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佛說大悲空智金剛大教王儀軌經卷第一(大幻化普通儀軌三十一分中略出二無我法)
金剛部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
一時薄伽梵住[6]一切如來身語心金剛喻施婆倪數祕密中祕密出生妙三摩地。時彼世尊從是三摩地起,讚言:「善哉,善哉。[7]金剛藏菩薩摩訶薩!奇哉,[8]金剛薩埵、[9]大薩埵、[10]三昧耶薩埵悉從大悲[11]空智金剛大菩提心之所開示。」
爾時,金剛藏菩薩聞是語已,即白佛言:「世尊!云何金剛薩埵?云何大薩埵?云何三昧耶薩埵?唯願世尊為我解說。」
佛告金剛藏菩薩:「金剛者,謂不可破壞;薩埵者,謂[12]三有一性。勝慧相應,是名金剛薩埵。謂於[13]大智勝味充滿,是名大薩埵。謂[14]常行三昧,是名三昧耶薩埵。」
時金剛藏菩薩重白佛言:「世尊!空智金剛者,於如是名云何[15]攝受?云何名空智?何等名金剛?」
佛告金剛藏菩薩:「空智者,謂即[16]大悲空智;金剛者,體即勝慧。以勝慧方便成就儀軌,於彼見聞有大力,能種種成辦——謂降伏禁止、或却他軍及[17]瑜儗尼——如其正理生住因緣;以識智成辦,如其出現諸佛聖賢,是為空智最初出生行相。
「又復於大悲性如是解脫,則於縛性縛遍能了知,悉皆解脫。所以者何?彼勝慧性及所知性悉非性故、彼空智性亦非性故,以本然智決諸疑網,照解諸法本然不起。」
時金剛藏菩薩重白佛言:「世尊!如是空智,云何而有[1]血脈之相?」
佛告金剛藏菩薩:「彼血脈相有三十二種,是名三十二菩提之心。
「又,此漏法於大樂處總有三種,謂羅羅拏、辣娑摩、阿嚩底。羅羅拏者,即勝慧自性;辣娑拏者,謂善方便;阿嚩底者,是中說離能取所取。
「又,此三種即是住持不動清淨智月。
「彼三十二種血脈者,謂:一者、[2]不可破壞,二者、[3]微妙色相,三者、[4]天,四者、[5]左邊際,五者、[6]短,六者、[7]酤摩惹,七者、[8]性,八者、[9]施迦,九者、[10]過失,十者、[11]阿尾吒,十一者、[12]本母,十二者、[13]設哩嚩梨,十三者、[14]清涼,十四者、[15]焰熾,十五者、[16]羅羅拏,十六者、[17]辣娑拏,十七者、[18]阿嚩底,十八者、[19]量,十九者、[20]青色,二十者、[21]平等,二十一者、[22]因,二十二者、[23]相應,二十三者、[24]喜,二十四者、[25]成就,二十五者、[26]煗,二十六者、[27]蘇末他,二十七者、[28]轉,二十八者、[29]欲,二十九者、[30]忿怒,三十者、[31]迦多演尼,三十一者、[32]童子,三十二者、[33]施設,是名三十二種血脈之相。」
復次,金剛藏菩薩白佛言:「世尊!此何因緣有如是相?」
佛告金剛藏菩薩:「謂欲成熟三有,遠離一切能取所取,以諸方便了別性相,為持戒者分別解說諸佛賢聖智慧方便、三身三業及[34]伊、鑁、摩、野。謂伊者,[35]佛眼母菩薩;鑁者,[36]摩摩枳菩薩;摩者,[37]白衣菩薩;野者,[38]多羅菩薩。
「又復,法身輪者,具八輻相;報身輪者,具十六輻;化身輪者,具蓮華相,六十四葉;大藥輪者,具三十二幅。建此輪者,如是次第有四剎那,謂:莊嚴、果報、作觀、離相。依四聖諦,謂:苦、集、滅、道。依四真實,謂:身真實、智真實、持明真實、聖賢真實。有四歡喜,謂:喜、勝喜、離喜、俱生喜等。依四種律,謂上座部、大眾部、正量部、一切有部。日月時分[A1]晝夜增減,謂於八時有十六分三十二點六十四刻。如是一切四種,最初[39]贊拏梨明妃從彼臍輪發大智火焚棄五蘊,以佛眼母焚燼諸漏,除妄因緣故。」
拏吉尼熾盛威儀真言品第二
「施一切地上飲食真言曰:
「[40]唵(引)(一) 阿吽(引)(三) 發吒(半音)莎(引)賀(引下同)(四)」
佛言:「唵、阿者,作一切法出生門故。
「五如來種子者,所謂:
「[41]捫(一) 盎(二) 𡁠陵(二合引)(三) 龕(四) 吽(五)(引)
