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十地義記卷第一
[2]嚴故寄天住以障□□□□□□□□□□有去來引緣以入實故。寄在□□□□□□處待無污境。餘實性實相品此處□□□□□□即應以明報身。以法為體得知。亦有□身□□然 與大菩薩俱者。證信序中第六句明同聞眾。就中有二文。初略嘆其意。第二從此諸菩薩已下廣嘆其意。今解廣略有三。一者教廣略。二者方便行廣略。三者自體廣略。言教廣略者。前兩行一注略舉宗本略歎其意故名為略。此已下廣嘆其意名之為廣。言方便行者。對治顯體名為略德。□□□□□廣身體者。方便雖稱體。此是對治中自體真行不□□名為略。即體外障名為廣也。就前略嘆中有其四句。□□與大菩薩眾數同會。第二不退轉者。此一句明行堅固。第三□□者。此一句明行功用。四者從他方世界來者。此一句所從來處。今言與者。一佛與二阿難與。今就佛解與。阿難在懷抱中不得言與。就理教解阿難影嚮大士得言與。就行教佛與者自體因名為與。就行教阿難與者阿難得聞持智攝自體方便行故言與。大菩薩眾俱者有三種。一者影嚮眾。二者教所被眾。三者當幾眾。今問幾眾所教被眾有差別。今解有異教可被之人有於少解可雙諮發故。寄問答所辨於教故言教所被人。當幾之人雖有幾無解發故言當幾。若就位者教所被人在道種終心。初地已上真無漏法影現心原可有諮發故。寄問答外辨於理。十住十行未得真無漏相。可以諮發故當幾。如是次第。若說在道種教所被人在十行當幾在十住。此可以類知更不煩文。然此菩薩數所被影嚮二眾為是新眾為是舊眾。又解云。新舊俱有。但可有間善根者。見佛道起樹之六天道過。若據無間善根知不起道樹遍亦六天菩薩亦爾。身八處現。然影嚮眾助揚佛法無現不現一切皆現當幾受法。若次第見即漸教相 若一時見即頓教相。若據行教。一自體眾。二方便行眾。道場會眾。法界法明滿足無缺。從體起修寄在方便方便在緣。緣相是別故。不得俱遊故。言從他方來也。若據自體行道場會法界法門體會平等何會不在也。大者出過三乘。通教乃至通宗中對治之上故言大也。菩薩者秦言道心眾生。正以此人問意於道故言道心也。亦有大道二乘之人生死涅槃不能寂用俱行名之為小菩薩。大士寂用俱行自他俱利圓通無礙名大道心眾生也。又菩薩有二種。一假名。二真實義。假名菩薩雖有解行取著名相不能圓通。□□□□實義菩薩體會法界圓通無礙故言大也。若□□言地前阿含教修如臨鏡觀像名為方便身。真實身□□離於虛妄證真法界性名為真身。假實二眾集故言與大[3]□□眾俱也 一切不退轉者有二種。一者一切不退。二者一切中明一切不□□抱羅無不□不退他分不轉自分。既滿起勝進行。欲入他分喜起餘心。今明菩薩起勝進行。能入他分名為不轉自分不[4]□他分。不退者不轉自分為下。自分既成能入勝進。廣而大□□種不退。又一解。不退始入法界解徹窮原堅固不壞□□□除□障。一切佛法種子在於身中功意備滿三解□□者世間道滿超世道立解行融同。即以金剛幢為名羅□□□退者初地斷除妄想體會法界。生在佛家種性尊貴無可譏嫌故。言聖種不□□□用不退者八地已上入法流水念念向薩婆若海。六第十地中諸佛法明雲中雨說法故名學中窮滿不退。一生者有四種。一對治生。二行生。三位生。四應化生。言對治生者。一分[1]數生。二變易生。三自性不成實生。今言一生名分段變易已除唯自性不成實一生在也。行一生者實生。今言一者三昧樂行意生身。二者覺法自性性意生身。三者種類俱□住無行作意生身。今言一生者無行位中一生者。十一地金剛設一生也。應化一生者。菩薩□淺善巧方便受生調伏故。在兜率天生。若下生人中即得成佛。唯有兜率一生故言一生得菩提。菩提者名為無上正真道。無上者出過三乘通教故言無上。正者理絕□□為正。真者離於虛妄無明垢濁故言真也。道者自體圓通為道也。從他方來者。從體起用。為他方攝用。從體亦是他也。佛者智正覺世間自在行。世界者器世間自在行。俱者三種緣集也。來者顯行無不集。即是眾生世間。集者三種圓備。會者圓同一味。亦可集者行集。會者位融也。
