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佛說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毘耶離國獼猴林中青[12]蓮池精舍。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尊者摩訶迦葉。尊者舍利弗。尊者大目[13]犍連。尊者摩訶迦旃延。如是等眾所知識。復有菩薩摩訶薩一萬人俱。其名曰妙[14](丹藏有德字)臂菩薩。善音菩薩。寂音菩薩。寶德菩薩。慧德菩薩。文殊師利菩薩。彌勒菩薩。如是等上首者也。復有十億菩薩摩訶薩從十方來。賢首菩薩。[15]千[16](丹本作才字)首菩薩。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藥王菩薩。藥上菩薩。普賢菩薩。賢護菩薩。梵天菩薩。梵幢菩薩等。復有毘耶離諸離車子五百人俱。長者主月蓋。長者子寶積等皆悉集會。爾時世尊入普光三昧。身諸毛孔放雜色光。照獼猴林作七寶色。光出林上化成[17]寶蓋。十方世界諸希有事悉現蓋中。爾時長者子寶積。即從座起詣阿難所。白言大德世尊今日入于三昧。舉身放光。必說妙法。唯願大德宜知此時。阿難答曰。長者子佛入三昧。吾不敢請。說是語時佛眼放光。照藥王藥上二菩薩頂。住其頂上如金剛山。十方一切無量諸佛映現此山。是諸世尊亦放眼光。普照一切諸菩薩頂。在其頂上如[18]琉璃山。十方世界諸得首楞嚴三昧菩薩摩訶薩。映現此[19]光山。此相現時獼猴池中生寶蓮華。作[1]白寶色。其色鮮白不可為譬。有諸化佛坐蓮華上。身相微妙亦入三昧。各放眼光照藥王藥上二菩薩頂。及照一切諸菩薩頂。爾時世尊從三昧起。熙怡微笑。有五色光從佛口出。照滿月面。時佛面相倍更光顯。勝於常儀百千萬倍。長者子寶積覩佛威相歎未曾有。即從坐起整衣服。偏袒右肩繞佛七匝。長跪合掌瞻仰尊顏。目不暫捨白佛言。世尊如來今日放大光明。照十方諸佛及諸菩薩。皆已雲集。[2]我於佛法海中欲少[3]諮問。唯願[4]世尊為我說之。佛告寶積恣汝所問。爾時寶積白佛言。世尊如來今者雙目放光。如金剛山。住藥王藥上二菩薩頂。十方諸佛及諸菩薩[5]映現光山。此二菩薩威德光明。猶如意珠倍更明顯。勝餘菩薩百千萬倍。佛滅度後正法滅時。若有眾生聞此二菩薩名者得幾所福。若善男子善女人。欲斷罪[6]障業者。當云何觀藥王藥上身相光明。佛告寶積。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解說。說是語時五百長者子。同時俱起為佛作禮。各以青蓮華供散佛上。願樂欲聞。時會大眾及諸菩薩。異口同音讚歎寶積。而唱是言善哉善哉寶積。乃能為於未來世中盲[7]瞑眾生。問於如來甘露妙藥灌頂之法。說是語已咸皆默然。佛語寶積。未來眾生具五因緣。得聞藥王藥上二菩薩名。何謂為五。一者慈心不殺。具佛禁戒。威儀不缺。二者孝養父母。行世十善。三者身心安寂。繫念不亂。四者聞方等經。心不驚疑。不沒不退。五者信佛不滅。於第一義心如流水念念不絕。佛告寶積。若有眾生。具此五緣。生生之處常得聞此二菩薩名。及聞十方諸[8]佛菩薩名。聞方等經心無疑慮。以得聞此二菩薩名。威神力故。生生之處五百阿僧祇劫不墮惡道。佛說是語時。藥王菩薩承佛威神即說呪曰。
阿目佉(一)摩訶目佉(二)痤隷(三)摩訶痤隷(四)柁翅(五)摩訶柁翅(六)[9]甞求利(七)摩訶甞求利(八)烏摩致(九)摩訶烏摩致(十)柁翅柁翅(十一)[10]摩訶柁翅(十二)兜帝兜帝(十三)摩訶兜[11]帝(十四)阿[12]偷阿偷(十五)摩訶阿偷(十六)樓遮迦(十七)摩訶樓遮迦(十八)陀賒[13]寐(十九)摩訶陀賒寐(二十)多兜多兜(二十一)摩訶多兜(二十二)迦留尼迦(二十三)陀奢羅莎呵(二十四)阿竹丘阿竹丘(二十五)摩瞪祇(二十六)波登雌(二十七)遮挮(二十八)遮樓[14]迦挮(二十九)佛馱遮犁(三十)迦留尼迦(三十一)莎呵
