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609-A 法華大意序
法華大意廼廣陵大虗相師談經結案之語也。其所謂大意者。述諸佛之本懷。顯眾生之妙性。會偏圓之一致。廓宗說之通途。葢以一大事因緣。愚小莫能頓契。諸法之實相。深妙難以言宣。故大覺初生。輒露真機於指顧。法華後唱。全彰妙體於白毫。眇目難窺。徽猷曷隱。然則啟方便於九部。開實智於三乘者。特以知音遼曠。未遇當機耳。若夫潛通秘鍵。妙叶玄樞。則曲唱傍提。無非勝行。塵緣剎境。等一妙心。是故舉手低頭。均蒙印記。譬猶都會大城。隨得一門而入。則八達皆通衢矣。惟師衣珠不昧。寶所親登。既闡義以發金文。復徵心而提如意。奪妙解於思惟之域。洞玄旨於威音以前。我執既忘。妙圓斯應。是則開塔戶於舉指。頓見古佛全身。觀龍女之獻珠。疾往無垢世界。河沙之界不隔。塵墨之劫匪遙。入無量義三昧。坐不思議道場。靈山一會。儼然未散。斯言信不誣矣。
嘉靖丁巳歲孟冬天池沙門法聚謹序
No. 609-B 法華大意開經敘啟
夫妙法蓮華經者。十方諸佛之極證。一切菩薩之真行。六道含靈之所迷。眾子不識之甚謗。然謗也迷也行也證也有四之不同。本也體也性也理也無四之不一。以四之皆一。故東方有聖人生。其道同。其體同。其言行行藏教化。乃至纖悉云為。無不同也。南北方。上下方。盡空有二界。有聖人生。其道同。其體同。其言行行藏教化。纖悉云為。無不同也。以四之不同。故古時有異端出。其言不一。其好惡不一。乃至憂患恐懼忿懥取舍。皆不一也。今時未來時。盡世代萬變有異端出。其言不一。其好惡不一。乃至憂患恐懼忿懥取舍。皆不一也。以不一故。車不同軌。書不同文。烏得大道不生謗而甚疑。所以不難於先覺。難於後學也。以同一故。天常同覆。地常同載。未甞大道不同行而極明。所以不難於後學。難於先覺也。難於先覺。故先覺明道。克苦修行。如雪山六年。少林九載。皇皇如喪家之犬。汲汲如懷渴之鹿。或解人之惑而作論。或洗人之非而上書。或為道而戮身。或扶道而去首。或大辯而䇿有萬言。或深隱而言無一發。甚至於奴之狗之草之芥之。為一言之不明也。極至於割之屠之囚之煑之。為半偈而可學也。嗚呼。所以難於先覺者此。不難於後學。故後學有大聖人之經明如日。有大賢人之註朗若星。解惑有高僧至論。破疑有大土宏辯。指入道之徑路。弦如也。開見性之大門。豁如也。肯信則直下成佛。皆居無垢世界。肯行則即俗超凡。皆證清淨法身。況今夙承善力。際遇大明。車同軌而書同文。天同覆而地同載。異端息而大道明。謗毀消而聖教顯。欲明斯明。日中觀手掌。肯入即入。家裏拜爺娘。何艱險之有。但不肯入。實容易而不難。但不肯信。今日肯信。今日入佛之界。吾曰不難於後學者此。相質實愚魯。幸入誠明之室。學固淺狹。旱逢覺悟之師。既蒙尊眾以推行。敢不罄懷而闡演。伏惟尊眾。念吾佛大聖人欲正法久住之心。各各起難遭之想。葢百年如電影。萬物人最靈。人而不明此道。百年後。雖欲人身。其可得乎。生生之理。乾坤固無止息之時。必得人身。恐造化不能專制。惟願眾悉一心回向。聽說偈曰。妙法蓮華七卷經。此心暫離便難明。愛憎取舍千分別。人我是非萬不平。大海本非魚障礙。長空元任鶴飛鳴。今朝良遇真如教。惟願相携入大乘。
太虗自述
法華大意卷上
玅法蓮經卷第一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奉 詔譯
姚秦。東晉偽王也。姓姚名興。為秦國主。此經乃秦詔命翻譯。故標其國號也。三藏乃譯僧之通稱。謂其僧能通經藏律藏論藏也。法師。能弘揚教法。堪與人天為師範也。鳩摩羅什。譯僧名也。此云童壽。謂其僧童年而有耆壽之德也。奉詔譯。乃奉奏王明詔。翻譯此經也。然羅什譯此玅法於東土。釋迦談此玅法於西乾。且道釋迦佛未開口。羅什未落筆。作什麼生是此經之玅法。葢此玅法。開口成雙橛。揚眉落二三。便不開口與揚眉。不免至人還檢點。舉如意云。會麼。若於此會得。上天下地。魚躍鳶飛。乃至草木昆蟲。無不為諸人翻譯此經玅法之微義也。如或不然。各人且向山僧未開口。諸人未到法堂。并父母未曾生。乾坤未曾判[A2]已前。着眼看看。此玅法畢竟是何言句。咦。泥牛負夜到蓮池。木馬䭾春來柳岸。問曰。泥牛負夜到蓮池是甚麼義。師曰。是不到而到義。曰。木馬䭾春來柳岸是甚麼義。師曰。是不來而來義。曰。恁麼則明明百草頭。明明祖師意。師曰。又是不會翻譯。曰。如何是會翻譯。師曰。請聽山僧一頌。玅法蓮華無一字。自來三藏錯商量。今朝更強重粘起。不似當時出水香。曰。如是則須向言前薦取。休於句下承當。師曰。具眼高人。何勞再問。
序品第一
玅法蓮華經五字如前說。序者。引起也。品者。品節次第也。此品乃引起玅經之前導也。第一者。此經有二十八品。此為首品。故為第一。此說乃講家義解如是而[A3]已。若是吾祖心法相傳即不然。葢斯經妙旨。在易謂之太極。在天地萬物謂之理。在造化萬變謂之道。在人物為憎愛取舍之主謂之心。在動植云為去就苦樂之覺謂之性。然太極也。心也。性也。道理也。即一體無二之物。吾佛大聖人由諸人日用不覺。所以放光明洞照十方三世。為玅經之序引也。洞照三世。則無前際今際後際。洞照十方。則無四方八面上下。無四方八面上下。則示統體一極之元理也。無前際中際後際。則示全體一佛之天命也。舉如意云會麼。若於此會得。可謂十世古今。始終不離於當念。無邊剎海。自他不隔於毫端。其或不然。且以今日山僧舉揚為引序。其他玅法。須向靜中掃盡萬別千差。妄知妄見。單單舉個能知覺的道理。畢竟果是何物。於此豁然有悟。當頓覺所謂玅法也。太極也。道理也。心性也。皆備於我。何甞欠少。而向外覔哉。問曰。學人便直下承當。還成佛否。師曰。你說個承當。承當個甚麼。曰。承當作佛。師曰。是即也是。只恐分成兩橛。曰。如何是渾淪的道理。師曰。清風兩檻竹。明月一庭松。
如是我聞。
如是我聞者。集諸經通語。謂如是之經。我親從佛聞。乃阿難陀尊者結集法藏之舉。表此經有所傳受而[A4]已。更無他說。然如有是有非。我有真有妄。妄我者。即今各人四大六根身相是也。以此為我。我為不實。我既不實。聞亦成妄。真我者。擬心即錯。動念則乖。塵塵不昧。了了常知。無聲香之可聽嗅。無形狀之可模寫。竪窮三際。橫遍十方者也。諸佛指此真我為性。即如是經。諸佛指此真我名燈。即如是法。用如是真實無妄之我。聽如是真法華經。則心外無法。法外無心。言心則法法皆心。泥團土塊。糠粃瓦礫。皆自心也。言法則心心皆法。喜怒哀樂。逆順取舍。皆玅法也。又如是者。聖人言性。言性則無有不如者也。如非者。眾人論情。論情則無有相如者也。以不相如故。六道四生。苦樂升沉。本無而實有也。以相如故。萬物一馬。何真何假。天地一指。孰是孰非。如是領略。如是融會。方可謂之如是玅法華經。我親從佛聞。否則如是我聞之義。天地相間也。舉如意云。會麼。若於此會得。盡十方是個如字。遍萬物是個是字。通今古是個我字。即人法是個聞字。咦。既是是非干不著。平生生死豈相關。問曰。如是說了。還當得修行也無。師曰。也當得。也當不得。曰。如何當不得。師曰。說食不能飽。畫餅豈充饑。曰。如何是當得。師曰。一擊虗空成粉粹。千差萬別悉無名。
