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經合論纂要[1]目次
- 卷上
- 沙門慧研序(此序既載於續藏經第五套合論卷首故今省之)
- 十門分別
- 世主妙嚴品第一
- 如來現相品第二
- 普賢三昧品第三
- 世界成就品第四
- 華藏世界品第五
- 毗盧遮那品第六
- 卷中
- 佛名號品第七
- 四聖諦品第八
- 光明覺品第九
- 菩薩問明品第十
- 淨行品第十一
- 賢首品第十二
- 昇須彌山頂品第十三
- 須彌頂上偈讚品第十四
- 十住品第十五
- 梵行品第十六
- 初發心功德品第十七
- 明法品第十八
- 升夜摩天宮品第十九
- 夜魔天宮偈讚品第二十
- 十行品第二十一
- 十無盡藏品第二十二
- 升兜率天宮品第二十三
- 兜率天宮偈讚品第二十四
- 十回向品第二十五
- 十地品第二十六
- 十定品第二十七
- 十通品第二十八
- 十忍品第二十九
- 阿僧祇品第三十
- 如來壽量品第三十一
- 菩薩住處品第三十二
- 佛不思議法品第三十三
- 如來十身相海品第三十四
- 如來隨好光明功德品第三十五
- 普賢行品第三十六
- 如來出現品第三十七
- 離世間品第三十八
- 卷下
-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
- 自䟦
- 圓理跋
華嚴經合論纂要目次(終)
大方廣佛華嚴經合論纂要卷上
夫有情之本。依智海以為源。含識之流。總法身而為體。以為情生智隔。想變體殊。達本情亡。知心體合。今此大方廣佛華嚴經者。明眾生之本際。示諸佛之果源。其為本也不可以功成。其為源也不可以行得。功亡本就。行盡源成。源本無功。能隨緣自在者。即此毗盧遮那也。以本性為先。智隨根應。一悲濟物。以此為名。依本如是。設其教澤。滂流法界。以潤含生。於是寄位四天。示形八相。菩提場內。現蘭若以始成。普光法堂。處報身之大宅。普賢長子。舉果德於藏身。文殊小男。創啟蒙於金色。以海印三昧。周法界而降靈。用普眼法門。觀塵中之剎海。依正二報。身土交參。因果二門。體用相徹。以釋天之寶網。彰十剎以重重。取離垢之摩尼。明十身而隱隱。無邊剎境。自他不隔於毫端。十世古今。始終不離於當念。其為廣也。以虗空而為量。其為小也。處極微而無迹。十方無卷。匪虧於小相之中。纖塵不舒。含十方而非礙。智海果德。殊分於五位之門。常住法堂。示進脩於九天之上。此方如是。十剎同然。聖眾如雲。海會相入。智凡無礙。狀多鏡以納眾形。彼此無妨。若千燈而共一室。此經總有四十品勝典。玄開果德之門。百萬億妙言。咸舉佛華行海。十身十會。闡十十之法門。十處十方。啟十通而疏十辯。出現品內。示因果以結始終。給孤獨園。利人天之明法界。目連鶖子。隔視聽於對顏。六千比丘。啟十明於路上。覺城東際。五眾咸臻。古佛廟前。同登十智。善財發明導首。用彰來眾齊然。又成五位法門。具德行某軌範。令使啟蒙易達。解行無疑。還信首文殊之前。正證妙峯之頂。經過五眾。成一百一十法門。至慈氏之園。結會一生佛果。返示文殊初友。明以果同因。後入普賢妙身。彰體用圓極。此經明大方廣佛華嚴者。大以無方為義。方以理事為功。廣則毫剎相含。佛乃體用無作。華喻行門可樂能敷理事之功。嚴即依正莊嚴之義。釋此一部。總作十門分別。
- 一依教分宗
- 二依宗教別
- 三教義差別
- 四成佛同別
- 五見佛差別
- 六說教時分
- 七淨土權實
- 八攝化境界
- 九因果延促
- 十會教始終
△第一依教分宗者。夫智境圓寂。何法不周。理事二門。一多相徹。只為器有差殊。軌儀各異。始終頓漸。施設不同。初學之士未諳教迹。執權成實。迷不進脩。故今咸舉眾宗。略分十法。
一小乘戒經為情有宗。如來創為凡夫造業者說。是應作是不應作等。且約凡情虗妄之處。橫計諸惡。以教制之令生人天。如華嚴經持戒。則以身身業語語業意意業佛法僧戒等十法諦觀。求其梵行了不可得。是名清淨梵行。是名持佛性戒。得佛法身故。初發心時便成正覺。不同小乘有取捨故。
二梵網經菩薩戒為情有及真俱示宗。為欣樂佛果者說盧舍那為本身。千百億為化身。頓漸俱示一教被二根。然仍化身所化。方來至本身也。華嚴則一下頓示本身本法界等。
三般若經說空彰實為宗。如來初為人天凡夫說二乘教。繫著理事俱實。不能離障。故說十八種空法。乃至四諦三世等一切皆空。空却無明諸障等業。自性涅槃方顯。華嚴則空有之法。勢不單行。以文殊普賢智行交參。事理相徹。一品之中。四十品經同入。一言之內。十萬頌文齊麾。以性齊時齊行齊。故成佛亦齊。不同彼教成壞別時。因果前後故。
四解深密經為不空不有宗。如來於有教空教之後。和會有無二見。為不空不有。即說五六七八等識皆以第九阿陀那純淨識為依。如瀑水流。生多波浪。諸波浪等以水為依。引彼凡流就識成智。以智隨緣。照機利物。異彼二乘權學破相成空。智隨緣時。無性相。無生滅。異彼凡夫繫而實有。故名不空不有。雖復如是於心識之處令知空有無二。非如華嚴直為上上根人。頓彰根本智佛體用性相法報果海。
五楞伽經以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無我為宗。在南海楞伽山說。其山高峻。得神通者方能昇往。表心地法門無脩無證者方能昇也。下瞻大海。表心海本自清淨。識波浪動。因境風轉。若達境空。心海自寂。心境俱寂。事無不照。如海無風。森羅炳現。故說種子業識為如來藏。頓示根熟菩薩。異彼二乘滅識趣寂。亦異般若脩空菩薩樂空增勝。亦異深密別立九識接引初根漸令留惑長大菩提。不令其心植種於空。亦不令其心如敗種。深密乃入惑之初門。楞伽維摩。直示惑之本實。然是穢土山峰化佛即識成智法門。與華嚴華藏境界佛果法果之門。行相懸絕。
六維摩經不思議為宗。入道方便與華嚴略同。如云夫求法者應無所求。乃至觀身實相觀佛亦然。我觀如來前際不來。後際不去。今則無住等。其他身相淨土神通法門種種各別。如手斷東方。足指按地。室容多座。芥納須彌。處於生死。現身有疾等。皆有往來分劑。自他未忘。非如華嚴塵含剎海。身徧十方。如光如影。法如是故。
七法華經會權入實為宗。引彼三根歸於一乘。名與華嚴略同。然其軌範有多差別。如教主即是化身。來證之佛還過去多寶如來。非是無量相海功德之身一時一法界之法。光照萬八千土。非彰無盡境界。三變淨土。非華嚴即此娑婆即是華藏互相含入無移轉相。龍女轉身成佛。意令三乘心生奇特。趣真知見。非是法界緣起凡聖體同。情在即凡。情亡即佛。俯仰屈伸皆菩薩行無轉變相。往南方無垢世界。自他彼此猶隔。非即自他相徹因陀羅網境界。龍女成佛雖復頓印無時之門。而亡乘餘風未殄。未能頓證。遠劫方登。故授遠記。非是初發心時便成正覺。設有餘習。以佛知見而瑩治之。無佛知見。但成折伏。不得入佛駛水之流。還經遠劫方能入也。
八大集經以守護正法為宗。於欲界上。色界下。安立寶坊。集諸人天魔梵等皆就寶坊。勑令守護正法。諸不往者。四天王放熱鐵輪逐之。
九涅槃經佛性為宗。在䟦提河。以神力故地無沙石荊棘。非華藏金剛為地等。見佛涅槃涕淚盈目。非是法界身雲。忽然而有。無所從來。忽爾而無。無所從去。一切時處示現色像。有無自在。皆是大菩薩等。能證菩提。所證涅槃。二俱滅故。方應真理。故云生滅滅[A1]已寂滅為樂。如來隱身不現。及諸能所心盡名大涅槃。令諸三乘樂著行者離行離脩。非是理行無礙一時頓印法爾如然。無有始終先後生滅成壞等。位階十地。尚不了了見性。非十住初心便成正覺等。牛食雪山肥膩草者。純得醍醐不作乳酥。一下直頓。體不變移。及訶二乘見佛八相成道等皆為曲見。即同華嚴智入三世而無來往。一念見道新故總無等。令屠兒廣額賢劫成佛。以破闡提無佛性見。如法華龍女成佛。以破三乘遠繫。二經大意皆令三乘捨權入實。但諸事宜。不能全具。唯是華嚴根本佛門。理事性相。輪圓具足。
