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不二門義
然此迹門談其因果及以自他。使一代教門融通入妙。故凡諸義釋皆約四教及以五味。意在開教悉入醍醐。觀心乃是教行樞機。仍且略點寄在諸說。或存或沒非部正意。故縱有施設詫事附法。或辨十觀列名而[A1]已。所明理境智行位法能化所化。意有能詮。詮中咸妙。為辨詮內始末自他。故具演十妙搜括一化出世大意。罄無不盡。故不可不了十妙大經。故撮十妙為觀法大體。若解迹妙本妙非遙。應知但是離合異耳。因果義一自他何殊。故下文云。本迹雖殊不思議一。況體宗用只是自他因果法故。況復教相只是分別前之四章。使前四章與諸文永異。若曉斯旨則教有歸。一期縱橫不出一念三千世間即空假中理境。乃至利益咸爾。則止觀十乘成今自行因果。起教一章成今化他能所。則彼此照著法華行成。使功不唐捐所詮可識。故更以十門收攝十妙。何者。為實施權則不二而二。開權顯實則二而不二。法既教部咸開成妙。故此十門不二為目一々門下以六即檢之本文[A2]已廣引誠證。此下[A3]但直申一理。使一部經旨晈在目前。一者色心不二門。二者內外不二門。三者修性不二門。四者因果不二門。五者染淨不二門。六者依正不二門。七者自他不二門。八者三業不二門。九者權實不二門。十者受潤不二門。
是中第一從境妙立名。第二第三從智行立名。第四從位法立名。第五第六第七從感應神通立名。第八第九從說法立名。第十從眷屬利益立名。
一色心不二門者。且十如境乃至無諦一々皆有總別二意。總在一念。別分色心。何者。初十如中相唯在色。性唯在心。體.力.作.緣義兼心色。因果唯心。報唯約色。十二因緣苦業兩兼。惑唯在心。四諦則三兼色心。滅唯在心。二諦三諦皆俗具色心。真中唯心。一實及無准此可見。既知別[A4]已攝別入總。一切諸法無非心性。一性無性三千宛然。當知心之色心即心名變。々名為造。々謂體同。是則非色非心而色而心唯色唯心。良由於此。故知但識一念遍見[A5]己他。々生他佛尚與心同。況[A6]己心生佛寧乖一念。故彼彼境法差而不差。
二者內外不二門者。凡所觀境不出內外々。謂託彼依正色心即空即中。空中妙故心色體絕。唯一實性無空假中。色心宛然豁同真淨。無復眾生七方便異。不見國土淨穢差品。而帝網依正終[A7]日炳然。所言內者。先了外色心一念無念。唯內體三千即空假中。是則外法全為心性。心性無外攝無不周。十方諸佛法界有情。性體無殊一切咸遍。誰云內外色心[A8]己他。此即用向色心不二門成。
三修性不二門者。性德只是界如一念。此內界如三法具足。性雖本爾藉智曰修。由修照性由性發修。在性則全修成性。起修則全性成修。性無所移。修常宛爾。修又二種。順修逆修。順謂了性為行。逆謂背性成迷。々了二心々雖不二。逆順二性々事恒殊。可由事不移心則令迷修成了。故須一期迷了。照性成修見性修心二修俱泯。又曉順修對性有離有合。離謂修性各三。合謂修二性一。修二各三共發性三。是則修雖具九九只是三。為對性明修故合修為二。々與一性如水為波。二亦無二亦如波水。應知性指三鄣是故具三。修從性成々三法爾。達無修性唯一妙乘。無所分別法界洞朗。此由內外不二門成。
四因果不二門者。眾生心因既具三軌。此因成果名三涅槃。因果無殊始終理一。若爾因德[A9]已具何不住因。但由迷因各自謂實。若了迷性實唯住因。故久研此因因顯名果。只緣因果理一。用此一理為因。理顯無復果名。豈可仍存因號。因果既泯理性自亡。只由亡智親疎。致使迷成厚薄。迷厚薄故。強分三惑義開六即。名智淺深。故知夢勤加功空名惑絕。幻因既滿鏡像果圓。空像雖即義同而空虗像々。實々故稱理本有。空虗故迷轉性成。是則不二而二立因果殊。二而不二始終體一。若謂因異果。因亦非因。曉果從因々方尅果。所以三千在理同名無明。三千果成咸稱常樂。三千無改無明即明。三身並常俱體俱用。此以修性不二門成。
