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746
拾毗尼義鈔科文
- ▲校勘義鈔序科分(二)
- 初題號
- 二序文(二)
- 初敘世傳訛
- 二是下明今校對(二)
- 初敘意分科
- 二初下隨科牒釋(三)
- 初撰述來意(二)
- 初牒章
- 二夫下隨釋(三)
- 初明今正意(二)
- 初別示(二)
- 初事鈔本意
- 二然下義鈔元由
- 二是下雙結
- 初別示(二)
- 二或下別點異說
- 三吾下引文誡證(三)
- 初敘起
- 二鈔下列(四)
- 初引文證
- 二又下以義證
- 三又下約時證
- 四又下憑古證
- 三釋下指略
- 初明今正意(二)
- 二駮古異議(二)
- 初牒章
- 二通下隨釋(二)
- 初引古
- 二古下斥非(三)
- 初指昔評量
- 二原下明今正斷(三)
- 初斥初義
- 二又下斥次義
- 三又下斥後義
- 三用下總結示勸
- 三校本差互(二)
- 初標分
- 二初下隨釋(三)
- 初辨諸本(二)
- 初標章
- 二天下隨釋(三)
- 初列示三本(三)
- 初見行本
- 二後下後古本
- 三近下永嘉本
- 二後下斥古妄分
- 三今下明今所存
- 初列示三本(三)
- 二正名題(二)
- 初標章
- 二此下隨釋(二)
- 初正明題目
- 二又下因示撰號
- 三定品次(二)
- 初標章
- 二自下隨釋(三)
- 初元無品次
- 二然下古本倒亂
- 三昔下改正可取(二)
- 初敘由
- 二毗下列示
- 初辨諸本(二)
- 初撰述來意(二)
- ▲拾毗尼義鈔科分(二)
- 初題號(二)
- 初標題
- 二撰號
- 二本文(十六)
- 初毗尼大綱(三)
- 初總標
- 二第下列釋(六)
- 初佛世不分(二)
- 初標徵
- 二如下隨釋(二)
- 初示本有五名(二)
- 初正明制意
- 二若下反實證成
- 二若下顯不分所以(二)
- 初引文
- 二何下義例(二)
- 初舉三乘例顯(二)
- 初正明
- 二釋難
- 二又下約二義釋通
- 初舉三乘例顯(二)
- 初示本有五名(二)
- 二辨廣略異(三)
- 初標章
- 二準下隨釋(二)
- 初六佛具說
- 二問下會諸教相違(二)
- 初通四分律(二)
- 初敘問
- 二首下引答(二)
- 初引首解答
- 二更下牒前轉難
- 二通涅槃經
- 初通四分律(二)
- 三此下結示
- 三說戒時節(二)
- 初標章
- 二如下隨釋(二)
- 初師資各說不同(三)
- 初正明
- 二故下引證
- 三釋疑
- 二然下如來自說遠近(二)
- 初正明時節
- 二善下重示異見
- 初師資各說不同(三)
- 四五師任持(二)
- 初標章
- 二依下隨釋(三)
- 初詳定年數
- 二第下列示相傳(三)
- 初第一師
- 二第二師
- 三又下後三師
- 三然下正顯不分
- 五五部分張(二)
- 初標章
- 二然下隨釋(二)
- 初本部初分(二)
- 初通敘所因
- 二又下引經委示(二)
- 初大集經(七)(如文)
- 二若下遺教法律
- 二此下五部重分(二)
- 初三藏口傳
- 二佛下文殊問經
- 初本部初分(二)
- 六分總別(二)
- 初標章
- 二前下隨釋(二)
- 初通分諸部(二)
- 初正明
- 二問下釋妨
- 二專論四分
- 初通分諸部(二)
- 初佛世不分(二)
- 三毗下結示
- 二起戒差別○
- 三十三難○
- 四不學無知○
- 五轉業變根○
- 六破僧大意○
- 七時非時○
- 八四波羅夷○
- 九十三僧殘○
- 十二不定○
- 十一三十捨墮○
- 十二九十單提○
- 十三提舍尼○
- 十四眾學戒○
- 十五七滅諍○
- 十六四諍○
- 初毗尼大綱(三)
- 初題號(二)
- ○二起戒差別(二)
- 初總標
- 二第下列釋(十)
- 初敘名略解(二)
- 初標章
- 二起下正釋(二)
- 初通示五受(二)
- 初總徵
- 二一下別釋(五)(如文)
- 二此下料簡二五(二)
- 初明上法(二)
- 初古解
- 二又下今義
- 二第下簡作業(二)
- 初分示六種(二)
- 初正示
- 二釋妨(二)
- 初問邊地獨言持律(二)
- 初問答釋通
- 二因下因問二事(二)
- 初總問
- 二解下別釋(三)(如文)
- 二問遣信不同殺盜
- 初問邊地獨言持律(二)
- 二然下結顯通別
- 初分示六種(二)
- 初明上法(二)
- 初通示五受(二)
- 二僧尼通別(二)
- 初標章
- 二如下隨釋(二)
- 初正示僧尼(二)
- 初引婆論總示
- 二摩下引諸文別簡(三)
- 初善來上法
- 二三下三歸(三)
- 初正明
- 二問下釋妨
- 三比下簡示
- 三婆下八敬
- 二若下兼明時處(二)
- 初對時
- 二若下論處(二)
- 初三洲(四)
- 初善來八敬(二)
- 初正明
- 二問答
- 二羯磨
- 三上法
- 四三語(二)
- 初義決
- 二故下引證
- 初善來八敬(二)
- 二北洲
- 初三洲(四)
- 初正示僧尼(二)
- 三二覺得戒(二)
- 初標章
- 二若下隨釋(二)
- 初正明(二)
- 初如來得戒(二)
- 初正示(二)
- 初果中得
- 二若下因中得(三)
- 初引示
- 二然下融會
- 三又下覆釋
- 二釋疑(二)
- 初舉惡盡以問
- 二引不護以難
- 初正示(二)
- 二獨覺得戒(二)
- 初正問得否
- 二引教申難(二)
- 初敘難
- 二釋通(二)
- 初順婆論答
- 二今下依善見解
- 三若下引佛例證
- 初如來得戒(二)
- 二釋妨(二)
- 初問自然得名不同
- 二問二覺假教以否
- 初正明(二)
- 四師資不同(二)
- 初標章
- 二婆下隨釋(二)
- 初正明(二)
- 初明五受
- 二若下辨七眾
- 二釋妨(七)
- 初問善來佛秉
- 二問八敬遙宣
- 三問佛不作師
- 四問尼無論義
- 五問僧無遣信(二)
- 初問答釋通
- 二引難轉問
- 六問上法不同(二)
- 初引文以問
- 二約義以答(二)
- 初約方便答
- 二又下約俱得答(二)
- 初正解
- 二釋妨
- 三又下約從勝答(二)
- 初正解
- 二釋妨
- 七問俗人得果(二)
- 初問經律相違
- 二問涅槃差別
- 初正明(二)
- 五位列凡聖(二)
- 初標章
- 二依下隨釋(三)
- 初善來
- 二三歸八敬(二)
- 初準婆論局內凡(二)
- 初正明
- 二釋妨
- 二又下約義通外凡