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
此三句經。即靈山佛與大眾會集之一時也。更無他說。今欲詳講者。葢此玅經旨趣。深固幽遠。若不字字發明。則聞者到了不知所講者何事。故今不避旁引碎分之誚。試為逐句重拈一遍看。夫一時者。非一非三。純真不雜。圓融玅合之時。此時也。上而無頂。下而無底。旁無邊畔。中無住處。易謂之太極。華嚴謂之法界。本教謂之法身。世通謂之道體。即所謂之喜怒哀樂未發之先。意必固我既忘之後時也。又謂之上不見有諸佛。下不見有眾生。外不見有山河大地。內不見有見聞覺知時也。眾人不一此時。背覺合塵。流浪生死。聖人常一此時。耀古騰今。輝天鑑地。佛者覺也。以具三覺義。故譯不翻。三覺者。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三覺具備。號之曰佛。自覺即明德。覺他即新民。覺行圓滿。即止於至善也。止於至善之地。則三祗果滿。萬德功圓。新斯民之耳目。則處處彌陀佛。家家觀世音。明明德於自[A5]己。則明徹古今。道同天地。具此三覺。十號圓滿。萬德莊嚴。轉萬物總是自[A6]己。即一心含攝十虗。讚嘆不能窮。思議何可得。盡虗空遍塵剎之國土。無不尊崇。凡有血氣含識之生靈。無不親仰。天中之天。聖中之聖。故曰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即說玅經佛所住處之靈山也。舉如意云。會麼。若於此會得。便悟十世古今。始終不離於當念。無邊剎海。自他不隔於毫端。一尊古佛。常在靈山。說此玅經。筵不曾散。其或未然。古佛去此遠[A7]已。聞者徒增喧噪。雖然如是。夾路桃華風雨後。馬蹄無處避殘紅。問曰。如何是一尊古佛。師曰。見山同山。見水同水。曰。學人不會。師曰。著衣喫飯憑誰力。運水搬柴用意參。曰。莫不參底心便是。師曰。認賊為子。曰。如何是不認賊為子。師曰。潛天同天。潛地同地。曰。恁麼則佛身充滿於法界也。師曰。木人石女本無情。堪歎世間同謗讚。
與大比丘眾(至)心得自在。
此段經。吾佛大聖人說此經。相與具足大行大德出家證道果者。有萬二千。同住同行。同乞同聽也。又比丘者梵語。此云破惡怖魔乞士。乞士者。惟乞自濟。不田不商。怖魔者。威德自重。無障無難。破惡者。戒律自持。如氷如霜。阿羅漢者梵語。此云無著不生應供。應供者。應受十方人天供養。不生者。不生一切妄想業緣。無著者。無諸世間情色染著。諸漏[A8]已盡。諸漏落情想之心。從此永盡。無復煩惱。無有復生世間煩惱。逮得[A9]己利。一切妄想。智能獨斷。得大利益。盡諸有結。結使煩惱。更不發生。心得自在。從此超出凡情。了無拘繫。得大自在。舉如意云。會麼。於此會得。一萬二千大比丘羅漢隨佛在此。轉大法輪。放大光明。作大佛事。其或不然。諸人且向靜中自看。看父母未曾生。天地未曾立。聖人未曾出世。祖師未曾西來。畢竟喚什麼做佛法。忽然看破。方悟人人本來面目。其大無外。其細無內。其前無始。其後無終。竪窮三際。橫遍十方者也。到此田地。自然會得。揚眉瞬目。也是佛與萬二千大比丘說法。迎賓作主。也是佛與萬二千大比丘說法。如是乃至塵塵剎剎。物物頭頭。俱是佛與萬二千大比丘說法。問曰。只如說法。說個甚麼。師曰。說你不薦。曰。只如薦。薦個什麼。師曰。本來是佛。曰。只如不薦。還是佛麼。師曰。也是佛。只是不會說法。曰。會說法時如何。師曰。方薦本來是佛。更聽說偈。眾生諸佛一般般。不信分明是自瞞。普請今朝齊領悟。一毫自覺大千寬。
其名曰(至)如是眾所知識大阿羅漢等。
此段經。列萬二千大比丘首領名字。雖各有程說。不過因德因事權標名姓。據實而論。即一法身之性。一法身之名也。舉如意云。會麼。若於此會得。舍利弗之大智。明貫天人。目犍連之神通。玅超今古。旃延論義。辯似懸河。樓䭾見物。的如觀掌。如是乃至迦葉之第一傳心。陳如之最先得度。須菩提之能空萬有。阿難陀之善記諸經。俱在當下一時會了。其或未委。須向動靜中返觀自[A10]己。聽經時。能聽者何物。著衣時。能著者何人。如是乃至折旋俯仰。取舍進退。細細籌量。畢竟是何宗旨。忽然於此會得。始信真如界內絕生佛之假名。平等性中。無自他之形像。不是虗語。聽說偈曰。本無形相本無名。一有形名便不平。直下須能忘彼我。大千沙界一函經。問曰。從上諸聖演教度人。至今為甚麼度人不盡。師曰。夢裏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曰。恁麼則雲開空自闊。風息水元平。師曰。不可隨語生解。曰。如何是不隨語生解一句。師曰。泥牛騎過海門東。笑殺殿前老松樹。曰。再請道一句。師曰。但行平等事。不必問前程。
復有學無學二千人(至)亦與眷屬俱。
復有。再舉之辭。學。先人皆訓為效也。謂後覺者。倣效先覺所為。漸至於純熟自然。則名無學。此二千尼眾。比前比丘未到純熟自然。故名學無學眾。又名少知識眾。因學力淺。少人知識耳。此段經。大略如此。山野不敏。敢再以學之一字細拈一遍看。葢志於學者有萬不同。有志於功名而學者。則功名遂而無學。非無可學。志滿[A11]已。有志於文章華藻而學者。則出言成文。拈筆成章而無學。至窮[A12]已。有志於神仙而學者。到成仙行空而無學。有志於政治而學者。到國泰民安而無學。有志於聖賢而學者。到聖賢田地而至盡。然俱與學佛不相似。且道如何是學佛底志。葢果真欲學佛。志必度盡眾生。眾生情異。各不同道。必須隨類度脫。既欲隨類度脫。亦須化身宇宙。既欲化身宇宙。必當高下無方。豈可守一執固。既不守一執固。又當博通諸子百家異道之書。既欲博通。則師亦不一。師既不一。寧可拘於教體。既不拘於教體。則此心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虗空。終日為而無為。長年作而無作。會古今於一念。收剎海於毫端。與天地萬物鑄作一塊黃金。即今古含靈不是兩般白玉。到此田地。強名曰道。學亦虗程。法界混融。志何用處。太極共芥子。本是一樣稱呼。法身同鳶魚。不是兩家活計。舉如意云。會麼。若於此會得。路遠夜行難把火。大家吹滅暗中行。問曰。如何是暗中行。師曰。不見有背面。曰。如何是無背面的消息。師曰。無耳方能聽。無舌始能談。曰。學人不會。師曰。高低嶽瀆。共轉根本法輪。大小鱗毛。普現色身三昧。
菩薩摩訶薩八萬人。
