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善住意天子所問經卷中
爾時,文殊師利童子隨心化作三十二殿——四角四柱,縱廣正等,種種嚴飾,甚可愛樂——於彼殿中有化床座,以天寶物而覆其上,一一床座有化菩薩,具三十二大人之相。爾時,文殊師利童子以威神力,令此蓮華遍行三千大千世界往如來所,圍遶世尊及比丘僧滿三匝已,住虛空中,光明遍滿世尊眾會,四方圍遶。
爾時,蓮華臺中菩薩并化殿上諸化菩薩,彼諸菩薩同聲以偈讚如來曰:
說此偈時,於眾會中二萬二千人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五百比丘不受,諸法漏盡,心得解脫;三百比丘尼遠塵離垢,得法眼淨;七千優婆塞、優婆夷、二萬七千天子得離垢法眼;三百菩薩得無生法忍。於此三千大千世界六種震動——動、遍動、等遍動、震、遍震、等遍震。
爾時,長老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是誰威力令此三千大千世界六種震動?此蓮花中殿中菩薩善說如是甚深之法,放大光明遍照此會,如是無量多億天子皆悉來集、如是無量多億菩薩皆悉來集。」
佛[3]言:「舍利弗!此是文殊師利童子威神力故,得見如是妙色莊嚴。何以故?舍利弗!文殊師利童子與善住意天子今日相隨請問如來破壞魔軍三昧法門,如法問難不可思議甚深佛法。」
尊者舍利弗言:「不爾。世尊!文殊師利童子未來此會,我不曾見。」
佛言:「舍利弗!汝善[4]諦觀。如是,文殊師利童子今在此處,與一切魔、一切魔眾、一切魔[5]官作大衰變,極大莊嚴來至我所。」
爾時,文殊師利童子入壞魔軍三昧法門。文殊師利入壞魔軍三昧門時,若干三千大千世界百億魔宮毀變欲壞,陳朽闇冥,無有威光;一切魔身皆悉衰變,極成老弊,各自知見拄杖而去;魔之眷屬亦復如是。見已,宮殿毀變欲壞,陳朽闇冥,無有威光。爾時,眾魔皆生怖畏,驚恐毛竪,心生疑慮,作如是念:「以何因緣我此宮殿毀變欲壞,如是陳朽、如是闇冥,無有威光?莫令我身退失此處。」
時彼眾魔生如是心,未久之間,爾時文殊師利童子即復化作百億天子在於魔前。彼化天子語魔波旬作如是言:「汝莫怖畏,非汝有惡、非汝有衰、非汝欲退。今有童子菩薩摩訶薩名文殊師利,得不退轉,彼今住在破壞魔軍三昧法門,是彼菩薩威力所作。」
彼化天子說如是語,時魔既聞文殊師利童子名已,轉更恐怖,一切魔宮皆悉戰動。時魔波旬語化天子作如是言:「願君救我,願君救我。」
時化天子語魔波旬作如是言:「勿怖,勿怖。汝今往詣釋迦牟尼如來佛所。如來大悲,於怖畏者能施無畏。」彼化天子如是說已,即於其處忽然不現。
時魔波旬、一切眷屬,於一念頃、一羅[6]婆頃、摩[7]睺多頃,百億波旬無量眷屬,如老、極老拄杖而去何處如來、應、正遍知。往到佛所,一切同聲而白佛言:「救我,世尊!救我,世尊!救我,善逝!救我,善逝!惟願世尊救我,救我。惟願善逝救我,救我。我本妙色,今者如是衰變不好[8]者。世尊!我寧聞說億百千佛如來名號,而不用聞文殊師利童子一名。何以故?以我聞此文殊師利童子名字生大怖畏,驚恐[9]危故、畏退失故,我今如是恐畏退失。」
爾時,世尊語魔波旬作如是言:「汝今云何如是說耶?億百千佛如來名號不作一切眾生利益,不曾已作、今亦不作、當亦不作。如是,文殊師利童子常作一切眾生利益——已作、今作、當作利益——眾生熟已,令得解脫。汝今雖聞億百千佛如來名號,不生苦惱、不生怖畏,云何而言文殊師利一童子名我不用聞?」
爾時,魔波旬白佛言:「世尊!我甚恥愧如是身老,我甚怖畏。世尊!我憶本身、我憶本色,願還如本少身、少色。」
佛言:「波旬!且住,且住。且待須臾,文殊師利童子菩薩當來至此。汝此色者非是真色,宜可除捨。」
