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無量壽經義記下卷
[2]者乃至七寶□□□□□□□□□□□□□□□□□合成池體也。此池體亦□□□□□□□□□□□□□□□□二明池體。以七寶合成也。三明池體□□□□□□□□□□□中辯明法相說。昔空無常十力四無□□□□□□□□□□□第十子段。從其池岸上訖。彌覆水上。此□□□□□□□□□□諸菩薩及聲聞眾者。此是信說門中第三段。明無量壽國。純大乘學無三乘差別也。就此章復為六子段明義。
第一子段。從若入寶池。意欲令水沒足訖淨若無形。此明菩薩聲聞有大神力在。寶池中縱任隨意也。欲令水沒足水即沒足者。此亦寄事以表意。寶池總譬三世諸佛教理。明水能洗除塵垢。明教能生解。解能除或人一形之中以足為卑。眾惑之中以見諦煩惱最為下墜。今明初地已上乃至三地皆除見諦煩惱。如水沒脚足也。欲令至膝者。從四地□六地斷思惟九品惑盡。如水沒膝也。欲令至腰者。明七地菩薩斷愛佛功德或處二門中間。如水半腰也。欲令至頸水即至頸者。明八地以上乃至九地入無生寂滅念念增明。斷恒沙等障煩惱盡。唯有一品細無明在如水沒頸 唯有頭在。欲令灌身者。明法雲一地斷除無明盡。如水遍洗身淨也。欲令還復者。息化歸本故言還復也。調和冷煖者。調和眾生貪瞋癡。三不善根令眾生苦也。開神悅體者。應根說法稱適物情也。淨若無形者。萬惑斯盡無復累礙。譬如虛空無有形別也。
第二子段從寶沙映徹訖名曰安樂。此明菩薩聲聞隨意欲聞寶池妙音辯明法相即自然應之也。寶沙映徹者。譬大土金剛後心照理既周與佛齊等。故言無深不照也。微蘭迴流者。應入生死接物也。轉相灌注者。傳化小行菩薩令增進也。不遲不疾者。言教接物從小至大不得䪺說也。波[A1]揚無量者。應化無方演說諸法。或聞佛聲歎佛寶。或聞法聲者歎法寶也。或聞僧聲者。歎僧寶也。或聞寂滅聲者。歎涅槃無累為寂滅也。無我聲者 無吾我二十五有也。大慈悲聲者。慈欲與樂悲拔苦也。無所作聲者。無為理中無有為起作也。
第三子段。從阿難彼佛國諸往生者訖泥洹之道。明彼土賢聖感得自然果報。欲有所須七珍寶器森然在前也。雖有此食實無食者。明現賢聖感食百昧現前。雖不喰味但以見色聞香自然飽滿。身心怡悅。謂聖食。不甘汁澤故言不食也。
第四子段。從其諸聲聞菩薩訖無極之體。此明純大乘學無三乘差別也。感同一類者。明聲聞菩薩人天。此三大士。智慧高明。同行大乘 萬善同歸。更無異趣故言同類也。形無異狀者。同紫磨金容三十二相。相好齊等長短亦均也。因順餘方故有天人之名者。同修大乘無有三別。因順娑婆故有天人之名。名雖有三同行一乘也。非天非人者。容根端政微妙奇特。非人天方類也。皆受自然虛無之身者。明此身虛妙火外映徹如光如影也。無極之體者。身大無量壽命亦長也。
第五子段。從譬如世間貧窮乞人訖百千萬億不可計倍。明西方大士容貌端政世之無雙。今以此土帝王乃至第六他化自在天比於百千萬億倍。不及一分也。故知。因曠劫來久今得妙勝果報也。
第六子段。從無量壽國其諸天人衣服飲食訖卷。明彼土人天所感果報。自然七珍隨意受用。亦同諸菩薩所得果報不異。總結淨土門果報訖耳答上四十八願中攝人天願也。
佛告阿難其有眾生生彼國者。此是正說中第三讚歎勸修門也。前章以明彼佛長壽因果。利根之徒即蒙解悟鈍根之人猶未能了。是以十方諸佛共相影嚮。應機人而作讚歎彼佛壽命長遠及國土純淨。天人妙樂勸引。鈍根懃修妙因取於妙果也。就勸修門中凡有十勸修明義。第一勸修。先歎彼佛。然後此土三輩眾生願生彼國也。第二勸修。明十方菩薩往詣西方。讚受妙法流通十方也。第三勸修。明觀世音一生次補佛處。如無量壽無異也。第四勸修。明無量壽佛濟度。為眾生說法也。第五勸修。廣明眾生有得有失也。第六勸修明簡釋也。第七勸修。明破淨戒也。第八勸修。明誠勸也。第九勸修。明廣現國土也。第十勸修。明解戒也。
第一勸修。從其有眾生生彼國者。此土眾生殖因既久發心。往生因得信首五根已立。在不退位中假名空成就。是正定聚人 即應前四十八願中設我得佛國中天人皆悉於住正定之聚也。所以者何。釋所以住於正定之聚者。皆由修因真正故墮正定聚也。
無諸邪聚者。彼國淳淨無諸邪見。造作五逆謗方等經也。及不定聚者。在正行中不退作邪行也。十方恒沙諸佛如來。皆共讚歎無量壽佛者。明無量壽佛何須此讚歎。為時情故令生渴仰情至修因而取果也。威神功德者。威舉其外德。神舉其內德。聖智外被為威冥來益我內解為神也。功德者。修功進行而得此善故言功德也。諸有眾生聞其名字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者。眾生聞歎彼國清淨妙樂。皆發至心念念相續願生彼國也。
