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 vs 白话文 对照阅读!请访问 deerpark.ai

名公法喜志

No. 1649-A 法喜志序

是冊揀歷朝名位賢哲飽於法味者織之成帙為來期之明證也葢佛法自漢始達震旦使震旦無載道之器何以流通至今日乎其載道之器有在家出家而出家且置即在家名哲才士有一不嗜於此何以見巨海一滴味具百川者哉有云獅子乳唯玻瓈盞能貯餘物貯之即碎然載道實難其人昔法華會上地中湧出六萬恒河沙數菩薩同如來前自誓於佛滅後恒在此界流布大法自佛法入此此中緇素高流荷擔大法者不其人乎又孰能哉抑且佛末後以法藏付囑國王大臣將非後世異見稠密借斯名勢方能破之耶是則通諸家之異執斷末世之沉惑此帙又是一大利器也今之才士有未見佛書者視之為異物非前哲開導起信無由是知此帙為來哲之明證實矣葢自漢晉至於宋元耽此法味者甚眾今但揀光明勝大昭千古耳目者列之咸法喜所資死而不亡者壽也教中有法喜禪悅二食食之能養法身資慧命究竟無盡是諸明哲[A1]已飽法喜者也今同載此名身不朽知慧命亦無盡此帙即法喜也能持過去慧命能資現在慧命能生未來慧命真法喜歟真法喜歟   紫竹林 觀衡 撰

No. 1649-B 名公法喜志敘

今夫草木自莖目葉自葩自實種種色色殊形異態而及乎膏殘華落總必歸根根在則當春而茁一歲由是十歲由是乃至千百歲由是人亦一草木也之生而死之死而生夫死而生者根也法門所謂種子是也慧根一種雖復展轉輪迴而衣珠自在至寶弗失如樹梧則梧樹檟則檟從其所樹久且不易未有樹優曇而得巨磨樹菴羅而得惡叉聚者也夫自古聖哲其樹深矣樹之最初而要之再世彼其人即復習曾史法申韓勒祈連燿麟閣犯一切空有之戒甚或絲竹寄勝曲生埋照蠟屐留連金湯辨論處身智囊托好阿堵于薄迦氏不啻河漢而究竟收拾未有不探覺海不窺般若門者故或始疑而終信或迹背而實諧或口排而衷嗜要於了義十九見解何以故根在故也夏君夙稟慧性能見本來摭自晉魏以迄唐宋諸知禪學者若而人曰法喜志志中若許詢劉溉龐蘊裴休之屬生平為佛弟子亡論即昌黎諫佛骨而從游大顛杜祁公不信佛氏讀楞嚴而有解曰恨得之晚乃知從威音至今諸騷人墨士名臣碩宰何甞不自祗洹中來哉昔謂老子為摩訶迦葉宣尼乃淨名童子事有固然無足訝者知禪者不言禪亦猶善易者不言易故夫有法者不有其法者也世人弁髦五戒土苴大三藏而猥云見佛且以為盜區且以為名利藪此與闡提蔑隷何異何言佛法哉試舉是編示之能淟然汗下當一棒喝下種子否

羼提居士鄒迪光譔

No. 1649-C 灋喜志敘

澄江夏孝廉輯灋喜志成有客過余語及之而曰茂卿津津禪悅迹所[A2]采擷率從忠孝節誼中薦取跳不得儒家門戶何也余曰茂卿以儒用禪者也非以儒為禪用者也以儒為禪用即儒亦化而禪以儒用禪即禪亦化而儒矣此茂卿陶鑄手也曰然則儒家擯禪何也曰此以正學脉也而茂卿以廣取善也一主嚴一主寬兩者並行而不悖也曰伯升之穢焉而錄休文之阿焉錄處道之悖敵而錄天覺之黨焉而錄奚取也曰兵有法期於克敵不必出自孫吳也醫有案期於療病不必出自盧扁也客曰[A3]又語客曰請為子竟其說禪教之興本之乘儒教之衰而入顧其所以得久行而不廢則又賴儒教之立也有如土苴人倫粃糠事物胥天下而入於虗無寂滅之教世道人心且蕩然靡所主持彼禪者流即欲雲臥霞餐雍容[A4]麈拂以課其所謂向上第一諦將焉能之昔王仲祖劉真常共訪何驃騎驃騎看文書不顧王謂何曰卿何不擺撥常務應對玄言那復低頭看此耶何曰我不看此卿等何以得存聞者共賞以為佳由此言之茂卿之為是編特於忠孝節誼三致意也其深乎其深乎客以告茂卿曰善遂掇幅箋受之而標其[1]

