勝思惟梵天所問經卷第六
爾時,勝思惟梵天問不退轉天子言:「天子!何謂菩薩堅固精進?」
答言:「梵天!若菩薩於諸法不見一相不見異相,是名菩薩堅固精進。若菩薩於諸法不壞法性故,於諸法無著無斷無增無[1]減,不見垢淨出過法性,是名第一堅固精進,所謂菩薩身無所起心無所起。」
於是,世尊讚不退轉天子言:「善哉!善哉!」讚天子已,語勝思惟大梵天言:「如[2]此天子!向來所說身無所起、心無所起,是為第一堅固精進。
「梵天!我念往昔,一切所行堅固精進,持戒頭陀,供養諸佛恭敬尊重,而彼諸佛皆不授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於諸佛所如是供養恭敬尊重,於空閑處思惟坐禪習多聞慧,愍念眾生給其所須,一切所行難行苦行勤行精進,而彼諸佛不授我記。何以故?我於爾時,住身口心起精進故。
「梵天!我乃於後,得如天子上來所說堅固精進,然後方為燃燈如來授我記言:『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是故,梵天!若有菩薩欲得如來速疾授記,應當修行如天子說堅固精進,謂於諸法不起精進。」
梵天言:「世尊!云何三世平等精進?」
佛言:「梵天!過去心已滅,未來心未至,現在心無住。若法已滅不復更起,若法未至即無生相,若法無住即住實相。若如是者,則非過去、非是未來、非是現在。若非過去、非是未來、非是現在,是名自性。如是自性即是不生。梵天!是名三世平等精進,能令菩薩疾得授記。
「梵天!菩薩成就如是法忍,信一切法無所捨故,是名菩薩布施精進;信一切法無諸漏故,是名菩薩持戒精進;信一切法無所傷故,是名菩薩忍辱精進;信一切法無所起故,是名菩薩勤行精進;信一切法悉平等故,是名菩薩禪定精進;信一切法不分別故,是名菩薩般若精進。梵天!菩薩如是信於諸法不增不減不邪不正,而常布施不求果報,常持禁戒無所貪著,修行忍辱知內外空,修行精進知無所起,修行禪定無所依止,修行般若無所取相。
「梵天!菩薩成就如是法忍,雖復示現於一切法有所修行,而無染污,是人名得諸法平等,不為世法得失毀譽稱譏苦樂之所傾動,出過一切世間法故,亦不自高亦不自下,不喜不憂不動不逸,無有二心,離於諸見得無二法。於諸眾生墮二見者起大悲心,以為教化諸眾生故,而現受身。梵天!是名第一堅固精進,所謂得無我忍忍於眾生,起大悲心攝受眾生。」
當說如是大精進時,八千菩薩得無生法忍,佛為授記,皆當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各於異土得成佛道,皆同一號號堅精進。
爾時,慧命大迦葉在大會坐,而白佛言:「世尊!譬如大龍若欲雨時,雨於大海不雨餘處,此[3]菩薩亦復如是,以大法雨為大海心諸菩薩說,不為餘者。」
佛言:「如是,如是![4]迦葉!如汝所說,諸大龍王所以不雨閻浮提者,非有悋妬,但以其處不堪受故。何以故?大龍所雨澍如車軸,閻浮提中不能容受,若其雨者,是閻浮提城邑聚落,山林陂池皆悉漂流如漂棗葉,是故大龍不以大雨雨閻浮提。如是,迦葉!此諸菩薩不雨法雨於餘眾生,亦無悋妬,但以其器不能堪受如是等法。以是義故,此諸菩薩,但於甚深無量無邊智慧大海菩薩心中,雨如是等不可思議無上法雨。
「迦葉!譬如大海堪受大雨澍如車軸不增不減。此諸菩薩亦復如是,若於一劫若復百劫,若聽、若說其法湛然不增不減。
「迦葉!譬如大海、四天下中百川眾流入其中者同一鹹味。此諸菩薩亦復如是,聞種種法種種論[5]義,皆能信解皆為一味,所謂空味。
「迦葉!譬如大海清淨無垢,濁水流入即皆澄淨。此諸菩薩亦復如是,能淨一切瞋恨害垢。
「迦葉!譬如大海甚深無底,不可度量。此諸菩薩亦復如是,悉皆能入甚深法相,一切聲聞辟支佛等不能度量。
「迦葉!譬如大海集無量水、集無量寶。此諸菩薩亦復如是,集無量法、無量智慧、無量法寶,以是義故,說諸菩薩心大如海。
「迦葉!譬如大海積聚種種無量珍寶。此諸菩薩亦復如是,一切皆入種種法門,集諸法寶種種行道,出生無量法寶之聚。
