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 vs 白话文 对照阅读!请访问 deerpark.ai

持心梵天所問經

No. 585 [Nos. 586, 587]

持心梵天所問經卷第一[1](一名莊嚴佛法[2]諸義又名[3]佛說等御諸法經)

[5]明網菩薩光品第一

聞如是

一時佛遊王舍城[6]加隣竹園中與大比丘眾俱比丘六萬四千菩薩七萬二千——一切大聖神通已達逮得總持辯才無[7]三昧已定慧無所畏曉了諸法自然之行得不起法忍——其名曰溥首童真寶事童真寶印手童真寶首童真空藏童真發意轉法輪童真[8]明網童真除諸陰蓋童真一切施童真勝藏童真蓮華行童真師子童真月光童真尊意童真自嚴童真

賢護之等十六正士賢護寶事恩施帝天水天[9]上意持意增意善建不虛見不置遠不損意善導日藏持地如是之類七萬二千

四大天王天帝釋帝釋翼從忉利諸天焰天兜術天不憍樂天他化自在天諸梵天等梵身天及餘諸天并龍鬼神揵沓[10]阿須倫迦留羅真陀羅摩睺勒人與非人悉來集會

彼時世尊與無央數百千之眾眷屬圍繞而為[11]說法於是明網菩薩即從坐起偏袒右肩長跪叉手稽首佛足尋時感動三千大千世界普雨雜華散眾會上白世尊曰[12]惟問正覺[13]愚癡所趣若哀聽者乃敢自陳

佛告明網「恣所欲問諸眩惑者如來至真當為解說悅可爾心

明網菩薩得聽所啟即白佛言「唯然世尊如來儀像光[14]曜難當超於日明億百千倍姿顏威嚴而不可逮極上窮下無能諦瞻[15]遵建所修莫能計量又我自念『其有得見至真容體思察所行皆佛大聖威神所接有所興發[16]輒到永安』」

世尊告曰「明網菩薩誠如所云見如來身必獲志願不失所僥若有所問亦復如是

則謂明網「眾祐有光名曰寂然言事假使眾生值斯光明見如來者觀察形色眼根明徹未曾晦冥又如來光名辯才無畏設值斯光堪問如來諮難所趣又如來光名積善德設值斯光能啟問佛轉輪聖王諸所德行又如來光名清淨了設值斯光能啟問佛獲致帝釋所因生事又如來光名逮威然錠設值斯光能啟問佛生梵天事又如來光名脫欲塵門設值斯光能啟問佛聲聞之乘

「又如來光名曰專一遵[17]澹泊行設值斯光能啟問佛緣覺之乘又如來光[18]名一切慧持讚容設值斯光能啟問佛大乘之慧正覺佛慧又如來光名曰樂持異步設值斯光如來遊步經行普獲安隱壽終之後得生天上又如來光名嚴一切清淨瓔珞如來入城若放光明設值斯光一切獲安應時彼城眾寶瓔珞自然莊嚴又如來光名壞除假使如來演斯光者感動無量不可稱限諸佛世界

「舉要言之復次明網如來光明名曰積安若地獄類值斯光者眾惱苦患自然休止又如來光名曰超慈若禽獸類值斯光者未曾興惡轉相危害又如來光名曰濟所造餓鬼儔倫值斯光者不復饑渴又如來光名曰離垢假使盲者值斯光明逮得眼目又如來光名曰耳聞值斯光者聾者得聽

「又如來光名曰有志設值斯光亂者得正又如來光名曰樂[19]設值斯光自然改惡修立十善又如來光名曰脫門值斯光明令邪見者逮獲正見又如來光名曰趣天值斯光者令慳貪類好喜惠施又如來光名無熱惱設值斯光其犯惡者奉持禁戒又如來光名曰持心諸瞋恨者逮得忍辱又如來光名曰慇懃其懈怠者逮得精進又如來光名曰正定其放逸者獲致禪定又如來光名曰顯曜諸惡智者逮得黠慧

「又如來光名曰清澄其狐疑者逮得篤信又如來光名曰總持其少智者令得博聞又如來光名遵句跡其無慚愧逮[20]得知羞恥又如來光名曰滅除其貪婬者洒釋情態又如來光名曰[21]安樂使瞋恚者無有怒害又如來光名曰照[22]令癡行者除去愚冥又如來光名曰普存令等分行悉捨等分又如來光名曰普現色身假使眾生值斯光明見諸如來無央數色不可計數百千形像

佛告明網「今吾為汝粗舉其要耳假使一劫若復過劫諮嗟講說如來光明論闡經法不能究盡如來光明光明名號

明網菩薩白世尊曰「至未曾有天中之天如來之身不可限量巍巍之德不可思議隨宜方便敷演經法昔所未聞今乃被蒙其有菩薩聞說斯光名號歡喜而信樂者皆當逮得如如來身巍巍具足又聞世尊演出如來佛所有光名曰勸化諸所遊在他方異國菩薩大士轉相誘進相誘進已盡令來會於斯忍界其有菩薩欲所諮啟便詣如來[1]講問經疑

爾時世尊見明網菩薩所可諮請即如其像放身光明[2]普照無量佛土不可稱限諸佛世界又其光明招請無數億千菩薩尋會忍界

於時東方去是七萬二千諸佛世界國名清淨佛號月明如來其佛之土而有梵天名曰持心菩薩大士而不退轉聖慧神足力自娛樂時彼光明適勸進已則自往詣月明如來至真等正覺所稽首禮足而白佛言「唯然世尊欲至忍界奉見能仁如來至真等正覺稽首供侍諮受所問忍界聖尊欲得見我

其佛告曰「便往梵天宜知是時與無數億諸菩薩眾尋至忍界

又謂「梵天雖至忍界即當奉行十志性行何謂為十當受言無言善聞惡聞善與不善[3]而行悲哀而等[4]治療下賤中上若輕易恭敬則一心向不見他闕不求瑕穢等以一味於若干乘[5]而恐畏惡[6]惡趣之聲於諸菩薩興眾祐想於五濁世佛之國土想如見如來等正覺是為十事