No. 1649-D 灋喜志題辭

原夫千流萬派莫非天一所生滿字隻言孰是象三之外儻能函三為一庶幾即佛是心爰自誕影周星通暉漢日鷲頭峯下演金口之微言鷄足山中舒玉毫之瑞色蓮花六葉白社同開祇樹雙林玄風獨暢豈非荷持象灋汲引人倫者乎自匪利根寧超正果別相別名各喝登堂之棒說常說寂共操入室之戈有齊脩有單脩並擬折衝尊俎無假觀無空觀願言剖破藩籬尼師聃聃師竺師亦何常墨歸揚揚歸儒歸斯可受何用分門立戶自然識路知家總屬一因緣乳酥流出便說三次第羊鹿俱無七十二君皆在鈞陶之內八萬千歲即為俄頃之間此夏丈茂卿所為志灋喜也茂卿顯證一乘深研三藏謂此岸無非彼岸法身即是報身矧夫忠孝節義之儒合于清淨精微之旨遠泝東方而下近沿南宋以前凡宰官居士之闡揚小史稗家之載記莫不徵引所出捃摭而來即代不數人人不數語而機緣交激若掣劒光智藏開明旁資鞭影振金聲于覺苑遠寶路于詞壇儻非標表禪宗縷詳史籍何以契傳燈之喻施合轍之功乎固知眼裏有筋具遊戲於花飛釧動舌頭無骨妙言筌于見色聞聲寧獨破三學之中堅抑可謂四禪之外護者矣不侫愧臨川之翻譯乏淨土之脩持文力無餘天機最淺聊藉阮瞻之語以自附于玄晏之一言云爾   莊嚴居士友弟吳亮書

No. 1649-E 灋喜志自敘

文始曰一蜂至眇也亦能遊觀乎天地一鰕至微也亦能放肆乎大海況人配二儀超萬有而可無寥廓遠大之思乎幾世出世間得灋自在誠往消遙之令圖而亦今人曠達之玄致也玉几山人有物外英豪錄昉古參禪學道之士彚而成編[(厂@((既-旡)-日+口))*頁]繁者厖雜簡者寂寥譎者𤨏誕佚者挂漏余讀未卒業而為之四顧為之躊躇竊有志焉暇日山居橫襟睨古於諸名公次第[A5]采擷一一校讐人各具一小傳盖自晉魏齊梁迄于唐宋按以歷朝本史或諸名公文集或散見本傳或錯綜于大藏傳燈語錄諸書裒多益寡纂要鈎玄題曰灋喜志釐為四卷大都超絕殊勝于世外別標一色而又準乎人情不違大道砥名節則依忠孝律進退則首清嚴出則奮蹟麒麟垂光竹帛處則希蹤麋鹿照耀松蘿或以理學開基或以文章命世總之遺榮履素歸于自然固非謬悠荒唐恣意枯槁作一老頭陀行徑比也間有韜[A6]斂未盡蕩漾猶存或跳躍圓方互有出入而清言妙理亦所亟収讀之如水鏡浮空氷壺映座頓令心膽澄徹神骨清凉躁競之意烟消結之衷霧散學人欲打透關頭安身立命舍是無繇矣老氏有言雖有拱譬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其茲灋喜之謂乎夫灋居三寶之一至人秀世灋所必晞然有法法而不囿于法譬如雪山十大弟子胷中各具一造化決不向如來行處投足此所謂法法而不囿于法者也此又灋喜者所當知也   延陵 夏樹芳 譔

