
此結指我相根本也。意謂不獨三賢十聖之所證者為我。乃至證於如來究竟涅槃。若一念證性未忘。乃生相無明未破。正是我相根本。雲門云。法身亦有兩般病。得到法身邊。若法執不忘。[A16]己見猶存。亦是病。問曰。三乘教中說。俱生我執七地[A17]已破。其八地後乃俱生法執。破此法執即入妙覺。今經等覺後心猶未破我相。何相懸若此耶。答曰。然我法二執。總屬一我。謂我之我。我之法。然俱生法執。正是我所執之法故。法亦名我。以異熟未空故。但約證取為我耳。此經不同諸說。以四相總屬一我。故云皆是我相。
次人相。
善男子。云何人相。謂諸眾生心悟證者。善男子。悟有我者。不復認我。所悟非我。悟亦如是。悟[A18]己超過一切證者。悉為人相。
此示人相也。謂前所證者是我。則不復認我。若存我能悟之心。即為人相。以約對我為人。非他人也。
善男子。其心乃至圓悟涅槃。俱是我者。心存少悟。備殫證理。皆名人相。
此釋人相也。謂縱然悟得涅槃是我不自證取。即此能悟之心皆名人相。彈盡也。謂了悟涅槃極盡之理為我。若存絲毫悟心未忘。即名人相。
善男子。云何眾生相。謂諸眾生。心自證悟。所不及者。
此示眾生相也。謂覺前證悟。二皆是妄。即此覺了之心名眾生相。以此覺了之心。非證悟之可及者。以見有證悟之可離故。名眾生相。
善男子。譬如有人。作如是言。我是眾生。則知彼人說眾生者。非我非彼。云何非我。我是眾生則非是我。云云何非彼。我是眾生非彼我故。
此借明眾生相也。以凡夫之眾生相。乃計我所感苦樂變異相續。為眾生相。今聖人。但以了悟證取。兩忘能所。只存能了之心。為眾生相。以不屬能所故。借世人彼此之語。以喻明之。謂言我是眾生故。非我非彼。
下結指。
善男子。但諸眾生了證了悟。皆為我人。而我人相所不及者。存有所了。名眾生相。
此正示其相。謂了前證悟二皆不及。只此了心不忘。為眾生相耳。
善男子。云何壽命相。謂諸眾生心照清淨覺所了者。一切業智。所不自見。猶如命根。
此示壽命相也。謂前能了之心。為眾生相。今觀智增明。照此了心。亦不可得。唯一清淨覺體所謂覺心源故。名究竟覺。到此境智俱泯。一切俱離。謂以即心之智。還照寂滅之體。境智一如。如眼不見眼。故云一切業知所不自見。以返妄歸真。至法身極。則處但守住寂滅。不能轉位迴機。所謂抱守竿頭靜沉死水宗門。名為尊貴墮。即此墮處。不能超越故。猶如命根。為壽命相。語云。百尺竿頭坐的人。雖然得入未為真。百尺竿頭重進步。大千世界現全身。故以坐守玄微。命根不斷。前云不住生死不住涅槃。此正住涅槃相耳。
善男子。若心照見一切覺者皆為塵垢。覺所覺者。不離塵故。如湯消氷。無別有氷知氷消者。存我覺我。亦復如是。
此直示妄源也。一切覺者。前三相也。謂心照清淨。覺前三相。皆為塵垢。即此覺心亦未離塵。然以真照妄。妄即是真。故如湯消氷氷即是湯。今存我覺我。則如氷知氷。以不能自遣。如不自斷命。所以為壽者相也。
下明我為法障。
善男子。末世眾生。不了四相。雖經多劫勤苦脩道。終不能成一切聖果。是故名為正法末世。
此明我為障道之本也。謂末世眾生。若不了此四相。縱多劫勤苦。終不能成聖果。以執我見而脩故也。正法末世。謂末世眾生。幸遇此圓教法門。可為正法。若錯亂脩習。與不脩等。故無行證。所以為末法也。釋迦法中。正法一千年。教理行果四法皆全。像法一千年。有教理行而證果者少。末法一萬年。但有教理而無行證。今教理雖存。而徒勞無益者多矣。下有三徵三釋。此久脩無證之義。
何以故。
此徵何故久脩無證耶。
下釋。
認一切我為涅槃故。有證有悟名成就故。譬如有人認賊為子。其家財寶終不成就。
釋義。謂所以久脩不證者。以認一切我為涅槃故。以證悟未忘。得少為足故。言認一切我者。謂凡所脩行皆依我見。將此我見。以為涅槃。故終不成就耳。認賊為子。喻終不成就。
何以故。
此徵何故認我便妨於道耶。
有愛我者亦愛涅槃。伏我愛根為涅槃相。有憎我者亦憎生死。不知愛根真生死故。別憎生死名不解脫。
釋義。所以認我妨道。者以我為愛憎之根本故也。謂凡執我者必愛我。今以我愛而求涅槃。則涅槃但資愛根。非真涅槃也。故云。伏我愛根為涅槃相。故非真也。凡不順我愛者。必起憎心。以有憎我者。亦憎生死。然此憎心。本從愛起。不知此愛真生死本故。今脩行人。不知斷[A19]己愛根。而別憎生死。迷之甚也。故不解脫。然說認我妨道者。以愛資愛故也。
