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曰:阿闍梨意,為何義故,而造此論?
答曰:依順道理入大般若波羅蜜義,為[7]令眾生捨諸戲論、取著等故。既捨離已,依順道理速入般若波羅蜜故。既依道理速入般若波羅蜜已,捨諸戲論、一切取著。捨諸戲論、取著等已,速疾成就無上正覺。為此義故,師造此論。
問曰:此無因緣,而作是說。
答曰:此因緣者第一因緣,謂令眾生依順道理,入於般若波羅蜜已,速成正覺。
問曰:若如是者,何者般若波羅蜜耶?
答曰:豈可不作如是說言:
此如是偈,是修多羅道理,阿含如次第釋。今釋偈句,非滅、不滅,非生、不生。應知諸句皆如是說。
問曰:以何義故不如是言,此法非滅故名不滅,此法非生故名不生;或可說言,此法無滅故名不滅,此法無生故名不生,如是等耶?
答曰:如是之義,以於阿含道理有妨,是故不得作如是說。
問曰:云何有妨?
答曰:何法無滅?何法無生?
問曰:第一義諦。
答曰:若如是者,有二種諦,所謂世諦、第一義諦。若有二諦,汝朋則成。
問曰:若異世諦有第一義諦,成我朋分,為有何過?如說偈言:
答曰:汝快善說。我說亦爾依於二諦。如來說法依二諦說,說法真如不破不二。若其二者,異第一義法真如,別有世諦法真如。一法真如尚不可得,何處當有二法真如而可得也?若說二諦,此如是說,不異世諦而更別有第一義諦,以一相故謂無相。故此如是義,師偈說言:
問曰:此云何諦?
答曰:若此不破。
問曰:此之二諦何物不破?
答曰:一相,所謂無相,無自體,如本性空,如此則是。諦如有偈中說諦相言:
若如此偈,云何如來依二諦說?一切如來皆無所依,不依世諦、亦復不依第一義諦。如來說法,心無所[1]依,何用多語,但說所論。舊所諦者,如前所說。第一義諦若滅若生二皆無者,此則應說,云何名為第一義諦?
問曰:涅槃是常。彼涅槃處,無生無滅。若如是者,一切外道朋皆成就。彼外道人,豈可不作如是說言:我涅槃常、寂靜不動、不變不壞。有法有物,彼涅槃中,無滅無生。此等皆是外道之人分別涅槃、取著涅槃,此不相應常、我、勝者。外道所說常、我、勝者,以無體故。
答曰:云何汝涅槃者?何者涅槃?而涅槃中無生無滅。
問曰:貪欲、瞋、癡及陰等,盡更不復生,是名涅槃。
答曰:此名盡者,謂[2]失無體、滅故名盡。彼滅云何,可於滅中復有滅耶?或於體中有無體耶?何故遮我。汝此語者,為依何物以為境界而說此語?為體境界?非體境界?為體非體二種境界?一切諸法皆不如是,以相違故。若不生者,是則無體。彼義云何?於彼[3]不生無體之中為有生不?而汝遮我。此不生中則無有生,依如道理阿含義故。汝難不退,涅槃空故,以異涅槃更無法故,如是成就。
有如是說,何者名為第一義空?彼處說言,第一義諦名為涅槃。彼涅槃者,涅槃亦空。復有經中說言:「世尊!言涅槃者,名為寂靜,無一切相,無一切念。」復有說言:「此涅槃者,涅槃所謂體非體空。」如是等說。
如是一切種種思量,第一義諦體不可得,是故不得遮生遮滅。若汝意謂,第一義諦微少有體而可說者,即是我證。汝今何用思量此處?又如經說,我今說之。如來說言:「文殊師利!如所說法,無如是法。如是不說,亦如是無,亦不可得。」
問曰:如是說者,云何而避?
答曰:若無少法無體聚物,若或可說、若不可說,一切皆無,如是名避。捨此二諦,所攝諍對。
問曰:言誰語義,為有何過?
答曰:若如是說,則於道理阿含有妨。
問曰:云何道理阿含有妨?
答曰:如先聖者須菩提言:「何時世尊本為菩薩摩訶薩時,修行般若波羅蜜故,正觀此法。彼時正觀色不生,乃至正觀一切智不生,正觀凡夫不生,乃至正觀佛不生。」而汝意謂,此誰語義。別有法者,則不相[4]應。又舍利弗不如是說,如慧命須菩提所說語義,我如是知色不生,乃至一切智不生,凡夫不生,乃至佛不生耶?如是阿含有妨礙故。是誰語義,則不相應。
若汝復謂是誰語義,雖不離法而說言離。譬如乳渧,水渧像身,磨物石身。第一義諦亦復如是,言誰語義。此我今釋,此不相應。此乳等體則是有體。汝取體已,渧等法外更異法遮。汝今云何第一義諦可有體耶?若有體者,此滅生等則可遮言不離法有。是故汝義則不相應,為有何法非滅非生?