法喜志目錄

  • 卷一
    • 東方曼倩
    • 劉更生
    • 曹子建
    • 羊叔子
    • 王茂弘
    • 劉真常
    • 陶士行
    • 謝安石
    • 王右軍
    • 王武岡
    • 剎嘉賓
    • 王喬之
    • 殷中軍
    • 袁彥伯
    • 王坦之
    • 何次道
    • 何幼則
    • 謝仁祖
    • 羅君章
    • 孫興公
    • 許玄度
    • 王簡棲
    • 王苟子
    • 習彥威
    • 戴安道
    • 宋少文
    • 張萊民
    • 陶靖節
    • 劉遺民
    • 周續之
    • 謝康樂
    • 孟 顗
    • 高伯恭
    • 明僧紹
    • 雷仲倫
    • 王彥德
    • 孔德璋
    • 江文通
    • 蕭雲英
    • 何彥德
    • 張孝始
    • 范伯倫
    • 范蔚宗
    • 劉靈預
    • 周彥倫
    • 顏之推
    • 戴仲若
    • 謝慶緒
    • 顏延年
    • 何子晢
    • 劉士光
    • 袁景倩
    • 王淮之
    • 何子季
    • 蘇 瓊
  • 卷二
    • 陶貞白
    • 荀公普
    • 劉慧斐
    • 陸佐公
    • 孔彥深
    • 梁敬之
    • 魏伯起
    • 劉 溉
    • 沈休文
    • 劉彥和
    • 崔子約
    • 劉士湮
    • 阮士宗
    • 庾彥實
    • 杜輔言
    • 徐孝穆
    • 徐孝克
    • 李子約
    • 楊越公
    • 張士衡
    • 孫思邈
    • 王仲淹
    • 褚河南
    • 虞文懿
    • 孔頴達
    • 杜克明
    • 司馬喬卿
    • 王子安
    • 駱賓王
    • 武平一
    • 宋廣平
    • 房 琯
    • 元魯山
    • 王右丞
    • 張燕公
    • 嚴挺之
    • 李青蓮
    • 李公度
    • 蘇 晉
    • 韋蘇州
    • 李遐叔
    • 杜子巽
    • 陸鴻漸
    • 李鄴侯
    • 顏魯公
    • 裴晉公
    • 龐道玄
    • 柳柳州
    • 劉夢得
    • 于刺史
    • 李元賓
    • 李習之
    • 權載之
    • 徐 岱
    • 李義山
    • 盧源一
    • 裴 寬
  • 卷三
    • 白少傅
    • 李濬之
    • 杜彥之
    • 韋南康
    • 皇甫湜
    • 韓昌黎
    • 裴公美
    • 丁 繁
    • 陳 琡
    • 崔 群
    • 司空表聖
    • 呂許公
    • 李文靖
    • 謝宗源
    • 曾運使
    • 查湛然
    • 楊文公
    • 晁文元
    • 王文正
    • 朱 炎
    • 朱正裕
    • 王中立
    • 王 隨
    • 富文忠
    • 文潞公
    • 杜祁公
    • 范文正
    • 尹師魯
    • 馮當世
    • 夏英公
    • 李 覯
    • 趙清獻
    • 歐陽永叔
    • 司馬溫公
    • 張文定
    • 范忠文
    • 邵康節
    • 王介甫
    • 蘇端明
    • 蘇欒城
    • 米襄陽
    • 文與可
    • 程明道
    • 呂晦叔
    • 楊無為
    • 晁以道
    • 王觀文
    • 劉元城
  • 卷四
    • 胡康侯
    • 周濂溪
    • 秦淮海
    • 李伯時
    • 黃魯直
    • 吳德夫
    • 江民表
    • 陳忠肅
    • 李漢老
    • 韓子蒼
    • 呂居仁
    • 張無盡
    • 趙郡王
    • 王以寧
    • 潘待制
    • 徐師川
    • 楊龜山
    • 張魏公
    • 胡致堂
    • 張文忠
    • 王龜齡
    • 游定夫
    • 于 憲
    • 朱晦菴
    • 馮躋川
    • 陸放翁
    • 王龍舒
    • 張南軒
    • 尤遂初
    • 吳明可
    • 葉水心
    • 真西山
    • 錢公相
    • 劉後村
    • 陸省菴
    • 范致虗
    • 吳履齋
    • 饒德操
    • 劉中明
    • 劉經臣
    • 戴道純
    • 楊 圭
    • 李端愿
    • 高世則
    • 趙松雪
    • 黃晉卿
    • 顧仲英
    • 楊鐵崖

法喜志目錄(終)

No. 1649

法喜志卷一

東方曼倩

東方朔字曼倩平原厭次人武帝朝上書稱旨待詔金馬門時有正諫法言以為滑稽之雄元狩三年帝鑿昆明池得黑以問方朔朔曰可問西域胡道人時梵僧摩騰至因問之騰曰此劫

劉更生

劉向字子政一名更生年十二隨父任為輦郎獻賦頌數十篇成帝時為光祿大夫以趙后淫亂著列女傳以王氏權太盛作洪範五行傳上欲用為九卿數為王氏所持居列大夫三十餘年向甞校書天祿閣青藜夜照往往多見佛書其著列仙傳云吾披檢藏經緬尋太史撰列仙圖自黃帝以下迄于今得仙道者一百四十九人其七十四人乃見佛經

曹子建

曹植字子建操次子十歲善屬文誦詩書十餘萬言邯鄲淳見而駭歎稱為天人植每讀佛經留連嗟玩以為至道之宗遊魚山聞有聲特異清颺哀婉因倣其聲為梵唄今法事中有魚山梵即其遺奏也植在日不甚信黃老著辨道論見意今載藏經中弘明集