十華嚴經以根本佛乘為宗。又以因圓果滿法界理事自在緣起無礙為宗。直以毗盧遮那自體智慧果德普示眾生。還令大心眾生信佛果德。成自因位。還脩理智萬行大悲果德。初發心時便成正覺。和融理行。任運成滿。以是法界智故。法界性相本唯真智。所有分別。全是智為。無明體真。即是佛故。一念相應一念佛。一日相應一日佛。不須變易。方成佛也。龍天變易。豈為佛耶。三乘之人亦變易。何故待三僧祇。方乃成佛。當知此宗見性成道。如幻住世。化如幻眾。不出不沒。性無變化。本來如是。即是佛故。隨緣六道行菩薩行。變化神通。接引迷流。乃至苦行麻麥剃髮染衣藉草等事。為化外道及諸三乘。非是自須如是。
△第二依宗教別者。夫任器現形。應根施教。如空谷響。應擊成音。谷響無心。亦無處所。[A2]但以隨緣而能普應。如來雨法亦復如斯。稱自根緣。得自心法。隨根增廣而成熟之。約立先德十家教行。
一後魏菩提流支立一音教。謂一切聖教唯是如來一圓音教。但隨根異。種種差殊。如經一雨所潤等。
二陳真諦三藏立二教。一漸。約漸悟。大由小起。即涅槃等經。二頓。[1]真往頓機。大不由小。即華嚴經。
三後魏光統律師立三教。一漸。二頓。三圓。
四齊大行法師立四教。一因緣教。謂小乘薩婆多等部。二假名教。謂成實論等。三不實教。謂般若等。四真宗教。謂華嚴涅槃等。
五護身法師立五教。於前四教內真如佛性以為真教。即涅槃是。五法界教。即華嚴法界無礙門是。
六思大禪師智者大師等立四教。謂藏通別圓。藏即小乘。亦名三藏學者。通謂漸教。通被三根故。別謂頓教。頓說大乘法門。不通小故。圓即法界圓滿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無礙法門。華嚴法華經等。
七新羅元曉法師造疏。亦立四教。謂三乘別教。三乘通教。三乘分教。一乘滿教。謂華嚴經普賢教。
八唐吉藏師立三教。初說根本法輪即華嚴。中說枝末法輪即三乘。最後說攝末歸本法輪即法華。
九梁雲法師立四教。謂羊鹿牛車為三乘。四衢道中所授大白午車為第四乘。
十唐印法師立二教。一釋迦經屈曲教化身說。二華嚴經十身教盧舍那說。
右十家並當世英才。旨雖不同。同明佛日。思智二德位[A3]已昇堂。雲公演法雨華亭下。悟靈山於即夕。法眼逾明。登果位於今辰。道齊遐古。只如佛說內外中間之言遂即入定。五百羅漢解各不同。佛出定後同問誰當佛意。佛言並非我意。又問不當佛意。將得罪耶。佛言雖非我意。各順正理。堪為聖教。有福無罪。況此諸德各有典據。今藏法師承稟儼法師所立五教。深有旨趣。一小乘教。二大乘始教。深密經中定性二乘俱不成佛。此說未盡大乘法理。故為始教。三終教。定性二乘及闡提無佛性者悉當成佛。猶未盡大乘至極之說。立為終教。上始終二教並依地位漸次脩成俱為漸教。四頓教。但一念不生。即名為佛。不從漸次。故曰頓教。五圓教。一位即一切位。一切位即一位。普賢法界帝網重重。主伴具足。故名圓教。如此經說。藏法師作如是和會。又西域戒賢法師。遠承彌勒無著。近踵護法難陀。依深密經瑜伽等論立三教。初鹿苑小乘四阿含經說生空。未說法空。二般若教說諸法空。未說唯識道理。三深密經等具說三性三無性等。智光論師。遠承文殊龍樹。近稟提婆清辨。依般若等經。中觀等論。亦立三教。此乃西國法將。皆詮聖教。一方軌式。仰惟高旨。未可僉量。今通玄自參聖旨。該括佛興始末。略立十教。
一時說小乘純有教。如戒經等。
二時說般若破有明空教。
三時說解深密經和會空有教。
四時說楞伽經契假即真教。類飜無明業種之識為如來藏。明與無明。其性無二。然希出俗。未現同纏。
五時說維摩經即俗恒真教。破前四教令彼三乘淨相心亡。入纏無礙。
六時說法華經引權歸實教。
七時說涅槃經捨權向實教。相盡見性之門。
八說華嚴經於剎那際通攝十世圓融教。經云入剎那際三昧。降神乃至涅槃。為依本性理智本無時故。名之為入。非是本法性中而有出入三昧。以化儀軌則。施方便言。不可無言滯其化跡。令諸羣品都無所歸。是故明人莫言世尊一人入剎那際三昧。諸佛世尊常於法身智海與眾生數等諸三昧門。應眾生見。本無出入。應如是知如來三昧出入之相。此法界門。頭尾長短始終路絕。該括諸教諸行一切境界。總作一時一際之法。猶如眾流皆歸海故。出此法外別生情量。總是權門。如此法門。佛不出世。亦無涅槃。從初發心以三昧力。頓現三界三世一際。諸法一味。解脫涅槃常寂滅味。因果一際。諸性一性。諸相一相。諸行一行。三世一念。一念三世。乃至十世。自在無礙。名為常轉法輪。入一總得餘。為法界一際故。入餘總得一。為法界體無礙故。如圓珠無方。如明鏡頓照。如虗空無隔。如響無依。如影不礙。如化人所生。此法門者是該括始終一際無出無沒常轉法輪。一切權乘總在其中一時而說。以俱不出法界。無三世故。但以各依自見無量差殊。此一乘教是始成正覺時說。若依情是最初成佛時說。若依智無始終說。
九共不共教。人天三乘共在佛海中。而見聞各別。大小不同。又一切眾生本與諸佛共法共智共時共身共心共乘。而知見解脫各各不共。如五百聲聞同在會如聾如盲。是其事也。
十不共共教。如此經會中天龍八部等各各差殊。同得聞佛果德法門。如是十教總是如來於本法界一剎那際一時一聲頓現如響。隨諸眾生自分根力漸頓不同。
△第三教義差別者。夫大雄世尊身心性相都無所為。但以性起大悲。稱法同體。從無作智隨緣教生。一雨所滋任生各異。或名同而義別。(如漸教十地圓教十地等)或言別而義同。(十方世界法門皆是四諦法門)法不自施。隨根教立。且約最上之徒及以漸漸之眾粗[1]十法。
一佛日出興教主別。此經以毗盧遮那為教主。毗。華言種種。盧遮那。華言光明遍照。即以法身悲智為名。不同權教牟尼。華言寂默。但讚法身無言說相。不言智悲。又華冠鐶釧。即俗即真。無出俗剃髮之相。又無邊相海非三十二相等。
二光明表法別。初會以告眾雲集。故放齒光。將談果海。故放眉間中道果光。將說十信以果成因之法。故放眉間還入足下之光。十住以創陟聖階故足指放光。十行以發行故放足趺光。十回向以智行迴旋自在。故膝輪放光。十地以功終故。還放眉間果光。出現品以自果佛現還放果光灌文殊頂。以談自佛萬行故放口光灌普賢口。如是十度放光。表因果次第不相雜亂。不同餘教放光無次第也。
三問答主伴別。此經總相具德有三。謂佛。文殊。普賢。佛表果德無言。當不可說不可脩不可得不可證。文殊因位可說。以說法身果德。普賢自行可行。行其行海。充徧法界。用此三德。利樂眾生。文殊成贊法身本智。普賢成差別智之行德。一切諸佛皆依二尊者以為師範。成就極果。或說普賢為長子。為建行成滿眾生故。又東方震為長男。為青龍。為春生。像日出堪施作務。隨緣運用故。普賢為行首故。文殊為小男。創證法身本智。初生諸佛家故。為啟蒙之首故。又艮為小男。在丑寅間。平旦創明。暗相[A4]已無。日光本著。像初住始見道故。又住東北方清涼山。託世間法。令易解故。又一切處文殊。法身智徧故。所從來金色世界。金體白而相黃。表法身無作唯無依智為白。無依智用無貪恚相。即有和氣為黃。為福慶色也。觀音在金剛山西阿。西為金為白虎為㐫為殺。於不善處行慈運悲是觀音也。文殊普賢觀音三法。是十方佛所共行。觀音為善財十迴向中第七慈悲位中知識。主方便波羅蜜。以方便法行於非道。非權學六度菩薩有畏愛者之所堪也。
四因果圓滿別。如涅槃無行等經[1]六生滅滅[A5]已。寂滅為樂等。但明法身無作之果。以不具行故。權教積行滿三僧祇劫之果。言從行脩成。以不了無明本是法身智慧。厭而以空觀折伏現行煩惱。欣別淨門故。又化佛所有功德。總是脩生。如云然燈得光明。忍辱得端正等。華嚴則不然。一念頓證法界法門。身心性相本唯法體。任無依智施為運用。即是佛也。恒沙德用法爾具足。普門法界。諸障自無。用別對治別脩別斷。不見變化。變與不變。無別性相。普觀一切無非法門無非解脫。以是因果同時之法。為法界海中因果不可得故。不可得中因果同時無障礙。故位位中菩薩入定皆有十方同名佛來。菩薩是因。來佛是果。表體用相徹。因果無二故。以法界智。行菩薩行。設同凡事經過多劫。而於自見不移時故。