佛言「梵天懷此志性可遊彼土」於是持心白其正覺「我於佛前不敢發音為師子吼不於緣行現奇特相唯欲淨修志性之行等立定意乃遊彼土

時月明佛諸餘菩薩而歎頌曰「吾得善利唯然世尊為獲嘉慶不生彼界眾生患難勞集乃然

月明世尊告諸菩薩「諸族姓子勿作斯言所以者何於吾之土設百千劫淨修梵行不如忍界從[A1][7]至食不行害心斯為殊勝

於時彼土萬二千菩薩俱誓願曰「吾當具足清淨志性各共[A2]侍衛梵天大士造覲能仁如來至真等正覺

持心梵天即與萬二千菩薩如勇猛士屈伸右臂斯須之頃於其佛土忽然不現則立忍界奉見能仁稽首于地退住一面

於是世尊告明網曰「汝乃覩見持心梵天乎

對曰「已見

大聖即言「斯持心者曉了方便諮啟幽滯分別尊法辯才[8]善妙名冠開士眾會之最慈哀至誠[9]道利勸化遊居所在[10]多所悅可

於時持心萬二千菩薩稽首禮畢繞佛三匝各以神力則化作座自處其上持心梵天叉手白佛以頌讚曰

「其妙音聲  所在通達  威德流闡
[11]于十方  在所國土  見諸最勝
一切諮嗟  大聖之行  我處異土
清淨無垢  其界無有  惡趣之名
尋而捨離  如斯佛土  [12]修濟大哀
故來到此  佛之聖慧  無有損耗
一切如來  皆悉平等  來今往古
降伏志性  將護如是  諸佛國土
恢設異行  一切清淨  嚴修至戒
常遵梵行  其懷害者  報之以慈
心意如是  而有殊特  以能清淨
三品之業  而順將護  身口心意
三趣之患  勤苦諸惱  現在為法
皆以滅盡  若諸菩薩  其生於斯
此等未曾  懷貯危懼  所造之業
至於惡趣  上下道足  皆已[13]斷除
其有菩薩  心設患厭  將御擁護
于斯正法  此等後世  所處之地
不失其志  不離智慧  其欲斷截
眾結之縛  假使淨除  塵垢之欲
則當將護  佛土之法  則便超越
至諸通慧  設異佛土  無數億劫
執持正法  若講說者  不如忍界
說經至食  是為殊勝  則第一尊
吾亦覩見  妙樂世界  及復省察
安樂佛土  彼無苦惱  眾患音聲
設若修善  不足為性  假使蠲除
眾塵堂[14]  愚[15]兇害人  常忍所加
當以經法  勸化他人  令至上道
此乃甚難  當稽首彼  無上之尊
行于愍哀  脫勤苦法  斯未曾有
如來所行  心懷毒者  開化以法
設入眾會  則為導師  是菩薩者
十方聞名  於法無[16]  猶如巨海
故為彼說  斯佛之道  帝釋梵天
及護世者  諸天龍神  須倫真陀
無數悉來  等集于斯  欲求經義
從志解說  比丘丘尼  清信士女
普皆來臻  於此眾會  願佛為普
講說經法  若有聞者  所趣吉祥
假使志願  信好導師  聲聞之[17]
及與緣覺  能仁悉了  隨志化治
惟為斯黨  決一切疑  今吾勸進
諮啟法王  為眾生故  志求佛道
其立佛言  而不斷絕  以修慈心
為無量寶  假使十方  聞佛名德
勇猛逮得  無量之慧  當為斯等
說無比行  隨其眾生  所知志跡
非諸聲聞  弟子之地  一切緣覺
所不能及  余等信樂  最勝所度
世尊之慧  不可思議  鄙自歸命
於世導師  今願諮問  大聖此義
假使有厭  心惡勞患  唯為解說
佛之要道

[1]四法品第二

於是持心梵天說此偈讚佛已長跪叉手前白佛言「何謂菩薩志性堅強意不懈厭何謂菩薩所言柔和辭無惱熱何謂菩薩所造德本超諸眾生何謂菩薩威儀安詳而不卒暴何謂菩薩於清[2]淨白法多所長益何謂菩薩所至土地遊步究縛何謂菩薩在於眾生行權方便何謂菩薩於彼等倫分別教化何謂菩薩能護道心何謂菩薩專在眾生心不憒亂何謂菩薩務求善本存在法[3]何謂菩薩曉了所念而不捨信何謂菩薩於諸塵勞部分開化何謂菩薩所入眾會能行權便何謂菩薩恢闡法施流演剖判何謂菩薩知報應力失德本者何謂菩薩曉於眾生不起之慧六度無極何謂菩薩暢達方便存於禪定何謂菩薩於諸佛法而不退轉何謂菩薩未[4]常違[5]疑諸佛言教

佛告持心梵天「善哉善哉乃能諮問如來如斯之議諦聽諦聽善思念之

「甚哉世尊願樂欲聞」持心梵天受教而聽

佛告梵天「菩薩有四事法志性堅強而不懈厭何謂為四愍哀眾生不厭精進終始如夢平等佛慧是為四

「復有四事所言柔和辭無惱熱何謂為四菩薩專一以一人故分別諸法菩薩專一不樂一切諸趣所生菩薩專一讚揚大乘菩薩專一講說清淨不失淨業是為四

「又有四事所造德本超諸眾生何等四禁戒博聞布施捨家是為四

「又有四事威儀安詳而不卒暴何等四無利無譽無名無苦是為四

「又有四事於清[6]淨法多所長益功德之本何等四具足行信勸於他人假使布施不望其報將養護法為諸菩薩廣說慧地是為四

「又有四事所至土地遊步究縛何等四興起德本棄諸瑕穢曉了勸助慇懃精進是為四

「又有四事在於眾生行權方便何等為四順從眾生[7]化德本悔過罪釁解說佛事是為四

「又有四事於彼等倫分別教化何等四愍傷人物習己安隱忍辱安詳[8]不憍慢是為四

「又有四事能護道心何等四意常念佛一切德本至於道心習近善友諮嗟大乘是為四

「又有四事專在眾生心不憒亂何等為四不為聲聞心若緣覺心求法無厭如所聞法為他人說是為四

「又有四事務求善本存在法議何等四除去一切塵勞之病猶如醫王順於德本而不違失諸議道想滅群黎苦志泥洹議是為四

「又有四事曉了所念而不捨信何等四興不起忍超不滅忍忍緣起報忍無所住亦無異心汲汲之事是為四

「又有四事於諸塵勞部分開化何謂四所念順議將護禁戒曉諸法力樂處燕居是為四

「又有四事所入眾會能行權便何等四志樂法議不求他短而行恭敬無有憍慢求索善德不為己施所造德本勸施他人是為四

「又有四事恢闡法施流演剖判何等四將護正法化己及彼使入智慧修正士業示現塵勞瞋恨之結是為四

「又有四事知報應力失德本者何等四終不覩見他人瑕闕奉行慈心攝諸瞋怒顯揚報應於諸法事常念道心是為四

「又有四事曉於眾生不起之慧六度無極何等四則以布施如為𤳖黨并化他人曉了四恩化於眾生好喜深法順於經典是為四

「又有四事暢達方便存於禪定何等四分別心事罪福所趣勤力德本不捨眾生修行權慧是為四

「又有四事於諸佛法而不退轉何等四將護無量生死之患供養奉侍無數諸佛而常遵修無限慈心曉了無際諸佛之慧是為四

「又有四事[9]曾違疑諸佛言教何等四[10]釋本慧言行相應捐棄重貪若建立者處於本性是為四

世尊發遣說四事時[11]江河沙諸天子等皆發無上正真道意五千人得不起法忍此諸菩薩各從無數佛國來會者供養世尊三千大千世界皆悉周遍華至于膝

分別法言品第三

於是明網菩薩謂持心梵天曰「仁者乃問順妙尊議曉了菩薩方便之趣佛分別說何謂菩薩有所問事而應順議

持心答曰「等於吾我而問事者為順議問等問他人行之所操為應順也等問法像為應順也明網不計[1]吾等不計他等不計法等是為應順也其問起生其問滅盡若問處所為應順也設有問者法無所起及與滅盡處所之行為應順也若問他人塵勞之欲若有問鬪諍顛倒為應順也

