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聖迦[A1]抳忿怒金剛童子菩薩成就儀軌經[2]卷[3]上
爾時金剛手菩薩從坐而起。頂禮佛足退坐一面。合掌向佛而白佛言。世[6]尊哀愍加持[7]於我。已說蘇悉地諸真言軌則律儀教法。我今欲為未來有情及末法時無福德者。以於前世不修善品作諸罪業。致於今生招感貧匱逢遇惡人。鬪諍言訟殺害有情。亦為未來有諸國王正法治國。生清淨信尊敬三寶。為隣國小王侵擾國界不遵正[8]法。或有外道不信因果。毀謗三寶滅壞佛教。有如是等種種有情。今於佛前為彼等類。說此息災增益敬愛降伏等法。令知佛法有大威德神通自在。知諸菩薩具一切智。或復有諸修真言行者。見有眾生常懷惡心。欲破佛法興師害善。大悲愍念作降伏法。而令彼人不遂惡業。亦遮未來墮三惡趣。是故說此無比[9]大德聖迦抳忿怒金剛童子儀軌之法。修此法者。當於有舍利塔前。或於河岸[10]清流水側。或於空閑及以天廟或於山間。於如是處。或時飲乳食菜或復乞食。專誦真言滿六十萬遍。即先行法皆得成就有大効驗。或能縛撲問事皆[11]如。摧諸鬼魅。滅除邪見毀謗正法。壞國之人闡提等類。真言威力悉能令彼發於善心。[12]毒蟲[13]青藥不能傷害。又復不為餘部諸持誦者能破此法。若持誦者。設有不能依此法則。或增或減亦得滿足。又能開諸伏藏破阿修羅關[14]鍵。枯竭江河迴止流水。
又先行法。取自身嚕地羅及牛黃蘇相和。然千盞燈供養聖者金剛童子。供養已。[15]空中[16]有聲作如是言。汝法已成。[17]便可即取閼伽香水當額奉獻。從此已後。[18]願有一切[19]所求之事無不成就。
又若欲往阿修羅宮受妙樂者。當往阿修羅窟門以茅草作鉤。誦金剛童子真言七遍加持茅鉤。[20]於門邊空中右旋轉。專誦真言勿令間斷。當於窟中生大火聚。彼中修羅男女等皆被燒然。哭泣惶怖作呵呵聲。一一阿修羅女[21]皆當出現身。告持誦者言。唯願尊者入我窟中恣意遊戲。得入已後。住經一[22]劫受天妙樂。
又法欲取伏藏。不應簡擇宿曜日時不[23]即齋戒。於[24]彼伏藏邊當翹一足立誦真言。右旋顧視遍於四方即成結界[25](作大壇[26]時亦用此法)專心翹足立誦真言一百八遍。其伏藏中守伏藏者。若作障難即便被燒成一火聚。哭泣來至持誦者前䠒跪降伏。持誦者即告彼言。汝等開此伏藏。藏中所有皆悉與我。彼等即開與持誦者。若彼等慳惜不與即作是言。梵王那羅延摩醯首羅及鬪戰女神訥伽等來[27]厭汝伏藏。汝等應速與我此物。若不然者忿怒聖者金剛童子滅汝家族。彼等若聞如[28]此語已。皆悉順伏即作是言。尊者恣意[29]往取物。我無所悋。即告彼言。汝等可自開藏與我。彼則開藏恭敬持與。
又法取雌黃或雄黃牛黃安膳那眼藥。置於金銀或熟銅器中。對有舍利塔前。以香塗一方壇。置聖金剛童子像於壇中。以種種香花飲食閼伽。依教迎請而供養之。對此壇前專誦真言八千遍。加持前藥即得三相而現。所謂暖相煙相光相。若暖相現。用點額上或塗眼中。凡一切人見者親附心生歡喜。若煙相現。如前用之即得安怛但那成就。若[1]見光相現亦如[2]前。即得飛騰虛空自在。
又法至於恒[3]河或入海之河。於此河側而持誦者。或淨食或[4]不食誦真言三十萬遍。至於阿修羅窟。結印契誦真言。其阿修羅關鍵自然而破。窟門即開。阿修羅王引入宮中。食天甘露壽命一劫。
又法若於大海岸邊。結印誦此真言擬大海水。其水即減二十五肘。隨其減處地則乾燥。
又法於海岸邊。閉目以綿塞其兩耳。結印誦真言一千遍。即見自身至楞伽山頂。又誦千遍。有羅剎王微毘師那。示現端嚴身至行者處。任持誦者驅役走使。若不伏驅使。持誦者即想彼羅剎在左足下。舉足踏地。其羅剎王悶絕至死。所住楞伽之城。悉皆被燒如大火聚。持誦者起慈愍心。於真言句中加娑嚩[5]賀字。其羅剎等即得蘇息。歸伏行者任令驅使。
又法於俱摩羅天前(乘孔雀天)不食誦真言三十萬遍。俱摩羅天當即現身。於行者前與行者願。行者即取閼伽香水。誦真言加持七遍。而以奉獻作是言。善來俱摩羅。唯願令我於俱摩羅摩醯首羅天所說真言皆得成就。俱摩羅言。[6]願汝成就。作是語已隱身不現。從此已後一切金剛部中及餘天所說真言。皆得成就。
又法至摩醯首羅天廟。不食誦真言十萬遍。心所[7]願求皆得滿足。
又法於梵天那羅延天摩醯首羅天帝釋天俱摩羅天日天。諸餘天等形像之前。誦真言十萬遍。心所求願悉皆成就。