云何當知法不解脫。
此徵。云何當知愛涅槃者本解脫法。何以返不解脫耶。
善男子。末世眾生習菩提者。以[A20]己微證為自清淨。猶未能盡我相根本。
釋義。所以於涅槃法不解脫者。以執我而求。以取微證。便自以為清淨。得少為足。未盡我相根本。故不解脫耳。
下以境驗知不解脫處。
若復有人讚嘆彼法。即生歡喜。便欲濟度。若復誹謗彼所得者。便生嗔恨。潛伏藏識。遊戲諸根。曾不間斷。
此以違順二境。以驗我相未忘也。言脩行人自謂[A21]已得涅槃法矣。假若有人。讚嘆彼法則生歡喜。誹謗彼法則生嗔恨。然涅槃乃空法也。何有喜怒於其間。今聞讚誹而生喜怒。即此喜怒。本於我相。非涅槃也。以此驗知。其人我相堅固執持。以此種子潛伏藏識。遇境擊發現行。則遊戲諸根。曾不間斷。以此求道。云何而得解脫耶。
善男子。彼脩道者。不除我相。是故不能入清淨覺。
此總結執我求道之過也。
下翻顯病源。
善男子。若知我空。無毀我者。有我說法。我未斷故。眾生壽命亦復如是。
此以法驗病。翻顯我相未忘也。然涅槃乃空法也。若果證涅槃。則我相必空。我相若空。則何有讚毀哉。今因讚毀其法。而生喜怒。正是我相未斷。若我相未斷。則人及眾生壽命四相。居然全在。如此正是眾生病根。又豈可為得涅槃耶。
下正示病源。
善男子。末世眾生。說病為法。是故名為可憐愍者。雖勤精進。增益諸病。是故不能入清淨覺。
此正示病源也。謂末世脩行之人。未斷我相。以認我為法故。所說者乃說其我相之病。非說涅槃之法也。故云說病為法。以此之故。雖精進脩行但增益諸病。故不能入清淨覺耳。是故名為可憐愍者下示執病之過。
善男子。末世眾生。不了四相。以如來解及所行處。為自脩行。終不成就。
或有眾生。未得謂得。未證謂證。見勝進者。心生嫉妬。由彼眾生未斷我見。是故不能入清淨覺。
此示執病之過。必墮增上慢人也。其實未得未證。而自謂為證得。得少為足。故為增上慢。乃是我愛未斷者。何以知之。但於見勝進者。心生嫉妬。然此嫉妬之心。發於我愛。故知此人乃未斷我愛者。是故不能入清淨覺。此甚言我愛為病根也。
下誡訪過。
善男子。末世眾生希望成道。無令求悟。唯益多聞。增長我見。
此深誡防過也。謂上執病為法之人。所以四相未除者。秪是將心待悟一事。為病根耳。苟有待悟之心。則必廣求經教。執相似語。迴為[A24]己解故。此但只增益多聞。增長我見。非真脩也。末法志道之士。可不懼哉。
但當精進降伏煩惱起大勇猛未得令得未斷令斷。貪嗔愛慢諂曲嫉妬對境不生。彼我恩愛一切寂滅。佛說是人。漸次成就。求善知識。不墮邪見。
此勸真脩也。真修之士。不必將心待悟。亦不必廣求多聞。只當降伏煩惱。為第一行。亦不可得少為足。其未得涅槃必志得之。其於未斷煩惱決欲斷之。但歷境驗心。若貪嗔愛慢一切煩惱對境果然不生否。至若彼我恩愛果然一切寂滅否。如此自驗其心。即如古德云。學道不必將心求悟。但於一切煩惱境界上透得過。便是悟處。故佛說此人漸次可以成就。雖然如是。更要求善知識。決擇邪正分明。亦不墮於邪見。如此脩行。方有少分相應耳。學者可不勉哉。
若有所求。別生憎愛。則不能入清淨覺海。
此重勉真脩。誡令離過也。謂必如上所說。乃是真脩。若捨此外。別起欣厭取捨憎愛之心。則畢竟不能入清淨覺矣。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城喻涅槃。謂此涅槃。魔外不能侵。萬德之所聚。眾聖之所歸。萬行之所入。故喻如城。
剎乃世界之都稱。亦取喻涅槃。心愛涅槃。故云法愛。餘頌可知。
於是。普覺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帀。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進問威儀。
大悲世尊。快說禪病。令諸大眾得未曾有。心意蕩然獲大安隱。
讚謝。
世尊。末世眾生。去佛漸遠。賢聖隱伏。邪法增熾。使諸眾生求何等人。依何等法。行何等行。除去何病。云何發心。令彼羣盲不墮邪見。
此正陳所問也。此問有五。一問求何等人。下答求善知識。二問依何等法。三問依何等行。四問除去何病。此三總答。依所證法。應離四病。五問云何發心。末後發廣大等心。下文俱明。
