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圓覺經大疏下卷之一
於是威德自在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遶三帀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解同上也次陳詞句二一慶前。
大悲世尊廣為我等分別如是隨順覺性令諸菩薩覺心光明承佛圓音不因修習而得善利。
解曰分別隨順覺性者領前依位漸證不因修習等者領前忘心頓證亦可通述聞時[A2]已益不待修之方得善利非不擬修二請後文二一問所修二明所為初中二一立理。
世尊譬如大城外有四門隨方來者非止一路一切菩薩莊嚴佛國及成菩提非一方便。
解曰謂前說修行觀行理趣分明今復諮詢恐涉非分故先立理請更投機於中前喻後法喻中大城喻圓覺四門喻行門如從東來不可西入法合可知二正請。
唯願世尊廣為我等宣說一切方便漸次并修行人總有幾種。
解曰言方便漸次者所修之行并修等者能修之機二明所為。
令此會菩薩及末世眾生求大乘者速得開悟遊戲如來大寂滅海。
後三展虔誠。
作是語[A3]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二讚許。
爾時世尊告威德自在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問於如來如是方便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三佇聽。
時威德自在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四正說長行中四一標本舉數二正示觀門三引例彰圓四校量顯勝初二一約稱性之行以標本。
善男子無上妙覺徧諸十方出生如來與一切法同體平等於諸修行實無有二。
解曰初明所稱之性言出生如來者十方諸佛同證同修證義如前此問修矣與一切法同體平等者色心不二凡聖無差皆依覺性故云同體平等智論云此真如者在眾生數中名為佛性在非眾生數中名為法性後修行無二者能稱之行即如前二空觀門根塵普淨貪愛俱寂悲智雙行離相離性常無所得一切菩薩無不如斯隨事雖差此意無二故佛頂云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門二約隨機之行以舉數。
方便隨順其數無量圓攝所歸循性差別當有三種。
解曰初總顯多門(佛頂又云歸源性無二方便有多門)然眾生根性利鈍不同煩惱厚薄沉掉不等隨其根性設教多端不爾難為趣入故楞伽云所說非所應於彼為非說彼彼諸病人良醫為處方如來為眾生隨心應量說後圓攝下攝歸三種眾生根性雖有萬差而此三門一切收盡必須三者義如下釋循者隨也性謂根性。
二正示觀門文[A4]三一泯相(身心客塵永滅)澄神(取靜澄念)觀(心冥所觀之境更不異緣)二起幻銷塵觀(經文甚顯)三絕待靈心觀(非關真妄不對有空直照靈知而為觀行文云不取幻化及諸靜相又云超過礙無礙境又煩惱涅槃不相留礙皆絕待義也言無知覺明即靈心也)然禪觀綱領[A5]已具懸談修習菩提非此不證但以教隨機異展轉殊途邪正凡聖小大權實事理漸頓有共不共今此託法進修以成圓頓觀行即事理定慧俱無礙也與論中修習真如三昧體相大同小異小異者彼不開為三也今初泯相文自有三一標本。
善男子若諸菩薩悟淨圓覺。
解曰謂發心修行欲趣佛果先須了悟身中淨圓覺性以為行本本即解也(即是通明觀行)依解而修方為妙行膏明相賴目足更資此金剛觀割煩惱障此牢強足越生死野下標本等皆同此矣若約能修方便准天台止觀總有十門具緣第一謂具五緣一持戒清淨(是定因故)二衣(一如雪山大士隨得一衣蔽形二如迦葉糞掃三衣不畜餘長三多寒國土忍力未成亦許三衣外百一資身說淨知足)食(一上士絕世食果草等隨得資身二常行頭陀受乞食法能破下仰維方四邪三阿蘭若處檀越送食四僧常食及受請)具足三閑居(不作眾事)靜處(離憒閙故一深山二離聚落三二里三遠白衣舍處清淨伽藍也)四息諸緣務(一生活二人事三工巧技術四學問讀誦也)五近善知識(一外護經營供給二同行互相勤發三教授禪定法門也)訶欲第二欲謂色(如熱金丸等又王入敵國婬房及截仙人手)聲(如毒塗鼓又仙人聞迦羅女獸失定)香(如弊龍氣蓮池神瞋責也)味(如熱密塗刀沙彌酪蟲)觸(如臥師子騎頸獨角仙人失通)為欲所惱而猶求之得之轉劇如火得薪枯骨風炬夢得假借等棄蓋第三謂貪(內發燒身得怖失惱亦如食吐)瞋(煞安隱無憂毒根滅善)睡(抱屍臥偈)掉悔(掉謂身口心三此由悔故成蓋悔謂因掉生悔或造罪怖悔也)疑(疑有種種未必障定障定者有三謂疑師疑自疑法)棄之如脫債病差飢食等調和第四謂調食(飽則氣急脉塞心悶飢則心懸意慮不固等)睡(喪功心暗常悟無常調之令神清心明不抑不恣也)身(常須動止詳審出入有度坐不低昂寬急)息(息有風喘氣息四相風散喘結氣勞息定息者出入綿綿若存若亡不澁不滑)心(亂心不起浮沉寬急須令得所然身息心三事雖有初後方便不同而乃合用用之則發戒定慧也)方便第五謂行五法五法者欲(欲離世倒欲得清淨智欲亦名志願樂等佛言一切善法欲為其本也)精進(初中後夜專精不廢如鑽火未出等)念(念世可賤禪定可貴)巧慧(籌量世樂禪樂得失輕重)一心(依止念慧明見可惡可尊故當一心決修止觀心如金剛)覺魔事第六謂煩惱陰死及鬼神魔鬼神魔三一精魅(十二時獸依本時說其名訶責即滅)二塠[A6]惕鬼(如蟲緣人頭面等閉眼陰罵或誦戒等即去)三魔羅多作違(虎狼等也)順(父母男女佛像等)平平三種五塵境界相來破人善心行者既覺即修止觀却之(止者悉知虗誑不怖不愛不捨不取亦不分別息心寂默觀者反觀能見之心誰愛怖等)智論云除諸法實相餘皆魔事起信亦云現形恐怖(違情)現男女(順情)等(平平)當念唯心境界即滅又云現佛等像說施等法無相等理令知宿命他心辨才無礙能令眾生貪著名利或數瞋喜進怠無準疑慮故業定中得食顏色改變等常應觀察不取不著則能遠離(若見善相以三法驗之一以定研磨二依本修治三智慧觀察如人欲知真金三法試之謂燒打磨)治病第七然諸病者不過四大(腫瘦痰脹熱痛煩嘔)五臟(心寒熱口燥肺支疼鼻塞肝憂愁眼暗脾身痒痛失味腎喉噎耳滿)增損乖攝理故或業招鬼作今明治法不過止觀止者安心病處或臍下足下或了法空不取病相寂然止住故淨名云何為病本所謂攀緣云何斷攀緣謂心無所得觀者心用六氣謂吹(去寒)呼(去熱)嘻(去風)呵(去煩下氣)噓(去痰)呬(去勞治風)又十二息謂(一一云息)上(沉重)下(虗懸)滿(枯瘦)燋(腫滿)長(羸損)壞(治增)煖(治冷)冷(治熱)[A7]衝(壅結)持(戰動)和(通治四大)[A8]補(資益四大)善用則治眾患失所則更增諸病又假想觀謂身中火能治冷等又推身心病不可得眾病自除然上所說但具十法無不有益謂信用懃(待汗為度)住(不異緣也)別病(如上)方便(吐納運想)久行(不計日月)取捨(益用損捨)將護(犯觸)遮障(益不外說損不疑謗)或禁呪修善治鬼業等正修第八即當釋經文也然且先敘彼所修法修有二種一者坐修謂行掉臥沉立又疲倦故坐為勝初坐時亂心麤故應當修止止有理事事謂繫心一處隨起即制理謂體真知心本寂止若不除應當修觀觀亦理事事謂對治助道(五停)理謂觀法實相(正道)此有三觀如前[A9]已說又修止觀者對治浮沉故隨自便宜故對破定見細心故均齊定慧故二者歷緣對境修歷緣者謂歷行住坐臥作語等六緣皆作是念我今為何而欲行等對境者即根塵六對謂知色本空乾城水月愛厭不生是名修止了無見相是名修觀聲等例之具如彼說善根發第九證相第十皆如下說二正釋三一起行。
以淨覺心取靜為行由澄諸念覺識煩動。
解曰以淨覺心者約其所悟而起行也以者用也凡夫用妄菩薩用覺迷悟異故慤云標乎創智者即初悟也取靜為行者雖悟即動即靜為欲對治動亂之習一向以靜境安心漸漸修行方得成就慤云然覺心初建力尚尫[1]微理宜處靜安詳方能展照問如何得心靜耶答既悟萬法唯識識唯真心真心不生於法斯為至靜安心住此為取不取於法名為取靜論云若修止者住於靜處端坐正意不依氣息(數息觀境)形(骨鎻等也)色(青黃赤白)虗空地水火風見聞知覺(識也通前是十遍處觀也)乃至當知唯心無外境界即復此心亦無自相等澄念覺動者由前以靜澄心諸念不起心合靜源體非分別故見分別之識煩勞動擾若自是識則不能見識如眼不自見今由念澄智顯故覺識也二功成。
靜慧發生身心客塵從此永滅便能內發寂靜輕安。
解曰靜慧發生者由前念澄覺識慧性開明因靜生慧故云靜慧比隱今顯故云發生身心等者由慧發生身心相盡塵妄不起名為永滅客非本性塵污自體慤云慧光圓發根識俄消便能等者由離根境內心自閑寂靜清虗輕安調暢喧塵永息麤重長袪輕安者遠離麤重調暢身心堪任為性對治昏沉轉依為業三感應。
由寂靜故十方世界諸如來心於中顯現如鏡中像。
解曰初句躡前功用餘正明感應先法後喻法中如來心者真淨心也亦即法身故論中說色性即智性智性即色性於中現者眾生圓明心性與佛無殊但以妄情凡聖似隔今身心相盡妄念不生圓覺妙心凡聖交徹理實而言我之身心亦遍現十方佛中今但約入觀者為主故云諸佛於中顯現後喻如諸鏡入一鏡中諸鏡即成影像故諸佛心入行人觀心如影像也然塵鏡之性本明磨瑩即呈物像眾生自心亦爾心淨即現如來故論問云若諸佛有自然業能現一切處利益眾生者云何世間多不能見答曰諸佛如來法身平等遍一切處無有作意故說自然但依眾生心現眾生心者猶如於鏡鏡若有垢色像不現如是眾生心若有垢法身不現經云佛心論云法身身心一也皆據能現之本若就所現應云應化此乃鏡明則像像歷然智顯則心心交映此約心靜故則知佛心亦然故名為現非謂佛心有所現也故淨名云如自觀身實相觀佛亦然三結名。
此方便者名奢摩他。
解曰此翻云止定之異名寂靜義也謂於染淨等境心不妄緣故若準涅槃經釋即名能滅(滅一切煩惱故)能調(調諸根惡不善故)寂靜(能令三業成寂靜故)遠離(能令眾生離五欲故)能清(清貪瞋癡三濁故)結云以是義故名為定相二起幻消塵觀文三初標。
善男子若諸菩薩悟淨圓覺。
二正釋中五一起行。
以淨覺心知覺心性及與根塵皆因幻化即起諸幻以除幻者變化諸幻而開幻眾。
解曰於中初躡前成解心性是識識與根塵三和合有各無自性但是無明迷真而起故名幻化後即起下正明起行諸幻即幻智也幻者即根本無明是能幻之者除者依如幻始覺力分覺根本不覺始息滅相終息生相即是除幻具如普眼章中二空觀也然彼與此有三意異彼明稱理圓觀以成頓悟此明尅體進修堅持不捨又彼是總相觀行普被諸根此是別相方便別對一類彼上根入此中根入變化等者變起差別幻智遍觀自他八萬塵勞幻眾一一稱真清淨非障非蔽即為開也又變起種種方便應機說法開示如幻眾生又對上二句有四對別謂自行化他除障起行止持作持除遍計執翻染成淨一一配之可知二功成。
由起幻故便能內發大悲輕安。
解曰根塵既銷自他無二故能內發同體大悲(知貴種成賤方可愍傷也)又有數意故大悲發謂幻無怨親應等度故傷他執實(不知是幻)枉受苦故我幻身心何所惜故不怖幻生死故不貪幻佛果故輕安者由悲從定起非其愛見故輕安暢適三結通。
一切菩薩從此起行漸次增進。
解曰謂諸菩薩從二利觀門方能對境對機起於二行乃至佛果四揀濫。
彼觀幻者非同幻故非同幻觀皆是幻故。
解曰初二句揀識殊智能所勝劣異故後二句亦拂幻智五總結。
幻相永離是諸菩薩所圓妙行如土長苗。
解曰初法結成非幻稱真之行後喻如種穀等依土長苗收子之時苗土俱棄種喻覺心土喻幻法苗喻幻智謂以淨覺心對諸幻法而起智從幻智而忘心入覺入覺則前二皆袪三結名。
此方便者名三摩鉢提。
解曰亦名三摩鉢底此云等至等持之中能至勝位故又等謂齊等離沉掉故至謂至到到勝定故故前文有如幻三昧涅槃云毗婆舍那名為正見遍見次第見別相見即是觀也意亦同此三絕待靈心觀文三初標。
善男子若諸菩薩悟淨圓覺。
二正釋中三一起行。
以淨覺心不取幻化及諸靜相了知身心皆為罣礙無知覺明不依諸礙永得超過礙無礙境受用世界及與身心相在塵域如器中鍠聲出于外煩惱涅槃不相留礙。
解曰於中三節初句所依次明所離不取幻化者離第二觀及靜相者離第一觀了知等者釋離所以謂見身心即著我相著我則起過故前靜之次又觀之今了是礙故皆不取又身心是妄無可了知了知是能身心是所託所起能故亦皆礙後明所用於中又三謂法喻合法中無知覺者異乎身心謂身觸為覺心緣曰知由此分別障正知見正知見是無知覺明明字正顯靈妙之體然此靈心上而無頂下而無底傍無邊際中無在處既無當中何有東西上下欲言空寂不似太虗欲言相用不從緣起欲言知見異於分別欲言頑礙異於木石欲言其覺不同醒悟之初欲言其明不同日月之類故諸經教於寂靜空無訶為邪小於知見明覺互泯互存各有深意今此欲入觀門恐知字引分別念故宜但云明也諸礙者身心能所不依者直造靈明永得者究竟之詞超過者逈殊對待礙者幻涉煩惱無礙者靜同涅槃(金剛三昧云不動不禪等)受用者屬[A10]己資緣世界者共居國邑身者宛然形質心者還有見聞相在者不異尋常塵域者不離舊處比由執認沒體同他今不生情豈拘靈照喻中鍠者分二先釋喻依後正釋喻喻依者鍠字不定恐譯人錯遂為三釋一依鍠字(音橫)准切韻訓和訓樂不是器中之聲今率愚詳之取其聲勢不取訓字此應是金等器中聲相也今且現聞擊鍾磬之類其聲鍠鍠然即知鍠是此類聲之相狀譯人迴潤稍拙應云如金器聲鍠鍠出外二作鐄字(音同)即大鐘也是諸器中之一數故云如器中鐄准此即順本經文迴潤非失但筆授或寫錄錯誤以鐄為鍠耳三者作簧(音黃)即笙簧之類以有簧之器非一故不局云如笙中簧乃云器中簧也亦如管籥之屬皆能發聲出于外故准此則譯人不善此方聲韻文字故字與音俱錯耳後正釋喻者前三雖異合法皆通皆器喻世界身心聲喻靈明觀智謂聲從器出器不能拘故聲聞四遠器局本處以喻觀智約身心修得身心所不能拘觀智廓爾無邊身心不離舊處但約所喻相當何爭喻所依物慤云如萬鈞之鏞星樓受礙搖杵一擊聲振寰區自體兼他不能留礙豈以樓拘鍾相使響不通形礙管聲令音不透觀此文勢未免懷疑復不能決通媕婀邈之而[A11]已意亦同前仍法合最具謂加樓喻世界餘准上知二功成。
