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開元寺志
泉南舊稱佛國,名山勝刹碁布星列。然開元一刹實為之冠。葢創自唐之垂拱,是歴年數為最久也;廣至一百二十院,是聚毳流為最繁也;其禪、教、律三宗之彦,雀起而鼎立,是毓賢哲為最盛也。有刹若是,則往事之可書者,宜不勝夥,豈可任其湮沒而莫之紀乎?茲刹自唐以前未有紀之者,紀之自宋許列始,名曰《紫雲高僧傳》。夢觀氏譏其剽竊傳聞,附會穿鑿,觕陋不足觀也。元夢觀氏乃作《開士傳》。其學博,其識端,其命意奇拔,其鑄詞典雅,允登作者之壇,稱善史矣!過是以至今日,寥寥三百餘載,禪風弗競,日就陵夷,似無可紀者。然其閒或興或廢,或因或革,則亦不可無考也。萬暦丙申,止止陳公始為之志;而探考疎略,眾中弗以為善。崇禎乙亥冬,温陵諸縉紳命余開法紫雲。說法之餘,追詢往事,首得《開士傳》、《夢觀集》二書,閱之始知紫雲之多賢,實不勝感慕之私。時季弢黃公屢以寺志為言,而余適承二雲曾公之命,方有事于《楞嚴》,故弗敢諾。迨壬午之春,余自浙歸閩,諸公復召結制,而幼心傅公復以志事請,余乃曰:「俟歸皷山日成之。」及秋歸皷山,乃不揣鄙劣,率爾操觚。凡元以前,一以《開士傳》為據;後此則考之舊碑及陳氏志。且傍採他集,而益以耳目所覩聞者,錯而綜之,數以聚之。其為目凡四:一曰建置,而規模著矣;二曰開士,而才德章矣;三曰藝文,而琬琰重矣;四曰田賦,而供需具矣。四者既備,則一寺千載之陳蹟,庶幾可得其槩也。雖然,余何能志哉?余南州之鄙人也,學儒不成,棄而學佛。承諸公之命,兩至温陵,虛弄口皷,深愧無以報德。諸公不以為不才,猶以志事相委,其毋乃代大匠斵乎!鹵莽塞責,聊以補一時之闕。他日有具如椽之筆者出,則此志退而覆瓿可也。
崇禎癸未孟春燈節日,皷山釋元賢題
重刻序
夫泉南佛國,名播寰中,循名核實,則豈僅僧多有德之儔?亦必俗尚無為之化,故以稱焉。考之唐、宋間,泉南佛法大興,禪宮林立,而開元地靈人傑,甲於諸方。桑蓮肇瑞,喜法界以宏開;甘露流芳,慶宗風之丕振。寫經則文殊親降,應夢則羅漢偕來。禪、教、律三宗碩德相繼而起者,指不勝屈,洵足移風易俗、扶世導民。故使海濱鄒魯之邦,進為佛國莊嚴之域。昔賢題開元寺聯云:「此地古稱佛國,滿街都是聖人。」細味其語,則開元之盛衰,實與世道人心有密切之關係。而寺志一書,豈容湮沒哉?慨自隆嘉以降,聖賢不作,寺規日弛。迨至民國,剝落殊深。惟是時機既至,法會當興。爰有圓瑛法師經通三藏,名震一時。講大乘論於南洋星洲,會遇轉道和尚及其師弟轉物大師。三人發願重興斯寺,併創辦開元慈兒院。轉道和尚本泉僧,俗姓黃,亦紫雲一脈,對開元素抱興復之志。既得圓師任其仔肩,遂慨出缽資數萬元,以為開辦費用。圓師同物師於民國十三年甲子九月入寺。興工三日,桃開紅蓮以應瑞兆。泉人覩者,靡不稱異。乙丑八月慈兒院開幕,圓師復以重興之工程既鉅,不得不仰慕檀施。按:開元自黃守恭長者捨園建寺以來,設祠立像,推紫雲黃氏為檀越主。前度興復,黃氏亦與有功焉。於是約同黃孫哲先生,請黃祝堂老先生出函介紹,同赴鼓浪嶼謁見黃仲訓、黃奕註、黃秀烺三檀越,勸請捐資援助,以成圓滿功德。因仲訓先生性嗜詩文,與圓師素有文字交,即首允同其弟仲讚獨建法堂而為之倡。次奕註先生獨脩東塔,秀烺先生獨脩西塔。三種殊特工程,三檀越毅然擔荷。圓師欣然而返,聘傅維早工程師以專其責。丙寅春自赴南洋,籌募慈兒院基金,冀垂永久。至丁卯,三種工程次第落成。仲訓先生復出家存《開元寺志》一本,以寺既興復,志應流傳。遂捐資交圓師,壽之梨棗,因問序於余。余雖不敏,第念開元為聖賢應化之區,一寺之源流,累朝之勝蹟,斷未可任其湮沒無聞焉。當此續志未脩,而三上人、諸檀越之功行,豈得不順序及之,俾諸來哲略知梗概耶?
民國十六年八月上浣,古田吳亨春序於甬江旅次
溫陵開元寺志
建置志
慨自白馬西來,而珠宮花宇遂遍域內;然非殊勝之區,亦往往湮沒不聞。泉南佛國,古剎實繁;傳幾千載者,唯開元一剎而已。碩果不食,虛名未墜,弔古者尚可過而聞焉。志建置。
大開元萬壽禪寺,舊在郡城西清門外;後城增廣,則寺當城內之西區也。唐垂拱二年乙酉二月[1],州民黃守恭,晝夢一僧乞其地為寺,恭曰:「須樹產白蓮乃可。」僧喜謝,忽失所在。越二日,桑樹果產白蓮。有司以瑞聞,乞置道場,制曰:「可」。仍賜「蓮花」名,請僧匡護主之。長壽壬辰,陞為興教寺。神龍乙巳,改額龍興。玄宗二十六年,詔天下諸州各建一寺,以紀年為名。有司復以應命,改額開元。歷五代十國而至宋,旁創支院一百廿區,支離而不相屬。至元乙酉,僧錄劉鑑義白于福建行省平章伯顏,奏請合支院為一寺,賜額大開元萬壽禪寺。明年延僧玅恩住持,為第一世。禪風遠播,衲子競集。復得契祖繼之,垂四十年,食常萬指。當元之季,饑饉洊臻,盜賊並起,寺因之不振。至洪武三十年,寺僧臨難罄殞,有司以聞。次年,高祖皇帝命僧正映來住持。映至,修舉廢墜。不數載,寺為之中興。然纔一再傳,而禪風不競矣。至成弘間,遂復雲散四方,叢林規制,日就陵夷。至隆萬之際,老成凋謝,而佛宇僧舍强半民居。甚至戒壇為火藥匠所據,浸及法堂,亦頗畫而有之,垂三十年。至萬曆甲午,賴檀越憲副黃公文炳,力白當道,盡驅諸匠,始獲青氊舊物,然亦僅存十一于千百之間而已。
紫雲大殿,唐垂拱二年,僧匡護建。時有紫雲盖地之瑞,因以得名。玄宗改額開元,仍賜佛像,後燬。乾寜四年,檢校工部尚書王審邽重建,塑四佛像。中尊是先有御賜像,有僧朝悟持辟支佛舍利,來納塑像中。宋紹聖二年,僧法殊新之,移千佛像于其中。紹興二十五年乙亥災,尋建。元僧契祖命僧伯福甃殿前大庭石。至正丁酉復災。洪武己巳僧惠遠重建。永樂戊子,僧至昌復葺廊廡,增廓露臺。庭前左右各濬小池,仍造小浮屠數座翼之。萬曆二十二年,檀越率寺眾同修。崇禎丁丑,大𠫵曾公櫻、總兵鄭公芝龍重建。殿柱悉易以石,壯麗視昔有加矣。効其力者僧廣輪。
甘露戒壇,在大殿之後。先是,唐時,其地常降甘露,僧行昭因浚甘露井。宋天禧三年,朝例普度,僧始築戒壇。建炎二年,僧敦炤以壇制不盡師古,特考古圖經更築之,為壇五級。其間高下廣狹之度,俱有表法。仍命崇灌序而紀之石,勅名「甘露戒壇」。侍郎陳讜書額。至正丁酉壇災,洪武三十三年僧正映重搆。雖壯麗如昔,而制度非復敦炤之舊矣。永樂辛卯,僧至昌增建四廊。隆慶間,戎器火藥諸匠,夤緣入壇,挈妻子居之。冶爐磑碓之業熾,而委灰棄壤,堆若丘阜。至萬曆四年,火死材官四人。僧[A1]訴于官,乞移諸匠。諸匠戀為窟穴,官亦置不問。萬曆二十二年,居民回祿見夢,旦夕弗寕。檀越黃公文炳力白當道,盡驅諸匠。由是率眾重修,壇復煥然。卒任其勞者,僧如祐也。舊藏經散失,僅存十之三。崇禎元年戊辰,僧如祐、僧廣輪抵南都,懇通政使周公維京為主緣,募成全藏歸,安置戒壇內。
法堂,在戒壇之後。至元乙酉,僧錄劉鑑義建,至正丁酉燬。洪武三十一年,僧正映奉旨來住持。及陛辭,帝勉以清心潔己。映來寺,首復此堂而額曰:「清心潔己」,示不忘也。景泰中,僧惠璉稍葺之。嘉靖戊申,太守程公秀民捐俸重葺。自隆慶間,諸匠窟穴戒壇,後遂闌入法堂,而二三豪右亦睥睨其間。萬曆甲午,當道力為抉去,而堂始復故。仍懸舊額于其上。
禪堂,在大殿之右。至元間,開山玅恩建。元季燬,僧正映復建。永樂庚寅,僧至昌重修,額曰「蓮苑覺場」。至嘉靖三十七年,水陸寺為豪右所奪。僧無所棲,乃撥堂為水陸。僧舍至今尚存。
雙桂堂,舊香積堂也,在戒壇之左。僧玅恩開山時,首建此堂七間。至元己卯僧天全修,尋燬。洪武己卯,僧正映復建,僧永安繼修之。後廢,折入民間。萬曆九年,邑侯彭公國光清歸寺,旋復貿為書塾。天啟四年,總憲陳公亮采,捐金贖之,以為接待十方之所。後陳公請給崇福廢寺田四十七畝,仍贖本寺田二十八畝,共充本堂接待之費,兼侍戒壇香燈,永為十方常住。主其事者,僧戒瑝、僧道本也。後憑眾共推迭主其事。崇禎丙子,鼓山住山元賢開法于此,始命今名,盖以庭植雙桂方盛云。崇禎辛巳,僧定璽募贖十方單地。
檀越祠,舊為伽藍祠,在大殿之右。至元間,僧玅恩建。至正丁酉災,洪武間僧正映重建。嵗久傾[A2]圮,浸入民間。萬曆二十四年郡守程公朝京,究歸寺。檀越憲副黃公文炳,率族建祠,祀黃守恭長者。
伽藍祠,舊在法堂之左。既廢,乃改祀東廊,實羅漢堂之故址也。先是,元開山玅恩,一夕夢五百僧求依止;黎明傳聞武林南山寺羅漢堂災,乃搆是堂。凡三十間,中供觀音大士,旁列五百羅漢。洪武二十六年,僧惠命修之。正德間,僧方鑾復建。後廢,折入民間。舊像無復存者,惟前炤廊尚在。乃度中改為伽藍祠,左為僧舍,右尚為書塾。萬曆二十三年,檀越率眾贖回。
聖王殿,在東塔後。祀慈興聖王,即百二十院總伽藍神也。先是,主僧每月朔必具度支之數呈之。名實不應,輙有譴。僧正映來住持,神亦現身受戒,由是奉之益謹。其興創嵗月俱失記。萬曆十九年,郡縉紳請為四賢祀。二十四年,郡守程公朝京,復給炤歸寺,祀聖王如故。後戊申年,官撥其地之三為姜祠。