作是語[A25]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三展翹勤。
爾時世尊。告普覺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諮問如來如是脩行。能施末世一切眾生無畏道眼。令彼眾生得成聖道。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讚許誡聽。
時普覺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佇聽。
下答有五。
初答求人。
善男子。末世眾生。將發大心求善知識欲脩行者。當求一切正知見人。心不住相。不著聲聞緣覺境界。雖現塵勞心恒清淨。示有諸過讚歎梵行。不令眾生入不律儀。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答求何等人也。善知識。謂善知眾生根器。應機說法。知病說藥。令得安隱也。正知見人。即心不住相。不著二乘之行者。雖現塵勞等六句。言善知識之行也。菩薩居塵不染。故云心恒清淨。以同事攝。故云示有諸過。先以欲鈎牽。後令入佛智。故云不令眾生入不律儀。求如是人。即得成就無上正道也。
末世眾生。見如是人。應當供養不借身命。彼善知識。四威儀中常現清淨。乃至示現種種過患。心無憍慢。況復摶財妻子眷屬。若善男子。於彼善友不起惡念。即能究竟成就正覺。心華發明。照十方剎。
此教承事知識之法範也。不惜身命。如雪山捨身常啼破骨乃至身為床座等。四儀常現清淨者。乃善知識之順行也。固當盡命承事。即有逆行。示現貪嗔痴等。如婆須密女無厭足王之類。亦不敢起憍慢心。況復摶財等耶。摶乃摶食。財乃財寶。意謂內現貪嗔。尚不敢慢。何況身外摶食財寶妻子眷屬。乃人道之常。如淨名之類。又豈可慢之耶。若脩行者。於彼逆行知識。不起惡念。所謂依法不依人。即能究竟成就也。永斷疑根。直心正念。故得心華發明。照十方剎。下答所依法。
善男子。彼善知識所證妙法。應離四病。
此答所依法。意在擇師。乃求正知見人也。脩行依法。法必依師。故在所擇正知見人。乃可依也。如何得知是正知見人。但於法驗之。若所說法。心住相者。則為法病。若離法病。則知見自正。故從上諸祖。拈情去縛。曾無實法繫人。是為不住相者。若此乃可依也。
云何四病。一者作病。若復有人作如是言。我於本心作種種行。欲求圓覺。彼圓覺性非作得故。說名為病。
此徵釋四病之相。一作病也。然作為病者。以圓覺之性天然本具。不假作為。今以有作之脩。而求圓覺妙性。且此妙性。豈作為而可求耶。故說為病。若復有人作如是言者。假若彼知識自作此言也。
二者任病。若復有人作如是言。我等今者不斷生死不求涅槃。涅槃生死無起滅念。任彼一切。隨諸法性。欲求圓覺。彼圓覺性非任有故。說名為病。
此示任為病也。然此任病。乃狂解之人。悠悠任性。縱放身心。自謂無拘無礙得大解脫。返借口本無生死可斷本無涅槃可證。以為放逸之資。非真知見善知識也。若依此等之人。則墮狂妄。故說任性為病也。
三者止病。若復有人作如是言。我今自心永息諸念。得一切性。寂然平等。欲求圓覺。彼圓覺性非止合故。說名為病。
此示止為病也。然圓覺普照。大用無方。豈可以永息諸念躭著枯寂之行以求之耶。以圓覺妙性非止可合。故說為病耳。
四者滅病。若復有人作如是言。我今永斷一切煩惱。身心畢竟空無所有。何況根塵虗妄境界。一切永寂。欲求圓覺。彼圓覺性非寂相故。說名為病。
此示滅為病也。覺性圓滿。隨緣應現。寂而常照。今以畢竟空無所有。則幾淪斷滅。以永寂滅而求圓覺。久則不沉。無想則墮二乘。故為病耳。
離四病者。則知清淨。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此結示正觀也。初云。圓照清淨覺相。以圓覺妙性本不屬於作止任滅。今離此四。則自性圓明。本無欠缺。故云清淨。然作止等四。皆屬脩行功用。今說為病者。以在未悟門頭。此四皆藥。今就圓覺自性言之。本自天然。不假功用。故說為病耳。古德云。脩行即不無。染污即不得。所謂但形文彩即屬染污。故離此四則名清淨。作是觀者。乃約法觀人。非觀智也。謂觀離病之人。乃不住相。為正知見人。方取為師。可依之也。