「其問生死問度生死問於無為為應順也其不問塵勞亦不顛倒亦不生死亦不度生死亦無泥洹為應順也所以者何察諸法者亦不寂然不除欲垢顛倒生死無為為應順也其問所獲為應順也

「設復有問有所造證若有約時有所除斷若有所行為應順也若有不問所得受證眾想之念不以約時而無所著無斷除想亦無行見為應順也為一切故而發是問心無所著志不存問為應順也其有而問斯眾德善為如應順斯不善德為不如應

「斯為俗事斯為度世斯為罪事斯無罪業斯為諸漏斯為所有斯無所有其有作是二事問者計此一切為不應順也其不二事不見二問為應順也其有若干視諸佛者為如應順計法若干為如應順聖眾若干為如應順眾生若干國土若干為如應順道乘若干不想若干為如應順法無所屬無有若干而問一議為如應順一切法如應一切法無應

又問梵天「何謂一切諸法[2]如為應順一切諸法為不應順

答曰「能分別者一切諸法諸法如應假使心法其心精進彼不應順計一切法諸法相寂空無所有為應順也其不欣樂寂然法者為應順也此專精業所當造者斯在憍慢斯有所作如斯行者亦復如應

又問「何謂諸法有所觀察

答曰「己性寂然離欲之際為觀諸法

又問梵天「少有是類了不應者不離於欲而順道議

答曰「明網多族姓子族姓女不離欲際而順如應道議之法[3]令已入者甫當入者則於其人不入[4]智法亦無所得亦無有人亦無當入所以者何大哀世尊不有云乎其聞於佛所說法者若行精進便當如說而奉行之終不復歸於土地處所有所獲致其不歸趣無復生死不至泥洹所以者何世尊所了無有生死亦無泥洹

又問梵天「佛者不度生死業而說法乎

答曰「世尊寧復自說吾度生死乎

答曰「不也故族姓子佛世尊者不捨生死不求泥洹設有生死泥洹之想則不度二彼無生死何所度者不得泥洹所以者何不等生死至泥洹乎

梵天答曰「亦不生死亦無泥洹也

於是世尊讚持心梵天曰「善哉善哉梵天欲有所說當作斯說乃為是說」說是應順語時二千比丘漏盡意解梵天不復得於生死亦無泥洹

如來說言「示有生死無周旋者亦無滅度亦無所憂亦不見人有滅度者設使梵天入此議者則於其人無生死法無泥洹法

於是眾會五百比丘即從坐起私竊而去而說此言「吾等見中淨修梵行心自念言『當得滅度而無有人得滅度者空復志求學斯道乎安成慧耶』」

於是明網菩薩前白佛言「唯然世尊假使欲令法起生者則於其人佛不興出彼不超度生死之難也天中天求見泥洹故

「唯天中天所謂泥洹蠲除一切眾想之念亦不汲汲於諸通慧為[5a]殊異也若所釋是等比丘即為自欺也

[5b]天中天於正法律而行出家墮外邪見而以志覩泥洹之處譬如麻油酪酥醍醐然即滅盡諸法世尊永悉滅度其永滅度吾則謂之為甚慢矣

「唯天中天其修行者則無所修逮平等者終不造立所起之法及與滅盡亦無有求欲得法者亦無平等

於是明網菩薩謂持心梵天「梵天說此五百比丘聞所說法即從坐起私竊亡去知斯等類意之所趣何不入法其有信樂若以度脫於諸見網

持心答曰「族姓子汝往遊至江河沙等諸佛國土劫數求索不能得離如是像法亦無有脫譬如癡子畏於虛空而馳迸走在所至趣不能離空此比丘等亦復如是正使[6]達行不可稱限空相自然[7]無想之相亦復自然無願之相亦復自然猶如復有第二士夫求於虛空八方上下欲得於空心自念言『我欲得空我欲得空』所欲遊至口自說空而不知空言與其身行於空中而不覩空如是族姓子斯諸比丘求於滅度行於泥洹而求滅度不解所入所以者何所謂言曰得滅度者但假號耳猶如虛空若有行空經遊虛空所言亦空其泥洹者假託言耳

於是五百比丘聞說是語漏盡意解逮得神通各歎頌曰「唯然世尊一切諸法皆悉滅度假使有人求滅度者則於其人佛不興世我等大聖非為凡夫亦無所學亦無不學不生死不泥洹無滅度法所以者何又諸通慧我等已離所有道慧興諸佛法

