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稱揚諸佛功德經卷下
「復次,舍利弗!西方去此度十萬億佛剎,有世界名曰安樂,其國有佛號阿彌陀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曰眾祐,度人無量。若有得聞無量壽如來名者,一心信樂,持諷誦念,當起廣遠無量歡喜安立其意,令使真諦十萬億信心念斯如來,其人當得無量之福,永當遠離三塗之厄,命終之後皆當往生彼佛剎土。命欲終時一心信樂,念不忘捨阿彌陀佛,將諸[3]眾僧住其人前,魔終不能[4]毀壞斯等正覺之心。所以者何?其佛、世尊興立大悲,誓度一切無量眾生,亦復護持十方世界一切眾生。其有得生安樂世界,當於其中具滿如來正覺之慧。舍利弗!其佛、世尊本求誓願,其有求於第[5]一之乘,於其世界具滿如來諸佛之法,具正覺分;求聲聞乘,於彼佛剎得阿羅漢。其有往生彼佛剎者,從其所願大、小之乘,於彼畢滿。其有最後聞阿彌陀如來名號,讚說之者,信不狐疑,當起敬心至意念之,如念父母。作如是意:『斯等普當於彼佛國具滿眾願。』其有不信讚歎、稱揚阿彌陀佛名號、功德而謗毀者,五劫之中當墮地獄,具受眾苦。
「復次,舍利弗!西方去此十萬佛剎,有世界名破一切魔,其國有佛,號曰殊勝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曰眾祐,度人無量。其有得聞殊勝如來名[6]號者,歡喜信樂,持諷誦念,此等皆能降伏眾魔,裂壞羅網,却六十劫生死之罪。
「復次,舍利弗!西方去此十萬佛剎,有世界名曰伏一切魔,其國有佛,號曰集音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曰眾祐,度人無量。其有得聞集音如來名號者,歡喜信樂,持諷誦念,其人當得一切如來諸佛音聲,於大眾中廣說法處,於中特尊,退却眾魔,降之以德,却八十劫生死之罪。」
於是阿逸菩薩長跪叉手,前白佛言:「寧有一事,菩薩摩訶薩於此事中具大乘願,住不退轉,疾成無上正真道不?」
佛言:「有!阿逸!北方有世界名曰豐嚴,其國有佛,號德內豐嚴王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曰眾祐,度人無量。其有得聞斯佛名者,歡喜信樂,持諷誦念而為作禮,其人皆當得不退轉,疾成無上正真之道,却一[7]億劫生死之罪。其有供養五千佛者,此輩,阿逸!爾乃得聞德內豐嚴王如來名號。其聞名者,從是[8]以後所生之處,常得天眼,未曾不得天眼之時;常能徹聽,未曾不得天耳之時;常能飛行,無有不得神足之時;乃至泥曰,常得端[9]政,未曾受於醜惡之形;乃至泥曰;常[10]當尊貴,未曾生於下劣之[11]處;乃至泥曰,悉能[12]除壞眾欲之縛,其人六情眼、耳、鼻、[13]口及於身、意終無有[14]疾;乃至泥曰,初未曾生無佛之處,聽大尊法,未曾有礙不得聽時;未曾有礙不見僧時;亦復不生八難之處。戒常具足,無有缺時;識心清淨,無有忿亂時。當知,阿逸!其有得聞此佛名者,淨心信樂於最正覺,如渴欲飲,發信敬心向如來者,此等,阿逸!悉能捉持諸佛世界最特之[15]利,其人皆當獲於殊妙奇特功德。是故,阿逸!並當專精持此佛名。若族姓子、族姓女欲得殊特妙淨剎者,當急聽此諸尊佛名,稱其名號,當為作禮,自作是言:『我今禮於德內豐嚴王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曰眾祐,度人無量!』」
阿逸白佛言:「[16]惟,天中天!其佛剎土為在何所?去此遠近?成佛以來為幾時也?」
佛告阿逸:「設使縱廣百由延中一大[17]埠沙,取一沙著一佛剎,如是悉著諸佛剎中悉令沙盡,如是沙數諸佛剎土悉滿中沙。復取諸佛剎土中沙,復以一沙著一佛剎,如是諸國剎中沙悉使令盡,取此沙數,諸佛剎土悉破為塵。復取一塵著一佛剎悉令塵盡,是諸佛國塵數剎土猶尚未至。餘未到者,過此百倍,其佛剎土去此極遠,不可稱量。其佛、世尊在彼豐嚴剎土之中,而今現,在與無央數諸開士等、不可稱計諸比丘眾,前後圍遶而為說法。我於此坐,遙用肉眼,見其如來於大眾中廣說經法。彼佛、世尊於彼剎土在高座上,亦用肉眼觀此世界,亦復見我在於座上於大眾中而說經法。阿逸當知!若有眾生信諸如來肉眼所見,而歡喜者,此必成就正覺之道。斯等皆諸佛、如來之所護持,令使信樂而不狐疑,斯等皆當捉持如來[1]深妙之慧,得不退轉於最正覺。是故,阿逸!其[2]有欲求此大福者,若使三千大千世界滿其中火,故當入中聽斯佛名智慧之法。」