「迦葉!譬如大海生三種寶:一者、少價;二者、大價;三者、無價。此諸菩薩所可說法亦復如是,隨諸眾生根之利鈍令得解脫,有以小乘令得解脫,有以中乘令得解脫,有以大乘令得解脫。
「迦葉!譬如大海終不偏為一眾生有。此諸菩薩亦復如是,不唯獨為一眾生故發菩提心。
「迦葉!譬如大海漸漸轉深漸漸稱意。此諸菩薩亦復如是,向薩婆若漸漸轉深漸漸隨意。
「迦葉!譬如大海不宿死屍。此諸菩薩亦復如是,不宿聲聞辟支佛心,亦復不宿慳貪毀禁瞋恚懈怠亂念愚癡如是等心,亦復不宿我人眾生如是等見。
「迦葉!譬如劫盡燒世界時,諸小陂池江河泉源在前枯竭,然後大海乃當消盡。正法滅時亦復如是,諸行小道正法先盡,然後菩薩大海之心正法乃滅。迦葉!此諸菩薩寧失身命不捨正法。迦葉!大海之水則有滅盡,而諸菩薩摩訶薩等,甚深正法不盡不滅。
「迦葉!汝謂菩薩失正法耶!勿作斯觀。迦葉!如彼大海有金剛珠,名集眾寶,於千世界大海之中,轉作金剛摩尼寶珠。乃至第七日出之時,大火猛焰上至梵世,而此寶珠不燒不失,轉至他方大海之中。若是寶珠在此世界,世界燒者無有是處。此諸菩薩亦復如是,正法滅時七邪法出,爾乃至於他方世界。何等為七?一者、外道論;二者、惡知識;三者、邪用道法;四者、互相惱亂;五者、入邪見棘林;六者、不能壞不善根;七者、無有證會法者。是等七惡出於世時,此諸菩薩,知諸眾生不可得度,爾乃至於他方佛國,亦常不離見佛聞法,教化眾生增長善根。
「迦葉!譬如大海無量眾生之所依止得安樂處。此諸菩薩亦復如是,眾生依止得三種樂,人樂天樂涅槃之樂。
「迦葉!譬如大海其水極鹹,餘處眾生鹹不能飲。此諸菩薩亦復如是,諸魔外道不能吞滅。
「迦葉!譬如大海水中眾生不於餘處求覓水飲,而即飲此大海鹹水。此諸菩薩亦復如是,不於餘處推求法味以飲服之,唯自飲服諸佛法味。」
爾時,大德迦葉白佛言:「世尊!大海雖深尚可測量,此諸菩薩,一切聲聞辟支佛等不能測量,是故說此諸菩薩心猶如虛空。」
佛言迦葉:「恒河沙等諸世界中,大海之水猶可測量,此諸菩薩智慧大海不可測量。」
爾時,世尊[1]偈重說言:
爾時,勝思惟梵天語文殊師利法王子言:「文殊師利!當請如來、應、正遍知護此法門,後世末世依於如來住持之力,令此法門廣行流布。」
文殊師利法王子言:「梵天!於意云何?汝謂如來於此法門有法有說可示可護不耶?」
答言:「不也。」
文殊師利言:「梵天!是故當知一切諸法,無說無示無滅無護,若有擁護此法門者,為護虛空。梵天!若有菩薩作如是言:『我護法。』者,彼諸菩薩非是正說。何以故?以此法門出過一切諸言語故,是名菩薩樂無諍訟。梵天!若有菩薩於此眾中,作是念言:『今說是法。』當知是人即非聽法。何以故?不聽法者乃為聽法。」
梵天問言:「文殊師利!以依何意,作如是言:『不聽法者乃為聽法。』」
文殊師利答言:「梵天!不漏眼耳鼻舌身意,是為聽法。何以故?若於眼等內六入中,不漏色聲香味觸法,乃為聽法。」
爾時,會中三萬二千天子、五百比丘、三百比丘尼、八百優婆塞、八百優婆夷,聞法王子文殊師利如是所說,一切皆得無生法忍。得是忍已,作如是言:「如是,如是!文殊師利!如仁所說,不聽法者,乃為聽法。」
爾時,勝思惟梵天問於得忍諸菩薩言:「汝等豈不聽是法門耶?」
諸菩薩言:「如我等聽,以不聽為聽。」
梵天問言:「汝等云何知是法門?」
答言:「梵天!以不知為知。」
梵天問言:「汝等以得何等法故,名得法忍?」
答言:「梵天!以一切法皆不可得,是故我等名得法忍。」
梵天問言:「汝等云何隨是法行?」
答言:「梵天!以不隨行是隨法行。」
梵天問言:「汝等可不明了通達此法門耶?」
答言:「梵天!一切諸法,我等悉皆明了通達,無彼我故。」
爾時,會中有一天子名曰無垢,集在會坐,謂勝思惟大梵天言:「梵天!若有但聞此經法門,不為如來與授記者,我當授其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何以故?以此法門不失因果,而能出生一切善法,能壞魔怨離諸憎愛,能令眾生心得清淨,能令信者皆得歡喜。
