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524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幽贊添改科
- 釋此疏文分(二)
- 初解釋題名(二)
- 初解題目(般)
- 後解人名(京)
- 後解釋疏文(二)
- 初述製作因由(二)
- 初依義略明迷悟彰此所贊正宗(二)
- 初辨所為(二)
- 初顯根有病(二)
- 初迷撥因由(贊)
- 後正彰迷撥(二)
- 初總彰信邪毀正(信)
- 後別明迷執空有(二)
- 初教(二)
- 初總迷一切(二)
- 初辨互生厭怖(於)
- 後明各無解脫(設)
- 後別迷般若(二)
- 初棄廣(懼)
- 後迷略(雖)
- 初總迷一切(二)
- 後境(於)
- 初教(二)
- 後除遣獲益(二)
- 初為法(令)
- 後為人(信)
- 初顯根有病(二)
- 後明造疏(依)
- 初辨所為(二)
- 後據教廣辨三時標下具述兩釋(二)
- 初辨教三時(二)
- 初本無違(二)
- 初辨三時(二)
- 初引解深密(二)
- 初舉前次敘(如)
- 後方敘三時(三)
- 初明有教(時)
- 次談空教(次)
- 後辨中道(今)
- 後引金光明(二)
- 初引經(金)
- 後疏釋(催)
- 初引解深密(二)
- 後辨無違(二)
- 初顯法一昧(二)
- 初約理是一(二)
- 初依義釋之(三)
- 初顯根所迷(由)
- 次引言演說(大)
- 後除迷令悟(欲)
- 後引教咸之(故)
- 初依義釋之(三)
- 後約音是一(餘)
- 初約理是一(二)
- 後人無乖競(二)
- 初牒其現異(既)
- 後辨無乖競(應)
- 初顯法一昧(二)
- 初辨三時(二)
- 後末有異(三)
- 初敘有教(二)
- 初標舉(佛)
- 後引頌(如)
- 次敘空教(二)
- 初破有談空(二)
- 初頌(二)
- 初標舉(聖)
- 後引頌(如)
- 後釋(二)
- 初依世俗勝義釋(彼)
- 後依離言寄詮釋(雖)
- 初頌(二)
- 後翻亦病生(有)
- 初破有談空(二)
- 後敘中道(二)
- 初標舉列頌(二)
- 初標舉(無)
- 後列頌(而)
- 後敘彼釋文(二)
- 初別釋二無(彼)
- 後總申會通(二)
- 初總會四句(雖)
- 後別成此頌(二)
- 初證成雙表(故)
- 後却現俱非(非)
- 初標舉列頌(二)
- 初敘有教(二)
- 初本無違(二)
- 後釋皈贊意(二)
- 初通釋前敘(二)
- 初聖意無乖(觀)
- 後後學競執(後)
- 後標下兩釋(今)
- 初通釋前敘(二)
- 初辨教三時(二)
- 初依義略明迷悟彰此所贊正宗(二)
- 後正牒經解釋○
- 初述製作因由(二)
- 初解釋題名(二)
- ○後正牒經解釋(二)
- 初釋經之題目(二)
- 初四對彰名(二)
- 初總別中表對(二)
- 初釋為依主(二)
- 初依離合(般)
- 後屬二門(三)
- 後通非持業(雖)
- 初釋為依主(二)
- 後更釋餘三對(二)
- 初王臣局通對(二)
- 初局王獨非對(二)
- 初翻對(般)
- 後解釋(二)
- 初敘古(古)
- 後今明(二)
- 初標列(今)
- 後釋成(三)
- 初釋成須五(福)
- 次辨餘得名(慧)
- 後彰獨立此(能)
- 後通臣筏岸對(二)
- 初翻對別解(二)
- 初解彼岸(二)
- 初翻(波)
- 後釋(二)
- 初古(古)
- 後今(今)
- 後解舡筏(三)
- 初華梵別翻(蜜)
- 次舉餘正釋(二)
- 初解離義(由)
- 後解到義(境)
- 後望慧辨別(體)
- 初解彼岸(二)
- 後義門料揀(二)
- 初明成度之相(二)
- 初標列(然)
- 後釋成(若)
- 後辨因果得名(二)
- 初敘三別名(二)
- 初依因正釋(此)
- 後辨果除疑(佛)
- 後今此不爾(今)
- 初敘三別名(二)
- 初明成度之相(二)
- 初翻對別解(二)
- 初局王獨非對(二)
- 後揀大別藏對(二)
- 初揀大經彰心名(二)
- 初依義略釋(心)
- 後對廣釋成(二)
- 初釋略說之意(二)
- 初只大經恐退(大)
- 後復別錄略經(二)
- 初對廣正釋(傳)
- 後傍顯釋成(三)
- 後釋堅妙之義(甄)
- 初釋略說之意(二)
- 後別律論置經號(經)
- 初揀大經彰心名(二)
- 初王臣局通對(二)
- 初總別中表對(二)
- 後三意建立(二)
- 初列(欲)
- 後證(如)
- 初四對彰名(二)
- 後釋經之本文○
- 初釋經之題目(二)
- ○後釋經之本文(二)
- 初勝空(二)
- 初觀等下破執顯空(二)
- 初略(二)
- 初正破顯(二)
- 初破我執顯生空(二)
- 初唱經
- 後方解(二)
- 初勝空(二)
- 初科判(贊)
- 後正釋(二)
- 初引文(大)
- 後結成(令)
- 後如應(二)
- 初科判(二)
- 初科上排(二)
- 初依勸示垂諭獲益科(如)
- 後依練磨斷障圓證科(或)
- 後判子唱(練)
- 初科上排(二)
- 後正釋(二)
- 初依練磨總釋(二)
- 初舉退標練(謂)
- 後正辨練磨(二)
- 初引他(彼)
- 後況[A1]己(我)
- 後依勸示別釋(二)
- 初依西方一人解(二)
- 初依行辨名(二)
- 初解初三字(二)
- 初解正名(二)
- 初依利他解(二)
- 初別(觀)
- 後總(二)
- 初應祈現化(諸)
- 後不請飛輪(厄)
- 後依自利解(二)
- 初總釋體義(又)
- 後別明自在(二)
- 初標(昔)
- 後釋(一)
- 初依利他解(二)
- 後破古譯(二)
- 初顯遍知(位)
- 後責名狹(但)
- 初解正名(二)
- 後解後二字(二)
- 初辨名(菩)
- 後釋義(四)
- 一二俱目智解(菩)
- 二二俱目境解(又)
- 三菩境薩勤解(又)
- 四菩境薩人解(又)
- 初解初三字(二)
- 後通唯標此(有)
- 初依行辨名(二)
- 後依一切上位解(二)
- 初別解(二)
- 初觀字同前解(或)
- 後觀目所勸解(或)
- 後遮前(非)
- 初別解(二)
- 初依西方一人解(二)
- 初依練磨總釋(二)
- 初科判(二)
- 初勝空(二)
- 後破法執顯法空◎
- 初破我執顯生空(二)
- 後度苦厄○
- 初正破顯(二)
- 後廣○
- 初略(二)
- 後菩等下歎依得利○
- 初觀等下破執顯空(二)
- 後如應(三)
- 初觀自在等下標上人修行勸示發心或云三種練磨心(三)
- 初標大菩薩先修行人勸示後學發心或云第一練磨心(二)
- 初唱經
- 後方解(二)
- 初勝空(二)
- 初科判(贊)
- 後正釋(二)
- 初引文(大)
- 後結成(令)
- 後如應(二)
- 初科判(二)
- 初科上排(二)
- 初依勸示垂諭獲益科(如)
- 後依練磨斷障圓證科(或)
- 後判子唱(練)
- 初科上排(二)
- 後正釋(二)
- 初依練磨總釋(二)
- 初舉退標練(謂)
- 後正辨練磨(二)
- 初引他(彼)
- 後況[A2]己(我)
- 後依勸示別釋(二)
- 初依西方一人解(二)
- 初依行辨名(二)
- 初解初三字(二)
- 初解正名(二)
- 初依利他解(二)
- 初別(觀)
- 後總(二)
- 初應祈現化(諸)
- 後不請飛輪(厄)
- 後依自利解(二)
- 初總釋體義(又)
- 後別明自在(二)
- 初標(昔)
- 後釋(一)
- 初依利他解(二)
- 後破古譯(二)
- 初顯遍知(位)
- 後責名狹(但)
- 初解正名(二)
- 後解後二字(二)
- 初辨名(菩)
- 後釋義(四)
- 一二俱目智解(菩)
- 二二俱目境解(又)
- 三菩境薩勤解(又)
- 四菩境薩人解(又)
- 初解初三字(二)
- 後通唯標此(有)
- 初依行辨名(二)
- 後依一切上位解(二)
- 初別解(二)
- 初觀字同前解(或)
- 後觀目所勸解(或)
- 後遮前(非)
- 初別解(二)
- 初依西方一人解(二)
- 初依練磨總釋(二)
- 初科判(二)
- 初勝空(二)
- 次顯由學慧方照性空示現先所修法或云第二練麿心◎
- 後顯由行甚深般若慧眼達空能越生死或云第三練磨心◎
- 初標大菩薩先修行人勸示後學發心或云第一練磨心(二)
- 次舍利子等下陳機感者名述理垂諭或云斷除四處障○
- 後菩提薩埵等下彰依學之德歎獲勝利或云離苦圓證○
- 初觀自在等下標上人修行勸示發心或云三種練磨心(三)
- 初勝空(二)
- ◎勝空初略破執顯空中破法執顯法空分(二)
- 初破能觀(二)
- 初唱經
- 後方解(二)
- 初總判(二)
- 初勝空(二)
- 初標(贊)
- 後成(大)
- 後如應(二)
- 初標判兩番(如)
- 後別成練磨(二)
- 初總辨練磨(二)
- 初舉退標練(謂)
- 後正辨練磨(二)
- 初自責(我)
- 後方省(此)
- 後別對當機(二)
- 初指退(彼)
- 後示勸(恐)
- 初總辨練磨(二)
- 初勝空(二)
- 後別釋(三)
- 初解行字(三)
- 初勝空解(二)
- 初依世俗解(所)
- 後依勝義解(三)
- 初依義釋(若)
- 次引餘證(二)
- 初引無垢稱(無)
- 後引大般若(大)
- 後結歸此(今)
- 次異師解(二)
- 初亦無不行解(或)
- 後但要絕念解(復)
- 後如應解(三)
- 初依義釋(二)
- 初喻(如)
- 後法(得)
- 次破前說(二)
- 初破勝空(三)
- 初舉正責(然)
- 次就宗破(若)
- 後復喻例(體)
- 後破異說(二)
- 初破無所不行解(二)
- 初破彼為非(若)
- 後責同外道(便)
- 後破但要絕念解(二)
- 初破(若)
- 後勸(可)
- 初破無所不行解(二)
- 初破勝空(三)
- 後皈本經(二)
- 初依略解(今)
- 後引廣成(二)
- 初引彼釋此(二)
- 初引經文(由)
- 後釋義成(假)
- 後翻責結斷(二)
- 初責彼妄憑(不)
- 後結斷依後(是)
- 初引彼釋此(二)
- 初依義釋(二)
- 初勝空解(二)
- 次解深字(二)
- 初問起(此)
- 後正解(二)
- 初勝空(勝)
- 後如應(二)
- 初依真淨離言解(如)
- 後依五種般若解(二)
- 初彰五各深(或)
- 後同皈般若(以)
- 後解時字(二)
- 初假問起(云)
- 後方中解(二)
- 初勝空(三)
- 初敘世俗(勝)
- 次敘勝義(若)
- 後總結成(事)
- 後如應(二)
- 初立理總標(二)
- 初立理(如)
- 後總標(故)
- 後次第廣辨(三)
- 初解二種種姓(二)
- 初辨二體(二)
- 初性種(二)
- 後習種(二)
- 後明二相(二)
- 初性種相(二)
- 初問起(云)
- 後正辨(二)
- 初辨其相狀(二)
- 初別辨文(二)
- 初性品(六)
- 一施(若)
- 二戒(三)
- 初律儀(若)
- 次攝善(三)
- 初不煞(不)
- 次無貪(知)
- 後正見(樂)
- 後饒益(善)
- 三忍(若)
- 四進(若)
- 五定(若)
- 六慧(若)
- 後住品(性)
- 初性品(六)
- 後總辨文(設)
- 初別辨文(二)
- 後總結通妨(二)
- 初結答所問(若)
- 後辨未發心(然)
- 初辨其相狀(二)
- 後習種相(若)
- 初性種相(二)
- 初辨二體(二)
- 次解能於五位(二)
- 初問起下文(五)
- 後略辨五位(五)
- 一資糧位(二)
- 初指標(一)
- 後別列(四)
- 一十信(一)
- 二十住(二)
- 三十行(三)
- 四迴向(四)
- 二加行位(二)
- 初指標(二)
- 後別列(一)
- 三通達位(三)
- 四修習位(二)
- 初指標(四)
- 後別列(十)
- 五究竟位(五)
- 一資糧位(二)
- 後解漸次悟入(二)
- 初乘前起問(雖)
- 後依問辨釋(二)
- 初先辨發心(二)
- 初略標歎勝(二)
- 初標先發心(諸)
- 後二位別歎(二)
- 初喻歎初發心(三)
- 初大海依止喻(譬)
- 次世界賀負喻(又)
- 後虗空含容喻(又)
- 後類歎[A3]已後心(此)