五地位行相別。依大乘根品有六種所乘之門。阿彌陀經念佛願生淨土門。為未見性有自他往來。是為一。無量壽觀經作淨土觀行所生淨土門。從心想生非了性故。是為二。般若經脩空無我觀門。以破凡夫實有。二乘我執。故多脩空法。空增勝故。雖行六度得六神通。然是析法明空。不見佛性。不生佛家。是為三。深密經和會有無觀智門。以般若脩空。壞緣生法故。說緣生自體涅槃。和會有無。不令互斥。但立十地斷惑行相。而無三賢十信。未是理事相攝法也。又仁王經說五位十地。多生積行脩假真如。又有教說地前伏惑。地上見道。並對權根。非為實說。是為四。漸見佛性進脩門。如仁王深密大品三經立假真如。以成十地。是為三種權教十地。涅槃經十住少分見性。乃至十地未能了了。是為分證十地。而牛食肥膩草純出醍醐。即為明證十地。并華嚴一乘十地。是為實教三種十地。權實十地凡有六種。是為五。頓證佛性理智萬行圓融門。如華嚴經法門是法界大宅。一切權教總居門外。中間安立軌像無一事空施。故子為佛位。丑為信位。寅為住位。卯為行位。辰為迴向。巳為十地。午為等覺。未為晦明入俗。申酉戌亥為所化。故易坎為君。離為臣。震為上相。為青龍。為吉慶。酉為上將。為白虎。為㐫害。如來治坎而發明。普賢為智相。主萬行。觀音以大悲為上將。治㐫危。文殊為覺蒙之師。互體交參。以持佛家之法。皆令眾生住於中道。以是身皆金色。其諸菩薩皆以自證果德為名。皆以自證本法為國。非眾生行業影像地水火風之國。皆以本智利生行果為所事佛。一一法像。帝網重重。是為六也。總論諸教地位行相有此六種乘。有脩真者勿滯權門虗煩多劫。
六重令善財證法別。如文殊覺首等說十信法門。善財於福城東見文殊而證信位。法慧等於須彌頂說十住法門。善財見德雲等十人而證十住。夜摩天說十行法門。善財見善見等十人而證十行。兜率天說十迴向法。善財見青蓮華等十人證十迴向。他化天說十地法門。善財至婆珊婆演底夜天等十善知識所。一一證之。三禪天說佛華三昧等覺位中普賢境界法門。善財參摩耶夫人[A6]已下十位。一一倣而行之。令成後則。於菩提場中始成正覺時說佛果法門。善財於毗盧樓閣中參彌勒菩薩而證佛果。以至果同因。因果相徹。無先後故。彌勒還令善財見初友文殊。以由普賢行。得成正覺[A7]已。常以普賢行導利眾生。與普賢同故。便見自身入普賢身中。以令後學解證無疑。又文殊普賢彌勒三人一處。表通因徹果故。三人之道是三世之通途。源始之法際。古佛道法。本來常如。處迷者自沒輪迴。迷解即本來全得。無生無滅。無作無為。脩之者。放逸者。皆有所作。故曰欣寂不當放逸還非。以皆纏情。自乖聖性。當以定慧力善自觀之。勿滯其事。
七六位菩薩來眾別。如信位內文殊覺首等從金色等世界。不動智等佛所來。金為白色。明法身本體不動智。明法身之內無作性智是根本智。文殊即能證之因。不動智即所證之果。表從本智所來。來處是[A8]己身之智。所來是因。明因從本智果來。如全將金體以成鐶釧。全將佛體以成菩薩。全將佛果以作自身。舉此同體無二因果。以成十信法門。還令學者信果成因。還脩果法。以成因位。十住初心便成正覺。所謂以少方便疾得菩提是也。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及等覺位中所有菩薩眾海。皆是佛果位海。非是凡夫。雖法界品逝多林舍利弗等影響聲聞。示同聾瞽。以令實聲聞人。回心向大。非劣眾也。
八所施法門事理別。權乘中說有情有佛性。無情無佛性等。華嚴即是越情實教。如十林菩薩以慧為國。明一切境界總為慧體。有情無情無二見也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又可作情無情計耶。故山河樹木皆能現佛菩薩身。及說法。與佛體同。能同能別。自在無礙。一一境中纖塵之內。佛身出現。剎海重重。佛身無盡。佛身毛孔。亦復如是。境界重重。互相徹入。不論如是情與非情。
九與諸三乘得果別。聲聞觀苦集二諦深生厭離。作無常不淨白骨等觀。知身空寂。智滅身亡。不生悲智。名之為滅。以此滅處名為涅槃。設從空起。亦無三毒。如呪毒蛇。呪力持故。毒不得起。以脩人無我法。三毒業空。滅伏諸苦。名為道諦。楞伽云。譬如昏醉人。酒消然後覺。彼覺法亦然。得佛無上身。言若知過回心。亦成佛也。緣覺人知十二緣自體皆空。身心無主。性恒無我。以無我故。十二緣滅。任性逍遙。不趣聲聞之寂。亦無菩薩悲智。權小菩薩但說六波羅蜜。未說方便等四波羅蜜。不能入生死海。猶脩假真如觀。破空有二執。成不生不滅法門。九地以來未明佛性。為脩假智乃成障故。此華嚴為上上根人頓示本法。十住初心便同諸佛。以依本智法。即無所脩故。本無障故。任運悲智。不作而成。隨緣六道。無非法界。了緣生法。自體恒真。更無脩作。所有念慮。皆從智生。但知任運對現色身。說法應機。如響相對。恒處生死流。法身恒寂。雖經多劫。體不移時。入死出生。非沒生也。故五地脩十種四諦觀。六地脩十種十二緣。故十方佛皆說四諦法輪。以知苦集元是根本智故。不同三乘有欣厭故。
十付法流通別。三乘之教付囑諸聖。及諸凡夫。以法未真。易信解故。且令聖凡共質令教流行。此法界根本法輪出情難信之教。要待入證。生在佛家。為佛真子。方是流通。但有聖說無入證者。不名流通。但有凡夫說教。無入證者。亦非流通。為自法不明。疑情猶在。不破自他闇。未能決定知佛意故。故付大心凡夫入證位者。令諸凡夫直下自信。證十住位。生在佛家為佛真子。有是流通。
△第四成佛同別者。夫智身寥廓。總萬像以成軀。萬像無形。與智身而齊體。違真相隔。得本形同。只為乖本相殊。致使化儀差別。今約人天權實之流。分為十種。一佛身別。如經說有九十七種相。及無盡相身。非三十二相等。
二成佛時別。如云如來不出世。亦無有涅槃。即是法界無始終前後之時。不出不沒不成不壞。如來常住在世常轉法輪。能如是知。即是佛出興也。非如化佛逾城出家成道等。
三菩提樹別。即高顯殊特莊嚴寶樹。如金剛藏身中所見之樹。意明徧一切處之樹。非化佛木樹高下但稱人間。
四座別。妙寶蓮華師子之座。非藉草也。
五大眾別。皆智圓多劫一際無前後時眾也。
六示相別。權乘中八相成道等。此一乘即以初發心住會法身本智以為正覺。情絕始終。不見時遷。及以不遷。不乖當念。蘊功即佛。應真自性常轉法輪。法華經云。吾從成佛[A9]已來經無量阿僧祇劫。此是迴彼三乘。就實而論。其實如來不出不沒不成不壞。常住在世。
七轉法輪別。毗盧遮那一乘法輪。所謂佛乘。法華經云。佛乘唯有一。無二亦無三。乃至乘如來乘直至道場是也。如龍女剎那成佛雖有轉相。亦是一乘之門。有說龍女是化者。苦哉飜成謗也。
八說法處別。化佛說法或[1]塵苑或給園。皆有處所往來。此經十處十會及一切塵中。佛身佛國重重無盡常轉法輪。不去不來不出不沒。
九大會莊嚴別。十方來眾皆云十佛剎塵。位位地地十百千以次增多。為明無盡。一一眾會皆徧法界。一一塵中眾會重重。皆與法界虗空等。乃至於一小眾生身中成道說法眾海重重。其彼眾生不知不覺。如是眾會皆為諸佛菩薩性徧一切處。身土眾會皆徧一切處。
十所授法門別。為法界自體法身古佛迷在無明。頓以方便三昧而令現之。十住初心全得佛果。一念一時一際一法界門。頓収文殊普賢萬行理事。更無情量。卷舒延促。不廢隨俗時劫日月歲數。然其歲劫當自不移。了知苦諦本來聖諦。元無諸苦。亦無涅槃。如是信解。如是證入。以少方便。疾得菩提。即以智幻門幻生其身。等眾生界。同眾生事。即以無礙念門。了眾生根。即以師範門。以成軌則。即以眾藝門。訓誨眾生。即以無依道場門。法無所著。即以無念門。念而不著。即以淨智光明門。恒照無礙。安立諸法。度脫眾生。即以無盡相門。不壞色身。即以誠願語門。出言誠諦。即以幻住門。常住世間。成就眾生諸根解脫。此十法是善財等覺位內善知識利安眾生之門。令諸學者頓脩悟入。以此十法善住世間。非如三乘厭苦樂滅。亦非留惑樂空出纏。別求淨土。
△第五見佛差別者。情存相隔。見絕體齊。身立影生。情留佛異。佛由情應。以此乖真。心盡情亡。智身自稱。隨緣無作。動寂俱真。如是相應。名毗盧遮那也。只可歸真去假。不可滯假亡真。略立十種差別。使創信者返末而還源也。
一人中見佛但有三十二相。
