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懺悔文略解序
夫欲求生淨域。先須洗浣身心。入聖超凡。必使根塵迥脫。所以如來。示懺悔之方。先德述修淨之法。攝生之要。無逾此也。惟智者覺照愚者沉迷。故我本師見月老和尚。每於布薩之期。先令懺摩。然後說戒。今此文者。乃大唐不空三藏。所譯三十五佛名經禮懺法也。五天竺國遵行。甚有靈應。迨於趙宋不動三藏。復以五十三佛洪名。增之於前普賢十大願偈。續之於後。共成一百八禮。題云大懺悔文始從讚禮稱名終於發願回向。事理一貫權實雙彰。令人朝夕禮誦。期斷百八煩惱。後來人根漸薄。皆悉跪諷由是誦者頗多而達者無幾心既不誠。云何感通諸佛。故余不揣荒陋詳閱諸經。採取要文。發明少義名曰略解。文雖不廣三懺全收。法或未周五悔並攝願諸覽者如法行持庶得理顯情忘。則蓮邦淨域不期而至也。
時康熙四十八年迦提吉旦蘭陵律學苾芻書玉題
凡例(十條)
- [A1]佛號題文。俱書頂格低一字者。乃是今解。所列科目。又低一字。一則尊敬佛法。二則作述分明。庶無紊亂其先後之次也
- [A2]集法之人。流通本遺失。飲水思源。烏可缺焉。故於釋題之次。即便補出其名。恐日久漸湮以昧古德弘法利生之願力也
- [A3]此懺悔願文。髫年即能讀誦。而有髮白不了其義者。皆由文簡義深。人多輕忽故也是以勉力解之作一助顯
- [A4]文中讚禮。皈依懺悔發願。雖則各自分開。而佛號願偈。不無疑議尤恐初心未了。今亦科明。庶幾覽者。如指其掌
- [A5]五十三佛三十五佛。緣起各有不同故今採取冠於兩節之前。以見諸佛菩薩慈念眾生如母憶子之切。不可忽也
- [A6]出義消文貴在直捷爽快。如開門見山。不容他往。故此解中。不論經律教部。凡有與本文相符者。即便錄出。以顯其義。並不局於一處而生別見也
- [A7]諸佛德號。義海難窮。管見愚資。如何測量。但非解說。則其德不顯。故今隨號釋之。雖不能深達佛理。然亦無礙於法義也
- [A8]此中發心原揀去權小。唯依上乘。今釋文中又大小兼收者。蓋欲令其回小向大。會三歸一故。毋得論其混雜也
- [A9]集此懺法。普利群情。不論道俗男女。一切皆當修學。然未登聖地[A10]已還誰能無過。天中雖樂。五衰相現。即便向佛皈依。何況人間。眾苦縈纏。而不勤行懺悔。果能至誠禮誦。而諸佛菩薩不攝受者。未之有也
- [A11]誦此佛號。必須精誠作觀。如法稱揚。一尊念完。即便換氣。不得帶南無二字。如或上下牽連。則冠履倒置。於理不便。務必留心。至於如來十號。亦要念得清楚。善逝。與世間解。是兩號。不可作一句念也
禮佛大懺悔文
南無皈依金剛上師。
皈依佛 皈依法 皈依僧。
我今發心不為自求人天福報。聲聞緣覺。乃至權乘諸位菩薩。唯依最上乘發菩提心。願與法界眾生。一時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南無皈依十方。盡虛空界。一切諸佛。
南無皈依十方。盡虛空界。一切尊法。
南無皈依十方。盡虛空界。一切賢聖僧。
南無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南無普光佛 南無普明佛 南無普淨佛 南無多摩羅跋栴檀香佛 南無栴檀光佛 南無摩尼幢佛 南無歡喜藏摩尼寶積佛 南無一切世間樂見上大精進佛 南無摩尼幢燈光佛 南無慧炬照佛 南無海德光明佛 南無金剛牢強普散金光佛 南無大強精進勇猛佛 南無大悲光佛 南無慈力王佛 南無慈藏佛 南無栴檀窟莊嚴勝佛 南無賢善首佛 南無善意佛 南無廣莊嚴王佛 南無金華光佛 南無寶蓋照空自在力王佛 南無虛空寶華光佛 南無琉璃莊嚴王佛 南無普現色身光佛 南無不動智光佛 南無降伏眾魔王佛 南無才光明佛 南無智慧勝佛 南無彌勒仙光佛 南無善寂月音妙尊智王佛 南無世淨光佛 南無龍種上尊王佛 南無日月光佛 南無日月珠光佛 南無慧幢勝王佛 南無師子吼自在力王佛 南無妙音勝佛 南無常光幢佛 南無觀世燈佛 南無慧威燈王佛 南無法勝王佛 南無須彌光佛 南無須摩那華光佛 南無優曇缽羅華殊勝王佛 南無大慧力王佛 南無阿閦毘歡喜光佛 南無無量音聲王佛 南無才光佛 南無金海光佛 南無山海慧自在通王佛 南無大通光佛 南無一切法幢滿王佛 南無釋迦牟尼佛 南無金剛不壞佛 南無寶光佛 南無龍尊王佛 南無精進軍佛 南無精進喜佛 南無寶火佛 南無寶月光佛 南無現無愚佛 南無寶月佛 南無無垢佛 南無離垢佛 南無勇施佛 南無清淨佛 南無清淨施佛 南無娑留那佛 南無水天佛 南無堅德佛 南無栴檀功德佛 南無無量掬光佛 南無光德佛 南無無憂德佛 南無那羅延佛 南無功德華佛 南無蓮華光遊戲神通佛 南無才功德佛 南無德念佛 南無善名稱功德佛 南無紅燄帝幢王佛 南無善遊步功德佛 南無鬥戰勝佛 南無善遊步佛 南無周匝莊嚴功德佛 南無寶華遊步佛 南無寶蓮華善住娑羅樹王佛 南無法界藏身阿彌陀佛。