「以此法門除諸瞋恨,以此法門一切善人之所修行,以此法門一切諸佛之所護念,以此法門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共守護,以此法門決定必得至不退轉,以此法門真實不誑至道場故,以此法門真實不倒,能令眾生得諸佛法。
「以此法門能轉法輪,以此法門能除疑悔,以此法門能開聖道,以此法門求解脫者所應善聽,以此法門若有欲得陀羅尼者所應善持,以此法門求福之人所應善說,以此法門樂法之人所應善護,以此法門能與快樂至於涅槃,以此法門若魔外道有所得人所不能斷,以此法門應受供人能隨其義。
「以此法門能令利根行者欣悅,以此法門令真智者皆悉歡喜,以此法門能與人慧離諸見故,以此法門能與人智破愚癡故,以此法門文辭次第善說法故,以此法門究竟善巧隨義說故,以此法門多所利益說第一義,以此法門愛樂法人之所貪惜。
「以此法門有智之人所不能離,以此法門是行施者之大寶藏,以此法門是熱惱者之清涼池。以此法門能令瞋者慈[2]者心[3]皆平等,以此法門令懈怠者皆行精進,以此法門令[4]妄念者皆得禪定,以此法門與愚癡者般若之明。
「梵天!此法門者,一切諸佛之所貴重。」無垢天子說是法時,於此三千大千世界六種震動。
佛即讚言:「善哉!善哉!無垢天子!如汝所說。」
爾時,勝思惟梵天白佛言:「世尊!是無垢天子,曾於過去諸如來所聞是法門耶?」
佛言:「梵天!是無垢天子已於過去六十四億諸如來所聞是法門,復過四萬二千劫已當得作佛,號無垢莊嚴,國名寶莊嚴。於其中間諸佛出世一切供養,亦於彼佛聞是法門。梵天!是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在此會中得法忍者,皆當得生寶莊嚴國。」
爾時,無垢天子白佛言:「世尊!我不求菩提,不願菩提,不貪著菩提,不喜樂菩提,不思念菩提,不分別菩提,云何如來授我記耶?」
佛言:「天子!如以草木莖節枝葉投於火中,而語之言:『莫然!莫然!』若以是語而不然者,無有是處。如是,天子!菩薩亦爾,雖不求菩提,不願菩提,不貪著菩提,不喜樂菩提,不思念菩提,不分別菩提,當知是人已為一切諸佛所記。何以故?若諸菩薩不求菩提,不願菩提,不貪著菩提,不喜樂菩提,不思念菩提,不分別菩提,則於諸佛必得授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爾時,會中五百菩薩白佛言:「世尊!我等今者,不求菩提,不願菩提,不貪著菩提,不喜樂菩提,不思念菩提,不分別菩提。」作是語已,以佛神力,即見上方八萬四千諸佛授其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爾時,五百菩薩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善說!若諸菩薩不求菩提,不願菩提,不貪著菩提,不喜樂菩提,不思念菩提,於菩提不分別無分別,如是菩薩,當知已為諸佛授記。世尊!我等今見上方八萬四千諸佛,皆與我等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爾時,文殊師利法王之子白佛言:「唯願,世尊!護是法門,於當來世閻浮提中令得久住,又令大莊嚴。善男子、善女人咸得聞之,設有種種諸魔事起而能不隨,亦令諸魔若諸魔民不得其便,以其受持是法門故,則得發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爾時,佛告文殊師利法王子言:「如是,如是!汝今善聽,為此法門久住世故,當為汝說。[1]召諸天、龍、夜叉、乾闥婆、鳩槃[2]茶等,呪術章句常隨擁護。如是法門,若諸法師、善男子、善女人,誦持此呪,則能致彼天、龍、夜叉、乾闥婆、鳩槃茶、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等,常隨擁護是善男子、善女人,若行道路,若失道時,若在聚落,若在空閑,若在僧房,若在宴室,若經行處,若在眾會,是諸神等,常當隨侍衛護是人,益其樂說辯才之力。又復為作堅固憶念慧力因緣,無有怨賊得其便者,令是法師行立坐臥一心安詳。文殊師利!何等名為呪術章句?
