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起信論䟽卷第二 田三
草堂沙門宗密錄之注於論文之下。
此識有二種義。
(此義稍難今摠括上下文畧敘其意餘可至文當知何者謂真如有二義一不變義二隨緣義無明亦二義一無體即空義二有用成事義此真妄中各由初義故成上真如門也各由後義故成此生滅門也此隨緣真如及成事無明亦各有二義一違自順他義二違他順自義無明中初違自順他亦有二義一能反對詮示性功德二能知名義成淨用違他順自亦有二義一覆真理一成妄心真如中違他順自亦有二義一翻對妄染顯自真德二內熏無明令起淨用違自順他亦有二義一隱自真體義二顯現妄法義此上真妄各四義中由無明中反對詮示義及真如中翻妄顯德義從此二義得有本覺又由無明中能知名義及真如中內熏義從此二義得有始覺又由無明中覆真義及真如中隱體義從此二義得有根本不覺又由無明中成妄義及真如中顯妄義從此二義得有枝末不覺此生滅門中真妄略開四義廣即有八門若約兩兩相對和合成緣起分相有四門謂二覺二不覺若本末不相離但唯有二門謂覺與不覺若鎔融摠攝唯有一門謂一心生滅門也又若約諸識分相門本覺本不覺在本識中餘二在生起事識中若約本末不二門並在一本識中故云此識有二義也問此中一識有二義與上一心有一門何別耶答上一心中含於一義謂不守自性隨緣義及不變自性絕相義今此但就隨緣門中染淨理事無二之相明此識也是則前一心義寬該[(冰-水+〡)*ㄆ]於二門此一識義陿局在於一門問此中本覺與上真如門何別答真如門約體絕相說本覺約性功德說謂大智慧光明義等名本覺相本者是性義覺者是智慧義以此皆為翻妄染顯故在生滅門中攝以真如門中無翻染等義故與此不問也是故體相二大俱名本覺並在生滅門中故得具三大也)。
能攝一切法生一切法。
(上二門中云皆各摠攝此中不云各者以此二義陿於二門故但明一識由含二義故攝一切不言二義各攝一切又上文中但云攝而不二生者以真如門無能生義故此識之中以不覺熏本覺故生諸染法流轉生死以本覺熏不覺故生諸淨法反流出纏成於始覺依此二義徧生一切染淨法故云能生也下四熏習中廣辨此也非直相熏能生諸法亦乃生諸法[A1]已不離此心為此心所攝故云攝如上二門各攝處釋也○二寄開列名)。
云何為二一者覺義二者不覺義。
(二依名辨釋三一明覺○約淨法明心生滅故文二一略辨始本二覺二一本覺二○一顯本覺體)。
所言覺義者。
(牒章)。
謂心體離念。
(離於妄念顯無不覺)。
離念相者等虛空界。
(非唯無不覺之闇乃有大智慧光明義等故也虛空有二義以況於本覺)。
無所不徧。
(一周徧義謂橫徧三際豎通凡聖故)。
法界一相。
(二無差別義謂在纏出障性恒無二故)。
即是如來平等法身。
(欲明覺義出纏相顯故)。
依此法身說名本覺。
(既是法身之覺理非新成故云本也無性攝論云無垢無罣礙智名為法身金光明經名大圓鏡智為法身等皆此義也○二釋本覺名)。
何以故。
(責其立名責有二意一云上開章中直云覺義何故今結乃名本覺二云此中既云本覺何故上文但云覺耶)。
本覺義者對始覺義說。
(以對始故說之為本荅初意也又以本覺隨染生於始覺還待此始覺方名本覺)。
以始覺者即同本覺。
(以至心源時始本無二相故是故上文但云其覺荅後意也又此始覺是本所成還契心源融同一體方名始覺故問若始覺異本則不成始若始同本即無始覺之異如何說言對始名本荅今在生滅門中約隨染義形本不覺說為始覺而實始覺至心源時深緣既𥁞始本不殊平等絕言即真如門攝也故本覺之名在生滅門中非真如門也○二始覺)。
始覺義者。
(牒名)。
依本覺故而有不覺。
(明起始覺之所由謂即此心體隨無明緣動作妄念)。
依不覺故說有始覺。
(本覺內熏力故漸有微覺厭求乃至究竟還同本覺故下文云本覺隨染生智淨相者即此始覺也此文意明本覺成不覺不覺成始覺始覺同本覺以同本覺故則無不覺無不覺故則無始覺無始覺故則無本覺無本覺故平等平等離言絕慮是故佛果圓融脩然無寄尚無始本之殊況有三身之異但隨物心現故說報化之用下文顯之△二廣明二覺二一始覺三○一摠標因果二覺)。
又以覺心源故。
(染心之源謂性淨也又麄相之源謂生相也)。
名究竟覺。
(始覺道圓同於本覺故也此在佛地)。
不覺心源故非究竟覺。
(不了其源始末同本故也此在金剛已還△二廣寄四相釋成○前三相釋上不究竟覺後一相釋上究竟覺文二○一正寄四相顯其四位此中文意將四相麤細寄顯反流四位以明始覺分齊然此四相約真心隨重麤細差別寄說為四非約一剎那心明四相也今以二門略辨一摠明二別說摠者原夫心性離念無生無滅而有無明迷自心體違寂靜性鼓動起念有生滅四相是故由無明風力能令心體生住異滅從細至麤經云佛性隨流成種種味等又經云即此法身為煩惱之所漂動徃來生死名為眾生此下文云自性清淨心因無明風動等今就此義以明四相既鼓靜令動遂有微著不同先後際異就彼先際最微名為生相乃至後際最麤名為滅相故佛性論云一切有為法約前際與生相相應約後際與滅相相應約中際與住異相相應也二別明者對彼下文約位別分生相有一住相有四異相有二滅相還一生相一者名為業相謂由無明不覺心動雖有起滅而相見未分以無明力故轉彼淨心至此最微名為生相甚深微細唯佛能知下文云依無明所起識者乃至唯佛能知故即下文三細中初一及六染中後一五意中第一此等並同此生相攝住相四者一名轉相謂由無明力不覺前動相即無動故轉成能見二名現相謂由無明依前能見不了無相遂令境界妄現此二及初並在頼耶位中屬不相應心三名智相謂由無明迷前自心所現之境妄起分別染淨之相故云智也四名相續相謂由無明不了前所分別空無所有更復起念相續不斷此二並在分別事識細分之位屬相應心無明與