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 vs 白话文 对照阅读!请访问 deerpark.ai

陰持入經註

陰持入經卷下[1](此經多𧗪字他本皆作行)

彼愛欲藥為何等為止愛已解意亦解意已解病便愈

愛之為病止為下藥

彼癡藥為何等為觀癡已却解從慧解脫為病愈如是佛說如是二法當知一為字二為色二法當[2]一為癡二為愛

癡與愛者謂四陰為字四大為色合身中但有癡愛名與字[3]𧗪家當以止觀往消索也

二法當自知一為慧二為解脫二法可𧗪一為止二為觀彼止已𧗪令識色已識令愛得捨

知四大為識色意即不染色矣不染色者即不墮望故言識色令愛得捨也

愛已解意便得解脫自證知止已行滿足便得捨癡

止𧗪滿足便得捨癡

已得捨癡便從慧得解脫自證知若比丘已二法自知字亦色已二法捨癡亦愛如是齊是便無所著應行畢

謂止觀除癡愛為𧗪畢也

欲度世是為尚有餘無為未度

無為未度者謂已泥洹未泥曰

已無為竟

[4]已得泥曰也

命已竟畢

謂不復受生死壽命

便為苦盡令後無苦彼以有是陰亦持亦入已盡止寂然從後無陰亦持亦入無相連不復起

謂惡意滅不復起生死

是為無餘

謂惡意盡滅無微餘

已得度世無為畢是為二無為種彼不貪清淨本為何等為三界中不得不望不求

已得三定者六情不復於三界中有所求索也謂之清淨本

是名為不貪清淨本是本為誰為不貪身清淨言清淨亦餘相連清淨法意所念為本

謂無復邪起所念在三十七品經也

是為不貪清淨本亦有清淨本佛說為八種行是清淨本彼為三清淨道種是為不貪本何等為三一為直方便治二為直念三為直定是為[5]三清淨道種本是故名為不貪清淨本彼無恚不犯法本為何等若忍所𧗪未來為不出恚忍因緣為不恚[6]不恚不受殃無恚無瞋亦不瞋