至心迴向願生彼國者。若偏談善體善有習因相生。自然感果復無迴向。若就果報復為陰身及以財帛所繫。復無迴義。所以得有迴義者。以我所得果報迴施一切眾生。以迴施之功我生善。善既增長。所繫果報便斷。麁果報既斷。得受細妙之身。迴麁來作細故言迴向也。住不退轉者。迴向心為因。終得不退轉為果也。願生彼國凡有三輩已下明十方諸天人民有發心專政願生彼國。欲生彼者凡有三輩。三輩之人上中下三品殊別。然此經文雖略辯三品而義含有九。今就觀無量壽經廣明三輩分為九品。佛自解釋分明歷然矣。其上輩者。凡生方有九品人。上品生者。發三種心即便往生。何等為三。一者誠心。二者深心。三者迴向發願心。具此三心必生彼國也。捨家棄欲而作沙門。發菩提心者。此是上品之人。願生彼國。即棄欲出家發菩提心修慈不殺。具諸戒行讀誦大乘方等經典。修行六念發願往生。具此功德從一日乃至七日。精進勇猛晝夜不息。阿彌陀佛與觀世音大勢至無數化佛百千比丘諸天大眾。皆乘七寶宮殿。觀世音執金剛臺。與大勢志。至其人前。阿彌陀佛放大光明照其人身。與諸菩薩授手迎接。讚歎行人勸進其心。行人見已歡喜踊躍。自見其身乘金剛臺。隨從佛後。如彈指頃往生彼國。見彼佛身及眾菩薩眾相具足。於光明林中演說妙法。聞已即悟無生法忍。遍歷十方供養諸佛。於諸佛前次第受記。還至本國。得無量百千陀羅尼門。是名上品人也。
一向專念無量壽佛者。此是上輩中品人願生彼國。此人不必受持讀誦方等經典。善解義趣。而於第一義心不驚動。深信因果不謗大乘。以此功德願生彼國。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觀世音大勢志無量大眾。皆持紫金臺現其人前。讚言。法子。如行大乘解第一義。是我今迎持汝。與千化佛一時授手。行人自見坐紫金臺中。叉手讚嘆諸佛。如一念頃即生彼國七寶池中。經一宿寶蓮華方開。行人身作紫磨金色。足下有七寶蓮華。佛及菩薩俱時放光。照其人身行人眼目開明。因前宿習得聞眾聲。純甚深第一義諦。行人即下金臺禮佛合掌讚歎世尊。經於七日。得不退轉。即能飛至十方供養諸佛。於諸佛所修諸三昧經。一小劫得無生忍現前受記。是名上輩中品人也。
修諸功德願生彼國者。此是上輩下品人願生彼國。此人亦信因果不謗大乘。但發無上道心。以此功德迴向願生彼國。行人臨欲終命。阿彌陀佛及觀世音大勢志。與諸菩薩持金蓮華。化作五百佛。來迎此行人。五百化佛一時授手讚言。法子。汝今清淨發無上道心。我來迎汝。行人即自見坐蓮華。坐已華合。即隨佛後往生彼國七寶池中。經一日一夜蓮華乃開。七日之中乃得見佛。雖見佛身於眾相好心未明了。於三七日後乃了了見。聞遍至十方供養諸佛。於諸佛前聞意甚深法。經三小劫得百法明門。住歡喜地。是名上輩下品人也。此等眾生臨壽終時訖上輩經文總舉三品人。隨佛住彼自然化生也。
其中輩者。亦有上中下品人也。雖不能行作沙[A2]門乃大修功德者。此是中輩在家上品之人願生彼國。受持五戒八戒齋法。不造五逆無眾過患。以此善根迴向願生西方極樂世界。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比丘眷屬圍遶。放金色光至其人前。演說苦空無常無我。讚歎出家得離眾苦。其人見已心大歡憙。自見己身坐蓮華臺。長跪合掌為佛作禮。舉頭之頃即得往生彼國。蓮華尋開。得聞眾音讚歎四諦。即得阿羅漢道。三明六通具八解脫。是名中輩上品人也。
一向專念無量壽佛者。此是中輩中品之人願生彼國。明此行人。若一日一夜受持八戒齋。若一日一夜持沙彌戒。及具足戒。威儀無缺。以此功德迴向願求生極樂國。戒香勳修。此行人臨欲終時。見阿彌陀佛與諸眷屬放金色光。持七寶蓮華至其人前行人。自見空中有聲讚言。善男子。如汝善人。隨順三世諸佛教。我來迎汝。行人即自見身坐蓮華中。蓮華即合生於西方在寶池中。經於七日。蓮華乃敷。華既敷已。開目合掌讚嘆世尊。聞法歡憙得須陀洹道。經半劫已成阿羅漢道。是中輩中品人也。
多少修善奉持齋戒訖散華燒香者。此是中輩下品人願生彼國。明此行人。孝養父母行世仁善。此人臨欲終時。遇善知識。為其廣說阿彌陀佛國土妙樂。亦為說法藏比丘四十八願。聞此事已尋即命終。如人屈伸[A3]臂頃。即生西方極樂世界。終七日遇觀世音及大勢志。聞法歡憙。過一小劫成阿羅漢道。是名中輩下品人也。以此迴向願生彼國訖如次如上輩者也。此總明中輩三品人願生西方。而彼佛與諸大眾來相迎接也。
佛告阿難其下輩者亦有上中下品人也。假使不能作諸功德。當發無上菩提之心者。此明下品人願生彼國也。或作眾惡業雖不誹謗方等經典。如此愚人。多造惡法無有慚愧。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為讚大乘十二部經首題名字。得聞如是諸經名故。除千劫重罪。智者復教合掌叉手。稱南無阿彌陀佛名。除五十億劫生死之罪。爾時彼佛。遣化佛化觀世音化大勢志。至行人前讚言。善男子。汝稱佛名故眾罪消滅。我來迎汝。作是語已。行人即見化佛光明遍滿其室。見已歡喜即便命終。乘寶華。隨化佛後生七寶池中。經七七日蓮華乃敷。當華敷時。觀世音放大光明住其人前。為說甚深十二部經聞以信解發無上道心。經十小劫具百法明門。得入初地。是下輩上品人也。
