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 vs 白话文 对照阅读!请访问 deerpark.ai

中論

中論卷第四

[6]觀如來品第二十二(十六偈)

問曰一切世中尊唯有如來正遍知號為法王一切智人是則應有

答曰今諦思惟若有應取若無何所取何以故如來

「非陰[7]不離陰  此彼不相在
如來不有陰  何處有如來

若如來實有者為五陰是如來為離五陰有如來為如來中有五陰為五陰中有如來為如來有五陰是事皆不然五陰非是如來何以故生滅相故五陰生滅相若如來是五陰如來即是生滅相若生滅相者如來即有無常斷滅等過又受者受法則一受者是如來受法是五陰是事不然是故如來非是五陰離五陰亦無如來若離五陰有如來者不應有生滅相若爾者如來有常等過又眼等諸根不能見知但是事不然是故離五陰亦無如來如來中亦無五陰何以故若如來中有五陰如器中有果水中有魚者則為有異若異者即有如上常等過是故如來中無五陰又五陰中無如來何以故若五陰中有如來如床上有人器中有乳者如是則有別異如上說過是故五陰中無如來如來亦不有五陰何以故若如來有五陰如人有子如是則有別異若爾者有如上過是事不然是故如來不有五陰如是五種求不可得何等是如來

問曰如是義求如來不可得而五陰和合有如來

答曰

「陰合有如來  則無有自性
若無有自性  云何因他有

若如來五陰和合故有即無自性何以故因五陰和合有故

問曰如來不以自[1]性有[2]但因他[3]性有

答曰若無自性云何因他性有何以故他性亦無自性又無相待因故他性不可[4]不可得故不名為他復次

「法若因他生  是即[5]為非我
若法非我者  云何是如來

若法因眾緣生即無有我如因五指有拳是拳無有自體如是因五陰名我是我即無自體我有種種名或名眾生如來等若如來因五陰有即無自性無自性故無我若無我云何說名如來是故偈中說「法若因他生是即為非我若法非我者云何是如來」復次

「若無有自性  云何有他性
離自性他性  何名為如來

[6]無自性他性亦不應有因自性故名他性此無故彼亦無是故自性他性二俱無若離自性他性誰為如來[7]

「若不因五陰  先有如來者
以今受陰故  則說為如來
今實不受陰  更無如來法
若以不受無  今當云何受
若其未有受  所受不名受
無有無受法  而名為如來
若於一異中  如來不可得
五種求亦無  云何受中有
又所受五陰  不從自性有
若無自性者  云何有他性

若未受五陰先有如來者是如來今應受五陰已作如來而實未受五陰時先無如來今云何當受又不受五陰者五陰不名為受無有無受而名為如來又如來一異中求不可得五陰中五種求亦不可得若爾者云何於五陰中說有如來又所受五陰不從自性有若謂從他性有若不從自性有云何從他性有何以故以無自性故又他性亦無復次

「以如是義故  受空受者空
云何當以空  而說空如來

以是義思惟受及受者皆空若受空者云何以空受而說空如來

問曰汝謂受[8]受者空則定有空耶

答曰

不然何以故

[9]空則不可說  非空不可說
共不共叵說  但以假名說

諸法空則不應說諸法不空亦不應說諸法空不空亦不應說非空非不空亦不應說何以故但破相違故以假名說如是正觀思惟諸法實相中不應以諸難為難何以故

[10]寂滅相中無  常無常等四
寂滅相中無  邊無邊等四

諸法實相如是微妙寂滅但因過去世起四種邪見世間有常世間無常世間常無常世間非常非無常寂滅中盡無何以故諸法實相畢竟清淨不可取空尚不受何況有四種見四種見皆因受生諸法實相無所因受四種見皆以自見為貴他見為賤諸法實相無有此彼是故說寂滅中無四種見如因過去世有四種見因未來世有四種見亦如是世間有邊世間無邊世間有邊無邊世間非有邊非無邊

問曰若如是破如來者則無如來耶

答曰

[11]邪見深厚者  則說無如來
如來寂滅相  分別有亦非

邪見有二種一者破世間樂二者破涅槃道破世間樂者是麁邪見言無罪[12]無福無如來等賢聖起是邪見捨善為惡則破世間樂破涅槃道者貪著於我分別有無起善滅惡起善故得世間樂分別有無故不得涅槃是故若言無如來者是深厚邪見乃失世間樂何況涅槃若言有如來亦是邪見何以故如來寂滅相而種種分別故是故寂滅相中分別有如來亦為非

「如是性空中  思惟亦不可
如來滅度後  分別於有無

諸法實相性空故不應於如來滅後思惟若有若無若有無如來從本已來畢竟空何況滅後

「如來過戲論  而人生戲論
戲論破慧眼  是皆不見佛

戲論名憶念取相分別此彼言佛滅不滅等是人為戲論覆慧眼故不能見如來法身此〈如來品〉中初中後思惟如來[1]定性不可得是故偈說

[2]如來所有性  即是世間性
如來無有性  世間亦無性

此品中思[3]惟推求如來性即是一切世間性

問曰何等是如來性

答曰如來無有性同世間無性

[4]中論[5]觀顛倒品第二十三[6](二十四偈)