[7]恚即瞋到若無恚即無瞋也

無怨亦不[8]想怨是為無恚不犯法本是故名為無恚不犯法本亦有三清淨道種一無恚不犯法本為正語二為[9]正業三為正致利

謂得道者為致利也從身意上前取八道𧗪亦謂從發意止至得道[10]致利也

是為三清淨道種是故名為無恚不犯法本彼不惑清淨本為何等為從慧見四諦[11]如有如有應受清淨不愚不惑不隨惑亦不墮惑

謂以得三十七品終不墮是諸惑事也

慧明明相見

謂三毒已除為慧明通八直道為相見也

從清淨法[12]為不惑清淨本是本為誰為不惑清淨所身𧗪所言𧗪所心𧗪亦所相連清淨法為意思惟相念所法本

法本三十七品法也

亦為從二清淨道種為不惑本[13]一為直見二為直𧗪是為從二清淨道種本是故名為不惑清淨本是為三清淨為八種道已[14]份在所隨應

份音如部分之分隨佛教應應三十七品𧗪也

非常為如是彼非常想為何等[15]切所𧗪是非常想所想計知是為受

已有想計即自知遂作不息為受也

是為非常想亦從有世間八法何等為八有利

𧗪家獲極供之利心不悅豫矣

無利

修德而累耗謂之無利也

名聞

德馨遠香謂之名聞

不名聞

𧗪備德高為群邪所遏謂之不聞矣

有論議

清淨淡泊邪黨虛謗謂之論議

無論議

德高遏謗不以憍也

若苦

[1]殖志守道而艱患相紹或有灰滅之禍三塗之罪謂之苦

若樂

獲天王之榮從心之願謂之樂也

為意不墮不受

[2]樂也處榮不憍𧗪不墮落邪巧炫耀六情不受利不為喜耗即不憂《法鏡經》曰「利衰毀譽稱譏苦樂不以傾動」斯淨定之仰者矣

從若干思不受止護觀思[3]惡得止

護觀不使失適也止不受上若干思想也𧗪是二意故惡止也

是名為非常想彼苦想為何等為一切世間行是為苦所想覺知受

謂知苦而竟故受𧗪家當覺滅之也

是名為苦想從是要為何等望苦想為已習已增所念已多

一切眾苦從習增多矣

為貪已足

[4]貪從萬物生望從危生瞋從嫉生愚從不問生癡從冥生貪望瞋恚愚癡是為足也

為不墮貪

[5]謂人從貪望得老從瞋恚[6]得病從愚癡得死從福德生故𧗪家已得三十七品妙𧗪即不墮貪

為意不受不[7]相牽不墮

連也言道[8]意連屬不使墮生死

不念

不念惡也

若干意護觀為已[9]為得止

已德惡六情也得止得止觀也

從是思望致是要彼非身想為何等為一切法不計身不墮身

[10]言一切四大法不計為身身者非常之物明者不墮身想也

為想知想受是名為非身想從是為何等望致非身想已[11]念思為已增[12]令是是自計我

是是者言自計是我身也

為是為意不受捨若干態

八十四態也言已覺八十四態即捨不受也

不受[13]跓為觀𤻀惡得止

不受跓者不跓息也所以能却八十四態者正從觀惡露得止[14]意也

是為從是要致

要者為作非身想為要致

彼惡不淨[15]想為何等為一切世間𧗪為不淨所想自知受是名為不淨想從是想為何等望致不淨想已為念為思為已增令世間五樂意却捨意不[16]不受不復墮若干念[17]以得護為𤻀惡得跓是為從是要致

要致者作非常想[18]

彼為四思想念𧗪

四思[19]思想四禪也念斷不[20]𧗪也

何以故令知五陰

謂以得四禪即知五陰所從起

故佛說是分別見彼不淨想𧗪為令色陰從是解

謂四大惡露皆屬色𧗪家存身內[21]𤻀以却色欲故曰從是解也

彼苦想𧗪令痛陰從是解

𧗪家覺身苦痛陰即滅也

彼非身想[22]思想陰亦𧗪陰從是解

得非身念想𧗪二陰滅也

彼非常想行令識陰從是解

識萬物非常意不貪著故言識解[23]

彼從止𧗪

攝也攝六情還意不復受是為止想也

令愛從是解彼從觀[24]𧗪令癡從是解[25]彼從不貪為捨貪

捨去華貪意[26]無有[27]微餘也

彼從不恚為捨恚彼從不惑為捨癡彼從非常想令解有常彼從苦想為解樂想彼從非身想為解身想彼從不淨想為解淨想彼從止攝意能得還是為止想[28]令從是止禪

跓也跓意於四禪

彼從一切法寂然能得解受是為觀想令止跓一切知

從觀得止住觀分別一切為住一切知也

從欲能[29]得還想是為不貪相令還不與取止

[30]色聲香味細滑邪念名之曰不與取也𧗪家已得四禪還六情不復受外六欲故言還不與取[31]

已後不復生癡是為無有恚想令從殺還得止識事亦物是為不惑相為令得止止所世[32]間所𧗪為所法能受相是為非常想令知從生亦知從滅

從生者貪欲生𧗪者知所從生知所可滅也

識為是處

識是三毒處也

為世間𧗪作世間更[33]所識想是為苦為所思想是為痛種處一切所法不[34]住想是為非身想是為思想[35]是已見身屍已壞青膖為受是相

謂是上說言受死相

是為不淨思想

思想念上說為不淨也

從是為悔却令寂然止是為九品處已分別說見

現九絕也

為一切無為部

謂定部伴

說具足是為誰知多聞少聞不為慧者不慧不為常意在經為意[1]相連生為從不分別觀令不得非常想不受非常想令從是墮五樂[2]五樂覆蓋從所應𧗪失令不解苦想令墮[3]五陰受入[4]為意計是身若干本非一本不捨不觀令不墮非身想為意在顏色樂計是身為[5]不計是皮肌覆令不墮不淨想[6]住受

不受愚者倒想矣也

止是想不信令無有想不受喜為從是四種已除

四種四非常也

墮得無為種處佛說信根比丘欲見知當求在四溝港種為清淨法

𧗪安般六事得𧗪為清淨乃墮四意止也

不捨方便相令致清淨從清淨發起令墮四意止佛說精進根比丘欲見知當在四意斷過去所更

更四意止矣

相念不忘為從不忘發生[7]四意止佛說念根比丘欲見[8]當觀在四意止為一意想是為定從不惑起令墮四禪處佛說是比丘欲知定根當知在四禪

[9]數息為身意止相隨為痛痒意止止為意意止觀為法意止是四身止五陰便止是為還還淨是應四禪也

從本校計為慧如有能得持

持六[10]

