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溫室經疏
溫室序
夫溫室經者。斯乃積淨業之善基。蕩塵累之津澤。跨天堂之梯橙越苦海之舟航。囊括因果包舉福惠。理豐言約文遒旨婉。生一念淨信終隔四流。起一支善行則卒登十地。醫王由是創業。法將所以室通。庶得異世共觀津流遠代。佛說溫室洗浴眾僧經者。夫以炬暗生死之中。獨秀昏眠之外。既朗萬法。爰悟四生。覺行圓滿。故稱為佛。暢四辯於舌端。流八音聽□□□七階之勝福。發四道之良田。班自我口通之彼心。故稱為□□□調神為趣。室用𦿔形為理。外蕩八塵稱為洗浴。內修名曰眾僧經。雖五義略二舉二條。一曰湧泉。二稱繩墨。□□則注而無竭。此義可以目常繩墨乃楷定正耶。茲理□□□其法故曰佛說溫室洗浴眾僧經也。
經曰阿難曰□□□□□如是一時佛在摩竭提國因沙崛山中 通曰。三□二序□□□□□□文勢起盡。臨章別斷。此則證信序也。阿□□□□□□□□□□佛昆季。宿著因緣。名標起願之初。生交□□□□□□□□□□目類。青蓮能令見者悅神。復使父王□□□□□□□□□□阿難。吾從佛聞者。證聞親承曰我聞。傅受□□□□□□□□□□□義決定有二。一□。二心。心決定為信體。□決□□□□□□□□□□初宗智為究竟之玄述初稱如是。表信□□□□□□□□□□□者化辰也。即法王啟運之日。大眾嘉之時□□□□□□□□□□□亦以如上釋。摩竭提國因沙崛山中者。化□□□□□□□□之境。山是依止之處。住國為化。在俗之徒。住山為□□□□□□眾。摩竭提。此云善勝國。因沙崛山。此云靈鷲山。□□。
□□□舍城內有大長者奈女之子名曰祇域為大醫王。□□□□□ 通曰。下發起序。自有三節。一序祇域名。二敘祇域□□□□□事。敘名有五。一明處勝。二顯位尊。三明種貴。四指□□□□□王舍城顯處勝也。有大長者顯位尊也。祇域名高八國□□□人王於此立舍。法王於中成道。醫王生在其中處。所以為勝也。有大長者顯位尊也祗域。名高八國。道冠百王。恩洽幼童之下。德秀朋僚之上。既以長者為號。其位所以特尊也。奈女之子明種貴也。奈女者從奈生也。此女稟質異凡。降神亦聖託鮮花。而受氣坼妙。實以呈形。美艶絕倫。瓌姿蓋世。由此義故。稱之奈女。祗域既是奈女之子種。所以為貴也。祗域者指名字也。祈域梵音。此云能活。善解四病之原。妙通八術之要。下針定若投藥必愈。有此之能故稱能活也。為大醫王善療眾病釋所以也。藥病縱任名曰醫王。治無不愈稱為善療。以善療故名能活也。
經曰少小好學長而彌篤才藝過通智達五經天文地理 通曰。次明敘德自有三意。一美學功。二稱治績。三即總結。此美學功也。才謂三才。天地人也。藝謂六藝。禮樂射御書疏。五經即五明論。內論因論聲論工巧論醫方論也。天文謂景宿。地理即山川。然則幼而欽道故曰少小好學。長而彌篤故曰才藝過通。智達經成前好學。天文地理美上過通也。
經曰其所治者莫不除愈死者更生喪車得還 通曰。此明治績也。上兩句總歎。下兩句別彰。其効昔有參差。中夭已登幽路。一逢祇域。再發神明。遂使魂魄寂已還蘇。抑車動而旋駕。翻凶作吉迴死就生。治驗之靈莫斯為大也。
經曰其德多不可具陳八國宗仰見者歡喜 通曰。此總結也。祇域。道超心計。德雜覼縷。故使聞者欽風。見者神悅。
