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略疏卷下
石埭除子靜施洋銀四十圓敬刻此經,連圈計字二萬零一百九十一箇。
光緒二十六年夏五月金陵刻經處識
【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33 冊 No. 1704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略疏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1-06-2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佛教電腦資訊庫功德會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黃金愛大德提供新式標點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就大段第二、約彼行相顯三種般若。問:此下明行教,與前行教何別?答:前文約見聞已去說,此約成觀已去說也。文中大分有三:初陳四疑,問三種般若體相;二佛告須菩提菩薩發下,廣答顯相;三須菩提發阿耨已下,結成前義。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住?云何修行?云何降伏其心?」
問:何故須約行說?答:學者於聞思雖復明了,於修不進不發有迷,故須重明也。就第二段、廣答顯相文中,大分有二:初約行釋三種般若體相;二佛言須菩提如來得阿耨菩提已下,約行釋其餘疑。就初文中,大分有五:初約眾生界釋三種般若;二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於然燈佛所已下,引彼往昔行事證成;第三須菩提若有人言已下,辨行真偽;四須菩提譬如有人已下,顯行分量;五須菩提若菩薩作是言我莊嚴佛土下,會相入實。今此所以對行廣明三種修行者,為前起解我能如是修三種行,不免喧雜分別;為除此惑,故須約行辨三種也。
佛告須菩提:「菩薩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眾生,令入無餘涅槃界。』如是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一眾生實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眾生相、人相、壽者相則非菩薩。何以故?須菩提!實無有法名為菩薩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就初、行體相門中有五:初總辨生起菩提心;二我應滅度下,明心所趣,三如是滅度下,顯其實相;四何以故下,問答顯過;五何以故下,舉實結成。問:此文內辨三修行及以發心,何故一處通釋而不別明者?答:前是解法,須約別論之;今就行門,不得分別。由眾生即無,與佛不異,解此法故即名菩提心;由知眾生即無我空故,即名如是住;成無分別智證,即名如實修行;本來無煩惱,即名降伏其心也。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於然燈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須菩提白佛言:「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佛於然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實無有法如來於然燈佛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然燈佛則不與我受記:『汝於來世[A1]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燈佛與我受記,作如是言:『摩那婆!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何以故?須菩提!言如來者即實真如。」
就第二、引往事為證內,大分有六:初審定可不;二須菩提白佛言下,有二句,答顯實相;三佛言如是下,述成正義;四須菩提若有法已下,反成其失;五以實無有法已下,以理成事,有二句;六何以故已下,問答,約佛顯成行相,亦即兼釋伏疑云:若無菩提,即無諸佛如來。為決此疑,故文云即實真如也。
「須菩提!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是人不實語。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不實不妄語。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須菩提!所言一切法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就第三段、辨行真偽中有五句:初明言不稱實。二舉義證言。三須菩提如來所得下,顯法同異:不同有為五陰相,故文言不實;無色等相,即菩提相,故文言不妄語。四是故如來說一切法,類成正義。五須菩提所言一切法,結成正義。文言一切法,即真如體故;復一切法,即如來證故;即非一切法,色等相不住故。故名一切法者,即諸法非法是諸法法。
就第四、顯行分量中,大分有二:初舉事顯成分量;二佛言須菩提菩薩亦如是下,結成分量廣大。
「須菩提!譬如有人其身妙大。」須菩提言:「世尊!如來說人身妙大即非大身,是故如來說名大身。」佛言:「須菩提!菩薩亦如是。若作是言:『我當滅度無量眾生。』則非菩薩。」佛言:「須菩提!於意云何?頗有實法名為菩薩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實無有法名為菩薩。是故佛說一切法,無眾生無人無壽者。」
前文有三句,可知。所以成法分量者,為其行體離煩惱障及智障,畢竟具足法身故。此中妙大有二種:一者遍一切處;二者功德大,是故名[A2]大身。遍一切大者,真如一切法不差別故。文言即非大身者,離諸相身;名大身者,是真如體。就第二結成大身內有四:初結成大義;二佛言下審定可不;三世尊已下,顯成正義;四是故佛說下,舉聖教結成正義也。