便能內發寂滅輕安妙覺隨順寂滅境界自他身心所不能及眾生壽命皆為浮想。
解曰寂滅者謂不取幻化幻化即寂不取靜相靜相即滅亦可反此亦可俱通又但是真心實理非指靜幻故楞伽云寂滅者名為一心此非息動之寂生[A12]已而滅故云內發也輕安同前靜與寂異者靜是二乘境亦是禪定寂滅是佛境亦是涅槃故前數云如來寂滅仁王此忍當其位滿妙覺等者在觀之時用心同佛故云隨順自他等者唯獨自明了餘人所不見故他不及自[A13]己心識之量亦不能造如螢燒須彌必須離情方契故自不及又依體起智為自根塵發識名他不可識識智知故皆不及眾生等者壽命本無實體但為浮想任持故華嚴云一切眾生但想所持其猶空雲是空之浮氣了虗空者即知浮雲畢竟非空眾生壽命是真之浮想了真寂者知眾生畢竟非真三結名。
此方便者名為禪那。
解曰此云靜慮義如前釋即慮而靜故無散動即當定義即靜而慮故非無記即當慧義故四靜慮定慧平等問既是定慧平等云何科云絕待靈心答正由不滯此二直造心源故定慧等釋相文中絕待之義甚明固無疑矣故涅槃中名為捨相然釋相中指修行者忘情用心故顯雙非絕待後但約義以結故取雙是齊融齊融絕待雙是雙非皆是中道故釋相與結名互顯三顯文初皆標悟者聞前經故謂初靜觀修文殊中解次幻觀修普賢章全普眼前半之解後寂觀修普眼後半剛藏全章之解對配前經照然可見。
然此三觀與涅槃經(三十三十一)三相大同小異彼經云無十相故(色聲香味觸生住壞男女)名大涅槃若有比丘時時修集定慧捨相(即三相也)則斷十相定名三昧[A14]若取色相不能觀色常無常相是名三昧若能觀色常無常相是名慧相三昧慧等(駕駟遲疾)觀一切法是名捨相(二乘定多菩薩慧多世尊等故明見佛性見佛性者名為捨相)奢摩他者名為能滅(云云如上所引)故名定相毗鉢舍那名為正見(徧見次第見別相見)是名為慧憂畢叉者名曰平等(不靜不觀不行)是名為捨若菩薩善知定時(生大憍慢非修慧時)慧時(精懃未益故悔心非修定時也)捨時(定慧不等不宜修捨等則修之)及知非時(各如上注)是名行菩提道言小異者彼則初定次慧後等此則三門皆含定慧言大同者此初名止取靜澄神定相增勝(彼云但不取色相此云取靜為行皆定境也又彼次後文云修集定者能見五陰生滅之相此云由澄諸念覺識煩動也)次了根塵起幻除幻慧相增勝後絕待雙融即全同彼彼云平等名捨相也(等即雙融捨即絕待)彼雖初定次慧亦是從增勝說豈實教中有偏定偏慧耶又此三門與天台三觀(依瓔珞經)義理則同意趣則異同者一泯相即空觀也二起幻即假觀也[A15]三絕待即中觀也異者此明行人用心方便彼則推窮諸法性相此多約心成行故不立所觀之境彼多約義生解故對所觀三諦(真俗及第一義本業經云無諦有諦中道第一義諦亦全同也)又此不立三止者(體真止隨緣止息二邊分別止)一一門中即含止觀故也(論亦先修止次修觀後雙修亦大同小異)然此彼經及天台教數皆三者(論及本業亦應同此標舉)由法性之體本具三大(體用相也)迷起三道(惑業苦)今依三大顯三佛性(了因緣因正因)修三止三觀觀三諦淨三聚戒(攝律儀眾生善法)滅三道迴向三處(實際眾生菩提)成就三智(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具足三德(斷恩智)得三菩提(實相方便實智)證三涅槃(性淨方便淨圓淨也)安住三種祕密藏故(般若解脫法身)問若爾即應一人具修三觀何故經文單複皆許答約修習門隨宜漸入理實圓證方名究竟故次文云此三法門等三引例顯圓。
善男子此三法門皆是圓覺親近隨順十方如來因此成佛十方菩薩種種方便一切同異皆依如是三種事業若得圓證即成圓覺。
解曰此三門皆依悟淨圓覺而起觀行觀行亦皆趣入圓覺始終不離故云親近隨順佛及菩薩同證同修隨機隨事行相各異或多人同修一門(萬行中一)或一人具修多行若三五若百千同之與異隨類難准然必皆依此三種業三種業中或具依三或一或二同時前後單複綺互具如二十五輪所明此是修行人之事業矣證成覺者趣入雖從一門功成則三皆圓證若偏修一行但名親近若三事圓通名證圓覺四校量顯勝。
善男子假使有人修於聖道教化成就百千萬億阿羅漢辟支佛果不如有人聞此圓覺無礙法門一剎那頃隨順修習。
解曰初舉劣後不如下顯勝且如勸得一人二人持於五戒十戒據諸教說福[A16]已甚多況令爾許億人成就辟支羅漢具足六通八解永超三界十纏而乃不如有人暫習圓覺時中極促唯一剎那豈況長時圓修妙觀慤云牛跡巨海何可校量聞此等者聞慧隨順者思慧修習者修慧偈讚中三初七句標舉。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次六句三觀。
後七句引例。
餘校量顯勝長有偈無上來三觀竟。
自下第二明單複修習文四初三之初。
於是辯音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帀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解之如上次陳詞句中二初慶前。
大悲世尊如是法門甚為希有。
解之可知二請後有二一問所修。
世尊此諸方便一切菩薩於圓覺門有幾修習。
解曰此諸方便者指前三觀圓覺門者指前所依行本有幾修習者前說三觀雖行相分明未審諸菩薩所修為復一人具三為三人各一為前後為同時為依次為超次二明所為。
願為大眾及末世眾生方便開示令悟實相。
解之可見後三展虔誠。
作是語[A17]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二讚許。
爾時世尊告辯音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大眾及末世眾生問於如來如是修習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三佇聽。
時辯音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四正說長行中四一舉意標數二觀網交羅三結成正因四總示修習今初。
善男子一切如來圓覺清淨本無修習及修習者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依於未覺幻力修習爾時便有二十五種清淨定輪。
解曰於中初舉意後標數初中又二先明所依之本後一切菩薩下正明諸輪大意無修之修義同前段後爾時下舉數輪者摧輾義能摧惑障令正智轉故名為輪二觀網交羅於中三初有三輪單修三觀次有二十一輪交絡三觀後有一輪圓修三觀慤疏於此二十五觀約喻各立一名除初三輪餘並不釋今全用之兼解其意初中三輪者還是三觀亦不異前但為分成二十五數故略明之以顯單複之相言單修者標云唯結云單也意顯不兼餘二三者初澄渾息用觀。
若諸菩薩唯取極靜由靜力故永斷煩惱究竟成就不起[A18]于座便入涅槃此菩薩者名單修奢摩他。
解曰此下二十五輪皆有標列結亦應一一標云悟淨圓覺以為起行所依為前有故經恐文繁故略不載澄渾息用者澄渾濁令清息作用令靜唯取極靜者不兼餘觀次三句者由靜心之力覺身心相空瞥念尚無煩惱何據煩惱不起即是覺心故云究竟成就後兩句不起法空之座便入寂滅涅槃二庖丁恣刃觀。
若諸菩薩唯觀如幻以佛力故變化世界種種作用備行菩薩清淨妙行於陀羅尼不失寂念及諸靜慧此菩薩者名單修三摩鉢提。
解曰庖丁者是晉時屠子十九年以一刀解牛鋒刃不損喻菩薩利眾生修萬行應緣入俗自智無傷前開幻眾及內發大悲此以佛力即當大智變化世界者如前變諸幻也種種作用含於逆順自他之行備行等句則唯順行於陀羅尼下總明動而常寂寂念靜慧即定慧也三呈音出礙觀。
若諸菩薩唯滅諸幻不取作用獨斷煩惱煩惱斷盡便證實相此菩薩者名單修禪那。
解曰取前鍠聲出外作此觀名彼自釋云然器質音融隨犍應響形拘性寂妙用無方智德深妙證道遺骸性光圓照埃氛永寂唯滅等者幻境無邊難可窮究故須直滅(滅者絕念)作用施為又妨禪寂故云不取入佛境界經云諸法猶如幻如幻不可得離諸幻法故敬禮無所觀獨斷煩惱者不假諸行獨者正是絕待中道之義斷盡便證者所斷既盡能斷即空便為證矣然每說此觀行相皆云斷煩惱者寂滅涅槃相故生滅滅[A19]已名寂滅故照徹靈心窮惑源故。
次交絡三觀每以一觀為頭兼於餘觀交絡成七三七故有二十一輪兼前三單及後一圓足二十五然每一觀為頭七段之中皆有四節初兩段二二共合(各兼其一)次兩段三行次第(次兼餘)次有一段先一後齊(齊兼餘二)後有兩段先齊後一(齊兼一)今每觀為首之中但長科七段又緣每輪辨其先後一一須牒觀名今文句太繁每觀但各舉一字號謂初云靜觀次云幻觀後云寂觀寂與靜殊前[A20]已具辨文三初七輪靜觀為首兼於幻寂次七輪幻觀為首兼於靜寂後七輪寂觀為首兼於靜幻初中七觀一運舟兼濟觀。
若諸菩薩先取至靜以靜慧心照諸幻者便於是中起菩薩行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佗後修三摩鉢提。
解曰菩薩修定以出塵即運舟發慧以化物即兼濟先取至靜者標首以者運也靜慧心者舟也照諸幻者下兼修幻觀照之欲化化即兼濟也若無靜慧則自居幻化何能照幻者而度脫之如舟自沈焉能救溺二湛海澄空觀。
若諸菩薩以靜慧故證至靜性便斷煩惱永出生死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後修禪那。
解曰湛海即波瀾不動先靜觀以反流澄空則水性清明後寂觀以顯性以靜慧故者標首證至靜性者躡靜而兼修寂也性即是寂後兩句二觀功用斷煩惱是因亡出生死是果喪三首羅三目觀。
若諸菩薩以寂靜慧復現幻力種種變化度諸眾生後斷煩惱而入寂滅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中修三摩鉢提後修禪那。
解曰三觀俱修如摩醯首羅面上三目以寂靜慧標靜也復現下次幻也後斷下寂也四三點齊修觀。
若諸菩薩以至靜力斷煩惱[A21]已後起菩薩清淨妙行度諸眾生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中修禪那後修三摩鉢提。
若諸菩薩以至靜力心斷煩惱復度眾生建立世界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齊修三摩鉢提禪那。
解曰上單靜觀如上一口後雙明寂幻如下兩口故云單雙以至靜力標也心斷下三句齊兼幻寂初句是幻內除煩惱外度眾生具悲智也故淨名云若自無縛能解他縛斯有是處六獨足雙頭觀。
若諸菩薩以至靜力資發變化後斷煩惱此菩薩者名齊修奢摩他三摩鉢提後修禪那。
解曰白澤圖中有山精頭如鼓有兩面前後俱見此喻靜幻雙照二利齊運如雙頭也單寂如獨足也此與前異前則上單下雙此則上雙下單初二句齊標靜幻以至靜力資助策發變化之力以度眾生也後句寂兼前二利備故入中道七果落華敷觀。
若諸菩薩以至靜力用資寂滅後起作用變化境界此菩薩者名齊修奢摩他禪那後修三摩鉢提。
解曰即以靜定之樹結寂滅中道之果後敷華者復以幻觀入有情界度諸眾生同令獲得涅槃之果初齊寂(二句)後兼幻(二句)次七輪幻觀為首一一標幻為初次兼餘二今初先武後文觀。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種種隨順而取至靜此菩薩者名先修三摩鉢提後修奢摩他。
解曰武王代紂後鑄戈戟為農器喻此菩薩先變化種種[A24]已後入靜觀初幻(二句)後靜(一句)二功成退職觀。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種種境界而取寂滅此菩薩者名先修三摩鉢提後修禪那。
解曰菩薩發慧利物即是功成習寂內修名為職退初幻(二句)後寂(一句)三幻師解術觀。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而作佛事安住寂靜而斷煩惱此菩薩者名先修三摩鉢提中修奢摩他後修禪那。
解曰先起變化術法後歸空體寂故云解術初幻(二句)次靜(一句)後寂(一句)四神龍隱海觀。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無礙作用斷煩惱故安住至靜此菩薩者名先修三摩鉢提中修禪那後修奢摩他。