經曰於是祇域夜欻生念明至佛所當問我疑 通曰。下明敘事自有七意。一生心。二發引。三達所。四見佛。五都僧。六聞法。七作業。此明生心也。祇域以良辰夜靜驚肅神衿。既悟入道之正因。遂結洗僧之念。然則念雖在已。法不自由。所以坐企有明就佛請決也。
經曰晨旦勅家大小眷屬嚴至佛所 通曰。發引也。明星忽已掩耀。旭日復漸舒光。既見指塗之兆。宜敦率旅之誡。所以先標晨旦。後即勅家也。然此辰問道匪唯自益。欲使恩沾九族。道洽六親。男女同榮。尊卑並潤所以臨岐整眾。其從如雲。大小同行。俱遵佛路也。
經曰到精舍門 通曰。此明達所也。祇域既問道情深。所以星駕遂得旅神閣。故曰到精舍門也。
經曰見佛炳然光照天地 通曰。此明見佛也。如來將然智炬先發方光。所以日月演明乾川洞耀。
經曰眾坐四輩數千萬人 通曰。此明都僧也。如來德雖獨秀亦因眾仰。所以眾坐四輩數千萬人。如栴檀林栴檀圍遶也。
經曰佛為說法一心靜聽 通曰。此明聞法也。僧既仰成佛德。佛復扇以玄風。師資之道既顯。聽之儀亦著也。
經曰祗域眷屬下車直進為佛作禮各坐一面 通曰。此明作業也。祇域來因問道。是故下車。既和寂為歸。所以直進將陳啟告先事虔恭恐誼眾四部。所以各安一面也。
經曰佛慰勞曰善來醫王欲有所問莫得疑難 通曰。上明序分已訖興致之由下明經體。次彰即坐之益。經體自有五種。一引汲。二發請。三讚述。四答問。五斷疑。此即引汲也。此教之設事藉醫王故。唱善來以慰其心。莫疑以進其問。
經曰祇域長跪叉手白佛言 通曰。下明發請自有五意。一表肅。二自傷 三請行。四發願五乞恩此今表肅也。然即事請道理。須更整容儀所以長跪所方乃發言啟告也。
經曰雖得出世為人疎野隨俗眾流未曾為福 通曰。自傷也。心遊外物曰疎。形落俗中為野。野故隨俗眾流。疎故未曾為福也。
經曰今欲請佛及眾僧菩薩大士入浴室滲洗 通曰。請[1]引也。眾生身疾粗得療治。聖人骸垢未曾請沐。今欲初基淨業必假良田。所以奉屈三尊來遊滲室。
經曰願令眾生長夜清淨垢穢消除不遭眾患 通曰。發願也。引之與願二事相行。猶車之兩輪。鳥之二翼。陸載空飛。闕一不可。所以請行復須發願。願行。此願普洽黔黎。長[A1]祛垢累之惱。永安輕利之泰。
經曰唯佛聖旨不忽所願 通曰。此乞恩也。唯佛聖旨照我微心。不忽所願降躬滲室也。
經曰佛告醫王善哉妙意 通曰。下明[2]說述。自有四意。一美心。二述業。三示福。四許宣。此美意心也。祇域既鄙疎野之心。又敦修福之念。故能標心淨業來遊問道。此真妙意故。讚善哉也。
經曰治眾人病皆蒙除愈遠近慶賴莫不[A2]歡喜 通曰。此述舊業也。預是有身誰能無患。繼沾有識誰不畏苦。祇域既能使藥石纔通。即轉苦為樂。針艾亦進即變夭為修。故已治者即交忻慶賴。未療者亦逆結歡心也。
經曰今復請佛及眾僧洗浴願及十方 通曰。此述新業也。請僧述行。十方述願。然則行須指事故但及此方。願得懸標故傍羅異域。故曰願及十方也。
經曰眾藥療病滲浴除垢其福無量 通曰。此示其福也。療疾之心既闊。洗僧之願復廣。既植無限之因故。招無量之報也。
經曰一心聽法為汝先說洗浴眾僧及報之福 通曰。此許其宣也。祇域來為洗僧。所以先說之報。既請不因疾。是故宜停療疾之果也。