「多軼他([3]徒結反,長音也,自下不言長者悉是短音)(第一句) 憂頭(重音,自下皆同,不言重者悉是輕音)隸(里[4]債[5]反,自下皆同)(第二句) 頭頭隷(三) 摩䶩(䐗[6]皆反,自下皆同,重[7]言)遮(正何反)[8]䶩[9](四) 摩衢(長音)遮隸(五) 失離(重音,自下皆同)彌絺(六) 樗(長音)離彌離(七) 侯樓侯樓侯樓(八) 垔(長音)婆䶩(九) 鞞多(長音)地(除賣反)(十) 佉佉隸(十一) 佉隸佉隷佉泥(㝹閑反,自下皆同)(十二) 阿(長音)僧泥(十三) 伽提摩子麗(零制反,[10]向下皆同)(十四) 摩(長音)那(泥大反)娑(長音)婆泥(十五) 跋大(重音)揵([11]巨言反)大(重音)(十六) 薩婆留帝(十七) 婆囉(劣我反,自下皆同)婆(長音)伽帝(十八) 辛頭麗(十九) 南無佛提(重音)避[A1]耶(延[A2]賀反,自下皆同)(二十) 遮(長音)離帝麗(二十一) 南無達摩耶(二十二) 尼(㝹界反)伽(長音而重)娑尼(長音)(二十三) 南[12]磨僧伽(重音)耶(二十四) 娑婆系(二十五) 多波(長音)閉(二十六) 避喻(此二字聲相著)波羶(長音)多(長音)尼(二十七) 薩婆波波(二波長音)尼(二十八) 枚(蒙大反)[13]提離(長音)迷(默帝反)(二十九) 薩婆浮(此音重而長)提避耶(二字聲相著)(三十) 薩[14]多([15]短音)尼離池恕(三十一) 婆[16]藍(柳紺反)吽(合口鼻中出聲)摩[17]波菟(三十二) 摩何(長音)離師避(此音重而長)(三十三) 鉢囉賒(世何反)[18]哆(得磨反)(三十四) 多多囉(劣餓反)堤虱天(癡[19]怜反)帝(三十五) 薩婆伽囉(劣[20]俄反)賀(重音)(三十六) 南磨薩婆佛提避耶(避耶二字[21]重音而聲相著)(三十七) 悉纏[22]妒(三十八) 曼哆囉(劣餓反)鉢大(長音)(三十九) 澘婆賀(婆賀二字音長)(四十)
「文殊師利!是呪章句,若諸菩薩摩訶薩等,欲修行此勝法門者,當誦持之。應一心行,不調戲不散亂,舉動進止悉令淨潔,不畜餘食少欲知足,獨處遠離不樂憒閙,身心遠離常[23]以慈悲以法喜樂,常住實語不欺誑人,貴於坐禪樂欲說法,行於正念常離邪念,恒欲頭陀,於得不得無有憂喜,趣向涅槃畏厭生死,等心憎愛和合離別。不悋身命及一切物,無有貪惜,威儀成就常樂持戒,忍辱調柔惡言能忍,顏色和悅常行精進,助成一切眾生善事,先意問訊除去憍慢同心歡樂。
「文殊師利!如是善男子行如是呪持讀誦者,文殊師利!如是法師即現身中得十種力。何等為十?一得念力,不忘諸法故;二得意力,方便善巧擇諸法故;三得法力,以能隨順修多羅意善覺了故;四得堅固力,以常不捨如實修行故;五得慚愧力,護彼我故;六得多聞力,具足慧故;七得陀羅尼力,一切所聞皆能持故;[1]八得樂說辯力,諸佛護念故;九得深法力,具足五通故;十得無生法忍力,一切智智速得滿足故。文殊師利!若諸法師有能誦此陀羅尼呪,住如是行,彼善男子即於現世得是十力。」
如來說是呪術力時,四大神王驚怖毛竪,與無量鬼神眷屬圍遶,前詣佛所頂禮佛足,白佛言:「世尊!我是四神王得須陀洹道,若有法師順佛教者,我等常當率諸親屬,營從神民護是法師。若善男子,若善女人護念法者,有能受持是等法門讀誦解說,我等四王常往其所衛護是人,隨在何處,若城邑聚落,若空閑靜處,若在房中,若在家若出家,我等四王及諸眷屬,常當隨侍供給所須,令心安隱無有厭倦,亦使一切無能嬈者。世尊!我等四王隨是法門所在之處,常令其方面百由旬,若天、天子,若龍、龍子,若夜叉、夜叉子,若鳩槃茶、鳩槃茶子等,不能得便。」