- 初喻歎初發心(三)
- 後廣陳行相(二)
- 初辨因緣(二)
- 初問(因)
- 後答(二)
- 初外緣(二)
- 初敘四緣(四)
- 一見聞神通(一)
- 二聞菩薩藏(二)
- 三見聞法滅(三)
- 四見惡眾生(四)
- 後結發心(由)
- 初敘四緣(四)
- 後內因(二)
- 初標(將)
- 後辨(二)
- 初十德(十)
- 後三觀(三)
- 初厭有為觀(二)
- 初別觀有為(二)
- 初別觀惡趣(三)
- 後別觀自身(四)
- 一觀身(三)
- 初觀能作穢因(自)
- 次觀現流臰穢(不)
- 後觀不淨聚集(三)
- 二觀受(無)
- 三觀心(如)
- 四觀法(癡)
- 一觀身(三)
- 後總審生厭(諦)
- 初別觀有為(二)
- 次求菩提觀(二)
- 初辨觀德(二)
- 初自利德(三)
- 初化身(二)
- 次法身(法)
- 後報身(二)
- 初具五分身(其)
- 後歎不共德(力)
- 後利他德(二)
- 初彰具悲智(成)
- 後正明所利(二)
- 初明導迷(開)
- 後明除惱(諸)
- 初自利德(三)
- 後辨希求(見)
- 初辨觀德(二)
- 後念眾生觀(二)
- 初觀(二)
- 初別觀癡愛生苦(二)
- 初總彰生苦(三)
- 後別明生苦(二)
- 初別辨眾惑為因(不)
- 後別辨造業招苦(二)
- 初辨畏而由作(二)
- 初辨作後苦(雖)
- 後辨作現苦(三)
- 初作憂惱(而)
- 次愛別離(愛)
- 後怨憎會(怨)
- 後辨作而無厭(二)
- 初總標(為)
- 後別辨(二)
- 初明生現憂(求)
- 後辨生當苦(作)
- 初辨畏而由作(二)
- 後別觀癡慢障淨(二)
- 初總明癡慢為因(謗)
- 後別明障於淨法(二)
- 初辨𨵗無(二)
- 初因斷(雖)
- 後果𨵗(生)
- 後辨相翻(二)
- 初因翻(雖)
- 後果翻(得)
- 初辨𨵗無(二)
- 初別觀癡愛生苦(二)
- 後念(見)
- 初觀(二)
- 初厭有為觀(二)
- 初外緣(二)
- 後陳行相(二)
- 初正辨相(二)
- 初初發(二)
- 初依文悲智心(次)
- 後准理願名心(二)
- 初指(隨)
- 後證(如)
- 後久發(二)
- 初引文(無)
- 後疏釋(先)
- 初初發(二)
- 後皈勝位(依)
- 初正辨相(二)
- 初辨因緣(二)
- 初略標歎勝(二)
- 後方辨修行○
- 初先辨發心(二)
- 初解二種種姓(二)
- 初立理總標(二)
- 初勝空(三)
- 初解行字(三)
- 初總判(二)
- 後破所觀◎
- 初破能觀(二)
- ◎如應次顯由學慧方照性空示先所修法或第二練磨心(二)
- 初唱經
- 後方解(二)
- 初總判(二)
- 初勝空(二)
- 初標(贊)
- 後成(大)
- 後如應(二)
- 初標判兩番(如)
- 後別成練磨(二)
- 初總辨練磨(二)
- 初舉退標練(謂)
- 後正辨練磨(二)
- 初自責(我)
- 後方省(此)
- 後別對當機(二)
- 初指退(彼)
- 後示勸(恐)
- 初總辨練磨(二)
- 初勝空(二)
- 後別釋(三)
- 初解行字(三)
- 初勝空解(二)
- 初依世俗解(所)
- 後依勝義解(三)
- 初依義釋(若)
- 次引餘證(二)
- 初引無垢稱(無)
- 後引大般若(大)
- 後結歸此(今)
- 次異師解(二)
- 初亦無不行解(或)
- 後但要絕念解(復)
- 後如應解(三)
- 初依義釋(二)
- 初喻(如)
- 後法(得)
- 次破前說(二)
- 初破勝空(三)
- 初舉正責(然)
- 次就宗破(若)
- 後復喻例(體)
- 後破異說(二)
- 初破無所不行解(二)
- 初破彼為非(若)
- 後責同外道(便)
- 後破但要絕念解(二)
- 初破(若)
- 後勸(可)
- 初破無所不行解(二)
- 初破勝空(三)
- 後皈本經(二)
- 初依略解(今)
- 後引廣成(二)
- 初引彼釋此(二)
- 初引經文(由)
- 後釋義成(假)
- 後翻責結斷(二)
- 初責彼妄憑(不)
- 後結斷依後(是)
- 初引彼釋此(二)
- 初依義釋(二)
- 初勝空解(二)
- 次解深字(二)
- 初問起(此)
- 後正解(二)
- 初勝空(勝)
- 後如應(二)
- 初依真淨離言解(如)
- 後依五種般若解(二)
- 初彰五各深(或)
- 後同皈般若(以)
- 後解時字(二)
- 初假問起(云)
- 後方中解(二)
- 初勝空(三)
- 初敘世俗(勝)
- 次敘勝義(若)
- 後總結成(事)
- 後如應(二)
- 初立理總標(二)
- 初立理(如)
- 後總標(故)
- 後次第廣辨(三)
- 初解二種種姓(二)
- 初辨二體(二)
- 初性種(二)
- 後習種(二)
- 後明二相(二)
- 初性種相(二)
- 初問起(云)
- 後正辨(二)
- 初辨其相狀(二)
- 初別辨文(二)
- 初性品(六)
- 一施(若)
- 二戒(三)
- 初律儀(若)
- 次攝善(三)
- 初不煞(不)
- 次無貪(知)
- 後正見(樂)
- 後饒益(善)
- 三忍(若)
- 四進(若)
- 五定(若)
- 六慧(若)
- 後住品(性)
- 初性品(六)
- 後總辨文(設)
- 初別辨文(二)
- 後總結通妨(二)
- 初結答所問(若)
- 後辨未發心(然)
- 初辨其相狀(二)
- 後習種相(若)
- 初性種相(二)
- 初辨二體(二)
- 次解能於五位(二)
- 初問起下文(五)
- 後略辨五位(五)
- 一資糧位(二)
- 初指標(一)
- 後別列(四)
- 一十信(一)
- 二十住(二)
- 三十行(三)
- 四迴向(四)
- 二加行位(二)
- 初指標(二)
- 後別列(一)
- 三通達位(三)
- 四修習位(二)
- 初指標(四)
- 後別列(十)
- 五究竟位(五)
- 一資糧位(二)
- 後解漸次悟入(二)
- 初乘前起問(雖)
- 後依問辨釋(二)
- 初先辨發心(二)
- 初略標歎勝(二)
- 初標先發心(諸)
- 後二位別歎(二)
- 初喻歎初發心(三)
- 初大海依止喻(譬)
- 次世界賀負喻(又)
- 後虗空含容喻(又)
- 後類歎[A4]已後心(此)
- 初喻歎初發心(三)
- 後廣陳行相(二)
- 初辨因緣(二)
- 初問(因)
- 後答(二)
- 初外緣(二)
- 初敘四緣(四)
- 一見聞神通(一)
- 二聞菩薩藏(二)
- 三見聞法滅(三)
- 四見惡眾生(四)
- 後結發心(由)
- 初敘四緣(四)
- 後內因(二)
- 初標(將)
- 後辨(二)
- 初十德(十)
- 後三觀(三)
- 初厭有為觀(二)
- 初別觀有為(二)
- 初別觀惡趣(三)
- 後別觀自身(四)
- 一觀身(三)
- 初觀能作穢因(自)
- 次觀現流臰穢(不)
- 後觀不淨聚集(三)
- 二觀受(無)
- 三觀心(如)
- 四觀法(癡)
- 一觀身(三)
- 後總審生厭(諦)
- 初別觀有為(二)
- 次求菩提觀(二)
- 初辨觀德(二)
- 初自利德(三)
- 初化身(二)
- 次法身(法)
- 後報身(二)
- 初具五分身(其)
- 後歎不共德(力)
- 後利他德(二)
- 初彰具悲智(成)
- 後正明所利(二)
- 初明導迷(開)
- 後明除惱(諸)
- 初自利德(三)
- 後辨希求(見)
- 初辨觀德(二)
- 後念眾生觀(二)
- 初觀(二)
- 初別觀癡愛生苦(二)
- 初總彰生苦(三)
- 後別明生苦(二)
- 初別辨眾惑為因(不)
- 後別辨造業招苦(二)
- 初辨畏而由作(二)
- 初辨作後苦(雖)
- 後辨作現苦(三)
- 初作憂惱(而)
- 次愛別離(愛)
- 後怨憎會(怨)
- 後辨作而無厭(二)
- 初總標(為)
- 後別辨(二)
- 初明生現憂(求)
- 後辨生當苦(作)
- 初辨畏而由作(二)
- 後別觀癡慢障淨(二)
- 初總明癡慢為因(謗)
- 後別明障於淨法(二)
- 初辨𨵗無(二)
- 初因斷(雖)
- 後果𨵗(生)
- 後辨相翻(二)
- 初因翻(雖)
- 後果翻(得)
- 初辨𨵗無(二)
- 初別觀癡愛生苦(二)
- 後念(見)
- 初觀(二)
- 初厭有為觀(二)
- 初外緣(二)
- 後陳行相(二)
- 初正辨相(二)
- 初初發(二)
- 初依文悲智心(次)
- 後准理願名心(二)
- 初指(隨)
- 後證(如)
- 後久發(二)
- 初引文(無)
- 後疏釋(先)
- 初初發(二)
- 後皈勝位(依)
- 初正辨相(二)
- 初辨因緣(二)
- 初略標歎勝(二)
- 後方辨修行○
- 初先辨發心(二)
- 初解二種種姓(二)
- 初立理總標(二)
- 初勝空(三)
- 初解行字(三)
- 初總判(二)
- ○後方辨修行(二)
- 初總標別列(次)
- 後隨列別辨(二)
- 初辨略修行(二)
- 初總標別列(略)
- 後總別辨釋(二)
- 初總辨次第癈立(二)
- 初翻染總標(由)
- 後依淨正釋(二)
- 初依理正釋(由)
- 後通妨勸學(二)
- 初通妨(諸)
- 後勸學(故)
- 後別辨體性行相(三)
- 初明境界(二)
- 初問起(云)
- 後正答(二)
- 初別明三性(三)
- 初解依他起(謂)
- 次解遍計性(愚)
- 後解圓成實(依)
- 後開合癈立(二)
- 初遍計(諸)
- 後依圓(二)
- 初依常無常(有)
- 後依漏無漏(或)
- 初別明三性(三)
- 次明正行(二)
- 初結前生後(知)
- 後正明修行(二)
- 初明其觀智(二)
- 初明依何智(一)
- 後明依何觀(二)
- 初彰唯依此(三)
- 初連前標舉(此)
- 次理教成立(二)
- 初理(漸)
- 後教(二)
- 初別辨(二)
- 初依表詮釋(智)
- 後依遣相釋(心)
- 後顯益(因)
- 初別辨(二)
- 後結為第一(故)
- 後解其名體(二)
- 初釋其名義(二)
- 初依義正釋(二)
- 初屬名總標(識)
- 後復廣釋成(三)
- 初正辨遣疑(二)
- 初別辨(准)
- 後總結(顯)
- 次翻順成立(二)
- 初遮無餘(非)
- 後成須有(善)
- 後顯不離心(二)
- 初依別解(計)
- 後總結成(是)
- 初正辨遣疑(二)
- 後引教證成(二)
- 初引攝論(二)
- 初辨非實(如)
- 後現假有(於)
- 後指餘教(此)
- 初引攝論(二)
- 初依義正釋(二)
- 後辨其體相(二)
- 初明境相(三)
- 初總標(今)
- 次別明(五)
- 一遣虗存實識(二)
- 初依義解此(二)
- 初正解(二)
- 初依三性解(二)
- 初正解(一)
- 後引證(無)
- 後依空有解(二)
- 初明雙表(遣)
- 後現俱非(二)
- 初總標(有)
- 後釋成(二)
- 初依遮純解(二)
- 初義釋(以)
- 後勸學(故)
- 後依亡詮解(證)
- 初依遮純解(二)
- 初依三性解(二)
- 後通妨(二)
- 初通空有妨(說)
- 後通存識妨(此)
- 初正解(二)
- 後辨并攝餘(諸)
- 初依義解此(二)
- 二捨濫留純識(二)
- 初解此(二)
- 初解義(二)
- 初依義牒定(二)
- 後引文方釋(二)
- 初別解(二)
- 初只恐濫解(成)
- 後復恐墮解(又)
- 後總結(由)
- 初別解(二)
- 後引證(二)
- 初引厚嚴(故)
- 後引華嚴(華)
- 初解義(二)
- 後攝餘(所)
- 初解此(二)
- 三攝末歸本識(二)
- 初解此(二)
- 初釋(二)
- 後證(二)
- 初成本末(二)
- 初引唯識(二)
- 初引本頌(故)
- 後引釋論(成)
- 後引深密(解)
- 初引唯識(二)
- 後辨攝歸(攝)
- 初成本末(二)
- 後攝餘(所)
- 初解此(二)
- 四隱劣顯勝識(二)
- 初解此(二)
- 初正解(四)
- 後引證(故)
- 後攝餘(無)
- 初解此(二)
- 五遣相證性識(二)
- 初解此(二)
- 初正解(五)
- 後引證(攝)
- 後攝餘(二)
- 初攝無垢稱(餘)
- 後攝涅槃等(又)
- 初解此(二)
- 一遣虗存實識(二)
