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陰經卷下
[9]神足品第六
爾時,妙覺如來即以神足化此三千大千剎土,上至非想非非想天、下至無救地獄,皆[10]悉金色,皆如妙覺如來而無有異——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圓光七尺——皆坐寶蓮華高座上坐,演出梵音,聲聞三千大千剎土。
一一諸佛說八萬四千雜行,其覩光明者,[11]淫、怒、癡病皆自消滅,異口同音而說頌曰:
爾時,有菩薩即從坐起,偏露右臂,右膝著地,長跪合掌叉手,前白佛言:「快哉,世尊!神足無量不可思議。今欲所問,若見聽者乃敢陳啟。」
妙覺如來告彼菩薩:「善哉,善哉!族姓子!恣[15]爾所問,吾當一一分別說之。」
時彼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來神足不可究暢,[16]令此三千大千世界[17]烔然金色。是何三昧有此神變?」
佛告菩薩:「此神變者,是三昧王三昧,唯有諸佛乃能變現,非聲聞、辟支佛所能。修行此三昧王三昧,將從八萬四千——或有三昧名虛空藏、或有三昧名昇法堂、或有三昧名月光清淨、或有三昧名破有入無、或有三昧名一意不亂、或有三昧名除去塵霧、或有三昧名拔三毒根本、或有三昧名滅過去當來今現在病、或有三昧名開甘露法門。」
爾時,世尊欲解斯義,[18]宣說頌曰:
爾時,妙覺如來說此頌時,諸佛、世尊同時舉手讚妙覺如來,以偈頌曰:
當時世尊說此頌時,有百億希望中陰眾生求佛身[4]色紫磨金形——如我今日神變無量——要當來世皆當成佛,悉同一號,[5]號妙覺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6]中陰經破愛網品第七
爾時,妙覺如來將欲破愛結使、欲使四眾自見證驗,即入不動三昧,欲令彼眾知欲愛、色愛、無色愛。
爾時,世尊重自思惟:「此欲界眾生亦愛、非愛,亦有漏、無漏,亦有為、無為,亦可記、不可記;色界眾生非有、非無,非想、非不想識可見法,三界欲最重,染著不可離;中陰眾生等,要須聖教。
「五識眾生有前、有後,非想非非想識眾生有取涅槃、無取涅槃者。云何中陰眾生遇聖得證?
「彼有一病計無我、命恒計無常,前生非後生、後生非前生。此聖人語,非本發心意,要須聖人,如聲聞法。
「五色識者根本未成,見佛、識佛一一所著,多受福地,墮者非一,不計吾我身,是法、非法行,三界為網所覆,欲出難得脫。猶如擲[7]線丸,緒[8]在猶復還;三界眾生等,捨此復還此。」
爾時,世尊即說頌曰:
爾時,座上有一菩薩名曰炎光,即從坐起,偏露右臂,右膝著地,長跪合掌叉手,前白佛言:「如今世尊說真實之法——或言有法、或言無法,或言有為、或言無為,或言有記、或言無記——今眾生受化者,以何法化而得[19]度脫?」
爾時,世尊以頌報曰:
爾時,世尊說此頌時,六十八億那由他中陰眾生即從坐起,偏露右臂,右膝著地,長跪合掌叉手,前白佛言:「咄嗟!此苦乃是大苦,於眾苦中此愛最苦。唯願世尊聽為出家。」爾時,世尊默然聽之。
爾時,中陰眾生聞佛說法即得阿羅漢果。
中陰經三世平等品第八
爾時,座上有菩薩名不厭患劫,即從坐起,偏露右臂,右膝著地,合掌叉手,前白佛言:「善哉!最勝如來神力,極微妙不可思議如來神德,[2]廣長舌不犯眾生過。今此三聚眾生——過去、當來、[3]今現在——為過去耶?為未[4]來、現在耶?」
爾時,世尊告不厭患劫菩薩曰:「善哉,善哉!汝之所問於三聚眾生多所饒益、多所潤、及斷無明本、身業得清淨,非一佛所說。」
爾時,世尊即說頌曰:
爾時,世尊欲解斯義即說頌曰:
爾時,世尊說此頌已,[9]無量無限那由[10]他眾生,及中陰、五色識、非想非非想眾生,欲得去離,不樂三世。
爾時,世尊重說頌曰:
爾時,世尊即以神力接中陰眾生至非想非非想識天。爾時,世尊復以神力到彼,至非想非非想識界,施設莊嚴七寶高座皆有化佛,一一化佛皆有四眾,一一眾者威儀法則悉皆成就,此眾生中或有誦經、說義、賢聖默然,或有入定、出定。
爾時,妙覺如來復以神足十力接彼非想非非想識眾生——如中陰形,無有差別。