問曰:第一義諦。
答曰:彼是何法?
問曰:涅槃。
答曰:彼復何物?
問曰:煩惱陰盡則名為滅,亦名無體,如是我說名為涅槃,是我意解。
答曰:若如是者,斷滅之法亦是涅槃。若彼先生煩惱業陰,後時盡滅,盡滅無體亦是涅槃;未來未生,亦是涅槃。如是涅槃,直是斷滅。若如是者,斷滅之法則是涅槃義可成就。未來是無,此既未至,云何相應?以是義故,汝應可[1]差放捨,如是攝取涅槃。
問曰:汝涅槃,涅槃何類?
答曰:經中可不如是說言「一切諸法無始來滅,本性不生無自體」耶?
又復經中說言「世尊!若有沙門諸法本性寂滅相中求涅槃體,我說彼人名為外道。」如是等耶?又復經中有說偈言:
又阿闍梨復說偈言:
如是思量道理、阿含,第一義諦有物不成。以是義故,先說道理,非滅不滅、非生不生。如是一切如是,則為不二義成。此如是說,不生是色,不異不生別更有色,色是不生,不異於色別有不生,乃至一切智、乃至佛,如是盡滅,則不異色。乃至一切智、乃至佛,此如是說,若盡若色,若復不二。此一切法非合非離,乃至一切智乃至佛者,此義成就。此語太煩,可捨不須。第一義諦言說甚多,如是知已,可捨此語不須,更論修多羅義。我今解釋,或依道理、或以阿含。彼阿含者,何者阿含?所謂一切大乘經典。一切大乘修多羅中,皆說如是不滅等句。然於般若波羅蜜中說此處多,此是阿含。今說道理。
問曰:云何道理阿含?此如是偈,如經意釋。
答曰:汝清淨心,至心善聽,我今解釋。此之滅名,於體上有,非無體有。如是生、如是斷、如是常如是等,彼如是體,種種思量皆不可成。
問曰:彼體云何不成?
答曰:以因緣故。若何等法有因緣者,彼無自體。若無自體,彼法無體。此無體者,無自體故,譬如兔角,以無因緣,是故無法。此一切法皆無自體,以因緣故,如幻如夢。
若汝意謂,彼實有體。有自體者,云何知有?因緣生故,猶如瓶者。此我今釋。如是因緣,分別無義。若法自體,何用因緣,先自有故;若無自體,何用因緣,以無法故。以是義故,分別因緣,則無義理。若說體者,應如是知,彼無體者,無自體故。是故如來如是說言:「須菩提!一切和合皆無自體,以因緣故。一切和合,和合皆空,如是一切體不成就。」
問曰:云何滅等而不成就?
答曰:體滅異體,彼體不生,故不成就。
問曰:云何不生而得有體?
答曰:無自體故。若何[2]等法無自體者,彼法無生,則如兔角,自體無體。
問曰:彼云何無?
答曰:以因緣故。若言有體無因緣者,無如是法。
若汝意謂,空數緣滅、非數緣滅,如是等法非有因緣,而有不無。是義不然。
問曰:云何不然?
答曰:如是滅者,汝豈可不作是思惟:彼滅云何?為有為無?又復何者空等無為,既非是生,云何為有?若是有者,兔角亦有。是義不可。
問曰:若何等法自體無者,彼生則無,云何而言彼復無滅?
答曰:汝心憍慢,自謂數數被破,自愛己朋,攝滅不捨。我於向者可不說言以不生故?若不生者,滅云何成?若不滅者,而復云何得成不生?不生法中非唯無滅,亦復無斷。如是若常、若一若異、若來若去,此等一切,於不生中皆不成就。如說偈言:
如是二法則無前後,謂法先生後時滅二,或亦先滅後時生二。
問曰:云何無耶?
