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彌勒上生經宗要
將說此經,十門分別:初述大意、次辨宗致、三二藏是非、四三經同異、五生身處所、六出世時節、七二世有無、八三會增減、九發心久近、十證果前後。
第一述大意者,蓋聞彌勒菩薩之為人也,遠近莫量、深淺莫測,無始無終、非心非色,天地不能載其功、宇宙不能容其德,八聖未甞窺其𨓍、七辨無足談其極,窈窈冥冥、非言非默者乎。然不周之山之高其跡可跋、朝夕之池之深其疆可涉,是知至人之玄猶有可尋之跡、玄德之遼非無可[4]□之行。今隨跡疆之近蹤,誠論始終之遠趣。言其始也,感慈定之光熾、發廣度之道心,浴八解之清流、息[5]□覺之苑林,四等之情等閏四生、三明之慧明導三界。論其終也,度苦海於法雲、發等覺於長夢,却二障之重闇、照四智之明鏡,乘六通之[6]實車、遊八極之曠野,千應萬化之術事啻百億[7]□□□。今此經者,斯乃略歎至人垂天之妙迹、勸物修觀之真典也。彌勒菩薩者,此云慈氏覺士,賢劫千佛之內是其[8]□□如來。弗沙佛時[9]無習慈定,熏修其心遂成常性,從此已來每稱慈氏,乃至成佛猶立是名也。兜率陀者,譯言知足,欲界六天之中是其第四[10]□□□□、欲情重,上二浮、逸心多,此第四天,欲輕逸少、非沈非浮,莫蕩於塵,故名知足。[11]□受用具,不待營作、隨念自然,故名為天。菩薩從人昇天,故曰上生。行者靜慮思察,名之為觀。[12]聞金口、演玉句,澍法雨之沃閏、成佛種之華菓,故言佛說。若人受持此經、觀察彼天,則能生妙樂之淨處,承慈氏之至人,登無退之聖階、謝有死之凡塵。舉是大意,以標題目,故言佛說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陀天經(云云)。
次第二明經宗致者,此經正以觀行因果而為其宗,令人生天、永無退轉以為意致。所言觀者,有其二種:一觀彼天依報莊嚴、二觀菩薩正報殊勝。專念觀察,故名三昧;而非修慧,唯在聞思。此但名為電光三昧,而無輕安,是欲界因也。所言行者,略有三種:一者聞大慈名,敬心悔前所作之罪;二者聞慈氏名,仰信此名所表之德;三者行於掃塔塗地、香華供養等諸事業,如下文說。此觀此行合為一根,所生之果略有四種:一者牙莖離土之果、二者華葉蔭涼之果、三者妙華開敷之果、四者芳菓成就之果。第一牙莖離土果者,伏滅前來所作眾罪,是因初行所得果也。第二華葉蔭涼果者,不墮三途邊地耶見,因第二行所得果也。第三妙華開敷果者,謂得兜率依正妙報,因第三行之所得也。第四芳菓成就果者,於無上道得不退轉,依前二觀之所得也。所以然者,觀察菩薩依正報故,生彼天時親承聖導,永不退於阿耨菩提,故依二觀得第四果。由聞慈氏之名、信其仁賢之德,遠離不聞賢聖名處,恒隨正見、成就眷屬,故依聞名得第二果。餘二因果,相當可知。知是觀行因果成就,無上菩提自然而至,是謂上生之果之所致也。
次第三明二藏是非者,諸說不同。或有說者,此上生經是小乘教,聲聞藏攝。所以然者,說阿逸多具凡夫身、未斷諸漏,又說彼果為十善報,以之故知非大乘教。或有說者,此經正是大乘之教,菩薩藏收,略以四文而證此義。一者《智度論》說「聲聞藏中無菩薩眾,猶如川流不容大海。菩薩藏中有菩薩眾及聲聞眾,猶如大海容於眾流。」今此經中既有聲聞及菩薩眾,故知是大而非小也。《金剛般若》序中雖無初菩薩眾,後流通分列菩薩眾,是故不應以彼作難。二者經下文中說「牢度大神禮十方佛發弘誓願」,故知是大而非小也。以小乘教中無十方佛故。三者下文說言「晝夜六時常說不退轉地法輪之行,逕一時中成就五百億天子令不退於阿耨菩提」,此言實非小乘教所容,故知是大而非小也。四者聞說是經,他方來會十萬菩薩得首楞嚴三昧,八萬億諸天發菩提心。准此得益菩薩行願,故知所聞是大乘教也。評曰:此教通被大小根性,如言「愛敬無上菩提心者欲為彌勒作弟子者」,乃至廣說,故但小不容大、大能含小,故隨所宗,菩薩藏攝。所以後師所說是也。