於是尊者舍利弗謂諸比丘曰「仁等已得造立入於斯慧自獲利耶

答曰「吾等已入造於塵勞而無所作

又問「何故說此

諸比丘曰「唯舍利弗設斷塵勞便入欲塵不欲滅度由是之故吾等說言已得入矣造於塵勞而無所作

舍利弗言「善哉善哉族姓子當諮嗟之諸仁所立眾祐之地

諸比丘曰「唯舍利弗仁者世尊亦復是卿不淨眾祐何況我等至清淨乎

又問「此言何謂

諸比丘曰「佛知諸法界本悉清淨

於是持心梵天白世尊曰「唯然世尊何謂世之眾祐

佛告梵天「不為世法之所迷惑不恥世法

又問世尊「云何淨畢眾祐之事乎」答曰「若於諸法無所受故

又問「誰為世間之福田乎」答曰「若有不失佛道故

又問「何謂眾生之善友」答曰「不捨一切群黎故

又問「誰於如來有反復乎」答曰「其不違疑佛教命者

又問「何謂奉事如來乎」答曰「其曉了解不起際故

又問「何謂親近如來行乎」答曰「寧失身命不毀[1]禁戒故

又問「何謂恭敬於如來者乎」答曰「設使行者將養諸根故

又問「何謂世間大財富乎」答曰「七寶滿具故

又問「何謂於世知厭足者乎」答曰「其已逮得度世智慧故

又問「何謂曉了乎」答曰「其於三界悉無所願故

又問「何謂諫喻於世乎」答曰「其有休息一切結縛故

又問「何謂處世而安隱乎」答曰「其不貪者無受財故

又問「何謂不貪乎」答曰「無有陰蓋故

又問「何謂離於陰蓋乎」答曰「捨於六入亦無所釋故

又問「何謂己過乎」答曰「曉了道慧故

又問「何謂菩薩為布施主乎」答曰「勸化一切眾生之類入諸通慧心故

又問「何謂禁戒乎」答曰「不捨道心故

又問「何謂為忍乎」答曰「見心滅盡故

又問「何謂精進乎」答曰「若求於心不得處所故

又問「何謂一心乎」答曰「心休息故

又問「何謂智慧乎」答曰「於一切法無音聲故

又問「何謂菩薩行慈者乎」答曰「不隨一切諸想行故

又問「何謂菩薩行哀者乎」答曰「無諸法念故

又問「何謂菩薩行喜者乎」答曰「不計吾我故

又問「何謂菩薩行護者乎」答曰「不計彼我想故

又問「何謂菩薩[2]博立篤信乎」答曰「不捨諸法清白故

又問「何謂菩薩博聞住空者乎」答曰「不[3]猗一切音聲故

又問「何謂為慚」答曰「曉了內法蠲除故也

又問「何謂為愧」答曰「不習外事故也

又問世尊「何謂菩薩普無不入

於是世尊以頌答曰

「其身清淨  不犯眾惡  口言清淨
常說至誠  秉意清淨  常行慈心
斯謂菩薩  普無不入  遵修慈行
[4]猗染塵  專於哀行  無有恚害
加以仁護  無有愚癡  斯謂菩薩
普無不入  若遊聚落  閑居亦然
[5]縣邑燕處  眾會無差  未曾違失
威儀禮節  斯謂菩薩  普無不入
皆悉遍信  諸佛正法  又常樂憙
無我之典  悅喜聖眾  無所有議
斯謂菩薩  普無不入  脫於色欲
不知所行  度於瞋怒  亦無所度
曉了眾行  之所歸趣  斯謂菩薩
普無不入  亦不造著  於欲之界
[6]亦不住立  於形之界  不著無形
皆亦如是  斯謂菩薩  普無不入
信樂諸法  一切悉空  然而眾生
馳騁思想  由是之故  不盡諸漏
斯謂菩薩  普無不入  方便曉了
緣一覺乘  示以音聲  而教化之
於佛大乘  靡不達了  斯謂菩薩
普無不入  一切皆知  所當至處
未曾違失  導師之教  常行等心
於諸憎愛  斯謂菩薩  普無不入
未曾想念  過去之法  當來現在
亦復如是  一切遊居  無所猗著
斯謂菩薩  普無不入

於是持心梵天白世尊曰「何謂菩薩度於世法不處世法現入於世度脫眾生於世間法示現世間平等世法因緣遊世雖處於世不壞世法不失道法

於是世尊尋時歎頌答持心曰

「吾說世五陰  於世無所著
以不貪著世  不捨世間法
菩薩能了彼  解知世自然
諸陰為無本  不著世間法
有利若無利  嗟歎若謗毀
有名若無名  恥世苦樂法
彼用大智慧  雖遊於世法
不見世所貪  道意不可動
得利不以悅  棄捐亦不慼
堅住如[1]太山  無能動搖者
嗟歎若毀呰  其志常平等
名無名苦樂  堅住於等心
曉知世自然  因從顛倒興
不生於世間  明達獨遊步
若入於世俗  綜了所至處
是故隨習俗  度脫眾生苦
勇猛雖遊世  在俗如蓮華
不破壞世俗  分別了法性
假使行在世  不分別世法
故遊於彼間  究[2]縛世俗相
世相如虛空  亦無[3]處空相
已能解了此  則不著世俗
隨方俗所知  順而化眾生
貫達世自然  不毀敗於俗
設無有五陰  斯謂世自然
其不曉了者  常倚於世俗
若能[4]捨諸陰  不起無所有
雖現於世間  於俗無所著
其不了世法  熾然於諍訟
斯虛妄無誠  常立處二[5]
吾未曾預世  亦無所諍訟
佛以[6]是之故  部分自然法
法者無所諍  諸佛之所說
通了世平等  不虛無至誠
兩舌若誠諦  逮得於教命
假使為[7]毒害  與外道無異
諸法誠審者  無實無有虛
是故世尊說  度世無二法
吾所達世慧  斯為方俗法
則無虛無實  見世之罪惡
為世之光明  逮成大名聞
佛所開了世  清淨無瑕穢
假有觀俗者  身以覩自然
則見等正覺  現在十方者
知諸法因緣  諸法無自然
若剖[A3]析因緣  則能綜理法
其能解達法  則能曉了空
設能解識空  則能別導師
設分別講世  而求於音聲
雖行世間事  不與世間俱
若墮於諸見  一切不及此
假名遊於世  而不著俗事
佛滅度之後  其樂於忍者
於彼佛現在  導師之法身
若持如此法  則為供養佛
處世為世尊  導師之所知
[8]弊魔波旬  不能得其便
若在於人間  廣說斯經者
是黨大智慧  主布施一切
戒禁為具足  曉佛導師者
斯度忍力勇  遊步於精進
聰達樂禪定  分別於世間
說佛空無法  其[9]聞斯等類
大士不復久  處道場降魔

解諸法品第四

佛復告持心梵天「如來已度世間境界示世俗教習樂於俗欲度於世樂滅方俗是謂世間之五陰也其自念言『世我所[10]滅盡於世』求於五陰遊於道者則名曰二所慕之徑

「復次梵天所以名曰五陰者何其五陰者方俗言耳求諸見故捨受方俗其所見者自然之想斯則名曰為滅盡也滅盡向道不受諸見則為滅俗欲向正道是故梵天佛說斯言世有三刺之門及三重擔習俗於世滅[11]於世滅盡於世間而求度脫

於是持心梵天白世尊曰「假使如來說四諦事諦何所歸

佛告梵天「是為苦諦[12]習諦斯非聖諦是為盡諦向道之[13]斯非聖諦所以者何假使諸苦為聖諦者一切牛馬騾驢犬豕畜生[14]伴黨悉獲聖諦若以諸習為聖諦者一切五趣所生群黎當獲聖諦若以苦盡為聖諦者一切眾生見[15]斷滅事便當悉除獲致聖諦至由道諦一切有為悉當獲致賢聖之道勢力聖諦以是之故梵天觀察苦習盡道以為聖諦其有曉了苦無所起斯謂聖諦其人行習者不為聖諦其滅盡法不起不滅斯謂聖諦假使平等一切諸法而無有二等於徑路斯賢聖諦