爾時,文殊師利童子起彼三昧——無量百千諸天導從,無量百千諸大菩薩、諸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A1]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百千音樂皆出妙聲,[1]優鉢羅花、鉢頭摩花、拘物頭花、[2]芬陀利花如雨而下,極大莊嚴娛樂戲樂——來至佛所,頭面禮足,右遶三匝,却住一面。
爾時,世尊告彼童子文殊師利作如是言:「文殊師利!汝入破壞一切魔軍三昧門耶?」
文殊師利答如來言:「入已,世尊!」
爾時,世尊問童子言:「文殊師利!於何佛所得是三昧?聞此三昧其已久如。」
文殊師利童子答言:「世尊!未發菩提心時,我從彼佛得聞如是三昧法門,我[3]此三昧如是成已。」
世尊問言:「文殊師利!彼佛如來名字何等,說是三昧,汝從彼佛得聞如是三昧法門?」
文殊師利答言:「世尊!乃往過去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耶阿僧祇劫有佛出世,號曼陀羅婆花香如來、應、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彼說如是三昧法門,我從彼佛得聞如是破壞魔軍三昧法門。」
世尊問言:「文殊師利!此三昧門云何而得?」
文殊師利答言:「世尊!有二十法,若菩薩摩訶薩畢竟成就彼二十法得此三昧,能壞魔軍。何等二十?世尊!所謂菩薩破壞貪欲、破壞貪心,破壞瞋恚、破壞瞋心,破壞愚癡、破壞癡心,破壞嫉妬、破壞嫉心,破壞憍慢、破壞慢心,破[4]壞[5]垢惡、破壞[6]垢[7]心,破壞熱惱、破壞熱心,破壞想念、破壞想心,破壞見著、破壞見心,破壞分別、破壞分別心,破壞取著、破壞取心,破壞執著、破壞執心,破壞取相、破壞相心,破壞有法、破壞有心,破壞常法、破壞常心,破壞斷法、破壞斷心,破壞陰法、破壞陰心,破壞界法、破壞界心,破壞入法、破壞入心,破壞三界、破壞三界心。如是二十,菩薩若能畢竟成就此二十法,得此三昧。
「復次,世尊!有四種法,若菩薩摩訶薩畢竟成就彼四種法,得此三昧。何等為四?一者、清淨心,二者、不諂曲心,三者、深心,四者、一切施與;如是四法。菩薩若能畢竟成就此四種法,得此三昧。
「復有四法,若菩薩摩訶薩畢竟成就彼四種法,得此三昧。何等為四?一者、不違於信,二者、畢竟實語,三者、隨順想行,四者、不取一切法;是為四法。
「復有四法,若菩薩摩訶薩畢竟成就彼四種法,得此三昧。何等為四?一者、親近善知識,二者、正念思惟,三者、如法修行,四者、不與惡人相隨;是為四法。
「復有四法,若菩薩摩訶薩畢竟成就彼四種法,得此三昧。何等為四?謂不缺戒、不穿漏戒、不[8]依止戒、不濁戒等;是為四法。
「復有四法,若菩薩摩訶薩畢竟成就彼四種法,得此三昧。何等為四?一者、捨聲聞心,二者、不受辟支佛心,三者、堪忍住持,四者、不捨眾生;是為四法。
「復有四法,若菩薩摩訶薩畢竟成就彼四種法,得此三昧。何等為四?一者、修習空法,不取丈夫;二者、修習無相,不取於相;三者、修習無願,不取願心;四者、心不貪著,一切能捨;是為四法。
「世尊!菩薩摩訶薩畢竟成就如是法門,是故得此破壞魔軍三昧法門。如是,世尊!彼曼陀羅婆華香如來說此三昧門。我從彼佛得聞如是三昧門已,復有如來號一切珠寶電蔽日月光如來、應、正遍知,我於彼佛聞此三昧,具足成就。彼佛說此三昧門時,彼眾會中十千菩薩皆得成就此三昧門。」
爾時,長老舍利弗白佛言:「世尊!希有,世尊!今此童子文殊師利乃能善得此三昧門,既成就此三昧門已,令魔波旬得此衰變。」
爾時,世尊即告尊者舍利弗言:「於意云何?汝舍利弗見此三千大千世界魔[9]波旬如是變者,勿作是見。何以故?舍利弗!如是,十方恒河沙等諸佛世界彼魔波旬,一切皆悉如是衰變,悉是文殊師利童子威力所作。」
爾時,世尊如是說已,復告文殊師利童子作如是言:「文殊師利!止汝神力所入三昧,令魔波旬還復前色,如本具足。」