- 後總略(如)
- 後辨能觀(二)
- 初辨體(二)
- 初取加行慧(以)
- 後遮生得慧(明)
- 後料揀(二)
- 初三界料揀(若)
- 後無漏料揀(無)
- 初辨體(二)
- 初明境相(三)
- 初釋其名義(二)
- 初彰唯依此(三)
- 後入位修習(二)
- 初約位辨修(五)
- 一資粮(此)
- 二加行(二)
- 初解觀印二空(二)
- 初依義解釋(於)
- 後引教證成(二)
- 初辨此(二)
- 初四尋思位(二)
- 初暖位(故)
- 後頂位(義)
- 後四如實位(如)
- 初四尋思位(二)
- 後指後(後)
- 初辨此(二)
- 後解猶未證實(此)
- 初解觀印二空(二)
- 三通達(二)
- 初明觀行(二)
- 初明根本觀(二)
- 初依義解(通)
- 後引教成(故)
- 後明後得觀(二)
- 初依義解(證)
- 後引教成(厚)
- 初明根本觀(二)
- 後明功德(至)
- 初明觀行(二)
- 四修習(二)
- 初未自在(於)
- 後自在位(八)
- 五究竟(至)
- 後觀智料揀(二)
- 初料揀三慧(二)
- 初種現料揀(二)
- 初總標(所)
- 後料揀(四)
- 一初二位(於)
- 二通達位(通)
- 三修習位(二)
- 初未自在(在)
- 後自在位(八)
- 四究竟位(於)
- 後上下料揀(二)
- 初解其修義(所)
- 後方乃料揀(有)
- 初種現料揀(二)
- 後攝皈此觀(此)
- 初料揀三慧(二)
- 初約位辨修(五)
- 初明其觀智(二)
- 後明正果(二)
- 初問(說)
- 後答(二)
- 初明各別得(二)
- 初有漏(有)
- 後無漏(無)
- 後明相資得(此)
- 初明各別得(二)
- 初明境界(二)
- 初總辨次第癈立(二)
- 後辨廣修行○
- 初辨略修行(二)
- ○後廣修行(二)
- 初問起(說)
- 後正解(二)
- 初標列(此)
- 後辨釋(二)
- 初明次第廢立(二)
- 初正釋(最)
- 後總結(故)
- 後廣三門體相(三)
- 初廣明所學處(三)
- 初總標舉數(初)
- 次依標別釋(五)
- 一明所化處(一)
- 二利他行處(二)
- 初二純應斷(二)
- 初別指示(二)
- 初明純自利(三)
- 初之二義慳求財法(二)
- 次之四義似戒真犯(為)
- 後之一義在定為墮(躭)
- 後明純利他(若)
- 初明純自利(三)
- 後結應斷(此)
- 初別指示(二)
- 後二共應修(無)
- 初二純應斷(二)
- 三真實義處(三)
- 四明威力處(二)
- 初列(四)
- 一明神通(四)
- 二法威力(六)
- 三明俱生(為)
- 四共不共(法)
- 後勸(如)
- 初列(四)
- 五明菩提處(五)
- 後次第廢立(如)
- 次廣明所學法(二)
- 初結前生下(知)
- 後次第別辨(七)
- 一八處勝解(初)
- 二三求法法(三)
- 初正所應求(次)
- 次如是而求(二)
- 初問生起(應)
- 後正解釋(三)
- 初重法堅求(二)
- 初標(於)
- 後喻(二)
- 初猛(設)
- 後愛(口)
- 次敬師為善(二)
- 初明離過(二)
- 初無詰順悅想(無)
- 後無慢翻異意(深)
- 後明為善(唯)
- 初明離過(二)
- 後聽時離過(二)
- 初離雜染過(二)
- 初離貢高(應)
- 後離怯弱(於)
- 後離散亂過(唯)
- 初離雜染過(二)
- 初重法堅求(二)
- 後為此義求(二)
- 初問(何)
- 後解(二)
- 初別解五明(於)
- 後總辨勝利(要)
- 三三說正法(二)
- 初總標舉(次)
- 後別辨釋(三)
- 初正所應說(說)
- 次為此義說(隨)
- 後如是而說(二)
- 初問儀軌(云)
- 後答如是(二)
- 初略五相隨順說(謂)
- 後具五相清淨說(於)
- 四五正修行(三)
- 初三三業無倒隨轉(次)
- 次一正思復略五相(獨)
- 後一正修止觀無亂(於)
- 五八正教授(次)
- 六五正教誡(次)
- 七方便三業(四)
- 一布施(次)
- 二愛語(於)
- 三利行(拔)
- 四同事(於)
- 後廣明能學人(二)
- 初有七品自分行(二)
- 初六度六品自利行(二)
- 初總標舉(次)
- 後別解釋(六)
- 一明布施度(六)
- 一自性施(施)
- 二一切施(二)
- 初略四句辨(二)
- 初二句不應(凡)
- 後二句應施(二)
- 初明此二句(若)
- 後辨前二句(若)
- 後廣二門明(二)
- 初依外物(二)
- 初不應(二)
- 初別(二)
- 初財(二)
- 初十二或多談物(五)
- 一四種有損不應(若)
- 二一種無義不應(無)
- 三一種非宜不應(病)
- 四三種逼惱不應(抑)
- 五三種非詳不應(卒)
- 後二十四或多對心(十七)
- 一一種不等不應(怨)
- 二二種違許不應(許)
- 三二種濁稱不應(或)
- 四二種不重不應(撩)
- 五二種邪執不應(意)
- 六二種有願不應(他)
- 七一種違則不應(餘)
- 八一種須攝不應(數)
- 九一種有求不應(依)
- 十二種量窄不應(意)
- 十一二種抱[A5]己不應(乖)
- 十二一種不均不應(不)
- 十三一種有悔不應(心)
- 十四一種誑他不應(求)
- 十五一種心卒不應(先)
- 十六一種非理不應(不)
- 十七一種不殷不應(𠷣)
- 初十二或多談物(五)
- 後法(外)
- 初財(二)
- 後總(此)
- 初別(二)
- 後應施(與)
- 初不應(二)
- 後依巧慧(四)
- 一依財法施(二)
- 初方便行施(二)
- 初財施(二)
- 初有財(二)
- 初少財(口)
- 後多財(二)
- 初教他除慳(二)
- 初與物令施(知)
- 後只令隨喜(我)
- 後自為護情(二)
- 初不待他言(見)
- 後妄托不傷(若)
- 初教他除慳(二)
- 後無財(二)
- 初自經求(若)
- 後勸他為(二)
- 初勸未習(於)
- 後策先施(見)
- 初有財(二)
- 後法施(二)
- 初自用轉求(知)
- 後無力再審(二)
- 初自審(若)
- 後知行(二)
- 初慳礙即施(若)
- 後勝須不亦(二)
- 初先設三思(若)
- 後施時𨵗益(觀)
- 初財施(二)
- 後方便布施(二)
- 初標其方便(善)
- 後次第辨釋(二)
- 初軌儀(若)
- 後發遣(二)
- 初善言發遣(若)
- 後餘財代之(或)
- 初方便行施(二)
- 二依無量施(於)
- 三依治障施(二)
- 初總標(若)
- 後別釋(四)
- 一串習障覺悟智(一)
- 二匱乏障忍苦智(二)
- 三躭著障知倒智(三)
- 四世界障不堅智(四)
- 四依勝解施(應)
- 一依財法施(二)
- 初依外物(二)
- 初略四句辨(二)
- 三難行施(於)
- 四善士施(信)
- 五二世樂(此)
- 六清淨施(三)
- 初不留滯(速)
- 次不積聚(隨)
- 後不高舉(於)
- 二明戒蜜多○
- 三明忍辱○
- 四明精進度○
- 五明靜慮度○
- 六明般若度○
- 一明布施度(六)
- 後四攝一品利他行○
- 初六度六品自利行(二)
- 後有二品勝進行○
- 初有七品自分行(二)
- 初廣明所學處(三)
- 初明次第廢立(二)
- ○二明戒蜜多(三)
- 初依義門(三)
- 初明自性戒(三)
- 初總出體(戒)
- 次辨受學(二)
- 初標列受學四門(九)
- 後復作二門料揀(二)
- 初遠離惡作門(二)
- 初初二別願自他(正)
- 後後二由前離惡(還)
- 後有犯無犯門(初)
- 初遠離惡作門(二)
- 後總結勝(即)
- 次明一切戒(二)
- 初明所學戒藏(二)
- 初總標(在)
- 後別辨(二)
- 初廣辨(三)
- 初解律儀戒(二)
- 初總攝為體(一)
- 後別明持相(十)
- 一不[(厂@((既-旡)-日+口))*頁]過去(住)
- 二不希未來(不)
- 三不著現在(尚)
- 四非戒為是(勤)
- 五除邪言忌(雜)
- 六不自輕蔑(聞)
- 七性能柔和(不)
- 八堪能忍苦(害)
- 九離五放逸(有)
- 十軌則淨命(二)
- 初明軌則(少)
- 後明淨命(離)
- 次解攝善戒(二)
- 初略辨體文(二)
- 初總辨體性(二)
- 後別明體性(三)
- 初依三慧(依)
- 次依三業(四)
- 一依身業(尊)
- 二依語業(說)
- 三依意業(於)
- 四通三業(諸)
- 後依九善(飲)
- 後廣持相文(二)
- 初前五度(勿)
- 後後五度(善)
- 初略辨體文(二)
- 後解饒益戒(二)
- 初總舉(三)
- 後別辨(八)
- 一作善助伴(二)
- 初事業助[A6]伴(於)
- 後救苦助伴(三)
- 初救疾病苦(病)
- 次救根缺苦(奇)
- 後救煩惱苦(其)
- 二說諸義利(勸)
- 三知恩報恩(守)
- 四救諸怖畏(怖)
- 五開解愁憂(憂)
- 六救諸匱乏(常)
- 七御眾資給(初)
- 八善隨他轉(五)
- 一明總行住(除)
- 二明無觸惱(非)
- 三順護他短(亦)
- 四親不親近(不)
- 五順他愛憎(不)
- 一作善助伴(二)
- 初解律儀戒(二)
- 後結勝(是)
- 初廣辨(三)
- 後明菩薩受學(二)
- 初明他自兩受(三)
- 初正明受法(二)
- 初從師受(二)
- 初明方便(二)
- 初發願乞戒(若)
- 後殷淨專念(時)
- 後明開授(為)
- 初明方便(二)
- 後自淨受(若)
- 初從師受(二)
- 次受[A7]已思修(此)
- 後受前揀擇(二)
- 初弟子擇師(若)
- 後師擇弟子(二)
- 初說法擇(二)
- 初標不為(不)
- 後釋所以(如)
- 後授戒擇(非)
- 初說法擇(二)
- 初正明受法(二)
- 後明止作二持(二)
- 初明輕重持犯(二)
- 初有無違犯(二)
- 初明波羅夷(二)
- 初正明犯(二)
- 初標列(二)
- 初總標(有)
- 後別列(一)
- 後毀責(犯)
- 初標列(二)
- 後便明捨(二)
- 初明捨(二)
- 初標列(略)
- 後別釋(數)
- 後不捨(若)
- 初明捨(二)
- 初正明犯(二)
- 後明輕垢罪(二)
- 初明無犯(二)
- 初依別相(二)
- 初明攝善法戒相(六)
- 一攝布施六(二)
- 初五財(五)
- 一供養(住)
- 二無貪(勿)
- 三身侍(敬)
- 四赴請(乏)
- 五受施(受)
- 後一法(捨)
- 初五財(五)
- 二攝持戒六(五)
- 一同別(於)
- 二淨命(應)
- 三軌則(三)
- 四正讚(讚)
- 五護雪(惡)
- 三攝忍辱三(二)
- 初二合(諫)
- 後一單(不)
- 四攝精進三(無)
- 五攝禪定二(卑)
- 六攝智慧七(二)
- 初望餘(二)
- 初二望小(二)
- 初不毀(不)
- 後兼習(善)
- 後二望外(二)
- 初分習(精)
- 後不著(猶)
- 初二望小(二)
- 後望自(三)
- 初信密(法)
- 次往聽(聞)
- 後敬師(巧)
- 初望餘(二)
- 一攝布施六(二)
- 後明饒益有情戒(乃)
- 初明攝善法戒相(六)
- 後依總相(如)
- 初依別相(二)
- 後明有犯(與)
- 初明無犯(二)
- 初明波羅夷(二)
- 後犯[A8]已還淨(若)
- 初有無違犯(二)
- 後明持犯利衰(二)
- 初持之得三樂(依)
- 後犯之獲衰苦(與)
- 初明輕重持犯(二)
- 初明他自兩受(三)
- 初明所學戒藏(二)
- 後明難行戒(於)
- 初明自性戒(三)
- 次欵勝利(由)
- 後明所作(為)
- 初依義門(三)
- ○三明忍辱(九)
- 一自性(忍)
- 二一切(三)
- 初耐怨害忍(二)
- 初別解釋(二)
- 初解義(二)
- 初三觀(三)
- 初觀業(此)
- 次觀性(又)
- 後觀行(聲)
- 後五觀(五)
- 一親善(憎)
- 二唯法(二)
- 三無常(三)
- 四有苦(四)
- 五攝受(五)
- 初三觀(三)
- 後釋名(自)
- 初解義(二)
- 後總結成(故)
- 初別解釋(二)
- 次安受苦忍(三)
- 初明作想(二)
- 初舉其無義(二)
- 後況今有益(況)
- 次明對事(二)