答曰:以有為法無無始故,又一切法悉皆空故。
問曰:若人有為無無始者,則無此過。我則不爾。有為有始,摩醯首羅、時、微塵等,有為因緣,有無始故。是故何人有為無始,則無此過。或先生已於後時滅,或[3]先滅已後時乃生,無決定故。有為無始,非此決定,則非我[4]義。我則不爾。有為有始,摩醯首羅、時、微塵等,有為因緣,有無始故。又毘耶婆如是說言:生者必死,死者必生。如是等故。
答曰:汝既倒已,方始作勢。此我於先可不已遮摩醯首羅、時、微塵等非因緣耶?若非因緣,云何成始?又復汝引摩醯首羅、時、微塵等,為有因緣?為無因緣?若更有者,是則有為無始義成。若更無者,摩醯首羅、時、微塵等非有為始,以非因故。猶如兔角,一切法體皆無因緣,是義不成。若是何人攝受此意,有為無始,彼[1]如是人,則得見過。以其說言有為有始、有為無始,是故名見。
問曰:汝唯如是,與他朋過,不住自朋。
答曰:若說體者得如是過,過不在我。又我如是自體空中,一切法中,我無分別有為之法有何者始?何者無始?有何者終、何者無終?如是等也。如阿闍梨所說偈言:
如是思量滅生二種,次第相對如父子者,義不相應,則無此滅。
問曰:云何無耶?
答曰:思量此滅,如是滅法,或在前有、或後時有、或二時有、或一或異。若或二者,一切不成。又復滅者,滅名無體,失盡非常。諸如是等,若無體者,彼復云何成有成無?
若汝意謂,體亦是滅,非是非體。如是體者,云何滅體而復可壞,如瓶可滅,以有體故。若無生者,何處有體?或得有滅?或有或無?如是如來有偈說言:
此滅如是,云何成有、若成就無;又此滅者,滅名無常。於汝法中,無常三種:一者念念壞滅無常;二者和合離散無常;三者[A1]畢竟如是無常。此如是等三種無常,有無所攝,世尊皆遮。
問曰:云何皆遮?
答曰:世尊說言:「須菩提!若有體者,可得言盡。」復有說言:「無常之物則為不實,非生滅相。」若體有滅,無常不成。如是滅義,若依道理、阿含思量,皆不成就。是故於滅不應攝取。
問曰:此義云何?為唯遮滅若有若無?為復遮餘一切法體?
答曰:取一切體若有若無,此取皆遮,非唯遮滅。
問曰:何義故遮?
答曰:斷過過故。師如是說,所謂偈言:
又復有說,所謂偈言:
又復有說言:「迦旃延!有則墮常,無則墮斷。」又復經中說言:「迦葉!有是一邊,無是一邊,中者非有亦非是無。」以無體故,此義應知。無自體故一切體有、一切體無,義皆不然。此如是義,如世尊說言:「須菩提!於體、自體一切法中,若有若無,義皆不然。」須菩提言:「實爾。世尊!」如是處處,攝一切體若有若無,一切皆遮。以無體故,以不生故,有無皆無,亦無有滅。
問曰:如是如是,於一切法不生法中無有滅者。如一切法不生之義,汝今應說。此義云何?復無斷耶?
答曰:此斷名者則於體有,非於無體,彼體不成。
問曰:云何不成?
答曰:自體他體,悉皆無體。以無體故,猶如兔角,非有自體、非有他體、非體不體,以不生故。如是一切體不生者,此義則成。如阿闍梨[2]所說偈言:
是故無體則亦無斷。又復如是常斷之相,是有所攝、或非有攝,如是二種,世尊皆遮。
問曰:此何故遮?
答曰:佛為教成迦旃延故,有無皆遮。世尊真知體非體者,是故無斷。又此若有本性成者,云何得言無法無物?或復言異、或言無體?此若有法可斷、可滅、可失等者,可得名斷;然[3]彼有法本性自無,云何不失而或言斷?如說偈言:
又復此中,前言有體,言有體已,後時言無,常斷過成。如偈說言:
此攝[4]斷常二種過失,故如是遮。若說體者,成斷常過,以依如是道理、阿含思量彼斷,則不可成,彼如是斷則不成就。
問曰:云何不成?
答曰:以無因故,以不滅故。所謂斷者,名滅無體。無體無因,若或無滅,猶如兔角。若法有體,可得言因,可得言滅,其猶如瓶。師如是說,所謂偈言:
此無因故,則知是無,復不滅故。汝心如是,欲求真實,不應著斷。
問曰:我今已解,受此無斷。若攝此斷,一切惡中最為鄙惡。云何不常?