佛告梵天「所以曰諦無有虛者何謂為虛自計有身而念有人[16]備有壽而言有命著於男女猗於三有離於所有恃於所起依於所滅受於生死怙於泥洹是謂為虛此諸所受於諸所受無所依倚亦無所求斯謂為諦

「欲除苦者則名曰虛滅於習者斯亦為虛吾當盡證是亦為虛修行徑路亦復為虛所以者何佛所教化八道品者若四意止斯亦謂虛

又問「何謂佛之所教所當思者

答曰「無意無念一切諸法亦復如是斯乃名曰佛之所教所當思者為四意止則無所住不處諸想已不住於一切想者則住真際已住真際則無所住意無所處意有所住[1]為不實名曰為虛以是之故當作斯觀無實無虛乃為聖諦審者為諦所謂諦者無所生無所諦如來雖興為無所起[2]來不住於法性及與泥洹也亦無生死常審諦定所以者何其聖諦者無有生死亦無泥洹

佛言「梵天若有順時證斯四諦名曰正諦

佛告梵天「將來之世當有比丘不能慎身不護禁戒不能制心不精智慧而當講說發生苦諦謂趣習諦馳騁於斯壞於三有諸所生處又說當求行於徑路是謂二諦馳騁其行是等愚騃吾則名之異學伴黨非佛弟子非我聲聞志趣邪徑破壞正諦而自放逸吾處道場佛樹下時不歸誠諦亦無虛妄佛於諸法亦無所趣以是之故求如來法勿觀二事勿言有二為二[3]問也

白曰「不敢也天中天」答曰「是為顛倒迷惑之道不能蠲除一切所趣

於是持心白世尊曰「如來之法而無顛倒亦無所得所以者何如來逮成佛時所號名曰平等覺者為何謂耶」答曰「於梵天意所察云何佛所說法為有為無為實為虛」答曰「為虛天中天無所有也安住至聖

又問梵天「其虛無法為有所住為無所住」答曰「天尊其虛無者亦無所住亦無不住

[4]「云何梵天而於諸法亦不有住亦不無住」大聖報曰「云何得道」答曰「彼無得道

告曰「梵天如來坐於樹下處在道場曉了欲塵所處顛倒本常清淨空無自然所曉了者如無所了亦不不了所以者何以是之故吾所了法逮正覺者無見無聞無念無知無受無著亦無所趣皆以超越一切諸性無言無辭無字無句亦無言教如是梵天諸法如空而爾欲得逮諸法乎

答曰「不也天中天又復世尊諸佛大聖甚不可及至未曾有具誠諦法諸佛世尊至有大哀分別曉了寂然之法而以文字為他人說其有信樂如來說法立諸德本具足所當斯等眾生則於諸佛無有罪咎所以者何一切世間悉共信之志無所著天中天世人信法法是我所倚俗著法法無實無虛無法非法而世俗人依[5]倚泥洹於斯察之無有終始亦無泥洹俗倚善德無有善德亦無不善俗倚安樂無苦無樂俗倚佛興佛亦不生亦不滅度

「又復說法當得審諦顯揚聖眾以無為事而為審諦其經典者於世可信譬如假喻從水生火從火出水悉因緣合

佛言「如是覺了塵欲則成佛道所由因緣所以者何如來所因覺了塵勞成正覺者無逮正覺既有所說而不見色亦無所念亦不造二亦無所證不得滅度亦無寂然

「唯然世尊若族姓子族姓女設有曉了信斯法者則能蠲除一切諸見而得解脫當為稽首歸命作禮奉若如來於過去佛已為造行則為善友所見攝護志樂微妙殖眾德本已為逮得安諦之藏攬持法府則滅眾罪建立道業則致貴姓總持如來言教之宗則為大施放捨塵垢則[6]護戒力[7]愛欲力則致忍力無疆恚勇為精進力而無懈厭為禪定力棄除罪業為智慧力捨離邪見一切諸魔莫能迴動仇敵怨讎[8]無能得勝終不誑惑於世間人所言[9]至誠講說曉了諸法本淨則為真實說究竟法則為如來之所攝護則樂仁和遊居安處則為財富於賢聖業則知止足於賢聖行善見長養殷勤供事則當見信度於彼岸為志脫者而勗勵之樂得脫者即令[10]勉濟無所依者而使憑附樂無為者從得[11]泥曰樂於道者為具敷弘慕超越者而為示現又諸方術則為醫王一切病者為設良藥致於智慧則為力援逮獲[12]𠢕勢以為歡樂得出自在不依因人亦不從受無有恐懼衣毛不竪

「如師子步致得妙乘為如神龍安和其心猶如調象遊在眾中若如神仙則致勇猛降伏怨敵遊于大會志強無懼意果自恣而無所畏所說正諦悉無有難蠲塵勞法如月盛滿智慧光明如炬遠照如日之昇無所不耀滅除眾冥若如[13]錠燎離於諸著無有增減持行如地眾生仰活

「猶若良田百穀滋[1]洗一切垢譬若如水滅除諸想猶若如火於一切法而無所著猶若如風不可動搖如須彌山志性堅強猶若金剛鐵圍之山諸外異學莫能當者聲聞緣覺無能及者以法等味譬若如海則為度師蠲除一切塵勞之渴慕求經法未[2]曾厭足則於智慧而無充溢則為聖皇而轉法輪

「顏貌姝特如天帝釋心得自在有如梵天演法雷震猶如[3]天陰為雨甘露如[4]澍洪澤則得長益根力覺意則得超度生死之患便得進入於佛聖慧則得逮近致佛正道當獲博聞無有倫匹以過於量悉[5]無有量智慧辯才而無等侶逮得總持志性堅強意達聰明覩群生性

「循觀諸法其志果暢常行慈愍哀世間人已得超度世俗之事行無所著猶如蓮華不為俗法之所染污諸明智者悉愛敬之諸博聞者多信從之為眾智士常所恭順諸天世人悉奉事之諸禪思眾稽首為禮[6]賢聖眾咸來宗侍聲聞緣覺所共欽嘉則好遠離土地之行則無諂飾不貪利養威神巍巍履賢聖跡端正殊雅色貌難及威曜光光不可稱究則以相好而自莊嚴則能執持佛之言教則能順護諸法訓典亦能[7]獎濟賢聖之眾便常逮見諸佛正覺因當速成諸佛之眼而為諸佛所見授決則當獲致具足三忍尋當得座於佛樹下便能降伏魔及官屬得諸通慧而轉法輪則能興發造諸佛事趣於深法不恐不畏不難不懅