東塔,號「鎮國塔」。唐咸[A3]通文偁禪師始作木塔,凡級。作時,置大櫃四衢,待施者。至夕錢輙滿。師云:「每工匠日值百錢,可自取也。」有過取者,歸輙迷途,後遂無敢多取錢者。咸通六年木塔成,賜名「鎮國」。七年倉曹徐宗仁自上都來,以佛舍利鎮塔中。宋天禧中,改作十三級。紹興乙亥災,淳熙丙午僧了性重建。寶慶丁亥復災,僧守淳改造磚塔,凡七級。嘉熙戊戌,僧本洪始易以石,僅一級而止。法權繼之,至第四級化去。天竺講僧乃作第五級及合尖,凡十年始成。其上有鐵香爐、銅寶盖,於塔八角以鐵鎍上鈎之。厥頂作沃金胡盧,熀熀若黃金色。每層中為塔心,環轉空洞。層各八龕,龕供石菩薩一尊。兩壁刻二大神像翼之;外遶廊簷,護以石欄。梯而登,海色峰嵐,在襜裾間。塔初層高二十八尺,圓廣一百七十二尺;次級高稍殺二尺有五,圓殺八尺;三級高二十三尺五寸,圓殺十有六尺;四級高復減一尺有五,圓減尺者八;末則高一十九尺,圓百四十有六尺,頂竿長六十七尺也。盡本末,凡高一百九十三尺有五寸。凡大石柱四十,大樑如其柱之數,小者亦如之。內外大斗,凡百九十有二,小斗四百四十。枅四十。大拱百有十二,小拱八十焉。下座復鐫青石,具諸化境。堅緻偉麗,皆鬼工神斧,非人力所能也。洪武甲戌,塔竿偃。丁丑僧永安募修。萬曆甲辰地大震,頂葢榱石,從南[A4]圮者二,從東南隅[A5]圮者八,諸級為所壓者皆壞。萬曆丙午,侍郎詹公仰庇為主緣,寺僧通全、弘詧,暨南京天界僧真曉,募緣繕修,弘本董其事。
西塔,號仁壽塔,五代梁貞明二年戊申[1]建。先是,地湧者數尺。俄有僧浮海來,止於寺。適閩王審知於大都督府造木塔,夜夢一僧語曰:「聞王於大都督府造塔,乞移之鎮泉。」王怒,命斬之,首墜而身湧高數尺。王覺,駭之,物色於泉,泉人云:「有瘋和尚,今去矣。」王乃以材木浮海,至泉建塔。經始于貞明二年四月朔,至十二月晦日成,凡七級,號無量壽塔。宋政和甲午十月十日,有青黃光起塔中,高侵雲。須臾五色質明乃滅。有司具奏,賜名仁壽。紹興乙亥災,淳熙間僧了性再造。復災,僧守淳改造磚塔。紹定元年戊子,僧自證始易磚為石。頂藏金銀諸寶。規制一如東塔,而圍廣殺五尺,高減一丈五尺五寸;壯麗聳拔則相伯仲也。嘉熙元年始竣工,實先東塔十年而成云。洪武辛巳塔心壞,住持僧正映重修。萬曆戊子颶風大作,塔竿壞,金頂墜地。里人傅明智重修,下際扶欄有壞者,俱易之。丙午年八月,復有異風,塔竿、銅盖、銕爐、銕鎍、沃金胡盧俱壞於簸蕩中,壬子秋寺僧募眾重修。
拜聖亭,俗呼拜香亭。在大殿之前,附于「三門」之後,不知創自何代。盖因祝嵩時,慮或陰雨,故作此以便禮拜。後之改創,多與「三門」仝。
三門,始創自垂拱三年,有石柱生牡丹之瑞。宋紹興二十五年災,尋建。泰定四年春復災,佛果炤重建。至正十年監郡偰世玉署其門曰:「泉南佛國」。洪武間,僧正映重修。萬曆間,僧真曉重修。
東西二坊,在「三門」之外,泰定四年佛果炤所建。左曰「八吉祥」,右曰「六殊勝」,紀寺瑞也。洪武間,僧正映重修。寺前炤牆乃萬曆四年郡丞丁公一中所築;天啟甲子郡總憲陳公亮采重築。
(右現存者十三所)
鐘樓,舊在大殿之東北。乾寜二年燬,四年郡帥王審邽重建。仍鑄新鐘。後[A6]圮未建。
經樓,舊在大殿之西北。僕射大原公王潮,延僧書大藏經三千卷安置樓上。乾寜二年燬,郡帥王審邽重建。後[A7]圮未建。紹聖中別為藏殿。
寢堂,在法堂之後。至元丁亥,劉鑑義同平章伯顏建,後燬。洪武戊申,僧麟祥復建,塑卧佛像于其中。嘉靖間廢,遂為居民所據,今不可復問矣。
方丈,在寢堂之後,背抵華仕舖,今街猶呼「大寺後」。嘉靖間,火刼之後,廢不復振,遂盡屬民居云。
舊檀越祠,在大殿西廊。元至元間,僧玅恩建,祀閩忠懿王,以黃守恭、董思安配。今廢址折入民居。
舊祖師堂,在法堂之右,與伽藍祠對。至元僧玅恩建。洪武間,僧正映重建。後廢,折入民居。萬曆二十四年,寺僧贖回,今作僧舍。
東藏殿,舊在大殿之東。宋紹聖三年,僧法殊以所居堂為之,安藏經及唐太宗御書。紹興乙亥災,尋復建。元僧契祖復作轉輪藏。至正丁酉復災未建,後其址貿之民間。崇禎己卯年,贖回為僧舍。
西藏殿,在彌陁殿南,洪武甲戌僧惠命建。盖因東藏殿既廢,乃改建于此。有上、下二座,成化間燬。今上座地為郡紳請給,下座地併為水陸僧舍。
蒙堂,在大殿之西,檀越祠之下。元至元間,僧玅恩建,為監院退息之所。元末災,不復建。今其址折入民間。
(右湮沒不存者九所)
支院
尊勝院,唐垂拱間,鼻祖匡護大師即桑蓮處立院。宋改為十方教院,本觀始立大悲閣、造千手眼觀音像。紹興二十五年災,更主者六,皆草創不稱。至慶元四年,法瑄改作新殿,郡紳梁克俊、李訦實贊之,訦為之記。可遵、壽長、有朋主是院,俱有聲。惟慎、太初二禪師出家于此。合一之後,住持契祖移建閣于他所。元末燬,遂不復建,址入民間。崇禎壬申年,僧戒瑝贖其地,郡紳陳公烜奎為建閣。
東塔院,唐咸通間,聖僧文偁造木塔于寺之東,遂立是院,弟子弘則以律名。宋廢興不可考。至正二十三年癸卯,住山空極建。弘治丁亥[1],僧庭敷重修,後貿諸士人。萬曆間,僧正派贖回居之。侍郎詹公仰庇題其居曰:「詩林禪榻」。崇禎己卯僧道昭重興,贖回斯院田業。復新建彌陁殿,亦即塔殿之舊址也。
建法院,唐天祐二年州刺史王延彬建,以居律師弘則,使授毘尼。弟子良苑亦以律學教授。孫洛彦、本敷俱有聲。
東律袒膊院,初寺舊有東律菴。唐大中間,太守改為院,延神僧袒膊和尚居之。世以律傳。後住山佛果炤受業於此。
舊法華院,不知昉于何人。甲乙住持,僧眾實繁。唐州牧林鄠改為禪,延常岌禪師為第一世。岌四世孫紹安、七世孫法殊,俱以律名。
西羅漢院,唐宣宗御極之二年,聖僧令言創是院于寺之西。徒宣壹以律名,八世孫本觀為禪者師。
羅漢閣,在寺之東。有聖僧道昭居之,世稱文殊化身。有孫惟鳳主福巖,為禪者師。
清涼精舍,唐州牧王延彬創,以居講師叔端。孫師壽、全勇、惠成俱有聲。宋淳熙二年,僧本一主是院。紹興二十五年,寺災重建,造輪藏像、清涼山萬菩薩于其上。
淨土外白衣院,唐天復間,講僧楚勤居是院。孫居銳、秘亨俱善講說。亨之子可遵為禪者師。
地藏院,在寺之淨土巷。唐判軍事朱弘宵,創院置田以居僧行昭。孫景彬、義波俱以興福名。
慈恩院,唐刺史王延彬立,以居禪師襲禮。及沒,僧楚勤自白衣移居之。
九佛院,不知昉于何人。有從允為禪者師,出家于此。後其徒玄應、懷矩、法輝俱知名。
法興院,不知創自何時。有高僧文展老宿居之。
東金身院,唐天成三年,王延彬置院于寺之東,延禪師挺贊居之。訓練使陳敬通鑄金像施之,因名。有孫永寜出世羅山,嗣慈明。
清吟院,唐天祐中,刺史王延彬搆院大殿之東,居法師文超。超善詩,故以清吟名。後弟子無晦,文章俱知名。
新法華院,王延彬創于寺之西北,居法師省權。以權善《法華》,故名。
東天王院,不知昉於何時。五代高僧行通居之。後有子琦、道英,俱以禪著聲。
清隱院,在寺西北。唐長興元年,刺史王繼崇創院,延禪師師寂居之。
報恩院,在寺之淨土巷,不知昉于何人。唐棲岑法師出是院。
報劬戒律院,梁貞明間,刺史王延彬置院于寺之西,未成而卒。嗣子繼武成父志,名「報劬戒律之院」。延棲岑律師居之。孫全朴有高行。
奉先院,在寺之西北,五代高僧棲霞建。
文殊東院,始創年月失記。有法師法周,受業于此。
西塔院,梁貞明二年,閩王造西塔,因立院,延名德居之,後實繁有眾。宋元祐,太守陳康改為十方禪院,請大智禪師文宥住持,為第一世。院既敝,法師至聰再搆。其後宗已以教名,慶老以禪名。
上方院,南唐保大末,清豁禪師搆院以居。後出世漳之保福。
泗洲律院,梁貞明間,律師知琀開山。後孫本宗以律名,有朋以禪名。
浴室院,不知創自何人。有法師義英出是院。孫法超為禪者師。
六祖東院,南唐昇元間,州帥留從効創是院,延禪僧如岳居之。孫志添亦以禪名。
藥師院,不知起于何人。五代時,有高僧道岑出家于此。
棲隱禪院,南唐保大中,董思安薨于漳,其妻頴川君與其子全武,營是院以薦冥福。先皆甲乙住持;宋為州者改為十方禪院,自然、有評二禪師皆主是剎。
菩提院,不知所自起。五代間,有禪師法騫出家于此。後住漳之隆壽寺。
天祐院,創于唐天祐間,故以名院。後有高僧繼松頴籍于此。孫德風亦有至行。
深沙院,五代時,高僧惟寵始創是院居焉。嗣道弘善講說,孫惟吉、守珍俱有至行。
西上生院,起創未詳。有高僧禹昌居是院。
草堂院,即法華白衣改創也。宋端拱間,禪僧定諸歸隱於此。孫宗悆亦有祖風。
興福禪院,初名粥院,以主僧嘗職千僧粥于此,因立院。初以甲乙住持,宋熙寜間,太守陳樞改為十方禪院,延本觀禪師開法于此。後有[A8]朋禪師繼主之。
東泗洲院,泉軍州判官李微創是院于寺之東,延高僧普吉居之。孫文淑有至行,壽長主尊勝,闡教、宗永亦善講說。
千佛院,興創未詳。後有主者,日誦《法華》,一鴿馴聽之。後身為戒環禪師云。
寶勝院,興創未詳。戒環居之,作《三經要解》。
觀主院,興創未詳。宋建炎間,律師敦炤居之,即重築戒壇者。
七佛東院,始創年月未詳。宋有嗣祖禪師受業于此,嘉泰中修其院,後出世承天。
普賢院,始創未詳。宋有宗達禪師居之,後出世崇福。