答曰:我上豈可不說不生?若不生者,云何有常?若不生常,兔角亦常。是則不可,故非有常。世尊說言:「若法不生,不得言常,亦復非斷。」是故常斷二皆不成,以墮邊故。若汝意謂,虛空我等不生而有,亦得是常。如說有法,無有因緣而實是常。以是義故,虛空我等常則成者。是義不然,何用思惟。石女之子,或黑或白,虛空等無。而汝思惟是常亦爾。
問曰:彼虛空等,云何無物?
答曰:空等畢竟物不可得,猶如兔角畢竟如是。六根各各皆不能得,如是空等亦不可得,是故知無。以是無故,虛空等常,義則不成。又不生故,無義則成。如汝意謂,是有法者,若當未有法不成、有法不成,以不生故,無自體故。若有體者,以自體故,彼是有故;不須和合,以是有故。若無自體,無自體中則無有法,以無物故,猶如兔角。如偈說言:
若汝意謂,虛空是有,以有相者。彼相亦無,無初無後,亦無二故。復有不生,若不生法而有相者,[1]兔角應有長短等相。此義不然。
若汝意謂,我相可得,彼相六識所不取故,相不可得。若汝意謂,相現見者,則失自法,以根得故。若如是者,汝所立我是無常等。若汝意謂,非根境界,相則不攝。
問曰:雖如是破而實有我,一句說故。此若一句攝兩字說,則知彼有,猶如澡[2]灌。我亦如是兩[3]兩字說故,則知有我(此一我字翻彼二字)。
答曰:此語不成,一[4]廂語故。如彼虛空,亦[5]如夢等(此一夢字翻彼二字)。我亦如是,是故無我。如彼虛空,又亦如夢,此等一切二字所說,皆悉是無。我亦如是,是故無我。又復無我,以其作故。若物是作,則知無我,猶如彼瓶。如是身作,故身無我,以是作故。
若汝意謂,以於身中見命等相知有我者,命等相中無常無常,如是思量常則不成。若汝意謂,我實不說有法是常,亦復不說無法為斷,更復有法於三世轉,不滅名常。若無法者,不得有義,是故我[6]言有法是常。若無法者,則為是斷。[7]汝是意,我[8]今解釋。若有法者,是則得言三世流轉。常法定住,不動不變,云何而得三世流轉?若流轉者,則是無常。
問曰:云何無常?
答曰:若過去者,云何是常?若過去者,則是無常。云何過去?過去名失、名盡、名滅、名為無體,彼云何常?若其無體,云何過去?若有物體,云何過去?若其有者,石女之子亦應是常,以無體故。
又若過去,常義不成。未來世常,義亦不成。
問曰:云何不成?
答曰:此未來者,名為無體、名為不生、名為不出。彼若如是,云何為常?若其常者,兔角亦常,此義不可。若謂有物,云何未來若或是常、若或未來?義不相應。
又現在常,義亦不成。
問曰:云何不成?
答曰:此現在者,現法流轉故名現在。彼現在法,一念不住。若一念住,一劫亦住。而此住相,實不可得。以無住故,念亦是無。若念轉者,云何是常?若不生者,何有現[9]在、未來、過去時節成就?時無體故。若有體者,是則過去、未來、現在則不是時;若是時者,過去、未來、現在非體。時或與體若一若異,義皆不成。又時與體,有尚不成,何況過去、未來、現在或復是常?若有體常,體自不成。體不成故,云何成常?是故常無。如汝意謂,如其無物,則非法者。此最不成。汝何意故謂無物者則非是法?若以無物則非法者,是則有法亦非是法,以無與有共相對故。以無法無、有法亦無,以彼無法不成就故。如其無法不成法者,云何有法而得成法?云何有法[10]名為有法?
若汝意謂,此有法者,更有因緣有此有法;則有法與彼無法則不相對。此今解釋。若汝分別此有法者更有有法,二[11]有平等相似相對,不同無者。此之有法更有有法、更無有法?此我今釋。若彼有法更有有法,是則無窮。若汝意謂,從於無法而有有法,是則無因而有法生。是則有法,義不成就。如是無法而有法生,無信樂者。如是有無,汝捨勿攝。
又有法[12]明相對明示彼有法者。若其有體,得言有法。若無體者,是則不得名為有法,彼體不成。體若不成,云何而得成有成無?汝可捨此有無分別。何用此為?
復有義釋,如是滅生、斷常等法。其義云何?為一物中一時而有?為當前後?此我今釋。不相應法云何一處?互相違故。滅等相違,不得同處。於一物中云何不壞?