- 初準婆論局內凡(二)
- 三羯磨
- 六發戒時節(二)
- 初標章
- 二善下隨釋(五)
- 初善來
- 二上法
- 三三語(二)
- 初正示
- 二釋疑(二)
- 初引智論立問
- 二據母論答通(二)
- 初總舉
- 二一下列釋(五)
- 初翻邪
- 二五戒(二)
- 初明簡淨
- 二問時節(三)
- 初敘問
- 二答釋(二)
- 初約受歸得
- 二又下約說相得
- 三首下簡判
- 三八戒
- 四十戒
- 五具戒
- 四八敬
- 五羯磨(二)
- 初引示二解
- 二釋通疑妨(二)
- 初引安居例難
- 二問下約多義釋通(三)
- 初舉不結反破
- 二又下據所屬以分
- 三又下約時法以簡
- 七五受漸頓(二)
- 初標章
- 二婆下隨釋(二)
- 初引論指局
- 二今下約義皆通(二)
- 初通示五受
- 二別問羯磨(二)
- 初舉頓違漸以問(二)
- 初敘問
- 二答通(二)
- 初引論以解
- 二若下引經以示
- 二約夏例戒以難(二)
- 初敘問
- 二釋通(二)
- 初正釋
- 二若下轉難
- 初舉頓違漸以問(二)
- 八作法不同(二)
- 初標釋
- 二善下正釋(二)
- 初正明多少(二)
- 初列示四受
- 二善下對校差別(三)
- 初八敬校善來
- 二三下三語校八敬(二)
- 初正示
- 二三下會通
- 三羯下羯磨校三語
- 二此下兼示次第(二)
- 初總列五受
- 二別問三戒(三)
- 初明三戒
- 二羯下辨三歸
- 三其下點八敬
- 初正明多少(二)
- 九受隨同異(二)
- 初標章
- 二同下隨釋(二)
- 初無作戒(二)
- 初明同
- 二辨異
- 二若下作戒(二)
- 初明同
- 二辨異
- 初無作戒(二)
- 十問答料簡(二)
- 初標章
- 二受下隨釋(五)
- 初沙彌戒(二)
- 初示方軌
- 二釋疑妨(二)
- 初問列相
- 二問四依
- 二沙彌尼戒(二)
- 初問請師不同
- 二問下引和上轉難
- 三問下式叉戒(二)
- 初問男女有無
- 二學下示六法之相(三)
- 初正明
- 二問下釋疑
- 三僧下指略
- 四又下具足戒(二)
- 初明和上是非(三)
- 初和上非法
- 二善下不乞不請
- 三十下師不現前
- 二問二師差別(二)
- 初問戒師不差(二)
- 初約義釋通
- 二約結集難
- 二問教師不知
- 初問戒師不差(二)
- 初明和上是非(三)
- 五本法尼戒(二)
- 初開聽羯磨(二)
- 初約義釋通
- 二約法例難
- 二又下受[A1]已說相
- 初開聽羯磨(二)
- 初沙彌戒(二)
- 初敘名略解(二)
- ○三十三難(三)
- 初標章
- 二第下隨釋(七)
- 初隨難略解(四)
- 初總舉
- 二此下列釋(十)
- 初邊罪(二)
- 初標
- 二問下釋(二)
- 初正示名義(二)
- 初總敘諸妨
- 二今下一義釋通
- 二問下簡辨異名
- 初正示名義(二)
- 二壞尼(二)
- 初標
- 二如下釋(三)
- 初引教正明(二)
- 初僧祇(二)
- 初引示
- 二問下釋疑
- 二善見
- 初僧祇(二)
- 二有下諸師異判(二)
- 初他師解
- 二首師解
- 三問答釋疑(三)
- 初問殺汙不同
- 二問受報差別
- 三問尼無汙尼(二)
- 初引破僧例難
- 二解下約義釋通(二)
- 初約不同釋
- 二又下據成難釋
- 初引教正明(二)
- 三賊心(二)
- 初標
- 二善下釋(二)
- 初引文顯相(二)
- 初通示三種
- 二僧下別顯偷法
- 二此下約義決通
- 初引文顯相(二)
- 四破二道(二)
- 初標示
- 二釋疑(二)
- 初明沙彌破內非難
- 二問二眾犯重不障
- 五黃門(二)
- 初標
- 二依下釋(三)
- 初十誦五種
- 二依下僧祇六種
- 三依下四分五種
- 六殺父母(二)
- 初雙標
- 二善下合釋
- 七殺父母(二)
- 初雙標
- 二善下合釋
- 八殺羅漢(二)
- 初標
- 二伽下釋
- 九破僧(二)
- 初標
- 二伽下釋(二)
- 初正示
- 二通疑
- 十出血(二)
- 初標
- 二問下釋(二)
- 初問立名異餘逆
- 二四下明非害何成難(二)
- 初問答釋疑
- 二如下引文以證(三)
- 初毗婆沙論
- 二十住婆沙論
- 三菩薩藏經
- 初邊罪(二)
- 三餘下指略
- 四問下明前後
- 二依名出體(二)
- 初標示
- 二黃下隨釋(二)
- 初出體(二)
- 初約義出體
- 二問答釋疑(二)
- 初問五逆五體
- 二問邊逆開合
- 二如下得名
- 初出體(二)
- 三諍名廢立(二)
- 初標
- 二問下釋(二)
- 初問十三獨稱難
- 二問第一獨名邊(二)
- 初問答釋通
- 二難前二破(二)
- 初舉尼邊類難
- 二解下引多義釋通(三)
- 初尼無邊義
- 二又下違教有無
- 三又下通別非類
- 四收難盡不(二)
- 初標舉
- 二一下隨釋(二)
- 初收不盡(二)
- 初示餘難(二)
- 初引教列相
- 二然下總簡須否
- 二多下明衣鉢
- 初示餘難(二)
- 二一下收盡(二)
- 初正明
- 二釋妨(二)
- 初問年少非難(二)
- 初問答釋通
- 二引和上例難
- 二問不說八難
- 初問年少非難(二)
- 初收不盡(二)
- 五三障對收(二)
- 初標
- 二黃下釋(二)
- 初約義收
- 二明寬狹(二)
- 初總問
- 二別答(二)
- 初答寬狹
- 二若下答輕重
- 六明通塞(二)
- 初標
- 二問下釋(四)
- 初明難(二)
- 初明非畜不分
- 二問諸天非難
- 二若下論處
- 三就下就時
- 四若下對人
- 初明難(二)
- 七約戒前後(二)
- 初標
- 二若下釋(二)
- 初總示諸位
- 二一下別簡受具(二)
- 初通標
- 二破下別釋(三)
- 初破道二形
- 二非下非畜
- 三五下黃門
- 初隨難略解(四)
- 三十下結略
- ○四不學無知(二)
- 初標章
- 二第下隨釋(四)
- 初對解漸頓(二)
- 初標
- 二一下釋(三)
- 初正明漸頓(二)
- 初約頓結解
- 二此下據漸頓解
- 二其下二罪文證(三)
- 初引文
- 二此下立難
- 三又下釋通
- 三然下示所學教(二)
- 初示二教
- 二此下配事法(二)
- 初總分
- 二制下別配(二)
- 初制門
- 二聽門
- 初正明漸頓(二)
- 二別解漸頓(二)
- 初總示
- 二所下別釋(二)
- 初不學通漸頓
- 二云下無知唯局漸
