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 vs 白话文 对照阅读!请访问 deerpark.ai

法句經

[P.1]法句經

歸命彼世尊     應供等覺者

一 雙品

諸法意為導意主意造作人若染穢意或語或〔身〕行苦事則隨彼如輪隨獸足

諸法意為導意主意造作人若清淨意或語或〔身〕行樂事則隨彼如影之隨形

「彼罵我擲我敗我奪取我」於懷如此念忿怨事不息

「彼罵我擲我敗我奪取我」不懷如是念忿怨終自息

[P.2]

實於此世中非以怨止怨唯以〔忍〕止怨此為古常法

彼人不曉悟「我等終毀滅」惟有此悟者彼諍自然息

唯求享樂事不攝護諸根飲食無限度怠惰不精勤彼實為魔服如風吹弱樹

不求享樂事善護攝諸根飲食有限度信念又精勤魔王不勝彼如風吹巖山

雖為纏袈[A1]不脫垢濁者[1]無真實克己不應纏袈[A2]

一〇

離棄諸垢濁[*][A3]善住於戒律真實以克己彼應纏袈[A4]

一一

非真思為真真實為非真住於邪思惟則不達真實

一二

於真知為真非真知非真住於正思惟能達於真實

一三

粗茸劣家屋必受雨漏浸如此不修心貪欲則浸入

[P.3]一四

善茸精家屋不受雨漏浸如此善修心貪欲不浸入

一五

現世於此悲死後他世悲造諸惡業者兩世皆憂悲見自穢業已彼悲彼苦惱

一六

現世於此喜死後他世歡造諸善業者兩世皆歡喜見自淨業已彼樂彼歡喜

一七

現世於此苦死後他世苦造諸惡業者兩世皆受苦「今悲我作惡墮惡趣更苦

一八

現世於此喜死後他世歡造諸善業者兩世皆歡喜「今造善業喜往善趣更喜

一九

縱多誦經典放逸不實行如牧算他牛不入真沙門

二〇

雖誦經典少舉止遵法行具足正智識棄滅貪瞋癡善淨心解脫捨離此世欲此世或他世入真沙門列

[P.4]二 不放逸品

二一

不逸不死道放逸為死路不放逸不死逸者如死尸

二二

智者悟此理所行不放逸不放逸者樂喜樂聖者境

二三

賢者常堅忍勇猛修禪定離軛獲安穩得無上涅槃

二四

奮勵常正慮淨行能制己正法而生活不逸善譽增

二五

奮勵不放逸勝己自調御賢者自作洲免沒於瀑流

二六

癡鈍愚昧人耽溺於放逸智者不放逸如〔護〕最上寶

二七

勿耽於放逸勿嗜愛欲樂唯勤住禪定始得大安樂

二八

智者無放逸除逸時無憂聖者登慧閣觀察愚多憂如立於高山俯視地上物

[P.5]二九

放逸中無逸睡眾中獨醒智人如駿馬駑駻所不及

三〇

摩伽婆無逸得天之主位人讚不放逸放逸常被責

三一

比丘樂不逸又畏於放逸猶如猛火炎燒除大小縛

三二

比丘樂不逸又畏於放逸彼既近涅槃決無退墮事

三 心品

三三

搖動變易心難護難制服智者令調直如匠矯直箭

三四

水中魚離棲棄投陸地上如是心戰慄離脫魔世界

三五

心輕隨欲轉操動難制服善哉心調御調御得安樂

[P.6]三六

心轉隨欲轉微妙猛難見智者當護心護心得安樂

三七

遠行與獨動無形隱胸窟若誰制彼心脫出魔繫縛

三八

若心不安定不辨於正法信念不堅者智慧不成滿

三九

若得心無惱亦無思慮惑超脫善與惡覺者無恐怖

四〇

知身如水甕心安如城廓慧劍擊魔王守視真懈怠

四一

此身實不久當置於地上被棄無意識無用如木片

四二

仇敵對仇敵怨家對怨家若心住邪行惡業更增大

四三

〔善〕非父母作亦非親屬作若心住正道[A5]業更增大

[P.7]四 華品

四四

誰服此地界閻魔與天界誰集妙法句如熟匠〔摘〕華

四五

有學服地界閻魔與天界有學集法句如熟匠摘華

四六

知身譬泡沫悟此同幻影滅魔王華箭將無死王見

四七

摘集諸華人其人心貪著死神將捉去宛如眠村落瀑流〔漂蕩〕去

四八

摘集諸華人其人心貪著貪欲無厭足實被死王伏

四九

聖者入村落猶如蜂採華不害色與香唯取甘蜜去

五〇

不〔觀〕他人過他人作不作唯觀自己行或作或未作

[P.8]五一

猶如美妙華色豔而無香善說無實行彼終無結果

五二

猶如美妙華色豔而芳香善說有實行彼終有結果

五三

如由堆諸華得造眾華鬘一生之為人應作諸善事

五四

華香不逆風栴檀多伽羅末利香亦然德香逆風芬彼正人之薰普聞一切方

五五

栴檀多伽羅越系基青蓮此等諸香中戒香最為勝

五六

栴檀多伽羅此等香輕微持戒香最上薰香諸天間

五七

成就諸戒行住於不放逸正智解脫者魔王不能近

五八

猶如塵穢聚被棄於大道蓮華生其中悅意而芳香

[P.9]五九

如此塵聚等盲昧凡夫中正覺者弟子以智慧光輝

五 愚品

六〇

不眠者夜長疲者由旬長不知達正法愚者流轉長

六一

若得不勝己為友與己相等者亦然寧可堅決之獨行不與愚者為伴侶

六二

「此我子我財」愚者常煩惱我且非有我何況子與財

六三