菩薩梵語。此云道學。摩訶薩。此云大道學。謂此八萬人。皆道學中大道學人也。經意大略如此。然講必以詳明為要。禪乃用直指成功。今山野濫叨講席。亦辱禪門。試為諸公重拈一遍看。大道之語。不徒空傳其言。必須真證其實可也。真證道之實者。往古諸佛是也。學其證道之實者。往古諸聖賢是也。傳道知道之言者。往古高僧名人是也。不知道而各執一端者。往古支離偏見。如管窺豹。只見一斑者是也。嗚呼大道之體。豈容易窺測。容易證入。而為一乎。舉如意云。會麼。若於此會得。便見悟者。悟此也。參者參此也。格物者格此也。致知者知此也。如是乃至傳道傳心。明理明性。傳此也。明此也。明此大道之體。則大無不包。細無不入。前無不始。後無不終。傳此大道之用。則善無不興。惡無不斷。萬無不容。一無不入。致此大道之知。則評是非。准若權衡。別真偽。明如藻鏡。悟此大道之實。則往古來今。不離一念。一念不動。往古來今。天地萬物。本吾一體。一體不變。天地萬物。到此田地。無一物不是大道全體。無一物不是大道真名。洞山麻。盧陵米。信手拈來。趙州茶。金牛飯。信口吐吞。其或不然。更須諸緣放下。萬慮冰消。與蒲團打合。參箇父母未生話頭。忽然參透。方知元來如此。元來如此。舉如意云。咦。八萬高流來聽法。鼻端依舊大頭垂。問曰。如何是道。師曰。何其大愚。曰。學人不會。師曰。用會作麼。曰。恁麼則直下承當。更休擬議。師曰。聽說山頌。大丈夫兮宜早早。休言今日又明朝。等閑踢倒崑崙柱。風自清來月自高。
皆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退轉(至)能度無數百千眾生。
此一段經。大略舉八萬人階位德行。更無他說。雖然如是。若不一一細明。則聽者不知。阿耨者何意。三藐者何為。試再以前經拈一遍看。阿梵語。此云無。耨多羅梵語。此云上。三藐梵語。此云正等。三菩提梵語。此云正覺。具云無上正等正覺。無上正等正覺六字。乃往古諸佛大聖人圓證之極果。六字之中。又只正等二字。乃諸佛之本心。大聖之圓證。無上二字。乃讚此正等田地。更無過上之道也。正覺二字。謂到此正等田地。始謂之正覺之道。故往古諸佛。到今大聖。到此正等。方為究竟。夫正等者。一般般之謂也。葢法身正等一般般之際。上不見有諸佛之聖。下不見有眾生之凡。四圍不見有萬類之差。一[A13]己不見有三世之異。道個圓圓果海。判屬言銓。指為上上大乘。還成露布。舉如意云。會麼。若於此會得。便見得十方諸佛。歷代祖師。無有兩個鼻孔。古往聖人。後來作者。只是一樣舌頭。其或不然。更須靜中看個一歸何處話頭。久久功深。忽地頓悟。方自會得佛不出世。祖不西來。前後際斷。人法兩忘。山野今日講演玅經。也是辨空華之濃淡。較兔角之短長者也。謂之正等。也是三千里外問長安。問曰。且道如何是正等。師曰。你從幾時不正等。曰。恁麼夢裏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師曰。有言[A14]已便妨談道。無物何由更惹埃。曰。既是妙道不離無相旨。紛紜萬事總非真。師曰。又是不正等。曰。如何是正等。師曰。聽說偈曰。正等由來一更圓。既非形像豈容言。諸人果欲求根本。頭上元無兩樣天。
其名曰文殊師利菩薩(至)八萬人俱。
此一段經。列八萬大菩薩上首之名也。然一一菩薩。名有所表。如文殊表智。觀音表仁。一十八位菩薩之表。共成一佛德也。山野見淺。再為諸人詳拈一一看。夫智者心胷了了。俯仰明明。既不為根塵之所幻惑。豈更隨生死之所繞纏。有智者故謂之玅德。以用力少而得功多也。又謂之玅吉祥。以道理精明。行藏簡易。無有不吉祥者也。故為君者。能足此智。則可以令百姓如夷齊。為臣者。能足此智。則可以致君主為堯舜。為父母者。能足此智。則可以令子孫純亦不[A15]已。為子孫者。能足此智。則可以致父母克明峻德。為夫者。能足此智。則可以加婦貞潔。為婦者。能足此智。則可以增夫仁義。如是乃至兄弟之相規。朋友之相訓。長幼之相導。莫不皆以智為之先引。至若不足此智。則君臣陷於不仁不義之坑。父子溺於無慈無孝之海。夫婦入於怨天怨地之林。如是乃至生死之相續。如蟻旋磨。憎愛交纏。似象溺泥。皆無智者之所為也。又仁者千古聖賢之心也。為眾善之長。為教化之源。以之用於一家。則一家康和。以之體於一國。則一國肝膽以之教於萬物。則萬物活潑潑地。一太極也。以之[A16]斂於一心。則一心真卓卓然。一毗盧也。舉如意云。會麼。若於此會得。文殊與諸人共目揚眉。觀音齊萬物同舌開口。其或不然。且向靜中自看。著衣喫飯。果憑誰力。運水搬柴。真是何能。忽然會得。自信道文殊與吾携水去。普賢猶未折華回。不為分外。如更遲疑。聽說山偈。大道明明不住形。呼驢呼馬強安名。道人不住明明裏。呼馬呼驢信口譍。問曰如何是即今文殊大智。師曰。眾生怕受刀砧苦。山僧怕食眾生肉。曰。恁麼則有智者趨吉避凶。師曰。不止趨吉避凶。亦乃轉凡成聖。曰。既吉既聖。還用智也無。師曰。還用。曰。既吉既聖。用智作什麼。師曰。隨處弘揚諸佛教。隨緣廣破眾生迷。曰。到什麼田地。方不用智。師曰。同一法性。共一法身。曰。如何是一法身。師曰。都講迴向。
爾時釋提桓因與其眷屬萬二千天子俱(至)退坐一面。
此假經。序法華會上諸天人王皆來聽法也。如雲從龍。風從虎。乃自然之道。又顯大聖人出現演教。如日麗天萬類無有不覩者。又舉萬類遠近高下悉至者。大聖人威德仁慈。廣大悉備。不言可知。如世典所謂聲名洋溢。凡有血氣。莫不尊親。葢自古及今。道德不明。只是性命不明。性命若明。則道德無有不明者。性即理也。命即我之理也。在我之理明。在人之理亦明。在人之理明。在物之理益明。如是乃至盡萬有之形類。極空界之紛紜。理無不明。理既明。事無不明。事既明。所謂道德。所謂仁義。乃至禮義教化。文章刑政。無有不明者也。以大聖人性明命明。名為大經。大本。大法。大道。大德。大功。大音。大行。以具備萬德。故高下遠近有血氣者。皆來尊親。如自身親自身。不用他教也。舉如意云。會麼。若於此會得。見其相者無不敬。聞其言者無不信。從其行者無不悅。共其住者無不一。其或不然。諸人各向肝膽上繫個克字。如是克來克去。克到無可克處。當自覺盡十方是個仁善。頓忘取舍之心。極三際是個中常。圓入正等之域。到恁麼時節。聲名洋溢。巨細尊親。亦分內事。更何疑哉。問曰。如何即是克義。師曰。如人家打墻。打過我家一尺。便克去這一尺如本無一般。曰。恁麼則進道十分容易。師曰。雖是容易。天下人不肯克去。曰。不肯克時如何。師曰。你非我是今還古。虎戰龍爭卒未休。曰。直下便克時如何。師曰。天其時。地其利。人物和。老者安。少者懷。朋友信。
爾時世尊四眾圍繞(至)一心觀佛。
此一段經。的的大意。只是序說妙經之由。更無他說。山野不敏。再以無量義處禪定拈一遍看。夫無量義者。在了了明明之際謂之心。為塵塵剎剎之主謂之理。吾祖達磨大師自西而來。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謂之禪。本土孔孟諸子。立言設教。繼往聖開來學謂之中庸。諸塵勞中人。不明此者。謂之迷妄。聰明知此而不修行者謂之自棄。間有知此而修行。不能到此田地者。謂之不勇。有晝夜精勤。竟無成實者。謂之不明。有成小聖及神仙。并能文能說。能伎藝。能脫化而止者。謂之不圓。有纔得悟徹。便住寂滅者。謂之不大。有分彼分此執道執儒者。謂之不一。又有著衣吃飯。竟不知著衣吃飯者是誰。又有只知富貴榮華。不知富貴榮華者何人。俱謂之不悟。舉如意云。會麼。若於此會得。四眾圍繞。儼然靈山初會。豈分昨日今朝。四華繽紛。朗然玅經初舉。豈別西來東土。其或未委。請各發歡喜心。一心觀佛。以佛攝心。以心觀佛。工夫成片。則當自知大千沙界海中漚。一切聖賢如電拂。無量義處。更何疑哉。問曰。如何是無量義。師曰。桃紅李白薔薇紫。薑辣梅酸甘蔗甜。曰。如是則心恐不能一去。師曰。隨流認得性。無喜亦無憂。曰。恁麼則處處綠楊堪繫馬。家家有路透長安。師曰。猶是吃力。曰。如何是不吃力一句。師曰。綠楊休繫馬。有路即長安。曰。恁麼則大海從魚躍。長空任鳥飛。師曰。又是放蕩。曰。如何是中庸一句。師曰。病率自知飯滋味。到家自不問途程。