又法於持誦者曾經所入修羅窟前。誦真言十萬遍。先窟中持誦成就者。出窟來迎頂戴引入。至修羅宮中。若不來即至摩醯首羅天廟中。[8]并稱吽字誦真言一千遍。先入修羅宮者則出窟來。第二第三乃至第七人。皆出來作如是言。我等先入阿修羅王荷擿迦宮殿。皆因受持金剛童子真言得入此宮。情相愛慕結為朋友。我等相共恥辱科罰不迎汝者。我等共汝且不應入阿修羅窟。即於窟前取所獻摩醯首羅萎花。又取畫摩醯首羅形像。以左[9]足踏其頭上。投萎花於火中作護摩。則吉祥[10]天與修羅女共為眷屬。從窟而出至行者前作如是言。終相奉事所持誦者。必不應受。當須作雷震忿怒聲而誦真言。彼等悉皆迷謬狂亂。自脫衣服其身裸露。吉祥天女及修羅女作[11]是言。我等奉事尊者。持誦者拍掌三遍。告言汝隨順我。即起慈心。於真言句中加娑嚩賀字。彼等迷悶皆得醒悟。若作此法由不入者。持誦人即閉目誦真言[12]八遍。則聖者金剛童子現身告行者[13]言。子汝來。汝入修羅窟至第二重門。門即自開。若自身入并諸眷屬等亦皆得入。阿修羅王所有七種宮殿。作此法[14]皆悉得入。
[15]又法欲降伏惡人者。取芥子共鹽相和。護摩誦真言十萬遍。一遍一稱彼名。投芥子及鹽於火中。天阿修羅等尚被損壞。何況諸餘人類。興惡心者而不損壞。雖先未有功業。隨誦隨成。何況常受持者。
又法欲變[16]密里得迦為金及珠寶者。取密里得迦以左脚踏頭上。以手印打之。真言句中并吽字。其[17]蜜里得迦即自起。用補沙鐵刀劍斫之。即全身變成金軀。若不爾持誦者告言。速吐速吐。即吐如意寶珠。[18]懸自頸下。所思念事皆得滿足。
又法對舍利塔前誦真言六十萬遍。即先行成就。然後以補沙鐵作劍。長六指或八指或十六指或三十二指。或依餘真言教中劍量。劍成之後以五淨洗之。右手把劍於道場中念誦。乃至劍現光焰。持誦者則得變身。為持明仙飛騰虛空。名為持劍明仙。或以補沙鐵作金剛杵。量如蘇婆呼經說。念誦如前。則變身為毘那夜迦主仙。於諸魔眾而得自在。或以作輪念誦如前則為持輪仙。於諸明仙得為主宰。若作[19]鉞斧念誦如前。[20]亦得變為毘那夜迦主仙。若作斧念誦如前。則得變為鬼神主仙。於諸鬼神得為主宰。若作刀子則為天女主仙。於諸天女而得自在。若作羂索則為龍[21]主仙。於諸龍中而得自在。若作鑠底則得勇健大力。能敵俱摩羅天。若作佉吒網迦。則得如摩醯首羅天。於三界中[22]而得自在。於前諸法若一法成就。即能成入一切壇場。亦能成就一切諸法。所有明仙共彼來往。壽[23]命一大劫。
又法欲天帝釋擁護者。取七蚯蚓糞作彼天形。以右脚踏心上。取毒藥和嚕地羅及白芥子。誦真言一千遍。護摩誦真言。一遍一擲火中。則得天帝釋敬愛。并天眷屬常來擁護。
[1]又法若花若菓誦真言七遍加持。以將與人則得歡喜。
此金剛童子真言對舍利塔前念誦。餘處不應念誦。作法不成。若常念誦不間斷者。一切所求皆得成就。應發菩提心離慳悋想。[2]常習捨施遠離無益世間談話。一切勝願皆得現前。不被諸魔之所得便。亦不應與人治病。及治鬼魅以妨大法。
[3]我今說聖迦抳忿怒金剛童子真言印契念誦次第法根[4]本印。
其[5]印相以二中指相背竪。二無名指於[6]中指中節外橫交。二頭指鉤二無名指頭。二大指於中指前中節頭相拄。二小指頭[7]相合。向下竪如針即成。根本真言曰。
[8] 曩 謨(一) 囉 怛曩(二合) 怛囉(二合) [9]夜(引) [10]野(二) 曩 莫 室戰(二合) 拏 嚩 日囉(二合) [11]播(引) 拏(上) 曳(三) 摩 賀 藥 乞灑(二合) 細 曩(引) 鉢 多(上) 曳(四) 怛 儞[12]也(二合) 他(去引)(五) 唵(六) 迦 抳(尾征反) 度 𩕳(七) 吽(引)(八) 發 吒(半音)
娑嚩(二合引) [13]賀又第二根本真言。開阿修羅宮。用[14]前根本印。真言曰。
曩 謨(一) 囉 怛曩(二合) 怛囉(二合) [15]夜 野(二) 曩 莫 室戰(二合) 拏 嚩 日囉(二合) 播(引) 拏(上) 曳(三) 摩 賀 藥 乞灑(二合) 細 曩(引) 鉢 多(上) 曳(四) 怛 儞也(二合) 他([16]去引)(五) 唵(引)(六) 度 曩 尾 度 曩(七) 迦 抳 矩嚕(二合引) 馱(八) 薩 嚩 演
怛囉(二合引) 抳(九) 吽(引)(十)次結獨股杵印。二手內相叉作拳。二大指互捻二小指甲上。頭指並竪合即成(用前第一根本真言)。
次結護身印。用前根本印。印身五處。真言曰。
[17]唵 薩 嚩 [18]弩 瑟吒(二合) 嚩 [19]向(識量反) 羯 [20]囉 迦 抳 矩嚕(二合引) [21]馱 囉 乞灑(二合) 囉