爾時,文殊師利童子即止神力。時魔波旬一切前色皆悉還復,如本具足。
爾時,文殊師利童子問魔波旬,作如是言:「魔波旬!何處波旬眼?何處眼想?何處眼著?何處眼相?何處眼攀緣?何處眼障礙?何處眼憶念?何處眼我?何處眼依止?何處眼喜樂?何處眼戲論?何處眼我所?何處眼護?何處眼修?何處眼取?何處眼捨?何處眼分別?何處眼思量?何處眼決定?何處眼滅?何處眼生?何處眼執?何處眼來?如是等法是汝境界、魔業妨礙,如是至意,應如是知,色乃至法,應如是知。
「何處,波旬!非眼?非眼想?非眼著?非眼相?非眼攀緣?非眼障礙?非眼憶念?非眼我?非眼依止?非眼喜樂?非眼戲論?非眼我所?非眼護?非眼修?非眼取?非眼捨?非眼分別?非眼思量?非眼決定?非眼滅?非眼生?非眼執?非眼來?如是等法非汝境界,汝於其中無主、無力、無自在、非自在取,如是至意,應如是知,色乃至法,應如是知。」
爾時,文殊師利童子如如法說,彼魔眾中十千魔眾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魔之眷屬八萬四千遠塵離垢得法眼淨。
爾時,長老摩訶迦葉白佛言:「世尊!我欲得見文殊師利童子并彼菩薩摩訶薩。何以故?世尊!如是善人難可得見。」
爾時,世尊語文殊師利童子言:「文殊師利!汝現十方諸來菩薩摩訶薩身,此會大眾渴仰欲見。」
爾時,文殊師利童子語諸菩薩——名法菩薩、希有日光菩薩、魔[1]杖菩薩、妙音菩薩、定惡菩薩、寂治菩薩、勝治菩薩、法王吼菩薩——語如是等無量菩薩摩訶薩言:「各各現汝童子本身,如汝各各自佛世界諸菩薩身。」
文殊師利如是說已,爾時[2]彼諸菩薩等起彼三昧。起三昧已,各示本身,一切皆見彼大眾中,有菩薩身等須彌山,有菩薩身八萬由旬,有菩薩身百千由旬,有菩薩身九十、八十、七十、六十、五十、四十、三十、二十、十千由旬,復有菩薩摩訶薩身一千由旬,有菩薩身五百由旬,有菩薩身一百由旬,有菩薩身五十由旬、四十由旬、三十由旬、二十由旬、十由旬者、有五由旬、至一由旬,復有菩薩摩訶薩身如此娑婆世界眾生三肘半身,自有菩薩示如是身。當爾之時,此處三千大千世界無有空地如擲杖處,一切悉遍[3]勝菩薩摩訶薩集。彼諸菩薩摩訶薩等放大光明,遍照十方億千諸佛如來世界。
爾時,文殊師利童子從座而起,整服左肩、右膝著地,攝身圓坐,向佛合掌,白言:「世尊!我[4]問如來、應、正遍知一面方處。如是,世尊!我於今者欲少問難,願為解說。」
佛言:「文殊師利!如來、應、正遍知恣汝所問。文殊師利!隨意問難,我能解說令汝心喜。」爾時,文殊師利童子、一切眾會至心靜聽。
文殊師利言:「世尊!所言菩薩摩訶薩者,為何謂耶?以何義故得言菩薩摩訶薩乎?」
佛告文殊師利童子作如是言:「文殊師利!所言菩薩摩訶薩者,一切法覺得言菩薩摩訶薩也。文殊師利!一切法者,言語所說,彼菩薩覺。文殊師利!如此菩薩眼覺、耳覺、鼻覺、舌覺、身覺、意覺。文殊師利!如此菩薩何者眼覺?何者耳、鼻、舌、身、意覺?文殊師利!如此菩薩眼本[5]性空覺,非有我覺;分別耳、鼻、舌、身、意等本性空覺,非有我覺;分別色、聲、香、味、觸、法本性空覺,非有我覺。
「復次,文殊師利!所言菩薩摩訶薩者,五取陰覺。何等法覺?所謂空覺、無相覺、無願覺、無染覺、寂靜覺、遠離覺、無物覺、無體覺、不動覺、不生覺、不來覺、不去覺、無有覺、無主覺、無記覺、無知覺、無見覺、無人知覺、無戲論覺、無我覺、分別起覺、無分別起覺、因緣生覺、如幻覺、如夢覺、如焰覺、如[6]響覺、如芭蕉堅覺、不久堅覺、無物空覺。
「復次,文殊師利!所言菩薩摩訶薩者,貪、瞋、癡覺。云何而覺?從分別起貪、瞋、癡,覺彼分別空,非有、無體、非戲論、非記覺。
「復次,文殊師利!所言菩薩摩訶薩者,謂欲界覺、[7]色界、無色界覺。云何而覺?無我行,名空遠離覺。