前生相和合轉彼淨心乃至此位行相猶細法執堅住名為住相下文三細中後二及六麤中初二并五意中後四亦六染中中四此等並同是此住相攝言異相二者一執取相二計名字相謂此無明迷前染淨違順之法更起貪瞋人我見愛執相計名取著轉深此在事識麤分之位無明與前住相和合轉彼靜心令至此位行相稍麤發動身口令其造業名為異相下文六麤中中二及六染中初一并五意中後意識此等並同是此異相攝言滅相一者名起業相謂此無明不了善惡二業定招苦樂二報故廣對諸緣造集諸業依業受果滅前異心令墯諸趣以無明力轉彼淨心至此後際行相最麤極至於此周𥁞之終名為滅相下文六麤中第五相是也以果報非可斷故不論第六相也是故三界四相唯一夢心皆因根本無明之力故經云無明住地其力最大此論下文當知無明能生一切染法此之謂也雖復從微至著辨四相階降然其始終竟無前後摠此四相以為一念謂麤細鎔融唯是一心故說俱時而有皆無自立也然未窮源者隨位淺深覺有前後達心源者一念四相俱時而知經云菩薩知終不知始唯佛如來始終俱知始者謂生相也終者謂餘相乃至滅相也既因無明不覺之力起生相等種種夢念動其心源轉至滅相長眠三界流轉六趣今因本覺不思議熏力起厭求心又因真如所流聞熏教法熏於本覺以體同用融領彼聞熏益性觧力損無明能漸向心源始息滅相終息生相朗然大悟覺了心源本無所動今無始靜平等平等無始覺之異如經所說夢渡大河喻等大意如此次正釋四相各為四段△一能觀人二所觀相三辨觀利益四結觀分齊對文詳之○一滅)。
此義云何。
(且摠相躡前徵起)。
如凡夫人。
(一能觀人位在十信)。
覺知前念起惡。
(二所觀相謂未入十信已前廣造身口惡業而不覺知今入信已能知惡業定招苦報故言覺知此明覺於滅相義也)。
故能止後念令其不起。
(三辨觀利益今既覺故能不造惡止滅相也)。
雖復名覺即是不覺故。
(四結觀分齊能知滅相實是不善故不造惡名為雖覺而猶未知滅相是夢故云不覺此但能止惡業故云雖覺未覺煩惱故云不覺○二異)。
如二乘觀智初發意菩薩等。
(三賢菩薩也十解初心名發心住舉初等後以此菩薩雖留惑故不證人空然於人空實得自在故與二乘同一位論)。
覺於念異。
(如上所說二種異相分別內外計我我所貪瞋見愛等此二種人共了知故明本淨心為無明所眠夢於異相起諸煩惱而今漸與智慧相應從異相夢而得微覺故云覺於念異也)。
念無異相。
(既能覺異相之夢彼所夢異相永無所有)。
以捨麤分別執著相故。
(釋上以成觀益也起貪瞋等名麤分別著違順境名執著相以於異相夢覺故能捨之)。
名相似覺。
(而猶眠在住相夢中故云相似覺以此位中菩薩未至證位二乘不了法空故云相似覺問覺異相等亦不覺後位何不亦止不覺之名荅據覺前不覺後亦得名不覺故下文乃至十地皆名不覺若約覺業不覺惑正名為不覺即此文中以覺了惑正敵對故非覺業也○三住)。
如法身菩薩等。
(初地證法身徧滿乃至九地悉同證得皆名法身菩薩也)。
覺於念住念無住相。
(覺前四種住相雖知一切法惟是識故不起心念麤執分別然出觀後於自心所現法上猶起染淨法執分別明彼淨心為無明所眠夢於生相今與無分別智相應從住相夢而得覺悟反照住相竟無所有)。
以離分別麤念相故。
(異前人執及著外境故今約心但云分別又異後根本無明生相細念故云麤念相也此四種住相中於初地七地八地九地各離一相也下文自當顯耳)。
名隨分覺。
(雖於麤念住相而得覺悟猶自眠於生相夢中覺道未圓故云隨分○四生)。
如菩薩地盡。
(十地學窮故云盡此是摠舉下二句別明)。
滿足方便。
(是方便道)。
一念相應。
(是無間道)。
覺心初起心無初相。
(根本無明依覺故迷動彼靜心令起微念今乃覺知離本覺無不覺即動心本來寂猶如迷方謂東為西悟時即西是東更無西相故云心無初相也前三位中雖各有所覺以其動念未盡故但言念無住相等今此究竟位中動念都盡唯一心在故云心無初相也)。
以遠離微細念故。
(業識動念念中最細名微細念謂生相也此相都盡永無所餘故言遠離)。
得見心性。
(遠離虛妄故真性即顯現故云見心性也前三位中相未盡故不云見性)。
心即常住。
(前三位中覺未至源猶夢生相動彼靜心業識起滅故不云常住今生相夢𥁞無明風止性海浪歇湛然常住也)。
名究竟覺。
(前未至心源夢念未盡求滅此動望到彼岸今即夢念都盡覺了心源本不流轉今無始靜常自一心平等平等始不異本名究竟覺△二引經釋成心源無念四○一引經證成)。
是故脩多羅說若有眾生能觀無念者則為向佛智故。
(在因地時雖未離念能觀如此無念道理說此能觀為句佛智以是證知佛地無念此是舉因望果說也○二重釋前文)。
又心起者。
(牒上覺心初起之言)。
無有初相可知。
(非謂覺時知有初相故也)。
而言知初相者即謂無念。
(問既無初相何故說言知初相耶故為此荅也如覺迷方時知西即東更無西相可知言知西相者謂即東也覺心之時知初動念即本來靜故云即無念也○三舉不覺之失)。
是故一切眾生不名為覺。
(是前無念得名為覺故即顯有念不得名覺)。
以從本來念念相續未曾離念。
(顯不覺所以即金剛[A2]已還一切眾生本難無始無明之念故不得名覺然則前對四中夢之差別故說漸覺今約無明眠之無異故說不覺)。
故說無始無明。
(結成不覺義也此顯無有染法始於無明故云無始也又無明依真同無始故也○四顯覺者之得)。
若得無念者則知心相生住異滅。
(若至心源得於無念則徧知一切眾生一心動轉四相差別)。
以無念等故。
(釋成上義疑云佛得無念眾生有念有無懸隔何能知也釋云眾生有念本來無念佛既得彼無念無念與念本來平等故云以無念等故是故得知也又釋云以四相念中各即無念故云以無念等也是故得無念者徧知四相諸念也○三明始不異本)。
而實無有始覺之異。