五染淨不二門者。若識無始即法性為無明。故可了今即無明為性法。法性之無明遍造諸法名之為染。無明之法性遍應眾緣號之為淨。濁水清水波濕無殊。清濁雖由緣而濁成本有。濁雖本有而全體是清。以二波理通舉體是用。故三千因果俱名緣起。迷悟緣起不離剎々那々。性常緣起理一々理之內而分淨穢別則六穢四淨。通則十通淨穢。故知剎那染體悉淨。三千未顯驗體仍迷。故相似位成六根遍照。々分十界各具灼然。豈六根淨人謂十定十。分真垂迹十界亦然。乃由果成等彼百界。故須初心而遮而照。々故三千恒具。遮故法爾空中。終[A10]日雙亡終[A11]日雙照。不動此念遍應無方。隨感而施淨穢斯泯忘淨穢故。以空以中仍由空中轉染為淨。由了染淨空中自亡。此以因果不二門成。
六依正不二門者。[A12]已證遮那一體不二。良由無始一念三千。以三千中生.陰二千為正。國土一千屬依。依正既居一々心々豈分能所。雖無能所依正宛然。是則理性.名字.觀行[A13]已有不二正依之相。故使自他因果相攝。但眾生在理果雖未弁。一切莫非遮那妙境。然應復了諸佛法體非遍而遍。眾生理性非局而𡱈。始終不改大小無妨。因果理同依正何別。故淨穢之土勝劣之身。塵身與法身量同。塵國與寂光無異。是則一々塵剎一切剎。一々塵身一切身。廣狹勝劣難思議。淨穢方所無窮盡。若非三千空假中。安能成茲自在用。如是方知生佛等。彼此事理㸦相收。此以染淨不二門成。
七自他不二門者。隨機利他事乃憑本。々謂一性具足自他方至果位。自即益他。如理性三德三諦三千。自行唯在空中。利他三千赴物。々機無量不出三千。能應雖多不出十界。々界轉現不出一念。土々互生不出寂光。眾生由理具三千故能感諸佛。由三千理滿故能應々遍。機遍欣赴不差。不然豈能如鏡現像。鏡有現像之理。形有生像之性。若一形對不能現像。則鏡理有窮形事未通。若與鏡隔則容有是理。無有形對而不像者。若鏡未現像由塵所遮。去塵由人磨。像非關磨者。以喻觀法大旨可知。應知理雖自他具足。必藉緣了為利他功。復由緣了與性一合。方能稱性施設萬端。則不起自性化無方所。此由依正不二門成。
八三業不二門者。於化他門事分三密。隨順物理得名不同。心輪鑒機二輪設化。現身說法未曾毫差。在身分於真應。在法分於權實。二身若異何故乃云即是法身。二說若乖何故乃云皆成佛道。若唯法身應無垂世。若唯佛道誰施三乘。身尚無身說必非說。身口平等等彼意輪。心色一如不謀而化。常冥至極稱物施為。豈非百界一心。界々無非三業。界尚一念三業豈殊。果用無虧因必稱果。若信方知三密本有。百界三業俱空假中。故使稱宜遍赴為果。一々應色一々言音。無不百界三業具足。化復作化斯之謂歟。故一念凡心[A14]已有理性三密相海。一塵報色同在本理毗盧遮那。方乃名為三無差別。此以自他不二門成。
九權實不二門者。平等大慧常鑒法界。亦由理性九權一實。々復九界權亦復然。權實相冥百界一念。不可分別任運常然。至果乃由契本一理。非權非實而權而實。此即如前心輪自在。致令身口赴權實機。三業一念無乖權實。不動而施豈應隔異。對說即以權實立稱。在身則以真應為名。三業理同權實冥合。此以三業不二門成。
十受潤不二門者。物理本來性具權實。無始薰習或實或權。々實由薰理恒平等。遇時成習行願所資。若無本因薰亦徒設。遇薰自異非由性殊。性雖無殊必藉幻發。幻機幻感幻應幻赴。能應所化並非權實。然由生具非權非實成權實機。佛亦果具非權非實為權實應。物機契應身土無偏。同常寂光無非法界。故知三千同在心地。與佛心地三千不殊。四微體同故權實益等。此以權實不二門成。
是故十門々門通入色心。乃至受潤咸然。故使十妙始終理一。如境本具三依理生解。故名為智々解導行。々解契理。三法相符不異而異。而假立淺深設位簡濫三法。只是證彼理三。下之五章三法起用。三法既是一念三千既空假中成故有用。若了一念十方三世諸佛之法本迹非遙。故重述十門令觀行可識。首題既爾。覧別為總符文可知。
十不二門義(終)
點本云。元久元年六月二十八日依朱點本移點畢 沙門心性(云云)
- 傳教大師將來台州錄云。十不二門義一卷
- 同越州錄云。十不二科文一卷
- 智證大師將來目錄云。十不二門義一卷(妙樂)
