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究竟大悲經卷第三
勇猛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從心性本際海藏。涌動沸亂出生無量諸佛無量菩薩。無量賢聖無量仙賢隱士。無量經藏無量經教。無量能法音無量智慧無量神通。無量轉變無量巧便無量辯才。無量宮殿無量花蓋莊嚴之具。是故上盡頂天下盡水際。於中一切聖眾皆從心性本際。而便有之說而不足。以偈歎曰。
佛告勇猛菩薩摩訶薩曰。快說偈教。汝等大眾寧神冲寂。吾今重頌。
勇猛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大聖垂慈開教悉圓。不審此說為從心出。為從心性而出。為無從而出。唯願慈尊分明顯示。令迷教之徒知根所由。
佛告勇猛菩薩摩訶薩曰。上盡頂天下盡水際。於中一切眾生種種形質無量善惡。皆從心性而出。何以故。但心性無出。無出之出是名真出。是以得知。上盡諸佛下盡識海。從心心而有性心有。故一切皆心用。心用無邊際即用名為心。心用用心無用無心。
復次冥識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大聖所說一切皆心心。一切心無別心。無別心故一切皆心用。若如是者。云何有清涼心。云何有熱惱心。云何得不清涼不熱惱等。一心性熱則常熱。涼則常涼。不涼不熱常應不涼不熱。何以故。心性之理常無別故。
佛告冥識菩薩摩訶薩曰。一切皆心心一切。神遊法界無障礙。心一切一切一心。法界遊宅愛無所愛。無所不無所。形聲影嚮皆無別。
冥識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不解為是心用性性用心。唯願大慈尊披折令眾得開解。
佛告冥識菩薩摩訶薩曰。心用性緣慮。是真淨性用心不可毀壞照真金。是故心不用性無穢淨。性不用心無混融。無混融無始復無終。無始復無終心用性性用心。
說是法時。無量大眾乘實智駕性性龍圜本淨止緣切。
一切諸法即相解脫品第十
復次天真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一切眾聖莫不皆說順情之法。何故今日世尊所說之法皆是違情。違性則苦。苦是患源。故知情者以貪為體。若無有貪無所依恃。有依恃故一切果報由情貪而有。何以故。若不貪善無以息惡。若不息惡無以歸真。以此類之。云何今日如來說言。泯非喪是。福禍同流。同流歸真。歸真太極。太極之理本無是非。是非既喪。一切混融。混融之中則無凡無佛。何用教為。
佛告天真菩薩摩訶薩曰。貪者以情為體。情者以貪為本。由有情起即有違順。違順既與隨虛妄流。是故順情稱善。違情稱惡。若情既息。貪亦隨亡。情貪既無。善惡自謝。是以得知。貪善棄惡。是繼縛業。本非解脫。是故據此情貪之中。立其與奪顯四種解脫。何者為四。一者無願解脫。二者無作解脫。三者無想解脫。四者無學解脫。何以故。有願為願所繼。從繼業受生。一非解脫。有作為作業所繼。從繼業牽生。二非解脫。有想緣慮為想業所繼。從繼業牽生。三非解脫。有學有想念為想念繼學所繼。從繼業牽生。四非解脫。
天真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如來說四解脫門。復顯四種非解脫。四種解脫名障解脫義。義猶自未顯。唯願世尊哀愍救護願畢解說。