羊叔子

羊祜字叔子平陽人累遷尚書在僕射吳陸抗甞稱其德量雖樂毅諸葛孔明不能過祜方五歲令乳母於鄰家李氏桑樹下探取金環李氏驚曰此亡兒所失乃知李氏子祜之前身也武帝時祜為荊州都督日供武當山寺有問其故祜曰前身過多賴造此寺故獲中濟所以供養之情偏重於此

王茂弘

王導字茂弘瑯琊人官太傅封始興公僧人吉友游建康善說梵唄導見之曰我輩人也太尉庾亮光祿周顗廷尉桓彝皆造門結納名籍公卿間吉友甞對導解帶盤薄尚書卞望之適至友正容肅然人問其故對曰王公風期鑑人卞令範度格物吾吾當以是應之耳

劉真常

劉惔字真常沛人少清遠家貧晏如王導深器之累遷丹陽尹時竺法深道徽高扇譽播山東惔常為其弟子一日法深在簡文坐惔問道人何以遊朱門深曰君自見其朱門貧道如遊蓬戶

陶士行

陶侃字士行鄱陽人初為廣州刺史有漁於海得文殊像送寒溪寺寺甞經火而像屋無恙其後侃武昌使人迎之十輩不能舉既而叢力致之舟舟輒沒遂失其像時謠曰侃惟劍雄像以神標可以誠致難以力招及遠公剏寺心祈之於是像泠然自至

謝安石

謝安字安石陽夏人少有時名朝命敦逼皆不就年四十餘始應命出為征西司馬太元中加太保居東山時與支遁許詢為山水之游甞詔遁入禁中講經多會宗遺文為守文者所[怡-台+(陋-(阿-可))]安聞而歎曰此九方[(栗-木+土)*ㄆ]之相馬略玄黃而取神駿也太和二年遁辭闕還山詔建沃州寺以居之時安守吳興以書抵遁曰思君積日計辰傾馳尤甚知欲還剡自治為之愴然人生如寄耳頃風流得意之事殆為都盡終日戚戚惟遲君一來以晤言消之一日千載也

王右軍

王羲之字逸少導從子以骨鯁稱起家秘書郎後為右軍將軍會稽內史咸康六年於廬山建歸宗寺請西天達磨多羅居之羲之在會稽聞支遁名未之信後遁還剡羲之詣遁觀其風[1]謂曰逍遙可得聞乎遁作數千言羲之遂披襟解帶留連不能[A7]

王武岡

王謐字雅遠官司徒甞與遠公書曰身年四十而衰同耳順遠答曰古人不愛尺璧而重寸陰觀其所存似不在長年耳檀越既履順而游性乘佛理以御心由此而推復何羨於遐齡耶人皆稱公善誘

郗嘉賓

郗超字嘉賓山陽人少有曠世之度標志慕佛加好行檀喜隱遯聞拂衣者必為起屋具器用遺之支道林每謂其造微之功足參正始甚重之為桓溫府掾超問謝安曰支遁所談何如嵆中散安曰嵆努力纔得其半耳又問何如殷浩安曰亹亹辨論恐當抗衡超淵源殷有慚德後與親舊書云支公神理所通玄挺獨悟數百年來紹隆大法令真理不絕一人而[A8]超甞著五戒文[A9]已行五戒更修歲月齋戒迎中而食既中之後美味甘香一不得甞

王喬之

王喬之瑯琊人有念佛三昧詩曰妙用在茲涉有覽無神由昧徹識以照麤精微自引因功本虗泯彼三觀思轉豪餘又曰嘅自一生夙之慧識託崇淵人庶藉冥力思轉豪功在深不測至哉之念注心西極

殷中軍

殷浩字深源以佛經未了遣人迓支公支欲往右軍曰淵源思致淵富故未易當

袁彥伯

袁宏字彥伯陽夏人自少有逸才謝安輩甚重之累官至東陽郡太守所著詠史詩及東征等賦為時盛傳甞著漢紀云西域天竺有佛道焉變化無所不入故能通萬物而大濟群生漢明帝感夢乃遣使天竺問道圖其像而還有經數千卷善為宏闊勝大之言所求在一體之內所明在視聽之外俗士目之以為虗誕然歸於玄微深遠難得而測故王公大臣視生死報應之際莫不矍然而自失焉