愚者自知愚彼已是智人愚者自為智實稱真愚者

六四

愚者雖終生親近於賢人不了達正法如匙嚐羹味

[P.10]六五

縱然須臾間親近於智者能達於正法如舌嚐羹味

六六

愚者之無知與自仇敵行造作諸惡業齎得眾苦果

六七

自作不善業作已生後悔哭泣淚滿面當得受業果

六八

若自作善業作已不後悔歡喜而愉悅應得受善果

六九

惡業未熟間愚者思如蜜惡業成熟時愚者彼受苦

七〇

愚者月復月雖唯取少食似草之尖端〔功德〕不值思法者十六分之一

七一

猶如拘牛乳不立即凝固愚者造惡業不即感惡果業力隨其後如火灰復燃

七二

愚者求知識反而成災厄破碎彼頭首毀滅其幸福

[P.11]七三

愚者欲虛名僧中作上座僧院居上位他人求供養

七四

「僧俗皆共知此事由我作無論大小事應從於我意」此為愚者想貪慢心增長

七五

一則導世利一則導涅槃佛弟子比丘如是應了知莫貪世尊敬專注於遠離

六 賢品

七六

如見彼智者能指責罪過當與彼交往猶如知識者能指示寶藏常與彼交往有善而無惡

七七

訓誡與教示阻不當惡事善者愛此人而成惡人憎

七八

勿與惡友交勿友下劣者應與善友交應友最上士

[P.12]七九

以飲法〔水〕者清澄心快適賢者常喜樂聖者所說法

八〇

治水者導水箭匠之矯箭木匠之繩木賢者自調御

八一

猶如堅居巖不為風所搖毀謗及讚譽賢者不為動

八二

猶如深之池靜明而澄清賢者聞法已如是心澄清

八三

善人離諸欲不語諸欲事苦樂所不觸賢者無喜憂

八四

無論自或他不求子與財及望諸國土不欲以非法求自己繁榮此為彼具戒智慧正法人

八五

於此人間中達彼岸者少其他諸眾生徘徊此邊岸

[P.13]八六

善能說法者及依正法行將能達彼岸度難度之境

八七

應棄黑惡法賢者修白法由家到無家喜獨處不易

八八

應求是法樂棄欲無所有智者自清淨心離諸垢穢

八九

菩提之支分正心而修習棄捨諸執著遠離愛貪欲滅盡而光耀現世得涅槃

七 阿羅漢品

九〇

有為路盡無憂患一切〔煩惱〕已解脫斷盡一切之繫縛此人已無憂苦惱

九一

正念出家者彼不喜在家如鵝離池去彼等棄水家

[P.14]九二

彼等無蓄積於食知正念[1]空無相解脫為彼所行道如鳥飛虛空足跡不可得

九三

彼滅盡煩惱亦不貪飲食空無相解脫為彼所行跡如鳥飛虛空足跡不可得

九四

諸根歸寂靜如御善調馬斷慢無煩惱天人所羨慕

九五

敬虔之聖者忍辱如大地又似堅居幢如無污泥地斯人無輪迴

九六

聖者意寂靜語與業寂靜正直而解脫如是得安穩

九七

無信[2]悟無為斷繫因永滅捨棄諸貪欲實成最上士

九八

於村落森林平地或丘陵阿羅漢住處其地則可愛

[P.15]九九

森林其可愛眾人所不樂彼喜離欲樂不求諸欲樂

八 千品

一〇〇

縱聚一千言若無意義者不如一義語聞而得寂靜

一〇一

縱聚千句偈若無意義者不如一句偈聞而得寂靜

一〇二

雖誦百句偈若無意義者不如一句偈聞而得寂靜

一〇三

彼於戰場上雖勝百萬人未若克己者戰士之最上

一〇四

能克服自己實勝過他人若有克己者常為自制御

一〇五

天神乾闥婆魔王或梵天皆遭於敗北不能勝此人

[P.16]一〇六

月月投千金供犧祀百年不若須臾間供養修己者如是此供養勝祭祀百年

一〇七

若人於林中事火一百年不若須臾間供養修己者如是此供養勝祭祀百年

一〇八

若人於世間求福一年間供犧牲祭祀彼一切功德不值四分一禮敬正直者〔阿羅漢〕

一〇九

守樂敬禮者常尊於長上增長四種法樂與力

一一〇

若人百歲壽破戒無三昧不如生一日持戒住禪定

一一一

若人百歲壽無智無三昧不如生一日具慧住禪定

一一二

若人百歲壽怠惰不精進不如生一日堅固行精進

一一三

若人百歲壽不見生滅法不如生一日得見生滅法

[P.17]一一四

若人百歲壽不見不死道不如生一日得見不死道

一一五

若人百歲壽不見最上法不如生一日得見最上法

九 惡品

一一六

應急速為善遠離罪惡心懈怠作善者其心則喜惡

一一七

人縱作惡已不應重重作勿喜於作惡積惡則受苦

一一八

若人作善已應復重重作應喜於作善積善受快樂

一一九

惡業未成熟惡者見為福惡業成熟時惡人始見苦

[P.18]一二〇

善業未成熟善人見為苦善業成熟時善人方見福

一二一

勿輕視小惡「我不招報」依水點滴落亦可滿水瓶愚者盈其惡微微少許積

一二二

勿輕視小善「我不招報」於水點滴落亦可滿水瓶賢者盈其善微微少許積

一二三

商人避危道伴少財寶多受生避毒品避惡業亦然

一二四

若如無瘡手其心可捉毒無瘡毒不患不作者無惡

一二五

若害無邪人清淨無穢者惡反及愚人如逆風揚塵

一二六

有人宿胎中造惡墮地獄正直昇天界漏盡證涅槃

[P.19]一二七