- 三結之分齊(二)
- 初總標
- 二言下別釋(三)
- 初就教
- 二對行
- 三從根
- 四可懺以不(二)
- 初標舉
- 二問下隨釋(二)
- 初通問
- 二別解(二)
- 初不學可懺(二)
- 初正解
- 二通妨
- 二又下二俱可懺
- 初不學可懺(二)
- 初對解漸頓(二)
- ○五轉業變根(二)
- 初標舉
- 二第下隨釋(七)
- 初轉業(二)
- 初標
- 二經下釋(二)
- 初根業兩異
- 二如下引教明根(二)
- 初轉成男女
- 二善下轉成餘類(二)
- 初二形
- 二黃門
- 二受戒得不(二)
- 初標
- 二如下釋(二)
- 初列釋(三)
- 初僧中師資互轉
- 二若下僧尼二僧互轉
- 三若下尼中師資根轉
- 二須下引證
- 初列釋(三)
- 三能防廢興(二)
- 初標舉
- 二今下列釋(二)
- 初就戒體(二)
- 初標
- 二若下釋(二)
- 初多無作解(二)
- 初體減
- 二若下體增
- 二一無作解(二)
- 初正解
- 二釋疑(二)
- 初約具發問名
- 二引煖法轉難(二)
- 初申問
- 二答釋(二)
- 初總標
- 二一下列釋(二)
- 初約懷胎解
- 二又下據強弱解(二)
- 初約義正解
- 二難前相違
- 初多無作解(二)
- 二次下就教(二)
- 初標
- 二若下釋(二)
- 初明不廢
- 二若下通廢興
- 初就戒體(二)
- 四順行法(二)
- 初標示
- 二但下隨釋(三)
- 初明作不(二)
- 初不同犯
- 二諸下同犯(二)
- 初僧變為尼
- 二若下尼變為僧
- 二十下引文示(二)
- 初十誦
- 二伽論
- 三約捨戒例問
- 初明作不(二)
- 五違行法(二)
- 初標示
- 二[A2]但下隨釋(二)
- 初不同犯
- 二若下同犯(二)
- 初正明
- 二釋妨(二)
- 初問不重與法(二)
- 初問答釋通
- 二何下對簡顯行
- 二問懺罪不同(二)
- 初問答釋通
- 二引解界例難
- 初問不重與法(二)
- 六結界成不(二)
- 初標
- 二十下釋(二)
- 初引文以示(三)
- 初明合眾都轉
- 二問事轉不轉
- 三明秉法獨轉
- 二約義伸問(二)
- 初問受結不同
- 二引持說例難(二)
- 初問答釋通
- 二例前轉難
- 初引文以示(三)
- 七衣藥資緣(二)
- 初標
- 二若下釋(二)
- 初出異解
- 二善下引正說(二)
- 初引教正明
- 二約同罪難(二)
- 初問答釋通
- 二若下引僧殘難
- 初轉業(二)
- ○六破僧大意(二)
- 初標章
- 二第下隨釋(五)
- 初破僧體異(三)
- 初列示多位
- 二今下正明體相(三)
- 初羯磨法輪分二
- 二就下理事二和分二
- 三又下行法眾法分二(三)
- 初總標
- 二一下列釋(二)
- 初行法輪
- 二眾法輪
- 三要下結示
- 三上下簡辨律論
- 二解破法輪(二)
- 初標
- 二問下釋(二)
- 初總問
- 二指下別釋(三)
- 初八正輪
- 二今下行輪(二)
- 初標舉
- 二一下隨釋(二)
- 初一二(二)
- 初列示二種
- 二引和以難
- 二三下第三(二)
- 初正明
- 二釋難(二)
- 初引本律正難
- 二約得罪轉難
- 初一二(二)
- 三若下就教(二)
- 初正明
- 二如下引證
- 三二破異(二)
- 初標舉
- 二第下隨釋(九)
- 初僧不同(二)
- 初正示不同
- 二問下會通經律
- 二假佛異
- 三就數異(二)
- 初正示人數
- 二引邪例難
- 四就界異(二)
- 初約二破解
- 二又下就法輪解(二)
- 初正解
- 二引難(二)
- 初問唱告不同
- 二問約界成局
- 五二僧異(二)
- 初據論正明
- 二引經立難(三)
- 初會經論相違(二)
- 初敘問
- 二下引釋(四)
- 初得解不同
- 二一下大小兩異
- 三又下二僧差別
- 四又下二輪通局
- 二明殺聖非例(二)
- 初敘門
- 二引解(四)
- 初可不可解
- 二一下障不障解
- 三又下兼不兼解
- 四又下不可壞解
- 三示供福不同
- 初會經論相違(二)
- 六就方異
- 七就時異(二)
- 初正示
- 二釋疑
- 八就罪異(二)
- 初正示
- 二釋疑(二)
- 初問破二結一
- 二問破別名僧(二)
- 初約義釋通
- 二舉殺例難
- 九就報異
- 初僧不同(二)
- 四破僧時處(二)
- 初正明
- 二故下引證(二)
- 初正引
- 二釋妨(二)
- 初問四伴非別
- 二問眾法異相(二)
- 初問
- 二答(二)
- 初眾法異
- 二既下羯磨異
- 五逆蘭究竟最初(二)
- 初標示
- 二出下隨釋(二)
- 初出血(二)
- 初有最初(二)
- 初正明
- 二引殺以難(二)
- 初約義釋通
- 二躡前轉難(三)
- 初殺父例同難
- 二犯逆非淨難
- 三外道滅擯難
- 二首下無最初(二)
- 初引解
- 二釋疑(三)
- 初遣人第二難
- 二大妄成犯難(二)
- 初釋通
- 二轉難
- 三婆沙相違難
- 初有最初(二)
- 二破下破僧(四)
- 初正明
- 二故下引示
- 三首下古解
- 四問下釋疑(二)
- 初問無過逆制(二)
- 初約義釋通
- 二引違諫例難
- 二問僧有幾初(二)
- 初問答釋疑
- 二問答無所以
- 三問俗犯有不(二)
- 初約義釋通
- 二引緣以難
- 初問無過逆制(二)
- 初出血(二)
- 初破僧體異(三)
- ○七時非時(二)
- 初標章
- 二第下隨釋(四)
- 初立時非時
- 二現僧各二(二)
- 初總標
- 二時下別釋(二)
- 初就一部以示(二)
- 初時中二種
- 二非時二種
- 二就下指二部類知
- 初就一部以示(二)
- 三作法有異(二)
- 初總標
- 二有下別釋(二)
- 初二種現前
- 二二種僧得(二)
- 初列示二解
- 二首下引古判定(二)
- 初略示
- 二其下委釋(二)
- 初出初師意(二)
- 初斥後解
- 二引文難(二)
- 初違律相待難(二)
- 初約義釋通
- 二引界例難
- 二違律局界難
- 初違律相待難(二)
- 二今下取後師解(二)
- 初正明直攝
- 二又下重釋心念
- 初出初師意(二)
- 四位例差別(二)
- 初標分
- 二初下隨釋(二)
- 初檀越施(二)
- 初總分多位
- 二今下略明二種(二)
- 初標示
- 二此下隨釋(二)
- 初隨籌分
- 二羯磨分(二)
- 初指文
- 二首下立法(二)