乞灑(二合) 𤚥 娑[22]嚩(二[23]合) 賀([24]引)次結甲冑印。准前根本印。舒二頭指相拄。二大指捻二頭指下第一文即成。印身五處。真言曰。
[25]唵 紇哩(二合入引) 迦 [26]抳 野 麼 諾 [27]賀 吽
發 吒(半音) 娑嚩(二合) 賀([28]引)次結寶山印。准前獨股杵印。二頭指微屈頭相拄。安於頭上即成。真言曰。
唵(引)(一) 阿 佐 囉 吽(引)(二)
次結牆界印。准前根本印。直舒二頭指。頭相去一寸許即成。真言曰。
唵(引)(一) 紇哩(二合引入) 迦 抳(二) 諾 賀 諾 賀(三) 鉢
者 鉢 者(四) 吽(五) 發 [29]吒次結網印。准前根本印。二大指向外散開即成。真言曰。
唵(引)(一) 嚩 日囉(二合) 半 惹(子攞反) 囉(二) 吽(引)(三)
發 吒次結縛毘那夜迦印。准前根本印。二頭指二中指屈入掌。二大指各押二中指。於掌中甲相背合為拳即成。真言曰。
唵(引)(一) 度 曩 尾 度 曩(二) 怛囉(二合引) 娑(引) 野 戍(引) 灑 野(三) 薩 嚩 尾 曩(引) 野 迦(引) 喃([30]引)(四)
吽(引)(五) 娑縛(二合) 賀(引)(六)次結迎請聖者印。准前根本印。以二大指向身招即成。真言曰。
唵(引)(一) 度 𩕳 發 [1]吒
次結請聖者眷屬印。用前迎請印。真言曰。
唵(引)(一) 娑 跛 哩 嚩(引) 囉(二) 麼(引)(一) 嚩(引) 賀 野(三) 婆(去) 誐 鑁(四) 迦 抳 矩嚕(二合引) 馱(五) 三(去) 麼 野 麼 弩(鼻聲) 娑麼(二合) 囉(六) 娑嚩(二合[2]引)
賀([3]引)次結獻[4]閼伽印。准前根本印。二大指捻二頭指下第一文即成。真言曰。
唵(引)(一) 嚩 日嚕(二合引) 娜 迦 吽(引)(二)
次結獻座印。准獨股杵印二大指捻二頭指下第一文。頭向外出少許即成。真言曰。
唵(引)(一) 嚩 日囉(二合) 尾(引) 囉(引) 野(二) 娑嚩(二合)
賀(引)(三)次結獻塗香印。准前獨股杵印。二大指[5]微屈。捻頭指下第一文。二大指相去二寸許即成。[6]真言曰。能滿所闕儀軌。真言曰。
唵(引)(一) 迦 抳 矩嚕(二合引) 馱(二) 薩 嚩 薩 怛嚩(二合引) [7]婆(去) 羯 囉(三) 囉 乞灑(二合) 囉 乞灑(二合)(四)
薩 嚩 彥 馱(引) 𩕳(五) 娑嚩(二合引) 賀(引)(六)次結獻花印。准前獨股杵印。出右大指即成。真言曰。
[8]唵 迦 抳 補 澁波(二合) 母 納婆(二合) 嚩
吽(引)次結燒香印。准前獨股杵印。二大指面相合[9]即成真言曰。
唵(引)(一) 迦 抳 矩嚕(二合引) 馱(二) 塢 蘖囉(二合) 能(上) 瑟吒嚕(三合) 得[10]羯(二合) 吒 佩(引) 囉 嚩(三) 蘖囉(二合) 恨拏(二合) 蘖囉(二合) [11]恨拏(二合)(四)
度(引) 奔 娑嚩(二合引) 賀(引)(五)次結獻食印。准前獨股杵印。出二大指。二小指[12]指頭相拄。餘六指內相叉作拳即成。真言曰。
唵(引)(一) 迦 抳(二) 吽 吽(三) 娑嚩(二合) 賀[13](四)(引)
次結燈明印。准前獨股杵印。二大指向身。並竪即成。真言曰。
唵(引)(一) 迦 抳 儞(泥以反)(引) 跛 儞(同上) 跛 野(二) 吽(三)
發 [14]吒 娑嚩(二合) 賀(四)(引)次結頭印。准前根本印。二大指捻二無名指甲上即成。真言曰。
唵(引)(一) 吽(引) 吽(引)(二) 麼 麼 發 吒(三)
次結頂印。准前根本印。二頭指直舒頭相拄即成。真言曰。
唵(引)(一) 紇哩(二合引)(二) 戰 拏 迦 抳(三) 諾 賀 鉢
者(四) 吽(引)(五) 發 吒 娑嚩(二合引) 賀(引)(六)次結前根本印。安於心上。以心真言加持心。真言曰。
唵(引)(一) 迦 𩕳 吽(引) 發 吒
次結甲冑印。如多羅菩薩印。二頭指微開即成。用前甲冑真言。
次結最勝印。二手內相叉作拳。二小指頭相合即成。用前第二根本真言。
次捧念珠當心。以隨心真言加持七遍。隨心真言曰。
唵(引)(一) 迦 𩕳 度 麼(二) 吽([15]引) 發 吒
次結奉送聖者印。准前根本印。二大指向外撥即成。真言曰。
唵(引)(一) 迦 抳 娑嚩(二合引) 賀(引)