爾時佛放眉間白毫相光(至)起七寶塔。
此一段經。大聖人顯本現迹。光照萬八千世界。靡不週遍。即是大無不包。細無不入。了了常知。塵塵不昧者也。於此世界盡見彼土。即十方色空無間。於此佛處聞彼佛說法。即道理無間。於一時中。見諸比丘。修行萬行。歷無窮劫。成佛度生。入大涅槃。後人起塔。即三世古今無間。葢玅法之體。即人之本有玅心。大此玅心。於無邊虗空之外。不見其外。小此玅心。於無入微塵之內。不見其內。前此玅心。於無量塵沙大劫之前。不見其始。後此玅心。於無窮塵沙大劫之後。不見其終。識此玅心。則四海大聖人說道理。乃說此心之道理也。萬世大賢人行道理。乃行此心之道理也。以諸人於此心之道理既昧。故吾佛大聖人。於眉間光。圓現此個妙心即十方國土。圓現此個妙心即三世年劫。以即三世年劫故。當知此心。不隨往而往。不隨來而來。若隨往而往。則此心早隨前前而往。何有今日之知。若隨來而來。則此心以隨後後而來。何有今日之覺。以此心即十方國土故。當知此心。不與萬法為侶。不與諸塵作對。以不與萬法為侶諸塵作對。故知此心不隨物而物矣。此心若隨物而物。見山化為山。見水化為水。何得即今靈然不昧。了了常知者也。舉如意云。會麼。若於此會得。便見光明寂照遍河沙。其或未然。再聽說偈。此心元不屬根塵。細入寬包玅更神。只為諸人迷不悟。眉光示現本來身。問曰。如何是不屬根塵。師曰。了無名字。曰。如何是妙更神。師曰。不可自昧。曰。如何是迷不悟。師曰。認奴作郎。曰。如何是本來身。師曰。竪窮三際。橫逼十方。曰。恁麼則人人是佛。不須更疑。師曰。開口成雙橛。揚眉落二三。
爾時彌勒菩薩(至)瞻察仁者為說何等。
此一段經。大略只是彌勒因佛放光圓現十方三世而生疑。其不知十方三世原備於我。而彌勒自狹。故有重重之問。葢人人玅性。大而無外。上天下地。中間紛紜萬有。無不是在我玅性之實也。葢人人玅性。微而無內。既微而無內。往古來今。中間生滅萬別。無不是在我妙性之體也。如是則十方諸佛念念在此玅性中成等正覺。樂者愈樂。一切眾生念念在此玅性中起輪迴見。苦者愈苦。更何疑哉。舉如意云。會麼。若於此會得。世尊覩明星而悟。悟此也。圓悟聞雞啼而了。了此也。如更有疑。各各向蒲團上三十年莫開口。返復看個父母未生[A17]已前面目。久久打成一片。當自覺知真如界內。絕眾生諸佛之假名。平等性中。無自[A18]己他人之影像。問曰。道理本一。為甚麼各不相顧。師曰。各不相顧者。為不知一。曰。如何是一。師曰。溪㵎溝壑之歸海。釵釧瓶盆之入爐。
爾時文殊師利(至)故現斯瑞。
此一段經。是文殊答彌勒之問。言我曾於往古佛會中。也曾見放光圓現十方世界。會合三世時節。然後說玅法華經。今日佛既放光圓現會合。與昔日一般。我知佛當說玅法華經必矣。此段經。又謂之引古證今。古佛光中。圓現十方三世全體。說法華大經。今佛圓現十方三世全體。亦必說法華大經。葢此大經。在諸佛大聖人之心謂之正等。正與十方三世一般般也。又謂圓覺。圓攝十方三世。無有不覺也。又謂之大乘。大包十方三世。無不乘載也。又謂之中常。不偏不倚。不更不變也。又謂之圓圓果海。諸修行人到此為究竟之地也。又謂之深深玅處。小智小見不能彷彿窺視也。又謂之法身道體。太極法界。乃至殊方異域。立名安號。發明此大經之大義。皆為發明諸佛大聖人之元心也。良久。人不明此心久矣。以不明此心。故吾佛大聖人有此經之說。欲說此經。不是尋常之小事。故吾佛大聖人又從眉間放大光明。光中圓現十方世界。融會三世時節。以為說此大經之先兆也。若有智。即知世尊說經[A19]已畢。舉如意云。會麼。咦。十世古今。始終不離於一念。無邊剎海。自他不隔於毫端。問曰。如何是雨大法雨。師曰。枯槁一時新。曰。如何是吹大法螺。師曰。聾者悉皆聞。曰。枯槁見不能生。聾者見不能聽。如何。師曰。直捷根原佛所印。摘葉尋枝我不能。曰。如何是直捷一句。師曰。聽說山偈。人人是佛不須疑。記取中峰兩句詩。便就今朝成佛去。樂邦化主[A20]已嫌遲。
諸善男子如過去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
劫之一字梵語。此間言語謂之時。阿僧祇梵語。此間言語謂之無數。無數者。乃數目中之大數也。不可思議。無量無邊。俱大數目也。以人心狹小自短。不自覺悟本具之性。其前前無始。後後無終。吾佛大聖人。光中融徹往古來今。意欲人人頓悟本具之性。如是而長。如是而大也。其柰當人迷厚。猶不領悟。所以彌勒有重重之問。文殊有重重之答。文句雖多。其大略只是欲人人頓悟本具之性。大而無外。小而無內。前而無始。後而無終也。此兩句經。文殊雖是舉最前之遠。正欲露極後之長。試再以無數時詳講一遍看。時即劫。如八千里方徑厚之大石。以二錢半輕帛。百年拂一遍。拂盡此石。不見微塵。名為劫。無數。即阿僧祇。乃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也。以一捻微塵。尚有百萬之數。況以大千世界微塵為數。葢一千個天地。名為小千世界。千個小千。名為中千世界。千個中千。方名大千世界。以如是世界。總作微塵數。名阿僧祇也。阿僧祇。是大千微塵數。大千微塵數。名為不可思議數。不可思議大千微塵數。名無邊數。無邊大千微塵數。名無量數。良久。文殊引古證今。雖欲現示人人本具玅性。故舉大數以充廣。然本具妙性。比不齊。類不及。文殊雖有大智。旁引曲喻。亦不能盡此玅性之萬一。妙性具體。豈容易領悟乎。諸人宜再細思。問曰。妙性具體。如是難明。且道今日講演還明得也無。師曰。如一毫置於太虗。似一滴投於巨壑。曰恁麼則道曠無涯。行人不盡。師曰。誰著你行來。曰。便如是坐斷時如何。師曰。諸佛皆稱讚。
爾時有佛號日月燈明(至)教菩薩法佛所護念。
此段經。大略只是引古證今。更無他說。葢自有天地人物[A21]已來。聖人間出。相貌名號。各各不同。求其性善之心。則無不同也。殊方異域。立言設教。亦各各不同。求其性善之言性善之教。則無不同也。頭戴足履。身服手持。亦各各不同。求其性善之威儀性善之恭敬。則無不同也。以世道極澆。人心大繆。吾佛大聖人出現於世。說法四十餘年。談經三百餘會。人心既純。世道一厚。乃放光圓現。露一法身。意欲使人人頓悟一法身也。其柰眾人尚迷。故彌勒有重重之問。重重問中。皆融古今於一念。收剎海於毫端之句。其柰聽者不薦。所以文殊亦有重重之答。重重答中。雖引古證今。亦融古今於一念。收剎海於毫端之句也。如無量劫前雖遠。佛具十號。與今佛具十號同。佛說法中善。與今佛說法善同。如是乃至開權顯實。會三歸一。授記入滅。無有不同。後人舉其教者。精進必成。懈怠不廢。亦無有不同者也。舉如意云。會麼。若於此會得。燈明不曾過去。彌勒何有未來。泥團土塊。放大光明。瓠子冬瓜。熾然常說。其或未然。且學玅光精勤。莫隨求名懈怠。問曰。經中大意。只要攝末歸本。且道經歷無數佛出。為甚麼尚三界紛紜。師曰。自是你三界紛紜。聖人何嘗不一。曰。爭柰目前分別何。師曰。縱分別。俱是辨空華之濃淡。較兔角之短長。曰。如何是無分別。師曰。芍藥華開菩薩面。棕櫚葉放夜叉頭。曰。猶是學人分別處。師曰。能分別者無分別。