此諸菩薩已下第二廣嘆德。就中有四段。初明菩薩德行。第二從其名曰已下列德者之名。第三如是等已下列數。□□金剛藏而為上首明上首之人。就初段中有四堅固。初明位堅固。第二善能教化已下明行堅固。第三常能修集已下明業堅固。第四如是諸菩薩已下明廣堅固也。初明位堅固者。位不虛成攬行為體行無獨運託位而進次辨行也。行無別作正身口意業為體故次辨業也。然行德曠周窮盡法性次明廣堅固也。就位中有二。初明自分位行相。第二一切如來境界已下明他分位行相也。諸菩薩者上一生菩薩也。一切菩薩者始顯於先際自體因一切行也。智惠境界者體顯外朗圓照法界故名為智也。體照內平等一味故稱為惠也。境界者分齊義也。亦可因行分齊也。自在者障盡絕羇淳熟無礙行也。一切如來境界者。他分善成也。皆悉得入者。勝分深入體實覺相應行也。此明解入懃行。不息者熾燃無聞行也。是故維摩經云。於一切菩薩法式悉知即自分行也。諸佛祕藏無不得入易。是他分行也。皆據智惠者。智惠是萬行之宗也。
就行堅固中有兩段。初明自分行相。第二從於一念頃已下明他分行相也。就自分中有二子段。初明始修行相。第二如意神足已下明終熟行相也。就始修中有六句。初三句明利他行。次三句明自利行也。然菩薩之行。或先自利然後利他如說。若人自不行善教他行善無有是處。要先自行善然後為他說法斯有是處。此據始行菩薩行未又立要先修行也。或先行利他然後自利者如說。若眾生不成佛我終不取正覺。此據又住行菩薩行已淳熟也。亦可初據智惠門入斷煩惱障道攝自德相應行也。故以自利為初。後以大悲門入斷智障道攝緣入實故也。善能教化者此明口業也。隨時普示者明身業也。於剎那中者明意業也。此明三輪行益。能令眾生斷除妄想盡生死障也。口業能令眾生得決定解也。身業能令眾生得決定信也。意業令眾生成勝進行也。今言善者體順之極也。無障礙德名為能教化也。一切世間者有為緣集行無為緣集行自體緣集行三種緣集在相。皆據方便修入言世間也。隨時普示者。此明身業。隨機攝益故言隨時也。亦可實性法身常與眾生作覺知無覺知益也。神通者身無不現。是故經言。若有眾生應見我為聲聞者即現聲聞乃至大乘者我為大乘。此明無待對大乘非緣照相應行也。亦可神通者迅疾無礙行也。等事者理融緣起非一也。法界無礙行故曰事也。於剎那中者此明意業。剎那者念念之中斷一切煩惱成一切行也。亦可實證法性分分成實稱緣起道故言成辨也。具足不捨一切菩薩者此明自利行。今具足者菩提。是一切行體。得此體者眾行圓具盡未來際故言具足也。不捨者是故經言。菩薩摩訶薩守護一法諸菩提心也。所起者菩薩心為法性理為起者理事俱融故曰起。故經標之品名為寶王如來性起品。非同相空一相無相守一凝然不為緣起也。大願者真識體顯根太上期故稱為願也。於一切世者世謂世世也。一切劫者謂時節也。國土者謂處所也。常修者菩薩於世劫國常修一切菩薩行也。若依行詮法無不契故曰世。即是壽命品廣明此義。劫者時無不統如阿僧祇品說。國土者處無不善。如菩薩行者常行頓行備集無聞也。具足功德智惠者。菩薩之行雖復無量不出福智繁興德備一切隨順正起薩婆若道故。言功德福智也。
如意神足者。此第二段明終熟行相。就中亦有二子句。初有三句明利他行相。後三句明自利行。前明始修利他亦菩薩力用相。此明與力。若分別者。始修中身業與信此明實用無盡。前口業與解此明解徹。能盡一切相得大涅槃。前意業與八成勝進道此明行成緣起。能入後際。今言如是者意有三種。一速疾一念能至十方。二遍到隨意所緣無不周遍。三無礙緣一切法而無障礙。法身身業況同於此而無窮盡者。皆是真性緣起而成菩薩法身何竭之有。此明身業淳熟利他行相。能到菩薩智惠者。深契實性能盡後際。此明解入也。方便者不捨世間用。而善巧故言方便。此明行用緣起也。彼折者行滿德窮。此明行徹明意業淳熟利他行相也。能令眾生背世間道向涅槃者。斷三種妄想故云背世間也。云修圓寂契融法性。正趣大寂故言故言向涅槃行也。此口業淳熟利他行相也。