「唯天中天吾於一劫若復過劫諮嗟顯揚斯正士等不能究竟得其邊際所行至德諸佛之道深妙若茲難受難解不可覩見難曉難了若有受持而諷誦讀便復奉行若能廣演[8]普分布者於彼法說則能立眾第一篤[9]

佛告梵天「仁所諮嗟諸正士者至真之德安能究盡不能及知如佛所究如來則以無礙之慧申暢其德爾乃達了究盡之耳如來所說句議旨趣斯諸正士悉當了達而普順從不為逆亂所為至誠不為迷惑悉建正議[10]志不馳騁於嚴飾事曉如應辭猶若如來所演言教譬若大聖講誠諦法又若如來所說法者復超於此嚴飾章句不能究盡覺了所有無循無逆無制無通爾乃達[11]識而不放逸在於嚴飾不循言辭之所知也設無言辭則是如來說法之辭如來所可講說經者方便宣法如來加以興無極哀而為眾生敷陳經典

佛告梵天「假使菩薩能分別了如來五力所因療治是為菩薩則能建立造諸佛事

又問世尊「何謂如來五力所療

大聖答曰「謂法言[12]辭入如應說善權方[13]便光顯於[14]法不失句義分別道[15]跡入於大[16]

佛言「梵天是為如來五力所療一切聲聞緣覺之等所不能及

又問世尊「以何言辭如來演教

世尊告曰「過去當來現在之教欲塵之語顛倒之言世俗度世有漏無漏所著無著有罪無罪所有無有我人壽命逮造證辭周旋生死滅度之辭是為梵天諸所言說斯眾辭者觀辭如幻無所成故觀辭如夢見無實故觀辭如響報應緣對聲故觀辭如影現緣合有故觀辭如鏡像照現故觀辭如形印之有故觀辭如[17]㷿顛倒見故觀辭如空所有盡故觀辭無言不可得故

佛語梵天「假使菩薩能曉了此諸法言辭是菩薩者乃能講說諸法言辭又於諸法無所依倚以無所倚則能逮得無礙辯才以能逮得無礙辯才則能為諸罣[18]閡之眾顯曜平等亦與同處講說經法而不[19]質閡於一切辭不壞法性遊諸言辭及所破壞悉無所倚

「設使梵天如來所說顯無言辭則為講法梵天欲知何所菩薩而於如來行誠諦事善權方便于斯梵天如來於塵而現結恨又於結恨而現塵勞菩薩悉當曉了彼趣

「何謂梵天如來於塵而現結恨塵勞自然等無差特故又於結恨而現塵勞依於結恨而行惠施泥洹清淨謂諸愚戇不能曉了眾惱之患故又彼菩薩曉了所有布施之事後世大寶故[20]無所趣無所趣者則曰無為禁[21]戒泥洹悉無所有亦無所行故忍辱無為虛無所有故精進無為遵修意故禪思無為無所悅故智慧無為逮得相故於欲離欲之本際者法性無欲故瞋恚本際計於法性無結恨故愚癡本際計於法性無愚癡故生死無為之本際者則無所生其無為者不倚生死至誠虛妄所見言辭虛妄至誠則致慢恣

「復次梵天如來次第而因真諦隨其因緣而計有常知有吾我則為蠲除非議之事其邪見者而無篤信興造反業[22]令知反復去於無信悉除所願邪見身者如來悉知便為斯等分別說之見所應者如來則為說誠諦教假使眾生棄捐貢高自大事者如來則以已誠諦教而講說之是為梵天如來至真至真言教菩薩於彼則當曉了斯方便行

「設使歸此一切所說權方便者如來興者便得解脫[1]非邪事而篤信者則見諸色之所報應而起眾生便因如來得解脫也若演法身便為[A4]如來真諦之辭解脫邪法而行篤信因法而度敬文字者眾生之類不為說此[2]解邪見法未曾信斯亦無所得亦無差別言有泥洹則為邪信處於顛倒塵勞無為無有滅度斯則為信而得解脫無所生法不壞諸法言有人者則為邪信入於寂然而欲度者便無有人其邪信者即自解[3]脫真諦之事

「是故梵天於斯菩薩不能曉了真諦言辭權方便者於一切音無所恐畏為無量人眾生之類開導利義于彼梵天如來至真以何方便為眾生說法其布施者得大富有持戒生天忍辱端正精進獲明若禪思者致悅不亂學智慧者滅除塵勞愛欲之著若博聞者[4]疾逮智慧行於十善乃得處天及在人間行慈悲喜護致昇梵天觀察寂然澹泊獲果致逮學地得不學地緣覺之地清淨眾祐佛之道地所示現慧無有邊際等於泥洹滅一切苦

佛言「梵天吾則應時善權方便為諸眾生布告顯示如是像法如來未曾心懷眾想計吾我人壽命也如來所行亦無所得亦不慳貪亦無所施亦不持戒亦不毀禁亦不忍辱亦不瞋恚亦不精進亦不懈怠亦不禪定亦不亂意亦不智慧亦不愚癡亦無有道亦不滅度亦無所安亦無眾患

佛言「梵天教化眾生使令精勤專修奉行所因精勤專修奉行當入斯法如本志願或有獲致道跡往來不還無著至於緣覺若復得入逮成無上正真之道至無為度是為梵天如來至真善權方便而為眾生敷陳經典

[5]彼又菩薩當為眾生善權方便[A5]設大哀常以正法而獎濟之何謂如來之所說者法無有眼亦無有脫耳鼻[6]口身意亦復如是無有脫者所以者何眼者則空而無有吾亦無我所則悉本淨耳鼻口身意亦復如是彼則為空便無有吾亦無我所則悉本淨

佛言「梵天是為一[7]切悉歸脫門有所歸趣為之眩惑色聲香味細滑法其六事者亦復如是一切諸法皆悉為空[8]想無願無起無滅亦無有住亦不不住所可謂者意不住生本淨自然澹泊寂寞

佛言「梵天如來一切悉以文字演為脫門或以等御癡[9]騃之句普順文字[10]當觀之為真諦教如來一切所可分別悉至解脫敢可說者悉誠諦句如來說經無有塵勞所演法者皆無解脫歸滅度也是為如來所[11]說典籍斯謂菩薩所當學者