爾時文殊師利(至)佛當為除斷令盡無有餘。
此段經。是文殊把前說重拈一遍。謂古佛如此。今佛亦如此。乃至十方佛亦如此。皆開三顯一。無二道也。葢天地中間。惟人最靈。人之一身主宰。只一個性字。性若明。道德仁義禮儀教化無有不明。無有不是。夫性者。在天地造化謂之理。故曰。宇宙中間。一理而[A22]已。在我性理之私謂之情。故曰。三界不能超。惟情為罣礙。苟能克去在我之情。惟是一團天性。則念念燈明說法。頭頭玅光談經。六度萬行。本自圓成。四德三身。竟非他得。其或未然。須向靜中細看。自生此身[A23]已來。十年二十年乃至七八十年。年雖見有[A24]已往之時。竟不隨[A25]已往之時所遷者。却是何物。即知此心既不隨[A26]已往。必不隨後來。既不隨後來。亦不居現在。即知此心無最初句。無末後句。亦無現在句。以無過去未來現在。三世不能遷變故。十方虗空亦不能包褁。虗空既不能包褁故。即知此心竪窮三際。橫遍十方。舉如意云。會麼。我見燈明佛本光瑞如此。以是知今佛欲說法華經。其或不然。諸求三乘人。若有疑悔者。佛當為斷除。令盡無有餘。問曰。玅光法師是文殊前身。彌勒菩薩是求名後體。恁麼則今古宛然。為甚麼又道本無今古。師曰。今自今。古自古。知今古者元無今古。曰。如是則隨流認得性。無喜亦無憂。師曰。若存個認字。三千里外問長安。曰。如何即是。師曰。不許道著。曰。恁麼則開口成雙橛。揚眉落二三。師曰。聽說山偈。個裏元無古與今。化身隨類號觀音。諸人要見觀音面。山自高兮水自深。
方便品第二
方便者。即隨方就便義也。如有大城。隨方來者。非止一路。如東方來者從東門入。西方來者從西門入。則為便益。非此則不方便。葢人之備足玅性。雖人人本具。欲全體指出。縱佛聖有大辨才。必不能也。必因其[A27]已發之端。旁引曲唱。令其自悟。故名方便。如人殺物令苦。即指曰。自性本無欲殺之理。即教之令不殺生。又如人盜他人所愛。即指曰。自性本無欲他盜[A28]己所愛之理。即教之令不偷盜。如是乃至因人以見聞自狹。即指曰。自性廣大。包納虗空。因人以生死自短。即指曰。自性固久。莫究始終。如上所舉等有萬億差別。俱名迷妄自偏。故大聖人有如上萬億法門。俱名方便。舉如意云。會麼。若於此會得。諸佛不須出世。祖師豈用西來。山華開似錦。毗盧玅相。依舊莊嚴。野水湛如藍。太極圓圖。斬新拈出。其或不然。聽說山偈。自性堂堂要見聞。鳶飛魚躍看精神。不然更欲行方便。甘作忙忙門外人。問曰。有一人曾來不舉步。且道是門裏門外。師曰。何止門外。三千里外。曰。如何是門內。師曰。曾來不舉步。曰。恁麼則擬心一𮈔。對面千里。師曰。未為靈利。曰。如何是靈利。師曰。未出胎時。度人[A29]已畢。更討方便。笑殺旁觀。
爾時世尊從三昧安詳而起告舍利弗。
此三句經。是經家提起說玅法之由。講說大略如此。然講以明白為能。禪以入定為要。山野既濫講肆。亦辱禪門。試以三昧。二字。再細翻譯一遍。末後以禪融會看。三昧。西國梵語。此國華言曰正受。正定正心。正心者。無一切心中之常也。常中則自絕忿懥憂患恐懼好樂之心。正定者。諸境不能動。誠之極也。極誠則能經綸大經。建立大法。化育萬物。正受者。諸事不能惑。聖人之至也。至聖則見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悅。正受既聖之至。正定又誠之極。正心中到之常。則大聖人之心。如晴空止水。杲日精金。無毫髮瑕疵也。大聖人之德。如天普覆。如地普擎。如日月普照。無偏私也。大聖人之道。如春發生萬物。如秋成熟萬物。無不善也。大聖人之量。如虗空包含萬有。如父母養育諸子。自有餘也。大哉聖人之性。以十方三世為一體。以六道四生為一身。如斯圓融玅會。稱讚不能及。講演不能盡。修行不能到。譬喻不能齊。強名曰三昧。三昧豈容易證入乎。吾佛於此三昧中。不見有前際。不見有後際。不見有中際。不見內。不見外。不見中間。然亦有中間內外前後等。故謂之佛之三昧。問曰。講既明矣。且道如何是禪。師曰。如棒打虗空。棒棒不見痕。曰。恁麼則夢裏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師曰。亦是有無成二邊。夢覺分兩法。曰。如何是不住二邊頓忘兩法之句。師曰。半夜井吞水。長空雲弄風。曰。學人不會。師曰。舍利弗當知。
諸佛智慧甚深無量(至)所不能知。
此一段經。言天下大聖人之心。無人能知。無人能識也。葢諸佛至聖之心。無過去未來現在之時可時。無東西南北上下之方可方。無眾生之名可名。無天堂地獄之境可境。溥博高明。廣大純一。竪窮三際。橫遍十方也。以橫遍十方。故此心無空色之間。以豎窮三際。故此心無古今之間。以無古今之間。乃前後際斷。以無色空之間。乃中外情忘。則還一真如也。前後際斷。則本一圓覺也。正當恁麼田地。上而無頂。下而無底。傍無邊畔。中無住處。本教謂之圓體。即清淨法身。儒教謂之原道。即無極而太極。老教謂之一。即無極大道。然此心也。有窺測而知者。窺測而知者。乃天下有智者也。有悟此心而修行。漸革平日之小者。乃天下之賢哲也。有修行工夫純一。猶帶分別念在乃天下之小聖也。夫諸聖之心。圓滿廣大。同天地之覆載。同日月之照臨。體萬物性情而設教。故凡有血氣。莫不尊親。隨萬物方便而立行。故凡有形質。無不一體。舉如意云。會麼。若於此會得。便見得山僧手中如意。却是諸人眼見。雖是諸人眼見。却是山僧手持。其或不然。更聽山偈。諸佛眾生一般眼。何事紛紜見萬差。肯把藩籬俱撤去。依然還是大人家。問曰。如何是諸佛智慧。師曰。過水脫鞋。買帽相頭。曰。此是常人俱會。為甚麼道所不能知。師曰。常人過水欲人背。買帽欲人與。曰。恁麼。則克去[A30]己私。便同佛智。師曰。一聲齊喝采。聽唱太平歌。
所以者何佛曾親近(至)意趣難解。
此一段經。自問諸佛智慧甚深。小聖不知者何。向下自答。以佛曾親近百千萬億無數諸佛。非惟親近。亦乃聞其道。非惟聞道。亦乃行其道。以諸佛有如是大久遠工夫。大廣博學問。大勇猛精進。大成就道德。所以有說。意趣難解。葢諸佛大聖人之道。中庸之道。故天下可均。爵祿可辭。白刃可蹈。中庸不可能也。智即般若之智。故眾生心處處能思惟。不能思般若。經即玅法華經。故大火洞然。擔入乾草不燒。亦未為難。暫讀此經為難。大哉大聖人之道。無方故不可到。無言故不可解。無相故不可視。無意路故不可思。無柄𣠽故不可執。舉如意云。會麼。若於此會得。便見得道本不遠而人自遠。道本不難而人自難。洞山麻三觔。一夏將來合繩也好。撚線也好。青州衫七觔。冬天穿上。打眠也得。坐禪也得。廬陵米。早炊可以作粥。晌午可以造飯。百丈屎。和水則澆茄。拌灰則栽芋。更何疑哉。其或不然。須是諸緣放下。萬慮撥開。單單看個一歸何處。忽地頓悟。始信大千沙界海中漚。一切聖賢如電拂。到此田地。佛法世法。打成一片。凡情聖情。元沒兩般。更聽說偈。自家一個黃金面。世世生生被土埋。香水滿盆能一洗。光明依舊照靈臺。問曰。如何是黃金面。師曰。萬劫無更變。曰。如何是被土埋。師曰。六道自輪迴。曰。如何是能一洗。師曰。四相頓空爾。曰。如何是照靈臺。師曰。三身圓證來。曰。此大似講說。師曰。誰為你說禪。