王坦之

王坦之字文度晉陽人寧康中遷中書令領丹陽尹時桓溫移晉祚坦之與謝安同心匡輔卒安社稷與支道林相友善道林甞造即色論曰色之性也不自有色色不自有雖色而空故曰色即為空色復異空論成以示坦之坦之都無言支曰默而識之乎曰既無文殊誰能見賞

何次道

何充字次道廬江潛人風韻閑雅少以文義見稱王導與庾亮竝言於成帝曰何充器局方槩有萬夫之望臣死之日願引充內侍則社稷無虞矣及導卒遂參錄尚書事推能用功不樹私恩世甚重之充性喜釋氏時庾氷以元舅輔政奏沙門應盡禮王者充等議不應致拜乃上奏曰武皇以盛明革命明帝以聰聖玄覽豈此時沙門不易屈膝顧以不變其修善之法所以通天下之志也疏三上氷議遂寢

何幼則

何準字幼則充之弟高尚寡欲州府交辟不就初充為驃騎將軍勸令仕準曰第五之名何減驃騎充居宰輔權傾一時而準散帶衡門不及人事惟焚香誦經而[A10]其女為穆皇后

謝仁祖

謝尚字仁祖鯤之子仕晉為鎮西將軍尚甞夢其父曰西南有氣至當者必死汝宜建塔造寺可禳之若未暇可於杖頭刻作塔形見有氣來可擬之尚寤遂刻小塔於杖頭後果有異氣自天而下直衝尚家尚以杖頭指之氣即回散闔門獲全尚於永和四年捨宅造寺名莊嚴

羅君章

羅含字君章耒陽人少時甞晝臥夢一鳥文彩異常飛入其口自此藻思日新仕為江夏從事太守謝尚曰可謂湘中之琳瑯讀書好佛著更生論曰世皆悲合之必離而莫慰離之必合皆知聚之必散而莫識散之必聚今談者徒云向我非今我而不知今我即昔我耳達觀者以死生為寤寐誠哉是言

孫興公

孫綽字興公與高陽許詢俱有高尚之志初隱會稽放情山水作遂初賦以見志支道林問綽曰君何如許答曰高情遠志弟子早[A11]已服膺然一詠一吟許將生面甞作天台賦示友人范榮期曰卿試擲地當作金石聲每至佳句輙云應是我輩語哀帝時為著作郎撰喻道論左袒佛氏內典中諸所撰述俱見弘明等集史臣稱綽有匪躬之節不徒文雅而[A12]

許玄度

許詢字玄度高陽人魏中領軍允曾孫也澡心學佛江左諸公卿翕然仰慕簡文帝高其風每月夜必造焉清言妙理至其亹亹簡文不覺前席劉真長為時譚宗與詢結清言友每謂人曰清風朗月何甞不思玄度與支遁講維摩經詢發一難眾謂遁不能通遁通一義眾謂詢無以難詢甞以會稽永興居為崇化寺建塔四層

王簡棲

王巾字簡棲瑯琊人有學業為齊錄事參軍作頭陀寺文精理造

王苟子

王脩字苟子僧意在瓦官寺中苟子與共語使其唱理意謂王曰聖人有情否王曰無曰聖人如柱耶王曰如壽算雖無情運之者有情僧意曰誰運聖人耶

習彥威

習鑿齒字彥威襄陽人少有志氣愽學洽聞以文章著稱著晉漢春秋凡五十四卷晉桓溫辟為從事累遷別駕時有沙門釋道安俊辯有高才比至荊州與習相見道安曰彌天釋道安習曰四海習鑿齒時人以為佳對習甞與道安書曰承應真履正明白內融慈訓兼照道俗齊蔭宗虗者悟無常之旨存有者達外身之權若慶雲東徂摩尼回耀雨甘露於豐草植旃檀於江湄庶如來之教復崇於今日玄波逸響重蕩濯於一代矣

戴安道

戴逵字安道譙郡人性高潔武陵王晞聞其善鼓琴遣人召之逵對使者破琴曰戴安道不能為王門伶人王子猷過訪至雪夜乘舟孝武時累徵不就甞欲造無量壽佛積思三年刻雕方就迎置山陰靈寶寺郗超見而作禮撮香在手勃然煙上極目雲表眾皆歎其神異

宗少文

宗炳字少文好山水愛遠遊西陟荊巫南登衡嶽慨焉有尚平之志因疾還江陵歎曰名山恐難徧覩惟當澄懷觀道臥以遊之凡所遊履圖之於室每謂人曰撫琴動操欲令眾山皆響𥙿領荊州辟為主簿答曰吾棲丘飲谷三十年矣豈可作王門折腰吏耶乃入廬山築室專修業甞著明佛論