問曰

「從[7]憶想分別  生於[8]貪恚癡
[9]淨不淨顛倒  皆從眾緣生

經說因淨不淨顛倒憶想分別生貪恚癡是故當知有貪恚癡

答曰

「若因淨不淨  顛倒生三毒
三毒即無性  故[10]煩惱無實

若諸煩惱因淨不淨顛倒憶想分別生即無自性是故諸煩惱無實復次

「我法有以無  是事終不成
無我諸煩惱  有無亦不成

我無有因緣若有若無而可成今無我諸煩惱云何以有無而可成何以故

「誰有此煩惱  是即為不成
若離是而有  煩惱則無屬

煩惱名為能惱他[11]惱他者應是眾生是眾生於一切處推求不可得若謂離眾生但有煩惱是煩惱則無所屬若謂雖無我而煩惱屬心是事亦不然何以故

「如身見五種  求之不可得
煩惱於[12]垢心  五求亦不得

如身見五陰中五種求不可得諸煩惱亦於垢心中五種求[13]亦不可得又垢心於煩惱中五種求亦不可得復次

「淨不淨顛倒  是則無自性
云何因此二  而生諸煩惱

淨不淨顛倒者顛倒名虛妄若虛妄即[14]無性無性則無顛倒若無顛倒云何因顛倒起諸煩惱

問曰

「色聲香味觸  及法為六種
如是之六種  是三毒根本

是六入三毒根本因此六入生淨不淨顛倒因淨不淨顛倒生貪恚癡

答曰

「色聲香味觸  及法體六種
皆空如炎夢  如乾闥婆城
如是六種中  何有淨不淨
猶如幻化人  亦如鏡中像

色聲香味觸法自體未與心和合時空無所有如炎如夢[15]化如鏡中[16]但誑惑於心無有定相如是六入中何有淨不淨復次

「不因於淨相  則無有不淨
因淨有不淨  是故無不淨

若不因於淨先無有不淨因何而說不淨是故無不淨復次

「不因於不淨  則亦無有淨
因不淨有淨  是故無有淨

若不因不淨先無有淨因何而說淨是故無有淨復次

「若無有淨者  何由而有貪
若無有不淨  何由而有恚

無淨不淨故則不生貪恚

問曰經說常等四顛倒若無常中見常是名顛倒若無常中見無常此非顛倒餘三顛倒亦如是有顛倒故顛倒者亦應有[17]故言都無

答曰

「於無常著常  是則名顛倒
空中無有常  何處有常倒

若於無常中著常名為顛倒諸法性空中無有常是中何處有常顛倒餘三亦如是復次

「若於無常中  [18]著無常非倒
空中無無常  何有非顛倒

若著無常言是無常不名為顛倒者諸法性空中無無常無常無故誰為非顛倒餘三亦如是復次

「可著著者著  及所用著法
是皆寂滅相  云何而有著

可著名物著者名作者著名業所用[19]法名所用事是皆性空寂滅相如〈如來品〉中所說是故無有著復次

「若無有著法  言邪是顛倒
言正不顛倒  誰有如是事

著名憶想分別此彼有無等若無[20]此著者誰為邪顛倒誰為正不顛倒復次

「有倒不生倒  無倒不生倒
倒者不生倒  不倒亦不[1]
若於顛倒時  亦不生顛倒
汝可自觀察  誰生於顛倒

已顛倒者則更不生顛倒已顛倒故不顛倒者亦不顛倒無有顛倒故顛倒時亦[2]不顛倒有二過故汝今除憍慢心善自觀察誰為顛倒者復次

「諸顛倒不生  云何有此義
無有顛倒故  何有顛倒者

顛倒種種因緣破故墮在不生彼貪著不生謂不生是顛倒實相是故偈說云何名不生為顛倒乃至無漏法尚不名為不生相何況顛倒是不生相顛倒無故何有顛倒者因顛倒有[3]顛倒者復次

[4][5]常我樂淨  而是實有者
是常[6]我樂淨  則非是顛倒

若常我樂淨是四實有性[7]是常我樂淨則非顛倒何以故定有實事故云何言顛倒若謂常我樂淨[8]倒是四無者無常苦無我不淨是四應實有不名顛倒顛倒相違故[9]名不顛倒是事不然何以故

「若[10]常我樂淨  而實無有者
無常苦不淨  是則亦應無

若常我樂淨是四實[11]無故無常等四事亦不應有何以故無相因待故復次

「如是顛倒滅  無明則亦滅
以無明滅故  諸行等亦滅

如是者如其義滅諸顛倒故十二因緣根本無明亦滅無明滅故三種行業乃至老死等皆滅復次

「若煩惱性實  而有所屬者
云何當可斷  誰能斷其性

若諸煩惱即是顛倒而實有性者云何可斷誰能斷其性若謂諸煩惱皆虛妄無性而可斷者是亦不然何以故

「若煩惱虛妄  無性無屬者
云何當可斷  誰能斷無性

若諸煩惱虛妄無性則無所屬云何可斷誰能斷無性法[12]

[13]中論[14]觀四諦品第二十四([15]四十偈)

問曰破四顛倒通達四諦得四沙門果

「若一切皆空  無生亦無滅
如是則無有  四聖諦之法
以無四諦故  [16]見苦與[17]斷集
[18]證滅及[19]修道  如是事皆無
以是事無故  則無[20]四道果
無有四果故  [21][22]向者亦無
若無[23]八賢聖  則無有僧寶
以無四諦故  亦無有法寶
以無法僧寶  亦無有佛寶
如是說空者  是則破三寶

若一切世間皆空無所有者即應無生無滅以無生無滅故則無四聖諦何以故從集諦生苦諦集諦是因苦諦是果滅苦集諦名為滅諦能至滅諦名為道諦道諦是因滅諦是果如是四諦有因有果若無生無滅則無四諦四諦無故則無見苦斷集證滅修道見苦斷集證滅修道無故則無四沙門果四沙門果無故則無四向四得者若無此八賢聖則無僧寶又四聖諦無故法寶亦無若無法寶僧寶者云何有佛得法名為佛無法何有佛汝說諸法皆空則壞三寶復次

「空法壞因果  亦壞於[24]罪福
亦復悉毀壞  一切[25]世俗法

若受空法者則破罪福及罪福果報亦破世俗法有如是等諸過故諸法不應空

答曰

「汝今實不能  知空空因緣
及知於空義  是故自生惱

汝不解云何是空相以何因緣說空亦不解空義不能如實知故生如是疑難復次

[26]諸佛依二諦  為眾生說法
一以[27]世俗諦  二[28]第一義諦
[29]若人不能知  分別於二諦
則於深佛法  不知真實義

世俗諦者一切法性空而世間顛倒故生虛妄法於世間是實諸賢聖真知顛倒性故知一切法皆空無生於聖人是第一義諦名為實諸佛依是二諦而為眾生說法若人不能如實分別二諦則於甚深佛法不知實義若謂一切法不生是第一義諦不須第二俗諦者是亦不然何以故