爾時藥王菩薩摩訶薩。說是呪已白佛言。世尊如此神呪。過去八十億佛之所宣說。於今現在釋迦牟尼佛。及未來賢劫千佛亦說是呪。佛滅度後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聞此呪者誦此呪者持此呪者。淨諸業障報障煩惱障。速得除滅。於現在身修諸三昧。念念之中見佛色身。終不忘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若夜叉若富單那。若羅剎若鳩槃[15]茶。若吉遮若毘舍闍。噉人精氣一切惡鬼。能侵害者無有是處。命欲終時。十方諸佛皆悉來迎。隨意往生他方淨國。爾時世尊讚藥王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快說此呪。三世諸佛亦說此呪。我於此呪深生隨喜。爾時藥上菩薩亦於佛前而說呪曰。
難那牟(一)浮([16]音[17]孚)[口*致]浮(二)留浮丘留浮丘(三)迦留尼迦(四)[18]䗍牟䗍牟迦留尼迦(五)鞞挮鞞挮(六)迦留尼迦(七)阿毘挮他(八)阿便他阿便他(九)迦留尼迦(十)珊遮羅[19]莎呵(十一)
藥上菩薩說是呪已。白佛言世尊我今於如來前。說是降煩惱海灌頂陀羅尼。此陀羅尼呪。三世諸佛之所宣說。若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聞此呪者誦此呪者持此呪者。得十功德利。何等為十。一者此[20]呪威神力故。殺生之罪疾得清淨。二者毀禁惡名皆悉除滅。三者人若非人不得其便。四者凡所誦念憶持不忘。猶如阿難。五者釋梵護世諸天所敬。六者國王大臣之所敬重。七者九十五種諸邪論師不能屈伏。八者心遊禪定不樂世樂。九者十方諸佛及諸菩薩之所護念。及諸聲聞皆來諮受。十者臨命終時淨除業障。十方諸佛放金色光。皆來迎接為說妙法。隨意往生清淨佛國。藥上菩薩說是呪已。合掌恭敬頂禮佛足却住一面。
爾時世尊讚藥上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快說此呪。十方三世諸佛亦說是呪。我今深心隨汝歡喜。時二菩薩說是呪已。各脫寶瓔以供養佛。藥王菩薩所散瓔珞。如須彌山住佛右肩上。藥上菩薩所散瓔珞。如須彌山住佛左肩上。二山頂上有梵王宮。百千萬億諸梵天王。恭敬合掌侍立。宮內有寶蓮華。如摩尼珠遍覆三千大千世界。在宮牆上忽然來下。合而為一如千葉金華。住宮牆內有十方佛坐金華上。東方佛名須彌燈光明。東南方佛名寶藏莊嚴。南方佛名栴檀摩尼光。西南方佛名金海自在王。西方佛名大悲光明王。西北方佛名優鉢羅蓮華勝。北方佛名蓮華鬚莊嚴王。東北方佛名金剛堅強自在王上方佛名殊勝月王。下方佛名日月光王。如是十方諸佛異口同音。讚歎藥王藥上二菩薩言。汝[1]等所說呪。十方三世諸佛之所宣說。我等往昔行菩薩道時。得聞此呪深心隨喜。以是隨喜善根因緣力故。即得超越五百九十六億劫生死之罪。於今現在得成為佛。若有眾生得聞汝等二菩薩名。及聞我等十方佛名。即得除滅百千萬劫生死之罪。何況受持讀誦禮拜供養。
爾時十方諸佛說是語已。如入禪定默然而坐。爾時釋迦牟尼佛告大眾言。汝等今者見是藥王藥上二菩薩。寶瓔供養合掌住立在我前不。是時大眾彌勒為首。白[2]佛言世尊唯然已見。佛告彌勒阿逸多是藥王菩薩。久修梵行諸願已滿。於未來世過算數劫。當得作佛號淨眼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國名常安樂光。劫名勝滿。彼佛出時其地金剛色如白寶至金剛際。空中自然雨白寶華。團圓正等五十由旬遍滿其國。彼土眾生無身心病天[3]獻甘露不以為食。純服無上大乘法味。彼佛壽命五百萬億阿僧祇劫。正法住世四百萬阿僧祇劫。像法住世百千萬億阿僧祇劫。生彼國者皆悉住於陀羅尼門。念定不忘。藥王菩薩得受記已。即從座起踊身虛空作十八變。從上來下華散佛上。所散之華如金[4]花林列住空中。爾時世尊復告彌勒。是藥上菩薩次藥王後。當得作佛。號曰淨藏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淨藏如來出現世時。此白寶地變為金色。金華金光充遍世界。其國眾生悉皆具足無生法忍。淨藏如來壽命六十二小劫。正法住世百二十小劫。像法住世五百六十小劫。爾時藥上菩薩聞[5]授記已。即入三昧化身為華。如瞻蔔林七寶莊嚴。[6]化成華雲。以此華雲持供養佛。時華雲中放金色光。金色光中出琉璃雲琉璃雲中[7]說偈頌曰。