二諸天見佛八十種好。
三諸龍見佛或同人見。或見[A10]但為大龍王。餘畜例然。
四諸仙見佛但為大仙。
五外道見佛與[A11]己同類。
六八部神等見佛與[A12]己為王。
七小乘人見佛為大聲聞。
八緣覺人見佛還為緣覺。
九權教菩薩見佛。[A13]但為三千大千世界之主。福智充徧大千世界。
十佛乘中見佛。為十佛剎塵蓮華藏世界海法界主。福智充滿一切諸剎。無盡相海重重故。如上見佛不同。皆由信樂差別。是故當發廣大心。信廣大教。發廣大願。行廣大行。人廣大智。利益成就無盡眾生。成大菩提。若不如是。終非究竟。勞而功少。何如直往一切智之本智中也。
△第六說教時分者。夫道源虗寂。三世智圓。會萬像。齊有無。混去來。印今古。情亡智立。想絕悲存。一雨普滋。百卉齊得。圓音遐布。獲益隨根。略依權實分十種時。
一力士經說佛成道一七日即於鹿園說法。
二大品經說佛初鹿苑轉四諦法輪。
三法華經說三七日詣鹿園。
四四分律及薩婆多論云六七日方說法。
五興起行經云七七日方說法。
六[1]三分律云八七日方說法。
七大智度論云[2]五七日方說法。
八十二遊經云一年不說法。
九今唐朝藏法師判佛成道。定經二七日後方說華嚴經。
十今依法界門法身本智理事大悲之宗。不依情量時分之說。古今見盡。常轉法輪。無始無終。法如是故。情亡心盡。任智利人。即是佛出興轉法輪時。法華經云吾從成佛[A14]已來經無量阿僧祇劫。量既本無。擬將何為說法時也。
△第七淨土權實者。夫遮那法界。體相括於塵沙。方廣靈門。淨穢互參於無極。但隨自脩業用見境不同。致使聖說乖違。依根不定。或權分淨土於他國。指穢境於娑婆。或此處為化儀。上方為實報。文殊住東國而來。觀音處安樂而至。如是權儀各別。啟蒙的信無依。今略會諸門。約申十種。
一阿彌陀佛淨土。為一分取相凡夫。未信法空實理。以專憶念。念想專故。其心分淨。得生淨土。是權未實。
二無量壽觀經淨土。為一分未信法空實理。樂妙色相者。令其想彼色像。想成就故。而生佛國。此權非實。
三維摩經淨土。佛以足指按地。加其神力。蹔現還無。是實報土。未具陳廣[弓*夾]。是實未廣。
四梵網經淨土。說千華并百億四天下等。為三乘菩薩見未廣故。分示報境。未成圓滿。是權未實。
五摩醯首羅天淨土。為權教菩薩染淨未亡者。說此欲界閻浮提為有漏。彼摩醯天為實報。亦權未實。
六涅槃經淨土。言有實報淨土在西方過三十二恒河沙國土外。此三千大千世界總是穢土。亦為權乘中一分染淨未亡者說。是權非實。
七法華經淨土。有移置天人三變之相。亦為染淨未亡者說。是權非實。
八靈山會所指淨土。令三乘人知此土即穢恒淨。諸眾信可。未能自見。是實非權。
九唯心淨土。自證自心當體無心。性唯真智。不念淨穢。稱真任性。心無恚礙。利安眾生。是實淨土。以自淨故令他亦淨。云隨其心淨即佛土淨。
十毗盧遮那淨土。即華藏世界。淨穢總含。無穢無淨。無有上下彼此自他之相。一一佛土皆充法界。無盡佛土不出一塵。以法為界不限邊際。相海純雜。色像重重。此為實報。
△第八攝化境界者。夫佛境無邊。彌綸法界。隨情廣狹。見有差殊。今依權實略示五門。唯冀捨條從本。返末還源。速證菩提。無令稽滯。
一人中見佛但化一閻浮提。
二諸天見佛。隨自見境。見佛亦然。如帝釋梵王及諸天王是菩薩位。即依菩薩位配所見廣狹。非凡夫天也。
三二乘中大羅漢以天眼力。見佛攝化三千大千。如那律云。我以天眼見釋迦佛土三千大千。如觀掌中菴摩勒果。如小羅漢即不定以久伏忍力能斷結。使未有神力通變等事。或見攝化一閻浮提。以次羅漢或見佛化四天下等。
四權教菩薩見佛境界。初地百佛。二地千佛。隨位漸增。
五實教菩薩。初地見多百佛。二地見多千佛。多百多千即是無盡之百無盡之千。以實言之。三賢十地皆悉齊見。如帝網等。法界虗空總皆平等。不分小大。但行布之中寄位階降。
△第九因果延促者。夫法界無始無終。智體非因非果。但為有情存量。假寄其名。劈竹登梯。隨根遲速。量絕情亡。名後何立。故因果延促。如空中鳥跡。如石女生兒。今依根別。約立十門。
一小乘善來得阿羅漢果。
二小乘一生得阿羅漢果。
三小乘三生得阿羅漢果。
四小乘六十劫得阿羅漢果。
五緣覺四生得緣覺果。
六緣覺遲經百劫得緣覺果。
七權教菩薩定經三僧祇劫得成佛果。
八法華實教會三歸一。令龍女剎那成佛。以破三乘迂滯。
九兜率天子三生成十地果。
十善財一生成佛。一生者。一剎那際情亡見謝。三世一念。更無所生。名為一生。如是無生便成佛果。如本生故名為一生。還同龍女一剎那際情盡時亡。名之為佛。
△第十會教始終者。夫慧日世尊。稱法界而徧照。智周萬有。與凡聖而同真。十處十會。如帝網之重重。十剎十身。若鏡像之相入。舉一門眾門俱發。談一品諸品齊摩。道樹始生。九天同屆。普光一集。十處咸登。今古無差。舊新一念。不離一位。便分五位之門。一行之中乃建塵沙行海。欲使一念相應。功程不枉。今分十法以約紀綱。
一毗盧遮那始成正覺。即世主妙嚴一品經是。言始成正覺者。古今相徹為始。契法如是為成。依法如是非心造作。名之為正。智達斯理。名之為覺。此經三十九品。如瓔珞經說於三禪天說十一地佛華品。即總有十處十會四十品。並在初成正覺時。以一剎那際海印法門一時頓說。以法如是為前後故。作重會三會普光殿者。以皆情計。違本法故。於一念內現三世事為眾生故。非於本法而有三世。為明本法。豈從末也。如十定品離世間品皆云菩提場中始成正覺。普光明殿入剎那際三昧。敘致文字不無前後。撿參經意。總是通括一時一際一法界智用法門。但隨法位菩薩名別。非佛去[A15]已重來。以普光明殿為法界德果大宅。智之本都。而十定門是法界體。普賢離世間行是法界用。故三度一處總是一時一會。非可情計前後往來。雖餘九會。亦總在一會一時一法界一智海法門重重無盡。一時隱現無障無礙。是故此經有五種因果徧周。初會六品為示成正覺因果徧周。二會至六會二十品為信及進脩因果徧周。十定十通十忍等品為定體徧周。普賢行品離世間品為行海徧周。法界一品為法界不思議大圓明智海徧周。故五處序致品首皆云世尊在摩竭國等。明此五法是一時一處一法界一體用一切諸佛一同之法。等周圓滿。無前後義。如王寶印一時頓印。無先後成文。以總別同異成壞六相并十玄門融通道理自見。十玄門者。同時具足相應門。廣狹自在無礙門。一多相容不同門。諸法相即自在門。秘密隱顯俱成門。微細相容安立門。因陀羅網境界門。託事顯法生解門。十世隔法異成門。主伴圓融具德門。此六相十玄徧一切法。徧一切時。徧一切處。理事圓融。性相無礙。今於一法界內隨其進脩治習方便行相門中。寄位表法。分其十處十會。一菩提場。二普光殿。三須彌頂。四夜摩天。五兜率天。六他化天。七三禪天。八逝多林。九覺城東。十一切國剎及塵中一切虗空法界。如是等會。總是普光明殿法界大宅之所含容。以故此經和會因果成一際門凡有六處。一初會中普賢菩薩入如來藏身三昧。以世界海漩法門。示佛本源法界華藏世界海因果始終報得之門。普賢是行。如來藏身是體。即明以用入體。理事相徹。二如來寶座輪臺基陛一切莊嚴具中出眾菩薩。法空大智為佛座體。普賢萬行為用莊嚴。即明理事因果體用相益。三普光明殿三說始成正覺一際法門。即明攝末歸本。四如來出現品如來放眉間光灌文殊頂。口中光灌普賢口。令二人共相問答。說佛出現果德法門。文殊為智體。普賢為行用。即明智行相徹。以此徹處即名為佛。初會中佛即佛自所成佛。出現品中佛。即菩薩自力所及。因信佛故。發行脩進。自佛果成。還與前所信佛無異。五逝多林世尊入師子頻呻三昧。而普賢說頌。三昧是理。普賢是行。明以行會理。放眉間光明普照一切。而文殊說頌。光是行用。文殊是理。明以理會行。六善財於彌勒樓閣中和會文殊普賢及彌勒始終因果。都為一際。體用徹故。
二示果勸脩。即如來現相品至毗盧遮那品五品經是。如來口光告眾令集。普賢以佛長子治佛家法。入佛三昧。舉佛果德。令眾敬愛起信樂脩。
三信心成備。即如來名號品至賢首品六品經是。此六品共成信位。文殊為覺蒙之師。故舉自心根本不動智佛。以成所信之門。若心外有佛。不成為信。以心外有見。即邪見故。