「空智金剛心真言曰:
「[42]唵(引)(一) 禰嚩畢祖(二) 嚩惹囉(二合)吽(引)(三) 吽(引)(四)吽(引)(五) 發吒(半音)莎賀(六)」
佛言:「一切真言句首當安唵字,次置吽、發、吒字,後用莎、賀字。
「阿閦如來真言曰:
「[43]唵(引)(一) 遏(二) 葛(三) 拶(四) 吒(五) 多(六) 波(七) 野設莎賀(八)」
佛言:「一切瑜儗尼種子字:
「[44]遏(一) 阿(引)(二) 壹(三) 翳(引)(四) 嗢(五) 污(引)(六) 哩(七) 梨(八) 嚕(九) 盧(十) 伊(十一) 愛(引)(十二) 鄔(十三) 奧(引)(十四) 暗(十五) 惡(十六)
「二臂明王真言曰:
「[45]唵(引)(一) 怛懶(二合)路(引)歌(引)(二) 叱波各(引)(三) 吽(引)(四) 吽(引)(五) 吽(引)(六) 發吒(半音)莎賀(七)
「四臂明王真言曰:
「[46]唵(引)入嚩(二合)囉(二) 入嚩(二合)囉毘喻(二合引)(三) 吽(引)(四) 吽(引)(五) 吽(引)(六) 發吒(半音)莎賀(七)
「六臂明王真言曰:
「[47]唵(引)(一) 吉胝吉胝(二) 嚩惹囉(二合)吽(引)(三) 吽(引)(四) 吽(引)(五) 發吒(半音)莎賀(六)
「加持真言曰:
「[48]唵(引)(一) 阿(引)(二) 吽(引)(三)
「淨地真言曰:
「[49]唵(引)(一) 犖叉(上呂角切下同)犖叉(二) 犖叉吽(引)(三) 吽(引)(四) 吽(引)(五) 發吒(半音)莎賀(六)
「禁止真言曰:
「[50]唵(引)(一) 吽(引)(二) 莎賀(三)
「發遣真言曰:
「[51]唵(引)(一) 龕(二) 莎賀(三)
「忿怒真言曰:
「[52]唵(引)(一) 紇陵(二合引)(二) 莎賀(三)
「降伏真言曰:
「[53]唵(引)(一) 吽(引)(二) 莎賀(三)
「鉤召真言曰:
「[1]唵(引)(一) 枯(二) 莎賀(三)
「又,降伏真言曰:
「[2]唵(引)(一) 捫(二) 莎賀(三)
「信愛真言曰:
「[3]唵(引)(一) 酤嚕梨(引)(二) 紇哩(二合引)(三) 莎賀(四)」
佛言:「若天旱時欲請雨者,先建[4]曼荼羅,用寒林線絣量界道,於壇中心以寒林中五色粉:骨作白粉、炭作黑粉、甎作赤粉、雄黃作黃粉、陬羅葉作緣粉(以石碌代之)。粉畫空智金剛大明王,八面、四足、一十六臂,面各三目,作忿怒相,踏阿難陀龍王。
「復以香泥捏造阿難陀龍王像,其龍王及妃種子字,並用朴堊以五甘露沐浴,散黑色花,次以龍華樹汁塗之(或以白蒿汁代之),復以象眵塗龍王頂上,於黑月十四日取黑牛乳盛滿器中,令黑色童女合青色線,於壇西北隅開一小池,以阿難陀龍王安彼池中。
「然後[5]阿闍梨依法厲聲無間誦此請雨真言曰:
「[6]唵(引)(一) 苦嚕苦嚕(二) 渴痆(女轄切下同)渴痆(三) 末娑末娑(四) 渴吒渴吒(五) 枯吒野枯吒野(六) 阿難多(七) 閦婆葛囉(引)野(八) 那(引)誐(引)提鉢多曳(九) 呬呬嚕嚕紺(十) 薩鉢多(二合)播(引)多(引)羅誐耽(引)(十一) 那(引)誐(引)那(引)歌(引)哩沙(二合)野(十二) 末哩沙(二合)野(十三) 誐哩惹(二合)野(十四) 扑(十五) 扑(十六) 扑(十七) 扑(十八) 扑(十九) 扑(二十) 扑(二十一) 扑(二十二) 吽(引)(二十三) 吽(引)(二十四) 吽(二十五) 莎賀(二十六)
「誦此真言若時不雨,即當倒誦此呪,降霔大雨;又若不雨,令彼龍王頭破七分如蘭香梢。
「若欲止雨,取寒林衣置於坐下,誦此真言即能止雨。止雨真言曰:
「[7]唵(引)(一) 阿哩也(二合)(二) 設摩(二合)舍(引)那畢哩(二合)夜(引)野(三) 吽(引)(四) 吽(引)(五) 吽(引)(六) 發吒(半音)(七)
「復次,成就法,謂降伏他軍,速令破壞。當用畫石為末,入五甘露,以斷鐵草和合為丸,加持誦此真言曰:
「[8]唵(引)(一) 嚩惹囉(二合)葛哩多(二合)哩(二) 呬嚩惹囉(二合引)野(三) 吽(引)(四) 吽(引)(五) 吽(引)(六) 發吒(半音)(七)
「應先誦此真言一十萬遍、或一百萬遍,得成就已,即用前藥丸畫缾器頂,悉令周匝無使斷絕,即得他軍速皆破壞。
「若欲成就[9]底羅紺法,當用[10]末羅摩子、白色曼度迦華,及斷鐵草、[11]阿閦毘藥,於日蝕時和合作鉞斧形,踏兩足下,誦此真言曰:
「[12]唵(引)(一) 嚩惹囉(二合)酤吒(引)囉(二) 播(引)吒野播(引)吒野(三) 吒吒(四) 吽(引)(五) 吽(引)(六) 吽(引)(七) 發吒莎賀(八)
「誦此真言一百萬遍即得成就,一切聖賢尚不違越,何況破壞焰摩羅界?
「復次,成就法,若欲作諸瘧病,於[13]阿哩迦樹葉上用[14]唧多迦毒辣藥書彼[15]設覩嚕名字,棄擲稻糠火中,誦此真言曰:
「[16]唵(引)(一) 呬(引)嚩惹囉(二合)(二) 入嚩(二合)囉入嚩(二合)囉(三) 設咄籠(二合)(四) 勃籠(二合)(五) 吽(引)(六) 吽(引)(七) 吽(引)(八) 發吒莎賀
「誦此真言一阿庾多即得成就。
「若欲成就開[17]摩黏法,於自臍輪作是觀想、或於腹上觀想成辦,然後乃見摩黏自開。
「若欲作信愛法,於月八日分詣無憂樹下,著赤色衣,食[18]未捺那果,以[19]肝摩唧歌樂汁塗於額上,誦此真言曰:
「[20]唵(引)(一) 阿目計(引)弭(二) 紇哩(二合引)嚩施(引)(三) 婆鑁覩(四) 娑(引)賀(引)(五)
「誦此真言一阿庾多無令間斷即得成就。
「若欲制止日月,當用阿闍梨飯作日月狀,置金剛水中,誦此真言曰:
「[21]唵(引)(一) 嚩惹囉(二合)哩葛(二合引)(二) 摩(引)左羅(三) 摩(引)左羅(四) 底瑟吒(二合)(五) 底瑟吒(二合)(六) 呬嚩惹囉(二合引)(七) 野吽(引)(八) 吽(引)(九) 吽(引)(十) 發吒(十一) 莎賀(十二)
「誦此真言七百萬遍即得日月制止,於彼晝夜無能分別。
「又,金剛喻沙多成就法:於日後分令一具相童女以諸香華供養,念此真言一百八遍,然後用油沐浴,取多羅樹汁塗於童女大拇指上,及用此真言加持,即時應現,乃問三世之事,時彼童女隨問為說。誦真言:
「[22]唵(引)(一) 那誐囉(二合引)那誐囉(二合引)
「又,成就法:
「[23]尾盧野(引)尾盧野(引)
「誦此真言時,象即犇走。
「[24]曼摩(引)曼摩(引)
「誦此呪時,虎即犇走。
「[25]底梨野(引)底梨野(引)
「誦此呪時,熊即犇走。
「[1]伊梨弭梨扑扑
「誦此呪時,蛇即犇走。」
佛告金剛藏菩薩:「如我往昔亦以是法調伏護藏醉象,悉令犇走。此遨哩明妃、設嚩哩明妃金剛拏吉尼即無我義,彼地行、空行鉤召發遣悉相應故。」
一切如來身語心聖賢品第三
賢聖灌頂部品第四
「先於自心及自種子出生黑色熾然光焰,左手執鉤、右手期剋,如佛住三界中,鉤召[16]八大明妃。
「隨其供養本尊,先以唵字得一切如來灌頂,即以彼佛成[17]空智明王相,持五甘露成辦五如來賢瓶,作五種灌頂。當灌頂時,散眾名華及欝金香,擊鼓歌詠,供養金剛部佛眼母等,而能成辦空智三界,加持於四威儀,如彼聖賢,當如是知。」
大真實品第五
佛說大悲空智金剛大教王儀軌經卷第一
校注
[0587005] 【原】明本,東京帝國大學梵本三百三十五號, Hevajra-tantra [0587006] 一切如…數 Sarvatathā-gata-kāya-vāk-citta-vajra-yogirbhageṣu. [0587007] 金剛藏 vajragarbha. [0587008] 金剛薩埵 vajra-sattva. [0587009] 大薩埵 mahāsattva. [0587010] 三昧耶薩埵 samaya-sattva. [0587011] 空智金剛 hevajva. [0587012] 三有一性 tribhavasyaikabhā. [0587013] 大智勝味 mahā-jñāna-rasa. [0587014] 常行三昧 nityaṁ samaya. [0587015] 攝受 saṁgraha. [0587016] 大悲 mahākaruṇa. [0587017] yoginī. [0588001] 血脈 deha. [0588002] 不可破壞 abhedyā. [0588003] 微妙色 sūkṣma-rūpa. [0588004] 天 divyā. [0588005] 左邊際 ātamātra(?) [0588006] 短 vāmana(?) [0588007] kṛmajā. [0588008] 性 bhavakī. [0588009] sekā. [0588010] 過失 doṣā. [0588011] aviṣṭhā. [0588012] 本母 mātarā. [0588013] savarī. [0588014] 清涼 [0588015] 焰熾 ūṣmā. [0588016] lalanā. [0588017] rasanā. [0588018] avadhṛtī. [0588019] 量 pramānikā. [0588020] 青色 kṛṣṇavarṇa. [0588021] 平等 sāmānya. [0588022] 因 hetu. [0588023] 相應 viyoga.(梵本) [0588024] 喜 preman. [0588025] 成就 siddha. [0588026] 煗 pāvakī. [0588027] 蘇末他 sumanā.(梵本) [0588028] 轉 vṛtta. [0588029] 欲 kāminī-geha. [0588030] 忿怒 caṇḍikā. [0588031] 迦多演尼 māradārikā.(梵本) [0588032] 童子 kumāra. [0588033] 施設 dāyikā. [0588034] E-vam-ma-yā. [0588035] 佛眼母菩薩 locanādevī. [0588036] 摩摩枳 māmakī. [0588037] 白衣菩薩 paṇḍarādevī. [0588038] 多羅菩薩 tārīnī(tāranī?) [0588039] caṇḍāli. [0588040] Oṁ ā hūṁ phaṭ svāhā. [0588041] Vūṁ āṁ jrīṁ khaṁ hūm. [0588042] Oṁ deva picu vajra hūṁ hūṁ phaṭ svāhā. [0588043] Oṁ ā ka ca ṭāta pa ya svāhā. [0588044] a ā i ī u ū ḷ ḷḷ ṛ ṛṛ e ai au aṁ. [0588045] Oṁ trai lokye kṣapa hūṁ hūṁ hūṁ phaṭ svāhā. [0588046] Oṁ jvala jvalabhyo hūṁ hūṁ hūṁ phaṭ svāhā. [0588047] Oṁ kiṭi kiṭi jvala hūṁ hūṁ hūṁ phaṭ svāhā. [0588048] Oṁ āḥ hūṁ. [0588049] Oṁ raksa rakṣa hūṁ hūṁ hūṁ phaṭ avāhā. [0588050] Oṁ hūṁ svāhā. [0588051] Oṁ khaṁ svāhā. [0588052] Oṁ jviṁ svāhā. [0588053] Oṁ hūṁ svāhā. [0589001] Oṁ ghaṁ svāhā kurukure hrīḥ svāhā. [0589002] Oṁ vūṁ svāhā. [0589003] kuru kure hrīḥ svāhā.