- 初用法不同(三)
- 初首師三法
- 二又下次師一法(二)
- 初正立
- 二若下難破
- 三又下後師二法
- 二昔下正明分法(二)
- 初總示
- 二時下別釋(三)
- 初時僧得(二)
- 初律文
- 二首解(二)
- 初示律意
- 二若下辨死亡
- 二時現前(三)
- 初本律
- 二首解
- 三十誦
- 三非時現前(二)
- 初一部自分
- 二若下二部共分(二)
- 初引文
- 二首解
- 初時僧得(二)
- 初用法不同(三)
- 二亡比丘物(二)
- 初標章
- 二五下隨釋(二)
- 初僧法(四)
- 初正示
- 二母下引證
- 三義下義決
- 四五下示異
- 二祇下別人法(四)
- 初引文
- 二義下義決
- 三何下釋妨
- 四又下辨別眾(二)
- 初引文
- 二義下義決
- 初僧法(四)
- 初檀越施(二)
- ○八四波羅夷(二)
- 初標章
- 二第下隨釋(七)
- 初毒業成犯(二)
- 初通標
- 二婬下別釋(二)
- 初三毒成(三)
- 初婬戒
- 二殺盜
- 三大妄
- 二三下三業成(二)
- 初標分
- 二麤下細釋(三)
- 初婬戒
- 二殺盜(三)
- 初正明
- 二釋難(二)
- 初約咒物難身助
- 二引咄死難鬼助
- 三此下會通(二)
- 初明前不互
- 二人下引示通互(二)
- 初正明
- 二釋妨
- 三大妄
- 初三毒成(三)
- 二自作教他(二)
- 初標章
- 二婬下隨釋(二)
- 初自作教人
- 二此下自他始終(二)
- 初通標
- 二自下別釋(二)
- 初自他(二)
- 初通列三位
- 二婬下別配四戒(四)
- 初婬
- 二盜(二)
- 初正明
- 二釋妨
- 三殺(二)
- 初正示
- 二釋妨
- 四妄
- 二論下始終
- 初自他(二)
- 三錯誤剋漫(二)
- 初標章
- 二此下隨釋(二)
- 初錯誤(二)
- 初略分二義
- 二婬下別配四戒(四)
- 初婬
- 二盜(三)
- 初漫心
- 二若下剋心
- 三若下用犯
- 三殺(三)
- 初漫心
- 二若下尅心
- 三若下別就人趣(三)
- 初正明
- 二故下引證
- 三釋妨
- 四妄(二)
- 初正明
- 二十下引證
- 三釋妨
- 二剋漫(二)
- 初標示
- 二婬下配釋(三)
- 初婬戒
- 二殺盜(二)
- 初示犯相
- 二人下引異解
- 三妄語(二)
- 初示犯相
- 二引首解
- 初錯誤(二)
- 四本制興立(二)
- 初標章
- 二論下隨釋(二)
- 初約義以明(二)
- 初正明
- 二釋妨(三)
- 初問對制不同
- 二問對惑制戒
- 三問尼八相對
- 二又下引教以示(二)
- 初引文(四)
- 初本律盜戒
- 二薩婆多論
- 三大集經
- 四善見論
- 二此下首解
- 初引文(四)
- 初約義以明(二)
- 五先後次第對治(二)
- 初通標
- 二愛下別釋(三)
- 初明先後
- 二故下示次第(二)
- 初正明
- 二釋疑(二)
- 初問大小列相不同
- 二若下難全斷不應濫俗
- 三制下論對治
- 六沙彌任運(二)
- 初標章
- 二如下隨釋(二)
- 初約教不立(二)
- 初正明
- 二釋妨(二)
- 初引受齋遮惡難
- 二約邪見失戒難
- 二首下就義可立(二)
- 初立義
- 二此下記戒(三)
- 初對戒有無
- 二若下三性通局
- 三若下受時得否
- 初約教不立(二)
- 七略解四戒(二)
- 初標章
- 二背下隨釋(四)
- 初婬(二)
- 初對五八不同
- 二此下辨二難通塞(三)
- 初標示
- 二梵下隨釋(二)
- 初梵難
- 二其下命難(四)
- 初婬
- 二其下盜
- 三若下殺
- 四妄下妄
- 三通下指略
- 二又下盜(五)
- 初定錢體(二)
- 初引示諸解
- 二引首師詳定
- 二又下示盜處
- 三鼻下明非畜
- 四又下辨離處
- 五問下簡境想(二)
- 初正示(五)
- 初殺盜不同問
- 二處分非緣難
- 三掘地結犯難
- 四後心乖文難
- 五無蘭違律難
- 二此下結指
- 初正示(五)
- 初定錢體(二)
- 三問下殺(三)
- 初父母兼逆(四)
- 初問成逆約知不知
- 二問得聖犯幾逆
- 三問變尼例打罪(三)
- 初約義釋通
- 二引殺例打
- 三變畜例尼
- 四此下明謗法不入逆(二)
- 初明非逆
- 二又下顯成逆(二)
- 初正明
- 二問下釋妨
- 二問下墮胎輕重
- 三問下殺供不同
- 初父母兼逆(四)
- 四問下妄(四)
- 初問佛實語
- 二妄下總明妄語(二)
- 初列五種
- 二總下簡判(三)
- 初總判
- 二若下細論
- 三此下定虛實
- 三問罪不待信(三)
- 初約義釋通
- 二引事例難
- 三首師定判
- 四問獨安自言(二)
- 初昔解
- 二首解(三)
- 初立義
- 二問下釋難
- 三祇下示異
- 初婬(二)
- 初毒業成犯(二)
- ▲中卷分(二)
- 初題目
- 二撰號
- ○九十三僧殘(二)
- 初牒章
- 二第下正釋(七)
- 初配三毒(二)
- 初標
- 二媒下釋(二)
- 初先分遮往
- 二此下正配三毒(二)
- 初配戒
- 二祇下引證
- 二配三業(二)
- 初標
- 二身下釋(二)
- 初配身口
- 二意下辨意地
- 三自作教他(二)
- 初標
- 二先下釋(三)
- 初自作教人(二)
- 初總標
- 二有下別釋(三)
- 初自重教輕
- 二次下自教俱重
- 三又下自重他輕(二)
- 初正明
- 二釋難(二)
- 初問漏失違諫不同
- 二問能所重輕乖互
- 二若下教遣人
- 三若下沙彌任運
- 初自作教人(二)
- 四配戒種類(二)
- 初標
- 二如下釋(四)
- 初婬
- 二二下盜
- 三十下殺
- 四十下妄
- 五持犯方軌(二)
- 初標
- 二唯下釋(二)
- 初總對諸戒
- 二二下別示雙持(二)
- 初明名體同異
- 二此下作持句法(二)
- 初標示
- 二上下列釋(三)
- 初上品一句
- 二中品四句
- 三下品四句
- 六僧尼同異(二)
- 初標
- 二有下釋(二)
- 初六戒不同(二)
- 初總標
- 二漏下別示(四)
- 初漏失
- 二摩觸
- 三二麤
- 四二房
- 二媒下七戒不異
- 初六戒不同(二)
- 七隨難略解(二)
- 初標
- 二釋(六)
- 初漏失
- 二摩觸(二)
- 初制戒離合不同(二)
- 初正明
- 二釋難(二)
- 初引衣戒難應離
- 二引同行難應合
- 二盜觸因果差別(二)
- 初約義釋通