[1]若不依俗諦  不得第一義
不得第一義  則不得涅槃

第一義皆因言說言說是世俗是故若不依世俗第一義則不可說若不得第一義云何得至涅槃是故諸法雖無生而有二諦復次

「不能正觀空  鈍根則自害
如不善呪術  不善捉毒蛇

若人鈍根不善解空法於空有失而生邪見如為利捉毒蛇不能善捉反為所害又如呪術欲有所作不能善成則還自害鈍根觀空法[2]亦如是復次

「世尊知是法  甚深微妙相
非鈍根所及  是故不欲說

世尊以法甚深微妙非鈍根所解是故不欲說復次

「汝謂我著空  而為我生過
汝今所說過  於空則無有

汝謂我著空故為我生過我所說性空空亦[3]復空無如是過復次

[4]以有空義故  一切法得成
若無空義者  一切則不成

以有空義故一切世間出世間法皆悉成就若無空義則皆不成就復次

「汝今自有過  而以迴向我
如人乘馬者  自忘於所乘

汝於有法中有過不能自覺而於空中見過如人乘馬而忘其所乘[A1]何以故

「若汝見諸法  決定有性者
即為見諸法  無因亦無緣

汝說諸法有定性若爾者則見諸法無因無緣何以故若法決定有性則應不生不滅如是法何用因緣若諸法從因緣生則無有性是故諸法決定有性則無因緣若謂諸法決定住自性是則不然何以故

「即為破因果  作作者作法
亦復壞一切  萬物之生滅

諸法有定性則無因果等諸事如偈說

[5]眾因緣生法  我說即是無
亦為是假名  亦是中道義
未曾有一法  不從因緣生
是故一切法  無不是空者

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何以故眾緣具足和合而物生是物屬眾因緣故無自性[6]自性故空空亦復空但為引導眾生故以假名說離有無二邊故名為中道是法無性故不得言有亦無空故不得言無若法有性[7]則不待眾緣而有若不待眾緣則無法是故無有不空法汝上所說空法有過者此過今還在汝何以故

「若一切不空  則無有生滅
如是則無有  四聖諦之法

若一切法各各有性不空者則無有生滅無生滅故則無四聖諦法何以故

「苦不從緣生  云何當有苦
無常是苦義  定性無無常

苦不從緣生故則無苦何以故經說無常是苦義若苦有定性云何有無常以不捨自性故復次

「若苦有定性  何故從集生
是故無有集  以破空義故

若苦[8]有定性者則不應更生先已有故若爾者則無集諦以壞空義故復次

「苦若有定性  則不應有滅
汝著定性故  即破於滅諦

苦若有定性者則不應滅何以故性則無[9]滅故復次

「苦若有定性  則無有修道
若道可修習  即無有定性

法若定有則無有修道何以故若法實者則是常常則不可增益若道可修道則無有定性復次

「若無有苦諦  及無集滅諦
所可滅苦道  竟為何所至

諸法若先定有性則無苦集滅諦今滅苦道竟為至何滅苦處復次

「若苦定有性  先來所不見
於今云何見  其性不異故

若先凡夫時不能見苦性今亦不應見何以故不見性定故復次

「如見苦不然  斷集及證滅
修道及四果  是亦皆不然

如苦諦性[10]不見者後亦不應見如是亦不應有斷集[11]證滅修道何以故是集性先來不斷今亦不應斷性不可斷故滅先來不證今亦不應證先來不證故道先來不修今亦不應修先來不修故是故四聖諦見斷證修四種行皆不應有四種行無故四道果亦無何以故

「是四道果性  先來不可得
諸法性若定  今云何可得

諸法若有定性四沙門果先來未得今云何可得若可得者性則無定復次

「若無有四果  則無得向者
以無八聖故  則無有僧寶

無四沙門果故則無得果向果者無八賢聖故則無有僧寶而經說八賢聖名為僧寶復次

「無四聖諦故  亦無有法寶
無法寶僧寶  云何有佛寶

行四聖諦得涅槃法若無四諦則無法寶若無二寶云何當有佛寶汝以如是因緣說諸法定性則壞三寶

問曰汝雖破諸法究竟道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應有因是道故名為佛

答曰

「汝說則不因  菩提而有佛
亦復不因佛  而有於菩提

汝說諸法有定性者則不應因菩提有佛[1]佛有菩提是二性常定故復次

「雖復勤精進  修行菩提道
若先非佛性  不應得成佛

以先無性故如鐵無金性雖復種種鍛[2]煉終不成金復次

「若諸法不空  無作罪福者
不空何所作  以其性定故

若諸法不空終無有人作罪福者何以故罪福性先已[3]定故又無作作者故復次

「汝於罪福中  不生果報者
是則離罪福  而有諸果報

汝於罪福因緣中皆無果報者則應離罪福因緣而有果報何以故果報不待因出故

問曰離罪福可無善惡果報但從罪福有善惡果報

答曰

「若謂從罪福  而生果報者
果從罪福生  云何言不空

若離罪福無善惡果云何言果不空若爾[4]作者則無罪福汝先說諸法不空是事不然復次

「汝破一切法  諸因緣空義
則破於世俗  諸餘所有法

汝若破眾因緣法第一空義者則破一切世俗法何以故

「若破於空義  即應無所作
無作而有作  不作名作者

若破空義則一切果皆無作無因又不作而作又一切作者不應有所作又離作者應有業有果報有受者但是事皆不然是故不應破空復次

「若有決定性  世間種種相
則不生不滅  常住而不壞

若諸法有定性則世間種種相畜生萬物皆應不生不滅常住不壞何以故有實性不可變異故而現見萬物各有變異相生滅變易是故不應有定性復次

「若無有空者  未得不應得
亦無斷煩惱  亦無苦盡事

若無有空法者則世間出世間所有功德未得者皆不[5]應得亦不應有斷煩惱者亦無苦盡何以故以性定故

「是故經中說  若見因緣法
則為能見佛  見苦集滅道

若人見一切法從眾緣生是人[6]即能見佛法身增益智慧能見四聖諦苦集滅道見四聖諦得四果滅諸苦惱是故不應破空義若破空義則破因緣法破因緣法則破三寶若破三寶則為自破

中論[7]觀涅槃品第二十五([8]二十四偈)