如是等。一切世界。諸佛世尊。常住在世。是諸世尊當慈念我。若我此生。若我前生。從無始生死以來所作眾罪。若自作。若教他作。見作隨喜。若塔。若僧若四方僧物。若自取。若教他取。見取隨喜。五無間罪。若自作。若教他作。見作隨喜。十不善道。若自作。若教他作。見作隨喜。所作罪障。或有覆藏。或不覆藏。應墮地獄餓鬼畜生諸餘惡趣邊地下賤。及蔑戾車。如是等處。所作罪障今皆懺悔。今諸佛世尊當證知我。當憶念我。我復於諸佛世尊前作如是言。若我此生。若我餘生。曾行布施。或守淨戒。乃至施與畜生。一摶之食。或修淨行所有善根。成就眾生。所有善根。修行菩提。所有善根。及無上智。所有善根。一切合集校計籌量。皆悉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過去未來現在諸佛。所作回向。我亦如是回向眾罪皆懺悔。諸福盡隨喜及請佛功德。願成無上智去來現在佛於眾生最勝無量功德海。我今皈命禮。
南無大行普賢菩薩(三稱)。
大懺悔文略解卷上
大懺悔文
大者。大乘之法也。謂揀去權小。特發大心故。懺悔者。乃萬行之初機。解脫之根本。入道之要門利生之方法也。解黏去縛。莫過於此。依之而修則無罪不滅。無福不生。其福之生也。如春回大地。罪之滅也。如雪點紅爐。故經云。懺悔則安樂不懺悔則罪益深。由是觀之。蓋吾人不可不為當務之急。而勤行懺悔之法也。梵語懺摩。華言悔過。今言懺悔者華梵兼舉也。光明文句云。懺者。首也。悔者。伏也。順從為首。不逆為伏。謂行人順從三寶足下。依教修行。不敢違逆故。所以作法之時。先敬三寶。次伸懺悔也。又懺名白法。悔名黑法。白法須尚而行之。黑法須棄而捨之。取捨合論。故言懺悔。亦即改往修來之意謂修將來之善果。改[A12]已往之惡因也。又懺名披陳眾失。發露過咎。不敢隱諱。悔名斷相續心。厭悔捨離。能作所作合棄。故言懺悔。如後說罪之法是也。又懺者名慚。悔者名愧。慚則慚天。愧則愧人。人見其顯。天見其冥。冥細顯麤。麤細皆惡。故言懺悔。總而言之。[A13]已作之罪。悉願消滅。未作之罪。不敢更作也。然懺法有事理之不同。事懺者。謂晝夜六時。三業清淨。對於尊像。披陳過罪。無始至今。凡所造作。五逆十惡。及餘一切。隨意發露更不覆藏。畢故不造新者是也。理懺者。謂斂攝身心。深念實相。觀此罪性。不在內外。亦非中間。更推能作之心。亦不在內外中間三處。能造之心既爾。而所作之罪亦然。心既當體即空。罪性了不可得者是也。故普賢觀經云。若欲懺悔者。端坐念實相。眾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其事懺。懺苦道。業道。理懺。懺煩惱道。又理事懺法。不出三種。理。謂無生妙懺。事。謂取相。作法也。無生懺者謂了我心自空。罪福無主。觀業實相。見罪本源。法界圓融。真如清淨故。取相懺者。謂定心運想相起為期故。作法懺者。謂身口所作。一依法度故。然法雖三種。要須行在一心。當知三種懺法無生是正。二為助緣。如灰汁皂角。助於清水。正助合行。如膏益明。證理彌速也。又此三種懺法後一雖可獨修。不進須假前二。而前二。不可暫離無生。得此意[A14]已。方可說行三種懺法也。若論其功能作法。滅違無作罪。及違戒上罪三惡報障業。障。怖畏。憂愁。煩惱。取相。滅性罪。及犯定上罪。人道報障。業障。四住煩惱。無生滅無明。及犯慧上罪。三界有漏報障。業障無明。煩惱作法。屬身口二業。取相。屬意之事一心上二。皆事也。無生。屬意之理一心。此一。唯理也。窮理在事。了事即理。理事融通。是名懺悔。如別時而修。則作法。喻服薑桂。差病而[A15]已。不能肥身。若取相。喻服五石。病差身充。不能得道。修無生喻服五芝。病除身飛。升仙得道。故知懺悔。不出此三法也。文者能詮文字也。若論至道之法。本來離言說相。離文字相。古云。大道元來不屬言。擬談玄妙隔天淵。豈可以文言而能詮者哉。然道雖無言。要因言以顯道。故清涼疏云。雖空空絕跡。而義天之星象燦然。湛湛忘言。教海之波瀾浩瀚。則無文字中。不妨有此懺悔文也。