從是發起[11]令墮四諦

由大智總持六情令意墮四諦

佛說慧根比丘欲見當在四諦為有四輪好郡縣居輪依慧人輪自本正願輪宿命有福輪

[12]輪者喻車輪也能載致物言人有是四輪亦載致人於道也四輪應四諦四禪為屬道𧗪也百法四輪義同也

彼為道德共居相是為好郡縣居令得賢者依止處以得道德依猗相是為依慧人從是為墮有正願處以得正願[13]是為身正願令墮福處從清淨行有所入相是名為福令致墮五樂處

謂五根為五樂處也

彼為戒法十一本一為色持戒無悔

身也身持戒不犯七惡

二為已不悔令得喜意

謂身不犯惡故令意喜

三為已有喜令愛生四為[14]已意得愛為身得猗五為已身得猗便得樂

猗四意止也得樂得道樂

六為已意得樂便得[15]正止七為已意得正止便知[16]如有八為已知如有便寂然九為已寂然便得離

離五陰冥

十為已得離便得解脫十一為已得解脫便見慧

[17]謂已解非常苦空非身為有慧

有慧便知生死已盡

十二因緣滅即生死盡也

道𧗪已畢所作𧗪已竟不復還受苦

[18]得三活謂之畢淨𧗪足意漏盡謂之竟直入泥洹不還三界受眾苦也

戒相為何等至命盡持戒令從是致無悔身不增罪相為無悔從是致喜令得喜處可意相為喜令致愛處喜足相為處

滿

令致有猗處

猗三十七品

從𧗪為是為得猗相令致樂處已無[19]𤺙為樂相令從是致定處

[20]致定處者謂在所得定處也一說言滅去惡意致善意著之處

意隨使不忘為定相

道力能制意使之不忘也

令致如有慧處不惑如有相隨相是為寂然處若知非身是為寂然相

得非身念意即寂定

令從是[21]致相別離處不近會為相別離

意淨即[22]與穢離德遠不與惡會

為從是致解脫已為非法𧗪不受殃

若獲不退轉及溝港道不復於[23]大山受宿殃也

是為解脫相令致解脫慧見

慧見見四諦慧也

為有四道德地何等為四[24]為四行者福彼若如有知智

謂世間人但知六入耳道人所知者知四意止

是為見地為得道迹

道迹謂須陀洹

是為得道福彼如[25]如有知是為惡却離

如有知者言如事𧗪知三十七品[26]已知三十七品其意清淨便惡六情所受為却離三界

是名為薄地為有往來福

往來者謂斯陀含所住地[27]三毒薄少義在《安般》

彼以惡却為不用

惡是身不用不用世榮

是名為相離地彼已相離是為不復還福

不還阿那含也終生天上不還人間謂之不還也

是名為欲竟地無所著亦𧗪者福是何義

問義何趣

[28]為道弟子有八種道𧗪

謂上四人種道清淨皆得入道𧗪

是名為𧗪者為是是福是故名為𧗪者福何以故為𧗪清淨為名是為清淨福是為道德有八種清淨道𧗪為是是福是故名為清淨福彼為應得道迹云何已諦相應[1]

已得道迹與四諦相應也

弟子便斷三縛結彼為三縛結為何等一為知身非身二為無[2]三為不貿易𧗪戒

持戒之士以取三活治無想定救濟三界不以此戒貿易天上榮樂

已斷是三縛結道弟子便墮道迹不復墮惡道畢竟道七更天上亦人間已更所在往來便斷[3]從苦得解

謂溝港七死七生乃得應儀

是名為見地為得道迹福

見地見道[4]