「復次,文殊師利!所言菩薩摩訶薩者,眾生行覺。云何而覺?謂此眾生欲行、瞋行、癡行平等,平等行故,善知行覺。彼覺覺已,如如法說,令彼眾生如如解脫。
「復次,文殊師利!所言菩薩摩訶薩者,一切眾生覺。云何而覺?一切眾生[8]唯空有名,不離彼名更有眾生,一切眾生即一眾生,彼眾生者非是眾生。若如是知不分別者,得言菩薩摩訶薩也。
「菩薩何等一切法覺?彼覺菩提得言菩薩。覺眼、耳空,心不分別我,如是覺得言菩薩。覺鼻、舌空,心不分別我,如是覺得言菩薩。智慧覺、身覺意本空,覺已而說,得言菩薩。覺色、聲、香、味、[9]觸、意樂一切皆空,得言菩薩。覺色、[10]想、受、行本性空、覺識如幻,得言菩薩。五陰如夢,一相無相,不取我覺,得言菩薩。內法不生,不戲論覺,有為名說,彼名無物,覺貪欲、恚分別心生;彼不分別,常空無物;癡分別生,分別因生、因見而生,不得彼見;覺三界空、一切無主、非少物行,得言菩薩。未過欲界分別中起,色、無色界一切無主,少行眾生,黠慧皆覺如是欲行、瞋行、癡行。一切眾生即一眾生,彼眾生無覺法無念,一切法生,顛倒心覺。覺不實相,一切智慧於中生善,乃無一聲可憶可樂,無障礙相隨行而行,菩薩如是得言菩薩。捨自身肉,無所依止,次第覺知,得言菩薩。得彼岸戒、無念佛戒,若物不生則不和合,普慈眾生,眾生不取。覺已,利益故說大慈,住精進處,思有為行,覺世間空。是菩提上禪有依止,非黠慧禪無處攀緣。是黠慧禪修般若刀、割煩惱見,觀察法性非壞、非割。」
爾時,文殊師利童子白佛言:「世尊!菩薩初發菩提心者,云何說言初發心耶?以何義故名初發心?」
佛言:「文殊師利!何等菩薩正觀三界,一切想生?如是得言初發心者?」
文殊師利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者,貪生、瞋生、愚癡心生,得言菩薩初發心者。」
善住意天子語文殊師利童子言:「文殊師利!若使菩薩初發心時有貪欲、恚、愚癡生者,毛道凡夫皆有初心,應名菩薩。何以故?以取貪、恚、愚癡生故。」
文殊師利言:「不爾。天子!毛道凡夫貪欲、恚、癡無力能生。何以故?天子!諸佛如來、緣覺、聲聞、不退菩薩,貪、恚、癡生。」
天子問言:「文殊師利![1]以何意故如是說耶?如是眾會不解仁者如是言語,皆生疑心。云何云何?」
文殊師利問言:「天子!於意云何?於虛空中鳥行動去,彼鳥跡相得言有行?[2]不得言行?」
天子言:「行。」
文殊師利言:「如是,天子!如說彼相,如是言語我如是說:諸佛如來、緣覺、聲聞、不退菩薩,貪、恚、癡生。天子當知,隨於何處無依止生、無處可取?彼如是生,於何處所無差別生?天子!於何處所無所依止、無處可取、無差別生?不平等生,無跡、無句。不得言跡、不得言句,如是言生;不分別句,如是言生;不他生句,如是言生;無物體句,如是言生;無物說[3]句,如是言生;以不來句,如是言生;以不去句,如是言生;以不生句,如是言生;無受持句,如是言生;以無記句,如是言生;以微塵句,如是言生;無憶念句,如是言生;無物行句,如是言生;不可說句,如是言生;不破壞句,如是言生;以無字句,如是言生;以不執句,如是言生;無阿梨耶句,如是言生;以不取句,如是言生;以不上句,如是言生。天子當知,初心菩薩發菩提心,於如是法不憶念、不觀察、不思量,不起、不見,不聞、不知,不取、不捨,不生、不滅。
「如是,天子!菩薩摩訶薩依止何等?此法界、此平等、此實際、此方便,貪生、瞋生、愚癡心生;眼依止生,如是,乃至意依止生;色無處取生,如是,至識無處取生;名生、色生、因生、一切見行生、無明生、有愛生、乃至十二分因緣流轉生;五欲功德生、三界處生、我我所生,自身生、自身見生、自身根本六十二見生,佛想、法想、僧想生,我想、他想生,[4]地想、[5]水想、[6]火想、風想、空想、識想生,四顛倒生、五蓋生、四識住、八邪、九惱、十不善業道生。天子當知,如是,乃至一切分別、一切不分別、一切分別不分別,一切[7]想、一切戲論,一切求、一切取著、一切喜樂、一切想、一切憶念、一切障礙,菩薩皆生。