無論虛空及海中或入山間之洞窟欲求逃脫惡業者世間實無有是處

一二八

無論虛空及海中或入山間之洞窟欲求不為死魔制世間實無有是處

一〇 刀杖品

一二九

一切畏刀杖一切皆懼死以自量比較勿殺教他殺

一三〇

一切畏刀杖一切皆愛生以自量比較勿殺教他殺

一三一

欲自安樂者刀杖害有情但求自己樂後世樂難得

[P.20]一三二

欲自安樂者不以刀杖害以求自己樂後世得安樂

一三三

對人莫言粗暴語汝已言者返言汝忿[A6]怒之言實甚痛刀杖互擊可觸汝

一三四

汝若破銅鑼自默而不言既得涅槃道汝無忿怒諍

一三五

如牧者以杖驅牛至牧場如是老與死驅逐有情命

一三六

愚者作惡業卻不能自知癡者感業苦如以火自燒

一三七

若以刀杖害無罪無邪人十事中一事忽然彼應遇

一三八

劇烈苦〔失財〕身體受毀損或為重病逼乃至心錯亂

一三九

或由王迫害或遇誣重罪或親族離散或破滅財產

一四〇

或彼之家屋遭遇卻火燒愚者身滅後墮入於地獄

[P.21]一四一

裸行螺髻者[1]污泥及斷食臥地自塵身蹲踞不住立不斷疑惑人無得清淨事

一四二

其身住寂靜調御心自制必然持梵行不以諸刀杖加害諸有情彼為婆羅門彼則是沙門彼則是比丘

一四三

慚愧自制者此世所少有如良馬避鞭彼善避誹辱

一四四

如良馬加鞭當奮勵努力以信戒精進乃至住禪定善識別正法以及明行足汝念當勿忘消滅大窮苦

一四五

治水者導水箭匠之矯箭木匠之繩木德者自調御

[P.22]一一 老品

一四六

世常燃燒中有何喜[1]何歎汝等黑暗蔽何不求光明

一四七

汝觀粉飾身瘡傷骨積集病患多思惟非堅常住者

一四八

此衰老形骸病巢而易壞穢聚必毀滅有生終必死

一四九

猶如葫蘆瓜秋至將散棄骸骨成鴿色觀此有何樂

一五〇

此城骨所造塗以血與肉藏著老與死及虛偽與慢

一五一

美飾王車亦必朽肉體老邁終亦然唯善人法無老事善人相傳與善人

一五二

寡聞之愚人生來如牡牛增長彼筋肉無增彼智慧

[P.23]一五三

經多生流轉予求作屋者但未得見之受苦再再生

一五四

已見作屋者勿再為造屋椽桷皆毀壞棟梁被摧折得滅盡愛欲心既證無為

一五五

壯時不得財亦不修梵行如池邊老鷺無魚而死滅

一五六

壯時未獲財亦不修梵行臥如破折弓思嘆於過去

一二 自己品

一五七

若人知自愛應善自保護三時中一時智者應覺醒

一五八

首先於自己安置正法道然後誨他人賢者將無過

[P.24]一五九

若欲誨他者應如自己行自制可制他制己實最難

一六〇

自為自依怙他人何可依自己善調御獲得難依所

一六一

惡業由己生由自生自起摧壞於愚者金剛破寶石

一六二

破戒如蔓草覆纏沙羅樹自己求此作以快仇敵意

一六三

不善事易行有害於自己善及有益事實為極難行

一六四

愚癡惡慧者持執邪見故譏蔑羅漢教乃至尊者教及正法行者而自取破滅宛如佳他伽結果而自亡

一六五

惡是由己作污法亦由己自己不作惡清淨亦由己淨不淨由己他無淨他事

[P.25]一六六

即他有大事勿為己利益善知己利事當專心利益

一三 世品

一六七

勿從下劣法勿住於放逸勿隨於邪見莫為世俗徒

一六八

奮起勿放逸行正法善行隨法善行者此彼世安樂

一六九

應行法善行不行惡法行隨法行善者此彼世安樂

一七〇

視如水泡沫見如蜃氣棲如是觀世者死王不見他

一七一

來觀此世間猶如飾王車愚者湎此中智者不執著

[P.26]一七二

若人先放逸而後不放逸如月出雲翳照耀於此世

一七三

若作惡業人覆之以善業如月出雲翳照耀於此世

一七四

此世間黑暗善知此者少少有昇天者如鳥之脫網

一七五

天鵞飛行太陽道以可神通行虛空賢者破魔王眷屬得以脫離此世間

一七六

違犯一[A7]法者及說諸妄語不信來世人無惡而不作

一七七

貪不生天界愚不稱揚施賢者隨喜施來世得安樂

一七八

地上王權者或趣天界者一切世界主不及勝預流

[P.27]一四 佛陀品

一七九

彼之勝利無能勝敗者此世不能隨佛〔智〕無邊無行跡汝以何法欲誑惑〔此佛對魔女說〕

一八〇

不具於結縛纏愛難誘使佛〔智〕無邊無行跡汝以何法欲誑惑

一八一

智者專禪定喜出家寂靜正念正覺者天人且羨敬

一八二

得生人道難生得長壽難得聞妙法難遇佛出世難

一八三

不作一切惡應當行諸善自淨之己意此為諸佛教

一八四

諸佛說涅槃最勝忍辱為最上苦行出家實無害他者惱他不稱為沙門

一八五

不誹及不害嚴守戒律儀飲食知足量靜處坐獨居[1]專念增上定此為諸佛教

[P.28]一八六

雖天雨金錢欲心無滿足賢者知淫欲甘少而苦多

一八七

故雖於天樂彼不喜悅求正覺者弟子喜滅於愛欲

一八八

恐怖所驅使去歸依山岳森林或園苑種種樹支提

一八九