[○@甲]二。集人。
宋西夏護國仁王寺金剛法師不動集
宋。朝代也。西夏。國名也。謂地在寧夏西邊故。宋真宗。封趙德明。為夏王。仁宗。又封其子趙元昊。為夏國王。法師西來先至彼處。弘法利生也。護國等五字。寺名也。謂師以護國仁王般若經。普令緇素誦持。祝國祐民故。金剛等六字。人號也。上四字。通稱下二字。別名。法師者。謂通顯。密。三藏。法中最上之稱也。金剛者謂瑜伽有五部。曰佛。曰金剛。曰寶生。曰蓮華。曰羯磨也。師現傳金剛一部。故名金剛法師。此乃灌頂時所授稱也。梵語阿閦撇。此云不動。謂師最初依阿閦部法而行持故。集者。顯德也。謂師欲令道俗修證。故以唐三藏不空法師。所譯三十五佛名經禮懺文。前增五十三佛德號。後綴普賢十大願偈。前後共成一百八禮。期斷百八煩惱故。後遷四川蒙山。又集施食儀文。為出生軌範。因以甘露度孤。復稱甘露法師。今時諸方叢林靜室目為課誦。以山彰名。所謂蒙山施食也。此實法中二利行用之要。大有功於佛門者也。餘諸神應備載別記。
百八禮者。謂初偈一禮。上師一禮。佛法僧一禮。發心一禮。三皈三禮。十號一禮。八十九佛名。八十九禮。懺悔一禮。回向一禮。前八別願八禮。後一總向一禮。初後各三禮。不在此數內。自修行本。斯為第一。非如今時跪𮘗而[A16]已也。恐後遺失。故贅於此。
[○@甲]三。入文。科分為五。初。讚禮。二。發心。三。皈依。四。懺悔。五。發願。[○@乙]今初。
初二句。讚佛心。三句。讚佛身。四句。皈命也。慈者與其樂。悲者。拔其苦。喜者。慶其善。捨者。去其惡。大者。以此四種。名為無量心故。不同世人愛染慈悲。情見喜捨。乃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故曰大慈大悲。喜無所喜。捨無所捨。故曰大喜大捨。愍者。憐愍濟者。濟度。眾生者。眾法相生也。此指六道而言。含識者。含靈抱識也。此指四生而言。實則眾生。即含識易名不易體也。相好光明者。謂如來身有八萬四千相。一一相中。有八萬四千隨形好。一一好中。有八萬四千光明。以此相好光明。而為莊嚴自佛之身。故云以自嚴也。至心者。一心也。一心作法理事皆周。內心既虔。外儀必敬也。命者。命根。以壽。煖。識。三。一期連持不斷。稱之為命。即八識。自體也。經云。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則命為六根之總。六根乃命之別。今攝別歸總。故曰命耳。而云皈者。有事。有理。理。則以六和合。還歸一精明體。事。則世人最重。惟命與財。若捨財。猶有命在。今捨性命皈投於佛。一捨而無所不捨。以表誠敬之至。故曰皈命禮也。
[○@乙]二。發心分二。先。皈依性相勝境次。正發菩提大心。[○@丙]初中復二。初。同體三寶。二。別相三寶。[○@丁]今初。
南無皈依金剛上師。
金剛上師者。毘盧教主也。以毘盧如來。是金剛瑜伽大秘密主。而為無盡三寶父母。師長故。又四方四佛。及一切賢聖。皆從毘盧金剛心中之所流出。故先皈依自性三寶。次皈依別相三寶。然自性。即同體也。南無。梵語。皈依。華言。今雙標者。二音兼舉也。又灌頂疏。南無。翻為度我。謂能救度我等眾生。是故先須皈依毘盧遮那最上師也。餘皆倣此。
[○@丁]二。別相三寶。
皈依佛 皈依法 皈依僧。
佛者。娑婆。華藏。剎海佛也。法者。顯密教部。無上法也。僧者。大小乘中。凡聖僧也。皈依者。佛為兩足尊。皈則不墮地獄故。法為離欲尊。皈則不墮餓鬼故。僧為眾中尊。皈則不墮旁生故。又復皈依三寶者豈唯離三途之苦而[A17]已實欲得三菩提之樂也。
[○@丙]次。正發菩提大心分二[○@丁]初。揀去權小。
我今發心。不為自求。人天福報聲聞緣覺。乃至權乘。諸位菩薩。