問:若如後說,初所引文云何和會?解云:所言具凡夫身等者,是舉小乘所執釋作問。而答文言身圓光中有首楞嚴三昧波若波羅蜜字義炳然者,是表菩薩位登十地,以此三昧在彼地故。又言十善報應者,欲明菩薩十善之報實遍十方,非直在此。但應物機,局示彼天,以之故言十善報應。由是道理,彌合大教。如下文言「若我住世一小劫中,應說一生補處菩薩報應及十善果者,不能窮盡」,故知非直十善果義說名報應,亦示以淨報應於物機。依如是義故言報應,非直實報名十善果,由是不違大乘道理也。
問:此中菩薩依正莊嚴,為是萬行所感實報、為是隨機所應化相?若如前者,非凡所見,是報非應;若如後者,不遍十方,是應非報。云何得言菩薩報應?解云:彼一一相皆有分齊,不壞分齊各遍十方,遍十方邊非凡所見、其分齊邊是凡所覩,然分齊即遍、遍即分齊,無障無礙、無二無別,如是功德無非實報、隨分所見無非應化。由是道理故說報應;就實而言,因具萬行、果圓萬德。但今局說在天報應,故說其因直取十善也。
次第四明三經同異者,《上生》、《下生》及《[1]或佛經》,相望略有三種同異:一所為同異、二所詮同異、三所攝同異。言所為同異者,修觀行[2]也。有其三品:上品之人,或修觀佛三昧、或因懺悔行法,即於現身得見彌勒,隨心優劣見形大小。此如《觀佛三昧海經》及《大方等陀羅尼經》說也。中品之人,或修觀佛三昧、或因作諸淨業,捨此身後生兜率天,得見彌勒,至不退轉。是故《上生經》所說也。[3]不品之人,修施戒等種種善業,依此發願願見彌勒。捨此身後隨業受生,乃至彌勒成道之時,要見世尊三會得度。是如《下生成佛經》說。是即上生所為,為中品人;餘二經者,為下品人也。
第二所詮有同異者,《上生》所詮,是天報應菩薩功德;餘二經者,詮於人報成佛等相。此後二經互有廣略,其所詮理大意同也。
第三所攝有同異者,《上生經》者,菩薩藏攝,義如前說。餘二經者,聲聞藏收。所以然者,其《成佛經》出《長阿含》。《下生》經文深淺不異,又說成道未明應現,依經得益證小乘果,以之故知非菩薩藏。然縫衣之時短針為要,雖有長戟而無所用;避雨之日小蓋是用,普天雖覆而無所救。是故不可以小為輕,隨其根性大小皆珍者也。
次第五明生身處所者,說處不同。《華嚴經.入法界品》中,彌勒菩薩告善財童子言:「我於此閻浮提南界摩離國內拘提聚落婆羅門家種性中生,為欲滅彼憍慢心故、化度父母及親屬故。於此命終生兜率天,為欲化度彼諸天故」也。《賢愚經》第十二卷云「爾時波羅奈王名波羅度達。王有輔相,生一男兒,三十二相、眾好備滿。輔相增悅,即召相師令占相之,因為立字。相師問言:『自從生來有何異事?』輔相答言:『其母素性不能良善;懷妊已來,悲矝苦厄、慈潤黎元。』相師喜曰:『此是兒志。』因為立字,號曰彌勒。其兒殊稱,令土宣聞。國王聞之,懷懼言曰:『今此小兒,名相顯美;儻有高德,必奪我位。寧其未長,當豫除滅。』作是計已,即勅輔相:『聞汝有子,容相有異。汝可將來,吾欲得見。』其兒有舅名婆婆梨,在波梨富羅國,為彼國師。於時輔相憐哀其子,懼被其容。復作密計,密遣人乘送與其舅,令彼長養」,乃至廣說。今此經言「波羅奈國劫波梨村波婆梨大婆羅門家本所生處」。此三種說,云何相會?解云:後二經文,文異意同。所以然者,《賢愚經》意,寄父表生,故言輔相生一男兒;此非的出其生之處。《上生經》文的明生處。彼土之法,婦懷妊已還本家產,本家在於劫波梨村。知此二經,文不相違也。《華嚴經》意,別顯異處。大聖分身隨機異見,處處異生,不足致怪。由是道理,不相違背也。