善男子。末世眾生欲脩行者。應當盡命供養善友事善知識。彼善知識欲來親近。應斷憍慢。若復遠離。應斷嗔恨。現逆順境。猶如虗空。了知身心畢竟平等。與諸眾生同體無異。如是脩行。方入圓覺。
此答脩何等行也。此中脩行。不說六度萬行。但只事善知識斷憍慢心一行為本。即如善財童子一生圓曠劫之果。唯以參善知識一事。即得圓滿無量法門。所謂依善知識教。不生二念故。觀合離逆順之境。猶如虗空。且了知身心與眾生平等。此無人我相。乃受道之器也。以此心此行。方與圓覺法體相應。故能入耳。
善男子。末世眾生。不得成道。由有無始自他憎愛一切種子。故未解脫。若復有人。觀彼怨家如[A26]己父母。心無有二。即除諸病。於諸法中自他憎愛。亦復如是。
此答除去何病也。眾生所以流轉生死者。以有無始無明愛憎種子。為障道之病根。故雖脩行。未得解脫。今事善知識。不起憍慢嗔恨之心。則折伏現行。了知自[A27]己身心與眾生平等。則了無人我。愛憎種子自伏。至若視怨如親。則愛憎種子自斷。而障道之病自斷。故云即除諸病。此正除病之妙藥也。
善男子。末世眾生欲求圓覺。應當發心作如是言。盡一切虗空一切眾生。我皆令入究竟圓覺。於圓覺中無取覺者。除彼我相一切諸相。如是發心。不墮邪見。
此答發何等心也。般若彌勒頌云。廣大第一常。其心不顛倒。此言盡空一切眾生。廣大心也。皆入究竟圓覺。第一心也。於圓覺中無取覺者。常心也。除彼我人一切諸相。即除四病。不顛倒心也。凡諸行人。親師授法脩行之要。無出此者。捨此即墮邪見矣。故云如是不墮。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此頌求師。
此頌依法去病。
此頌脩行。不犯非律儀二句。長行言在師示現有過不令眾生入不律儀。此中正言。弟子事師。倘見逆行。不得隨之。便犯非律。必以戒根永清淨。而為正行。舊解為追頌求師中文。非本指也。
此頌發心也。五句頌四心因行。末句顯果證。
於是。圓覺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帀。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進問威儀。
大悲世尊。為我等輩。廣說淨覺種種方便。令末世眾生有大增益。
慶前所聞。
世尊。我等今者。以得開悟。若佛滅後末世眾生未得悟者。云何安居。脩此圓覺清淨境界。此圓覺中三種淨觀。以何為首。唯願大悲。為諸大眾及末世眾生。施大饒益。
正陳請詞。以何為首。即最初方便也。
作是語[A28]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三展䖍誠。
爾時世尊。告圓覺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問於如來如是方便。以大饒益。施諸眾生。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許說誡聽。
時圓覺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默佇。
善男子。一切眾生。若佛住世。若佛滅後。若法末時。有諸眾生。具大乘性。信佛祕密大圓覺心。欲脩行者。若在伽藍。安居徒眾。有緣事故。隨分思察。如我[A29]已說。
此下正答所請也。性謂種性。猶根器也。以圓覺乃祕密妙心。非上根人。不能脩習。故許具大乘根性者可脩也。意謂若無外緣。則當安居伽藍。與眾同脩。若有外緣不能安居者。則當隨分思察也。[A30]已說者如前當觀此身等。
若復無有他事因緣。即建道場。當立期限。若立長期百二十日。中期百日。下期八十日。安置淨居。
此教結制規則也。意謂苟無外緣。必以安居為上。易入道也。三期隨意。長短元無一定。但取克期進道耳。
若復現在。當正思惟。若佛滅後。施設形像。心存目想。生正憶念。還同如來常住之日。懸諸幡華。經三七日。稽首十方諸佛名字。求哀懺悔。遇善境界。得心輕安。過三七日。一向攝念。
此教安居進脩之法則也。若如來在世。則當正思惟佛。若佛滅後。則當設像觀佛法身。故云還同常住。懸諸幡華。廣如楞嚴壇場。今此中至簡故。但舉幡華。言懺悔得善境界者。謂見光覩瑞感夢等。乃滅罪之相也。一向攝念。則脩正觀。應如二十五輪各安標記。結取單複圓脩。乃正行也。