張萊民

張野字萊民居潯陽柴桑與陶淵明有婚姻之契學兼華梵累徵不就庾悅以其貧徵為散騎常侍笑曰古人以容膝為安屈志就祿非吾志也乃入廬山依遠公研味釋典

陶靖節

陶潛字淵明一字元亮為彭澤令之官八十日即解印去賦歸去來辭及宋受禪居柴桑門前植五株柳因以五柳自號焉閑靜寡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開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見樹木交蔭時鳥變聲亦復欣然有喜常往來廬山使一門生二兒舁以行時遠公為西方之社以書招淵明淵明曰若許我飲即往許之遂造焉甞著搜神記多載佛之靈驗

劉遺民

劉程之字仲思彭城人少孤事母以孝聞才操自負不委氣於時俗雖寒餓在[A13]威福當前其意湛如也司徒王謐丞相栢玄侍中謝琨大尉劉𥙿後先引薦程之力辭乃之匡山托於遠公遠曰官祿巍巍何以不為程之曰君臣相疑疣贅相虧普室無磐石之固物情有疊卵之危吾何為哉遠然其說深加器厚太尉亦以其志不可屈與群公議遺民之號旌焉居山十五年修念佛三昧甞於定中見佛光照地作黃金色又有摩頂授衣之異若遺民者真可謂妙觀大儀啟心真照飄靈衣於八極沉香風以窮年於遠公之誓辭庶幾無負矣蓮社與盟凡一百二十三人

周續之

周續之字通祖鴈門人年十二受業於范𡩋通五經五緯號十經世稱為顏子既而入廬山事沙門慧遠布衣蔬食終身不娶與劉遺民陶靖節號潯陽三隱

謝康樂

謝靈運玄之孫家於上虞少好學愽覽群藉文章稱江左第一仕宋為永嘉太守襲祖父封爵故世稱康樂靈運負才傲世至廬山見遠公肅然心服即寺築臺譯涅槃經三十六卷甞撰佛讚曰惟此大覺因心則靈垢盡智照數極慧明三達非我一援群生理麤心行道絕形聲菩薩讚曰若人仰宗發性遺慮以定養慧和理斯附爰初四等終然小住涉求至矣在外皆去緣覺聲聞讚曰厭苦情多無物志少如彼化城權可得寶誘以涅槃救爾衰老肇元三事翻成一道

孟顗

孟顗仕宋為會稽太守奉佛精懇謝靈運嘲之曰得道應須慧業文人生天當在靈運前成佛必在靈運後顗深恨此語然而事佛彌加抗厲

高伯恭

高允字伯恭渤海蓨人少有奇度崔宏異之曰高子黃中內潤文明外照必為一代偉器仕魏累官中書令爵咸陽公允雖寵貴家貧自如武帝甞幸其第惟草屋數間布被縕袍厨中豉菜而[A14]帝曰古之清貧有如此乎賜帛五百疋粟千斛甞撰鹿苑賦與曇始法師傳文甚精[A15]年九十八無疾而終

明僧紹

明紹字承烈平原鬲人明經隱居自號平原居士齊高帝欲就見之時明紹方依遠公居定林寺遠公問紹曰天子若來居士若為相對紹曰山藪之人正當鑿坏以遁若辭不獲便當依戴公故事高帝知其意不可屈遣人賜以竹根如意及笋籜冠宋泰始中甞游攝山野老諫曰山多猛虎毒蛇所以久絕行迹紹曰毒中之毒無過三毒忠信可踏水火猛虎亦何能為乃結茅茨廿許年不事人世甞與法度禪師講無量壽經夜見金光照室

雷仲倫

雷次宗字仲倫豫章人隱退不受徵辟入遠公蓮社立館東林之側及遠公亡與子姪書曰吾托業廬山事釋和尚三十年淵匠既傾良朋亦喪及今未耄尚可勵志西歸自今[A16]已往勿以家務相聞

王彥德

王玄謨字彥德祁縣人素奉佛甞舉兵伐魏玄謨為寧朔將軍受輔國蕭斌節制玄謨失律當斬沈慶之因諫曰佛貍威震天下豈玄謨所能當且殺戰將徒自弱耳乃止初玄謨將見殺以觀音示夢得免後官至開府儀同三司年八十二卒

孔德璋

孔穉珪字德璋會稽人風韻清颯好文詠太守王僧䖍見而重之引為主簿與江淹對掌辭筆甞答蕭子良疏曰民早奉提拂之仁深蒙弘引之訓至於大覺明教般若正源使民六滯頓[A17]五情方勗回心頂禮霍然大悟