佛告梵天「如來至真以何方便[12]遍修大哀而為眾生講說法乎如來則以三十二事有所發遣而加大哀濟于眾生[13]為三十二無有吾我於一切法令眾生類解信無身如來於彼而興大哀(一)於一切法眾生無受而反有人如來於彼興發大哀(二)一切諸法則無有命而眾生反計有命如來於彼興顯大哀(三)一切諸法而無有壽而眾生反計有壽如來於彼興顯大哀(四)一切諸法為無所有而眾生反計有處所如來於彼興顯大哀(五)一切諸法都無所依而眾生反有所倚著(六)一切諸法悉為虛無而眾生反志有所樂(七)一切諸法悉無吾我而眾生反計有吾我(八)一切諸法悉無有主而眾生反專志貪受(九)一切諸法悉無可受而眾生反依倚形貌(十)一切諸法悉無所生而眾生反著於所生([14]十一)一切諸法悉無有沒而眾生反貪於生死(十二)一切諸法悉無欲塵而眾生反沒溺塵垢(十三)一切諸法悉無貪欲而眾生反為所染污(十四)一切諸法悉無[15]恚怒而眾生反懷[16]愶結恨(十五)一切諸法悉無愚癡而眾生反為之迷惑(十六)一切諸法悉無[17]所從來而眾生反樂倚所趣(十七)一切諸法悉無所趣而眾生反依[18]于終始(十八)一切諸法悉無造行而眾生反務建所修(十九)一切諸法悉無放逸而眾生反馳騁縱恣(二十)一切諸法悉為空靜而眾生反處於所見([19]二十一)一切諸法悉[20]為無想而眾生反[21]想行為上(二十二)一切諸法悉無有願而眾生反志于所僥(二十三)已為遠離若干種事有所受[22]世俗所怙瞋怒結恨所獲患厭不與怨敵而集會也及諸不忍處於仁和(二十四)遵修顛倒為世所習遊於邪徑則能棄除所生之處(二十五)彼則無有審道所趣則為煩憒得于財利世俗所依則而志慕一切資業當以抑制諸無厭欲即使具足賢聖之貨信戒慚愧聞施智慧建立於此具足七財(二十六)吾謂眾生為恩愛僕以無堅要為堅要想財業家居妻子之娛便無有安所以謂之為恩愛僕眾生之類無有堅要為堅固想當為講說計有常者為現無常(二十七)吾謂眾生求財利業則為仇怨而反謂之為是親友吾為[1]建立顯親友行而為蠲除勤苦之患究竟滅度(二十八)吾謂眾生以反邪業各各處於若干言教當為講說清淨微妙無業之命分別說法(二十九)吾謂眾生[2]為諸塵垢而現污染[3]家居事多有患害擾攘之務而為說法當令出去等度三界(三十)處於所作一切諸法因貪起住眾緣所處諸立之相眾生於彼而修懈廢當為說法至聖解脫勸令精進[4]為度堅要而說經法悉使獲安又加於是而復反捨無閡之慧[5](三十一)最尊滅度[6]志于下賤聲聞緣覺當為顯示微妙之行如來因此則於眾生興闡大哀[A6](三十二)