就第五、會相入實中,大分有四:初正明會依正二相;二佛言須菩提於意云何如恒河中下,明行德分量;三須菩提於意云何佛可以具足相下,辨行離相;四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已下,顯行殊勝。就初文中,大分有二:初會依報相以從實行;二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肉眼已下,會其正報以從行實。
「須菩提!若菩薩作是言:『我莊嚴佛國土。』是不名菩薩。何以故?如來說莊嚴佛土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佛國土。須菩提!若菩薩通達無我、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實菩薩菩薩。」
就初文中,大分有四:初總顯過、二責所以、三答以顯是、四舉觀通達以結成行相。文云莊嚴佛國土是不名菩薩者,《論》偈云「不達真法界,起度眾生意,及清淨國土,生心即是倒。」故不名菩薩也。又文云莊嚴佛國土即非莊嚴者,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起自智信心。故此信智通攝世諦菩薩起及出世菩薩起,是故經文重說菩薩菩薩。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肉眼不?」須菩提言:「如是。世尊!如來有肉眼。」佛言:「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天眼不?」須菩提言:「如是。世尊!如來有天眼。」佛言:「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慧眼不?」須菩提言:「如是。世尊!如來有慧眼。」佛言:「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法眼不?」須菩提言:「如是。世尊!如來有法眼。」佛言:「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佛眼不?」須菩提言:「如是。世尊!如來有佛眼。」
就會正報文中,五眼即為五段,一一段中各有二句可知。所以有此教興,若菩薩不見即無勝能;為答此疑,故文云如來有五眼。能了別諸法,見彼顛倒相畢竟無為,故名五眼。
佛言:「須菩提!於意云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說是沙不?」須菩提言:「如是。世尊!如來說是沙。」佛言:「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等恒河,是諸恒河所有沙數佛世界,如是世界寧為多不?」須菩提言:「彼世界甚多。世尊!」佛言:「須菩提!爾所世界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住,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住皆為非心住,是名為心住。何以故?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須菩提!於意云何?若有人以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持用布施,是善男子善女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須菩提言:「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彼善男子善女人以是因緣得福德聚多。須菩提!若福德聚有實,如來則不說福德聚福德聚。」
就第二、行德分量,文中有五:初問答定其法數;二佛言須菩提下,問答現世多少;三佛告須菩提下,類成心數分齊,有三句可知;四須菩提於意云何下對境成行,有四句可知;五須菩提若福聚有實下,成行分量。文言如來說諸心住皆為非心住者,此句示現遠離四念處故。此以何義?心住者,住彼念處故。又文言若福德聚有實如來即不說者,有實福德聚是有漏故,是其顛倒,故不說也。福德聚福德聚者,無漏福德聚為智慧根本,故即為福德聚。
「須菩提!於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色身見。何以故?如來說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故如來說名具足色身。」佛言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可以具足諸相見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何以故?如來說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故如來說名諸相具足。」佛言:「須菩提!於意云何?汝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耶?』須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法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就第三、行德離相文中,大分有三:初有四句,約色身辨離相,有六句可知;二佛告須菩提下,有四句,約意業功德辨離相;三佛言須菩提於意云何下,約口業說法辨離相,於中有七句。文言說諸相具足即非具足者,色身具足非法身具足。色身及相身不離於法身,故文言說名諸相具足。又文言說法說法有二種:一者所說法、二者所有義,故言說法說法。又文言無法可說是名說法者,說法不離於法界,說法無自相,故言無說為說法也。
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於未來世聞說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須菩提!彼非眾生非不眾生。何以故?須菩提!眾生眾生者,如來說非眾生是名眾生。」
就第四、顯法殊勝文中,大分有四可知。又言非眾生非不眾生者,若有信此經,彼人即非眾生,非不聖體故也;非不眾生者,以有聖體故。彼人非凡夫眾生,非不是聖體眾生。又言眾生眾生者如來說非眾生,是名眾生故。如來說非眾生者,非凡夫眾生也。
就大段第二、釋餘行疑中有二:初釋餘疑;二須菩提於意云何汝謂如來下,會相入實。就初文中,大分有二:初正釋餘疑;二三千大千世界下,校量顯勝。