極樂院,在寺之西。宋淳熙間,高僧了性與其徒守淨創是院。專祀西方大聖,故俗呼「彌陀殿」。洪武癸酉,僧法堅重建。嘉靖三十七年,水陸寺為豪右所奪,僧無所棲,乃撥是殿,為水陸焚脩。
保福院 仁王院 明律院 萬嵗院 律西院
資福院 延壽院 華嚴院 光嚴院 西方院
崇教院 持明院 天竺院 棲賢院 因明院
孔雀院 普光院 保尊院 北辰院 崇國院
律堂院 泗洲院 彌勒院 彌陁院 天宮院
板閣院 淨名院
東釋迦院 東觀音院 東大悲院 新羅漢院
西文殊院 新上生院 西大悲院 東羅漢院
泗洲東院 新彌勒院 西泗洲院 東彌勒院
花地藏院 七佛西院 律釋迦院 西維摩院
花泗洲院 菩提東院 菩提中院 菩提西院
律觀音院 新觀音院 西觀音院 普賢前院
西釋迦院 東維摩院 彌勒東院 彌勒西院
彌勒內院 西地藏院 六祖中院 六祖西院
北天王院 西天王院 律地藏院 深沙西院
北金身院 西奉先院 北泗洲院
法華白衣院 菩提內白衣院 淨土內白衣院
東天王前院 菩提外白衣院 塔後地藏院
菩提地藏院 東天王前地藏院 西方羅漢院
支院舊有一百一十七區。自合一之後,諸院俱廢,但有其名。畧存影迹者,則尊勝、東塔、極樂三院也。
夢觀堂,在寺之西。元至正間,禪僧大圭所建,自為記。中有息見閣,亦有記。今皆廢不可考。
西山塔,在郡城西五里。至元間,開山玅恩禪師始建。中位藏歴代住持靈骨,旁藏眾僧靈骨。後第二代契祖禪師別立塔于其右,夢觀禪師別立塔于其左,黃長者墓亦在其左。外有塔菴一所。
論曰:紫雲舊剎,故域甚廣,居者亦常萬指。自永樂之後,主席久虛,禪風漸冺,高明之衲,雲散四方。而守鷄肋者,視為故物,德既下衰,外檀弗至。地廣人稀,睥睨斯起,由是寺之不能保故域者,十之七八矣。然猶賴為綿蕞所設之場,故經聲佛火,不至全銷也。近年戒壇、法堂已復,大殿亦幸鼎新,則似當七日來復之會,在人益善其事以應之。則為臨為泰,未可知也。若徒芥蔕于故物之未歸,而厥德弗脩,則雖疆宇盡復,又將何以居之乎?若能懋脩厥德,則雖敝寮老屋,儘可跏趺,固不止蝸廬草舍,僅容七尺而已也。况人心有佛,各能放光,安知黃長者不再見于今日乎?是在諸君之自勗耳!
開士志
紫雲宿稱名剎,詎以璇宮、花宇,獨甲七閩哉?則以其多瑰瑋之英,毓德于茲,脫頴于茲,可光我覺皇氏也。高蹤未冺,往籍可稽,今拔其尤,志開士。
釋匡護,開元尊勝之世祖也。姓王氏,律行良謹。夏講《上生經》,輙致千人。唐垂拱三年,州民黃守恭園桑生白蓮。有司以聞,乞置道場。制曰:「可」,賜名蓮花。有司延師主之。道場立,而蓮所則為尊勝云。
釋文偁,仙遊人。唐元和中,學佛于邑之仙苑。道資天成,不斵而器。咸通初州刺史聞師名,延致之。至則即寺東南造木塔五級。其所募,但設器于四門,令施者日投其錢。傭直令其自取;有過取者,歸輙迷途,無敢多取錢者。師性高潔,澹然自處,至未嘗手泉布影,不出山者三十年。連背《金剛》,室為之生白。所蓄軍持水常不涸,盥輙隨寒燠宜。乾符三年,示寂出殯,刺史縞素送之。師前囑曰:「必香煙絕處葬我。」及匶至其處,大雷雨作,香煙絕而匶已在石中。竅見可識,石之竦出者亡慮十尺,若偃月焉!於今禽鳥莫棲其上,俗呼「板頭塔」云。
釋弘則,溫陵人,師事文偁于東塔。咸通三年,受具上都興善,遂如薦福,傳總律師《四分》。乾寧初府主王審邽,以師秉戒壇事度僧。天祐二年,王延彬為創院居之,名曰「建法」。使授毘尼,學者咸會,眾肅以和。師簡素不求贏餘,稍食亡有,雖王公予之,膏腴不納。延彬贈長句,有:「莫恠我來偏禮足,蕭宮無个似吾師。」師素少疾,一日忽薙浴,垂誡門人,遂瞑。
釋智亮,不知何許人。唐時來居開元東律巷,袒一膊,行乞於[A9]市。祁寒霜雪猶然,人呼「袒膊和尚」。後隱德化戴雲山,人往求之,見師堆豗坐,有虎馴其側。由是求者益眾,叩之雨暘輙應。州守致師乞雨,至則一頭陀也,簡之,問雨,曰:「坐我麗譙外,三日當雨。」既三日,不雨,日益熾。守以其不信,滋弗恭。亭午,忽有雲起西北。少選,大雨,水至三尺強。守恐,使止雨。師曰:「守來可。」守至,雨止。乃以舊東律菴改院居之,凡十二年。一日俄取湯藥,起𤋲香坐,訣眾而逝。其徒泥肉身於殿,為州人福。紹興寺災,其殿獨存。晉江陳則一夕夢師曰:「爾改研名,籍永春,當得第。」則如其言,果然。其神如此!
釋常岌,九座智廣之法門弟,鹽官、無等之門人。始偕廣菴居富陽,亡何移南山居之。一日與廣遊,見其背後有影十二重,拊其背曰:「幸然無事,何必鬼窟裏弄精魂?」廣廻顧曰:「道什麼?」師曰:「好個杉樹,不合當路!」廣曰:「不是者個道理。」師曰:「是什麼道理?」廣曰:「此去清源三四程。」師曰:「賊身已露!」聲譽以是藹然。州牧林鄠以開元舊法華改禪,延師為第一世。
釋令言,仙遊人,陳姓。出家苦行,後遊燕趙。傳《法華》、《上生》二經。歸創院開元之西,曰羅漢,居之。常誦《法華》,通夕不寐。二經學者,坋集其門。及卒,葬之北山。舁者恠其龕輕,啟視之,無有,俗呼「化身和尚」。
釋宣壹,令言之伯子也。始生,白雀集庭,里慶之。少遊學,通經能文。去逢掖,從季父令言,落髮受具。去求靈瞻,教授《四分》、《俱舍》、《湼槃》,咸究通之,乃為二眾依止。檢身以律,皎如冰霜。一室晏如,惟清水、楊枝而已。唐廣明初,州刺史林鄠以師為僧正。既而閩副帥王審知奏置壇,福唐,選師臨壇,凡得戒者三千人。竣事,審知與之衣服、金銀器若干,俱不納。及卒,刺史王延彬為造塔,葬其全身焉!
釋叔端,姓陳氏,仙遊人。成童有出世志,告其父母,不聽。乃日稱觀音名,求如願,竟聽之。依龍華律師維賢,度為勤策,未幾受具。出遊吳越,遍習諸經;教海源底,靡不洞達。時有勃海敬田者,嶽嶽然。師辨輙折之,名日以響。乾符中,歸隱山中十載。州牧王延彬聞其道,亟聘而後至。延彬未敢與分抗,為置清涼精舍處師。為長講大德,表錫明教師號。師守律嚴甚,生不知酒所。著有《義苑搜隱》、《宗鏡》、《四緣諸鈔》,凡數十卷。
釋道昭,初名道聞,晉江人,姓王氏。生有紫帽蒙其首。依開元師寵薙落受具。後從叔端懷傚,學《上生》、《唯識》,悉臻其奧。天祐間,謁雪峰存,存搊之曰:「子有父母否?」師曰:「無子從何生?」峰曰:「此子後當為大法師。」閩龍啟元年,州牧王延彬奏錫命服,且詔以昭易聞名。永隆初,郡長吏余廷英署師長講,教雨周洽。天德三年,州牧王繼勲請度僧設壇,以師臨之。南唐保大八年,詔徵曰:「師學洞三乘,業精大論,聞名斯久,虛佇良深!」師不赴。時有清信者,將禮文殊于五臺。道逢老人,問:「何之?」信具為言。老人曰:「泉之開元羅漢閣,抄《唯識論》者,即文殊也。子不即求而遠為?」信曰:「謹奉教。」還物色之,見而拜。師曰:「禮我何故?」信具對所以。師曰:「我廼文殊耶?」信去。師曰:「此吾土地饒舌耳!」棄其相於外。居民夜聞有號訴者,曰:「我羅漢土地也,和尚棄我,君等幸哀而存我。」明求之,果得棄相。乃為祠隘衖中,尸祝之。保大九年秋卒,門人奉全身,塔于南安福田山。師所書註《成唯識論》,凡八十卷,有魏晉筆法。太守朱佺為跋,後人爭寶之。
釋襲禮,洛京人,姓杜氏。仕唐昭宗,至水部員外郎。天復初,天子以朱全忠王梁,梁縱殺戮,至以兵犯行在。師乃陳乞為僧,可之,賜名寰外。來閩問道雪峰,一語豁然,如獲舊物。峰器之。辭去清源,刺史王延彬遇之。良久,置慈恩院于開元以居師。蒞眾脩己,方正以和,四方歸之。延彬以聞,賜紫衣、師號「逍遙大師」。及入寂火浴,頂骨不壞。州牧王繼勲歎異,遂為立塔於臨江里。
釋省僜,仙遊人,姓阮氏。出家泉之開元。去遊吳楚,遍叩宗匠。已而往漳見保福展,因入殿次,展指佛問曰:「佛恁麼意作麼生?」師曰:「和尚也是橫身展。」曰:「一橛我自收取。」師曰:「和尚非惟橫身!」展然之,遂為其嗣。梁天成[1]間,刺史王延彬造千佛院,致師住持,十餘年足不踰臬。晉開運初,黃紹頗守郡,遷主招慶。閩侯文進奏畀「明覺師」號。未幾,州亂,招慶火于兵。留從効建節清源寺,其別墅名南禪,歸招慶業,延師為第一世。法徒景附,成大法席。宋興,徐相為藩,表聞。太祖嘉之,賜「真覺師」號。開寶五年遷化,塔號瑞光。
釋從允,晉江人,姓吳氏。從開元九佛院學佛,清慎寡欲,律身益嚴。夜背諸經,晝習其義,無少間歇。刺史聞之,曰:「年富而勤,為佛何有?」月置斛米。師杜門不出,謝絕外請,[A10]市井之人莫識其面。後唐長興三年,省詢禪師遊閩,師參謁,一言而契,詢奇之。師保任益深,縳脫兩亡。閩通文二年五月,取筆寫伽陀告寂。火浴得舍利數百顆。
釋玄應,從允之弟也。早歲依允出家,及稟具後,奮然力學,饜飫魯竺間。兄戒毋以知解滑心。棄謁白龍希,希問曰:「會麼?」師曰:「不會。」希曰:「不會恰好。」留久之,盡得其道。還卜隱貴胡,與清豁為鄰。開寶三年,漳刺史陳文灝創報劬白其父。泉帥洪進致師主之,三反不至。洪進召其兄仁濟告曰:「不至,禍汝。」仁濟乃苦勸,始行。洪進郊迎館之,張御華甚。師至,揖退就館,不解履而卧,其鼾如雷。洪進窺之,曰:「斯人住得也!」至漳,文灝率僚屬請開堂。僧問:「如何是第一義?」師曰:「如何是第一義?」曰:「學人請益,師何以倒問?」師曰:「汝適來請益什麼?」曰:「第一義。」師曰:「汝謂之倒問耶?」又問:「如何是古佛道塲?」師曰:「今夏堂中有五百僧。」既而文灝奏賜紫衣、「定惠師」號。八年,法堂白虹見應,遺書文灝,留偈曰:
遂化,闍維得舍利,塔於院之北岡。
釋文展,不知何許人。居泉之開元法興,謝去人間事,閉門而坐,日齋鐘鳴始一開。其徒以獻佛飯供之,則復閉。飯不至,則枵腹以度。州刺史王延彬高之,致以北禪。辭去,菴西山羅漢洞。再命,師乃積薪自焚,囑徒以骨投之江。既而燄發,觀則見其捻數珠念佛,趺坐自若。薪盡而罄有聲,飛舍利石筍江上。徒如其囑,投其骨焉。
釋挺贊,號中岳,姓方,閩人。幼出家鐘山,二十受具,遍叩宗匠,所悟光大。歸而泉牧王延彬為院開元之東,禮師。于是訓練使陳敬通作金象,因名院。𠫵之者,虛而來,實而歸,靡不自賀。陳洪進治州,益嚴其道,而師年高矣。開寶五年入寂,洪進設千僧飯,送闍維,得舍利,塔于西山。
釋行通,晉江人,留姓。母夢老比丘而姙,生時異香絪緼。幼不近血食,及出家納具,恬靜苦澹,日唯一食。博洽經論,尤閑大乘;然夙夜于教觀,不少休懈。居開元天王院,州大旱,[A12]刺史陳洪進延師請[A13]雨。期以三日當滂沱,果如言。洪進喜,奏賜紫衣、號法慧大師。遴主大剎,不應,辭去。一日無疾,跏趺而化。火浴得舍利,塔于南安大遠村。
釋師寂,姑蘇長洲人,姓陸。初學儒,志則灑然,若世氛凂已,乃棄而學釋於重玄寺。既納戒,遂兩習《四分》、《百法》,通之。誦《蓮經》至七百徧,而《龍藏》且一兩讀。既卒業,授學者律論說,明白如指諸掌,然猶以為非究竟法。去厯叩宗匠,造雪峰,峰一見器之。譽聞温陵,招慶超覺待以賓禮。梁貞明間,州帥王延彬致之盧陽。唐長興元年,子繼崇嗣位,以水陸、清果、北藏、封崇四剎使自擇,師俱辭;乃築室于開元西北居之。繼知州事王延美、延武、余廷英,咸深敬重。閩通文元年示寂,塔于北陽山。
釋棲岑,同安人,姓陳氏。依開元報恩得度,稟具學毘尼、《俱舍》,咸究其傳。梁貞明中開講,至者如雨,而師辨若建瓴,沃人之心,罔不慶愜。刺史為搆廣堂,以容聽眾。尋于開元創院居之。師居不踰閾者廿年。有眾盜潰入師丈室,師燕坐不動,告之禍福,竟投兵,拜而去。留從効奏賜紫衣、號「闡教大師」。陳洪進繼知州事,請演說《西方觀上生經》,感紅蓮變白、桂香飄空之異。宋開寶五年,端居而化,建塔于佛蹟山。
釋棲霞,棲岑之弟。性清淳,以道自高。蚤嵗歴遊禪匠間,歸而[A14]斂𨓆,吶吶然稠人中。久之,乃為菴開元之西北以居。師不居積,有斗升儲召之齋,則辭曰:「受別請已。」州牧王繼勲聞其苦節,將廣其居,殖其糧。固辭曰:「毋為子孫累。」薄暮,有包笠而至者宿焉,顧其菴居,寒色滿屋,解包以贋金與之。師置之床下。去七年復至,師笑曰:「卿惠者尚存。」出視,塵𡏖蒙密矣!與者歎曰:「此道人者,金其能垢之?」俛取舊物,謝而去。或問故,師曰:「[A15]鍛術非真,用之適足以誤人。」師之廉而有識如此。
釋法周,字覺先,姓王氏,同安人。出家開元文殊,能勤慎,無惰容。歷稟師承,遍窮教義。凡三應詔,講《淨名》、《法華》、《楞嚴》,咸稱旨,賜紫衣、師號文慧。咸平初,太守宿翰尊禮師。一日翰至,相引行殿墀,見其下數莖草。翰指問曰:「古語道:『紫雲盖地,凡草不生』,因甚而今卻有?」師應聲曰:「地因培客土,凡草有時生。」翰深歎服。移西郊。興龍元年,以石門山塔成,即趺坐告眾入滅。闍維有舍利,與其骨共葬焉。
釋宗已,字子正。智辨過人,理教俱邃。初主資聖,夏講則千人集焉。最為蔡襄、呂縉叔所知。移主承天,亡何退菴資聖。中州連檄,主千佛寶林,以諸侯鄭重為強起也。治平三年示化,茶毘得舍利瑩然,塟之西山。
釋清豁,永泰張氏子。肄業皷山晏國師,納具事。坐夏招慶法因席,夜聞油燈聲,忽有省。同冲煦造小界山契如菴主,值采粟。師問道者:「如菴主何在?」如曰:「甚處來?」師曰:「山下來。」如曰:「因甚麼得到者裡?」師曰:「者裡是甚麼處所?」如揖曰:「即下喫茶去。」省為如,遂詣杉菴,晤語及夜,豺虎馴擾,師為如更室大章山。去見睡龍溥,溥問曰:「豁闍黎見何尊宿來?還悟也未?」師曰:「清豁嘗于大章得個入處。」漙集眾曰:「豁闍黎出來燒香,對眾說悟處,老僧與汝證明。」師出拈香,曰:「香已燒了,悟即不悟。」漙大悅,許之。南唐保大末,置院于開元,留從効延居保福,開法嗣漙。宋建隆三年,辭眾,偈曰:「聚如浮沫散如雲,聚不相將散不分。入郭當時君是我,歸山今日我非君。」遂行。至苧溪,吟曰:「世人休說路行難,鳥道羊腸咫尺間。珍重苧溪溪上水,汝歸滄海我歸山。」至貴湖,愛其幽,邃居焉。尋有苫而宇之者,然門無壯鑰,薄曲障風而已。州刺史陳洪進奏賜紫衣、號性空,辭謝以老。太平興國元年冬,戒門人以其遺骸食虫蟻,勿塔。入嵁巖,坐磐石上長往。留七日,神色如生,䖝蟻無犯。乃火而散之野,得舍利三百粒。
釋法騫,姓施氏,晉江人。出家開元菩提院,𠫵漳隆壽無逸,得其法。刺史陳洪進請開法隆壽,乃曰:「今日隆壽出世,三世諸佛,森羅萬象,同時出世,同時轉法輪,諸人還見麼?」僧問:「如何是隆壽境?」曰:「無汝插脚處!」又問:「如何是境中人?」曰:「未識境在。」有見師者,明日請心要,師曰:「昨日相逢序起居,今朝相見事還如;如何更覔呈心要,心要如何特地踈?」
釋禹昌,惠安人。博聞强識,力學定慧,而苦節自厲,孑立寡與。居上生院,一室晏如,非其人莫敢造。有省才,時獨還往。一日呼才會食,不見其所為具者。才入,相與附火,譚至半夜,趣出芋魁,分啖之,忻然。才遺師二環,辭曰:「勿庸累我。」復有施膏腴者,則曰:「有是,吾子孫其不免虎狼矣!」竟辭。老隱揚原山中。賦詩,有「饑食無名草,寒燒落葉薪」之句。
釋自然,出世開元之棲隱,嗣石門聰法。僧問:「老胡出世,目顧四方;和尚出世,如何表示?」師曰:「清氣為天,濁氣為地。」曰:「恁麼則信手拈來?」師曰:「有甚交涉?」
釋有評,越天衣懷之嗣,主棲隱。問:「如何是平常道?」師曰:「和尚合掌,道士擎拳。」問:「如何是無位真人?」師曰:「渠無面目。」問:「十二時中,如何趣向?」師曰:「着衣喫飯。」曰:「別還有事也無?」師曰:「有。」曰:「如何則是?」師曰:「齋後更請一甌茶。」
釋惟慎,未詳何許人。嘗遍𠫵諸老,得法于慈明圓。宋天聖中遊京師,至則徑歸。曾公亮曰:「闕下無禪侶,如何駐得君?」師應聲曰:「敢言知己少,性本類孤雲。」太守廊簡以主西山廣福,辭。羅山時方改禪,未有主者,同安令葛源夢羅山神告以慎可。訪得慎,不辭,履杖而往,開法羅山。
釋本觀,姓陳氏,字無本,晉江人。母夢金人授白芙渠而姙。師生首羃紫帽,異光發屋。毀齒,依德律師出家,試經得度。具戒後,從宗已學《法華》、《楞嚴》、《起信》。一日曰:「此糟粕也!」棄去。謁法超道者,超竪起拳曰:「一塵纔舉,大地全收。古人竪指便有悟入,汝今何為?」師禮拜。超曰:「汝見甚麼道理,便禮拜?」師曰:「一塵纔舉,大地全收。」超曰:「者鈍根阿師。」師喏喏退。宋熙寜間,州守陳樞改粥院為禪,延師開法。𠫵政吕吉父置法華,復請師兼主之;奏賜紫衣、圓覺師號。元豐八年,朝奉王祖道移主大中。元祐六年,大夫陳康民乃請師合崇福為禪席。一年謝事,居永陽北巖。七年歲大侵,太守陳慎夫召師勸賑貸,遂符師羅山。辭後,公卿屢致以名藍,俱不起。元符三年四月二十三日,危坐告寂,火浴。而大夫江公着率僚屬送之,為立塔于三聖巖。有《法華箋》、《語錄》並傳行于世。
釋可遵,字行至,南安徐氏子。幼從開元居銳學佛,試經得度。𠫵資壽智捷,得其法。去廬北山百丈石之旁。數年,移清溪月巖。志行靜一,律身清苦。朝散黃元功母疾,夢人告之曰:「得遵巖主供之,可愈。」元功延師應之,果愈。元豐間,太守王祖道致師主尊勝,施者勸歸之。老而矍鑠,精修無怠。所得施利,悉作諸善事云。
釋子琦,惠安許氏。初講貫羣籍,而《楞嚴》、《圓覺》尤長。然以為不明心而泥言句,秪自障蔽耳。棄遊江淮,咸目之琦道者。謁翠巗真,問佛法大意。真唾地曰:「者一滴落在甚處?」師捫膺曰:「學人今日脾痛。」真為解頤。去𠫵積翠惠南,得其道。南領黃龍,師左右之。一日,南遣問:「老和尚三關語如何?」師厲聲曰:「你理會久遠時事作麼?」南益奇之。南沒,五祖法演命分座,室中垂語曰:「一人有口,道不得姓字為誰?」東林總聞而嘆曰:「琦首座如鐵山萬仞,卒難逗他語脉。」蘄守喬郎中,以開元為禪林,延琦為第一世。居數年,成叢席,四方雲會,室屋鼎新,禮樂法度大備焉。亟求退,得請至廬山。泉守以羅山召,乃歸。守請開堂于興福,遂如羅山。未期月,移主大中,又移主承天。居廿餘年。改造留從効之屋,施者欣然助之,而不知其費也。朝廷賜紫衣、照覺大師號。詔移長蘆,以老乞免。崇寕元年,有旨天下諸州建崇寧寺。守以師為第一世,與搆之。政和五年示化,闍維,五色舍利甚大,弗與尋常比。頂骨、齒、舌、童真數珠,竝不壞,塔于悟空院之東。有《五會語錄》行世。
釋道英,惠安人,姓胡。得法于琦,主番易之薦福。僧問:「佛未出世時如何?」師曰:「琉璃缾貯花。」曰:「出世後如何?」師曰:「瑪瑙鉢盛果。」曰:「未審和尚今日是同?是別?」師曰:「趯倒缾,拽倒鉢。」有《語錄》甚傳。