- 初一四法尠𨵗(若)
- 後五眾苦現前(五)
- 一世法(世)
- 二威儀(住)
- 三受法(為)
- 四乞行(毀)
- 五勤劬(修)
- 後明讚勸(求)
- 初明作想(二)
- 後諦察法忍(三)
- 初耐怨害忍(二)
- 三難行忍(於)
- 四一切門忍(忍)
- 五一切種忍(眾)
- 六遂求忍(於)
- 七清淨忍(當)
- 八二世樂忍(審)
- 九善士忍(臨)
- ○四明精進度(六)
- 一自性精進(精)
- 二一切精進(三)
- 初加行精進(三)
- 初總標(此)
- 次廣釋(我)
- 後獎歎(於)
- 次攝善精進(三)
- 初總標(二)
- 次廣釋(一)
- 後獎歎(世)
- 後饒益精進(三)
- 初加行精進(三)
- 三難行精進(如)
- 四一切門精進(能)
- 五善士精進(無)
- 六一切種精進(二)
- 初引前六文(有)
- 後引後七文(猛)
- ○五明靜慮度(五)
- 一自性靜慮(靜)
- 二一切靜慮(三)
- 初現法樂住靜慮(此)
- 次引發神通靜慮(二)
- 後饒益有情靜慮(三)
- 三遂求靜慮(由)
- 四二世樂靜慮(神)
- 五清淨靜慮(亦)
- ○六明般若度(三)
- 初自性(慧)
- 次一切(三)
- 初真慧(此)
- 次如慧(二)
- 後利慧(三)
- 後二世(學)
- ○後明利他行(二)
- 初標(次)
- 後辨(四)
- 一布施(一)
- 二愛語(五)
- 一自性(二)
- 二一切(遠)
- 三難行(於)
- 四一切門(欲)
- 五遂求(依)
- 三利行(六)
- 一自性(三)
- 二一切(能)
- 三難行(習)
- 四遂求(當)
- 五二世(十)
- 六清淨(起)
- 四同事(三)
- 初略辨(四)
- 次重釋(令)
- 後離譏(不)
- ○後明勝進行(二)
- 初供養親近無量行(三)
- 初供養三寶(二)
- 初標(次)
- 後辨(二)
- 初正明供養(二)
- 初別供佛(二)
- 初十相(十)
- 一明現前供養(一)
- 二明不現前供養(二)
- 三明俱於供養(二)
- 初總辨(三)
- 後別歎(若)
- 四明自作供養(四)
- 五明教他供養(五)
- 六明俱作供養(六)
- 七明財敬供養(七)
- 八明廣大供養(八)
- 九明無染供養(三)
- 初六淨(九)
- 次集財(三)
- 初自力(自)
- 次求他(從)
- 後想化(四)
- 一化身(發)
- 二化手(一)
- 三化聲(出)
- 四化具(復)
- 後隨喜(二)
- 初正辨(想)
- 後勸修(雖)
- 十明正行供養(二)
- 初辨少修正行(十)
- 後歎勝利倍前(應)
- 後五念(修)
- 初十相(十)
- 後例法僧(於)
- 初別供佛(二)
- 後歎獲大果(當)
- 初正明供養(二)
- 次親近善友(二)
- 初標(次)
- 後辨(二)
- 初辨善友(四)
- 一善友相狀(戒)
- 二所作不虗(求)
- 三堪為依信(威)
- 四善友事業(諫)
- 後明親近(有)
- 初辨善友(四)
- 後修四無量(三)
- 初總辨(次)
- 次別明(二)
- 初慈具辨(於)
- 後例悲等(二)
- 初有情(於)
- 後餘二(餘)
- 後料揀(三)
- 初供養三寶(二)
- 後菩提分行(五)
- 一修其慚愧(二)
- 初標(次)
- 後辨(二)
- 初舉四種所羞處(若)
- 後顧自他生自性(二)
- 初慚(應)
- 後愧(外)
- 二修其堅力(次)
- 三善知世間(二)
- 初標(次)
- 後辨(二)
- 初辨了知世間(三)
- 初觀有情五濁(命)
- 次觀器界成壞(見)
- 後觀自身不堅(觀)
- 後辨隨順世間(三)
- 初順情愛語行(二)
- 初別明三想(口)
- 後重明居上(處)
- 次順機利益行(二)
- 初令安樂(若)
- 後令離攝(離)
- 後順心布施行(分)
- 初順情愛語行(二)
- 初辨了知世間(三)
- 四修正四依(次)
- 五便總明諸菩提分(三)
- 初辨其所學(三)
- 初標(以)
- 次辨(三)
- 初總辨同別行(二)
- 初明不共行(二)
- 初總指(以)
- 後結現(修)
- 後辨共修行(不)
- 初明不共行(二)
- 次別辨位修行(四)
- 一明資粮位(五)
- 一明修諸願(二)
- 初總列眾願(四)
- 一明一願(次)
- 二明三願(復)
- 三明四願(復)
- 四明五願(五)
- 一發心願(復)
- 二受生願(二)
- 三所行願(三)
- 四正願(四)
- 五大願(二)
- 初標列(二)
- 一供養三寶(五)
- 二護持正法(願)
- 三八相現化(願)
- 四行諸正行(願)
- 五成熟有情(願)
- 六示現世界(願)
- 七能淨佛土(願)
- 八菩薩同趣(願)
- 九修行不虗(願)
- 十速證菩提(願)
- 後總辨(欲)
- 初標列(二)
- 後約位辨修(如)
- 初總列眾願(四)
- 二修兩十法(二)
- 初解發心住(二)
- 初前十(位)
- 後後十(亦)
- 後例自餘心(如)
- 初解發心住(二)
- 三定散制伏(云)
- 四修三摩地(二)
- 初標(將)
- 後辨(二)
- 初正辨(二)
- 初舉法(諸)
- 後方辨(三)
- 初無願(於)
- 次無相(於)
- 後明空(於)
- 後料揀(二)
- 初凡辨三文(此)
- 後指此隨應(此)
- 初正辨(二)
- 五修嗢陀南(二)
- 初總標(次)
- 後別辨(一)
- 一明修諸願(二)
- 二明加行位(二)
- 初自利行(修)
- 後利他行(二)
- 初生下(修)
- 後正辨(五)
- 一有情無量(為)
- 二世界無量(依)
- 三法界善等(有)
- 四所調伏界(即)
- 五調伏方便(要)
- 三明通達位(二)
- 初略辨(於)
- 後指前(如)
- 四明修習位(二)
- 初標其四門(從)
- 後但辨後三(三)
- 初明十勝行(二)
- 初正辨(二)
- 初依通位辨(二)
- 初兼下位(二)
- 初總略辨十攝萬行(二)
- 初別列(十)
- 後總攝(一)
- 後現所未明後四種(四)
- 一明方便(三)
- 初總標十二(方)
- 次內外各六(二)
- 初辨內六種(悲)
- 後辨外六種(令)
- 後總束為二(如)
- 二明顯度(願)
- 三明力度(力)
- 四明智度(智)
- 一明方便(三)
- 初總略辨十攝萬行(二)
- 後辨上位(二)
- 初總標(於)
- 後別辨(三)
- 初六度(六)
- 一布施(三)
- 初依內財(二)
- 初施(謂)
- 後非(二)
- 初為過(若)
- 後無益(施)
- 次依雜財(若)
- 後依外財(二)
- 初辨不應施(一)
- 後翻可應施(與)
- 初依內財(二)
- 二持戒(二)
- 初律儀(二)
- 初辨身三(三)
- 初煞生(寧)
- 次偷盜(暴)
- 後邪染(二)
- 初開在家者(無)
- 後遮出家人(出)
- 後明語四(為)
- 初辨身三(三)
- 後饒益(或)
- 初律儀(二)
- 三忍辱(合)(若)
- 四精進(勇)
- 五禪定(能)
- 六智慧(能)
- 一布施(三)
- 次四種攝事(四)
- 一是他同事不現同事(於)
- 二非他同事而現同事(或)
- 三是他同事亦現同事(所)
- 四非他同事不現同事(若)
- 後供養無量(二)
- 初明十種供養(於)
- 後明四種無量(三)
- 初正辨(二)
- 初標(修)
- 後釋(緣)
- 次顯勝(二)
- 初顯(二)
- 初攝(修)
- 後利(悲)
- 後翻(聲)
- 初顯(二)
- 後結成(二)
- 初攝(由)
- 後利(菩)
- 初正辨(二)
- 初六度(六)
- 初兼下位(二)
- 後依地別修(又)
- 初依通位辨(二)
- 後廢立(二)
- 初標(次)
- 後辨(二)
- 初前頌立六(障)
- 後後頌立四(障)
- 初正辨(二)
- 次明十重障(二)
- 初明前十(十)
- 後明後十(又)
- 後明十真如(十)
- 一遍行真如(十)
- 二最勝真如(二)
- 三勝流真如(三)
- 四無攝受真如(四)
- 五相續無別(五)
- 六無染淨真如(六)
- 七法無別真如(七)
- 八相土自在(八)
- 九智自在所依(九)
- 十業自在所依(十)
- 初明十勝行(二)
- 一明資粮位(五)
- 後復總隨法行(三)
- 初分品四相修(二)
- 初總標四相(一)
- 後別列四相(四)
- 一善修四種修(一)
- 二善巧十方便(二)
- 三饒益四攝事(三)
- 四迴向集前三(四)
- 後意品七相修(二)
- 初總標七相(應)
- 後別列七相(非)
- 初分品四相修(二)
- 初總辨同別行(二)
- 後結(如)
- 次三世無殊(三)
- 後二分有異(諸)
- 初辨其所學(三)
- 一修其慚愧(二)
- 初供養親近無量行(三)
- ◎勝空初略中初破執顯空中後破法執顯法空中後破所觀(二)
- 初唱經
- 後方解(二)
- 初總略釋文(二)
- 初明見(贊)
- 後五蘊(二)
- 初正解經文(二)
- 初解蘊義(謂)
- 後解五字(此)
- 後疏遣自文(等)
- 初正解經文(二)
- 後二宗別廣(二)
- 初勝空(二)
- 初結前生後(勝)
- 後依生正釋(二)
- 初辨其迷悟(二)
- 初迷即見色(若)
- 後悟即都無(若)
- 後正入經文(故)
- 初辨其迷悟(二)
- 後如應(二)
- 初縱奪總標(如)
- 後方別辨釋(二)
- 初正解經文(二)
- 初解空之體義(二)
- 初依三無性解(二)
- 初標(此)
- 後釋(二)
- 初各別解釋(三)
- 初相無性(謂)
- 次生無性(說)
- 後勝義無(二)
- 初依顯門(圓)
- 後從依執(或)
- 後總通遣疑(二)
- 初正釋(據)
- 後引證(如)
- 初各別解釋(三)
- 後依一真空解(二)
- 初辨如空(又)
- 後明蘊即(三)
- 初迷兩異(愚)
- 次悟即真(二)
- 初理釋(今)
- 後引證(由)
- 後結大意(說)
- 初依三無性解(二)
- 後解照見相名(二)
- 初依五眼解(二)
- 初列五眼(眼)
- 後方解釋(今)
- 後依五位解(然)
- 初依五眼解(二)
- 初解空之體義(二)
- 後通釋妨難(二)
- 初唯法非我妨(二)
- 初對機偏說解(雖)
- 後舉本兼末解(或)
- 後空體無多妨(二)
- 初依理通釋(此)
- 後引經證成(如)
- 初唯法非我妨(二)
- 初正解經文(二)
- 初勝空(二)
- 初總略釋文(二)
- ◎如應後顯由行甚深般若慧眼達空能越生死或云第三練磨心(二)
- 初顯由行甚深般若得正慧眼達空或生第三練磨心(二)
- 初唱經
- 後方解(二)
- 初總略釋文(二)
- 初明見(贊)
- 後五蘊(二)
- 初正解經文(二)
- 初解蘊義(謂)
- 後解五字(此)
- 後疏遣自文(等)
- 初正解經文(二)
- 後二宗別廣(二)
- 初勝空(二)
- 初結前生後(勝)
- 後依生正釋(二)
- 初辨其迷悟(二)
- 初迷即見色(若)
- 後悟即都無(若)
- 後正入經文(故)
- 初辨其迷悟(二)
- 後如應(二)
- 初縱奪總標(如)
- 後方別辨釋(二)
- 初正解經文(二)
- 初解空之體義(二)
- 初依三無性解(二)
- 初標(此)
- 後釋(二)
- 初各別解釋(三)
- 初相無性(謂)
- 次生無性(說)
- 後勝義無(二)
- 初依顯門(圓)
- 後從依執(或)
- 後總通遣疑(二)
- 初正釋(據)
- 後引證(如)
- 初各別解釋(三)
- 後依一真空解(二)
- 初辨如空(又)
- 後明蘊即(三)
- 初迷兩異(愚)
- 次悟即真(二)
- 初理釋(今)
- 後引證(由)
- 後結大意(說)
- 初依三無性解(二)
- 後解照見相名(二)
- 初依五眼解(二)
- 初列五眼(眼)
- 後方解釋(今)
- 後依五位解(然)
- 初依五眼解(二)
- 初解空之體義(二)
- 後通釋妨難(二)
- 初唯法非我妨(二)
- 初對機偏說解(雖)
- 後舉本兼末解(或)
- 後空體無多妨(二)
- 初依理通釋(此)
- 後引經證成(如)
- 初唯法非我妨(二)
- 初正解經文(二)
- 初勝空(二)