若經夏首。三月安居。當為菩薩清淨住止。心離聲聞。不假徒眾。
此言入期之法。言菩薩住止意揀小乘之眾也。前言三期。乃克定期限。今結安居。乃入期之法。西域佛制。三月安居通名結夏。今言夏首。乃入期之初也。律制。當結制時。必先集眾布薩作法。然後安居。多小乘人。今言菩薩住止者。謂不同彼小乘多眾。但隨一類脩觀行菩薩自便。不必念彼小乘布薩法事。亦不假彼徒眾也。此言不假小乘徒眾。非與前文安處徒眾相違也。
至安居日。即於佛前。作如是言。我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某甲)踞菩薩乘。脩寂滅行。同入清淨。實相住持。以大圓覺為我伽藍。身心安居平等性智。涅槃自性無繫屬故。今我敬請。不依聲聞。當與十方如來及大菩薩三月安居。為脩菩薩無上妙覺大因緣故。不繫徒眾。
此示入期安心之法也。上言心離聲聞。此正示菩薩所脩。乃離相寂滅之行。不比聲聞著相而脩也。以大圓覺為伽藍者。謂不依世界住止。乃住心境雙忘平等寂滅之地。謂涅槃自性。本無身心世界可繫屬故。殊非聲聞境界。故云不依。唯依如來法身實際故。為菩薩所脩妙覺因緣。乃自覺聖智之境。為自證處也。此乃菩薩獨詣之地。故云不繫徒眾。某甲者。以甲乙為名之次。乃當自稱[A31]己名也。今諸方後進。見善知識。不自稱名。但曰某甲。無知之甚也。
善男子。此名菩薩示現安居。過三期日。隨往無礙。
此結示休夏也。言示現安居者。以上言菩薩脩寂滅行安居平等性智。此又何假期限耶。然必以三期為限者。以示同權小引發未悟耳。過期隨往無礙者。以小乘解制之後。有新學者。凡所出遊。侶須三人。以妨誤失。今菩薩以觀知安心。不必伴侶。故云隨往無礙。
善男子。若末世脩行眾生。求菩薩道。入三期者。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此示妨悞失也。所聞者。即上三觀單複圓脩二十五輪。及根塵識界一一清淨等。乃正觀也。若非所聞一切境界皆不可取。如楞嚴五十重陰魔及起信論中所說魔事。皆不可取。恐墮邪誤也。初有二問。一問安居。二問三觀。以何為首。上答安居竟。下答初首方便。
善男子。若諸眾生。脩奢摩他。先取至靜。不起思念。靜極便覺。如是初靜。從於一身。至一世界。[1]一復如是。善男子。若覺徧滿一切界者。一世界中。有一眾生。起一念者。皆悉能知。百千世界亦復如是。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此答三觀。初首先空觀方便也。言脩奢摩他先取至靜者。以止為前方便也。言至靜者。即天台三止中體真止。謂體合真空。故云至靜。一念不生。故不起思念。靜極光生。故云便覺。初從一身等者。謂內脫身心外遺世界。內外平等。寂然不動。以身心世界蕩然一空。則與一切融為一心。一切世界合為一界故。凡眾生起心動念。即從自心中現故。凡起一念。無不了知。所謂[2]靜極光通達。寂照含虗空。却來觀世間。猶如夢中事。此空觀之極則也。如此方名正觀。非彼所聞。皆不可取。
善男子。若諸眾生脩三摩鉢提。先當憶想十方如來十方世界一切菩薩依種種門漸次脩行勤苦三昧。廣發大願。自熏成種。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此示三摩鉢提假觀方便也。三摩鉢提。義當幻觀。言憶想十方如來一切菩薩種種脩行勤苦三昧者。謂思惟諸佛菩薩因中。脩種種難行苦行。度諸眾生。於三昧中起如幻觀。以[A32]己身心。自歷其境。內驗其心。種種境界。備歷如幻。以此幻觀。發度生願。久熏成種。久久純熟。便能內發大悲輕安。而起菩薩利生妙行。所謂以如幻觀而開幻眾。作如幻佛事也。此則三摩鉢提。以如幻為首也。非彼所聞。終不可取。