(標也雖始得無念之覺然其所覺四相本來無起待何不覺而有始覺之異)。
以四相俱時而有皆無自立本來平等同一覺故。
(釋成上義也以彼四相一心所成鉤鏁連注無有前後離淨心外無別自體無自體故本來平等同一本覺然未至此位隨其智力前後而覺未稱法故不得同本今既四相俱時平等覺知皆無自體同一本覺是故則無始覺之異問四相云何而得俱時既其俱時何故上文覺有前後荅上[A3]已辨竟謂唯一夢心四相流轉處夢之士謂為前後各各隨其智力淺深分分而覺然大覺之者知夢四相唯一淨心無有體性可辨前後故云俱時無有自立等也故攝論云處夢謂經年悟乃須㬰頃故時雖無量攝在一剎那此中一剎那者即謂無念棱伽云一切法不生我說剎那義初生即有滅不為愚者說解云以剎那流轉必無自性無自性故即是無生若非無生則不流轉是故契無生者方見剎那也又淨名經中不生不滅是無常義等棱伽又云七識不流轉不受苦樂非涅槃因如來藏者受苦樂與因俱若生若滅此等經意並明真心隨流動作諸法諸法無別體性故唯是真心無有別法是故四相即一真心不覺即同本覺故△二本覺二一明随染本覺三○一摠標)。
復次本覺隨染分別生二種相。
(此二既在隨染門中故云生也)。
與彼本覺不相捨離。
(生[A4]已不離不動覺體故○二徵列)。
云何為二一者智淨相。
(明本覺隨染還淨之相)。
二者不思議業相。
(明還淨本覺業用之相此之二相若離染緣則不得成故云隨染也△三辨相二一智淨相二一直明淨相二○一因)。
智淨相者。
(牒章)。
謂依法力熏習。
(真如內熏之力及所流教法外緣熏力此在地前依此熏力修習資糧加行善根)。
如實修行。
(登地[A5]已上行契真如)。
滿足方便故。
(十地行終也此在金剛因位極也○二果)。
破和合識相。
(由前方便能破和合識內生滅之相顯不生滅之性此根本無明𥁞故心無所合即顯法身本覺義也)。
滅相續心相顯現法身智淳淨故。
(即於此時能滅染心之中業相等相續之相不滅相續心體故令隨染本覺之心遂即還源成淳淨圓智成於應身始覺義也然此始覺無別始起即是本覺隨染作也今染緣既息始還同本故云淳淨淳淨智即智德餘皆斷德也△二問答釋成二○一執真同妄問)。
此義云何。
(問意云如上所說動彼淨心成於起滅今既𥁞於生滅應滅淨心△二簡法異真答三○一法)。
以一切心識之相皆是無明。
(意云業等染心名諸識相此等皆是不覺之相非約心體說轉難云既言識相皆是無明故說滅者皆應別有體性離於真如即真妄別體難也故下荅云)。
無明之相不離覺性。
(如此諸識不覺之相不離隨染本覺之性)。
非可壞非不可壞。
(此無明之相與彼本覺之性非一非異非異故非可壞非一故非不可壞若依非異非可壞義說無明即明故涅槃經云明與無明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實性若就非一非不可壞義說無明有可滅故涅槃云因滅無明得菩提燈無明滅覺性不壞滅惑之義凖此知之○二喻)。
如大海水因風波動。
(一真隨妄轉喻)。
水相風相不相捨離。
(二真妄相依喻)。
而水非動性。
(三真體不變喻此顯非自性動但隨他動也)。
若風止滅動相則滅濕性不壞故。
(四息妄顯真喻此明若自性動者動相滅時濕性隨滅而但隨他動故動相滅時濕性不壞○三合)。
如是眾生自性清淨心因無明風動。
(一合水隨風動也以水不能自浪要因風起波風不能自現動相要因水方現動相故風動即水動無別體也所况可知)。
心與無明俱無形相不相捨離。
(二合風水相依也以濕全動故無於水相以動全濕故無於風相心法亦爾真心隨熏全作識浪故無心相然彼識浪云非是真故無無明相)。
而心非動性。
(三合水性不動也此下第四合風息顯水云)。
若無明滅。
(根本無明滅合風滅)。
相續則滅。
(業識滅合動相滅也)。
智性不壞故。
(隨染本覺照察之性不滅是合濕性不壞△二不思議業相二○一依體摠標)。
不思議業相者。
(牒章)。
以依智淨相能作一切勝妙境界。
(謂與眾生作六根境界故寶性論云諸佛如來身如虛空無相為諸勝智者作六根境界示現微妙色出于妙音聲令嗅佛戒香與佛妙法味使覺三昧觸令知深妙法故名妙境界○二約用別辨)。
所謂無量功德之相。
(一橫顯業德廣多無量)。
常無斷絕。
(二豎顯業根深窮來際)。
隨眾生根自然相應。
(三顯業勝能無功應機)。
種種而現得利益故。
(四顯業勝益利潤不虛如此則是報化二身真如大用無始無終相續不絕故問始得自利方起利他之業云何利他說無始耶○荅以無明盡故始覺即本覺然彼本覺無始世來常起業用利益眾生是故始覺同彼亦無有始○以一切佛無差別故無新舊故皆無始覺之異故本覺平等無始無終故故能常化眾生是真如之用故云不思議業也此本覺用與眾生心本來無二但不覺隨流用即不現妄心厭求用則於彼心中稱根顯現而不作意我現差別故云隨根自然相應雖不作意現無不益△二明性淨本覺二○一摠標)。
復次覺體相者。
(再辨前本覺故標云復次牒云者)。
有四種大義與虛空等猶如淨鏡。
(以空及鏡皆有四義故取之為喻一空鏡謂離一切外物之體二不空鏡鏡體不無能現萬象三淨鏡謂磨治離垢四受用鏡置之高臺須者受用四中前二自性淨後二離垢淨又初二就因隱時說後二就果顯時說人前中約空不空為二後中約體用為二又初二體後二相故云覺體相也又初一及第三明有空義第二第四明有鏡義故舉二喻△二別釋四鏡各依論中本名分為四唱)。
云何為四一者如實空鏡。
(真如中妄法本無非先有後無)。
遠離一切心境界相無法可現。
(倒心妄境本不相應非謂有而不現但以妄法理無故無可現如鏡非不能現但以免角無故無可現也)。
非覺照義故。