我者。指行人自[A18]己而言。發心者。謂發菩提大道心也。不為自求者。正揀權小之境。謂不為自[A19]己以求人天福報及權乘小果也。若為自求。即落五乘。非真發大心也。人中福者。貴為天子。富有四海是也。百官。四民。福報劣矣。洪範。明五福。謂福壽富貴。康寧。好德考終也。雖則一期快樂。難免生死輪迴。故不求也。天上福者。六欲天中。光明殊勝。眷屬相隨。華冠鮮麗。衣食豐盈等。色界諸天。有四禪福報。乃至無色界天。亦有四空定報。經云。六天雖貴。福盡還作牛領中蟲。非想雖高。壽盡還墮飛狸等類。故不求也。聲聞者。謂聞四諦法。而得其名。即小乘果斷見思惑。證真諦理者。雖云逮德[A20]己利。盡諸有結高超三界。迥脫四生。奈如獐獨跳。不顧後群。唯求自度。不能度人。喻如羊車。不堪載物。故不求也。緣覺者。梵語辟支。此有二種。一云緣覺。佛在世時。聞十二因緣悟道者。二云獨覺佛滅度後。獨宿孤峰。觀緣悟道者。即中乘果。更侵習氣者也。今單列緣覺者。舉緣攝獨耳。謂雖有度生之念其心不大。喻如鹿車。雖可載物不堪重運。故不求也。權乘者大乘權教也。諸位菩薩者。藏通二教。及別教地前之菩薩也。以藏教菩薩。三祗修六度。百劫種相好。帶惑行因故。通教菩薩道觀雙流。真俗並現。所侵習氣。猶餘少灰故。別教三賢。雖各斷惑行事六度。著相修持未斷無明。未證實理。故名權乘。謂雖發大心。廣度眾生。以其纔行四百由旬。未能超過。直至寶所。喻如牛車。雖可重載。不能致遠。故不求也。法華云。但以假名字。引導于眾生。則知三乘皆權。非實。不言別之登地者。以斷惑見理仝圓故。然自他既不願求云何為彼發其心耶。經云。十方佛土中。惟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一乘者。最上乘也。
[○@丁]次。顯發大心。
唯依最上乘。發菩提心。願與法界眾生。一時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文分兩節。一。生起。二。開顯。初句。出所依之乘。言最上乘者。圓教一佛乘也。謂圓悟妙理。不與餘乘共故。般若云。此經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法華云。無有餘乘。唯一佛乘。以一乘圓頓教人。一斷。一切斷。一證。一切證。終日成佛。無成佛相。終日度生。無度生相。喻如大白牛車實行五百由旬。不滯化城。直登寶所。遊於四方。嬉戲快樂。是故不依餘乘。而依最上乘也。次句。明能發之心。菩提者。成正覺之心體也。謂能破無明。煩惱惡業。不被染壞。故當發也。二。開顯。願與等四句。示心相也。言願與法界眾生者。正顯不為自[A21]己一人而求也。一時同得者。揀異權乘漸教。三大阿僧祗劫而後得也。阿耨菩提者。諸佛無上正覺之果也。阿者。言無。耨多羅。言上。三藐言正等。三菩提。言正覺。覺。異三途之不覺。正。異人天之邪覺。等。異二乘之偏覺。上。異權乘之未上。無。異因地之有上。則此無上正等正覺。乃是圓教一。佛乘果也。總而言之。謂我今時。唯依最上佛乘。圓頓教中。發大菩提道心為因。願與法界一切眾生。不前不後。一剎那間。同在現前證得諸佛無上菩提。圓妙覺果。此。心此願方稱究竟也。若不如斯。因果寧能該徹乎。
[○@乙]三。皈依分。二[○@丙]初。無盡三寶。
南無皈依十方。盡虛空界。一切諸佛。
南無皈依十方。盡虛空界。一切尊法。
南無皈依十方。盡虛空界。一切賢聖僧。
十方等。舉所依。之境也。皈依。顯能依之人也。十方者。橫遍也。空界者。豎窮也。皈須塵方剎土。盡空法界者。以顯行人皈敬之心極廣大也。一切者。普攝之辭。若局一處。心則不廣。願則不周。安能與法界眾生。一時同得阿耨菩提耶。必須仗承三寶神力加被。運心周廣。立願弘深。方可與法界眾生同得也。一切佛法賢聖僧者。謂三寶有小乘。大乘。住持。同體。別相。之不同也。小乘以丈六金身為佛。四諦。因緣為法。四果。四向。為僧。大乘以三身。十身為佛。二空三空理等。為法。三賢。十聖。為僧也。別相三寶者。謂佛在世時。如來雪山夜半睹明星而悟道。菩提樹下成等正覺。即佛寶也。寂場。鹿苑。初轉法輪。即法寶也。度諸菩薩。五比丘等。即僧寶也。住持者。謂。刻像圖形即佛寶。黃卷赤牘。即法寶。圓頂方袍。即僧寶。此之三者。不為世法之所侵凌。不為煩惱之所染污。世出世間。皆可尊重。故稱為寶。住於世間。持乎正法。能令慧命不斷。故名住持三寶也。同體三寶者。謂名雖三種。同以真如理性為體故。真如性上有覺照義。即名佛寶。性有軌持義。即名法寶。性有和合義。即名僧寶。須知捨住持三寶。別無同體三寶。離同體三寶。更無住持三寶。住持是相。相。即性中之相。同體是性。性。即相中之性。性相一如。二而不二。迷之者。流轉生死。悟之者。成等正覺也。涅槃經云。若能觀三寶常住。同真際淨名云。佛即是法。法即是眾。如是三寶。皆無為相。同體屬理性。住持屬事相。大小乘事理雙通。詳如賢首三寶章明。今所皈者。盡我人之心。盡法界之量。盡三寶之際。塵塵剎剎。無不皈命。故曰無盡三寶也。