彼何等為令意墮是身亦知是身

[5]何𧗪令心或[6]有身以為有乎答曰五陰令惑矣

癡為以不聞為世間人不見覺者亦不從聞者受教戒聞者亦為未分別現正法為意念是色為身遍覩色為身是色亦為身色亦是我身痛想𧗪識亦如上說已如是得觀便受五樂

[7]得觀謂愚者邪見墮五陰為身即悅五欲以為樂也《了本》曰「為在疑中令疑正要如是佛說為癡」斯其義矣

令為受是身

[8]愚者以五樂為榮樂受身想如是捨身受身輪轉苦也

為墮身

沒也意沒在身矣

令意念我為是

是身也云我所見實為真正其諦爾也

我為以是著相連不得自在[9]相隨如是有所忍

[10][11]者自可以為已志之所尚者是也縛著于俗隨之生死忍受罪庶無所[12]辱顏矣

所可[13]為意為可受已受見隨𧗪

所可者愚心所可尋而受之心為𧗪首

是為邪見墮受是身

邪見者見五陰身以為吾我也

彼為見是五邪令墮疑無有

謂無有三尊并罪福報也

何等為五若為所色為見是身比前

比前者前已說五陰

更想行識亦爾是為五邪見令墮無有後有餘十五令墮常

不止非常想而墮常想也

如是見是身已斷便六十二邪見已捨

[14]謂已得道者五陰斷已五陰斷六十二邪見便滅也

令不墮常非常已非常常為捨便道弟子無[15]倒邪見但為度世

[16]夫五陰滅者諸念寂盡無常非常之想《大明度經》曰「汝無念者[17]覩明度」明度所謂度世者也

直見為何等令不墮邪見身若道弟子為聞

聞三十七品𧗪之得度也

為直見見通經家

謂如阿難通佛十二部經

為已受度世無為為已解度世法

解三十七品為解脫世法

不復見是色為身遍睹色為身是色亦為身色色亦是我[18]痛想行識已不見如是

[19]如是如上所說五陰之害得四意止者五陰即滅下三結便都解矣

便解三結使

使疾迅起哉無數也

何等為三一為不見是身二為不恚三為不疑已如是道弟子為無疑

垢盡明大眾疑解也

在佛亦無疑

[20]在佛者佛巍巍至尊其為無量淨行弟子亦無疑焉故偈云「已無所復[21]始不疑不轉」斯義如之也

為信為喜為佛如是如來無所著正覺慧行已足為樂

生死絕向泥洹門謂之樂也

為世間已解

言教化世間已畢所度已度無有遺餘也

無有過是法馭法隨為師

止也法隨隨法𧗪

為教天上天下為佛最上是得信不疑為隨是法𧗪為在法無結無疑為信為喜佛說是法現可學可致

謂可致於道也

現自更見

言諸善惡事佛悉見故為人見之也

已解為慧為是所貪飢渴相近已斷

人情飢渴于六服道𧗪者已斷之

[22]已斷

謂不隨六情也

空無所應得

[23]空其心淨其內[24]𥛔故曰不[25]不應邪也得受不受不受𥛔

愛已壞

言愛欲已盡也

已離已盡

離愛願盡無三界之志斯謂不願定

為無為

[26]謂欲無欲志寂無三界想矣《法鏡經》曰「不以意存求於泥洹何況有勞想哉」斯無為之云矣

以是第二無結

[1]一謂飢渴二相延比第二結為無有無十二因緣五陰之結也

無疑

謂結已解即於正法無所疑也

得法隨法𧗪

[2]謂四意止法隨其𧗪

為同學聚為無結無疑已有[3]受有[4]

受道品之也

[5]如是受得道弟子為學聚

[6]會也謂與同志尚[7]偕三界欲學還本無之聚會也

正受𧗪為如應受戒已立定已定慧已得解脫已成解脫慧已現已致

[8]正受𧗪謂受止𧗪也如如下事相應受之謂戒解脫度知見事𧗪者正受也

是為佛弟子𧗪者聚為四人從𧗪四雙名為八人道𧗪

[9]四雙八人者謂以得應儀向應儀道已得不還向不還者得頻來向頻來者得溝港向溝港者是謂四雙八人者也

為世間所重所尊

[10]謂斯八人為世明者所重愛敬而尊之

為無有比可祠可事可恭為福地無過是天亦人所事

[11]祠神以望福莫若供養斯[12]八聖其福大也

是為第三

第三者謂頻來

已為無疑法

[13]安般解》曰「頻來在欲果中已捨四廣倒無餘疑結」也

隨法𧗪一切𧗪為苦

𥛔𧗪為苦也

已無疑結已受已喜從愛為習

[14]信佛言即結解受法喜愛之無倦為習道習也[15]得道矣

苦亦從愛習

[16]苦由愛欲生不知苦之為苦者以其習之[17]久矣

已無疑結已受已解已喜已愛盡是為苦盡便無疑無結已得是受便得喜已愛盡是為苦盡無疑結已解受便得喜為八種道𧗪從是受行[18]令苦盡便不[19]不疑不復結墮解得喜若本有疑不解在佛不解在法不解在𧗪者聚

宿也有疑在佛法僧今悉已解不復疑也

若本有疑在苦在習在盡在道

宿命或有疑意在四諦今悉已解

𧗪所惑所不解隨志所疑惑是如是云何是瘡為是已解本已斷樹不復住

[20]疑惑瘡也謂是五陰六衰三毒經曰「六衰所向夫受之者劇被三百豸瘡人但不覺之耳」一人身中凡千八百豸瘡謂眼受色命身得苦為眼罪也六情俱爾如是無數五陰本已解斷譬如樹已[21]擗地不復住立也