舍利弗吾從成佛以來(至)令離諸著。
此一段經。世尊自陳自成佛以來。四十餘年演教。只是要人離著。葢著者。心入諸境不能遠離是也。境有有情境。有無情境。無情境者。大而天地。細而微塵。眾而萬有紛紜。一而太極全體。但無知覺。名無情境。有情境者。大而覺體。細而含靈。眾而萬類升沉。一而法身不動。但有知覺。名有情境。如是乃至眼所見。耳所聞。鼻所嗅。舌所甞。身所覺。意所思。或順。或逆。或近。或遠。或善。或惡。或親。或疎。俱名為境。於此境上不能消融成一法身。不能明了成一佛知見。俱名為著。以眾人不能離此著故。吾佛大聖人。以六度萬行。種種因緣譬喻言教方便。廣談曲論。四十餘年。無他意。只是要人離著。舉如意云。會麼。若於此會得。青青翠竹。總是法身。鬱鬱黃華。無非般若。鳶飛魚躍。與四十餘年演教無差。雨施雲行。與三百餘會談經不異。其或不然。更須提個父母未生前話頭。工夫純熟。忽然頓悟。到此田地。方自悟得截瓊枝。寸寸是玉。析栴檀。片片皆香。無淫怒癡可去。如一輪明月掛秋空。無戒定慧可修。似一點寒冰烹大冶。咦。更聽說偈。通身是病通身藥。身若空來藥亦空。我許道人俱勘破。泥牛騎過海門東。問曰。如何是諸著。師曰。眼見耳聞并意想。曰。如何是離諸著。師曰。眼無見。耳無聞。意無想。曰。恁麼則木人撫掌。石女謳歌。師曰。不可墮在無事界裏。曰。如何是中庸一句。師曰。恁短恁長休剪綴。隨高隨下自平治。
所以者何如來方便知見(至)唯佛與佛乃能究盡。
此一段經。大略只是極讚大聖人之心。究盡明了。誠實廣大。非世間小聖小智小見小解所能窺測者也。試再以目前淺小比並一遍看。葢世之言壽者。廣成子千二百歲。彭祖八百歲。至壽者天地。邵子推之。謂有十二萬九千六百歲。未有如佛言壽。以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歲猶為至短。世之論國一統者。不過四海九州之內。一萬八千之中。至廣者不過日月出沒之際。星辰旋繞之間。未有如佛之言日月出沒之際。星辰旋繞之間。乃一須彌盧耳。如是千須彌盧謂之小千世界。如是千小千世界。謂之中千世界。如是千中千世界。謂之大千世界。如是千大千世界。微塵數大千世界。始是一層。如是八萬四千層。始是一華藏世界。如是一華藏世界微塵數華藏世界。名為一毗盧遮那佛王化。如是毗盧遮那佛不知其數。豈國土世界能知其數。如是乃至論理論事。唯佛甚深。世莫能及。又有謂佛言雖廣大無實。自是人不靜思。肯靜思則其實自性之理。大而無外。非有形國土可能充滿。細而無內。非有智聦明可能見識。舉如意云。會麼。若於此會得。一月普現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攝。如帝網珠。光光互照。無前際。無後際。無南方。無北方。圓陀陀。活潑潑。揑不成。劈不開。其或不然。更聽說偈。人人心即古毗盧。聲色門頭有即無。但肯回光光自照。乾坤何法可親疎。問曰。諸佛既多。世界不少。畢竟是一是多。師曰。非一非多。曰。如何是非一非多。師曰。一有多種。二無兩般。曰。恁麼則論理元非二。隨情有萬般。師曰。文字之師。皆如是見。曰。如何是離文字一句。師曰。老虎看水磨。轉看轉不知。
諸法實相(至)究竟等。
此一段經。言諸法實相。即目前萬法。正玅經本意。即十方諸佛圓證之實理。十方諸佛圓證之實理。即眾生本具覺性。眾生本具覺性。即世間流轉苦樂升沉之境。以眾生不悟諸法。不了諸法。不知諸法。癡癡昧昧。於此境上起惡心。作惡業。死此生彼。展轉流浪。受苦無窮。故大聖人指此諸法。謂之夢幻。謂之泡影。令人於此諸法境上求個無相無名。不動不變的真理。以聲聞小乘人。不識諸法圓理。於此境上。厭苦求樂。破有執空。故大聖人又指此諸法。即是真空。即是玅有。令人於此諸法境上。求個圓融妙會的覺性。以菩薩大乘人未知諸法實相。劫劫苦修。世世力進。務欲度盡眾生。必要證極大道。故大聖人又指諸法即是實相。即是法性。即是佛理。葢諸法實相之玅。參此。儒謂之格物。悟此。儒謂之致知。知至物格。則諸法實相。了了常知。明明不昧者也。以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無不靈驗。以至超出死生。亘古亘今。以至頓入涅槃。徹上徹下。無有不玅應者也。舉如意云。會麼。若於此會得。松直棘曲。鵠白烏黑。皆實相之體。生迷佛悟。事俗理真。皆實相之用。其或不然。明日再為諸人打葛藤一遍。問曰。目前諸法皆實相。因何人不覺悟。師曰。不是不悟。只是不肯悟。曰。學人參亦有年。也不是不肯悟。師曰。既肯悟今日又問什麼。曰。肯悟時如何。師曰。諸法無非實相義。
諸法實相(至)本末究竟等(重拈)。
此一段經。南嶽天台諸師。講各不同。惟溫陵環師講為切當。今依環師重拈一遍看。夫實相者。即相而真。與十方往古大聖人同體無異。圓常明玅。更無變別之法性也。然此法性。惟佛與佛乃能究盡。故經云。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難解之法。惟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諸法者。乾坤萬有紛紜。總不出十法。十法者。一相。二性。三體。四力。五作。六因。七緣。八果。九報。十本末究竟。本末究竟者。一切目前萬法。一一皆有根本終窮。一一皆有窮盡實際。如目前卓子香爐。乃至松樹桃樹人物等類。不能窮盡實際。不足謂之格物。不能究盡根本。不足謂之參禪。亦不謂之徹悟。亦不足謂之致知。致知徹悟。則目前卓子香爐。松樹人物。無不能格無不能參其本末究竟者也。再以十法細拈一遍看。報者。應果為報。如一樹桃子既實為果。果熟為報。果者。緣熟為果。如一樹桃子既開華結實。雨露潤滋糞土封培。到香熟時節是也。緣者。助因為緣。如一樹桃子雖開華榮茂。若無雨露并糞土封培為助。終不能自榮自華自果。因者。資始為因。如一樹桃。雖目前榮茂。其根本必有最初之日。作者。乍起為作。如一樹桃。雖有最初之日。種桃之心。乃乍然而發起也。非固有之性也。力者。利用為力。如一樹桃到香熟時。食得其味。賣得其財是也。體者。形具為體。如一樹桃。或華或果。枝葉散殊。根本深厚是也。性者。相本為性。如一樹桃為相。亦必有一樹桃之根性也。相者。可見為相。如一樹桃開華結果。人人皆見。所謂其性其實。其本末究竟。人皆不知。故唯佛與佛乃能究盡明了而無虗妄。其他聖人雖明不能究盡。
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至)本末究竟(再拈)。