江文通

江淹字文通考城人少孤[A18]采薪以養母仕齊累官御史中丞彈劾不避貴近[A19]采肅然後封醴陵侯以詩賦顯甞著無為論曰吾聞大人降迹廣樹慈悲破生死之樊籠登涅槃之彼岸闡二乘以誘物去諸相以歸真有智者不見其去來有心者莫知其終始湛然常住永絕殊途

蕭雲英

蕭子良字雲英敦義愛古郡人朱百年有至行及卒餽其妻米百斛蠲一人給其薪與文慧太子並精佛理而子良每招致名僧講諸佛乘尊法之盛江左未有或親為眾僧賦食行水子良甞夢東方普光世界天王如來說淨住淨行法門因著淨住子二十卷淨住者即梵語布薩謂淨身口意如戒而住也

范伯倫

范泰字伯倫順陽人仕劉宋為中書郎繼領國子祭酒少帝在位多失數上封事苦諫愽覽篇籍撰古今善言二十四篇暮年事佛甚精於宅西建祇洹精舍

范蔚宗

范曄字蔚宗伯倫之子仕宋為秘書丞撰東漢書有西域論曰佛道神化興自身毒而二漢方志莫有稱焉張騫[A20]但著地多暑濕乘象而戰班超惟列其奉浮屠不殺伐而精文善導之功靡所傳述予聞之其國殷乎中土玉燭和氣靈聖之所降集賢懿之所挺生神迹詭異則理絕人區感驗明顯則事出天外而騫超無聞者豈其道閉往運數開叔葉乎

何彥德

何尚之字彥德宋文帝時為侍中帝甞謂尚之曰范泰謝靈運常言六經在濟俗若求性靈真要必以佛理為指南近見顏延之折達性論宗炳難黑白論竝明至理開獎人意若率土皆淳此化則朕坐致太平矣尚之曰渡江以來王導周顗庾亮謝安[1]達許詢王蒙郗超王坦之臣高祖兄弟莫不稟志歸依夫百家之鄉十人持五戒則十人淳謹千室之邑百人修十善則百人和睦人能行一善則去一惡去一惡則息一刑此明旨所謂坐致太平者也時羊元保進曰此談非臣所與聞竊謂秦楚強兵孫吳吞併將無取於此也尚之曰夫禮隱逸則戰士息貴仁德則兵氣消以孫吳為志動期吞併則將無取乎堯舜之道豈特釋教而[A21]已哉帝悅曰釋門之有卿猶孔門之有季路惡言不入於耳也

張孝始

張元字孝始河北萬城人年十六其祖喪明元憂泣晝夜經行以祈福佑復誦藥師經至盲者得視之語遂請七僧燃七層燈轉讀是經七晝夜每日行道祝曰元為孫不孝使祖喪明今以燈光竝施法界乞祖目還明元求代闇是夜夢一神僧以金篦刮其祖目三日遂瘥

劉靈預

劉虬字靈預[1]涅陽人抗節好學宋太始中為當陽令後徙居江陵竟陵王累辟不就報書曰暢餘音於山澤托暮情於魚鳥遂斷穀餌朮麻衣草履長齋禮誦六時不缺註華嚴法華二經

周彥倫

周顒子彥倫建康人顒於鍾山西立隱舍清貧寡欲終日長蔬王儉問曰山中何所食顒曰赤米白鹽綠葵紫蓼後應詔出仕累官國子博士明帝頗好玄理而所為多慘毒顒不為顯諫輙誦經中因緣辠福之事帝亦為之少止太子甞問顒卿精何如胤顒曰三塗八難共所未免然各有累太子曰其累伊何顒曰周妻何肉顒甞建山茨寺於鍾山今草堂寺是也

顏之推

顏之推字子分西魏武平中為黃門侍郎舉家蔬食深崇佛教有顏氏家訓行於世其歸心篇曰神仙之事頗為虗放縱使得仙終當有死不勸汝曹學之佛家三世之事信而有徵家素歸心勿生輕慢其間妙旨具於經論不復於此贊述

戴仲若

戴顒字仲若逵之子才巧如其父江夷甞托顒造觀音像積年未成夜夢神曰江夷與觀音機緣未契可改為彌勒顒即馳報而夷書[A22]已至俱於此夕感夢觸手成妙像今在會稽龍華寺顒超逸多風以剡縣多名山故世居剡桐廬復多名山故復居桐廬[A23]己又愛吳下佳山水復游吳下吳中好事者共為築室至聚石開㵎以居之甞著逍遙論註禮中庸篇永初嘉中累徵不就