爾時藥上菩薩。說是偈已還復本座。佛告大眾。佛滅度後若有眾生。繫念思惟觀藥王菩薩者。當作五想。一者繫念數息想。二者安定心想。三者不出息想。四者念實相想。五者安住三昧想。佛告彌勒。若善男子及善女人。修此五想者。於一念中即便得見藥王菩薩。是藥王菩薩身長十二由旬。隨應眾生或十八丈或現八尺。身紫金色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如佛無異。頂上肉髻有十四摩尼珠。其一一珠有十四楞。一一楞間有十四華。以嚴天冠。其天冠內有十方佛及諸菩薩。皆悉影現如眾寶[9]窴。眉間毫相白琉璃色。繞身七匝如白寶帳。身諸毛孔流出光明。如摩尼珠數滿八萬四千。其一一珠[10]宛轉右旋。如七寶城優鉢羅華。一一華上有一化佛。方身丈六如釋迦牟尼。一一如來有五百菩薩以為侍者。是藥王菩薩其兩脩臂如百寶色。手十指端雨諸七寶。若有眾生觀此菩薩十指端者。四百四病自然除滅。身諸煩惱皆悉不起。其兩足下雨金剛寶。一[11]一珠化成[12]雲臺。其雲臺中有化菩薩。無數諸天以為侍者。時化菩薩演說四諦苦空無常無我。亦說甚深諸菩薩行。此想成時是名初觀藥王菩薩功德相貌。
第二觀者心漸廣大。得見藥王菩薩具足身相。時藥王菩薩心如[13]栴檀摩尼珠。開敷清淨有[14]百億光明。此諸光明繞身百匝。如百億寶山。其一一山有[15]百億寶屈。一一屈中有十億化佛。身色相好皆悉莊嚴。是諸化佛異口同音。皆共稱說藥王菩薩本行因緣。此相現時念念之中。見十方佛為諸行者隨宜說法。時藥王菩薩一一毛孔。放百億摩尼珠光照諸行者。行者見已得淨六根。尋時即見十方世界。五百萬億那由他佛及諸菩薩。為說除罪甘露妙藥服此藥已。即時皆得五百萬億旋陀羅尼門。因此藥王菩薩本願力故。緣念藥王菩薩自莊嚴故。十方諸佛與諸菩薩。至行者前為說甚深六波羅蜜。是時行者因見諸佛故。即得百千萬億觀佛三昧海門。佛告彌勒。我滅度後若天若神若龍。若比丘比丘尼若優婆塞若優婆夷。若欲見藥王菩薩欲念藥王菩薩者。當修[1]二種清淨之行。一者發菩提心。具菩薩戒威儀不缺。以得具足菩薩戒故。十方世界諸菩薩伴。一時來集住其人前。藥王菩薩為其和[2]上。藥王菩薩為於行者。即說百千萬億旋陀羅尼門。以得聞此陀羅尼故。超越九十億劫生死之罪。應時即得無生法忍。二者佛滅度後一切凡夫具煩惱縛。若有欲見藥王菩薩。當修[3]四法。一者慈心不殺不犯十惡。常念大乘心不忘失。勤修精進如救頭然。二者於[4]師父母四事供養。蘇燈油燈須[5]曼那華油燈。及竹木火以為照明。復以蘇燈油燈須曼那華油燈及諸照明。以供養佛及法僧寶并說法者。三者深修禪定樂遠離行。常樂塚間樹下阿練若處。獨處閑靜勤修甚深十二頭陀。四者於身命財一切放捨不生戀[6]著。行此[7]法者念念之中。得見藥王菩薩為其說法。或於夢中[8]見藥王菩薩授其法藥。寤已尋自憶識過去無量百生千生宿命之事心大歡喜。即應入塔觀像禮[9]拜。於像前得觀佛三昧海。及見無量諸菩薩眾。唯見藥王菩薩為其說法。佛告阿難。佛滅度後若有四眾。能如是觀藥王菩薩者。能持藥王菩薩名者。除却八十萬劫生死之罪。若能稱是藥王菩薩名字。一心禮拜不遇禍對。終不橫死。若有眾生於佛滅後。能如是觀者是名正觀。若異觀者名為邪觀。佛告彌勒佛滅度後若有四眾。云何觀是藥上菩薩清淨色身。若欲觀者當修七法。何等為七。一者常樂持戒。終不親近聲聞緣覺。二者常修世間善法及出世善法。三者其心如地不起憍慢。普慈一切。四者心無貪著猶若金剛不可沮壞。五者住平等法不捨威儀。六者常修毘婆舍那。修舍摩他心無懈惓。七者於大解脫般若波羅蜜心不驚疑。佛告彌勒。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具此[10]法者。疾得見藥上菩薩。是藥上菩薩身長十六由旬。如紫金色。