善男子。若諸眾生脩於禪那。先取數門。心中了知生住滅念分劑頭數。如是周遍。四威儀中。分別念數。無不了知。漸次增進。乃至得知百千世界一滴之雨。猶如目覩所受用物。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此示寂觀方便初首也。禪那義當中道一心。名為寂觀。言先取數門者。正入禪最初工夫也。以脩禪人一向心多雜亂。難得寂靜故。先以數門為首。謂初攝心。先歸一息。依息出入。為度數之。從一至十。又從十至一。如此往復。息息不斷。心心不昧。生滅頭數。一一分明。自少至多。以驗定力淺深。若久久純熟。數到一念不生。則其息自斷寂然一心。湛然安住。是為定相。如此周遍。四威儀中。念念了知。久則百千世界唯心所現。乃至一滴之雨分明了知。如目覩物。此寂靜觀之成功也。如起信所說。脩止觀者。不依氣息。彼以內脫身心為要。此依之者。以初機攝心為方便。非究竟依之也。若以息為得。則墮邪道。非彼所聞也。
是名三觀初首方便。
此結名也。前問三種淨觀以何為首。故具答[A33]已於此結指。是知前二十五輪。但說觀相。此三方便。乃最初下手工夫。即楞嚴二十五聖。一一皆說最初下手工功夫。即此義也。
若諸眾生。徧脩三觀。勤行精進。即名如來出現於世。
此示三觀之益也。以此三觀。乃一切如來本起因地。故有圓根眾生。能徧脩三觀者。即名如來出現於世。言畢竟成就無礙也。有此勝益。故勸應脩。
若後末世鈍根眾生。心欲求道。不得成就。由昔業[3]根。當勤懺悔。常起希望。先斷憎愛嫉妬諂曲。求勝上心。三種淨觀。隨學一事。此觀不得。復脩彼觀。心不放捨。漸次求證。
此言鈍根障重眾生。當以懺悔斷障為要也。由昔業障者。乃夙習種子。今脩行時。熏發現行作障道緣。所謂好正而固邪。欲潔而偏染者。乃夙習使然也。故當精勤懺悔消宿業障。業障若消則道緣可辦也。常起希望者。謂希望願斷業障也。故下即云先斷憎愛等。乃貪嗔痴也。勝上心慢也。謂根本煩惱既斷。現行不行。則習氣可除。觀行易成。此觀不得乃復脩彼觀者。乃二十五輪標記之意。故云漸次求證。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上正宗分竟。
下流通分。
於是。[1]賢首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帀。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進問威儀。
大悲世尊。廣為我等及末世眾生。開悟如來不思議事。
慶前所聞全經大義。
下正陳請意。
世尊。此大乘教。名字何等。云何奉持。眾生脩習得何功德。云何使我護持經人。流布此教。至於何地。
此問經名并流通此法也。此問有五。一問經名二問奉持。三問功德。四問護持。五問流布至何地位。
作是語[A34]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三展䖍誠。
爾時世尊。告賢善首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問於如來如是經教功德名字。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許說誡聽。
時賢善首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默佇。
善男子。是經。百千萬億恒河沙諸佛所說。三世如來之所守護。十方菩薩之所歸依。十二部經清淨眼目。
此總歎法勝。令生信重也。此經。乃諸佛如來本起因地法行故。是諸佛所說。如來守護。教授菩薩故為菩薩之所歸依。流出一切清淨真如菩提涅槃故。為十二部經之眼目。
是經。名大方廣圓覺陀羅尼。亦名脩多羅了義。亦名祕密王三昧。亦名如來決定境界。亦名如來藏自性差別。汝當奉持。
此答名字。示經名有五種也。今結集經題但存其二。舊解五名約教理行。脩多羅約教。祕密王三昧約行。餘皆約理。中道一心故曰祕密。非密語也。依如來藏。建立差別。義盡於此。當如是持。
善男子。是經。唯顯如來境界。唯佛如來能盡宣說。若菩薩及末世眾生。依此脩行。漸次增進至於佛地。
此歎法勝。意令脩習。答至何地也。佛佛成道。皆依圓覺為本因。及成佛利生。亦唯說此法教化菩薩。此外更無別法故。勸令脩習可至佛地也。
善男子。是經名為頓教大乘。頓機眾生從此開悟。亦攝漸脩一切羣品。譬如大海不讓小流。乃至蚊蚋及阿脩羅。飲其水者皆得充滿。
此答何功德也。獨被上根故。教稱圓頓。普攝三根故。功德最大。以是一切眾生清淨覺地。皆證圓覺故。無不充足故。如大海不讓細流飲者大小皆足也。