一向專意乃至十念念無量壽佛者。此是下輩中品人也。明此行人。或毀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如此愚人。偷僧祇物。盜現前僧物。不淨說法無有慚愧。以諸罪而自莊嚴。如此罪人。以惡發故應墮地獄。命欲終時。地獄眾火一時俱至。遇善知識。為說阿彌陀佛十力威德。廣說彼佛光明神力 亦讚戒定慧解[A4]脫解脫知見。此人聞已得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地獄猛火化為涼風。吹諸天華。華上皆有化佛菩薩。迎接此人。如一念頃。即得往生七寶池中。在蓮華中。經六劫蓮華方開。觀世音大勢志。以梵聲音安慰彼人。為說大乘甚深經典。聞此法已即發無上道心。是下輩中品人也。
若聞深法歡憙信樂不生疑惑者。此是下輩下品之人願生彼國也。明此行人。先作不善業五逆十惡。具諸不善。必墮惡道。經歷多劫受苦無窮。如此惡人臨命終時。遇善知識種種安慰者。說妙法教令念佛。行人見苦逼切不暇念佛。善知識語其人言。若不能默念。但舉聲稱無量壽佛。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命終之後見金蓮華猶如日輪住其人前。如一念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於蓮華中滿十二大劫。蓮華方開。觀世音大勢志以大悲音聲。為其人廣說實相之法。除滅罪法。行人聞已生歡憙。即發無上菩提之心。是名下輩下品之人也。不生疑惑。乃至一念者。明一念心沒定明了不生狐疑。若有狐疑無量壽佛眉間白豪苑轉如五須彌山。起心疑言。為有此白豪如五須彌。為當無耶。起如此心便墮狐疑城中。十二劫懃苦懺悔行道。滿十二劫便得出狐疑城。始登不退位也。此人臨終夢見彼佛者。此下總明三品人願生彼國也。
第二勸修。從無量壽佛威神無極訖偈歎。十方菩薩往詣西方。聽受妙法宣通正教也。
諸佛如來莫不稱歎者。諸佛所以共讚彼佛政欲級引凡夫菩薩現同故。往詣彼國聽受經法。宣布未聞也。
爾時世尊而說頌曰者。此下凡有三十偈。悉是釋迦頌彼佛德也。大判此偈凡作四階明義。第一有七行。總歎十方菩薩以華香音樂供養彼願得淨土。如西方無異也。第二從應時無量尊此下有八行。明彼佛應其所請。為說妙行必登淨果也。
第三從諸佛告菩薩此下有八行。明十方諸佛歎諸菩薩。令修萬行往近彼國也。第四從聲聞若菩薩此下訖偈。明佛智深遠非二乘十地之所測也。就第一階中東方諸佛土。此下二偈明恒沙菩薩住至彼土也。各齎天妙華。此下二偈明菩薩齎妙華音樂以供養佛也。究達神通慧。此下二偈歎佛智慧深遠無與等者也。見彼嚴淨土。此一偈明菩薩見西方淨土。發心願得淨土亦如是也。第二階中應時無量壽尊。此下二偈持欲為說淨果先現客咲及以放光也。大士觀世音。此一偈明觀世音因機致請也。梵音猶雷震。此一偈明阿彌陀佛將欲說法。先誡勅令殷重心。十方來正士。此下四偈如來為說一切萬法如幻如夢。若能深達此理淨土即便可階也。就第三階中諸佛告菩薩。此二偈勸人發心往生彼國。明十方佛令菩薩皆得記受得清淨妙土也。其佛本願力。此一偈明無量壽佛有昔本願力往生者有利益也。菩薩興至願。此下二偈勸令修淨因。必獲於淨果。所得果報不異西方也。若人無善本。此下三偈明善能修因者得聞彼妙法。不修因者不得聞此法也。第四階從聲聞或菩薩勸人莫強思量佛智。明聲聞菩薩不能測佛智。何況凡夫能測佛智也。下已盲人聲聞智。從如來智慧海深廣無崖底。四偈歎佛智慧難得測量。壽命亦難得辯。不但壽命難得辯。佛出世亦難得值。不但佛出世難值。值佛生信亦難。若有智慧生信即易。無慧則難也。
第三勸修。從佛告阿難彼國菩薩訖示現同彼如我國也。明觀世音等位階十地。於一生次補佛處。善能往還接引眾生也。除其本願為眾生故者。明觀世音昔與娑婆眾生結緣。命還來應生。然此菩薩本自無形應物故。形今除應物之形故言唯除本願也。以弘誓功德而自莊嚴。色身用化眾生。令脫三界眾苦。何等為四。一未解者令解。二未度者令度。三未安者令安。四未得涅槃者令得涅槃也。有二菩薩最尊第一者。一是觀世音。二是大勢志。此二菩薩德行高遠次補佛處。故言第一也。此二菩薩訖命終轉化生彼國者。明觀世音捨此身生西方成佛。是以釋迦讚歎。此二菩薩捨命現成佛。所得國土淳淨而妙樂也。明此大士本自無形。何所可捨。政欲級引時情故現。命終時眾見二大士捨命生彼佛。㯹心情重悉願往生彼國也。智慧成滿深入諸法究暢要妙者。明眾生往彼國行道積久。入無生平等智慧。成滿便登初地也。神通無礙具六神通者。飛行自在也。諸根明利者。神智洞達超越無方為利也。其鈍根者成就二忍者。成就信忍柔順忍。明此人住下三十心殖因來久懃修萬行。滿三阿祇劫願生彼國。經二忍登六地位也。其利根者是住下三十心滿。亦三阿僧祇劫勤修萬行。情根復利願生彼國。即登八地之位得無生法忍。亦經歷下地位過也。從彼國菩薩承佛威神訖還其本國。明菩薩所得神通速疾欲往十方。供養諸佛不齎香華於彼佛國。憶念則得隨意供養也。