(有二義一以妄念望於真智本無覺照之功以情執違理故如鏡非有外物以彼外物無照用義故即顯鏡中無外物體二以本覺望於妄念亦無覺照功能以妄本無故如淨眼望空華無照燭之功亦如鏡望兔角此約徧計說下約依他說故能現世間境界)。
二者因熏習鏡。
(有二因義初能作現法之因二作內熏之因亦可初是因義後是熏習義故云因熏習也)。
謂如實不空。
(此摠出因熏法體謂有自體及性功德故下別釋二因初因云)。
一切世間境界悉於中現。
(明一切法離此心外無別體性猶如鏡中能現影也)。
不出。
(明心待熏故變現諸法非不待熏而自出也)。
不入。
(離心無別能熏故不從外入)。
不失。
(雖復不從內出外入緣起之法顯現不無)。
不壞。
(諸法緣集起無所從不異真如故不可壞如鏡中影非刃能傷以同鏡故)。
常住一心。
(會相同體)。
以一切法即真實性故。
(釋成同體所由以於心中顯現無出入等故即無體性無體性故本來平等不異真如故云常住一心乃至真實性故下釋後因云)。
又一切染法所不能染。
(以性淨故雖現染法非染所汙非直現染之時非染所染亦乃由現染故反顯本淨如鏡明淨能現穢物穢物現時反顯鏡淨豈此穢物能汙鏡耶若不現染則無以顯其不染是故現染釋成不染義)。
智體不動。
(以本無染今無始淨是故本覺之智未曾移動又雖現染不為所染故云不動如鏡中像隨質轉變然其鏡體未曾移動也)。
具足無漏熏眾生故。
(此本覺中恒沙性德無所少也又與眾生作內熏之因令厭生死苦樂求涅槃故勝鬘經云由有如來藏能厭生死苦樂求涅槃也佛性論云自性清淨心名為道諦)。
三者法出離鏡。
(謂真如之法出於二障離於和合故云出離前在纏性淨不空如來藏今明不空出纏離垢法身如實性論云有二淨一自性淨以同相故二離垢淨以勝相故)。
謂不空法。
(出法體也即前因熏之法)。
出煩惱礙。
(麤細染心)。
智礙。
(所依無明)。
離和合相。
(淨心出障破業識等和合)。
淳。
(離和合雜相故)。
淨。
(無惑染故)。
明故。
(出無明故謂大智慧光明等)。
四者緣熏習鏡謂依法出離故徧照眾生之心令脩善根隨念示現故。
(即彼本覺出障之時隨照物機示現萬化與彼眾生作外緣熏力故云依法乃至示現故問前隨染中智淨與此法出離何別前業用與此緣熏何別荅前約隨染故還淨說為智即明彼智用俱就始覺說此約自性故離障顯法體即明此法用俱就法體說是故前云智此云法前云業此云緣也然法智雖殊體無差別以始覺即本覺故但今就義開說故有境智不同也△二明不覺三一明根本不覺二一依覺成迷三○一法)。
所言不覺義者。
(牒章)。
謂不如實知真如法一故。
(不了如理一味故釋根本不覺義如迷正方也)。
不覺心起而有其念。
(業等相念即邪方也)。
念無自相不離本覺。
(邪無別體不離正方○二喻)。
猶如迷人依方故迷若離於方則無有迷。
(○三合)。
眾生亦爾依覺故迷若離覺性則無不覺。
(喻合可知○二依迷顯覺△)。
以有不覺妄想心故能知名義為說真覺若離不覺之心則無真覺自相可說。
(於中二初明妄有起淨之功後明真有待妄之義良以依真之妄方能顯真隨妄之真還待妄顯故也二明枝末不覺此一段文畧作二種釋一約喻說意二就識釋文△初者本覺真如其猶淨眼熱翳之氣如根本無明翳與眼合動彼淨眼業識亦爾由淨眼動故有病眼起能見相亦爾以有病眼向外觀故即見空華妄境界現境界相亦爾以有空華境故令其起心分別好華惡華等智相亦爾由此分別堅執不改相續相亦爾由執定故於違順境取捨追求執取相亦爾由取相故於其相上復立名字若彼相未對之時但聞名即執計名字相亦爾既計名取相發動身口攀此空華造善惡業起業相亦爾受苦樂報長眠生死而不能脫業繫苦相亦爾皆由根本無明力也△二釋文二一無明為因生三細二○一摠標)。
復次依不覺故生三種相與彼不覺相應不離。
(相不離體故未不離本故依無明起妄心依妄心起無明故△二別解三○一徵)。
云何為三。
(摠徵△二釋三○一業相)。
一者無明業相。
(標名)。
以依不覺故。
(釋標中無明也即根本無明)。
心動說名為業。
(釋標中業也此中業有二義一動作是業義即此心動是也)。
覺則不動。
(反舉釋成既得始覺時即無動念是知今動只由不覺)。
動則有苦。
(二為因是業義此既招苦即為因也如得寂靜無念之時即是涅槃妙樂故知今動則有生死苦患)。
果不離因故。
(不動既樂即知動必有苦動因苦果既無別時故云不離也此雖動念而極微細緣起一相能所不分即當棃耶自體分也如無相論云問此識何相何境界荅相及境界不可分別一體無異當知此約頼耶業相義說也下二約本識見相二分為二○二轉相)。
二者能見相。
(標也即是轉相)。
以依動故能見。
(依前業識轉成能見)。
不動則無見。
(若依性淨門則無能見也反顯能見必依動義如是轉相雖有能緣以境界微細故猶未辨之如攝論云意識緣三世境及非三世境是即可知此識所緣境不可知故既云所緣不可知即約能緣以明本識轉相義也○三現相)。
三者境界相。
(標也即是現相)。
以依能見故境界妄現。
(依前轉相能現境界)。
離見則無境界。
(反釋可知二境界為緣生六麤即分別事識也如棱伽經云境界風所動種種諸識浪此之謂也問三細屬頼耶六麤屬意識何故不說末那識耶荅有二義意一前既說頼耶末那必執相應故不說瑜伽論云頼耶識起必二識相應故又由意識緣外境時必內依末那為染汙根方得生起是故既說六麤必內依末那故亦不別說二以義不便故略不說之不便相者以無明住地動本靜心令起和合成棃耶末那既無此義故前三細中略不說又由外境牽起事識末那無緣外境義故六麤中亦略不說亦可計內為我屬前三細計外為我所屬後六麤故略不論也棱伽經中亦同此說故彼經云大慧略說有三種識廣說有八種相何等為三謂真識現識分別事識乃至廣說經中現識即是三細中現相也分別事識即是下六麤也所以知者彼經下釋分別事識中乃云攀緣外境界起前事識等故知事識非是未那此論下文並同此說宜可記之文中二○一躡前摠標)。
以有境界緣故復生六種相。
(△二立名別釋二○一徵)。
云何為六。
(△二釋六○一起計)。
一者○智相依於境界心起分別愛與不愛故。
(於前現識所現相上不了自心所現故創起慧數分別染淨執有定性○二生受)。
二者相續相依於智故生其苦樂覺心起念相應不斷故。
(謂依前分別愛境起樂受覺不愛境起苦受覺數數起念相續現前此明自相續也又能起惑潤業引持生死即令他相續也故下文云住持苦樂等○三取著)。
三者執取相依於相續緣念境界住持苦樂。
(上皆是前相續相也)。
心起著故。
(是此執取相也謂於前苦樂等境不了虛無深起取著故下文云即此相續識依諸凡夫取著轉深計我我所等也○四立名)。
四者計名字相依於妄執分別假名言相故。
(依前顛倒所執相上更立假名是分別故棱伽云相名常相隨而生諸妄想故云依於妄執等也上來起惑自下造業受報五造業)。
五者起業相依於名字尋名取著造種種業故。
(謂執相計名依此麤惑發動身口造一切業即苦因也六受報)。
六者業繫苦相以依業受報不自在故。
(業因[A6]已成招果必然循環諸道生死長縛△三結末歸本二一正釋)。
當知無明能生一切染法。
(三細六麤摠攝一切染法皆因根本無明不了真如而起二轉釋)。
以一切染法皆是不覺相故。
(問染法多種差別不同如何根本唯一無明荅染法雖多皆是無明之業氣悉是不覺之差別相故不異不覺也△三雙辨同異二一標列)。
復次覺與不覺。
(雙牒)。
有二種相。
(標也)。
云何為二。
(徵也)。
一者同相二者異相。
(列也△二解釋二一同三一喻)。
同相者。
(牒名也染淨二法同以真如為性真如以此二法為相)。
譬如種種瓦器。
(喻染淨法)。
皆同微塵性相。
(器以塵為性塵以器為相二合)。
如是無漏。
(始本二覺)。
無明。
(本末二不覺也)。
種種業幻。
(此二皆有業用顯現而非實有故云幻此等合種種器也)。
皆同真如性相。
(以動真如門作此生滅門中染淨二法更無別體故云性也真如亦以此二法為相淨相可知其染相者下文云但以無明而熏習故即有染相△三引證二一正引)。
是故脩多羅中依於此義說一切眾生本來常住入於涅槃。
(依此同相門如上本末二不覺本來即真如故說一切眾生自性涅槃不更滅度故淨名經云一切眾生即涅槃相不復更滅)。
菩提之法。
(依此同相門如上始本二覺即真如故諸佛菩提非修等也又前約不覺即如故眾生舊來入涅槃今約覺智即真故諸佛菩提無新得也)。
非可修相。
(望前涅槃非是了因所顯)。
非可作相。
(望前菩提非是生因所作)。
畢竟無得。
(此之二果性淨本有疑云若眾生[A7]已入涅槃更無新滅者即已同諸佛何故不能現報化等色身故下釋云○二釋疑)。
亦無色相可見。
(法性自體本無色相可見如何使現色等耶又疑云若以法性非是色相可見法故不現色者諸佛何故現報化等種種色耶故下釋云)。
而有見色相者唯是隨染業幻所作非是智色不空之性。
(彼見諸佛種種色等者並是隨眾生染幻心中變異顯現屬後異相門非此同相門中本覺內有此色等不空之性也又亦可本覺不空恒沙德中亦無此色故也問何以得知彼法體中無色相耶下荅云)。
以智相無可見故。
(以本覺智非是可見之法故也○二異)。
異相者。
(牒名)。
如種種瓦器各各不同。
(喻也下合云)。
如是無漏無明。
(摠指)。
隨染幻差別。
(別明無漏法也)。
性染幻差別故。
(是無明法也以彼無明迷平等理是故其性自是差別故下文云如是無明自性差別故也諸無漏法順平等性直論其性則無差別但隨染法差別相故說無漏法有差別耳如下文中對業識等差別染法故說本覺恒沙性德又由對治彼染法差別故成始覺萬德差別也如是染淨皆是真如隨緣顯現似有而無體故通名幻也△二釋上生滅因緣二一明生滅因緣義三○一摠標)。
復次生滅因緣者所謂眾生依心意意識轉故。
(牒前以標也棃耶心體不守自性是生滅因根本無明熏動心體是生滅緣又無明住地諸染根本是生滅因外妄境界動起識浪是生滅緣依是二義以顯因緣諸識生滅相集而生故名眾生而無別體唯依心體故言依心即是棃耶自相心也能依眾生是意意識依心體起故云轉轉者起也○二總問)。
此義云何。
(此心作眾生義云何△三別釋三○一釋所依心)。
以依阿棃耶識說有無明。
(棃耶者是上所說心即是生滅之因無明者於棃耶識二義中此是不覺義即生滅之緣欲明依此因緣意意識轉故故言以依等也上摠中略指其因故但言依心此別釋中具顯因緣故說依心及無明也問上說依覺有不覺由此不覺力故動彼心體令起滅和合方有棃耶業相等識何故此中說依棃耶有無明乎荅此有三釋一由此棃耶有二種義故謂由無明動彼真心成此棃耶又即此棃耶還却與彼無明為依以不相離故何者謂依迷起似故即是動真心成業識迷似為實故即是依棃耶而有無明也二云以棃耶有二義謂覺不覺前別就本說故云依覺有不覺今就都位論故云依棃耶有無明也此即二義中不覺之義正在棃耶中故說依也三云此中正意唯取真心隨緣之義此隨緣義難明目故或就未起說依真如有無明或約成就已起說依棃耶有無明然此二名方盡其義是故文中前後綺互言耳△二釋意轉三○一略明略明五種識相)。
不覺而起。
(所依心體由無明熏舉體而動即是業識也前依棃耶有無明即依似起迷今熏淨心成棃耶即依迷起似此二義一時說有前後耳)。
能見。
(即彼心體轉成能見是轉識也)。
能現。
(即彼心體復成能現即是現識)。
能取境界。
(能取現識所現境界是為智識)。
起念相續。
(前所取境起諸麤念是相續識)。
故說為意。
(依此五義次第轉成依止依止此義而生意識等故說為意故攝論云意以能生依止為義也△二廣辨二○一標徵)。