問曰

「若一切法空  無生無滅者
[9]何斷何所滅  而稱為涅槃

若一切法空則無生無滅無生無滅者何所斷何所滅[10]而名為涅槃是故一切法不應空以諸法不空故斷諸煩惱滅五陰名為涅槃

答曰

「若諸法不空  則無生無滅
何斷何所滅  而稱為涅槃

若一切世間不空則無生無滅何所斷何所滅而名為涅槃是故有無二門[11]則非至涅槃所名涅槃者

[12]無得亦無至  不斷亦不常
不生亦不滅  是說名涅槃

無得者於行於果無所得無至者無處可至不斷者五陰先來畢竟空故得道入無餘涅槃時亦無所斷不常者若有法可得分別者則名為常涅槃寂滅無法可分別故不名為常生滅亦爾如是相者名為涅槃復次經說涅槃非有非無非有無非非有非非無一切法不受內寂滅名涅槃何以故

「涅槃不名有  有則老死相
終無有有法  離於老死相

眼見一切萬物皆生滅故是老死相涅槃若是有則應有老死相但是事不然是故涅槃不名有又不見離生滅老死別有定法[1]而名涅槃若涅槃是有即應有生滅老死相以離老死相故名為涅槃復次

「若涅槃是有  涅槃即有為
終無有一法  而是無為者

涅槃非是有何以故一切萬物從眾緣生皆是有為無有一法名為無為者雖常法假名無為[2]理推之無常法尚[3]無有何況常法不[4]可見不可得者復次

「若涅槃是有  云何名無受
無有不從受  而名為[5]有法

若謂涅槃是有法者經則不應說無受是涅槃何以故無有[6]有法不受而有是故涅槃非有

問曰若有非涅槃者無應是涅槃耶

答曰

「有尚非涅槃  何況於無耶
涅槃無有有  何處當有無

若有非涅槃無云何是涅槃何以故因有故有無若無[7]何有無如經說先有今無則名無涅槃則不爾何以故非有法變為無故是故無亦不作涅槃復次

「若無是涅槃  云何名不受
未曾有不受  而名為無法

若謂無是涅槃經則不應說不受名涅槃何以故無有不受而名無法是故知涅槃非無

問曰若涅槃非有非無者何等是涅槃

答曰

「受諸因緣故  輪轉生死中
不受諸因緣  是名為涅槃

不如實知顛倒故因五受陰往來生死如實知顛倒故則不[8]復因五受陰往來生死無性五陰不復相續故說名涅槃復次

「如佛經中說  斷有斷非有
是故知涅槃  非有亦非無

有名三有非有名三有斷滅佛說斷此二事故當知涅槃非有亦非無

問曰若有若無非涅槃者今有無共合是涅槃耶

答曰

「若謂於有無  合為涅槃者
有無即解脫  是事則不然

若謂[9]於有無合為涅槃者即有無二事合為解脫是事不然何以故有無二事相違[10]云何一處有復次

「若謂於有無  合為涅槃者
涅槃非無受  是二從受生

[11]謂有無合為涅槃者經不應說涅槃名無受何以故有無二事從受生相因而有是故有無二事不得合為涅槃復次

「有無共合成  云何名涅槃
涅槃名無為  有無是有為

有無二事共合不得名涅槃涅槃名無為有無是有為是故有無非是涅槃復次

「有無二事共  云何是涅槃
是二不同處  如明暗不俱

有無二事不得名涅槃何以故有無相違一處不可得如明暗不俱是故有時無無無時無有云何有無共合而名為涅槃

問曰若有無共合非涅槃者今非有非無應是涅槃

答曰

「若非有非無  名之為涅槃
此非有非無  以何而分別

若涅槃非有非無者此非有非無因何而分別是故非有非無是涅槃者是事不然復次

「分別非有無  如是名涅槃
若有無成者  非有非無成

汝分別非有非無是涅槃者是事不然何以故若有無成者然後非有非無成有相違名無無相違名有是有無第三句中已破有無無故云何有非有非無是故涅槃非非有非非無復次

「如來滅度後  不言有與無
亦不言有無  非有及非無
如來現在時  不言有與無
亦不言有無  非有及非無

若如來滅後若現在有如來亦不受無如來亦不受亦有如來亦無如來亦不受非有如來非無如來亦不受以不受故不應分別涅槃有無等離如來誰當得涅槃何時何處以何法說涅槃是故一切時一切種求涅槃相不可得復次

[1]涅槃與世間  無有少分別
世間與涅槃  亦無少分別

五陰相續往來因緣故說名世間五陰性畢竟空無受寂滅此義先已說以一切法不生不滅故世間與涅槃無有分別涅槃與世間亦無分別復次

「涅槃之實際  及與世間際
如是二際者  無毫釐差別

究竟推求世間涅槃實際無生際以平等不可得故無毫釐差別復次

「滅後有無等  有邊等常等
諸見依涅槃  未來過去世

如來滅後有如來無如來亦有如來亦無如來非有如來非無如來世間有邊世間無邊世間亦有邊亦無邊世間非有邊非無邊世間常世間無常世間亦常亦無常世間非有常非無常此三種十二見如來滅後有無等四見依涅槃起世間有邊無邊等四見依未來世起世間常無常等四見依過去世起如來滅後有無等不可得涅槃亦如是如世間前際後際有邊無邊有常無常等不可得涅槃亦如是是故說世間涅槃等無有異復次