(梵本) [0589004] maṇḍala. [0589005] ācārya. [0589006] Oṁ ghuru ghuru ghuṭā ghuṭā ghaha ghaha masa masa ghaṭa ghaṭa ghoṭāya ghoṭāya ananta-kṣotakarāja nāgādhi-pataya he he ruka sapta pātā lagatānnā-mātā karṣaya varṣaya tajaye psaḥ psaḥ psaḥ phuḥ phuḥ paṭa paṭa phaṭa phaṭa hūṁ hūṁ phatā svāhā. [0589007] Oṁ āya āya taja taja smasāpa pūyāya hūṁ hūṁ phaṭ phaṭ svāhā. [0589008] Oṁ vajra kattari he vajrāye hūṁ hūṁ phaṭ. [0589009] trilaka. [0589010] 末羅摩子 brahmavīja. [0589011] akṣobha. [0589012] Oṁ vajra kuṭhāraṭāya ṭaya hūṁ hūṁ phaṭ svāhā. [0589013] araka.(梵本) [0589014] citraka. [0589015] saṁtro. [0589016] Oṁ vajra jvara jvara satruṁ bhruṁ hūṁ hūṁ svahā. [0589017] madya. [0589018] madana. [0589019] kāmācikā. [0589020] Oṁ amukī me hriḥ vasibhavatu svāhā. [0589021] Oṁ vajrā kā mācala ṁācalatiṣtha tiṣṭha hevajrāya hūm hūṁ hūṁ phat svāhā. [0589022] Oṁ nagrā nagrā. [0589023] veṭuyā veṭuyā. [0589024] mammā mammā. [0589025] telliya teuiya. [0590001] ili mili huḥ phuḥ. [0590002] 種子 vīja. [0590003] amṛtaka. [0590004] hūṁ kara. [0590005] śaurī(梵本)gaurī? [0590006] 鹿郎蹉 mṛgalāsca. [0590007] caurī; śārī. [0590008] vettalī. [0590009] ghasmarī. [0590010] pukkasī, pukvasī. [0590011] savarī. [0590012] caṇḍālī, caṇḍālinī. [0590013] kapāla. [0590014] khaṭvāṅga. [0590015] 八明妃 aṣṭha-yoginī. [0590016] 八大明妃 aṣṭhamatr. [0590017] 空智明王 heruka. [0590018] naṭī. [0590019] vyāḍa. [0591001] ḍombī. [0591002] vailocana. [0591003] akṣobhya. [0591004] 不空成就 amogha. [0591005] 寶生 ratna. [0591006] 無量壽 alorikasātvika. [0591007] 梵王 brahmā. [0591008] visṇu. [0591009] 大自在 siva.【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18 冊 No. 892 佛說大悲空智金剛大教王儀軌經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0-07-1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毛佩君、廖予安、廖予慈大德提供新式標點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