身諸光明如閻浮檀那金色。於圓光中有十六億化佛。方身八尺結[11]加趺坐。坐寶蓮華。一一化佛有十六菩薩以為侍者。各執白華隨光右旋。通身光內有十方世界。諸佛菩薩及諸淨土皆於中現。頂上肉髻如釋迦毘楞[12]迦摩尼寶珠。肉髻四面顯發金光。一一光中有四寶華具百寶色。一一華上化佛菩薩。或顯或隱數不可知。是藥上菩薩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一一相中有五色光。一一好中有百千光。眉間毫相如閻浮檀那金色。百千白寶珠以為瓔珞。其一一珠放[13]百寶光。莊校金毫如[14]頗梨幢。盛真金像世間珍妙。諸莊嚴具悉於中現。若有四眾聞是藥上菩薩名者。持是藥上菩薩名者。稱是藥上菩薩名者。觀[15]是藥上菩薩[16]身者。是藥上菩薩放身光明攝受彼人。此菩薩光或為自在天像或為梵天像。或為魔天像或為帝釋像。或為四天王像或為阿修羅像。或為乾闥婆像或為緊那羅像。或為摩睺羅伽像。或為迦樓羅像。或為人非人像或為龍像。或為帝王像或為大臣像。或為長者像。或為居士像。或為沙門像或為婆羅門像。或為仙人像或為祖父母像。或為父母像或為兄弟姊妹所愛妻子及諸親像。或為良醫像或為善友像。爾時行者即於夢中。見上諸像隨現為說藥王藥上所說神呪。即得滅除如上所說劫數之罪。覺已憶持終不忘失。繫念三昧即於定中。得見藥上菩薩淨妙色身。即為行者稱說過去五十三佛名。告言法子過去有佛。名曰普光次名普明。次名普[17]靜次名多摩羅跋栴檀香。次名栴檀光次名摩尼幢。次名歡喜藏摩尼寶積次名一切世間樂見上大精進。次名摩尼幢燈光次名慧炬照[18](十)。次名海德光明次名金剛牢強普散金光。次名大強精進勇猛次名大悲光。次名慈力王次名慈藏。次名栴檀窟莊嚴勝次名賢善首。次名善意次名廣莊嚴王[19](二十)。次名[20]金花光次名寶蓋照空自[21]在王。次名虛空寶花光次名琉璃莊嚴王。次名普現色身光次名不動智光。次名降伏諸魔王次名才光明。次名智慧勝次名彌勒仙光[22](三十)。次名世靜光次名善寂月音妙尊智王。次名龍種上[23]智尊王次名日月光。次名日月珠光次名慧幡勝王。次名師子吼自在力王次名妙音勝。次名常光幢次名觀世燈[24](四十)。次名慧威燈王次名法勝王。次名須彌光次名須曼那花光。次名優曇鉢羅花。殊勝王次名大慧力王。次名阿閦毘歡喜光次名無量音聲王。次名才光次名金海光[25](五十)。次名山海慧自在通王次名大通光次名一切法常滿王佛。
[1]時藥上菩薩說是過去五十三佛名已默然而住。爾時行者即於定中。得見過去七佛世尊毘婆尸佛而讚歎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所宣說五十三佛。乃是過去久遠舊住娑婆世界。成熟眾生而般涅槃。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及餘一切眾生。得聞是五十三佛名者。是人於百千萬億阿僧祇劫不墮惡道。若復有人能稱是五十三佛名者。生生之處常得值遇十方諸佛。若復有人能至心敬禮五十三佛者。除滅四重五逆及謗方等皆悉清淨。以是諸佛本誓願故。於念念中即得除滅如上諸罪。尸棄如來毘舍浮如來。拘留孫如來拘那[2]含牟尼如來迦葉如來。亦讚是五十三佛名。亦復讚歎善男子善女人。能聞是五十三佛名者。能稱名者能敬禮者。除滅罪障如上所說。爾時釋迦牟尼佛告大眾言。我曾往昔無數劫時。於妙光佛末法之中出家學道。聞是五十三佛名。聞已合掌心生歡喜。復教他人令得聞持。他人聞已展轉相教。乃至三千人。此三千人異口同音。稱諸佛名一心敬禮。[3]以是敬禮諸佛因緣功德力故。即得超越無數億劫生死之罪。其千人者花光佛為首。下至毘舍[4]浮佛。於莊嚴劫得成為佛過去千佛是也。此中千佛者。拘留孫佛為首。下至樓至如來。於賢劫中次第成佛。後千佛者。日光如來為首。下至須彌相。於星宿劫中當得成佛。佛告寶積。十方現在諸佛善德如來等。亦曾得聞是五十三佛名故。於十方面各皆成佛。若有眾生欲得除滅四重禁罪。欲得懺悔五逆十惡。欲得除滅無根謗法極重之罪。當勤誦上藥王藥上二菩薩呪。亦當敬禮[5]上十方佛。