阿逸菩薩復白佛言:「寧有一法得不退轉,疾成無上正真道不?」
佛言:「有!阿逸!北方去此不可計數諸佛剎土,有世界名曰金剛堅固,其國有佛,號金剛堅強消伏壞散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曰眾祐,度人無量。其有得聞金剛堅強消伏壞散如來名者,歡喜信樂,持諷誦念,盡心供養,斯等皆當住不退轉,疾成無上正真之道,却於十萬億那術劫生死之罪,超然在後,其佛、如來功德無量弘誓乃爾!我自過去無數劫前,錠光如來興出於世,於彼佛所而得聞此金剛堅強消伏壞散如來名號,得超十萬億那術劫生死之罪。阿逸當知!若我不從錠光聞斯佛名者,我今故未得成正覺。其佛何故名曰金剛堅強消伏壞散?譬如金剛所在墮處,若山、若[3]崖、瓦石、土壘、牆壁、樹木,若遙[4]擬向所墮之處,莫不消滅破碎、壞散。如是,阿逸!其有得聞此佛名者,持諷誦念,一切諸欲皆疾消散,一切聲聞、辟支佛心褊狹之意皆悉消滅,疾得成就正覺之道,是故號曰金剛堅強消伏壞散如來。其佛、世尊,一切眾願具滿如是!
「復次,阿逸!北方去此度十萬億諸佛剎土,有世界名摩尼光,其國有佛,號曰寶火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曰眾祐,度人無量。其有得聞寶火如來名號者,歡喜信樂,持諷誦念,其有未入泥洹界者,斯等一切皆當得立不退轉地,疾成無上正真之道。其佛剎土一切人民,供養寶火如[5]來者,悉一大乘而得度脫,無有聲聞、緣覺之名。」
佛告長老大迦葉:「當知諸佛、如來之德不可思議!北方去此五十萬佛剎,有世界名阿竭流香,其國有佛,號寶月光明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曰眾祐,度人無量。迦葉!若族姓子、族姓女,其有得聞寶月光明如來名者,歡喜信樂,持諷誦念,此等後世所生之處,得不中止三昧正定;若三昧時,自見諸佛轉尊法輪,悉能總持諸佛之法;在所生處,常為眾生闡揚大法;辯才清妙,於眾特尊;諸所欲求,從願悉得。所以者何?其佛、世尊本求道時,興此誓願:『吾成正覺聞我名者,令使得此三昧定意,從初發意至于成道,於其中間常得此定,未曾中失!』」
於是世尊而歎頌曰:
「復次,迦葉!北方去此六萬佛剎,有世界名長歡樂,其國有佛,號曰賢最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曰眾祐,度人無量。其有得聞賢最如來名號之者,歡喜信樂,持諷誦念,所生之處,當為一切之所敬愛,[12]哀見信用;其所言教,莫不[13]承奉,其人皆當獲斯功德,得無礙辯;所說經法,眾生聞者,歡喜信解,莫不履行。」
於是世尊而歎頌曰:
「復次,迦葉!北方去此八千佛剎,有世界名曰現入,其國有佛,號寶蓮華步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曰眾祐,度人無量。若族姓子、族姓女,其有得聞寶蓮花步如來名者,歡喜信樂,持諷誦念,後生之處,顏貌端政,殊妙無比,眾共敬愛;自識宿命無數劫中事,皆悉了知,生所從來,所作善惡悉皆識知;其所生處,所說言教一切信奉,莫不承用。迦葉!若族姓子、族姓女得聞斯等諸如來尊、正覺名號、功德之行,若有愛樂女人身者,如是女人在於女中未得解脫。若厭女人身、不貪樂者,持諷誦念諸佛名者,盡可得斯[2]等德。」
迦葉白佛:「當復云何得此功德?」
佛言:「絕諸名色,盡諸欲垢,斯等疾逮無量功德,當疾遠離女人之身,當得具受男子之形。求為女者,所生之處,續受女人之身,都悉污穢一切世界。是故當棄女人之身,當得無比諸善知識,功德日生,亦自受福,復利他人多所饒益,一切男女於眾苦中疾得拔濟。譬[3]若毒樹所在之處,蔓莚生長多所傷害,若能[4]斷截諸毒樹者,[5]爾使一切普得快樂。女人之身譬若毒樹,增長諸欲,毒害精神,廣諸惡行,受無量苦,皆由女人。若能斷棄女人身者,則為斷絕眾生無量諸苦,壞眾惡行,閉絕三塗,開泥洹門,普使一切而得快樂,斯等疾入諸佛徑路。」
迦葉白佛:「云何得除女人之身?」