解曰起幻化生如神龍布雲雨歸體入靜如隱海也初幻(二句)次寂(一句)後靜(一句)五龍樹通真觀。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方便作用至靜寂滅二俱隨順此菩薩者名先修三摩鉢提齊修奢摩他禪那。
解曰先起假幻後歸空寂如龍樹初行幻術廣化邪途後習真乘自階聖果初幻(二)後齊兼靜寂(二)六商那示相觀。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種種起用資於至靜後斷煩惱此菩薩者名齊修三摩鉢提奢摩他後修禪那。
解曰商那和修即優婆毱多之師也先以神力示相降伏毱多弟子慢心後乃入定歸寂初齊靜(三)後兼寂(一)雖化眾生不生於化即是資於至靜七大通宴默觀。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資於寂滅後住清淨無作靜慮此菩薩者名齊修三摩鉢提禪那後修奢摩他。
解曰大通如來先化用利物後歸寂靜初齊寂(二)[A25]後兼靜(二)後七輪寂觀為首一一標寂為初次兼餘二此初寶明空海觀。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而起至靜住於清淨此菩薩者名先修禪那後修奢摩他。
解曰佛頂文也寶明是慧空海是定經云同入如來寶明空海今靈心觀即本覺明如寶明也後靜觀如空海也初寂(一)次兼靜(二)二虗空妙用觀。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而起作用於一切境寂用隨順此菩薩者名先修禪那後修三摩鉢提。
解曰靈心之體如虗空起化即妙用初寂(一)後兼幻(三)三舜若呈神觀。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種種自性安於靜慮而起變化此菩薩者名先修禪那中修奢摩他後修三摩鉢提。
解曰舜若即虗空神遇日光映之蹔現如此先寂次空後幻初寂次靜(一)後幻(一)四飲光歸定觀。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無作自性起於作用清淨境界歸於靜慮此菩薩者名先修禪那中修三摩鉢提後修奢摩他。
解曰大迦葉也先證體次起神通後乃歸定初寂(二)次幻(二)後靜(一)五多寶呈通觀。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種種清淨而住靜慮起於變化此菩薩者名先修禪那齊修奢摩他三摩鉢提。
解曰多寶佛先成道證如體後於塔中發起法華如靜幻無礙初寂(二)後齊兼靜幻(二)六下方騰化觀。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資於至靜而起變化此菩薩者名齊修禪那奢摩他後修三摩鉢提。
解曰即法華菩薩六萬恒沙從下方現初齊靜(二)後兼幻(一)七帝青含變觀。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資於變化而起至靜清明境慧此菩薩者名齊修禪那三摩鉢提後修奢摩他。
解曰帝青之寶含諸物像對則變應應而還空如靈心觀成包含德用應緣起幻而復安靜初齊幻(一)後兼靜(二)後有一輪如意圓攝圓修三觀。
若諸菩薩以圓覺慧圓合一切於諸性相無離覺性此菩薩者名為圓修三種自性清淨隨順。
解曰此名如意圓修觀謂如意寶珠四方俱照大智頓覺三觀齊修圓覺慧者稱圓覺而發慧故圓合一切者圓融和合一切事理性相真妄色空等類舉體相應是為圓合謂由圓覺合理[A26]理即非理故全即事又由此覺合事事即非事故全即理餘性相等皆同此說中道義諦於是現焉非理非事雙遮顯中即理即事雙照顯中遮照同時是為圓覺言於諸性相無離覺性者性即靜觀相即幻觀覺性即中道寂滅觀故云圓修三觀矣又以圓覺合一切是從體起用性相無異覺性是會用歸體體用無礙寂照同時是為圓滿無上妙覺三結成正因。
善男子是名菩薩二十五輪一切菩薩修行如是。
解之可見四總示修習。
若諸菩薩及末世眾生依此輪者當持梵行寂靜思惟求哀懺悔經三七日於二十五輪各安標記至心求哀隨手結取依結開示便知頓漸一念疑悔即不成就。
解曰(示修習者修此二十五輪之時於事中威儀法式及用心方便三業事理具足修習之意)當持梵行者戒也寂靜者定也思惟者慧也具戒定慧心在觀門如是修行必定成佛懺悔三七日者多生業累恐障淨心懺悔求哀發露先罪日數若少慮不精誠三七日中[A27]已彰懇禱懺悔之義下道場加行中當釋各安標記者書此二十五輪名字文句安置道場之中禮念虔誠精祈一行隨手結取者若自的樂一門隨便即習若勝劣難分不能自決即憑聖力以卜應修信手取之不宜揀擇依結等者依所捻結開而視之頓漸自知無貪餘觀一念等者心懷疑阻併失前功縱使再修稍難成就據根驗理必在于茲無得等閑輕於事相偈中亦四初一偈舉意。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其標數者長有此無言無礙慧依禪定生者令修觀之人先以所依之體為本而起觀行長行云圓覺清淨無能所修心冥此理即禪定義二一偈觀網。
長廣此略三一偈半結因。
解曰長略此廣於中二初一偈正結所為後二句揀非所為此文長無偈有今為二釋一者兩句皆作上根釋謂唯除上根圓頓悟解之人并及於一切定相之法不隨順者(大品云不信一切法名信般若)則不必具依二十五輪及道場探結等不隨順法者不取相也既不隨相即隨真覺此乃頓入圓明[A28]觸目合道不可加之繩索傷乎無瘡是前知幻即離不作方便等類故除之矣二者下一句作無信下根釋謂都不信者聞之不能隨順依此即上智與下愚不移也前釋不隨不隨倒法此釋不隨不隨正法四一偈半總示。
可知。
大方廣圓覺經大疏下卷之一
章門有四一修止觀章二四諦章三斷惑章四禮懺等章除釋本經外傍通餘義三十有三情無情平等隨根設教解為行本佛心現於觀心義見幻起悲五意無知覺明鍠字三解喻依喻體三觀義明三之所以凡不同佛辨法性覺性別兩種四相根本無明生盲喻判潛伏藏識解抑聖同[A29]己驗妬辨多聞失釋根本六煩惱七慢九慢城三義現過令他淨不譏師過四食事師之心金剛四心大小乘三安居六妙門出世涅槃四對兩種四句信必具解奉行二義右附錄下。
音釋
(音鎩俗殺字)。
掉(杜弔切調去聲搖動也)。
塠[A30]惕(塠音堆謫也惕音剔敬懼也塠惕鬼名如虫能緣人頭面)。
噓呬(噓音虗吹氣也呬虗器切音屓喙息也)。
尫(音汪羸弱也)。
鏞(音容大鐘也)。
媕婀(媕音諳婀音阿媕婀不決也)。
大方廣圓覺經大疏下卷之二
次後有二問答兩重除障初淨業章除我入覺後普覺章依師離病此皆觀行中障故同大科初中雖約計執淺深說有四相差別然統之唯是我故經文除別列四名之外節節但有我字若除此執便是圓覺故云入覺文四初三之初。
於是淨諸業障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帀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解之同上次陳詞句中二一慶前。
大悲世尊為我等輩廣說如是不思議事一切如來因地行相令諸大眾得未曾有覩見調御歷恒沙劫勤苦境界一切功用猶如一念我等菩薩深自慶慰。
解曰不思議事者前總明觀行一向稱理而修猶可領解今於一味之中廣張諸輪屈曲差別差別不乖一味尤為難見故云不思議一切下遠承所答文殊之問覩見下悟因行也夫果德稱真約理可照因行治染體解實難今一念備知炳然齊現如瑠璃瓶盛多芥子故深慶矣二問後三一正問。
世尊若此覺心本性清淨因何染污使諸眾生迷悶不入。
解曰此中問意不說本來起迷意明[A31]已知覺性圓明諸法清淨何得凡心宛在不合覺源所作所為情猶憎愛自佗全別難自渾融比對果人天地之遠覺心本淨悟即應同更有何法染污令我用心異佛故云因何迷悶不入二請後。
唯願如來廣為我等開悟法性。
解曰法性者諸法之性若直談本體則名覺性若推窮差別之法皆無自體同於一性即名法性今推破四相豁融諸法令同覺性故云開悟法性從前經文但云覺性唯此段云法性意在此矣三結意。
令此大眾及末世眾生作將來眼。
可知後三展虔誠。
作是語[A32]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二讚許。
爾時世尊告淨諸業障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大眾及末世眾生諮問如來如是方便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三佇聽。
時淨諸業障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四正說長行中四一總敘過由二別釋四相三存我失道四斷惑成因初中總敘四相為過患之因由又二一明過患本起。
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來妄想執有我人眾生及與壽命認四顛倒為實我體。
解曰從無始來者未曾悟故故下有生盲之喻妄想等者無中橫計我等四者統唯我相(廣釋如上)但由展轉約義故有四名四名復有二相一迷識境二迷智境初者謂取自體為我計我展轉趣於餘趣為人計我盛衰苦樂種種變異相續為眾生計我一報命根不斷而住為壽者如金剛兩論所說迷智境者即此經說至文當知顛倒者真我本有迷之謂無妄我本空執之為有四皆橫計故云認四顛倒故淨名云法無有我離我垢故法無有人前後際斷故法無眾生離眾生垢故法無壽命離生死故慤云心自取心自成心病演若愛影背本瞋頭從此妄滋莫能蠲拂二明過患滋多文四一展轉生妄二違拒覺心三動息俱迷四結成障道今初。
由此便生憎愛二境於虗妄體重執虗妄二妄相依生妄業道有妄業故妄見流轉厭流轉者妄見涅槃。
解曰文有十句言展轉者初四句由迷起惑次二句由惑造業次二句由業招報後二句反於三道墮於二乘然此十句總當二乘宗中生滅四諦謂初六句集諦次二句苦諦次一句道諦後一句滅諦言生滅者准天台教權實通論總有四重四諦(實審)一生滅(逼迫名苦即有漏色心增長名集即業煩惱寂靜為滅謂即涅槃出離名道謂止觀等故)二無生(涅槃云解苦無苦名苦諦等故)三無量(涅槃云苦即無量相非謂二乘所知等又云所未說者如林樹葉故華嚴一剎[A33]已有四百億十千也)四無作(陰入皆如無苦可捨煩惱即菩提無集可斷生死即涅槃無滅可證邊邪皆中正無道可修理盡於斯方名聖諦矣)如次是彼四教所詮法矣(如懸談說然彼唯約四諦顯義分齊者具世出世因果故通權實故)今此文中約其過患故當生滅初集諦中復有其二謂惑與業且初四句出迷起惑謂由執四相為實我體所以於自生愛於他生憎順我者愛違我者憎如是愛憎皆由執我故曰由此然四大五蘊迷性妄生眾緣合成[A34]已是虗妄更於其上重執我人故云於虗妄等次二句由惑起業謂由前二妄故生起造作種種妄業業能引至苦樂之果故名為道慤云然空華一揆美惡情分就妄之中又分諸異言二妄相依者則憎愛二境更相顯對生妄業道者舉心躭染可意業生不可相馳尤增恚恨次苦諦者謂由造業成就則受生死流轉生死流轉即是所至善惡之果慤云言妄業道者一念貪染地獄門開瞥起瞋心刀鋒聳立言妄見流轉者愛色臨終親瞻猛火亡魂飛墜起伏乘煙業本自心心還自見後滅道二諦者慤云厭識流轉伏念澄神趣寂纏空化城非實二違拒覺心。
由此不能入清淨覺非覺違拒諸能入者有諸能入非覺入故。
解曰此文正是結答前問前問因何迷悶不入今答云由認四相展轉生過縱離六道復墮二乘是故不入次云非覺違拒等者由前問云因何使諸眾生不入故此答云非覺違拒使之不入但由認我故不入也如夢身未忘必不能合於本身非本身違拒有諸等者釋成非覺違拒意云入時若是覺入不入則是覺拒既入者自是能證之智覺體元無出入入與不入何責於覺又解見覺能入覺亦成非故知必在忘情無念方名真入故慤云帶能非證示過彰非三動息俱迷文二一正明。
是故動念及與息念皆歸迷悶。
解曰動念即前苦集息念即前滅道二徵釋二初徵。
何以故。
解曰動念任許背覺息念即合契真何故動息俱稱迷悶二釋分二一直釋。
由有無始本起無明為[A35]己主宰。
解曰由將無始住地根本無明以為我主故動是我動息是我息我相既有動息俱迷然本起無明者最初根本而起又從本源而起經云獨頭無明為煩惱種亦同此矣不待因境名為獨頭故前先標我體然後展轉生惑業苦等二轉釋。
一切眾生生無慧目身心等性皆是無明譬如有人不自斷命。
解曰前是對徵之釋此又委細釋於前文本起之義於中二先法說意云眾生無始來未曾開悟故云生無慧目如人若十歲二十方始眼盲則眼前雖不見青黃等色說之則能了知若胎中無目生來便盲則對色之時種種為說終無所益則先須金錍抉瞙然後為說是非故涅槃經說如生盲人不識乳色他人為說展轉譬喻貝(聲常)米(輭樂)雪(冷淨)鶴(動我)竟不能得識其乳色故云身心等性皆是無明若宜契覺心以覺為本則一切皆覺故前根塵普淨段中最後結云一切覺故又前得本起因地既所修皆是佛因此用本起無明則一切皆是魔業前如金為千器器器皆金此如土為千器器器皆瓦後喻說本因愛故得身若斷身則違愛如人身縱卑陋病苦亦自保命終不能斷斷餘或可自斷誠難認我亦爾斷一切煩惱惡業容有得者欲令斷我其可得乎何以故我終不能還斷我故又有我故必不覺我如眼不自見故必情忘想盡與覺一體覺是真我則妄我本無方名為斷如夢身縱令至劣至苦夢時終不肯斷必須覺來合於本身方嫌夢苦復無可斷又此喻亦可喻於後段愛我之言及養育無明之語前段後段血脉連環故此一喻通於前後四結成障道。