此意復有五種名。
(標也)。
云何為五。
(徵也○二列釋依名五唱)。
△一者名為業識。
(立名也下四準此)。
謂無明力。
(根本無明即所依緣也明心不自起起必由緣)。
不覺心動故。
(正明起相釋成業義起動是業義故)。
二者名為轉識依於動心能見相故。
(依前業識之動轉成能見之相轉識有二苦就無明所動轉成能見者在本識中若其境界所動轉成能見者在事識中此中轉相約初義也)。
△三者名為現識所謂能現一切境界。
(依前轉識之見起此能現之功故云現境界以其心體與無明合熏習力故現於種種無邊境界故也)。
猶如明鏡現於色像。
(喻可知也)。
現識亦爾隨其五塵對至即現無有前後。
(且舉五塵麤顯以合色像而實通現一切境界故法說中云一切也若依瑜伽論中則現五根種子及器世間等今此論中偏就五塵者以此約牽起分別事識義故作是說也)。
以一切時任運而起常在前故。
(非如六七識有時斷滅故云常在前又為諸法本故明此識在諸法之先以是諸法所依故揀異末那識)。
四者名為智識謂分別染淨法故。
(則事識內細分謂不了前心所現境故起染淨微細分別故云智識)。
五者名為相續識。
(亦是事識中細分前六相中相續相也)。
以念相應不斷故。
(法執相應得長相續此約自體不斷釋相續義)。
住持過去無量世等善惡之業令不失故。
(以此識能起潤業煩惱能引持過去無明所發諸行善惡業種令成堪任來果之有若無惑潤業種焦亡故也此則引生令熟)。
復能成熟現在未來苦樂等報無差違故。
(又復能起潤生煩惱能使[A8]已熟之業感報相應成熟無差如是三世因果流轉連持不絕功由意識以是義故名相續識)。
能令現在已經之事忽然而念未來之事不覺妄慮。
(顯此識用麤分別相不同智識微細分別故也此上所解但屬此相續識約其功能釋相續義又為一解從住持下摠辨前五意功能初住持業果是前三細功能屬棃耶後念[A9]已未之境是後二功能屬事識細分△三結歸一心二○一正結屬心曲分二段)。
是故三界虛偽唯心所作。
(一順結三界是前一心隨無明動作五種識故故說三界唯心轉也此心隨熏現似口虛隱其虛體詐現實狀曰偽虛偽之狀雖有種種然窮其因緣唯心所作也十地經中亦同此也)。
離心則無六塵境界。
(二反結六塵離彼現識則無塵境反驗六塵唯是一心△二釋疑廣辨三○一問)。
此義云何。
(現有塵境云何唯心○二荅)。
以一切法皆從心起。
(以一切法中是此心隨熏所起更無異體故說唯心又疑云何以此心作諸法耶故下釋云)。
妄念而生。
(由妄念熏故生起諸法又亦可疑云法既唯心我何不見而我所見唯是異心釋云言異心者是汝妄念分別而作)。
一切分別即分別自心。
(境唯識現無外實法是故分別但分別自心此一句顯無塵唯識義爾)。
心不見心。
(既塵無相識不自緣是故無塵識不生也)。
無相可得。
(能所俱寂也攝論云無有少法能取少法○三結)。
當知世間一切境界皆依眾生無明妄心而得住持。
(無明根本也妄心業識也以一切境界由此而成即現識等也若無明未𥁞已還此識住持境界不息此即結相屬心也)。
是故一切法如鏡中像無體可得。
(喻況也此境離心之外無體又即心故無體如像離鏡之外無形鏡內復無其體又疑云既其無體何以宛然顯現故下釋云)。
唯心虛妄。
(此並真心之上虛妄顯現何處有體而可得耶問何以得知心上顯現下荅云)。
以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故。
(反驗唯心顯現成妄也以心生法生等故知也此中以無明力不覺心動乃至能現一切境等故言心生種種法生此則心隨熏動故云生也若無明滅境界隨滅諸識分別皆滅無餘故言心滅則種種法滅此則心源還淨故云滅也既心隨不覺妄現諸境即驗諸境唯心無體也問上說生滅結過屬無明此文辨因緣云何結屬心耶荅前以無明動彼靜心令其生滅故此生滅功在無明今此因緣和合道理成辨諸法無性義顯不住義彰故結和合屬於心也△三釋意識轉五○一約人辨麤)。
復次言意識者。
(牒前以標)。
即此相續識。
(此生起識麤細雖殊同是一識更無別體故即指前第五識也但前就細分法執分別相應依止義門則說為意此中約其能起見愛麤惑相應從前起門說名為意識謂意之識故名意識)。
依諸凡夫。
(簡非聖人意識也以前智識及相續識通在二乘及地前所起故今約凡顯其麤也)。
取著轉深。
(以無對治故追著妄境轉極麤現故云深也二出其惑體)。
計我我所。
(非直心外計境為塵亦復於身計我於塵計所)。
種種妄執。
(顯計我之相也或執即蘊或執離蘊三明執所依緣)。
隨事攀緣分別六塵。
(但緣於倒境之事不了正理故云隨事等四制立其名)。
名為意識。
(此論就一意識義分出五識故說意識分別六塵)。
亦名分離識。
(依於六根別別取六塵故)。
又復說名分別事識。
(又能分別去來內外種種事相故五明識起所依)。
此識依見愛煩惱增長義故。
(見謂見一處住地即見道惑愛謂欲色有三愛即修道惑以此見修二惑熏於本識今生此分別事識故云增長上六麤中執取計名及起業相並相從入此意識中及後六染中執相應染亦入此攝也二重顯所依緣體二一略明緣起甚深二一標歎甚深)。
依無明熏習所起識者。
(牒上所說依根本無明起彼靜心成業等識也)。
非凡夫能知亦非二乘智慧所覺。
(凡小非分也二乘但覺四住不了無明故此無明所起之識非其境也下明菩薩分知云)。
謂依菩薩從初正信。
(十信之初發心之時即觀本識自性緣起因果之體得成正信也)。
發心觀察。
(三賢位中並言比觀故云觀察)。
若證法身得少分知乃至菩薩究竟地不能盡知。
(地上證之未窮故以其但覺住相不覺生相)。
唯佛窮了。