第四勸修。從無量壽佛為諸聲聞菩薩已下。明阿彌陀佛於七寶樹下廣說妙法也。嘆七寶出五音聲。此音聲中辯宮商角徵羽苦空無常無我之音聲。聞音皆悟道也。從生彼佛國諸菩薩等已下。明菩薩內備無盡之法。外能自在為人說法。就此章有三子段明義。隨順知慧者。明菩薩三業。隨佛智行身業。隨佛智慧行口業。隨佛智慧行意業。隨佛智慧行也。無違無失者。明身無失口無失意無失也。於其國土所有萬物無我所心者。此下歎三善根。有四句。明八住無意地貪欲也。照無生理。不見我之可受我之可取。混然無相。豈有貪欲可得也。無染著心者。若內有煩惱見境。是有生著。內既無煩惱外何所可染也。去來進心者情無所係者。內無有貧。外能隨意現化也。隨意自在無所適莫者。有感斯應不偏。為一人故言無所適莫也。無彼無我者。此四句明無瞋恚也。無競無訟者。第二句。若是凡地可有諍訟。明此八地菩薩心會無生平等理中。豈有瞋恚在德也。於諸眾生得大慈悲饒益之心者。第三句。明菩薩內德慈悲救苦眾生。常行利益之心。明知無瞋柔軟調伏無忿恨心者。第四句。若剛強眾生以柔和語調伏。教令入正道。亦無致忿也。離蓋清淨無厭怠者。此下明無遇癡也。離三界惑蓋得清淨之心。明心精進懃策故無厭怠心也。等心者。平等之心也。勝心者。八地無生之心。求於上地故言勝也。深心者。入無生寂滅之理。念念增進。為深心也。定心者。在境而不散也。愛法樂法憙法之心者。始起心觀境為愛見。境應心為樂。混然一相不見無之別故憙法之心也。滅諸煩惱離惡趣心者。滅三界或累也。究竟一切菩薩所行者。究竟十地之行也。得深禪定者。不但解四禪而已。乃深入四空定。空處識處不用處非非想處也。諸通明慧者。通是六神通。此是定家果。明是三明慧能決斷也。遊志七覺者。明小乘行七覺。從斯陀含至阿羅漢斷思惟惑盡。菩薩行七覺從四地至七地。亦斷思惟惑盡故判七覺。何等為七。一擇法覺者。簡擇諸法取最勝法也。二精進覺。就思惟中晝夜懃察不息也。三憙覺。得正觀在心欣悅無量也。四念覺。念念增明也。五定覺。定是念家果心緣在境而不亂也。六猗覺。明受樂唯泰也。七捨覺。捨於三界麁細之惑盡也。肉眼清徹者。此中凡有五眼。前四眼制因地。後一眼主在佛地。若不判作境智唯是一慧眼。若不爾唯一法眼境。是所照智。是能照就墳自為四眼。於法眼中離出三眼對色者名為眼。天眼色有麁妙。肉眼見麁。天眼見妙。十四種色中唯一色法麁故是肉眼所見。餘有十三種色細妙故屬天眼所見也。因緣之法莫過有無有者。是色屬肉眼所見。無者是第一義諦法身佛性。是妙有。照於妙有妙無名為慧眼也。照於四陰非色非心心數及無為法有漏無漏行不同肉眼。天眼之麁不及慧眼之妙。三眼所不攝。還伏法眼名也。肉眼天眼約根受名法眼。從境以立稱。慧眼就慧體以立號。四眼所不周見色不盡。乃至照空未窮窮原盡性。其唯是佛。是以迦之佛眼也。肉眼清徹靡不分了者。明肉眼唯見麁色未及細色也。天眼通達無量無限者。明天眼見細色明了故。言通達非一切處通達也。此二眼從根受名制在三十心中也。法眼觀察究竟諸道者。此法眼從初地至七地明。此法眼攝一切有為無為數緣。非數緣無作佛性等法也。慧眼見真能度彼岸者。此慧眼從八地至十地。慧能鑒空會無生真如之理。與佛果相近故能度彼堓也。佛眼具足覺了法性者。此一眼是佛眼。五眼具足。覺了一切有無之法無不朗然。大明降金剛已下未得此眼。唯成佛當得了 以無礙智為人演說者。如來以四無礙辯法辯義辯辭辯樂。說辯常為眾生演說妙法也。等觀三界空無所有者。三界之法悉為虛偽。無有一法真實也 志求佛法具諸辯才者。不見三界一法可樂。便求如來真實妙典而具於四辯也。除滅眾生煩惱之患者。如來有無量智慧之力。除眾生煩惱之患也。從如來生者。八地以上智慧辯才從如來而得故。言從如來生也。解法如如者。明八地以上解與佛同。善能應現作佛身說法。亦如佛所說故言解法如如也。善智習滅音聲方便者。善知三界外習滅應現音聲以接眾生也。修諸善本志崇佛道者。修念進崇於佛果也。知一切法皆悉寂滅者。會無生理不見有無之相故。言寂滅也。生身煩惱二餘俱盡者。三界內生者是因。身者是果。煩惱業為因。生死五陰身為果。明八地菩薩除三界內分段報身。是一除三界麁煩惱是二。此二麁報於八地邊成餘。今八地除此二餘麁報故言二餘俱盡也。又一解生身煩惱二餘俱盡者。判餘此細習煩惱在三界外。唯八地菩薩至十地能斷盡。明此細習有二種餘。一者業餘。二者是煩惱餘。所以言餘者。寔由七地菩薩斷三界麁內麁業麁煩惱盡。未斷三界外無明住地細習故言餘也。今言生身煩惱二餘俱盡者。明八地菩薩斷已自分盡。未能斷九地十地分也。生者是業。即是因也。身者是果。以念念為身。八地菩薩斷意生身餘業餘煩惱盡故。言生身煩惱二餘俱盡也。聞甚深法心不疑懼常能修行者。明八地菩薩上斷二餘煩惱唯有念念。意生身與無生理會聞九地十地甚深妙法。念念修進何容心德疑懼也。