[○@丙]次。通別二號分二[○@丁]初。通號。
南無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如來者。十號經云。如過去諸佛。行六波羅密。得諸法如相來至佛道。今佛亦如是道而來。故號如來也。又具三義。謂法。報應也。般若經云。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此以法身釋。轉法輪論云。本覺名如。始覺名來。始本不二。故名如來此以報身釋。成實論云。乘如實道。來成正覺。此約應身釋。三身圓顯。故名如來△應供者。謂萬行圓成。福慧具足。應受天上人間供養饒益有情。故號應供也。然人天賢聖。無明住地。全缺應供。二乘但盡見思。未斷塵沙。無明。受人天供名半應供。如來五住究盡。二死永亡。非惟受人天供。亦受九法界供養。是名全應供也。又證涅槃時。斷盡一切煩惱。令身口意清淨。無染無著。復名無所著也△正遍知者。謂具一切智。於一切法。無不了知。故號正遍知也。什師云。正遍覺。謂言法無差。故言正。智無不周。故言遍。出生死夢。故言覺也。又以一切法。平等開覺一切眾生。成無上覺。復號等正覺也。妙宗鈔云。此之三號。即名三德。今就所觀。義當三諦。正遍知。即般若德。真諦也。應供。即解脫德。俗諦也。如來即法身德。中諦也。若廣說此三句義者。億劫不能盡也△明行足者。明。即三明。謂天眼。宿命。漏盡明也。行。即六度萬行。足者。謂三乘雖得三明。明不滿足。唯佛無缺。萬行圓修。故號明行足也△善逝者。善。妙也。逝。往也。謂如來正智。能斷諸惑。妙出世間。能往佛果故。又地持經云。第一上升永不復還。故號善逝也。亦云好去。大論云於種種諸深三摩提。無量智慧中去也△世間解。無上士者。謂世出世間因果諸法。正覺正知。無不解了。故云世間解。三界人天。若凡若聖。乃至一切有情之中。惟佛第一。最上無有與等。故號為無上士也△調御丈夫者。謂佛具大丈夫力。以第一義。涅槃之法。顯示調伏。六道狂象。御駕一乘寶車。直至涅槃彼岸。故號調御丈夫也△天人師者。謂如來示道一切眾生。是應作。是不應作是善是不善。非獨為四眾之眼目。在於天上人間邪魔外道。無不依教秉命於佛。故號天人師也。又云度餘道眾生者少。度天人眾生者多△佛者。覺也。覺具三義。一自覺。謂悟性真常。了惑虛妄。二覺他。謂運無緣慈度有情界。三覺滿。謂窮源極。底。行滿果圓。三覺圓明。智慧具足。故號佛也。華嚴云。一切諸法性。無生亦無滅。奇哉大導師。自覺能覺他△世尊者。謂具上九號。為物欽重。故曰世尊。又云。以無量智慧等法破無邊惑業惡法。滅生死苦。得無上覺。天人凡聖世出世間皆悉尊重。故號世尊也。一。是倣同先跡號。二。是堪為福田號。三。是遍知法界號。四。是果顯因德號。五。是妙往菩提號。六。是達偽通真號。七。是攝化從道號。八。是應機授法號。九。是覺悟歸真號。十。是三界獨尊號。此十號義。若總略釋。無虛妄。名如來。良福田。名應供。知法界。名正遍知。具三明。名明行足。不還來。名善逝。知眾生國土。名世間解。無與等。名無上士。調他心。名調御丈夫為眾生眼。名天人師。知三聚。(謂正定聚邪定聚不定聚)名佛。具茲十德。名世間尊。前十。是別。後一是總。法數云。祖師所述經教。皆依此義而釋。然阿含。及成論合無上士與調御丈夫為一號。故至世尊。十數方滿。涅槃。及大論。開無上士與調御丈夫為兩號。今此經中。將世間解與無上士以為一號。雖開合不同。其義則一。故皆存之。問。剎塵。心念可數知。無能盡說佛功德。德既無盡。號亦無盡。何惟舉此十耶。答。此舉大數而言。如華嚴說。十表無盡故。一者數之始。十者數之終。故舉此十號即攝諸佛無盡德也。又此十種通號。佛佛皆具故於三皈依後。諸佛名前。特加稱讚也。
[○@丁]次。別號分二。初。五十三佛。二。三十五佛。
[○@戊]初中復二。初序源。次。顯名[A22][○@己]今初。