- 二首師別判
- 初制戒離合不同(二)
- 三二房(五)
- 初問開制不同
- 二問離合差別(二)
- 初問二戒不合
- 二難前戒不離(二)
- 初約義釋通
- 二此下點示文相
- 三問妨難成不(二)
- 初總問
- 二別答(二)
- 初昔解
- 二首解(二)
- 初約義釋通
- 二躡前伸難(二)
- 初舉戒遮難不成
- 二約離衣難法在
- 三引狂法難自失
- 四問處分羯磨(四)
- 初問處分所防(二)
- 初判定
- 二列難
- 二問人處相應(二)
- 初正明
- 二躡難(二)
- 初約餘人造房門
- 二引結界作法難
- 三問作法過限(二)
- 初敘問
- 二引解(二)
- 初初師解
- 二又下次師解
- 四問沙彌重乞(二)
- 初敘問
- 二引解(二)
- 初初師解
- 二又下次師解
- 初問處分所防(二)
- 五問過量但互
- 四無根謗(六)
- 初問謗兼妄語
- 二問尼同僧犯
- 三問謗境淨穢(二)
- 初約義釋通
- 二舉殺例難(二)
- 初六義疊難(六)(如文)
- 二一義釋通
- 四問佛何不證
- 五云下根義差別(二)
- 初見聞二根(二)
- 初問根之名義(二)
- 初示名
- 二躡難(三)
- 初引舉罪難
- 二約先後難
- 三就非舉難
- 二問不立觸知(二)
- 初問答釋通
- 二躡前轉難(二)
- 初約順知難
- 二引小妄難
- 初問根之名義(二)
- 二準下疑根(二)
- 初總示
- 二釋疑(二)
- 初難妄無見根
- 二問互生差別(二)
- 初正明
- 二引難
- 初見聞二根(二)
- 六問結罪有異(二)
- 初正明
- 二躡難(三)
- 初問下三結犯同
- 二問諸戒多少異
- 三問謗說有無殊
- 五四諫(四)
- 初問諫法有無
- 二問破僧分二
- 三問違諫重輕(二)
- 初正明
- 二躡難(二)
- 初牒三難
- 二一下引諸解(三)
- 初初解
- 二次解
- 三首解
- 四婆下問經戒差異
- 六結文
- 初配三毒(二)
- ○十二不定(二)
- 初標舉
- 二第下隨釋(五)
- 初釋名(二)
- 初標
- 二昔下釋(二)
- 初引昔解
- 二此下立今義(二)
- 初斥古
- 二以下正立
- 二論體(二)
- 初標
- 二有下釋(三)
- 初初師解
- 二次師解(二)
- 初指非立義
- 二問答釋妨
- 三首師解(五)
- 初躡破
- 二首下立義
- 三若下顯非
- 四又下引據
- 五問下釋疑(三)
- 初問違戒本
- 二問不辨輕重
- 三問所犯罪(二)
- 初定罪
- 二立難
- 三最初同異(二)
- 初標
- 二昔下釋(三)
- 初初師解
- 二問下次師解(二)
- 初立義
- 二釋難(二)
- 初引婆論難
- 二舉立治難
- 三問下後師解(二)
- 初斥他解
- 二今下立正義
- 四通塞同異(二)
- 初標
- 二一下釋(五)
- 初篇聚
- 二犯處
- 三默罪(二)
- 初標
- 二問下釋(二)
- 初約戒本有無問
- 二引滅諍俱有難
- 四僧別
- 五罪藥(二)
- 初問藥罪不同
- 二問治人差別(二)
- 初敘問
- 二答釋(五)
- 初息疑除諍釋
- 二又下相對有無釋(二)
- 初標
- 二此下釋(二)
- 初明有三
- 二何下辨無四
- 三又下近遠通別釋
- 四又下前後引罪釋
- 五又下治藥不同釋(二)
- 初明自言
- 二此下明現前
- 五僧尼有無(二)
- 初標
- 二一下釋(四)
- 初列犯多少釋
- 二互舉可不釋
- 三尼無獨行釋
- 四驅擯重輕釋
- 初釋名(二)
- ○十一三十捨墮(二)
- 初牒章
- 二隨釋(三)
- 初釋名前後(二)
- 初釋名
- 二三下前後
- 二依位別解(二)
- 初標章
- 二第下隨釋(八)
- 初明捨不捨(二)
- 初標示
- 二凡下正釋(二)
- 初引古解(三)
- 初總示三義
- 二坐下別配戒條(四)
- 初明戒闕初三
- 二財下三戒闕第一(二)
- 初正示
- 二釋疑(二)
- 初躡過三以問
- 二引販賣轉難
- 三食下十二戒闕第二
- 四財下八戒闕第三
- 三強下料簡諸戒(二)
- 初列戒
- 二真下料簡(三)
- 初真實淨施(二)
- 初正示
- 二釋難
- 二問下白色三衣
- 三高下高牀等戒(二)
- 初正示
- 二引難
- 初真實淨施(二)
- 二又下伸正義(二)
- 初難破前解(六)
- 初難鉢藥
- 二又下難奪衣
- 三又下難過鉢實淨
- 四又下難五敷具
- 五又下難浣染等
- 六若下難五敷等
- 二是下結示正義
- 初難破前解(六)
- 初引古解(三)
- 二犯人同異(二)
- 初標示
- 二一下正釋(二)
- 初僧別對顯
- 二同下同活有無(三)
- 初五戒不同
- 二七戒不定
- 三十八戒有同不同
- 三自作教他(二)
- 初標示
- 二自下正釋(二)
- 初通示自他
- 二若下別釋教人(二)
- 初十七戒直爾教人
- 二有下十三戒教人為[A3]己
- 四重犯輕重(二)
- 初標示
- 二四下正釋(二)
- 初通明諸戒
- 二又下別解浣染
- 五捨懺方法(二)
- 初通標
- 二且下別釋(三)
- 初明捨財(二)
- 初標舉
- 二第下隨釋(五)
- 初對境
- 二全壞
- 三處所
- 四集眾
- 五還財(三)
- 初本宗
- 二十下他部(二)
- 初十誦
- 二五文
- 三僧祇
- 三若下重犯還法(二)
- 初明諸戒還法
- 二若下對五長合捨(三)
- 初合三長衣
- 二若下合長鉢
- 三若下合長藥
- 二其下捨財
- 三論下捨心(二)
- 初明經夜差別
- 二此下示心斷得否
- 初明捨財(二)
- 六持犯方軌(二)
- 初標章
- 二九下隨釋(二)
- 初正明持犯
- 二三下因示問淨
- 七僧尼不同(二)
- 初標示
- 二此下正釋(二)
- 初同戒
- 二十下不同戒(二)
- 初標舉
- 二列示(三)
- 初有無不同
- 二犯同緣異(二)
- 初正明
- 二釋妨(二)
- 初問長衣同僧
- 二問有伴何開
- 三輕重不同
- 八沙彌任運(二)
- 初標示
- 二未下正釋(二)
- 初十五戒有犯(二)
- 初總舉
- 二謂下別列(二)
- 初四戒
- 二更下十一戒
- 二自下餘戒無犯
- 初十五戒有犯(二)
- 初明捨不捨(二)
- 三隨難別解(二)
- 初標章
- 二三下隨釋(廿四)
- 初長衣戒(十四)
- 初先列(二)
- 初相染釋(二)
- 初正明二染(二)
- 初傍通傍染(二)