四入真實證。即升須彌山品至明法品六品是。明從信心昇十住法王山頂。智照無礙。又山表定。定能發慧。從茲[A16]已去。任法無功。始終俱佛。不從八地方具無功。法流水中初水後水一性水者。因佛果佛一性佛故。無初中後。不隔念故。無念可隔。因果便終。一念相應一念佛故。不論相好及與神通。相好神通。從此正覺中得。若證正覺即不著諸相。但以覺道恒相應故。神變相好。不求自至。設至於後福智終時。三世一時不移毫念。如寶王印。一時頓印無先後成文。
五發行脩行。即昇夜摩天宮品至十無盡藏品四品是。夜摩是空居天。明從須彌山頂至相盡際。證佛智身依本智法空。行普賢行也。
六理事相入。即升兜率品至十迴向品三品是。以十行事法迴入十住理中。令理事無礙。體用相徹。兜率在欲界五天之中。表根本智差別智。智悲均融。處於中道。
七蘊脩成德。即他化天十地一品是。以十地法門但於十住十行十迴向中蘊積功成。任運淳熟。果終智滿。住法本宮。恒徧一切。更無昇進。佛常現在。非是新來。故無昇天并迎讚品。此天依他起化以成[A17]己樂。表此位依眾生故而行悲智。無自心想。
八隨緣無礙。即第七會三禪天人佛華三昧。說十一地等覺位中普賢法門。明十地自分道終。等覺位中以普賢行徧周法界重重無礙。此天憂喜情亡。表等覺定亂情亡。唯智悲利俗。此會來文未足。據瓔珞說。
九因果位終。即普光明殿說十定品至如來出現品并離世間品總十二品經是。以十定品至離世間品總括五位十地佛位及普賢萬行始終因果門前後徹故。故十定離世間二品之初皆序始成正覺而與初會二會相同。以十定是文殊智體。離世間是普賢處世大用。總在普光法堂一時都會。但依位法。菩薩眾號有異。非是去[A18]已還來。譬如空中百千寶鏡。置一佛像在地。以眾菩薩圍遶莊嚴。於彼百千鏡中一時頓現。一一鏡中影像互相參入都無往來。如來亦爾。於始成正覺之時。天上人間十方國土一時頓現。互相參徹都無來去。
十令凡實證。即逝多林法界一品是。如來入師子嚬申定。現法界果德普莊嚴廣大境界。令生信樂。達佛實相。以法界性中安立信等六位方便進脩。不離體用。不壞方便。其智彌高。其行彌下。隨立知行。不迷因果。令覺者善明總別。依位成功。不滯於始。不離於初。如六千比丘皆是凡夫。於文殊所。頓明十耳十眼。普身十方。成就佛法。而不離文殊足下。又一萬諸龍。五百優婆塞。五百優婆夷。五百童子。五百童女。並是凡夫。皆信法界佛果而登十住十地等。於中舉一善財以例同然。如善財因文殊發心。而智滿後還見文殊。以法界中一切法總神總真。總不思議故如來神力說。以法界體凡聖一體故於人間說。如是法門諸有信解及證入者。猶如師子王之子。初生之時雖則未能如其師子王力勢自在。而師子相全體無異。一切諸獸[A19]已皆畏之。諸信證者亦復如是。雖未能堪力用如佛。而信者[A20]已種佛種。證者[A21]已生佛家。為佛真子。與佛智同。超彼權乘得神通菩薩九地等見。故云設有菩薩讀誦八萬四千法藏得六神通。於此法門不聞不信。又云不退諸菩薩亦復不能知。以是出生死之不退。非是達根本無明得根本智處生死之不退故。並是法界智海大宅門外施設草庵姑免火難者故。大方廣佛華嚴經者。大是無方義。方是法則義。廣是理智徧周義。佛是智體無依住義。智自在義。華是徧法界無盡行義。以行能開敷自他果故。嚴是莊飾義。以十信中有作行華開敷十住位中妙理智慧果故。復生十種無作行華。常以互嚴自利利他之道。故行為嚴飾義。此經以毗盧遮那大智法界本真自體寂用圓滿果德法報性相無礙佛自所乘為宗。令初發心者志樂廣大。還得自心無依住性根本不動智。與諸佛智合一無二故。是故此經常以佛果為進脩道跡。是佛根本大智古跡脩差別智故。若異佛古跡而有進脩。無成佛義。如三乘且免一分麁生死苦。非是依佛智體古跡脩佛乘也。又此經以一切眾生根器佛一圓音一念三世無始無終常轉法輪以為教體。大要言之。一切眾生諸煩惱海。一切眾生隨分善根。人天樂果。聲聞緣覺菩薩佛乘解脫涅槃名句文身語業等。及一切善惡果報虗空法界言與無言一切法無非教體。此經始終徒眾形相。總有二百二十八眾形類部從莊嚴道場形類各異。當會事意皆有所表。初一品有四十七眾。表意如下。
○世主妙嚴品第一
諸天神王八部及菩薩導利眾生之眾。皆是世間之主。佛成正覺咸來慶讚。各與佛剎塵教眷屬。或將無量部從共嚴海會。以主伴交參同彰法象。故曰妙嚴。此經是法界智之真我。見法界智之真佛。聞法界智之真談。入法界智之真理。當是文殊普賢神洞真源道齊智海者之所傳持。非三乘人所能也。一時者。法界無時。是佛說法時也。摩竭提此云徧聦慧。以人多聦慧名國。阿蘭若法。此云最寂靜處。是閻浮提最中。故諸佛成道皆於此也。場是揀穢處。菩提場表治惑。明示現成佛治眾生惑也。始成正覺者。古今情盡為始。心無所依為正。理智相應為覺。得如是法名為成也。其地金剛所成。地上有十種寶嚴者。法身因。報得金剛地。十波羅蜜成其寶嚴以嚴地也。寶樹行列。樹上有十種嚴者。覆蔭眾生行為因。報得寶樹。以智行相徹。故一切嚴具樹中現像。以方便破暗。故樹出光明。以願興智。故光中雨寶。因果徹故。寶中菩薩如雲出現也。宮殿樓閣充徧十方而亦十種嚴者。大悲含育以成其宮。大智利生以成其殿。以智觀照為樓。知根設教為閣。大願徧周故充十方。以十波羅蜜隨大悲生。復成十種依報。而無邊菩薩咸集其所也。其師子座高廣妙好亦十種嚴者。於大眾中得無所畏。故稱師子。法界以為座因。故無限量。以智隨萬行。故十種具足嚴座。以因位十地法雲潤澤。故座出音說佛境界悅眾生也。如是莊嚴皆是如來大智大願任運報得。如龍遊雲起。虎嘯風生。報感應然。非物能與為也。智入三世悉平等者。智能隨俗。言入三世。俗體本真。故言平等。以總別同異成壞六相義該括。即總而全別。即別而全總。即同而俱異。即異而俱同。即成而俱壞。即壞而俱成。皆非情計一異有無等生滅相故。以自體無念力大智照之可見。其身充滿一切世間以下。總明如來身語智三業依正隨用自在也。十佛剎塵菩薩圍遶。上首菩薩名普賢者。行與理齊。利生皆徧曰普。隨緣成德曰賢。次九箇菩薩上字同名為普者。明此十普之義是一人之普。一一菩薩具十普也。下明別者。明一一普賢能徧別故。普義方得成也。此十普眾。是十方佛同行之行。更無舊新。如王大路。其奈不行之何。此十普菩薩是佛自普賢行果。如來是正覺之果。如來所居華藏淨土。是佛報得依果。一切眾生以自根性觀佛三種因果。及佛自普賢門而生信心。若不如是從何生信。是故如來以此三種因果而令眾生信樂脩行。海月光大明菩薩直至大自在天王凡四十眾。每眾主伴十人。總四百人。表佛自行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中四百箇波羅蜜門。以四位中四十箇波羅蜜門每一箇波羅蜜門自具十波羅蜜。故成四百箇波羅蜜門。前普賢一眾十人。皆具十普之德。十人互參自具十眾。十人當百。還表佛自行等覺位一百箇波羅蜜門。以故雖則四十一眾。還當五十眾。主伴五百人。表佛自五位五百箇波羅蜜門。海月光大明菩薩至大自在天王都為四十眾。通十普賢一眾。并菩提樹內流光眾。如來宮殿眾。如來座內眾。十方諸來菩薩眾。菩薩毛孔眾。如來眉間毫中眾。都為四十七眾。菩提樹內眾并宮殿眾前[A22]已釋。座內眾明是如來往昔自行。與古同因彰果眾。諸來眾是興供眾。毛孔光明眾是法界性起無礙一多同異自在大悲無盡不思議眾。如來眉間毫中眾是示果成因生信利生眾。此是成佛後以十信心位乃至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遍法界法門眾。舉此自脩因果。還令學者倣之。