已散不復現

言五陰六衰已消散不復現也

從來本法不復生

五陰法滅不復生也

彼持𧗪戒轉摸貿為二輩一為渴愛[22]二為不解避持𧗪戒轉摸貿

[23]當以戒𧗪道而轉意貿易天上故言不解避也又《安般解》曰「轉戒本願當以戒求道反求天上榮樂」也是謂轉戒矣本願求道而違道就耶不還之𧗪無復有之故曰盡也

為意向從是𧗪戒攝守從是當為得天亦天[24]當為天上[25]字為甲玉女當為是俱相樂共居如是望如是可

可天上玉女相樂共居也

如是思結相見意向是為渴愛雖持𧗪戒為墮摸貿彼為不解持𧗪戒轉摸貿為何等[26]𧗪者為轉貿戒轉貿為何等為意生從戒得淨從戒得解脫從戒得要為從苦樂得度

不復更罪福之苦樂得於泥洹

或意生從願得度是為不解持𧗪戒轉摸貿

[27]已𧗪戒當轉上𧗪三十七品而止戒願求望度世故言不辭

何因緣為不解轉摸貿意生從被服

被服比丘三法衣也一說云為天上被服

亦從願得度世從苦樂得却離

謂却離樂與苦也

為從是二業被服亦願為摸何等為摸為是二戒被服願意計從是得解脫從是得要從是得過苦樂從是苦樂為得無[28]從是不正計法

不正計者以邪為真也

不從是解脫意計從是解脫不正計為是正隨是𧗪如是有

隨是上諸[29]如是便有生死

忍可意望結見

忍生死也[30]意可天榮如是為結見非真見也

是從是為解

從見[31]合望解也

是為不解[32]持戒轉摸貿是為二結[33]道弟子已捨

言已得者為捨貿易之𧗪也

為無有本已斷

無復戒願本也

樹已拔不復現從後不復生是法便為已淨戒如得道戒隨𧗪不為破

已得道者謂持戒不破缺

不為穿

[34]穿漏也謂己已具足三十七品其𧗪不漏又《安般解》曰「精進在行首尾相屬邪念不得入其中間謂之不漏」是之謂矣

不為失不為悔但有[1]如慧者可

言為慧者所可也

無有能奪

所謂𧗪如法無有能奪其志𧗪[2]便不得定

為得從是致定是為三縛結道弟子為已斷已墮道迹不復墮惡法必度世在七往來天上亦人中往來期畢

[3]謂溝港七生七死往來上天人中如是七反乃得應儀也言往來生死期畢矣

便得出苦要

出苦出三界離諸苦

有四相應[4]謂四相應一為已解相應

已解苦言溝港已得道也

二為已斷捨相應三為自證相應

謂不還也言苦已盡斷[5]之謂也

四為增滿相應

謂應儀𧗪已具足滿

彼道德弟子從苦為已解相應

從苦已解為應解苦諦也

從習為已斷捨相應從盡為自證相應

盡自證者謂之五陰六衰十二因緣盡之證也

從道為增滿相應彼為止觀俱隨行

謂四諦止觀一切俱[6]

一處一時一意

處寂然無意也

本來有是有意令為作四事何等為四一為苦從苦已解為苦相應二為習從習已斷捨為習相應三為盡從盡自證為盡相應四為道從道增滿令道相應何以故從苦已解相應何以故從習已斷捨相應何以故從盡已自證相應何以故從道已增滿相應

謂說四諦盡滿相應也

為有譬喻如水中沫行

言水[7]負沫使度

上至竟為有四𧗪從是岸邊致度岸邊度[8]斷脈

斷水脈也

是亦如是止觀雙俱行一處一時一意上要至竟

[9]謂𧗪家以止觀二劍斷十二因緣之脈截流取道矣一處者泥洹一時一意亦然

為成四事譬如日出上至竟為現作四事致明[10]壞冥現色現竟

此四事以譬四諦也義與《安般》同矣

[11]如船[12]捨是岸邊致渡岸邊

[13]謂菩薩作𧗪如[14]波船師致人物於彼岸也菩薩所度亦如是

致物斷脈止觀亦如是雙發行

發行俱行

為一處一時一意上要至竟為作四事為解苦如應相[15]為斷習如應相應為盡自證如應解相應為𧗪道要如應相應何以故為苦從更解相應習從斷解相應盡從[16]苦證解相應道行要解相應止觀亦如[17]雙相連行一處一時一意[18]止要至竟為𧗪竟四事為苦更為習斷為盡自證為𧗪道滿譬如然[19]燈燭上至竟為作四事為作明為去冥為現色為却疑

消也[20]却疑不解[21]火能消却之也

止觀亦如是為作四事為識苦[22]為斷集

已得三十七品為知不復受之

為盡自證為行道滿譬如然燈上至意為有四義為現明為去冥為現色為盡膏炷止觀亦如是

世之為病唯苦與習道之為樂止與觀如然膏炷至盡也

雙隨行一處一時一意止至竟[23]為作四事為識苦苦相應為斷習習相應為盡自證盡相應為𧗪道滿道相應何以故為識苦苦相應何以故為斷習習相應何以故為[24]盡自證盡相應何以故為𧗪道滿道相應為從誰應為從止觀何等為應應云何持意繫觀已[25]意繫觀便見五陰苦[26]彼所意繫是為止已見五陰為苦是為觀

謂上分別四諦之成敗也

彼所為五陰相近

謂五陰與六情相依近也可發往欲著願得相往不捨習所是已斷已盡止觀道亦如是令是道德四諦一處一時一意上至竟[27]令四諦相應如是[28]道德弟子為是法[29]相法已應是名為見地見道迹也

已得道脈至道迹跓為復止觀

復重觀增𧗪止

令是欲恚使縛為復除

為欲愛盡所跡使也得道弟子為往來受以是𧗪足已從往來便壞苦本是為薄地便[30]已竟往來福已來得在[31]止在道德止

復增止觀令餘愛欲恚所使為畢捨欲恚未畢捨

未畢捨為使結動輒還入五陰冥中也

使結令畢已畢為[32]得道弟子便解下五結已畢何等為五一為見身是非二為解疑三為不惑不貿戒四為不望五為不恚是為五結已畢便得道弟子不復還世間彼度世不復還是世間是名為却地是為不還福已致得止不還福