- 初總略釋文(二)
- 後明達空能越生死顯先修益或正第三練磨心○
- 初顯由行甚深般若得正慧眼達空或生第三練磨心(二)
- ○勝空略中後能度苦厄(二)
- 初唱經
- 後方解(二)
- 初依勝空解(二)
- 初結前生後(贊)
- 後依生正釋(二)
- 初釋經文(既)
- 後釋妨難(雖)
- 後依如應解(二)
- 初科判(如)
- 後正解(二)
- 初依練磨解(二)
- 初舉退標練(謂)
- 後正辨練磨(二)
- 初依汎說(二)
- 初引餘善(世)
- 後況自因(況)
- 後入此經(二)
- 初引餘善(如)
- 後況自因(我)
- 初依汎說(二)
- 後直度苦解(二)
- 初別解經(二)
- 初解度字(度)
- 後解餘文(二)
- 初總出苦體(二)
- 初唯依苦果解(若)
- 後通依惑等解(理)
- 後對厄別釋(二)
- 初約三苦即厄解(二)
- 初解苦(二)
- 初標(此)
- 後釋(三)
- 初解行苦(諸)
- 次解壞苦(世)
- 後解苦苦(二)
- 初釋(性)
- 後結(難)
- 後即厄(此)
- 初解苦(二)
- 後約八苦異厄解(二)
- 初解苦(二)
- 初標(苦)
- 後釋(八)
- 一解生苦(住)
- 二解老苦(時)
- 三解病苦(大)
- 四解死苦(壽)
- 五怨憎會(不)
- 六愛別離(所)
- 七求不得(所)
- 八五取蘊(諸)
- 後解厄(厄)
- 初解苦(二)
- 初約三苦即厄解(二)
- 初總出苦體(二)
- 後總釋意(四)
- 一正釋經意(二)
- 初舉迷而生苦(由)
- 後辨悟即度脫(既)
- 二引頌證成(如)
- 三通釋妨難(據)
- 四約位逐難(即)
- 一正釋經意(二)
- 初別解經(二)
- 初依練磨解(二)
- 初依勝空解(二)
- ○如應後能越生死顯先修益或正第三練磨心(二)
- 初唱經
- 後方解(二)
- 初依勝空解(二)
- 初結前生後(贊)
- 後依生正釋(二)
- 初釋經文(既)
- 後釋妨難(雖)
- 後依如應解(二)
- 初科判(如)
- 後正解(二)
- 初依練磨解(二)
- 初舉退標練(謂)
- 後正辨練磨(二)
- 初依汎說(二)
- 初引餘善(世)
- 後況自因(況)
- 後入此經(二)
- 初引餘善(如)
- 後況自因(我)
- 初依汎說(二)
- 後直度苦解(二)
- 初別解經(二)
- 初解度字(度)
- 後解餘文(二)
- 初總出苦體(二)
- 初唯依苦果解(若)
- 後通依惑等解(理)
- 後對厄別釋(二)
- 初約三苦即厄解(二)
- 初解苦(二)
- 初標(此)
- 後釋(三)
- 初解行苦(諸)
- 次解壞苦(世)
- 後解苦苦(二)
- 初釋(性)
- 後結(難)
- 後即厄(此)
- 初解苦(二)
- 後約八苦異厄解(二)
- 初解苦(二)
- 初標(苦)
- 後釋(八)
- 一解生苦(住)
- 二解老苦(時)
- 三解病苦(大)
- 四解死苦(壽)
- 五怨憎會(不)
- 六愛別離(所)
- 七求不得(所)
- 八五取蘊(諸)
- 後解厄(厄)
- 初解苦(二)
- 初約三苦即厄解(二)
- 初總出苦體(二)
- 後總釋意(四)
- 一正釋經意(二)
- 初舉迷而生苦(由)
- 後辨悟即度脫(既)
- 二引頌證成(如)
- 三通釋妨難(據)
- 四約位逐難(即)
- 一正釋經意(二)
- 初別解經(二)
- 初依練磨解(二)
- 初依勝空解(二)
- ○勝空破二執顯二空廣中(二)
- 初別廣體義空(二)
- 初廣體空(二)
- 初廣生空(二)
- 初唱經
- 後方解(二)
- 初勝空(贊)
- 後如應(二)
- 初科判經文(二)
- 初牒前判(如)
- 後更子判(義)
- 後正解經文(二)
- 初約呼機解(二)
- 初解名義(二)
- 初正解(二)
- 初離釋(二)
- 初釋母名(二)
- 初翻譯(梵)
- 後正釋(由)
- 後釋子稱(顯)
- 初釋母名(二)
- 後合釋(母)
- 初離釋(二)
- 後歎德(附)
- 初正解(二)
- 後釋妨難(二)
- 初釋偏舉鶖子妨(二)
- 初舉例(昔)
- 後正釋(今)
- 後釋不告餘機妨(二)
- 初舉例(唯)
- 後正釋(獨)
- 初釋偏舉鶖子妨(二)
- 初解名義(二)
- 後約除障解(彼)
- 初約呼機解(二)
- 初科判經文(二)
- 後廣法空○
- 初廣生空(二)
- 後廣義空○
- 初廣體空(二)
- 後結釋空所無○
- 初別廣體義空(二)
- ○如應次舍利子等陳機感者名述理垂諭或斷除四處障(三)
- 初舍利子等下總告彰空(二)
- 初告法體空(二)
- 初告上人(二)
- 初唱經
- 後方解(二)
- 初勝空(贊)
- 後如應(二)
- 初科判經文(二)
- 初牒前判(如)
- 後更子判(義)
- 後正解經文(二)
- 初約呼機解(二)
- 初解名義(二)
- 初正解(二)
- 初離釋(二)
- 初釋母名(二)
- 初翻譯(梵)
- 後正釋(由)
- 後釋子稱(顯)
- 初釋母名(二)
- 後合釋(母)
- 初離釋(二)
- 後歎德(附)
- 初正解(二)
- 後釋妨難(二)
- 初釋偏舉鶖子妨(二)
- 初舉例(昔)
- 後正釋(今)
- 後釋不告餘機妨(二)
- 初舉例(唯)
- 後正釋(獨)
- 初釋偏舉鶖子妨(二)
- 初解名義(二)
- 後約除障解(彼)
- 初約呼機解(二)
- 初科判經文(二)
- 後彰體空○
- 初告上人(二)
- 後告法義空○
- 初告法體空(二)
- 次是故空中等下別敘所空○
- 後以無所得故釋空所以○
- 初舍利子等下總告彰空(二)
- ○勝空後廣法空(二)
- 初顯色空(二)
- 初唱經
- 後方解(二)
- 初別解色之體義(二)
- 初出體(贊)
- 後釋義(性)
- 後總釋經之大意(二)
- 初勝空(二)
- 初科判(勝)
- 後解釋(二)
- 初破體別執(二)
- 初牒經(色)
- 後正解(二)
- 初舉執輪迴(破)
- 後依悟自破(二)
- 初約廢詮(今)
- 後約寄詮(二)
- 初解義(依)
- 後引證(如)
- 後破位別執(二)
- 初牒經(色)
- 後正解(二)
- 初舉執分別(破)
- 後明悟見破(二)
- 初正解經文(二)
- 初舉正總責(二)
- 初舉正空(今)
- 後總徵責(如)
- 後喻成結勸(二)
- 初舉喻成(如)
- 後申結勸(故)
- 初舉正總責(二)
- 後引經證成(由)
- 初正解經文(二)
- 初破體別執(二)
- 後如應(二)
- 初為問答破斥前師(七)
- 一全空不可孤立難(二)
- 初牒計總責(如)
- 後依理由破(真)
- 二廢詮亦是俱非答(勝)
- 三就詮凡聖無別難(二)
- 初牒彼所計(如)
- 後依事申破(三)
- 初約愚智(應)
- 次約凡聖(是)
- 後約師資(自)
- 四本寂非凡為聖答(二)
- 初申四理(勝)
- 後結救意(非)
- 五本空取捨成倒難(二)
- 初求智捨愚成倒難(如)
- 後厭生求滅亦倒難(且)
- 六勝義實無取捨答(勝)
- 七真無斷修成倒難(二)
- 初凡理申難(二)
- 初總責(如)
- 後別難(應)
- 後引經申難(二)
- 初引彼論文(二)
- 初引問文(如)
- 後引答文(二)
- 初答為何會通(二)
- 初舉所為之迷(二)
- 初總彰之所不了(若)
- 後別辨不了之門(二)
- 初舉所不了之四門(於)
- 後辨能不了之驚謗(於)
- 後結會通之意(菩)
- 初舉所為之迷(二)
- 後答如何會通(二)
- 初引別會文(四)
- 一會皆無自性門(應)
- 二會皆無有事門(雖)
- 三會無生無滅門(一)
- 四會皆如幻夢門(二)
- 初法喻文(二)
- 初喻(又)
- 後法(如)
- 後合結文(二)
- 初合(由)
- 後結(故)
- 初法喻文(二)
- 後引結會文(二)
- 初引別結文(二)
- 初三門結前(如)
- 後知說如實(二)
- 初知(若)
- 後說(如)
- 後引總結文(當)
- 初引別結文(二)
- 初引別會文(四)
- 初答為何會通(二)
- 後疏依為難(二)
- 初解經意(二)
- 初解別會文(二)
- 初會經所遣(此)
- 後却現所存(非)
- 後解結會文(達)
- 初解別會文(二)
- 後責勝空(若)
- 初解經意(二)
- 初引彼論文(二)
- 初凡理申難(二)
- 一全空不可孤立難(二)
- 後方依自兩翻申解(二)
- 初依述理解(二)
- 初別解經文(二)
- 初依遍計解(二)
- 初申解會(二)
- 初正解(二)
- 初總標(由)
- 後別釋(二)
- 初正遣(愚)
- 後結勸(二)
- 初正結勸(顯)
- 後便明斷(二)
- 初法說(妄)
- 後喻成(知)
- 後會違(二)
- 初立理(二)
- 後結會(二)
- 初結正(故)
- 後遮非(非)
- 初正解(二)
- 後引教成(二)
- 初別引二文(二)
- 初引妄有文(故)
- 後引從緣文(聖)
- 後逆次成立(二)
- 初縱奪從緣成有無(雖)
- 後展依前文對宗責(此)
- 初別引二文(二)
- 初申解會(二)
- 後依真空解(二)
- 初解經文(二)
- 初指空體(或)
- 後入義門(二)
- 初約二性解(二)
- 初舉所遣(若)
- 後正除遣(今)
- 後約圓成解(法)
- 初約二性解(二)
- 後顯密意(二)
- 初引諦為倒(二)
- 初總標舉(聖)
- 後別釋結(二)
- 初別釋四門(有)
- 後別結互通(二)
- 初正結前(即)
- 後便起後(有)
- 後正顯密意(二)
- 初顯俱非(二)
- 初遮空(既)
- 後方現(故)
- 後方會經(二)
- 初會(今)
- 後證(辨)
- 初顯俱非(二)
- 初引諦為倒(二)
- 初解經文(二)
- 初依遍計解(二)
- 後通釋文繁(今)
- 初別解經文(二)
- 後依除障解(二)
- 初結前生後(若)
- 後依生正解(二)
- 初列釋四障(四)
- 一二乘作意障(一)
- 二諸疑離疑障(二)
- 三我我所執障(三)
- 四分別緣法障(四)
- 後入經除斷(今)
- 初列釋四障(四)
- 初依述理解(二)
- 初為問答破斥前師(七)
- 初勝空(二)
- 初別解色之體義(二)
- 後例受等○
- 初顯色空(二)
- ○如應後彰體空(二)
- 初顯色空(二)
- 初唱經
- 後方解(二)
- 初別解色之體義(二)
- 初出體(贊)
- 後釋義(性)
- 後總釋經之大意(二)
- 初勝空(二)
- 初科判(勝)
- 後解釋(二)
- 初破體別執(二)
- 初牒經(色)
- 後正解(二)
- 初舉執輪迴(破)
- 後依悟自破(二)
- 初約廢詮(今)
- 後約寄詮(二)
- 初解義(依)
- 後引證(如)
- 後破位別執(二)
- 初牒經(色)
- 後正解(二)
- 初舉執分別(破)
- 後明悟見破(二)
- 初正解經文(二)
- 初舉正總責(二)
- 初舉正空(今)
- 後總徵責(如)
- 後喻成結勸(二)
- 初舉喻成(如)
- 後申結勸(故)
- 初舉正總責(二)
- 後引經證成(由)
- 初正解經文(二)
- 初破體別執(二)
- 後如應(二)
- 初為問答破斥前師(七)
- 一全空不可孤立難(二)
- 初牒計總責(如)
- 後依理由破(真)
- 二廢詮亦是俱非答(勝)
- 三就詮凡聖無別難(二)
- 初牒彼所計(如)
- 後依事申破(三)
- 初約愚智(應)
- 次約凡聖(是)
- 後約師資(自)
- 四本寂非凡為聖答(二)
- 初申四理(勝)
- 後結救意(非)
- 五本空取捨成倒難(二)
- 初求智捨愚成倒難(如)
- 後厭生求滅亦倒難(且)
- 六勝義實無取捨答(勝)
- 七真無斷修成倒難(二)
- 初凡理申難(二)
- 初總責(如)
- 後別難(應)
- 後引經申難(二)
- 初引彼論文(二)
- 初引問文(如)
- 後引答文(二)
- 初答為何會通(二)
- 初舉所為之迷(二)
- 初總彰之所不了(若)
- 後別辨不了之門(二)
- 初舉所不了之四門(於)
- 後辨能不了之驚謗(於)
- 後結會通之意(菩)
- 初舉所為之迷(二)