[16]我今復說開阿修羅窟門立印。持誦者當迅速。踏地行步喜躍恐悚。頻申蹙眉鼓其兩頰。二手高舉曲其十指為師子爪。兩眼向下如師子顧視。時時以兩手作師子爪。更互上下。以[1]搭其地如師子行。作阿里荼立舞而旋遶。想自身如本尊。此印一切印中最勝。能摧壞一切阿修羅宮關[2]鍵。金剛藏菩薩言。我今說畫金剛童子像法。取不截白㲲擇去毛髮。畫師當須受持八戒。畫菩薩身。種種瓔珞以為莊嚴。身如火色遍於身上流出火焰。以右手持金剛杵斜舉向上。左手作施願手。脚為阿里荼立踏盤石上。於施願手下畫持誦者。右膝著地手執香爐。像既成已。當於像前種種供養。燒安[3]息香無間念誦。乃至有成就相現。聞空中聲及聞鈴聲。復有光現光如流星。墜下壇內聲如雷震。即於其處。先所置賢瓶香水用獻閼伽。其像或動[4]或放光。當知持誦者即有功効。已後對此像前念誦。隨所意樂事。悉皆成就。
又說畫像法如前。取織[5]斷不截白㲲。用牛尿洗復用香水濯之。於閑靜處或對佛前。或舍利塔或於精室。不應用皮膠和彩色。畫筆色盞並須新者。畫師必須澡浴清淨。著新淨衣受八齋戒。閉口吞聲勿令吐氣以衝其像。亦不應與彼畫人論其[6]價直。彼此和[7]用以賞功力。其像獨身從海涌出[8]大海中。身如吠[9]璃瑠色。身有六臂臂膊𦟛[10]序相貌充滿。面有三目其目赤色。首戴寶冠狗牙上出。口咬下唇顰眉威怒。又於海中畫一寶山。像以左足踏於寶山。山上有妙蓮色以承其足。右足在海水中立沒其半膝。右第一手持底里[11]賞俱金剛杵作擲勢。右第二手持母娑羅棒。謂棒一頭如鐵杵形。右第三手執於鉞斧。左第一手把棒。左第二手如擬勢[12](作金剛拳舒頭指)左第三手持劍。以一大蛇於身上角絡[13]繫。又以一切[14]毒蛇。作膊釧臂釧腰絛瓔珞及耳璫繫髮。又以一大蛇繞腰三[15]匝。身背圓光火焰圍遶。於火焰外有其[16]雷電以相輔翼。應如是畫[17]畫成已。持於河岸或[18]逈樹下。或天廟中或於[19]池側。若念誦時。或有伴或獨自一切皆得。常須乞食。默然不與人語。乃至成就常起慈心。三時發露懺悔諸罪。專自策勵生勇健心不應性弱。常樂捨施。每月須受灌頂護身。於念誦處結方隅界。及結曼荼羅界。加持香水灑身衣服。每日三時迎請聖[20]者。獻閼伽及塗香時花燒香飲食燈燭。對此像前誦[21]真言九十萬遍。作先行法。正誦持時有惡人來作障難者。以忿怒誦真言而相顧視。彼即[22]瘨癎狂亂。若稱彼名念誦視之。其人身肉片片圮裂。或時致死世醫不救。須臾以右脚大指極按其地誦真言。即空中雨火熾然燒之。若起慈心念誦。如水滅火即得[23]惺悟。若外賊侵境。稱彼魁[24]帥名念誦者。彼之軍眾盡皆疫病。或彼迸逃竄或當枯死或迷睡不覺或瘨癎瘧病。或遍身痛惱。彼若順伏慈心念誦。還得如故。
又法欲求成就殊勝果者。於神通月白[25]分。就趣海河側。或印沙印泥為塔塔中置[26]緣偈(即法身舍利[27]偈)置像於塔前。念誦行者以水和麨食之。取遏迦木柴(廣[28]州潘隅縣有)搵酥投火護摩。誦真言十萬遍。滿已地動。則轉身飛騰為忉利天主。若遍地有火炬。則為四天王主。若大雲注雨。大地所有伏藏一時踊出。若金色光遍現。則轉依為菩薩。壽命一劫。一切有大威力無能沮壞。若見一切有情身出光焰。即證悟一切三乘佛法。菩提心成就。若像及塔放光[29]明得一切持明仙中為[30]王。若遍十方光焰。即見普賢菩薩。所求世間若出世間。一切勝願悉皆滿足。此像成就法。不應小人無智慧者。少悲愍者。無積集福資糧者。不敬師長謗毀此法者。諂誑妄語多口過者。掉舉散亂心不平等者。多事務者。不入漫荼羅不受灌頂者。如是等人念誦。則招瘨狂夭壽。金剛手菩[31]薩作如是說。
[32]又法若隣國侵境。惡臣作亂者。對此像前取人劫波羅擣為末。揑作彼人形。當於[33]塚間或於池側。以像面向北。持誦者面向南坐。於三角壇中安置像。持誦者斷語乞食。忿怒作無悲愍心。以右手作金剛拳。舒小指刺彼人形心上。誦真言無間斷。由此威力即令彼人得大寒熱病。行者應時。即於壇中。忿怒王當[34]即現身如大[35]拇指節。如火聚融金色。周圓流出金剛火焰。以右手頭指作期剋勢。即迅速至於彼處告言。某[36]甲持誦者。使我來令斷汝命。汝今命不存。彼聞是語即吐熱嚕地羅。[37]䆿語[38]今命盡。若歸順悔過。持誦者起慈心。速以加持香水灑彼頭上。即離苦惱復得蘇息。金剛手菩薩[1]如是[2]說。