第二子句歎大乘內德德量高遠。從其大悲深遠微妙訖於世間無污染故者。歎大乘內德也。悲能拔苦。寔由理深德妙故能爾也。靡不覆載者。內德訖既備善能覆載眾生也。究竟一乘至于彼岸者。究竟因中一乘便到泥洹之彼岸也。決斷疑網慧由心出者。決斷無明細惑之疑網。智慧明鑒由心而出也。於佛教法該羅無外者。佛教弘廣該羅萬法無不悉盡也。智慧如大海者。自下有二十三譬。明此大乘德。內外化海水深而能廣明大乘妙理。理深潤曠。舉手低頭之善悉入大乘海中也。三[A5]昧如山王者。明須彌山七寶所成。乃是眾山之王。八風所不動。明此三[A6]昧定力。眾邪所不能干也。從慧光明淨乃至等一淨故者。明大乘光明圓滿清淨超於二乘七地也。猶如大地淨穢好惡無異心故者。地能勝一切好惡之物。明大乘之善平等無二善能攝生三乘眾生。如地能生一切萬物也。猶如淨水洗除塵勞諸垢深故者。水能洗垢。大乘能除煩惱之垢深也。猶如火王燒滅一切煩惱薪故者。火能焚薪。明大乘之法能焚煩惱之薪也。
猶如大風行諸世界無障閡故者。明大乘有自在之力縱任無方無障礙也。猶如虛空於一切有無所著故者。此大乘平等之心應化眾生雖入五欲而無所著。如虛空無異也。猶如蓮華於諸世間無染污故者。蓮華雖處淤泥不為淤泥之所染。明大乘雖應在三界五欲中教化而不著於五欲也。
第三子句明大乘內德滿足善能外化也。從猶如大乘運載群萠出生死故訖百千萬劫不能窮盡。猶如大乘運載群萠出生死者。明八地[1]菩薩所得大乘未及於佛故言猶如。明此大士用大法教化眾生運載。令出[2]脫於眾苦也。猶如重雲振大法雷覺未覺故者。雲能覆蔭一切萬物。雷能振聲駭動物情。明菩薩內以慈悲為覆蔭。外說四辯以引接。譬如若雷音之振聲也。猶如大雨雨甘露法潤眾生故者。天雨潤萠芽。菩薩說法潤益眾生故也。如金剛山眾摩外道不能動故者。明金剛能碎萬物。菩薩金剛之智能碎萬惑也。如尼拘類樹普覆一切故者。明大乘平等普覆一切眾生也。如金翅鳥威伏外道故者。譬菩薩威伏外道也。如諸遊禽無所藏[3]跡故者。大乘之理平等不偏。如禽獸無有藏跡。若有藏便是偏也。猶如牛王無能勝故者。國是菩薩而八地以上勝於[4]地下也。象王者明菩薩力大也。如師子王者。明無畏說也。曠若虛空者。明大乘之心運載彌曠如虛空也。修六和敬者。身口意念見淨施人衣食。此六是同[5]一意。出家人法一一共相諮受心無障隔。若有微富豪障隔六和敬則不成。滅三垢障者。滅貪瞋癡煩惱也。因力者。明八地菩薩恒以大乘化接眾生。始開悟物情逐境立名。故言因力也。明大士唯是一慧體逐境有深淺。判名亦隨境也。緣力者。為作外緣令眾生神解暫增長快蔬也。意力者。明意地恒覓眾生善機欲接之也。願力者。明菩薩為有重願願度一切眾生也。方便之力者。方便言巧巧度眾生也。常力者。常欲度眾生也。善力者。總上來諸力悉是善也。定力者。在境而不亂也。慧力者。慧以觀照為義。照於萬境。多聞之力者。眾生機緣不一。欲得種種聞法故從境立名。故多聞之力也。施戒忍辱行者。六波羅蜜以化物。此正念者。勸作十念令生彼國也。止觀者。始入定家初門也。諸通明力者。通是六通。明是三明也。如法調人伏諸眾生力[6]者。剛強眾生[7]化也。如是。以剛[8]強伏之然後與正法受之。柔順者以軟語化也。如是等力一切具足。總結諸力明菩薩悉具也。常為諸佛之所稱歎者。歎此菩薩殖因來久供養無量諸佛。是以得如此諸力也。不生不滅諸三昧門者。無生空理。豈容生滅心。會此理寂然不亂為三[A7]昧。三[A8]昧是[9]定也。成就無量功德訖不能窮盡。上歎大乘內德。外化諸力用既竟。此總結之[10]力也。
第五廣明得失勸修。初修從佛告彌勒菩薩諸天人等訖如教奉行不敢有疑。所以明得失者對彌勒更舉彼土菩薩天人及以妙土。是眾生所應得而貪著於五欲。鬪諍於錢財。乃以父母兄弟皆無義理。不知棄之以修[11]善。是六失。就此章中復有四子句。
第一子句從初訖男女共憂錢財也。功德智慧不可稱說者。將欲歎其失。先歎其所失之果。果者是何。菩薩及以淨土是也。何不力為善念道之自然者。勸令修因取自然佛果也。著於無上下洞達無邊際者。經文衝應言無著於上下。明自然之體雖復應在人天六道而不染著。玄鑒未來三世不可窮盡。故言洞達無[12]邊際也。然解著於上下者。明彼土果報。天之與人無有色欲界之隔。天亦來在下。人亦上至天。國土通同無障隔。上下自在縱任故言洞達無邊際也。宜各懃精進怒力自求之住生安養國者。勸令懃策修因必得於妙果。橫截五惡道自然閉者。精進懃策修善增明。不復五道受生惡道俱然閉也。昇道無窮極者。妙理清昇其土真淨曠若無邊故言無窮極也。易往而無人者。勸修八萬四千諸波羅蜜行。便是難勸修十念力故。便是易於易中。修十念亦不能得一念成就。若修十念乃至一念得成就者。便得往生淨國。以其不能成就故。故言易往而無人也。其國不逆違自然之所牽者。明彼國淨無有五道之苦違於善心。唯有自然妙善善善資故言之所牽也。何不棄世事乃至受樂無有極者。勸令修善得生淨國壽命遐劫也。然世人薄俗共諍不急之事者。明薄俗之人少於道訓不識有為無常。唯共諍不急之事彌增重罪。聖人勸言。何以不共諍修十念。念西方無量壽佛。便得往生妙樂淨國也。無尊無卑者。在重惑之中以苦為樂。既不識苦之可厭。復何由能識菩提之可崇也。