是故當知有愛我者我與隨順非隨順者便生憎怨為憎愛心養無明故相續求道皆不成就。
解曰是故當知者指前意勢直從我體起憎愛[A36]已來乃至不斷命等此都結之以成障道所以次二句對順生愛以明我次二句對違起憎以明我次二句雙指上二唯滋無明故知迷心修道縱令勤苦種種行門但助無明何成佛果後二句正明障道言相續者本從無明而生憎愛憎愛還熏無明種子現行相續不斷將此求道畢竟不成寶積經云於身生寶愛不離於我人彼作是修行由斯墮惡趣二別釋四相然此我等行相殊常常者但約迷執初果[A37]已除此乃直就修證羅漢未曉文中即為四段一約事驗我二悟我成人三了跡跡生四潛續如命初謂驗其任運分自佗者是其我相文中二一標釋麤相二結指細相初中二一徵起標示。
善男子云何我相謂諸眾生心所證者。
解曰心謂第七識所證者即第八識見分一切眾生任運執為內我故此相難可自見約事證知但驗自佗各殊即證自中有我設令修道捨妄證真但覺有心總名我相二約喻以釋。
善男子譬如有人百骸調適[A38]忽忘我身四肢弦緩攝養乖方微加針艾則知有我是故證取方現我體。
解曰弦緩者緊急緩慢也即四肢不調手足失度之狀也餘皆可知以況道者燕居靜室或隱深山心絕經營境無違順習閑成性蹔得忘情不覺自佗謂證無我若違順所逼宛有心生心既未平方知我在故下云若復有人歎謗其法即喜恨等慤云調適即稱理虗凝[A39]忽忘則比融真宰弦緩況違真負疾乖方明理性違常針艾乃觀照除遣方現表能心卓爾二結指細相。
善男子其心乃至證於如來畢竟了知清淨涅槃皆是我相。
解曰證於[A40]已上是能如來[A41]已下是所所中又如來是能涅槃是所謂非但了知二乘涅槃為我相設使了知如來涅槃亦是我相然涅槃但是覺體非別有可證今既證得涅槃不忘能所即是我相二悟我成人悟前非者是此相矣文二一麤相。
善男子云何人相謂諸眾生心悟證者善男子悟有我者不復認我所悟非我悟亦如是悟[A42]已超過一切證者悉為人相。
解曰言心悟證是覺前非者字正明人相不復認者不作證心悟亦如是同前非也二細相。
善男子其心乃至圓悟涅槃俱是我者心存少悟備殫證理皆名人相。
解曰不取能所故[A43]名圓悟無非不盡故曰備殫(殫盡)此智不袪為存悟矣非諸差別故云少也亦如唯識加行偈云現前立少物但彼空此智為異耳三了跡跡生謂了前二相俱是心跡總不執之故免我人然此了心又亦是跡故云了跡跡生文三一徵起標示。
善男子云何眾生相謂諸眾生心自證悟所不及者。
解曰覺前能悟悟是所覺悟既成所覺又名能展轉無窮皆成能所能所及處皆是相待了此無定故離前非計所不及謂免諸過不覺此計又是眾生眾生者不定執一之謂也二舉喻徵釋。
善男子譬如有人作如是言我是眾生則知彼人說眾生者非我非彼云何非我我是眾生則非是我云何非彼我是眾生非彼我故。
解曰借世人語詞以為義勢顯眾生相言非我者以自是眾生故非彼者以云我是眾生不云彼是眾生故此顯於自於彼不計我人故非彼我後云非彼我者非彼人之我也三指前對辨。
善男子但諸眾生了證了悟皆為我人而我人相所不及者存有所了名眾生相。
解曰初指前二相後而我下對之以辨眾生之相了證者空則我不及了悟者空則人不及不執主宰故離我人心又不忘是眾生相四潛續如命謂都無所執但擬修行由不起心免前三過即此無執之業智相續未忘非是故意生心故言潛續文二一徵起標示。
善男子云何壽命相謂諸眾生心照清淨覺所了者一切業智所不自見猶如命根。
解曰即心之照故云清淨即自覺也覺前了跡故云所了即覺佗也證悟等盡徹於真源更無別能故直言心照擬將此智修習一切無漏之業故名一切業智又業是業用一切作用之智名為業智但覺潛續之心故名不自不自同於幻化一念不生即是論中世間自然業智及不思議業相今以雖能除妄而不自除故名所不自見不自見故猶如命根如命根者兼取相續不斷之義二展轉細釋文三一以義正釋。
善男子若心照見一切覺者皆為塵垢覺所覺者不離塵故。
解曰心照見是此門之相一切覺總指前三相由將此心見他諸覺故皆塵垢心未忘故結云覺所覺者不離塵故二以喻返釋。
如湯銷冰無別有冰知冰銷者。
解曰湯銷冰盡同成一水更無能知盡者反明此業智既照前三相皆盡則是我病未盡如冰若言我盡即此言盡之冰便是不盡若本末配合則水喻真心冰喻四相湯喻智慧煎水名湯悟心名智故謂水凍成冰還煎水以銷之冰湯俱盡濕性獨存以喻真心迷心成我還悟心以銷之我智俱盡照體獨立三以法正合。
存我覺我亦復如是。
解曰若依喻反合應云無別有我知我盡者今翻喻勢順前正釋故云正合三存我失道文二一總標失道。
善男子末世眾生不了四相雖經多劫勤苦修道但名有為終不能成一切聖果是故名為正法末世。
解曰但名有為者由前四相皆有所證既將此心修行則行行皆帶能所故不成聖正同華嚴多劫六度不名菩薩正法末世者正宗佛法之末世夫正法之時修則皆證末世之時人多取相今既取證之相則正法亦同末世若遇此教了達病源則雖末世還同正法後展轉廣釋文四一認我為真二說病為法三將凡濫聖四趣果迷因初中二一徵釋其過二結成障覺初中六一久修如何不證徵二認我取證非真釋三取證云何妨道徵四愛寂憎喧非脫釋五云何定知非脫徵六讚喜謗瞋驗我釋今初。
何以故。
解曰劫數既多行又勤苦以何義故不證聖果釋中二一法。
認一切我為涅槃故有證有悟名成就故。
解曰良由認我以為涅槃故雖多劫勤修終無所益如認夢身以為自[A44]己懃為家業種種疲勞終無一事益於資產二喻。
譬如有人認賊為子其家財寶終不成就。
解曰賊若在外猶可隄防養之為兒如何撿慎又知賊是賊賊無能為養之為兒寧無損敗以喻六根取境猶可制御藏識妄我難以辨明故如來藏中功德之寶念念衰耗由此貧窮難集福慧三取證云何妨道徵。
何以故。
解曰前徵何以多劫不證釋云由認我取證故此又徵云縱使認我取證何以便妨於道四愛寂憎喧非脫釋。
有愛我者亦愛涅槃伏我愛根為涅槃相有憎我者亦憎生死不知愛者真生死故別憎生死名不解脫。
解曰夫生死輪迴本由憎愛欲求解脫須盡二源今愛涅槃還是本愛今憎生死亦是本憎棄苦欣樂雖殊憎愛元是本習帶之修道佛果豈成伏我愛根為涅槃相者由伏之故不起不起之相似涅槃相以似為真故云爾也不知愛等者本愛涅槃擬除生死愛心既在即生死根愛根憎苗豈名解脫故曰不知愛等五云何定知非脫徵。
云何當知法不解脫。
解曰法者涅槃由前釋云愛涅槃者名不解脫故此徵云若愛生死許是繫縛今悟涅槃是寂滅法以何相知還同本愛而不解脫六讚喜謗瞋驗我釋謂實證者必無我無我故即無瞋喜今為法瞋喜即知證法非真也我未盡故文中二一標我未盡。
善男子彼末世眾生習菩提者以[A45]己微證為自清淨猶未能盡我相根本。
解曰微證者外知根塵假合內覺性體寂然猶未下正標未盡二以境驗知。
若復有人讚歎彼法即生歡喜便欲濟度若復誹謗彼所得者便生瞋恨則知我相堅固執持潛伏藏識遊戲諸根曾不間斷。
解曰讚毀等者然世境違順麤重易明唯就法門最難覺察但言為法瞋彼度此不知此心元是我相則知下因對外境驗得內心我執猶堅潛藏相續雖慧軍數舉(上云多劫勤修又聞前三觀也)魔眾頻摧(上云憎生死伏我愛及微證也)且阿賴耶城難攻主宰(偈云覺城義當翻此城也)末那常侍防護牢強意識謀臣經營內外傍監五識之將以鎮六賊之門由是賊王(我相)頻通遊戲時時偷號(貪號慈悲瞋號降魔)惑我法王(化主)往往侵疆(無漏慧也)擾我觀境(學人)雖外怯般若晝伏(觀照時也)夜行(妄起時也)而內挾無明晝夜不斷(種子)二結成障覺。
善男子彼修道者不除我相是故不能入清淨覺。
可知二說病為法文二一正釋其非二結成障覺初中二一覆推。
善男子若知我空無毀我者有我說法我未斷故眾生壽命亦復如是。
解曰覆推者躡前為法瞋喜之次推窮以成說病為法之過恐聞瞋喜是我便擬忍受不瞋用為無我故推徵云若見彼是毀人我被彼毀而不瞋者此亦是我故云若知我空無毀我者既見有毀我者則未得我空亦應云若知我空無我說法故次云有我說法我未斷故然毀者是彼說者是我經文於毀者言無返明過也於說法言有順明過也餘三相亦爾經略人字為成句故翻覆推過者下擬決斷為病故二決斷。
善男子末世眾生說病為法是故名為可憐愍者雖勤精進增益諸病。
解曰說病為法者指前所推之過即是四相四相若存總名為病眾生不了但謂為法是故名為可憐愍者增益諸病者帶病修行故增諸病反此而言則稱實修行唯益實德如藥草等種有甘苦水土所滋各唯增益苦喻我相為本甘喻淨覺為本水土則喻萬行二結成障覺。
是故不能入清淨覺。
善男子末世眾生不了四相以如來解及所行處為自修行終不成就。
解曰佛說了義稱理法門皆言心境本空惑業本淨凡聖不異因果圓明就佛見之理實如此且眾生迷倒[A48]已久種習根深縱令信解法門現用元來隨念但以分別心識解佗無礙言教謂言佛意亦祇如然心既是念故不覺念不知冥通證入異於信解之心認佛平等之談不能斷惑求證故經印言終不成就華嚴亦云如貧數佗寶等二騁[A49]已齊聖前則抑高就下此乃騁下齊高文二一認其聖智。
或有眾生未得謂得未證謂證。
解曰得者是理乃至聖人所具功德證即是智則聖人冥證之智身今謂證者增上慢人若自知不證而言證者則根本戒中大妄語戒非此文意二驗出凡情。
見勝進者心生嫉妬。
解曰然諸聖人形類不定得與不得內證在心何以辨佗未得未證故觀徵所見以驗真虗夫聖人用心佗[A50]己無二見佗勝進或法教流行念念歡喜必能隨順自驗內心如此或即證悟不虗若自覺[A51]己衰佗盛則嫉[A52]己盛他衰則喜縱令深解妙境但是心之所緣勿錯認之謂得謂證二結成障覺。
由彼眾生未斷我愛是故不能入清淨覺。
解曰未斷我愛者雙指前兩類之人前段解凡聖平等境界而未許以佛解同[A53]己乃云終不成就者以佛無我愛凡有我愛故後段見勝進嫉妬亦由我愛故畢竟不能入清淨覺四趣果迷因。
善男子末世眾生希望成道無令求悟唯益多聞增長我見。
解曰希望成道者趣果也次兩句迷因也故經說聲聞唯觀於果不觀於因如狗逐塊不逐於人夫欲修學先須悟心心既洞明然求廣解末世之人多迷此意唯宗名數不務了心心既不通解唯增我故云增長我見華嚴亦說不了自心增長諸惡又智論云多聞無智慧是不知實相譬如大暗中有燈而無目等四斷惑(但當下)成因(佛說下)由前數段經文說修行中有多過患皆結云不入淨覺故此勸誡令離過用心方成正因文中二一順釋。
但當精勤降伏煩惱起大勇猛未得令得未斷令斷貪瞋愛慢諂曲嫉妬對境不生彼我恩愛一切寂滅佛說是人漸次成就求善知識不墮邪見。
解曰先斷惑中言但當者正標勸誡之詞精勤及起大勇猛者通於修斷未得令得者真實境中一切功德妙用未斷者顛倒境中一切障礙之法即貪等也然斷惑之文前後頻有今通收就此略啟[A54]三門一所斷惑障二斷之行相三斷之位次初所斷者有通有別通謂此經唯識起信各說二種五性文初[A55]已會釋訖別者有其本末本有二種一是論中根本不覺由此方成阿黎耶故即文殊章中無明是也二者彌勒章初廣明愛是輪迴根本各[A56]已釋訖(一是所知障本二是煩惱障本)末者起信寶性二論各說九種皆如前釋唯識本頌總說六種論第九約障十地復說十種十種[A57]已如前說六種者頌曰煩惱謂貪瞋癡慢疑惡見長行釋云性是根本煩惱攝故得煩惱名(雖對隨惑稱本望上迷真為末)八識章[A58]已略辨今更具釋以銷經文文云貪瞋愛慢者彼論愛非其數以無別性貪所攝故此唯三法是彼論也貪者於有有具染著為性能障無貪生苦為業謂由愛力取蘊生故瞋者於苦苦具憎恚為性能障無瞋不安惡行所依為業謂瞋必令身心熱惱起諸惡業不善性故慢者恃[A59]己於佗高舉為性能障不慢生苦為業謂若有慢於勝德法及有德者心不謙下由此生死輪轉無窮受諸苦故此慢差別有七九種謂依三品我德處生七謂慢(於劣計[A60]己勝於等計[A61]己等)過慢(等計勝勝計等)慢過慢(於勝計勝)我慢(自恃高舉)增上慢(得少謂多)卑慢(多勝計[A62]己少劣)邪慢(無得謂得)九者謂我勝(過)我等(慢)我劣(卑)有勝([A63]卑)有等(慢)有劣(過)無勝(慢)無等(過)無劣(卑)然七寬九狹九唯七中三故(慢[A64]卑[1]〔[A65]慢過慢〕各三為九合如註配也)諂曲嫉妬即小隨煩惱各別起故名小但是貪等分位差別等流性故名隨諂者為罔冐佗故矯設異儀險曲為性能障不諂教誨為業貪癡一分為體嫉者徇自名利不耐佗榮妬忌為性能障不嫉憂慼為業瞋一分為體然根本六中今闕癡疑及惡見者癡在偈故三翻徵釋[A66]已決疑故偈云我身即是身見身見斷則餘見自除故(餘謂邊邪二取此等皆依身見起故)又重言彼我愛者愛與我相長相應故(此章正為除我)別明於[A67]己及佗相憐愛故(故云恩愛)生死根本最難拔故念盡即自佗寂故又諸經教煩惱名數增減取捨隨何意趣不可一準且依此開十數見修所斷三界總有一百二十八也二斷之行相者五教不同初小乘者剛藏章中[A68]已釋二始教者聖道斷惑不從三世但智起時即無其惑猶明與闇定不俱生如秤兩頭低昂時等故智與障理必不俱三終教者自有二義一約相翻二約相續相翻者意不異前但前義不盡謂無間道正斷惑時為智先起惑後滅耶為惑先滅智後起耶為同時耶此中惑智若先後者各有兩失不成斷義謂若智先起智有自成無漏過不能滅惑過惑有自滅過不障聖道過若惑先滅亦有此四四名亦同但相望時義別總成八過也前說明闇乃是同時正當中百二論燈不破闇之義謂明於闇到與不到俱不能破以此二相互相無故同時則相乖異時不相預故以法合之不成斷惑