次第六明出世時節者,欲顯彌勒世尊何劫何節幾時出世。言何劫者,在第十劫。如藏論云「二十住劫中,有五佛出世故。前五劫中無佛出世,第六劫中拘留孫陀佛出世,第七劫中拘那含牟尼佛出世,第八劫中迦葉佛出世,第九劫中釋迦牟尼佛出世,第十劫中彌勒佛出世。後十住劫中亦無佛出世」,乃至廣說。言何節者,劫減時出。如論說云「為劫上時,諸佛出世,為於劫下」,偈曰「成佛於劫下,減八萬至百」。云何不於劫上時出?此時眾生難教厭離。從百歲至十,厭離心重,最應易生。何故不出於此時中?五濁熾盛故。又云「人壽無量時,乃至八萬歲」。輪王出世,不減八萬時。何以故?減八萬時,非此吉祥福樂品故。
問依此論文,輪王與佛出世時異。云何輪王與佛同世?解云:輪王生時,未減八萬;末及始減,故得相值。如《賢劫經》言「稍增至六萬歲時,有轉輪王,輪王相次。經第七王時,人壽八萬四千歲,彌勒出興。」《大彌勒成佛經》亦云八萬四千,《阿含經》及《賢愚經》中止論八萬。《俱舍論》云「長極八萬,短至十歲。」案云:言八萬者,舉其大數,不至九萬故言極八。又佛出時始減數十,大數未𨷂,所以猶言八萬四千。若依此經,六萬歲時亦有輪王,如何論說不減八萬者?經說增時,論說減時。由是道理,不相違也。言幾時者,經論不同。《賢劫經》言「人壽二萬歲時,第六迦葉佛出世。人壽增減至千二百歲時,釋迦始上兜率天。於天四千歲,人間得五十六億七千七萬歲。人壽百年時,下閻浮提。」《雜心論》云「彌勒菩薩滅後生第四天,壽四千歲。一日一夜當人間四百年,即準人間合五十七億六百萬歲,然後下閻浮提成等正覺。」《賢愚經》云「五十六億七千萬歲」,《菩薩處胎經》亦同此說。《一切智光仙人經》云「五十六億萬歲」,今《上生經》亦同此說。《定意經》云「彌勒五億七十六萬歲作佛」。案云:彼天四千歲,準人間歲數得五萬七千六百之萬年。此是以萬為首,而數至於五萬七千六百。此中若依千萬為億,即為五十七億六百之萬歲,當於《雜心》之文;若依萬萬為億之數,即為五億七千六百之萬歲,近於《定意經》說。而言七十六萬歲者,算位誤取之耳,七千為七十、六百為六也。其餘三經皆云五十餘億等者,並依千萬為億之數,而隨翻譯之家頗有增減之云耳。天人歲數相配如是,而於其中多有妨難。何者?《俱舍論》說「如是此壽長遠究竟極此八十千歲,是時諸人安坐受樂,無所馳求,壽八十千歲,住阿僧祇年,乃至眾生未造十惡。從起十惡集道時節,壽命因此十十歲減,度一百年即減十歲」,乃至廣說。今於彼天四千歲數,不滿人間阿僧祇年。況從百歲稍減至十,從十稍增至於八萬乃至減時,準此而言不得相當。是一難也。又依彌勒百歲時上,至於八萬減時下生,此於中劫纔過其半。若論釋迦,人壽千二百歲時上,稍減至十、增至八萬,還減至百方乃下生。此過一劫,倍長於前。而於二處齊言於天四千歲、人間得五十餘億等,如是相違。是二難也。若言釋迦逕多死生、彌勒於彼逕少死生,非但受彼四千一生,故不違於半劫一劫者,即違經說一生補處,亦違五十餘億等文。是三難也。如是相違,云何和會?此中,真諦三藏解云:補處菩薩生於彼天,雖無中夭,受多死生。所以然者,一由旬城所有芥子,百年去一乃至盡時,是一兵刀劫量,是即人間四百年為彼一日一夜。一日一夜中除四芥子,一月除百二十芥子,乃至四千年中除五十七億六萬芥子,不過二三升。然釋迦菩薩下生之時,一由旬城芥子已盡;彌勒菩薩下生之時,彼城芥子除其半餘。故知於彼逕多死生,而於剡浮唯有一生,故說此為一生補處。三藏法師作如是通。