海月光大明等十菩薩是佛果位中以普賢行入俗利生之眾。以其行異。其名亦異。以普徧別。方成普義。以明十住初心一下頓乘古法。不移舊跡。如大王路。新舊同行。以此開悟迷流。還令學古。一同自法。故寄位初發心住。以表初住所行檀波羅蜜中主伴十波羅蜜。海月光大明菩薩表檀波羅蜜。以檀波羅蜜為主。餘九箇菩薩名號為伴。以法施廣濟為海。令他清涼為月光。自他普照為大明。故表檀也。雲音海光無垢藏菩薩表戒波羅蜜者。性戒大悲普雨法音為雲音。性戒如海。不宿死屍。而萬法總淨為海。光無垢藏。故表戒也。功德寶髻智生菩薩表忍波羅蜜者。髻是首飾。忍為上首。故寶嚴其頂。以能忍故是智生也。功德自住王大光菩薩表精進波羅蜜者。利生不倦自在如王。普令開曉故大光也。善勇猛蓮華髻菩薩表禪波羅蜜者。明從凡起信入證之初。一念無思。頓超諸想。真智冥會。是勇猛義。以禪體處世即真。不染寂亂。為蓮華髻也。普智雲日幢菩薩表般若波羅蜜者。以慧雨法為雲。慧光破暗為日。摧邪顯正名為幢也。大精進金剛齊菩薩表第七方便波羅蜜者。大悲堅固。入俗無疲。名大精進。壞他堅垢名金剛。以處智悲中際為齊。齊是身之中也。香𦦨光幢菩薩表第八願波羅蜜者。大願弘芳為香。以智隨願破惑為光。入邪破障為幢。如八住善知識毗目仙人示作外道。與邪同行。破邪師道等是也。大明德深美音菩薩表第九力波羅蜜者。以法師位善說法故以為名也。大福光智生菩薩者。明此是智波羅蜜也。此十菩薩名。明初住中以此十法治染淨成法身悲智之門。計此脩治法合一法。今說諸波羅蜜各各不同。明於一法上以十法脩治慣習增明以成其一。其法不離舊行。時亦不移舊時。時無性故。三世無去來故。但於一法上具十法行門體用。但於一法上脩行生熟處。分一住二住。[A23]但於一法上會悲智願行生熟淺深不同。隨不同處。分其地位差別。以六相義圓通可知。非是法之異也。此下諸神王天眾。皆以自一為主。餘九為伴。一一名義隨位配列。
妙色那羅延等十執金剛神。表第二治地住法門。主戒波羅蜜中十波羅蜜。以戒防護為執。戒體不壞為金剛。以性齊諸佛。智同真理。隨普賢行。處世護持。自心合理。其智自神。不思不為而通萬有曰神。非鬼神之神也。妙色那羅延神表戒波羅蜜中檀波羅蜜門者。以性戒成檀。感招妙色。那羅延是不壞義。以性戒破惑。得不壞身也。日輪速疾幢神表戒中戒者。戒光無缺名日輪。見者應真名速疾。自他惑盡為幢。心無異念為執。性不可破為金剛。稱真自在名之為神。須彌華光神表戒中忍行。以法忍高勝為須彌。以忍嚴行。人見皆悅為華。觀者破慢為光。餘七神義。以次配知。此是第二治地住中十住主伴十波羅蜜門。
華髻莊嚴等十身眾神。表第三脩行住法門。主忍波羅蜜中十波羅蜜。如歎德云。皆於往昔承事供養一切諸佛。[A24]已成諸佛何藉供養。明以眾多身雲眾多嚴具。於一切時供養一切眾生令其成佛。為眾生與佛體無有二。是調忍義。是身眾義故。華髻莊嚴神表忍中之檀。以忍最勝報得頂嚴也。光照十方神表忍中戒者。以忍為戒體。法忍戒光令眾喜悅為光照也。海音調伏神表忍中忍者。聞諸善惡毀讚多如潮音不生憂喜。又自以聲如潮教化令無失時。是調忍義也。餘七神義以次配知。
寶印手等十足行神。表第四生貴住法門。主精進波羅蜜中十波羅蜜。以智隨精進滿足眾行為足行神。寶印手神表精進中檀者。明以法寶智印行精進行。引接眾生。手是引接義蓮華光神表精進中戒者。居生死海如蓮不染。見者發心名為光也。精淨華髻神以法忍無垢為清淨。又得頂嚴。以忍是華鬘義。故表忍也。攝諸善見神表精進中精進者。常攝諸根不令起見。即無見不善。是精進也。餘六神義以次配知。
淨莊嚴幢等十道場神。表第五具足方便住中十波羅蜜。以禪波羅蜜為體。道場是除蘊穢義。以禪能治蘊。如世間場。為明禪定淨六七識之取染。顯般若能開妙慧簡擇理智體之本實。故禪以為場體。般若以為人功。普賢萬行以為䭾運。至法界普光大都一切種智藏中。此中十神。一神為一波羅蜜。為自益益人之行。其義以次配。
寶峰光曜等十主城神。表第六正心住中十波羅蜜。以般若為體。以空慧自在守護心城為主城神。十住品正心住經云。此菩薩聞十種法心定不動。是申明城義。善財參第六住知識海幢比丘。見其端居寂默出入息盡。是證此城義也。寶峰光曜神表般若中檀者。以法空慧至相盡處為寶峰。以無性妙慧廣施含生是光曜也。餘九神以次配釋。略知法則。如道場神主城主地等神總是女神。為明慈悲故。而實體中無男非女。俱隨事示現。
普德淨華等十主地神。表第七不退住中十波羅蜜。以方便波羅蜜為體。以大悲生育萬有。性無退動。為主地神。
寶峰開華等十主山神。表第八童真住願波羅蜜中十波羅蜜。以第八無功智不動為山。應真自在為神。
布華如雲等十主林神。表第九法王子住。主力波羅蜜。明說法如林。廣多覆蔭。故是法師位也。
吉祥等十主藥神。明第十灌頂住。主智波羅蜜。於中十神主智波羅蜜中十波羅蜜。以智能知根與法藥為神。[A25]已上十眾百人寄同神位。表佛自行十住一百箇波羅蜜門。
柔軟勝味等十主稼神。表第一歡[A26]喜行檀波羅蜜中十波羅蜜。如世間禾稼為資糧。長養色身。佛法即以十波羅蜜行為資糧。長養法身。令習氣漸微。出世悲智習氣慣使成辨。三乘說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為道前資糧。初地[A27]已上為見道加行。以初地始見道猶未明了。此經十信中全信自心與佛無異。十住初心以方便三昧見道。初住[A28]已上諸住總為見道之位。十行十回向十地總為加行。總為資糧。為資糧加行與佛因果同進。故以普賢行。用資悲願成滿。以初住所見法身理智性果。用資普賢行。不屬人天有為。故五位進脩法身理智性果并普賢行。於一真法界中互為資糧。廢一即二不成。為以理智佛果嚴行。以行嚴果。如黃瓜菓華同出。華菓相資。名佛華嚴也。
普發迅流等十主河神。表第二饒益行戒波羅蜜中十波羅蜜。善財饒益行知識釋天童子。於河渚中聚沙。以術利人為行。明戒體。此以河神為戒體。前後相似。普發迅流明應一乘之種。普潔泉㵎主河神明應三乘及人天等善法以為戒體。是普潔義。若不如是。行行不滿。
出現寶光等十主海神。表第三無違逆行忍行中十波羅蜜。以法性大悲以為忍體。如海處其下流。能容一切無明高慢生死之流。皆為法流而無妨礙。為無違逆行。
普興雲幢等十主水神。表第四無屈撓行精進行中十波羅蜜。以法性之水常勤精進。知根而益無屈其心。如水含潤隨物而益。各得其所而無撓也。
普光𦦨藏等十主火神。表第五無癡亂行禪波羅蜜中十波羅蜜。以即寂而恒照。即事而恒理。悲智照用而無礙。故火神為定體。火在天為日。在人為心。在方為南為离神。在法為虗無。為中道。為正。為智照萬有。善財南行為若此也。
無礙光明等十主風神。表第六善現行般若波羅蜜中十波羅蜜。風即辰巳之間巽神。為言說。為教令。易巽上坤下為觀。曰風行地上可以觀。象大人設政教而天下從之。明第六波羅蜜智慧功成。善現言教教化眾生。又上值角宿為天門。主僧尼齊戒法則。象以口為天門。吐納風氣。施教成化。故以智為風神。方者法也。大象無方。取其法耳。
淨光普照等十主空神。表第七無著行方便波羅蜜中十波羅蜜。一切法空能生大悲方便。攝化眾生而無所著。故主空神表方便也。
徧住一切等十主方神。表第八難得行中十波羅蜜。以願波羅蜜為主。為智用無功。其功難成。故以願防之。念其本願引智起行。令行周徧。不住涅槃。不住生死。以第八無功智成。圓攝十方之法。饒益眾生。
普德淨光等十主夜神。表第九善法行中十波羅蜜。以力波羅蜜為主。明法力[A29]已成。法王功辦。常處生死長夜。以法照明世間。
示現宮殿等十主晝神。表第十真實行所行智波羅蜜中十波羅蜜。智日恒明為晝。智無為而應萬有為神。示現宮殿神表智中檀者。以悲宮智殿成就眾生。悲智空殿展轉相益也。[A30]已上十眾百人表佛十行一百箇波羅蜜門。
羅睺等十阿脩羅王。表第一救護一切眾生離眾生相回向檀波羅蜜中十波羅蜜。阿脩羅釋為非天。雖亦天趣所攝。為多諂詐。無天妙樂。又處大海。而海水不沒。像菩薩大悲方便有如諂詐。雖入生死而無人天五欲之樂。雖出世間而無涅槃寂滅之樂。涅槃生死不住不沒。咸得自在。名為王也。羅睺此云障明。其手能障日月之明。毗摩質多。此云響高。以與天帝戰時。揚聲大呌能震山岳為名。此脩羅表檀中戒者。明以大悲大願音聲誓度三界六道。故悲願為戒體也。
大速疾力等十迦樓羅王。表第二不壞回向戒波羅蜜中十波羅蜜。迦樓羅。即金翅鳥。兩翼相去三百三十六萬里。於大海上以清淨目觀命盡之龍。以翼簸水兩闢而搏取之。顯菩薩常於生死海上。以法空清淨智眼觀有根熟眾生。而以止觀兩翼搏。置自性清淨涅槃之岸。以海不宿死屍。明大悲大智性戒不宿人天三乘染淨二見死屍。如金翅簸海。波未合時取龍而出。為速疾力也。