涅槃亦以此喻喻毗婆舍那不斷煩惱又秤衡是一低昂同時智惑不然豈離前過若此宗斷惑必須了惑非無性相無礙謂若定有則墮於常常不可斷若定無者復無可斷今以真理隨緣故智即無起而起惑則無斷而斷隨緣自性故智起而無起惑斷而無斷言相續者不約惑智相對但就能斷之智自有三時三時有二一約初心究竟通分三時二約無間道中剎那三時今依十地經論並通此二論云此智盡漏為初智斷為中為後答云非初智斷亦非中後偈云(論指經偈)非初中後故若三時無斷云何斷耶論云如燈焰非唯初中後前中後取故此舉喻釋成(大品經亦云譬如燃燈非初焰燋炷亦不離初焰後焰亦爾而炷實燋也)謂實教斷惑[A69]必性相雙明經文正顯證智唯據甚深緣性不可說義論主兼明斷惑故性相雙辨非初非中後辨因緣無性是斷之不斷前中後取即不壞緣相是不斷之斷謂若一念能斷何假三心既並取方成明知無性無性故無初中後方成後故初中後斷此則從緣故無性無性故從緣也四頓教者此有三門一唯斷本本斷則末除(本末如上)故上文云永斷無明又云先斷無始輪迴根本二悟其空方名為斷如夢桎梏寤即解脫故文云此無明者非實有體乃至知是空華則無輪轉等論云覺於念異念無異相等三見其性非斷非不斷謂此惑性是真覺故(論云依覺故迷若離覺性則無不覺等經云一切障礙即究竟覺又云一切覺故故文殊教眾生發我見心以我見即菩提故)不應斷覺故云非斷(文云知幻即離不作方便等又云於諸妄心亦不息滅淨名云不斷煩惱等故)是真覺故不應認惑故非不斷(文云諸幻盡滅覺心不動又云幻滅滅故非幻不滅又云由澄諸念客塵永滅此意如寤時非除却夢中物故云非斷又非留此物故非不斷)非斷非不斷是真斷惑五圓教者即華嚴宗一切煩惱不可說其體性以所障法必窮三際徹十方一即一切主伴無盡具四法界唯非真如(皆如前釋)故能障之惑一障一切障(故普賢行品起一念嗔具百萬障門也)能斷之智一斷一切斷(故隨好品阿鼻獄人頓證十地)證於法界一證一切證([A70]已如前證位中說也)成就佛果一成一切成(出現品如來成正覺時普見一切眾生成正覺般涅槃也)三斷之位次者小乘如前次始教者二障各有分別俱生現行種子二分別種見道初斷彼二現行地前[A71]已伏煩惱俱生種者初地[A72]已去自在能斷留故不斷(對法論云菩薩十地唯修所知障對治道不修煩惱障對治道)以潤生攝化故不墮二乘故為斷所知障故為得大菩提故(故攝論云留惑待惑盡證佛一切智)謂以智御用不起過患而成勝行猶如禁蛇(如攝論說)直至金剛喻定現在前時一時頓斷其現行者地前漸伏初地[A73]已上頓伏八地[A74]已上不行所知俱生者種則地地漸斷金剛永盡現則地前乃至十地方永伏盡八地[A75]已上六識俱者不行第七俱者猶起前五雖未轉依無漏伏故障不現起終教者二障不分俱生分別但有正使及習氣謂地前伏現行初地斷使種地上除習氣佛地究竟淨然於三賢中[A76]已不墮二乘地故於煩惱自在能斷為除智障留故不斷(梁攝論云十解[A77]已去得出世淨心又云得出世名聖人不墮二乘地仁王云地前得人空而不取證起信亦說少分見於法身能現八相等故)以此菩薩唯怖智障故修唯識真如等觀伏斷於彼初地[A78]已上斷此一分麤故於煩惱障不復更留故二障不分見修至初地時正使俱盡(彌勒問經云菩薩見修道中一切煩惱能障利益眾生行故即見道中一切俱斷故)其末那煩惱亦初地斷麤後除習氣(攝論云轉染污末那得平等性智初現觀時先[A79]已證得修道位中轉伏清淨此明除習氣也正使先斷故但云轉淨不言斷也寶性論亦說地上依彼二種習氣障)又始教中為引二乘故以上就下說煩惱障同二乘教佛地方盡又以下同上許二乘全斷煩惱分斷所知今就終教實論愚法聲聞無廣大心尚不能究竟拔煩惱障但能折伏何況能斷彼所知障如彌勒問經釋論及楞伽說頓教者若約悟理合覺誓志背塵則不作漸次(文云居一切時不起妄念又云心不生虗妄故信位便云勞慮永斷得法界淨)然惑雖虗妄橫執即生不能頓除任運漸盡如風頓止波浪漸停(文云於滅未滅妄功用中便顯差別)即當論中四重覺妄[A80]已如地位中引釋華嚴圓教者五十二位中位位圓斷故位位成佛具有其文略如前明廣如彼說斷惑義竟次釋餘文對境不生及一切寂滅者觀行成就煩惱[A81]已伏也然約此宗亦名為斷初發心住同初地故佛說下四句佛印成因於中云漸次者由前說除我用心當時雖悟仍慮長時難離我習故佛誡云但得頓悟我空勤斷煩惱我見習氣漸盡無上佛果自然漸成求善知識等者商人入海須假導師學者修行必資善友二反釋。
若於所求別生憎愛則不能入清淨覺海。
解曰言別生憎愛不入覺者反明不生憎愛則入覺也故云反釋不生憎愛則是斷惑入覺即是成因故就此門曲分此段慤云嗟時行者畜病為功枉敘虗勞必招沉墜明明佛誡請審鑒心無使一代空行虗游義海偈讚中四如次頌前初中一偈總敘過由。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二中二句別釋四相。
三中一偈存我失道。
解曰城喻覺者城有三義一防外歒二養人眾三開門引攝今以不入覺城故愛憎諸念侵逼若了心性空則眾惑不入見恒沙功德即萬行圓增道無不通則自佗引攝便能契果絕百非以成解脫養眾德以全法身開般若而無不通矣上三段皆長廣偈略四中二偈半斷惑成因。
解曰悟剎者剎是世界如入唐國率土屬唐蕃境亦爾故知若到悟境即法法屬悟迷境亦然法愛者憎生死愛涅槃也我身本不有者我身即憎愛之本欲除憎愛莫執妄身所依既空能依何有又愛彼潤身憎彼違我我身不有憎愛無生悟剎我身皆長無偈有。
[1]大方廣圓覺經大疏下卷之二
大方廣圓覺經大疏下卷之三
自下依師離病者謂此廣勸依善知識除去四病及諸細惑(問目雖有五句義攝不出此二)經文四初三之初。
於是普覺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帀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解之可知正陳中二一慶前。
大悲世尊快說禪病令諸大眾得未曾有心意蕩然獲大安隱。
解曰禪病者四相二請後。
世尊末世眾生去佛漸遠賢聖隱伏邪法增熾使諸眾生求何等人依何等法行何等行除去何病云何發心令彼群盲不墮邪見。
解曰前皆有我相未可施功今既障除方堪修習修習用意復有是非故須依師免溺四病於中三節初明請問之意如人有子病者偏憂菩薩大悲先哀末世賢聖隱沒正法將沉欲益當來懸與此問次正請問求何等人者由前云求[A82]善知識不墮邪見故此請問何等之人是善知識答中具指餘之四問文顯可知後明所為群盲者無慧目也後三展虔誠。
作是語[A83]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二讚許。
爾時世尊告普覺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諮問如來如是修行能施末世一切眾生無畏道眼令彼眾生得成聖道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三佇聽。
時普覺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四正說長行中五一指示明師令事二分別四病[A84]令除三辨事師之心四明除病之行五顯發心深廣亦當次答五問然復有少相濫(至文當指)故且宜直顯經意初中三一令識二令事三顯益今初。
善男子末世眾生將發大心求善知識欲修行者當求一切正知見人心不住相不著聲聞緣覺境界雖現塵勞心恒清淨示有諸過讚歎梵行不令眾生入不律儀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解曰將(將欲)發大心(揀餘乘也)者正因(針鋒)善知識者正緣(芥子)因緣備具佛道方行(如論中說)善能知真識妄知病識藥名善知識初心便令求者文殊告善財云親近供養諸善知識是具一切智最初因緣故光讚亦云欲學六波羅蜜者當與真善知識相隨常當承事正知見人者標指也善達覺性不因修生決擇無礙名正知見法句經云善男子一切眾生欲得阿耨菩提者當親近善知識請問法要必聞如斯甚深要句又云善知識者善解深法空無相無作無生無滅了達諸法從本[A85]已來究竟平等無業無報無因無果性相如如住於實際於畢竟空中熾然建立是名善知識華手經云有四法者當知為善知識謂善知教化修道各及過患次下釋釋有二節初明順行言心不住相者離凡夫煩惱境界若有少法當情皆名住相乃至菩提涅槃尚不取著何況世間夢幻境界故不應住色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得無住心即契圓覺不著等者離二乘境界稱讚大乘經云寧在地獄經百千劫終不發二乘之心亦可正知見者揀外道不住相揀凡夫不著等揀二乘後明逆行即淨名云行於非道通達佛道之意塵者六塵勞謂勞倦由塵成勞故名塵勞又染心懃苦亦是塵勞心清淨者現染之中心自淨也如淨名云示有女子常修梵行等華嚴云菩薩在家與妻子俱未曾捨離菩提之心次四句則現過之中令佗淨也欲度有過眾生先以同事相攝心既相親方能受教如淨名云入於婬舍示慾之過等亦同華嚴善財善友婆須愛水而不溺無厭恚火而不燒勝熱癡邪而不惑矣讚梵行等者縱使自身有病服食非儀或為利益或有別緣蹔乖真教只得貶[A86]己承非不得飾非說理以誤凡下此乃不同邪人自造諸過復說非梵行事為其真實令無量人墮大險趣但為同事攝故雖現諸過常須讚歎真實梵行故論云壞見之人雖不壞行不堪與眾生為其道眼雖壞行而不破見者是則人天真勝福田求如是人下結成大益二令事者文二一舉身命之難二例身外之易初中二一正舉。
末世眾生見如是人應當供養不惜身命。
解曰謂捨泡幻之軀以貿金剛之質如將瓦器以換金瓶即雪山捨身香城敲骨之類儒典尚令竭力事父致身事君何況為法故大乘四法經云諸苾芻盡壽乃至逢遇喪命因緣必定不得捨善知識二遮疑。
彼善知識四威儀中常現清淨乃至示現種種過患心無憍慢。
解曰於中先明疑境常現清淨指前順行示現等者指前逆行心無憍慢正明不疑法句經亦云若善知識諸有所作不應起於毛髮疑心所以者何若有疑心不得正受甚深法句夫菩薩化現權道難測但依法門莫疑其跡不以順行即効虔誠或覩逆行便生憍慢故智論云於諸師尊如世尊想若有能開釋深義解散疑結於我有益則盡心敬之不念餘惡如弊囊盛寶不得以囊惡故不取其寶又如夜行險道弊人執炬不得以人惡故不取其照菩薩亦復如是於師得智慧光明不計其惡復次弟子應作是念師行般若波羅蜜無量方便力不知以何因緣故有此惡事如薩陀波崙聞空中十方佛教汝於法師莫念其短常生敬心然為從之難為師不易勿因此誡誤敬麤人欲驗真虗如前揀擇[A87]已諳其道如此遵承又此藥治徒師勿錯服服之增病無藥可治以縛解縛無有是處二例身外之易。
況復摶財妻子眷屬。
解曰摶謂摶食財謂錢帛詳經意勢是說財食食有四種此當段食食總段別以段揀餘古譯經論訛云摶食今此三藏承古訛音遂作摶字又不分總別謂摶即食仍略食字故云摶財也妻子者最親眷屬者僕從對前身命之難故云況復問淨名等復云依法不依人如何和會答不依人者不効其跡(跡者取捨對機逆順無準)不觀種性非不求師三顯益。
若善男子於彼善友不起惡念即能究竟成就正覺心華發明照十方剎。
解曰不起惡念者由前無慢故也憍慢若起惡念便生障覆自心法何得入即能下二句既無惡念之覆即得正覺成就心華下二句覺心既明即慧光開發觸向無染故曰心華稱體無邊照十方剎二分別四病令除者此當答第二依何等法之問標以妙法釋依圓覺是所依法故此法離於四病方可依故除病之問下自有答然文似濫故但含而科之直銷經也文三一總標徵起。
善男子彼善知識所證妙法應離四病云何四病。
解曰心病無邊要唯此四隨有其一即不堪為師二別釋行相然此四病文皆四節一標名二辨相三指體以破四結名皆名病者但緣不以教為繩墨不以師為指南但自舉心作如是意故經文皆云若復有人作如是言言是意言矣文四一生心造作。
一者作病若復有人作如是言我於本心作種種行欲求圓覺彼圓覺性非作得故說名為病。
解曰辨相中作如是言者思惟揣度計校籌量興心運為擬作行相造塔造寺供佛供僧持呪持經僧講俗講端然宴坐種種施為止息深山遊歷世界懃憂衣食謂是道緣故受饑寒將為功德觀空觀有愛身厭身於多行門隨執其一託此一行欲契覺心既是造作生情豈合無為寂照此病從前幻觀中來彼云一切菩薩從此起行至諸輪中皆云度生起行起用失彼文意成此作病破中云非作得故者圓覺性非造作造作如何契之若了覺性本圓不用興心求益不興心處即合覺心合覺心時自無諸妄無諸妄[A88]已則所作相應積土聚沙皆成佛道即於上來諸行遇緣力及便為隨病隨治不順妄念但得妄盡性自開明歇即菩提不從外得肇公云玄道在乎妙悟妙悟在乎即真二任意浮沉。
二者任病若復有人作如是言我等今者不斷生死不求涅槃涅槃生死無起滅念任彼一切隨諸法性欲求圓覺彼圓覺性非任有故說名為病。
解曰此作意云生死是空更何所斷涅槃本寂何假修求不厭不忻無起滅念任彼一切隨諸法性者火熱水濕之類各各差別之性今時現有一類人云妄從佗妄真任佗真各稱其心何必改作作亦任作好閑任閑逢餅即飡遇衣即著好事惡事一切不知任運而行信緣而活睡來即臥興來即行東西南北何定法住此病因前諸輪標云圓覺清淨本無修習依於未覺幻力修習失彼文意自謂[A89]已覺何必作幻故成任病破中前則驅馳覓佛此乃放縱身心設令善惡不拘即名無記之性七賢豈是大道四皓寧為聖人尚昧欲天焉冥覺體行人至此溺水沉舟宜自警懷勿霑斯病故前文云若諸眾生本不修行於生死中常居幻化令妄想心云何解脫三止息妄情。