「天子!如是法門,如是應知。天子!若於此法不取無喜樂、無處取法,如是言生。」
爾時,世尊讚歎文殊師利童子,作如是言:「善哉,善哉。文殊師利!如是,菩薩何處初發菩提之心。文殊師利!汝已供養恒河沙等諸佛世尊,能如是說。」
爾時,尊者舍利弗白佛言:「世尊!如是。世尊!如此文殊師利童子已說菩薩初發菩提心與得無生法忍,此二心生平等無異。」
佛言:「如是,舍利弗!如汝所說。舍利弗!燃燈如來授我記言:『汝於來世阿僧祇劫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如來、應、正遍知。』舍利弗!我於爾時不捨此心,得無生法忍。如是,舍利弗!此初發心菩薩如文殊師利童子所說。」
爾時,文殊師利童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者,一切菩薩皆初發心。何以故?如世尊說:『一切心生皆是不生。』若不生者,則彼菩薩初發心生,如是言生。」
說此法時,二萬三千菩薩得無生法忍;五千比丘不受,諸法漏盡,心得解脫;六十億天子遠塵離垢,於諸法中得法眼淨。
爾時,長老摩訶迦葉白佛言:「世尊!文殊師利童子能作難作,文殊師利童子說法如是能作眾生利益。」
文殊師利言:「長老大迦葉!此乃非我能作難作。一切諸法皆悉不作,無有已作、無有今作、無有當作。長老大迦葉!我亦如是,非有法作,亦非有作、亦非不作;非有眾生,非縛、非解。何以故?無物可取乃是正法。若,大迦葉!作如是說:『能作難作。』汝莫說我能作難作,非我難作、非如來作、非阿羅漢、非辟支佛。長老大迦葉!正說何人能作難作?毛道凡夫是正說說。何以故?長老大迦葉!若一切佛皆不已得、今得、當得,若一切聲聞、一切緣覺皆不已得、今得、當得,毛道凡夫一切皆得。」
大迦葉言:「文殊師利!一切諸佛不得何法?」
文殊師利言:「長老大迦葉!一切諸佛皆不得我、不得眾生、不得壽命、不得丈夫、亦不得斷、亦不得常、亦不得陰、亦不得界、亦不得入、亦不得心、亦不得色、不得欲界、不得色界、不得無色界、不得分別、不得無分別、不得因生、不得顛倒、不得貪瞋癡、不得此世、不得彼世、亦不得我、不得我所,乃至不得一切諸法。長老大迦葉![1]非一切法悉皆不得、不失、不脫,不取、不捨,不近、不遠。如是法門,摩訶迦葉!應如是知。若一切佛悉皆不得,毛道凡夫一切皆得。如是難作,若非佛作、非聲聞作、非緣覺作,則是毛道凡夫人作。」
大迦葉言:「云何作耶?」
文殊師利言:「斷作、常作,阿梨耶作,憶念欲作、不作[2]耶?捨戲論分別,隨順舉下。長老大迦葉!諸佛世尊不作此法,皆不已作、今作、當作,彼凡夫作如是難作。」
爾時,文殊師利童子白佛言:「世尊!言無生忍,無生忍者,云何而說無生忍耶?世尊!以何義故言無生忍?何法中忍得[3]云法忍?菩薩何法得無生[4]法忍?」
佛言:「文殊師利!實無有人生中、法中得無生忍,實無得忍。言得忍者,唯有言語。何以故?實無所得彼忍法故。不得法忍,得無所得,不得、不失,如是得言得無生忍。
「文殊師利!無生法忍者,不生一切法忍、不來一切法忍、不去一切法忍、無[5]主一切法忍、不取一切法忍、不捨一切法忍、無物一切法忍、無體實一切法忍、無等一切法忍、無等等一切法忍、無相似一切法忍、塵虛空相似一切法忍、不壞一切法忍、不斷一切法忍、無煩惱染一切法忍、無淨一切法忍、空無相無願一切法忍、離貪恚癡一切法忍、真如法界實際安置一切法忍,不分別無分別、無憶念、無戲論、無思量、不作無力、羸劣、後時無物空、[6]迭互無空、太虛空、如幻、如化、如響、如影、如焰、如芭蕉堅、如水泡沫一切法忍。此[7]法忍者,非法、非非法,唯有名說。如是名者,無處、無取,本性自離。如是言忍,心信解入,不憶、不疑、不驚、不怖、不畏,身觸正受行而不得身。文殊師利!此法如是,得言菩薩無生法忍,又亦不行一切法相。」