- 初正明(三)
- 初列示諸戒
- 二若下約義質成
- 三若下釋通疑妨
- 二此下結顯
- 初正明(三)
- 二傍下豎通豎染
- 初傍通傍染(二)
- 二釋疑
- 初正明二染(二)
- 二又下喜犯釋(二)
- 初立理
- 二釋疑(四)
- 初引律難無染(二)
- 初約義釋通
- 二以下準決三衣
- 二引房衣難販賣
- 三引條相難量外
- 四引白色難成受
- 初引律難無染(二)
- 初相染釋(二)
- 二婆下諸緣(二)
- 初正明
- 二問答
- 三問下德衣(三)
- 初問德衣五長前後
- 二問三戒獨開迦絺(二)
- 初問答釋通
- 二引戒比難
- 三約食戒不列之意
- 四此下長量
- 五又下開十日
- 六問下淨主
- 七問下著用(二)
- 初問脫著不同(二)
- 初約義釋通
- 二善下引二異相
- 二問衣食不同(二)
- 初問
- 二答(二)
- 初畜心輕重釋
- 二又下內外兩資釋(二)
- 初正解
- 二難破
- 初問脫著不同(二)
- 八捨財(二)
- 初舉別眾難忘物
- 二問下明須捨之意
- 九還財(二)
- 初問還衣遠近
- 二問作法須不
- 十作三衣(三)
- 初長衣開作
- 二重縫摘分
- 三問制前後
- 十一又下制前有無
- 十二緣開數日
- 十三此下淨主命終
- 十四有下重物非淨(二)
- 初正釋
- 二難破
- 初先列(二)
- 二更下離衣戒(四)
- 初問所離輕重(二)
- 初敘問
- 二釋通(二)
- 初約要心釋
- 二約開制釋(二)
- 初正釋
- 二問下轉難
- 二善下根轉法失
- 三離衣不分
- 四所開衣時(二)
- 初雙問
- 二別答(二)
- 初答所離
- 二十下答時長短
- 初問所離輕重(二)
- 三月望衣戒(三)
- 初定時非時
- 二此下引文顯異(三)
- 初僧祇
- 二多論
- 三善見
- 三義下約義決通(二)
- 初正示
- 二釋疑(三)
- 初問三衣何染
- 二問長衣染否
- 三問少財染否
- 四取尼衣戒(二)
- 初問衣鉢不同
- 二問僧尼輕重(二)
- 初約義釋通
- 二引與尼衣以難
- 五使尼浣衣戒(四)
- 初問三戒合制
- 二問不制重鉢
- 三問新衣非重
- 四又下明二眾何輕
- 六過知足戒
- 七增衣價戒(二)
- 初問鉢無勸增
- 二引乞鉢例難
- 八乞衣戒
- 九勸二家增價戒(三)
- 初問增不增犯
- 二問勸不至三
- 三問勸三合作(二)
- 初約義釋通
- 二引古為證
- 十怱切索衣戒(二)
- 初問鉢無過索
- 二問望誰結罪
- 十一蚕綿二毛三戒(二)
- 初問綿毛捨別
- 二問寶藥牒捨
- 十二減六年臥具戒
- 十三不揲坐具戒(二)
- 初問臥具互相反
- 二問制捨有何意(二)
- 初約義釋通
- 二比過量以難
- 十四貿寶戒(二)
- 初敘問
- 二答釋(三)
- 初八物相自易
- 二此下貿衣易八物
- 三多下淨不淨相易
- 十五販賣戒
- 十六長鉢戒(五)
- 初問鉢無迦絺開
- 二問不受迦絺鉢
- 三問何不開迦提
- 四伽下畜犯差別(三)
- 初伽論
- 二十誦
- 三多論
- 五問過減不成
- 十七乞鉢戒(二)
- 初問與乞衣何異
- 二問長鉢應同
- 十八乞縷戒(二)
- 初問不制從尼
- 二引浣衣例難
- 十九勸織師戒(三)
- 初問勸增別制
- 二問不制勸二
- 三問乞縷何異
- 二十奪衣戒(二)
- 初舉隨擯同犯以問
- 二引打戒不同例難
- 二十一求雨衣戒(三)
- 初問含潤不同(二)
- 初問求用開閏不同
- 二問德衣不開之意
- 二引首師別解
- 三故下引諸文示相(二)
- 初求用
- 二又下捨法
- 初問含潤不同(二)
- 二十二急施衣戒(五)
- 初問與長衣何異
- 二如下明通前後
- 三問時中不增(二)
- 初約義釋通
- 二引非時開反難
- 四問與長犯相不同(二)
- 初敘問
- 二答釋(二)
- 初正答前問
- 二十下因斥古非
- 五問迦提不攝十日(二)
- 初敘問
- 二釋通(三)
- 初一月攝十日
- 二功下德衣攝迦提
- 三迦下迦提不攝十日
- 二十三蘭若離衣(二)
- 初問二離開法不同
- 二引迦提常開例難
- 二十四迴僧物戒
- 初長衣戒(十四)
- 初釋名前後(二)
- 三捨下結示
- ○十二九十單提(二)
- 初總舉
- 二第下隨釋(六)
- 初三業成犯(二)
- 初標舉
- 二九下隨釋(三)
- 初身犯
- 二有下口犯(二)
- 初正配
- 二昔下斥非
- 三三下身口犯(二)
- 初總分
- 二論下別配(二)
- 初(三十)一戒口作業共身心犯(二)
- 初總舉
- 二一下別示(三)
- 初十九戒自口作假他身
- 二(次下)七戒自口作假自他身
- 三有下五戒自身作假他口
- 二(次下)七戒口止業共身心犯
- 初(三十)一戒口作業共身心犯(二)
- 二自作教他(二)
- 初標舉
- 二有下隨釋(二)
- 初正明教他(二)
- 初正示(二)
- 初自作教他同犯
- 二有下教人不為[A4]己
- 二比下義決
- 初正示(二)
- 二此下因示遮性
- 初正明教他(二)
- 三持犯方軌(二)
- 初標舉
- 二九下隨釋(二)
- 初總示(三)
- 初十二戒雙持犯(三)
- 初正明(二)
- 初別列諸戒
- 二此下總示四行
- 二昔下斥古(二)
- 初明七日藥
- 二覆下辨覆藏
- 三今下結顯(二)
- 初正結
- 二釋難
- 初正明(二)
- 二次下二戒作持止犯
- 三餘下七十六戒止持作犯
- 初十二戒雙持犯(三)
- 二作句(二)
- 初標指事
- 二今下正列句(二)
- 初止持(二)
- 初總標
- 二上下別列(三)
- 初上品
- 二中品
- 三下品
- 二次下止犯(二)
- 初總標
- 二有下別列(二)
- 初古解
- 二今下今解(二)
- 初立句
- 二以下點示
- 初止持(二)
- 初總示(三)
- 四僧尼差別(二)
- 初標章
- 二九下隨釋(二)
- 初正示僧尼(二)
- 初標示
- 二六下列釋(二)
- 初準文(二)
- 初六十九戒同犯
- 二有下二十一戒不同犯(二)
- 初總標
- 二一下別釋(三)
- 初有無
- 二有下輕重
- 三次下犯同緣異
- 二文下就義
- 初準文(二)
- 二指略諸部
- 初正示僧尼(二)
- 五沙彌任運(二)
- 初標舉
- 二二下隨釋(二)
- 初指戒別示(三)
- 初明有無
- 二何下指同
- 三雖下簡異
- 二更下約行總收(二)
- 初總標