此段經[A31]已講兩遍。今當第三遍。聽者亦莫厭煩。葢此段經乃格物之要端。參禪之正軌。若不細細條陳。晚學終莫入頭。(相)才雖不敏。悟亦有宗。試再以此經大略拈一遍看。夫世間萬法紛紜。不亦千變萬化。故謂之諸法。雖不可一一指陳。總其切要。不過此十法可以盡無餘蘊矣。一如是相者。即是總指萬有紛紜。千變萬化。眼可見之相狀也。然此相。小聖無竪窮三際橫遍十方不可思議大眼目。局於世間聞見之狹者。相雖可見。亦不能窮盡無餘。故唯佛與佛乃能究盡。二如是性者。即我與萬物形狀雖殊。究其根本。無不一也。一即是性。性即理也。此性此理。雖有二名。無二體也。故強謂之性。性也者。大而無外。細而無內。前而無始。後而無終。大聖明賢。指為圓覺。太極。大道。元體。上帝。明德。中庸。法身。亦不能盡此性溥博淵泉廣大悉備之全體也。故曰。唯佛與佛乃能究盡。乃至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本末究竟等。皆唯佛與佛乃能究盡。非世間小聖可能盡知也。舉如意云。會麼。若於此會得。可謂道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其或不然。須向靜室中焚香默坐。參此山僧手中如意。前萬萬劫更前。却是何物。後萬萬劫更後。復為何物。工夫純熟。打成一片。則當自覺古今不離於當念。剎海不隔於毫端。說甚唯佛與佛。問曰。如何是諸法實相。師曰。唯佛與佛。乃能究盡。曰。恁麼則眾人不會。師曰。不是不會。不肯信。曰。肯信時如何。師曰。大地是黃金。
如是體如是力(至)本末究竟等(復講)。
形具為體。利用為力。葢有如是體相。則有如是利用也。如有三十二大人相形體。則有王化三千界之利用。如有清淨遍一切處之體。則有周遍十方融徹三際之利用。如有牛之形具。則有耕耜利用。馬之形具。則有馳驅利用。如是乃至誅草剖人。莧苴剖鱉。水銀可以化金。硫黃可以乾汞。蓮華大藥。服之則與日月齊壽。準提真言。誦之則與乾坤等倫。此皆常聞之語。至如擬心即錯。動念即乖。旃延之口不能談。舍利之智不能測之大體大力。却又許誰能見其形具。能知其利用哉。既形具利用不能盡知。則如是作。如是因。乃至如是本末究竟等。又豈能盡知。故曰。唯佛與佛乃能究盡。其他非通不知。不能盡知也。舉如意云。會麼。若於此會得。會古今於一念。收剎海於毫端。其或不然。且向靜中默默再看。生從何來。死從何去。忽然頓覺。當自信知海底金烏天上日。眼中童子面前人。更說甚麼唯佛與佛乃能究盡。咦。更聽說偈。乾坤萬別千差體。根本由來一個身。於此一身心亦一。頭頭物物總天真。問曰。如何是成佛之因。師曰。善則力行。曰。恁麼則見善則修。逢惡則止耶。師曰。聖聖相傳無異語。曰。死來畢竟作麼生。師曰。若見有死。猶是道眼不明。曰。道眼明時如何。師曰。本無生死。曰。目前生生死死無有了期。何得言本無生死。師曰。唯佛與佛乃能究盡。
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復講)。
乍起謂之作。資始謂之因。助因謂之緣。緣熟謂之果。應果謂之報。如人忽起一念害人之心。資此心為始。後逢同欲害其人者相助。則乍起害人之念成矣。害人之事既成。豈無後來害[A32]己之報。又如人忽起一念欲成佛之心。資此心為始。念念不息。後逢同欲成佛之人為緣。共修六度萬行。則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萬德莊嚴之佛果必成。佛果既成。人天瞻仰。十方稱讚。豈是無應果之報。葢世萬法。總不出如是性相等十法。如是十法。又總不出性相因果四字。以有如是因。必有如是果。有如是相。必具如是性。先聖所謂天生蒸民。有物有則。又云。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世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作善見善。作惡逢惡。又因心作業。因從性之覺。緣熟為果。果因性之相。性相因果。展轉升沉。小聖不能盡知。唯佛乃能究盡。舉如意云。會麼。若於此會得。可謂道夢裏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又不止於有六趣空大千而[A33]已。其或不然。聽說山偈。本具圓明淨覺身。元非因果及根塵。當人肯息最初念。法界依然只一真。問曰。如何是一真。師曰。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智。曰。恁麼則道本一體。見有多端。師曰。我亦不知。曰。既不知。為恁麼高談闊論。師曰。為你不知。曰。知則如何。師曰。法界無二相。
爾時世尊(至)言辭相寂滅。
此一段經。大略重頌諸佛權實二智。權智者。借事明理。借世間文字語言。以明無文字語言之實理。實智者。一切諸法之實體。文字不能彰。言語不能覆。無起無滅。無成無壞。非同暫借不實之道也。十方諸佛。往古諸佛。現今諸佛。未來諸佛。設教化。建法幢。度眾生。莫不皆以權實二智為化度門。然權智權設三乘。實智實示一法。而人皆不知諸佛本懷。諸佛本懷者。不徒自誇權實二智。單單欲露人人本具圓常覺體。大而更無有大。小而更無有小。初而更無有初。末而更無有末者也。葢此圓常覺體。眾生迷而流浪六趣。諸佛悟而高超萬有。又此圓常覺體。眾生諸佛之本根。法界真如之實際。所以諸佛悟而常一。眾生迷而常萬。以常萬故。一切眾生卒不能會歸一佛乘。以常一故。十方諸佛竟不能散流眾生界內。舉如意云。會麼。若於此會得。權也是。實也是。權實總不是。權實總皆是。其或不然。須向父母未生前佛祖未開口[A34]已前。默坐自參。參來參去。工夫打成一片。當自大悟。窮諸玄辯。似一毫致於太虗。竭世樞機。似一滴投於巨壑。其圓常覺體。本非語言文字可以指陳。如更遲疑。聽說山偈。本來圓滿大光明。迷自遷流萬不平。直下頓能開活眼。不須重演玅蓮經。問曰。諸佛重重開示。為甚麼諸人不悟。師曰。自你不悟。曰。既悟為什麼明日又講。師曰。雖是舊時天上月。一番觀看一番新。曰。通不舉著時如何。師曰。不免一生鶻突。曰。時時舉起時如何。師曰。杲日正中天。雲霞俱散盡。曰。正當恁麼時。還有不具眼者麼。師曰。講座案前圍裙。盲者亦不能見。曰。如何能同一佛眼。師曰。萬緣都放下。四相頓空來。
諸餘眾生類(至)一心共思求亦復不能知。