「一切法空故  何有邊無邊
亦邊亦無邊  非有非無邊
何者為一異  何有常無常
亦常亦無常  非常非無常
諸法不可得  滅一切戲論
無人亦無處  佛亦無所說

一切法一切時一切種從眾緣生故畢竟空故無自性如是法中何者是有邊誰為有邊何者是無邊亦有邊亦無邊非有邊非無邊誰為非有邊非無邊何者是常誰為[2]是常何者是無常常無常非常非無常誰為非常非無常何者身即是神何者身異於神如是等六十二邪見於畢竟空中皆不可得諸有所得皆息戲論皆滅戲論滅故通達諸法實相得安隱道從〈因緣品〉來分別推求諸法有亦無無亦無有無亦無非有非無亦無是名諸法實相亦名如法性實際涅槃是故如來無時無處為人說涅槃定相是故說諸有所得皆息戲論皆滅

中論[3]觀十二因緣品第二十六(九偈)

問曰汝以摩訶衍說第一義道我今欲聞說聲聞法入第一義道

答曰

「眾生[4]癡所覆  為後起三行
以起是行故  隨行[5]墮六趣
以諸[6]行因緣  [7]識受六道身
以有識著故  增長於[8]名色
名色增長故  因而生[9]六入
情塵識和合  [10]而生於六[11]
因於六觸故  即生於三[12]
以因三受故  而生於[13]渴愛
因愛有四[14]  因取故有[15]
若取者不取  則解脫無有
從有而有[16]  從生有[17]老死
從老死故有  憂悲諸苦惱
如是等諸事  皆從生而有
但以是因緣  而集大苦陰
[18]謂為生死  諸行之根本
無明者所造  智者所不為
以是事滅故  是事則不生
但是苦陰聚  如是而正滅

凡夫為無明所盲故以身口意業為後身起六趣諸行隨所起行有上中下識入六趣隨行受身以識著因緣[19]故名色集名色集故有六入六入因緣故有六觸六觸因緣故有三受三受因緣故生渴愛渴愛因緣故有四取四取取時以身口意業起罪福令後三有相續從有而有生從生而有老死從老死有憂悲苦惱種種眾患但有大苦陰集是故知凡夫無智起此生死諸行根本智者所不起以如實見故則無明滅無明滅故諸行亦滅以因滅故果亦滅如是修習觀十二因緣生滅智故是事滅是事滅故乃至生老死憂悲大苦陰皆如實正滅正滅者畢竟滅是十二因緣生滅義如阿毘曇修多羅中廣說

中論[20]觀邪見品第二十七([21]三十一偈)

問曰已聞大乘法破邪見今欲聞聲聞法破邪見

答曰

「我於過去世  為有為是無
世間常等見  皆依過去世
我於未來世  為作為[22]不作
有邊等諸見  皆依未來世

我於過去世為有為無為有無為非有非無[1]是名常等諸見依過去世我於未來世為作為不作為作不作為非作非不作是名邊無邊等[2]諸見依未來世如是等諸邪見何因緣故名為邪見是事今當說

「過去世有我  是事不可得
過去世中我  不作今[3]世我
若謂我即是  而身有異相
若當離於身  何處別有我
離有無身我  是事為已成
若謂身即我  若都無有我
但身不為我  身相生滅故
云何當以受  而作於受者
若離身有我  是事則不然
無受而有我  而實不可得
今我不離受  亦不[4]即是受
非無受非無  此即決定義

我於過去世有者[5]事不然何以故先世中我不即作今我有常過故若常則有無量過何以故如人修福因緣故作天[6]而後作人若先世我即是[7]今我者天即是人又人以罪業因緣故作[8]旃陀羅後作婆羅門若先世我即是今我者旃陀羅即是婆羅門譬如舍衛國婆羅門名提[9]婆達到王舍城亦名提婆達不以至王舍城故為異若先[10]作天後作人則天即是人旃陀羅即是婆羅門但是事不然何以故天不即是人旃陀羅不即是婆羅門有此等常過故若謂先世我不作今我如人浣衣時名為浣者刈時名為刈者而浣者與刈者雖不異而浣者不即是刈者如是我受天身名為天我受人身名為人我不異而身有異者是事不然何以故若即[11]是者不應言天作人今浣者於刈者為異為不異若不異浣者應即是刈者如是先世天即是人旃陀羅即是婆羅[12]我亦有常過若異者浣者即不作刈者如是天不作人我亦無常無常則無我相是故不得言即是

問曰我即是但因受故分別是天是人受名五陰身以業因緣故分別是天是人是旃陀羅是婆羅門而我實非天非人非旃陀羅非婆羅門是故無如是過

答曰是事不然何以故若身作天作人作旃陀羅作婆羅門非是我者則離身別有我今罪福生死往來皆是身非是我罪因緣故墮三惡道福因緣故生三善道若苦樂瞋喜憂怖等皆是身非我者何用我為如治俗人罪不豫出家人五陰因緣相續罪福不失故有解脫若皆是身非我者何用我為

問曰罪福等依止於我我有所知身無所知故知者應是我起業因緣罪福是作法當知應有作者作者是我身是我所用亦是我所住處譬如舍主以草木泥[13]塈等治舍[14]為身故隨所用治舍有好惡我亦如是隨作善惡等得好醜身六道生死皆我所作是故罪福之身皆屬於我譬如舍但屬舍主不屬他人