- 二一下別釋(九)(如文)
- 初指戒別示(三)
- 六隨難問答(二)
- 初標章
- 二問下列示(卅三)
- 初妄語戒(二)
- 初對藏衣示犯
- 二引下眾以難
- 二罵戒(四)
- 初引謗戒難犯同(二)
- 初問答釋通
- 二約輕重轉難(二)
- 初約善惡釋通
- 二約惡法不分轉難
- 二約謗戒難僧尼差別
- 三問毀眾輕重
- 四問不著大眾
- 初引謗戒難犯同(二)
- 三問室宿戒(二)
- 初問與後戒不同(二)
- 初問離合(二)
- 初敘問
- 二答釋
- 二問過三宿(二)
- 初問
- 二答(二)
- 初昔解
- 二今解(二)
- 初約義釋通
- 二引律以難
- 初問離合(二)
- 二伽下問觀軍制別
- 初問與後戒不同(二)
- 四說麤罪戒(二)
- 初引破僧例問
- 二約謗戒例問
- 五實得道戒(三)
- 初問與大妄不同(二)
- 初問答釋通
- 二引事轉難(二)
- 初約賓頭現相以難
- 二約凡夫得通以難
- 二問制教無用(二)
- 初問答釋通
- 二約凡轉難
- 三問不開增慢
- 初問與大妄不同(二)
- 六壞生戒
- 七異語惱僧戒(二)
- 初例餘三以問僧制
- 二引諫戒以難[1]曰竟
- 八屏敷僧物戒
- 九牽他出房戒
- 十覆屋過三節戒
- 十一教尼戒(五)
- 初問唯請比丘
- 二問愛道請佛
- 三問佛不自教
- 四問結犯差別(二)
- 初敘問
- 二答釋(二)
- 初引首解
- 二示今解
- 五問後戒應同
- 十二受尼歎食戒(二)
- 初問餘物結輕
- 二問過受例顯
- 十三背請食戒(二)
- 初約義釋通(三)
- 初問緣開(二)
- 初敘問
- 二答釋(二)
- 初不開五緣(二)
- 初作衣等四緣
- 二其下沙門施食緣
- 二而下唯開二緣(二)
- 初正示衣時
- 二問戒本不列
- 初不開五緣(二)
- 二問背衣食
- 三問須捨請(三)
- 初問作念單重
- 二問第四念所防
- 三引別眾難味通
- 初問緣開(二)
- 二此下引文示相(四)
- 初四分
- 二伽論
- 三四分
- 四了論(如文)
- 初約義釋通(三)
- 十四別眾食戒(十一)
- 初定施主(二)
- 初引二解
- 二首師判(二)
- 初正判
- 二釋難
- 二能別多少
- 三僧次開意
- 四食體淨穢(二)
- 初明正不正
- 二昔下定淨不淨(二)
- 初昔解(二)
- 初立義
- 二釋難
- 二今解(二)
- 初正明
- 二釋難
- 初昔解(二)
- 五乞食
- 六一[1]生食
- 七檀越送食
- 八沙彌非別
- 九此下法食能所(三)
- 初能別
- 二若下所別(二)
- 初總標
- 二一下別釋(三)
- 初食有豐儉
- 二作法不作法
- 三損有輕重
- 三問下開緣
- 十九種開緣(二)
- 初明九緣(二)
- 初敘問
- 二答釋(六)
- 初病時
- 二作衣
- 三施衣
- 四道船
- 五大眾集
- 六沙門施(二)
- 初引論
- 二釋妨
- 二釋疑防(二)
- 初對時通局(三)
- 初配時非時
- 二引作衣比難
- 三問別立無用
- 二有緣不白(二)
- 初舉入聚例問
- 二引別住轉難
- 初對時通局(三)
- 初明九緣(二)
- 十一結罪不同
- 初定施主(二)
- 十五足食勸足二戒(五)
- 初問獨開餘食
- 二問不開六緣
- 三境想不同
- 四獨立勸足
- 五問教勸開合
- 十六非時食戒(二)
- 初明二方時限
- 二伽下引伽論以證
- 十七殘宿食戒
- 十八與外道食戒(三)
- 初問道俗輕重
- 二問九十六種(二)
- 初敘問
- 二答釋(二)
- 初依祇律在內
- 二據婆論明外
- 三示尼犯相
- 十九四月受藥過戒
- 二十違諫戒(二)
- 初引僧諫例同
- 二舉勸學以難
- 二十一怖他戒(二)
- 初問緣示意
- 二舉殺以難
- 二十二真實淨戒
- 二十三疑惱戒
- 二十四謗僧殘戒
- 二十五覆麤罪戒
- 二十六減年戒(三)
- 初問本制之意
- 二問疑心犯重(二)
- 初約義釋通
- 二引造房難
- 三此下開增胎閏(三)
- 初示今昔二解
- 二首下依首師出算(三)
- 初示實數
- 二以下列算法(四)
- 初胎
- 二閏
- 三頻大
- 四布薩
- 三計下顯得不
- 三故下引諸文證成(六)
- 初伽論
- 二五分
- 三母論(二)
- 初正引
- 二義下義決
- 四僧祇(二)
- 初引文
- 二解釋
- 五十誦
- 六五分
- 二十七隨擯沙彌戒(二)
- 初明三舉不同
- 二伽下會諸文示相
- 二十八不攝耳聽戒(二)
- 初引安居難結犯
- 二舉不學難重輕
- 二十九毀毗尼戒
- 三十闘諍戒(二)
- 初問結犯違文
- 二引兩舌較異
- 三十一非時入聚戒
- 三十二過量尼師壇戒
- 三十三佛衣等量戒(二)
- 初問衣鉢制異
- 二問鉢何制量(三)
- 初問鉢何定量
- 二問佛衣定量
- 三問鉢無等量
- 初妄語戒(二)
- 初三業成犯(二)
- ○十三提舍尼(二)
- 初標舉
- 二第下隨釋(四)
- 初存四所以(二)
- 初標章
- 二凡下隨釋(三)
- 初總分
- 二就下別釋(二)
- 初托內起過(二)
- 初總分
- 二就下別示(二)
- 初私屏
- 二若下眾中
- 二托外起過(二)
- 初總分
- 二此下別釋(二)
- 初聚落
- 二比下蘭若
- 初托內起過(二)
- 三而下示罪
- 二犯罪所以(二)
- 初標章
- 二就下隨釋
- 三持犯相(二)
- 初標章
- 二第下隨釋(二)
- 初二戒雙持犯(二)
- 初通標
- 二二下別釋(二)
- 初釋第二
- 二釋第四
- 二餘下二戒單持犯
- 初二戒雙持犯(二)
- 四二行異(二)
- 初標章
- 二前下隨釋(二)
- 初總分四戒
- 二如下別示第三(二)
- 初約位明犯
- 二秉法差別
- 初存四所以(二)
- ○十四眾學戒(二)
- 初標舉
- 二第下隨釋(四)
- 初序名不同(二)
- 初標章
- 二所下隨釋(二)
- 初明不顯數
- 二如下釋其名義(二)
- 初引諸文
- 二引首解(二)
- 初正宗
- 二釋疑
- 二持犯相(二)
- 初標章
- 二若下隨釋(二)
- 初正明持犯(二)
- 初就學心
- 二若下就作法
- 二此下因示教人
- 初正明持犯(二)
- 三僧尼同異(二)
- 初標章
- 二趍下隨釋(二)
- 初正明同異
- 二無下因示任運
- 四此下解釋戒相(二)
- 初通明諸戒(二)
- 初約三寶分別