此非安全依非最上依處如此之歸依不離一切苦

一九〇

若人歸依佛歸依法及僧依於正智慧得見四聖諦

一九一

苦與苦之因以及苦之滅及八支聖道滅盡一切苦

一九二

此為安全歸依處此為最上歸依所若人如此之歸依由此解脫一切苦

一九三

聖者極難得彼非隨處生賢者所生處彼家蒙惠榮

一九四

諸佛出現樂宣說正法樂僧眾和合樂諸人修行樂

一九五

供養應供者——脫離於虛妄超越諸憂患供佛及弟子

[P.29]一九六

如此之供養寂靜無畏者其所得功德甚難被計量

[P.30]一五 安樂品

一九七

我等實樂生憎怨中無憎於怨憎人中我等無怨憎

一九八

我等實樂生苦惱中無苦於苦惱人中我等無苦惱

一九九

我等實樂生貪者中無貪於貪欲人中我等無貪欲

二〇〇

我等實樂生無有何物障如光音天神[1]我等喜為食

二〇一

勝利生怨憎敗者臥苦惱勝敗兩具捨寂靜住安樂

二〇二

無火如貪欲無惡如憎恨無苦如五蘊無勝樂寂靜

二〇三

飢餓最大病行為最大苦如是實知此涅槃最上樂

二〇四

無病最上利知足最上富信賴最上親涅槃最上樂

[P.31]二〇五

已飲獨居味乃至寂靜味喜飲於法味彼去怖離惡

二〇六

善哉見聖者與彼共住樂由不見愚者彼常為安樂

二〇七

與愚者共行實為長憂愁與愚共住苦如與敵共住與賢者共住樂如會親族是故實如

二〇八

賢智博學者誠持戒聖者如隨善良遊此賢明之人如月從星道

一六 愛好品

二〇九

專注不當事不專於應作棄道取愛欲卻羨成就者

[P.32]二一〇

勿與愛者會勿會不愛者不見愛者苦見憎人亦苦

二一一

是故勿愛者愛別離為苦若無愛與憎彼人無桎梏

二一二

由愛生憂患由愛生畏怖離喜愛無憂何處有怖畏

二一三

由愛生憂患由愛生畏怖離親愛無憂何處有怖畏

二一四

由貪欲生憂由貪欲生怖離貪欲無憂何處有怖畏

二一五

由欲樂生憂由欲樂生怖離欲樂無憂何處有怖畏

二一六

由愛欲生憂由愛欲生怖離愛欲無憂何處有怖畏

二一七

具戒與正見住法知真實圓滿自己行彼為世人愛

二一八

希求不可說〔涅槃〕富有思慮心諸欲心不縛被稱上流人〔近涅槃者〕

二一九

久在異鄉者由遠地安歸親友及知己羨喜歡迎彼

[P.33]二二〇

作福業亦是由此生彼世福業如親族迎彼愛來者

一七 忿怒品

二二一

應去於忿怒應棄我慢心解脫一切縛不執著名色〔精神物質〕彼無一物者無苦相隨事

二二二

止勃發忿怒如止急行車是名善御者餘為執韁人

二二三

由忍勝忿怒由善克不善以施勝吝嗇由實勝虛妄

二二四

語實不瞋怒分與施乞者人由此三事得至諸天前

[P.34]二二五

聖者不殺生常攝制護身則達不死境——彼無憂患處

二二六

恒常覺醒者晝夜勤勉學志於涅槃者終息其煩惱

二二七

阿托羅〔優婆塞〕應知此非今日始由古來即然默然被人誹多言被人誹寡言被人誹不為誹謗者是世極少有

二二八

只被人誹者或只被褒人過未已無有現在亦應無

二二九

智者日日善反省行無過失有賢明智慧持戒具行者彼為智人所讚歎

二三〇

質如閻浮金[1]有誰得誹彼彼為婆羅門諸天所稱讚

二三一

攝護身忿怒制御於身行棄身之惡行依身修善行

二三二

攝護語忿怒制御於語行棄語之惡行依語修善行

二三三

攝護意忿怒制御於意行棄意之惡行依意修善行

二三四

智者制御身亦復制御語於意亦制御實成善御者

[P.35]一八 垢穢品

二三五

汝今已似焦枯葉閻魔使者近汝邊汝已立於死門前然汝旅途亦無糧

二三六

汝宜自造安全洲迅速精勤為智者拂除心垢無煩惱汝將到達天聖地

二三七

汝今壽命行既終汝已近於閻魔前途中汝無停住所汝之旅途亦無糧

二三八

汝宜自造安全洲迅速精勤為智者拂除心垢無煩惱不復再來生與死

二三九

剎那剎那間智者漸次斷拂除自垢穢如冶工鍛金

二四〇

如鐵自生垢〔銹〕生已自蝕鐵惡業者亦然自業導惡趣

[P.36]二四一

不誦聖典穢不修為家屋懈怠為美穢放逸護衛穢

二四二

邪行婦人穢吝嗇施者穢此世及彼世惡法實為穢

二四三

此等諸穢中無明穢為最汝須棄此穢成無垢比丘

二四四

無慚愧厚顏暴戾與大膽傲慢罪惡者其人生活易

二四五

有慚求清淨不執著謙遜營清淨生活富有見識者其人生活難

二四六

若人於此世殺生說妄語取人所不與侵犯他人妻

二四七

沈於窣羅酒〔穀酒〕及迷麗取酒〔果酒〕是人於此世毀掘自善根

二四八

如是汝應知不制則為惡勿貪與非法自陷於永苦

二四九

人實由諦信所樂而施與若得食不滿晝夜不得定

[P.37]二五〇

斷除如此心由根滅絕者無論晝與夜得入於三昧

二五一

無等貪欲火無等執著瞋無等網愚癡無等流愛欲

二五二

易見他人過難見自過失揭發他人過如撒布糠穀己過則隱匿如狡睹博者覆蔽其格里