答曰是喻不然何以故舍主有形有觸有力故能[15]治舍汝所說我無形無觸故無作力自無作力亦不能使他作若世間有一法無形無觸能有所作[16]則可信受知有作者但是事不然若我是作者[17]則不應自作苦事若是念者可貪樂事不應忘失若我不作苦而苦強生者餘一切皆亦自生非我所作若見者是我眼能見色眼應是我若眼見而非我則違先言見者是我若見者是我我則不應得聞聲等諸塵何以故眼是見者不能得聞聲[18]等塵故是故我是見者是事不然若謂如刈者用鎌刈草我亦如是以手等能有所作者[19]事不然何以故今離鎌別有刈者而離身心諸根無別作者若謂作者雖非眼耳等所得亦有作者則石女兒能有所作如是一切諸根皆應無我若謂右眼見物而左眼識當知別有見者是事不然今右手習作左手不能是故無別[20]有作者若別有作者右手所習左手亦應能而實不能是故更無作者復次有[21]我者言見他食果口中涎出是為我相是事不然何以故是念力故非是我力又亦即是破我因緣人在眾中愧於涎出而涎強出不得自在當知無我復次[22]又有顛倒過罪先世是父今世為子是父子我一但身有異如從一舍至一舍父故是父不以入異舍故便有異若有我是二應一如是則有大過若謂無我五陰相續中亦有是過是事不然何以故五陰雖相續或時有用或時無用如蒲[1]桃漿持戒者應飲蒲桃酒不應飲若變為苦酒還復應飲五陰相續亦如是有用有不用若始終一我有如是過五陰相續無如是過但五陰和合故假名為我無有決定如樑椽和合有舍離樑椽無別舍如是五陰和合故有我若離五陰實無別我是故我但有假名無有定實汝先說離受別有受者以受分別受者是天是人是皆不然當知但有受無別受者若謂離受別有我是事不然若離受有我云何可得說是我相若無相可說則離受無我若謂離身無我但身是我是亦不然何以故身有生滅相我則不爾復次云何以受即名受者若謂離受有受者[2]是亦不然若不受五陰而有受者應離五陰別有受者眼等根可得而實不可得是故我不離受不即是受亦非無受亦復非無此是定義是故當知過去世有我者是事不然何以故

「過去我不作  是事則不然
過去世中我  異今亦不然
若謂有異者  離彼應有今
我住過去世  而今我自生
如是則斷滅  失於業果報
彼作而此受  有如是等過
先無而今有  此中亦有過
我則是作法  亦為是無因

過去世中我不作今我是事不然何以故過去世中我與今我不異若今我與過去世我異者應離彼我而有今我又過去世我亦應住彼此身自更生若爾者即墮斷邊失諸業果報又彼人作罪此人受報有如是等無量過又是我應先無而今有是亦有過我則是作法亦是無因生是故過去我不作今我是事不然復次

「如過去世中  有我無我見
若共若不共  是事皆不然

如是推求過去世中邪見有亦有亦無非有非無是諸邪見先說因緣過故是皆不然

「我於未來世  為作為不作
如是之見者  皆同過去世

我於未來世中為作為不作如是四句如過去世中過咎應在此中說復次

「若天即是人  則墮於常邊
天則為無生  常法不生故

若天即是人是則為常若天不生人中云何名為人常法不生[3]常亦不然復次

「若天異於人  是即為無常
若天異人者  是則無相續

若天與人異則為無常無常則為斷滅等過如先說過若天與人異則無相續若有相續不得言異復次

「若半天半人  則墮於二邊
常及於無常  是事則不然

若眾生半身是天半身是人若爾則[4]有常無常半天是常半人是無常但是事不然何以故一身有二相過故復次

「若常及無常  是二俱成者
如是則應成  非常非無常

若常無常二俱成者然後成非常非無常與常無常相違故今實常無常不成是故非常非無常亦不成復次今生死無始是亦不然何以故

「法若定有來  及定有去者
生死則無始  而實無此事

法若決定有所從來有所[5]從去者生死則應無始是法以智慧推求不得有所從來有所從去是故生死無始是事不然復次

「今若無有常  云何有無常
亦常亦無常  非常非無常

若爾者以智慧推求無法可得常者誰當有無常因常有無常故若二俱無者云何有亦有常亦無常若無有常無常云何有非有常非無常因亦有常亦無常故有非有常非無常是故依止過去世常等四句不可得有邊無邊等四句依止未來世是事不可得今當說何以故

「若世間有邊  云何有後世
若世間無邊  云何有後世

若世間有邊不應有後世而今實有後世是故世間有邊不然若世間無邊亦不應有後世而實有後世是故世間無邊亦不然復次是二邊不可得何以故

「五陰常相續  猶[6]如燈火炎
以是故世間  不應邊無邊

從五陰復生五陰是五陰次第相續如眾緣和合有燈炎若眾緣不盡燈則不滅若盡則滅是故不得說世[1]間有邊無邊復次

「若先五陰壞  不因是五陰
更生後五陰  世間則有邊
若先陰不壞  亦不因是陰
而生後五陰  世間則無邊

若先五陰壞不因是五陰更生後五陰如是則世間有邊若先五陰滅已更不生餘五陰是名為邊邊名末後身若先五陰不壞不因是五陰而生後五陰世間則無邊是則為常而實不爾是故世間無邊[2]是事不然世間有二種國土世間眾生世間此是眾生世間復次如四百觀中說

「真法及說者  聽者難得故
如是則生死  非有邊無邊

不得真法因緣故生死往來無有邊或時得聞真法得道故不得言無邊今當更破亦有邊亦無邊

「若世半有邊  世間半無邊
是則亦有邊  亦無邊不然

若世間半有邊半無邊則應是亦有邊亦無邊若爾者則一法二相是事不然何以故

「彼受五陰者  云何一分破
一分而不破  是事則不然
受亦復如是  云何一分破
一分而不破  是事亦不然

受五陰者云何一分破一分不破[3]一事不得亦常亦無常受亦如是云何一分破一分不破常無常二相過故是故世間亦有邊亦無[4]邊則不然今當破非有邊非無邊見

「若亦有無邊  是二得成者
非有非無邊  是則亦應成

與有邊相違故有無邊如長相違有短與有無相違則有亦有亦無與亦有亦無相違故則有非有非無若亦有邊亦無邊定成者應有非有邊非無邊何以故因相待故上已破亦有邊亦無邊第三句今云何當有非有邊非無邊以無相待故如是推求依止未來世有[5]邊等四見皆不可得復次