復當敬禮過去七佛。復當敬禮五十三佛。亦當敬禮賢劫千佛。復當敬禮三十五佛。然後遍禮十方無量一切諸佛。晝夜六時心[6]想明利。猶如流水行懺悔法。然後繫念念藥王藥上二菩薩清淨色身。若有念是藥王藥上二菩薩者。當知此人已於過去無量劫中。於諸佛所種諸善根。以本善根力莊嚴故。於一念中得見東方無數諸佛。是時東方一切諸佛。即皆同入普現色身三昧。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皆悉同入普現色身三昧。即時十方一切諸佛。皆悉現身住行者前。為說甚深六波羅蜜。是時行者見諸佛已。心生歡喜。於諸佛前即得甚深觀佛三昧海。見無數佛。一一世尊異口同音。授行者記而作是言。汝今念是二菩薩故。於未來世當得作佛。是時行者聞授記已。身心歡喜即得三昧。此三昧名惟無莊嚴。因是三昧力故倍更增進。普見十方無數諸佛。時十方諸佛或為行者說檀波羅蜜。或為行者說尸波羅蜜。或為行者說羼提波羅蜜。或為行者說毘梨耶波羅蜜。或為行者說禪那波羅蜜。或為行者說般若波羅蜜。或為行者說方便波羅蜜。或為行者說願波羅蜜。或為行者說力波羅蜜。或為行者說智波羅蜜。或為行者說慈悲喜[7]捨。或為行者說四念處。或為行者說四正勤。或為行者說四如意足。或為行者說五根。或為行者說五力。或為行者說七覺分。或為行者說八正道分。或為行者說苦聖諦。或為行者說集聖諦。或為行者說滅聖諦。或為行者說道聖諦。或為行者說六和敬法。或為行者說六念法。如是種種分別廣說無量法門。復因此惟無三昧海莊嚴力故。廣為行者分別解說甚深十二因緣法。因是藥王藥上二菩薩威神力故。復見東方無量諸佛及諸菩薩。身紫金色相好無比。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悉覩見一一如來身相眾好。廣說如觀佛三昧海。若有行者稱是藥王藥上二菩薩名者。若有念是二菩[8]薩者。若有持是二菩薩名者。若有觀是二菩薩[9]身者。若誦是二菩薩所說陀羅尼神呪者。捨身來世得淨六根。恒得生於大菩薩家。面貌端嚴猶如帝釋無可惡相。身力強壯。如那羅延威伏一切。其所生處恒得值遇[10]諸佛菩薩聞甚深法。聞已歡喜即得無量妙三昧門及陀羅尼。
佛告阿難若有眾生但聞是二菩薩[11]名。得福無量不可窮盡。何況具足如說修行。爾時阿難聞佛世尊。讚歎是二菩薩甚深智慧無量德行。即從座起繞佛七匝。長跪合掌白佛言。世尊此藥王藥上二菩薩。過去世時修何道行種何功德。今於此眾猶如梵幢佛所讚歎。亦為大眾之所稱譽。如來今者雙目放光。如摩尼珠現在其頂。此妙瑞相昔所未覩。唯願[12]天尊為我解說此二菩薩往昔因緣。爾時世尊告阿難言。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解說此二菩薩往昔因緣。佛告阿難乃往過去無量無邊阿僧祇劫。復倍是數數不可說。彼時有佛號琉璃光照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劫名[1]正安隱。國名懸勝幡。生彼佛國眾生壽命八大劫。彼佛世尊出現世間經十六大劫。然後乃於蓮華講堂入般涅槃。佛[2]涅槃後正法住世滿八大劫。像法住世亦八大劫。於像法中有千比丘。發菩[3]薩心[4]求菩薩戒。普為眾生遊行教化。爾時眾中有一比丘。[5]名曰日藏。聰明多智遊歷聚落村營城邑。僧[6]房堂閣阿練若處[7]及至論[8]堂。為諸大眾廣讚大乘菩薩本緣。亦說如來無上清淨平等大慧。爾時眾中有一長者名星[9]宿光。聞說大乘平等大慧。心生歡喜即從座起。持呵梨勒果及諸雜藥。至日藏所白言大德。我聞仁者說甘露[10]藥。如仁所說服此藥者不老不死。作此語已頭面著地禮比丘足。復持此藥奉上比丘。白言仁者今以此藥奉上仁者及大德僧。爾時日藏即為呪願受呵梨勒。長者聞法復聞[11]呪願心大歡喜。遍禮十方無量諸佛。於日藏前發弘誓願而作是言。我聞仁者說佛慧藥。如仁所說真實不虛。今持雪山良藥奉上仁者并及眾僧。以此功德願我生生。不求人天三界福報。正心迴向阿耨多羅三[A1]藐三菩提。我今至誠發無上道心。於未來世必當成佛。