三者止病若復有人作如是言我今自心永息諸念得一切性寂然平等欲求圓覺彼圓覺性非止合故說名為病。
解曰此者生心恐非隨情慮失一向止息豈合任之但止妄即真何須別照得一切性者息念故離相離相故得性是諸法無性之性非即覺性寂然平等者由我心生妄相故招苦樂差殊今但止息妄心妄盡自然平等此從靜觀中來迷彼取靜為行及澄諸念之言因成此病破中覺本無念見念既乖性本靈明迷照亦失念無而有既止息令無照有而隱何不觀察令顯又真本無念念既乖真性本無止止亦違念故言非止合故故前云於諸妄心亦不息滅慤云心形起滅理況空華圓覺本如智冥真寂縱依漸止功亦何亡但證心源不言浮用四滅除心境。
四者滅病若復有人作如是言我今永斷一切煩惱身心畢竟空無所有何況根塵虗妄境界一切永寂欲求圓覺彼圓覺性非寂相故說名為病。
解曰與前異者前則但息心念令寂此則計於身心根塵本來空寂又前不妨見有根塵但不隨念愛染故云止息此即觀破至於空無故名除滅永斷煩惱等者煩惱之本即是身心若執身心煩惱何斷故標斷煩惱釋以身空何況等者既斷盡煩惱空却身心身心尚空根塵何有一切永寂者身等本空故名永寂諸相既泯寂相現前擬將此心求證圓覺此從寂觀中來彼諸輪中皆云寂滅及斷煩惱迷彼文意故成此病破中夫覺體靈明不唯寂滅今滅惑住寂豈得相應況圓覺者非動非靜雙融動靜恒沙妙用無礙難思住寂之心何能契合言即似近理即全疎與體相違故言為病三結明真偽。
離四病者則知清淨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佗觀者名為邪觀。
解曰然上四種行門皆是諸經[A90]勸讚況前三觀具有斯文今以此為病者有其二意一者四病文中皆無觀慧二者但以率心偏住一行不窮善友圓意不究佛教圓文纔悟一門之義便不能久事明師纔見一經妙文便不能廣窮聖意但貪單省執一為圓是以經文總呵為病若能四皆通達不滯一門即此四中並皆入道雖然作種種行元來任運清閑雖頓覺身心本空習起還須息滅又須常冥覺體不得取四為心則自然休時非休作時非作故淨名云但除其病而不除法文中則知清淨者將前四行自驗其心隨落一門即知是病故言離者則知清淨作是觀者雖不取四病而慧解昭然不得懼落四中即便因循而[A91]已若佗觀者復有聞斯四過離四又更生情便信胸襟別為見解又作是觀者離四也他觀者取四也問為說揀師之時求於離病之者為說學人自離四病若說師病何以問中別標其目又結云作是觀者等若說學人病者云何標云彼善知識所證妙法應離四病答二皆不異既聞經識病須求離病之師既事此師即修離病之行然別釋之中若師若徒病無別相雖含二意而無二途解釋結文之中即須料簡若結行人即依前釋若結揀師師無四病即須歸依若縱志別求名為邪觀故菩薩戒云其法師者或小姓年少卑門貧窮而實有德是故不得觀法師種姓意云但觀病中離與不離莫觀種姓貴之與賤三辨事師之心。
善男子末世眾生欲修行者應當盡命供養善友事善知識[A92]彼善知識欲來親近應斷憍慢若復遠離應斷瞋恨現逆順境猶如虗空了知身心畢竟平等與諸眾生同體無異如是修行方入圓覺。
解曰此當答第三行何等行之問故標云欲修行者結云如是修行然且唯說事師更無別行故但辨此以當修行謂菩薩行門本無定跡隨當時事隨差別機但令善事明師明師必自臨事指示亦同善財於文殊處發菩提心[A93]已問菩薩行文殊亦不具說但令親近善友遂指德雲比丘展轉令往矣應當供事者涅槃經說是具足因緣故故法句經以二十一喻喻善知識謂父母眼目脚足梯櫈飲食寶衣橋梁財寶日月身命等後結云善知識者有如是無量功德是故教汝親近大眾聞[A94]已舉聲號哭自念曠劫為善知識守護今日值於如來乃至未曾報恩無心親近說是語[A95]已重復舉聲號泣等欲來親近者夫善友度人種種方便師徒心契法意方傳所以俯就物機相親相近愚者無識憍慢便生慢既翳心即不入道故云應斷遠離者或欲除慢或遇異緣相去相離便生瞋恨云疎我親彼說愛說憎既一念瞋百萬障起非論失道亦墮三途故此令斷論語云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怨則此瞋恨也不遜則此憍慢也逆順者遠離名逆親近名順又違情曰逆隨情曰順故勝鬘云應攝受者而攝受之應折伏者而折伏之則佛法久住如虗空者心無改易了知等者結示同體悲智所以然者若不了善友及諸眾生與[A96]己同體者雖知菩提可進而不能屈節事師雖知薩埵可悲而不能忘軀弘道故此示也如是下結因成果四明除病之行此答第四除去何病之問然前文是離病故亦不定局之文二初明所治。
善男子末世眾生不得成道由有無始自他憎愛一切種子故未解脫。
解曰自他憎愛前[A97]已頻明今復說者是種子故是入道微細病故由此種子難契圓明故隨所聞法門即生心作意捨此取彼憎妄愛真能所難忘良由此矣故後能治云即除諸病現行麤而易覺種子細而難明故偏指也後明能治文二一等心觀人。
若復有人觀彼怨家如[A98]己父母心無有二即除諸病。
解曰七品行慈之中此當上怨同上親也觀之既同應與上樂二等心觀法。
於諸法中自他憎愛亦復如是。
解曰前既云怨家父母無二例此觀法應云涅槃生死不殊不殊故則無自他憎愛故知諸病只由愛真憎妄見自見他故不肯久事師宗但自生情起行今既斷斯種子即知諸病自除所以觀人中云即除諸病此云亦復如是又此文於諸法中明自他憎愛尤顯異於前段前段不言法故五顯發心深廣正答第五云何發心之問文三一總標發心二別明心相三通結離邪今初。
善男子末世眾生欲求圓覺應當發心作如是言。
解曰諸佛因地皆發此心依此願修方成正覺若無心願策引所修行亦不成如車闕一輪鳥唯一翼二別明心相此同金剛經中具四心也四心者彼經彌勒頌云廣大(一)第一(二)常(三)其心不顛倒(四)今此文二初廣大第一。
盡於處空一切眾生我皆令入究竟圓覺。
解曰即同彼經四生九類(廣大)我皆令入無餘涅槃也(第一)盡虗空者橫竪皆無分劑一切者不擇強愞怨親故云廣大皆令覺於本覺入於始本不二究竟圓覺故名第一然虗空眾生無有邊際菩薩悲願亦復如是然由發此願自熏成種得成菩提承此願力任運而化不要起心三世諸佛悉同於此若不爾者何異二乘二常不顛倒。
於圓覺中無取覺者除彼我人一切諸相。
解曰我入覺時我即圓覺眾生亦爾何有取者故天親云自身滅度無異眾生故名常心若見眾生因我入覺即非常也除彼等者除我人及所度眾生等相是不顛倒故天親云遠離依止身見眾生等相故無著亦云[A99]已斷我見得自行平等相故信解自他平等上來總是彼經實無眾生得滅度者(常心)若有我人等相即非菩薩(不顛倒心)三通結離邪。
如是發心不墮邪見。
偈中文五依次長行但文略耳一示明師令事五句。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二分別四病令除二句。
三辨事師之心五句。
還如佛出世者長行達[A100]己同凡此乃敬師如佛四明除病之行二句。
但頌能治也以所治憎愛是犯律因云未解脫亦違戒德故此云不犯及永淨也五顯發心深廣一偈半。
初四句如次頌四心第五頌通結第六潛具二果長無此有般涅槃之義留對下佛出現文以釋。
後一問答道場加行下根修證得道之處名曰道場謂於此處誓志剋期加功用行以求證入故名加行下根修證者謂雖信解前法而障重心浮須入道場自為制勒緣強境勝則功用有期問此入道場但是修前三觀何得別為大科答觀行法門雖同修之方便有異隨機施設故故此文先結前云若在伽藍安處徒眾隨分思察如我[A101]已說結[A102]已然後說道場儀式故知別是一段矣若約四分科經此當其證修三觀中有證相故文四初三今初。
於是圓覺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遶三帀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解曰菩薩名圓覺者可引前文再示正陳中二一慶前。
大悲世尊為我等輩廣說淨覺種種方便令末世眾生有大增益。
解之可知二請後。
世尊我等今者[A103]已得開悟若佛滅後末世眾生未得悟者云何安居修此圓覺清淨境界此圓覺中三種淨觀以何為首唯願大悲為諸大眾及末世眾生施大饒益。
解曰此有四節初躡慶前二若佛下明所為三云何下正請於中二初問道場後此圓覺下問加行四唯願下結請後三展虔誠。
作是語[A104]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二讚許。
爾時世尊告圓覺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問於如來如是方便以大饒益施諸眾生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三佇聽。
時圓覺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四正說長行中二一答道場二答加行初中二一結前。
善男子一切眾生若佛住世若佛滅後若法末時有諸眾生具大乘性信佛祕密大圓覺心欲修行者若在伽藍安處徒眾有緣事故隨分思察如我[A105]已說。
解曰佛滅後者正法像法法末時者即是末法具大乘性者宿有聞熏之種不同唯識永揀餘性信佛等者聞慧初開欲修行者菩提心發若在等者指前普眼門及三觀諸輪所說隨分思察者謂圓機菩薩不滯空閑種種運為作諸利益廣度群品備學法門隨其閑暇分中則便思察三觀故言隨分非謂見解未圓名為隨分二正說文三一道場期限二限內修行三誡取邪證今初。
若復無有佗事因緣即建道場當立期限若立長期百二十日中期百日下期八十日安置淨居。
解曰無佗緣者菩薩逢益即為遇緣且赴如法華中官事當行之類若無勝利須建道場剋志加功以期聖果即三期皆是自利為揀利佗故名無佗事亦可王賊命難名為佗事定三期者過則情生疲厭少則功行未圓故量剋三時亦無別義然約三根配之有其二意一約障盡難易配長期下根中期中根下期上根二約精進懈怠配者即反於此根有利鈍期有遠近對病設藥斯之謂歟後安置淨居者欲使內外清淨身心潔白事理稱可。
大方廣圓覺經大疏下卷之三
音釋
(音團揑聚也)。
梯櫈(梯天黎切體平聲木階也櫈音鐙几屬)。
大方廣圓覺經大疏下卷之四
二限內修行文二一明道場行相二明遇夏安居初文二一明隨相用心。
若佛現在當正思惟若佛滅後施設形像心存目想生正憶念還同如來常住之日懸諸幡華經三七日稽首十方諸佛名字求哀懺悔遇善境界得心輕安。
解曰於中三節初明佛在世行相正思惟者當知唯心無外境界次若佛下明佛滅後行相心存目想等者明設像之意謂大師去世不覩真儀設像諦觀引心入法相即無相即見如來亦可想佛真身常住不滅懸幡華者嚴飾壇場經三七日者去其久近無別所表稽首十方諸佛名字求哀懺悔等者准諸經論開合不同或二(善戒經唯懺悔迴向)三(智論云晝夜三時各行三事謂懺悔勸請隨喜功德無盡轉得近佛)五(十住婆沙加禮拜迴向即常所用晨朝之文唯除發願發願是闍王說矣起信亦同文云應當勇猛精懃晝夜六時禮佛懺悔勸請隨喜迴向常不休息)其最備者即離垢慧菩薩所問禮佛法經總有八種(通說其益則俱能遠離垢障速證佛果若別說者各如注配也)一供養(除慳貪障感大財富)二讚佛(除惡口障得無礙辨)三禮佛(除我慢障得尊貴身)四懺悔(除三四障依正具足)五勸請(除謗法障多聞智慧)六隨喜(除嫉妬障得大眷屬)七迴向(除狹劣障成廣大善)八發願(除退屈障總持諸行)供養者文云嚴持香華等然有三種謂財法觀行財供復有內外事皆可知其法供者即十法行謂於教法書寫供養轉施聽聞披讀受持開示諷誦思惟修習又新華嚴云諸供養中法供養最(七行)所謂如說修行利益攝受眾生乃至不離菩提心等然稱法施即法供養如善德受教喜見燒身觀行供養者華嚴緣起平等章云菩薩凡所施[A106]設乃至一香一華一衣一蓋一供養具皆稱真理等虗空界即以全法之身遊諸佛剎稱真之物供養於佛等彼經又云我以普賢行願力故華香音樂衣服等一一量如須彌諸香油燈燈炷一一如須彌山燈油一一如大海水即同願此香華雲遍滿十方界等讚佛者情發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歌咏之諸經讚詞甚多不可繁列禮佛者准魏朝勒那三藏禮佛觀門優劣有七一我慢禮身依次立心無恭敬高尊自得耻於下問如碓上下二唱和禮徒肅形儀心無淨想高聲喧雜詞句渾亂(上二非儀)三恭敬禮敬從心發運於身口五輪著地(斷道離蓋住通具眼右膝正覺左膝不邪右手動地左手攝外頂得頂相)言發情懇聞唱佛名便念佛身莊嚴晃曜心想成就(云云此通人天二乘及六度菩薩宗教中禮也)四無相禮發智清淨解佛境界深入法性離能所相自淨身心蕩蕩無礙(始教空宗也空是大乘初門故)五起用禮觀自身心及一切佛不離法界如影在鏡諸行位地因緣果報一一皆爾故普運身心遍禮一切(終教中從禮起用也)六內觀禮但禮身內法身真佛不緣佗佛若外有可觀邪人行逕若能返照解脫有期(終教中顯實宗也不計空色直見本覺真性如論中心體離念等此意以背塵合覺為歸依禮敬也)七實相禮若內若外若凡若佛同一實相見佛可禮亦是邪見觀身實相觀佛亦然安心寂滅名平等禮故文殊云不生不滅故敬禮無所觀等(頓教禮也即心見境界佛即境見唯心佛不取真棄假泯絕無寄但得如此於法自然常冥法界常禮諸佛亦