「一切法空故  世間常等見
何處於何時  誰起是諸見

[6]以聲聞法破諸見今此大乘法中說諸法從本以來畢竟空性如是空性法中無人無法不應生邪見正見處名土地時名日月歲數誰名為人是名諸見體若有常無常等決定見者應當有人出生此見破我故無人生是見應有處所色法現見尚可破何況時方若有諸見者應有定實若定則不應破上來以種種因緣破是故當知見無定體云何得生如偈說「何處[7]於何時誰起是[8]諸見

「瞿曇大聖主  憐愍說是法
悉斷一切見  我今稽首禮

一切見者略說[9]則五見廣說則六十二見為斷是諸見故說法大聖主瞿曇是無量無邊不可思議智慧者是故我稽首禮[10]

中論卷第四


校注

[0029006] 不分卷【明】觀如來品, Tathāgata-parīkṣā. [0029007] 不【大】非【宋】【元】【明】 [0030001] 性【大】*性故【宋】*【元】*【明】* [0030002] 但【大】但應【宋】【元】【明】應【聖】 [0030003] 性【大】性故【宋】【元】【明】【聖】 [0030004] 得【大】得故【聖】 [0030005] 為非【大】非有【宋】【元】【明】 [0030006] 無【大】無有【宋】【元】【明】 [0030007] 次【大】〔-〕【宋】【元】【明】 [0030008] 空【大】空者【宋】【元】【明】 [0030009] 第十一偈, Sūnyam iti na vak avyam aśūnyam iti vā bhavet, Ubhayaṃ no' bhayaṃ ceti prajñāptyarthaṃ tu kuthyate. [0030010] 寂滅相 Śānta. [0030011] 第十三偈, Yena grāho gṛhītas tu ghano śti ti tathāgataḥ, Nā stīti sa vikalpayan nirvṛtasy~api kalpa yet. [0030012] 無福【大】福無罪福報【宋】【元】【明】 [0031001] 定【大】有【宋】 [0031002] 第十六偈, Tathāgato yat svabhāvas tat svabhāvaṃ idaṃ jagat, Tathāgato niḥsvabhāvo niḥsvabhāvo idaṃ jagat. [0031003] 惟【大】量【宋】【元】【明】 [0031004] 中論【大】〔-〕【明】 [0031005] 觀顛倒品 Viparyāsaparīkṣā. [0031006] 二十四偈【大】〔-〕【宋】【元】【明】有二十四偈【聖】 [0031007] 憶想分別 Saṃkalpa. [0031008]癡, Rāga, Dveṣa, Moha. [0031009]不淨, Śuddha, Aśuddha. [0031010] 煩惱 Kleśa. [0031011] 惱【大】所惱【宋】【元】【明】 [0031012] 垢心 Kliṣṭa. [0031013] 亦【大】〔-〕【宋】【元】【明】 [0031014] 無性無性【大】無自性無自性【宋】【元】【明】 [0031015] 化【大】化人【宋】【元】【明】 [0031016] 像【大】像等【聖】 [0031017] 故【大】以【宋】【元】【明】 [0031018] 著 Grāha. [0031019] 法【大】著法【宋】【元】【明】 [0031020] 此著者【大】有此著法【宋】【元】【明】 [0032001] 生【大】倒【宋】【元】【明】 [0032002] 不【大】無【宋】【元】【明】 [0032003] 顛【大】倒【宋】 [0032004] 若常我【大】*我若常【宋】*【元】*【明】* [0032005]淨, Nitya, Ātman, Sukha, Śuci. [0032006] 我樂【大】*樂我【宋】*【元】*【明】* [0032007] 者是常我【大】故我是常【宋】【元】【明】 [0032008] 倒【大】〔-〕【明】 [0032009] 名【大】若【宋】【元】【明】 [0032010] 常我【大】*我常【宋】*【元】*【明】* [0032011] 無【大】無實【宋】【元】【明】 [0032012] 卷第五終【明】 [0032013] 中論【大】*〔-〕【明】*卷第六首【明】造號釋號譯號同異如首卷【明】 [0032014] 觀四諦品 Ārya-satya-parīkṣā. [0032015] 四十【大】三十【聖】 [0032016] 見苦 Parijñā. [0032017] 斷集 Prahāṇa. [0032018] 證滅 Sākṣikarman. [0032019] 修道 Bhāvanā. [0032020] 四道【大】有四【宋】【元】【明】四道果 Catvāry āryaphāni. [0032021] 得 Phalastha. [0032022] 向 Pratipannaka. [0032023] 八賢聖 Aṣṭa-puruṣa-pudgala. [0032024]福, Adharma, Dharma. [0032025] 世俗法 Samvyavahāra, lankika. [0032026] 第八偈, Dve satye samupāśritya buddhānāṃ Dharma-deśanā, Lokasaṃvṛt satyam ca satyaṃ ca paramārthataḥ. [0032027] 世俗諦 Lokasaṃvṛti-satya. [0032028] 第一義諦 Paramāṛtha-satya. [0032029] 第九偈, Ye 'na yor navijānanti vibhāgaṃ satyayor dvayoḥ, Te tattvaṃ na vijānanti gambhīraṃ buddhaśāsane. [0033001] 第十偈, Vyāvahāram anāśritya paramārtho na daśyate, Paramārtham anāgamya. nirvānaṃ nādhigamyate. [0033002] 亦【大】亦復【宋】【元】【明】 [0033003] 復【大】〔-〕【宋】【元】【明】 [0033004] 第十四偈, Sarvṃ ca yujyate tasya śūnyatā yasya yujyate, Sarvaṃ na yujyate tasya śūnyam yasya na yujyate. [0033005] 第十四偈, Yaḥ pratītyasamutpādaḥ śūnyatāṃ tāṃ pracakṣmahe, sā prajñaptir upādāya pratipat saiva madhyamā.