- 諸師製作書目錄云。十不二門義一卷(妙樂大師)
- 諸宗書籍目錄(延喜十四年玄日大法師奉勅撰)云。十不二門義。止觀和尚述
- 大師撰述目錄(修禪和尚所記)云。十不二義集(一卷十二紙)
考異
示珠指作法華十妙不二門。註十不二門作法華本迹十不二門。指要鈔.文心解及明藏本並作十不二門。顯妙解作法華玄記十不二門○今謂義同四種四諦義。七種二諦義。三諦義。四悉檀義。十法界義等之義。義字不可無也。
然此近刻本點然字讀シカルニ或シカモ古本不讀然字。然此二合訓コノ者。與今本同○今案然此合訓。例猶論語如示諸斯(文)。其斯之謂(文)。廣韻.龍龕手鑑並云。然。語助也。又如也。是也(文)。又案禮記云。穆公召縣子而問然曰(文)。注云。然。之言焉也(文)。嘉應元年清原氏點本禮記。問字讀トフテ。而於然字傍細注不讀。
皎註十.文心.顯妙.明本.永正書寫本並作皎。寬喜書寫本.示珠弘安板釋籤.貞治書寫釋籤.元和活板科本釋籤.惠心僧都點板本科籤.寬永書寫科籤並與今本同。
心色註十.顯妙.明本並作色心。寬喜本.示珠.宋藏.釋籤.弘籤.貞籤.科籤諸本並與今同。
及無顯妙無字下加諦字。
體同註十.指要.文心.顯妙.明本.日遠記.宋籤並作體用。寬喜本.永正本.示珠猪熊鈔.惠海談.日朝記.弘籤.貞籤.科籤諸本並與今同○今謂下。有尚與心同因果理同四微體同之語。文義一轍也。作用之訛可知。
[A15]己他註十.指要.文心.顯妙.明本.宋籤並他字下加生佛二字。寬喜本.示珠.日朝.弘籤.貞籤.科籤諸本並與今同○今謂[A16]己即心法三千。他者生佛三千。於遍見字其義自見。何煩添字為。
即空即中妙故心色註十.指要.文心.明本.宋籤並作即空假中即空假中妙故色心。寬喜本.永本.示珠.猪熊.日朝.弘籤.貞籤.科籤諸本並與今同○今謂下有法爾空中以空以中乃至唯在空中之語。皆以空中對假而說。妄加假字者。義不穩也。
終曰炳焉註十.指要.文心.顯妙.明本.宋籤並日作自。寬喜本.示珠.猪熊.弘籤.貞籤.科籤諸本並與今同○今謂以下終日雙亡終日雙照對見。此文不見差品即雙亡也。終日炳焉義當雙照。日字之允可見○近刻本日形長作。古本曰形方作。與今同○今案陀羅尼對譯嚩曰哩字作方形。但明藏經曰作長形耳。凡唐[A17]已上書曰二字俱作方形。是故古書遇二字或相疑之。尚書云。即命曰記功(文)。毛詩云。豈不曰戒(文)。並陸氏釋文云音越。一音人實反(文)。又案。說文云。以口一象形。古文象形(文)。篇韻貫珠集云。六書之法一。象形象物之形作字。日月之字是也(文)。口作方形則曰形須然者。又說文云从口乙聲。亦象口氣出也。凡之屬皆以(文)。書家者流說云。曰者口左隅相連。者缺隅不連。以分兩字云云。毛晉校刊說文揩字曰。如書家說。
智修註十.指要.文心.顯妙.明本.宋籤並作智起修。寬喜本智作知。而傍書智。示珠智作知。猪熊.惠海.日朝.弘籤.貞籤.科籤諸本並與今同○今謂修性即為理智。故云由修照性。若作起修。則下發修語煩重也。
一期示珠期作其。寬喜本作其。而傍書期。自餘諸本與今同。
二修註十.指要並作二心。
曉註十作了。
波水寬喜本.註十並作波為水。
知夢示珠.註十.指要.顯妙.明本.宋籤並作如夢。寬喜本.弘籤.貞籤.科籤諸本並與今同。
空名註十作空冥。
像々實々一本作像實々々。其餘諸本作像實像實○今案。古卷本毛詩作嗟々嘆々之不足故。詠々歌々之不足故(文)。振々君子歸々哉々(文)。十三經本作嗟歎之嗟歎之(乃至)永歌之永歌之(文)。歸哉歸哉(文)。善相公奉菅家書政事要略作努々力々。本朝文粹作努力努力。敺陽侚書幸々甚々。弘法大師書所々望々莫々責々。古書存者皆一例也。
性成註十.指要.文心.顯妙.明本並作成性。宋籤作應成性。寬喜本.示珠.猪熊.弘籤.貞籤.科籤諸本並與今同。
因異果寬喜本作因果異。而傍書異果。