佛告天真菩薩摩訶薩曰。四種解脫者。無願為初。何以故。無願稱為解脫。有願之來為願所繼。凡有願者有心要期。要期滿願。滿願之由良由妄起。妄起望滿為願。願滿所繼。繼業招生。故知以妄集妄還繼妄。繼繼相繼故非解脫。無願無累。無累無妄。累妄俱融。無滿無稱。名真解脫。無作解脫者。一切皆無作。何以故。無作無為。無為則無利無功德。無利無功德。不為利益功德所繼。名為無作解脫。無想解脫者。若無想念則無繼結。何以故。想念波動境風飄浮。從外緣想牽想牽繼業。繼業招生。不名解脫。是故無想即無念。無想繼結不為業牽。名為無想解脫。無學解脫者。無學無憂有學有憂。何以故。學從心意而起。是故學者勞心役慮增長我見。是非得失分別好惡貢高自恃。以有如是見故名繼縛。無學無憂。何以故。萬想自融圓流海藏。藏寂用寂。藏用體泯。名為無學解脫。
天真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心性是一。解脫應一。何故如來今日說四解脫門。心性是一。應說一解脫門。
佛告天真菩薩摩訶薩曰。一切眾生心性是一。而說四解脫者。良由群生繼結之興不過有四。是以且據繼結說四解脫。理而言之。四繼既沒。一上猶無。何容有四。但以四收繼收無盡故。且舉四名㯹其義屬。所以然。體泯相沒。解亦無解。安得有脫。以此類之。捨惡從善修道作佛。皆是繼縛。善及作佛猶是繼繼。況復誕縱諸非寧非繼縛。故知繼縛是封。封善封惡。以封結招生故非解脫。
天真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解脫之因何者為是。解脫之果何者為是。唯大慈愍願為重說。
佛告天真菩薩摩訶薩曰。有心修善。名天人之因。心存是非樂行惡行。是三塗之因。善惡雙泯體融大寂。名為佛因。亦名解脫因。設名名之佛因。如實佛因不何名目。何以故。佛因者無因可因。有因之因因果相待。相待之因名為繼縛因。非解脫因。
天真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因說竟。果猶未說。唯願世尊重為顯示解脫之果。
佛告天真菩薩摩訶薩曰。解脫果者。金剛心謝大明種智以為解脫果。理而言之。解脫之理無因無果。無果之果名解脫果。
說是法時。無量大眾冥會不起為因無得為果同真際等法性。
即相無相萬物不遷事用究竟品第十一
復次鑒照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如上所說。說次第十品立義不同言教各異。眾聖道一教門應一。云何設名題目而有眾多。不審此理願佛說之。令當來大眾知教開通擁閉同異。
佛告鑒照菩薩摩訶薩曰。眾聖異談旨當唯一。所謂依心教門眾多。所謂依身。若離身心則無言教。故知言教塵沙理旨無殊。教門無量歸處無別。以此類之。十方諸佛語說同故。無量菩薩方便處多。陳章吐教似如有異。究其玄旨畢竟無別。譬如色界天子眷屬無量音樂歎詠清雅婉約辭巧各異。遊騰虛空上昇光音。而至佛所各各一心盡意樂佛。論其文辭音曲箜篌琴笛悉皆不同。窮其意也皆歎佛好。歎好處同名為一語。上來教門差互不同。隨問對釋。雖教文彌萬而無二趣。但以種種開通會歸任縱。說是眾聖無二之理圓真教時。水行天子樹音天子百千眷屬。一時雲會而至佛所。各各恭敬正坐一面。長跪叉手以偈歎曰。
佛告水行天子樹音天子曰。一切言教不離心相。至於文字不離身相。是故身相得解脫時。文字即解脫用。
水行天子樹音天子異口同音而白佛言。世尊一切言教文字以何為體。以何為實。言教文字根本何者為是。尋教會理文字即解脫用者。何者為是。願大慈尊說其所由。令無量大眾知文字所由道教根本。
佛告水行天子樹音天子曰。一切言教心相是本。一切文字身相是體。身相為實。尋教會理者。窮其心生住滅名為尋教會理。文字即解脫用者。諸根真照真照真照圓寂寂照照寂同塵無染。名為文字即解脫用。