善慧光明天等十緊那羅王。表第三等一切諸佛回向忍波羅蜜中十波羅蜜。緊那羅。此云疑神。似人而頂有角口似牛。人見疑之。象以法忍力生於六道同行利生。似凡而智如佛。似聖而行同凡。故表為疑神也。
善慧等十摩睺羅伽王。表第四至一切處回向精進波羅蜜中十波羅蜜摩睺羅伽此云大蟒。亦云𮌎腹行。是守護伽藍神。象精進四生六道無處不入。利人匍匐。離慢謙敬。是菩薩事也。
毗沙門等十夜叉王。表第五無盡功德藏回向禪波羅蜜中十波羅蜜。夜叉此云苦活。亦云伺察。毗沙門天王領夜叉眾在須彌山北面。象以禪定夜叉。伺察守護一切眾生苦活之心。令不妄起。得大功德藏也。
毗樓博叉等十龍王。表第六隨順堅固回向般若波羅蜜中十波羅蜜。毗樓博叉天王領龍眾住須彌山西。毗樓博叉此云種種眼。象以般若種種空慧莊嚴諸見。令見無著。如龍遊空隱顯自在降雨潤物。表空慧有無自在。雨法益生。龍有五種。善住龍王為一切象形龍主。難陀龍王為一切蛇形龍王。無熱惱龍王為一切馬形龍主。婆樓那龍王為一切魚形龍主。摩那龍王為一切蝦蟇形龍主。諸龍皆能變形。唯初生時睡時瞋時行慾時不能變形。諸龍皆有金翅鳥怖。熱沙墮頭怖。風吹寶衣露身生苦。唯無熱惱龍王不以蛇形行慾。又無上三種患。因以名之。此約三乘所說。今此一乘中龍王。其德並是入不思議乘佛果位中菩薩。為化眾生徧於諸道普現其身。[1]令於此會賀佛出興。酬其本緣。寄位表法。娑竭羅此云海。表大悲入生死海。德叉迦。此云能害。以其嗔時噓視。人畜皆致命終。亦云多舌。表般若善說多法。害諸煩惱。
增長等十鳩槃茶王。表第七隨順一切眾生回向方便中十波羅蜜。鳩槃茶是噉精氣鬼。亦名冬瓜鬼。以其陰囊大如冬瓜。行則擎置肩上。坐則踞之。增長天王領之住須彌山南。以其貪求食噉。表菩薩盡與隨行斷一切貪求也。
持國等十乾闥婆王。表第八真如相回向願波羅蜜中十波羅蜜。乾闥婆此云尋香。有香氣處作娛樂以求其食。持國天王領之住須彌山東。象以真如法界五分法身無染之香。恒願娛樂眾生。令其愛樂。
月天子表第九無縛無著解脫回向力波羅蜜。以性空慧力照燭眾生。淨煩惱熱。令得清涼。故託事於月。十箇月無以次配義。
日天子表第十法界無量回向主智波羅蜜。如日處空。照臨萬有。其位在上。其功益下。象此位其智甚高。其行彌下。人天神鬼外道邪行畜生地獄盡同其行。如日月其形在上。其功在下。善惡俱照。十日天子以次配智中十波羅蜜。長阿含經云。月上有城正方一千九百六十里。二分天金。一分琉璃作。遙看似圓。天子五百歲。子孫相襲一劫。日月相近。光影相暎即有虧盈。日廣五十由旬。其城正方二千四十里。純金所成。壽命子孫同月。以風持故繞須彌山。總是四天王攝。[A31]已上十眾表佛自行十回向一百箇波羅蜜門。
釋迦因陀羅等十忉利天王。表初歡喜地檀波羅蜜中十波羅蜜。忉利。此云三十三。此天在須彌山頂。其頂四埵各八輔天。并帝釋天主為三十三。此天身長一由旬。衣長倍之。而重六銖。壽一千歲。一日一夜當人間百年。三十日為月。十二月為歲。帝釋亦名釋提桓。亦名憍尸迦。亦名釋迦因陀羅。此天在山頂相盡處。明從前位習氣之有為。昇此初地法空之際。一分習氣盡。故寄表此天。如十住十行寄表如神。十回向如王。此十地如天。明其進脩漸漸慣習殊勝。以六相十玄門該之。總是一剎那中同異。不可作情計也。
善時分等十須夜摩天王。表第二離垢地。夜摩此云時分。以依空而居。無日月天。光自相照。不分盡夜。但蓮華開合知晝夜時分。天身長二由旬。衣長四由旬。重三銖。壽二千歲。日月歲數與忉利倍。此眾十天表戒中十波羅蜜。以上上十善戒治欲界現行麤惑習氣。三地脩九次第定方無三界煩惱。生如來家。同如來性。
知足等十兜率陀天王。表第三發光地忍中十波羅蜜兜率此云知足身長四由旬衣長八由旬壽四千歲日月歲數與夜摩倍最後身菩薩於此教化此地以脩九次第定得出三界作鍊金不失銖兩喻明以九次第定鍊之以法眼觀之以行加之無虧本法但轉明淨。
善變化等十化樂天王。表第四𦦨慧地十波羅蜜。以精進為體。此天常以變化以自悅樂。表此位以三十七助道法門莊嚴慧業。對治三界邪見等障。鍊磨心地令更明淨。用化眾生以為自樂。為𦦨慧也。
得自在等十他化天王。表第五難勝地。此天依他起化以為[A32]己樂。在欲界頂魔王住處。明菩薩欲境難超五地以來五欲境界未全自在。但為觀照諸波羅蜜脩行力故不沒其中。未同八地無功法流自在。故以禪定為體。脩十諦觀。治三界染淨惑障餘習。得工巧明門教化眾生。令他得樂以為[A33]己樂。若不爾者是魔眷屬。此天身長十六由旬衣長三十二由旬。壽命日月歲數悉與前倍。
尸棄等十大梵天王。表第六現前地般若中十波羅蜜。梵以音語得名。尸棄天王發大梵音。其諸梵眾各各自謂唯與我語。於大千界而最自在。顏如童子。身白銀色。長半由旬。衣如金色。無男女形。禪悅為食。壽命一劫。樂脩禪寂。此位以毗瑠璃寶磨真金轉明淨作喻。明此菩薩以十種十二緣生觀及十空三昧為毗瑠璃。用磨智慧轉轉明淨。明觀無明成根本智更明淨也。
可愛樂光明等十光音天王。表第七遠行地方便中十波羅蜜。光音是二禪。[A34]已滅憂苦。出語口中光生。表七地菩薩大悲行滿。自苦[A35]己無常度他苦。而教光破闇也。
清淨名稱等十徧淨天王。表第八不動地願波羅蜜中十波羅蜜。此三禪天。禪悅喜動。風災猶至。表八地功用[A36]已終。無功智現。無生法樂智淨習氣猶在。諸佛加勸令憶本願。方隨智行廣利眾生。
愛樂法光明幢等十廣果天王。表第九善慧地力波羅蜜中十波羅蜜。此四禪天。無出入息。三災不及。色果意識雖在。而[A37]已無欲界意識。象此地說種種法無心意識。為大法師任智法明一切具足。
妙𦦨海等十大自在天王。表第十法雲地智波羅蜜中十波羅蜜。此天一眾皆勤觀察無明之法。明十地無相智成。緣真法執內外習亡。大自在天居四禪之頂色。究竟天中。表十地智悲自在之極。此是引進方便託事表法。故攝化境界。漸漸增勝。如實而言。一乘法界。理事同參。一微塵內諸佛國土人天同處。身塵毛孔如影相入。十玄門該之。不可隨化相說。[A38]已上十眾寄同天位。表佛自行十地一百箇波羅蜜門。
如是菩薩神王諸天。總明如來自行五位因果行門。以智如虗空。無形無色而大用徧周。不往而速。不來而至。不作而用。應物而成功。號之為神。以無作智性一念徧知十方同異差別。而於諸境自在無礙。號之為王。體淨無垢。非質所留礙。而隱現自在。號之為天。是故寄位同神同天同人。乃至十方異生悉同其事。而非天非人非鬼神之神。如佛實非牛王龍王象王。但託事表法以令易解。此下從大自在天王直至海月光大明菩薩等四十一眾。各序所得解脫門。各說十頌。初頌皆純讚佛。後九頌皆每頌三句讚佛。一句自慶所得同佛。唯海月光眾。但讚佛德與自所入之法相似。而總序四百二十箇解脫門。四十一眾主伴四百一十人。以普賢一人自得十解脫門。九箇普菩薩加淨德妙光自為十人。故得四百二十箇解脫門。以明同得佛解脫同入佛知見。以明不悟是凡悟即同佛。以與後學作樣式令倣之也。
大自在天王至忉利天王十眾主伴百天王。得百解脫門讚佛十地行果。
日天子至阿脩羅王十眾百王。得百解脫門讚佛十回向行果。
主晝神至主稼神十眾百神得百解脫門讚佛十行之果。
主藥神至海月光大明菩薩等十眾百人得百解脫門讚佛十住行果。
普賢一人獨入十解脫門明獨當等覺位中十法。一即一切。一多自在。延促自由。總攝之義。普賢眾中九人加淨德妙光一人為十。得十解脫門。淨德妙光是文殊別號。明等覺位中因果理智萬行圓融。
爾時如來師子之座一切莊嚴具中一一各出佛剎塵數菩薩。其諸上首各興供雲說頌讚佛。各隨方面化座而坐者。明以法身為座體。普賢萬行為座上莊嚴。無作智為座上佛。座出菩薩是古佛舊行。明今佛合古行古行合今佛。古今不二。亦明因果不二。故於本行報得果內。還出本自行因之眾。又座外普賢眾是佛利他之行。座內之人是佛自行所契普賢之眾。此之大眾。古今諸佛一道無二。眾生乘之。即名乘如來乘至於道場。以一切法。皆道場也。