三身並註十.指要.文心.顯妙.明本並身作千。寬喜本.示珠.宋籤.弘籤.貞籤.科籤諸本並與今同○今謂此門初舉三軌三涅槃至此結之。若結三軌。以陰生土則不親也。守護章云。實教三身俱體俱用。可見不許三身俱體俱用者。同麤食者執見矣。
法性之(乃至)明之註十.指要.文心.顯妙.明本.宋籤並二之字下有與字○今謂。古文之法詳曰之與。略曰與。曰之。其義是同。例如七之與八。或為七與八。或為七之八也。
號註十作名。
雖由註十.顯妙並作雖即由。
正依寬喜本.示珠.註十.文心.顯妙並作依正。宋籤.弘籤.貞籤.科籤諸本與今同。
能應註十作能化。
與鏡文心.元和科籤並作形與鏡。
像非示珠.宋籤並作像現非。註十.文心.顯妙.明本並作現像非。寬喜本作像現非。而現字墨抹。弘籤.貞籤.科籤諸本並與今同。
化無示珠.宋籤並作應無。
界一心示珠心作念。
若信註十.指要.文心.顯妙.科籤諸本並信字下加因果二字。寬喜本.示珠.弘籤.貞籤並與今同。
本有示珠.註十.指要.顯妙.明本.宋籤並作有本。寬喜本.文心.弘籤.貞籤.科籤諸本並與今同。
斯之寬永科籤之作以。
亦由一古本由字無。寬喜本有由而墨抹。
念不註十作念亦不。
則以一古本則字無。示珠.文心.顯妙.明本.宋籤並則作即。
或實或權註十.文心.明本並作或權或實。寬喜本.示珠.顯妙.宋籤.弘籤.貞籤.科籤諸本並與今[A18]同○今謂上文心色正依此之實權。例之諸經。人天天人互用。孝經感應曰應感。其他如呂律陰陽。西東小大等。或依言便。或約義便。上下互用之類不尠。
理恒明本恒作常。
幻赴註十脫。
生具文心作性具。
契應註十.文心.顯妙.明本並作應契。
故權示珠.註十.文心.顯妙並脫故字。
本具註十.文心.顯妙.明本.宋籤並作本來具。
三法既註十脫三法。
既空示珠.註十.文心.明本並作即空。寬喜本.顯妙.弘籤.貞籤.科籤諸本並與今同。
覽文心.顯妙.會本指要並作攬。寬喜本.示珠.註十.明藏指要.明本.永正本.弘籤.貞籤.科籤諸本並與今同○上曰攝別入總。今謂攝覽二字俱訓為取。文選文賦云。覽營魂以探賾。濵連珠云。覽影偶質不能解獨(文)。攬又訓觀。羲之蘭亭帖云。後之攬者亦將有感斯文(文)。覽攬音同義通。猶成城解懈頻嚬章慞諸字音義俱通也。陸氏經典釋文云。音堪互用。義可並行(文)。蓋謂此類也。
No. 925-A
右十不二門義。以大原如來藏中古板本所翻刻也。此本傳為以根本大師手書所鏤板者。字樣之古雅。筆勢之飛動。與山家本法華經及開結二經無差毫末。則真大師手迹而存今千歲之後者。可謂無價寶珠也哉。如其訓點及元久等數字。葢後人以朱所加也。又有一本尾記云。以慈覺大師之點點之。訓點亦出於祖師。可尚也。猪熊抄云。本朝古本者。山家將來本也。對䆳滿(二師)而稟承之本。故雖一字不可有謬也。良大師航海之行。意在求善本教乘。故瑯瑘道䆳座主勾當書寫。台州陸淳[A19]刺史印記目錄。此書儼然載其目錄。又延喜年間勅撰目錄亦載此書也。可見山家本者本朝初傳之古本而為第一善本也。若宋僧知禮於指要鈔叨議本朝教乘者。葢依不知本朝有此善本矣。況示珠指之作在宋雍熈三年丙[A20]戌。則後於延曆將來者百八十年。後於延喜目錄者七十餘年也。既有先傳之善本。何據後人之杜撰。指要所云不亦妄乎。今刻此善本。更對挍諸本。彼此照著使是非皎。凡宋本竄改不止。此書別作古本.宋本.明本優劣辨詳之。庶幾學者開擇法之眼。正得道之針云爾。
校注
【經文資訊】《卍新續藏》第 56 冊 No. 925 十不二門義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0-07-14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卍新續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CBETA 掃瞄辨識,CBETA 提供基本句讀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