(四相俱了故得窮源二釋其深所以二一徵)。
何以故。
(緣起妙理貫通凡聖何故說見唯在果人二釋三一即淨而染)。
是心從本已來自性清淨。
(一緣起體即因也)。
而有無明。
(二發緣起之由即緣也)。
為無明所染有其染心。
(三顯緣起之相即不染而染也二即染常淨)。
雖有染心而常恒不變。
(釋緣起甚深義即染而不染也三結成難測)。
是故此義唯佛能知。
(勝鬘經云自性清淨心難可了知彼心為煩惱所染亦難可了知乃至結云唯佛能知棱伽經中亦同此說故彼經云如來藏是清淨相客塵煩惱垢染不淨乃至廣說下結云我今與汝及諸菩薩甚深智者能了分別也二廣顯緣起差別二一顯前緣起體相三一顯上不變之義)。
所謂心性常無念故名為不變。
(雖舉體動而本來靜故云常無念顯上緣起因體也二顯上無明緣起之由)。
以不達一法界故心不相應忽然念起名為無明。
(此顯根本無明最極微細未有能所王數差別即心之惑故云不相應非同心王心數相應唯此無明為染法之源最極微細更無染法能為此本故云忽然念起也如纓珞本業經云四住地前始無法起故名無始無明住地是則明其無明之前無別有法為始集之本故云無始即是此論忽然義也此約麤細相依之門說為無前亦言忽然不約時節以說忽然也三顯上緣起之相謂有其染心之句也三一標)。
染心者有六種。
(二徵)。
云何為六。
(六中各二初障後治三釋然此六染逆次配六麤中前四及後三細由此第一合彼麤中三四故旦六也便借彼名以科此六一執取計名字相)。
一者執相應染。
(是六麤中第三第四相也亦是上意識見愛煩惱所增長義亦是上四相中麤分別執著相也但麤心外執與境相應汗其淨行故云染也)。
依二乘解脫。
(至無學位見修煩惱究竟離也)。
及信相應地遠離故。
(十解[A10]已去信根成就無有退失名信相應故地論云地前摠名信行地菩薩無著論中亦同此說也此菩薩得人空見修煩惱不得現行故云遠離非約隨眠以留惑故故攝論云若不斷上心則不異凡夫若不留惑種子則不異二乘又二意留惑為自他也此約終教說若約始教初地[A11]已上方說留惑如餘論說今此菩薩非直斷四住人執亦分斷無明住地故此論下云不了一法界義者從信相應地觀察學斷故○今但為顯人我麤執故不論彼也二相續相)。
二者不斷相應染。
(六麤中第一也從此至六又逆配前五意中此當第五但執法續生生起不斷即是相續義也)。
依信相應地修學方便漸漸能捨得淨心地究竟離故。
(十解已去修唯識觀尋伺方便乃至初地證三無性徧滿真如法執分別不得現行○三智相)。
三者分別智相應染。
(六中第一五中第四以能分別世出世諸法染淨故云智也是法執修惑)。
依具戒地漸離乃至無相方便地究竟離故。
(七地[A12]已還有出入觀異故於境界有微細分別然地地分除故云漸離八地已去無出觀緣境故於七地盡此惑也故云無相方便地究竟離也以二地三聚戒具故云具戒地以七地前無相觀有加行方便有功用故云無相方便地以八地[A13]已上無相無方便功用故○四境界相)。
四者現色不相應染。
(三細五意中皆當第三此即依根本無明動彼淨心令現境界也)。
依色自在地能離故。
(以八地中得三種世間自在色性隨心無有隔礙故云色自在地能離也以色不自在位現識不亡故此位中遣彼相也○五能見相)。
五者能見心不相應染。
(三中五中皆當第二以根本無明動令能見上文云依於動心成能見故)。
依心自在地能離故。
(以九地中善知眾生心行十種稠林故云心自在此於他心得自在又以自得四十無礙智出華嚴經有礙能緣永不得起○六業相)。
六者根本業不相應染。
(三中五中皆當第一以無明力不覺心動故)。
依菩薩盡地得入如來地能離故。
(十地終心金剛喻定無垢地中微細習氣心念都盡故上文云得見心性心則常住故二更重料揀三一辨上無明約治料揀)。
不了一法界義者。
(標也)。
從信相應地觀察學斷入淨心地隨分得離乃至如來地能究竟離故。
(初麤者至初地離後細者至佛地盡故也此即是上染心所依無明住地能染真如成染心故上文云破和合識者滅無明故滅相續心者斷染心故今無明與染心雖說有前後然治滅並一時也二釋上相應不相應義)。
言相應義者。
(六染中前三是相應此有二釋一約王數釋此三種皆是麤心故二約心境釋以此三種依境生故)。
謂心念法異。
(心謂心王念法謂心所王數不同故云異也迦旃延論中名為心及心所念法故又心念謂能緣心法謂所緣境異謂心境不同)。
依染淨差別。
(是所依分別境)。
而知相緣相同故。
(若心王知染心法亦同心王緣淨心法亦同知相即能知同緣相即所緣同又於染境作染解於淨境作淨解故云同也)。
不相應義者。
(六染中後三及無明皆名不相應心亦二釋一約王數)。
謂即心不覺常無別異。
(此顯根本無明動彼靜心之體即此動心是不覺相更無王數之別故云即心不覺常無別異此翻前心念法異也)。
不同知相緣相故。
(既無王數之別何有同知同緣翻前可見以此三種依不覺起不異不覺故云即也上文云依不覺故生三種相與彼不覺不相捨離者是此即心之不覺故云不離非是相應而不離也下文亦云無明滅故不相應心滅二亦約心境釋中言即心不覺等者謂此無明即此染心而無別體不約與外境相應方為此不覺但在本心之上故云即心等也不同知相等者揀前相應也此不相應心既是棃耶識於中不分王數義及不與外境相應義并有覺不覺義等並與諸論相違和會如別記中說三舉上染心及無明約境成二礙義二○一標立初惑障後智障)。
又染心義者名為煩惱礙。
(六染心也)。
能障真如根本智故。
(顯其礙義謂照寂妙慧如理之智名根本智即上文智淨相也染心喧動違此寂靜故名染心為煩惱礙以煩惱動故今此且依本末相依門以無明所起染心為煩惱礙能起染心之無明名為智礙不約人法二執以明二礙)。
無明義者名為智礙。