善男子。假使有人。純以七寶。積滿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不如有人聞此經名及一句義。
此較量顯勝也。世寶盈剎。但資有漏。至理一言必轉凡成聖。故功倍天淵。
善男子。假使有人。教百千恒沙眾生得阿羅漢果。不如有人宣說此經分別半偈。
此以人較法。更顯益也。小果雖多。終無實證。此經半偈。為成佛正因。故難比也。
善男子。若復有人。聞此經名信心不惑。當知是人非於一佛二佛種諸福慧。如是乃至盡恒河沙一切佛所。種諸善根。聞此經教。
此歎勝機能受也。謂能信受此法者。蓋從多佛廣脩福慧。殊非小福薄德之人可堪也。
汝善男子。當護末世是脩行者。無令惡魔及諸外道惱其身心令生退屈。
此正囑流通。以護脩行者。為第一也。以脩習此法者乃慧命所係。若惡魔惱亂生退。則慧命斷絕。故當護持也。
爾時會中。有火首金剛。摧碎金剛。尼藍婆金剛等八萬金剛。并其眷屬。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帀。而白佛言。世尊。若後末世一切眾生。有能持此決定大乘。我當守護如護眼目。乃至道場所脩行處。我等金剛。自領徒眾。晨夕守護令不退轉。其家乃至永無災障。疫病消滅。財寶豐足常不乏少。
此敘金剛受囑發願守護持經人也。金剛者。以護法神執此寶杵。故此得名。以金剛寶能碎一切故。言火首金剛。謂頭有火𦦨。即楞嚴所云。化多婬心成智慧火者。乃菩薩示現者也。尼藍婆。未詳所譯。言此諸神皆夙習發願護法者也。故常在佛會。
爾時。大梵天王。二十八天王。并須彌山王。護國天王等。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帀。而白佛言。世尊。我亦守護是持經者。常令安隱心不退轉。
此敘諸天受囑護持經者也。大梵天王乃初禪王。為娑婆世界主。佛佛出世。此王為請主。二十八天總舉三界諸天。謂六欲天。十八禪天。四空天也。須彌山王。特舉帝釋。乃欲界主。護國天王乃四王天。為守護國界之主。意列三界諸天皆為護法也。
爾時。有[1]力鬼王。名吉槃茶。與十萬鬼王。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帀。而白佛言。世尊。我等亦守護是持經人。朝夕侍衛令不退屈。其人所居一由旬內。若有鬼神。侵其境界我當使其碎如微塵。
此敘鬼神受囑護持經者也。吉槃茶亦名鳩槃茶。此云可畏鬼。食人精氣。其疾如風。變化無端。住於林野管諸鬼眾。故號為王。不屬人天。單居鬼趣。此鬼既發願守護。則一切惡鬼無能為害者矣。一由旬四十里。言守護方隅可四十里內無災害也。
問此經。乃佛住大光明藏中。入於三昧。為地上一類大菩薩說。二乘絕分故。前法會不列。又何有諸天鬼神。發願守護耶。
答曰。此非常情可測也。然佛住大光明藏。義當常寂光土。則自他平等。說聽皆無。既曰於不二境現諸淨土。則不特實報。而同居必該。若華藏實報。必攝同居故。華嚴法會。諸天神王。各各讚佛。各得一種法門。豈絕無耶。是以。約法則二乘絕分。約境則凡聖該通。況圓音落落。十剎頓周。豈此界諸天神王而不仰其嘉會耶。況影響示現。住佛境界。無足疑也。
佛說此經[A35]已。一切菩薩。天龍鬼神。八部眷屬。及諸天王梵王等。一切大眾。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此結會也。舊解。此天龍八部。必內證法性。示現此形者。然會初不列。義顯法勝。結會該眾。義必同聞。故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圓覺經直解卷下(終)
No. 258-A 刻圓覺經解後䟦