却地却諸惡地也不還謂於彼得道不還世間受苦身也

復增翅止觀令為[1]解捨上五結何等為五一為色欲二為不[2]色欲三為癡四為憍慢五為不解已上五𧗪足為已捨五結便無所著已度世無有漏已竟從正得解脫是為畢地

[3]言應[4]儀處世如虛空故曰無所著上五結𧗪皆已消盡故曰解脫畢

無所著尚有妙無為[5]為捨畢已世間命根盡亦世間苦盡不復生苦[6]以為是陰持入已盡寂然不有陰持[7]入不相連不復發

[8]此經上已[9]解之不復相連者謂與五陰六入絕不復發者不復發起五陰六入也是謂寂然矣故曰不復發也

是名為已畢無為為已說諦相應亦說份相應

份部四諦也

亦說地

𮔪者地

亦說福說斷

斷諸惡也

說罪說離說二無為為一切如是說佛已更度世畢[10]若人欲度世當𧗪是彼何等為九次第思惟正定為四禪亦無色正四定亦已盡畢定為九次第正定彼第一禪已捨五種隨正五種已捨五種為何等為五蓋[11]欲愛二瞋恚三睡眠四不了悔五為疑是為五種上禪已捨彼愛欲蓋為何等愛[12]欲名為所為五樂愛著發往可求隨願發不捨使發起[13]名為愛欲[14]彼瞋恚蓋為何等[15]為若人為發行拕𤺙恚相恚非法本所使所從起是名為瞋恚蓋彼睡瞑蓋為何等睡為身跓為意跓為身止為意止

謂得身意止不復隨是五蓋也

為身癡為意癡為身重為意重為身不便為意不便為身不使為意不使是為睡瞑為何等為意相[16]從令瞑動相動

未畢捨為使結重相動至[17]瞑也

令不作事是為瞑上頭為睡後為暝是共名為睡[A1][18]

[19]蓋由膜覆眼令目無所見故曰蓋也

彼不了悔盖為何等為身不止悔為何等為所念可不可不得悔是上頭為不了後為悔是共名為不了悔蓋彼疑蓋為何等若不[20]信佛不信法不信𧗪者[21]

𧗪者聚比丘僧

不解苦習盡道比結使

比數有結使也亦比次也

亦從發是名為疑蓋亦有五疑有縣聚疑

言郡縣多人說道不同𧗪者意疑也

有發教疑有道分別疑

言有人發口教不同故曰疑也

有欲𧗪定[22][23]得道福疑如是是為說定疑是為五蓋

五蓋上已章句說之[24]上人《佛迦沙王經》亦說五蓋一為婬妷二為瞋怒三為睡[A2]四為樂五為悔疑不止之心與此蓋同也

蓋說為何等蓋為却對[25]為却一切清淨法却云何愛欲為却清淨瞋恚為却等意睡為却止暝為却精進五樂為却𧗪亦止結為却不悔疑為却慧不知本從起為却解明

不為五蓋所惑故曰明解也

陰持入經卷下

[26]佛說慧印百六十三定解

當知舍利弗如來之身為無身無作無起無滅無從有未曾造無合無遊無至無知無習都清淨無畜無憎無行無止無生無報無見無間無臭無甞無更無識無曉無喻無知忍無志無思非意離意意平無平去意無所與無五道五道斷要具無閨無惱無有無畏無可無不可無業無成無言無軟不現非明非冥非滅不滅離滅已滅為淨極淨彼淨不用非悅非愛非負離負已住應於無處非逝非亡非沒非法非無法非土非無土非盡無有盡捨盡無怒離於天離於嚮離於說離於思非合非不合非極非不極非去非不去非二非不樂無彼受無所視無相離相不求相明安徐無著離著造信亦無二稱如為審如審如義不負人度無度除無除救無救說無說二無有等無比等與空等無處等無生等無得等無休息離息已寂而寂滿寂散解心善行轉至要一切報斷成具甚真身明質淨無自惟無所行行解無解無應不齊不長不圓不方不讚陰不稱種不譽入不是數不致數不復生不可見不有知亦不死不世因無不因身然不趺無有居處非終非始非念非憂非事非諍非惡相非滅度非滅訖非所造非不遊