釋有朋,字成之,南安蔣氏。初為宗已門學士,有聲。宋元豐二年,太守陳樞致師主教尊勝。施者翕然,百仆俱起。然以心宗為根,名相為葉,而留意于教外。一日謁承天琦,琦詰曰:「朝看《華嚴》、暮看《般若》,則不問,如何是當今一句?」師曰:「日頭正當午。」琦曰:「閑言語!更道!」師曰:「平生仗忠信,今日任風波,首尾往復五番。」琦肯之。八年以朝奉王祖道,符主禪興福,嗣琦法。元祐初,賜紫衣。元符二年,大夫蔣長生復延以清果。崇寜四年乃告老。宣和六年九月十一日,忽筆偈曰:「張公吃酒李公醉,歸去來兮何所泥?打破虛空笑一場,金剛脚拄帝釋鼻。」跏趺脫去。太守鄭南送闍維,舍利如雨。
釋法超,晉江施氏子。幼依彌勒院出家,試經得度,具戒遊方。𠫵越州清化志超,得其道,歸居北山閱藏經。蓄一鐵鉢以爨,日一食;或不覺過中,則不復食。終藏,以親老歸,作菴居之。廿餘年,朝夕親側,鄉人化之。鄉之水為支海,寒月潮夕,行人出沒泥塗中,甚苦之。師募造石橋,長八百餘尺,凡一百三十間。中為亭六,為佛為塔,皆石為之,以壓風濤。名悲濟橋,行人至今德之。師居蕭然,疏衣糲食,禪誦不置,蚊、蝱、蚤、虱不殺。是時宗闍黎津道者,本觀、有聆二長老,常依度夏,𠫵叩皆有所悟。非同志者,拒不納,至面斥之。既終親喪,負鐵鉢出遊。還道過漳浦,有陳將軍廟,犯者立死,里人祀之,多殺生命。師授將戒,後存活者眾。至同安,溘然而寂。茶毘明日,有白光發其處。所著有《辨邪正論》二卷、《脩進錄》一卷,行于世。
釋志添,永春陳氏子。出家志樂閒靖,巖居苦行,有「道者」之稱。去遊方,造東林總之室,悟其吹布毛因緣,呈總偈。元祐初至京師,徐王召問心要,領旨,命四禪陞座,具求印可,飯千僧,閱大藏。以慶奏哲宗賜磨衲袈裟。端王題金鐶絛鈎云:「賜真覺道者,當來同成佛果。」奏賜「佛印」號,不受。諸宮屢賜紫衣四十餘道,廻奏諸禪律。其「真覺」號者,元豐八年神宗升遐時賜之也。
釋定諸,晉江人,學佛而兼通儒術。宋端拱中,受江南燈印可,歸草堂隱焉。師宅心岑寂,俗囂如遺。巾履之外,虛空在室。客至則歠茶清坐,去則面壁。太守屢畀千礎,謝不應。有集曰《去華》。其〈題畫水障〉云:「無波浪處生波浪,愁殺孤飄過海人。」又〈咏鸚鵡〉云:「罩在金籠好羽儀,分明喉舌似君稀。不湏一向隨人語,須信人心有是非。」盖不苟作也。
粥主,亡其名。居開元淨土巷,僧司辟主千僧粥。有太保其官者,輙取粥器受草秣。主壓「護神象」磨下,責以守不力。夜行道次,神見請還象設,師曰:「粥器僧用,見奪于官,爾護僧謂何?」神謝必歸之。黎明,廝養者走歸其器,且曰:「夜馬斃二矣!」既而神又請如前。師咲曰:「器吾家物,歸之,爾職,初何功?」神乃乞効力庖中,諸鼠若雀無敢犯。師乃位神如故。今目神為「訶責王」云。
釋戒環,温陵人。性簡靖,不溽世味。以空寂自頤,而深造道玅。嘗作《楞嚴》、《法華》、《華嚴》三經要解,皆能痛去名相繁蔓,使人無泥枝葉,入佛知見。真發明秘要藏者也,至今學者多宗之。先是開元千佛院有主者業誦《法華》,一鴿日至聽之。一日不至,主恠之。夜夢人告曰:「我鴿也,得師經力,轉身為人矣。生某氏,而腋有白毛可識,能一視我乎?」主如其夢求視之,果然。父母遂諾以出家。少長,來從之,得度為戒環云。
釋敦炤守律精嚴,以身範物,故四方咸宗師之,其徒萬人。宋建炎二年,匡眾之暇,覽《南山戒壇圖經》,因嘆寺之戒壇制度觕陋,不盡師古。乃與其徒體瑛等更築之,凡五級,輪廣高深之尺度,悉手板讎;律法必有據依,無一出私意。既成,猶恐來者誕之也,使崇灌序表法,刻之石。
釋太初,字子愚,温陵人,世儒者。初倜儻有奇志,詩文不凡。既而棄去,出家于開元尊勝。以佛律己,盡去豪舉之習,時大夫士多推目之。南劍報恩席虛,郡守陳宓致師主之。亡何,真德秀復以大溈延師匡眾,二十餘年至千人。其道博大,無謝古尊宿也。師不喜作文,作則傳萬口。如〈承天僧堂記〉,簡嚴有體,叢林戶誦之。而雌黃蔡襄〈洛陽記〉多三字者,至今傳其言也。
釋了性,安溪黃氏。善講說,然專導人為福。諸塔寺、梁道必成之。微一髮私藏,以實感人,故人亦翕然嚮應。初宋紹興中,開元東西塔災,至淳熙間,師乃兩建之。有徒守淨佐師,能言且謔,人目之普化。其興建凡十有七,俱所費不貲,非人力之所能也。
釋玅恩,號斷崖,全州倪氏子。初遍𠫵名宿,旋入雪峰湘和尚之室。湘器之,至使分座。退居善見,痛自韜晦。至元廿二年,僧錄劉鑑義言于行省,奏合開元百二十院為一禪剎。明年秋,延師為開山第一世,堅致,不獲謝。至門曰:「第一句,最初步,說到行到,大千揑聚。」喝一喝,「莫來攔我毬門路!」升座,嗣湘法。示眾:「吾心似破竹,徑直無紆曲,一點不相瞞,六六三十六。」上堂:「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三家村裡,十字街頭,穢語諠爭,惡言廝罵,總是面門放光,助佛揚化。其柰學此道者,如人畫龍;真龍見時,却又驚怕。因甚如此?識真者寡。」師履行純實,律身清苦,終始無斁。脇不沾席者,四十二年。語言無華,而人心悅服。叢林法敝,以之具興。三十年三月望,以法弟契祖補其處。越三日圓寂,既火而雨舍利。藏于西山,賜[A16]諡廣明通慧普濟禪師。《上生經解》、《語錄》行世。
釋契祖,同安人,姓張氏。初侍法石元智,智奇其材。既遍𠫵畢,乃湛伏鄉院。至元二十九年,玅恩請為堂中上座,至敬愛之。師嘗疾,恩餽藥資,不受,偈曰:「政坐虛消人信施,生身受此鐵圍殃。鎔銅熱鐵都吞了,那更教人入鑊湯。」恩益重其為人。三十年,恩使嗣位,代行湘師之道。師持盈者二十有八年,達官貴人至輙拜之。帝聞,賜「佛心正悟」之號。師善說法語,渾然天成。臘八曰:「半夜娘生眼豁開,狼忙便走下山來;看來只個星兒事,攪得乾坤作一堆。」重陽曰:「今朝重九節,籬根菊又開。諸方不說陶潛,即說孟嘉。開元無可說者,歸堂吃茶。」時真首座有能頌聲,以卜隱頌,要師作。師曰:「自斷胸中更沒疑,行藏那許鬼神知;直饒天下藏天下,未是羚羊挂角時。」真嘆服。延祐六年秋,無疾而化,壽九十,全身塔于西山。
釋如炤,字元明,號寂室,晉江蔡氏子。從本寺道符出家。符業白良苦,師化之。開元合一,玅恩為第一世。師左右恩,恩甚器之。既而遊方,天慧內發,深有所悟。嘗典客雪峰,[A17]刺血書《法華》。及歸,復[A18]刺血書《雜華》。恩益禮之。及恩遷化,契祖嗣位,命師知藏。大德八年領後堂,十年移前堂。及祖沒,宣政命師補其席,嗣祖法。佛成道,上堂:「雪滿于山,星回于天,一見便見,更待六年?瞿曇,瞿曇!無端引得眾生起顛倒,東土望西天。」又曰:「雪窖生理幸可憐,六年曾不動機緘;眼皮爆綻三更後,明破星兒即不堪。」上聞,賜「佛果弘覺」之號。至順二年,無疾溘化,葬靈骨于厯代塔。
釋大圭,字恒白,號夢觀,晉江廖氏子。初習儒學既成,父詔之曰:「吾為佛不成,吾以汝許佛。汝其毋違!」師乃往開元,禮廣漩為師,得度後侍佛果。凡三歴職,而至分座秉拂。宣政檄師主承天,師謝不起。築室開元之西,額曰「夢觀堂」。師學博識端,為文似柳,為詩似陶。吳鑒稱其為「圓機之士」,能貫儒、釋而一之。卒,門人為建塔西山。所著有《夢觀集》、《紫雲開士傳》。
釋正映,號潔菴,撫州金谿人,姓洪氏。幼入安仁三峰為沙彌。洪武十九年,試經得度。謁靈谷謙,方入門,懷中香忽墮地,遂有省。謙命領維那。謙沒,往天界雪軒,命典藏。會有旨云:「泉州開元寺僧臨難,選的當人住持。」乃鬮選而出。及引見,諭曰:「著他去做住持。如今做住持難,善則欺侮你,惡則毀謗你。但清心潔己長久。欽此。」師奉勅來院。洪武三十一年六月,開堂演法,眾志翕然。首竪法堂,次建甘露戒壇,不數年百廢俱脩。永樂元年朝京回福州,諸山舉住雪峰。重創佛殿、法堂、三門、兩廊,及開萬工池,作金鰲橋。洪熙元年得旨住持靈谷。宣德元年擢僧錄司左講經。卒于靈谷,有語錄若干卷,名《古鏡三昧》。
釋本源,晉江人。幼不邇腥葷,出家習《法華》、《楞嚴》諸經,咸通其奧。嘗遊漳浦,道旁有石,師坐其上,後其石夜輙放光。漳人異之,為立靈嶺巖居之。既而有司請主開元。永樂十八年正月,旨徵入京,其勅曰:「比聞高僧戒行精嚴,智慧超卓;造真如之藴奧,悟空寂之玄微,深用嘉獎。今特遣人賚勅諭意,惟冀高僧振[A19]錫來見,弘宣玅法,丕顯宗風,以副朕企拳拳極萬之懷,故勅。」師入京,奏對稱旨,屢蒙獎賚。居半載,辭歸故山。
論曰:余作〈開士志〉,而歎紫雲之多賢也。非吉祥殊勝之地,能有是哉?然自桑蓮現瑞以來,幾及千載。古如斯,今亦如斯。何古則聖賢輩出,而今則寥寥絕響也?語云:「嘉羽生應龍,鳳凰生百鳥。」其勢必漸下耶?抑法運下衰、聖賢隱伏,今之不逮古非獨一剎耶?嗚呼!此豈可以局志道之士哉?凡有待于外者,時與勢得而局之;無待于外者,非時與勢可得而局也。故春秋雖厄,不能局仲尼;陋巷雖貧,不能局顏淵;首陽雖困,不能局伯夷、叔齊,是在有志者之自立耳!若夫規厚殖、逐榮名,旦夕孶孶不能以時勢自安,是惑之甚者也。悲夫!