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云。爾時藥上菩薩為行者稱說過去五十三佛名。告言法子。過去有佛。名曰普光。次名普明。次名普淨。乃至次名一切法常滿王佛。爾時藥上菩薩。說是過去五十三佛名[A23]已。默然而住。爾時行者。即於定中。得見過去七佛世尊。第一毘婆尸佛而讚歎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所宣說五十三佛。乃是過去久遠舊住娑婆世界成熟眾生而般涅槃者。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及餘一切眾生。得聞是五十三佛名者。是人於百千萬億阿僧祗劫。不墮惡道。若復有人。能稱是五十三佛名者。生生之處。常得值遇十方諸佛。若復有人。能至。心敬禮五十三佛者。除滅四重。五逆。及謗方等皆悉清淨。以是諸佛本誓願故。於念念中即得除滅如上諸罪。次尸棄如來。毘舍浮如來。拘留孫如來。拘那含牟尼如來。迦葉如來。亦如是讚五十三佛名[A24]已。亦復讚歎言。善男子。善女人。能聞是五十三佛名者。能稱名者。能敬禮者。除滅罪障。如上所說。爾時釋迦牟尼佛告大眾言。我曾往昔。無數劫時。於妙光佛末法之中。出家學道。聞是五十三佛名。聞[A25]已合掌心生歡喜。復教他人。令得聞持。他人聞[A26]已。展轉相教。乃至三千人。此三千人。異口同音稱諸佛名。一心敬禮。如是敬禮諸佛因緣功德力故。即得超越無數億劫生死之罪。初千人者華光佛為首。下至毘舍佛。於莊嚴劫。得成為佛。過去千佛是也。次中千人者拘留孫佛為首。下至樓至如來。於賢劫中。次第成佛。後千人者。日光如來為首。下至須彌相。於星宿劫中。當得成佛。佛告寶積。十方現在諸佛。善德如來等。亦曾得聞是五十三佛名故。於十方面。各皆成佛。所謂寧受一切苦。得聞諸佛名。不受無量樂。而不聞佛名也。若有眾生。欲得除滅四重禁罪。欲得懺悔五逆十惡。欲得除滅無根謗法。極重之罪。當敬禮七佛。復當敬禮五十三佛。然後遍禮十方無量一切諸佛。晝夜六時。心想明利。猶如流水。行懺悔法。機感道交。自然除滅。然諸佛各具萬德。但於中隨義釋之。應當如法理會毋得依文局執也。
[A27][○@己]次。顯名科分十八[○@庚]初普光之普淨三佛。
南無普光佛。南無普明佛。南無普淨佛。
南無者。皈命稱禮也。佛者。十號中之一也。普光等。是佛別名。各有稱故。後皆准此。言普光者。謂化身百億。光照大千故△普明者。謂報身相好放無邊光。明如杲日故△普淨者。謂一真法身。猶若虛空。本來清淨故。此三如來。約三身釋。
[○@庚]二。第四之五。二佛。
南無多摩羅跋栴檀香佛。南無栴檀光佛。
多摩羅跋。此云離垢。牛頭山名也。栴檀。此云與藥。香也。能除風熱等病。以喻如來眾德妙香。普薰一切。眾生聞者。離垢清淨。故名多摩羅跋栴檀香也△栴檀光者。楞嚴云。自得心開。如染香人。身有香氣。今本佛香光莊嚴。明淨滿足。眾生見者。心眼開明。故名栴檀光也。此二如來。以德表顯。
[○@庚]三。第六之七。二佛。
南無摩尼幢佛。南無歡喜藏摩尼寶積佛。
摩尼幢者。幢。功德高顯之貌。謂如來利生。處處建大法幢。如摩尼珠隨方現色。摧伏魔軍。破諸黑暗。凡有見者。無不皈敬。故名摩尼幢也△歡喜藏摩尼寶積者。如來無盡法喜。名之為藏。眾生聞者。離苦得樂。故云歡喜。猶若如意寶珠。利益無盡。故名歡喜藏摩尼寶積也。此二如來。以喻表顯。
[○@庚]四。第八。一佛。
南無一切世間樂見上大精進佛。
一切世間。乃普及之辭。樂見。是喜好之意。上大精進。揀非權小之行也。謂此如來因中發最上心。修廣大行。精進無移。故於果上感得一切眾生所愛樂身。能令見者聞者。皆發菩提故。上句名覺他。功也。下句顯自覺。德也。功成德滿。故名一切世間樂見上大精進也。此約因果同圓。顯德為號。
[○@庚]五。第九之十。二佛。
南無摩尼幢燈光佛。南無慧炬照佛。
摩尼幢燈光者。謂以實智證理。喻如摩尼珠幢。權智鑒機。喻如燈光遍照。權實雙彰。故名摩尼幢燈光也△慧炬照者。謂以聞思修三慧火炬照破見思(塵沙無明)三惑故。如燈明暗盡。慧起惑除故名慧炬照也。此二如來。法喻表顯。
[○@庚]六。第十一之十二。二佛。
南無海德光明佛。南無金剛牢強普散金光佛。
海德光明者。光明。表智德。謂如來智德無盡。以喻如海。故云海德光明也△金剛牢強普散金光者。金剛。性最堅利。不為物壞。而能壞一切物。喻佛不為煩惱破壞。而能破壞一切煩惱。故名金剛牢強也金體極明。不為物照。而能照一切物。喻佛不為無明暗障。而能照破無明。故名普散金光也。此二如來。智德表顯。
