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123]長老尼偈經
一偈集
一
名不詳一長老比丘尼唱如是偈。
二
如是世尊呼解脫式叉摩那,教以常念此偈。
三
〔右〕成滿尼。
四
〔右〕帝須尼。
五
〔右〕另一帝須尼。
[P.124]六
〔右〕堅固尼。
七
〔右〕其他堅固尼。
八
〔右〕尼友。
九
〔右〕賢尼。
一〇
〔右〕寂靜尼。
一一
〔右〕解脫尼。
一二
〔右〕達摩地因那(法施尼)。
一三
〔右〕毘舍佉尼。
一四
〔右〕須摩那(善意尼)。
[P.125]一五
〔右〕鬱多羅尼。
一六
〔右〕老年出家之善意尼。
一七
〔右〕達摩尼。
一八
〔右〕僧伽尼。
二偈集
一九
二〇
如是世尊教難陀式叉摩那常誦此偈。
二一
二二
(右)禪頭尼。
[P.126]二三
二四
(右)名不詳之一長老比丘尼。
二五
二六
(右)[3]阿達迦尸(半迦尸尼)。
二七
二八
(右)支陀(心尼)。
二九
三〇
(右)麥提迦(慈尼)。
[P.127]三一
三二
(右)密陀(友尼)。
三三
三四
(右)阿巴耶瑪陀(無畏母)尼。
三五
三六
(右)阿婆耶(無畏)長老尼。
三七
三八
(右)奢摩尼。
三偈集
三九
[P.128]四〇~四一
(右)其他之奢摩尼。
四二
四三
四四
(右)烏達摩尼。
四五~四六
四七
(右)其他之烏達摩尼。
四八
四九
五〇
(右)檀多尼。
五一
[P.129]五二~五三
(右)烏毘利尼。
五四
五五
五六
(右)白淨尼。
五七
五八
五九
(右)世羅尼。
六〇
六一
[P.130]六二
(右)蘇摩尼。
四偈集
六三
六四
六五
六六
(右)跋提迦比羅尼。
五偈集
六七~六八
六九
七〇
[P.131]七一
(右)名不詳之一比丘尼。
七二
七三
七四
七五
七六
(右)遊女毘摩羅(無垢尼)。
七七
七八
七九
八〇
八一
[P.132](右)[3]耆婆(獅子尼)。
八二
八三
八四
八五
八六
(右)難陀尼。
八七
八八
八九
九〇
九一
(右)難陀郁陀羅長老尼。
九二
[P.133]九三
九四
九五
九六
(右)密陀迦利尼。
九七
九八
九九
一〇〇
一〇一
(右)奢拘梨尼。
一〇二
一〇三
一〇四
[P.134]一〇五
一〇六
(右)輸那尼。
一〇七
一〇八
一〇九
一一〇
一一一
(右)原尼乾子之徒跋提尼。
一一二
一一三
一一四
[P.135]一一五
一一六
(右)波羅遮那尼。
一一七
一一八
一一九
一二〇
一二一
(右)此等三十人長老尼於波羅遮那尼前述其所知。
一二二
一二三
一二四
[P.136]一二五
一二六
(右)旃陀(月尼)。
六偈集
一二七
一二八
一二九
一三〇
一三一
一三二
(右)波羅遮那尼弟子五百尼。
一三三
一三四
[P.137]一三五
一三六
一三七
一三八
(右)婆斯搋尼。
一三九
一四〇
一四一
一四二
一四三
一四四
(右)懺摩尼。
一四五
一四六
[P.138]一四七
一四八
一四九
一五〇
(右)須奢陀(善生尼)。
一五一
一五二、一五三
一五四
一五五
一五六
(右)阿奴波摩尼。
一五七
一五八
[P.139]一五九
一六〇
一六一
一六二
(右)摩訶波闍波提瞿曇彌。
一六三
一六四
一六五
一六六
一六七
一六八
(右)笈多尼。
一六九
一七〇
[P.140]一七一
一七二
一七三
一七四
(右)毘蘭耶尼。
七偈集
一七五
一七六
一七七
一七八
一七九
一八〇
一八一
(右)鬱多羅尼。
[P.141]一八二
一八三
一八四
一八五
一八六
一八七
一八八
(右)遮羅尼。
一八九
一九〇
一九一
一九二
一九三
一九四
[P.142]一九五
(右)優波遮羅尼。
八偈集
一九六
一九七
一九八~一九九
二〇〇
二〇一
二〇二
二〇三
(右)尸羅婆遮羅尼。
九偈集
二〇四
[P.143]五〇五
二〇六
二〇七
二〇八
二〇九
二一〇
二一一
二一二
(右)[1]瓦達長老之母。
十一偈集
二一三
二一四
二一五
[P.144]二一六
二一七
二一八
二一九
二二〇
二二一
二二二
二二三
翅舍憍答彌長老尼以解脫之心唱此偈。
(右)翅舍憍答彌尼。
十二偈集
二二四
二二五
[P.145]二二六
二二七
二二八、二二九
二三〇
二三一
二三二
二三三
二三四
二三五
(右)烏婆羅萬那(蓮華色尼)。
[P.146]十六偈集
二三六
二三七
二三八
二三九
二四〇
二四一
二四二
二四三
二四四
二四五
二四六
[P.147]二四七
二四八
二四九
二五〇
二五一
(右)芬尼迦尼。
二十偈集
二五二
二五三
二五四
[P.148]二五五
二五六
二五七
二五八
二五九
二六〇
二六一
二六二
[P.149]二六三
二六四
二六五
二六六