第二子句明者。無勸修也。從有無同然憂思適等訖莫能知者。所以明有無者。明眾生為惑所纏不識有為無常。但只知有田憂田有宅憂宅下悉如此。從初乃至與痛其居者。明已有田憂之也。從貧窮下劣困乏常無已下明無有田宅亦憂欲有之也。
第三子句明無義勸修。從世間人民父子兄弟訖欲何樂乎。當相敬愛無相憎嫉者。勸令修善學禮義識尊卑上下。共修善道生於西方淨土之國也。有所恚怒今世恨意微相憎嫉後世轉劇者。此明無義之人現世共相憎嫉。已得無量重罪。未來世轉甚惑入三塗地獄。無有休息也。
第四子句明不信勸修。從如是世人不信作善得善訖痛不可言甚可哀愍。不信人死更生者。果中不信也。惠施得福者。因中不信也。善惡之事都不信之者。善惡雙不信也。然謂之不然者。然實修善得善惠施得福。而今不信修善得福故言謂之不然也。不然者。只是不信之異名也。終無有是者。明不信終無有修善得福也。但坐是故且自見之者。但坐先師祖父行不信善惡致使見行。見此法用依先師行不信也。更相瞻視先後同然者。行不信種類前世後世傳相承受行惡不異。故言同然也。自不能見無有語者。不自見已之重惡。復無善知識語令修善也。吉凶禍福競各作之無一怪者。無善知識語其吉凶禍福懃學修之也。
第六明簡擇勸修。從佛告彌勒菩薩諸天人等我今語汝訖四教奉行不敢有疑。所以明簡擇者。簡去諸惡。擇取妙善也。擇其善者。懃而行之者。勸令簡惡以修善世間榮之。物皆是無常。不如修一豪之善必離生死之苦也。勿得隨心所欲虧負經戒在人後者。誡勅催學令離五欲。使善根日夜增長。不得在他人後也。與佛相值聽受經法者。殖因來久。今值遇佛誡令聽法擊厲時情也。又復得聞無量壽佛快哉甚善者。時眾聞彼佛國土長壽妙樂快當物情故言快哉甚善也。長與道德令明者。既生淨土以善自居神解。與無生理會為合明也。次於泥洹之道者。此彌勒乃至一生補處之士隣佛之境故言次於泥洹之道也。無得疑或中悔者。無量壽佛眉間白豪宛轉如五須彌。眾生見此白豪起於疑言。此白豪為是無量壽佛白豪為非是作。如此疑後生西方落狐疑城中。蓮華合頭不開。在此蓮華中行道懺悔。滿五百歲蓮華方開。見佛聞法。雖見佛聞法由不明了。雖不明了已漸悟於道也。生彼邊地七寶殿堂者。此由是狐疑。城中人雖有此疑願生彼國。有願力強得生彼國。以狐疑故不得近佛。唯得始入彼佛境界邊在蓮華中住。蓮華合頭不開故言生在邊地也。
第七明破五戒勸修。從佛告彌勒如等能於此世。特欲明五痛五燒。先廣明五戒十善之相。此五戒十善悉具意地三善根無貪癡瞋也。修十善幡十惡修五戒幡五惡。此五戒是在家律儀。凡律儀者。詮量輕重也。今言五戒者。戒以心惡為義。心惡之義即是心善自心意地惡不起。復能外化即是行善也。此戒亦言彼。彼解脫亦言事。事得解脫於不。不得殺邊解脫乃至不飲酒。於不飲酒邊得解脫也。然眾生欺惑情重違破五戒。起於五惡乃至五燒也。就此章中凡有七段明義。第一段總明破五戒相。五痛五燒是也。從如等能於此世端心正意訖長壽泥洹之道。如等能於此世端心正意者。若能無意地貪瞋癡便是無眾惡。無眾惡故內德便生也。十方世界最無倫匹者。能無貪瞋癡。是世之所無故無倫匹也。所以者何。釋所以意地無貪瞋癡者。何只由修善幡惡故無貪瞋癡也。自然作善者。彼國天人無有三毒。唯有淳善也。易可開悟者。入理之人易為道化也。今我於此世間作佛處於五惡者。釋迦自明所得國土。爰是穢惡眾生洹以三毒四倒以為過患。是以幡五戒起五惡也。此五惡是起惡之因。何者是五。一者殺生。二者偷盜。三者貪婬。四者妄語。五者飲酒。此五惡是過去時因能滅現在。五痛五燒之果也。五痛者。是現在果。因惡而果痛。煩惱熾然盛自相燋然故言五痛也。五燒者。是未來果。現在果既不實。未來便應磨滅燒盡也。教化群生令捨五惡者。勸令修善令幡五惡。惡因既不起。俱然無五痛五燒之果也。降化其意令持五善者。令持五戒之善也。度世長壽泥洹之道者。是無為之果也。第二段明殺生破不殺戒。從其一惡者訖是為一大善。就此段中有五子句明義。第一子句明過去造殺生因也。從其一惡者訖犯者。不殺蠕動之類。欲為眾惡莫不皆然者。明過去行惡。因眾生修行殺惡業。現在得短壽六根不具報也。殘害殺戮者。不知反流盡源。唯以殺戮為懷。此造地獄之因也。惡逆無道後受殃罰者。過去有造惡因現在必受貧賤下劣斯報也。第二子句明現在受餘果報也。從故有貧窮下賤訖不逮之屬貧窮下賤者。此下八句明現在餘果定。是由前身造殺生惡業不行布施。只劫奪他物。是以墮地獄。受罪畢已餘殃不盡。現在受得人身。雖得人身聾盲瘖啞六根不具足也。第三子句明修善得果報尊貴也。從又有尊貴訖轉相受身。又有尊貴豪富高才明達者。明行善因得善果也。皆由宿世慈孝修善德所致者。明過去時行此慈孝善因。現在得尊貴豪富果報也。第四句與上聾盲瘖啞人作譬受二世果報也。從譬如王法痛苦極形者訖一痛一燒懃苦如是。一譬如王法痛苦極一刑者。明聾盲瘖啞示人現世受極重苦報也。故有自然三塗無量苦惱者。現在已受苦未來世復受三塗之重苦也。轉貿其身者。受六道之身非一更故言轉貿其身也。改刑易道者。既訖受六道之身所行惡道亦同也。所受命或長或短者。受六道之形所行造業亦不同。是以壽有長短也。第五子句明勸結也。從譬如大火焚燒人身訖是為一大善明。此勸修。若能懃修自策者。便得無為泥洹之道。若不能修行起惡者。便墮三塗如大火燒人也。