[3]又法欲召羅剎為使者。應先入曼荼羅受灌頂。然後作離怖畏恐懼心。持誦者[4]決斷勇健不怯弱。[5]支持身命或乞食。常觀念諸佛菩薩聲聞緣覺。三時懺悔隨喜勸請發願迴[6]向。所將前像於塚間。塗拭作猛利壇。身著赤衣。以赤花作花鬘莊嚴自身。頭上安人劫波羅。誦真言無限[7]數。常以印甲冑擐身。於猛利壇中畫四印曼荼羅。初念誦時見惡形狗牙[8]出上。或有惡形竪髮出舌。或一足或二足。或三足或兩臂。[9]或八臂。或兩頭或三頭或四頭。持誦者或見大風雷雨。第二七日見美貌端嚴女人。衣服瓔珞莊嚴其身。幻惑持誦者。起慈心觀彼。退散隱而不現。第三七日即見毘那夜迦。及見羅剎極惡形容。即降伏為使者。若見餘成就持誦人得悉地者。於彼起少忿怒視彼人。彼所有成就法悉皆退失。彼羅剎等立誓。所為所作一切所驅使處。皆悉成[A2]辦而為使者。
又法於故園中或一逈樹下。或池側或山間。或隨所愛樂處不語或乞食或飲乳。或食菜支持身命。三時懺悔對此像前。誦真言八十萬遍。所為所作皆得成就。
[10]又法欲禁止他敵令彼昏迷。所執器仗不能[11]為者。三日不食應畫四印漫荼羅。或依吉祥器經中壇畫法隨力供養。於壇中一髻尊菩薩位處。置竹竿青幡。上取自嚕地羅。和毒及白芥子。畫作三股底里商俱金剛杵。杵心畫聖忿怒金剛童子形。於竹竿下地上。以劫波羅末和泥。揑作獨股金剛杵形。作護摩爐。爐中又揑泥。作一小獨股金剛[12]杵。取棘刺木燃火。取[13]骨末和毒。一誦真言一稱彼名擲著爐中。對於軍陣前作法。令彼軍眾兩目皆盲不見。一切手中器仗悉皆自落。[14]若於當處不動如杌。
又法令彼麼羅者。使明醫於自頭上五脈處。刺取嚕地羅作護摩。誦真言一遍一稱彼名。一切他敵於須臾頃。頑癡如杌[15]任從捉縛殺害。彼若順伏即起悲愍心作息災法。取酥和蜜以龍花蘂搵。稱彼名誦真言一遍一擲火中。彼苦皆息。
又法欲破他陣。彼軍欲逼且縱相近。近已。如前作四印壇。或畫餘壇亦得。竪前青幡對彼軍前作護摩爐。持誦者裸體被髮結印被甲護身。取摩訶莽娑和毒嚕地囉。日三時念誦。每時一百八遍投火。准前稱彼名。作如是法已。彼等設如梵王那羅延摩醯首羅俱摩羅天等威德自在。七日中間互相諍訟相鬪殺害。互相間搆悉皆斷命。二七日間[16]摩滅無餘。念誦時不得語。若欲寢息應臥牛皮。
又法設不具如前儀軌。對軍陣前念誦。或如常護摩隨其意樂。依餘部中易得之物作法。彼軍自當退敗。金剛手菩薩作如是說。彼若歸伏。如前作息災法。
又法欲驗伏藏。取黃牛酥蛇皮[17]蛟魚脂。斷遏伽木取綿。以此等作燈炷。誦真言加持。夜然炷近伏藏處照。隨焰大小即知伏藏大小。若辟除護伏藏神及作障者。取疆石或土塊或芥子或水加持擲於伏藏。藏上障者退散。設有大龍亦皆退散。
又法驅逐惡人令遠去者。取朗伽離藥誦真言。稱彼名加持七遍。埋彼人門閫下。即自遠逝。
又法以白檀香三指許。[18]剋作金剛童子像。右手把獨股金剛杵左手施願手。忿怒形咬下脣。用金剛杵形。以為瓔珞莊嚴。以毘梨勒木作合盛之。燒蘇合白檀香供養。對合前念誦[19]三萬遍。即成就一千種大事。不擇時日宿直不限齋戒。不成就人亦得成就。若人有厄難。稱彼人名念誦則得解脫。
又法食采或飲乳或乞食。[20]念應持禁戒一如比丘。誦真言三十萬遍。所為所作對此像前。如前縛撲所問。皆得應驗。
[21]又法欲得敬愛者。畫四肘像不應用皮膠。於像中心畫佛在菩提樹下結跏趺坐。作說法相比丘眾圍遶。於下右邊畫金剛忿怒菩薩。狗牙上出口咬下脣。身如青蓮花色眼赤黃色。眉顰蹙。以種種寶莊嚴身。當額流出長六指金剛童子。[22]形充滿口有四牙。遍身千光流出顰眉以右手頭指作期剋勢。
左邊畫持誦者。右膝著地手執香爐。金剛手菩薩言。我今說所求事。取[23]午膝搵酥投火中護摩日三時。每時一百八遍。一遍一稱彼名。滿七日。一切有情皆得歡喜。以此儀軌。若油麻投火中護摩。皆得敬愛。
又法至於塚間作彼設[24]咄嚕形。屍林中取死人骨作橛。以赤線纏之。釘彼設咄嚕形心上彼即母馱。
又法取芥子和毒嚕地囉。日三時每時誦一百八遍。稱彼名滿七日已。彼即命終。
又雄黃法者如前畫像法。取雄黃置於熱銅器中。持誦者取五淨飲之身即清淨。置像於舍利塔前。用根本真言。淨其精舍[1]護身結方隅界。[2]用前眷屬真言。加持塗香燒香時花飲食[3]燈燭以申供養。或黑月八日或黑月十四日。用四箇菩提葉承雄黃器。用三箇菩提葉覆之。無菩提葉夜合葉亦得。念誦乃至三相現。所謂煖煙光。若煖相[4]見取塗足。即離地一[5]𮚺日行千里。若煙相見則得安怛但那。若光相見則飛騰虛空。一切無能沮壞。