此後一紙准品次錄無雖非陰持入應是別經愛者節出寄之卷末既已彫成不忍毀壞


校注

[0018001] (此經行)十字【大】〔-〕【宋】 [0018002] 捨【大】*舍【宋】* [0018003] 𧗪【大】下同行【宋】下同 [0018004] 已【大】以【宋】 [0018005] 三【大】〔-〕【宋】 [0018006] 不恚【大】〔-〕【宋】 [0018007] 恚【大】瞋【宋】 [0018008] 想【大】相【宋】 [0018009] 正【大】政【宋】 [0018010] 致【大】止【宋】 [0018011] 如有如有【大】如如有有【宋】 [0018012] 為【大】*為為【宋】* [0018013] 一【大】我【宋】 [0018014] 份【大】*价【宋】* [0018015] 切【大】物【宋】 [0019001] 殖志乃至樂二十四字宋本作本文 [0019002] 樂【大】落【宋】 [0019003] 惡【大】*德【宋】* [0019004] 貪從乃至也三十二字宋本作本文 [0019005] 謂人乃至貪三十六字宋本作本文 [0019006] 得【大】從【宋】 [0019007] 墮【大】隨【宋】 [0019008] 意【大】意相【宋】 [0019009] 惡【大】得【宋】 [0019010] 言一乃至也二十三字宋本作本文 [0019011] 念【大】念為【宋】 [0019012] 令【大】命【宋】 [0019013] 跓【大】*䟭【宋】* [0019014] 意【大】息【宋】 [0019015] 想【大】不想【宋】 [0019016] 牽【大】幸【宋】 [0019017] 以【大】已【宋】 [0019018] 意【大】音【宋】 [0019019] 想思【大】思想【宋】 [0019020] 𧗪【大】舍矣【宋】 [0019021] 𤻀【大】*穢【宋】* [0019022] 行【大】行令【宋】 [0019023] 也【大】矣也【宋】 [0019024] 𧗪【大】〔-〕【宋】 [0019025] 彼從不貪為捨貪【大】〔-〕【宋】 [0019026] 無【大】大【宋】 [0019027] 微餘【大】餘微【宋】 [0019028] 令【大】命【宋】 [0019029] 得【大】〔-〕【宋】 [0019030] 色聲乃至也三十七字宋本作本文 [0019031] 也【大】止【宋】 [0019032] 間【大】間所世間【宋】 [0019033] 所【大】〔-〕【宋】 [0019034] 住想【大】往相【宋】 [0019035] 是【大】處【宋】 [0020001] 相【大】想【宋】 [0020002] 五【大】〔-〕【宋】 [0020003] 五陰【大】陰五【宋】 [0020004] 為【大】受【宋】 [0020005] 淨【大】不淨【宋】 [0020006] 住【大】往【宋】 [0020007] 四【大】〔-〕【宋】 [0020008] 知當【大】當知【宋】 [0020009] 數息乃至也四十一字宋本作本文 [0020010] 情【大】諸【宋】 [0020011] 令【大】今【宋】 [0020012] 輪者乃至也四十二字宋本作本文 [0020013] 相是為身正願【大】〔-〕【宋】 [0020014] 已【大】以【宋】 [0020015] 正【大】*止【宋】* [0020016] 如【大】〔-〕【宋】 [0020017] 謂【大】為【宋】 [0020018] 得三乃至也二十七字宋本作本文 [0020019] 𤺙【大】*惱【宋】* [0020020] 致定乃至處二十四字宋本作本文 [0020021] 致【大】〔-〕【宋】 [0020022] 與【大】*興【宋】* [0020023] 大【大】太【宋】 [0020024] 為【大】〔-〕【宋】 [0020025] 有【大】〔-〕【宋】 [0020026] 已知三十七品【大】〔-〕【宋】 [0020027] 三【大】大【宋】 [0020028] 為【大】謂【宋】 [0021001] 道【大】〔-〕【宋】 [0021002] 疑【大】礙【宋】 [0021003] 苦從【大】〔-〕【宋】 [0021004] 地【大】地也【宋】 [0021005] 問何乃至矣十九字宋本作本文 [0021006] 有【大】存【宋】 [0021007] 得觀乃至矣四十一字宋本作本文 [0021008] 愚者乃至也二十一字宋本作本文 [0021009] 相【大】相連【宋】 [0021010] 愚【大】〔-〕【宋】 [0021011] 者自乃至矣三十字宋本作本文 [0021012] 辱【大】〔-〕【宋】 [0021013] 為【大】為為【宋】 [0021014] 謂已乃至也二十字宋本作本文 [0021015] 倒【大】行【宋】 [0021016] 夫五乃至也三十六字宋本作本文 [0021017] 覩【大】睹【宋】 [0021018] 身【大】身色色亦是我身【宋】 [0021019] 如是乃至矣二十六字宋本作本文 [0021020] 在佛乃至也三十八字宋本作本文 [0021021] 淨【大】淨然【宋】 [0021022] 已【大】以【宋】 [0021023] 空其乃至也二十六字宋本作本文 [0021024]𥛔【大】興補【宋】 [0021025] 