經曰佛告祇域洗浴之法當用七物除去七病得七福報 通曰。此下答問自有三節。一標。二釋。三頌。此即標也。一標七物之體。二標七物之功。三標七物之報。
經曰何謂七物一者燃火二者淨水三者滲豆四者蘇膏五者淳灰六者楊枝七者內衣是為洗浴之法 通曰。此列七物體也。燃火即赫以炎爐絕輕煙而無焰。淨水乃澄之似鏡去穢濁而留清。滲豆既滑而光華。蘇膏而凝而體潤。淳灰酷烈燒山桑之切木。楊枝細軟折河柳之疎條。至如內衣。則新裂齊紈。皎猶美練。裁縫巧妙。形製新奇。雖人裏之內衣類。天中之上服七物既精華。若此七報亦佳麗如彼。如彼之功下文自述。
經曰何謂七物病一者四大安穩二者除風病三者除濕痺四者除寒氷五者除熱氣六者除垢穢七者身體輕便眼目精明是為除眾僧之病 通曰。此顯七物功也。四大安穩內衣功能。除風病者淳灰功能。除濕痺者蘇膏功能。除寒氷者燃火功能。除熱氣者楊枝功能。除垢穢者滲豆功能。身體輕便眼目精明者淨水功能。何則夫以衣蔽形醜四支所以寧泰。灰除風疾六根所以安淨。摩膏既遣痺以調方。燃火乃却寒而留煖。來香去臭莫善於楊枝。光身落垢寧加於滲豆至如水含八德。獨檀眾美。洞洗內外雅暢胸衿。明目拙身沃燋除濁。七功既如霧氣。七病亦類雲消。故曰是為除眾僧七病也。
經曰如是供養便得七福何謂七福 通曰。自下明七物報也。自有三節。一得相似果。二得果報果。三得增上果。此明得相似果故標數以問之。
經曰一者四大安無病所生當安勇武丁健眾人敬仰 通曰。此是燃火似果。夫煖氣流形則舉體平泰。寒風侵骨則遍身戰悼 燃火以進煖故。故寒故得報之身安而勇健。既安且健則眾人敬仰。
經曰二者所生清淨面目端正塵水不著為人所敬 通曰。此是淨水似果。夫水者。一能淨他。二則性潔淨他故。面目端正性潔故。塵水不著。面目端狀如素月塵水不著。有類紅蓮既得如月如蓮。見者且愛且敬。
經曰三者身體常香衣服淨潔見者歡喜莫不恭敬 通曰。此是滲豆相似果。夫形骸垢膩則穢惡紛綸。質狀鮮皎則馨香發越。滲豆之功次能光身而落垢。所得之報亦衣潔而身香。既潔且香則觀者神賴。
經曰四肌體濡澤威光德大莫不敬歎獨步無雙 通曰。此是蘇膏相似果。夫痺染四支則皮膚靭強。膏流百節則湊理和暢。摩膏既遣痺以調身故。得報亦威光而體潤。既光且潤則獨步無雙。既獨步無雙。誰不敬難。
經曰五者多饒人從拂拭塵垢自然受福常識宿命 通曰。此是淳灰相似果。夫塵垢穢身風便惛識。灰能落垢故。多人為之拂塵。復可排風。所以常識宿命。
經曰六者口齒香好方白齊平所說教教莫不肅用 通曰。此是楊枝相似果。夫楊枝者嚼則除熱口。所以發香楷便瑩朗齒光。所以致白口。既香無臭。齒白則所言妙而他受也。
經曰七者所生之處自然衣裳光餝珍寶見者悚息 通曰。此內衣相似果。夫內衣者。內則蔽醜。外則嚴容。以蔽醜故。生則自然衣服。以嚴容故。更加光餝珍寶。
經曰佛告祇域住是滲浴眾僧開士七福如是 通曰。別敘既周。此更總結。
經曰從此因緣或為人臣或為帝王或為日月四天神王或為帝釋轉輪金王或生梵天受福無量或為菩薩發意治地功成志就遂致作佛 通曰。此明得果報也。或為人臣。則三公九卿之流。或為帝王則三皇五帝之類。或為日月四天神王。則各領一隅。轉輪聖王則總統於四鎮。或生於梵天。得定之報。或為菩薩。階出世之果。然則發意是願樂住。治地是見位。功來是修。志就是究竟位。遂致作佛是解脫位。