若於路中所逢象馬車乘自開路避之。行者作法時。應著黃衣及以黃神線角[6]落如披袈[7]裟。若求安膳那成就。以青埿染衣服著。或服赤衣。神線亦如是。金剛手菩薩作如是說。
我今說漫荼羅。當用[8]正月九月於黑分。先應令欲念誦者殷重供養師。然後取吉祥木長十二指。誦真言加持一千八遍。為欲念誦者作護摩。護摩已方引入漫荼羅受灌頂[9]其以曾作先行法者。應畫漫荼羅。用五色粉撚成四門。門外畫摽分漫荼羅為三[10]分。中取半分為門。當上門以香粉畫佛世尊坐蓮華座。右邊畫觀自在菩薩住蓮華上。左邊畫金剛手菩薩住蓮華上。當下門畫聖迦抳忿怒金剛童子住蓮華上。遍身光焰。四角應畫二股金剛杵。以蛇纏杵。并有光焰。門門置賢瓶。壇中心置一瓶滿盛香水。以細繒帛繫瓶頸。各以真言加持一百八遍。變成金剛水。以用灌弟子頂。於此漫荼羅中得此灌頂已。一切悉地皆得現前。[11]由入此漫荼羅及見漫荼羅故。從此已後纔結契念誦。頓集無量功德所求皆得成就。已說漫荼羅儀軌品竟。[12]
校注
[0102001] 【原】麗本,【甲】享和二年刊長谷寺藏本,【乙】三十帖策子第二十五,【丙】文治五年寫高山寺藏本,【丁】黃檗版淨嚴等加筆本 [0102002] 卷上【大】,〔-〕【乙】 [0102003] 上【大】,上出蘇悉地經大明王教中等六品【丁】 [0102004] 大興善寺三藏沙門大廣智不空奉詔譯【大】*,〔-〕【乙】,不空奉詔譯【丙】* [0102005] 奉詔譯【大】*,略儀軌【丙】* [0102006] 尊【大】,尊世尊【乙】【丙】 [0102007] 於【大】,〔-〕【乙】【丙】 [0102008] 法【大】,化【甲】【乙】【丙】 [0102009] 大【大】,大威【甲】【乙】【丙】【丁】 [0102010] 清【大】,清淨【甲】 [0102011] 如【大】,知【甲】【乙】【丙】【丁】 [0102012] 毒【大】,若毒【甲】【乙】【丙】 [0102013] 青【大】,毒【乙】【丙】【丁】 [0102014] 鍵【大】*,楗【甲】【丙】,健【乙】* [0102015] 空【大】,即空【甲】【乙】【丙】【丁】 [0102016] 有【大】,〔-〕【甲】【乙】【丙】【丁】 [0102017] 便可即【大】,即便可【丙】【丁】 [0102018] 願【大】,凡【甲】【乙】【丙】 [0102019] 所【大】,取【甲】 [0102020] 於【大】,即以此鉤於【甲】【乙】【丙】【丁】 [0102021] 皆【大】,〔-〕【丙】【丁】 [0102022] 劫【大】,大劫【甲】 [0102023] 即【大】,限【甲】【乙】【丙】【丁】 [0102024] 彼【大】,〔-〕【甲】【乙】【丙】【丁】 [0102025] (作大壇時亦用此法)【大】,作大壇時亦用此法【甲】【乙】【丙】【丁】 [0102026] 時亦用【大】,亦準【丁】 [0102027] 厭【大】,壓【甲】【乙】【丙】 [0102028] 此【大】,是【甲】 [0102029] 往取物【大】,任意取此物【甲】【乙】【丁】,任取此物【丙】 [0103001] 見【大】,〔-〕【甲】【乙】【丙】【丁】 [0103002] 前【大】,前用【甲】【乙】【丙】【丁】 [0103003] 河【大】,河池沼【校異-甲】,江河池沼【校異-丙】 [0103004] 不【大】,不淨【甲】【乙】【丙】 [0103005] 賀【大】*,訶【甲】【乙】【丙】* [0103006] 願汝【大】,汝願【考偽-甲】 [0103007] 願求【大】,求願【甲】【乙】【丙】 [0103008] 并【大】,〔-〕【丙】 [0103009] 足【大】,脚【甲】 [0103010] 天與修羅【大】,天女與阿修羅【甲】【乙】【丙】【丁】 [0103011] 是【大】,如是【丙】【丁】 [0103012] 八【大】,一百八【考偽-甲】,一千八【考偽-甲】 [0103013] 言【大】,〔-〕【甲】 [0103014] 皆悉得【大】,者皆悉【甲】,者皆悉得【丙】 [0103015] (又法…先行)百八十三字【大】,〔-〕【丙】 [0103016] 密【大】*,蜜【乙】* [0103017] 蜜【大】,密【甲】 [0103018] 懸【大】,取珠懸【甲】【乙】 [0103019] 鉞【大】,鐵【甲】 [0103020] 亦【大】,文【甲】 [0103021] 主【大】,王【甲】【丙】【丁】 [0103022] 而【大】,〔-〕【甲】 [0103023] 命【大】,〔-〕【乙】 [0104001] (又法…大法)百十三字【大】,〔-〕【丙】 [0104002] 常習捨施【大】,〔-〕【丁】 [0104003] 自我今至奉送聖者真言乙本丙本在於卷末 cf. p. 105c [0104004] 本【大】,〔-〕【乙】 [0104005] 印相【大】,其根本印【乙】【丙】 [0104006] 中【大】,二中【丙】 [0104007] (相合…曰)十四字【大】,側相並【乙】,側相並又云相合向下竪如針真言曰【丙】 [0104008] 麗本總無梵字今依甲本載之 [0104009] 夜【大】,野【乙】 [0104010] 野【大】,夜【乙】,也【丙】 [0104011] 播【大】,跛【乙】【丙】 [0104012] 也【大】*,野【甲】*【乙】【丙】 [0104013] 賀【大】,賀(引九)【甲】【丁】,訶【乙】【丙】 [0104014] 前【大】,〔-〕【乙】【丙】 [0104015] 夜【大】,夜(引)【甲】【丁】 [0104016] 去引【大】,引去【甲】【乙】【丙】 [0104017] 唵【大】,唵(一)【甲】 [0104018] 弩【大】,拏【甲】 [0104019] 向識量反【大】,商去【甲】【乙】【丙】 [0104020] 囉【大】,囉(二)【甲】【丁】 [0104021] 馱【大】,馱(三)【甲】【丁】 [0104022] 嚩【大】,婆【甲】 [0104023] 合【大】*,合引【甲】【丁】* [0104024] 引【大】,引四【甲】【丁】 [0104025] 唵【大】,唵(引一)【甲】【丁】 [0104026] 抳【大】,抳(二)【甲】【丁】 [0104027] 賀【大】,賀賀【甲】【丙】【丁】 [0104028] 引【大】,引三【甲】【丁】 [0104029] 吒【大】,吒(半聲六)【甲】【乙】【丁】 [0104030] 引【大】,〔-〕【乙】 [0105001] 吒【大】,吒(二)【甲】【乙】【丁】 [0105002] 引【大】,〔-〕【甲】【乙】【丁】 [0105003] 引【大】,引七【甲】【丁】 [0105004] 閼【大】,阿【甲】 [0105005] 微【大】,少【甲】 [0105006] 真言曰【大】,〔-〕【甲】【乙】【丙】【丁】 [0105007] 婆【大】,娑【甲】【丁】 [0105008] (唵迦…曰)三十八字【大】,〔-〕【乙】,唵+(引一)細註【丙】【丁】 [0105009] 即成【大】,〔-〕【甲】【丁】 [0105010] 羯【大】,迦【甲】【乙】【丙】 [0105011] 恨拏二合四【大】,〔-〕【乙】【丙】 [0105012] 指【大】,〔-〕【甲】【乙】【丙】【丁】 [0105013] 四引【大】*,引四【甲】* [0105014] 吒【大】*,吒(半聲)【甲】【丙】【丁】* [0105015] 引【大】,引三【甲】【丙】【丁】 [0105016] 我【大】,念誦畢已作慈悲等觀迴施功德每日三時旋遶制底佛堂等處沐浴尊像及以舍利印塔轉讀大乘經思惟六念以如是功德助悉地速滿修行所願我【甲】【乙】【丙】 [0106001] 搭其【大】,搭於【甲】【乙】,踏於【丙】【丁】 [0106002] 鍵【大】,鍵(私云阿里荼立者略出經曰正立右脚斜引左脚如世丁字曲身倚立身是也文又云丁字立也)【甲】 [0106003] 息【大】,悉【甲】【乙】【丙】 [0106004] 或【大】,或復【甲】【乙】【丙】【丁】 [0106005] 斷【大】,新【考偽-甲】 [0106006] 價【大】,像【乙】【丙】【丁】 [0106007] 用【大】,同【甲】【乙】【丙】【丁】 [0106008] 大【大】,住大【甲】【乙】【丙】【丁】 [0106009] 璃瑠【大】,瑠璃【甲】【乙】【丙】【丁】 [0106010] 序【大】,亭【校異-甲】,停【乙】【丙】【丁】 [0106011] 賞【大】,商【甲】【乙】【丙】 [0106012] (作金剛拳舒頭指)【大】,作金剛拳舒頭指【甲】【乙】【丙】【丁】 [0106013] 繫【大】,結繫【甲】【乙】【丙】【丁】 [0106014] 毒【大】,青【甲】 [0106015] 匝【大】,匾【甲】 [0106016] 雷【大】,雲【乙】【丙】【丁】 [0106017] 