爾時,毘流勒叉天王而說偈言:
爾時,提頭賴吒天王而說偈言:
爾時,毘沙門天王而說偈言:
爾時,毘沙門天王子名曰善實,持七寶蓋奉上如來,而說偈言:
爾時,釋提桓因與無數百千諸天圍遶,而白佛言:「世尊!若有能持是等法門,彼諸法師我常衛護供養供給,隨是法門所在之處,若讀若誦若解說者,我及眷屬以為聽受是法門故,往詣其所,增益法師勢力無畏,法次第意令不漏失。」
爾時,釋提桓因子名曰善護,持妙寶蓋諸寶間錯,奉上如來,而說偈言:
爾時,娑婆世界主大梵天王白佛言:「世尊!若善男子、善女人等,其有能說是法門者,我為供養彼法師故,捨禪定樂往詣其所。何以故?是等法門出生帝釋大梵天王諸豪尊等,我今常當供養如是諸善男子,如是說法諸善男子,應受世間大梵天王一切[7]天人阿修羅等之所供養。」
爾時,妙梵天王而說偈言:
爾時,世尊現神通力,令魔波旬及其軍眾來詣佛所,作如是言:「世尊!我與眷屬今於佛前立此誓願,隨是法門所流布處,若說法者及聽法者,并彼國土不起魔事,亦當擁護如是法門。」
爾時,世尊放金色光照此世界,告文殊師利法王子言:「文殊師利!我今住持如是法門,以為利益諸法師故,隨是法門,在閻浮提,歲數久近佛法不滅。」
爾時,會中諸眾生等,以一切華,以一切香一切末香,而散佛上,作如是言:「世尊!願是法門行閻浮提,久住於世廣宣流布。」
於是,世尊告阿難言:「汝今受持如是法門。」
阿難白言:「唯然受持。」
佛言:「阿難!我今當以如是法門囑累於汝,受持讀誦廣為人說。」
爾時,阿難即白佛言:「世尊!若人受持如是法門,[2]書寫讀誦為人解說,彼人為得幾許功德?」
佛言:「阿難!隨是法門所有文字章句之數,若人盡壽以一切種勝妙樂具,供養爾許諸佛及僧;若復有人乃至供養是法[3]門恭敬尊重,而讚歎之,其福為勝,是人現得[4]十一功德之藏。何等為十一?[5]一見佛藏,得天眼故;二聽法藏,得天耳故;三見僧藏,得不退轉菩薩僧故;四無盡財藏,以得寶手故;五色身藏,以得具足三十二相故;六眷屬藏,得不可壞諸眷屬故;七聞所未聞諸法之藏,以得諸持陀羅尼故;八憶念藏,以得樂說無礙辯故;九無畏藏,破壞一切外道論故;十福德藏,利益一切諸眾生故;十一智慧藏,以得一切諸佛法故。」
佛說如是修多羅時,七十二那由他菩薩得無生法忍,無量眾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無數眾生不受諸法漏盡心得解脫。
爾時,慧命阿難即從坐起,整服右肩,頂禮佛足,白言:「世尊!當以何名名此法門,云何奉持?」
佛言:「阿難!此法門者,名為『平等攝一切法』,如是受持;名為『莊嚴一切佛法』,如是受持;名『勝思惟梵天所問』,如是受持;名為『文殊師利論義』,如是受持。」
佛說是法門已,文殊師利法王之子、勝思惟梵天、平等行善男子、網明菩薩、長老摩訶迦葉、慧命阿難及十方世界諸來菩薩,天、龍、夜叉、乾闥婆王、阿修羅等,受持佛語,皆大歡喜。
勝思惟梵天所問經卷第六
校注
[0091001] 減【大】,滅【元】 [0091002] 此天子向來【大】,不退轉天子【宋】【元】【明】【宮】 [0091003] 菩【大】,諸菩【宋】【元】【明】【宮】 [0091004] 迦【大】,大迦【宋】【元】【明】【宮】 [0091005] 義【大】,議【宋】【元】【明】【宮】 [0092001] 偈重說言【大】,重說偈言【宋】【元】【明】【宮】 [0092002] 惻【大】,測【宋】【元】【明】【宮】 [0092003] 如【大】,而【宋】【元】【明】【宮】 [0092004] 限【大】,恨【宋】【元】【明】【宮】 [0093001] 力【大】,辱【宮】 [0093002] 者【大】,〔-〕【宋】【元】【明】【宮】 [0093003] 皆【大】,〔-〕【宋】【元】【明】【宮】 [0093004] 妄【大】,忘【宋】【元】【明】 [0094001] 召【大】,名【宋】【元】【明】【宮】 [0094002] 茶【大】*,荼【宮】* [0094003] 徒結反【大】,台邏切【宋】【元】【明】【宮】 [0094004] 債【大】,漬【明】 [0094005] 反【大】下同,切【明】下同 [0094006] 皆【大】,廁【宋】【元】【明】【宮】 [0094007] 言【大】,音【宋】【元】【明】【宮】 [0094008] 䶩【大】*,𮯐【宋】【宮】*,[齒*(褒-保+非)]【元】*,𮯐【明】* [0094009] 四【大】,四齒哀反【宋】【宮】,齒哀反【元】,齒衰切四【明】 [0094010] 向【大】,自【宋】【元】【明】【宮】 [0094011] 巨【大】,渠【宋】【元】【明】【宮】 [0094012] 磨【大】*,無【明】* [0094013] 提【大】*,堤【宋】【元】【明】【宮】* [0094014] 多【大】,勺【宋】【元】【明】【宮】 [0094015] 短音【大】,知闍反【宋】【元】【明】【宮】 [0094016] 藍【大】,灆【宋】【元】【明】【宮】 [0094017] 波菟【大】,婆免【宋】【元】【明】【宮】 [0094018] 哆【大】,悉(蘇弗反)哆【宋】【元】【明】【宮】 [0094019] 怜【大】,班【宋】【元】【明】【宮】 [0094020] 俄【大】,餓【宋】【元】【明】【宮】 [0094021] 重音【大】,音重【宋】【元】【明】【宮】 [0094022] 妒【大】,妬【宮】 [0094023] 以【大】,行【宋】【元】【明】【宮】 [0095001] 八【大】,入【明】 [0095002] 流【大】*,留【明】* [0095003] 天【大】*,大【宋】【元】【宮】* [0095004] 遍【大】,匝【宋】【元】【明】【宮】 [0095005] 惟【大】,唯【宋】【元】【明】【宮】 [0095006] 受【大】,愛【宋】【元】【明】【宮】 [0095007] 天人【大】,人天【宋】【元】【明】【宮】 [0096001] 中【大】,此【宋】【元】【明】【宮】 [0096002] 書寫讀誦【大】,讀誦書寫【宋】【元】【明】【宮】 [0096003] 門【大】,門經卷【宋】【元】【明】【宮】 [0096004] 十一功德【大】,十德【宋】【宮】,十一德【元】【明】 [0096005] 一【大】,〔-〕【宮】【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15 冊 No. 587 勝思惟梵天所問經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1-05-01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日本 SAT 組織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Jasmine 提供新式標點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