若依此義通餘經論者,諸說五十餘億等文,直理當於彼天一生之數,不說上下之間唯有爾許之年。由是道理,故不相違也。若準論文,於彼天中逕多死生,[1]其有道理。如《瑜伽論》第四卷云「四大王眾天滿足壽量,是等活大那落迦一日一夜。則以此三十日為一月,十二月為一歲,彼壽五百歲。如是以三十三天壽量成黑繩壽量,以時分天壽量成眾合壽量,以知足天壽量成號叫壽量,以樂化天壽量成大號叫壽量,以他化自在天壽量成燒熱壽量,應知亦爾。」極燒熱大那落迦有情壽量半中劫,無間大那落迦壽一中劫。準此而言,彼知足天滿足壽量,是號叫大那落迦一日一夜。即以此三十日為一月,十二月為一歲,彼壽四千歲。如是大號叫壽量,燒熱壽量轉倍於前。極熱半劫,無間一劫,亦轉倍之。然今彌勒菩薩在知足天逕半劫餘、釋迦菩薩在於彼天逕一劫餘,且經號叫一壽量時已逕彼天無數死生,況逕半劫及一劫乎?
次第七明二世有無者,慈氏出世在於賢劫,賢劫千佛諸經同說。過去未來二劫之中千佛有無,經說不同。如《觀藥王藥上經》中,釋迦佛言:「我昔於妙光佛末法中出家,聞是五十三佛名。以心喜故,後轉教人。乃至三千人同音讚歎、一心敬禮,即時超越無數億劫生死之罪。其初千人者,華光佛為首、下至毘舍,於莊嚴劫成佛。過去千佛是也。中千人者,拘留孫佛為首、下至樓至,於賢劫中次第成佛。後千人者,日光如來為首、下至須彌相佛,於星宿劫當得成佛。」依此經文,三世有千佛也。《大智度論》第九卷云「前九十劫有三佛,後一劫有千佛。九十劫初劫有毘婆尸佛,第三十劫中有二佛,一名尸棄、二名鞞怒婆附。第九十一劫初有四佛,一名迦羅鳩飡陀、二名迦那含牟尼佛、三名迦葉佛、四名釋迦牟尼。」《賢劫經》言「從拘留秦佛至九百九十九佛,共出前半劫,後有樓至佛獨用半劫。樓至滅後,更六十二劫空過無佛。過爾有一佛興,號曰淨光稱王,壽十小劫。過此佛後,復三百劫亦空過無佛。」依此經論,去來二劫應無千佛。云何和會?解云:有無二說,皆實不虛。所以然者,隨機見聞有無不定,故說有無皆不相妨。
問:賢劫之量,以何為限?樓至如來獨用半劫,為一相續故是一壽、為多過去故為多壽?解云:《金剛力士經》言「昔有轉輪聖王,千子發心,願求作佛。王欲試其誰先得佛,於是取千籌,以香湯洗之,令千子取。得第一者最初成佛,如是至九百九十九佛,最後一子為第千佛。諸兄譏言:『我等成佛,化人已盡。汝後作佛,何所度邪?』於是小子聞此悲泣。後復思惟:『世界無邊,眾生不盡。我今發願:願我後作佛時,壽命與諸兄等,所度眾生其數亦同。於是地動,佛與其記。是因緣故,獨用半劫。以啼泣故,名啼泣佛。於是諸兄即願作金剛神護樓至佛。』」《賢劫經》中亦同此說。依此經文,一壽之量等諸兄等。言一壽者,數多為一,一本所垂、一名出故。賢劫量者,相傳說言:六十四劫為一大劫,名賢劫等。所以然者,火水風劫一周轉訖合六十四,以此為限也。
次第八三會增減者,然通論一化說法之會,有無數會,何得唯云而說三會度爾許者?準度前佛所遺弟子,通論諸佛度先所遺,此亦未必唯在三會,或一二會度先所遺,或有四五乃至十會。然今釋迦、彌勒二佛,齊有三會度先弟子,但其所度有多小耳。如《菩薩處胎經》佛語彌勒言:「汝生快樂國,不如我累苦。汝說法甚易,我說法甚難。初說九十六億、二說九十四億、三說九十二億;我初說十二、二說二十四、三說三十六。汝所說三人,是吾先所化:九十六億人受持五戒者、九十四億人受持三歸者、九十二億人一稱南無佛者。汝父梵摩淨將八萬四千,非我先所化,是汝所開度」,乃至廣說。案云:三會唯度小乘弟子,以皆證得阿羅漢果故。若論大乘根性之人、令得無生忍等果者,無非先佛之所化度,故無限於三四會等。於中委悉,文處當說也。