二六七
二六八
二六九
[P.150]二七〇
(右)菴婆波利尼。
二七一
二七二
二七三
二七四
二七五
二七六
二七七
二七八
二七九
二八〇
二八一
二八二
[P.151]二八三
二八四
二八五
二八六
二八七
二八八
二八九
二九〇
(右)羅奚尼尼。
二九一
二九二
二九三
[P.152]二九四
二九五
二九六
二九七~二九八
二九九
三〇〇
三〇一
三〇二
三〇三
[P.153]三〇四
三〇五
三〇六
三〇七
三〇八
三〇九
三一〇
三一一
(右)遮波尼。
三一二
三一三
三一四
三一五
[P.154]三一六
三一七
三一八
三一九
三二〇
三二一
三二二
三二三
三二四
三二五
三二六
[P.155]三二七
三二八
三二九
三三〇
三三一
三三二
三三三
三三四
三三五
三三六
[P.156]三三七
(右)孫陀利尼。
三三八
三三九
三四〇
三四一
三四二
三四三
三四四
三四五
三四六
[P.157]三四七
三四八
三四九
三五〇
三五一
三五二
三五三
三五四
三五五
三五六
三五七
[P.158]三五八
三五九
三六〇
三六一
三六二
三六三
三六四
三六五
(右)鐵工之女須婆尼。
三十偈集
三六六
三六七
[P.159]三六八
三六九
三七〇
三七一
三七二
三七三
三七四
三七五
三七六
[P.160]三七七
三七八
三七九
三八〇
三八一
三八二
三八三
三八四
[P.161]三八五
三八六
三八七
三八八
三八九
三九〇
三九一
三九二
[P.162]三九三
三九四
三九五
三九六
三九七
三九八
三九九
(右)耆婆(醫)之菴羅林中耆婆尼。
四十四偈集
四〇〇
[P.163]四〇一
四〇二
四〇三
四〇四
四〇五
四〇六
四〇七
四〇八
四〇九
四一〇
[P.164]四一一
四一二
四一三
四一四
四一五
四一六
四一七
四一八
四一九
四二〇
[P.165]四二一
四二二
四二三
四二四
四二五
四二六
四二七
四二八
四二九
四三〇
四三一
[P.166]四三二
四三三
四三四
四三五
四三六
四三七
四三八
四三九
四四〇
四四一
四四二
[P.167]四四三
四四四
四四五
四四六
四四七
(右)伊西達西尼。
大集
四四八
四四九
四五〇
四五一
四五二
四五三
[P.168]四五四
四五五
四五六
四五七
四五八
四五九
四六〇
四六一
四六二
四六三
四六四
四六五
[P.169]四六六
四六七
四六八
四六九
四七〇
四七一
四七二
四七三
四七四
[P.170]四七五
四七六
四七七
四七八
四七九
四八〇
四八一
四八二
四八三
四八四
四八五
[P.171]四八六
四八七
四八八
四八九
四九〇
四九一
四九二
四九三
四九四
四九五
四九六
四九七
[P.172]四九八
四九九
五〇〇
五〇一
五〇二
五〇三
五〇四
五〇五
五〇六
[P.173]五〇七
五〇八
五〇九
五一〇
五一一
五一二
五一三
五一四
五一五
五一六
[P.174]五一七
五一八
五一九
五二〇
五二一
五二二
(右)善慧尼。
校注
[0240001] 修行成為羅漢之中途,說四向四果之法。 [0240002] 說信、精進、念、定、慧之五根。 [0240003] 煩惱譬喻為魔王及其眷屬。 [0240004] 羅漢死不再生,故說為持最後身。 [0241005] 此尼為信女時,為他人舂米以維生計,而其夫身軀如傴僂,故為三曲。 [0243001] 善脫尼(Sumuttā)之意,此非固有名詞,此尼原如為人舂米,故云善脫。 [0243002] 偈中云「我」。以「彼女」同一人善脫尼。 [0244003] 阿達伽尸(Aḍḍhakāsi)為伽尸國之半之意。伽尸國之半為其詳價,此尼原為遊女。 [0244004] 「分」(pakkha)分陰曆一個月為二分,由朔至望之半月為白分,由既望至晦之半月為黑分。鉻分之八日、十四日、十五日(8. 14. 15. 23. 30)稱為布薩日,信男信女一晝夜間持八齋戒,所謂八齋戒。 [0244005] (Pātihāriya-pakkha)神變月分,神足月分又名三長齋月,此有種種異說。普通以正五九三月為準。一說以布薩日之前後七日九日十三日十六日四日為準。 [0244006] 以下之三一偈為信女守八齋戒願求生天之福。今為比丘尼,則欲制胸中之苦悶。 [0245007] 三三偈為無畏尼之子所唱。三四偈為尼自身之偈。 [0248001] 三偈之中,最初一偈為佛告誡喪失愛女而哭泣之婦。後之二偈為彼婦出家得信時所唱之偈。 [0248002] 五四~五六為宿於白淨尼經行處樹木之天神所唱之偈。尼之說法善巧,立於王舍城之街頭說法,路人不傾耳靜聽,故唱此偈。 [0249003] 五七~五九為魔王前來誘惑世羅尼(Alarri 阿臈毘尼),尼於回答時唱此偈。