法身流轉五道。名曰眾生。是則眾生清淨覺地。即諸佛本起因地。但以無明障蔽。日用而不知。故勞我世尊。特特現身三界。俯順群機。指示各人本有佛性。以眾生迷來久矣。無明日厚。障蔽日深。非觀照無以通之。故設三觀妙門。為悟心之要。良由根鈍不能圓脩故。散出一代時中。初說空觀。以破見愛煩惱。次說假觀。以破塵沙。後說中觀。以破無明。又以先後歷別漸次不能圓證一心。故說首楞嚴大定。以統攝三觀。圓照一心。頓破無明。是為圓頓法門。然其文該三藏。教攝五時。十界聖凡。迷悟因果。纖悉備殫。而學者智淺心麤。以文廣義幽。艱澁難通。況離言得意。妙契一心者乎。若夫至簡而精。至切而要者。無尚圓覺之最勝法門也。其文不過一萬三千餘言。統攝無邊教海。該羅法界圓宗。徹一心之源。歷三觀之旨。偏正互換。單複圓脩。搜窮妄宰。批剝禪病。而悟心妙門。一超直入。是所謂法界之真經。成佛之妙行也。頓悟頓證。如觀掌果。西來直指。祕密妙義。此外無餘蘊矣。凡學佛者。莫不以此為指南。昔圭峰禪師。著有略疏。則似簡。別有小鈔。若太繁。然文有所捍格。則義有所不達。義不達則理觀難明。理觀不明則恍忽技岐。而無決定之趣矣。予山居禪暇。時一展卷。深有慨焉。於是。祖疏義而直通經文。貴了佛意。而不事文言。故作直解。以結法緣。草成。適新安覺我居士程君夢暘。聞而欣仰。乃因居士吳啟高特請以梓之。予因歎曰。佛說持四句偈勝施恒沙七寶之福。以寶乃有漏之因法乃成佛之本。較之天淵。此吾 佛金口稱讚也。程君法施之福無量。當與虗空等矣。敬題於後。令觀者知所自云。
時天啟二年歲次壬戌仲夏望日
中興曹溪嗣法沙門憨山釋德清撰
No. 258-B 大方廣圓覺經直解後序
原夫。羲畫文繫。聖人緣此標言。什譯安研。梵氏因而衍教。非生智識。莫問鑽求。夏虫不可語氷。火齊方能照夜。自漢徵宵夢華徙胡像。八聲九部。篇籍競埒於五車。四辯三空。授受不摹於一貫。望門而入者。每挂於眉。尋岸而登者。厥躓其步。雖慈雲普蔭法雨頻傾。而能借灑潤以𤀹心。仰覆被而超神者。抑亦鮮矣。若乃圓覺真經。尤是佛祖妙諦。圓何所圓。覺何所覺。至矣哉。孰得而思議焉。維唐圭峯禪師。了其旨歸。精為疏註。可謂獨豎幡幢。直提今古。然鏡華水月。何常有定影定形。美玉鈍金。不妨於再彫再鑄。屬有匡廬大師憨山者。稟姿擢幹。秀含耆闍崛之山。滌慮澡情。淨引阿耨達之水。猛力精進於披鎧。戒行瑩徹於懷珠。一汎慧舟。長遊覺海。牙籤縑袠。現於墳開。壁壞者。靡不賅融。玉檢金函。載夫地涌。粒藏者。悉從淹洽。稔持圓覺。透其包括。西來務殫參窮。闡是圓靈上品。句詳節解。理串脉聯。拔新濯故之餘。筆華逐寶華齊墜。相印合符之際。字葉等貝葉呈芬。顯隱畢彰。光明逈放龍宮遽失其深。鷲岳詎云其峻。蓋真源實相。久伴於跏趺。故闢戶開牖卓立。夫見解比常。踞座揮[A36]麈。吐論展義。洋洋匹長河之潟流。隱隱擬洪鐘之待叩。茲者藉銀不律。代鐵如意。劙鴻濛之未分。收象罔之所得。遂令四八慈容更生歡喜。二六大士共作威儀。洵乎先悟後悟俱具法眼。此說彼說。總啟禪關。且天孫鮫人。不必同機。而織摩尼纓絡。允堪並篋而珍。圭峰無二。憨山惟一矣。暘也。根凡不穎。器鈍欲鎔。睇法橋。企足知趨。對經藏。牆面難覩。捧斯註集。得未曾聞。竊意憨師婆心最熱。佛願克弘。特付棗梨。為廣流布。又遡憨師。劫來災難。憑向磨礲。業非設阨於推山。自應消危於醉象。因緣闡發盛護慈悲。大眾奉傳宜加默體。沾甘露以解惑霜。傍慧炬而躧覺路。則人不負師旨。師可報佛恩矣。凡若干卷。勒成一部。題曰圓覺直解。其佗所註。儒書釋典。[A37]已行於世。未易縷數。幸寶輪之常轉法。併金鐸不難辨聲。倘云此為文字之禪。則世誰稱緘默之慧。敬圖讚歎。致妄敷揚。
明天啟壬戌中秋日新安內史程夢暘拜 述
校注
[0499001] 哀疑衰 [0506001] 一復經作覺亦 [0506002] 靜疑淨 [0506003] 根經作障 [0507001] 賢首經作賢善首 [0508001] 力上經有大字【經文資訊】《卍新續藏》第 10 冊 No. 258 圓覺經直解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0-07-1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卍新續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CBETA 掃瞄辨識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進問威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