爾時佛神力故其地六種十八相震動者。明常隨佛眾。諸天神王眾。及座內古今諸佛同因眾。樹內流光眾宮殿內十悲眾。當佛自眾來集得益賀佛眾心喜動。故地隨動。此明自眾大集一終。然後面門放光普集他土亦來。明無自他中之他。化儀主伴龍行雲應法事合然。以真法性塵剎普周。一剎那中三世同際還以一多相含不同門該括。如是放光集眾。意令知佛境界相參無二。[A39]已上是初成正覺顯示五位行門一終因果。
○如來現相品第二
如來現相者。以諸菩薩及一切世間主默念佛地佛境界等三十七疑。乃於供具中出聲說頌致問。而如來心即知眾疑於齒間放光。其光徧於十方。出聲說頌雲集十方眾海。是現佛境界自在相也。供具說頌。明心境無二。以一切法總是法界不思議體也如來知眾所疑。以法界心同眾生心也。現齒光相。以口齒是吐納言音之處。表告眾令集也。十方世界蒙佛光明皆有佛剎塵數菩薩從其佛所而來。皆興十種世界海塵數供養雲者。此他土來眾。是無自他中之他。以成化儀主伴。其十種供養雲表十波羅蜜行也。此諸菩薩身毛孔中一一各現世界海塵數光明。一一光中現世界海塵數菩薩。一一菩薩徧入法界安立海所有塵。一一塵中悉有佛剎微塵數剎。一一剎皆有三世諸佛。其諸菩薩一一悉能往詣同事利生者。明法界不思議體性身心境界。自他無礙。能同能異。如帝網境界。重重參暎也。如來眉間毫相放光名普照十方藏者。明是十地菩薩智滿中道教行之光。光所出眾上首名一切法勝音。即是十地滿足中道果行。將此中道覺行悲智圓滿法界行門毫塵剎海無障礙法。答前大眾三十七問。使令現在及以未來信此十地法界因果法門行滿十方咸令獲益故經云欲令一切大眾得於如來無邊境界神通力故放眉間光。其光還入佛足下者。足下是初信發行之際。欲令大眾所信所行。是佛果海理智體用不相離法也。上首坐蓮華臺諸眷屬坐華鬚者。表萬行主伴。與前菩薩毛孔流光所出之眾相似。明法界理智中圓滿自在之行。無體可礙也。
○普賢三昧品第三
普賢菩薩入毗盧遮那如來藏身三昧者。毗盧此云光。遮那云種種遍照。如來是法性之體藏身是含容眾法之智。明以理智教行隨根利益。三云正。如寅月三陽生為正月。又一止為正。以一心止。其道自正。昧云定。五蘊情識冥昧不行。即真智現前。故三昧是正定也。普賢入者。普賢三昧恒無定亂。如十定品中灌頂大士起諸想念而求普賢。則普賢常在三昧。定亂俱真。但以普賢紹佛法界大智之家。為佛萬行徧周克家之長子。將談佛家果海。及眾生業報海。故須入定以成化儀軌則也。普賢入此三昧時。盡法界虗空界一切國土所有微塵一一塵中有世界海塵數佛剎。一切剎中有世界海塵數佛。一一佛前有世界海塵數普賢。皆亦入此三昧。一一普賢皆有十方物現摩頂及與智者。明普賢行徧周法界。如天帝網光影交參。重重無盡。以差別智與根本智相契為十方佛現以二智相及為摩頂。相印可為與智也。從三昧起者。以將舉佛果海及眾生海。故從果體起其行用也。
○世界成就品第四
普賢菩薩舉世界海種種形狀種種依住。及諸苦樂淨穢皆隨眾生自業所成。眾生業轉變。則剎海轉變。眾生業成壞。則剎海成壞。眾生業[A40]染淨。則剎海染淨。以眾生心行無邊。故諸剎海無有邊際。佛菩薩於如是剎海。皆以大願大悲大行及不思議變化之力而得清淨莊嚴。以眾生業海無盡。故佛菩薩廣大身語智行果海亦無有盡。明佛菩薩普賢行海。皆從眾生業行海起。令諸脩學之士知眾生境界即佛境界。眾生心界。等法界虗空界。光影相入重重無礙。非彼人天權學所有一異淨穢自他往來諸曲見也。
○華藏世界品第五
華藏世界者。普賢菩薩舉佛五位行業報得莊嚴果海。開廓眾生知見。以此廣大報土是蓮華所持。而含藏一切世界。名為華藏也。此華藏世界下有十種風輪持載者。是大願波羅蜜中十波羅蜜所成之報。以法身無性。若無志願。則一切行皆不能成。如無舵舟隨波漂轉。故以大願智輪持諸萬行。報感風輪持諸世界也。世界在蓮華藏。是法身隨行無染無依智報。華名種種蕋香幢。是差別智不傾惑報。香水海是無量無邊大慈悲報。香水河是進脩不息報。金剛地是平等性堅固行報。輪圍山是大慈防護戒行之報。眾寶妙華是開敷萬行報。寶樹是覆蔭眾生行報。夫報不虗得。故云皆是毗盧遮那如來往昔於世界海塵數佛所淨脩世界海塵數大願所嚴淨也。世界種者。三千大千世界數至一恒河沙為一世界海。海世界數至一恒河沙為一世界性。性世界數至一恒河沙為一世界種。此華藏中有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世界種。最中心香水海內世界種有二十重世界。上下相去各佛剎塵數世界。此娑婆世界在第十三重。最下第一重有一佛剎塵數世界圍繞。次第增至最上第二十重有二十佛剎塵數世界圍繞。此世界種外十方環列有十箇世界種。亦各有二十重。其高下相去其圍繞漸增。悉與中心世界種同。此十箇世界種外周圍有一百箇世界種。此一百箇世界種內最近輪圍山十箇世界種。上下略舉四重。重數雖少。還與二十種者高下齊等。其九十箇世界種不言重數總計一百一十一箇世界種。如天帝網分布而住。其間重重世界如日月星等。以風持載而處於空中也。此諸世界種以何因者。中心一箇世界種是佛根本不動智報。其外十箇世界種是佛五位法門一因一果之報。一一有二十重是十波羅蜜一因一果之報。重重中所有佛是勝進之果。次外一百箇世界種是五位中五十箇波羅蜜一因一果所成之報。其內十箇世界種只四重是四攝法利生之報。以四攝法即是十波羅蜜之行。故還與二十重之高下齊也。此華藏中雜類世界種種分別者。是所攝之眾生各隨自業所成之報。以眾生自業差別。故同在一處而境不同眾生妄想業風所持國土。與佛菩薩大願智風所持實報國土。本是一土。佛菩薩行徧眾生界。則其報土亦自徧眾生界。但由眾生行業差殊。自不能見。如世靈神鬼物與人同處而人不能得見也。此華藏世界圓攝三世者。以三世即一念。一念即無念。於無念中不壞諸念無時中不癈諸時。故佛及眾生三世行業報境總於其中互相顯現。如百千鏡四面俱懸。前後影象相參徹也。此華藏世界隱現自在者。順法身則萬象俱寂。隨智用則萬象都生。隨大悲則恒居生死。隨理智則生死恒真。是故隱現萬端而純雜無礙也。夫佛國本空。而此華藏如是廣大者。為二乘滯寂廢行。及權教樂生他土。及怖空眾生。隨境存業。不能解脫。是故彰此福智願行廣大境界。令知佛土無生無滅但為利益眾生而以本願力故常住其中。
○毗盧遮那品第六
此品來者。以前五品舉現在毗盧遮那佛果恐諸後學意疑古無舊跡。今何所來。故此品引古佛應世道跡。印今毗盧遮那出世之法相襲不異。引古以成今信。還以今佛之號名品。還是普賢說。以來文未足。故此品無結終處也。此上六品經有三法六周徧義。毗盧遮那如來是無相法身。文殊是大智。普賢是大行。此三法是五位進脩之體。其世主妙嚴品明佛智身周徧。如來現相品齒光十方告眾。明佛語業音聲周徧。普賢三昧品明佛體用行門周徧。世界成就品明佛身行周徧。華藏世界品明佛智悲萬行圓滿報土周徧。此品明佛無時智體三世周徧。學者體此三法六周徧義。信佛所行規式。以成自[A41]己信心。方是悟佛知見不差謬也。此上說菩薩眾生染淨業報及佛報土。是答前世主所疑佛海佛境界海菩薩行海波羅蜜海眾生海等默問也。
大方廣佛華嚴經合論纂要卷上
校注
[0001001] 目錄新作 [0003001] 真疑直 [0004001] 十上疑有脫字 [0005001] 六疑云 [0006001] 塵疑鹿 [0007001] 三疑五 [0007002] 五下疑脫十字 [0014001] 令疑今【經文資訊】《卍新續藏》第 5 冊 No. 226 華嚴經合論纂要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19-09-1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卍新續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CBETA 掃瞄辨識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