參照 S. I. p. 129; 雜、四五、一(大正藏、二、三二五),別雜一二、一(同上、四五三),長老尼偈一四一、一四二偈。 [0249004] 六〇~六二為魔王之誘惑與尼之排擊與上同。參照 S. I. p. 129; 雜、四五、二(大正藏、二、三二六),別雜一二、二(同上、四五三)。 [0251001] 指迦葉與尼自身之二人。 [0252001] 參照三九、四〇。 [0253002] 尋(思量)、伺(熟慮)。二者通常解有粗細之分別。此二者為到色界初禪時所有,初禪以下即無。故說「得無尋」是指二禪以上而言。 [0253003] 師子尼為師子長老之妹,參照長老偈八三。 [0255004] 無我(parato = anattato)。 [0255005] 「無欲體堅固」,(Thitivatthujanejamhi),以上一句原文頗為難解,PTS 本總舉六種異例,其中倫敦印度省圖書館藏寫本之文為 dhitavatthu jane jammi = dhi tava atthu janejammi(卑鄙之人,汝等有災),此與長老尼偈註之「鬆弛諸肢故,汝等卑劣人有災」之註解一致。雖然如此解釋,但何故此處插入此句,難予了解。因此 Rhys Davids 夫人譯為「在確固基礎上為勝者,是不可動的」。 [0256006] 底本為 Sabba-gandhehi,「由一切香氣」,此則不成意義。蓋 dandha(香)與 gantha(結節)為一音之差。此處思為煩惱之義。 [0259001] 一二七~一三〇之四偈,為波羅遮那尼為五百人之母所說之偈。一三一、一三二之二偈為五百之母出家後一一唱出之偈。 [0260002] 一三九之一偈為魔王誘惑懺摩尼所唱者,一四〇以下五偈為答此由尼所唱之偈。 [0262003] 此五者稱為五蓋(mivarana)。(CBETA 按:漢譯南傳大藏經此頁對應之註標[04]與章節校注內容不符,故今將此處的[04]註標修訂成[03]註標。) [0262004] 與三七同。(CBETA 按:漢譯南傳大藏經此頁對應之註標[05]與章節校注內容不符,故今將此處的[05]註標修訂成[04]註標。) [0264001] 與一一七同。 [0264002] 與 S. I. p. 133 同處於(Bhikkhuni-Samyutta)中,記有 Calā, Upaeālā, Sisūpeala,三姊妹受惡魔誘惑之事,舉出若干偈,但與此一八二以下並不一致,例如長老尼偈一八三、一八四為說遮羅(Cala)者,於 S. 中為說 Sisūpacala 者,長老尼偈一九七、一九八及二〇〇、二〇一為說尸羅婆遮羅(Sisupacālā)者,於 S. 中為說鳥婆遮羅(Upacālā)者。 [0265003] 破壞者(Antaka)者,於 S. 中為說鳥婆遮羅(Upacala)者。 [0265004] 參照一八五。 [0267001] 參照 S. I. p. 133;雜阿含四五、九(大正藏二、三二八),別譯雜阿含一二、九(同四五五)。 [0269001] 瓦達長老之偈,於長老偈三三五~三三九亦有。 [0273001] 參照 S. I. PP. 131-132 雜阿含四五、四(大正藏二、三二六)別譯雜阿含一二、四(同上,四五四)。 [0275001] 二四〇以下參照中、二三水淨梵志經(大正藏一、五七五)。 [0282001] 由三一二偈以下,在此孫陀利偈中出現之人物,(一)父婆羅門善生、後出家(三二二偈)、(二)母婆斯搋初失七人之兒而憂悲、後出家(三一三偈以下)、(三)女孫陀利出家(三二八偈)、(四)尼長老、孫陀利之師、(五)御者出家(三二六偈)。 [0283002] 生質(upadhi)為生本,指煩惱渴愛再生之因而言。無生質為入涅槃之義。 [0284003] 此或係指孫陀利尼之師尼而言。 [0296001] 應知其前生曾為男子。 [0296002] 此次出生為女子。 [0304001] 參照「復有聲聞人布施,如須彌陀比丘尼,與二同學為迦那伽牟尼佛作精舍」(大智度論三三卷大正藏、二五、三〇五a)。【經文資訊】《漢譯南傳大藏經》第 28 冊 No. 16 長老尼偈經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0-07-1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漢譯南傳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OCR,智光法師提供,祥因法師提供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