- 二若下明三寶前後
- 二初下別釋初段(二)
- 初總分四種
- 二問下別問初二(二)
- 初明觀佛(二)
- 初問
- 二答(三)(如文)
- 二此下示著法
- 初明觀佛(二)
- 初通明諸戒(二)
- 初序名不同(二)
- ○十五七滅諍(二)
- 初標舉
- 二第下正釋(六)
- 初釋字得名(二)
- 初標章
- 二夫下隨釋(二)
- 初通名
- 二此下別名(二)
- 初正釋(七)
- 初現前
- 二憶念
- 三不癡
- 四自言
- 五多人語
- 六罪處所
- 七草覆地
- 二釋疑(二)
- 初問互名可否
- 二問作舉有無
- 初正釋(七)
- 二定證異(二)
- 初標章
- 二且下隨釋(三)
- 初總示
- 二列釋(四)
- 初五名四體
- 二問前少異
- 三五名五體(二)
- 初正示
- 二釋難
- 四能所相對
- 三通妨(五)
- 初問作法具闕
- 二問僧人能所
- 三問三五開合
- 四僧別互舉
- 五問三五差別(二)
- 初敘問
- 二答釋(二)
- 初明同
- 二若下辨異(二)
- 初詮相
- 二汎下汎論
- 三總別通塞(二)
- 初標章
- 二總下隨釋(二)
- 初通示四名
- 二毗下別釋四相(二)
- 初名總別
- 二然下體通塞(四)
- 初正示
- 二若下對顯
- 三釋難
- 四如下歷位(二)
- 初指文義通塞
- 二其下對餘五別配(四)
- 初界現前
- 二法毗尼現前
- 三人現前
- 四僧現前
- 四滅罪諍及治人(二)
- 初標章
- 二自下隨釋(二)
- 初示罪治不同(二)
- 初滅罪
- 二其下治人
- 二問法藥差別(二)
- 初敘問
- 二答釋(二)
- 初正答同別
- 二所下餘四不出所以(二)
- 初標問
- 二一下引解(二)
- 初二義解(二)
- 初滅不究竟
- 二第下有定不定
- 二又下隱略解(二)
- 初通釋
- 二如下別示(四)
- 初現前
- 二自言
- 三多人語
- 四艸覆地
- 初二義解(二)
- 初示罪治不同(二)
- 五滅人多少(二)
- 初標章
- 二二下隨釋(二)
- 初正明多少
- 二依下引示諸相(三)
- 初憶念
- 二婆下自言
- 三祇下覓罪
- 六藥病相當(二)
- 初標章
- 二藥下隨釋(二)
- 初總配三品
- 二此下別彰四諍(四)
- 初言諍(二)
- 初明通塞(二)
- 初敘問
- 二答釋(二)
- 初明當用
- 二如下不當用(二)
- 初簡覓諍
- 二其下簡犯諍
- 二問增減(二)
- 初敘問
- 二答釋(二)
- 初正答
- 二然下別示(二)
- 初明能斷僧
- 二若下示行籌法(三)
- 初作法差人
- 二三下三種行籌(三)
- 初顯露
- 二若下覆藏
- 三若下耳語
- 三此下量眾可不
- 初明通塞(二)
- 二覔諍(二)
- 初明通塞(二)
- 初敘問
- 二答釋(二)
- 初明當用
- 二既下明不當用
- 二問增減(二)
- 初問除不癡罪處
- 二問除憶念罪處
- 三問除憶念不癡
- 四問艸覆用現前
- 初明通塞(二)
- 三犯諍(二)
- 初明通塞(二)
- 初敘問
- 二答釋(二)
- 初明當用
- 二既下不當用
- 二問增減(三)
- 初問除艸覆
- 二問除自言
- 三亦下明唯用現前
- 初明通塞(二)
- 四事諍(三)
- 初明通塞
- 二顯無增減
- 三然下示總相
- 初言諍(二)
- 初釋字得名(二)
- ○十六四諍(二)
- 初標舉
- 二第下隨釋(五)
- 初辨相得名(二)
- 初標章
- 二夫下隨釋(二)
- 初辨相(四)
- 初言諍
- 二內下覓諍
- 三具下犯諍
- 四評下事諍
- 二如下得名(三)
- 初總示
- 二何下別釋(二)
- 初言覔從因(二)
- 初言謬(二)
- 初正示
- 二釋難(二)
- 初約理通以問
- 二引言通轉難
- 二覔諍
- 初言謬(二)
- 二犯事從境
- 初言覔從因(二)
- 三問答(三)
- 初以犯諍難言諍
- 二又下以事諍難覓諍
- 三問下以事例難立名
- 初辨相(四)
- 二僧尼同異(二)
- 初標章
- 二謂下隨釋(二)
- 初正示同異(二)
- 初對明同異
- 二此下對諍辨異(二)
- 初犯諍
- 二或下事諍
- 二論下明起諍多少
- 初正示同異(二)
- 三辨諍根義(三)
- 初標章
- 二言下隨釋(四)
- 初言諍根(三)
- 初標四位
- 二若下明第二
- 三又下釋三四
- 二覔諍根(二)
- 初標列
- 二貪下隨釋(二)
- 初第一
- 二又下第二
- 三犯諍根(二)
- 初標列
- 二貪下釋
- 四事諍根
- 初言諍根(三)
- 三問答(二)
- 初敘問
- 二答釋(二)
- 初互塞答
- 二又下互通解
- 四三性之義(二)
- 初標章
- 二言下隨釋(二)
- 初通示
- 二問下別明(三)
- 初問凡聖不善犯戒
- 二問四諍收歸何性(三)
- 初判定
- 二問下釋
- 三言下別配(二)
- 初正明
- 二釋難
- 三問三諍生事諍(二)
- 初敘問
- 二昔下引解(二)
- 初昔解
- 二若下今解
- 五定諍多少(二)
- 初標章
- 二如下隨釋(二)
- 初委釋言諍(二)
- 初引律文
- 二此下引疏解(二)
- 初總分
- 二初下別釋(二)
- 初單諍
- 二後下重諍
- 二犯下餘三例準
- 初委釋言諍(二)
- 初辨相得名(二)
拾毗尼義鈔科文(終)
校注
[0745001] 曰疑白 [0746001] 生疑坐[A1] 已【CB】,巳【卍續】
[A2] 但【CB】,伹【卍續】(CBETA 按:「但」下,見《四分律拾毗尼義鈔》卷1:「但使不同犯…」(X44n0747_p0764b12 // R071_p0082a04 // Z 1:71_p0041c04)。)
[A3] 己【CB】,巳【卍續】
[A4] 己【CB】,巳【卍續】
【經文資訊】《卍新續藏》第 44 冊 No. 746 四分律拾毗尼義鈔科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1-09-27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卍新續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CBETA 掃瞄辨識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