[○@庚]七。第十三之十六。四佛。
南無大強精進勇猛佛。南無大悲光佛。南無慈力王佛。南無慈藏佛。
大強精進勇猛者。不雜曰精。不退曰進。不怯曰勇。不怖曰猛。謂世尊無量劫來。於諸善法。不雜不退。故稱為大。於諸惡道。不怖不怯。故稱為強由大強故不休不息。故得斷除三障證三菩提故名大強精進勇猛也△大悲光者。謂豎窮橫遍曰大。法身德也。運心拔苦曰悲。解脫德也。寂照不二曰光。般若德也。三德圓融。故名大悲光也△慈力王者。力。勝也。王。往也。謂佛念眾生。慈無能勝。能令人天。皆共歸往。故名慈力王也△慈藏者。謂一極慈心。攝歸萬善。法界含容。出生無盡。故名慈藏也。此四如來。從德表顯。
[○@庚]八。第十七之二十。四佛。
南無栴檀窟莊嚴勝佛。南無賢善首佛。南無善意佛。南無廣莊嚴王佛。
栴檀窟莊嚴勝者。妙香之所成也。謂如來八萬四千毛孔。皆出妙香。猶如栴檀。普熏一切。以此妙寶莊嚴法窟。最勝無比。故名栴檀窟莊嚴勝也△賢善首者。如來道高德重。故稱為賢。迥出九界。故稱曰善。為天中之天。聖中之聖。故名賢善首也△善意者。謂如來慈念一切眾生。猶如赤子。從生至生。接引無倦。故名善意也△廣莊嚴王者。謂如來色相。萬德莊嚴。故稱為廣。無量劫來。自在安然。不為物轉。故名廣莊嚴王也。此四如來。依正顯德。
[○@庚]九。第二十一之二十四。四佛。
南無金華光佛。南無寶蓋照空自在力王佛。南無虛空寶華光佛。南無琉璃莊嚴王佛。
金華光者。謂戒心發行。喻如金華。離欲清淨。喻如金光。金。表法身。華。表解脫。光。表般若。三德理圓。故名金華光也。此顯如來清淨光明。無邊相好。皆以持戒而得莊嚴成就。故律云。諸佛證菩提獨覺身心淨。及以阿羅漢。咸由律行成△寶蓋照空自在力王者。以信為實。七菩提分為蓋照耀虛空。令諸眾生。得大利樂。自在無礙。故名寶蓋照空自在力王也△虛空寶華光者。法身無相。猶若虛空。本來無染。故稱為寶。心花發焰照真法界。故名虛空寶華光也△琉璃莊嚴王者。梵語琉璃。此云青色寶。乃七寶中之最勝者。佛身清淨。故曰琉璃。內外明照。故曰莊嚴。不為群魔之所障蔽。故名琉璃莊嚴王也。此四如來法喻表顯。
[○@庚]十。第二十五之二十九。五佛。
南無普現色身光佛。南無不動智光佛。南無降伏眾魔王佛。南無才光明佛。南無智慧勝佛。
普現色身光者。華嚴經云。佛身充滿於法界。普現一切群生前圓光普照于十方。示現種種所行事。故名普現色身光也△不動智光者。不動智。即根本智體也。謂本佛法身。如如不動故。光者。即差別智。用也。謂從體起用。如月印千江。故名不動智光也△降伏眾魔王者。謂如來以無漏慧力。降伏諸魔。波旬受化。於法自在。故名降伏眾魔王也△才光明者。謂以無礙智慧辨才照了諸法。破諸煩惱。利益群生。故名才光明也△智慧勝者。勝力也。謂以一切智力破見思惑以道種智力。破塵沙惑。以一切種智力。破無明惑。三惑既除。覺體常照。功強於彼。故名智慧勝也。此五如來。以法表顯。
[○@庚]十一。第三十之三十三。四佛。
南無彌勒仙光佛。南無善寂月音妙尊智王佛。南無世淨光佛。南無龍種上尊王佛。
彌勒仙光者。彌勒。此云慈氏。姓也。仙覺也。謂從發菩提心以來。未嘗入俗。故以為姓。仙光者。離垢清淨之光也。佛為大慈金仙。以無垢清淨智光。普照諸有。離苦得樂。故名彌勒仙光也△善寂月音妙尊智王者。謂智照如月覺妙若音。經云。菩薩清涼月。常遊畢竟空。善寂月音也。又云。眾生心水淨。菩提影現中。妙尊智王也。上句為喻。下句為法。謂以權實智光。覺法自在。如月形影音響一切。雙亡雙照。故名善寂月音妙尊智王也△世淨光者。謂如來出世以諸道法。教化眾生。清淨身心。永離黑暗。故名世淨光也△龍種上尊王者。謂龍種。世間最為尊上。聞佛音教感發信心。歸投於佛。而得自在。故名龍種上尊王也。此四如來。種智顯德。
[○@庚]十二。第三十四之三十八。五佛。
南無日月光佛。南無日月珠光佛。南無慧幢勝王佛。南無師子吼自在力王佛。南無妙音勝佛。
日月光者。謂以根本智證理。以後得智斷惑。情忘理顯心地開明。光同日月。故名日月光也△日月珠光者。謂如來以三覺智光。照破一切眾生。無明不覺之惑業。故名日月珠光也△慧幢勝王者。謂如來建大智慧幢幡。降伏魔軍。功力殊勝。故名慧幢勝王也△獅子吼自在力王者。獅子獸中之王。發聲哮吼。百獸潛藏。如來法音奮同獅子。智慧威德。力勝如王。故云獅子吼自在力王也。古云。佛獅子吼。魔外拱手。四眾聞之得大無畏是也△妙音勝者。謂如來說法不動聲色而周遍十方。故曰妙音。眾生聞之。隨類得解。究成種智。故名妙音勝也。此五如來。法喻表顯。