畫【大】,畫像【甲】【乙】【丙】【丁】 [0106018] 逈【大】,迴【甲】 [0106019] 池【大】,河【丙】 [0106020] 者【大】,眾【甲】【乙】【丙】【丁】 [0106021] (真言…故)百五十六字【大】,〔-〕【丙】 [0106022] 瘨【大】*,癲【甲】【乙】【丁】* [0106023] 惺【大】,醒【甲】【乙】 [0106024] 帥【大】,師【甲】【丁】 [0106025] 分【大】,分(神通月者三長齋月是從一日至十五日是為白分)【甲】【乙】【丙】 [0106026] 緣【大】,緣起【甲】【乙】【丙】【丁】 [0106027] 偈【大】,偈也【甲】【乙】【丙】【丁】 [0106028] 州【大】,府【甲】【乙】【丙】【丁】 [0106029] 明【大】,則【甲】【乙】【丙】【丁】 [0106030] 王【大】,主【甲】 [0106031] 薩【大】,薩誠言【甲】【乙】【丙】【丁】 [0106032] (又法…說)二百二十七字【大】,〔-〕【丙】 [0106033] 塚【大】,塚墓【甲】【乙】 [0106034] 即【大】,〔-〕【甲】【乙】 [0106035] 拇【大】,母【甲】【乙】 [0106036] 甲【大】,乙【乙】 [0106037] 䆿【大】,藝【甲】,囈【乙】 [0106038] 今【大】,即【甲】【乙】 [0107001] 如【大】,作如【甲】【乙】【丁】 [0107002] 說【大】,說若見餘成就人得悉地者於彼起少忿怒視彼人彼所有成就法悉皆退失【丁】 [0107003] 〔又法…退散〕二十三行-【丁】 [0107004] 決斷【大】,斷語【甲】【乙】【丙】 [0107005] 支【大】,隨時支【甲】【乙】【丙】 [0107006] 向【大】,向四願【甲】 [0107007] 數【大】,遍數【甲】【乙】【丙】 [0107008] 出上【大】,上出【甲】【乙】【丙】 [0107009] 或【大】,或四臂或【甲】【乙】【丙】 [0107010] 〔又法…說〕八十一行一千二百六十五字-【丙】 [0107011] 為【大】,為害【甲】【乙】 [0107012] 杵【大】,杵繞爐亦畫獨股金剛杵【甲】【乙】 [0107013] 骨【大】,人骨【甲】【乙】 [0107014] 若【大】,各【甲】【乙】 [0107015] 任從【大】,仕從【甲】,任自【校異-甲】 [0107016] 摩【大】,磨【甲】【乙】 [0107017] 蛟【大】,蛇【甲】,鮫【考偽-甲】 [0107018] 剋【大】,刻【考偽-甲】 [0107019] 三【大】,三十【甲】【乙】【丁】 [0107020] 念【大】,〔-〕【甲】【乙】 [0107021] 〔又法…命終〕十七行二百六十一字-【丁】 [0107022] 形【大】,身形【甲】【乙】 [0107023] 午【大】,牛【乙】 [0107024] 咄【大】*,吐【甲】* [0108001] 護身【大】,〔-〕【甲】【乙】 [0108002] 用【大】,護身用【甲】【乙】 [0108003] 燈燭【大】,燭燈【甲】【乙】 [0108004] 見【大】*,現【甲】【乙】【丁】* [0108005] 𮚺【大】,磔【甲】,柝【乙】,尺【丁】 [0108006] 落如披袈娑【大】,絡如被袈裟【甲】【丁】 [0108007] 裟【CB】【乙】,娑【大】 [0108008] 正月【大】,正月五月【甲】,五月【乙】【丙】 [0108009] 其【大】,其師【甲】【乙】【丙】【丁】 [0108010] 分【大】,分三分【甲】【乙】【丙】【丁】 [0108011] (由入…故)十二字【大】,〔-〕【丁】 [0108012] 乙本不分卷 [0108013] (聖迦…軌)十五字【大】,金剛童子【甲】 [0108014] 此下丙本奧書曰文治五年己酉三月十一日於高野山往生院書寫畢【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1 冊 No. 1222a 聖迦抳忿怒金剛童子菩薩成就儀軌經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2-01-17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