- 後答如何會通(二)
- 初引別會文(四)
- 一會皆無自性門(應)
- 二會皆無有事門(雖)
- 三會無生無滅門(一)
- 四會皆如幻夢門(二)
- 初法喻文(二)
- 初喻(又)
- 後法(如)
- 後合結文(二)
- 初合(由)
- 後結(故)
- 初法喻文(二)
- 後引結會文(二)
- 初引別結文(二)
- 初三門結前(如)
- 後知說如實(二)
- 初知(若)
- 後說(如)
- 後引總結文(當)
- 初引別結文(二)
- 初引別會文(四)
- 初答為何會通(二)
- 後疏依為難(二)
- 初解經意(二)
- 初解別會文(二)
- 初會經所遣(此)
- 後却現所存(非)
- 後解結會文(達)
- 初解別會文(二)
- 後責勝空(若)
- 初解經意(二)
- 初引彼論文(二)
- 初凡理申難(二)
- 一全空不可孤立難(二)
- 後方依自兩翻申解(二)
- 初依述理解(二)
- 初別解經文(二)
- 初依遍計解(二)
- 初申解會(二)
- 初正解(二)
- 初總標(由)
- 後別釋(二)
- 初正遣(愚)
- 後結勸(二)
- 初正結勸(顯)
- 後便明斷(二)
- 初法說(妄)
- 後喻成(知)
- 後會違(二)
- 初立理(二)
- 後結會(二)
- 初結正(故)
- 後遮非(非)
- 初正解(二)
- 後引教成(二)
- 初別引二文(二)
- 初引妄有文(故)
- 後引從緣文(聖)
- 後逆次成立(二)
- 初縱奪從緣成有無(雖)
- 後展依前文對宗責(此)
- 初別引二文(二)
- 初申解會(二)
- 後依真空解(二)
- 初解經文(二)
- 初指空體(或)
- 後入義門(二)
- 初約二性解(二)
- 初舉所遣(若)
- 後正除遣(今)
- 後約圓成解(法)
- 初約二性解(二)
- 後顯密意(二)
- 初引諦為倒(二)
- 初總標舉(聖)
- 後別釋結(二)
- 初別釋四門(有)
- 後別結互通(二)
- 初正結前(即)
- 後便起後(有)
- 後正顯密意(二)
- 初顯俱非(二)
- 初遮空(既)
- 後方現(故)
- 後方會經(二)
- 初會(今)
- 後證(辨)
- 初顯俱非(二)
- 初引諦為倒(二)
- 初解經文(二)
- 初依遍計解(二)
- 後通釋文繁(今)
- 初別解經文(二)
- 後依除障解(二)
- 初結前生後(若)
- 後依生正解(二)
- 初列釋四障(四)
- 一二乘作意障(一)
- 二諸疑離疑障(二)
- 三我我所執障(三)
- 四分別緣法障(四)
- 後入經除斷(今)
- 初列釋四障(四)
- 初依述理解(二)
- 初為問答破斥前師(七)
- 初勝空(二)
- 初別解色之體義(二)
- 後例受等○
- 初顯色空(二)
- ○後例受等二宗名同(二)
- 初唱經
- 後方解(二)
- 初依總解(二)
- 初總解來意(贊)
- 後別解經文(二)
- 初解正文(二)
- 初依汎解(二)
- 初名義(四)
- 一受(能)
- 二想(能)
- 三行(思)
- 四識(心)
- 後義門(二)
- 初次第(謂)
- 後廢立(二)
- 初敘執(然)
- 後對遣(今)
- 初名義(四)
- 後入經意(二)
- 初正解(愚)
- 後引證(二)
- 初依汎解(二)
- 後解等字(二)
- 初釋(等)
- 後證(然)
- 初解正文(二)
- 後指二宗(勝)
- 初依總解(二)
- ○勝空後廣義空(二)
- 初生空(合二)
- 初唱經
- 後方解(二)
- 初結前生後(贊)
- 後依生正釋(二)
- 初汎釋所遣(口)
- 後二宗別遣(二)
- 初勝空(勝)
- 後如應(二)
- 初正解(二)
- 初依三性通義解(如)
- 後依二性總別解(二)
- 初敘執(三)
- 初有為執生滅(又)
- 次無為執垢淨(無)
- 後通二執增減(未)
- 後敘遣(二)
- 初法(如)
- 後喻(如)
- 初敘執(三)
- 後通妨(三)
- 初釋生滅相例妨(二)
- 初問(又)
- 後答(今)
- 次釋垢淨相例妨(二)
- 初問(復)
- 後答(二)
- 初理(今)
- 後教(故)
- 後釋增減相例妨(二)
- 初問(戒)
- 後答(今)
- 初釋生滅相例妨(二)
- 初正解(二)
- 後法空(合二)
- 初唱經
- 後方解(二)
- 初結前生後(贊)
- 後依生正釋(二)
- 初汎釋所遣(口)
- 後二宗別遣(二)
- 初勝空(勝)
- 後如應(二)
- 初正解(二)
- 初依三性通義解(如)
- 後依二性總別解(二)
- 初敘執(三)
- 初有為執生滅(又)
- 次無為執垢淨(無)
- 後通二執增減(未)
- 後敘遣(二)
- 初法(如)
- 後喻(如)
- 初敘執(三)
- 後通妨(三)
- 初釋生滅相例妨(二)
- 初問(又)
- 後答(今)
- 次釋垢淨相例妨(二)
- 初問(復)
- 後答(二)
- 初理(今)
- 後教(故)
- 後釋增減相例妨(二)
- 初問(戒)
- 後答(今)
- 初釋生滅相例妨(二)
- 初正解(二)
- 初生空(合二)
- ○如應後告法義空(二)
- 初再告(合二)
- 初唱經
- 後方解(二)
- 初結前生後(贊)
- 後依生正釋(二)
- 初汎釋所遣(口)
- 後二宗別遣(二)
- 初勝空(勝)
- 後如應(二)
- 初正解(二)
- 初依三性通義解(如)
- 後依二性總別解(二)
- 初敘執(三)
- 初有為執生滅(又)
- 次無為執垢淨(無)
- 後通二執增減(未)
- 後敘遣(二)
- 初法(如)
- 後喻(如)
- 初敘執(三)
- 後通妨(三)
- 初釋生滅相例妨(二)
- 初問(又)
- 後答(今)
- 次釋垢淨相例妨(二)
- 初問(復)
- 後答(二)
- 初理(今)
- 後教(故)
- 後釋增減相例妨(二)
- 初問(戒)
- 後答(今)
- 初釋生滅相例妨(二)
- 初正解(二)
- 後方論(合二)
- 初唱經
- 後方解(二)
- 初結前生後(贊)
- 後依生正釋(二)
- 初汎釋所遣(口)
- 後二宗別遣(二)
- 初勝空(勝)
- 後如應(二)
- 初正解(二)
- 初依三性通義解(如)
- 後依二性總別解(二)
- 初敘執(三)
- 初有為執生滅(又)
- 次無為執垢淨(無)
- 後通二執增減(未)
- 後敘遣(二)
- 初法(如)
- 後喻(如)
- 初敘執(三)
- 後通妨(三)
- 初釋生滅相例妨(二)
- 初問(又)
- 後答(今)
- 次釋垢淨相例妨(二)
- 初問(復)
- 後答(二)
- 初理(今)
- 後教(故)
- 後釋增減相例妨(二)
- 初問(戒)
- 後答(今)
- 初釋生滅相例妨(二)
- 初正解(二)
- 初再告(合二)
- ○勝空廣中後結釋所空中(二)
- 初別結所空(六)
- 一無蘊(二)
- 初唱經
- 後方解(二)
- 初勝空(二)
- 初釋來意(贊)
- 後釋是故(二)
- 初承前(承)
- 後貫後(此)
- 後如應(二)
- 初別解(二)
- 初解依他起(二)
- 初正解(二)
- 初敘總所遣(如)
- 後明別能遣(今)
- 後會違(二)
- 初正會(然)
- 後引證(故)
- 初正解(二)
- 後況餘二性(有)
- 初解依他起(二)
- 後總結(是)
- 初別解(二)
- 初勝空(二)
- 二無處(二)
- 初唱經
- 後方解(二)
- 初指(贊)
- 後釋(二)
- 初勝空(勝)
- 後如應(二)
- 初彰此假有別解餘典(二)
- 初解釋(二)
- 初釋名(如)
- 後解義(二)
- 初別解體義(二)
- 初根(四)
- 一辨次第(然)
- 二辨離合(二)
- 初辨因(因)
- 後明果(果)
- 三辨立通(眼)
- 四相依(二)
- 初正辨依上(下)
- 後便明諸緣(如)
- 後境(色)
- 初根(四)
- 後六門料揀(初)
- 初別解體義(二)
- 後引證(二)
- 初乘前引論(二)
- 後疏釋起後(此)
- 初解釋(二)
- 後辨此實無方入本經(二)
- 初舉執(二)
- 後除遣(二)
- 初正遣(今)
- 後引證(大)
- 初彰此假有別解餘典(二)
- 三無界(二)
- 初唱經
- 後方解(二)
- 初指(贊)
- 後釋(二)
- 初勝空(二)
- 初別解(二)
- 初通列六三(勝)
- 後屬此經文(今)
- 後總釋(世)
- 初別解(二)
- 後如應(二)
- 初汎解(二)
- 初釋名(如)
- 後解義(二)
- 初正解(二)
- 初解次第(前)
- 後顯作用(能)
- 後對會(然)
- 初正解(二)
- 後入經(二)
- 初執舉(故)
- 後除遣(所)
- 初汎解(二)
- 初勝空(二)
- 四無緣起(二)
- 初唱經
- 後方解(二)
- 初勝空(二)
- 初結前生後(贊)
- 後依生正釋(二)
- 初釋誰觀(二)
- 初牒略指(下)
- 後引經證(故)
- 後釋所無(二)
- 初正解(二)
- 初成單無(又)
- 後解重無(盡)
- 後通妨(十)
- 初正解(二)
- 初釋誰觀(二)
- 後如應(二)
- 初汎由解釋(三)
- 初總標舉(如)
- 次略屬配(雜)
- 後廣別解(二)
- 初依正解(二)
- 初雜染(二)
- 初別釋(二)
- 初順觀(二)
- 初標(雜)
- 後釋(二)
- 初解所觀(十二)
- 一無明(一)
- 二行支(二)
- 三識支(三)
- 四名色(四)
- 五六處(五)
- 六受支(六)
- 七觸支(七)
- 八愛支(八)
- 九取支(九)
- 十有支(十)
- 十一生支(十)
- 十二老死(十)
- 後辨觀察(二)
- 初正辨(二)
- 初依義辨釋(次)
- 後引經證成(故)
- 後通妨(口)
- 初正辨(二)
- 初解所觀(十二)
- 後逆觀(二)
- 初牒(雜)
- 後釋(二)
- 初具歷十一觀(二)
- 初指屬(依)
- 後別釋(謂)
- 後齊識退還觀(二)
- 初別解苦集觀(二)
- 初別解初後(三)
- 初觀老死支(二)
- 初通釋先觀(由)
- 後方辨觀察(二)
- 初總標別列(以)
- 後依以別釋(二)
- 初初二觀依他(二)
- 初正解二因(惑)
- 後二世料揀(當)
- 後後一觀遍計(陰)
- 初初二觀依他(二)
- 次觀識等五(二)
- 初牒前標後(二)
- 初牒前五支(雖)
- 後標後五支(還)
- 後辨其觀察(謂)
- 初牒前標後(二)
- 後辨不觀行(二)
- 初依准知退(二)
- 初重舉立理(觀)
- 後結不復觀(既)
- 後依束蘆退(四)
- 初依准知退(二)
- 初觀老死支(二)
- 後總結支數(如)
- 初別解初後(三)
- 後別解滅道觀(二)
- 初觀滅諦(二)
- 初牒推(次)
- 後正觀(謂)
- 後觀道諦(次)
- 初觀滅諦(二)
- 初別解苦集觀(二)
- 初具歷十一觀(二)
- 初順觀(二)
- 後總結(是)
- 初別釋(二)
- 後清淨(三)
- 初順觀(二)
- 初牒(清)
- 後釋(二)
- 初正釋(二)
- 初釋斷惑(二)
- 初正辨斷(由)
- 後明所證(二)
- 初斷無明得慧解脫(諸)
- 後斷愛取得心解脫(受)
- 後斷業苦(無)
- 初釋斷惑(二)
- 後引證(二)
- 初斷(是)
- 後得(二)
- 初有餘(雖)
- 後無餘(復)
- 初正釋(二)
- 次逆觀(二)
- 初牒(清)
- 後釋(二)
- 初釋老死支(二)
- 初自思審(由)
- 後方別觀(知)
- 後例餘十支(如)
- 初釋老死支(二)
- 後總結(是)
- 初順觀(二)
- 初雜染(二)
- 後會相違(三)
- 初會生支(口)
- 次會識支(說)
- 後會無明(或)
- 初依正解(二)
- 後正入經文(二)
- 初總明除遣(二)
- 初舉依執(口)
- 後正除遣(今)
- 後別解文義(二)
- 初隨文料揀(二)
- 初總彰𨵗具(二)
- 初指文所具(於)
- 後會文所無(各)
- 後別證染淨(二)
- 初引文(故)
- 後釋成(生)
- 初總彰𨵗具(二)
- 後別辨所無(二)
- 初依正解(二)
- 初約遍計解(二)
- 初對顯(其)
- 後引證(以)