二五三

詮索他人過心常易怒者增長於煩惱彼遠漏盡事

二五四

虛空無道跡外道無沙門眾生喜虛妄如來無虛妄

二五五

虛空無道跡外道無沙門諸行不常住諸佛無擾亂

[P.38]一九 法住品

二五六

急燥處事故非為法住者智者應辨別正邪之兩者

二五七

導他不燥急如法而平等智者護正法若有賢慮人是為法住者

二五八

不以多言故彼即是賢者平靜無怨怖則稱為智者

二五九

不以多言故彼即持法者彼雖聞少分但以身見法於法不放逸實為持法者

二六〇

不因頭髮白即稱是長老彼年之〔虛〕熟空為長老名

二六一

於彼具真實具法不殺生制伏與調御彼具清淨慧棄心之垢穢被稱為長老

二六二

嫉妬慳偽者雖以辯舌才或以容色美非是端正人

二六三

若斷此〔惡德〕除根以絕滅棄過彼智者是名端正人

二六四

破戒妄語者剃髮非沙門欲貪具充滿云何為沙門

[P.39]二六五

彼鎮[1]滅諸惡不分大與小[*][A8]滅諸惡故是名為沙門

二六六

唯向他行乞[2]非即是比丘[*][A9]奉行諸法儀亦非為比丘

二六七

以棄善與惡勤修梵行者慎重行此世彼實為比丘

二六八

愚昧無知者不以寂默[3]而名為牟尼[*][A10]賢者如權衡

二六九

捨惡取其善彼得為牟尼[*][A11]彼知於善惡故稱為牟尼

二七〇

以害生類[4]彼非為聖者[*][A12]不害[*][A13]諸生類是名為聖者

二七一

不依戒律行或由於多聞或由於禪定或由於獨居

二七二

「非凡夫得享受出家樂」汝比丘汝煩惱未盡勿生安意想[5]

[P.40]二〇 道品

二七三

道中八支聖道勝諸諦中四句最勝諸法中離欲最[A14]二足中具眼者勝

二七四

無餘知見淨實唯此一道汝等順此道惑亂[1]魔王者

二七五

汝等順此道可使苦終盡知我所說道得除去欲箭

二七六

汝等自努力如來唯說示住於禪定行可脫魔王縛

二七七

「一切行無常」依智觀照時則得厭離苦此為清淨道

二七八

「一切行是苦」依智觀照時以得厭離苦此為清淨道

二七九

「一切法無我」依智觀照時以得厭離苦此為清淨道

二八〇

應努[A15]力時不努力少壯時陷怠惰意氣銷沈又懦弱懶惰不以智得道

[P.41]二八一

慎語善制意不以身作惡淨此三業道得聖所說道

二八二

由瑜伽智生無智滅瑜伽知得此兩道及其得與失應自努力行可增大智慧

二八三

當伐欲稠林[2]但勿伐樹木欲林生畏怖應脫欲密林

二八四

男女欲微少彼心被繫縛如飲乳犢子不離彼母中

二八五

自己斷愛情如手折秋蓮勤修寂靜道善逝宣涅槃

二八六

「雨季我住此冬夏不住此」此為愚者想不覺死到來

二八七

溺愛子家畜彼心執著此死神將捉去如睡村瀑流

[P.42]二八八

子亦不能救父子及親戚莫為能救護彼為死神捉親族非能救

二八九

知此之意義智者持戒律應速令清淨至達涅槃道

二一 雜品

二九〇

若棄於小樂得見於大樂智者棄小樂當見於大樂

二九一

施與他人苦離求自己樂彼為瞋繫縛怨憎不解脫

二九二

應作而不作不應作而作傲慢放逸者彼增長煩惱

二九三

常勤以念身不作不應作應作則常作念者煩惱盡

[P.43]二九四

殺母[1]〔愛欲〕與父〔我慢〕殺剎帝利族二王〔斷見常見〕滅王國〔十二處〕殺從臣〔喜食〕行無苦患婆羅門

二九五

殺母[*][A16]與慢父殺婆羅門族二王〔同上〕殺虎第五者〔五蓋虎=疑蓋〕行無苦患婆羅門

二九六

瞿曇之弟子常善自覺醒不分晝與夜常稱念佛陀

二九七

瞿曇之弟子常善自覺醒不分晝與夜常稱念達磨

二九八

瞿曇之弟子常善自覺醒不分晝與夜常稱念僧伽

二九九

瞿曇之弟子常善自覺醒不分晝與夜則常念於身

三〇〇

瞿曇之弟子常善自覺醒不分晝與夜常念不殺生

三〇一

瞿曇之弟子常善自覺醒不分晝與夜心常樂靜慮

三〇二

愛樂出家難在家生活難非輩[2]共住難輪迴往來苦故不應往來然將陷於苦

三〇三

正信而具戒得譽與財者彼至於何處到處受尊敬

三〇四

善名揚遠方光耀如雲口惡者夜放箭雖近不得見

[P.44]三〇五

獨坐與獨臥獨行而不倦彼獨自調御可樂於林中

二二 地獄品

三〇六

語不實者墮地獄或自作言我無作此兩惡業者死後他世地獄同受苦

三〇七

多袈裟纏頸不節制惡行惡人由惡業終墮於地獄

三〇八

破戒無節制享受檀信施勿寧吞鐵丸熱由火焰出

三〇九

放逸犯他妻遭次之四事獲罪臥不安誹三地獄四

[P.45]三一〇

罪業墮惡趣恐怖得樂少國王加酷杖則莫犯他妻

三一一

不善執茅草則傷割其手沙門修邪行則趣入地獄

三一二

懈怠諸行為污染於戒行逡巡修梵行斯者無大果

三一三

應作所當作遂行必賣刀懈怠遊行者增多於欲塵[1]