應不【大】不應【宋】 [0021026] 謂欲乃至矣三十五字宋本作本文 [0022001] 一謂乃至也二十四字宋本作本文 [0022002] 謂【大】為【宋】 [0022003] 受【大】信【宋】 [0022004] 喜【大】喜如是【宋】 [0022005] 如是受【大】〔-〕【宋】 [0022006] 聚會乃至也二十字宋本作本文 [0022007] 偕【大】偝【宋】 [0022008] 正受乃至也三十一字宋本作本文 [0022009] 四雙乃至也四十四字宋本作本文 [0022010] 謂斯乃至之十五字宋本作本文 [0022011] 祠神乃至也十六字宋本作本文 [0022012] 八【大】人【宋】 [0022013] 安般乃至也二十字宋本作本文 [0022014] 信佛乃至矣二十三字宋本作本文 [0022015] 得【大】德【宋】 [0022016] 苦由乃至矣十八字宋本作本文 [0022017] 久【大】又【宋】 [0022018] 令【大】名【宋】 [0022019] 疑不【大】不疑【宋】 [0022020] 瘡疑乃至也八十二字宋本作本文 [0022021] 擗【大】避【宋】 [0022022] 墮【大】*隨【宋】* [0022023] 當以乃至也六十五字宋本作本文 [0022024] 比【大】比丘【宋】 [0022025] 字【大】守【宋】 [0022026] 戒【大】或【宋】 [0022027] 已𧗪乃至辭二十三字宋本作本文 [0022028] 為【大】為為【宋】 [0022029] 行【大】何【宋】 [0022030] 意【大】可意【宋】 [0022031] 合【大】欲【宋】 [0022032] 持【大】持行【宋】 [0022033] 道【大】道道【宋】 [0022034] 穿漏乃至矣四十五字宋本作本文 [0023001] 增【大】憎【宋】 [0023002] 便【大】使【宋】 [0023003] 謂溝乃至矣三十字宋本作本文 [0023004] 可【大】何【宋】 [0023005] 之謂【大】明【宋】 [0023006] 行【大】行之【宋】 [0023007] 負【大】員【宋】 [0023008] 就【大】負【宋】 [0023009] 謂𧗪乃至然三十一字宋本作本文 [0023010] 壞【大】懷【宋】 [0023011] 如【大】如般【宋】 [0023012] 渡【大】*度【宋】* [0023013] 謂菩乃至是二十三字宋本作本文 [0023014] 波船【大】度舡【宋】 [0023015] 燭【大】應【宋】 [0023016] 苦【大】自【宋】 [0023017] 是【大】是觀【宋】 [0023018] 止【大】*上【宋】* [0023019] 燈【大】〔-〕【宋】 [0023020] 却【大】物【宋】 [0023021] 火【大】人【宋】 [0023022] 為斷集【大】〔-〕【宋】 [0023023] 為【大】〔-〕【宋】 [0023024] 盡自證盡相應何以故為【大】〔-〕【宋】 [0023025] 意【大】竟【宋】 [0023026] (彼所苦)十三字【大】〔-〕【宋】 [0023027] 令【大】命【宋】 [0023028] 道道德【大】德道【宋】 [0023029] 相法已【大】已法相【宋】 [0023030] 已【大】以【宋】 [0023031] 德【大】得【宋】 [0023032] 得【大】得德【宋】 [0024001] 解【大】解結【宋】 [0024002] 色欲【大】欲色【宋】 [0024003] 言應乃至畢二十六字宋本作本文 [0024004] 儀【大】義【宋】 [0024005] 為【大】〔-〕【宋】 [0024006] 以【大】已【宋】 [0024007] 入【大】入已盡寂然不有陰持入【宋】 [0024008] 此經上已【大】此經已上【宋】 [0024009] 解之乃至也三十八字宋本作本文 [0024010] 若【大】〔-〕【宋】 [0024011] 欲愛【大】愛欲【宋】 [0024012] 欲【大】欲蓋為何等愛欲【宋】 [0024013] 名【大】〔-〕【宋】 [0024014] 蓋彼【大】盡使【宋】 [0024015] 為【大】〔-〕【宋】 [0024016] 從【大】促【宋】 [0024017] 瞑【大】瞋【宋】 [0024018] 蓋【大】〔-〕【宋】 [0024019] 蓋【大】蓋義【宋】 [0024020] 信【大】能信【宋】 [0024021] 聚【大】眾【宋】 [0024022] 疑【大】疑者【宋】 [0024023] 得【大】德【宋】 [0024024] 上【大】七【宋】 [0024025] 為【大】為為【宋】 [0024026] 以下宋本元本明本宮本俱無
[A1] 瞑【CB】暝【大】(cf. T15n0603_p0180a26; T33n1694_p0024b05)
[A2] 瞑【CB】暝【大】(cf. T33n1694_p0024a28; T15n0603_p0180a26)
上一卷
版權宣告 捐款贊助 流通分享

掃描此二維碼分享

將本經典保存在此設備中,在無網絡時仍可閱讀,並在首頁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