此一段經。頌實相玅法如眾生羅漢菩薩所不能知。葢實相玅法。在山同山。而不與山同起滅。在水同水。而不與水同有無。如是乃至在萬物同萬物而不與萬物同生死。故曰。是法不可示。言辭相寂滅。舉如意云。會麼。若於此會得。便見得心同虗空界。示等虗空法。證得虗空時。無是無非法。不是鑿空說出。鳶飛戾天。魚躍於淵。上下昭著。不是無本之語。其或不然。須是向二六時中靜靜看個萬法歸一一歸何處。工夫打成一片。當自覺知一月普現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攝也。猶是指東畵西。何故實相玅法觸事而真。擬之即差。言之即乖也。如更胸中窒礙未消。請聽山野說偈。法法本來無欠餘。不消於法強親疎。肯能直下空思慮。生佛何曾別兩途。問曰。猶是學人疑處。請向切要處併却咽喉唇吻頌四句。顯示實相妙法。師曰。併却咽喉閉却唇。十方諸淪許渾佛。當人切記渾淪裏。分二分三自失真。曰。恁麼則開口成雙橛。揚眉落二三。師曰。開口也是。揚眉也是。曰。如是。則但莫憎愛洞然明白兩句。便是祖師西來意。師曰。更聽說偈。佛祖相傳此個心。人人本具莫追尋。愚癡更問西來意。如挹黃金去換金。
又告舍利弗(至)世尊法久後要當說真實。
此十二句頌。大略只是言此實相玅法。唯佛能知。餘不能了。當生大信。佛語真實。且道大信信個什麼。良久。僧問洞山如何是佛。山云麻三觔。諸人還信麼。又僧問趙州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州云庭前栢樹子。諸人還不疑麼。於此二事若是通不疑而生大信。則可謂截瓊枝。寸寸是玉。析栴檀。片片皆香。如或不然。疑心更起。縱有多智。如河沙數。一心思求。亦不能知。舉如意云。會麼。若於此會得。可謂道水不洗水。金不博金。又可謂人人頭上青天。元是一樣。個個脚下黃壤。豈別兩般。又可謂千紅萬紫雖然別。信道春風沒兩般。如更躊蹰。聽說山偈。一覩明星悟徹來。十方諸佛眼同開。當人於此更分別。萬劫千生未可猜。問曰。經云當生大信。畢竟信個什麼。師曰。要信自[A35]己與佛無二。曰。學人亦信。為甚麼不與佛一般。師曰。因你信不實。所以不與佛一般。曰。與佛一般時如何。師曰。唯佛知是相。十方佛亦然。曰。恁麼則迷則眾生悟則佛。不消更疑。師曰。更聽說偈。迷時悟後主人翁。諸佛眾生本一同。普勸諸人齊徹悟。千差萬別自然空。也不脫灑更聽說偈。迷時悟亦是真常。悟也元無第二光。徹底掀翻華藏海。十方諸佛共思量。
告諸聲聞眾(至)引之令得出。
此八句偈。頌佛佛初說種種法門。教人修行。有證聲聞者。有證辟支者。有證菩薩者。皆方便誘引。令脫苦離著也。葢苦有多種。總之只三。著有多種。總之亦三。三著者。一我著。二境著。三情著。情著者。以被色聲香味等迷。留情不舍。故名為著。著即生苦。境著者。以不悟色聲香味等。當體即真。於此境上種種分別。取舍愛憎。故名為著。著即生苦。我著者。以不悟本具法身。大而無外。細而無內。前而無始。後而無終。認此父母所生形體為自[A36]己。以認此身為自故。則有生生死死之貪惡。上上下下之欣厭。以有貪惡欣厭故。則有無量之苦隨之矣。三苦者。一死苦。二刀杖苦。三不如意苦。不如意苦者。以不悟色聲香味等。具為夢幻。種種取著。取之不得。故名為苦。刀杖苦者。以貪色聲香味等。貪之不遂。遂生嗔怒。加以刀杖。作既有自。報亦必然。受他刀杖凌逼百種。故名為苦。死苦者。以有父母所生之形。必然有死。死則與世永別。不能後活此身。故名為苦。如是三苦三著。俱是不悟本具清淨法身。著於諸境。苦受百端。故諸佛大聖人種種方便。教化令離著脫苦也。舉如意云。會麼。若於此會得。十方坐斷。三際融通。諸佛不曾出世。眾生本不沉淪。其或不然。聽說山偈。人人本具圓明體。諸佛眾生總一般。自是不能離執著。難逃苦楚萬千端。問曰。如何是具足圓明體。師曰。能問者是誰。曰。恁麼則六根門首無人會。惹得胡僧特地來。師曰。錯認定盤星。曰。不錯認時如何。師曰。能問者便是。曰。古人謂之認識神。意旨如何。師曰。你有幾個識神。曰。恁麼則百年三萬六千日。返覆元來是這漢。師曰。放你三十柱杖。
爾時大眾(至)則生大歡喜。
舉爾時大眾至而今不知是義所趣。此一段經。科家謂之眾疑請問。眾疑則疑佛平日不自誇道德。今佛自誇道德智慧。非。三乘人所知。請問則問佛所得深智。願佛宣揚。再舉爾時舍利弗至難解之法。此一節經。科家謂之身子發問。再舉爾時舍利弗至欲聞具足道。此一節經。科家謂之重頌疑問。再舉爾時佛告舍利弗至則生大歡喜。此一段經。敘眾欲聞大法。佛不肯說。身子三請。佛將為說。葢此大乘玅法。即人人本具玅性。人人本具玅性。與十方諸佛歷代祖師了無毫髮間隔者也。世人迷此妙性。隨物變遷。所以有六道四生也。至人悟此玅性。轉物為[A37]己。所以有三身八解也。舉如意云。會麼。若於此會得。毛吞巨海。芥納須彌。轉萬物即是自[A38]己。似水投水。化自[A39]己即是萬物。如空合空。俱非難事。如其纖塵未消。不免山是山。水是水。毫髮不能相通。良久。還委悉麼。聽說山偈。眾生諸佛性無差。生既迷來佛乃誇。肯向今朝齊領悟。大家同駕白牛車。問曰。諸佛眾生不同。病在甚麼處。師曰。佛能克[A40]己。眾生不能克[A41]己。曰。恁麼則克[A42]己名為佛。師曰。縱不成佛。也是善人君子。曰。不克[A43]己旹如何。師曰。三途苦百端。曰。克[A44]己時如何。師曰。三身四智。八解六通。曰。講師答語為什麼與禪不同。師曰。你喚甚麼作禪作講。曰。講即高談闊論。禪即棒喝交馳。師曰。正是辯空華之濃淡。較兔角之短長。曰。如何是到家一句。師曰。聽說山偈。妙性人皆具一個。緣何東問復西慕。佛雖三止不須言。也是人情不會做。
法華大意卷上
校注
【經文資訊】《卍新續藏》第 31 冊 No. 609 法華經大意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19-09-1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卍新續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CBETA 掃瞄辨識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造化萬物而至神謂之玅。主宰一切而不異謂之法。法即性也。玅即心也。葢此心人人本具。此性亦人人本具。然有聖有凡之差者。非此心性有差。乃人悟迷之有差耳。其心性本體。聖人與凡夫元無相間隔也。非惟聖凡無間。乃至上天下地。紛紜萬有。動靜云為。亦無毫髮間隔者也。如是則玅法即心性之別名。心性乃太極之一體。人物共備。凡聖同源。更何疑哉。蓮華者。清淨無染。連續無間。亦喻此心古今無間。三世相連。色空無間。十方相連。葢人之玅心玅性。前前無始。後後無終。大大無外。細細無內者也。經者。吾佛大聖人宣示此心此性之直言也。以此言直示人心奧理故謂之經。卷第一者。此經通有七卷。此為首卷。故云第一。第二乃至第七可知。此經雖七軸之微。實該盡三世間四法界之大道也。茲蓋尊眾命宣此經。但相才荒見淺。不能深發祕奧。請各靜中再參。幸甚。科主問曰。玅法蓮華題目義。[A1]已蒙開示至無疑。只是離却語言外。未審如何得受持。師曰。個裏本無元字脚。不須裏許更生疑。今朝舉起舊公案。萬象森羅悉受持。曰。恁麼則泥團土塊先先佛。瓠子冬瓜上上機。師曰。大丈夫兮須若此。莫教落在二三機。曰。如是則全身領荷。師曰。更待何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