可第四空觀禮真諦佛五假觀禮俗諦佛六中觀禮第一義諦佛此門則三觀一心禮三諦一境佛)廣如彼說清涼大師又加八大悲禮九總攝禮十帝網禮以圓十數順其宗矣(行願經云一一佛所現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身一一身遍禮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佛盡虗空界無有窮盡念念相續三業無疲)今經既是隨相門中且當第三第五禮也餘在下離相攝念中懺悔者具云懺摩此云悔過若別說者懺名陳露先罪悔名改往修來滅除三障四障成淨戒善三障者如佛名經說罪雖無量不出其三一煩惱(怨斷慧命賊劫善法瀑河覉鎻)二業(巧作六道令各不同懺之有三一伏二轉三滅然小乘唯時定報不定者方除大乘一切皆滅又善心懺罪即上下品類歒對若智斷煩惱及防未起之罪則上敵下下敵上)三果報(時至非空非海山石方所脫之不受唯懺乃滅)此三能障聖道及以人天故名為障此三滅者八萬塵勞皆悉清淨四障者華嚴隨好品中加一見障(見及煩惱利鈍分異業報則因果分異故)然欲懺者先知展轉起由由無始不覺起貪瞋癡(煩惱也是業之因也)發身口意(能發是三業故唯識說皆思為體所發是造業具故梵行品開之成六也)造一切業(善惡不動是所造業體也)受諸苦惱(報障也受有順現生後故婆沙云三三合九種從三煩惱生)然懺有二意若約責心四障俱懺若就所作唯懺惡業於中復有二種一若犯遮罪先當依教作法悔之二若犯性罪復須起行起行復二一事理二順逆初中事如方等(嚴場香塗圓壇高座請二十四尊設饍新衣或洗七齊三浴請一內外律者受二十四戒對師說罪要八日十五日常以七日為期此不可減也)佛名經等(歸三寶興七心一慚愧二恐怖三厭離四發菩提心五怨親平等六念佛報恩七觀罪性空)通於萬行(方等唯事佛名理事)理如淨名觀罪性空不在內外等難曰觀罪性空罪即滅者觀福性空福亦應滅答曰不也以罪違性福順性故真性望罪是能治能治顯時所治之罪即滅望福是能生能生顯時所生之福無盡故金剛經云無住相布施福德如虗空等普賢觀經及華嚴隨好品具二種懺觀經明晝夜精懃禮佛即是事懺觀心無心從顛倒起若欲懺悔者端坐念實相即是理懺隨好品中等眾生界善身語意業悔除諸障即是事懺觀諸業性非十方來止住於心從顛倒生無有住處等即是理懺事懺除末理懺拔根二順逆者准天台止觀須達順逆十心謂先識十種順生死心以為所治一妄計我人起於身見二內具煩惱外遇惡緣我心增盛三內外既具滅善心事不喜佗善四縱恣三業無惡不為五事雖不廣惡心遍布六惡心相續晝夜不斷七覆諱過失不欲人知八虜扈抵突不畏惡道九無慚無愧不懼凡聖十撥無因果作一闡提從無始來若自及佗無不皆爾次起逆生死心從後翻破一明信因果二慚愧剋責(屏罪慚天顯罪愧人)三怖畏惡道(翻抵突也)四不覆瑕疵(翻覆)五斷相續心(如再犯王法及吐[A107]已還食)六發菩提心(心等虗空翻前惡遍)七修功補過(翻前縱惡)八守護正法(翻前滅善)九念十方佛(翻惡緣也)十觀罪性空(見無我也)若具此者無罪不滅若不解者設入道場徒為勞苦然上理事逆順若皆相應則一念懺悔功德與無始惑業齊等(義如行願經婆沙論)勸請者凡小自度但懺而[A108]已菩薩愍眾故須勸請勸請有二一請轉法輪(偈云云)謂知聲如響了法真實[A109]畢竟無[A110]主知佛法輪所出生處即常請常說未曾失時二請佛住世(偈云云)准行願經三乘賢聖諸善知識皆請住世然其義意乃有二請一隨相請可知二稱性請謂佛本常住眾生心垢業惡故不能見但依智離識常作佛觀心清智明即常見佛此義如下遍修三觀中釋故行願經云虗空界盡乃至我此勸請無有窮盡念念無間三業無厭(請說請住皆爾)隨喜者隨所見佗善事而生歡喜(又隨順歡喜也)由昔不喜佗善故今發隨喜心而慶悅彼以除之也准行願經於如來因果善根及六趣二乘一切菩薩所有功德悉皆隨喜佛為最勝所以先明法華則唯隨喜如來權實功德迴(迴轉)向(趣向)者迴[A111]己修善向於三處謂實際菩提眾生(展局成廣如聲入角)所以要此三者凡是菩薩必大悲下化大智上求而離眾生及菩提相又此三者其必相資一即具三方成其一發願者策勵運意為發希求樂欲為願即四弘誓或五願也彌綸諸行直至菩提菩提心戒以之為體然上八重生起有緒謂發心香華供養口讚身禮次洗滌法器欣求法雨攝佗同[A112]己迴向三處願皆成佛然行願雖云十種但於勸請迴向中開別義耳若不備斯理事何成禮懺觀門故為辨明勿譏其廣末後兩句道場獲益或見佛像或覩光明不作聖心即善境界身心調暢輕利安和神氣精明肢體柔潤論中說禮懺等五事[A113]已亦結云得免諸障善根增長天台止觀第九門中善根發相有其真偽偽者隨因所修數息等禪(彼先說五停心觀發相後始明此真偽故)所發之法身手紛動或重或輕或寒或熱或念散善或起惡覺乃至憂喜驚樂此名邪定若人念著多好失心或鬼神知之則加勢力令發諸定智辨神通感動世人謂得道果乃至命終墮鬼神道若因此行惡即墮地獄若能知之正心不著即當謝滅真者無有如上之法一一禪發即與信等相應分明清淨內心悅樂智鑒分明身意柔輭微妙虗寂厭患世間唯忻出離若見此善根發時應隨所宜或止或觀修令增長今經云遇善境即信等相應次云攝念等及下修三觀即彼長養之意(隨相意)二明離相用心。
過三七日一向攝念。
解曰亦名會緣入實謂初以塵心麤重令託勝相為緣相既皆虗誠宜入實攝念者論云若修止者住於靜處端坐正意乃至心若馳散即當攝來住於正念正念者當知唯心無外境界然論與經皆先以禮懺等除惑業之濁次以正念攝馳散之動空而又寂方能現佛境之像二明遇夏安居文三一標異聲聞。
若經夏首三月安居當為清淨菩薩止住心離聲聞不假徒眾至安居日即於佛前作如是言。
解曰然建道場或在伽藍或於餘處期限未滿夏首[A114]已臨入眾安居則乖誓約自終期限又犯毗尼道場中人由此疑惑如來遠念故為辨明為俗乖律即非因大廢小無失故決定毗尼經說持聲聞戒是破菩薩戒持菩薩戒是破聲聞戒心離聲聞者大小不同次下即說不假徒眾者不必六和作如是言亦在下二正陳詞句。
我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某甲踞菩薩乘修寂滅行同入清淨實相住持以大圓覺為我伽藍身心安居平等性智涅槃自性無繫屬故今我敬請不依聲聞當與十方如來及大菩薩三月安居為修菩薩無上妙覺大因緣故不繫徒眾。
解曰比丘梵語此含三義故存梵不譯一怖魔二乞士三淨戒尼者女也謂女比丘優婆塞夷者此言近事男女謂親近比丘比丘尼而承事故小乘局於二眾大乘道俗俱霑踞者居也菩薩乘者揀羊鹿車寂滅行者揀四諦行藏海疏云伽藍此云眾園園是眾居處故圓覺則萬德所依以八識海澄流注寂滅體遍法界故得名大於四智中則圓鏡也身心安居者身者五識身依五色根故心即第六意識以五識取塵意識分別熏動心海波浪從生故不名安今意無分別五不妄緣識浪永寂與體一如故名安也身安故即成所作智心安故妙觀察智平等性智者比以四惑相應妄計賴耶為自內我於平等理中起不平等見今既所緣性寂能緣七識自如如性皆同故平等矣涅槃自性無繫屬者為揀二乘計著方處今順法性故無所屬大因緣故者不拘小節之意也然小大安居略有八異一所依異別界圓覺二假實異定實示現三住持異事相實相四結安異對手作法獨自稱名五成安異身不出界心不起念六失安異身出越界念起背本七還界異身不逾時及界念不間斷而覺八所祈異阿羅漢果無上菩提問大小二藍何寬何狹答若以成相則大寬小狹界內及圓覺故若以破相即小寬大狹出界及當處念起故三結示休期。
善男子此名菩薩示現安居過三期日隨往無礙。
解曰道場三期[A115]已滿小乘夏限未終以本非小乘安居故不妨隨往無礙三誡取邪證。
善男子若彼末世修行眾生求菩薩道入三期者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解曰此文是總標加行中所證之境誡其邪謬非彼所聞境界者夫信解行證雖階級不同而所信乃至所證之法始終不異謂解則解其所信修則修其所解證則證其所修今明證得境界若非本所信等法即不應取二答加行文三一別修三觀二遍修三觀三互修三觀初文二一別釋二總結初中三一靜觀二幻觀三寂觀初中又三一修觀成。
善男子若諸眾生修奢摩他先取至靜不起思念靜極便覺如是初靜從於一身至一世界覺亦如是。
解曰至靜等義具在前明覺亦如是者例於靜也應云如是初覺從於一身至一世界靜即是體是定覺即是慧是用初觀成不見自身之相名一身靜以我身靜時當體是覺名一身覺世界亦然二起功用。
善男子若覺遍滿一世界者一世界中有一眾生起一念者皆悉能知百千世界亦復如是。
解曰知眾生念者世界既全成覺眾生全在覺中故所起念無不了達如影入鏡鏡照無遺百千世界類此可解說則以一例多覺發則同時[A116]已遍三誡邪證。
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義同上也二幻觀文二一明正觀。
善男子若諸眾生修三摩鉢提先當憶想十方如來十方世界一切菩薩依種種門漸次修行勤苦三昧廣發大願自熏成種。
解曰憶想等者前至靜觀不假外緣今起幻門中須憑聖境前威德段中圓說故約大悲化生今道場之內且自剋修故約大智求佛亦可諸佛菩薩必以大悲為本但依佛菩薩種種之門自然具大悲也道場之內且學悲心限滿對緣即將化用漸次等者前至靜歸體功則頓現今隨差別之相故應漸次所以前有起於功用今即無文是斯意也又亦可以例合有功用但是文略或傳譯脫漏願熏成種者但能發願願不虗行願廣心真漸熏成種即前文云願我今者住佛圓覺莫值外道二乘是也二誡邪證。
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文義亦同三寂觀文三一修觀成。
善男子若諸眾生修於禪那先取數門心中了知生住滅念分齊頭數如是周遍四威儀中分別念數無不了知。
解曰先取數門者先用數息觀門治諸覺觀漸入妙境然修息者有六妙門謂一數二隨三止四觀五還六淨據天台說或依次第或隨便宜及對治旋轉觀心等次第者六各有二一修二證數中修者調和氣息不澁不滑安詳徐數從一至十想心在數不令馳散證者覺心任運住於息緣即捨數修隨(下皆說捨前修後之意也)隨中修者隨息出入想心緣息無分散意證者心既微細覺息長短遍身入出心息任運相依綿綿若存若亡恬然凝靜即捨隨修止止中修者不念前二凝寂其心證者覺身心泯然不見內外觀中修者定中觀於細微出入息想身心不實剎那不住定何所依證者覺出入息遍諸毛孔心眼開明徹見三十六物得四念處破四顛倒還中修者反觀觀心無所從生何有觀境境智雙亡道源之要證者心眼開發不加功力任運破析返本還源淨中修者知五蘊空故不起妄想心本淨故證者如是修時豁然開發三昧正受心無依倚無漏慧發隨便宜者謂於六中調試其心各經數日即知便宜隨便而用心若安隱必有所證證者謂種種禪定對治者攀緣諸境即數乍昏乍散即隨氣麤心動即止貪瞋障起即觀癡邪障起即還惡念惡境即淨然上三門有其通別謂凡夫(求樂)外道(有見)二乘(求涅槃也)菩薩通修數息道而宗趣不同故所證亦別今且唯明菩薩者但為求無師自然智如來知見愍念眾生故修息也如經中說阿那般那三世諸佛入道之初門故新發心菩薩欲求佛道應先調心數息知息幻化非生死涅槃以平等大慧無取捨心入於中道名見佛性得無生忍今經所明即是此意此後二門則一向別唯一乘故旋轉者如數息時先發願度生嚴土即當了所數之息即空空即息非真非假非世出世如夢幻等無而分別[A117]息念亦爾不妨從一至十了了分明知此息相成就世出世間一切諸法一一通達說不可盡餘隨等五一一如是觀心者此為上根不由次第懸照法源源者心也觀心無相即了萬法約心數法心即數門心數隨心即是隨門心寂即止覺心即觀心無能所即還惑不能染即淨直觀心性六門即具不由次第今此經者用心在此第五前云以淨覺心故此云心中了知故修在初門文云先取數門及漸進故或亦二三唯云先取數者舉一例於餘故成在第四乃至得知百千世界故或始終唯在第五心即數門不必息故心中了知下三句者由前心息相依息調心淨因息數而入心數或不由息但入心數故了知心中生住異滅麤細妄念本末分劑頭緒數量一一分明謂生滅各一住四異二經無異字者或略之且順三世或傳寫脫漏故論云得無念者則知心相生住異滅乃至同一覺故既云無念同於一覺正當此門絕待中觀問文無無念之言云何同此答三觀體用文在前章今此但明修之方便彼有絕對待之念又有寂滅之文由是科云靈心絕待絕待無念一覺靈心豈非同耶絕念之慧方能了知生住滅念故於此觀明之然論約究竟極證故說位滿方盡今據觀門慧發故許俱時了知周遍四威儀等者初則宴坐照見後則行住皆知知即無患譬如妖魅所欲著人若知其名自然消滅二起功用。
漸次增進乃至得知百千世界一滴之雨猶如目覩所受用物。
解曰淨心是圓覺體世界本在其中觀行成就全合靈源[A118]如雨渧固宜本分非論雨滴萬物皆然舉一例諸且標雨滴故前釋云旋轉諸法一一通達凡夫之類迷此靈心隨念所知故無其用三誡取邪證。