若汝意謂,於一念中有滅有生、有斷常等,則不相應。若汝復謂,於一物中,非一念轉,異異念中差別轉者,則不相應。
問曰:云何名為不相應耶?
答曰:若如是者,更異法滅、更異法生、更異法斷、更異法常。如是等故,此一物中云何別異?若汝意欲避如是過,異物異滅,物外異生、異斷、異常,如是等者,此則不成。
問曰:云何不成?
答曰:若如是者,則於一物亦得言有、亦得言無,無此道理。是故一異,義則不成。非唯滅等一異不成,復何者法若有滅等、彼共滅等一異不成?
問曰:云何為唯滅等一異不成?為一切法一異不成?
答曰:一切[1]諸法皆亦如是,一異不成。如偈句言:「亦非一義,非異義故。」
問曰:云何一切諸法一異不成?
答曰:以不生故、如石女兒。若法生者、一異義成。若一切法皆不生者、一異之義云何可成?如石女兒,本自不生,無自體故。又無自體,以因緣故。因緣法者,無法可得。若因緣者,則非是生,經中說故。此一異義,則不成就。
問曰:云何因緣名為不生?若不生者,云何而說名為因緣?若因緣者,云何不生?若不生者,云何因緣?如其因緣名不生者,義不相應。
答曰:此不相應。若說因緣,則不相應。若體是有,云何因緣以先有故?如其無者,則是無法,云何因緣以無法故?如其無法有因緣者,是則兔角亦須因緣。因者無體,以無物故,如虛空花。是故此義道理則成。思惟因緣,則是不生。何者因緣?
問曰:因緣二種:一內、二外。內者,所謂無明緣行,乃至老死;外因緣者,所謂一切器世間中種子芽等。
答曰:此如是法,今共籌量。若汝分別此無明等十二諸分因緣法者,如汝所說,此十二分為如車分。於車為分,名為因緣,為此十二而共和合,名為因緣。為一一分自是因緣?為二二分二分因緣?為當於此一切分外更有因緣?為唯相貌?此一切法,如是思量,皆不相應。
問曰:云何名為不相應耶?
答曰:以念念故。[2]若唯是一,則無因緣。
問曰:云何是一則無因緣?
答曰:若如是者,唯一無明得為因緣,餘非因緣。又復二者亦非因緣,以滅與生二不俱故,如生不生則不和合。分別車分亦不相應,因緣和合不可得故。現見車分,於一時中有法和合。無明等分,於一時中不見有法。如是因緣,說名因緣。如車分、車。無明等分,則不如是,滅生生滅,法無和合。若無和合,為說何法?若無所說,云何說法?所有言說,是法相貌。云何相貌可得言有?如阿闍梨提婆偈言:
若離諸分更別有法,則非因緣,以不生故。如是因緣不生義成。如佛說言:「言因緣者,因緣則空。」是故應捨因緣之義,不應攝受。如是思量,一義異義二皆不成。又見一已,取異相對;既見異故,取一相對。相對不成,如偈說言:
如是一異,應捨勿攝。如是捨已,知本性空。心念彼空,何用攝受虛妄不實?
問曰:如是如是。一切諸法本性自空,此第一義,是真是實。我今始解,如來實語。如世尊說,一切諸法本性自空,無自體故。此復云何世間之人一切現見去來不成?
答曰:以阿含故。
問曰:何者阿含?
答曰:此如是義,於《大經》中,如來說言:「須菩提!一切諸法去來行空。彼人不覺,取著不捨。而彼空法,不去不來,無有一法而不空者。」又復說言,一切諸法悉不來者。此是阿含,又道理故。若法不生,則無去來,猶如兔角。此義成就。又偈說言:
此復廣說。何者為去?何法是去?去者是誰?若是我去,以無我故,去義不成。汝法我常不動不搖,云何能去?若我能去,虛空亦去,而此虛空,實無去法。我者不能從於此方而到彼方,無離無合。汝所立我,[6]遍一切處,則無去處,自在秉執,[7]遍一切故。以是義故,我則不去。若汝意謂,以身隨心,是故有行。此義不然。以其有常無常過故,又以有分無分過故,又以有色無色過故。心非作故,身不隨行,行不可得。心身有無常不成就,云何此方行到彼方?如迦卑[8]邏弟子意謂,由勝因緣丈夫流轉,如是名行;丈夫作已,迴故名還,是故由勝得有去來。此我解釋,汝今乃以虛空之華作歡喜丸,與石女兒令使食之。汝勝是無,而汝意謂,由勝力故,丈夫去來。勝雖是常,而能令使丈夫去來,義亦如是。如汝意解,如丈夫行,則非是作,亦不成就有所行法,若村城等。此先已遮,以不生故。
又復更有說有為者,彼則無去,無動搖故。行是相貌,如是相貌非有為體。如是皆說,一切有為念念無常,如是不住,云何有行?是故偈言:「有生得言行,亦得言作者。」如是故知,有為之法雖生雖行,如是生者於先已遮。復有偈言:
如是有為行至異處,則無此理,無行作故。如是有為有尚不成,況有行去、若到已還?自體空故。
若汝意謂,陰有行去,有為不攝。此義不然,陰不成故。
問曰:云何不成?