謝慶緒

謝敷字慶緒會稽人崇信釋氏初入太平山中十餘年以長齋供佛為業招引同事化導不倦以母老還南山若耶中內史郗愔表薦之徵博士不就郗尚書甞曰謝慶緒識見雖不絕人可以累心處都盡

顏延年

顏延之字延年瑯琊人官至太常卿居身清約不營財利子竣既貴重權傾一朝凡所資供延之一無所受宅宇如舊見竣起宅謂曰善為之無令後人笑汝拙也釋慧亮過江止何園寺講蓮花大小品十地等延之眷德流連每歎曰安汰吐珠玉於前斌亮振金聲於後清言妙緒將絕復興

何子皙

何點字子皙偃之子尚之孫點明目秀眉容貌方雅不以門戶自矜或駕柴車或躡草履隨意所適必醉歸人謂之通隱梁武帝賜以鹿皮巾召見引入華林園詔拜常侍點以手捋帝鬚曰乃欲臣老子耶遂辭去一時名士如陳郡謝瀹吳國張融會稽孔德璋為莫逆友點門世信佛以會稽山多靈異往游焉居若耶山雲門寺兄求弟胤竝從棲遯世號點為大山胤為小山求為東山

劉士光

劉歊字士光平原人奉母兄以孝弟聞母每病夢歊進藥翌日有問弟劉訏常戴穀皮巾披衲衣每游山山澤留連忘返訏善玄言尤精釋典與兄歊聽講鍾山因共卜築有終焉之志歊所著有革終論以為形之於神逆旅之館耳既死神去館乃速朽世稱其達[A24]諡貞節先生

袁景倩

袁粲字景倩幼孤好讀書及長有風操甞著妙德先生傳仕宋累官尚書左僕射出鎮石頭城為劉僧靜所殺子最以身衛父俱死粲語最曰我不失為忠臣汝不失為孝子逸士顧歡偏主道教粲為論以駁之謂孔老教俗為本釋氏出世為宗發軫既殊其歸亦異又仙道以變形為尚泥洹以陶神為先變形者白首窮玄而未能無死陶神者塵惑日損而湛然常住

王淮之

王淮之字元會瑯琊人世尚儒業不信佛法常謂身神俱滅寧有三世耶元嘉中為丹陽令病絕少蘇時建康令賀道力省疾淮之語道力曰身死神存始知釋教不虗道力曰明府生平置論不爾今何見而輙異之耶淮之斂容答云神實不盡佛氏不可不信語訖而終

何子季

何胤字子季少好學師事沛國劉巘受易及禮記毛詩時入鍾山定林寺聽內典仕齊為建安太守每伏臘放囚還家依期而返胤甞與門人議蔬食門人上疏曰變之大者無如死生死生之所重無踰性命性命之於彼極切滋味之在我可賒如云一往一來生死常事則傷心之慘行亦自及胤之末年遂絕血味

蘇瓊

蘇瓊字珍之武強人為清河太守郡父老甞獻瓜二頭瓊置梁上終不割性喜禪理有沙門入謁意欲徵債瓊竟日與之談玄沙門無從啟口弟子問故沙門曰每見府君徑將我入青雲間去何由得論地上事耶遂焚其券

法喜志卷一


校注

[0323001] 端下佚失五行餘 [0325001] 力疑㒵 [0328001] 達疑逵 [0329001] 涅字更勘
[A1] 已【CB】巳【卍續】
[A2] 采【CB】釆【卍續】
[A3] 已【CB】巳【卍續】
[A4] 麈【CB】塵【卍續】
[A5] 采【CB】釆【卍續】
[A6] 斂【CB】歛【卍續】
[A7] 已【CB】巳【卍續】
[A8] 已【CB】巳【卍續】
[A9] 已【CB】巳【卍續】
[A10] 已【CB】巳【卍續】
[A11] 已【CB】巳【卍續】
[A12] 已【CB】巳【卍續】
[A13] 己【CB】已【卍續】
[A14] 已【CB】巳【卍續】
[A15] 采【CB】釆【卍續】
[A16] 已【CB】巳【卍續】
[A17] 祛【CB】袪【卍續】
[A18] 采【CB】釆【卍續】
[A19] 采【CB】釆【卍續】
[A20] 但【CB】伹【卍續】
[A21] 已【CB】巳【卍續】
[A22] 已【CB】巳【卍續】
[A23] 己【CB】巳【卍續】
[A24] 諡【CB】謚【卍續】
下一卷
版權宣告 捐款贊助 流通分享

掃描此二維碼分享

將本經典保存在此設備中,在無網絡時仍可閱讀,並在首頁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