三一四

不為惡業勝作惡業受苦為善業者勝為善無苦事

三一五

猶如邊境城內外皆防護護自亦復然剎那勿輕過剎那輕忽者地獄受憂患

三一六

不應羞而羞應羞而不羞懷此邪見者眾生達惡趣

三一七

不應怖見怖應怖見不怖懷此邪見者眾生達惡趣

[P.46]三一八

[A17]無罪思為罪是罪見無罪懷此邪見者眾生達惡趣

三一九

有罪知有罪無罪知無罪懷此正見者眾生達善趣

二三 象品

三二〇

如象於戰塲堪忍弓箭射我堪忍誹謗世多破戒者

三二一

調御象可往戰塲調御象可為王乘若能堪忍人誹謗人中最勝調御者

三二二

調御之騾為優良信度駿馬亦優良僑羅大象亦為良調御自己人更良

三二三

實非此等之車乘到達難到之境地〔涅槃〕若人善調御自己由此調御得到達

三二四

如象名財護發情暴難制繁縛不少食唯念於象林

[P.47]三二五

懶惰又貪食多眠輾轉臥如豬飽無厭愚者再入胎〔即輪迴〕

三二六

以前我此心隨欲樂徘徊今我悉制御如持鉤象師制御發情象

三二七

樂時不放逸常護自己心救自出難處如象出泥坑

三二八

若得同行伴正行富智慮征服諸危難欣然與彼行

三二九

若無同行伴正行富智慮應如王棄國如象獨行林

三三〇

獨行為殊勝以不愚為伴獨行離惡事如象獨遊林

三三一

現時得友樂滿足適當樂命終善業樂棄一切苦樂

[P.48]三三二

世中敬母樂敬父亦為樂世敬沙門樂敬聖者亦樂

三三三

至老持戒樂安立信仰樂得有智慧樂不作惡業樂

二四 愛欲品

三三四

若行於放逸愛增如蔓草彼生而此生如猿求林果

三三五

若於此世界為欲所征服憂患日增長如毘羅得雨

三三六

若於此世界征服惡欲者憂患自離去如水滴蓮葉

三三七

我告此善事汝等集於此掘愛欲之根如求毘羅那掘取其飴根勿使為魔王再再壞汝等如流毀華葦

[P.49]三三八

不傷深固根雖伐樹再生愛欲不斷根亦然〔苦〕再生

三三九

彼具三十六愛流盛勢奔向於樂境彼具如是邪見人思惟為欲漂蕩去

三四〇

欲流到處流蔓草茂發芽汝見此蔓生以慧斷其根

三四一

人喜愛滋潤亦喜逐六境向樂求樂人實嚐生與滅

三四二

馳逐愛欲人馳迴如罠兔繫縛於執著再再常受苦

三四三

馳逐愛欲人馳迴如罠兔比丘求離欲故除其愛欲

三四四

去欲喜林間[1]離欲又向欲誠實觀此人脫繫又向縛

[P.50]三四五

鐵木麻作繩智言非堅縛貪戀妻子財是實為堅縛

三四六

賢者謂能引戀著者是為堅牢縛斷此無戀著棄欲而出家

三四七

彼著於欲流蜘蛛自結網斷此離欲著棄苦而遊行〔出家得解脫〕

三四八

棄過現未來而達於彼岸意脫一切處無再受生老

三四九

疑惡所擾亂熾烈求享樂愛欲愈增長如是此類人自作堅繫縛

三五〇

喜靜止惡想常觀身不淨當滅諸愛欲不為魔王縛

[P.51]三五一

達究竟處無畏離愛欲無罪穢斷除生有之箭此為彼最後身〔即不更輪迴〕

三五二

離愛無染著通曉聖典語善知法與義及字之順序彼為最後身被稱大丈夫及為大智者

三五三

我征服一切我了知一切一切法無染捨棄於一切滅欲而解脫自悟誰稱師

三五四

法施勝諸施法味勝諸味法樂勝諸樂滅愛勝諸苦

三五五

毀滅財愚者決非求彼岸愚者財欲害自害如害他

三五六

雜草毀田地貪欲損世人施與離貪者故得大果報

三五七

雜草毀田地瞋恚損世人施與離瞋者故得大果報

三五八

雜草毀田地愚癡損世人施與離癡者故得大果報

[P.52]三五九

雜草毀田地欲望損世人施與離欲者故得大果報

二五 比丘品

三六〇

善哉制於眼善哉制於耳善哉制於鼻善哉制於舌

三六一

善哉制於身善哉制於語善哉制於意善哉制一切制一切比丘解脫一切苦

三六二

善調手足與言語最善調御身與首心喜善住於三昧獨居知足是比丘

三六三

比丘調於語賢明而寂靜明正法與義所說甚柔軟

[P.53]三六四

住法之樂園樂法與隨法思惟憶念法比丘不退墮

三六五

勿輕自所得勿羨他所得比丘羨他得不入三昧地

三六六

比丘雖得少不輕嫌所得清淨活不怠諸天實稱讚

三六七

若於名及色不著我我所非有故無憂彼實稱比丘

三六八

比丘住慈悲信喜佛陀教達寂靜安樂諸行解脫界

三六九

比丘汲舟水水出則舟輕若斷除貪瞋汝證得涅槃

三七〇

五斷與棄五[1]五種善勤修越五著比丘名為渡瀑流

三七一

修定勿放逸勿使心迷欲勿待吞鐵丸燒然而叫苦

三七二

無慧者無定無定者無慧具定與智慧實彼近涅槃

[P.54]三七三

比丘入空屋彼心之寂靜諦觀於正法享超人界樂

三七四

人若常正念諸蘊之生滅獲得喜與樂已知得不死〔涅槃〕

三七五

有智慧比丘於現世作是攝根及知足隨護戒律儀

三七六

態度盡好誼行為應善行依此彼多樂至滅盡諸苦

三七七

如夏之生花枯萎而凋落汝等諸比丘須棄貪瞋恚

三七八

身靜及語靜意靜住三昧棄俗樂比丘稱為寂靜者

三七九

汝當自警策自行自省察自護與正念比丘住安樂

三八〇

自為自護己自為自依怙故須自制御如商調良馬

三八一

比丘具喜心樂教信佛陀達寂靜安樂諸行解脫境

[P.55]三八二

比丘雖年少精勤佛陀教如月離雲翳照耀於此世

二六 婆羅門品[1]