佛言:「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世尊!無有少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復次,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無眾生無人無壽者得平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一切善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所言善法善法者,如來說非善法,是名善法。」
初文有五:初審定可不;二須菩提下,答顯成正義,有二句;三佛言下,如來述成正義;四復次須菩提下,顯正義相,有三文即為三義也;五須菩提所言善法者下,揀非顯是。此義云何?以法界不增減是法平等,故無證得菩提者。文言善法善法者,初善法者是有漏善法,非無漏淨善法;後善法者,是無漏善法,非有漏善法,故名善法也。
「須菩提!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如是等七寶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羅蜜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他人說,於前福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萬分不及一、歌羅分不及一、數分不及一、優波尼沙陀分不及一,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就第二、校量文中,大分有三。所以教興者,疑者云:若一切善法得菩提,即所說法不能得成佛,以無記法故。為斷此疑,故今教興。雖所說法是無記,而能成佛,以遠離所說法不能得佛故。又此無記語,同小乘說;今此大乘是善,非無記。汎言校量勝者,有四種:一數勝、二力勝、三不相似勝、四因勝也。數勝者,如文百千分不及一等也;力勝者,如經歌羅分不及也;不相似勝者,此福德中數不似也;因勝者,因果不相似,如經乃至優波尼沙陀分不及一也。
就大段第二、會相入實門中,大分有四:初會三相以從實;二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下,校量其德;三須菩提若有人下,顯行體深;四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下,顯行德分量。所以有此教興者,疑者云:謂行觀外解相,不入行理故也。就初、會三相中,大分有三:一約度眾生相會從行理;二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相成就下,約其身相會從行體;三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下,約因成果相會從行理。
「須菩提!於意云何?汝謂如來作是念:『我度眾生』耶?須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實無有眾生如來度者。」佛言:「須菩提!若有實眾生如來度者,如來則有我人眾生壽者相。須菩提!如來說有我者則非有我,而毛道凡夫生者以為有我。須菩提!毛道凡夫生者,如來說名非生,是故言毛道凡夫生。」
就初文中,大分有五:初有四句,顯成實義;二佛言須菩提下,反以顯過;三須菩提如來說下,會其聖意;四而毛道下,明妄不識真;五須菩提毛道下,明會述從正。故《論》偈云「平等真法界,佛不度眾生,以名共彼陰,不離於法界。」假名與法界無差別故,如來不度一眾生;若度眾生者,即是五陰中取相故。文言說非生者,不生聖法,故言非生也。
就大段第二、會身相文中,大分有二:初長行總顯;第二爾時世尊下,說偈別明。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相成就得見如來不?」須菩提言:「如我解如來所說義,不以相成就得見如來。」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不以相成就得見如來。」佛言:「須菩提!若以相成就觀如來者,轉輪聖王應是如來,是故非以相成就得見如來。」
初文有五:初審定可不;二須菩提下,答顯實義;三佛言如是下,述成正義;四佛言須菩提下,反成顯過;五是故非以相下,順結也。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彼如來妙體即法身諸佛,法體不可見、彼識不能知。
偈文有四:初半行,舉過體;次半行,顯過義;次半行,舉法體;次半行,顯法德義。言彼識不能知者,彼凡夫識也。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可以相成就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須菩提!莫作是念:『如來以相成就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汝若作是念:『菩薩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說諸法斷滅相。』須菩提!莫作是念:『菩薩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說諸法斷滅相。』何以故?菩薩摩訶薩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故。」
就第三、會因成果相,文中有五:初審定可不;二須菩提莫作是念下,抑見菩提成熟之相;三須菩提汝若作是念已下,成其能感發心過相;四須菩提莫作是念下,呵其謂情;五何以故已下,問答顯德。外人疑云:若菩提心不感於果,即謂不依福德得真菩提。為去此疑,故《經》云:菩薩發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以能成就智慧莊嚴功德莊嚴故。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滿恒河沙等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有菩薩知一切法無我,得無生法忍。此功德勝前所得福德。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取福德故。」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菩薩不取福德?」佛言:「須菩提!菩薩受福德、不取福德,是故菩薩取福德。」