鑒照菩薩摩訶薩前白佛言。世尊大聖圓覺軌法修學而成等覺。等覺圓具還說真軌。自得令他得同入正智乘。乘者乘於法乘而究竟之由。何故如來今日說道。心相是言教。身相是文字。若心相是言教者。一切眾生具足言教。若身相是文字者。一切眾生具足文字。言教復具文字復具道教。自有何用在大聖會所而聽法乎。軌心為則軌身為用。則法成用久來解脫。何故今日說言文字即解脫用。
佛告鑒照菩薩摩訶薩曰。若如汝所問。心相非言教。身相非文字者。十方諸佛無量菩薩一切聖眾。離心之與身而有言教者。無有是處。譬如外求九十五道雜類鬼神入人身內遂起惡見。而要大聖。若離身心及與善惡苦樂果報而有言說。我當信受。若不然者。所有言說皆道我身。身是頑銅。心是癡源。教我學學其頑癡之法。我定不從。大聖復語汝。若如是要請之來。何不離身心善惡苦樂果報。而要於我求之。人即便答大聖言曰。我實離之。大聖復問。汝若離身心而要請者。汝今所問為是離身心而問。為是不離而問。若離身心誰為問者。若不離而問即非理之要。所以然者。身為外攞㨯。心王常處中。心王欻生念使口而便問。是以得知。問者皆由身心。若離身心無復有問。以此證知。往古來今三世諸佛所有法藏。唯心性為本。若離心性則無言說。是故無量真法隱在四大五陰。千是萬非取捨簡默。惡見塵中隱名為四大五陰。千是萬非取捨簡默。惡見塵勞顯即四大五陰。千是萬非取捨簡默。惡見塵勞以為文字根本。若離身心縱令佛辯無所言說。既無言說。抄何為經。既無可抄。字亦無字。
鑒照菩薩摩訶薩前白佛言。世尊若身心是法藏根本文字所由者。法本無染文字常淨。而此身心豈得無染常淨。
佛告鑒照菩薩摩訶薩曰。心性本淨。猶如明王雖處身中不為身塵所染。名為無染。明王雖在塵中。王不染塵。塵不染王。塵不染塵。名為常淨。無染常豈非真實法軌文字經教。以此證知。無邊經卷唯一切眾生身是。無邊法藏唯一切眾生心性天真是。若離此二。眾聖權實無量言教四辯宣揚。悉皆息駕旨章斷句。是以得知。大聖圓音古今理通唯說身心。是以愚人名身心為生滅穢惡。不名文字經教以為生滅穢惡。豈不違理太甚。橫增我見。顛倒情奢。錯用非宜。說而不足。以偈頌曰。
鑒照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說。體融大寂相即真用。真用用真無真無用。無真無用。云何而言違理太甚橫增我見顛倒情奢錯用非宜。性及身相畢竟無非是亦隨沒。誰為違理。誰為橫增我見。誰為顛倒。誰為錯用。若有違理我見顛倒錯用。即非法藏亦非經卷。何以故。前言後教自相違故。
佛告鑒照菩薩摩訶薩曰。實如所言。快問是義。體融大寂相即無礙。混沌天真名作太一。攝為法藏。顯為文字。攝則歸空沒影。顯則身相俱現。對身名經。隱覆名藏。改形換質正是太一洪源神變自在。是故經教文字乃是生滅苦空所攝。言文字即解脫用者。是教門之中苦空解脫非是太一洪源神變解脫。汝復以違理我見顛倒錯用。以難我者。非無理路。但教門與奪顯異去結。理而言之。違與無違相寂滅。寂滅無滅無滅可滅也。
爾時眾中有一菩薩摩訶薩名曰普泯。聞佛所說豁然意解。即於身上了了分明見十二部經。精麁深淺漸頓炳著。行行分明義句淵奧。相泯百非理融萬是混含混沌。天成無縫金紙銀字通天卷軸。以皮為紙。以骨為筆。以清脈為水。以髓為墨。以自性理書之而無錯謬。於時大眾一時悟解。照境分明。往古來今無量經教豁然意解一時領納。身上受持更無外求。息妄泯真平等現前。
顯一切眾生身與法一如無二品第十二
復次混融菩薩摩訶薩前白佛言。世尊如上所說。一切經卷唯一切眾生身是。若一切眾生身是經卷。經卷即是法聚。若一切眾生身身為法聚。身法聚者。唯願世尊慈哀為說。令無量大眾及下方一切諸眾生達解自身究竟法聚。息於外求見真善知識。