爾時,世尊如諸佛常法威儀法則,令無量化佛合為一佛,或以一身變為無量、或在樹下演說法教、或入初禪定意不亂、或在高巖閑靜寂處、或坐[12]處空作十八變——身下出火身上出水、[13]身上出火身下出水、履[14]地若空無有罣礙——或取滅度亦無滅度、或現無常身[15]體膖脹爛臭如白鴿色、或現手足[16]各在異處。
爾時,非想非非想識眾生見此變易心懷恐怖:「我本生心謂呼『定』是泥洹,無病、無老、無諸痛苦;今觀此法有生、有老、有病、死痛。今遇如來降神在此,若不順者,無擇地獄即我舍宅。吾本宿世同要之人。」先生彼識阿難陀、迦蘭陀見佛禮拜:「善哉,世尊![17]尊中無比。降神此界,如遇優曇鉢華;若佛不降[18]神此者,我等永處邊地,殺害無量迦蘭陀身。」
復自宣白:「今遭大聖,如日[1]消雪;若不遭聖,彼當墮墜作飛狸身,飛走盡害,無有脫者。以此本誓,願得脫苦際,虛空無量界,神[2]德三界尊,辟支、聲聞等,眼之所能見。」
爾時,迦蘭陀作是念:「我等同生,生此識界罪福未分,或墮邪見、受飛狸身。我本造身,不獨三界——中陰、五色及無色形。」
已生此念,非想識眾皆生苦心:「我等諸人雖生此處,非得泥洹、非安隱處。今[3]遇如來說真實法,斷拔千萬門,不去亦不來。貪欲本生我,我今還滅汝。為過所覆非,今世、後世,生有老病、苦,如影重有影、如月、樹葉影現於水,野干飲之終竟無獲。我今三世尊有實、無實,法化不變易,生者非有生。善哉!世微法,難度而度。世間愚癡人,計我為身實,當其捨壽時,鉤鏁骨相連,分別彼身中。何者命與壽?生死纏裹苦,捨彼復受此。處胎冷熱苦,出有生滅憂,母雖樂育我,不生誰有患?落漠如水泡,識神染其形,輪轉五趣中,所往無脫處,生死五道海,無[4]往而不經。心為殺身本,汝滅我何患?虛空無本末,誰知常無常?」
彼無想之識見阿[5]蘭、迦蘭陀,一為邊地王、一為著翅虫。「三界最為苦,本處非泥洹,如遊[6]曠野,指東謂為西。今遭大聖,於一切眾苦都得解脫。」
爾時,非想非無想識眾生即於佛前尋聲而說頌曰:
爾時,妙覺如來復以頌報曰:
爾時,世尊說此頌時,非想非非想識眾生皆發無上正真道意,於無餘泥洹而不般泥洹。
或有應生天者與說十善法,應生人中為說五戒,或趣三惡道者與說刀山、劍樹、火車、爐炭。如此等類,三百三十六億那由他厭患劫壽,聞清淨法即成道果。
爾時,世尊復以神足、十力、無畏接彼非想非非想識眾生,將至五色識界眾生,修治道樹,莊嚴剎土,放大光明,一一光明皆有化佛,一一化佛皆坐七寶高座,三十二大人之相,說六度無極。
彼五色眾生見如來變化,心垢縛著坦然除盡,不復願樂染著生死。
爾時,世尊以清淨梵音而說頌曰:
當其世尊說此頌時,無限無量五色識眾生盡同一號,於當來世號普廣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中陰經無生滅品第九
爾時,妙覺如來將欲移到諸佛剎土,告三聚眾生發心趣向求泥洹道:「今我現在與汝說法,若有所疑即來問我。泥洹有生、有滅不耶?」
爾時,三聚眾生聞如來語,前白佛言:「從欲界上至非想非非想,發意趣大乘不思議法,未曾聞有有為、無為法,何者有餘?何者無餘?何者是上人法?何者非上人法?」
爾時,世尊與三聚眾生分別句義、字義及無相義:「如來神力有三十二法。何者為三十二?[3]億本宿命中根本所生,知本所從一一所生,彼死生此、此死生彼。以眼識通觀察,如掌中觀珠;以耳通蠅行、蟻步及微細聲皆悉聞之。本有三界,今無三界。汝等受道證,發心各各異,中[4]間等變易。何者是三界?何者非三界?」
爾時,世尊說此語時,三聚眾生重生狐疑。
爾時,世尊知彼眾生心之所念,欲得與說無相法觀,以頌說曰:
當其世尊說此頌時,見此初學弟子剃除鬚髮受聖教;百七十億眾生願樂欲得思惟法觀,不樂在家,[14]出為沙門。
佛告三聚眾生:「我今東北方無限無量恒河沙數,彼有剎土名曰清明,佛名明月。彼土人民無婬、怒、癡,亦無憍慢、我慢、不如慢。彼土眾生恒樂安靜,獨坐無為,繫念在前,初無亂想,雷、電、霹靂,心無傾動。」
爾時,妙覺如來適彼剎土遇地而坐,彼眾生見坐禪者悉共效之。
佛以神力、以無想法觀,迴眾生心如手轉物,令彼眾生知有常、無常,知生、老、病、死苦,或有眾生令知有念、或有眾生令知有[1]持、或有眾生令知有安、或有眾生令知自守。
佛將欲現四禪功德,即於三聚眾生前,從初禪出入二禪、三禪、四禪,從四禪起入三禪、二禪、初禪,從初禪至三禪、從第四至第二禪,此名師子奮迅三昧。