不斷菩薩已下明自利淳熟行相世間涅槃無障礙俱興也。此明自利淳熟行成彰不住道滿也。善遊者明圓得行資體真法性故云善遊也。禪者四禪也。定者四空定也。解脫者八解脫也。三昧者三三昧也。神通者六通也。明者三明也。一者宿命明。二者天眼明。三者漏盡明。如別章釋也。亦可一者無明所謂十一空。二者菩薩明所謂波若波羅蜜。波若波羅蜜者名不放逸根。三者諸佛明所謂佛眼也。諸所者圓興也。施為者德用也。善能示現者體順相無不斑也。此明助道行成也。無作者圓寂證道。即本非今故曰無作也。自在者妙寂無礙行也。此上自利利他始修淳熟一段竟也。
於一念頃第二大段明他分勝進行相。他分者諸佛行也。修則他分成則自分故。涅槃經云。我昔見諸佛軀身殊大。今見悉為菩薩摩訶薩。即是二種行相。欲明菩薩行佛行無二無差別。但滿不滿為異也。就中有三。初明身業。第二勸發已下明其口業。第三常以大心已下明意業。亦可初明集法行。第二勸發已下明護法行。此二是聞惠中成也。第三常以大心已下明修行趣勝進道也。於一念頃能至十方者。會無不在障法身不動。而無所不至法。無彼此能顯殊方實無去來。而相無不現故言能至十方也。勸發諮請者受持者。正興對治攝教詮相應也。行攝勝進法在已永固不遷故曰受持也。法輪者。實相真詮顯斑緣因也。常以大心者。中實顯用曠周法界也。供養佛者。祕密緣起妙寂解脫充滿薩婆若海。與圓覺道相應無二故曰供養佛也。此明思修二惠也。
常能修習者。第三次明業堅固。就中有三。初總學三業。第二從其身普示已下別釋三業。第三一切菩薩已下總結三業也。所行事業者。備集明一也。其身普示者。體無不斑也。其音邊國者。教無不障也。明見三世者。自體真明無不朗也。具足修集者。行無不集德無不達也。如是諸菩薩功德者。第四顯明廣堅固。無量者窮深實際也。無邊者曠周法界也。於無數劫說不能盡者。菩薩行德廣大非證能說故言說不能盡也。其名曰已下次解第。德者之名有三種釋。一依化教隨眾生宜聞相應不相應者。如說於正語中置隨語義。如以想斷結想實不斷結。要以惠斷。如佛說但觀想能除貪欲。於正義中置隨義語。如惠斷煩惱。此是正義語也。此菩薩名如是如觀世音菩薩。隨善眾生彰德號。而菩薩實德不必正此明語中置義也。然即菩薩實德此明正義語也。二者若依理教依義語也。知味衣味知義寄事表義隨相知實以彰菩薩實德故也。三者若依行教意欲明人顯示。於法聞者解法亦即知人意欲明法曉示。於人聞者解人。即亦知法如似維摩詰名無垢稱。即知不思議無障礙解脫法門。但聞普賢菩薩即知法界行法門。文殊師利天女等皆是妙惠行法門。金剛藏等亦欲明菩薩之行。皆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平等無二。顯自體真實圓奧法門也。故稱金剛藏等菩薩名別者。解云。大判有五種。一者因緣立名。如菩陀波論菩薩名為常啼菩薩。本作小兒時常父母號之為薩陀波論。今得菩薩常哀傷眾生故曰常啼菩薩。二者本修行法門如彌勒菩薩。昔為國王時。至僧伽藍中見諸比丘坐禪皆有光明。唯一比丘光明獨勝。即問比丘修何三昧光明殊勝踰於比丘。比丘答言。我修慈三昧藏。是眾善之本。所以殊勝。王因即發願願我未來世中常修慈三昧今日得佛。即曰慈氏。亦如燃燈佛昔作國王女。在高樓上見一比丘至於裏巷乞油。即問比丘乞油何為。比丘言。我供養佛因即發願。願未來常以燈明供養佛。今日得佛號曰定光。若據本因名為燃燈也。三者自利修入對治不同。四者德攝益隨化緣差別。如多能何匠隨用立名。五者自體法門皆體會法界以彰因行不同也。