此願不虛必如尊者所說佛慧。我得菩提清淨力時。雖未成佛若有眾生聞我名者。願得除滅眾生三種病苦。一者眾生身中四百四病。但稱我名即得除愈。二者邪見愚癡及惡道苦願永不受。我作佛時生我國[12]土諸眾生等。悉皆悟解平等大乘更無異趣。三者閻浮[13]提中及餘他方有三惡趣名。聞我名者永更不受三惡趣身。設墮惡趣我終不成阿耨多羅三[A2]藐三菩提。若有禮拜繫念觀我身相者。願此眾生消除三障。如淨琉璃內外映徹。見佛色身亦復如是。若有眾生見佛清淨色身者。願此眾生於平等慧永不退失。發此願已。五體投地。遍禮十方無量諸佛。禮諸佛已。持真珠華。散日藏上白言和上。因和上。故得聞無上清淨佛慧。我聞是已於和上前。已發甚深阿耨多羅三[A3]藐三菩提心。此願不虛必成佛者。令我所散妙真珠華。化為華蓋住和上上。作此語已所散寶珠。如寶蓮華行列空中變成華蓋其蓋有光金色具足。一切大眾覩見此事。異口同音讚歎大長者星宿光言。善哉善哉大長者。汝能於此大眾之中。已能深發大弘誓願。乃現如此微妙瑞相。我等今者觀此瑞相。必得成佛無有疑也。爾時星宿光長者。有弟名電光明。見兄長者發菩提心。身心隨喜白言大兄。我今家中大有醍醐及諸良藥。願兄聽我普施一切不限眾僧。其兄報言聽隨汝意。爾時電[14]光長者白其兄言。我今亦復隨從大兄。欲發甚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其兄答言若欲發心。汝今應禮十方諸佛。於大和上日藏比丘前。宜發甚深無上道意。弟白兄言。我今以此醍醐良藥以施一切。復以妙華上十方佛。[15]迴此功德願如大兄所發誓願等無有異。若我所願誠實不虛。令我所散上妙[16]蓮華。住虛空中猶如華樹。時會大眾見電光長者所散蓮華列住空中。其一一華如菩提樹。列住空中華果具足。爾時大眾異口同音。亦皆讚歎電光長者而作是言。汝今瑞應如兄長者等無有異於未來世必得成佛無有疑也。
佛告阿難汝今當知。時大長者以呵梨勒雪山勝藥以施眾僧。眾僧服已得聞妙法。以藥力故除二種病。一者四大增損。二者煩惱瞋恚。因此藥故。時諸大眾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而唱是言。我等於未來世悉當成佛。時諸大眾各相謂言。我等今者因此大士施二種藥。得發無上法王之心。當王三千大千世界。為報恩故當為立號。因行立名故名藥王。佛告阿難汝今當知此藥王菩薩。聞諸大眾為立號時。敬禮大眾而作是言。大德眾僧為我立號名曰藥王。我今應當依名定實。若我所施迴向佛道必得成就。願我兩手雨一切藥。摩洗眾生除一切病。若有眾生聞我名者。禮拜我者。觀我身相者。當令此等皆服甚深妙陀羅尼無閡法藥。當令此等現在身上。除去諸惡無願不從。我成佛時願諸眾生具大乘行。作是語時[17]於虛空中。雨七寶蓋覆藥王上。蓋光明中而說偈言。
爾時藥王聞此偈已。身心歡喜即入三昧。其三昧名曰惟無莊嚴。三昧力故見佛無數。淨除業障即得超越九百萬億阿僧祇劫生死之罪。爾時眾中為立號者。今此藥王菩薩摩訶薩是。佛告阿難汝今當[1]時。知弟長者藥施人者。因藥施故世人稱讚此長者藥用施眾僧及施一切。服此藥者得上氣力得妙上藥。亦聞上妙大乘法藥。爾時世人因行立名名曰藥上。爾時藥上菩薩聞諸世人。稱讚[A4]己德名曰藥上。因發誓願今此世間一切大眾。為我立號名曰藥上。願我後世得成十種清淨力時。以上法藥普施一切。願諸眾生聞我名者。煩惱盛火速得消滅。若有眾生禮拜我者稱我名者觀我身相者。當令此等得服上妙不死解脫甘露上藥。爾時大眾聞是語已。各脫瓔珞共散藥上菩薩。[2]所散瓔珞如七寶臺停住空中。臺中有光純黃金色。聲如梵音而說偈言。