[○@庚]十三。第三十九之四十一。三佛。
南無常光幢佛。南無觀世燈佛。南無慧威燈王佛。
常光幢者。謂如來常建大光明幢。無明黑暗。悉皆摧滅。故名常光幢也△觀世燈者。謂如來觀彼世間眾生。從冥入冥。不思返照。是故以大法燈。引歸寶所。故名觀世燈也△慧威燈王者。以根本智。起後得智。現大法威。故名慧威。猶如燈王。傳耀無盡。眾生蒙光。而得自在。故名慧威燈王此三如來。以法顯德。
[○@庚]十四。第四十二之四十三。二佛。
南無法勝王佛。南無須彌光佛。
法勝王者。經云。我為法王。於法自在。故名法勝王也△須彌光者。須彌。此云妙高。山王名也。謂四寶所成。故稱為妙。迥出群峰。故稱為高。既高且妙。稱為山王。照耀四方。故名曰光。以喻如來四智轉成妙覺佛果。高出人天。光明普照。故名須彌光也。此二如來。法喻表顯。
[○@庚]十五。第四十四之四十五。二佛。
南無須摩那華光佛。南無優曇缽羅華殊勝王佛。
須摩那華光者。須摩那。此云稱意華名也。色有黃白。而香光遠徹。以喻如來戒善香光。無不稱意。故名須摩那華光也△優曇缽羅華殊勝王者。優曇缽羅。此云靈瑞。又云瑞應華名也。三千年一現。現則金輪王出。故名殊勝。以喻如來希有難遇。故名優曇缽羅華殊勝王也。經云。諸佛興出世。懸遠值遇難。譬如優曇華。時乃一現耳。此二如來從喻表顯。
[○@庚]十六。第四十六之四十九。四佛。
南無大慧力王佛。南無阿閦毘歡喜光佛。南無無量音聲王佛。南無才光佛。
大慧力王者。顯非權小智慧之力也。謂如來法王。以大智慧力。引導眾生。直到涅槃彼岸。故名大慧力王也△阿閦毘歡喜光者。阿閦毘。此云不動。佛名如如不動故。歡喜。國號。人天喜愛故光者。謂依正二報。並放光明。不動寂常。十方遍照。一切人天。無不歡喜。故名阿閦毘歡喜光也△無量音聲王者。謂如來以無盡音聲。說無窮妙法。自在無礙。故名無量音聲王也△才光者。才辨才也。光。智光也。謂如來具足無量辨才。智慧光明。普利一切。故名才光也。此四如來。從法為名。
[○@庚]十七。第五十之五十一。二佛。
南無金海光佛。南無山海慧自在通王佛。
金海光者。謂佛身如海。金光紫赤。照耀無窮。以喻海印三昧。表法殊勝。故楞嚴云。如我按指。海印發光。故名金海光也△山海慧自在通王者。謂真實慧如山。方便慧如海。合則成無障礙慧。故名山海慧也。自在通王者。俗諦曰自在。真諦曰通。中道諦曰王。以此三種大智慧。會入三諦理。故名自在通王也。此二如來。智慧表顯。
[○@庚]十八。第五十二之五十三。二佛。
南無大通光佛。南無一切法幢滿王佛。
大通光者。謂覺體曰大。法身德也。覺用曰通。解脫德也。覺相曰光。般若德也。三德圓融。不可思議。故名大通光也△一切法幢滿王者。謂五教三乘。名一切法標示人天曰幢。周遍法界曰滿。法法自在曰王。以一切法豎窮橫遍圓融無礙故名一切法幢滿王也。此二如來。以法表顯。略釋五十三佛名竟。
佛名經云。三千諸佛。因禮五十三佛。滅除積習得成正覺。佛尚懺禮。況餘下耶。今不動法師。集此懺文。將五十三佛。增於三十五佛之前者。普願法界眾生。同共稱禮。亦如三千諸佛。一時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
大懺悔文略解卷上
校注
【經文資訊】《嘉興藏》第 30 冊 No. B260 大懺悔文略解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0-07-1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嘉興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版本一),CBETA 人工輸入(版本二)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解此懺悔。大分開三。初題目。二。集人。三。入文[○@甲]今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