第三段明偷盜破不盜戒也。從佛言其二惡者訖是為二大善。就此段中有五子句明義。第一子句段明盜因。從佛言其二惡者訖無所恃怙。此盜中句明義無異前章也。第二第三子句雙明也。從獨來獨去無一隨者訖事至乃悔善惡禍福追命所生者。善因善果惡因惡果雙明也。或在樂處者。此是善果也。或入苦毒者。此是苦果也。第四子句與前行惡人作譬也。從今世現有王法牢獄訖二痛二燒懃苦如是。此明二世苦。現在受五法之苦。未來世受三塗之苦也。第五子句明勸結。從譬如大火焚燒人身訖二大惡。第四段明貪婬破不婬戒。從佛言其三惡者訖是為三大善。就此段中有四子句明義。第一子句明貪婬因。從初訖但欲唐得。第二子句明行惡因果。從眄睞細色患人而苦之也。第三子句明後受三塗苦報 從亦復不畏五法禁令訖三痛三燒懃苦如是。如是之惡著於人鬼者。造如此重。或注其名字。或在人中六根不具。或在鬼中也。第四子句段明勸結也。從譬如大火焚燒人身訖三大善。第五段明妄語破不妄語戒。從佛言其四惡者訖是為四大善。就此段中有五子句。第一子句明妄語因。從佛言其四惡者訖難得誠實。第二子句明惡果。從尊貴自大訖天神記識。第三子句明修善因也。從賴其前世頗其作福德訖營護助之。第四子句明行惡眾生後世受三塗地獄果報。從今世為惡福德自滅訖四痛四燒懃苦如是。第五子句明勸結。從譬如大火焚燒人身訖四大善。第六段明飲酒破不飲酒戒。從佛言其五惡者訖是為五大善。就此段中有六子句明義。第一子句明飲酒方便。從佛言其五惡者訖用自振給。特欲飲酒先起方便飲酒。是正犯戒體也。第二子句明飲酒是惡因也。從耽酒嗜美訖父母兄弟眷屬。第三子句明行惡果報。從六親憎惡訖無得脫捨。如是人心意俱然者。明六親及一切世人同心願令其死故言心意俱然也。第四子句明善因果也。善人行善者。明行善因也。從樂入樂唯明入明者。善果也。第五子句明行惡未來世愛重苦報也。從惡人行惡訖五痛五燒懃苦如是。第六子句明勸結。從譬如大火焚燒人身訖五大善。人能於中一心制意者。此明十善意地貪瞋癡也。端身正念者。明身無殺盜婬也言行相副者。不妄語也。所作至誠者。不綺語也。所語如諸者。不兩舌也。心口不轉者。不惡口也。此是十善幡十惡勸持五戒十善必得生天也。
第七段明總結五痛五燒勸修。從佛告彌勒菩薩吾語如等訖古今有是痛哉可傷。總結勸修所以來者。上明五痛五燒違負五戒起於重惡。現世受報得貧窮下賤六根不具。後世受報必墮三塗地獄之中。是以勸令修善令[A9]免此苦。是以總結勸修來也。
第八明戒勅勸修。從佛語彌勒世間如是訖受佛重誨不敢違失。流通方法所以來者。勸令自策。就此章中有四子句明誡勅諸弟子。第一從初訖為德立善。第二子句格量功德。從正心正意訖如是忪務未甞寧息。齋戒清淨一日一夜勝在無量壽國為善百歲者。無量壽國淳善無惡。彼國人修善心縱容不甚有急。此土眾生淳穢。若能於穢中反流盡源。精懃一日一夜苦行道者。勝在西方為善百歲。所以然者。明心勇猛處勝也。彼佛國土無為自然者。明彼國淳善無為豪毛之惡。常以大乘法樂以自勳心也。第三子句明如來授與經法勸令修之。從吾哀如等訖昇無為之安。隨器開導授與經法者。隨眾生有授道之器。授已法藥令悟道也。第四子句明佛滅度後經法漸滅勸令懃修善也。從吾去世後經道漸滅訖受佛重誨不敢違失。明佛滅之後人民語偽。還起五痛五燒。劇於前世。是以如來誡勅彌勒。我滅度後懃行正化度脫眾生令離三塗也。
第九明現國勸修。從佛告阿難汝起更整衣服訖亦皆自然。上開宗中願欲得見彼佛。壽命長遠國土清淨眷屬淳黃金色會。釋迦重命阿難。汝起更整衣服禮西方無量壽佛。乃可得見二聖共相影響。無量壽佛即放大光明普照諸佛世界。時眾悉見彼佛微妙淨土。無不願生彼國也。普照一切諸世界金剛圍山者。明彼佛明光淳黃金色。今照十方石沙諸山悉同黃金色也。譬如劫水彌滿世界其中萬物沈沒不現者。借譬以明光色大水彌滿不見萬物。明此光明照十方世界及以諸山。悉作金色不見石沙之異也。阿難即見無量壽佛威德巍巍如須彌山王者。明阿難見彼佛色身相好。如百千萬億夜摩天宮。閻浮檀金色佛身高十六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由旬也。眉間白豪右旋婉轉如五須彌山也。佛眼如四大海水清白分明也。身諸毛孔演出光明如須彌山彼佛圓光如百億三千大千世界。於圓光中有百萬億那由他恒河沙佛。一一化佛亦有眾多無數化菩薩。以為侍者。又明無量壽佛吾八萬四千相。一一相中各有八萬四千隨形好。一一好復有八萬四千光明。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明阿難悉見此事也。如見彼國。從地已上至淨居天。其中微妙之物為悉見不者。彼間本無淨居天。借此間天以況彼國。阿難答言悉見也。彼國人民有胎生者。明此土眾生願欲生彼。疑佛智慧為深為淺。命終得生彼國。在狐疑城中方經五百歲。方出狐疑城見佛。為說法便得解了然。極鈍根者。經五百歲耳。若利根者。或二百一百歲乃至五三十歲。得出此城見佛聞法。彼國淳是化生。無有胎生。今言胎生者。只猶在狐疑城中不見佛不聞法名胎生也。又一解舊經本解言。在狐疑城中見佛聞法不明了。以不明了故落不聞中故言名為胎生。其實是化生也。