答曰:因緣空故。此義云何?猶如兔角,畢竟如是無有因緣;色等諸陰,亦復如是,因緣畢竟不可得也。此如是知,因緣空故,色等陰無。如阿闍梨所說偈言:
應如是知,無因緣故,色則是無。如是一切,若汝意謂,微塵是有。此不成故,如是行義則不可成。如汝說言,一切現見有行去來。此義不然,現不成故。
問曰:云何不成?
答曰:此現者名或知或物。此我今釋。若知應說何者是知?是誰之現?若六境界是可得者,境界無故,云何可得知是現耶?有念念者,彼則無現,乃至不疑有現無現,是則為勝。知現之知,此知非現,知境界故。知不成故,說有物人,則捨自法,物云何現此之現相?量遮法中廣遮此事。此何者現?今何者現?又復如來有偈說言:
如是之義,阿闍梨言:
如是無現,現不可得。如汝說言,一切現見有去來者。此義不然。去來非色,云何言現?非眼所得,非意所念,彼不成有,豈可現見?若汝意謂,以有比故知是有者,比亦不成,前有現故。比之與現,俱不成故。比者名知,是意分別。如是比者,唯意能取,意所攝故。是故此義則不如是,意亦無故。
問曰:此如是義,若法不生則無去來,亦復無現。誰安隱心不狂之人而受此義,謂於一切不生法中而有去來?如是異義、如是一義,如是常義、如是斷義,如是生義、如是滅義,此等一切以不生故皆悉不成。又一切法云何不生?
答曰:偈言:
順中論義入大般若波羅蜜經初品法門卷下
校注
[0044005] 義【大】,〔-〕【明】 [0044006] 法門【大】,法門第二【宋】【元】【明】【宮】 [0044007] 令【大】,今【明】 [0045001] 依【大】,衣【元】 [0045002] 失【大】,生【明】 [0045003] 不【大】,為【元】 [0045004] 應【大】,慧【宋】 [0046001] 差【CB】【磧-CB】【宋】【元】【明】【宮】,羞【大】 [0046002] 等【CB】【明】,者【大】 [0046003] 先【大】,〔-〕【宋】【元】【明】【宮】 [0046004] 義【大】,儀【宮】 [0047001] 如【大】*,始【宋】【元】【明】【宮】* [0047002] 所【大】,如【宋】【元】【明】【宮】 [0047003] 彼【大】,後【宋】【元】【明】【宮】 [0047004] 斷常【大】,常斷【元】【明】 [0047005] 芽【大】,牙【宋】【元】【明】【宮】 [0048001] 兔角【大】,角兔【明】 [0048002] 灌【大】,罐【宋】【元】【明】【宮】 [0048003] 兩【大】,〔-〕【宋】【元】【明】【宮】 [0048004] 廂【大】,箱【宋】【元】【明】【宮】 [0048005] 如【大】,〔-〕【宋】【元】【明】【宮】 [0048006] 言【大】,說【元】【明】 [0048007] 汝【大】,汝作【明】 [0048008] 今【大】,命【宮】 [0048009] 在【大】,住【宋】 [0048010] 名【大】,欲【元】【明】 [0048011] 有【大】,者【明】 [0048012] 明【大】*,朋【宋】【元】【明】【宮】* [0049001] 諸【大】,謂【宮】 [0049002] 若【大】,者【明】 [0049003] 不【大】,未【宋】【元】【明】【宮】 [0049004] 不【CB】【磧-CB】【宋】【元】【明】【宮】,未【大】 [0049005] 非【大】,不【宋】【元】【明】【宮】 [0049006] 遍【大】,過【宋】【元】【明】 [0049007] 遍【大】,偏【明】 [0049008] 邏【大】,羅【明】【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30 冊 No. 1565 順中論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0-07-1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維習安大德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李明芳大德提供新式標點,張革豐大德提供新式標點重校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