佛告阿難汝今好當諦聽。佛語慎勿忘失。此藥王藥上二菩薩者。乃是過去現在未來諸佛世尊灌頂法子。若有眾生聞此二菩薩名者。永度苦海不墮生死。恒得值遇諸佛菩薩。何況[3]具足如說修行。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二菩薩所說神呪。若觀此二菩薩身相者。於現在世必得見藥王藥上。及見於我賢劫千佛。於未來世見無數佛。一一世尊為其說法。生淨佛土其心堅固。終不退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爾時阿難即從座起。為佛作禮繞佛七匝。白佛言世尊當云何名此經云何奉持之。佛告阿難諦聽諦聽善思念之。此法之要名滅諸罪障。亦名懺悔惡業神呪。亦名治煩惱病甘露妙藥。亦名觀藥王藥上清淨色身。佛告阿難此法之要。有如是等殊勝妙名。我滅度後若有比丘及比丘尼聞此經者。至心隨喜經須臾間。四重惡業皆悉清淨。若有優婆塞優婆夷聞此經者。至心隨喜經須臾間若犯五戒。破八支齋疾得清淨。若國王大臣剎利居士。毘舍首陀婆羅門等。及餘一切聞此經者。經須臾間至心隨喜。五逆十惡悉得清淨。佛告阿難此藥王藥上本行因緣。是閻浮提人病之良藥。爾時世尊說是語已。默然而住如入三昧。爾時長者子寶積。及尊者阿難無數大眾。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以歡喜故長者眾中五千人得無生法忍。他方來諸菩薩等有十千人。住首楞嚴三昧。舍利弗弟子五百比丘。不受諸漏成阿羅漢。天龍八部其數無量。皆發無上正真道意。爾時諸比丘[4]比丘尼及諸大眾。聞佛所說歡喜奉行作禮而退。
佛說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
校注
[0660009] 【原】麗本 [0660010] 宋【大】,劉宋【元】【明】 [0660011] 宋言時稱【大】,〔-〕【宋】【元】【明】 [0660012] 蓮【大】,蓮花【宋】【元】【明】 [0660013] 犍【大】,揵【宋】【元】 [0660014] 丹藏有德字【大】,〔-〕【宋】【元】【明】 [0660015] 千【大】,才【元】【明】 [0660016] 丹本作才字【大】,〔-〕【宋】【元】【明】 [0660017] 寶【大】,七寶【宋】【元】【明】 [0660018] 琉【大】*,瑠【宋】*【元】*【明】* [0660019] 光【大】,〔-〕【元】【明】 [0661001] 白【大】,百【元】【明】 [0661002] 我【大】,〔-〕【宋】 [0661003] 諮【大】,[詁-十+宓]【宋】 [0661004] 世【大】,天【宋】【元】【明】 [0661005] 映【大】,影【宋】 [0661006] 障業【大】,業障【宋】【元】【明】 [0661007] 瞑【大】,冥【宋】【元】【明】 [0661008] 佛【大】,〔-〕【宋】,佛諸【元】【明】 [0661009] 甞【大】*,常【宋】*【元】*【明】* [0661010] 摩訶【大】,挓翅【宋】 [0661011] 帝【大】,諦【明】 [0661012] 偷【大】*,榆【明】* [0661013] 寐【大】,寐陀賖寐【宋】【元】【明】 [0661014] 迦【大】,羅【宋】【元】【明】 [0661015] 茶【大】,荼【宋】【元】【明】 [0661016] 音孚【大】,孚浮切【明】 [0661017] 孚【大】,孚浮反【宋】【元】 [0661018] 䗍【大】*,螺【宋】*【元】*【明】* [0661019] 莎呵十一【大】,十一莎訶【明】 [0661020] 呪【大】,呪功德【元】【明】 [0662001] 等【大】,〔-〕【宋】【元】【明】 [0662002] 佛【大】,佛合掌住立【宋】 [0662003] 獻【大】,雨【元】【明】 [0662004] 花【大】,剛【宋】 [0662005] 授【大】,受【宋】【元】【明】 [0662006] 化成華雲【大】,〔-〕【宋】 [0662007] 說【大】,演說【宋】【元】【明】 [0662008] 一切【大】,法界【宋】【元】【明】 [0662009] 窴【大】,鈿【宋】【元】【明】 [0662010] 宛【大】,婉【宋】 [0662011] 一【大】,一寶【宋】【元】【明】 [0662012] 雲【大】*,寶雲【元】【明】* [0662013] 栴【大】*,旃【宋】* [0662014] 百【大】,百千【元】【明】 [0662015] 百【大】,五百【宋】【元】【明】 [0663001] 二【大】,四【宋】【元】【明】 [0663002] 上【大】*,尚【宋】*【元】*【明】* [0663003] 四【大】,二【宋】 [0663004] 師【大】,師長【宋】【元】【明】 [0663005] 曼【大】,蔓【宋】 [0663006] 著【大】,者【宋】 [0663007] 法【大】,行【宋】【元】【明】 [0663008] 見【大】,夢見【宋】【元】【明】 [0663009] 拜【大】,拜即【宋】【元】【明】 [0663010] 法【大】,七法【宋】【元】【明】 [0663011] 加【大】,跏【宋】【元】【明】 [0663012] 迦【大】,伽【宋】【元】【明】 [0663013] 百【大】,白【宋】 [0663014] 頗梨【大】,玻瓈【宋】【元】【明】 [0663015] 是【大】,〔-〕【宋】 [0663016] 身【大】,〔-〕【宋】 [0663017] 靜【大】,淨【元】【明】 [0663018] 十【大】,〔-〕【宋】【元】【明】 [0663019] 二十【大】,〔-〕【宋】【元】【明】 [0663020] 金花光【大】,金剛華【元】【明】 [0663021] 在【大】,在力【宋】【元】【明】 [0663022] 三十【大】,〔-〕【宋】【元】【明】 [0663023] 智【大】,〔-〕【宋】【元】【明】 [0663024] 四十【大】,〔-〕【宋】【元】【明】 [0663025] 五十【大】,〔-〕【宋】【元】【明】 [0664001] 時【大】,爾時【宋】【元】【明】 [0664002] 含【大】,鋡【宋】【元】【明】 [0664003] 以【大】,如【宋】【元】【明】 [0664004] 浮【大】,〔-〕【宋】【元】【明】 [0664005] 上【大】,上下【宋】 [0664006] 想【大】,相【宋】 [0664007] 捨【大】,捨行【宋】【元】【明】 [0664008] 薩【大】,薩名【宋】【元】【明】 [0664009] 身【大】,〔-〕【宋】【元】【明】 [0664010] 諸【大】,讚【元】 [0664011] 名【大】,名者【宋】【元】【明】 [0664012] 天【大】,世【明】 [0665001] 正【大】,正法【元】【明】 [0665002] 涅【大】,般涅【宋】【元】【明】 [0665003] 薩【大】,提【宋】【元】【明】 [0665004] 求【大】,求受【宋】【元】【明】 [0665005] 名曰【大】,號名【宋】【元】【明】 [0665006] 房【大】,坊【宋】【元】【明】 [0665007] 及【大】,乃【宋】【元】【明】 [0665008] 堂【大】,議常【宋】【元】【明】 [0665009] 宿【大】,宿常【宋】 [0665010] 藥【大】,妙藥【宋】【元】【明】 [0665011] 呪【大】,是【宋】【元】 [0665012] 土【大】,者【宋】 [0665013] 提【大】,〔-〕【宋】 [0665014] 光【大】,光明【元】【明】 [0665015] 迴【大】,迴向以【宋】【元】【明】 [0665016] 蓮【大】,寶【宋】 [0665017] 於【大】,時【宋】【元】【明】 [0666001] 時知【大】,知時【宋】【元】【明】 [0666002] 所【大】,上所【宋】【元】【明】 [0666003] 具足乃至語已三百二十二字增上寺麗本斷缺今依明本補之與宋元二本校合出此 [0666004] 比丘尼【大】,〔-〕【宋】【元】【明】【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0 冊 No. 1161 佛說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0-07-1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