第十明解。或勸修。從爾時慈氏菩薩何因何緣訖我今略說之耳也。就此章中有四段明義也。第一章從初訖謂之胎生也。何因何緣彼國人民胎生化生者。彌勒請問胎生化生之法用也。願生彼國不了佛智者。此人願生彼國唯疑佛智為深為淺。有此疑故命終生在狐疑城中。經五百歲。此是鈍根人也。利根者或一百乃至五三十歲也。自下釋胎生之所以也。第二明化生也。從若有眾生明信佛智訖無有智慧疑惑所致。明彼國淳是化生身相光明智慧如諸菩薩具是無異也。第三段與胎生人作譬。從譬如轉輪聖王別有宮室訖無上智慧。轉輪聖者。譬佛也。若有諸小王子得罪於王者。與胎生人作譬明胎生也。不見佛不聞法如王子犯於大王繫在宮中也。但種種方便求諸大力欲自免出者。明胎生人在狐疑城中。雖復行道懺悔不樂在此城中。恒欲出此城求至佛邊也。雖有餘樂猶不樂彼處者。在狐疑城中雖脫此間石沙之苦。猶不樂住在城中欲求出此城也。為失大利者。若不疑惑佛智即得生在佛邊。聞法悟道故為大利。只由狐疑故失此大利益也。第四段明釋迦引證也。從於此世界有幾數不退菩薩生彼佛國訖略說之耳。此引證所以來者。寔由上彼佛放光照十方世界。此土諸菩薩悉見彼佛國土清淨長受妙樂。是以我國土諸菩薩悉往生彼國。何但我諸弟子往生。亦有他方十四佛國土諸菩薩往生彼國。乃至十方世界諸菩薩亦爾。是以引證得知彼土淳淨妙樂也。於此世界六十七億不退菩薩往彼國者。此是釋迦國土菩薩位階。七地悉往生西方無量壽佛國也 一一菩薩已曾供養無數諸佛者。明此菩薩德量甚高與彌勒同類位階十地。諸小行菩薩者。諸言不一。此小行菩薩是住下三十心人。初十心是習種性人也。初六心有退。至第七心不退。此人作四念處觀。在外凡夫位中也。中十心者。是性種性人也。在軟頂忍位中也。最後三十心者。是解行地人也。在世第一法位中也。不但我剎土諸菩薩往生彼國他方佛土亦復如是者。此是正明引證由。彼佛國土清淨妙樂致使我諸弟子及諸他方諸菩薩悉往生彼土也。其第一佛名曰遠照有百八十億菩薩皆當往生者。所以列他方十四名佛者。欲令出十方諸佛弟子悉往生彼國。諸佛證明彼土清淨妙樂也。自下諸佛弟子類可知也。十方世界無量佛國其往生者。亦復如是者。何但十四佛國菩薩往生乃至十方世界諸菩薩眾皆當往生彼國也。佛告彌勒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踊躍者。此是第三分流通門也。上說序正已竟。次說付囑流通。就流通中有三段明義。第一從其有得聞彼佛名號訖應當信順如法修行。明說此經既竟便付囑流通令後代使不斷絕也。特留此經正住百歲者。像法將滅龍王舐一切經字悉盡。唯留此無量壽經文字在世經百年流通。後代受持讀誦也。自得隨意所願度危難也。如來興世難值難聞者。此下凡有五難得。聞此經已乃至信樂受持此之甚難也。第二從爾時世尊說此經法無量眾生皆發無上正覺之心訖經。明無量眾生諸天人民及諸菩薩聞說經竟。皆悟道得果也。萬二千那由他人得清淨法眼者。得悟須陀洹果也。八十萬比丘漏盡意解者。得阿羅漢道也。四十億菩薩得不退轉者。得七地不退也。第三何。但有情之類得悟道。亦使無情之物六種震動降於妙華也。
無量壽義記下卷
一校竟
比丘洪琇許
校注
[0239001] 【原】大英博物館藏燉煌本, S. 91, 【甲】大英博物館藏燉煌本, S. 2422, 首題新加 [0239002] 首闕 [0245001] 以上甲本缺 [0245002] 脫【大】,退【甲】 [0245003] 跡經作積 [0245004] 地下【大】,下地【甲】 [0245005] 一【大】,〔-〕【甲】 [0245006] 者剛【大】,〔-〕【甲】 [0245007] 化也如是【大】,〔-〕【甲】 [0245008] 強【大】,〔-〕【甲】 [0245009] 定【大】,空【甲】 [0245010] 力【大】,〔-〕【甲】 [0245011] 善【大】,著【甲】 [0245012] 已下甲本斷缺【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85 冊 No. 2759 無量壽經義記卷下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19-09-1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林忠鈺大德輸入,北美某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