溫陵開元寺志
藝文志
古今代謝,轉盻成空。其能留往蹟。以示方來者,唯有文而已。故杞宋無徵,仲尼致嘆,良有以也。茲開元紀詠,屢經火刦,散失殆盡。間有片言隻字流落人間,已不啻珙璧珍之,敢置而弗錄乎?志藝文。
碑記
重建開元寺記
混沌死而天地生,道德銷而仁義作。情軍業網,始脉旋波。天謂洛龜河龍,文有生而不文無生,乃產金聖人於西國,鑽智慧火,乾煩惱海。理不吾吾,而一貫生生。其姿電㸌於周室,其波泒漾於漢代。繇是館移鴻臚,城崇白馬,斯有寺之始也。寺制殿,象王者之居,尊其法也。其後金地蓮扄,周旋四海;[A20]烏飛兎走,或故或新。至如神運之靈莫靈矣,亦靡得而巍然。則我州開元寺佛殿之與經樓、鐘樓,一夕飛燼,斯革故鼎新之數也。初僕射太原公,以子房之帷幄布泉城,以叔度之袴襦纊泉民。而謂竺乾之道,與尼、聃鼎,宜根乎信,而友乎理。矧開元闕宇,五十載之聖容,實寺之冠。洎帥閩也,愈進其誠,繕經三千卷,皆極越藤之精、書工之玅。駕以白馬十乘,送以府僧,迎以郡僧,置茲之樓。既而蜀雨不飛,識者以為物之尤,罕留于世;敬之至,必動乎神,是必為地祇所搜,龍宮之索。不然者,曷與斯故新之數期?厥理則明,我宜悄然不已。仲弟,檢校工部尚書,為茲郡之龝也,武則拍孫吳之輩,文則席夏、商於前。而復龍虎之內,以塤以箎。大聳孟龍之旨,乃割俸三千緡,鳩工度木。煙巖雲谷之杞梓梗柟,投刃以時,趨功以隟,食以月粟,付以心倕。不期年,而寶殿湧出。棟隆臼綺,梁脩新虹;八表四隅,悉半乎丈。柱盛鏡礎,方珪叢斗;楣承蟠螭,飛雲翼拱;文榱刻桶,轇轕杈枒。或經緯以开織,或丹艧而纈耀。晶若蟾窟,嶪如鰲背。風夏觸而秋生,僧朝梵而谷應。昇者骨冰,觀者目波。而五間兩廈,昔之制也。自東迦葉佛、釋迦牟尼佛左右真容,次彌勒佛、彌陀佛、阿難、迦葉、菩薩衛神。雖法程之有常,而相貌之欲動。東北隅則揭經樓,雙立嶽峰,兩危蜃雲;東瞰全城,西吞半郭。霜韻叩而江山四爽,金字駢而講誦千來。是知天地日月鬼神,不欲一存其物,將有待于後人也!設使斯殿也,斯樓也,不有之故,其何以新?我公之作之為,其何以布之哉?三畧六韜,流通具多;戈霜劍雪,為甘露潔。信英智之所措也!既畢召化內之緇錫,數邁于千,齋而落之累中。慈雲五色,慧日重輪。談者以為梵天之宇,化于是矣;靈山之會,儼于是矣!我公之倅試大理評事,宋君曰駢。才推博古,識洞真如。請立貞珉,垂于不朽。公以小儒不佞,俾刻斯文。僧正臨壇,大德僧宣一桑門之關楗者,曰:「寺有記,亡之矣!垂拱二年,郡儒黃守恭宅,桑樹吐白蓮花,捨為蓮花道場。後三年,昇為興教寺,復為龍興寺。逮玄宗之流聖儀也,卜勝無以甲茲,遂為開元寺焉。嘗有紫雲覆寺至地,至今凡草不生其庭,大矣哉!自垂拱之迄開元,四朝而四易號。及闕諒兆水於木,垂雲薙草(謂桑蓮之與雲草)。天啟地靈之如是,則開元實寺之冠,斯[A21]又冠開元焉!金聖人無為也;堯舜亦無為也。参錯其道,巍巍聖儀,永與諸佛如來俱,豈不其然?」愚是以奮筆於一公之說。乾甯四年丁巳冬,十一月日記。
重脩法堂、甘露戒壇記
天下之教有三:曰儒、曰釋、曰道。儒也者,教人以綱常之道,而欲全其性之所有也;釋也、道也,示人以定慧之功,而欲超乎流俗之外也。故其教之之序有差,而其本則同主于戒。吾夫子則曰戒之色、戒之𩰖、戒之得;而佛氏所謂戒貪、嗔、癡,是也。泉之大開元禪寺,首教僧正映,江西撫之金谿人;蚤業釋學,性頴行粹。洪武中,居京師之天界寺,時開元眾僧臨難罄殞。太祖高皇帝命僧錄司,選撥正映,出領茲寺。陛辭之際,以「清心潔己」為訓,映拜手稽首,對揚惟謹。于是大闡宗風,興其廢教。首作講堂,而額曰「清心潔己」,示不忘也。次作「甘露戒壇」于「潔己堂」前,以為務祖風。確守戒行者,必先味甘露而潔身心之為尚也。二作竝集,不費己資;木石甓堊,眾樂為助,匠民告成。又懼嵗久而冺其詳也,遂以狀來請記于石。余時承乏,忝守茲郡,因嘉正映釋名而儒行;上不辱皇祖之命,下有裨于浮屠之教。斯宜光于前而振於後也,遂為之記。
開元寺弭災頌功德碑
夫禪扄之廢興也,其有與立矣!今宇內二氏之區遞廢,其遌立者,非祝聖之壇,則講藝之所也。其初藉虛渺以營之,而卒賴名教以不墜,孰謂禮之薄且亂乎?吾郡諸禪,十八九湮,僅存紫雲、月臺二寺。紫雲存者,惟三剎。首為紫雲殿,以紫雲之祥而名,即今祝聖道場。次戒壇,甘露井在焉。三、清心潔己堂。按舊誌,洪武二十六年寺[A22]圮,太祖高皇帝特勅南都僧正映來住持。濱行,諭以「清心潔己」。映稽首南來,首建此堂而扁茲額,尊綸音也。方其盛也,百二支院,合為一區。梵唄精勤,戒律清嚴。嘉隆而來,[A23]浸以頺弛。王租僧房,半沒豪右。所存僅三剎而已。戎器、火藥諸匠,復盤結其中。潔己堂下,百竈雲屯,燼土山積。戒壇、紫雲旁廡,皆為寄食妻子之區。碓磑金鐵之聲,振動日夜。所造兵刃火攻諸具,薦陳無時。第令僧日夜寢食其旁,或傭人自盜,而苛責以償直者有焉。夫以祝聖塲宇,日動金戈之聲;以慈悲莊嚴之地,千百㐫器儲焉。每聖誕聖節,諸臣冠冕佩玉,側足傴僂於竈廠、塵土之旁,苟且終事。甚非所以妥皇靈而隆矩典也。先時火藥匠聚玄玅觀,觀燬,三十四人死焉;再聚月臺山門廊,廊燬,二十餘人死焉。乃入開元,亦火矣,督官林才等焚死。幸而寺僧撲滅,廊屋幾希不燼。眾鑑前災,陳請當道。而諸匠業為奧區,不忍捨去,隨告旋寢。茲嵗春夏魃雪,傍寺居民,回祿見夢。飛語傳訛,人心惶惶,束裝待竄。耆民陳實、趙用贊等,住持通楫、通全等,相率陳牒于觀察乾銘楊公。惟公蒿目痌瘝,毅然獨斷;朝得牒,夕驅諸匠出,盡斥廠舍。與郡守羅陽程公議頓硝戶、鐵匠于演武塲,而擇人烟不交之地以居。火藥匠乃之旗纛廟。以秋移去,冬果火發,諸炮燄天,眾匠與廟立盡。幸臺高陡絕無附,故不延廬舍。使時而在寺也,萬室繹絡,枋肆輻集,其禍可勝言哉?觀察公憫諸斃匠,厚加賑恤。而旁寺千家,咸神疇昔之異夢,衘二公之特恩;頌聲載道,各相率捐助,再修開元以協成盛舉。斯舉也,存六百載之梵宇,活千百家之民命,其功令豫而德遠矣!諸僧重修,先祝聖壇塲,次及兩廊八十餘間,後及戒壇、潔己堂。釐弊興廢,象教儼然更新,民居遂得帖席。謠者咸謂二公之來,為紫雲再出,甘露重降,實生我、覆我也。按郡誌,寺地捨于黃守恭長者,有桑蓮之異。今其雲仍蕃衍布在四縣。裔孫文炳,思水木之誼,霔生全之恩;因一方耆民之請,思為之獻章,以傳永久。且裨後來諸匠,毋復營入茲寺,以遺厲梗。顧謂槐叔姪,寔隣茲寺,其帡幪至近也,敬為之載筆而記之頌。頌曰:
萬曆二十三年乙未季冬,寺僧正派等立石
重脩開元寺記
今兩都盖有朝天宮,云神壇象設,儼然于上。而黃冠者流,日靈承奔走焉。每嵗時,嵩祝之辰,則冠紳珮玉,雲集輻輳。文武吏,各東西卿,大行設九賓臚句傳;百官執職,傳警諸所,為趨蹌升降之度。唱贊導從之節,一與殿廷不異。夫叔孫通之起漢制也,為綿蕞習諸野外;漢帝臨觀,令郡臣肄習。彼何其委諸草莾也!乃知後王之制,備且詳矣!雖其因之事,亦義起吾郡。開元寺建自唐垂拱間,白蓮呈瑞,膾炙人口。厥後次第營拓,區院之莊嚴,浮屠之峻麗,屹然為城西巨鎮,而有司習朝賀儀者詣焉。此與兩都之朝天宮,秩在典籍豈殊哉?年所多曆,日就頺毀,故檀越裔孫憲副同安黃君,斥財鳩眾稍稍脩葺之。而紫雲正殿,工鉅費繁,力寄羣緣,勢難獨任也。郡侯合肥竇公,以嵩祝詣寺,睹其陊剝不治,僅蔽風雨,則惄然駭曰:「天威咫尺之謂何,乃有司徒爾玩視也!」遂厚捐為倡,而郡丞清江楊公、別駕海鹽陸公、司理江甯卜公、晉邑侯清遠徐公、南邑侯東莞袁公,捨俸佐之;郡士民亦慕義響應焉。凡八閱月,而工告竣。時竇侯將以入覲。行矣諸耆老方相率祈佛,冀諧所願。謂茲盛舉也,宜有紀,而屬筆于余。余謂如來示法以無為宗,其視吾儒名教,猶之蒼與素、燕與越然。顧夫旛幢之供設,梵唄之贊頌,所為昕夕䖍禱、展敬於空王者,厥禮一何重哉!數百年高皇帝綸音在焉,而諸司遙祝之儀,俯僂于剝棟頺楹之下,彼奉空王者計畫無復之耳;而北面稱臣子奚為者也?此竇公所為擊目而心[A25]戄也。公方潔明仁,脩舉廢墜,如學宮,如尊經閣,如紫陽書院,如南溪石梁,皆捐俸營之,不以煩閭閻寸鏹,茲特其一云。余既紀乎其事,而繫之以詩曰:
萬曆二十八年嵗在庚子秋八月日立石
夢觀堂記
