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信[1]論一心二門大意
夫一心法界者非理非事以非理故舉體起萬像之事以非事故全體成一味之理以成一味故性相平等名真如門以起萬像故因果差別稱生滅門[2]以平等不異差別之平等故真如門內亦攝體用因果矣[3]以差別[4]不異平等之差別故生滅門中亦示自體性淨也所以二門之中各攝諸法然則證斯一心之源者不動一身而徧十方之界入其普門者無移一念而窮三企之劫文殊法王恒居因位而[5]猶稱覺母觀音大士既成果德而更徊惱界余幸生東隅僅會遺典雖慨不見佛而慶聞幽宗卒下愚之情括聖上之跡作四句之頌述二門之旨庶幾懸乎日月傳乎曠代矣則作頌曰。
釋曰最初句中上平等者是一心法界諸法之總體諸法之中實貫於二門以為宗肝故[6]論云依一心法有二種門一心真如門二心生滅門此二種門各攝一切世間出世間法等又云心真如者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也既總體而平等故名平等下平等者是心真如門情非情之通體淨不淨之等依其一心法界舉體寂靜遠離名言畢竟平等更無能所之差別何有性相之殊異故論云是故一切法從本[A1]已來乃至畢竟平等無有變異不可破壞唯是一心故名真如既通[7]體而無別故名平等問一心與真如是有何異邪解云一心法界者[8]括因果理事而為中實是名一心心真如門者因果理事平等一味寂名言而為通體是名真如然則一心總理事而非理事強號之[9]曰一心矣真如直爾就理體而寂名言假名[10]言云真如矣。
第二句中上平等者還真如門也下差別者生滅門中性淨本覺謂一心法界雖自性不動而隨他動轉諸法自體而似各異不動平等而成差別譬如水波故云差別故論云心生滅門者依如來藏故有生滅心[11]又云自體本覺也。
[12]第三句中上差別者生滅門中自體本覺也下差別者生滅門內無明業相等也謂隨染本覺不失自性不動而隨他無明薰動而變成業相轉[13]相等恒沙萬像故云差別故論云以依不覺故心動說名為業覺則不動動則有苦果不離因故等又[14]經本云不思議薰不思議變是現識因等又[15]有經云一味藥隨其流處有種種味等問性淨本覺[16]與隨染本覺有何差別又隨染本覺與根本不覺亦有何異邪解云如來藏心自性不動義名性淨本覺[17]即藏心隨他動之義是名隨染本覺自性動義名根本無明譬如濕性之水是自性不動不失濕性故隨風之波是隨他動義變動波浪故其起浪之風是自性動義能令動水故一心之藏亦復如是自性不動故從本是佛[18]耳隨他動故猶[19]如凡夫故證一心[20]源之時息隨他動之凡愚成四智圓明之正覺依[21]之正覺之智滅自性動之無明如風止時波即歸水風是永滅准思可知。
上來三句明一心流轉義故第四句結云一心流轉[22]本際經云即此法[23]身流轉五道名為眾生又[24]有經偈云無明力最大能動一法界遍生死等。
第二行最初句中上差別者恒沙萬像也下差別者還是自體本覺也謂此無明所動眾生之心[25]因本覺內薰之力緣佛菩薩善友之力初信一心之本源還起本覺之淨用故更還云差別之差別故論云以此妄心有厭求因緣故即薰習真如自信[A2]己性知心妄動無前境界修遠離法等。
第二句中上差別者還是性淨本覺也下平等者更亦心真如門也謂既信[A3]己性之一心其信心決定是名十信位[1]此十信之位既起決定之信依此[2]信故更解一心之源其心解決定名十解位此十解之位既起決[3]定解依此解心[4]發起隨順一心方便之行其行決定名十行位此十行之位所修之行既順一[5]心源無所不徧故以廣大之作意總攝所修之行迴向三處謂法界理及諸佛界并諸眾生界是名三處是迴向決定名十迴向以此迴向決定故成四善根位決擇分善此善根決定名四善根以此善根決定故世第一[6]心無間即入初地見道之位最初隨分證一心之性此一心之性無所不徧[7]故名徧滿法界既無所不徧故名平等故論云以如實知無前境界種種方便起隨順行等。
第三句中上平等者還是心真如門也下平等者亦是一心法界也謂既見道之位初證一心之性漸次修遠離之法還到金剛之位三企之行窮一念之間圓智斯起無明即滅成自然業起不思議用是名究竟覺是究竟覺名始覺佛斯則究竟[8]覺一心理故始覺之智還同本覺既以始本無二故冥合真如寂靜一味故論云以始覺者即同本覺又云而實無有始覺之異以四相俱時而有皆無自立本來平等同一覺故既本覺智冥合真如法界一[9]相無能所殊還盡一心之源得徧滿之身是名一法身斯一大法身窮十方而無不徧亘三世而無不到一切眾生常見而不知故朝夕唱云敬禮常住三寶故[10]大經云十方諸世界一切群生類普見天人尊清淨妙法身[11]又云無盡平等妙法界悉皆充滿如來身無取無[12]記永寂[13]靜為一切歸故出世又[14]此論云離念相者等虗空界無所不徧法界一相即是如來平等法身等。
上來三句明一心還源義故[15]流轉本際經云即此法[16]界返流盡源說名為佛所以第四句結云一心還源義。
校注
[0152001] 一無論字 [0152002] 以上一有但字 [0152003] 一無以字 [0152004] 不作非 [0152005] 一無猶字 [0152006] 論云併引解釋分初及立義分 [0152007] 一無體字 [0152008] 括一作總 [0152009] 曰一作目 [0152010] 言一作之 [0152011] 又云立義分及三大最初取意 [0152012] 一無第三已下十七字 [0152013] 一無相字 [0152014] 經本四卷楞伽一 [0152015] 有經涅槃經七南本八抄要 [0152016] 一無與隨已下十四字 [0152017] 即下一有其字 [0152018] 耳一作身 [0152019] 如一作名 [0152020] 源之作之源 [0152021] 之一作此 [0152022] 本際經者次下引云流轉本際經並抄不增不減經 [0152023] 身一作界 [0152024] 有經偈云恐容勝鬘經抄要然彼非偈更撿 [0152025] 一無因字 [0153001] 一無此等五字 [0153002] 信下一有心字 [0153003] 定下一有之 [0153004] 發作故亦 [0153005] 心下一有之字 [0153006] 一無心字 [0153007] 一無故字 [0153008] 一無覺字 [0153009] 一無相字 [0153010] 大經晉華嚴十四兜率天宮菩薩雲集讚佛品偈 [0153011] 又云晉華嚴一淨眼品善光海大自在天嘆佛偈 [0153012] 記一作起 [0153013] 靜經作滅 [0153014] 一無此字 [0153015] 流轉本際經抄不增不減經 [0153016] 一無界字 [0153017] 一無論字 [0153018] 大意作義【經文資訊】《卍新續藏》第 45 冊 No. 754 起信論一心二門大意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0-07-1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卍新續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CBETA 掃瞄辨識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