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義准前也然此三觀雖各有證相理實圓修方證圓覺如前文說天台三止三觀證中(第十門也)亦云具修方為究竟謂了知諸法因緣虗假從假入空次從空入假因此入中雙照二諦心心寂滅自然流入薩婆若海於一念中具一切佛法了了見性安住大乘行步平正其疾如風行如來行入室著衣坐牀六根清淨於一毛孔具含一切乃至八相成道即是初發心住菩薩如華嚴涅槃大品法華等說後心證果境界則不可知推教所明不離止觀之果如法華涅槃所說今經證相即初住也又彼說六妙門證相云證有二種一者解證無礙巧慧不由心念自然圓識法界二者會證妙慧朗然開發明照法界通達無礙此復二種一相似證如法華六根清淨二真實證復有三等一初證即初發心住以正慧開如來藏顯真法身亦名為體二中證中間諸位三後證得一念相應慧妙覺現前窮照法界功用普備今經證相即相似也彼知三千界內一切所有此知百千世界心念雨滴故或即實證之初靜極覺遍故所知世界越三千故前云心現十方佛故下云如來出現世故圓頓教中因果交徹前後證相不局定故三總結。
是名三觀初首方便。
解曰前問云三種淨觀以何為首故具答[A119]已結云是名等也即知前段三觀諸輪雖具釋相趣入方便是此所明二遍修三觀。
若諸眾生遍修三種勤行精進即名如來出現于世。
解曰如來本所示生只緣勸物修習今三觀既備則萬行[A120]已圓故就此人[A121]已名佛出又即此人本覺離念名為佛出然前離四病云證覺般涅槃今修三觀名如來出世今以出世涅槃相對而釋有其二門一約實義二約對機實義有三一緣起即空之真諦則非出非般故大經云如來不出世亦無有涅槃二真如緣起之俗諦則念念處處而出現念念處處而涅槃大經又云菩薩應知自心念念常有佛成正覺如自心一切眾生心亦復如是(即念念也)又云當知無有少許處空無佛身(即處處也)涅槃者即如上遍一切處出現之佛身既是緣起有為之相念念即生即滅四相同時今以生生即滅為念念處處而般涅槃三約第一義諦即常住世常涅槃謂寂而常照故為住世照而常寂故為涅槃對機者機緣感則菩提樹下而出現機緣盡則雙林樹間而涅槃故大經云佛子諸佛如來為令眾生生欣樂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生戀慕故示現涅槃譬如日出普照世間淨水器中等對今經意配釋可知三互修三觀文三一明修觀不成。
若後末世鈍根眾生心欲求道不得成就。
解曰下中之下力不遂心二令懺除惑業。
由昔業障當勤懺悔常起希望先斷憎愛嫉妬諂曲求勝上心。
解曰重發誓願決心欲證加功勵志懺業斷惑論中亦云若人修行信心以從先世罪業眾多障礙應當勇猛禮懺等三令隨便互修。
三種淨觀隨學一事此觀不得復習彼觀心不放捨漸次求證。
解曰有人色想所礙空靜之觀難成先觀色幻幻即全空靜觀方成復有執定實色礙於心識難觀假幻先知其體本無而不妨覩其假相方成幻觀復有修中難成絕待先知假全空而無假空全假而無空空假俱無絕於對待方見寂滅又有人直見心源方知諸法即性故空不壞相故假或但從性現故假無別所現故空先後綺互如諸輪說偈讚中二第一道場中三初一偈期限。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次三句行相。
長行總別相計四段此則合為一處第二加行中三初一偈別修。
次二句遍修。
後五句互修。
結前及安居之法長有偈無佛境出現長先偈後餘但文略。
大文第三流通分謂正宗之分法義[A124]已周欲使廣益佗方遠霑來世流傳通泰展轉無窮故有此分都無人傳是不流流則不住不滯傳之遇其障難是不通通則不壅不塞文五一慶聞深法請問流通二讚許佇聽交感流通三依問宣說內護流通四稟命加衛外護流通五時眾受持總結流通初文三段同上今初。
於是賢善首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帀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可知二正陳中二一慶聞所詮。
大悲世尊廣為我等及末世眾生開悟如是不思議事。
解曰近慶道場遠該一部二請問能詮。
世尊此大乘教名字何等云何奉持眾生修習得何功德云何使我護持經人流布此教至於何地。
解曰然正宗分中但問所詮法義法義雖[A125]已圓備凡心難可任持聞時領會分明過後恐還遺忘事須持教貫穿文既不遺隨文解義依義起觀方成真正修行故此問經教也名字者解義先須識名迷名於義不了奉持者前雖[A126]已說持法今問持教功德者依理修行證聖[A127]已知功德無邊受持名教恐無利益故問護持者如何擁護持經之人流布等者總結十法行也謂於此經供養寫施聽受讀誦說釋思修如是分布流傳展轉終歸何地後三展虔誠。
作是語[A128]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二讚許。
爾時世尊告賢善首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問於如來如是經教功德名字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三佇聽。
時賢善首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三依問宣說文二初且標能說能護之人。
善男子是經百千萬億恒河沙諸佛所說三世如來之所守護十方菩薩之所歸依十二部經清淨眼目。
解曰說此經佛既是真身真身無礙塵沙同體故一說即是多說華嚴云十方諸如來同共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無畏亦然又不了義經則隨方有說不說了義之教無佛不談如華嚴云我不見有佛國土不說此經等守護亦如華嚴經云我等諸佛護持此法令未來世一切菩薩未曾聞者皆悉得聞歸依者因行之中無不從此成佛眼目者良以推窮迷本照徹覺源是以理貫群經義無不盡於此若解則諸教煥然若不了之何知正道故云眼目二正答所說所護之法文五一答名字二答所至三答奉持四答功德五答護持今初。
是經名大方廣圓覺陀羅尼亦名修多羅了義亦名祕密王三昧亦名如來決定境界亦名如來藏自性差別汝當奉持。
解曰經有五名二名[A129]已釋祕密王三昧者非器不聞名祕隨器異聞名密三昧之名其數無量圓覺三昧是彼根源故稱王也如來決定境界者極證之處如來藏自性差別者如來藏即圓覺在纏之名妄不能變名為自性隨緣起妄名為差別又空如來藏不空如來藏即是差別汝當奉持者敕令依此名義而持然答奉持之問者若以文顯則不妨因說經名承其文勢便於此答若以義求則在後頓漸文中二答所至文二一標行所依。
善男子是經唯顯如來境界唯佛如來能盡宣說。
解曰前云是諸眾生清淨覺地又說無明貪愛四相四病今云唯顯如來境界者下句自釋唯佛能說故說無明等皆無所有正是佛境佛境若不顯現眾生豈得皆空生若不空豈徹覺地故華嚴信位即佛境甚深雖智與知殊皆佛境界是此意也二依修所至。
若諸菩薩及末世眾生依此修行漸次增進至於佛地。
解曰依此修行者含十法行由經唯顯佛境故修之必至佛地三答奉持文二一法。
善男子是經名為頓教大乘頓機眾生從此開悟亦攝漸修一切群品。
解曰宗是頓教事具漸門既漸頓俱收則遲速皆益[A130]己悟者文字性離而持法未悟者無離文而持義是奉持之相也入與不入總可留心故正宗中分上中下二喻。
譬如大海不讓小流乃至蚊蝱及阿修羅飲其水者皆得充滿。
解曰謂漸教則乖頓教頓門必具漸門蚊蝱飲海喻二乘受持修羅所飲喻菩薩受持大海有無量之水飲之則量腹之多少圓覺有無邊法門受之則隨器漸頓四答功德文三一以施寶校量顯聞經勝意明其福(以福校量)二以度人校量顯說經勝意明其智(非智不能度人故又聞者假令不解亦生其福說者必無不解故唯智也)三以宿因反驗顯信經勝雙明福智初中二初舉劣。
善男子假使有人純以七寶積滿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
解曰積福可知二顯勝。
不如有人聞此經名及一句義。
解曰如金剛經校量文例慤云且世珍盈剎能為漏果之資妙法一言必獲菩提之報二以度人校量者謂前以劣福顯勝福此以劣智顯勝智文二初舉劣。
善男子假使有人教百恒河沙眾生得阿羅漢果。
解曰積德可知二顯勝。
不如有人宣說此經分別半偈。
解曰凡全偈者所謂四句句有二種謂文句義句若約文句即兩句為半偈若約義句則說一切法本來空寂是半偈也顯空體不空方為全偈或無常真常為半及全三以宿因顯信經勝(雙明福智者經文自顯也)文二一明聞信。
善男子若復有人聞此經名信心不惑。
可知二驗宿因文二一反顯。
當知是人非於一佛二佛種諸福慧。
可知二順明。
如是乃至盡恒河沙一切佛所種諸善根聞此經教。
解曰亦如金剛文勢然此宗信者必是即解之信信該果海不是小緣故驗宿因亦非聊爾人耳五答護持。
汝善男子當護末世是修行者無令惡魔及諸外道惱其身心令生退屈。
解曰前問云何護持今答意云但莫令惡魔外道惱身心者即是護持然惱身心俱通魔外若以義配者外道以邪智惑人令疑是惱心也魔以神力令人種種不安乃至病等是惱身也故經說眾魔者樂生死外道者著諸見等(等取瓔珞是非勝負)二事皆令初心行人退屈實藉護持四稟命外護文三一力士眾。
爾時會中有火首金剛摧碎金剛尼藍婆金剛等八萬金剛并其眷屬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帀而白佛言世尊若後末世一切眾生有能持此決定大乘我當守護如護眼目乃至道場所修行處我等金剛自領徒眾晨夕守護令不退轉其家乃至永無災障疫病銷滅財寶豐足常不乏少。
解曰金剛者執此杵故若取名者梵云諾健𨹔神此云露肩露肩神也首頭也頭有火焰故摧碎者從用得名尼藍婆者未見翻譯此神等初發心時常願為力士護修行人其家者在家眾也凡發大心皆有障難障難多種略舉災病故云乃至財寶足者備道資緣不必富奢方名豐足故次云常不乏少不乏故即進趣妙門不退屈也二天王眾。
爾時大梵王二十八天王并須彌山王護國天王等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帀而白佛言世尊我亦守護是持經者常令安隱心不退轉。
解曰大梵者別指初禪王娑婆世界主二十八天者總指三界須彌山王別明帝釋護國者別顯四王別標三類者以梵與釋諸佛轉法輪時皆為請主護世持國使災害不生故於總列之外而更別明三鬼王眾。
爾時有大力鬼王名吉槃荼與十萬鬼王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帀而白佛言世尊我亦守護是持經人朝夕侍衛令不退屈其人所居一由旬內若有鬼神侵其境界我當使其碎如微塵。
解曰吉槃荼者亦名鳩槃荼食人精血其疾如風變化稍多住於林野管諸鬼眾故號為王來至道場而為上首其數十萬一一若斯依附深山或居巖穴其形可畏通變極多不屬人天住居鬼趣一由旬者則四十里(或十六里)五時眾受持。
佛說此經[A131]已一切菩薩天龍鬼神八部眷屬及諸天王梵王等一切大眾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解曰文殊所問經說有三種義歡喜奉行一說者清淨不為取著名利所染故二所說清淨以如實知法體故三得果清淨即說益也。
大方廣圓覺經大疏下卷之四(終)
音釋
(虜音魯掠也扈音[泳-永+祐]止也隨從也)。
疵(音𭎔病也)。
渧(音帝滴水也)。
No. 243-C
奉為明故禮部主事沈韞所琦懺業修福眾等損貲刻此圓覺大疏全部所願亡靈乘此法力早悟圓覺淨性遠離生死空華見佛證果登不退地者除科文外通計全疏一十二卷計字一十三萬一千六百五十算該工銀六十八兩四錢六分除收過尊長親朋暨兄弟姪子女妾及家人助懺銀共四十五兩三錢五分送刻場用外尚少二十三兩乙錢一分同胞弟珫珣補足刻成。
明萬曆丁未冬十月徑山寂照庵識
校注
[0391001] 微【CB】,徵【卍續】,徵疑微 [0403001] 慢上疑脫慢過二字 [0405001] 京都佛教大學所藏龍藏此卷末欠數葉不能轉載音釋【經文資訊】《卍新續藏》第 9 冊 No. 243 圓覺經大疏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1-09-30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卍新續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CBETA 掃瞄辨識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次四問答別明觀行中根修證言別明者有其二意一則由前一類人[A1]已依前門證入不必修此故此名別二則此門各各自別如三觀或則一人具三或二或一單複交絡成二十五種人各應一機故云別也其所離障亦各不同且如四相或一人具四或三二一其四病者人各有一定不兼餘以相違故故此兩四皆是別相不同前無明及愛但是凡夫悉有故前通此別矣然通別觀行中皆與惑障同科段者由是障觀行之惑惑除則成觀行故若約四分科經即當第三明行謂從彌勒終於淨慧始終因果理智昭彰即之於心方成真解(華嚴中間六會修因契果五十二位總名為解)依此解力三觀修行(故一一標云悟淨圓覺也)除障成功正是行也文中二初二問答三觀修行後二問答兩重除障初中二初示三觀行相後明單複修習初中文四初三之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