佛言:「當自觀身、觀他人身,解此二事俱不可得,不可得中無有徑路。若於男子及女人中觀其處所,男女相貌亦不可得;若了二事亦不可得,無處所者,當於其中願得清淨。若以清淨則無取捨,以無取捨便無識心,諦推覓之,亦不可得無有處所,意自思惟:『無處所中,為求男子成女人乎?』諦求索之,意不可得。若解意性,了無男女不可見者,爾乃得近如來之道。其欲發心疾欲除去女人之身,諦觀男子、女人之身,了無異同、增減之二,當受女人作女人形,如其所說以理推之,六[6]性分中亦不可得有男有女,其如是者,則為求索如來之道。其欲求解如此事者,復有諦了知此法者,是二輩人過去佛時,曾得聞此諸佛名號。當知其人過去世時,於諸佛所造大功德,今乃聞此諸佛名號。世所依仰為自在者,其奉持此諸尊號者獲無量福。其有聞者、若有學者,我普見之。有欲急求,得此經者,斯等已為見我無異。若有輕慢其人,說言此非佛語。作是言者,此等便為謗佛、毀經。謗斯經已為造大惡,緣此惡行當入地獄,受眾苦報無央數劫;地獄罪畢所生之處,常當聾瘂不能言語,諸情閉塞常不完具,常當愚癡而有[7]癲狂;其有嬈固諸菩薩者,薄德醜陋,言無威勢,常生下賤,常生惡道;所生之處常不聞法,如來正覺所說經法,終不能解說深妙義;愚癡之人與經共諍廣受罪報,增益其意毀斯經法,此眾生輩生常愚癡。諸佛正覺常為世間而作大明,我重慇懃誡[8]囑汝等諸比丘及比丘尼、清信士、清信女,其有謗毀罵經法者實受重罪!諸佛、世尊現在十方,無量世界為作法師,所說經法實難得聞。如來慈愍重誡汝等,若有信樂諸佛名號功德法者,於諸善法自然合偶;其有學持諷誦念者,其人疾得見諸如來,智慧轉增,得無礙慧;[9]其有勸人讀諸佛名,所生之處,遊四方域,獨言隻步而無所畏;其有好樂盡心敬奉此諸佛名,當知其人去正覺道終不復遠;其有好憙諸佛功德,[10]加益勸人學斯佛名,其人所在於諸如來所遊行處,於諸欲中無所畏難。當知,迦葉!若有比丘具四事法,乃能信此諸佛尊名。何等為四?過去世時於諸佛所得聞深法,憙樂靜寞清淨之處,世世值遇諸善知識,不於法中作危難行。當知,迦葉!是為四事。若有比丘以能[11]具此,於諸如來正覺法中而無疑難,其人得聞如來功德,爾乃一心能信樂之。」
於是世尊而歎頌曰:
「復次,迦葉!上方有[3]世界名曰寶月,其國有佛,號金寶光明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曰眾祐,度人無量,今現在說法。
「復次,迦葉!上方有世界名象步樓,其國有佛,號無量尊豐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曰眾祐,度人無量,今現在說法。
「復次,迦葉!上方有剎名天玉女,其國有佛,號無量尊離垢王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曰眾祐,度人無量,今現在說法。
「復次,迦葉!上方有剎名須彌幡,其國有佛,號曰德手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曰眾祐,度人無量,今現在說法。
「復次,迦葉!上方有剎名[4]尊聚尠意,其國有佛,號無數精進興豐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曰眾祐,度人無量,今現在說法。
「復次,迦葉!上方有剎名曰無受,其國有佛,號無言勝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曰眾祐,度人無量,今現在說法。
「復次,迦葉!上方有剎名淨觀莊嚴,其國有佛,號無愚豐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曰眾祐,度人無量,今現在說法。
「復次,迦葉!上方有剎名曰日光,其國有佛,號月英豐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曰眾祐,度人無量,今現在說法。
「復次,迦葉!上方有剎名曰說法,其國有佛,號無量光豐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曰眾祐,度人無量,今現在說法。