佛告梵天「是為三十二事如來開導順化眾生敷弘大哀斯為如來謂行大哀

佛告梵天「若有菩薩奉行[7]於斯三十二事合集大哀如是菩薩為大士者名大福田為大威神樂於巍巍至不退轉為眾生故而造立行

佛說此大哀法門品時三萬二千人發無上正真道意三萬二千菩薩得不起法忍

持心梵天所問經卷第一


校注

[0001001] (一名法經)十七字【大】〔-〕【宮】 [0001002] 諸義【大】諸義經【宋】【元】經【明】 [0001003] 佛說【大】〔-〕【明】 [0001004] 月氏三藏【大】*三藏法師【宋】【元】【明】【宮】* [0001005] 明網【大】下同明綱【宮】下同 [0001006] 加【大】迦【宋】【元】【明】【宮】 [0001007] 閡【大】下同礙【宋】【元】【明】【宮】下同 [0001008] 明網【大】下同明罔【宋】【元】下同 [0001009] 力【大】力士【宋】【元】【明】 [0001010] 惒【大】和【宋】【元】【明】【宮】 [0001011] 說法【大】說經【宮】 [0001012] 惟【大】*唯【宋】【元】【明】【宮】* [0001013] 愚癡【大】愚疑【宮】 [0001014] 曜【大】觀【宋】【元】【明】【宮】 [0001015] 遵建【大】尊逮【宋】【元】尊建【明】【宮】明註曰遵建南藏作遵逮 [0001016] 輒【大】轉【宮】 [0001017] 澹泊【大】憺怕【宮】 [0001018] 名【大】*名曰【宋】【元】【明】【宮】* [0001019] 錠【大】定【元】【明】 [0001020] 得【大】〔-〕【宋】【元】【明】【宮】 [0001021] 安樂【大】好樂【宮】 [0001022] 曜【大】耀【宮】 [0002001] 講【大】請【元】【明】 [0002002] 普【大】光明普【宋】【元】【明】【宮】 [0002003] 一(記數)作夾註【宋】【元】【明】【宮】* [0002004] 治【大】授【宋】【元】【明】【宮】 [0002005] 而恐【大】而不恐【宋】【元】【明】【宮】 [0002006] 惡【大】〔-〕【宋】【元】【明】【宮】 [0002007] 至【大】至早【宋】【元】【明】【宮】 [0002008] 善【大】嗟【宮】 [0002009] 道【大】導【宋】【元】【明】【宮】 [0002010] 多【大】外【宮】 [0002011] 于【大】*於【明】* [0002012] 修【大】佛【宮】 [0002013] 斷【大】永【宋】【元】【明】【宮】 [0002014] 室【大】宇【宮】 [0002015] 兇【大】凶【宋】【元】【明】【宮】 [0002016] 礙【大】厭【宋】【元】【明】【宮】 [0002017] 眾【大】乘【宋】【元】【明】【宮】 [0003001] 四法品【大】*持心梵天所問經四法品【宋】【元】【宮】* [0003002] 淨【大】〔-〕【宋】【元】【明】【宮】 [0003003] 議【大】下同義【宋】【元】【明】【宮】下同 [0003004] 常【大】甞【宋】【元】【明】【宮】 [0003005] 疑【大】*廢【宋】【元】【明】【宮】* [0003006] 淨【大】白【宋】【元】【明】【宮】 [0003007] 化【大】他【宋】【元】【明】【宮】 [0003008] 不【大】下【宋】【元】【明】【宮】 [0003009] 曾【大】甞【宋】【元】【明】【宮】 [0003010] 釋【大】擇【宮】 [0003011] 江【大】恒【宋】【元】【明】【宮】 [0004001] 吾【大】吾我【宋】【元】【明】【宮】 [0004002] 如為【大】為如【宋】【元】【明】【宮】 [0004003] 令【大】今【明】【宮】 [0004004] 智【大】諸【宋】【元】【明】【宮】 [0004005] 〔殊異而〕二十三字-【三】【宮】 [0004005a] (殊異也)十五字【大】〔-〕【宋】【元】【明】【宮】 [0004005b] (天中天而)八字【大】〔-〕【宋】【元】【明】【宮】 [0004006] 達【大】遠【宋】【元】【明】【宮】 [0004007] 無想之相【大】無想之想【宋】【宮】無相之相【元】【明】 [0005001] 禁戒【大】梵戒【宮】 [0005002] 博【大】〔-〕【宋】【元】【明】【宮】 [0005003] 猗【大】倚【元】【明】 [0005004] 猗【大】下同倚【宋】【元】【明】【宮】下同 [0005005] 縣【大】聚【宋】【元】【明】【宮】 [0005006] 亦【大】無【宋】【宮】 [0006001] 太【大】大【元】【明】 [0006002] 縛【大】練【宋】【元】【明】 [0006003] 處【大】虛【宋】【元】【明】【宮】 [0006004] 捨【大】除【宋】【元】【明】【宮】 [0006005] 相【大】想【宋】【元】【明】【宮】 [0006006] 是【大】道【明】【宮】 [0006007] 毒【大】益【宋】【元】【明】【宮】 [0006008] 弊【大】憋【宋】 [0006009] 聞【大】間【宋】【宮】 [0006010] 度【大】〔-〕【宋】【元】【明】【宮】 [0006011] 於世滅【大】〔-〕【宋】【元】【明】【宮】 [0006012] 習【大】下同集【元】【明】下同 [0006013] 諦【大】諦斯非聖諦【元】【明】 [0006014] 伴【大】*𤳖【宋】【元】【明】【宮】* [0006015] 斷【大】斯【宋】【元】【明】【宮】 [0006016] 備【大】憊【宋】【元】【明】倏【宮】 [0007001] 為不【大】不為【宋】【元】【明】【宮】 [0007002] 來【大】來亦【宋】【元】【明】【宮】 [0007003] 問【大】門【宋】【元】【明】【宮】 [0007004] 問【大】曰【宋】【元】【明】【宮】 [0007005] 倚【大】猗【宋】【宮】次下混用 [0007006] 護【大】獲【宋】【元】【明】【宮】 [0007007] 愛【大】受【宋】【元】【明】【宮】 [0007008] 無能得勝【大】無得勝者【宋】【元】【明】【宮】 [0007009] 至【大】致【明】 [0007010] 勉【大】免【明】 [0007011] 泥曰【大】泥洹【宋】【元】【明】【宮】 [0007012] 𠢕【大】敖【宋】【宮】 [0007013] 錠【大】庭【元】【明】 [0008001] 殖【大】植【宋】【元】【明】【宮】 [0008002] 曾【大】甞【明】【宮】 [0008003] 天陰【大】天霠【宮】 [0008004] 澍【大】霔【宋】【元】【明】【宮】 [0008005] 無【大】正【宮】 [0008006] 賢聖【大】*聖賢【宋】【元】【明】【宮】* [0008007] 獎【大】將【宋】【元】【明】【宮】 [0008008] 普分布者【大】普令分布【宋】【元】【明】【宮】 [0008009] 信【大】信也【宋】【元】【明】【宮】 [0008010] 志【大】忘【宮】 [0008011] 識【大】義【宋】【元】【明】【宮】 [0008012] 辭【大】辭(一)【宋】【元】【明】【宮】 [0008013] 便【大】便(二)【宋】【元】【明】【宮】 [0008014] 法【大】法(三)【宋】【元】【明】【宮】 [0008015] 跡【大】跡(四)【宋】【元】【明】【宮】 [0008016] 哀【大】哀(五)【宋】【元】【明】【宮】 [0008017] 㷿【大】焰【宋】【元】【明】【宮】 [0008018] 閡【大】下同礙【宋】【元】【明】【宮】下同 [0008019] 質【大】躓【宋】【元】【明】【宮】 [0008020] 無所趣【大】〔-〕【宋】【元】【明】【宮】 [0008021] 戒【CB】【磧-CB】【宋】【元】【明】【宮】誠【大】誡【麗-CB】 [0008022] 令【大】今【元】【明】 [0009001] 非【大】生【宮】 [0009002] 解【大】脫【宋】【元】【明】【宮】 [0009003] 脫【大】說【宋】【元】【明】【宮】 [0009004] 疾【大】戒【宮】 [0009005] 彼又【大】又彼【宋】【元】【明】【宮】 [0009006] 口身【大】身口【宋】【元】【明】【宮】 [0009007] 切【大】功【宋】 [0009008] 想【大】相【明】 [0009009] 騃【大】駭【宋】【元】【宮】 [0009010] 當【大】常【宋】【元】【明】【宮】 [0009011] 說【大】論【宋】【元】【明】【宮】 [0009012] 遍【大】遵【宋】【元】【明】【宮】 [0009013] 為【大】謂【宋】【元】【明】【宮】 [0009014] 十【大】*〔-〕【宋】【元】【明】【宮】* [0009015] 恚【大】瞋【宋】【元】【明】【宮】 [0009016] 愶【大】協【宋】挾【元】【明】【宮】 [0009017] 所【大】〔-〕【宋】【元】【明】【宮】 [0009018] 于【大】於【明】 [0009019] 二十【大】*〔-〕【宋】【元】【明】【宮】* [0009020] 為無想【大】無有想【宋】【宮】無有相【元】【明】 [0009021] 想【大】相【元】【明】 [0009022] 者【大】著【宋】【元】【明】【宮】 [0010001] 建【大】造【宋】【元】【明】告【宮】 [0010002] 為諸塵垢而現【大】諸塵垢穢而見【宋】【元】【明】【宮】 [0010003] 家居【大】居家【宋】【元】【明】【宮】 [0010004] 為度【大】度為【宋】【元】【明】【宮】 [0010005] 三十一【大】〔-〕【宋】【元】【明】【宮】 [0010006] 志于【大】至於【宋】【元】【明】 [0010007] 於【大】于【明】
[A1] 旦【CB】且【大】(cf. K10n0142_p0380c21)
[A2] 侍【CB】【麗-CB】持【大】(cf. K10n0142_p0380c23)
[A3] 析【CB】【麗-CB】折【大】(cf. K10n0142_p0386b13)
[A4] 如【CB】【麗-CB】知【大】(cf. K10n0142_p0390a17)
[A5] 設【CB】【麗-CB】說【大】(cf. K10n0142_p0390c06; T10n0291_p0594a01)
[A6] (三十二)【CB】[-]【大】
下一卷
版權宣告 捐款贊助 流通分享

掃描此二維碼分享

將本經典保存在此設備中,在無網絡時仍可閱讀,並在首頁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