爾時,世尊現此神足三昧定意度無限無量那由他眾生,皆共同發無上正真道,有願樂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法眼淨得辟支佛道。
當於爾時,妙覺如來忽然不現。
中陰經空無形教化品第十
爾時,妙覺如來捨中陰形入虛空藏三昧,以佛吼而吼出八種音聲。何謂為八?非男聲、非女聲、非長聲、非短聲、非豪貴聲、非卑賤聲、非苦聲、非甘露聲。
爾時,世尊隱形不現,演出八萬四千諸度無極。何謂八萬四千度無極?想非想有[2]愛入結使患本,如月雲覆,一切眾生為欲所牽,有四百病,一生而一滅。人犯五逆,欲離泥犁去,見[3]八地獄,衣毛皆竪。
南、西方、北、東亦爾,以聞響眾生故,演此諸法。
當於爾時,三聚眾生聞虛空語聲,無色、無形,於其中間演出諸法:「善哉!諸佛教無色、形,難可思議。」
爾時,如來答彼音聲,即說頌曰:
爾時,世尊說此頌時,八十七億那由他三聚眾生解無形相法,發無上正真道意。
中陰經有色無色品第十一
爾時,座上有菩薩聞空中有如來聲,仰[15]觀空中嘆曰:「甚哉!但聞其聲,不見其形。此色非本色,餘陰亦復爾。此欲界眾生難可免度,要須智劍[16]剔除令無餘。我本修梵行,非身、口、意造,非[17]一、非二。欲我從汝生,由汝墮三塗,一念欲滅,眾想亦無去、來、今。過去諸如來,教化群[18]生類:說過去,不說今、未[19]來;說未來,不說過去、現在;說現在,不說過去、未來;或言有三世、或言無三世。」
爾時,世尊欲重解斯義而說頌曰:
爾時,大勢至、觀世音菩薩承佛威神音響教化,即以神口而說頌曰:
爾時,觀世音說此頌時,三億眾生發無上正真道意。
中陰經歡喜品第十二
爾時,妙覺如來入寂滅三昧,將欲遊行他方世界顧見所度。
不可計眾生心懷踊躍,猶如比丘入四禪法,心意淡然,無飢無渴:「善哉!教化不失本願。」心懷自慶而說頌曰:
中陰經卷下
校注
[1064009] 神【大】,中陰經神【宋】【元】【宮】 [1064010] 悉【大】,紫【宋】【元】【明】【宮】 [1064011] 淫【大】,媱【宋】【元】【明】【宮】 [1064012] 渡【大】,度【宋】【元】 [1064013] 使【大】,駛【元】【明】 [1064014] 渡【大】,度【宋】【元】【明】【宮】 [1064015] 爾【大】,汝【元】【明】 [1064016] 令【大】,今【宋】【元】【明】【宮】 [1064017] 烔【大】,烱【宋】【元】【明】【宮】 [1064018] 宣【大】,重【宋】【元】【明】【宮】 [1064019] 切【大】,劫【宋】【元】【明】 [1065001] 特【大】,將【宮】 [1065002] 飢【CB】*【麗-CB】*【宮】*,饑【大】* [1065003] 池【大】,地【宋】【元】【明】【宮】 [1065004] 色【大】,相【宮】 [1065005] 號【大】,〔-〕【宋】【元】【明】【宮】 [1065006] 中陰經【大】*,〔-〕【明】* [1065007] 線【大】,綖【宋】【元】【明】【宮】 [1065008] 在【大】,者【宮】 [1065009] 天【大】,大【宮】 [1065010] 移【大】,秘【宮】 [1065011] 止【大】,正【宋】【元】【明】【宮】 [1065012] 幾【大】,識【宋】【元】【明】 [1065013] 礙【大】,閡【宋】【元】【明】【宮】 [1065014] 脫【大】,安【宮】 [1065015] 持【大】,行【元】【明】 [1065016] 塵【大】,麤【宋】【元】【明】 [1065017] 淤【大】,污【宋】【元】【明】【宮】 [1065018] 生【大】,金【元】【明】 [1065019] 度脫【大】,濟度【宋】【元】【明】【宮】 [1066001] 王天【大】,天王【元】【明】 [1066002] 廣【大】,出廣【宋】【元】【明】【宮】 [1066003] 今【大】,〔-〕【宋】【元】【明】【宮】 [1066004] 來【大】,來耶【宋】【元】【明】【宮】 [1066005] 豁【大】,霍【宋】【元】【明】【宮】 [1066006] 深【大】,染【宋】【元】【明】 [1066007] 淨【大】,業【宮】 [1066008] 功【大】,劫【宮】 [1066009] 無量【大】,〔-〕【宮】 [1066010] 他【大】,〔-〕【宋】【元】【明】【宮】 [1066011] 盡【大】,塵【宋】【元】【明】【宮】 [1066012] 處【大】,虛【宋】【元】【明】【宮】 [1066013] 身上出火身下出水【大】,〔-〕【宋】【元】【明】【宮】 [1066014] 地【大】,水【宋】【元】【明】【宮】 [1066015] 體膖【大】,膖體【元】【明】 [1066016] 各【大】,又【宋】 [1066017] 尊中無比【大】,中無比之【明】 [1066018] 神【大】,〔-〕【宋】【元】【明】【宮】 [1067001] 消【大】,銷【宋】【元】【明】【宮】 [1067002] 德【大】,得【宋】【元】【明】【宮】 [1067003] 遇【大】,遭【宮】 [1067004] 往【大】,住【元】【明】 [1067005] 蘭【大】,難陀【宋】【元】【明】 [1067006] 曠【大】,壙【宋】【宮】 [1067007] 在【大】,住【宋】【元】【明】 [1067008] 倦【大】,惓【宋】【宮】 [1067009] 更【大】,受【宋】 [1067010] 愛【大】,受【宋】【元】【明】【宮】 [1067011] 重【大】,相【宋】【元】【明】【宮】 [1067012] 生不斷【大】,不斷絕【宋】【元】【明】【宮】 [1068001] 度【大】,處【宋】【元】【明】【宮】 [1068002] 聖賢【大】,賢聖【明】 [1068003] 億【大】,憶【宋】【元】【明】【宮】 [1068004] 間【大】,聞【宋】【元】【明】【宮】 [1068005] 土【大】,上【宋】【宮】 [1068006] 命【大】,今【宋】【元】【明】【宮】 [1068007] 把【大】,色【宮】 [1068008] 眾【大】,聚【宋】【宮】 [1068009] 從【大】,徙【宋】【元】【明】【宮】 [1068010] 逮【大】,還【宋】【元】【明】【宮】 [1068011] 沙【大】,河【宮】 [1068012] 被【大】,披【宋】【元】【明】【宮】 [1068013] 我【大】,其【宋】【元】【明】【宮】 [1068014] 出【大】,出家【宋】【元】【明】【宮】 [1069001] 持【大】,待【宋】【元】【明】【宮】 [1069002] 愛【大】,受【宋】【元】【明】【宮】 [1069003] 八【大】,入【元】【明】 [1069004] 形【大】,口【宋】【元】【明】【宮】 [1069005] 曰【大】,白【明】 [1069006] 生【大】,至【宋】【元】【明】【宮】 [1069007] 行諸【大】,代謝【宋】【元】【明】【宮】 [1069008] 法【大】,壞【宋】【元】【明】【宮】 [1069009] 及【大】,友【宋】 [1069010] 人【大】,至【元】【明】 [1069011] 至【大】,生【元】【明】 [1069012] 相【大】,法【宋】【元】【明】【宮】 [1069013] 滅處【大】,處滅【元】【明】 [1069014] 見正【大】,正見【宋】【元】【明】【宮】 [1069015] 觀【大】,視【宋】【元】【明】【宮】 [1069016] 剔【大】,刎【宋】【元】【明】【宮】 [1069017] 一【大】,一亦【宋】【元】【明】【宮】 [1069018] 生【大】,萌【宋】【元】【明】【宮】 [1069019] 來【大】,來今【宋】【元】【明】【宮】 [1070001] 尊【大】,事【宋】【元】【明】【宮】 [1070002] 欲【大】,大【宋】【元】【明】 [1070003] 反【大】,返【宋】【元】【明】【宮】 [1070004] 善【大】,著【宋】【元】【明】【宮】 [1070005] 群【大】,辟【宋】【元】【明】【宮】 [1070006] 而去【大】,〔-〕【明】【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12 冊 No. 385 中陰經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0-07-1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毛佩君、廖予安、廖予慈大德提供新式標點,其他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