三八三

勇敢斷「欲」流棄欲婆羅門若知滅諸蘊汝則知無作

三八四

若常住於二法〔止觀〕婆羅門達彼岸如是彼智慧者息滅一切繫縛

三八五

無彼岸此岸〔現世〕兩岸皆悉無[A18]苦無繫縛是名婆羅門

三八六

彼人入禪定安住無垢穢應作皆已作去諸煩惱漏到達最上義〔阿羅漢果〕是名婆羅門

三八七

日照晝月明夜剎帝利武裝耀婆羅門定光輝然佛陀其光明普照全晝全夜

[P.56]三八八

除棄惡業者是名婆羅門[2]所行清淨者則稱為沙門[*][A19]自去垢穢者是名出家人[*][A20]

三八九

勿打婆羅門婆羅門勿瞋打婆羅門者忿瞋災極甚

三九〇

婆羅門若制其心此對彼不少利益隨時消滅於害心亦隨得止於痛苦

三九一

不以身語意行作諸惡業制此三處人是名婆羅門

三九二

正覺所說法不論從何聞向彼宣說者恭敬與敬禮猶如婆羅門恭敬於聖火

三九三

不因螺髻及種族亦非生為婆羅門誰知真實及法者彼為幸福婆羅門

三九四

汝愚螺髻者衣羊皮何用[3]內心具欲林汝僅外嚴飾

三九五

諸著糞掃衣瘦而露脈管林中獨入定是名婆羅門

[P.57]三九六

所謂婆羅門不由母始生執著世富裕[4]但名說「普」者不著任何物[*][A21]是名婆羅門

三九七

斷一切結縛[A22]彼實無畏怖[A23]著無繫縛是名婆羅門

三九八

斷紐與帶緒及斷網所屬[5]除障礙覺者是名婆羅門

三九九

能忍罵與打刑縛忍強軍如是安忍者是名婆羅門

四〇〇

無瞋具德行持戒遠離欲調至最後身是名婆羅門

四〇一

如水落於蓮葉如介子在錐尖不染著諸欲者稱名為婆羅門

四〇二

若人於此世覺悟滅自苦捨重擔離縛是名婆羅門

四〇三

有甚深智慧善辨道非道證無上義者是名婆羅門

[P.58]四〇四

不混在俗者亦不雜於僧無家寡欲者是名婆羅門

四〇五

一切強弱有情中彼人盡棄於刀杖不殺不教他人殺是名為之婆羅門

四〇六

於他敵中無害意於持刀杖有溫順執著者中無執著我稱彼為婆羅門

四〇七

食欲瞋恚與慢心以及虛偽皆脫落猶如介子落錐尖我稱彼為婆羅門

四〇八

不言粗暴語說益言實語不觸怒於人是名婆羅門

四〇九

於此善或惡長短與粗細不與而不取是名婆羅門

四一〇

對此世彼世均無有愛著離繫解脫者是名婆羅門

四一一

不存執著者了悟無疑惑到達甘露地是名婆羅門

四一二

若於此世間超脫善與惡無憂清淨者是名婆羅門

四一三

如月淨無垢清淨而澄明滅盡再生欲是名婆羅門

[P.59]四一四

超越泥濘難行道并越愚癡輪迴海得渡得岸住禪定無欲而又無疑惑無著證涅槃寂靜我稱之為婆羅門

四一五

捨棄欲樂於此世出家遊行成無家滅盡欲樂生起者我稱之為婆羅門

四一六

捨棄愛欲於此世出家遊行為無家滅盡愛欲生起者我稱之為婆羅門

四一七

遠離人間縛超脫天上縛斷除諸縛者是名婆羅門

四一八

捨棄樂不樂清涼無煩惱勇者勝世間是名婆羅門

四一九

若徧知一切有情之生滅無執善逝佛是名婆羅門

四二〇

諸天乾闥婆及人具不知彼所趣道滅盡煩惱阿羅漢我稱彼為婆羅門

四二一

前〔過〕後〔未來〕與中間〔現在〕無有任何物不著一物者是名婆羅門

[P.60]四二二

牡牛最勝勇猛者大仙無欲勝利者洗滌心垢與覺者我稱彼為婆羅門

四二三

牟尼知前生見天界惡趣達生之滅盡業成無上智[6]一切圓滿者是名婆羅門

校注

[0014001] 原文 Kasāva-(污濁)與 Kāsāva-(袈裟)之音韻類似 [0022001] 所謂正念食者(pariññāta-bhojana-)當對食物知食物之為何物知彼之不淨此謂悟者對食事無真正之悅樂 [0022002] 「無信」謂聖者自證知悟不由他 [0027001] 裸行以下皆為苦行之種類 [0028001] hāsa- = sktḥarṣa-(歡喜)或「笑」 = sktḥāsa- 但 N. P. Chadravarti; L'UdānavargaSanskrit P. 1-2 參照 [0031001] Panthaṁ ca(ed PTS)應讀為 Pantañ ca(Fausb, comm)Diet. PTS: Pattha 之項下參照 [0033001] 光音天又稱極光淨天為色界第二禪天之第三天 [0036001] nekkho jambonadassa 用由閻浮河所採之金製造之良質貨幣 [0039001] 「沙門」samaṇa- = skt, s'ramaṇa-(√'sram)恰為 √sam = skt, √sam 如由鎮靜所造samiti「使鎮靜」由 samitatt-「鎮靜」說明 [0039002] 「比丘」bhikkhu「行乞」bhikkate [0039003] 「牟尼」muni 本質非為寂默而有 mūāti「知」之意在語源的假面之下說明者 [0040004] 「聖者」ariya——非為由以殺生(hiṁasati-hiṁsā)為事之敵(ari)而來a-riya = ahiṅsa可解為「不殺生」之說明云在此場合恐將成為如 rissati = skt, risyati(Dhātup IV. 120: riṣa hiṁsāyan 參照)置動詞於念頭 [0040005] vissāsam āpādi(ed. PTS)應正為 vissāsa māpādi(= vissāsam mā āfadi) [0041001] Pamocanaṁ(ed. PTS)應改為 Pamohanaṁ. Diet. PTS: Pamocana- 項下參照 [0041002] vana「井」及「欲」vanatha-「叢」及「欲」nibbana-「由林脫出」及「離欲」之兩義兼有nibbana- 與 nibb-āna「涅槃」之音韻相似第三四四頌(本卷七〇頁)參照 [0043001] 從註釋解為譬喻的說法十二處指眼及色五蓋為五種之障蓋云為貪欲瞋恚睡眠掉舉惡作 [0043002] 或與「不同輩共住事」(a-)Samānasaṁvāso(ed. PTS)但 N. P. Cnakravarti: L udānav. Sanskrit P. 129-130 參照 [0045001] raja兼有「塵埃」與愛欲之兩義 [0048001] Vama- 兼具「林」及「欲」之二義第二八三頌(本卷四一頁)參照 [0050001] 若從註釋「五」之順次為五下分結(欲界五種之煩惱)即欲界貪身見戒取見五上分結(色界無色界之煩惱)即色界貪無色界貪掉舉無明五根即信又五著指貪然大約「五」應成為五著者之意味此時 uttari-bhavaye 非為「勤修」之意應解為「克服」之義 [0052001] 於本品之婆羅門指去煩惱滅罪業之人既已於第一四二頌被用於此之意義 [0052002] 「婆羅門」brāhmana-「除惡業者」bāhita-pāpa-「沙門」Samaṇa-「行寂靜之人」Sama-cariya-(第二六五頌註[01]參照)「出家」Pabbājayaṁ(attano malam)去自己之垢穢以上之語源的說明之中最後者至少動詞之語根為共通Pabbajita-: pabbajati, Pabbājayaṁ(pres, nom.): pabbājeti(Caus.)Pāli pabbaj- = SKT. Pra+vray- [0053003] 葉均譯為鹿皮依原文 ajjna應是羊皮或羚羊皮(CBETA 按漢譯南傳大藏經此頁對應之註標[06]與章節校注內容不符故今將此處的[06]註標修訂成[03]註標 [0053004] 原文使 Sa-kiñcana- 與 a-kiñcana 對立若從註釋在 kiñcana- 有「貪欲執著」等義Sa-kincana- 兼有「富裕」「執著」之兩義a-kiñcana- 兼有「無一物」「無執著」之兩義亦須參照第四二一頌尚有 Sa ce hoti(ed. PTS)改譯為 Sa ve hoti(Fausb.)(CBETA 按漢譯南傳大藏經此頁對應之註標[03]與章節校注內容不符故今將此處的[03]註標修訂成[04]註標 [0053005] 若從註釋「紐」為忿怒「緒」為愛著「網」屬於此者為六十二邪見「障礙」指無明或許紐網皆應成為譬喻繫縛纏結而言者(CBETA 按漢譯南傳大藏經此頁對應之註標[04]與章節校注內容不符故今將此處的[04]註標修訂成[05]註標 [0055006] 譯文不依 abhiñña, vosito(ed, PTS)而從於 abhiñña-vasito(Fausb.)(CBETA 按漢譯南傳大藏經此頁對應之註標[05]與章節校注內容不符故今將此處的[05]註標修訂成[06]註標
[A1] 裟【CB】娑【南傳】
[A2] 裟【CB】娑【南傳】
[A3] 南傳大藏經此處註標[01]有誤今予以修訂為[*]
[A4] 裟【CB】娑【南傳】
[A5] 業【CB】惡【南傳】
[A6] 怒【CB】奴【南傳】
[A7] 法者【CB】者法【南傳】
[A8] 南傳大藏經此處註標[01]有誤今予以修訂為[*]
[A9] 南傳大藏經此處註標[02]有誤今予以修訂為[*]
[A10] 南傳大藏經此處註標[03]有誤今予以修訂為[*]
[A11] 南傳大藏經此處註標[03]有誤今予以修訂為[*]
[A12] 南傳大藏經此處註標[04]有誤今予以修訂為[*]
[A13] 南傳大藏經此處註標[04]有誤今予以修訂為[*]
[A14] 勝【CB】欲【南傳】
[A15] 力【CB】[-]【南傳】
[A16] 南傳大藏經此處註標[01]有誤今予以修訂為[*]
[A17] 無【CB】應【南傳】
[A18] 苦【CB】若【南傳】
[A19] 南傳大藏經此處註標[02]有誤今予以修訂為[*]
[A20] 南傳大藏經此處註標[02]有誤今予以修訂為[*]
[A21] 南傳大藏經此處註標[03]有誤今予以修訂為[*]
[A22] CBETA 按「彼實無畏怖」一句疑應作「不再有渴愛」
[A23] 著無【CB】無著【南傳】
版權宣告 捐款贊助 流通分享

掃描此二維碼分享

將本經典保存在此設備中,在無網絡時仍可閱讀,並在首頁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