恒白山人作堂于開元佛舍之西,曰夢觀堂。其堂舊陿而長,詹子記之,以為墮軒者。其後得鄰屋合而大之。山人貧甚,始以友之助作堂。助微不足,不中止。乃悉以凡服御者售之人,成之。既成而居其中,枵然。山人以樂,且以夢名之。客有過之者曰:「子名子堂,奚取諸夢?吾聞昔武丁夢說,尼父夢旦,帝鴻夢華胥氏。一以得相,一以行道,又以理人而治。是真其夢也。子之師未始有所謂夢者;雖有以夢,譬觀世間之說,是虛其夢也。今夢果堂乎?則誰作?然則吾見子作之囏矣。堂果夢乎?則誰居?然則吾見子興居、食飲,誦說、游息,必于是焉爾矣。堂乎夢乎?真乎虛乎?吾將釋然寤而無惑也,如之何?」山人徐而諭之曰:「夢之夢也,堂之亦夢也;虛之夢也,真之亦夢也。於夢求夢,愈夢而不寤也。古之至人,夢于身,夢于人,夢天下萬物;而其非夢者不夢,是之謂大覺。盖余所謂觀者,余將以天下萬物合而堂之,夢而觀之。果能同余觀而大覺不夢者,其誰也?抑又安知其無人乎哉?則與之樂斯堂矣!」客寤而退,書之以為記。時後作堂三年,乙酉之嵗,六月五日也。
息見閣記
夢觀堂之東齋為閣,其上牖而南焉,寔分乎二宮之間。北宮高,而南宮有樓益高,面遮背擁。閣不有見,見不能遠。凡山水、草木、城郭、人物之盛美秀蔚者,無一於前,因名其閣「息見」。吾居,嵗不一二登。為吾徒者,以吾所不登,亦不時登。以故閣為棄閣也。一日,羣來告去其階者,吾閔然念焉。夫物以無用棄,閣以𢇮諸物其用。且南[A26]鄉而明,求其為可棄者無得。徒以南北宮者,限無覽翫之適棄之,不已過邪?今有載道之用,而知道之明。其所為有絕人者,且澹然無外物接羣。高壓之無所動其心,則以為無見而棄之,可乎?吾於是重有所感焉。古之人以見為妄,教人息之,則真者不求而致矣。而人廼逐逐於見,前趨疾馳之不暇,而暇真之求耶?今之去古之人遠矣!吾生四十有七年,才卑智闇不適用,有媿乎閣者。方將登之,樂其靜以老焉。不閣之得之幸,而閣之棄,其得辠閣也。二三子用吾言,無棄。至正辛卯二月五日記。
重興尊勝閣記
開元之有尊勝,盖昉于黃氏之桑蓮云。按志,唐垂拱二年,州長者黃守恭,晝夢僧乞其地為寺。守恭曰:「必須桑樹産白蓮乃可。」僧喜謝,忽失所在。越二日,園中桑果産白蓮。守恭即産蓮處建尊勝院,延匡護大師居之。有司以瑞聞,敕建蓮花道塲。後寺號屢更,至開元二十六年,始易今名。寺之居廣至一百二十院,而尊勝其肇基也。熙寕間,僧本觀建大悲閣于其中。紹興中災後,更主者六,草創卑陋不稱。至慶[A27]元[1]四年,僧法暄改作新殿,郡縉紳梁克俊、李訦實合贊之。至正丁酉災,戊戌僧法持重建。嘉靖間廢盡,為告給者所有矣。崇禎五年壬申,寺僧戒瑝思本源之地不可不復,乃捐衣鉢贖其故地。郡刺史烜奎陳公為主緣,繇是眾緣輻輳,更創傑閣。上奉西方三大聖,而周環小屋以便居守。越乙亥冬始告成,規制弘敞,丹艧輝煌。尊勝之舊,復聳拔于雲中矣。余以是冬開法紫雲,乃登閣問故。憑弔之餘,不能無遐思焉。昔匡護大師每夏講《上生經》,輙致千人,非尊勝之始祖乎?慎公法嗣慈明,見夢羅山,為禪者師,非尊勝十世孫乎?至于禪、教、律三宗,如麟如鳳,出于世瑞者,不下三五十人,非尊勝之毓其秀、發其源乎?是尊勝者,于周為漦,于漢為沛,夢觀氏其知言哉!然今日之尊勝,地如故也,閣如故也,圓頂方袍亦如故也;觀者猶以古今不相及為限,其故何哉?抑余聞之故老云:「昔尊勝興,而寺繇之以興;尊勝替,而寺繇之以替。是尊勝乃一寺之權輿也。」今尊勝復矣,英衲之鵲起、法音之雷震,可計日以待也。諸君其勉之,以應斯會。因援筆而為之記。
開元寺題壁
不侫炳初脩開元,客有過者曰:「盖聞而祖分四子四安也,瓜瓞綿繁,人文之賁,素封之資,騰于四社。夫流長者積必厚,以若祖之遺,夫豈無其大者,而必曰捨宅為寺?抑子孫光揚先德,志繼事述,亦豈無其大者,而必曰修寺?切有請也。」炳曰:「唯唯,否否。先祖捨宅為寺,茲也且八百餘年,未嘗言德;乃吾子孫敢以德誣先人哉?顧寺為嵩祝之所,實西陌奧區。民舍櫛比,不啻千家。兵興以來,硝冶二匠,以寺為肆;挈妻携孥,榴房蜂室,與僧雜居,幾無寺矣。而硝冶一業,實為火祟。麗寺居民,回祿見夢。訛言朋興,夕無寜寢。父老欲訴當道,懼不能勝,則慫恿不侫曰:『而祖德也,足下保而完之,義曷辭?』不侫不得已,為言于觀察[A28]刺史諸公,業得請移匠,而後父老始遑眠食也。及旗纛火起,眾以為妖夢是踐,競神其事,始議脩寺。僧困力詘,無所措手,則以父老慫恿不侫曰:『而祖德也,抑綿蕞在是,足下繼檀越而葺之,義曷辭?』不侫復不得已,聚族而謀,為之引其緒。先謀所最急者,支其傾頺,補其鏬漏,而他未遑也。凡不侫所為此者,皆出諸父老所慫恿,不侫無意也。雖然,不侫有大懼矣!夫所脩者十一于百耳,異日者,子姓弟姪謂『吾祖實檀越是,而修又自吾族也』,與僧競尺寸之地,為私塾別墅,以充都人口實曰『是倚檀越為奸利』。豈惟無所光于前人,且獲戾焉。不侫何說之辭?」既以語客,因書寺壁,使郡人知不侫修寺之意;且以語吾宗之與修是寺者,不必任以為德也。萬曆丁酉秋日書。
序、跋
紫雲開士傳序
昔孔氏因魯史記修《春秋》,以編年合書君臣之事,未有所謂紀傳者。迨司馬遷氏,始離書天子諸侯為紀、為世家,公卿大夫士為傳,而後世因之。孔氏之所述作者為經,而遷則僅列於史;為書不同,褒貶一也。僧之史有傳,其亦因史氏者乎?夫史所以褒貶,善善惡惡,是是非非,直其筆,當天下,心無毫𩬊私而已。僧史宜若無褒貶然。凡道眼明、知見正者,戒檢嚴而寂靜勝者、智辨閎達而教化廣被于人者,書之。至于神異者、高尚者、業讀誦者、住持吾道者、生死去來自在者、六根不燼而設利者,悉書之。是亦褒矣,盖獨無貶者焉!然彰其善則癉其惡,褒貶之意微,而莫即測闚也。泉州開元寺,創于唐,更五季十國而盛,至宋益盛而未合。迄于我元,始合而大。其間高僧異人出世,名不滅磨于茲,而僧史未有作者。雖作如許列輩,率得于剽聞。[A29]傅㞧穿鑿,𤨏細觕;不覈其實,不語其精,而不著其大。今主者崇會師覽之慨然,以為六百年異人名氏,湮沒殆盡。而幸所存者,此不一脩之,則後將無聞矣。以屬大圭筆削云:「盛事,子其無讓!」廼蒐集錄摭碑刻,訪長老遺軼;而序其世、正其年時、考定其姓名,盡去其怪迃卑鄙之說。人為之傳,合若干卷,目曰《紫雲開士傳》。舊稱「高僧」,今不稱者何?以一行一藝名于時則為高;是書多禪者師,道德大備,豈「高」之一言能蔽之邪?且禪者重嗣法,不重肄業;今以肄業書之,十九世相承,其人不可得而變,其可變則變之矣。方今大法不競,人物眇然,前哲已遠,後生誰師?然則脩僧史記、為僧列傳,而謹褒貶之法,將以激隤波、復淳源,使人人勸為開士,以光我覺皇氏也。至正八年戊子夏四月,釋大圭序
開元寺志序
吾郡開元寺,余穉年嘗就傅,卒業其中。弱冠,又與郡士友聚而結社。時牢落僧居,强半館塾矣。而自是軍興,鑄兵之冶、烹硝之竈,縱橫宇下。工匠家室,與僧雜處,棄灰積苴,至不可搔除。殿堂壇廊,剝𩞾蕪薉,傍後地日折而入於人家。自嘉靖之季至于今,盖三四十年往矣。惟是寺處西陌要區,嵗三大節,嵩祝之辰,綿蕞設焉。而郡邑常以致民讀法,間與鄉士大夫讌集,士大夫亦自不時過之。闤闠老幼,日夕嬉遊䃑礴於其間,亦吾郡一別業也。顧相與坐視其荒圮,莫為意者。萬曆乙未,憲副懋新黃公適廬居,念始祖故為寺檀越,慨然白當道,徒匠撤冶毀竈。率諸黃脩葺既,次第為寺乘以紀之。迨丁酉待次都門,示余徵序。余雅不信浮屠,然余行天下,見通邑大都,蘭若、招提,鬱然相望;亦以壯方隅、備禱祝、時息遊,非徒為緇黃地而已。唐世士大夫侫佛亦豪舉,白傅履道里第、王右丞輞川居,竝斥為佛祠。即黃氏先素封耳,其經始開元,至破園産不少靳。今嗇不忍割亦已矣。業有故宮成構,因而勿毀,仍而勿攘,即時其損敝而補飭焉,固易易者。縱以為異教,為神叢,然未聞「明先王之道以道之,而輙廬其居」何哉。里優謔談,以不剷佛面金為布施。斯言雖誕,以勸世深矣。余因序及之。寺始未具志中。
萬曆丁酉臘月,郡人李廷機書于京邸
跋開元寺志後