次第九明發心久近者,《佛本行經》第一卷云「昔有如來號曰善恩,彌勒菩薩於彼佛所最初發心。彌勒菩薩在於我前四十餘劫發菩提心,然後我發道心。昔有佛名示海幢如來,我於彼佛國作轉輪王,名曰窂□弓,初發道心。」《智度論》第二十四卷云「釋迦牟尼佛與彌勒等諸菩薩同時發心,精進力故,超越九劫。」案云:釋迦、彌勒各有眾多,同時前後皆無妨也。
問:論說釋迦所超九劫,為是大劫、為是小劫?若是大劫,同劫成佛,何得言超?若是小劫,在前一劫,云何超九?若言釋迦應在彌勒之後九劫成佛,而今同在一劫成道,所以得言超九劫者,云何而言同時發心?解云:此中所超,準是大劫。所以然者,言超劫者非就實行,但依獲準示其超耳。謂三僧祇已滿之後,脩相好業應逕百劫,而於九十一劫修滿故,言超九也。論說第九十一劫中千佛出世,故知其九亦是大劫。然此二菩薩同時所發,是不定心。若論決定發心之時,彌勒發心九劫已後,釋迦乃發決定之心。故應在後九劫成道,而今超九同在一劫。此論約彼最初發心,故言同時發心之耳。由是道理,不相違背也。餘處所說超十二劫,準此應知也。
次第十明證果前後者,如《十住[1]結結經》云「彌勒菩薩方習菩薩行乎?莫造斯觀。所以者何?慈氏積行恒沙數劫,先以誓願成等正覺,吾方習行而在其後。」案此而言,彌勒之本在先證果。然釋迦證果,經說不同。如《因果經》言「善慧菩薩功行成滿,位登十地,在一生補處,生兜率天,名聖善白。」《梵網經》言「我今盧舍那,方坐蓮華臺,周匝千華上,復現千釋迦。一華百億國,一國一釋迦,各坐菩提樹,一時成佛道」,乃至廣說。案此而言,寄迹表本。善慧菩薩生兜率本在十地,釋迦如來坐樹下時本方證果。又《法華經.壽量品》云「我實成佛已來,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劫」,乃至廣說。案此而言,釋迦證果有久有近,彌勒成道例亦應爾。良由多本共垂一迹,所以異言莫不皆實。由是道理,不相違也。
彌勒上生經宗要(終)
波羅捺(此云江遶)。劫波利(此云捉髑髏鬼)。波波利(此云守護)。祇陀(此云戰勝)。須達(此云善溫)。
元慶二年七月十日定心院政所交了
釋圓敏
校注
[0299003] 【原】大日本續藏經 [0299004] □【大】,度【考偽-原】 [0299005] □【大】,七【考偽-原】 [0299006] 實【大】,寶【考偽-原】 [0299007] □□□【大】,之域哉【考偽-原】 [0299008] □□【大】,第五【考偽-原】 [0299009] 無【大】,先【考偽-原】 [0299010] □□□□【大】,天下三沈【考偽-原】 [0299011] □【大】,諸【考偽-原】 [0299012] 聞【大】,開【考偽-原】 [0300001] 或【大】,成【考偽-原】 [0300002] 也【大】,人【考偽-原】 [0300003] 不【大】,下【考偽-原】 [0301001] 其【大】,甚【考偽-原】 [0302001] 結【大】,斷【考偽-原】【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38 冊 No. 1773 彌勒上生經宗要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1-11-19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CBETA 提供新式標點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