(根本無明)。
能障世間自然業智故。
(顯其礙義謂後得如量智即上不思議業用以無明昏迷無所分別違此智用名為智礙從所障得名此明聖智用如月煩應於水無心不同外道自然△二重釋二○一釋煩惱礙)。
此義云何。
(先問云既此無明動靜心體成於染心則無明是細應障理智染心是麤應障量智何以不然)。
以依染心能見能現。
(獨約後三細前二染)。
妄取境界。
(通攝前三染心以同依境起故)。
違平等性故。
(釋成礙義以此染心能所差別乖根本智能所平等所以障於理智○二釋智礙)。
以一切法常靜無有起相。
(舉無明所迷法性)。
無明不覺妄與法違故。
(正顯無明迷前法性以不了如法寂靜妄有起滅與法乖違故也)。
不能得隨順世間一切境界種種知故。
(正釋障如量智義也三釋上生滅之相三○一牒前標數)。
復次分別生滅相者。
(牒前)。
有二種。
(標數○二徵列略顯)。
云何為二。
(徵也)。
一者麤與心相應故。
(六染中前三染是心相應其相麤顯經中說為相生滅)。
二者細與心不相應故。
(後三染是心不相應以無心法麤顯之相其體微細經中說為流注生滅△三廣釋其相二○一約人對顯)。
又麤中之麤。
(前二染心俱名為麤於中初執相應染復更為麤)。
凡夫境界。
(三賢位名內凡能覺此染故)。
麤中之細。
(又於二麤染中後二謂不斷相應染及分別智相應染是麤中稍細)。
及細中之麤。
(後三染心俱名為細於中前二謂能見能現是也同是不相應故名為細形後根本業識故復云麤)。
菩薩境界。
(十地[A14]已還菩薩所知境也)。
細中之細是佛境界。
(根本業不相應染能所未分行相極細故唯佛了△二辨相所依二○一順辨生緣初明通緣後顯別因)。
此二種生滅依於無明熏習而有。
(通而言之麤細二識皆依無明住地而起以根本無明動起三細依此三細轉起麤心故以無明通為其本)。
所謂依因依緣依因者不覺義故依緣者妄作境界義故。
(若別而言之依無明因生三細不相纔心依境界緣生六麤相應心故也此中文少若具說之各有二因如棱伽云大慧不思議熏不思議變是現識因取種種塵及無始妄想熏是分別事識因順云不思議熏者謂無明能熏真如不可熏處而能熏故名不思議熏又熏則不熏不熏之熏名不思議熏不思議變者謂真如心受無明熏不可變異而變異故云不思議變又變即不變不變之變名不思議變勝鬘中不染而染染而不染難可了知者謂此不思議也然此熏變甚微且隱故所起現識行相微細於中亦有轉識業識舉麤顯細故但名現識即是此不相應心也取種種塵者即是現識所現種種境界還能動彼心海起諸事識之浪故也無始妄想熏者即彼和合心海之中妄念習氣無始[A15]已來熏習不斷未曾離念故此塵及念熏動心海種種識生以妄念及塵麤而且顯故所起分別事識行相麤顯成相應心也經中欲明現識依不思議熏故得生依不思議變故得住事識依境界故得生依心海故得住今此論中但說生緣不論依住是故於細中唯說無明熏麤中單舉境界緣也△二逆論滅義二○一正辨)。
若因滅則緣滅。
(得對治無明滅時無明所起現識境界亦隨滅此通明滅也下別顯滅云)。
因滅故不相應心滅。
(以三細親依無明因生故無明滅時亦隨滅也)。
緣滅故相應心滅。
(以三麤染親依境界緣生故境界滅時亦隨滅也此依始終起盡道理以明二種生滅之義非約剎那生滅義也△二釋疑二○一問)。
問曰若心滅者云何相續。
(若境界滅時心體亦滅者無明三細既其未盡心體[A16]已亡更依何法而得相續此疑相應心也)。
若相續者云何說究竟滅。
(若言以心體不滅令無明相續者心體既其不滅無明則常相續云何治道得究竟滅此疑不相應心荅中雙荅此二也△二荅三○一法)。
答曰所言滅者唯心相滅非心體滅。
(境界滅時唯心麤相滅非心自體滅又以無明滅時唯心細相滅亦非心體滅此通荅二問下喻合則別說○二喻)。
如風依水而有動相。
(喻無明風依心體水故有動相此示無明離於心體不能自現動相也)。
若水滅者則風相所絕無斷依止。
(此示若境界滅時令心體亦滅者則無明風無所動故業等三細則應斷絕)。
以水不滅風相相續。
(以境界滅時心體不滅故無明三細則得長相續良以無明滅故境界滅非以境界滅故無明滅由是義故境界滅時無明動心三細相續此荅初問相應心滅義)。
唯風滅故動相隨滅非是水滅。
(以無明盡時業等動相亦隨之滅非靜心體而亦滅也此荅後問不相應心滅義合中次第合前二種心云○三合)。
無明亦爾依心體而動若心體滅者則眾生斷絕無所依止以體不滅心得相續唯癡滅故心相隨滅非心智滅。
(上文以對不覺故名為覺則一識有二義今以對癡故名為智則一心有體相不覺癡相轉滅成於始覺則本覺不滅其始覺還源無二無別也)。
大乘起信論䟽卷第二
音釋
(古𦘕切〡礙也)。
翛(尸祝切疾也音叔)。
鏁(思果切鐵〡也)。
錯(音厝安也)。
制(音制斷也)。
稠(直留切密也)。
校注
【經文資訊】《乾隆藏》第 141 冊 No. 1600 大乘起信論疏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19-09-1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乾隆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版本一),CBETA 人工輸入(版本二)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二依義別解三一釋上生滅心三○一開數辨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