丁酉冬,予以浙闈役竣,過里中,則睹開元殿廡煥然改觀。叩之,知為憲副懋新黃公所葺也。黃公聚族而謀,自捐槖中裝,並不及諸施者,稱檀越矣。而君轍不居,曰:「賴吾祖之靈與族之誼、郡大夫之力,某何與焉已?」又戒其子若弟,慎無倚檀越名,資寺中尺土寸椽自潤,以為郡人口實。予既習聞其概,比還朝,則憲副公先以服除,待次京邸。九我李先生業聞新舉而韙之,佐以醵金;又弁諸志首,以章闡其事。而君高義益鼎呂月旦矣。夫泉之為名山古剎者眾矣,大都不廢于廢,而廢于脩。其當廢也,棟宇雖頺,勝趾如故,壺觴可至,風月可共;一或脩葺,便如平泉、金谷各有主者。甚且屈山靈而蒙姓氏,裂地而分,畫界而守。即一草一木,莫自必其榮悴,斯不亦脩者廢之耶?此無異故,則檀越為之標耳。余自束髮從師,出入開元寺中,先後十餘載。見寺傍僧舍盡為別館,其丹爐石礎盡為藥欄花埴之具。然猶幸未遽廢者,以未有脩之者也。所未有修之者,則以階前尋丈之地為嵩祝之所,即檀越無能介于其側。譬之所期物忘其中,掉臂不顧已耳。故余謂憲副君高誼,不在捐資,而在戒子弟數語。烺烺侃侃,使夫側耳而聽、窺足而動者,赧然汗媿。或有所感發,而洗濯皈依。則斯修也,財施、法施固實兼之,其功德詎有涯哉?夫古之施者,患不為檀越;今之施者,患其為檀越。豈非古之檀越施之,今之檀越攘之也?公好義布施,飭南臺、葺開元,捐資無所恡,真為檀越而不自居。惟不居檀越也者,而後乃稱真檀越矣。余志公修葺,畧其事不著,著其善心,附于末簡,以為世勸。庶幾名山古剎,有脩無廢哉!萬曆戊戌春三月,郡人楊道賓書于教斆軒
重脩戒壇序
僧如祐,為泉州開元寺重修戒壇。以忍辱心,行大誓願。銖丐粒請,積日累月。複簷危櫺,幸免雨風。而像設欄楯,未復莊嚴之舊。復重趼四走,望門求施,則遇余於茅翁山中。余呼而告之曰:「上人,汝視泉州為何等州?開元寺為何等寺?戒壇為何等戒壇?夫天下之不知戒多矣!以不戒故,起種種心,乃至一切種種無狀,不可言說、不可捄藥;展轉坑塹,不可解脫。聖大悲憫,以種種導護、種種方便,作大壇宇,具諸神威。俾望而入者,肅然生懼。因懼生信,因信還覺。如揚鈴鐸,如建旛𣄛,凡有耳目,咸得聽覩。觀此聖意,此戒不足而有壇,壇又不足以示戒。上人之脩,烏容已乎?雖然,吾嘗見壇矣!此壇壞時,此戒不壞;此壇既脩,戒則復脩。凡我大眾,要識從上建戒壇意。又識今日脩戒壇意,善皈依是,善成就是,善護念是;無有貴賤高下、眾寡大小,必有隨現願力,立得波羅蜜多者。」
吾所見叢林戒壇,皆為周垣繚繞,時其鐍鑰,無攔出入者。一切隨喜,非自顧蠲潔,莫敢入。即入逡巡瞻禮,不敢咳唾、跛倚、睇視,其嚴如此。盖曰戒壇,不戒則不戒矣。故戒為入佛第一門;而嚴戒壇,又為脩壇末後第一著。即再付上人金,佐築垣費。仍識簡末,呈諸施者。
重脩曾爐寺記
曾爐派出於紫雲。紫雲舊多名僧,此盖其別隱修真之地云。兵燹後,寺幾廢。茲重過之,則槐竹[A30]葱蒨,香花粉郁;而諸禪房,亦稍稍增葺矣。問之主僧員晤,曰:「惟茲寺田,兵後存者三之一。其後一者又多迷失,僅存十之七。又奸佃據之,餉額在寺。法重僧逋,故寺幾廢。嗣後,葉、劉、鍾三大人,稍寬撫之。迨今蘇大人又為法,其豪據者盡以歸僧。幸年稍稔,故得以其羨,及抄化所得者脩之,以奉香火。是惟諸大人檀施之功,諸大人宜千嵗壽。」嗟乎!佛法歴千刦不磨,乃亦患苦如斯哉!往朱子簿同安時,憫梵天寺僧,詩云:「輸盡王租生理微,野僧行乞暮來歸。」於是頗為計。寺至今幸存不廢,則朱子力也。夫天之大無外,王者之道亦無外。乃今不能為地,而猥以外教虐待之。此其於天、於王者之意,謂何甚矣哉?其異於子朱子之用心也!若諸大人,則今朱子哉!茶罷,員悟邀予記。余遂為紀其所以廢興者,兼志往來。
萬暦十四年,翀鵬陳舉賢記
崇禎五年,僧性慧同徒定玘重建
十奇頌卷跋
天不愛寶,紫雲興焉,甘露降焉;地不愛寶,桑蓮瑞焉,芝草生焉。諸公競出明珠、白璧以華之,是人之不愛其寶也。吾知石浮圖益高,龍眼井益深,而高僧異人益羣然出矣。有奚必膠遺墨以求文殊、泥肉身以求袒膊者哉?
偈頌
十奇頌
蓮寺粧塑迦葉佛
蓮寺盖山門屋
蓮寺盖湼槃堂戒壇造塔
題文殊唯識疏真蹟
蓮寺都寺鑄羹飯二銅鑊
都寺開僧堂天井移廊路
題文殊謄唯識註
詠開元雙塔金標
春日同姚雲臺寅丈、池太常明洲、黃觀察肖源,開元寺角巾登塔,用扇頭韵,續成五七言各一律
和前韵
和前韵(有序)
開元禪寺,其來舊矣。鐘聲一片,佛火猶紅。塔影雙標,法雲長紫。時維春日,雅屬勝遊。郡侯程公,停旄至止;二郡姚公,解帶斯仝。七級既登,四賦爰著。於是肖源先生從而和之。玉麈齊揮,金音並唱。玄言如屑,誇白雲以猶孤;攬衣遙臨,躡青雲而更上。可謂神襟邁古,勝致無今者矣。友鄙人也,孟夏之日,羽蒼徐君,與寓目焉。肖源公復執主禮,乃出琬琰以為觀,叩宮商而竝雋。形神可釋,魚兎皆忘。命步和以菲才,媿追跡而莫及。雖文謝作者,而意悟昔人。用申兩章,以酬一諾。固貂續為慚,亦龍雕已盡云耳。具書于左:
和前韵
和前韵
重修開元寺,詩以志喜
送紫雲若我祐上人入都請藏經
題開元寺
其二
其三
其四
元宵燈尊勝閣
再登尊勝閣用前韵
論曰:嗚呼!吾于志藝文,而嘆不朽之難也。世書稱不朽者三,立言居其一焉。夫言固可傳,言而不文則不傳。有言而文矣,而猶不傳何也?或曰:「以其人不足傳也。」夫夏殷之禮,且無徵矣。尼父六經,且失其二矣。豈人之果弗可傳哉?嗚呼!幻化匪堅,雖遠必亡。天地且不能免,而况于人乎?况于文乎?吾釋自有不可滅者在,有智者自勉之耳。
田賦志
佛制比丘,食禁邪命,故必仰給于檀那。然勢不能常給,於是有汙邪之畀。利之所在,害必隨之,比丘自是多事矣。志田賦。
晉江縣
原額田地山玖拾伍頃八畝三分。
奉例變賣,并崩陷迷失,共捌拾肆頃壹畝五分。
存寺壹拾壹頃六畝八分,俱係附山接海,瘦田沙地。
南安縣
原額田山玖拾頃陸拾伍畝貳分。
奉例變賣,并開城濠,捌拾壹頃捌拾肆畝。
寺存捌拾頃捌拾壹畝貳分。
奉例丈量前田共丈貳拾頃肆拾捌畝零。
為卿官請給田地捌頃伍拾肆畝,寔在田地玖頃壹畝零。
惠安縣
原額田地叁拾陸頃壹拾陸畝,海蕩壹所,水門貳間。
奉例變賣及奏豁海渰,竝崩陷迷失,及奉文撥抵,開濬劉公陂,共去田地貳拾㭍頃壹拾叁畝伍分。
存寺田地玖頃貳畝陸分。
奉例丈量前田産九頃捌拾伍畝陸分。
同安縣
原額田地肆拾肆畝肆厘壹毫。本縣原題不丈,俱照舊額,今見存。
安溪縣
原額田地拾陸頃㭍拾叁畝陸分。
奉例變賣田地拾伍頃捌拾捌畝陸分陸厘。
存寺田地捌拾肆畝玖分肆,今被請無存。
永春縣
原額田地拾頃貳拾玖畝伍分。
奉例變賣田地七頃陸畝。
存寺田地叁頃貳拾叁畝伍分。
奉例丈量前田丈實産貳頃伍拾貳畝零,俱見存。
僊遊縣
原額田地壹拾伍頃伍拾陸畝伍分。
奉例變賣去田地壹拾壹頃貳拾玖畝。
見存田地四頃貳拾㭍畝肆分叁釐。
莆田縣
原額田地三頃㭍拾陸畝叁分。
奉例變賣訖。
龍溪、長泰二縣
原額田地伍頃貳拾肆畝陸錢。
奉例變賣訖。
論曰:紫雲寺產,乃唐宋以來,眾檀所施,僧賴之以存活。而輸官稅、供里役,一如民間,非有耗于國也。至于近世謂僧非民,且耗國,忍為變賣之議,及請給之謀。非獨無以施之,且扼而奪之,產已失十之五矣。至嘉靖間,防倭事起,當道抽其六餉軍,巡撫金公且徵其八。至於今日,軍已撒而餉不減,又有加焉,如之何僧不窮且竄也?昔紫雲高僧有弘則者,王公與之膏腴,謝不納;有棲霞者,州牧王繼勲為廣其居,植其糧,固辭曰:「毋為子孫累」;有禹昌者,人施其膏腴,則曰:「有是,吾子孫其不免狼虎矣!」今日觀之三師,真偉人哉!
永覺
全本計字 二萬七千五百五十五
圈 四千七百四十九
加 簽條封面字十四
合共工資洋壹百伍拾陸元
檀越裔孫黃仲訓仝弟仲讚重刻
校注
[0016001] 垂拱二年為丙戌年(686.02.02-687.01.21)。(參照 DDBC 時間規範資料庫) [0029001] 五代梁貞明二年干支為丙子。(參照 DDBC 時間規範資料庫) [0038001] 查明孝宗弘治並無丁亥年。(參照 DDBC 時間規範資料庫) [0065001] 後梁無天成年號,應是後唐天成(926-929)。(參照 DDBC 時間規範資料庫) [0135001] 「元」為底本「曆」的勘誤。「慶曆四年」為西元 1044 年,不合上下文義。底本 p. 137 載:「慶元四年,法瑄改作新殿」。【經文資訊】《中國佛寺史志彙刊》第 A058 冊 No. GA058n0062 泉州開元寺志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1-12-0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中國佛寺史志彙刊》所編輯
【原始資料】法鼓文理學院、中華佛學研究所之「中國佛教寺廟志數位典藏」專案提供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