就第二、校量其德內,大分有五:初舉能校量法;二若有菩薩已下,對校量顯勝;三須菩提下,顯離取德;四須菩提白佛言下,述成前義;五佛言須菩提下,顯法同異結成正義。文言得無生法忍者,有二種無我,不生二種無我相,是故文云受而不取者,彼福德得有漏果報,故彼福德可呵;此福德無有漏報,是故此福德受而不取。
「須菩提!若有人言:『如來若去若來若住若坐若臥』,是人不解我所說義。何以故?如來者,無所至去無所從來,故名如來。」
就第三、顯行體深,文有三可知。初應報化身有用,彼法身諸佛不來不去,故凡夫不解;二何以故,責;第三顯法身相常如是住不變不異,故是深也。故《論》偈云「去來化身佛,如來常不動,於是法界處,非一亦不異。」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微塵,復以爾許微塵世界碎為微塵阿僧祇。須菩提!於意云何?是微塵眾寧為多不?」須菩提言:「彼微塵眾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塵眾實有者,佛則不說是微塵眾。何以故?佛說微塵眾,則非微塵眾,是故佛說微塵眾。世尊!如來所說三千大千世界,則非世界,是故佛說三千大千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實有者,則是一合相。如來說一合相則非一合相,是故佛說一合相。」佛言:「須菩提!一合相者則是不可說,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何以故?須菩提!若人如是言:『佛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須菩提!於意云何?是人所說為正語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世尊!如來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非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是名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
就第四、顯行德分量,文中有五:初有四句,舉碎微塵末之數顯染盡淨,於法界中無一住相故。微塵眾者,示現非一喻故。二何以故,問答釋教興意。三復何以已下,明聖教所趣,於中展轉有五句可知。四佛言須菩提下,顯其正義。五但凡夫之人下,會其聖意,於中有八句相生可知。文言若世界及一合相實有者,如來即不說。何以故?凡夫應是、聖人應非故,餘者準之。文言一合相者,如分別見一實相也。若欲識其文意,先對文言約凡聖二位開其二相:一約眾生,見一合相即是一合相即非一合相;二約聖者,說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依此二門取解即易。其義云何?眾生見一合相者,由依似作實塵解,即不見似塵藉於眾緣,及作時不住,故不成合相,迷見實塵,唯見一有故。是一合相者,由見實塵定有性,故是合也;即非一合相者,由見塵實即無實理,與無不異,故即非合故。佛說一合相者,佛知似塵假合而成,非有似有,故說合相。即非一合相者,此有二義非一合相:第一非彼凡夫所謂實塵一合相;第二由彼諸緣作時不住不作故,故非似合也。是名一合相者,由彼諸緣似合成塵,故非是無,名一合相也。今聖意說一合相,顯凡分別是其失明。聖人所見一合相者,是離分別順其正理,故有此二言趣入方便。其義云何?有二種方便:一由似作故離無分別,以見似有不得是無,若見是無即是分別;由似不作故離有分別,以見似無不得是有,若見是有即是分別。二由似作故離無分別,以見似有不得是無,若見是無即是分別;由似作故離有分別,今見似有非是實有,若見實有即是分別。由似不作故,離有分別,以見似無,不是實有,若見實有即是分別;由似不作故離無分別,以見似無不是實無,若見實無即是分別。此可思。何以故?由此中義與後八喻有不同故。
就大段第三、結文,有五:初正結前分;二何以故,責;三答顯正義;四須菩提若有菩薩下,校其德;五云何為人演說下,福德利他明行勝用。
「須菩提!菩薩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如是不住法相。何以故?須菩提!所言法相法相者,如來說即非法相,是名法相。須菩提!若有菩薩摩訶薩以滿無量阿僧祇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薩心者,於此般若波羅蜜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他人說,其福勝彼無量阿僧祇。」
前文云如是知者,如是知法不生故,即結前行發心;如是見者,即見實相,即結前行中如是住;如是信者,信行可成,即結前行中如是修行;如是不住法相者,即離分別故,即結前行中降伏其心也。
「云何為人演說,而不名說,是名為說。」爾時,世尊而說偈言:「一切有為法,如星翳燈幻,露泡夢電雲,應作如是觀。」
就第五、利他說法勝用,文中有二:初長行,總說生起;二偈頌,釋成。就偈文中有三段經:初一句,舉其法;次有二句,九義顯其觀相;三有一句,結以觀成。言九義者:一星映不見,喻能見心法有而不見。二翳者,見毛輪等色,有為法亦爾,以顛倒見故。三燈者,識亦如是,依止貪愛法住故。四幻者,所依住處亦如是,以器世間種種差別無一體實故。五露者,身亦如是,以少時住故。六泡者,所愛事亦如是,以受想行三法不定故。七夢者,過去法亦如是,以唯有念故。八電者,現在法亦如是,剎那不住故。九雲者,未來法亦如是,以於種子時,阿梨耶識與一切法為種子根本,無先因相故如雲。餘文可知。異現如星,無實如翳,速滅剎那若燈。緣成比幻,無常喻露,體空況泡,見實如夢,有用象電,無本並雲,二法中皆有九義不成實耳。
佛說是經已,長老須菩提,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菩薩摩訶薩,一切世間天、人、阿脩羅、乾闥婆等,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就第三、流通,文有二:初舉十眾為受益者;第二聞佛所說下,正明益相耳。
佛說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略疏卷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