- 後約依圓解(依)
- 初約遍計解(二)
- 後責勝空(二)
- 初正責(口)
- 後結勸(自)
- 初依正解(二)
- 初隨文料揀(二)
- 初總明除遣(二)
- 初汎由解釋(三)
- 初勝空(二)
- 五無諦善巧(二)
- 初唱經
- 後方解(二)
- 初勝空(二)
- 初結前標後(贊)
- 後依生證成(二)
- 初成立所標(二)
- 初成屬聲聞(故)
- 後成非實有(又)
- 後通釋次第(然)
- 初成立所標(二)
- 後如應(二)
- 初申汎解(二)
- 初依八諦解(二)
- 初總標舉(二)
- 初標其體數(口)
- 後顯為深細(如)
- 後別辨釋(二)
- 初解義(二)
- 初別解(二)
- 初前四(二)
- 初體(口)
- 後名(廢)
- 後後四(二)
- 初體(口)
- 後名(微)
- 初前四(二)
- 後總解(二)
- 初法(二)
- 初苦集(二)
- 初正釋(口)
- 後結顯(此)
- 後滅道(二)
- 初正釋(四)
- 後結顯(此)
- 初苦集(二)
- 後喻(如)
- 初法(二)
- 初別解(二)
- 後釋名(准)
- 初解義(二)
- 初總標舉(二)
- 後依二空解(二)
- 初總標(或)
- 後釋成(二)
- 初減末留空(二)
- 初總列所減(逆)
- 後彰通留空(由)
- 後釋成須此(為)
- 初減末留空(二)
- 初依八諦解(二)
- 後正入經(二)
- 初舉所遣(於)
- 後正除遣(二)
- 初辨遣(今)
- 後引證(二)
- 初引文(口)
- 後釋成(口)
- 初申汎解(二)
- 初勝空(二)
- 六無智得善巧(二)
- 初唱經
- 後方解(二)
- 初勝空(二)
- 初結前生後(贊)
- 後依生正解(二)
- 初成無所得(二)
- 初正解釋(能)
- 後會相違(二)
- 初敘(如)
- 後會(唯)
- 後成無能得(二)
- 初依理釋(口)
- 後引文證(口)
- 初成無所得(二)
- 後如應(二)
- 初由汎解(二)
- 初依總位解(二)
- 初依理釋(如)
- 後引文證(如)
- 後依二智解(二)
- 初解(二)
- 初根本(無)
- 後後得(後)
- 後證(復)
- 初解(二)
- 初依總位解(二)
- 後入經文(二)
- 初舉所遣(餘)
- 後正除遣(二)
- 初各別除解(三)
- 初依遍計解(二)
- 初釋(二)
- 初智得能所解(破)
- 後用體通二解(又)
- 後指(此)
- 初釋(二)
- 次約依他解(依)
- 後約圓成解(真)
- 初依遍計解(二)
- 後總結復成(二)
- 初結成(如)
- 後引證(說)
- 初各別除解(三)
- 初由汎解(二)
- 初勝空(二)
- 一無蘊(二)
- 後總釋所以○
- 初別結所空(六)
- ○如應次是故空中等別敘所空(六)
- 初別結所空(六)
- 一無蘊(二)
- 初唱經
- 後方解(二)
- 初勝空(二)
- 初釋來意(贊)
- 後釋是故(二)
- 初承前(承)
- 後貫後(此)
- 後如應(二)
- 初別解(二)
- 初解依他起(二)
- 初正解(二)
- 初敘總所遣(如)
- 後明別能遣(今)
- 後會違(二)
- 初正會(然)
- 後引證(故)
- 初正解(二)
- 後況餘二性(有)
- 初解依他起(二)
- 後總結(是)
- 初別解(二)
- 初勝空(二)
- 二無處(二)
- 初唱經
- 後方解(二)
- 初指(贊)
- 後釋(二)
- 初勝空(勝)
- 後如應(二)
- 初彰此假有別解餘典(二)
- 初解釋(二)
- 初釋名(如)
- 後解義(二)
- 初別解體義(二)
- 初根(四)
- 一辨次第(然)
- 二辨離合(二)
- 初辨因(因)
- 後明果(果)
- 三辨立通(眼)
- 四相依(二)
- 初正辨依上(下)
- 後便明諸緣(如)
- 後境(色)
- 初根(四)
- 後六門料揀(初)
- 初別解體義(二)
- 後引證(二)
- 初乘前引論(二)
- 後疏釋起後(此)
- 初解釋(二)
- 後辨此實無方入本經(二)
- 初舉執(二)
- 後除遣(二)
- 初正遣(今)
- 後引證(大)
- 初彰此假有別解餘典(二)
- 三無界(二)
- 初唱經
- 後方解(二)
- 初指(贊)
- 後釋(二)
- 初勝空(二)
- 初別解(二)
- 初通列六三(勝)
- 後屬此經文(今)
- 後總釋(世)
- 初別解(二)
- 後如應(二)
- 初汎解(二)
- 初釋名(如)
- 後解義(二)
- 初正解(二)
- 初解次第(前)
- 後顯作用(能)
- 後對會(然)
- 初正解(二)
- 後入經(二)
- 初執舉(故)
- 後除遣(所)
- 初汎解(二)
- 初勝空(二)
- 四無緣起(二)
- 初唱經
- 後方解(二)
- 初勝空(二)
- 初結前生後(贊)
- 後依生正釋(二)
- 初釋誰觀(二)
- 初牒略指(下)
- 後引經證(故)
- 後釋所無(二)
- 初正解(二)
- 初成單無(又)
- 後解重無(盡)
- 後通妨(十)
- 初正解(二)
- 初釋誰觀(二)
- 後如應(二)
- 初汎由解釋(三)
- 初總標舉(如)
- 次略屬配(雜)
- 後廣別解(二)
- 初依正解(二)
- 初雜染(二)
- 初別釋(二)
- 初順觀(二)
- 初標(雜)
- 後釋(二)
- 初解所觀(十二)
- 一無明(一)
- 二行支(二)
- 三識支(三)
- 四名色(四)
- 五六處(五)
- 六受支(六)
- 七觸支(七)
- 八愛支(八)
- 九取支(九)
- 十有支(十)
- 十一生支(十)
- 十二老死(十)
- 後辨觀察(二)
- 初正辨(二)
- 初依義辨釋(次)
- 後引經證成(故)
- 後通妨(口)
- 初正辨(二)
- 初解所觀(十二)
- 後逆觀(二)
- 初牒(雜)
- 後釋(二)
- 初具歷十一觀(二)
- 初指屬(依)
- 後別釋(謂)
- 後齊識退還觀(二)
- 初別解苦集觀(二)
- 初別解初後(三)
- 初觀老死支(二)
- 初通釋先觀(由)
- 後方辨觀察(二)
- 初總標別列(以)
- 後依以別釋(二)
- 初初二觀依他(二)
- 初正解二因(惑)
- 後二世料揀(當)
- 後後一觀遍計(陰)
- 初初二觀依他(二)
- 次觀識等五(二)
- 初牒前標後(二)
- 初牒前五支(雖)
- 後標後五支(還)
- 後辨其觀察(謂)
- 初牒前標後(二)
- 後辨不觀行(二)
- 初依准知退(二)
- 初重舉立理(觀)
- 後結不復觀(既)
- 後依束蘆退(四)
- 初依准知退(二)
- 初觀老死支(二)
- 後總結支數(如)
- 初別解初後(三)
- 後別解滅道觀(二)
- 初觀滅諦(二)
- 初牒推(次)
- 後正觀(謂)
- 後觀道諦(次)
- 初觀滅諦(二)
- 初別解苦集觀(二)
- 初具歷十一觀(二)
- 初順觀(二)
- 後總結(是)
- 初別釋(二)
- 後清淨(三)
- 初順觀(二)
- 初牒(清)
- 後釋(二)
- 初正釋(二)
- 初釋斷惑(二)
- 初正辨斷(由)
- 後明所證(二)
- 初斷無明得慧解脫(諸)
- 後斷愛取得心解脫(受)
- 後斷業苦(無)
- 初釋斷惑(二)
- 後引證(二)
- 初斷(是)
- 後得(二)
- 初有餘(雖)
- 後無餘(復)
- 初正釋(二)
- 次逆觀(二)
- 初牒(清)
- 後釋(二)
- 初釋老死支(二)
- 初自思審(由)
- 後方別觀(知)
- 後例餘十支(如)
- 初釋老死支(二)
- 後總結(是)
- 初順觀(二)
- 初雜染(二)
- 後會相違(三)
- 初會生支(口)
- 次會識支(說)
- 後會無明(或)
- 初依正解(二)
- 後正入經文(二)
- 初總明除遣(二)
- 初舉依執(口)
- 後正除遣(今)
- 後別解文義(二)
- 初隨文料揀(二)
- 初總彰𨵗具(二)
- 初指文所具(於)
- 後會文所無(各)
- 後別證染淨(二)
- 初引文(故)
- 後釋成(生)
- 初總彰𨵗具(二)
- 後別辨所無(二)
- 初依正解(二)
- 初約遍計解(二)
- 初對顯(其)
- 後引證(以)
- 後約依圓解(依)
- 初約遍計解(二)
- 後責勝空(二)
- 初正責(口)
- 後結勸(自)
- 初依正解(二)
- 初隨文料揀(二)
- 初總明除遣(二)
- 初汎由解釋(三)
- 初勝空(二)
- 五無諦善巧(二)
- 初唱經
- 後方解(二)
- 初勝空(二)
- 初結前標後(贊)
- 後依生證成(二)
- 初成立所標(二)
- 初成屬聲聞(故)
- 後成非實有(又)
- 後通釋次第(然)
- 初成立所標(二)
- 後如應(二)
- 初申汎解(二)
- 初依八諦解(二)
- 初總標舉(二)
- 初標其體數(口)
- 後顯為深細(如)
- 後別辨釋(二)
- 初解義(二)
- 初別解(二)
- 初前四(二)
- 初體(口)
- 後名(廢)
- 後後四(二)
- 初體(口)
- 後名(微)
- 初前四(二)
- 後總解(二)
- 初法(二)
- 初苦集(二)
- 初正釋(口)
- 後結顯(此)
- 後滅道(二)
- 初正釋(四)
- 後結顯(此)
- 初苦集(二)
- 後喻(如)
- 初法(二)
- 初別解(二)
- 後釋名(准)
- 初解義(二)
- 初總標舉(二)
- 後依二空解(二)
- 初總標(或)
- 後釋成(二)
- 初減末留空(二)
- 初總列所減(逆)
- 後彰通留空(由)
- 後釋成須此(為)
- 初減末留空(二)
- 初依八諦解(二)
- 後正入經(二)
- 初舉所遣(於)
- 後正除遣(二)
- 初辨遣(今)
- 後引證(二)
- 初引文(口)
- 後釋成(口)
- 初申汎解(二)
- 初勝空(二)
- 六無智得善巧(二)
- 初唱經
- 後方解(二)
- 初勝空(二)
- 初結前生後(贊)
- 後依生正解(二)
- 初成無所得(二)
- 初正解釋(能)
- 後會相違(二)
- 初敘(如)
- 後會(唯)
- 後成無能得(二)
- 初依理釋(口)
- 後引文證(口)
- 初成無所得(二)
- 後如應(二)
- 初由汎解(二)
- 初依總位解(二)
- 初依理釋(如)
- 後引文證(如)
- 後依二智解(二)
- 初解(二)
- 初根本(無)
- 後後得(後)
- 後證(復)
- 初解(二)
- 初依總位解(二)
- 後入經文(二)
- 初舉所遣(餘)
- 後正除遣(二)
- 初各別除解(三)
- 初依遍計解(二)
- 初釋(二)
- 初智得能所解(破)
- 後用體通二解(又)
- 後指(此)
- 初釋(二)
- 次約依他解(依)
- 後約圓成解(真)
- 初依遍計解(二)
- 後總結復成(二)
- 初結成(如)
- 後引證(說)
- 初各別除解(三)
- 初由汎解(二)
- 初勝空(二)
- 一無蘊(二)
- 後總釋所以○
- 初別結所空(六)
- ○後以無所得故總釋所以(二)
- 初唱經
- 後方解(二)
- 初勝空(二)
- 初釋(二)
- 初生起(贊)
- 後正解(今)
- 後證(如)
- 初釋(二)
- 後如應(二)
- 初會違(二)
- 初敘(二)
- 初標(如)
- 後列(一)
- 後會(二)
- 初立理(由)
- 後結會(故)
- 初敘(二)
- 後正釋(二)
- 初依義釋之(二)
- 初三性別解(二)
- 初約遍計解(根)
- 後約依圓解(依)
- 後總結皈經(故)
- 初三性別解(二)
- 後引文證成(如)
- 初依義釋之(二)
- 初會違(二)
- 初勝空(二)
- ○勝空第二菩提薩埵等下歎二依得二利(二)
- 初別歎因果二斷得二利(二)
- 初歎因依斷利(二)
- 初唱經
- 後方解(二)
- 初依勝空解(二)
- 初科判(贊)
- 後偏義(二)
- 初別解經文(二)
- 初別解能遣(依)
- 後別解所遣(口)
- 後總解經意(二)
- 初表迷障(未)
- 後悟除遣(既)
- 初別解經文(二)
- 後依如應解(二)
- 初科指(如)
- 後正解(二)
- 初依總解(二)
- 初解依字(菩)
- 後解獲益(二)