文殊師利童子言:「世尊!所言忍者,云何言忍?若不為彼境界所傷,彼得言忍?」
爾時,善住意天子問文殊師利童子言:「文殊師利!傷何等法?」
文殊師利答言:「天子!所謂傷眼,何法傷眼?所謂法者,愛不愛色;如是,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如是,天子!愛不愛法傷意亦爾。天子!若菩薩眼見色,不取相、不取好,不分別、無分別,不隨順、不分別[8]相,知本性空,不念、不傷色,乃至法應如是知。天子!若六入不著、不傷,若不傷、不著,彼得言忍。菩薩如是得無生法忍,不分別法若生、不生,無漏、不漏;不分別法若好、若惡,有為、無為;若不分別,如是得言[9]不生法忍。」
說此法時,六萬二千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萬二千菩薩得無生法忍。
爾時,善住意天子問文殊師利童子言:「文殊師利!地地轉行,地地轉行者,云何菩薩地地轉行?」
文殊師利問言:「天子!若地[10]地轉行,彼何人行?」
天子答言:「文殊師利!菩薩不見地地轉行,乃至不見十地轉行。」
文殊師利言:「不爾。天子!佛說諸法皆如幻化。汝為信不?」
天子答言:「文殊師利!我信是說。」
文殊師利問言:「天子!何等幻人地地轉行,如是,乃至十地轉行?」
天子答言:「文殊師利!化人不有地地轉行,乃至不有十地轉行。」
文殊師利言:「如是,天子!若幻化人有轉行者,彼我轉行。何以故?如佛所說,一切諸法皆如幻故。是故,天子!如是我說地轉行者,不轉行說、非是轉行。何以故?以一切法不轉行故,非謂法中法法轉行,非色受轉行、非受色轉行、非想行轉行、非行想轉行、非識色轉行、非色識轉行;如是,乃至一切諸法皆亦如是,皆四種說,非眼耳轉行、非耳眼轉行,非鼻舌轉行、非舌鼻轉行,非身意轉行、非意身轉行。此一切法各各自行自分境界,法鈍無欲、[11]無心意行,不思、不念,乃至無有計校籌量,如草、如壁、如幻,無記、非有記,作一相、無相。以是義故,彼非轉行,非來、非去。天子當知,若菩薩能如是知,如是菩薩無法轉行,非地分別、非地轉行見,非是地捨、非是退轉。菩提轉行非是失滅。何以故?若人見有陰界入體,非彼轉行、非是失滅,以一切法性本淨故。
「復次,天子!菩薩如是地轉行者,譬如幻師以幻力作十重宮殿,彼自作已即自坐上。於意云何?如是彼人有坐處不?」
天子答言:「無處坐也。」
文殊師利言:「如是,天子!菩薩十地見有轉行亦復如是。」
爾時,善住意天子問文殊師利童子言:「文殊師利!若有人來依投仁者,欲求出家而作是言:『唯願度我,令得出家。』文殊師利!云何為說?云何作法度令出家?云何授戒?云何戒品?云何教誡?」
文殊師利答言:「天子!若至我所求出家者,我為說言:『汝善男子!今者實有出家心不?汝若實有出家心者,我當依法度汝出家。』何以故?天子!若出家者,或著欲界、或著色界、[1]著無色界、或著世間五欲功德,九處中行,此善男子如是取法。何者九處?天子!若無少處著,彼人心無所得;若心無所得,彼人不求出家;若不求出家,彼人出家心不生;若出家心不生,彼人得言不生;若不生者,彼則苦盡;若苦盡者,彼畢竟盡;若畢竟盡,彼無所盡;若無所盡,彼則不盡;若不盡者,彼則是空。天子!彼善男子我如是說。
「復次,天子!若至我所求出家者,我為說言:『善男子!汝今莫生出家之心。』何以故?彼心不可為他所生,勿保此心。
「復次,天子!若至我所求出家者,我為說言:『善男子!汝莫除髮,是善出家。』若如是者,得言出家。」
天子問言:「文殊師利!以何意故如是說耶?」
文殊師利答言:「天子!如來說法,不斷、不壞。」
天子問言:「何法[2]不壞?」