(無=空, Śūnyatā; 假名 Prajñapti; 中道, Madhyamā-pratipad.), [0033006] 自【大】有【聖】 [0033007] 相【大】〔-〕【聖】 [0033008] 有定【大】*定有【宋】*【元】*【明】* [0033009] 滅【大】失【宋】【元】【明】 [0033010] 不【大】不可【宋】【元】【明】 [0033011] 證滅【大】滅證【宋】【元】【明】 [0034001] 佛【大】佛道【宋】【元】【明】 [0034002] 煉【大】練【宋】【元】鍊【明】 [0034003] 定【大】定有【宋】【元】【明】 [0034004] 作【大】作作【宋】【元】【明】 [0034005] 應【大】應有【宋】【元】【明】 [0034006] 即【大】則【宋】【元】【明】 [0034007] 觀涅槃品 Nirvāna-parīkṣā. [0034008] 二【大】有二【聖】 [0034009] 何【大】可【宋】 [0034010] 而【大】〔-〕【宋】【元】【明】 [0034011] 則【大】〔-〕【宋】【元】【明】 [0034012] 第三偈, Aprahīṇam asaṃprāptam anucchinnaṃ asāsvataṃ Aniruddham anutpannam etan nirvānam ucyate.(無得無捨, Aprahīṇa) [0035001] 而名涅槃【大】〔-〕【宋】【元】【明】 [0035002] 理推【大】涅槃【宋】 [0035003] 無【大】不【宋】【元】【明】 [0035004] 可【大】可得【宋】【元】【明】 [0035005] 有法【大】法者【宋】【元】【明】【聖】 [0035006] 有【大】〔-〕【宋】【元】【明】 [0035007] 有【大】有云【宋】【元】【明】【聖】 [0035008] 復【大】復受【宋】【元】【明】 [0035009] 於【大】〔-〕【宋】【元】【明】 [0035010] 故【大】〔-〕【宋】【元】【明】 [0035011] 謂【大】〔-〕【宋】【元】【明】【聖】 [0036001] 第十九偈, Na saṃsārasya nirvāṇāt kiṃ cid asti viśeṣaṇam, Na nirvāṇasya saṃsārāt kiṃ cid asti viśeṣaṇaṃ. [0036002] 是【大】有【宋】【元】【明】 [0036003] 觀十二因緣品 Dvādaśa-aṅga parīkṣā. [0036004] 癡 Avidyā. [0036005] 墮【大】入【宋】【元】【明】【聖】 [0036006] 行 Saṃskāra. [0036007] 識 Vijñāna. [0036008] 名色 Nāma-rūpa. [0036009] 六入 Saḍ-āyatana. [0036010] 而【大】以【宋】【元】【明】 [0036011] 觸 Saṃsparśa. [0036012] 受 Vedanā. [0036013] 渴愛 Tṛṣṇā. [0036014] 取 Upādāna. [0036015] 有 Bhava. [0036016] 生 Jāti. [0036017] 老死 Jarāmaraṇa. [0036018] 謂【大】諸【聖】 [0036019] 故【大】故有【宋】【元】【明】 [0036020] 觀邪見品 Dṛṣṭi-parīkṣā. [0036021] 三十一【大】五十一【宋】【元】【明】 [0036022] 不【大】無【宋】【元】【明】 [0037001] 是【大】即【宋】【元】【明】 [0037002] 諸【大】諸邪【宋】【元】【明】 [0037003] 世【大】日【宋】【元】【明】 [0037004] 即【大】但【宋】【元】【明】 [0037005] 事【大】事則【宋】【元】【明】 [0037006] 而【大】然【宋】【元】【明】 [0037007] 今【大】今世【宋】【元】【明】 [0037008] 旃【大】下同栴【明】下同 [0037009] 婆【大】*〔-〕【宋】*【元】*【明】* [0037010] 作【大】為【宋】【元】【明】 [0037011] 是【大】是人【宋】【元】【明】 [0037012] 門【大】門者【宋】【元】【明】 [0037013] 塈【大】墼【宋】【元】【明】 [0037014] 為【大】為為【聖】 [0037015] 治【大】持【宋】【元】【明】 [0037016] 者【大】者我【宋】【元】【明】 [0037017] 則【大】則人【宋】【元】【明】 [0037018] 等【大】等諸【宋】【元】【明】 [0037019] 事【大】喻【宋】【元】【明】 [0037020] 有【大】〔-〕【宋】【元】【明】 [0037021] 我【大】我作【宋】【元】【明】 [0037022] 又【大】若【宋】【元】【明】 [0038001] 桃【大】*萄【明】* [0038002] 是【大】是事【宋】【元】【明】【聖】 [0038003] 故【大】故是故【宋】【元】【明】 [0038004] 有【大】為【宋】【元】【明】 [0038005] 從【大】縱【宋】 [0038006] 如燈火【大】若如燈【宋】【元】【明】 [0039001] 間【大】問【宋】【元】 [0039002] 是事【大】〔-〕【聖】 [0039003] 一【大】是【宋】【元】【明】 [0039004] 邊【大】邊是【宋】【元】【明】 [0039005] 邊【大】邊無邊【宋】【元】【明】 [0039006] 以【大】*已【宋】*【元】*【明】* [0039007] 於【大】〔-〕【宋】【元】【明】 [0039008] 諸【大】〔-〕【宋】【元】【明】 [0039009] 則【大】則有【宋】【元】【明】 [0039010] 卷第六終【明】
[A1] 何【CB】可【大】
上一卷
版權宣告 捐款贊助 流通分享

掃描此二維碼分享

將本經典保存在此設備中,在無網絡時仍可閱讀,並在首頁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