經曰斯之因由供養眾僧無量福田旱澇不傷 通曰。此明得增上果。供僧福田由是下種。旱澇不傷是得報也。縱使流金鑠石之火。不可語其燋包。山上洪陵之水。豈得淪溺水火。既其不旱澇。何傷之有 通曰。長行為解義故。偈頌為攝持故。頌有二十偈。大開三節。初一偈總標以勅聽。次十八偈隨事以聖宣。後一偈諧田以歡發。總標中云影福者。福之隨因猶影之形也。聖宣中頌前報果細開九段。初一偈頌人民。第二兩偈頌人臣。第三兩偈頌人王。第四一偈頌四天王。第五一偈頌日月。第六兩偈頌帝釋。第七兩偈頌輪王。第八兩偈頌化應。第九兩偈頌梵天。第十三偈頌菩薩帝釋名。因者帝釋名曰因提黎也。第六化應天者。第五天自感自化無外來應故。不名化應天。第六天自感他化為外來應故。名化應王也。四道良福者。四沙門道為良田也。
經曰佛說偈已金告域祇觀彼三界天人品類高下長短福德多少皆由先世用心不等所以受報各異不同 通曰。次明斷疑。一斷疑行。二斷疑願。此斷疑行曰理而為因果相者。既同行一因應得一果。今既能洗之因是一。云何所得之果大異。遂有人天凡聖之別好之心多少之殊限□□以作短長不色形而定高下耶。佛為斷此疑故。曰皆由先世用心不等皆由也。何者。行業雖同。而願心有異。行則能者。願則能引。行則能令有無。願則能令勝劣。若願心祈乎出世。即得出世之果。若願心求於世間。即得世間之報。由此義故所受不同。
經曰如此受法福報皆從洗浴眾聖僧得之耳 通曰。此斷疑願。疑曰。若行雖是一。由願參差。則但應發願自階勝果。何須修行強致勞苦耶。今明願難能引者。由行力如其無行則願何所行。所引之行即是洗僧故。曰如此福報皆從洗浴聖眾得之耳。
經曰佛說經已阿難白佛當何名此經以何勸誨之 通曰。此明下第三明流通。自有二意。先明侍者諸勸誨之法。後明祇域申永奉之旨。此即初章自有二問。約文以求目。此文以何為名。後問約義以聞持。此義云何勸誨 經曰佛告阿難此經名曰溫室洗浴眾僧經 通曰。此答初問。此經既以洗僧為實。即從此實為名也。
經曰諸佛所記非我獨造行者得度非神受與求清淨福自當奉行 通曰。此答後問。諸佛所記故可以勸。行者得度故可以誨。可以勸故。同行者必同入。可斯誨故。自作者還自受。故曰非神受也。
經曰佛說是已祇域眷屬聞經歡喜得須陀洹道禮佛而退嚴辨洗具 通曰。此即祇域申承奉之旨也。祇域道根已來故聞經護果。然請不虛辭故。求退嚴辨。
經曰眾坐大小各得道跡皆共稽首作禮而去 通曰。請既同來。則果不獨證。故祇域見跡。爰沾大小。然聽法既竟。獲道復周。事須表肅。呈恭振衣旋變故曰作禮而去也。
溫室經疏
校注
[0536033] 【原】大英博物館藏燉煌本, S. 2497, 首題新加 [0538001] 引【大】*,行【考偽-大】* [0538002] 說【大】*,讚【考偽-大】*【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85 冊 No. 2780 溫室經疏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19-09-1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