文殊師利答言:「天子!色,不斷、不壞;受、想、行、識,不斷、不壞。天子!隨何等人有如是念:『我除髮。』者,彼住我慢;非我慢行,平等見人。如是得我,彼則得髮;若得髮者,則得眾生;若得眾生,則得斷想。天子!若不得我,則不得他;若不得他,則無我慢;若無我慢,彼我寂滅;若我寂滅,彼無分別;若無分別,則不發動;若不發動,則不戲論;若不戲論,則不取、不捨;若不取、不捨,彼則非作、亦非不作,非斷、非壞,非有[3]相著、非不相著,不[4]趣、不捨,不減、不增,不聚、不散,無心憶念,不說、不答,彼實安住。」
天子問言:「文殊師利!所言實者,是何言語?」
文殊師利答言:「天子!實者虛空,得言其實,非是空盡——不盡、不長,或有、或無——是故得言虛空為實;性空是實、真如是實、法界是實、實際是實。若是實者,得言不實。何以故?非今實有、非後時有,是故彼實。
「復次,天子!若至我所求出家者,我為說言:『汝善男子不取袈裟、不著袈裟,是汝出家。』若如是者,得言出家。」
天子問言:「文殊師利!以何意故如是說耶?」
文殊師利答言:「天子!如來說法皆悉不取。」
天子問言:「文殊師利!不取何法?」
文殊師利答言:「天子!謂不取色若常、無常;如是,不取受、想、行、識若常、無常;亦不取眼若常、無常,不取色,不取耳、不取聲,不取鼻、不取香,不取舌、不取味,不取身、不取觸,不取意、不取法,不取貪、不取[5]瞋、不取癡,不取顛倒,如是,乃至一切諸法皆悉不取。天子!一切諸法不取、不捨,不離、不散。天子!若取袈裟,是愚癡念。如是,彼人如是見行。天子!是故,我說非取袈裟是淨解脫。何以故?天子!袈裟是濁,如來世尊菩提無濁。」
天子問言:「文殊師利!何法是濁?」
文殊師利答言:「天子!貪欲是濁、瞋恚是濁、愚癡是濁,因濁見濁、名濁、色濁、想濁、取濁、相濁、戲論濁。天子!若正觀察,此不善法皆悉無濁。若無濁者,乃至無有少物住處;若無住處,得言空處,無秉作者。」
天子問言:「文殊師利!言無秉作,無秉作者,是何言語而得說言無秉作耶?」
文殊師利答言:「天子!言無秉作,無秉作者,如此言語乃至無有少物秉作,如是得言無有秉作。天子!若有秉作,彼如來說無有秉作,如是得言無有秉作。」
天子問言:「文殊師利!未知何法是秉作耶?」
文殊師利答言:「天子!過於平等。過平等已,若法不得——非今時得、非後時得,非今有生、非當有生——彼法虛妄,安住秉作。所謂我者,分別秉作;眾生者、命者、丈夫者、人者、摩那婆者、斷者、常者,分別秉作;陰、界、入等,分別秉作;佛、法、眾僧,分別秉作;此持戒人、此破戒人,分別秉作;煩惱染淨、獲得果證,分別秉作;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法、辟支佛法,分別秉作;[6]空、無相、無願、明解脫無欲,分別秉作。天子!此如是法分別秉作。毛道凡夫未曾聞如來分別秉作,心欲得法,妄想計著。彼癡凡夫分別分別轉,彼妄想著欲得除滅。如來讚說無有秉作。」
爾時,善住意天子讚文殊師利童子言:「善哉,善哉。文殊師利!善說如是秉作法門。」
爾時,如來讚歎文殊師利童子,作如是言:「善哉,善哉。文殊師利!快說此法。」[7]
聖善住意天子所問經卷中
校注
[0121004] 薩【大】,提【宋】【元】【明】【宮】 [0121005] 懃【大】,勤【宋】【元】【明】【宮】 [0121006] 主【大】,王【宋】【元】【宮】 [0121007] 人【大】,彼【宋】【元】【明】【宮】 [0121008] 有【大】,布【宋】【元】【明】【宮】 [0122001] 想【大】,相【宋】【元】【明】【宮】 [0122002] 知【大】,如【宋】【元】【明】【宮】 [0122003] 言【大】,告【宋】【元】【明】【宮】 [0122004] 諦【大】,聽【宮】 [0122005] 官【大】,宮【明】 [0122006] 婆【CB】【麗-CB】【宋】【元】【明】【宮】【聖】,波【大】 [0122007] 