「復次,迦葉!上方有剎名寶豐首盡,其國有佛,號逆空光明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曰眾祐,度人無量,今現在說法。
「復次,迦葉!上方有剎名曰好集,其國有佛,號最清淨無量幡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曰眾祐,度人無量,今現在說法。
「復次,迦葉!上方有剎名曰殊勝,其國有佛,號好諦住[5]唯王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曰眾祐,度人無量,今現在說法。
「復次,迦葉!上方有剎名生精進,其國有佛,號成就一切諸利豐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曰眾祐,度人無量,今現在說法。
「復次,迦葉!上方有剎名曰願力,其國有佛,號淨慧德豐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曰眾祐,度人無量,今現在說法。
「復次,迦葉!上方有剎名娛樂入,其國有佛,號淨輪幡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曰眾祐,度人無量,今現在說法。
「復次,迦葉!上方有剎名栴檀香,其國有佛,號琉璃光最豐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曰眾祐,度人無量,今現在說法。
「復次,迦葉!上方有剎名曰星宿,其國有佛,號寶德步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曰眾祐,度人無量,今現在說法。
「復次,迦葉!上方有剎名無量德豐,其國有佛,號最清淨德寶住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曰眾祐,度人無量,今現在說法。
「復次,迦葉!上方有剎,名曰聲所不至,其國有佛,號度寶光明塔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曰眾祐,度人無量,今現在說法。
「復次,迦葉!上方有剎名無際[1]眼,其國有佛,號無量慚愧金最豐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曰眾祐,度人無量,今現在說法。」
於是世尊而歎頌曰:
「復次,迦葉!上方有剎名寶蓮花莊嚴,其國有佛,號蓮花尊豐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曰眾祐,度人無量。其有得聞蓮花尊豐如來名者,三惡之道為已閉塞,為已得成如來之花,於諸正覺一切法中,便為得成無上道花,却生死罪三十六劫。」
於是世尊而歎頌曰:
「復次,迦葉!上方有剎名曰寶[8]鐙,其國有佛,號淨寶興豐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曰眾祐,度人無量。其有得聞淨寶興豐如來名者,歡喜信樂,持諷誦念,其人得七覺意寶,却三十劫生死之罪。」
於是世尊而歎頌曰:
「復次,迦葉!上方有剎名曰電光,其國有佛,號電鐙幡王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曰眾祐,度人無量。其有得聞電鐙幡王如來名者,歡喜信樂,持諷誦念,斯[10]其人等悉當遠離八難之處,終不復生下劣之家。」
於是世尊而歎頌曰:
「復次,迦葉!上方有剎名虛空緻,其國有佛,號法空[12]鐙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曰眾祐,度人無量。其有得聞法空鐙如來名者,歡喜信樂,持諷誦念,却六十劫生死之罪,得不退轉於最正覺,常得與諸佛共會,現世得見其佛、世尊,亦於夢中見此如來。當知,迦葉!其人今世五體投地,一心恭敬向於如來,其人則種無量功德,諸善根栽悉得具滿,常當得值諸善知識,常與諸人共相敬愛。如是,迦葉!是為現世獲諸善報,其佛、如來一切功德普集如是。」
於是世尊而歎頌曰:
「復次,迦葉!上方有剎名審諦分,其國有佛,號一切眾德成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曰眾祐,度人無量。何故此界名審諦分?當知,迦葉!其彼世界皆為八分:眾花分、栴檀樹分、金多羅樹寶緻分。其佛剎土出眾名香,遍其世界;於彼剎土在虛空中,成為香蓋普覆佛剎。其佛、如來趣於法座莊嚴大會,其有得聞一切眾德成如來名者,六情端政常得清淨,解了諸佛妙法之分,却八十劫生死之罪。」
於是世尊而歎頌曰:
「復次,迦葉!上方有剎名[3]日月英,其國有佛,號賢幡幢王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曰眾祐,度人無量。其有得聞賢幡幢王如來名者,歡喜信樂,持諷誦念,其[4]人當得立不退轉,成最正覺,却五十劫生死之罪。」
於是世尊而歎頌曰:
「復次,迦葉!上方有剎名曰寶種,其國有佛,號一切寶緻色持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曰眾祐,度人無量。其剎何故名曰寶種?當知,迦葉!其佛世界一切眾生悉求無上正真之道,其國菩薩神足勇猛,無數菩薩俱共同時如彈指頃,以神足力飛到十方,供養無量恒沙諸佛悉皆周遍,悉能成就一切眾生。說是諸佛功德處時,若有聞者,則為到此諸佛國已。誰能發起大精進行?有菩薩摩訶薩其有捉持此名號者,其名曰師子戲菩薩、師子奮迅菩薩、師子幡菩薩、師子作菩薩、堅勇精進菩薩、擊金剛慧菩薩。其有得聞一切寶緻色持如來名號及諸菩薩大士名者,皆悉當得如來十力、十八不共特異之法,常能轉於不退法輪,却六百劫生死之罪。」
於是世尊而歎頌曰:
爾時世尊說諸如來名號之時,諸在會者悉於座上,遙見此等諸佛、世尊各在其國大眾之中而說經法,悉從坐起,禮諸世尊,莫不歡喜,踊躍無量。於時會中無數千人已,有得道、未得道者,悉發無上正真道意。十方世界諸菩薩等各如恒沙,皆來詣此禮釋迦文。於其會中一億比丘得阿羅漢,比丘比、丘尼復有十萬人得法眼淨。復有十萬人悉得法忍,五百優婆塞、四百優婆夷同時從坐起整衣服供養如來,盡發無上正真道意。
於是舍利弗長跪叉手,前白佛言:「此名何經?云何奉持?」佛言:「此經名曰『稱揚諸佛功德法品』,亦復名曰『集諸佛花』。當奉行之!」
爾時世尊說此經竟,舍利弗及諸比丘、諸天、人民、龍、阿須倫一切大會,皆大歡喜,前為佛作禮而去。
佛說稱揚諸佛功德經卷下
麟嘉六年六月二十日,於龜茲國金華祠演出此經,譯梵音為晉言。曇摩跋檀者,通阿毘曇,暢諸經義,又加究盡摩訶衍事,辯說深法,於龜茲國博解第一。林即請命出此經,檀手自執梵本,衍為龜茲語經。當如是時,道俗歡喜歎未曾有,競共諷誦美其功德。沙門慧海者,通龜茲語,善解晉音。林復命使譯龜茲語為晉音,林自筆受,章句鄙拙,為辭不雅,貴存本而已。其聞此經,歡喜信樂,一心恭敬,受持諷誦諸佛名字、興顯讚揚如來功德,廣加宜傳,得不退轉,疾成無上正真之道,無數天魔不能毀壞無上道心。所生之處,嚴淨佛剎,常得值遇諸佛世尊。端正殊妙,顏容光澤,常能解了無量智慧。得無礙辯,常為眾生闡揚大法,於大眾中最為上首。後成佛時。剎土清淨。於諸佛國。最尊第一。願使十方無量眾生普令諷持,解了如來無礙之慧功德巍巍,亦當如此諸佛世尊。
稱揚諸佛功德經卷下
校注
[0099003] 眾【大】,比丘【宋】【元】【明】【宮】 [0099004] 毀壞【大】,壞毀【宋】【元】【明】【宮】 [0099005] 一【大】,二【宋】【元】【明】【宮】 [0099006] 號【大】,〔-〕【宋】【元】【明】【宮】 [0099007] 億【大】,〔-〕【宋】【元】【明】【宮】 [0099008] 以【大】,已【宮】 [0099009] 政【大】*,正【宋】【元】【明】【宮】* [0099010] 當【大】,得【宋】【元】【明】【宮】 [0099011] 處【大】,家【宋】【元】【明】【宮】 [0099012] 除壞【大】,壞除【宋】【元】【明】【宮】 [0099013] 口【大】,舌【宋】【元】【明】【宮】 [0099014] 疾【大】,病【宋】【元】【明】【宮】 [0099015] 利【大】,剎【宋】【元】【明】【宮】 [0099016] 惟【大】,唯【宋】【元】【明】【宮】 [0099017] 埠【大】,堆【宋】【元】【明】【宮】 [0100001] 深【大】,微【宋】【元】【明】【宮】 [0100002] 有【大】,〔-〕【宋】【元】【明】【宮】 [0100003] 崖【大】,岸【宋】【元】【明】【宮】 [0100004] 擬【大】,礙【元】【明】 [0100005] 來【大】,來之【宋】【元】【明】【宮】 [0100006] 昱【大】,煜【宋】【元】【明】【宮】 [0100007] 無所有【大】,有無所【宋】【元】【明】【宮】 [0100008] 當【大】,常【明】 [0100009] 猗【大】*,倚【宋】【元】【明】【宮】* [0100010] 空中【大】,虛空【宋】【元】【明】【宮】 [0100011] 諮【大】,害【宮】 [0100012] 哀見【大】,哀之見【宋】【宮】,言見【元】【明】 [0100013] 承奉【大】,稟承【宋】【元】【明】【宮】 [0101001] 以【大】*,已【宋】【元】【明】【宮】* [0101002] 等【大】,等眾【宋】【元】【明】【宮】 [0101003] 若【大】,如【明】 [0101004] 斷截【大】,截斷【宋】【元】【明】【宮】 [0101005] 爾【大】,令【宋】【元】【明】【宮】 [0101006] 性【大】,情【宋】【元】【明】【宮】 [0101007] 癲【大】,顛【宋】【元】【明】【宮】 [0101008] 囑【大】,屬【宋】【元】【明】【宮】 [0101009] 其【大】,其人【宮】 [0101010] 加【大】,〔-〕【元】 [0101011] 具【大】,見【宋】【元】【明】 [0102001] 特【大】,別【宮】 [0102002] 名者【大】,佛名【宋】【元】【明】【宮】 [0102003] 世【大】,〔-〕【宋】【元】【明】 [0102004] 尊【大】,遵【宋】【元】【明】【宮】 [0102005] 唯【大】,惟【宮】 [0103001] 眼【大】,限【宋】【元】【明】【宮】 [0103002] 功德成【大】,成功德【宋】【元】【明】【宮】 [0103003] 清【大】,淨【宋】【元】【明】【宮】 [0103004] 昱【大】,煜【明】 [0103005] 耀【CB】【麗-CB】,燿【大】,曜【宮】 [0103006] 劫生死罪【大】,六劫生死【宋】【元】【明】【宮】 [0103007] 德【大】,得【宋】【元】【明】【宮】 [0103008] 鐙【大】下同,燈【宋】【元】【明】【宮】下同 [0103009] 明【大】,燈【宮】 [0103010] 其【大】,之【宋】【元】【明】【宮】 [0103011] 大【大】,天【元】【明】 [0103012] 鐙【大】下同,燈【明】下同 [0103013] 踰【大】,喻【宋】【元】【明】【宮】 [0103014] 諸【大】,其【宋】【元】【明】【宮】 [0104001] 妙甚姝【大】,甚姝妙【宋】【元】【明】【宮】 [0104002] 越【大】,異【宋】【元】【明】【宮】 [0104003] 日【大】,曰【元】【明】 [0104004] 人【大】,有【宋】【元】【明】【宮】 [0104005] 界名日【大】,有界名【元】【明】 [0104006] 名【大】,號【宋】【元】【明】【宮】 [0104007] 此【大】,比【明】 [0104008] 慧【大】,德【宋】【元】【明】【宮】 [0104009] 等【大】,者【明】 [0104010] 悋【大】,垢【宋】【元】【明】【宮】 [0104011] 輕【大】,在【宮】 [0104012] 真【大】,直【宋】【元】【明】【宮】 [0104013] 遍熏【大】,熏徧【元】【明】 [0105001] (巍巍…卷下)四百二十四字【大】,〔-〕【宋】【元】【明】【宮】【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14 冊 No. 434 佛說稱揚諸佛功德經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0-07-1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北美某大德提供,三寶弟子提供新式標點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