- 初別解所(二)
- 初解所無之障(三)
- 初解罣礙字(二)
- 初罣礙二字別配二障解(口)
- 後罣礙二字通配二障解(或)
- 次解恐怖字(五)
- 一不活畏(恐)
- 二惡名畏(二)
- 三死滅畏(三)
- 四惡趣畏(四)
- 五怯眾畏(五)
- 後解餘四字(三)
- 初別解(二)
- 初別解顛倒(二)
- 初標列
- 後別釋(二)
- 初別釋前三(於)
- 後別釋後四(此)
- 後別解夢想(二)
- 初別解夢(夢)
- 後別解想(夢)
- 初別解顛倒(二)
- 後合釋(二)
- 初依二二體同解(前)
- 後依二二體別解(二)
- 初總正解(或)
- 後別通妨(如)
- 初別解(二)
- 初解罣礙字(二)
- 後解所得涅槃(二)
- 初翻譯(梵)
- 後正解(二)
- 初釋總名義(口)
- 後別辨差別(二)
- 初正辨差別(二)
- 初總標(雖)
- 後列釋(四)
- 一解自性(一)
- 二解無住(二)
- 三解有餘(三)
- 四解無餘(四)
- 後料揀通妨(有)
- 初正辨差別(二)
- 初解所無之障(三)
- 後總解能(此)
- 初別解所(二)
- 後依位別解(二)
- 初依四位解(二)
- 初別解(二)
- 初配斷(三)
- 初解行(或)
- 次見道(見)
- 後修道(於)
- 後配得(當)
- 初配斷(三)
- 後通妨(四)
- 初別解(二)
- 後依三住解(二)
- 初斷(二)
- 初解(三)
- 初一極歡喜住斷(又)
- 次一無功用住斷(無)
- 後一成滿菩薩住斷(最)
- 後指(即)
- 初解(三)
- 後得(內)
- 初斷(二)
- 初依四位解(二)
- 初依總解(二)
- 初依勝空解(二)
- 後歎果依得利○
- 初歎因依斷利(二)
- 後總歎顯密二除苦勝用○
- 初別歎因果二斷得二利(二)
- ○如應第三菩提薩埵等下彰依學之德歎獲勝利或云離苦圓證(二)
- 初別彰因果二依歎獲自利(二)
- 初彰因依或云離苦(二)
- 初唱經
- 後方解(二)
- 初依勝空解(二)
- 初科判(贊)
- 後偏義(二)
- 初別解經文(二)
- 初別解能遣(依)
- 後別解所遣(口)
- 後總解經意(二)
- 初表迷障(未)
- 後悟除遣(既)
- 初別解經文(二)
- 後依如應解(二)
- 初科指(如)
- 後正解(二)
- 初依總解(二)
- 初解依字(菩)
- 後解獲益(二)
- 初別解所(二)
- 初解所無之障(三)
- 初解罣礙字(二)
- 初罣礙二字別配二障解(口)
- 後罣礙二字通配二障解(或)
- 次解恐怖字(五)
- 一不活畏(恐)
- 二惡名畏(二)
- 三死滅畏(三)
- 四惡趣畏(四)
- 五怯眾畏(五)
- 後解餘四字(三)
- 初別解(二)
- 初別解顛倒(二)
- 初標列
- 後別釋(二)
- 初別釋前三(於)
- 後別釋後四(此)
- 後別解夢想(二)
- 初別解夢(夢)
- 後別解想(夢)
- 初別解顛倒(二)
- 後合釋(二)
- 初依二二體同解(前)
- 後依二二體別解(二)
- 初總正解(或)
- 後別通妨(如)
- 初別解(二)
- 初解罣礙字(二)
- 後解所得涅槃(二)
- 初翻譯(梵)
- 後正解(二)
- 初釋總名義(口)
- 後別辨差別(二)
- 初正辨差別(二)
- 初總標(雖)
- 後列釋(四)
- 一解自性(一)
- 二解無住(二)
- 三解有餘(三)
- 四解無餘(四)
- 後料揀通妨(有)
- 初正辨差別(二)
- 初解所無之障(三)
- 後總解能(此)
- 初別解所(二)
- 後依位別解(二)
- 初依四位解(二)
- 初別解(二)
- 初配斷(三)
- 初解行(或)
- 次見道(見)
- 後修道(於)
- 後配得(當)
- 初配斷(三)
- 後通妨(四)
- 初別解(二)
- 後依三住解(二)
- 初斷(二)
- 初解(三)
- 初一極歡喜住斷(又)
- 次一無功用住斷(無)
- 後一成滿菩薩住斷(最)
- 後指(即)
- 初解(三)
- 後得(內)
- 初斷(二)
- 初依四位解(二)
- 初依總解(二)
- 初依勝空解(二)
- 後彰果依或云圓證○
- 初彰因依或云離苦(二)
- 後總結為呪意在勸持除苦○
- 初別彰因果二依歎獲自利(二)
- ○勝空後歎果依斷利(二)
- 初經
- 後解(二)
- 初勝空(二)
- 初科(贊)
- 後釋(二)
- 初別(二)
- 初依(二)
- 初解初之三字(口)
- 後解佛之一字(梵)
- 後得(二)
- 初訓得字(得)
- 後解餘文(二)
- 初翻(阿)
- 後釋(無)
- 初依(二)
- 後總(二)
- 初通理智解(二)
- 初引據(大)
- 後方解(三)
- 後唯依理解(或)
- 初通理智解(二)
- 初別(二)
- 後如應(二)
- 初解佛依(二)
- 初解佛(如)
- 後解依(二)
- 初真果依解(佛)
- 後却談因解(或)
- 後解所得(智)
- 初解佛依(二)
- 初勝空(二)
- ○如應後彰果依或云圓證(二)
- 初經
- 後解(二)
- 初勝空(二)
- 初科(贊)
- 後釋(二)
- 初別(二)
- 初依(二)
- 初解初之三字(口)
- 後解佛之一字(梵)
- 後得(二)
- 初訓得字(得)
- 後解餘文(二)
- 初翻(阿)
- 後釋(無)
- 初依(二)
- 後總(二)
- 初通理智解(二)
- 初引據(大)
- 後方解(三)
- 後唯依理解(或)
- 初通理智解(二)
- 初別(二)
- 後如應(二)
- 初解佛依(二)
- 初解佛(如)
- 後解依(二)
- 初真果依解(佛)
- 後却談因解(或)
- 後解所得(智)
- 初解佛依(二)
- 初勝空(二)
- ○勝空後總歎為呪除苦勝用(二)
- 初乘前歎法義持(二)
- 初別歎四德(二)
- 初唱經
- 後方解(二)
- 初勝空解(二)
- 初結起(贊)
- 後正解(二)
- 初解餘文(承)
- 後解呪字(大)
- 後如應解(二)
- 初解經直文顯德(二)
- 初結顯起密解(二)
- 初汎解(二)
- 初總翻(如)
- 後別釋(略)
- 後入經(二)
- 初總釋(二)
- 初釋法義名呪(二)
- 初指密用(此)
- 後彰顯同(念)
- 後釋前後文勢(此)
- 初釋法義名呪(二)
- 後別釋(二)
- 初別配釋(二)
- 初約別(二)
- 初揀四劣道解(由)
- 後配四般若解(或)
- 後約通(或)
- 初約別(二)
- 後復結皈(故)
- 初別配釋(二)
- 初總釋(二)
- 初汎解(二)
- 後結顯為密解(或)
- 初結顯起密解(二)
- 後解經意在勸修(二)
- 初標此所為(勸)
- 後引餘證成(二)
- 初頌列行(慈)
- 後頌歎勝(行)
- 初解經直文顯德(二)
- 初勝空解(二)
- 後總歎除苦○
- 初別歎四德(二)
- 後因便歎密呪持○
- 初乘前歎法義持(二)
- ○如應後總結為呪勸持除苦(二)
- 初乘前結法義持(二)
- 初明具德(二)
- 初唱經
- 後方解(二)
- 初勝空解(二)
- 初結起(贊)
- 後正解(二)
- 初解餘文(承)
- 後解呪字(大)
- 後如應解(二)
- 初解經直文顯德(二)
- 初結顯起密解(二)
- 初汎解(二)
- 初總翻(如)
- 後別釋(略)
- 後入經(二)
- 初總釋(二)
- 初釋法義名呪(二)
- 初指密用(此)
- 後彰顯同(念)
- 後釋前後文勢(此)
- 初釋法義名呪(二)
- 後別釋(二)
- 初別配釋(二)
- 初約別(二)
- 初揀四劣道解(由)
- 後配四般若解(或)
- 後約通(或)
- 初約別(二)
- 後復結皈(故)
- 初別配釋(二)
- 初總釋(二)
- 初汎解(二)
- 後結顯為密解(或)
- 初結顯起密解(二)
- 後解經意在勸修(二)
- 初標此所為(勸)
- 後引餘證成(二)
- 初頌列行(慈)
- 後頌歎勝(行)
- 初解經直文顯德(二)
- 初勝空解(二)
- 後明破惡○
- 初明具德(二)
- 後因便說密呪持○
- 初乘前結法義持(二)
- ○勝空後歎除苦(二)
- 初正歎(二)
- 初唱經
- 後方解(二)
- 初生下(贊)
- 後正釋(二)
- 初總略釋(信)
- 後引廣釋(二)
- 初令無染(四)
- 一蓋障不染(故)
- 二極惡超苦(雖)
- 三大煞不墮(假)
- 四煩惱不染(設)
- 後獲善益(二)
- 初別辨所獲(十一)
- 一勝事和合(常)
- 二悟諸平等(於)
- 三調伏忿怨(自)
- 四見佛聞法(常)
- 五勤修諸善(常)
- 六能伏眾魔(惡)
- 七四王常護(四)
- 八離眾災危(終)
- 九眾聖護持(諸)
- 十往生佛土(於)
- 十一行周果滿(遠)
- 後總辨隨心(二)
- 初標(隨)
- 後釋(二)
- 初舉劣念持而獲現益(二)
- 初念(所)
- 後持(天)
- 後況勝修因必證當果(況)
- 初舉劣念持而獲現益(二)
- 初別辨所獲(十一)
- 初令無染(四)
- 後除疑○
- 初正歎(二)
- ○如應後明破惡(二)
- 初正破(二)
- 初唱經
- 後方解(二)
- 初生下(贊)
- 後正釋(二)
- 初總略釋(信)
- 後引廣釋(二)
- 初令無染(四)
- 一蓋障不染(故)
- 二極惡超苦(雖)
- 三大煞不墮(假)
- 四煩惱不染(設)
- 後獲善益(二)
- 初別辨所獲(十一)
- 一勝事和合(常)
- 二悟諸平等(於)
- 三調伏忿怨(自)
- 四見佛聞法(常)
- 五勤修諸善(常)
- 六能伏眾魔(惡)
- 七四王常護(四)
- 八離眾災危(終)
- 九眾聖護持(諸)
- 十往生佛土(於)
- 十一行周果滿(遠)
- 後總辨隨心(二)
- 初標(隨)
- 後釋(二)
- 初舉劣念持而獲現益(二)
- 初念(所)
- 後持(天)
- 後況勝修因必證當果(況)
- 初舉劣念持而獲現益(二)
- 初別辨所獲(十一)
- 初令無染(四)
- 後除疑○
- 初正破(二)
- ○勝空後除疑(二)
- 初唱經
- 後方解(二)
- 初指經(贊)
- 後釋成(二)
- 初別義顯成(二)
- 初憑佛之德望(二)
- 初舉德望(二)
- 初出家(何)
- 後利生(稱)
- 後顯無誑(對)
- 初舉德望(二)
- 後引大經證成(所)
- 初憑佛之德望(二)
- 後總結勸信(故)
- 初別義顯成(二)
- ○如應後除疑(二)
- 初唱經
- 後方解(二)
- 初指經(贊)
- 後釋成(二)
- 初別義顯成(二)
- 初憑佛之德望(二)
- 初舉德望(二)
- 初出家(何)
- 後利生(稱)
- 後顯無誑(對)
- 初舉德望(二)
- 後引大經證成(所)
- 初憑佛之德望(二)
- 後總結勸信(故)
- 初別義顯成(二)
- ○勝空後歎密呪持(二)
- 初唱經
- 後方解(二)
- 初縱奪標舉(贊)
- 後隨釋經義(二)
- 初彰意趣深遠(佛)
- 後歎不易詳贊(教)
- ○如應後說密呪持(二)
- 初唱經
- 後方解(二)
- 初縱奪標舉(贊)
- 後隨釋經義(二)
- 初彰意趣深遠(佛)
- 後歎不易詳贊(教)
般若波羅蜜多幽贊添改科(終)
校注
[A1] 己【CB】,巳【卍續】
[A2] 己【CB】,巳【卍續】
[A3] 已【CB】,巳【卍續】
[A4] 已【CB】,巳【卍續】
[A5] 己【CB】,巳【卍續】
[A6] 伴【CB】,件【卍續】
[A7] 已【CB】,巳【卍續】
[A8] 已【CB】,巳【卍續】
【經文資訊】《卍新續藏》第 26 冊 No. 524 般若心經幽贊添改科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19-09-1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卍新續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CBETA 掃瞄辨識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