德窮海奧名金剛藏菩薩也。利潤無窮名曰寶藏如寶利用也。自體因行入法界如蓮華藏也。妄想勳修明其斷離不名為勝要不斷煩惱而入涅槃性。離非緣飾故名勝藏。是故維摩經云。譬如勝登乃可為勇。如是菩薩兼除一切生老病死。是菩薩之謂明。此菩薩於一切煩惱違煩得無障礙故曰為勝也。曰藏者無為之行能除生死之闇故云曰藏也。圓藏者有為緣集不捨世間行即闇之明故名圓藏也。淨圓藏者自體世間即闇而常明淨中勝出故云淨圓藏也。照一切世間莊嚴藏者。自體內明圓淨大智爾炎殊流故曰照一切世間也。巧妙殊特故曰莊嚴也。德出生故曰莊嚴也。故名為藏也。自體因行名菩薩也。解脫月菩薩者。是解行終心菩薩。未成實證是教所被人請發之首故獨㯹其名也。如是菩薩者。第三大段次明德者之數。無量者位窮有際也。無邊者行周法界也。阿僧祇者。出於□限也。不可思議者。明體非分別離於分別也。不可稱者。釋無量深重不可稱也。不可量者。釋無邊廣大不可量也。無有分齊者。□阿僧祇不可說者。釋體非分別非一一也。不可說者釋離於分別明非異異也。尋之未必爾。如華嚴經阿僧祇品云。爾時心王菩薩問。云何阿僧祇不可量無分齊無周邊。不可數不可稱量不可思議不可說也。佛告心王菩薩言。百千百千為一拘梨。拘梨拘梨為一不變。不變不變名一那由他。[A1]那由他那由他為一鞞婆邏。鞞婆邏鞞婆羅名一作。作作名一勝。來來名一勝。勝勝名一復次。復次復次名一阿婆羅。乃至受受等有一百重數。然後至阿僧祇。阿僧祇後復有二十四重數。此皆是諸佛菩薩法界行用法乃一行曠周。豈可以此相釋無於行數相也。若據起相成義亦無傷也。故世尊為心王菩薩以偈頌曰。不可言說不可說。不可言說諸劫中。說不可說不可盡。此明自體法門。不可言說微塵中。悉有眾生不可說。皆共讚嘆普賢德。猶尚不能令窮盡。此明行用德備法門。於彼一一毛道中。有不可說淨佛剎。以不可說莊嚴具。莊嚴彼彼諸佛剎。明理融緣起真性集用法門。於彼一一異色中。放妙光明不可說。於彼一一光明中。出寶蓮華不可說。智慧法門。於彼一一寶蓮華。□□寶葉不可說。於彼一一寶華葉。有微妙色不可說。□□因行法門。金剛寶藏如須彌。清淨具足而莊嚴。□□一一須彌中。有不可說不可說。明功德法門。於彼一一梵音中。□□可說清淨輪。於彼一一法輪中。是不可說修多羅。明真詮法門 此皆明法界行用差別之相。上世尊以長行答心王菩薩。據修對治行集在緣故分數相差別故百千等數也。下以偈答。據自體法界法門行用廣大曠周法界故。有不可說不可說等。豈可以名而俟之。若依三教。此菩薩數者。若據化教直是其事無所表彰也。若依行教悉是菩薩自體法門法也。種種佛國土者。三種世間來故言種種也。集者菩薩行備圓德相著故言集也。金剛藏菩薩而為上首者有二義。一者位窮行㯹德蓋大眾故為首也。二者是一切菩薩行德體實故云為首也。復為首者。宗致興發事由其人故㯹之說法。顯化益時彰之在初故。言金剛藏菩薩而為上首也。
寶藏寫
十地義記卷第一
校注
[0236001] 【原】佛蘭西國民圖書館藏燉煌本,首題新加 [0236002] 首闕 [0236003] □□【大】,菩薩【考偽-大】 [0236004] □【大】,退【考偽-大】 [0237001] 數【大】,段【考偽-大】【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85 冊 No. 2758 十地義記卷第一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19-09-1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蔡寧君大德輸入,北美某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