睺【大】,侯【宋】【元】【明】【宮】 [0122008] 者【大】,〔-〕【宋】【元】【明】【宮】,好【聖】 [0122009] 危【大】,跳【元】【宮】【聖】 [0123001] 優【大】,憂【聖】 [0123002] 芬【大】,分【宋】【元】【明】【宮】【聖】 [0123003] 此【大】,〔-〕【聖】 [0123004] 壞【大】,懷妬嫉破壞妬心破壞【宮】,壞嫉姤破壞姤心破壞【聖】 [0123005] 垢惡【大】,妬嫉【宋】【元】【明】 [0123006] 垢【大】,嫉【宋】【元】【明】 [0123007] 心【大】,心破壞垢惡破壞姤心【宋】【元】【明】 [0123008] 依【大】,所【明】 [0123009] 波旬【大】*,波旬輩【宋】【元】【明】【宮】*,波卑旬【聖】* [0124001] 杖【大】,伏【宋】【元】【明】【宮】【聖】 [0124002] 彼【大】,彼彼【宋】【元】【明】【宮】 [0124003] 勝【大】,勝勝【宋】【元】【明】【宮】 [0124004] 問【大】,聞【宋】【元】【明】【宮】 [0124005] 性【大】,〔-〕【聖】 [0124006] 響【大】*,嚮【聖】* [0124007] 色界【大】,色界覺【宋】【元】【明】【宮】 [0124008] 唯【大】下同,惟【宋】【元】【明】【宮】下同 [0124009] 觸【大】,觸法【宋】【元】【明】【宮】 [0124010] 想受【大】,受想【宋】【元】【明】【宮】 [0125001] 以何【大】,何以【聖】 [0125002] 不得言【大】,得言不【宋】【元】【明】【宮】 [0125003] 句如是言【大】,〔-〕【宋】【元】【宮】【聖】,明註曰南藏少句如是言四字 [0125004] 地想【大】,〔-〕【宋】【元】【宮】,水想【聖】 [0125005] 水想【大】,生【聖】,生水想【明】 [0125006] 火【大】,生火【宋】【元】【明】【宮】 [0125007] 想【大】,相【宋】【元】【明】【宮】【聖】 [0126001] 非【大】,此【宋】【元】【明】【宮】 [0126002] 耶【大】,取【宋】【元】【明】【宮】 [0126003] 云【大】,言【宮】 [0126004] 法【大】,〔-〕【宮】【聖】 [0126005] 主【大】,生【宋】【元】【明】【宮】 [0126006] 迭【大】,遞【宋】【元】【明】【宮】 [0126007] 法忍【大】,忍法【宮】【聖】 [0126008] 相【大】,行【宋】【元】【明】【宮】,打【聖】 [0126009] 不【大】,無【明】 [0126010] 地【大】,〔-〕【宮】【聖】 [0126011] 無心【大】,心無【宋】【元】【明】【宮】 [0127001] 著【大】,或著【宋】【元】【明】【宮】 [0127002] 不【大】,不斷不【宋】【元】【明】【宮】 [0127003] 相【大】*,想【宋】【元】【明】【宮】* [0127004] 趣【大】,取【宋】【元】【明】【宮】 [0127005] 瞋【大】,恚【聖】 [0127006] 空【大】,此空【宋】【元】【明】【宮】【聖】 [0127007] 此下聖本有光明皇后願文【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12 冊 No. 341 聖善住意天子所問經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0-07-1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北美某大德提供,毛佩君、廖予安、廖予慈大德提供新式標點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