佛告混融菩薩摩訶薩曰。一切眾生身如實名為經卷亦名法聚。何以故。從解惑立名不同。體解究竟名為經卷亦名法藏。迷惑立名名為眾生。亦名生死亦名苦聚。亦名顛倒亦名外求。何以故。眾生不解名之為惑亦名外求。以是緣由不識自身之上有無量法聚十二部經。遂便外向求善知識名為眾生。將法逐法既遇善知識。已善知識為其說法。教真法處而語之曰。若欲求法。先當自求。若自求者。淨佛知見廣開三藏。三藏者所謂佛藏所謂法藏所謂僧藏。因此三藏復開三藏。其三藏者何。若向下方同下方名目而說。同下方名目者。所謂修多羅大藏。般若波羅蜜大藏。波羅提木叉大藏。以此三種大藏統收法界一切法盡。
混融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如來所說教。諸眾生若求法者先當自求。若自求者淨佛知見廣開一切眾生身內二種三藏。雖聞聖說不能解了。不知何者為佛藏。不知何者為法藏。不知何者為僧藏。不知何者是修多羅大藏。不知何者是般若波羅蜜大藏。不知何者是波羅提木叉大藏。以不知故願佛說之。
佛告混融菩薩摩訶薩曰。汝所問者。問於自求淨佛知見廣開一切眾生身內二種三藏。汝今澄神沖處。吾今廣為說之。論其一切眾生身內佛藏者。以自性清淨天真法佛隱在四大五陰三毒羅剎文字藏中。是故名四大五陰三毒羅剎文字名為佛藏。故知隱為法佛沖寂。顯為應佛妙用。妙用殊能開物障蓋。復次法藏者。真處不動圓照諸根軌真有用稱之為法。法在諸根塵門外用文字之內。故知諸根塵門名教文字以為法藏。何以故。尋文證理會理捨文。隱為法藏。顯名理用。隱為惑障。顯為大慧。復次僧藏者。地水火風色受想行識。陰陽和合神性住持。名為僧藏。神性無染恒和九流。調暢七十萬脈開通去擁隱在藏中。隱為常和。顯為無諍。隱為順性而流。顯為任縱從塵。復次修多羅大藏者。是四大五陰文字章句顯發實相。顯為文字。隱為塵勞。顯為實相。隱四大五陰。復次般若波羅蜜大藏者。縕寂內照大慧朗融。隱在智起想癡奸巧詐偽藏中。復次波羅提木叉大藏者。銷融是非圓注性海。隱在著善著惡封斷藏中。顯為防非止善。隱為善惡簡隔。顯為雙融善惡。隱為著善棄惡。
混融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如來說三種三藏其義分明。不審一切眾生將法逐法何者為是。唯願大慈尊哀愍一切眾而為眾生說。
佛告混融菩薩摩訶薩曰。一切眾生身是法聚。何以故。一切眾生身內有淨滿法佛。淨滿不動圓現諸根。諸根圓現照而不染。名之為法。是故眾生不見法性以為煩惱。眾生既照性煩惱以為性。若人斷煩惱是即名為殺佛。煩惱若可斷必無有是處。是斷煩惱修道者即是殺佛亦是苦聚。以此證知煩惱即金剛。金剛之體何須斷壞。是為眾生與法一如無二。煩惱與性天真不殊。故知眾生與法一如無二故。言以法將法而求於法。亦名法求法法。亦名法還逐法。不覺時以法逐法。既覺之時法體即法法無動轉。故知法常住無所求故。法常寂然相自融故。說是法時。無量大眾異口同音以偈歎曰。
佛告混融菩薩摩訶薩無量大眾。汝等眷屬以法聽法。吾今為大眾而說偈曰。
說是法時。無量大眾歡喜[A1]踊躍。具足法照法智法眼法雲無生頂戴奉行。
究竟大悲經卷第三
【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85 冊 No. 2880 究竟大悲經卷第二.三.四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1-07-30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蘇明健大德輸入,北美某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